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论坛广告管理办法·2012青岛啤酒节专题报道·牢记:青岛旅游局投诉电话
·青岛圈论坛广告投放说明·2012最新青岛旅游攻略·2013年1月青岛潮汐表
·青岛旅游景点介绍|图片·青岛旅行社排名及报价查询·青岛旅游就入住中山旅馆
返回列表 发帖

青岛市志27:纺织工业志 第十篇 企业选介

第十篇 企业选介  
 
 

青岛纺织品联合进出口公司


  青岛纺织品联合进出口公司(简称“青纺联”)是1981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的、作为外贸体制改革试点单位的、全国第一家工贸结合的经营实体。1982年4月1日正式对外营业。
  建国以后,青岛纺织产品从1956年开始出口,其出口交货值和创汇额在青岛市各行业中均居领先地位,但出口经营业务始终由外贸部门独家经营。这种独家经营的外贸体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青岛纺织业进出口业务的发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青岛纺织系统经过多方面的论证,拟采用“工贸联合体”的模式,以取代由外贸统揽出口纺织品的单一模式。
  1980年8月30日,赴京参加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的青岛纺织系统职工代表郭绍仪同志用提案的形式,把纺织生产与产品销售脱节等矛盾反映到会议上,并建议成立“青岛纺织品联合进出口公司”。1981年12月3日,国家进出口委批准同意成立“青岛纺织品联合进出口公司”。
  青纺联最初由纺织系统的8个生产企业组成,即青岛第三、第六棉纺织厂,青岛印染厂,青岛第二印染厂,青岛第一染织厂,青岛第一、第三针织厂,青岛绒布厂。总的生产能力为棉纺锭12万枚,气流纺纱4800头,织机3300台,印染布1.4亿米,各类针织品180万打。青纺联的内部机构设:经营部、储运部、财务部和经理办公室,有职员80名。1982年(4月至12月)公司成立第一年,出口创汇即达到2021万美元,1983年上升到4265万美元。1984年出口收购价实现15955万元,换汇成本降到2.64元,创汇5820万美元,实现利润1420万元。工贸结合的经营体制和由此产生的市场效益,得到了中央领导和各级领导的充分肯定。
  1985年10月,为进一步拓展青纺联的贸易范围,增加青纺联的创汇能力,并把青岛办成全国出口纺织工业品的基地,青岛市人民Gov决定,将青纺联由8个成员厂扩大到纺织全行业,与青岛市纺织工业总公司合而为一,实行一个机构,两块牌子,一套领导班子。这一年,青纺联的客户已由日本国、香港地区的40个,迅速扩大到马来西亚、新加坡、加拿大、美国,以及西欧和中东等43个国家和地区的数百个。从1988年起,实行外贸任务承包责任制,指标一定三年不变;青纺联每年出口创汇9000万美元,上交外汇6386万美元。为了充分发挥青纺联工贸一体化的优越性,同年10月,青岛市Gov又作出“青纺联与青岛市纺织工业总公司实行政企分开,青纺联作为市纺织总公司下属的一个独立的外贸公司对外开展工作;青纺联的经理通过全市公开招聘”的决定。青纺联的内部机构设定为计划综合部、纱布部、针棉织品部、储运部、财务部,行政办公室和政工办公室。总编制为130人。
  1988年,青纺联有固定客户120多家,遍布在五大洲7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口的大类商品主要有:两纱两布(各种支数的纯棉纱、布,涤棉纱、布,化纤混纺交织棉纺、坯布)、印染产品、色织布、针织品、巾被产品、装饰布、毛织品、线团等。
  1982年4月至1988年末,青纺联出口收购值实现137835万元,创汇43699万美元,换汇成本2.8元。


第十篇 企业选介  
 
 

青岛第一棉纺织厂


  青岛第一棉纺织厂的前身是由日商创建于1919年的青岛大康纱厂,拥有15万纱锭,3000台织机的生产规模。
  该厂生产的“宫女”牌棉纱,“花鸟”牌纯棉布等产品内销山东省、天津市、东北各省;外销朝鲜、日本、香港等国家和地区。1946年1月,大康纱厂改称中国纺织建设公司青岛第一纺织厂。建国后,定名为国营青岛第一棉纺织厂。该厂自60年代起开始设备改造,70年代又进行了牵伸改造和更新部分主机。进入80年代增加宽幅布机400台,引进了日本、德国、瑞士、比利时等国的粗纱机、喷气织机等先进设备,并实现企业辅助管理微机化。从1985年开始,先后投产纱、线、布新品种60余个,主要产品有21支棉纱、32支普梳纱、32支精梳针织纱、30支人棉纱、40支涤粘纱、40支/2精梳烧毛线、40支/3精梳烧毛线、60支/3精梳烧毛线;100号、 0.jpg 号103号人棉细布,101号人棉双纬布,204号宽幅人棉细布,38″提花人棉布,63″宽幅人棉哔叽,40×40涤粘细纺布,100支/2×100支/2纯棉巴厘纱等。
  其中纯棉高支硅酮整理、纯棉强粘印花巴厘纱、纯棉胶板印刷底布和人棉宽幅出口坯布均被评为山东省新产品奖。“锦鸡”牌32支精梳纯棉针织纱、30支人棉纱,40支/3精梳烧毛线,“玉女”牌100号、M?1号、204号人棉布分获山东省、纺织工业部优质产品称号。该厂是山东省和青岛市生产人棉纱、人棉布的专业厂家,其产品从60年代开始出口、行销欧、亚、美、非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人棉布是山东省和青岛市出口的拳头产品,年出口量达4000万米以上。1988年,该厂有纱锭5.89万枚,织机1554台,年产纱9892吨,布3920万米,完成工业总产值7368万元,实现利税1051万元。

TOP

第十篇 企业选介  
 
 

青岛第二棉纺织厂


  青岛第二棉纺织厂创建于1916年,时称大日本内外棉株式会社青岛支店(又称内外棉纱厂第六工场)。经先后扩建,至1925年,该厂共占地6324.1公亩,拥有纱锭90000枚,工人3200人。1946年1月由中国纺织建公司青岛分公司接收,简称“中纺二厂”。1951年更名“国营青岛第二棉纺织厂”。
  该厂自1953年起,试纺工业用纱成功,开始由单纯民用纱、布型企业向工业用帘帆布纺织专业厂转化。1954年5月,青岛第二橡胶厂帘子布工场并入该厂,后经多次调整扩建,帘子布生产能力已达7000吨,纱年产量达到15000吨。从80年代开始,对纺部主机设备进行了更新改造,提高了企业的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减轻了工人的劳动强度,所生产的“栈桥”牌工业用系列帆布和“银鸥”牌系列帘子布具有高强力、质量稳定、不均率小等特点。其中C/V103强力运输帆布、C/V207强胶管帆布,棉103橡胶帆布、小胎棉帘子布均为山东省优质产品,7240帆布已出口香港。副12支纱,在1980年出口香港时,被客商誉为“皇牌纱”。该厂是部、省、市三级“企业管理优秀企业”,国家二级企业。
  该厂是国家“七五”期间重点改造的骨干企业之一,国家计委批复该厂改建4000吨锦纶帆布项目,增强了该厂的应变竞争能力,为青岛橡胶工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1988年该厂占地面积为3.8万平方米,拥有纱锭5.99万枚,线锭2.13万枚,帆布机161台,帘子布机14台;年产纱1.4万吨,帆布798万米,帘子布7024吨;完成工业总产值9419万元,利税总额1512万元,利润877万元;有职工5094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111人。

TOP

第十篇 企业选介  
 
 

青岛第五棉纺织厂


  青岛第五棉纺织厂前身为日商上海株式会社青岛工场,始创于1934年3月,1935年5月开工生产。1946年中纺青岛分公司接收后,改称中国纺织建设公司青岛第五纺织厂。1951年改称国营青岛第五棉纺织厂。
  1986年,该厂被国家经委列入“七五”期间重点改造的全国第一批大中型骨干企业。1987年,该厂荣获纺织工业部“全面质量管理奖”和国家经委授予的“全国设备管理优秀单位”称号,被山东省经委命名为“山东省先进企业”。1988年,该厂又荣获中纺部授予的“双文明建设优秀企业”称号。该厂产品主要以涤棉混纺纱、线、布为主,纯棉、纯涤纶纱为辅。
  该厂产品中有3个品种被评为部优产品,12个品种被评为山东省优质产品,省优、部优产品率占65%以上,纱布各项质量指标连续多年保持在全国同行业先进水平。在全部产品中,直接出口产品销售额占总金额的48%,其中棉布85%以上的产品供出口。主要销往港澳、日本、东南亚及中近东、澳新、西欧、美国等地。注册商标棉纱为“海星”牌,棉布为“崂峰”牌。
  该厂是青岛市大中型骨干企业之一。1988年占地面积27.36万平方米,生产用建筑面积9.53万平方米;共有纱锭65496枚、线锭10980枚、织布机1078台;职工人数4600人。1988年,产纱7834.41吨、线1689吨、棉布2834.53万米;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1863万元,利税总额1369万元,产值利税率达12.26%,全员劳动生产率达25789元/人,出口创汇1100万美元。

TOP

第十篇 企业选介  
 
 

青岛第六棉纺织厂


  青岛第六棉纺织厂是一个大型棉纺织企业,也是青岛市规模最大的棉纺织厂。其前身为日商钟渊纺织株式会社在青岛开设的“钟渊纱厂”,始建于1921年。1931年改称“钟纺公大第五厂”。1946年南京国民Gov接管后,改称“中纺六厂”。建国后,定名为国营青岛第六棉纺织厂。
  该厂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创造出闻名全国的细纱“郝建秀工作法”。曾四次荣获国家级和部级奖励的细纱车间“郝建秀小组”,一直是全国纺织行业的标杆班组。
  1984年以来,该厂的传统产品“金龙”牌棉纱、“双飞龙”牌棉布多次被评为省优、部优产品。1988年,有6种产品被评为部优产品、9种产品获省优称号,优质产品率达73.5%。纯棉和涤棉精梳纱、纯棉粗厚织物、高密防羽绒布以及涤棉高支稀薄、细纺府绸等产品,多年来在国际市场畅销不衰,远销欧洲、美国、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港澳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28年来,已累计为国家创汇近6亿美元。1986年,该厂被山东省、青岛市人民Gov定为山东省和青岛市的出口专业厂,是青岛市首批获得生产出口产品许可证书和产品出口许可证书的企业,荣获国家经贸部颁发的“荣誉证书”。
  1988年,该厂占地面积411433平方米,建筑面积185505平方米,生产车间面积93504平方米。有职工6291人,纱锭82816枚,宽幅布机1840台,固定资产6942万元(原值)。1988年生产纱9777吨、布4716万米,工业总产值达13348万元,实现利税1622万元(其中利润1011万元),出口创汇2502万美元,全员劳动生产率为21187元/人。

TOP

第十篇 企业选介  
 
 

青岛第六棉纺织厂


  青岛第六棉纺织厂是一个大型棉纺织企业,也是青岛市规模最大的棉纺织厂。其前身为日商钟渊纺织株式会社在青岛开设的“钟渊纱厂”,始建于1921年。1931年改称“钟纺公大第五厂”。1946年南京国民Gov接管后,改称“中纺六厂”。建国后,定名为国营青岛第六棉纺织厂。
  该厂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创造出闻名全国的细纱“郝建秀工作法”。曾四次荣获国家级和部级奖励的细纱车间“郝建秀小组”,一直是全国纺织行业的标杆班组。
  1984年以来,该厂的传统产品“金龙”牌棉纱、“双飞龙”牌棉布多次被评为省优、部优产品。1988年,有6种产品被评为部优产品、9种产品获省优称号,优质产品率达73.5%。纯棉和涤棉精梳纱、纯棉粗厚织物、高密防羽绒布以及涤棉高支稀薄、细纺府绸等产品,多年来在国际市场畅销不衰,远销欧洲、美国、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港澳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28年来,已累计为国家创汇近6亿美元。1986年,该厂被山东省、青岛市人民Gov定为山东省和青岛市的出口专业厂,是青岛市首批获得生产出口产品许可证书和产品出口许可证书的企业,荣获国家经贸部颁发的“荣誉证书”。
  1988年,该厂占地面积411433平方米,建筑面积185505平方米,生产车间面积93504平方米。有职工6291人,纱锭82816枚,宽幅布机1840台,固定资产6942万元(原值)。1988年生产纱9777吨、布4716万米,工业总产值达13348万元,实现利税1622万元(其中利润1011万元),出口创汇2502万美元,全员劳动生产率为21187元/人。

TOP

第十篇 企业选介  
 
 

青岛第九棉纺织厂


  青岛第九棉纺织厂前身为青岛最大的民族工商业——华新纱厂。该厂前身是1902年投产的德华缫丝厂。1913年开始动工建设纺织厂,1919年底部分投产,1920年5月全面投产。至1922年,纱锭总数已达32000枚。1934年增设布场,次年建成染场,成为华北地区最大的纺织印染联合企业。1938年被日商国光纺织株式会社强行收买,后改归仓敷纺织株式会社(亦称宝来纱厂)。1946年由中纺青岛分公司接收,改称中纺青岛第七纺织厂。同年11月恢复华新纱厂原名。1953年10月该厂公私合营,1966年9月改为国营。1978年6月,该厂印染车间划出称青岛第二印染厂,棉纺织部分为青岛第九棉纺织厂。
  该厂产品注册商标为“双樱”牌,是山东省著名商标。自1980年以来,该厂生产的18×18棉维平布、14/2×28涤棉普梳咔叽、府绸等产品,被评为省优质产品;18号纯棉纱和18×18棉维军布被评为纺织工业部优质产品。1987年,该厂被评为山东省先进企业和设备管理优秀企业。
  1988年,该厂占地161076平方米,生产用建筑面积39705平方米,拥有纱锭36096枚、气流纺5200头、织布机736台。年产纱7319吨、产布2011万米;年实现产值7469万元,实现利税1052万元;现有职工3299人,全员劳动生产率为23341元/人。

TOP

第十篇 企业选介  
 
 

青岛第一染织厂


  青岛第一染织厂前身是于1934年和1935年创办的阳本染印厂、青一丝棉染织厂。1935年底工厂建成,占地面积共27010平方米,建筑总面积5663平方米;资本总额达60万银元,拥有职工261余人。主要设备有六色印花机、烧毛机、精原染色机、雕刻缩小机、划线机各1台,染缸18个,织布机50台等。主要生产纯棉印染布。
  建国后,该厂于1954年6月实行公私合营,1961年9月与棉织三厂、虹桥袜厂(部分)合并为公私合营青岛阳本染织厂。1966年9月改为国营青岛红卫染织厂,1972年12月更名为国营青岛第一染织厂。
  1986年该厂印染车间划出,成立青岛第三印染厂。至1988年,企业占地面积19691平方米,厂房建筑面积10985平方米。拥有漂染、准备、织造、整理四类设备共计254台,其中织布机197台。
  该厂多种产品受到纺织工业部和山东省纺织厅的奖励。1988年各类产品达86种。传统产品有“小妹妹”牌色织涤棉府绸、化纤西服呢、绒呢、平纹、提花床单等;出口产品有色织涤棉府绸、涤棉细平布、彩格绒、硫化坚固呢等。其中“小妹妹”牌45/45色织涤棉府绸被评为部优产品;色织涤棉中长花呢被评为省优质产品;色织14/14提花坯布、700D空气变形厚花呢获山东省新产品设计奖。1988年完成产量313.26万米,其中60%销往美国、苏联、法国、联邦德国、日本、香港等国家和地区。
  1988年,青岛第一染织厂拥有职工1253人,其中男职工455人、女职工798人。固定资产原值459万元,净值238万元,工业总产值1097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8438元/人。

TOP

第十篇 企业选介  
 
 

青岛第三染织厂


  青岛第三染织厂的前身是218家私营小染织厂和家庭手工作坊。经1956年、1958年、1960年的三次大组合,最终形成公私合营青岛棉织厂,时拥有铁木织机1097台。主要生产原色棉布、色织布、纯棉贡呢及20/20咔叽布,年总产值3600万元。
  1967年7月,该厂改称国营青岛棉织厂。1973年1月更名为青岛第三染织厂。1976年11月,一车间划出成立青岛第二丝织厂。1977年7月,三车间划出成立青岛第二化纤厂。
  80年代,该厂增强了企业的应变能力,逐步形成品种齐全、质地优良的纯棉、化纤专业色织厂。其中“红光”牌涤棉中长色织仿毛花呢和“琴岛”牌涤粘色织中长花呢、色织中长花呢等获纺织部、山东省优质产品称号,产品销往全国19个省、市、自治区,并有30%左右的产品销往国外。
  1988年,该厂拥有职工2203人,占地面积5618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60079平方米。有染、漂、织、整设备613台,其中织机463台。固定资产原值2171万元,净值1638.9万元。年产布821万米,工业总产值2475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11250元/人。

TOP

第十篇 企业选介  
 
 

青岛第一针织厂


  青岛第一针织厂的前身是创建于1928年的中日合资的和顺染织厂和创建于1941年大信针织厂。1945年8月抗日战争后,两厂由中国纺织建设公司青岛分公司接收,合并为青岛第一针织厂。1950年底,经纺织部批准厂址迁至青岛沈阳路48号。
  1961年9月,青岛丰年针织厂并入该厂;1964年翻建漂染厂房3084平方米;1965年引进美国、联邦德国和丹麦的漂染设备;1978年新建经编车间,添置经编设备,开始生产涤纶面料。1979年6月,引进弹力衫生产线,开始与日本伊藤万株式会社开展补偿贸易,其产品开始由内销为主逐渐变为以外销为主。
  1958年前,该厂产品主要有厚绒卫生衣、厚绒卫生裤,棉毛衫裤和汗衫、背心等,其中“飞燕”牌绒衣裤畅销华北、东北、西北等地区,有“飞燕飞遍全国”的美誉。同年,“友谊”牌薄绒半襟衫出口苏联和东欧初级阶段国家。之后,又向东南亚出口“百合花”、“迎春花”、“美人蕉”、“紫罗兰”牌汗衫、背心、文化衫等产品。1980年以后,该厂90%以上产品出口日本,主要品种是“红喜”牌和“英雄”牌(弹力)针织内衣。截至1988年,该厂有部优产品2个,省优产品6个。其中“红喜”牌40支精梳罗纹弹力衫,“红喜”牌32支精梳女背心、男三角裤是畅销国内外的精品;“红喜”牌纯棉短袖和无袖毛圈针织连衣裙、青果领女衫、翻领男衫均获国家经委优质产品奖。
  1988年工厂占地面积3.31万平方米,工业生产建筑面积3.1万平方米,拥有生产设备1018台(套),其中引进联邦德国、西班牙、罗马尼亚、意大利、丹麦、日本等国设备400台(套)。年工业总产值4555万元,利税1272万元,其中利润1201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22775元/人。

TOP

第十篇 企业选介  
 
 

青岛第二毛纺织厂


  青岛第二毛纺织厂即原青岛第七棉纺织厂。始建于1921年10月,时称日本富士瓦斯纺绩公司青岛工场(俗名富士纱厂)。1946年1月,中纺青岛分公司接收该厂,更名为中纺青岛第八纺织厂;1951年改称国营青岛第七棉纺织厂。1983年5月,经青岛市经委批准,正式命名为青岛第二毛纺织厂。
  该厂由棉纺织厂改建为毛纺织厂是通过两期工程完成的。第一期改造工程的时间是1979年10月至1979年底,青岛第七棉纺织厂投资1200万元,将废纺包布车间改建成拥有精毛纺锭4752枚,毛织机88台,以及相应的染整设备等中型毛纺织全能工厂;设计能力为年产精纺呢绒120万米。该工程1980年1月投产,当年生产精纺呢绒40万米。1982年,棉改毛第二期工程开始,纺织工业部定点安排投资3355万元,引进西德半旧精毛纺锭13104极及半旧条染设备,配以国产精毛织机200台及配套的后整理设备,设计能力为年产精梳毛织品320万米。1985年第二期工程竣工,当年生产呢绒133万米。1986年,该厂又投资1422万元,引进意大利、西德等国先进染整设备和16台瑞士产片梭织机,为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的高科技含量和高附加值创造了条件。
  1988年,该厂实有精梳毛纺锭1.79万枚,精梳毛织机306台;固定资产原值5029万元。年产精纺呢绒340万米,毛线(针织绒线)536吨。完成工业总产值6696万元,实现利税1538万元,其中‘利润306万元。主要产品是“天鹅”牌和“金帆”牌精梳毛织品(呢绒),其中纯毛华达呢、毛涤腈华达呢、毛涤派力司、毛涤粘西服呢、毛腈人字呢、毛涤花呢和腈纶针织绒线等品种,自1982年以来先后被评为青岛市和山东省的优质产品。

TOP

第十篇 企业选介  
 
 

青岛绒布厂


  该厂前身是1952年7月由17个私营厂家、机关生产单位合并成立的国营青岛实业棉织厂。时拥有职工1723人,铁木织机518台,合股机23台。厂部设在昌乐路3号,下属28个自然生产点,分布于台西、市北、台东、四方4个区。后经两次合并改组,成立了6个分厂。主要生产20/20咔叽布、20/20哔叽、42/2华达呢、20/20面袋布、20/20标准布、20/32细布等产品。1953年6月该厂又与青岛实业染厂合并,改称国营青岛实业染织厂。1954年染、织两部分开,该厂又恢复实业棉织厂建制,并将6个分厂改为车间。1966年8月,该厂更名为国营青岛东方红棉织厂,1973年1月又更名为国营青岛第二染织厂。1976年,该厂一分为四,成立“绒布”、“台布”、“帆布”、“床单”4个国营独立企业。原二车间、染整车间、机修车间、办公楼为国营青岛绒布厂,主要生产绒布。
  1978年后,绒布厂先后改建厂房8076平方米。至1988年,该厂占地总面积28236平方米,建筑总面积32110.8平方米,其中生产建筑面积16797平方米。主要设备有织布机、浆纱机、分条整经机、竖锭络纬机、高速带刀割绒机、打包机、卷染机、烘干机、刷剪联合机、拉幅烘燥机等340余台,形成一条完整的绒类生产线。主要产品为各种规格条数的灯芯绒坯布和各种染色纯棉平绒。涤棉小提花灯芯绒、W固结特细条灯芯绒曾获山东省纺织厅、青岛市优秀新产品奖;纯棉纱平绒、轧花鹿皮绒、12/12宽条灯芯绒、墨绿平绒、元青平绒曾获青岛市优秀新产品奖。产品销往全国13个省市及东南亚、港澳等国家和地区。
  1988年,该厂有职工1434人,其中男职工581人、女职工853人。固定资产原值837万元,净值590万元。年生产灯芯绒坯布427.76万米,色织纯棉平绒217.08万米。工业总产值达1560.5万元,实现利税总额124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达10407元/人。

TOP

第十篇 企业选介  
 
 

青岛毛巾厂


  该厂前身是1956年由5家私营小毛巾厂和3家小纱巾厂组建成立的公私合营毛巾厂。1967年8月,更名为国营青岛毛巾厂。
  该厂现有职工2195人。计有各种设备512台,其中织机216台、提花机165台、漂染设备47台,以及相继从日本、意大利、联邦德国和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引进的多种先进设备。
  主要产品有毛巾被、浴巾、枕巾、毛巾、毛巾布等,共生产330多个花色品种,其中名优产品占很大比重。5070系列提花毛巾被获国家银质奖,多种产品获“部优”、“省优”产品称号。1988年,共生产毛巾被58.62万条、毛巾304.82万条,毛巾布112.71万米。产品质量居全国同行业前列。
  1988年末,该厂总占地面积39103平方米,其中厂房占地面积27529平方米,总建筑面积35955平方米。拥有固定资产原值836.9万元,全年总产值1960万元,实现利税462.3万元,出口创汇596.40万美元。全员劳动生产率9478元/人。
  该厂1985年后,先后获青岛市、山东省纺织系统和纺织部“文明单位”、“企业管理优秀单位”、“质量管理奖”、“思想政治工作先进企业”、“文明标兵单位”、“双文明建设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TOP

第十篇 企业选介  
 
 

青岛化学纤维厂


  青岛化学纤维厂是山东省最早生产化学纤维的厂家,其前身是商业局纺织品批发站的粘胶试验站,1960年7月正式定名为国营青岛化学纤维厂,时主要产品为粘胶纤维。
  该厂1979年被青岛市纺织局命名为大庆式企业,1982年又被评为标准化先进企业。1981年,青岛冶炼厂并入该厂,扩建涤纶长丝车间。1985年粘胶纤维停产,开始试产涤纶长丝。主要设备是由VC406纺丝机组成的两条国产设备生产线,设计能力为年产涤纶长丝2000吨。同年引进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联邦德国产拉伸变形机和日本产空气变形机,以扩大产品开发。
  该厂的产品,以涤纶牵伸丝和涤纶低弹丝为主体,并不断开发空气变形丝、网络丝、异形丝、有光丝、有色丝、PBT丝等,品种规格共22个。其中75.6dtex涤纶牵伸丝为该厂拳头产品,1988年被评为青岛市优质产品,为全国同行业获四个优等产品称号的厂家之一。
  1988年末,该厂占地面积63260平方米,建筑面积36979平方米。固定资产原值4775万元,净值4270万元。工业总产值6561万元,实现利税735万元,资金利税率11.74%,产值利税率11.24%。职工总数1338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71人,占总人数的5.31%,全员劳动生产率46864元/人,职工年人均收入2766元。

TOP

 附  录
 附录一 郝建秀工作法的产生及其影响



  “郝建秀细纱工作法”(又称“五一细纱工作法”)简称“郝建秀工作法”,作为建国初期纺织工业战线上的一面旗帜,曾大大鼓舞了广大纺织职工的劳动热情和生产积极性。在“郝建秀工作法”的影响下,一个“能手成林,标兵机台成列、表演竞赛成网、互助协作成风、先进经验成套”的生动局面很快形成,一大批英雄模范人物纷纷涌现。
  一、“郝建秀工作法”的产生
  1.“郝建秀工作法”产生的历史背景
  建国初期,青岛纺织工业虽然很快恢复了生产,但企业管理还不能适应初级阶段生产方式的需要,管理水平也比较低。为了把旧的官僚资本企业改造成为人民服务的企业,把旧的管理方法改变为科学的初级阶段管理方法,企业进行了民主改革、生产改革和经营改革。
  1950年,青岛纺织业开展以增产节约为主要内容的“红五月”生产劳动竞赛活动。各国棉厂细纱车间对值车工生产的皮辊花实行按机台、按人分别过磅,逐月进行记录,作为考核轮班、个人成绩的依据。这项制度的实施,对提高劳动生产率,改善成纱质量,节约人力、物力都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在实施这项制度中,青岛第六棉纺织厂(以下简称国棉六厂)细纱车间甲班第三组的值车工郝建秀以优异成绩初露锋芒。她每天出的白花最多为6两,最少2两,连续7个月平均皮辊花率仅0.25%。而当时全国的平均水平是1.5%,郝建秀出皮辊花率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6,因而引起了厂内领导和工人们的注意。
  2.“郝建秀工作法”的发现和培养
  1949年11月,15岁的郝建秀考入青岛第六棉纺织厂当养成工,三个月期满定为正式细纱甲班值车工。她家庭出身贫苦,只读过四年小学。入厂后,在党、团组织的教育培养下,提高了阶级觉悟,增强了生产责任心。她牢记1950年春节自己做正式工人后,上的第一个夜班,因打盹而放大花的教训。为了不打盹,她不断地巡回车挡。在巡回中郝建秀发现,只要做好了清洁工作,断头就少。于是,她把几种工作程序紧张有序地进行,省出时间来多做清洁工作,掌握了巡回规律,减少了断头。但因这时细纱车间还没有建立对皮辊花分台过磅的制度,所以郝建秀的成绩没有被发现。
  1950年开展“红五月”劳动竞赛以后,第六棉纺织厂细纱车间也建立了个人白花过磅记录制度。郝建秀优异的工作成绩和先进的工作方法受到工厂领导的表扬。郝建秀以此为动力,决心干出个好样来。她进一步钻研技术,反复熟练减少断头的操作方法,白花出的一天比一天少,从而在全厂出了名。1950年6月,郝建秀被评为厂级二等劳模,11月,第六棉纺织厂团委吸收郝建秀参加了青年团。在党、团、工会组织的培养下,郝建秀各方面进步很快,政治觉悟明显提高。她的值车能力从看300锭逐步提高到400锭、500锭,一直提高到600锭,但出的白花却始终保持在0.2%~0.3%之间。到1951年2月,平均皮辊花率为0.25%,创造了连续7个月少出白花的新纪录。
  1951年2月,山东省工矿企业检查团到青岛检查工作,听到郝建秀少出白花的事迹后,认为当时出0.25%的白花数字是全国罕见的,应很好研究,并推广出去,同时马上组织报社报道。从此,郝建秀少出白花的操作法引起了重视。
  从1951年3月开始,对郝建秀工作法进行了三次总结。第一次是国棉六厂总结的,其结论是“三勤、三快”,即眼要勤看、快看,腿要勤跑、快跑,手要勤清洁、快接头。“三勤、三快”经验在青岛日报登出后,经过各厂细纱工人的亲自实践,大家都累得吃不消。“三勤、三快”总结送到纺织工会全国委员会以后,陈少敏主席指出“这个总结不实际”。她认为,郝建秀的成绩能够坚持七八个月,决不是一个“三勤、三快”可以解决问题的,她要求重新进行总结。第二次总结仍然没离开“三勤、三快”的框子,只是添上了车台卫生比别人干净,人从来不离开车挡,仍然没总结出郝建秀工作法的主要精神。
  1951年6月2日,中国纺织工会全国委员会与青岛市总工会等部门,在中共青岛市委的领导下,联合组织了“郝建秀工作法研究委员会”(以下简称研究委员会),研究与总结郝建秀的经验。委员会由中国纺织工会全国委员会生产部副部长朱次复领导,吸收有关部门干部、专家、技术人员及劳动模范等共17人组成,对郝建秀工作法进行第三次总结。研究委员会从6月4日开始,6月8日结束。前两天在现场实地观察与测定郝建秀的操作,后三天是研究分析和进行总结。第一天上午,研究委员会的全体成员观察了郝建秀的值车操作,下午,委员会的17个人分成接头动作、接头时间、清洁时间、清洁动作、动作顺序五个组,分别进行研究与测定。经过5天的努力,郝建秀少出皮辊花的经验终于找出来了。
  郝建秀工作法的四条主要经验是:①有正确的劳动态度,工作认真负责;②虚心学习,肯动脑筋,提高技术;③工作有计划,善于分配劳动时间,能分别轻重缓急进行操作;④不浪费劳动时间与劳动力,做到一切以减少断头为中心,以少出皮辊花为目的。1951年8月17~19日,纺织工业部和全国纺织工会在青岛联合召开细纱职工代表会议。在这次会议上,“郝建秀细纱工作法”被正式命名为“郝建秀工作法”,并决定在全国推广。
  二、郝建秀工作法产生的影响
  “郝建秀工作法”不仅是纺织工业的先进典型,也是全国工交系统出现的第一个科学的工作法。该法的产生,引起各方面的重视,影响到全市、全国各条战线。
  全国纺织工会主席陈少敏当时指出:“一定要认真学习、推广‘郝建秀工作法’。如果全国纺织企业都达到郝建秀所在的青岛第六棉纺织厂的水平,全国一年少出的皮辊花可以多产36738件纱;如果全国细纱工人的皮辊花水平和郝建秀一样,一年可多产44460件纱。只要全国纺织企业达到青岛第六棉纺织厂的水平,超额利润就可以买68架战斗机,用这些战斗机就能消灭更多的侵略军。”
  1.“郝建秀工作法”的基本内容和创造的主要价值
  郝建秀工作法基本内容有三点:①工作主动,有规律、有计划、有预见性,她是人支配机器,不是机器支配人,按照一定的规律工作,一切争取主动;②生产合理化,把几种工作结合起来做,做到了既省力又省时间;③抓住了细纱工作的主要环节,清洁工作做好了,断头就少;皮辊花出的少,产量就高,质量就好。
  “郝建秀工作法”创造的价值主要有四项:①使产量增加、原料节约、成本降低、机器寿命延长;②节省劳动力,提高工人看台能力,以看车为例,学习郝建秀工作法后,看台能力均提高了200锭到300锭;③郝建秀工作法既适应于前纺、织布和保全,也适应全市各产业;④郝建秀工作法为定额管理打下了基础,对实行经济核算创造了条件。
  2.“郝建秀工作法”推动了纺织生产的发展
  为了使郝建秀工作法尽快为广大细纱工人掌握,使先进经验变成广大群众的财富,青岛纺织工会和华东纺织局青岛分局在中共青岛市委领导下,于1951年6月26日成立了郝建秀工作法推广组,到各工厂进行推广工作。推广组首先在青岛第一棉纺织厂作了两个星期的重点试验,取得经验后即在青岛第三、第六、第七棉纺织厂3个厂推广。青岛第二、第四、第五、第八棉纺织厂及私营华新纱厂等企业都派了技术人员和细纱工人随着推广组学习。这批学员回厂后都各自组织了本厂的郝建秀工作法推广委员会,领导各厂的推广工作。截至8月22日,青岛各纺织厂的细纱工基本学会了郝建秀工作法,其他工序的纺织工人也陆续掌握了郝建秀工作法的基本精神,并取得了优异成绩。①降低了皮辊花率,以厂为单位,各厂一般都降低了30~51%左右。②掀起了前所未有的学习纺织技术的高潮。细纱工学习了郝建秀工作法,普遍加大了看台能力,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先后有79位细纱工皮辊花率打破了郝建秀的纪录;青岛第二棉纺织厂的郭克忠创造出“扫车工作法”,减少了断头,提高了质量;青岛第七棉纺织厂侯秀美,青岛第一棉纺织厂谭秀香创造了“接头巡回操作法”、“摇纱操作法”,消灭了吊扣纱和肚纱、网纱,连续12个月不出废品。青岛第四棉纺织厂刘玉美、于花泽创造的“捻线值车操作法”,因断头少、油纱少而闻名。于花泽还被邀到天津、沈阳和瓦房店作巡回表演。青岛第七棉纺织厂胡维选学习郝建秀工作法后,开动脑筋,大搞技术革新,先后研制出“大裁机”、“扫皮圈机”和“割胶机”,提高机械性能235%,仅“割胶机”一项每月为国家增加收入6000余元;青岛纺织机械厂生显隆每年革新创造价值21万元;青岛第六棉纺织厂杨坡兰创造的“穿扣法”、青岛第四棉纺织厂言国权发明的“自紧结”,减少断头30%,发明的“股线不上胶工作法”一年可为国家节约资金6万余元、粮食3万多斤、猪油1000多斤;青岛第一棉纺织厂沈铮发明的锅炉通风挡渣板,每年为国家节煤1200吨,发电量比原来增加1000千瓦;青岛第八棉纺织厂张宏友修旧利废4万多个配件,为国家节省资金3万多元,他制订的“定额使用,以旧换新”管库法受到好评,在纺织系统推广;织布工人创造了“织布工作法”;保全工人创造出“织布机保全工作法”等等。③在推广郝建秀工作法中,吸收了青岛第一棉纺织厂粗纱接头捻接法和不拔管接头法等,充实和发展了郝建秀工作法。
  3.郝建秀工作法为纺织工业部门总结各种工作法提供了范例
  建国初期,纺织企业生产运转工人的看锭、看台数水平低,由于操作不合理造成的产品质量问题多,原料浪费严重,总结和推广郝建秀工作法,为推动和总结这方面的先进工作法提供了范例。青岛在推广郝建秀工作法过程中,还总结出了织布工作法、机器保全工作法等21个先进工作法。这些工作法为总结全国的“五一织布工作法”和“五三保全工作法”丰富了内容,做出了贡献。
  4.郝建秀工作法对全市工交战线产生的影响
  1951年7月31日,中共青岛市委召开研究推广郝建秀工作法专门会议,参加会议的各工厂企业的负责人对郝建秀工作法表现了极大兴趣和热情。市委负责人在会上强调,各单位要进一步研究郝建秀工作法,要求在全市范围内掀起一个普遍学习、推广郝建秀工作法的热潮。青岛纺织机械厂刘同诰小组创造了循环工作法,使生产效率提高一倍多;青岛发电厂在检修锅炉中应用了快速检修法收到显著成效,获得华东电业管理局的通报表扬;市北区创造的天桥装车法、建筑公司的苏长有砌砖法,都大大减轻了工人劳动强度;四方机厂创造的动轮弹簧吊环模,提高了工效两倍;青岛卷烟厂改进印刷工艺流程,每月超额20%完成任务,并节约纸2700张……郝建秀工作法作为青岛工业战线上的一面旗帜,使一大批战斗在生产第一线的英雄模范人物纷纷涌现。
  5.郝建秀工作法在全国纺织企业推广
  郝建秀工作法也引起了中央和有关部门领导的重视。中央办公厅秘书室代表毛泽东主席写信给郝建秀,勉励她“继续提高生产”。初级阶段青年团中央委员会作出了《关于奖励郝建秀同志的决定》。中央领导同志亲临青岛进行考察和推广郝建秀工作法。1951年8月17~19日,中国纺织工会和中纺部在青岛召开了“细纱职工代表会议”,学习、推广郝建秀工作法,青岛、上海、武汉、天津等地共466人参加了会议。会后,中纺部和中国纺织工会在青岛举办了全国各地220多名细纱工、技术员和工会干部参加的“郝建秀工作法”学习班。中纺部还在1951年9月和10月两次通知全国纺织企业学习、推广“郝建秀工作法”。
  据郝建秀小组统计,全国有400多个企业学习推广了郝建秀工作法。学习、推广郝建秀工作法,使后进的工人当上先进,使先进工人当上了模范。郝建秀工作法推动了全国纺织技术的提高,促进了纺织生产的发展,郝建秀工作法为新中国的纺织工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