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论坛广告管理办法·2012青岛啤酒节专题报道·牢记:青岛旅游局投诉电话
·青岛圈论坛广告投放说明·2012最新青岛旅游攻略·2013年1月青岛潮汐表
·青岛旅游景点介绍|图片·青岛旅行社排名及报价查询·青岛旅游就入住中山旅馆
返回列表 发帖
第四篇 灌溉工程



  建国前,青岛市农田灌溉全靠自然山泉、湾塘、沟河及少量土井。1949年,全市有水井3万余眼,可浇地13.8万亩。建国后兴建了大量机(电)井、平塘、扬水站、水库、塘坝及河道引水等灌溉工程。到1987年,总有效灌溉面积达381.24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51%,是建国前的28倍。其中机(电)井灌溉面积21404万亩,引河灌溉面积44.69万亩,水库塘坝灌溉面积107.82万亩,其他灌溉面积14.69万亩。70年代后,农田灌溉开始由渠灌、畦灌逐步发展到喷灌、管灌和微灌等节水型灌溉,同时在主要灌区内建各类防渗渠道280多条,共长351公里。这些措施,不仅节约了大量水源,而且提高了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第四篇 灌溉工程
第一章 井灌



  建国后,井灌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1949~1956年,以发展土砖井为主。1952年和1956年形成打井高潮,但缺少全面规划,布局不尽合理,质量差,成井率低。1957年开始发展机井、大口井,1958年再次掀起打井高潮。此阶段井打得很多,但实际效益不高。1965~1976年是巩固、提高阶段,不管是定井方法、打井工具以及成井质量都有了发展和提高。1968年在周恩来总理主持下,国务院部署华北地区打机井工作,并以此作为扭转南粮北调的一项战略措施。特别是1973年7月25日国务院召开了北方17省、市、自治区抗旱会议之后,打井配套正式纳入国民经济计划,国家对各县在资金、设备、材料等方面给予扶持,掀起第三次打井高潮。此时打井纯属支农,抗旱保粮,主要经费由国家包揽。1977年后,井灌工程列为农田基本建设重点工程之一,并逐步走上正轨。各县(市、区)专业打井队均配备了较先进的钻机设备和技术人员,坚持常年打井,并逐步实行“成本核算”、“单机核算”,打井主要经费由受益村镇自筹,国家和地方扶持。井灌建设开始走向抓打井、攻配套、求质量、重管理的科学道路。打井效率及质量比以前有显著提高。至1987年,井灌总投资达2.7亿元,其中国家投资3180万元。

TOP

第四篇 灌溉工程  
第一章 井灌

第一节 水井


  建国前及建国初期,水井多为土井和砖井,主要分布在村外菜园地。土壁井一般深5米以内,取浅层地下水,水质差,寿命短,很多用过即弃。砖、石壁井井深一般在5米以上,10米以上极少。此类水井水位较稳定,水质较好,使用期较长。从1972年起,水井不再列入井灌统计数字之内。至1987年,全市尚保存水井10万余眼,主要分布在村周围园地里。

TOP

第四篇 灌溉工程  
第一章 井灌

第二节 机(电)井


  1951年,莱西县任家疃、义疃店先后用10马力煤气机带动4英寸水泵抽水,是全市机械灌溉农田的先例。1955年,平度县在任家等4个农场相继打成4眼大口井,配有瓦斯机(煤气机),成为全市最先用于农田灌溉的配套大口机井。1957年在全市普遍推广,并开始打管井。1958年,崂山县率先实现平原地段机井灌溉,继而转为电器化灌溉。其中,小寨子、赵村的机(电)井建设尤为突出,促进了粮食生产,小麦亩产由111公斤增加到220公斤。山东省副省长李澄之、农业部副部长何基丰、山东省水利厅副厅长张次宾先后到赵村视察,给予赞扬和肯定。到1987年,全市共有机(电)井53352眼,其中配套达45508眼,配套设备47505台,容量333383千瓦,井灌面积达到214.04万亩,比建国初期提高16倍。
  由于青岛市水文地质条件适宜打大口井,所以发展较快较好。至1987年,已发展到17602眼,约占机(电)井总数的1/3。每建一眼大口井一般需投资1~20万元,并建有固定扬水站,灌溉面积一般在1000亩以下。井径最大者当属崂山县李村镇刘家1978年建成的一眼大口井,井径62米,深8米,干砌石壁,内有混凝土支柱,投资34.1万元,可灌田600亩。1974年4月,胶南县在宋家庄村南打了一眼直径50米的“群英井”,即在大口井底再打5眼机井,井沿砖砌花墙。配55千瓦电机1台,机房3间,渡槽1300米,砌石渠3500米。控制3个村庄的2500亩耕地。

TOP

第四篇 灌溉工程  
第一章 井灌

第三节 提水机具


  建国前主要靠辘轳、称杆、拨斗等工具提水浇地,一口井一天浇地0.4亩左右。1949年崂山县开始使用大平轮水车。1950年,即墨县大量推广解放式水车,1952年已在全市普及,一部解放式水车一般一天浇地1亩。1956年,崂山县首先有了离心泵、抽水机,继而在全市推开。开始由于油料紧缺使用煤气机和7马力锅驼机抽水,由于难操作、易出事故、效率不高而逐渐被12马力柴油机、3.5马力汽油机以及电动机所取代。一台12马力柴油机或10千瓦电动机每天可浇地5~8亩,是人力抽水量的15~20倍。1976年后,由于连年干旱,打井不断加深,随着农村供电的发展开始使用潜水泵、深井泵,动力设备也相应加大。由于提水机具的不断更新,自动化、机械化程度越来越高,井灌效益日渐显著。胶县墨河公社石家河崖大队,自1978年开始共打井16眼,边打井边配套,粮食亩产由1978年的200公斤,提高到1980年的510公斤。

TOP

第四篇 灌溉工程
第二章 引河灌区



  青岛市引河灌溉,最早见于1958年大沽河七级筑临时坝引水和崖头无坝引水。至1987年,已建成较大引河灌区56处,总有效灌溉面积44.69万亩,其中设计灌溉面积万亩以上的引河灌区有19处(不含产芝水库灌区的辇至头、江家庄)。在19处万亩以上的引河灌区中,有引河自流灌区4处,提水灌区15处,总设计灌溉面积41.29万亩,总有效灌溉面积27.05万亩,占全市引河总有效灌溉面积的61%。1987年实灌10.11万亩。

TOP

第四篇 灌溉工程  
第二章 引河灌区

第一节 自流灌区


  全市4处万亩以上引河自流灌区总设计灌溉面积19.6万亩,总有效灌溉面积17.12万亩,1987年实灌面积7.28万亩。总投资490.6万元,其中国家投资310.6万元,群众自筹180万元。
  大沽河崖头灌区 1958年3月,在平度县崖头建盖板式放水洞2孔,无坝引水。1965~1966年,南村公社在崖头村前建引河水闸1座。总投资27.8万元(其中国家投资12.8万元)。1976~1977年又投资108万元,在崖头村东南建拦河闸1座,以补水源。1987年,灌区有干渠1条长7.5公里,支渠4条共长15公里,较大建筑物38座。设计灌溉面积4万亩,有效灌溉面积3.5万亩。开灌前粮食亩产150公斤,1987年达到680公斤。
  大沽河岔河灌区 位于即墨县七级镇中岔河村前、大沽河左岸,受益范围有七级、蓝村2处乡镇37个自然村。灌区包括岔河和后吕两个引水工程。后吕引河工程1959年4月开工,1960年竣工,国家投资18万元;岔河拦河引水工程1964年11月开工,1965年5月竣工,国家投资86.4万元。后吕引河工程拦河坝长180米,设排洪闸5孔。引水渠首设进水闸2孔,设计引水流量3.5立方米每秒。有干渠1条长5公里,支渠2条共长11.1公里,斗渠24条共长14.4公里,大小建筑物46座。岔河拦河闸泄洪标准20年一遇设计,50年一遇校核,拦截大沽河区间径流及上游灌区尾水。闸以上流域面积236平方公里,抬高水位1.5米,蓄水量50万立方米。闸长147米,设计引水流量6立方米每秒,正常实引3.99立方米每秒。1987年,有干渠1条长4.7公里,支渠4条共长27.3公里,斗渠72条共长62.1公里,大小建筑物111座。灌区内还有平塘15处,机井95眼,水井182眼,扬水站9处。设计灌溉面积4.4万亩(岔河灌区3万亩,后吕灌区1.4万亩),有效灌溉面积4万亩,其中双保险面积2万亩(岔河1.3万亩,后吕0.7万亩)。开灌前粮食亩产平均50~90公斤,开灌后到1981年亩产平均200公斤,历年最高亩产343公斤。灌区稻改后亩产最高达560公斤,成为即墨县主要粮区之一。
  五沽河袁家庄灌区 位于五沽河以南大沽河以东的平原地带,1965年10月开工,1966年6月竣工。工程枢纽主要由拦河闸和进水闸两部分组成。拦河闸在即墨县刘家庄公社袁家庄村东,泄洪标准100年一遇设计,200年一遇校核,拦截五沽河和莱西县江家庄灌区尾水及堤湾水库溢洪水和产芝水库灌区尾水,闸以上区间流域面积569平方公里,闸体总长93米,最大泄量420立方米每秒,闸前蓄水89万立方米。进水闸共3孔,核实引水能力10.2立方米每秒。灌区还有大沽河截潜工程、固定扬水站2处、平塘25座,机井21眼,水井58眼,在拦河闸以下建西水东调工程一级站1座。灌区从开发至1987年经多次维修配套,累计完成土石方150.07万立方米,投工399.98万个,国家投资190.4万元。有干渠1条长7.6公里,支渠4条共长48公里,农渠1079条共长287.4公里,有大小建筑物141座。流浩河为灌区的天然排水沟,另有5条支沟。设计灌溉面积9.2万亩,有效灌溉面积7.62万亩,双保险面积2.5万亩,高产稳产田5.26万亩。受益范围有移风、刘家庄、七级、段泊岚、太祉庄、普东6处乡镇91个自然村。灌区开发后,从根本上改变了洼区低产面貌。开灌前粮食平均亩产120公斤,开灌后亩产平均达到195公斤。1987年达到330公斤,历年最高亩产为513公斤。
  潮河引河灌区 位于胶南县海青乡潮河村一带,跨海青乡20个自然村,以潮河水源为主,另有机井25眼,其中配套15眼。1965年7月开工,1966年10月开灌。引水渠首位于东潮河村西南,设计引水流量2.5立方米每秒。设计灌溉面积2万亩,有效灌溉面积2万亩(渠井双灌面积0.3万亩)。1987年有干、支渠6条共长27.5公里,支渠以上建筑物250座,累计完成工程量90万立方米,投资60万元,其中国家补助3万元。粮食亩产一般在360~425公斤。

TOP

第四篇 灌溉工程  
第二章 引河灌区

第二节 提水灌区


  全市万亩以上引河提水灌区有贾疃、张家屯、闸子、麻湾、河套、上马、瓦戈庄、王家岭、新河、仲家、北滚泉、瓦庙口、孙家、王家埠、虎山15处,建设总投资1225.06万元,其中国家投资323.31万元,集体自筹和群众集资901.75万元。总设计灌溉面积21.69万亩,总有效灌溉面积9.93万亩,1987年实灌2.83万亩。较大灌区为贾疃、上马、瓦戈庄3个灌区。
  贾疃灌区 位于大沽河下游左岸胶州市李哥庄镇贾疃村南,有耕地32104亩,设计灌溉面积3万亩,有效灌溉面积0.6万亩。1958年建涵洞一座,长28.7米,设计最大引水量4.5立方米每秒。当时以临时土坝拦截大沽河常流水,1959年改为三合土坝,1968年建临时扬水站,1969年改为永久性电力扬水站,建成自流与提水两用的渠首工程。安装2台轴流泵,各由75千瓦电机带动。国家投资24.21万元。1972年建成永久性拦河闸。至此,高水位可自流,低水位可提水,同时还可提排灌区内涝,是一项灌、排、自流综合性枢纽工程,国家投资35万元。有干渠1条长9.8公里,支渠6条共长9.1公里,有大小建筑物181座。灌区开发后,重点变5000亩盐碱荒地为稻田,水稻小麦轮作,部分土地复种指数提高200%。1972年,粮食平均亩产242公斤,最高375公斤,比开发前提高3.2倍,个别地块年度亩产500公斤。1985年灌区平均单产450公斤。1985年后大沽河断流,灌区全部改为井灌,原排灌设施常年失修,渐无效益。
  上马灌区 位于崂山县上马镇。1959年开挖“通天河”,全长8公里,引桃源河水经郭家庄一分为二,一至辛屯,一至小荒。1971~1974年,建成电灌站,装机7台258千瓦。有干渠1条长1.6公里,支渠2条共长3.5公里。设计灌溉面积1.5万亩,有效灌溉面积1万亩。1987年,实灌0.21万亩,粮食平均亩产370公斤。灌区总投资292万元。
  瓦戈庄灌区 位于五沽河南岸,即墨县瓦戈庄乡境内,以五沽河及产芝水库灌区尾水为水源。1971年11月开工,1973年竣工,完成土石方18.7万立方米,投工45万个,使用补助粮22.5万公斤,投资70余万元,其中国家补助50万元。设计灌溉面积2万亩,有效灌溉面积1.25万亩。整个工程由引水枢纽、扬水站和灌区3部分组成。引水枢纽主要包括拦河闸、进水闸、引水渠。拦河闸长58.8米,进水闸设2孔钢木闸门,引水渠长520米。扬水站设2种类型提水机组:一是高干渠,装机2台115千瓦,配20型水泵2个组,出水流量1.1立方米每秒;二是低干渠,装55千瓦立式电动机配轴流泵2个机组,出水流量1.4立方米每秒。灌区分高低2条渠系,投资48.3万元。高干渠长10.4公里,支渠16条共长18.8公里,控制灌溉面积1.5万亩;低干渠长5.6公里,支渠8条共长9公里,控制灌溉面积1万亩。1980年,完成高干渠改线浆砌10.6公里及配套工程,投资11.75万元(其中国家补助4万元),增加效益面积0.3万亩,改善效益面积0.9万亩。灌区开灌后粮食增产明显,在连续4年干旱后的1979年,平均亩产仍达192公斤,1987年亩产已达250公斤。

TOP

第四篇 灌溉工程
第三章 水库塘坝灌区



  建国后至1987年,全市共建万亩以上水库灌区29处,其中大型水库万亩以上灌区2处,中型水库万亩以上灌区19处,小型水库万亩以上灌区8处。全市大、中、小型水库及塘坝灌区总设计灌溉面积198.48万亩,有效灌溉面积107.8万亩,大中型水库灌区总投资4068.89万元,其中国家投资3205.1万元,群众自筹863.79万元。

TOP

第四篇 灌溉工程  
第三章 水库塘坝灌区

第一节 大型水库灌区


  全市有大型水库灌区2处,设计灌溉面积41.5万亩,有效灌溉面积28.5万亩。灌区建设总投资1145.33万元,其中国家投资876.33万元,群众自筹269万元。总投工760.79万个,完成工程量1005.1万立方米。
  产芝灌区 位于莱西县境,设计灌溉面积28万亩,有效灌溉面积26万亩,历年最大实灌面积34.21万亩(1977年)。1959年11月开工,1964年11月开灌,至1987年,已有总干渠3条共长25.9公里,干渠及分干渠12条共长124公里,支渠79条248.02公里,干支渠防渗处理39.06公里,斗渠以下建筑物2019座,扬水站68处装机3503千瓦,有小水库及塘坝73座,总库容154.05万立方米,有机井1205眼(其中大口井95眼),配套1060眼(其中大口井945眼)。
  产芝水库灌区包括4个灌区,总投资880.33万元,其中国家投资626.33万元,群众自筹254万元。投工584.79万个,完成工程量784.1万立方米。
  东干渠灌区 1960年5月开挖东干渠13.8公里及14条支渠。但由于跨渠修建的一些高桥建筑物未能配套,不仅工程未发挥效益,而且造成交通困难,粮田被淹。1962年,经山东省计划委员会(以下简称省计委)、省水利厅批复,对已开挖的干渠进行了建筑物配套工程。1965~1970年新建并延长了渠系。至1987年,灌区已配套完成总干渠1条长6.7公里,干渠一条长25公里,分干渠2条共长18.5公里,支渠33条共长75.1公里,干支渠建筑物410座。受益范围有韶存庄、水集、周格庄、望城、绕岭、姜山6处乡镇97个自然村,10.3万人,15.5万亩耕地。有效灌溉面积6万亩,开灌前粮食平均亩产194公斤,开灌当年亩产273公斤。1979年实灌8.79万亩,亩产403公斤,1980年亩产419公斤。此后无水灌溉。至1987年总计征收水费18.8万元。
  西干渠灌区 位于大沽河西岸,受益范围有韶存庄、牛溪埠、武备、孙受、院上5处乡镇108个自然村17.46万亩耕地。1959~1960年,开挖渠系。1962~1979年,完成5座交通桥,5处渡槽和泄水闸,清淤干渠25公里,干支渠及其建筑物的维修加固,支渠渡槽倒虹吸,林家庄尾水闸改线等。至1987年,灌区已有干渠1条长25.4公里,分干渠1条7.7公里,支渠9条共长72.3公里,斗渠200条共长114.2公里。有效灌溉面积8万亩,开灌前粮食平均亩产137公斤,1976年平均亩产191公斤,1978年平均亩产322公斤,1979年平均亩产523公斤。1980年后无水灌溉。
  辇至头灌区 位于东干渠灌区南部,受益范围有望城、绕岭、孙受、姜山、夏格庄5处乡镇95个自然村,14.83万亩耕地,以及“五四”农场、部队农场。有效灌溉面积6万亩。1965年10月开工,建辇至头村拦河闸,开挖渠系,1966年正式开灌。1973~1977年护砌总干渠,护砌加固节制闸、泄水闸、渡槽、渠道、消力池、进水闸等。至1987年,已有总干渠1条16.2公里,分干渠2条共长16.23公里,支渠19条共长44.62公里,建筑物439座。灌区主要利用产芝水库之水及潴河区间径流,拦河闸蓄水量42万立方米。每年可引河道径流3000万立方米。灌溉用水不足时,由产芝水库补充,富余水量可存于堤湾水库。有效灌溉面积6万亩,开灌前粮食亩产一般年份100~150公斤,开灌后的1970年亩产164公斤,1975年亩产369公斤,1980年亩产419公斤。1983年后无水灌溉。
  江家庄灌区 位于大沽河中下游,大沽河与五沽河汇流的三角地带,外缘高中部洼,汛期形成天然滞洪区,天旱土地龟裂,是历史上灾情严重地区。受益范围有店埠、朴木、夏格庄3处乡镇86个自然村,12.15万亩耕地。1964~1965年建成江家庄拦河闸,开挖了总干渠及渠系。1974~1980年先后对总干渠及节制闸改建和护砌。至1987年,已有干渠3条共长22.37公里,分干渠2条共长8.8公里,支渠18条共长56公里,斗渠392条共长420公里,干支渠建筑物417座。灌区主要利用产芝水库、大沽河区间径流及上游灌区的回归水进行灌溉。有效灌溉面积6万亩,开灌前的1964年粮食平均亩产137公斤,比建国前提高1倍。开灌后的1973年亩产316公斤,是1964年的2.3倍。1987年,平均亩产375公斤,是1964年的2.74倍,是建国前的5.47倍。开灌后至1987年累计收水费71万元。
  尹府灌区 位于尹府水库东南,受益范围有云山、洪山、麻兰、古岘4处乡镇104个自然村。1967年10月开工,1968年完成总干渠,其中较大工程有石柱洼村西隧洞,长1555米,干渠与潍石公路交叉处单孔双曲拱桥,跨度20米。1969~1971年,开挖东、西干渠及支渠,并进行2次灌区配套。1972~1973年,开挖东分干渠及东、西干渠部分支渠175座建筑物的整修配套,6万亩田间工程配套。至1987年,已有总干渠1条长6.35公里,干渠、分干渠3条共长41.4公里,支渠23条共长57.4公里。干支渠建筑物407座,斗渠建筑物390座。灌区建设总投资265万元,其中国家投资250万元,群众自筹15万元。投工176万个,完成土石方221万立方米。灌区包括洪山、龙山、云山3个提水灌区,有水库、塘坝14座,总库容647万立方米,配套机井41眼。设计灌溉面积13.5万亩,有效灌溉面积2.5万亩。开灌前粮食平均亩产200公斤,开灌后的1973年平均亩产283公斤,1976年平均亩产300公斤,1979年400公斤,1987年649公斤。

TOP

第四篇 灌溉工程  
第三章 水库塘坝灌区

第二节 中型水库灌区


  全市中型水库灌区有19处(含书院水库灌区及王吴水库的墨河灌区、铺集灌区部分),总设计灌溉面积66.59万亩,总有效灌溉面积32.12万亩。除吉利河水库灌区设计灌溉面积大于10万亩外,一般设计灌溉面积均小于10万亩。其中设计灌溉面积小于1万亩的中型水库灌区,唯有淄阳水库。灌区建设总投资2923.56万元,其中国家投资2328.77万元,群众自筹594.79万元。总投工2757.01万个,完成工程量1467.03万立方米。
  吉利河灌区 位于胶南县,受益范围有理务关、塔山、大场、大村4处乡镇108个自然村。1971年3月开工,1975年11月开灌。设计灌溉面积10.01万亩,有效灌溉面积4.04万亩。1987年有总干渠1条长8.95公里,干渠两条共长18.6公里,支渠9条共长27.91公里,干支渠建筑物416座。灌区内有扬水站8处,装机556千瓦。至1987年,国家累计投资775.35万元,其中灌区投资448.35万元,胜水渡槽投资327万元。总投工888.55万个,完成工程量164.65万立方米。胜水渡槽是灌区一座主要输水建筑物,位于西干渠上游,跨越吉利、胜水两河,长2800米,引水流量5立方米每秒,最大高度19.6米。1977年动工,1983年竣工,是山东省大型水利建筑物之一。1987年,灌区配套占可开发面积的45%,渠系不健全,抗旱季节灌溉用水从渠道放入吉利河,再从下游河中引水灌溉,造成水源浪费。1981年,平均亩毛用水量507立方米,渠系利用系数0.6。开灌前粮食平均亩产230公斤,开灌后至1987年历年平均亩产350公斤,最高年平均亩产525公斤。
  北墅灌区 位于莱西县境内,受益范围有南墅、日庄、院里、牛溪埠、武备5处乡镇103个自然村。1976年11月开工,1978年5月开灌。1987年有干渠1条23.6公里,支渠13条共长56.6公里,干支渠建筑物640座,斗渠以下建筑物84座。设计灌溉面积5.7万亩,有效灌溉面积4万亩,四级渠配套面积4万亩。1979年被山东省评为优质工程。灌区累计总投资486.8万元,其中国家投资332.8万元(含丰收、白石山渡槽投资33万元),群众自筹154万元。总投工307万个,完成工程量157.8万立方米。开灌前粮食平均亩产220公斤,开灌后最高年平均亩产427.5公斤,1987年平均亩产350公斤。灌区内有丰收、白石山2座渡槽。丰收渡槽位于刁家村西,1976年建,长339米,宽5.2米,最大高度9米,共31孔,最大孔跨14.38米,设计流量7.2立方米每秒。白石山渡槽位于邹家村东,1977年建,长800米,宽4.8米,最大高度5米,共68孔,最大跨度10米,设计流量6.2立方米每秒。
  高格庄灌区 位于莱西县潴河上游东岸,1958年开挖了干渠及部分支渠,因配套不全没启用。1965年开始配套,开发水稻灌区。1969年进行有计划配套,1975年支渠改线,废弃部分支渠及建筑物,建扬水站5处。1987年有总干渠1条0.8公里,干渠1条4.7公里,支渠2条共长9.4公里。受益范围有河头店、周格庄2处乡镇21个村庄和莱阳市冯格庄一部分。设计灌溉面积2.41万亩,有效灌溉面积1万亩,历年最大灌溉面积1.5万亩。灌区总投资18.4万元,其中国家投资13.4万元,群众自筹5万元。投工227.4万个,完成工程量18.88万立方米。开灌前粮食平均亩产98公斤,开灌后历年最高亩产446公斤,1987年平均亩产350公斤。累计征收水费1.2万元。
  黄同灌区 位于平度县北部,受益范围有石桥、两目、云山3处乡镇65个自然村。1959年开工,1960年停建,部分渠道及建筑物遭破坏。1964年重建,至1987年,已有干渠1条长20.3公里,支渠10条共长29.5公里,斗渠56条共长40.3公里,有干支渠建筑物350座。设计灌溉面积6万亩,有效灌溉面积2万亩。灌区总投资141.85万元,其中国家投资80.65万元,群众自筹61.2万元。投工158.09万个,完成工程量162.99万立方米。开灌前粮食平均亩产100公斤,开灌后逐渐增产,至1987年平均亩产已达765公斤。
  黄山灌区 位于平度城东北部,受益范围有崮山、城关2处乡镇28个自然村。1964年4月开发西灌区(崮山公社部分),10月开灌。设计灌溉面积1.73万亩,有效灌溉面积1.5万亩。1966年开发东干渠。1987年,有干渠2条共长17.3公里,支渠15条共长30公里,干支渠建筑物135座。国家投资19.72万元。投工31.82万个,完成工程量60.76万立方米。开灌后粮食亩产逐年递增,1972年亩产275公斤,1982年亩产450公斤,1987年亩产736.5公斤。在灌区建设中,由于不顾设计标准,盲目配套8.8万亩,超过设计能力3倍以上,所以出现灌区内的贫水区内缺水、井区有水再送水、近水远浇以及只见工程不见水的现象。
  双山灌区 位于平度城北,受益范围有青扬、昌里2处乡镇38个自然村。1961年开工,翌年开灌。1963年、1964年、1975年续建配套,1983年搞三级渠道防渗工程。1987年,有砌石防渗干渠1条长1.35公里,支渠3条共长18公里,干支渠建筑物114座。国家总投资23.7万元。投工12万个,完成工程量13.6万立方米。设计灌溉面积1.2万亩,有效灌溉面积1.7万亩。开灌前粮食平均亩产不足200公斤,开灌后逐年递增,1970年平均亩产277.5公斤,1980年525公斤,1987年达750公斤。
  大泽山灌区 位于平度县城北,受益范围有大泽山、昌里2处乡镇18个自然村。1963年开工,1964年开灌。因上下游2处公社经常为用水发生矛盾,经昌潍地区水利局批准,将下游青沙公路以西部分划出灌区,仅保留大泽山公社的0.4万亩土地,称北灌区。1975年开发南灌区。1987年,南、北灌区有总干渠1条0.5公里,干渠2条共长11公里,支渠2条共长4.65公里,干支渠建筑物85座。设计灌溉面积1.83万亩,有效灌溉面积1.2万亩。累计国家投资64.55万元。投工248.58万个,完成工程量37.26万立方米。开灌前粮食平均亩产125公斤,开灌后逐年递增,1974年500公斤,1984年706公斤,1987年900公斤,是开灌前的7.2倍。
  淄阳灌区 位于平度县城北,受益范围有长乐、大泽山2处乡镇17个自然村。1966年开工,1967年开灌。1973~1974年对灌区改建配套。1987年有干渠1条4.8公里,支渠7条共长15.7公里。设计灌溉面积0.85万亩,有效灌溉面积0.75万亩。总投资14万元,其中国家投资7万元,群众自筹7万元。投工22万个,完成工程量18.2万立方米。开灌前粮食平均亩产120公斤,1977年350公斤,1987年600公斤。
  石棚灌区 位于即墨县城南部,受益范围有即墨镇和三里庄乡的26个自然村。1963年10月开工,1964年4月开灌。设计灌溉面积1.21万亩,有效灌溉面积0.92万亩。灌区分为自流灌区和提水灌区。自流灌区有干渠1条3.11公里,支渠3条共长3.24公里,斗渠24条共长15.6公里。提水灌区又分为提水和自流两部分:提水灌区为混凝土压力管999米,自流提水4处,压力管2.1公里。斗渠以下渠系12条,防渗处理占斗渠以下渠系的90%,水的利用系数达75%,1979年又改建干渠渡槽、节制闸、泄水闸、倒虹吸、涵洞等,扩大灌溉面积600亩。灌区内四级配套面积0.8万亩,历年最大实灌面积1.2万亩,平均亩毛用水量120立方米,水利用系数0.7。灌区建设累计总投资33.3万元,其中国家投资25万元,群众自筹8.3万元,投工29.5万个,完成工程量17.5万立方米。开灌前粮食平均亩产143公斤,开灌后的1981年虽遇特大干旱但粮食平均亩产364公斤,1987年550公斤。灌区内有高产稳产田0.88万亩,占灌区面积的68%。
  挪城灌区 位于即墨县城西南、桃源河以东,受益范围有南泉、蓝村2个镇的17个自然村。设计灌溉面积1.51万亩,有效灌溉面积0.45万亩。1965年开发新干渠长3公里,支、斗渠12条共长11.4公里,大小建筑物15座,是年开灌。基本配套0.62万亩,大部分为稻田,是60年代即墨县水稻试点范围。1970年开发东干渠长6公里,支、斗渠15条共长11.3公里,大小建筑物39座,灌区总投资32.91万元,其中国家投资17.85万元,群众自筹15.06万元。投工26.7万个,完成工程量5.3万立方米。开灌前粮食平均亩产150公斤,开灌后最高年份亩产500公斤,1987年亩产350公斤。由于支渠以下渠系均未衬砌,拦水设施常年失修,水源浪费较大。
  宋化泉灌区 位于即墨县城北,受益范围有长直、营上2个乡的20个自然村。1963年11月开工,1964年4月开灌。设计灌溉面积2.33万亩,有效灌溉面积1.76万亩。灌区分自流和提水两部分。自流灌区有干渠2条共长14公里,支渠17条共长29.6公里,斗渠65条共长31.8公里,干、支、斗渠建筑物135座;提水灌区有宋化泉、大北岭和双龙埠3处机电扬水站,总装机6台422千瓦。灌区累计总投资62.19万元,其中国家投资41.85万元,群众自筹20.34万元。投工33.57万个,完成工程量19.36万立方米。开灌前粮食平均亩产110公斤,开灌后1981年亩产133公斤,1987年330公斤,历年最高亩产500公斤。灌区内有高产稳产田0.63万亩,双保险面积0.42万亩。
  王圈灌区 位于即墨城东北莲阴河下游,受益范围有官庄、店集、南阡3处乡镇。1964年11月开工,1965年4月开灌。设计灌溉面积3.74万亩,有效灌溉面积1.78万亩,历年最大实灌面积1.3万亩。灌区内总干渠1条长0.28公里,自流和提水干渠各1条,共长21.7公里,支渠33条共长27.7公里,干、支渠建筑物132座。干渠上建筑物仅占计划的64%,渠道大部分属破碎层带,易坍塌淤积,堵塞溢水,渗漏严重。据实测渠首放水2立方米每秒,至渠末端仅剩0.3立方米每秒。1969~1970年,在水库大坝西北侧建官庄扬水站,装机2台460千瓦,提水流量0.8立方米每秒。灌区总投资94.6万元,其中国家投资72.78万元,群众自筹21.82万元。投工49.49万个,完成工程量48.75万立方米。开灌前粮食平均亩产219公斤,开灌后的1981年亩产295公斤,1987年305公斤,历年最高亩产为503公斤。
  山洲灌区 位于胶州市境内。受益范围有营房、冷戈庄、夼集3处乡镇57个自然村。1959年建成,1964年11月开灌。设计灌溉面积3.8万亩,其中自流3.3万亩,提水0.5万亩。由于渠系漏水严重,有效灌溉面积仅达1.85万亩,历年最大实灌面积2万亩。1987年有干渠1条31.3公里,支渠18条共长25公里,干、支渠建筑物278座。灌区内有小水库、塘坝3座,总库容315万立方米,有机井61眼,已配套54眼。灌区累计总投资99.44万元,其中国家投资68.74万元,群众自筹30.7万元。投工53万个,完成工程量48万立方米。开灌前粮食平均亩产140公斤,1987年平均亩产350公斤,历年最高亩产455公斤。
  小珠山灌区 位于胶南县境内,受益范围有王台、薛家庄2处乡镇47个自然村。1964年9月建成,1965年4月开灌。设计灌溉面积2.76万亩,有效灌溉面积1.37万亩,历年最大实灌面积3万亩,其中井渠双灌面积1万亩。1987年,灌区有东西2条干渠共长24公里,支渠10条共长34.6公里,干、支渠建筑物661座。灌区内有扬水站10处装机904千瓦,有小水库、塘坝11座,库容24万立方米。有机井250眼,已配套200眼。灌区累计总投资182.3万元,其中国家投资121.9万元,群众自筹60.4万元。投工48.2万个,完成工程量97.51万立方米。开灌前粮食平均亩产150公斤,1981年亩产450公斤,历年最高平均亩产530公斤。水库流域面积不能满足灌溉要求,渠系淤积较重,灌溉能力减退。
  铁山灌区 位于胶南县境内,受益范围有铁山、隐珠、胶南3处乡镇54个自然村。1968年10月建东干渠,1979年3月西干渠开工,同时开挖总干渠及支渠。1987年有总干渠1条长1.6公里,干渠2条共长29公里,支渠4条长12.27公里,干渠建筑物394座。设计灌溉面积5.36万亩,有效灌溉面积1.52万亩,井渠双灌面积0.25万亩。1981年平均亩毛用水量114立方米,渠系水利用系数0.55。灌区内有塘坝5座,总蓄水量3万立方米。有机井40眼,已配套20眼,扬水站3处装机298千瓦。灌区累计总投资115.94万元,其中国家投资75.94万元,群众自筹40万元。投工78.41万个,完成工程量44.1万立方米。开灌后,1981年粮食平均亩产410公斤,历年最高平均亩产500公斤。至1987年,灌区设施老化损坏较重,效益锐减。如王戈庄7.5公里干渠原可浇地1.2万亩,1987年只能浇地0.2万亩。
  陡崖子灌区 位于胶南县境内,受益范围有泊里、横河、琅琊、小场4处乡镇129个自然村。1964年9月开工,1965年5月开灌。有总干渠1条0.8公里,干渠2条共长30.43公里、支渠17条共长64.53公里。干、支渠建筑物1321座。灌区内有小水库、塘坝20座,总库容989万立方米;扬水站装机8台628千瓦;机井129眼,全部配套。设计灌溉面积6.6万亩,有效灌溉面积3.17万亩。累计总投资150.9万元,其中国家投资70.9万元,群众自筹80万元。投工833万个,完成工程量478万立方米。开灌前粮食平均亩产125公斤,开灌后的1981年亩产525公斤,1987年300公斤。
  崂山灌区 位于崂山县境内,由电灌区和自流灌区两部分组成。电灌区于1962年5月开工,12月竣工。干渠长5.1公里,设计流量0.8立方米每秒,有渡槽、倒虹吸、涵洞、跌水、闸阀等24座。支渠10条共长9公里,设计灌溉面积1万亩,有效灌溉面积0.5万亩。自流灌区于1966年建于水库南岸,干渠长5公里,砌石3.5公里,设计流量0.5立方米每秒。支渠13条共长17.4公里,有建筑物26座。设计灌溉面积0.5万亩,实际配套0.48万亩。总投资52万元,其中国家投资37万元,群众自筹15万元。投工39万个,完成工程量30万立方米。有夏庄、惜福镇2处公社19个自然村受益。1977年后因水源紧张而停灌,库水全部供城市生活用水。
  书院灌区 位于崂山县城北,1975年开工,1983年竣工。控制面积50平方公里,设计灌溉面积1.65万亩,有效灌溉面积1.5万亩。有总干渠1条长1.19公里,其中隧洞483米。干渠2条共长23.5公里,支渠21条共长14.9公里。南干渠上的百福庵渡槽全长392.5米,10孔组成。其中52.88米一孔为空箱拱素混凝土结构,造形美、结构巧、投资少、施工易,为省内首创,并分别荣获山东省水利厅、青岛市科委、崂山县科委科技成果奖。灌区累计国家投资373.11万元。投工53万个,完成工程量23.4万立方米。1981年10月,自惜福镇霞沟至崂山水库段9.4公里列入青岛市供水应急工程,1982年3月首次向崂山水库送水65万立方米。开灌前粮食平均亩产352公斤,开灌后成为崂山县主要粮、菜、果产地,历年粮食最高亩产461公斤。
  王吴灌区 王吴水库是1958年由高密县、胶县合建,灌区分自流和提水两部分。自流灌区称墨河灌区,提水灌区称铺集灌区。
  墨河灌区 1964年开工,1966年5月开灌。仅有东干渠的一支渠,效益面积0.79万亩。1970年,水库兴利库容加大,效益面积可达18万亩。按三七分水,胶县可发展灌溉面积5.4万亩。1976年10月改建灌区,直接从胶河李家营拦河坝处开口引水,同时建地下暗道2公里,把水由高密县境引到胶县。1979~1980年进行续建。灌区1987年有干渠2条共长13.15公里,支渠10条共长29.65公里,干、支渠建筑物221座。灌区内有小水库、塘坝2座,机井296眼,已配套56眼,扬水设备2台198千瓦。设计灌溉面积5.4万亩,有效灌溉面积0.11万亩,1981年实灌1.7万亩,历年最大实灌面积2.5万亩。灌区累计投资97.3万元,其中国家投资41.33万元,群众自筹55.97万元。有墨河、城西2处公社受益,开灌前粮食平均亩产170公斤,开灌后的1981年亩产372公斤,历年最高亩产445公斤。
  铺集灌区 1978年10月建于胶县铺集公社,以王吴水库为水源,装机6台600千瓦,提水灌溉。设计灌溉面积1.5万亩,有效灌溉面积1万亩。总投资85.2万元,其中国家投资65.2万元,群众自筹20万元。

TOP

第四篇 灌溉工程  
第三章 水库塘坝灌区

第三节 小型水库及塘坝灌区


  小型水库及塘坝灌区大部分兴建于60~70年代,多数分布在山丘地带。兴建最早的是胶南县红石崖镇的郝家水库灌区,建于1956年。最大的是平度县双庙水库灌区和胶南县狄家河水库灌区,有效灌溉面积分别为1.8万亩和1.6万亩。至1987年,全市已有小型水库灌区428处,总设计灌溉面积74.66万亩,总有效灌溉面积31.47万亩;有塘坝灌区3192处,有效灌溉面积达15.73万亩。这些小型水库、塘坝灌区多系民办公助,由群众自筹资金,国家给予补助兴建的。其中,设计灌溉面积达万亩以上的有8处,总设计灌溉面积11.67万亩,有效灌溉面积6.17万亩。总投资344.78万元,其中国家投资70.73万元,群众自筹274.05万元。

TOP

第四篇 灌溉工程
第四章 排灌站



  机电排灌站(扬水站)是建国后发展起来的灌溉工程,青岛市建站最早的是崂山县北宅乡孙家村的龙王湾扬水站和平度县明村镇的韩村、前疃、马台、台头4座简易扬水站。这些扬水站均建于1958年,使用7.35千瓦立式锅驼机,灌溉面积一般在300亩以下。50~60年代的扬水站装机多几千瓦、几十千瓦,最大不超过200千瓦,而且多为锅驼机、汽油机、柴油机驱动。70年代后,扬水站建设加快,电动机应用也日趋普遍。至1987年,全市有固定排灌站1477处,装机1705台,容量49930千瓦,排灌面积90.45万亩,其中单纯排涝面积7.84万亩。这些扬水站多数是由受益单位自建,国家给予补助。国营扬水站的基建工程则由国家投资兴建。全市装机在500千瓦以上的固定排灌站共有7座,其中提灌站6座,排涝站1座。

TOP

第四篇 灌溉工程  
第四章 排灌站

第一节 提灌站


  全市1477个固定排灌站中,绝大多数是提灌站。有少数位于低洼区的河道提灌站兼有排涝功能,遇干旱提河水灌田,遇涝排除洼地内涝。全市装机在500千瓦以上的固定提灌站共有6处。
  王疃电灌站(国家管理) 位于大沽河右岸胶州市北王珠镇王疃村东,1979年建成。有8台机组550千瓦,用2根直径1米的四铰水泥管埋设地下做引水暗管,穿过胶莱河沿纬28路在耕乐庄后建二级提水站,向马店贫水区输水灌溉。设计排灌面积2.5万亩,有效排灌面积2.5万亩,工程总投资231.4万元。由于四铰管漏水,虽经多次处理,但未发挥效益。
  河套电灌站(集体管理) 位于崂山县河套乡,1971年11月开工,1977年竣工。挖“环流沟”长6.5公里,引桃源河水,建平塘、小水库4座、扬水站5处,总装机23台565千瓦,铺设主管道3010米。干渠长12公里,设计排灌面积2.5万亩,有效灌溉面积1.6万亩。
  西水东调扬水站(国家管理) 位于即墨县城西北,五沽河左岸。引水渠首设在刘家庄镇袁家庄村东,渠系穿过刘家庄、太祉庄、段泊岚、灵山、营上5处乡镇人宋化泉水库。1978年12月开工,1980年5月主体工程全部竣工,包括引水、提水和渠系3部分。提水工程设三级扬水站,共计装机12台3000千瓦,提水流量4.5立方米每秒。全部工程完成土石方72.55万立方米,投工150万个,投资656.5万元。设计灌排面积4万亩,有效灌排面积0.2万亩。该工程原拟定除补充宋化泉、普东两水库灌区水源不足外,还将扩大沿途近10万亩土地的灌溉,补充调节33处拦河工程的水源,调剂沿渠井灌区的水量及解决城镇工业、居民生活用水。但因连年干旱,河枯流断,灌溉效益甚微,仅利用二级扬水站进水池和隧道水解决附近6个村1146户5644人及驻地企业事业单位的生活用水与工业生产用水,日供水能力800立方米,至1987年累计供水78万立方米。
  王家岭扬水站(国家管理) 位于胶南县小场乡的王家岭村西,是从白马河截潜经地下水道引至扬水站的蓄水池后,扬到320米长的渡槽,灌溉小场乡25个村的耕地。有干渠2条共长22公里,支渠6条共长15公里,支渠以上建筑物20座,设计排灌面积1.1万亩,有效排灌面积1.1万亩。1969年建成,装机3台298千瓦。1984年改建更机,装机达5台448千瓦。工程总投资60万元,其中国家投资8万元。有旱涝保收面积0.2万亩,园田化面积0.1万亩。该站不仅对小场乡农田灌溉效益显著,而且对海滩种稻也发挥了作用。
  铺集扬水站(集体管理) 位于胶州市铺集镇,建于1978年10月,以王吴水库为水源,机房建在水泥浮动船上,装机6台600千瓦,设计灌溉面积1.5万亩,有效灌溉面积1万亩。工程总投资85.2万元,其中国家投资65.2万元。
  大麻湾扬水站(集体管理) 位于胶州市大麻湾拦河闸附近,1977年10月动工,1979年5月竣工。有引水渡槽1座,自大沽河西岸起至胶东二级站至胜利平塘,长2784米,232跨。有石砌渠道830米,最大流量1立方米每秒。总装机8台580千瓦,设计排灌面积1.3万亩,有效排灌面积1万亩。工程总投资266万元,其中国家投资31.6万元。

TOP

第四篇 灌溉工程  
第四章 排灌站

第二节 排涝站


  青岛市专用排涝站仅有蓝村排涝站1处(原名桥西头排灌站),国家管理。位于即墨县蓝村镇桥西头村东,桃源河右岸。设站目的是为排除蓝村镇胶济铁路以南洼地积水,解决历史上与胶县沽河镇的排水纠纷,并向铁路以南稻区供水。1972年1月开工,是年8月竣工,基建投资10.56万元,已配套装机5台497千瓦。排水出路为桃源河,排水能力4.8立方米每秒,灌溉设计流量1立方米每秒,但从建站后从未进行过灌溉。因兴建“引黄济青”棘洪滩水库和桃源河改道工程,1986年该站迁至新桃源河右岸、稻香村东南1公里处。按原拆原建之原则,由山东省水利勘测设计院设计,即墨县水利工程建筑安装队施工。国家投资52万元。迁移后的排灌站,更名为蓝村排涝站,设计排涝和有效排涝面积均为1万亩。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