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积分
- 48769
- 名望
- 1893 点
- 铜币
- 24979 枚
- 优惠券
- 243 张


|
第四篇 灌溉工程
第三章 水库塘坝灌区
第二节 中型水库灌区
全市中型水库灌区有19处(含书院水库灌区及王吴水库的墨河灌区、铺集灌区部分),总设计灌溉面积66.59万亩,总有效灌溉面积32.12万亩。除吉利河水库灌区设计灌溉面积大于10万亩外,一般设计灌溉面积均小于10万亩。其中设计灌溉面积小于1万亩的中型水库灌区,唯有淄阳水库。灌区建设总投资2923.56万元,其中国家投资2328.77万元,群众自筹594.79万元。总投工2757.01万个,完成工程量1467.03万立方米。
吉利河灌区 位于胶南县,受益范围有理务关、塔山、大场、大村4处乡镇108个自然村。1971年3月开工,1975年11月开灌。设计灌溉面积10.01万亩,有效灌溉面积4.04万亩。1987年有总干渠1条长8.95公里,干渠两条共长18.6公里,支渠9条共长27.91公里,干支渠建筑物416座。灌区内有扬水站8处,装机556千瓦。至1987年,国家累计投资775.35万元,其中灌区投资448.35万元,胜水渡槽投资327万元。总投工888.55万个,完成工程量164.65万立方米。胜水渡槽是灌区一座主要输水建筑物,位于西干渠上游,跨越吉利、胜水两河,长2800米,引水流量5立方米每秒,最大高度19.6米。1977年动工,1983年竣工,是山东省大型水利建筑物之一。1987年,灌区配套占可开发面积的45%,渠系不健全,抗旱季节灌溉用水从渠道放入吉利河,再从下游河中引水灌溉,造成水源浪费。1981年,平均亩毛用水量507立方米,渠系利用系数0.6。开灌前粮食平均亩产230公斤,开灌后至1987年历年平均亩产350公斤,最高年平均亩产525公斤。
北墅灌区 位于莱西县境内,受益范围有南墅、日庄、院里、牛溪埠、武备5处乡镇103个自然村。1976年11月开工,1978年5月开灌。1987年有干渠1条23.6公里,支渠13条共长56.6公里,干支渠建筑物640座,斗渠以下建筑物84座。设计灌溉面积5.7万亩,有效灌溉面积4万亩,四级渠配套面积4万亩。1979年被山东省评为优质工程。灌区累计总投资486.8万元,其中国家投资332.8万元(含丰收、白石山渡槽投资33万元),群众自筹154万元。总投工307万个,完成工程量157.8万立方米。开灌前粮食平均亩产220公斤,开灌后最高年平均亩产427.5公斤,1987年平均亩产350公斤。灌区内有丰收、白石山2座渡槽。丰收渡槽位于刁家村西,1976年建,长339米,宽5.2米,最大高度9米,共31孔,最大孔跨14.38米,设计流量7.2立方米每秒。白石山渡槽位于邹家村东,1977年建,长800米,宽4.8米,最大高度5米,共68孔,最大跨度10米,设计流量6.2立方米每秒。
高格庄灌区 位于莱西县潴河上游东岸,1958年开挖了干渠及部分支渠,因配套不全没启用。1965年开始配套,开发水稻灌区。1969年进行有计划配套,1975年支渠改线,废弃部分支渠及建筑物,建扬水站5处。1987年有总干渠1条0.8公里,干渠1条4.7公里,支渠2条共长9.4公里。受益范围有河头店、周格庄2处乡镇21个村庄和莱阳市冯格庄一部分。设计灌溉面积2.41万亩,有效灌溉面积1万亩,历年最大灌溉面积1.5万亩。灌区总投资18.4万元,其中国家投资13.4万元,群众自筹5万元。投工227.4万个,完成工程量18.88万立方米。开灌前粮食平均亩产98公斤,开灌后历年最高亩产446公斤,1987年平均亩产350公斤。累计征收水费1.2万元。
黄同灌区 位于平度县北部,受益范围有石桥、两目、云山3处乡镇65个自然村。1959年开工,1960年停建,部分渠道及建筑物遭破坏。1964年重建,至1987年,已有干渠1条长20.3公里,支渠10条共长29.5公里,斗渠56条共长40.3公里,有干支渠建筑物350座。设计灌溉面积6万亩,有效灌溉面积2万亩。灌区总投资141.85万元,其中国家投资80.65万元,群众自筹61.2万元。投工158.09万个,完成工程量162.99万立方米。开灌前粮食平均亩产100公斤,开灌后逐渐增产,至1987年平均亩产已达765公斤。
黄山灌区 位于平度城东北部,受益范围有崮山、城关2处乡镇28个自然村。1964年4月开发西灌区(崮山公社部分),10月开灌。设计灌溉面积1.73万亩,有效灌溉面积1.5万亩。1966年开发东干渠。1987年,有干渠2条共长17.3公里,支渠15条共长30公里,干支渠建筑物135座。国家投资19.72万元。投工31.82万个,完成工程量60.76万立方米。开灌后粮食亩产逐年递增,1972年亩产275公斤,1982年亩产450公斤,1987年亩产736.5公斤。在灌区建设中,由于不顾设计标准,盲目配套8.8万亩,超过设计能力3倍以上,所以出现灌区内的贫水区内缺水、井区有水再送水、近水远浇以及只见工程不见水的现象。
双山灌区 位于平度城北,受益范围有青扬、昌里2处乡镇38个自然村。1961年开工,翌年开灌。1963年、1964年、1975年续建配套,1983年搞三级渠道防渗工程。1987年,有砌石防渗干渠1条长1.35公里,支渠3条共长18公里,干支渠建筑物114座。国家总投资23.7万元。投工12万个,完成工程量13.6万立方米。设计灌溉面积1.2万亩,有效灌溉面积1.7万亩。开灌前粮食平均亩产不足200公斤,开灌后逐年递增,1970年平均亩产277.5公斤,1980年525公斤,1987年达750公斤。
大泽山灌区 位于平度县城北,受益范围有大泽山、昌里2处乡镇18个自然村。1963年开工,1964年开灌。因上下游2处公社经常为用水发生矛盾,经昌潍地区水利局批准,将下游青沙公路以西部分划出灌区,仅保留大泽山公社的0.4万亩土地,称北灌区。1975年开发南灌区。1987年,南、北灌区有总干渠1条0.5公里,干渠2条共长11公里,支渠2条共长4.65公里,干支渠建筑物85座。设计灌溉面积1.83万亩,有效灌溉面积1.2万亩。累计国家投资64.55万元。投工248.58万个,完成工程量37.26万立方米。开灌前粮食平均亩产125公斤,开灌后逐年递增,1974年500公斤,1984年706公斤,1987年900公斤,是开灌前的7.2倍。
淄阳灌区 位于平度县城北,受益范围有长乐、大泽山2处乡镇17个自然村。1966年开工,1967年开灌。1973~1974年对灌区改建配套。1987年有干渠1条4.8公里,支渠7条共长15.7公里。设计灌溉面积0.85万亩,有效灌溉面积0.75万亩。总投资14万元,其中国家投资7万元,群众自筹7万元。投工22万个,完成工程量18.2万立方米。开灌前粮食平均亩产120公斤,1977年350公斤,1987年600公斤。
石棚灌区 位于即墨县城南部,受益范围有即墨镇和三里庄乡的26个自然村。1963年10月开工,1964年4月开灌。设计灌溉面积1.21万亩,有效灌溉面积0.92万亩。灌区分为自流灌区和提水灌区。自流灌区有干渠1条3.11公里,支渠3条共长3.24公里,斗渠24条共长15.6公里。提水灌区又分为提水和自流两部分:提水灌区为混凝土压力管999米,自流提水4处,压力管2.1公里。斗渠以下渠系12条,防渗处理占斗渠以下渠系的90%,水的利用系数达75%,1979年又改建干渠渡槽、节制闸、泄水闸、倒虹吸、涵洞等,扩大灌溉面积600亩。灌区内四级配套面积0.8万亩,历年最大实灌面积1.2万亩,平均亩毛用水量120立方米,水利用系数0.7。灌区建设累计总投资33.3万元,其中国家投资25万元,群众自筹8.3万元,投工29.5万个,完成工程量17.5万立方米。开灌前粮食平均亩产143公斤,开灌后的1981年虽遇特大干旱但粮食平均亩产364公斤,1987年550公斤。灌区内有高产稳产田0.88万亩,占灌区面积的68%。
挪城灌区 位于即墨县城西南、桃源河以东,受益范围有南泉、蓝村2个镇的17个自然村。设计灌溉面积1.51万亩,有效灌溉面积0.45万亩。1965年开发新干渠长3公里,支、斗渠12条共长11.4公里,大小建筑物15座,是年开灌。基本配套0.62万亩,大部分为稻田,是60年代即墨县水稻试点范围。1970年开发东干渠长6公里,支、斗渠15条共长11.3公里,大小建筑物39座,灌区总投资32.91万元,其中国家投资17.85万元,群众自筹15.06万元。投工26.7万个,完成工程量5.3万立方米。开灌前粮食平均亩产150公斤,开灌后最高年份亩产500公斤,1987年亩产350公斤。由于支渠以下渠系均未衬砌,拦水设施常年失修,水源浪费较大。
宋化泉灌区 位于即墨县城北,受益范围有长直、营上2个乡的20个自然村。1963年11月开工,1964年4月开灌。设计灌溉面积2.33万亩,有效灌溉面积1.76万亩。灌区分自流和提水两部分。自流灌区有干渠2条共长14公里,支渠17条共长29.6公里,斗渠65条共长31.8公里,干、支、斗渠建筑物135座;提水灌区有宋化泉、大北岭和双龙埠3处机电扬水站,总装机6台422千瓦。灌区累计总投资62.19万元,其中国家投资41.85万元,群众自筹20.34万元。投工33.57万个,完成工程量19.36万立方米。开灌前粮食平均亩产110公斤,开灌后1981年亩产133公斤,1987年330公斤,历年最高亩产500公斤。灌区内有高产稳产田0.63万亩,双保险面积0.42万亩。
王圈灌区 位于即墨城东北莲阴河下游,受益范围有官庄、店集、南阡3处乡镇。1964年11月开工,1965年4月开灌。设计灌溉面积3.74万亩,有效灌溉面积1.78万亩,历年最大实灌面积1.3万亩。灌区内总干渠1条长0.28公里,自流和提水干渠各1条,共长21.7公里,支渠33条共长27.7公里,干、支渠建筑物132座。干渠上建筑物仅占计划的64%,渠道大部分属破碎层带,易坍塌淤积,堵塞溢水,渗漏严重。据实测渠首放水2立方米每秒,至渠末端仅剩0.3立方米每秒。1969~1970年,在水库大坝西北侧建官庄扬水站,装机2台460千瓦,提水流量0.8立方米每秒。灌区总投资94.6万元,其中国家投资72.78万元,群众自筹21.82万元。投工49.49万个,完成工程量48.75万立方米。开灌前粮食平均亩产219公斤,开灌后的1981年亩产295公斤,1987年305公斤,历年最高亩产为503公斤。
山洲灌区 位于胶州市境内。受益范围有营房、冷戈庄、夼集3处乡镇57个自然村。1959年建成,1964年11月开灌。设计灌溉面积3.8万亩,其中自流3.3万亩,提水0.5万亩。由于渠系漏水严重,有效灌溉面积仅达1.85万亩,历年最大实灌面积2万亩。1987年有干渠1条31.3公里,支渠18条共长25公里,干、支渠建筑物278座。灌区内有小水库、塘坝3座,总库容315万立方米,有机井61眼,已配套54眼。灌区累计总投资99.44万元,其中国家投资68.74万元,群众自筹30.7万元。投工53万个,完成工程量48万立方米。开灌前粮食平均亩产140公斤,1987年平均亩产350公斤,历年最高亩产455公斤。
小珠山灌区 位于胶南县境内,受益范围有王台、薛家庄2处乡镇47个自然村。1964年9月建成,1965年4月开灌。设计灌溉面积2.76万亩,有效灌溉面积1.37万亩,历年最大实灌面积3万亩,其中井渠双灌面积1万亩。1987年,灌区有东西2条干渠共长24公里,支渠10条共长34.6公里,干、支渠建筑物661座。灌区内有扬水站10处装机904千瓦,有小水库、塘坝11座,库容24万立方米。有机井250眼,已配套200眼。灌区累计总投资182.3万元,其中国家投资121.9万元,群众自筹60.4万元。投工48.2万个,完成工程量97.51万立方米。开灌前粮食平均亩产150公斤,1981年亩产450公斤,历年最高平均亩产530公斤。水库流域面积不能满足灌溉要求,渠系淤积较重,灌溉能力减退。
铁山灌区 位于胶南县境内,受益范围有铁山、隐珠、胶南3处乡镇54个自然村。1968年10月建东干渠,1979年3月西干渠开工,同时开挖总干渠及支渠。1987年有总干渠1条长1.6公里,干渠2条共长29公里,支渠4条长12.27公里,干渠建筑物394座。设计灌溉面积5.36万亩,有效灌溉面积1.52万亩,井渠双灌面积0.25万亩。1981年平均亩毛用水量114立方米,渠系水利用系数0.55。灌区内有塘坝5座,总蓄水量3万立方米。有机井40眼,已配套20眼,扬水站3处装机298千瓦。灌区累计总投资115.94万元,其中国家投资75.94万元,群众自筹40万元。投工78.41万个,完成工程量44.1万立方米。开灌后,1981年粮食平均亩产410公斤,历年最高平均亩产500公斤。至1987年,灌区设施老化损坏较重,效益锐减。如王戈庄7.5公里干渠原可浇地1.2万亩,1987年只能浇地0.2万亩。
陡崖子灌区 位于胶南县境内,受益范围有泊里、横河、琅琊、小场4处乡镇129个自然村。1964年9月开工,1965年5月开灌。有总干渠1条0.8公里,干渠2条共长30.43公里、支渠17条共长64.53公里。干、支渠建筑物1321座。灌区内有小水库、塘坝20座,总库容989万立方米;扬水站装机8台628千瓦;机井129眼,全部配套。设计灌溉面积6.6万亩,有效灌溉面积3.17万亩。累计总投资150.9万元,其中国家投资70.9万元,群众自筹80万元。投工833万个,完成工程量478万立方米。开灌前粮食平均亩产125公斤,开灌后的1981年亩产525公斤,1987年300公斤。
崂山灌区 位于崂山县境内,由电灌区和自流灌区两部分组成。电灌区于1962年5月开工,12月竣工。干渠长5.1公里,设计流量0.8立方米每秒,有渡槽、倒虹吸、涵洞、跌水、闸阀等24座。支渠10条共长9公里,设计灌溉面积1万亩,有效灌溉面积0.5万亩。自流灌区于1966年建于水库南岸,干渠长5公里,砌石3.5公里,设计流量0.5立方米每秒。支渠13条共长17.4公里,有建筑物26座。设计灌溉面积0.5万亩,实际配套0.48万亩。总投资52万元,其中国家投资37万元,群众自筹15万元。投工39万个,完成工程量30万立方米。有夏庄、惜福镇2处公社19个自然村受益。1977年后因水源紧张而停灌,库水全部供城市生活用水。
书院灌区 位于崂山县城北,1975年开工,1983年竣工。控制面积50平方公里,设计灌溉面积1.65万亩,有效灌溉面积1.5万亩。有总干渠1条长1.19公里,其中隧洞483米。干渠2条共长23.5公里,支渠21条共长14.9公里。南干渠上的百福庵渡槽全长392.5米,10孔组成。其中52.88米一孔为空箱拱素混凝土结构,造形美、结构巧、投资少、施工易,为省内首创,并分别荣获山东省水利厅、青岛市科委、崂山县科委科技成果奖。灌区累计国家投资373.11万元。投工53万个,完成工程量23.4万立方米。1981年10月,自惜福镇霞沟至崂山水库段9.4公里列入青岛市供水应急工程,1982年3月首次向崂山水库送水65万立方米。开灌前粮食平均亩产352公斤,开灌后成为崂山县主要粮、菜、果产地,历年粮食最高亩产461公斤。
王吴灌区 王吴水库是1958年由高密县、胶县合建,灌区分自流和提水两部分。自流灌区称墨河灌区,提水灌区称铺集灌区。
墨河灌区 1964年开工,1966年5月开灌。仅有东干渠的一支渠,效益面积0.79万亩。1970年,水库兴利库容加大,效益面积可达18万亩。按三七分水,胶县可发展灌溉面积5.4万亩。1976年10月改建灌区,直接从胶河李家营拦河坝处开口引水,同时建地下暗道2公里,把水由高密县境引到胶县。1979~1980年进行续建。灌区1987年有干渠2条共长13.15公里,支渠10条共长29.65公里,干、支渠建筑物221座。灌区内有小水库、塘坝2座,机井296眼,已配套56眼,扬水设备2台198千瓦。设计灌溉面积5.4万亩,有效灌溉面积0.11万亩,1981年实灌1.7万亩,历年最大实灌面积2.5万亩。灌区累计投资97.3万元,其中国家投资41.33万元,群众自筹55.97万元。有墨河、城西2处公社受益,开灌前粮食平均亩产170公斤,开灌后的1981年亩产372公斤,历年最高亩产445公斤。
铺集灌区 1978年10月建于胶县铺集公社,以王吴水库为水源,装机6台600千瓦,提水灌溉。设计灌溉面积1.5万亩,有效灌溉面积1万亩。总投资85.2万元,其中国家投资65.2万元,群众自筹20万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