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论坛广告管理办法·2012青岛啤酒节专题报道·牢记:青岛旅游局投诉电话
·青岛圈论坛广告投放说明·2012最新青岛旅游攻略·2013年1月青岛潮汐表
·青岛旅游景点介绍|图片·青岛旅行社排名及报价查询·青岛旅游就入住中山旅馆
返回列表 发帖
概述



  青岛建置初期,纺纱、织布、印染均以作坊和家庭为单位,具有一定规模。《海云堂随记》明确记载,1897年春有染坊6家,染料有靛蓝、洋红等,产品有纱、布等。
  德国侵占青岛时期,德商利用山东的柞蚕和桑茧资源,于1902年在沧口设立德华缫丝厂,使用机器缫丝,生产丝绸。民族纺织业的机器生产亦随之开始,1905年创办了沧口缫丝局。1913年,华新实业公司用30万元收购了德华缫丝厂,筹办华新纱厂。
  日本第一次侵占青岛后,大批日本人移居青岛,投资办厂。在纺织业方面,从1916年日商内外棉株式会社在四方占地建内外棉纱厂起,至1922年,有日商蚕丝株式会社、大日本纺织公司、钟渊纺织株式会社等六大会社(公司)在台东、四方、沧口兴建了铃木丝厂、大康纱厂、钟渊纱厂、宝来纱厂、隆兴纱厂和富士纱厂。这期间,华新纱厂、华昌铁工厂等亦相继建立,标志着青岛民族纺织工业的崛起。北洋Gov和南京国民Gov第一次统治时期,日本的资本实力处在主宰地位,青岛民族纺织业在挤压中求生存、求发展。日本利用其在青岛的特权,相继建立了丰田、上海、同兴三个纺纱厂,青岛民族工业的发展受到遏制。
  1934年10月,陈孟元投资20万元建立了华北第一家动力机器印染厂——青岛阳本印染厂。1935年,青岛华新纱厂也由单一纺纱厂,发展成为华北地区最大的纺纱、织布、印染联合企业。至1936年末,青岛纺织业有纱锭56.84万枚,占全国的10%以上,织机9286台,占全国的15%以上,其生产规模仅次于上海,居全国第二位。
  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本军队很快逼近青岛,12月18日国民党军队将日本人在青岛开办的9个纺纱厂和瑞丰染厂等企业全部炸毁。1938年1月日本第二次侵占青岛后,推行“以战养战”和摧毁中国民族工业的侵略方针,不仅从日本运进新式动力纺织机械,修复和扩建了8个日本纺纱厂(宝来纱厂未修复),还强买了青岛华新纱厂、阳本印染厂、利生铁工厂等民族纺织工业,扩建了青岛的染织工业和针织工业,垄断了青岛的纺织业的生产、原料市场和产销市场。
  南京国民Gov第二次统治时期,1946年1月国民党青岛当局接收了日商在青岛开办的各纱厂、织布场、丝厂、木梭厂、铁工厂等,改组后迅速复业。由于国民党官员接收时中饱私囊,且疏于管理,纺织生产很不景气。特别是1949年,行将崩溃的国民党青岛市Gov危机四伏,在“南迁”阴谋破产后,企图将青岛的市政建设、工矿企业毁于一旦,2万多名青岛纺织工人按照中共青岛市委的部署,投入反南迁、反破坏、护厂、保厂的革命斗争中。
  青岛解放后,中纺青岛分公司及其所属的棉纺织、印染、针织、纺织机械等13个企业获得了新生;青岛的298家私营企业亦走上了康庄大道。1949年末,青岛纺织业向全市提供棉纱12.53万件,布1.63亿米(其中国营企业1.06亿米,占全国的12.23%,占全省的45.81%),实现工业总产值1.3亿元。三年经济恢复时期,通过民主改革运动,废除了“搜身制”、“把头制”、“技师带班制”,开展以增产节约为主要内容的生产竞赛,涌现出一批全国模范人物,创造出落纱、细纱、织布、保全等21个先进工作法。其中,第六棉纺织厂细纱值车工郝建秀创造出连续7个月平均皮辊花率仅0.25%的成绩,并总结形成了“郝建秀细纱工作法”,由纺织工业部向全国推广;青岛的织布工作法和保全工作法在全国也很有影响。1952年,青岛开始试行企业独立经营制度,从每天开两班改为三班,使产量大为增长。年末,青岛有纱锭41.73万枚、线锭3.63万枚、织机1.31万台,其生产能力在全国居第三位。在全国纺织工业中,和上海、天津一起被誉为“上青天”。
  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青岛480余个私营纺织业户走上公私合营的道路。同时,根据纺织工业部的安排,先后选派专家支援越南、巴基斯坦、圭亚那、赞比亚等国,选派管理人员、技术人员、技术工人支援北京、陕西、河南、河北、内蒙古和新疆等地。1956年,青岛生产的细布、平布、印染布开始打入国际市场。
  1958年,青岛市染织工业局与青岛市纺织管理局合并,成立了青岛市纺织工业局,统管全市纺织工业。1960年,青岛纺织原料严重不足,企业开始试验利用野生纤维纺纱织布。7月,青岛化纤厂成立,填补了青岛的一项空白。是年秋,根据外贸出口的需要,青岛转产人造棉布出口。山东省纺织工业厅还选定青岛为“半机械自动落纱机推广试验点”。1962年,为了贯彻调整方针,青岛纺织系统“关、停、并、转”了部分企业,年末总产值只完成2.78亿元,比1958年下降了65.38%,年利润总额完成2164万元,比1958年下降了80.18%。1963年,山东省纺织工业厅迁至青岛,成立了山东省纺织工业局。1964年,从第一、三、六棉纺织厂和针织二厂划出机修车间,成立了4个纺织配件厂,扩大了青岛的纺织技术后方工业,使青岛纺织工业走出低谷,呈现出发展的趋势。1965年,青岛纺织工业总产值6.87亿元,比1962年增长2.4倍,年利润1.31亿元,比1962年增长6.1倍。
  1966~1973年,青岛纺织抽调人力、物力和财力,在山东省内产棉区的枣庄、平阴、临清、北镇、诸城、蒙阴、惠民、济宁和泗水等地建起10个棉纺织厂、2个针织厂、1个印染厂、1个纺织器材厂、1个纺织机械厂等共15个分厂。共置纱锭15.23万枚,织机4413台;印染设计能力达3000万米;能生产纺织机械和纺织器材的全套设备。
  “文化大革命”时期,青岛纺织工业受到冲击,生产发展受到影响。1966~1970年,国营纺织企业年总产值平均增长6.6%,低于山东省平均增长10.7%的速度。特别是1974年,青岛纺织业大面积停工停产,年末工业总产值(系统内)仅实现3.95亿元,占年计划的46%;年利润只完成1348万元,相当于正常年份一个月的水平。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为了改变纺织工业的行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不合理的现象,使产品更新换代,生产出市场急需的产品,青岛纺织业不仅进行了老厂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还先后建立了毛纺织厂、绒布厂、帆布厂、床单厂、台布厂、第二化纤厂和第三针织厂,加快了青岛纺织工业的发展速度。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纺织企业推行了“四班三运转”工作制,加强专业化领导,引进国外先进设备,增强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能力。1980年,纺织品出口比重达到21%。从1981年开始,逐渐扩大了纺织企业的自主权,推行了经营承包责任制。随着纺织品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移,纺织业由过去的生产型转向生产经营型,工作重点也由过去抓产值、抓数量逐步转向抓品种、抓质量、抓技术改造、抓经济效益、抓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抓出口创汇。
  至1988年,青岛纺织工业系统内有企业92个。其中,棉纺织37个、毛纺织5个、麻纺织2个、针织12个、服装13个、鞋帽3个、化纤2个、纺机和纺器9个、其他9个。有59个企业完成了优化劳动组合。年生产能力,化纤抽丝0.4万吨,纺纱锭67.56万枚,气流纺1.06万头,织机1.4万台,印染生产能力2.9亿米,针织用纱1.88万吨,毛纺锭2.35万枚,麻纺锭9804枚,服装0.6亿件。全年工业总产值达20.73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13.92%。固定资产原值达10.78亿元,利税总额达2.5亿元(其中利润为1.4亿元),出口产值达6.28亿元,出口收购值为7.05亿元,出口创汇为1.7亿美元。


第一篇 棉纺织  
第一章 生 产

第一节 原  料


  原棉 原棉是青岛棉纺织业的重要原料之一。初期的手工作坊皆用山东生产的棉花为原料。20年代初,日商在青岛的各纱厂和华新纱厂年用棉量在4万吨左右,主要为山东棉。至1928年,山东棉花产量年平均在5万吨左右。其中1921年、1927年因军阀混战、自然灾害等影响,棉花产量分别只有17250吨和30300吨,不能满足青岛各纱厂需用,各纱厂每年需分别从外地及国外进口棉花。另外,山东棉纤维短而粗(长度一般为19~22毫米),工艺上需与上海等地国棉及进口的美国棉等混用,因此,外棉耗用量不断增加。1927年,购外地国棉8150吨,进口外棉17850吨,占当时青岛七大纱厂年用棉量的一半以上。
  1931~1936年,日商又增设纱锭12.07万枚,青岛大纱厂增至10家,年用棉量6.5万余吨,原棉的供应更趋紧张。1931年进口美国棉11450吨、印度棉6050吨;1932年进口外棉8100吨;1933年购外地国棉4.5万吨。
  日商为确保棉花供应,在青岛设立日本棉花株式会社青岛分店、三菱商事会社等29家棉花经营店行,将青岛的棉花统配基本控制于手中。1933年秋,日商又在青岛建立山东棉花改良协会和北支日本工商会议所,进一步控制棉花产销,并遏制华新纱厂,致使该厂原料短缺、亏损严重。为摆脱困境,华新纱厂开办了植棉试验场,并在高密、安丘、昌邑、平度等地开办美棉运销合作社350多处。在原棉的收购上,华新纱厂拥有优先承购权,减少了中间环节,保证了原棉供应。
  日本第二次侵占时期,青岛的棉花市场被日商垄断。因战争困扰,棉农大多改棉种粮,山东原棉产量跌至5万吨以下,1940年仅16800吨,青岛各纱厂所需原棉只得依赖进口。1940年,青岛共进口棉花约10500吨,其中,进口美国棉4960吨,印度棉3200吨,巴西棉2080吨。1941年进口外棉9500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内外贸易受阻,原棉紧缺,进口外棉锐减至550吨,日纱厂开工率降至40~50%。至1944年后,各纱厂开工率仅有10%左右。
  南京国民Gov第二次统治时期,原棉实行统一配给。青岛棉纺织业的用棉由中纺公司拨进,青岛分公司业务科原料股办理,并在济南、陕西、郑州、汉口等省、市设点收购。1946~1948年,收购量分别为1.8万吨、3.3万吨和2.35万吨。其间,自愿植棉者不多,棉产量低,各棉纺织厂主要以进口棉维持生产。1946年,外棉占总购入量的97.7%,国棉仅占2.3%。至1948年,外棉占总购入量的比重基本与国棉持平。三年总计,各厂共耗用国棉占38.56%;耗用外棉占61.44%(其中美国棉占34.58%,巴西棉占16.68%,印度棉占8.08%,其他棉仅占2.1%)。1948年底,青岛水陆交通阻滞,各棉纺织厂的国棉和外棉供应均失去保障,时常停工停产。
  青岛解放后,国家实施扩大棉田、适当提高粮棉比价等一系列政策措施,调动棉农的种棉积极性,从而确保了各厂的生产用棉。1949年全省种植面积683.5万亩,产棉8.1万吨;至1951年扩大到1065万亩,产棉12.35万吨;1953~1956年平均年产棉17.75万吨,超过历史最高水平。
  青岛棉纺织业为保证原料供应,降低产品成本,积极开源挖潜、节约用棉,件纱用棉量平均由建国前的410斤以上降至395斤以下。
  60年代初,由于棉花种植面积减少,加之自然灾害影响,棉花产量大减,青岛各棉纺织厂原棉短缺严重,被迫发展野杂纤维产品,青岛棉纺织业的原料结构开始发生重大变化。1964年后,山东省棉花生产得以恢复,各棉纺织厂的原棉供应出现新的转机。1966~1970年,山东各地纷纷建立小棉纺织厂,分流了供给青岛的原棉,青岛各棉纺织厂的原料供给趋紧。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青岛各棉纺织厂通过老厂改造、设备更新,生产能力不断增大。1982年,新增纱锭3万枚,县、乡镇企业亦不断发展,促使青岛棉纺织业用棉量猛增,棉花生产难以满足迅速发展的青岛棉纺织工业的需求。
  1985年初,原棉供应实行自选自购方式,由厂方直接到产地看样订货,减少中间环节。此方法实行后,工商双方均消耗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并常发生“撞车”现象。下半年,青岛成立了青岛地区棉花联合选购办公室,联合选购生产用棉。1986年后,国家又规定棉花由供销社独家经营,各厂所需原棉需按计划由青岛纺织供销公司采购,并实行少量计划外供应。1988年,山东的棉花产量虽回升较大,原棉供应紧张状况仍未消除,青岛各大棉纺织厂共耗用原棉9.08万吨(包括化纤)。
  化纤 60年代初,青岛棉纺织业开始尝试采用化学纤维为原料,生产混纺产品和纯化纤产品。1961年,青岛第一棉纺织厂首先以英国和芬兰产的粘胶纤维为原料,生产出人棉30支纱和101号人棉绸,使青岛棉纺织业的原料构成发生重大变化。其后,其他棉纺织厂先后采用化学纤维为生产原料,并不断增大其在原料投入中的比重,各厂使用的化学纤维原料主要有粘胶纤维、涤纶、维纶和腈纶等品种,主要来源于美国、日本、英国、意大利、联邦德国等国家。少部分由青岛市及国内化纤厂提供。80年代前期,各棉纺织厂开始大量使用国产化纤原料,产地主要是辽阳、丹东、南京、天津、上海及山东省、青岛市。1985年,由于青岛市化纤厂停产粘胶短纤维,各厂所需的粘胶短纤维全部由内地供应和国外进口。同年,青岛棉纺织业共耗用化纤2.4万吨,约占原料总耗用量的1/4。1987年青岛市计划单列后,青岛纺织供销公司开始经营进口化纤原料,各棉纺织厂所需的化纤原料基本由青岛纺织供销公司供给。

TOP

第一篇 棉纺织  
第一章 生 产
第一节 原  料

青岛市棉纺织业重要年份原料用量情况表
1.jpg

TOP

第一篇 棉纺织  
第一章 生 产

第二节 厂  房


  1913年8月,周学熙出资购买德华缫丝厂,并改建为棉纺织厂,定名“青岛华新纱厂”。1916年日本内外棉株式会社在青岛投资建厂,此后,日本大康、钟渊、宝来、隆兴、富士纱厂相继在青建厂。至1921年10月,日商在青设立的六大纱厂,加上青岛华新纱厂,共占地243.8万平方米。1934~1936年,上海、丰田、同兴纱厂先后建成投产。1936年,日商的九大纱厂和华新纱厂共占地390.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44.85万平方米。各纱厂厂房多是砖木结构,锯齿形北向采光式厂房,仓库为砖木结构、山形顶平房。内外棉、钟渊、富士、宝来等纱厂所建的宿舍,系砖木结构的平房或楼房,以楼房居多。
  1937年12月国民党军政当局撤离前,将日商的九大纱厂厂房全部炸毁,华新纱厂将厂房寄于美国商人保护下免遭破坏。1938年1月,日商卷土重来,复建厂房。复建后的各纱厂,占地面积为342.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包括宿舍等非生产性设施)共50.9万平方米。复建后的厂房布局更为合理,生产主厂房为锯齿形砖砌钢筋混凝土和砖木结构;丰田纱厂的细纱车间和同兴纱厂厂房为罗曼式构造,上空显得宽畅、明亮,不易积集花毛、尘土;厂房屋顶覆盖波浪式石棉瓦。除隆兴纱厂为南向采光外,其余各纱厂均为北向采光,回转窗通风,地板系混凝土打基,上铺樱花木地板。各厂配有冷暖房装置,织布车间配有喷雾装置,清花有尘塔、地室(隆兴、上海纱厂不用尘塔,设有集尘网)。原棉、成品和配件等仓库,系砖木人字形屋架平房结构,高大宽敞,有铁路专线直通仓库站台(丰田、同兴除外),仓储量可达6个月。厂房内装有自喷淋灭火水龙头,火警自动报警器和防火门。一般仓库均远离生产车间,装有空气式自喷水龙头,以防冰冻,门楣装有自动防盗警铃。各厂房、仓库水电设施完备,消防、空调及其他非生活用水由自掘水井和水塔供给。大康、内外棉、上海、钟渊等纱厂建有小型发电厂。
  青岛解放后,各棉纺织厂为适应生产发展的需要,一面大力挖掘老厂的生产潜力,一面为改善工人的生产、生活条件,投资对厂房设施进行再建、维修改造。鉴于当时生产主厂房情况尚好,各厂对其主要设备进行维修保养,并复建了部分“七·七”事变后被炸毁未及复建的辅助性生产厂房。同时,各厂还投资新建和改建了宿舍、食堂以及托幼、医疗、文娱、空调等设施。
  60年代,各棉纺织厂基本设施建设处于低潮,主要对个别技改配套设施和职工宿舍等进行改建。
  进入70年代,各厂厂房渐显陈旧,木质结构厂房出现腐烂,国棉四厂织布厂房已发现被白蚁严重蛀蚀。1973年各厂开始大规模新建、翻建、扩建厂房。但因“文化大革命”的干扰,各厂资金难以保证,建设速度迟缓。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青岛棉纺织业的基本建设迅速发展。1980~1985年,青岛棉纺织业用于扩建厂房及更新设备的基本建设投资达4000万元,其中较大的厂房建设项目有:第一棉纺织厂改造精梳烧毛车间;第三棉纺织厂扩建3760平方米的气流纺纱厂房;第四棉纺织厂棉纺改中长纤维基建工程;第六棉纺织厂扩建8677平方米的国产第二代纺纱设备的万锭中试车间;第二棉纺织厂新建4660平方米带芯帆布厂房;第七棉纺织厂由棉纺织改为毛纺织,改建厂房1.26万平方米等。第六个五年计划期间,基本建设投资又有大幅度增加,仅生产性投资即达1.1亿元,为1949~1976年25年间青岛棉纺织业基本建设总投资的3倍。这期间,第一棉纺织厂新建7117平方米的宽幅织机厂房;第六棉纺织厂扩建?6410平?方米的织布四场;新建第十棉纺织厂厂房4万多平方米;第五棉纺织厂改建5704平方米的2万纱锭厂房;第四棉纺织厂危房翻改工程等。第七个五年计划开始实施后,青岛各棉纺织厂继续稳步进行基本建设。1986年,第一棉纺织厂投资370万元对织布车间危房迁地翻建。第三棉纺织厂改造危房1.06万平方米。第九棉纺织厂翻建11482平方米的危房。这期间,新建或翻建厂房均采用建国后通用的混凝土结构、锯齿形屋顶单层厂房构造,纺部车间地下设有较为复杂的排风、排尘地道。第五棉纺织厂纺二车间采用带有技术夹层的三层楼半封闭厂房,屋顶采用锯齿形北向采光,中层、底层采用封闭式侧墙采光,厂房形式新颖、独特。

TOP

第一篇 棉纺织  
第一章 生 产
第二节 厂  房

建国前青岛各大纱厂基本建设情况表
1.jpg

TOP

第一篇 棉纺织  
第一章 生 产
第二节 厂  房

青岛棉纺织业基本建设情况表
1.jpg

TOP

第一篇 棉纺织  
第一章 生 产

第三节 设  备


  1872年,棘洪滩人工织布作坊的百余台铁木织机是青岛棉纺织业最早的设备。自1916年日商在青岛建立内外棉纱厂始,青岛棉纺织业开始进入机械化生产时期。1919年,华新纱厂集资120万元,订购美国怀特纺纱机15000锭。其后,日本各纺织株式会社纷纷来青岛开设纱厂。日商纱厂除部分辅助生产设备为日本制造外,其主要设备(纺纱)均是从英、美等国家进口。有英国的普拉特、阿萨利斯、海萨林迪、多布松和美国的怀特、文素、萨可罗尔等,纱锭总数达117000枚。1924年,钟渊纱厂购置布机865台,率先增加织布工艺。其后,各纱厂纷纷购置织布机。所购织机多为日本野上、丰田、阪本所制造。至1937年,青岛各纱厂已安装纱锭710568枚、线锭91216枚、织机?12867台。
  日本第二次侵占时期,鉴于日商在青岛的各纱厂被炸,设备大部毁坏,日商再次来青复建各纱厂。翌年,安装纱锭389632枚、线锭29396枚、织机5830台。规模仅相当于被炸前的54.8%、49.5%和45.3%。此期安装的设备大多数为日本30年代制造的设备。精纺机有荣光式、神津式、日清式、钟渊式、牵伸式等,织布机为丰田式自动换梭和阪本式自动换梭织机。1944年,日本国内生铁紧缺,青岛日商各纱厂被迫拆除纱机5万锭,运回日本炼铁。青岛棉纺织业的规模缩减,纱锭减至324076枚。
  1946年,中纺公司接收日商各纱厂,以库存设备修正补齐为主,对设备进行整机。1948年,各厂纱锭增至385808枚,线锭41466枚,织机8126台,发电机30450千伏安,大多是二三十年代的设备。其中,日本制造的占76%,英、美两国制造的占24%。织布机均为日本制造的丰田和阪本式。纺、织各种设备主要是细纱牵伸型式,单程粗纱机和丰田自动织机等。
  青岛解放后,青岛棉纺织业迅速组织恢复生产,对库存设备进行整理安装。1950年,青岛棉纺织业共拥有纱锭389074枚、织机8064台,分别占全国的7.3%、11.9%,仅次于上海。1952年,青岛棉纺织业纱锭数增至417344枚,布机增至8433台。1953年,各厂开始在细纱机上普遍增装断头吸棉机,拉开了青岛棉纺织业设备技术改造的序幕。清花机2~3道改为单程;并条机由三道改为二道流程;粗纱机由二道改为单程;梳棉机、织布机由集体传动改单机传动;梳棉机采用金属针布,细纱机采用高速锭子、高速钢令;急行往复式络筒机改简易槽筒机。新技术、新部件的应用,使老机的生产效率大幅度增长。
  从60年代初开始,各棉纺织厂逐步以国产新型设备淘汰老设备。多数更新为“65”型设备,纺部的设备基本上予以更新换型,织布机更新为52″、56″、63″、75″型宽幅布机,淘汰了阪本织布机。更新的主要设备有:开清棉联合机、A186~189高产梳棉机、A272高速并条机、A456粗纱机、A512~515精纺机、A191条卷机、A201精梳机、A1332槽筒机、A631捻线机以及1511M型42、52和1515M型56、63、75布机等。对老式纺机在牵伸等方面进行了技术改造,提高了并条机、粗纱机、细纱机技术性能,使棉纱强力、条干均匀度等质量指标得到提高。在老机改造提高机械化、自动化程度上也取得显著成效。抓棉机改为圆盘式,清花机自动出花拔卷,梳棉机改为“三吸装置”,槽筒机加装座车及穿筘自动化等。
  1978年,第六棉纺织厂建成拥有国产第二代棉纺新设备的中试车间(纱锭27456枚),青岛棉纺织业使用国产新设备的比例由50年代的10%增至60%。国产新设备的投入使用,不仅提高了产品质量和机械化程度,而且显著地提高了单机效率。细纱锭由平面锭改轴承锭后,锭速由原来的8000转/分提高到16000转/分;精梳机台时产量由2公斤提高到30公斤;并条机和粗纱机台时产量均翻了两番。1950年和1975年相比,棉纱单产平均由23.4公斤/台时提高到39.13公斤/台时,棉布单产平均由3.933米/台时提高到4.321米/台时。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青岛棉纺织业的设备更新进入“引进、消化、吸收”的新时期。1979年,青岛第三棉纺织厂引进日本产气流纺纱机4800头;1982年,第五棉纺织厂引进联邦德国、瑞士、日本、意大利、丹麦产2万锭全套棉纺设备,并与300台布机等国产设备配套。此后,第八棉纺织厂引进联邦德国SKF细纱机摇架、粗纱机摇架共79台;第一棉纺织厂引进联邦德国产细纱机摇架8104套、浆纱机1台、日本产丰田粗纱机4台,比利时产毕卡诺喷气织机40台;第五棉纺织厂再度引进联邦德国产特宽幅喷气织机12台;第九棉纺织厂引进捷克斯洛伐克产气流纺纱机5200头。至1988年,青岛棉纺业共有纱锭491028枚、布机9565台、捻线锭121348枚。

TOP

第一篇 棉纺织  
第一章 生 产
第三节 设  备

建国前青岛纺织厂家纱锭布机拥有情况表
1.jpg

TOP

第一篇 棉纺织  
第一章 生 产
第三节 设  备

青岛棉纺织业纱锭布机拥有情况表
1.jpg

TOP

第一篇 棉纺织  
第一章 生 产

第四节 工艺技术


  工艺 19世纪末20世纪初,青岛纺织业处于作坊时期,手工纺纱、织布,生产工艺简单,产品质次量低。1917年,青岛内外棉纱厂建成开工,工艺发生了质的变化。清花开棉工序从喂花到落卷基本上是半机械化,梳棉、并粗工序多是小卷装;细纱机都是平面锭子。半成品设备配台多,劳动强度大,生产效率低,工艺仍较落后。30年代后期,随着设备的更新,各棉纺织厂的工艺技术相应得以提高。
  青岛解放后,棉纺织业的工艺主要围绕原料的变化、产品的开发以及国内外市场的需求等方面,向着缩减流程、提高产品质量、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等目标,进行不断地改进,在开清和混合工艺上,本着“多松少打,先松后打,松打交替,早落少碎”的原则,改革工艺路线;在梳理工艺上,围绕提高成纱质量和产品升档的要求,逐步采用新型金属锯齿针布替代老式弹性针布;在并合工艺上,随着并条、粗纱、细纱各道工序牵伸形式的不断改进,纯棉纱生产一般采用6×6、8×8或6×8根并合工艺。在化纤混纺纱生产时采用预并的工艺;在纺纱工艺上,重点围绕加大细纱机的牵伸倍数,逐步改造老式细纱机的牵伸装置,改变前纺半成品号数,减少梳、并、粗的机台;在浆纱工艺上,由重浆改轻浆,减轻了劳动强度,降低产品成本,提高经纱质量。
  技术
  操作技术 青岛棉纺织业的生产技术进步是从操作技术进步开始的。1950年,青岛棉纺织业开展了爱国增产节约运动。青岛第六棉纺织厂细纱车间青年女工郝建秀创造了少出皮辊花的先进操作法,后来形成了“郝建秀细纱工作法”,并在全国推广。其基本精神是:巡回有规律,合理地计划与组织自己的劳动,积极做好清洁工作,变被动为主动。其完全符合纺织生产机械化、自动化和手工操作高度结合,以及挡车工看台多的特点,相应减轻了值车劳动强度,改变了机器支配人的工作状态。“郝建秀工作法”对青岛及全国的纺织工业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在推广“郝建秀工作法”的同时,纺织工会全国委员会和纺织工业部号召各地总结先进的织布操作法和保全工作法。1951年,青岛因有“郝建秀工作法”的经验,加之织布能手较多,青岛纺织管理部门集中30余名专家、优秀织布工人对织布工作法进行总结,形成较合理的织布工作法。1951年10月,纺织工会全国委员会和纺织部在天津召开“五一织布工作法会议”,确定自动布机工作法以青岛织布工人魏秀英的工作法为基础,普通布机以青岛王建德、王家祥和天津姜淑英的操作法为基础,分别吸收天津、上海、东北等地的优点,制定出“五一织布工作法”。其基本精神是:一切为了预防断头,减少织物疵点,合理使用劳动力,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劳动效率。织布工作法在全国推广后,织布工人操作被动忙乱现象明显减少,青岛各棉纺织厂织布工平均值车能力,自动布机提高22%,普通布机提高44%。
  1952年,青岛纺织管理部门抽调人员组成保全工作法总结工作组,总结出青岛的梳棉机、细纱机和织布机保全保养工作法。
  1953年3月,在上海召开的“全国保全工作会议”上,选择以上海、青岛等地的保全法为主,总结出梳棉、细纱平车工作法、自动布机主要结构平车工作法以及梳棉、细纱揩车法共五种工作法,总称为“五三保全工作法”。其后,青岛棉纺织业在推广运用工作法过程中,结合其他地区的先进经验,对清花、并条、粗纱、捻线、筒子、浆纱等工序保全、保养工作法作了一系列总结。
  随着棉纺织工业对产品品种、质量的新要求,各工序的工作法在“郝建秀细纱工作法”、“五一织布工作法”、“五三保全工作法”的基础上,多次改进、修订,丰富和提高了各工作法的内涵和水平。1971年以后,青岛纺织工业系统相继总结出粗纱、并条、清花、梳棉、精梳、条卷、络筒(经)、整经、浆纱、穿筘、验布、修布、气流纺纱等新工作法,推动了全行业职工操作技术水平的提高。
  设备技术 50年代后,青岛棉纺织业开始大规模的老机技术改造,使设备技术不断进步。首先,从合理棉纺织的工艺入手,将清花机由三道改为单程,梳棉机采用金属针布,并条机由三道改二道,粗纱机、细纱机由二道改单程,急行往复式络筒机改简易槽筒机。
  1960年,细纱开始研制使用圆盘式落纱机,采用联合式电动落纱机,提高了劳动效率,减轻了落纱工的劳动强度。对浆纱机增装排气扇,用喷嘴喷射热风烘纱,改进绕纱路线和浆轴传动机构等,使浆纱机的台时产量由20公斤提高到40公斤。1968年开始采用自动抓棉机,由过去人工过磅混棉喂入改为机械自动抓棉喂入。翌年,细纱机的平面锭子改成培林锭子,后又改为高速分离锭,使锭速由800转/分,提高到1800转/分以上。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青岛棉纺织业的设备技术进入迅速发展时期。后纺和络经工序普遍采用电子清纱机提疵,有效地降低了纱疵率;并条机采用气体加压、稳定加压,萨氏条干提高0.5~1%,并能减少突发性纱疵。1982年,准备穿经工序采用自动穿经机,一台自动穿经机比人工穿经提高工效70%左右。为提高棉纱、棉布产品的质量水平,形成拳头产品以适应国际市场的需求,青岛各棉纺织厂自1979年开始陆续引进了气流纺纱(第三、九棉纺织厂)、喷气织布机、剑杆织布机(第一、五棉纺织厂)等。截至1988年,各棉纺织厂共引进气流纺纱10600头,喷气织布机96台,生产效率提高2倍以上。此外,第八棉纺织厂还引进SKF细纱摇架,改造了部分细纱机,细纱条干CV值提高0.8~1.0%,使棉纱质量保持稳定。
  空调技术 20~40年代,各棉纺织厂均为侧墙送风,天窗排风,以喷雾装置调节车间温湿度。车间设暖气管网以备冬季采暖之用,清花工序设有尘塔、尘室(隆兴、上海纱厂设有集尘网),滤尘设施简陋。夏季高温时,车间温度达34~36℃,常造成纺纱困难,花毛尘土飞扬,影响工人的身心健康。
  建国后,各厂为改善车间生产条件,开始增装空调送风机。60年代后,随着棉纺织业生产的迅速发展,车间内机器运转高速化,发热量大幅度增加。各厂不断增装送风机,加大送风量,同时将老式风机和水泵改造为玻璃钢高效风机和高效水泵;扩大总风道截面积,增加支风道;将细纱机马达下移至地沟;完成上送风、下排风、回风利用、回水利用等空调系统改造。60年代末,青岛棉纺织业开始增装人工制冷设备。使用机型有蒸汽喷射式制冷、溴化锂吸收式制冷以及氟里昂压缩式制冷等。
  滤尘设施的技术改造从60年代开始,各棉纺织厂废弃了原有的尘塔、旋风式集尘器,逐步采用了布袋滤尘、尘笼滤尘、复合式滤尘等除尘技术和设施。1982年,第五棉纺织厂引进了瑞士罗瓦滤尘设备。
  经过近40年的技术改造,青岛棉纺织业所属9个大棉纺织厂拥有110余套送风机及相应的配套设施,细纱平均万锭每小时送风量由过去不足2万立方米增加到10万立方米,平均百台织布机每小时送风量达到4~6万立方米,平均万锭制冷量达40~60万千卡/小时。滤尘设施逐步完善,空气含尘量由过去每立方米10毫克降至每立方米3毫克以下。空调技术的进步,改善了企业内部的生产环境,保障了生产发展和职工的身心健康。
  新材料、新成果 新材料、新科技成果应用是青岛棉纺织业技术进步的一大特点。70年代,将细纱机和粗纱机用牛皮辊全部改成丁氰轴承胶辊,皮圈改用丁氰皮圈;粗纱木管、经纱木管改成ABC塑料管,纬纱木管改成聚碳酸脂塑料管;浆纱机使用合成橡胶微孔压浆辊,与老式毛巾、毛毡包覆压浆辊相比,上浆率提高2~3%左右,降低材料成本,减轻车工的劳动强度;浆料采用PVA与变性淀粉混合浆,用于化纤浆纱被覆渗透好,纱线断头率下降,提高质量效果明显。
  1980年,青岛棉纺织业开始运用电子计算机参与生产管理,在劳动工资管理、档案管理、配棉动态计算、计划编制、生产统计等方面发挥作用。用于监测织机生产的“织机微机监测系统”可输出包括产量、效率、车速、停机时间、停机次数等69种数据和13种报表,产量数据误差控制在3%左右,居国内同行业先进水平。

TOP

第一篇 棉纺织  
第一章 生 产

第五节 劳动力


  青岛早期的棉纺织业为手工操作,劳动效率低,强度大。随着机器纺织业的兴起,纺织生产具有连续性强、用工量大、女工多等特点,生产第一线的劳动力具有“三早”特点。早成熟:招工年龄限制在16~22岁左右,多数工序的值车工,经过三个月的基础训练即可上车,半年后可顶岗生产。早贡献:运转值车工进厂一年后,即可单独顶班生产,人均年劳动生产率达2万元以上。早衰退:一线值车工多为女工,其“黄金”工作时间一般为15年(包括结婚、孕期、哺乳期)。一般到40岁后,其视力、体力、灵敏性等均难正常顶岗和完成定量定额任务。
  青岛棉纺织业自1916年“内外棉纱厂”招工建厂始,至1922年,已拥有职工1.3万人,占当年青岛市工人总数的60%。工人来源有青岛市民、市郊农民以及山东省莱阳、蒲台、德州、益都等地的农民。一般工人只需经简单的培训,即可上机实际操作。部分纱厂保全、保养等专业工种的工人作为练习生赴日本进行短期培训。青岛各日商纱厂初建时,主要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由日本人担任,每厂50~70人,最多的内外棉、钟渊纱厂有100余人。
  30年代,青岛棉纺织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从业人员相应增加,各棉纺织厂用工量均在千人以上。1937年6月,用工最多的厂有钟渊纱厂和大康纱厂,分别为9880人和5372人,用工相对较少的丰田纱厂和同兴纱厂,分别为1673人和1850人。1937年7月,各厂从业人员累计已达33035人,为建国前从业人员最多的年份。
  日商采用严酷的手段逼迫工人拚命劳作,普通工人每天工作11~12小时,日工资多者8~12角,一般为4~7角,而新工人和童工每日仅得2.5~3角。
  1939年,日商重建被炸各纱厂,其规模比战前缩小。青岛棉纺织业共有工人1.85万人,用工最多是钟渊纱厂,有2773人,而富士纱厂仅有1161人。1945年初,日商纱厂生产陷入停顿,用工减少。1948年底达16560人,其中直接生产工人14042名,间接生产工人2518名(不包括华新纱厂)。各棉纺织厂每万台运转纱锭平均直接工人数均达96.37人,每百台布机平均使用直接工人数44.74人。其后,因受政局影响,各厂生产日呈衰势,工人出勤率降低。至解放前夕,青岛棉纺织业职工总数为19935人,出勤率不足40%。
  南京国民Gov第二次统治时期,青岛纺织业除留用部分日伪时期的专业技术人员外,大部分职员是从内地各省招收。1946年末,中纺青岛分公司和各大棉纺织厂共有职员768人,以江苏人最多,为210余人,次为山东、湖南、浙江人;职员薪金30~600元不等;在768人中,共有大学毕业者173人、专科毕业者137人、高中毕业者277人、初中毕业者181人。各棉纺织厂工人几乎全为山东省人,文化程度按中学、小学、粗识、文盲划分,文盲比例最大,占工人总数的46.2%;次为小学,中学仅占2.8%。
  建国后,青岛各棉纺织厂率先对劳动用工制度进行改革。至1952年8月,青岛各棉纺织厂在基本不增人的原则下,全部由两班改为三班运转,实行了八小时工作制,相应减轻了一线工人的劳动强度,提高了劳动效率。1957年,青岛棉纺织业从业人员达30408人。至1959年,增加到35296人,为建国后从业人数的第一个高峰年。
  三年经济困难时期,青岛棉纺织业部分职工回乡务农、放长假或离职理家,全市棉纺织厂共精减职工1.7万人。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各厂通过子女顶替、社会招工及国家分配初中、高中毕业生补充劳动力。至1970年末,各厂职工总数达到32909人。1978年,青岛棉纺织业拥有职工33019人,其中管理人员为1881人,工程技术人员650人。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青岛棉纺织业通过新建棉纺厂(第十棉纺厂)、老厂改造等途径不断扩大生产能力,用工量大幅度增加。1979年5月,各棉纺织厂根据各自的特点,在运转工人中实行个人岗位计件工资,替代过去等级工资加奖金的办法,调动了一线生产工人的生产积极性。1983年,各棉纺织厂职工总数达41725人,为建国后用工人数第二个高峰年。同年,青岛第一棉纺织厂试行劳动用工制度改革,开始招用合同制工人。1984年,各厂相继招用合同制工人(一般合同期限5年),全年共招收合同制工人248人。此后几年,各厂招工人数不足,加之退休人员较多,人员总数略有减少。
  1988年底,青岛棉纺织业所属九大棉纺织厂,共有职工38796人,占全系统的40%,其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974人、中专1326人、高中11595人、初中21419人、小学及以下3482人;有高级职称者96人。

TOP

第一篇 棉纺织  
第二章 产  品

第一节 品  种


  青岛棉纺织业兴起之初,只生产少量手纺纱和土布。20年代,机器纺织业初具规模。1922年开始大批量生产不同支数的各类棉纱,品种主要有10支、16支、20支、32支、40支纯棉纱,产量以16支和20支纱为最多,32支纱次之,同时生产各种支数的捻线。1924年,钟渊纱厂首先安装织布机,生产棉布类产品,其后大康纱厂亦增置织机生产棉布。产品品种有细布、粗布、斜纹布等。其中以细布产量最大,约占棉布总产量的80~90%。1927年,钟渊纱厂和大康纱厂年产棉布78.6万匹(按每匹36米算计2829.6万米,其中钟渊纱厂的产量约占75%);年产棉纱共计23.4万件,以大康纱厂产量为高。其后,其余各纱厂也相继引进织机,生产各类棉布,棉布的品种相应增多;与此同时,各纱厂的棉纱产量和品种也逐年增加。1933年,青岛棉纺织业棉纱增长率一直高于棉布增长率。1933年后,由于进口关税的调整,各厂棉布的增长率超过棉纱的增长率。至1935年,青岛棉纺织业已拥有10个棉纺织厂,年产棉纱37.9万件,年产棉布514.6万匹。1937年底,日商9个纱厂被炸。1939年恢复生产后,各厂规模不到被炸前的六成,产品产量相对减少,品种变化不大。棉纱有8~64支,线有110支精梳烧毛线42/2支、32/2支,产量以16支和21支纱最多,32支纱次之。棉布有细布、细绫、粗布、华达呢、府绸、五枚缎纹等,其中细布产量占8~9成。
  1947年,各棉纺织厂共生产棉纱16.2万件,棉布332万匹。产品品种主要有:4~64支纯棉纱,8/2支、16/2支、20/2支、20/4支、20/5支、32/2支、32/3支、42/2支捻线纱和粗布、被单细布、斜纹、直贡呢、华达呢、药用纱布、帆布、丝绒等。
  建国后,1952年棉纱产量首次超过30万件,1953年增至37.1万件。棉布产量亦同时增长,1954年达到3.6亿米。同期青岛棉纺织业的产品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产品结构由传统的纯棉纱、棉布生产向多元化、多用途方向发展。1953年,青岛第二棉纺织厂试纺专供橡胶行业做轮胎骨架材料用的21.5支工业用特纺纱研制成功,开拓了生产工业用纱类产品的新路。经扩大调整,至1961年,青岛第二棉纺织厂已成为专产棉帘布的工业用布专业生产厂,年产棉帘布达8000吨,为全国生产工业用布的“四大家”之一。同年,青岛第一棉纺织厂改变传统的产品结构,采用进口粘胶纤维自行研制生产出口化纤产品30支人造棉纱和101号人造棉布,填补了山东省纺织业人造棉生产的空白。其后,各厂相继采用化纤原料生产混纺类产品。至70年代初,青岛第八棉纺织厂开始投产涤棉、棉粘35支、42支混纺纱和42/2支×21支双面咔叽布,青岛第五棉纺织厂改纯棉产品为涤棉高档产品。至此,青岛棉纺织业形成生产纯棉、混纺、化纤三大类纺织品的新格局。
  60年代初,受三年经济困难等因素的影响,棉纱、棉布产量有所下降,1962年降至最低点,全年产棉纱9.99万件、棉布0.74亿米。其后,棉纺织业通过调整整顿,生产逐步回升。1966年,棉纱产量达42.7万件,棉布产量达到2.4亿米。其后数年,由于受“文化大革命”的影响,生产再度下跌,至1974年,纱产量仅有20.5万件,不及1966年时的50%,布的产量仅达1.03亿米。
  80年代,青岛棉纺织业通过大量引进先进设备和更新国产新机,产品产量迅速提高。1983年纱产量达到9.12万吨,1986年增加到10.15万吨,创青岛棉纺织业有史以来棉纱产量最高纪录。棉布类产品侧重于品种结构的调整:减少窄幅,增加宽幅;减少纯棉,增大混纺、化纤的比重。1986年,生产布21874万米,其中纯棉布5372万米,占总产量的24.56%;混纺布10495万米,占47.98%;纯化纤布6007万米,占27.46%。1988年,纯棉产品主要有:7~45支精梳纱,18支、32支、60支精梳针织用纱;多品种的细平布、粗平布、府绸、绒布、咔叽等。混纺产品主要有:45支涤棉混纺纱,45支涤棉筒纱,45支涤棉精梳纱,14支、45支涤棉纱,32支腈纶纱等;布类有:中长涤粘华达呢,中长隐条花呢,中长涤粘哔叽、仿麻呢,涤腈华达呢,条纹西服呢,异型中长仿毛花呢,各种规格的涤棉府绸、涤棉细纺布等。化纤产品主要有:21支、32支普梳纱,32支精梳纱,30支人棉纱和100号、103号、号人棉细布,101号人棉双纬布,204号人棉细布,38号提花人棉布,63号宽幅人棉哔叽等,以及各种规格的帆布和小胎帘子布等。

TOP

第一篇 棉纺织  
第二章 产  品

第二节 名优产品


  20年代初青岛机器棉纺织业兴起后,规模迅速壮大。1927年,青岛各厂的棉纱、棉布已畅销沿海各省、长江流域和东北地区,钟渊、宝来纱厂生产的棉纱已远销香港、印度和澳大利亚等地。各厂商标主要有:大康纱厂的“金货”、“宫女”、“童鱼”、“花鸟”、“五福集祥”,内外棉纱厂的“银月”、“七弦鸟”,隆兴纱厂的“宝船”,丰田纱厂的“丰鸟”、“燕喜”,上海纱厂的“龙门”,钟渊纱厂的“花蝶”、“双飞龙”,同兴纱厂的“喜鹤”,宝来纱厂的“宝来”,华新纱厂的“五子”、“松鹿”等。解放后,因各厂所用商标在市场上久负盛誉,故大多继续沿用。
  1934年,华新纱厂生产的32支细纱和42支、60支、80支股线等品种,在美国芝加哥百年进步世界博览会上参展。1950年,中纺六厂(青岛第六棉纺织厂)生产的32×32棉布,由于质量优良,被解放军后勤部门定为军用布,产品免检,成为市场紧俏产品。1956年,青岛第三棉纺织厂36支棉纱被评为全国第一,“跳鲤”牌细布被评为全国第二。1961年,青岛第一棉纺织厂生产的出口产品30×20人棉布被誉为“山东绸”,是青岛市“以进养出”的重点产品。80年代,青岛第三棉纺织厂生产的气流纺纱,在香港市场上压倒台湾名牌“高尔夫”和韩国名牌“红线女”,被誉为“皇牌纱”。
  1979~1988年,青岛棉纺织业有1种产品荣获国家银质奖、35种产品被评为部优产品、66种产品被评为山东省优质产品。

TOP

第一篇 棉纺织  
第二章 产  品
第二节 名优产品

青岛市纺织品名优产品表

1.jpg
2.jpg
3.jpg

TOP

第一篇 棉纺织  
第三章 经  营

第一节 销  售


  内销 20年代,青岛棉纺织业所产的棉纱、棉布已成为青岛输出的重要物资,1924年共输出棉纱1.32万件,翌年倍之,1927年达6.4万件;1925年共输出市布、粗布46万匹,1927年增至55万匹。此时,青岛棉纺织业所产棉纱已行销山东省各地和长江流域、沿海各省、京津地区和东北地区,至1934年产品覆盖面扩大到河北、河南、陕西等省份。1936年,华新纱厂在日商垄断市场的不利形势下,将产品销售重点转向南方和西北地区,同时开发市场需求产品,制成售价高、成本低的仿190号阴丹士林布,并利用国内民众抵制日货的激情,取名“爱国蓝”投放市场,颇受欢迎,取得可观收益。
  南京国民Gov第二次统治时期,中纺公司所属各棉纺织厂所产的棉纱、棉布统一由分公司经营,销售方式采取定期开盘制。1947年各棉纺织厂棉纱销量为62326件,棉布销量为280余万匹。其中,开盘售给纱布商的棉纱占42.48%、棉布占42.89%,售给染织等复制行业的棉纱占29.98%、棉布占9.06%,销往外地的棉纱、棉布各占21.44%和17.06%。外运的纱布以销往上海为多(占外运量的94%)。1948年后,由于各厂开工严重不足,产品销量随之大幅度下降。
  建国初期,青岛棉纺织业所产的各类棉纱,除工厂自用外,剩余部分由华东纺织管理局青岛分局组织开盘售卖,主要销售给青岛市及山东省内几十家单织厂、制线厂和针织厂。所产的各种棉布则通过多种渠道销往全国各地。由于当时国家掌握的纱布资源不足,纱布商乘机囤积,哄抬物价。1951年国家对棉纱实行统购统销政策,各棉纺织厂所产的产品直接销给青岛花纱布公司。1963年后,国家采取内部调拨的供销方式。各厂的产品由企业直接结算提货,棉纱通过内部调拨供应青岛市对口用纱厂家,棉布拨给印染厂加工后交纺织品批发站。1965年又扩大到全省同行业内部调拨,由山东省纺织局供销处统一经营。1970年青岛棉纺织业产品销售总收入为56847万元,百元销售成本利润率为32.72%,百元产值利润率为20.15%。
  1983年,国家取消布票供给制及纺织品统购统销政策,青岛棉纺织业开始由单纯生产型向生产经营型转变,各厂纷纷成立产品经营销售科,建立经销网点,营销体制呈开放式发展。
  1984年各棉纺织厂相继实行厂长负责制后,以销定产,产销结合,以名优、新、特产品积极参与市场竞争,扩大了产品的覆盖面和销售量。1986年,产品销售总收入达68235.4万元。1988年,青岛棉纺织业销售总收入为80867万元,创历史最高水平。
  外销 青岛棉纺织业形成规模出口始于1928年,钟渊纱厂的部分棉纱、棉布远销至印度和澳大利亚等地,宝来纱厂的少量棉纱销往香港地区。1933年,青岛棉纺织业外销棉纱1.82万件,占棉纱总产量的7%,棉布亦有相当数量远销海外。南京国民Gov第二次统治时期,由于国产原棉紧缺,各厂大量使用进口美国棉,中美双方采取以花易纱、以纱易布的易货贸易办法,中纺公司生产的50%产品用于外销。
  青岛解放后,棉纺织业积极扩大出口。1956年,青岛第二棉纺织厂向东南亚地区出口30×30细布8002米,成为建国后青岛棉纺织业首家出口企业。其后青岛第三棉纺织厂、青岛第六棉纺织厂所产的纯棉细布亦开始出口。1961~1962年,青岛第一棉纺织厂生产的21个规格的人棉布共10余万米,销往东南亚和香港等11个国家和地区。
  1970年,青岛第一、第三、第五、第六、第七、第八、第九棉纺织厂均有产品出口,当年出口棉纱(棉线)交货量达10447件,出口棉布交货量达52.08万匹。至1972年,青岛各大棉纺织厂全部拥有自己的出口产品。1976年,出口棉纱(棉线)交货量为24049件,出口棉布交货量228.48万匹。1976年棉纱、棉布的出口交货量分别比1970年增长130%和338.70%。至此,青岛棉纺织业已成为青岛市主要出口创汇行业之一,青岛第六、第一棉纺织厂等成为青岛市创汇大户。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青岛棉纺织业为适应国际市场需要,通过技术改造和新产品开发,使出口产品的品种和出口量大幅度增加。1980年的出口棉纱交货量为1714.24吨,出口纯棉布3727.5万米,化纤混纺坯布7281万米。1981年12月,青岛纺织工业创建了全国首家实行工贸结合、进出结合、独立核算、自负盈亏、拥有外贸自主权的、由8家工厂联合组成的工贸组织——青岛纺织品联合进出口公司(简称“青纺联”)。青纺联以工贸结合的优势,改变了棉纺织业长期依靠山东省、青岛市纺织品进出口公司的外销格局,拓宽了外销渠道,在国际市场上赢得了更多客户的信赖,产品外销量大幅度提高。1985年10月,青纺联的经营范围由8个成员厂扩大到全行业,各棉纺织厂的大部分出口产品经青纺联销往国际市场。
  1985年,青岛棉纺织业出口创汇跨上一个新台阶。其中出口棉纱(线)已达4568吨,出口纯棉布4509万米,出口化纤及混纺布6255万米,出口产值总计2.6亿元,成为青岛市最大的出口创汇大户。其中青岛第六棉纺织厂年创汇额达2500万美元以上,产品远销20多个国家和地区,居全市创汇企业之首。1988年出口产品有棉纱线和纯棉坯布、人棉布、涤棉布、帆布等共30余个产品,棉纱(线)出口5303吨,棉布出口8283万米,出口交货值30139万元。出口产品主要销往美国、日本、法国、联邦德国、荷兰、意大利、瑞士、英国、新加坡、马来西亚、澳大利亚、香港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