·必读:论坛广告管理办法·2012青岛啤酒节专题报道·牢记:青岛旅游局投诉电话
·青岛圈论坛广告投放说明·2012最新青岛旅游攻略·2013年1月青岛潮汐表
·青岛旅游景点介绍|图片·青岛旅行社排名及报价查询·青岛旅游就入住中山旅馆
返回列表 发帖
第九篇 援  建  
第一章 援  内

第一节 支援山东省外


  1953年1月,青岛纺织机械厂遵照纺织部函示,选派技术工人32名、徒工1人到山西经纬纺织机械厂充实技工队伍。同年12月又调去技工9人。陕西国棉一厂是1951年由上海纺织业援建的。1953年投产时,青岛纺织业从各棉纺织厂抽调输送了一整套技术干部、管理干部和技工到该厂,保证了这个厂的顺利投产。1953年北京开始筹建纺织工业时,青岛市纺织管理局按照纺织部的决定,从青岛第一、第三、第五、第七(现青岛第二毛纺织厂)、第八棉纺织厂,第一针织厂等选配了全套技术干部、业务骨干输送给北京,支援京棉一至三厂的建设。青岛还为京棉一厂培训了从运转到保全工人1000余人。
  1953年开始,青岛第一、二、三、五棉纺织厂先后支援郑州纺织管理干部31人,技术工人77人帮助建设纺织工业。其中,1955年郑州国棉五厂建厂时,从科长到车间主任,从技术工人到技术干部,都是由青岛输送配备的。1958年新疆七一棉纺织厂建立时,青岛第一棉纺织厂支援了20余名技术干部和部分技术工人。
  1955年9月,青岛纺织机械厂遵照纺织部的指示,调出金属针布1200套;1966年11月拨出原值116971.17元(净值85840.18元)的固定资产,低值易耗品(800元以下)27种,无偿支援甘肃白银纺织机械厂。
  1966年1月,青岛纺织机械厂承担了援助陕西渭南纺织机械厂建设一个年产专用电机3万千瓦、电锭开关3000台小而专的电机制造厂的任务。该厂选派143名职工(随迁家属197名)支援渭南。这些职工艰苦奋斗,辛勤工作,从拆迁72台电气设备,到渭南安装好设备、配齐工艺时止,仅用40天的时间。另外,青岛纺织机械厂还支援渭南纺织机械厂原值425169.81元(净值275420.01元)的固定资产,低值易耗品47种,电机、电机产品底图、设计检验物资和技术资料等。


第九篇 援  建  
第一章 援  内

第二节 支援山东省内


  1964年7月,青岛第三棉纺织厂先后派出管理干部84人、工程技术干部14人、技工98人,投资192.63万元,在原临清棉纺织厂的基础上扩大规模,兴建青岛第三棉纺织厂临清分厂。分厂占地13641平方米,厂房建筑面积74568平方米。青岛第三棉纺织厂置入棉纺锭12064枚、棉织机240台,1965年1月建成投产。1971年,分厂与老厂脱钩,交聊城地区管理,恢复临清棉纺织厂旧称。
  1966年1月,青岛第九棉纺织厂投资113万元,先后选调管理干部、工程技术人员等110人到菏泽市东郊筹建青岛第九棉纺织厂菏泽分厂。分厂占地70000平方米,厂房建筑面积7984平方米。九厂移去纱锭20000枚、织布机400台,同年12月建成投产。1971年,分厂与青岛第九棉纺织厂脱钩,更名为菏泽棉纺织厂,由菏泽地区直接管理。
  1966年2月,青岛第七棉纺织厂在济宁市太白楼东路投资225万元建设青岛第七棉纺织厂济宁分厂。分厂占地67633.3平方米,厂房建筑面积11793平方米,棉纱锭9984枚,织布机196台,梳棉机36台。青岛第七棉纺织厂援助管理人员11人、技术干部7人、技术工人154人。同年9月建成投产,当年生产棉纱518吨、布48.2万米,创产值214.27万元。1970年3月,分厂交给济宁地区管理,更名为济宁棉纺织厂。
  1966年4月,青岛第五棉纺织厂投资121.29万元,调配管理干部、工程技术人员、技术工人128人,在诸城县河西兴建青岛第五棉纺织厂诸城分厂。分厂占地18009平方米。青岛第五棉纺织厂移置棉纺锭5824枚、织布机145台。同年10月建成投产,主要生产18支纱、18×18粗平布,当年创产值387万元。1971年,分厂交给昌潍地区管理,更名为诸城棉纺织厂。
  1966年3月,青岛第四棉纺织厂投资253.84万元,选调44名管理干部、26名技术干部、262名技术工人在惠民地区北镇(滨州)兴建青岛第四棉纺织厂北镇分厂,分厂占地47426平方米。第四棉纺织厂移置纱锭31208枚、织布机814台。1967年建成投产,当年生产棉纱4028.5件、棉布208.5万米,创产值313万元。1972年分厂与青岛第四棉纺织厂脱钩,交给惠民地区管理,更名为国营滨州第一棉纺织厂。
  1967年3月,青岛第二棉纺织厂投资256.86万元,选调28名管理人员、20名技术干部和338名技术工人在平阴县兴建青岛第二棉纺织厂分厂。分厂占地48900平方米,厂房建筑面积6235平方米;棉纱锭10816枚,织布机240台。1968年5月建成投产,主要生产18支纱和18×18平布,当年创产值294.08万元。1973年1月分厂与青岛第二棉纺织厂脱钩,由泰安地区管理。
  1967年1月,青岛第一棉纺织厂投资536.26万元,选调管理人员54名、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128名,在枣庄市齐村区兴建青岛第一棉纺织厂枣庄分厂。分厂占地71000平方米厂房建筑面积16199平方米,拥有棉纺锭20384枚、织布机446台。1968年7月建成投产,当年产纱596.24吨、棉布182.32万米,创产值229万元。1970年12月,分厂与第一棉纺织厂脱钩,更名为国营枣庄市棉纺织厂。
  1967年11月,青岛第八棉纺织厂选调管理干部21人、技工25人、熟练工59人到临沂西郊接收济南第二棉纺织厂援建的临沂棉纺厂续建任务。青岛第八棉纺织厂投资244.28万元,置纱锭20000枚、织布机666台。当年12月建成,部分投入生产,称青岛第八棉纺织厂临沂分厂。分厂占地12000平方米,厂房建筑面积5242平方米,年创总产值400.66万元。1971年7月,青岛第八棉纺织厂将临沂分厂交给临沂地区管理,更名为临沂棉纺织厂。
  1968年8月,青岛东方红棉织厂选调17名管理干部、4名技术人员、41名技术工人到惠民县城东选址筹建青岛东方红棉织厂惠民分厂。投资175.64万元,占地186274平方米,厂房建筑面积45817平方米,置纱锭20000枚、织布机850台。1969年10月建成投产,产品有灯芯绒、华达呢、粗布等,当年创产值278.51万元。分厂于1971年12月交给惠民地区直接管理,更名为惠民棉纺织厂。
  1970年3月,青岛第六棉纺织厂选调48名管理干部、18名工程技术人员、213名技术工人到蒙阴桃花沟筹建青岛第六棉纺织厂蒙阴分厂。分厂占地98558平方米,厂房建筑面积12695平方米。第六棉纺织厂投资309.3万元,置纱锭12000枚、织布机400台。1972年12月建成投产,主要生产棉纱和平布。1975年5月,分厂与第六棉纺织厂脱钩,更名为蒙阴棉纺织厂。
  1966年9月,青岛印染厂投资360.35万元,选调管理干部26人、工程技术人员6人、技术工人131人、其他人员19人,调出印染设备61台,在济宁市西郊兴建年产印染布设计能力为3000万米的青岛印染厂济宁分厂。分厂占地面积20319平方米,厂房建筑面积5553平方米。1967年8月,棉布染色生产线投产;1968年7月,棉布印花生产线投产。1968年创产值1434万元,销售收入1344万元,利税总额150.56万元。1970年12月,青岛印染厂与济宁分厂脱钩,分厂更名为济宁印染厂。
  1966年4月,青岛第二针织厂抽调22名行政管理人员、2名工程技术人员、38名技术工人,投资125万元,在泗水县泉林镇建起厂房7648平方米,调拨棉毛机6台、罗纹机15台,兴建青岛第二针织厂泉林分厂。初建设计能力为年产针织内衣100万件。1968年5月建成投产,产品主要有卫生衫裤、棉毛衫裤。1970年12月,分厂与青岛第二针织厂脱钩,更名为山东泉林针织厂。
  1967年5月,青岛第一针织厂选调管理干部、工程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共50名,到临沂市临西八路兴建青岛第一针织厂临沂分厂。投资140万元,分厂占地47372平方米,厂房建筑面积7036平方米。置配针织机46台、漂染机17台、缝纫机67台。1970年7月建成投产,当年创产值176万元。1971年5月,分厂交给临沂地区管理,更名为临沂针织厂。
  1966年9月,青岛第一纺织配件厂投资109.82万元,选调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102名,调拨生产设备29台,在济宁市改建青岛纺织配件一厂济宁分厂。占地22000平方米,厂房建筑面积1965平方米。初期设计能力,年产20万枚细纱锭子。1972年1月,分厂与青岛第一纺织配件厂脱钩,改由济宁地区管理,1973年更名为济宁纺织配件厂。
  1966年10月,青岛纺织器材厂先后选调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技术工人486人,投资42.42万元,调拨和搬迁设备419台,在济宁市太白楼东路占地16923平方米,兴建济宁分厂。厂房建筑面积3596平方米,年产木梭7.2万只、木管120万只。1967年建成投产,当年产木管32.96万只、木梭8.44万只,年总产值52万元。1971年9月,青岛第一纺织配件厂根据山东省轻工业局1970年6月的决定,将木梭、木管两个产品的机械设备全部搬迁济宁分厂。分厂形成年产木梭50万只、木管600万只的生产能力。1979年1月,济宁分厂与青岛第一纺织配件厂脱钩,更名为济宁纺织器材厂。

TOP

第九篇 援  建  
第二章 援  外

第一节 援助越南等国纺织业


  青岛纺织业从1953年4月开始对兄弟国家的纺织工业进行经济技术援助。第一个受援国家是越南民主共和国,由青岛第一至第四棉纺织厂和青岛第六、第七棉纺织厂(今第二毛纺织厂)派出保全、细纱、织布工程技术人员共16人,到越南南定帮助棉纺、印染、丝绸、织毯联合企业恢复生产。第二个受援国家是巴基斯坦,其后是土耳其和圭亚那等国家。至1977年,共派出援外人员48名,援助项目有安装设备、技术指导、培训生产技术力量、建立生产管理制度等。

TOP

第九篇 援  建  
第二章 援  外

第二节 援助赞比亚纺织业


  1972年11月,青岛市纺织工业局派出9人纺织考察组,赴赞比亚进行7个月的实地考察。同时,青岛市纺织工业局还成立援外办公室,组织援外人员进行土建和工艺技术设计、搜集资料,到北京、上海、济南等地学习援外经验,进行业务培训、实习安装等准备工作。1974年1月10日,中赞双方签订了《关于建设赞比亚格瑞棉纺印染联合企业的洽谈纪要》。确定厂址选在赞比亚中央省会卡布韦市区北部,占地12.6公顷,建筑面积42074平方米;置纱锭24480枚、线锭2660枚、织布机720台和年产910万米的印染配套设备。投资总额为3174K(万克瓦查),赞方1455K,占45.8%;中方贷款1719K,占54.2%。
  1978年,中方向赞方发运援建物资,安装设备,专家人员和工人亦陆续到赞。1980年3月印染工场投料试生产;1981年12月,土建工程和设备安装调试完成,投棉生产。
  1981年末,穆司(该企业的简称)正式投产,并发展成为赞比亚共和国的第二个大棉纺企业。
  1983年8月,中赞两国协议,工厂移交后即转入技术合作时期。第一期技术合作(1983年10月1日至1985年9月30日),34名专家组成员分别来自青岛第一至第九棉纺织厂、第二印染厂和第一染织厂。技术合作初期,赞方人员任穆司总经理等实职,因不善经营管理,企业出现亏损,赞比亚Gov发现问题后,征得中国驻赞大使的同意,由中方专家组长任穆司代总经理,1985年4月又改任总经理。同时还邀请中国专家任穆司的总会计师、总工程师、总经济师等职务,技术合作有了新的发展。
  中国专家设计的产品投放市场后,畅销赞比亚全国,并有少量出口。中国专家任穆司高层职务8个月(1984年10月至1985年6月)与此前8个月(1984年3月至1984年10月)的生产、利润相比,棉坯布产量增长13.97%,印染布产量增长8.99%,销售收入增长36.47%(有调价因素),利润率增长3.56%。至1986年3月31日,已收回建设穆司投资总额的96.66%。中国专家还为赞方培养了400多名技术工人。
  1985年9月23日,中赞双方签定了第二期技术合作协议(1985年10月1日至1987年9月30日)。由青岛派出专家27名,企业管理仍沿用第一期的方式。第三期、第四期技术合作协议签定后,分别由青岛派出18名和17名专家参加,生产管理仍沿用第一期的方式。穆司的生产持续上升,效益继续提高。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