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论坛广告管理办法·2012青岛啤酒节专题报道·牢记:青岛旅游局投诉电话
·青岛圈论坛广告投放说明·2012最新青岛旅游攻略·2013年1月青岛潮汐表
·青岛旅游景点介绍|图片·青岛旅行社排名及报价查询·青岛旅游就入住中山旅馆
返回列表 发帖
第三篇  垃圾治理



  城市垃圾分为生活垃圾、工业垃圾、建筑垃圾、特种垃圾。生活垃圾包括一些商业垃圾,数量最多,由环卫专业人员收集、运除,是环卫工作的重要治理项目。工业垃圾、建筑垃圾、特种垃圾由其产生单位负责,自行处理。各种垃圾最后集中环卫部门管理的垃圾处理场填埋消除。


第三篇  垃圾治理
第一章  垃圾清运

  建国前,青岛城区清洁夫用人力车、马车、汽车运除垃圾,都是人工装卸。各路段轮流清运。少则3天多至7天清除1次。平时实行垃圾一级(一次性)运除。
  建国后,50年代市区垃圾2~3日清除1次,60年代由于清运力量不足,市区垃圾实行二级运除。“文化大革命”前,市区部分地区已实现了垃圾日产日清。1978年后环卫机械设备大量增加,至1986年,市区基本实现了垃圾收集容器化、装卸运除机械化,实行一级运除,全面实现了日产日清。1989年开始改进机械收运垃圾的办法,使垃圾清运工作更趋科学、合理。


第三篇  垃圾治理  
第一章  垃圾清运

第一节  传统清运


  青岛建置初,居民、店铺的垃圾由其自行处理。德国侵占青岛初期,巡捕局雇人打扫运除垃圾和兼运粪便,当时主要清运街道两旁的公共垃圾桶。每辆车上有两人操作。1902年以后,巡捕局将城区的粪便、垃圾包给一家欧籍商人清运。警方派员监督。1905年以后,城区垃圾产量增多,居民店铺按规定设置了自己的专用垃圾容器。在没有下水道的地方,垃圾由承包粪便的商人负责运除,在已接通下水道的地方,房地主自行派人运除垃圾,或委托在巡捕局领有执照的车行代运。居民院内垢垃圾,大部分以人力抬出门外,直接装车运走。所有运垃圾的车辆,都要求封盖,以避免垃圾撒漏。运除垃圾的数量按时向巡捕局报告。日本第一次侵占青岛后,日本殖民当局将城区划分3个清洁区,向各户征收清洁费,指定承包人运除垃圾。
  1925年10月,胶澳商埠卫生事务所聘请德国人王鼐为工程师,首次采用汽车运输垃圾。共停用15辆马车改用6部汽车,每部汽车装载1.36吨,每小时运除1次,每天运除125余吨,比马车多运除15余吨,环境卫生有所改善。自从中国收回胶澳以后,“日本居留民团”就唆使其侨民拒缴卫生费。
  1930年3月,清洁队队部设直属特务班专为4个清洁区运除居民院内的垃圾和马桶厕所的粪便。队部视察长兼任特务班管理员。特务班有班长、队丁、司机、夫役等共101名。其中汽车班有8部汽车经常轮流在一、二、三区清运垃圾,每天分上下午两次出勤,运除垃圾90余吨。马车班有10辆马车,于每日凌晨1时至7时运完粪便以后,在下午1时至5时协同汽车班搬运台西区的垃圾,每日运除11余吨。一、二、三区清道夫有人力运土小车36辆,每天直接运除垃圾13.5余吨。第四区(台东)有8辆大型人力车,每天运除生活垃圾17余吨。全队每日共运除垃圾130余吨。
  1932年7月,清洁队由于运输工具不足,向市车商租用汽车3部,附带司机、壮丁24名,协同运除垃圾。1935年5月和翌年6月清洁队购进两部汽车,此时共有11部汽车,配上铁斗小车、抬筐、铁锹等实行一级运除垃圾。
  日本第二次侵占青岛后,伪警察部设立清洁队。城区积存垃圾6个多月,计2万余吨。1938年6月清洁队虽购进10部汽车,但因燃料短缺,全部停驶。后招募新工人284名,改用150辆人力车运输。工人每日工作11小时。冬季由于生活垃圾增加,工作时间再延长3小时。南京国民Gov第二次统治青岛后,城市人口增至75.5万人,每日产生活垃圾340吨。清洁队的主要工具设备仅有汽车9部,马车3辆、人力车80辆。1946年3月市区积存垃圾2.5万余吨,致某些路段垃圾挡路,车辆无法通行。据1948年8月统计,青岛市区积存垃圾达3万余吨。1949年6月2日青岛解放时,城区积存垃圾1.4万余吨。
  青岛解放后,清洁队于当年7月整编,人员由385名补充为436人。主要运输工具有10部汽车和85辆人力车。自1949年8月27日起全市开始卫生大扫除活动,历时19天。市民协助清洁队扫除垃圾,机关、商家借助汽车19部,共清除垃圾2.7万余吨。对莱芜二路、高唐路、莱州路和一些平民大院中有日伪统治时期遗留的大堆垃圾,也都进行了彻底清除。
  美国发动侵略朝鲜战争期间,1952年3月6日派飞机到青岛市投掷细菌弹。全市人民掀起了爱国卫生运输。从3月12日至3月底,先后出动了46万余人次投入这一行动,迅速扑灭了美国侵略军撒布的细菌毒虫。4月1日开始,全市群众性卫生活动持续6个月。共清除各种垃圾9万余吨,平整、覆盖垃圾场地21处;平填洼地、污水坑1.2万余处,疏通沟渠20多万米;堵塞鼠洞200多万个,捕鼠36万多只,灭蚊不计其数。此间,清洁队派出专人到各公安派出所所辖路段收埋死鼠,全年共收埋15万余只。普集路、安徽路和海泊河两岸的污水坑、垃圾场被改造成街心花园或公园。此后,青岛市每年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群众性卫生突击活动长期与环卫专业工作相结合。

TOP

第三篇  垃圾治理  
第一章  垃圾清运

第二节  运除变革


  20世纪50年代,青岛市清洁队各分队以班组为单位,定人员、定工具、定地段、定任务、定质量包干收运生活垃圾。要求做到“三净、三不、一盖”即:包干地净、垃圾箱内外净、车走地盘净;不乱卸、不撒漏、不超载;运输垃圾的汽车加网盖。工人早晨4点出勤,节假日轮休,长年不停工。居民生活垃圾每隔一两天清运1次。订发工具是汽车和人力车,分为汽车班和大车班。汽车班在距垃圾场远处作业,大车班在近处收运。1958年旧大车全部淘汰,使用小胶轮和大胶轮地排车。1960年以后只发展小胶轮地排车。
  1954年4月,清洁队二分队(驻市南区)的汽车班率先改变垃圾装车办法,随车工人用抬筐或手推车进门到户收取垃圾,不再卸到地面然后装车,改为筐运直接装车。
  1954年10月15日,清洁队驻台东四分队接受人民代表建议,居民自备活动垃圾容器,试行定点定时摇铃收运垃圾,1955年,台东区2/3路段实行摇铃收运垃圾,取消固定垃圾箱198个。市南区因机关、团体、商业单位多,垃圾箱多、楼房多暂未实行。清洁队驻市南二分队,自1956年7月起率先仿效北京、上海,在市南区中山路、泰安路、观海路3个街道办事处管辖的45条街道,试行夜班收运垃圾,定于每天20时至次日4时完成垃圾收运。按住户密度设立垃圾集中点,由居民自备活动容器,标明其门牌或姓氏,于规定时间将容器和垃圾一并放到集中场,由清洁工人挨次装车运走,容器留原地,待居民次日晨收回。凡夜间运除垃圾的地方,街道清扫也在夜间进行,白天留少数人巡回保洁,保持了市容的整洁。
  1958年4月7日后,夜班制推及市南、市北、台东、台西4区。同时各区在一个街道办事处范围试行有机垃圾与无机垃圾分别收运。由于居民往往不能分清垃圾的有机成分与无机成分,因此,未能推行。
  1958年秋,沧口区垃圾收运实行以工换肥的办法,将处于城乡结合部的水清沟、阎家山、晓翁村、营子、板桥坊等处的生活垃圾交给当地农业单位收运,同时,由农业单位无偿使用当地粪便。随后,在四方区、台东区的城乡交叉处也推行了这一办法。“大跃进”运动中,环境卫生队的汽车挂拖斗运垃圾,每斗载2吨。1961年下半年,环境卫生队各区队的汽车班为加快车辆运转,实行二级运除垃圾,市区共设有150余个垃圾集中点。二级运除使汽车由每日运输4车增加到6~7车。但也增加了收运过程的环境污染。
  1963年初,环境卫生队提出“垃圾日产日清”的口号。市南、市北区大部分街道的垃圾能按日清除,无积存,商业繁华区和居民聚居地的临街公共垃圾箱,在夏秋季节每日清除两三次。但城市周边地区达不到日产日清,垃圾隔日清除。1963年9月,环境卫生队在盐滩村征地1955平方米,建立了停车场和工作间,并充实驻该地的垃圾收运力量,工人由一班增至两班,从此,水清沟和盐滩地区日产生活垃圾60余吨可全部运除。
  1975年12月18日,青岛市环境卫生管理处制定环卫工作机械化方案。拟组装179型机动三轮车取代人力地排车,建设地下电动垃圾箱或地上垃圾台取代垃圾集中点,使运输垃圾的汽车逐步改装成自卸货斗,但进展迟缓。1978年市环卫管理处购入195型拖车,用于台东、四方、沧口区收运垃圾。1979年,市环卫汽车队仿照北京市采用的密封式垃圾专用车自行装配成功。1980年市环卫管理处有558名清洁工人,每日收运垃圾约981吨,机械作业仅占30%。
  自1981年起,市Gov每年拨专款购置环卫设备,当年即增加环卫专用机动车46部。机械作业转向以叉车配金属活底方箱收装、以自卸货车运除垃圾为主要方式,机动三轮车、拖车、密封车等逐步淘汰。至1986年,市区有清洁工人284名,每日收运垃圾约1298吨。主要作业机械有自卸汽车87部,叉车52部,叉车专用机动垃圾箱3946个。地下电动垃圾箱和地上垃圾台18台,垃圾收运的机械作业占75%以上,只有城乡结合部和新建居民住宅小区尚以人工装卸汽车运除垃圾。叉车配汽车清运垃圾,2分钟装车1箱,日产日清,取消了街面上的垃圾集中点。市Gov规定自1987年5月1日起实行居民夜间倒垃圾,减轻了垃圾污染。
  1990年,市区有241名清洁工人,144部自卸汽车,50部叉车,2035个垃圾收集点,设4500个机场动箱,有18台电动垃圾箱。清洁工人在南起辛家庄北至西南渠,东起小白干路西至胶州湾畔80.29平方公里的实有建城面积内收运垃圾,日产日清。
  为解决机动箱——叉车——货车垃圾收运系统所带来的有碍市容、二次污染、噪声等问题,市北区环卫管理站于1989年6月在高密路、海泊路、潍县路地区取消机动箱,每天早晚两次定时定点,以北京牌130型货车播放特定音乐,召集居民前来投入垃圾袋。经过三个月试验,据民意测验结果表明,91%的人赞成。1989年市环卫局到天津红桥区考察后,拟定在市区每个街道办事处管辖范围内建立垃圾集装箱转运站,恢复垃圾二级运除办法。1990年改造了莱州路垃圾台,以此进行示范。

TOP

第三篇  垃圾治理  
第二章  垃圾消纳

第一节  垃圾场


  德国侵占青岛后,于1908年5月26日在关于倒弃赃物的章程中规定:只允许居民按巡捕局事先指定的场所倾倒垃圾,已经卸下的垃圾不准运往别处。当时巡捕局就在西岭小泥洼村北海边设垃圾场。20世纪初,前海建坝和后海筑港都曾用垃圾填埋滩涂。1922年北洋Gov收回青岛后,仍在大港和西镇东南海岸设垃圾场,还在莱芜路和东镇东端的沟洼地卸垃圾。30~40年代启用的大型垃圾场在登州路和黄台路交接处山沟,在台柳路和今鞍山路之间填出一个东广场,东端海滨填出一个西广场,贵州路今橡胶九厂址和观城路、四川路交接处,是当时知名的两大脏土沟(垃圾场)。海泊河公园和贵州路海滨游园完全建立在垃圾填埋地的基础上,四川路以北地面大部分由垃圾平填而成。有些地方被垃圾平填过后,在无人管理的情况下,往往成为贫民聚居的棚户区。30年代,一些棚户区被建成平民大院,其中有不少住户依靠从垃圾中拣废品维持生活。西广场和贵州路脏土沟在青岛解放前是专卖旧货的“跳蚤”市场。
  青岛解放前,除官府指定的大型垃圾场以外,清洁工人随处找到坑洼地就近卸下垃圾。建国初期,人民Gov为了整顿市容也设过小型垃圾场。1951年7月2日,市建设局公布了13处垃圾场:1号垃圾场在四川路惠民小学对面海边;2号垃圾场在后海运粪栈桥东侧;3号垃圾场在团岛一路南海岸;4号垃圾场在贵州路、汶上路交接处;5号垃圾场在太平路天后宫对面海边;6号垃圾场在太平角一路南端海边;7号垃圾场在鱼山路山东大学(今青岛海洋大学)校门前坑地;8号垃圾场在龙口路、龙山路口;9号垃圾场在掖县路、龙江路口沟边;10号垃圾场在安东路(今丹东路)中段;11号垃圾场在广饶路南端坑地;12号垃圾场在海泊桥南路西洼地;13号垃圾场在昌乐路北段沟内。1952年市清洁队接管四方、沧口区的垃圾清运任务后,在四方区东海岸、鞍山路、昌化路、平安路设垃圾场,在沧口区的沧台路、永安路、振华路、永平路、晓翁村、沙岭庄等处设垃圾场。其中,沧台路填海垃圾场80年代仍在使用,其余都在60年代末平填完毕,成为城市建设有用之地。
  20世纪70年代,垃圾的主要去向是为一些单位尤其是地处海滨的单位平地、造地、海水养殖场、造船厂、冷藏厂、水产品加工厂、橡胶九厂、海军4808厂、第六棉纺织厂、宜昌路机修厂、第18中学、50中学、运动员之家(山东省青岛体育训练基地)等单位都曾用垃圾填埋开辟了用地。
  20世纪80年代,按城市规划和环境保护的要求,市区陆地和沿海滩涂都少有地方可供填埋垃圾,垃圾场逐渐减少,垃圾运输距离延长。1981年4月27日经青岛市规划设计管理局正式规划确定的垃圾场有6处:团岛垃圾场在贵州路橡胶九厂西侧海岸;大港垃圾场在大港北部、海泊河口以南;湖岛垃圾场位于宜昌路北、铁道西侧;李村河口垃圾场位于李村河口入海口南岸;沧台路垃圾场位于沧口区下街沧台路沿海滩涂地;楼山垃圾场位于楼山后石油化工厂西北角,为工业垃圾场。
  1982年12月1日团岛垃圾场关闭,筑坝。此前,大港垃圾场已经无场地可用。市南、市北、台东、四方区的垃圾均往湖岛垃圾场一处集中,每天进出汽车300余辆次,倾卸垃圾1100吨。沧口区的垃圾主要往沧台路垃圾场倾卸,其次为李村河口垃圾场。
  1949~1990年,青岛市区以垃圾填埋提供的城市建设用地达1万余亩。

TOP

第三篇  垃圾治理  
第二章  垃圾消纳

第二节  垃圾场管理


  青岛市区历史上的大小垃圾场很多,小型垃圾场无专人看管,大型垃圾场设有专人看管,基本任务是监运送垃圾的车辆在指定地点卸载,随卸随平,以保持车道畅通,并负责按时消毒,用干净的沙土覆盖地面等。
  日本第一次侵占青岛后,在垃圾场内派有专人将垃圾分为可燃和非可燃物,前者焚烧,后者填埋。场内有时喷洒药水“带杀来”或石油乳剂消毒。
  1934年8月1日,青岛市Gov公安局会同社会局、工务局在四川路西广场和登州路、黄台路交接处的垃圾场各建一座焚秽炉,专事焚烧有机垃圾。该炉有高耸的烟囱,以燃料助燃,每日能烧一吨半垃圾。随后,在贵州路垃圾场建成第三座焚秽炉。各焚秽炉旁建有平房一栋,供看管人驻用。1935年《青岛市灭蝇运动计划书》中称,“为消灭苍蝇孳生之源,对垃圾的处置办法最好是焚烧,其次是运往僻静之处或倒入海中。”1935年12月,青岛市公安局鉴于青岛市海岸滩涂及各处洼地很多,市民建筑用地要先以沙土填平以后才能动工。由于开销大,便规定了代运垃圾收费填地的办法,奉准后令清洁队执行,并通告市民。
  日本第二次侵占青岛后,贵州路垃圾场由于管理不善,垃圾堆积,阻碍行车路线。清洁队特务班每天轮流派出队丁到垃圾场摊平垃圾。1944年冬,清洁队经费拮据,人员不足,垃圾就近乱卸,伪市Gov附近的安徽路第六公园也变为脏土沟,直至青岛解放后才重建公园。贵州路和郓城南路交接处的西镇公园,也成为倾卸垃圾的场地。
  建国后,青岛市区公共垃圾场由市环卫部门管理,完成平填的场地由城市规划部门安排使用。单位所属平地经批准开设的临时垃圾场,由各单位自己管理,环卫部门无偿运送垃圾。所有垃圾场都不准堵塞排水管道及河沟出口。各垃圾场每年由青岛市卫生防疫站免费供应药水,进行消毒处理。
  1980年前,市环卫主管部门对垃圾场的管理和使用,没有严格的要求,滨海垃圾场往往造成海水污染。1981年4月27日,青岛市规划设计管理局在规划公共垃圾场位置时强调:为防止胶州湾海域遭受垃圾污染和淤积,沿海垃圾场外围必须由环卫部门建筑围堰,并坚持先围后用的原则。
  1981年6月,青岛市环境卫生管理局成立垃圾场管理所,该所是青岛第一个垃圾场管理机构,驻团岛垃圾场,有职工28名,配备推土机、拖车、喷药机等机具。该所对非环卫单位的车辆入场卸垃圾征收管理费。1982年12月1日,团岛垃圾场关闭,管理所迁驻湖岛垃圾场。
  湖岛垃圾场位于四方区湖岛村西海边,总面积19600平方米。除管理所外设有市南、市北、台东、四方4个环卫管理站的停车场,占地1200平方米,建房36间,共750平方米。使用垃圾填海日益扩大了用地。1983年5月9日,青岛市环境卫生管理局订出场地短期租用办法,凡需临时使用垃圾场地6个月内的单位,应持城市建设部门的正式批文,到环境卫生管理局领取许可证,并交纳管理费,每平方米一天0.05~0.1元。
  1985年5月12日,青岛市人民Gov在《关于加强城市垃圾、粪便管理的通告》中规定,“环卫部门管理的垃圾场,填出的地方归环卫部门管理,城建部门可按规划有偿调拨使用。”
  1986年湖岛垃圾场筹建大型地磅,自1987年9月1日起,对各区环卫单位运来的垃圾过磅记录,为强化环卫行业内部管理实行按量计费提供科学依据。
  1988年3月,市环卫局改革垃圾场管理办法,试行内部招标承包管理。1988年市Gov拨款300万元建湖岛垃圾场挡浪坝1500余米,自5月开始动工至当年底竣工。市环卫局还就地征用了102.08亩地建成环卫工作中心,总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1989年4月,在全市开展的“爱国卫生月”活动中,垃圾场管理所向有关方面分送了80张免缴垃圾场平整费的证明,免费消纳、平整垃圾1500余吨。同时,市容环卫监察人员在四方308国道两侧查处乱卸垃圾案件20多起,罚款4000余元。至1989年7月22日夜,湖岛原垃圾场地填埋平任务完成之后,又就近开辟了新的湖岛垃圾场地,仍实行24小时工作制。1989年8月31日,湖岛垃圾场启用4部无线电对讲机联络工作,垃圾处理率达100%。
  1990年7月1日,青岛市环境卫生管理局垃圾场管理所依据《青岛市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办法》第二十三条“各种垃圾实行统一管理”的规定,更名为“青岛市垃圾管理处”。该处共有固定职工34名,并设有专职监察人员13名,对市区所有垃圾依法实施管理。

TOP

第三篇  垃圾治理  
第二章  垃圾消纳

第三节  垃圾利用


  1985年9月,青岛市环卫科学研究所依据国家建设部颁发的《城市生活垃圾的调查测定方法》(试行),开始对青岛市内5区的生活垃圾进行调查和测定。
  1987年,青岛市人口达120余万人,36万余户,城市生活垃圾年产约38.4万吨,平均日产约1051.8吨。人均日产约0.89公斤。5区之中,人均垃圾产量以台东区最高,四方区最低。各区垃圾的年产量市南区约101596吨,市北区约61751吨,台东区约73246吨,四方区约66367吨,沧口区约80946吨。冬季是生活垃圾产出的高峰期,夏季次之,秋季垃圾产量最低。垃圾中的无机成分主要是煤灰、炉渣,其含量最多时在一、二月份,占87%,七月份最少,占74%。有机物(湿重)含量最多时在八月份,占43%,最少时在二月份,占12%。青岛市市区生活垃圾的容重为每立方米513.53公斤。
  垃圾的用途除填埋平地、造地以外,还可以充作农业肥料。20世纪30年代青岛垃圾场设立焚秽炉,市郊农民常进城搬运炉灰用作肥料。1956年,在团岛污水排泄处附近建立的国营青岛颗粒肥料厂,以垃圾、污水为主要原料,搅拌过磷酸钾、硫酸铵,烘干后制成颗粒肥料供应农村。当时,台西、市南两区每天出产150余吨生活垃圾,大部分运到该厂筛选入料。市环境卫生队派两名工人常驻该厂义务帮工。1958年以后,该厂转产、移址,成为青岛农药厂。1958年,市环境卫生队曾选取有机垃圾堆肥发酵,供给农村作肥料。1959年,青岛市人民委员会成立集肥指挥部,动员各区有关部门集肥支援农村人民公社。各区Gov成立集肥办公室,并选址建场,以垃圾、煤灰搅拌粪便,晒干后输送农村。城郊农民每年进城集肥。
  国民经济困难时期,市环境卫生队大量利用垃圾生产垃圾、粪便混合发酵肥2200余吨,供应农村。为了便于肥料输出,1960年11月,该队在邻近铁路石炭线的海边设了临时垃圾、粪便处理场。1961年市区各单位派人下乡种地救灾,共播种10200亩地,每天利用上百吨垃圾,掺合粪便晒制粪干。
  1971~1981年,青岛火车站曾在渤海路开设甲三线专运垃圾。市南、市北、台东区的生活垃圾经常集中这里,由农民筛选人工装车。后来车站架起了垃圾装车的专用机械设备。列车通过胶州湾沿岸的盐业专线,将垃圾肥运往崂山县棘洪滩公社、红岛公社、河套公社和马戈庄公社。青岛近郊的农村用肥,由市环卫汽车队直接将垃圾送到田地。四方火车站货场曾常设2~5个货位,专往胶县、高密输送垃圾肥。同时,胶州湾沿岸农民常用帆船进城运取垃圾肥。为了方便农民水上运肥,1972年12月21日启用了团岛和湖岛两处滨海垃圾场。这两处垃圾场曾长期驻有积肥的农民。
  1990年始,市环卫科研所又试验以垃圾为主要原料制造砖块。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