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论坛广告管理办法·2012青岛啤酒节专题报道·牢记:青岛旅游局投诉电话
·青岛圈论坛广告投放说明·2012最新青岛旅游攻略·2013年1月青岛潮汐表
·青岛旅游景点介绍|图片·青岛旅行社排名及报价查询·青岛旅游就入住中山旅馆
返回列表 发帖
第四篇 针  织



  1923年,青岛市内有大纶、兴业、通盛公等8家袜厂。1928年,明记、新大纶、和顺染织厂(现针织一厂前身的一部分)等针织厂家成立。1930年,宗仁卿开办三和棉织厂,首产针织内衣。1939年,朝鲜人赵东渊开办大德兴业株式会社(针织二厂的前身),用电动机生产袜子。1941年,中日合资开办大信针织厂,生产卫生衣裤,时针织厂家增至28家,均为小本经营。1946年,中国纺织建设公司青岛分公司将和顺、大信两厂合并为青岛第一针织厂;大德兴业株式会社被国民党市政当局查封,其他厂停工停产严重,生产处于最低点。
  青岛解放后,市人民Gov接管第一针织厂和大德兴业株式会社,分别更名为国营青岛针织厂和大德袜厂,对其他私营厂采用加工订货等形式支持其开工生产。1956年,全市私营针织业户完成初级阶段改造,生产得到发展。1961年,公私合营虹桥袜厂和公私合营丰年针织厂分别并入第二针织厂(原大德袜厂)和第一针织厂(原青岛针织厂)。1962年,青岛针织业的生产陷入低谷,经过三年调整,生产得以恢复。1970年生产发展迅速,工业总产值达历史最高峰。1974年,生产再次陷入低谷。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青岛针织行业结构得到新的调整。青岛第二针织厂的内衣车间划出成立青岛第三针织厂,同第一、第二针织厂均为国营企业,同属青岛市纺织工业局领导。1979年7月,青岛市针织工业公司成立,归口管理青岛第四、第五、第六、第七针织厂和青岛羊毛衫厂等集体企业,青岛形成以国营企业为骨干的针织工业生产基地。1988年末,青岛市12个针棉织品厂的生产总能力在山东省居第一位,在全国同行业中列第四位。


第四篇 针  织  
第一章 生  产

第一节 原  料


  青岛市针织产品的原料,主要是棉纱线、化纤丝及毛纱线。建国前,针织产品的原料多为棉纱线,规格有6支、8支、21支、32支、42支的普梳纱和40支精梳纱等,其中以32支纱为大宗,企业用纱主要由市内各棉纺织厂供应。1950年后,棉纱线按计划供应为主,辅以市内私营合股厂家供给。1954年实行统购统销政策。1955年后,企业所用棉纱线由国家统一分配。1988年,青岛针织产品需用棉纱线量为18807吨。
  60年代,企业通过外贸从日本、意大利进口弹力锦纶丝、涤纶丝、氨纶丝和腈纶丝等。70~80年代,进口化纤丝由山东省纺织厅统一管理,按计划分配。1985年后,大部改用国产丝,由青岛化学纤维厂、青岛崂山化学纤维厂供应,部分到济南、营口、天津等地的化纤厂自行采购。1988年末,化纤丝的用量由1974年的88.17吨增至2823吨。毛纱线主要由北京第四毛纺织厂,江苏淮阴毛纺厂,上海、无锡和山东各地毛纺厂供应,1988年,共用毛纱线473吨。

TOP

第四篇 针  织  
第一章 生  产
第一节 原  料

青岛市针织业原料用量一览表
1.jpg

TOP

第四篇 针  织  
第一章 生  产

第二节 厂  房


  建国前,青岛针织业的厂房除大德兴业株式会社和大信针织厂有部分两层楼房外,基本上是狭小、简陋、分散的平房。厂房结构为砖、瓦、石、木。建国后,针织业经恢复、整顿,不断地改建、扩建厂房。至1988年末,厂房大部系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式结构的两层、三层、四层楼房,且设计合理,采光、通风、采暖较好,车间内宽畅明亮,消防、环保设施齐全。
  1950年青岛第一针织厂迁址后,新建厂房11295平方米。1964年翻建染整车间,1978年新建经编车间。至1988年末,厂房面积达26317平方米。
  1951年青岛第二针织厂迁址后,厂房面积为13139平方米。1958年和1972年共投资266.9万元扩建内衣车间。1988年末,厂房面积为13746平方米。
  1979年1月1日青岛第三针织厂开始对外营业时,厂房面积9634.73平方米。1987年接收青岛化学纤维厂的旧厂房7000平方米。至1988年末,厂房面积为30800平方米,(包括在建的综合大楼7000平方米),居青岛针织企业之首。1986年,青岛第七针织厂与日本签订五年的补偿贸易协议,1988年厂房面积扩至14167平方米。至1988年末,青岛8个针织企业共有占地面积121850平方米,厂房面积111897平方米。

TOP

第四篇 针  织  
第一章 生  产
第二节 厂  房

青岛市针织企业基本建设情况表
1.jpg

TOP

第四篇 针  织  
第一章 生  产

第三节 设备 技术


  设备 青岛市针织工业初创时期以手摇袜机和横机为主,后逐步发展为电动袜机和横机,相继采用纬编针织机、经编机和各类针织大圆机及其配套的染整、印花和成衣设备,形成技术先进、设备配套的针织工业生产基地。
  袜机 1923年,青岛最早开设的3家袜厂,共有手摇织袜机29台。1939年大德兴业株式会社开办后,购进上海产的K字、B字电动袜机122台,1944年又添置60台,成为当时华北最大的袜厂。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前夕,共有电动袜机268台、手摇袜机124台。1946年,该厂被国民党青岛市政当局查封后,军队、家属杂居厂内,设备被盗运和损坏,工厂遭到严重破坏。青岛解放后,该厂改名为国营大德袜厂,生产逐步恢复,1949年10月开动袜机12台,1951年开动袜机90台,1956年袜机增至218台。1961年公私合营虹桥袜厂并入青岛第二针织厂后(原大德袜厂),袜机数量达342台。1965年,投资92.4万元购置国产59—4花袜机50台。引进日本产双针筒袜机8台,开发锦纶丝袜等不同的花色新品种。1982年,为扩大化纤袜生产,购置国产507新型袜机100台,进口袜机14台,年末共有袜机386台。1985~1987年,为进一步增加出口纯棉与化纤交织袜的生产,从日本引进了N—R双针筒三吃提花袜机12台、TME—612型绣花机1台,添置国产Z507C袜机30台、Z503A袜机30台及配套附机32台。截至1988年末,主机织袜机的安装数为565台(包括系统外的153台)。
  纬编针织机 1934年,三和棉织厂的设备有吊机、罗纹机、双面机等,1938年迁厂后增加汤姆金机(台机)12台。同年,中日合资的和顺染织厂添置针织机,开始编织针织内衣和绒布衫裤。1946年,中国纺织建设公司青岛分公司接收后有主要针织机143台、缝纫机59台,但设备不配套,工厂处于半停工状态。
  青岛解放后,针织业经整顿,陆续添置针织设备。1952年有台机16台、棉毛机23台、单面机8台、吊机104台。1958年针织二厂扩建内衣车间,增添台机28台、棉毛机29台和单面机2台。1960年,增至台机68台、棉毛机59台、单面机11台,吊机减为70台。自1965年开始从日本引进大圆机12台,当年棉毛机增至68台,吊机逐步淘汰剩45台。
  1972年,通过技术进步,企业生产规模逐步扩大,国产设备大量增加。1979年全系统共有Z201型台机101台、Z211棉毛机283台、单面机12台,并引进10台大圆机。
  1980年以后,改革开放不断深化,针织企业向出口创汇的外向型经济发展。青岛第一针织厂与日本通过补偿贸易,引进先进针织设备343台(套)。青岛第二针织厂从联邦德国引进大圆机2台,重新生产针织衫裤。第三针织厂淘汰Z211棉毛机后,引进日本大圆机13台。青岛第四、第五、第六、第七针织厂亦在淘汰旧设备的同时,分别引进具有先进水平的联邦德国、日本产大圆机41台、棉毛机10台、高速罗纹机16台、电脑提花横机2台,从而形成成龙配套的生产化纤和纯棉针织服装内销和出口的两条生产线。1988年末,全系统共有主要纬编针织机895台,其中台机264台、棉毛机490台、大圆机141台。
  经编机 1978年,青岛第一针织厂建成山东省第一个经编车间,购进国产经编机37台。1979年因产品结构调整,将经编机全部调给青岛第七针织厂,该厂引进联邦德国产COP?4经编机2台、COP?2经编机2台、IWS经编机2台,这些设备的特点是高速、宽幅,平均生产能力比国产设备提高1倍多。至1988年末,共有经编机30台(不包括花边厂3台),其中青岛第三针织厂5台(双针床织带机)、第七针织厂25台。
  染整设备 1980~1988年,为扩大产品的外销,青岛针织企业从法国、联邦德国和日本大量引进具有先进水平的染整设备。1988年末,主要的染整设备有高温高压坯布染色机36台、热定型机24台、印花机2台、预缩机14台。
  技术
  纬编针织 60年代开始,改手工操作为机械传动,将集体传动改为单机传动,将机械控制改为电气控制。如台机由地轴集体传动改为小马达传动及电器自停装置。青岛第一针织厂设计生产的卧式翻布机,降低了劳动强度,提高了生产效率。1967年该厂试制成功双反面机。70年代,1.5路/?棉毛机推广应用。80年代,向外向型经济迅速发展,针织企业在大量引进设备的同时,进行了技术改造。青岛第一针织厂研制了弹力氨纶罗纹机,青岛第三针织厂在Z211型棉毛机上改造成功电子提花棉毛机,在针织服装排料上采用微电脑计算机工艺管理系统。青岛第五针织厂试制成功SZ拈纯棉汗衫,克服产品扭斜的质量关键。同时还研制成功复合罗纹组织,为针织外衣开辟了新路。
  经编针织 青岛在80年代以后,国产经编机逐步淘汰,从国外引进80年代先进水平的经编机,并研制成功涤纶大提花装饰布和经编涤棉网眼产品,填补了山东省和国内的空白。
  袜子 60年代开始,采用滚筒式染袜机,以机械代替手工操作。70年代利用B字机和506型袜机改进大袜跟,改善了其性能。又试验成功袜子自动缝头机和电子提花袜机。80年代试制成功抗菌防癣袜和防滑运动袜。
  漂染后整理 1984年,青岛第一针织厂从日本引进罐状亚氧漂间歇式生产线生产弹力衫裤。经过对比测定,手感、白度、节省能源、降低缩水等方面都优于氯氧双漂。染整方面从联邦德国、日本、意大利等国引进了高温高压染色机和筒子染色机、烫光剪毛机、泡沫树脂整理机、磨绒机、裙子打褶机等精深加工设备,使针织技术水平接近80年代的国际水平。

TOP

第四篇 针  织  
第一章 生  产

第四节 劳动力


  1923年,青岛最早开设的三家袜厂,工人总数82人。1928~1933年开设的五家针织厂,工人数达120余人。各厂工人基本上为男工和少量童工,仅新大纶袜厂70余名工人中有女工30名。1941年,大德兴业株式会社开办时规模较大,职工人数达200余人。1946年,和顺和大信两个针织厂合并为青岛第一针织厂,职工221人,其中男工86人、女工135人,职工中年龄在16~25岁的183人。
  青岛解放后,在人民Gov的扶持下,针织业发展迅速。1951年,青岛市共有针织厂家164个,其中两个国营厂的职工764人。162个私营厂共有职工838人,其中女职工277人、技术人员36人。1956年,经过手工业的初级阶段改造,各私营厂先后并入青岛第一针织厂和大德袜厂(青岛第二针织厂前身)。到1960年,青岛针织业的职工队伍扩大为4662人(包括毛巾厂),工程技术人员65人。1962年经济困难,部分职工被精简回乡生产,职工人数急剧下降为1999人。1965年开始,职工人数开始回升为2960人,1970年为3843人,1978年达4199人。1979年,青岛市针织业职工人数增至6106人。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企业生产力不断发展,至1988年末,12个针织厂的职工人数达8948人(含四个厂办厂的职工304人)。
  青岛针织企业在提高职工的素质方面,采取初中、高中文化补课,举办各种专业电视中专班,派出代培大专、中专生,参加省、市举办的技术业务培训班、质量管理学习班等,及岗位责任制的培训、新工人上岗前培训、进行政治轮训等措施,提高职工的政治文化素质。1988年末,青岛针织职工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占3.38%,中专的占3.59%,工程技术人员216人,占2.50%。

TOP

第四篇 针  织  
第一章 生  产
第四节 劳动力

青岛市针织职工分类情况表
1.jpg

TOP

第四篇 针  织  
第二章 产  品

第一节 品  种


  袜子 青岛针织业从织袜开始。1923年最早的三家袜厂生产的线袜,日产量达101打。1939年大德兴业株式会社开办,主要产品为“骑士牌”线袜和线手套。线袜的品种有男袜、女袜、劳工袜和军袜,日产量最高达1000打左右,为华北地区最大的袜厂。
  1949年6月至年底,青岛袜子产量为147万双。至1955年,达1330万双。1959年青岛第二针织厂生产真丝袜,出口东南亚国家和地区。1962年该厂首先应用进口化纤原料生产弹力锦纶丝袜,改变了单一生产棉线袜的格局。1970年,采用化纤原料增强了棉纱线袜的牢度,改善袜子的穿用性能,年末全市产量为1135万双。1978~1985年,袜子共投产336个品种,花色达1344个。1988年末,袜子产品已形成锦纶丝袜、弹力锦纶丝袜、棉纱及交织袜三大类150多个品种,600多个花色,产量达1246万双。其中,出口棉线袜13.9万打。
  纬编产品 1930年,青岛三和棉织厂开办时,采购绒坯布加工制造春秋汗衫、背心等。1938年添置设备,开始生产针织内衣。同年和顺染织厂生产卫生衣裤,款式有球衣球裤、开衫衣裤、斜衿衣裤等。1946年生产针织衫裤184982打,其中卫生衫裤95206打、棉毛衫裤23476打、汗衫背心66300打。
  青岛解放后,针织产品主要是纯棉的绒衫裤、棉毛衫裤和汗衫背心,产量每年以翻番的速度发展。1949年6~12月,针织衫裤产量为42.58万件,1952年达223.761万件。1958年,青岛第一针织厂生产的“友谊”牌厚绒衫裤首次出口苏联及东欧国家,1960年生产的“飞燕”牌和“新青岛”牌汗衫背心、棉毛衫裤享誉全国。
  1966年,青岛第二针织厂首创化纤和化纤棉交织产品,化纤原料进入针织品的结构,产品的品种不断增加。T恤衫、尼龙棉交织绒布和双面劳动布制成的运动装,开辟了针织内衣外衣化的新路。“宇宙”牌尼棉交织绒运动装,成为60年代青岛的出口产品。1979年,青岛第三针织厂首先生产“蓝天”牌涤盖棉运动装,青岛第四、第五、第六、第七针织厂相继生产涤盖棉运动装。1984年生产的“蓝天”牌运动装入场服、比赛服两大系列130个品种,1985年成为国际水平产品,畅销国内外,成为老少皆宜的运动时装,涤盖棉运动装已形成青岛针织业的拳头产品之一。
  在运动装发展的同时,青岛第一针织厂和第七针织厂相继利用补偿贸易的形式,与日商协议共同生产纯棉精梳弹力罗纹衫裤,产品全部返销日本,该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有一定的竞争能力,是出口创汇的主要产品,亦是青岛针织业拳头产品之一。
  1988年,纬编针织产品有纯棉针织内衣、化纤针织外衣、混纺交织针织内外衣三大类,花色品种达千个以上。年末针织衫裤产量为2824万件,占山东省产量的19.9%;涤盖棉运动装为507万件,占山东省产量的63.3%。
  经编产品 1978年,青岛第一针织厂建成经编针织车间,拥有国产经编机37台,开始生产涤纶面料和针织服装。1979年经编机调至青岛第七针织厂后,经不断开发新产品,至1988年末,除涤纶面料外,还有提花装饰布、涤纶蚊帐布等,涤纶面料和提花装饰布的产量为703吨,是青岛市针织业中唯一生产经编产品的厂家。
  毛衫产品 1980年,青岛第二织带厂改名为青岛羊毛衫厂,开始添置横机,增加生产腈纶丝产品,年末生产腈纶衫2.67万件。1981年扩大羊毛衫生产设备,当年共生产羊毛衫4.51万件。1982年因市场价格影响,腈纶衫一度积压。1986年根据转轨变型的要求,将羊毛衫向较高档次发展。1988年末,该厂生产的毛类产品有纯羊毛衫和腈纶衫裤两大类,包括精纺毛衫、纯羊毛衫,兔毛、混纺、化纤、腈纶衫裤、背心、围巾等产品共7万余件。

TOP

第四篇 针  织  
第二章 产  品
第一节 品  种

青岛市针织业生产情况表
1.jpg

TOP

第四篇 针  织  
第二章 产  品

第二节 质  量


  建国前,由于设备陈旧,手工操作多,技术水平低下,青岛针织产品产量低、质量差。建国后,经过生产的调整和恢复,扩建厂房,增添设备,不断提高职工素质,各类产品的质量除1962年和1974年有所下降外,基本上是稳定提高。
  袜子质量 1958年,青岛线袜的入库一等品率为96.32%;1963年因受经济困难影响,线袜和弹力袜的质量下降为86.65%和78.62%;1974年质量下降为89.34%和85.36%。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国工业出现转机,生产得到恢复发展。青岛第二针织厂生产迅猛发展,1979年10月被山东省纺织工业局授予“产品质量信得过企业”称号。在1979~1988年优质产品评比中,“大鹏”牌橡口纯棉纱袜、“康乐”牌棉尼交织袜、“双A”牌弹力锦纶花袜、“胜利”牌棉纱男袜获纺织部优质产品称号。7个产品获省优产品称号。1988年,袜子产品的入库一等品率平均为90.89%。
  针织内衣质量 1958年平均入库一等品率为94.31%;1962年降为73.31%;1965年引进国外先进设备,产量上升,质量入库一等品率(平均)为97.09%,为历史最高水平,出口合格率平均为94.45%。1980年以来,产品以出口为主,“红喜”牌、“英雄”牌纯棉弹力衫裤是出口传统产品和拳头产品,该产品具有手感柔软、吸湿性好、富有弹性、白度纯正、缝工精细等特点,畅销国际市场。1988年,针织内衣的入库一等品率为95.80%,出口合格率为95.81%,比1985年提高1.5~3%,在全省同行业同品种中占领先地位。
  针织外衣质量 “蓝天”牌涤棉交织运动装以涤纶做面,纯棉纱做里交织而成,克服了化纤产品刺激皮肤、纯棉织品缩水变形的缺点,具有坚牢耐磨、不褪色、吸湿性好,并有一定弹性的特点,穿着舒适,为运动员的理想服装,1984年成为山东省、青岛市针织行业中第一个荣获国家金质奖的产品。“蓝天”牌尼棉交织绒运动装于1980年和1984年先后两次荣获国家银质奖。“三冠”牌、“华岳”牌、“华凯”牌涤棉运动装于1987年、1988年荣获部优、省优奖和市优奖,“乳燕飞”牌腈纶运动装1986年被评为省优产品。1988年末,运动装平均入库一等品率为93.58%。
  “晶峰”牌A35涤纶呢,色泽柔润、起绒匀平、手感好、用途广泛,可作为服装鞋帽用料,也可用于家具窗帘等装饰用布。1987年、1988年荣获部优、省优产品奖,先后两次被国务院选为中南海紫光阁和中央办公厅的窗帘专用面料。1988年涤纶面料的入库一等品率为84.5%。
  截至1988年末,青岛针织产品获国家金质奖的1个、获国家银质奖的两个(1个产品两次获奖)、获部优奖的19个、省优奖的30个、获市优奖的5个。

TOP

第四篇 针  织  
第三章 经  营

第一节 销  售


  青岛针织产品的销售,主要有内销和外销两个渠道。建国前均系内销,自1958年后开始有外销。1988年末,销售总收入为21614万元。
  20年代,青岛针织业尚属萌芽时期,产品以内销为主,大多行销本地及胶济沿线。日本第二次侵占时期,产品的销售均被日本人控制。1941年,大德兴业株式会社生产的“骑士”牌线袜及线手套的销售开始由山东省内扩展至华东、华北、东北等地。1946年后,针织产品质量低劣,销路不畅。
  建国后,产品采取自销及商业销售相结合的方式,由纺织品站购销,各针织企业为增加自销能力,在市内及全国各地建立销售网点。除青岛第一针织厂以外销为主外,青岛第二针织厂在青岛市内设有销售部,在山东省内各地和东北三省设代销点;青岛第三针织厂在厂内设有“展销部”,不论批量大小,随时接受订货,以满足各方需求。青岛市针织公司所属5个针织企业,将经营承包责任制纳入产品销售工作,开展横向联合,在全国各地设有500多个销售网点,使产品自销能力迅速发展,同时加强产品宣传,以提高产品的知名度,推动产品销售。
  1958年,青岛针织厂生产的绒类衫裤开始出口苏联及东欧初级阶段国家。1959年青岛针织二厂的真丝短筒袜首次出口东南亚国家和地区,出口产值4.9万元。1960年,该厂生产的绒类衫裤、棉毛衫裤出口日本。1961年16.2特克斯文化衫出口香港。从1966年起,“蓝天”牌运动装出口澳大利亚、日本、香港等国家和地区达16年之久。
  1979年后,青岛的针织企业逐步由“内向型”转向“外向型”。青岛第一针织厂与日商签订三年的补偿贸易协定,纯棉针织弹力衫裤全部返销日本。青岛第二针织厂出口线袜和线手套。1980~1985年,该厂生产的化纤袜子,外销日本、香港、利比亚、委内瑞拉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第七针织厂于1986年与日商签订五年的补偿贸易协定,返销纯棉针织弹力衫裤,1987年创汇86万元。1988年末,主要针织产品出口交货量折用棉纱线量6146吨,折用化纤丝量8吨,共计6154吨;出口交货值达5861.83万元,占青岛纺织系统的8.32%。

TOP

第四篇 针  织  
第三章 经  营

第二节 效  益


  20年代青岛针织业初创时,大多为家庭手工业,生产效率低,资本额除大纶袜厂为5000元外,其余均在1000元以下,产品获利甚微。小本经营的工厂,只能在夹缝中艰难度日。至解放前夕,由于互相竞争,通货膨胀,外货充斥市场,工厂时停时开呈半歇业状态,经济效益极低甚至亏损。
  建国后,经过不断整顿,生产逐步恢复。1949年下半年的工业总产值为110万元,至1960年达1942万元,利润亦由亏损转为盈利273万元。但在经济困难时期,1962年总产值大幅度下降到798万元,利润总额仅10.95万元。经1963~1965年的三年调整,生产开始好转,1970年工业总产值达4084万元,利润增至1056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10776元/人。1974年针织业的效益又一次跌入低谷,总产值为1715万元,利润为75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为4404元/人。
  1978年开始,根据国内外市场的需求,为提高生产竞争能力,从国外引进先进设备,大力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档次,经济效益明显提高。1980年总产值达11091万元,利润达2255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达15768元/人。1988年末,青岛针织业工业总产值突破两亿大关,达到21342万元,利税总额为3544万元(其中利润2588万元),利税总额占青岛纺织系统的14.13%。

TOP

第四篇 针  织  
第三章 经  营
第二节 效  益

青岛针织业经济效益情况表
1.jpg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