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论坛广告管理办法·2012青岛啤酒节专题报道·牢记:青岛旅游局投诉电话
·青岛圈论坛广告投放说明·2012最新青岛旅游攻略·2013年1月青岛潮汐表
·青岛旅游景点介绍|图片·青岛旅行社排名及报价查询·青岛旅游就入住中山旅馆
返回列表 发帖
第二篇 河道治理



  河道治理工程绝大部分是建国后实施的。1950~1987年,全市用于主要河道治理总投工4443.61万个(不含义务工),完成工程总量6183.39万立方米,总投资3599.89万元。筑堤复堤866.33公里,疏浚整修河道453.17公里,开挖主要新河道(河段)19条108.46公里,护砌主要险工72处52.12公里,清除阻水障碍物1.71万亩,建滞洪区4处,滞洪量0.6亿立方米。经37年治理,多数河道减轻或避免了灾害损失。但限于资金和条件,缺少全面的综合治理,许多河道难以抵御较大洪水特别是突发性暴洪的冲击。
  省级河道主要由国家投资,统筹治理。一般河道多由受益乡(镇)、村自筹资金治理或采取以工代赈、记工分、义务劳动等形式进行治理,国家给予适当补助。


第二篇 河道治理
第一章 大沽河治理



  大沽河历史上是一条经常泛滥的河道,其治理主要是筑堤防洪。建国后,大沽河被列为省辖重点河道,逐年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治理。50年代,对大堤进行2次大规模的岁修,以后相继进行了险工护砌、堤防灌浆、河道清障及建滞洪区等工程,有效地约束了洪水,减轻了灾害。至1987年,大沽河治理工程(含支流治理)总投工1531.95万个,完成工程量1750.81万立方米,总投资1290.12万元。

TOP

第二篇 河道治理  
第一章 大沽河治理

第一节 干流治理


  堤防建设 大沽河筑堤最早见于明万历十三年(1585年),平度知州胡尚礼筑大沽河堤。1586年,莱阳(当时包括今莱西县)知县程子侃领导的筑堤工程,是青岛地区历史上第一次由官府投资的最大治河工程,筑堤43公里,高6.3米。是年正遇2次大水,但未漫溢。1591年,山东巡抚李公辅倡导集资筑堤延壕10公里,人称李公堤。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春,当地知州又将李公堤增筑25公里,1758年又增筑堤25公里。1911年,大沽河右岸孙家村西决口宽200米,冲断铁路400米,山东省派官员至胶州修大沽河堤。1915年,当地知事从南起李哥庄,北至平度县沙梁兴修大沽河堤。自1858~1915年近60年间,境内共有7次较大的筑堤工程,但未能根治洪灾水患。
  建国后,除各专署、县修筑辖区内部分堤防外,由山东省人民Gov统一组织对大沽河堤防进行了两次较大规模的岁修工程。
  第一次岁修始于1952年2月,根据山东省人民Gov农林厅水利局治理大沽河工程计划,成立了大沽河治理工程委员会。共动员民工82852人,其中平东县(现属平度县)7197人,即墨县33587人,胶县42068人。3月10日开始筑堤,培堤范围为:铁路以北左堤,自胶济铁路至北岔河与流浩河左堤相接,右堤自铁路至南村以南桃园村止;铁路以南左堤,至姜家屋子以南与桃源河右堤相接。总计培堤59.2公里,于6月26日全部竣工。本次岁修还组织1200名民工、80余名技工进行护岸护坡工程,自4月9日始,与培堤同时竣工。计完成周家村险工258.9米,北张院险工343米,大高丁坝4座,坝脚截水墙250米。岁修国家总投资26.3万元,投工108.02万个,完成土方126.8万立方米。
  由于桃源河口以下堤防标准低,五沽河口以上两岸堤防残缺不全,大麻湾村南右岸无堤防,导致1953年、1955年大水成灾。为此,山东省水利厅作出1955年汛后对大沽河进行第二次岁修的决定。由莱阳、胶州两专署组织施工,省水利厅派水利二队协助。1955年11月8日至1956年春全部竣工,共动员民工10.34万人,完成工程量132.4万立方米,实投工138.43万个,培修堤防196.4公里,国家投资107万元。培堤范围为:左岸自桃源河以上500米起接大沽河右岸堤至平莱公路桥的庄扶村,长106.5公里;右岸自铁路桥起至庄扶村,长86.9公里;沿南胶莱河铁路桥以下至大麻湾高地3公里。另外加戗堤2公里。
  大沽河堤防虽经2次较大培修及若干局部修治,但仍有残缺矮薄之处。加之河滩内植树、造地、建房,大大削减了河道防洪能力,以致1964年再次发生河道决口。1973年,山东省水利勘测设计院对大沽河复堤、护险、桥梁、排水涵洞、清障等工程作出了全面规划。但限于资金并未能采取统一施工,而由沿河各县对所辖范围堤段按先急后缓原则,逐年分期分段进行了治理。1987年,大沽河两岸堤防总长204.75公里,以左岸为主自上而下堤防现状是:莱西县段里程由0十000~50十200,高程由74.24~28米,坡降接近1/1000,堤身高3米,堤顶2米,内外边坡1:2;即墨县段里程由50十200~87十100,高程由28~13.7米,坡降接近0.38/1000,堤身高4~5米,顶宽2~2.5米,内外边坡1:2.5;胶县段里程由87十100~114.86(到桃源河入口),高程由14.91~6.45米,坡降接近0.3/1000,堤身高6米,堤顶宽3米,内外边坡1:2.5。可保护人口61.3万人,保护耕地84.25万亩。现状堤防按山东省下达的防洪任务,水位18.05米(平度县南村水文站)、流量3000立方米每秒的标准(相当于10年一遇洪水),尚有117.1公里的堤防高程不够要求。
  险工护砌 大沽河水流湍急,摆幅较大,河岸易塌,建国前新老险工达数十处,因险工成灾者甚多。建国后,1952~1987年,在整修河道或筑堤过程中,对63处39.11公里堤坝、河岸险工逐年进行加固,共完成59处36.55公里,其方式有干砌乱石、混凝土、三合土、植树压柳等,约束了洪水。至1987年,河床已基本固定。
  堤防灌浆 自1976年以来,由于流域内连年干旱以及城市供水过量开采,导致大沽河地下水源地420平方公里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造成106.7公里长的大堤(占堤防总长度59%)出现几百处纵横裂缝,大堤内外几百个沉陷坑,严重威胁行洪安全。沿河的莱西、平度、即墨、胶县4县发动群众,于1983年7~8月对大堤进行水力劈裂压力灌浆,处理了险情堤段。完成灌浆26.7公里,其中压力灌浆8.8公里,完成土方9.5万立方米,投工17.2万个,国家投资67.3万元。随着干旱的延续,堤防隐患仍在加剧。为确保大堤安全,青岛市水利局于1984年5月,提交了在104.5公里堤防上劈裂灌浆的工程设计,沿河4个县组织1000余名职工,15台灌浆机组(莱西县4台,平度县3台,即墨县3台,胶县5台),在大坝顶中心轴线上按每公里400孔的程序昼夜施工,于7月底全部竣工。共完成钻孔3.49万个,累计进尺22.04万米,处理横向裂缝1922条,纵向裂缝3306条,累计长度3.56万米。填沉陷坑150余个。共完成土方6.12万立方米,投工8.95万个,国家投资120万元。通过质量检查,浆体沿大堤纵向形成一条连续分布的防渗帷幕,并填塞了大堤的裂缝及深层孔洞,经受了1985年9号台风暴雨洪水的冲击,显示了劈裂灌浆的效果。
  河道清障 80年代前,大沽河清障由沿河各县在自己辖区内单独进行。1974年,在即墨县蓝村召开了大沽河清障会议,提出按30年一遇行洪要求,以“谁设障,谁清障”的原则,沿河各县在大沽河上下游又普遍进行了一次清障。至1974年,全市共清除阻水林木7980亩。除莱西段清障基本达到要求外,其他各县均不彻底,并存在随清随设现象。1983年经调查发现,河道内植树85处达3.1万亩,建房696间,各类建筑45处,严重影响行洪。青岛市Gov决定清障,于1985年7~8月,出工5400人,共清除阻水林木6049亩,阻水建筑物7处,阻水房21间。平度县南村水文站,清障前17.01米的水位仅能通过1610立方米每秒的流量。清障后,1985年9号台风所产生的洪水流量2120立方米每秒顺利通过。
  1987年,青岛市防汛指挥部指挥、中共青岛市委副书记张惠来,副指挥、副市长宋玉珉检查了大沽河海口段,决定进行第二期全面清障工作。共清除阻水林木523亩、虾池2592亩和莱西段高渠3条及沙梁公路漫水老桥实体部分及阻水房24间,进一步扩大了大沽河行洪空间。
  滞洪区 大沽河亭兰滞洪区位于平度县崖头村,1956年7月27日开工,8月18日竣工。调用民工19956人,完成束洪堤33.64公里,其中20.6公里借助水河、小清河原有旧堤培厚加高。滞洪区面积30平方公里,蓄洪水位12.5米,储洪量3000万立方米。防御标准为:当大沽河发生流量大于4500立方米每秒洪水时,则分洪于滞洪区。1957年,将临时分洪口改建成半永久性建筑物。1964年,培高围堤66公里,建排水涵洞4座,修围村堤7处。滞洪工程国家投资24.7万元,投工14.1万个,完成土石方27.76万立方米,建成后从未运用。因工程质量差,分洪、排洪、滞洪都无保证,1968年由省防汛指挥部批准废除。

TOP

第二篇 河道治理  
第一章 大沽河治理

第二节 支流治理


  潴河治理 建国前无系统治理。建国后,在流域内建中型水库1座(高格庄水库),小型水库24座,塘坝181座,总蓄水量2000万立方米。1957年和1962年先后修护村堤1.51公里,护坡3.7公里,国家投资58万元。1977年8月,莱西县水利局作出了系统治理潴河规划设计。是年冬,调集2万余名民工,在水集公社以东裁弯取直,疏竣河道2.4公里,建双曲拱大桥一座,投工77万个,完成土石方80万立方米,自筹资金114万元。1983年、1986年及1987年裁弯疏浚河道1.15公里,建生产桥1座,扶堤1.3公里,护坡0.42公里,护险1处,总计完成土石方29.45万立方米,投工28.14万个,国家投资55.04万元。潴河经全面治理后提高了行洪能力。1985年9号台风高格庄水库溢洪流量298立方米每秒,在4.3公里长的任家疃段水齐堤顶,但未决口。
  小沽河治理 小沽河是莱西县和平度县的分界河流,两县分而治之。
  莱西段:1954年春和1955年春,在岱墅西、淤场西南、东朱毛村至尹格庄段,堤上村西、店上至小河子村筑堤、培厚10公里,完成土石方8.2万立方米,投工5万个。1974年为拦洪兴利,在中上游建北墅水库。1985年11月,成立复堤工程指挥部,组织治河的南墅、院里、武备、院上4处乡镇复堤27.3公里,完成土方25万立方米,投工50万个,投资164万元,其中国家投资14万元。
  平度段:1954~1955年,在东孟戈庄村北至黄同河口、大朱毛村东南、大朱毛村东北至石家曲堤培堤加固2.8公里,完成土石方2.98万立方米,投工1.44万个。1985年7月,石桥乡对孟戈庄村北至黄同河口0.2公里堤防加固培厚。1985年9号台风过后,冷戈庄、古岘两处乡镇将大朱毛村东南决口堵复,并在冬季和两目乡共同修筑堤防21公里,完成土方8.1万立方米,投工4.5万个。
  在治理干流的同时,对其主要支流黄同河、房金河、马疃河、祝沟河、猪洞河也先后进行了治理。至1985年,共疏浚、裁弯、培堤计42.5公里,完成土石方23.73万立方米,投工139.58万个。经治理,小沽河已可防御10年一遇的洪水。
  城子河治理 除1955年对葛家庄至河口7公里河段进行疏浚、清淤外,主要治理工程均在70年代完成。1971~1974年,加宽了4.5公里长的西淖泥沟至斜庄的河口段,开挖了集木村东至山上村前一段6公里长的环山河,截去城子河上游部分来水,减轻了下游排水压力。1975年开挖了龙泉至葛家庄11公里的新河段。1977年将套里村西1公里河段裁弯取直。上述工程共完成土石方128.8万立方米,投工54.5万个。
  五沽河治理 1951年将该河与大沽河交汇段改道,使河口一段河槽由与大沽河顶流改为顺流。1955年从贾家后疃至河口修筑了堤防。1958年建双山滞洪区,滞洪量2000万立方米。1964~1965年陆续对于家辛庄至刘家庄附近一段22.2公里的河槽开挖加宽,并筑堤10.8公里。计投资59.9万元,投工253万个,完成工程量54.6万立方米。1973年,烟台地区水利局编制了《五沽河防洪除涝治理设计书》。同年10月,中共烟台地委及即墨、莱西两县分别成立了“五沽河治理工程指挥部”,开始全面治理工作,1974年6月竣工。共完成自大沽河汇口处以上1.7公里原河床的疏浚;从1.7公里处至刘家庄公路桥及以上0.3公里向上游2公里的两段作了裁弯取直;其他河段以疏浚筑堤为主,计22.5公里。同时对其两岸主要支流龙华河、花园沟、孟沙河、狼埠沟、庞家岚沟疏浚、筑堤38.8公里。从1973年有计划治理以来,至1975年共完成土石方477.9万立方米,砌石2.23万立方米,钢筋混凝土0.18万立方米,投工307.9万个,总投资251万元。五沽河通过全面治理后,上游河床比较顺直,防洪能力可达到20年一遇的洪水不出河槽,有效地解决了一般洪涝灾害问题。同时还建拦河闸3处,各式桥梁14座,扬水站21处,化害为利,有效灌溉面积达13万亩。
  落药河治理 青岛解放后,1955~1976年,平度县组织民工对落药河头至崖头7.3公里河段疏浚整修;对落药河五道口至凤凰屯段培修堤防;将堤沟河口至东新河口段加宽至50米,东新河口至落药河口段加宽至60米,两岸均筑堤。对其主要支流堤沟河及万字河进行疏浚整修。共完成土石方153万立方米,投工80.5万个。治理标准为20年一遇防洪,5年一遇排涝。
  流浩河治理 建国后进行了综合治理。1950~1966年,除疏浚、培堤外,先后建成宋化泉水库及8处拦河工程,不仅减轻了洪涝灾害,而且扩大了水浇地面积,补充了西北洼稻区用水。共完成土石方4.48万立方米,投工8.59万个,投资7.62万元。
  1975年冬,即墨县调集9处公社2万民工,对右岸自范戈庄桥到流浩河口18公里进行了疏浚、筑堤;左岸自流浩河口至营里以东17公里筑新堤、固原堤。1976年汛前又完成干流建筑物18座,同时还完成支流泉庄河、小月河疏浚筑堤15.1公里及桥涵工程。上述工程共完成土石方246.8万立方米,投工155.1万个,总投资120.96万元。治理后,下游河宽30~100米,堤高3~5米,最大泄洪量210立方米每秒。不但减轻了洪涝灾害,而且扩大灌溉面积2.4万亩,粮食亩产量比建国前提高了6~7倍。
  桃源河治理 1916~1918年,由山东省河工局主持出工6800人,自崂山县大涧至即墨县官庄分三段治理,计28.96公里。从此,由铁路桥以上至河口才有了一条宽12.8米、深1米的小河,投资2000银元(含河工局办公费及巡警费)。1946年10月,山东省水利局主持开挖河口局部河段3.19公里,投工1.89万个,挖淤泥1.5万立方米,以工代赈面粉438袋。建国后,1951~1954年,胶州专区组织胶县、即墨2县沿河群众加高培厚自胶济铁路南至大沽河口9公里堤防,投工20万个,完成土石方17万立方米。为滞蓄洪水,1960年建成挪城水库。1963年,将铁路南左岸赵家堰至河口段疏浚固堤12公里。由于河道防洪标准低,1964年、1965年和1971年堤防发生3次决口。1972年建桥西头排灌站,排涝面积达万亩。1975年,由山东省水利设计院对桃源河治理进行了统一规划,干流按5年一遇防洪标准挖河,20年一遇防洪标准筑堤,两岸加电排方案治理。1975~1976年,将挪城水库以下至青(岛)胶(县)公路3.46公里的一段培堤加固、疏浚加宽,完成工程量55.78万立方米。1986年6~7月,投资3.3万元,作了堤防培厚加宽及涵闸维修工程。
  1986年4月,“引黄济青”工程计划在原河道的赵家堰一带建棘洪滩水库,故将在胶济铁路以南一段河道向西迁移改道。重挖新河从赵家堰铁路桥处,经小新河东侧在魏家庄西归原河道。济南军区5000余名官兵仍按1975年规划施工土方工程,国家投资111万元。历时4个月,投工60万个,挖填土方130万立方米,修了一条长7.73公里、河底宽50~60米、河口宽110米的新河道。由胶州市和即墨县负责施工胶青公路桥、泵站公路桥、马家庄和辛家屋子生产桥。至1987年,桃源河左岸堤防可达5年一遇防洪标准,右岸堤防洪能力尚不足3年一遇。

TOP

第二篇 河道治理
第二章 胶莱河治理



  胶莱河自元朝开凿沟通至今已700年。自清代不再通航后,冲沙淤积,逐渐在平度县姚家形成分水岭。南流之水经大沽河入胶州湾称南胶莱河;北流之水入莱州湾,称北胶莱河。建国后,对南北胶莱河不仅多次制订过治理规划,而且还进行了数次大规模的治理工程,并在其干流与支流上筑堤疏河、裁弯改道、护险清障,共完成工程量3503.85万立方米,投工2497.34万个,总投资1399.48万元。

TOP

第二篇 河道治理  
第二章 胶莱河治理

第一节 干流治理


  干流开凿 元世祖统一全国定都北京,粮食需江南供给。至元十七年(1280年),莱人姚演建议开凿胶莱运河。元世祖忽必烈于当年七月任命姚演为总管,益都路宣尉使、都元帅阿八赤(来阿巴赤)为监督,调益都、淄博、宁海(今益都、潍坊、淄博、莱州、青岛一带)兵万人,征民夫万人开凿运河,寒暑不辍。至元十九年(1282年)七月,自胶州陈村海口至掖县海仓口的主体工程初告竣工,将南北两河联成一体。当年试航,因河窄水浅,仅运粮2万余石。至元二十年(1283年)元月,元世祖再令阿八赤扩开,并北引平度之白沙河,南引平度南村东之沽河,西导入运河,以壮水势。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河道运粮已很可观,其水手、军人2万,船1000艘,岁运粮米60万石。由于连续5年开凿运河,耗资巨大,部分朝臣又竭力反对,加上河道管理、清淤等问题较多,特别是海运事业的迅速发展,胶莱运河的航运事业持续不足8年即被海运取而代之。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罢胶莱海道运粮万户府,1290年停止运粮。
  明初,胶莱运河时用时废,疏浚、攒运之事屡议屡罢。嘉靖十七年(1538年)又募夫凿治马家壕(颊)地段,由于人少工程量大,施工两年仍严重影响航行。嘉靖十九年(1540年)朝廷派副使王献主管马家壕开凿工程。因“顽石如铁,河工焚以烈火,用水沃之,石烂化为烬”。苦战3月,终于开出了一条“长十有四里,广六丈有奇,深半之”的人工河段,从而使江淮之舟避薛家岛石牙林立的险滩,直达塔埠头于胶莱。嘉靖二十年(1541年)王献又致力于胶莱运河的全面疏浚工程,引张鲁河、白河、现河、五龙河诸水,以增加胶莱运河的水势。同时建海仓口、新河、杨家圈、玉皇庙、周家、亭口、窝铺、吴家口、陈村九闸,以调节河道水位,并“置浮梁,建官署以守”,尽管分水岭30余里因工程浩繁未得疏浚,“船底拖沙而行”,但分水岭5里下可张帆畅行至海口无阻。后来由于“倭寇为患”,明朝着力于京杭大运河的漕运,而对胶莱运河的浚治采取反对和轻视的态度,使其在繁盛了10余年后再次陷入萧条,乃至湮废。400年来,由于山洪坡水的冲积、河道淤积及人类社会活动的影响,在平度县的宅科乡毛家、姚家村东又自然形成分水岭,将胶莱河分开。明、清、民国时期虽不断有人上书请求再开胶莱运河,但均未果。
  北胶莱河治理 1948年3~5月,胶东行政公署组织昌南、昌北、平西3县(现昌邑及平度县一部分)民工,完成杨家圈和亭口段裁弯取直,瓦庙口至新河段的培堤,共完成土方88万立方米,投工54万个,治理长度12公里。1949年春,又将杨家圈、杨台、流河等处裁弯、疏浚,长4公里,完成土方55万立方米。1953~1965年,先后6次培修加固堤防,两次疏浚河道,筑新河、大苗家防潮堤6.05公里,完成土石方12.7万立方米,投工9.1万个。1973~1976年,由山东省水利设计院规划,昌潍专区水利局具体实施,按照5年一遇排涝标准、20年一遇防洪标准,对北胶莱河的北胶新河河口(前疃西)至泽河河口34.96公里老河道裁弯取直、拓宽加深、修筑大堤。1973~1974年,由平度、高密、昌邑3县负责挖河、建桥涵及移民房,工日统算平度县完成45%,高密县完成30%,昌邑县完成25%。1975年的挖河、新河段建闸、潍(坊)石(岛)公路桥扩建等工程,是由平度、昌邑2县施工,平度县承担64.3%。1976年,干流潍石公路以南段,由平度县完成疏浚河道17.99公里,建生产桥2座。共完成土方1111.54万立方米,石方2.78万立方米,混凝土0.46万立方米,投工1052.51万个,国家投资712.94万元。
  北胶莱河治理后,保护了平度、昌邑2县的8处乡镇25.4万亩土地,沿河群众免受洪涝灾害。新河闸以南河槽蓄水可达1259万立方米,可灌溉4万亩农田。
  南胶莱河治理 南胶莱河干流穿过平度、胶州2县(市),分而治之。
  平度县自1956~1964年先后增修呈家口至万家庄、李戈庄村南、河北至刘家庄堤防,计6公里。至此平度县段才有了完整的堤防。
  胶州市段的治理工程主要有:1957年,右岸从南店子到胶济铁路,左岸从利民河到河西店,筑、复堤22公里;1964年,右岸从店子到碧沟河复堤19.2公里;1973年,右岸从胶河至店子,左岸从闸子到大沽河复堤17.5公里;1976年,右岸从铁路至刘家花园20公里,左岸从大沽河到助水河18公里筑堤;1980~1984年又在左、右岸复堤2.4公里。上述6次工程共完成土石方68.88万立方米,投工65.28万个,国家投资42.1万元。治理后,胶州市段两岸堤防总长已达38公里,其中左岸18公里、右岸20公里,两岸共有险工9处3.82公里。1986年,国家又投资19万元用乱石护砌2.47公里;重点加固薄弱地段6处2.6公里,计投工1.03万个。
  滞洪蓄水 1960年,在其支流墨水河、胶河的下游,分别建成官路、大兰2个滞洪区,最大滞洪量均在1000万立方米以上。同时还在上游建中小型水库7座,塘坝24座,蓄水总量1亿立方米以上。这些水利工程,有效地控制了干流的洪峰流量,使其逐步变害为利。
  开挖新河 由于南胶莱河行洪能力仍不足5年一遇标准,1975年由山东省水利勘测设计院和昌潍地区水利局统一组织规划设计,采用山区高水高排、平原低洼区低水低排的原则,1976年计划开挖一条南胶新河,将胶河在姚哥庄铁路桥以下截断,向东汇入墨水河,在黄家庄前将墨水截入,经戴家屯、玉皇庙,在斜沟崖村东拐向南,再经罗家村西十里堡、胶济铁路、济青公路,沿跃进河南下穿沽河农场,在码头村东南入胶州湾。胶县动员万余民工,于1976年春节前后分2次施工,从码头村河口开始向上游开挖,历时4个月,国家投资50万元,群众自筹300余万元。这段工程系海滩淤泥,经一冬春紧张施工,仅完成3.3公里,后因区划变更、资金短缺、施工难度大等诸多原因停工作罢。至1987年,南胶莱河仍是原走向。
  南胶莱河虽经多年治理,但由于河跨数县,缺少统筹全面治理,灾情依然不断。建国后至1987年,仍有21年发生涝灾(其中有两次河道决口),其中有6次涝灾面积达40万亩。

TOP

第二篇 河道治理  
第二章 胶莱河治理

第二节 支流治理


  泽河治理 泽河是1965~1966年由平度县开挖的人工河道,全长56公里。全部工程除干、支流的开挖外,还有建筑物106座,其中公路桥3座、生产桥48座、灌溉涵洞19座、排水涵洞33座、其他建筑物3座。共完成土石方980万立方米,投工636万个,国家投资220万元。泽河开挖后,腰斩了白沙河、现河、秦皇河、龙王河、双山河、淄阳河等北胶莱河的支流,并承受上述支流的上游来水,使北胶莱河水平度县的坡面水高水高排、低水低排,减少了北胶莱河的洪峰流量,加快了支流的排泄,减轻了平度县西南部80万亩洼涝地的洪涝灾害。同时拦河蓄水,发展灌溉,解决了沿岸部分土地的抗旱问题。但该河尚存在弯道及入口处冲刷塌坡较严重,桥梁建筑物护底处理较差,河道设计深度较浅等问题。
  淄阳河治理 1948~1951年,平度县重点对下游自灰埠陈家至胶河段7公里进行疏浚培堤,共完成土方15.2万立方米,投工6.7万个。1954年对险工段整修。1957年将下游裁弯取直开挖人工河道。1959年在上游建大泽山、淄阳2座中型水库和5座小(二)型水库。1965年在其左岸开挖了沙河刘前河(沙窝刘前河),右岸开挖了郑家庄后沟,直接入泽河,减轻了淄阳河的排水压力。1975~1978年,对高家庄至尹家,团石子至北昌村2段河道进行裁弯取直、疏浚河道、块石护岸。既提高了河道防洪能力,又把倒出的大片河滩改造成良田。同时还对河崖刘家村南至沙沟村后长6.5公里河段,进行了清障、疏浚和扶堤。上述工程共完成土石方138万立方米,投工120万个。
  双山河治理 1948~1949年,平西县(平度县前分为平西、平南2县)重点对下游疏浚整修,加宽河道12.5公里,完成土方70万立方米,投工30万个。1975年秋,平度县水利局协助昌里和张舍公社进行统一规划设计。从青(岛)沙(河)公路西的前寨村至泽河东岸郑家庄,抛弃老河道,东西打直,开挖新河9.4公里。设计标准是5年一遇排涝,20年一遇防洪,设计流量320~390立方米每秒。共完成土石方71万立方米,投工47万个,建筑物砌体2360立方米。1974~1976年,先后对南盛家至王村及上洄到陈家段进行裁弯取直、疏浚护砌。任家村至郑家庄河段,中间呈弓形大弯,河底淤高,两岸低洼,积水不易排出,故将此河段废除,重新开挖新河。双山水库建成后洪涝灾害减轻。
  龙王河治理 1949~1951年,疏浚、培堤、整修干流2次,疏浚支流柳沟河、大营河1次,干流官亭至吴家屋子裁弯取直。1952年,平西县组织2万民工对主要支流进行全面治理,完成土方35.88万立方米,投工10.71万个。1954年又对支流柳沟河、淄河险工段进行扶堤、加固。1975~1976年,平度县组织16处公社,对下游河道(潍石公路桥至胶莱河)疏浚,对胶莱河口处3.7公里和棉花原种场东1.5公里裁弯取直,其他河段基本是沿老河道疏浚。治理后胶莱河口处防洪流量可达370立方米每秒,使有名的沽龙洼和官亭洼的排水问题得以解决。2年完成工程量314.45万立方米,投工158万个,国家投资8万元。
  现河治理 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疏浚引现河入胶。
  1948~1951年,平南县(今平度县境)蓼兰至河口段疏浚整修,完成土方93万立方米。1952年,由莱阳专员行署组织勘测规划,蓼兰县(今属平度县)组织施工:东起医官庄,西至董家小庄长22.8公里河道疏宽筑堤;湾头至郑家庄裁弯取直;堵塞刘家庄子经大沟头入北胶莱河及董家小庄经兰子前入胶莱河2条河汊计12公里。在董家小庄后堵塞西去故道,开挖董家小庄后至刘家庄子前长3公里的新河道,汇入白里河段。浚深白里河口段4.4公里。本次按规划治理共完成土方168.7万立方米,投工110.1万个。1955年,培修加固堤防。1974年,在上游疏浚和裁弯取直乔家村以下至北台村东3.5公里河段,完成土石方15.2万立方米,投工8万个。1975~1976年,新挖双庙水库溢洪道出口至红旗路桥北的人工河段。1976~1977年,治理蓼兰公路上下段,其中东起杜家村后西至吴家村东南,东西打直,开挖新河,完成土方37万立方米,投工45万个。于硝场村西南,旧现河南岸,向南打直,沿冯戈庄沟上游河道至前三里堡东南,新挖一条南北沟。沟南端与1977年新挖现河东端成直角相接,承接现硝场段旧现河排水。大洪沟至蓼兰段旧现河河道废除。1978年12月,由平度县农田水利建设指挥部统一规划,对现河中游东起吴家村东南、西至曹家庄长16.7公里河段裁弯、疏浚;东朱家庄至西朱家庄长9.16公里裁弯取直,为新开河道;西朱家庄至曹家庄长4.77公里为旧河道疏浚。是年工程全是义务施工,给受益者及非受益者不同补助,由张戈庄、何家店、王家店等17处公社出工,共完成土石方179万立方米,投工84.5万个。平度县拨给材料费及工具补助费计16.7万元,粮食43万公斤,煤650吨。现河通过上游建小(一)型水库2座、小(二)型水库8座,中游挖泽河高水高排,中下游裁弯取直,疏深整修,排水问题基本解决。
  现河重要支流白里河,全长22.6公里,流域面积100平方公里。每逢大雨积涝成灾。平度县曾在1948年、1951年、1952年、1971年和1972年,作过裁弯取直、疏浚河道等多次治理。总计完成土石方113.16万立方米,建筑物38座,投工53.14万个,计疏浚整修河道35.72公里。施工以社队为主,就近出工,除国家补助6.5万元建筑材料费外,均为义务工。
  昌平河治理 昌平河河口原从平度县崔家集镇袁家村东流向西南,于大沟头村西入北胶莱河。1968年2月,从袁家村东向南取直,开挖新河2公里,于陶家堡村南入北胶莱河。完成土方8万立方米,投工8万个。此后多次疏浚支流,沟河相通,水患解除。
  白沙河治理(平度县境内) 1925年疏通丘西段2.5公里。1954年和1956年,重点对险工护砌及下游进行疏浚、扶堤、整修。1977~1978年,开挖疏通朱黄至沟西6公里河段;1983年,将联河入口至南塔丘2.8公里河段疏浚、筑堤。2次共完成土石方59万立方米,工日33万个。1959~1960年在上游建黄山水库(中型),1966~1986年先后在上游建7座小(二)型水库,拦蓄洪水,减轻了灾害。
  胶河治理 建国后,胶南县、胶州市各自在辖区内逐年进行培堤、疏浚整修,扩大行洪断面。同时在上游加强了水土保持。在中游建中型水库1座(王吴水库),小(一)型水库6座,小(二)型水库20座,塘坝310座,总拦蓄库容1亿立方米。胶州市境内建拦河闸1处、扬水站2处。治理后胶河洪涝灾害基本消除,仅王吴水库设计灌溉胶州市、高密县18万亩土地。
  墨水河治理(胶州市境内) 建国后对上游及其支流杨柳河(养儿沟)作过系统治理。1956年,胶州专区动员胶县、高密2县人民统筹挖河疏浚、裁弯取直、展宽堤防,扩大行洪断面。设计通过最大洪峰流量219立方米每秒。1956年、1965年、1974年、1984年先后复堤:右岸从胶莱河口至岳头屯、黄家庄至胶济铁路,从门家屯至岳头屯、刘家庄至刘家河,从宋家屯至岳头屯、万家屯至刘家河,从门家屯至岳头屯,黄家屯至铁路桥;左岸从胶莱河口至梁家屯,阎家屯至梁家屯。共复堤62.45公里,疏河11.3公里,完成土方79.88万立方米,投工49.27万个,国家投资24.24万元。1958年曾在河口处建官路水库,1960年扩大库容,1963年改为滞洪区。至1987年,墨水河堤防完整,两岸土地肥沃,是胶州市主要粮食作物产区。

TOP

第二篇 河道治理
第三章 沿海诸河治理



  沿海诸河的治理基本上都是在建国后进行的,分别由所属各县(市、区)自筹资金,自行治理,国家给予补助。治理措施以筑堤护岸为主,至1987年,共完成工程量928.75万立方米,投工314.32万个(记工分及义务出工不在其内),投资928.75万元(不含工款)。主要河道多数得到了治理。

TOP

第二篇 河道治理  
第三章 沿海诸河治理

第一节 跨市境河道治理


  吉利河治理 吉利河跨越诸城、胶南2县。胶南县段于1952年、1957年分别筑堤18.5公里和15公里。1970年在上游建成吉利河水库,削减洪峰1/3以上。1975年8月13日,日雨量190毫米,暴雨连续5小时,除支流小河有漫溢外,干流安然无恙。
  潮河治理 潮河跨越五莲、胶南、日照3县。胶南县段于1956年将下游堤防加固培厚12公里。1958年进行了较大规模治理,共建涵闸9处。海青、大场2处修筑潮河南堤7公里。后经历年岁修,河堤植被好,管理好,堤防稳固。

TOP

第二篇 河道治理  
第三章 沿海诸河治理

第二节 跨县(市、区)河道治理


  墨水河治理 墨水河跨越即墨、崂山2县。历史上在即墨城区有过数次筑坝防水之举:从唐贞观十年(636年)到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先后对城西、城东南、城西南等处修筑河堰堤坝。建国后,1964年在即墨镇磨市村至烟青公路桥浆砌护岸0.78公里。1976年,将团彪水库拦河坝至官庄桥以上的0.4公里改道整修,完成土石方40万立方米。1977~1978年,按10年一遇建筑物工程,20年一遇设计的规划标准,采取大弯顺势、小弯取直、挖深河床、筑高河堤、排除洪涝、节节拦蓄的原则,分期分段完成了团彪水库拦河坝至留村公社王烟以下450米开挖河道;王烟以下450米至即墨县城南关桥以上350米局部顺直、疏浚;在南关桥上下绕曲较大的河段开挖新河道500米;窑头桥以上50米至庙头桥以下500米原河道疏浚、展宽、顺直;楼子疃桥以下500米至楼子疃公社张家西桥以下400米开挖新河道。上述工程共完成土石方320万立方米,石砌体5.2万立方米,投工248万个,国家投资296万元。1984年,浆砌石堤2.67公里。
  在治理干流的同时,对其主要支流横河也多次进行了治理,其中建拦河闸坝9处,改、建扬水站3处,疏浚部分河段,国家投资60.4万元,投工20.63万个,完成土石方9.6万立方米。通过治理,不仅使墨水河两岸3万亩农田基本免除涝灾,保障公路畅通,还可灌溉2.1万亩农田。
  洋河治理 洋河跨越胶南、胶州两县(市),建国前堤防矮薄残缺。1914年,左岸洋河崖决口,塌房50间,淹地万亩。建国后,于1951年、1953年、1954年、1955年及1964年进行了多次复堤、筑堤,包括右岸山子后村至土埠台东5.35公里,左岸魏家庄上下0.2公里及洋河崖至土埠台0.9公里,魏家庄至洋河崖3.5公里及土埠台上下0.96公里。共完成土石方12.82万立方米,投工6.23万个,国家投资18.4万元。1976年开始全面加固堤防,左岸王家滩村至海口,油房村至洋河崖8.8公里筑堤;1981年将昭文村至胶县农场8.2公里堤段加固培堤。2次计完成土石方14.48万立方米,投工7.27万个,国家投资3.9万元。至1987年,洋河已有一个完整堤防,并在上游建山洲中型水库1座,小型水库15座,有效地调蓄了洪水,河道两岸基本上免除了灾情。
  李村河治理 李村河跨越崂山县及青岛市沧口区。1963~1964年,苏家河段0.33公里向左人工改道80米接庄子处;毕家上流至郑庄沿河疏导,筑、培堤共长10公里。2年完成土石方8.06万立方米。1983年、1986年和1987年,除自李村至杨家庄段疏导和清除阻水建筑物外,主要是两岸固堤护砌,共完成石砌护堤1.7公里,土石方2.77万立方米,国家投资15.7万元。上述工程均使用劳动积累资金。
  巨洋河(曹汶河)治理 巨洋河跨越胶南、胶州2县(市)。建国后逐年在汛期进行岁修,自王台镇五河头筑堤7.5公里。其中较大的一次是胶南县于1975年治理的灰村至王台一段2.5公里。仅可控制一般洪水。

TOP

第二篇 河道治理  
第三章 沿海诸河治理

第三节 跨乡(镇)河道治理


  莲阴河治理 即墨县境内,跨越石门乡、大官庄乡、店集镇和南阡乡。1949年、1954年和1965年,自青山后至周疃村疏浚、筑堤12.5公里,并在周疃村建拦河闸1座。在上游加强水土保持,中游建王圈中型水库,不仅有效地减轻了水旱灾害,还解决了官庄公社无水灌田的困难。此后,又在1966年、1969年和1978年兴建了3座小(二)型水库,扩大灌溉面积0.34万亩。
  店集河治理 即墨县境内,跨越大官庄、店集及南阡3处乡镇。1964年,将南阡村至入海口4公里的河道加宽疏深、两岸筑堤;将庙东村西至南阡村南河段裁弯取直3处计1.5公里,并建公路桥和生产桥各1座。上述工程投工14.52万个,国家投资3.84万元,可使0.5万亩耕地免受水灾。1967年,在上游建小型水库3座,联合调洪后,可削减洪峰70%以上,可灌溉农田0.48万亩。
  白沙河治理 崂山县境内,跨越北宅乡、夏庄镇和流亭镇。建国后重点治理达12次段,主要有1950年和1954年对夏庄桥以下河床疏浚、加固河堤4.5公里。1951年,在流亭区内河两岸筑堤。1954年,卧龙村以下300米起到孙家村止的右岸一段砌石护岸,毕家村附近疏河筑堤0.46公里,毕家村后建200米长的顺水坝。1956年筑夏庄至赵村、赵哥庄至流亭飞机场2段河堤6公里。1965年,加固飞机场防洪墙1.93公里,改建流亭老桥,桥上下游护岸,洼里段护岸。1966~1968年修筑乌衣巷至崂山水库老河道堤岸。1967年,将夏庄桥以下1公里内原2道河段并一,改直加固河堤接崂山水库。1971年,疏导修堤毕家村河段,石砌河岸0.7公里。1976年,将北宅前至五龙桥老河段裁弯取直,新辟河道0.7公里,两岸护砌。1976~1979年,自乌衣巷村西开新河道直下西至凉泉计1公里,砌石护岸。1978年,将周戈庄至北宅1公里河段裁弯取直,砌石护岸。1982~1983年,扩展开挖凉泉至崂山水库段,右岸护堤。1986年,砌石护岸一水至三水河堤3段,共长0.11公里,建截流坝2道。卧龙村砌石修复河堤50米,北宅乡Gov前至崂山水库支流入口段砌石修复0.94公里,乌衣巷村至崂山水库段砌石修复0.13公里。1987年,组织200余人专业队强行炸除违章阻水虾池180亩。上述工程共完成土石方47.81万立方米,投工17.67万个(不含工款,村自负工日),国家投资87.83万元。
  白沙河经多年连续治理以及在流域内建中型水库1座(崂山水库),小型水库12座,不仅防护和调蓄了洪水,而且为城市供水和农田灌溉提供了水源。1985年9号台风崂山水库最大溢洪流量621立方米每秒,洪水顺利入海。但是,从80年代以来,在河道内乱采乱挖河沙现象严重,右岸部分河堤被毁。至1987年,崂山水库以下右岸3段无堤累计长3公里,左岸堤防残缺不全,无堤防段累计5.5公里。
  张村河治理 崂山县境内,跨越北宅、中韩和李村3处乡镇。历史上沿河村民曾构筑河堤,零星不整。60年代初,陈村砌本村河段堤防0.8公里。1968~1975年,砌石护岸牟家庄村前右岸一段,枯桃村右岸一段,孙家、刘家下庄左岸一段,董家下庄村前右岸一段,张家下庄右岸一段,东韩右岸一段,中韩右岸一段,西韩左右岸各一段,共计2.5公里。另建3处止水坝。由崂山县支援水泥,以物代款,劳力计工分,完成工程量0.98万立方米。1975年冬,将流经沟崖村的1.86公里老河道裁弯取直,新开挖河段0.62公里,右岸砌石护堤,河床内建截流坝2道,共完成工程量4.75万立方米,劳力计工分,国家补助1万元。1983~1987年,峪夼村河段砌石护岸0.3公里,东韩与中韩之间扶堤0.35公里,东韩左岸砌石护岸0.05公里,牟家村东南河段筑土堤0.3公里,南龙口至牟家段右岸扶土堤0.25公里,枯桃村东左岸砌石护岸0.75公里,张村东桥两侧西岸砌石0.37公里。上述工程完成工程量2.28万立方米,国家投资15.2万元。除对干流治理外,还先后于1971年、1976年和1978年对支流北村河进行裁弯取直、河床展宽、筑堤及浆砌石护岸等工程。张村河经多年治理,至1987年已基本达到堤岸完整,泄洪畅通,入海口处最大泄量达1000立方米每秒。
  风河(王戈庄河)治理 胶南县境内,跨越宝山、铁山及胶南三镇。1952年上半年,将其支流张仓河下游疏浚2.18公里,加固险工段12.5公里,免除了两岸1500亩农田水灾。同时重修了肖家庄河段。为根治风河,1959~1967年,在张仓河村建成铁山中型水库。1975年将19个弯道裁弯取直10个,使河道缩短2公里,并加深了新挖河道,重筑新堤。1976年将下游24.8公里河段砌石护坡。以上2次治理,胶南县出1.5万人,完成沙土石方460万立方米,国家投资408万元。治理后,两岸30多个村庄及10多万亩农田免除水患。
  横河治理 胶南县境内,跨越张家楼、泊里、寨里、藏南4处乡镇。建国前汛期河水漫溢,两岸农田村舍屡遭水灾。50年代岁岁汛修,灾情有减。1962年复堤、堵口计38.3公里。1977年,疏浚下游河段7.5公里。上游建成小型水库3座,特别是陡崖子水库(中型)建成后,削减洪峰64%,沿河基本消除水患。
  白马河治理 胶南县境内,跨越市美、大村、大场、塔山4处乡镇。建国后,仅在1964年将大村段筑堤13.4公里,其他河段均在汛前整修。虽在上游建有22座小型水库,但由于河道没作全面治理,逢大雨仍可发生水灾。

TOP

第二篇 河道治理
第四章 河道桥闸



  河道桥闸,古即有之。建国后,随着交通事业和水利事业的兴旺发达,河道桥闸的数量大幅度增加,且规模增大,设计更新,质量更好,方便了交通,促进了工农业的发展。至1987年,全市主要河道共有各类跨河桥433座,主要拦河闸56座。城镇及乡间的小型桥梁、涵闸遍布境内,可以万计。

TOP

第二篇 河道治理  
第四章 河道桥闸

第一节 跨河桥


  境内见于记载最早的较大桥梁,当是位于胶州市云溪河上的云溪桥,系明天顺六年(1462年)建成。明、清年代,桥梁多为地方民众集资,因需因势而建。一般就地取材,桥的形式多样,有浮桥、木桥、石桥、砖桥等,且以人行漫水石桥居多。民国初期,公路运输兴起,由商办、官办或民办建成一批砖石水泥结构的桥和少量木质结构桥。这些桥大部分在1949年后改建或扩建。
  建国后,随着工农业的发展,城区及乡村的桥涵建设发展很快,而且在规模、结构、造型、设计和施工技术等方面都有了很大进步。境内数以千万计的桥梁在乡村,其中大多数是建国后修建的。1949~1957年主要修建的是田间小桥及小河流生产桥。建筑材料以石灰、石料为主,结构形式多数漫水石桥、石板桥或砖、石拱桥,单孔跨度一般2~3米。1958~1970年,随着水利事业的全面开展,兴建了大批田间桥涵工程。各公社根据交通和农业生产的需要,开始重点兴建主要生产道路的桥梁。各县(区)在集中力量治理主要河道的同时,重点解决主要生产路口的桥梁设施。设计荷载一般为汽10~20级,拖50~80级。主要结构形式有石台石墩拱桥、石台石墩钢筋混凝土板桥、钢筋混凝土预制构件简支梁桥和砖拱桥涵等。60年代末开始兴建钢筋混凝土双曲拱桥。70年代,各县(区)、公社、村庄逐级实行山水林田路统一规划,综合治理,桥梁建设也全面展开。1973年,在洼区治理中推广“小轻台拱桥”,仅即墨县当年就建成1300座,并在花园沟试建一座跨度24米的素混凝土双曲拱桥。1975年开始,重要桥梁由县(区)农田基本建设指挥部统一组织施工,一般桥梁则由公社组织施工。70年代,桥梁建设发生了根本变化,结构形式多种多样,中、小桥推广轻台拱桥和无筋薄壳台拱桥。主要桥梁以钢筋混凝土为主体,主要有素混凝土双曲拱桥、钢筋混凝土双曲拱桥、空腹拱桥、二铰板桥等,并试建三铰拱桥。这10年,建桥数量约占建国后总数的70%以上。80年代,桥梁建设向大跨度发展,机械化施工程度和桥梁标准不断提高。1987年完成的“引黄济青”工程济(南)青(岛)公路桃源河交通大桥,为10孔单跨16米和桥面宽16米的大跨度桥梁。桥梁建设开始应用钻孔灌注桩基础处理或预制桁架吊装桥梁。

TOP

第二篇 河道治理  
第四章 河道桥闸

第二节 拦河闸


  明嘉靖二十年(1541年),在人工开凿的胶莱河上建起海仓口、新河、杨家圈、玉皇庙、周家、亭口、窝铺、吴家口、陈村9座闸,是为便利航行而兴建的调节水位闸。航运停止后,水闸废除。这是青岛见于记载的最早的一批拦河闸。据1988年实地调查,吴家口、姚毛古闸基犹在。姚家(窝铺)旧闸枣木桩基、方条面、槽石砌筑,用石灰沙浆铸铁键连结成整体结构。所用木桩、石料、铸铁键尚存。建国前,在云溪河上兴建的调节环绕胶县城区内河段水位的东西2座闸门(建设年代不详),分别位于胶城东、西,俗称水门,单跨4米,净高5米,木质闸门,1965年将残闸拆除。
  建国初期,平原河道沿岸群众曾采取临时拦河措施,穿堤引水灌溉农田。1957~1960年,即墨县采取节节拦蓄的办法,在流浩河上先后建成林戈庄、小庄、太祉庄、七级、后吕等5座拦河闸(坝),不但减轻了洪涝灾害,而且使沿岸2.4万亩农田得灌溉之利。至1987年,境内34条流域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道中已建有拦河闸的有20条,共建闸56座,其中即墨县32座、胶州市13座、平度县8座、莱西县3座。这些拦河闸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平原河道及部分滨海河道上,多为桥闸合一,以拦蓄水灌溉为主,单纯泄洪闸极少。上述56座拦河闸拦蓄能力约0.16亿立方米。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