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积分
- 48769
- 名望
- 1893 点
- 铜币
- 24979 枚
- 优惠券
- 243 张


|

第三篇 海 运
青岛地区的海上运输自古就比较发达。唐、宋时期已与朝鲜、日本、南洋诸国、西亚沿海国家和地区通航。当时胶州湾板桥镇已成为全国著名的五大贸易港口之一。明代航海业已发展到封建社会的极盛时期。清代“闭关锁国”,航海业一度衰落。1840年鸦片战争后,航运主权逐渐沦于帝国主义列强之手,外国战舰商船开始自由来往青岛地区。
1897年德国帝国主义强占青岛后,外国资本轮船业开始大量涌入青岛。英商太古、怡和,德商美最时、北德,日商大阪、日清,美商美隆及丹麦宝隆等船公司及代理行接踵而来,海运事业被帝国主义轮船业所垄断。1913年来青岛的船只达1733艘267.9万载重吨,外国轮船达1679艘262.3万载重吨,占船舶吨位总数97.9%,其中德、英、日分别占吨位总数的43.4%、31.1%和17.5%。德国殖民当局垄断了青岛的港航大权,对中国的资源进行了疯狂掠夺。1902~1913年,德国掠去煤炭341.46万吨,土特产芝麻、花生、大豆等源源不断从青岛输往德国,从1898~1914年,德国由青岛搜刮的总金额达4496万马克。日本第一次侵占青岛时期,大肆掠夺山东的丰富资源,向青岛和山东倾销日货,日本船只数量始终占青岛航船之首,最高时达70%以上,贸易额所占比重也由1913年的37%增至1921年的87%。
1922年北洋Gov收回青岛后,华商集资购船发展青岛民族轮船业。至抗日战争前夕先后有肇兴、政记、裕盛等32个船行经营沿海运输业,资本总额约有180万元。但处在外国资本雄厚势力的夹缝中,经营艰难,时常停业转业。20年代以来,外国航运势力在青岛沿海竞争更加激烈。青岛11条沿海定期航线共投入轮船62艘,11.27万吨。1927年,青岛运往沿海口岸货物共值3765万关平两,中国船只承运87万两,仅占总数的2.31%。1930年,轮船招商局来往青岛的轮船和青岛民族轮船业各公司的轮船约有52艘,吨位总数约6.1万吨,仅占青岛沿海运输船舶吨位总数的8.2%。而这一时期,青岛远洋航线上的各国航运发展更为迅速,英、日、美、德等国调派新建大吨位快轮投入竞争,青岛通往欧美15条远洋航线全部为外国垄断,共投入轮船144艘,达108.2万吨。30年代在青岛设立的外国轮船公司机构达16家,多国航运势力竞争的局面持续到抗日战争爆发前夕。
日本第二次侵占青岛后,青岛民族轮船业各船行船只被日军强行占用,为日军装运由内掠夺而来的物资和劳工,各船行大都破产倒闭。1938年从青岛港输出的劳工33976人。日本侵略军独霸青岛港,强制第三国船只不得利用青岛港的码头设备,进出青岛港的船只几乎为日本所垄断。在此期间,日本对中国进行疯狂的经济掠夺。仅煤炭、食盐两项,1940年由青岛运往日本煤炭125万吨,8年间共掠夺食盐216万吨。青岛的水运员工在中国Our Party的领导下对日本侵略者进行了坚决斗争。1943年5月,裕泰船行的“同兴轮”解除了护航的伪警武装。同年12月,一艘日本轮船上的中国船员13人,在地下Our Party员的领导下秘密起义,从青岛把船开到已解放的乳山口。1944年秋,日军大型轮船“龙海丸”上9名中国船员从青岛港起航后杀死押船的5名日本兵,把船开到已经解放的江苏省赣榆县柘汪镇,将船上5万匹军用布交给了人民Gov。
抗日战争胜利后,招商局青岛分局接收日军强占的船只55艘,一部分退还各船行,使青岛民族轮船业的利达、瑞丰、海通等15家公司得到逐步恢复和发展,拥有轮船96艘,总吨位55011吨。招商局青岛分局先后开辟青岛至大连、上海、天津等沿海航线。至1949年6月青岛解放前夕,招商局青岛分公司全部船只随国民党军队撤离,民族轮船业大部分船只被国民党军队强行征用去台湾和香港,剩下20艘破旧船只,总计只有1865载重吨。
1949年6月青岛解放后,中国人民解放军青岛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接管了国民党Gov航政机构和招商局轮船公司青岛分公司。接收时除房地产和一些陈旧设备外,没有运输船舶,无法从事海上运输业务。直到11月,胶东军区海防办事处航运大队调入青岛15艘船舶,总计4303载重吨,开始经营航运业务;1951年2月,组成“中国人民轮船公司青岛分公司”,并以此为基础,先后从安东、大连、烟台等地调来船舶,于1953年组成“山东省交通厅航运管理局青岛分局”,开展沿海客货运输。随着美帝国主义对中国封锁、禁运的破产,来青岛港的外轮急剧增加。1953年正式组建“中国外轮代理公司青岛分公司”(以下简称“青岛外代”),统一办理船舶代理业务;同年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青岛港务监督”,代表国家统一管理青岛港区水域安全秩序。
“一五”时期,青岛海运货运量从1952年的44万吨增加到1957年的118万吨,年递增率为21.8%。当时,青岛对外贸易远洋运输是由国家通过与初级阶段的海运合作和租用侨、华商船与外籍商船进行的。1957年,国家租船参与青岛港进出口货物运输。青岛外代代理资本主义国家轮船公司航线20余条及侨商经营的青岛至港、澳、东南亚近海航线。至1959年,累计代理货运量535.2万吨。1961年新组成的山东省交通厅海运局职工已发展到5156人,拥有各类运输船只58艘,总吨位8135吨,并辖2个船舶修理厂,1个筑港工程队及管理山东省沿海14个地方港口,形成了初具规模的海运企业。1956~1966年,海运客货运量,吞吐量年递增8%,利润年递增23%。
60年代,中国远洋运输船队组建。1964年6月由青岛通航日本,成为建国后国轮开辟的青岛第一条国际贸易运输航线。此后,中国远洋运输公司船队成为青岛外贸远洋运输的主要力量。1977年“青岛远洋运输公司”(以下简称“青远公司”)成立,当年共接远洋轮船21艘,达62万载重吨。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对外开放和对内搞活经济方针的贯彻执行,青岛海运事业得以迅速发展。1985年,青远公司已拥有2~12万吨级的远洋散装货轮52艘,总载重吨达202.9万吨,成为中国最大的散装货国际海洋运输的专业公司,运输航线直达世界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0多个国际贸易港口,至1985年底共完成货运量4249万吨,货物周转量2973亿吨海里。青远公司已成为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一支海运力量。与此同时,地方外贸运输事业也得到迅速发展。山东省交通厅海运局开始更新船舶,经营外贸运输业务,开辟外运航线。自1980年2月首航香港之后,相继开辟青岛至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等航线,到达这些国家和地区的26个港口,并与几十家客户建立了业务关系。山东外贸食品公司船队和鲁丰航运有限公司相继购进冷藏船和集装箱船,开展青岛至日本、香港、澳门的外贸运输业务。至1985年,地方从事国际贸易运输船舶已发展到11艘70242载重吨;由单一的杂货运输,发展到可承运杂货、冷冻货、集装箱及大型成套设备,共完成货运量180万吨。“六五”期间,青岛外轮代理公司代理货运量是1978年前25年的1.23倍,代理船舶净吨位是前25年的1.06倍,建立代理关系的船公司已从50年代初期的10余家发展到300余家,业务范围也不断扩大,不仅为国内几十家轮船公司和山东及青岛地区众多的专业进出口公司、工贸公司、地贸公司提供代理业务,而且与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700多家航运、货运、贸易公司和工商业、金融机构建立起良好的业务合作关系,成为中国第四大外轮代理公司,业务工作量居全国同行业前列。
1986年,青远公司、青岛海运公司等4家海运企业共拥有运输船舶76艘224.59万载重吨,其中远洋运输船舶62艘223.47万吨,沿海运输船舶14艘1.12万载重吨;完成货运量1071万吨,货物周转量591亿吨海里,分别比1952年增长23.3倍、719.7倍,比1978年增长1.03倍和2.35倍。1986年底,列为青岛市当年13项重点工程之一的青岛至黄岛轮渡航线通航,加速了黄岛区和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发展建设。1986年,青岛外轮代理公司代理船舶2336艘次,代理货运量1385万吨,分别是1953年的6.53倍和20.2倍。是年,青岛船检分局检验各类船舶797艘次,比60年代平均增长七八倍,其中外轮169艘,国内新造船舶51艘,并对山东省的80多家船用产品厂的23类船用材料和机电产品进行检验、认可和发证。1986年12月,国务院在青岛召开港口管理体制改革会议,确定青岛港下放地方管理的同时,将青岛港务监督从青岛港务局划出,于翌年3月组建青岛海上安全监督局。该局组建后至当年底,共完成中、外船舶进出口联检1386艘次,进出口签证3032艘次,处理船舶违章15艘次,调查处理海事33起,对船舶防污染宣传953艘次,检查船舶防污染文书537艘次,处理污染事故33起,监装监卸危险货物180艘次,有效地促进青岛港航安全文明生产,改善水上秩序,提供航海保障,收到良好的社会效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