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论坛广告管理办法·2012青岛啤酒节专题报道·牢记:青岛旅游局投诉电话
·青岛圈论坛广告投放说明·2012最新青岛旅游攻略·2013年1月青岛潮汐表
·青岛旅游景点介绍|图片·青岛旅行社排名及报价查询·青岛旅游就入住中山旅馆
返回列表 发帖
第二篇 单  织



  据《胶澳志》记载:“1925年因大康、钟渊两纱厂兼织布匹,出数颇巨,故木机布厂不易成立,仅有长兴祥布厂在台西云南路,规模狭小”。1925年青岛掀起抵制日货运动的高潮。在“发展工业,进行救国”思想的影响下,陈之翰投资建成翰成染织厂。1928年陈永昌筹建了顺德祥染织厂,1930年高见斋建成北洋染织厂,孙惠之与人合伙建立了五福织布厂,1931年仲福田建立了广来染织厂等等,这是青岛建立的第一批私营染织厂。“九一八”事变后,东北的民族工业受到日本帝国主义的严重摧残,其资本纷纷向青岛转移。1932~1937年,青岛相继建立了青一、阳本等染织厂,光华等织布厂。青岛的私营单织厂布机增加到1020台,从业人员达到1800名。
  1938年1月日本第二次侵占青岛后,因日商九大纱厂被炸毁,华新纱厂布机内迁,在青岛经营织布业有利可盈,除原有的布机陆续开动外,青岛又有一批商人利用日本重建厂淘汰的旧布机,新建了一些单织厂。1941年末,青岛的单织厂家发展到200户,共装布机2717台,从业人员5150名。1943年,由于日本的垄断,信丰、华丰、礼合等10余个染织厂先后歇业,阳本、兴华、五福等织布厂被迫与日商“合作”,和顺、广来、北洋等染织厂被日本霸占;华康、上海、东顺昌等厂被迫转产,青岛的单织业陷入了低谷。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青岛的单织厂家一度发展到260户,织机达到4400台,从业人员增加到8500人。1947年,纱价暴涨,中纺公司青岛分公司委托加工业务减少,青岛出现了“工不如商、商不如囤”的怪现象。1948年青岛的单织业再度陷入底谷。
  青岛解放后,单织业开始了新生。从1950年初开始,国营青岛棉业公司通过加工定货扶持单织厂生产。“五一织布工作法”、“五三保全工作法”促进了单织生产技术的发展,其产品获得高额利润,青岛单织业进入了“黄金时代”。1955年染织工业局(其前身是染织工业公司,1958年12月染织工业局并入市纺织工业局)成立,对全市263家单织厂进行组合、撤并和公私合营。至1964年4月,青岛单织厂家结束了多头各自为政局面,形成了青岛阳本染织厂、青岛实业棉织厂、青岛棉织厂三个骨干厂家。1976年11月,青岛纺织工业调整产业结构,将青岛第二染织厂(前身是青岛实业染织厂)分为青岛绒布厂、青岛帆布厂、青岛台布厂、青岛床单厂。1979年7月,青岛实行行业归口管理,青岛市染织工业公司再次成立,管理市区归口单织厂家。1988年末,青岛纺织系统有单织厂14家(其中系统内10家)。


第二篇 单  织  
第一章 生  产

第一节 原  料


  青岛单织业的主要原料是棉纱,其规格以20支、21支为大宗,32支、42支次之。1937年前,各厂用纱一般自购于市内纱布庄、商号、交易所,也有少数厂通过关系直接向纱厂购买。日本第二次侵占青岛后,日商成立了“纱布组合”,实施有利于日商的配给政策,迫使部分单织厂家为日本加工军需布匹。1943年单织用纱进一步紧缺,没倒闭的单织厂,或与日商“合作”,或到产棉区采购土纱(手纺纱)维持生产。1946年中纺青岛分公司成立,定期(一般每周两次)向市场抛售棉纱,缓解了各单织厂购纱紧张局面。1947年后,青岛受战争影响,棉纱再度紧缺。
  青岛解放后,市Gov为帮助单织厂家摆脱困境,青岛棉业公司通过供应平价纱、加工订货等方式保证了各单织厂的棉纱供应。1950年5月,各厂用纱由市花纱布公司(棉业公司)供应。1951年国家对棉纱实施统购统销,各厂用纱由花纱布公司定量供应。1963年系统内各单织厂用纱实行统一对口供应。同年,青岛阳本染织厂用青岛化学纤维厂生产的粘胶纤维和少量羊毛试织混纺呢绒成功,结束了单织业只用纯棉纱作原料的历史,开始用化纤丝作原料,单织原料由纯棉纱逐渐扩大到混纺纱和化纤丝。
  1981年后,单织产品品种增多,部分原料超出调拨范围,各厂开始自购部分原料。1988年末,系统内10个厂家共耗纱11443吨,其中13%的纱为各厂自购。

TOP

第二篇 单  织  
第一章 生  产

第二节 厂  房


  青岛解放前,多数单织厂的厂房,为破旧矮小的民房,机台安装拥挤,没有通风、除尘、取暖、降温等设施,占地面积和建筑面积均狭小。多数厂家是前店后厂,只有阳本染印厂和青一丝棉染织厂规模较大,占地面积分别是24010平方米和3000平方米;厂房建筑面积分别是4202平方米和1460平方米。
  建国后,通过对私营厂家的调整、组并和改造,对原有厂房进行了有计划的改造和扩建,青岛的单织业由分散变集中,由小规模生产变大规模生产。1953年,青岛实业棉织厂(现绒布厂)在登州路65号(原五福织布厂旧址)新建织布车间2094平方米。1960年又在原地修复解放前被烧毁的厂房2250平方米。1969年青岛第三染织厂在太平镇1号开山劈石20万立方米,新建织布、准备车间1万平方米。70年代,绒布厂、第三染织厂又新建厂房11543平方米。80年代,青岛单织业进行大规模厂房改造。1981~1988年,共翻建或新建厂房53689平方米(不包括在建项目)。1988年,青岛纺织系统内10个单织厂占地总面积207943平方米,厂房建筑总面积109225平方米。新建或翻建厂房的结构,一是多层砖混结构,层高5~6米,最大跨度10米;一是北向采光锯齿脊形厂房,跨度12米。主要车间、库房装有电梯;主要车间、办公场所配有取暖、降温、通风、除尘、排污等设施。

TOP

第二篇 单  织  
第一章 生  产

第三节 设  备


  建国前,青岛除阳本染印厂外,其他各厂织机多是购买潍坊、天津及青岛铁工厂生产的木架织机或购买日商纱厂淘汰下来的铁架旧织机。摇纱、捻线、整理、染色等辅助设备多为自制。条件更差的人力单织厂,则是“摇纱捻线靠手工,整经织布靠脚蹬”。1925~1926年,青岛市民众抵制日货情绪高涨,使青岛民族单织业得以发展。1930年青岛拥有织布机160台,其中铁架织机137台(均为日商纱厂淘汰下来的旧织机)、木架人力织机23台。当时规模最大的五福织布厂拥有铁架织机107台。至1937年,青岛单织业拥有各种织机1020台。其中规模较大的阳本染印厂拥有铁架织机40台和全套印染设备;青一丝棉染织厂拥有木架人力织机20台、电力提花织机10台、起绒机1台、木制染槽2个。1938年日本侵占青岛后,一方面强买了阳本染印厂,另一方面将淘汰下来的旧布机卖给中国人办织布厂。1942年青岛单织业织布机增加到2610台,其中铁架电力织机1721台。1943年起,日本加紧了对华侵略,青岛的民族工业被日本侵吞殆尽。
  1945年抗战胜利后,中纺青岛分公司各厂相继恢复生产,棉纱资源较丰,使青岛单织业有了发展。1948年,青岛各纱厂陷于停产半停产状态,单织业的开机数又陷入低谷。
  青岛解放后,单织业开始恢复。到1950年初,全市拥有各种织机3050台(其中电力织机2153台,人力织机897台),简易整经机221台,摇经机6840锭,摇纬机7000锭,合股机16262锭及部分印染设备。
  1953年开始对私营厂进行初级阶段改造,青岛单织业得到了发展。1956年各种织布机发展到4787台(其中铁架机2131台,木架机2656台),均为电力集中驱动。国家三年经济困难时期,部分设备被淘汰,部分厂家被迫转产,单织设备数量大减。1961年青岛单织业有各种型号织机2351台。从1965年起,各制棉社开始购置织机,改行织布,各单织厂也开始了设备更新改造。至1969年,单织厂的806台杂牌织机改造成1511型新式织机,并实现了单机传动。1973年青岛第二染织厂(现绒布厂)将92台1511M-44″窄幅织机改为1511M-52″、1151M-56″宽幅织机。1975~1977年,各单织厂新购置上海和中纺机械厂产1151M-44″自动织机共596台。截至1978年末,青岛12个单织厂共有织机2861台、捻线机11262锭。
  80年代,青岛各单织厂淘汰了全部旧织机,更新了全部染色、准备设备,并先后投资9726.7万元,从联邦德国引进RKK-304电光轧花机1台,I262S222浆染联合机1台,3.8米特宽幅剑杆织机61台,克麦整经机1台,泽尔浆纱机1台,PV-EIA接经机1台,48头空气变形机1台,弟斯高温高压染色机5台,KM15多层拉幅烘燥机1台;从日本引进C-590-F照相雕刻机1台,711P-160树脂整理机1台,TW-190高速整经机1台;从美国引进高温高压染色罐1个,S-300肯斯通剑杆织机40台;从瑞士引进IDA-1800整经机1台;从意大利引进SM93型剑杆织机62台,从比利时引进BRTK1138、1139刷剪联合机1台,使青岛单织业设备达到了新的水平,并为开发牛仔布、增加出口创汇奠定了基础。1988年,青岛纺织系统内10个单织厂拥有织机2154台,及与之配套的整经机39台、络纬机45台、浆纱机10台、折布机7台、捻线机37台、染色机15台等准备、整理、染、印设备。

TOP

第二篇 单  织  
第一章 生  产

第四节 劳动力


  数量 建国前,青岛单织业厂家多,各厂人数相差较大。1947年青岛单织从业人员4600余人,人数多的阳本、青一丝、东来成等厂分别有180余人,最少只有4~5人,其他各厂以30~40人居多。
  建国后,青岛的单织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职工人数逐渐增多。1950年初,青岛440家单织厂共有职工5845人。1956年公私合营后,职工人数发展到13647人。1958年达到15355人,为青岛单织业有史以来职工人数最多的年份。国家三年经济困难时期,原料(棉纱)不足,部分单织厂家停产或转产,职工人数大减。1963年后,国民经济开始好转,1965年青岛几家制棉社先后改行从事织布业。1969年职工人数增至8840人。“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各厂生产得到了恢复和发展,用工数量开始增加,1979年达到9613人,1980年增至11294人。1981年后,行业内部开始调整,部分厂家或人员并入或划归其他行业,职工人数有所减少。1988年底,系统内10个单织厂职工总人数为10372人。
  素质与结构 建国前,青岛单织厂的雇工多是来自农村贫苦农民及市内贫民。男性居多,文盲半文盲占绝大多数。
  建国后,各单织厂的工人进厂后,通过夜(业)校、岗位培训、操作比武、脱产学习等方式,提高了自己的政治、文化、技术水平,曾有不少人次在全国和山东省、青岛市级劳动竞赛或操作技术比武中取得好成绩。1962年实业棉织厂(现绒布厂)开展技术练兵,人均看台量由1~3台提高到6台,使平绒质量由原来的30~40%跃升到96%以上,创当时全国同类设备生产厂最高水平。1979年,青岛绒布厂乙班三组因质量过硬被山东省纺织厅命名为“质量信得过班组”。1980年,青岛第一染织厂在山东省色织行业厂际竞赛中被省纺织厅评为色织生产第三名。1985年,青岛第四织布厂青工赵青代表青岛市参加华东地区色织布操作技术表演,为单织厂赢得了荣誉。1988年末,青岛单织业初步形成了一支有文化、懂技术、会管理、专业配套的干部队伍和工人队伍。

TOP

第二篇 单 织  
第一章 生  产
第四节 劳动力

青岛市单织业职工情况表
1.jpg

TOP

第二篇 单  织  
第一章 生  产

第五节 产  品


  品种 30年代,青岛单织业厂家多,规模小,其产品品种多、批量少,仿效多、独创少。主要产品有线呢、细布、哔叽、台布等。1942年新增贡呢、线呢、派力司、条格府绸、条绒、条格布等。1946年后,华达呢、条布、格布、凤尾布、提花布、帆布、粗布、面袋布等先后投产。解放前夕,青岛的单织产品已发展到近20种。
  建国初,纺织工业实行计划生产。主管部门对厂家按产品大类安排生产,使产品的品种逐渐减少。60年代初,涤棉府绸和混纺呢绒等先后投产,结束了单织只有纯棉织物的历史,使单织产品品种逐渐增多。70年代初,青岛单织产品除印染布外,主要有色织细布、涤棉色织府绸、贡呢、哔叽、斜纹绒、仿麻布、坚固呢、细条布、格布、咔叽布、绒类(灯芯绒、平绒)、帆布、床单布、斜纹布、平纹布、劳动布、蚊帐布等20余种。1979年又新增中长花呢、涤粘花呢等混纺、化纤产品,使青岛单织产品步入纯棉、混纺、化纤三类产品全面发展时期。
  80年代,随着国家统购统销政策的取消,企业根据市场需求不断更新开发适销对路产品,并朝着多品种、小批量、系列产品方向发展。1984年市场兴起西服热,部分厂迅速推出涤弹、涤粘、麻涤腈、毛涤腈等多品种西服面料。1985年,西服热降温,又研制开发了空气变形丝系列产品。1986年又试织成功空气变形丝新产品--火姆斯本、厚花呢、毛型麦尔登、超格呢、茄克呢等。1988年开发投产了第二代空气变形丝产品--威纳丝和威尼丝。
1.jpg

  名优产品 建国前,青岛单织产品经历了漫长的中低档发展时期。建国后,产品开始向高档优质发展。1964年生产的士林蓝布、硫化蓝布、大贡呢哔叽在全国第三届纺织选样定产会上受到表扬,元青平绒在纺织部召开的纺织工业会议上被确定为全国标样,1965年元青平绒又被纺织部推荐为全国优秀产品。
  1979年国家开始质量评优。至1988年,青岛单织产品被评为部优质产品两个,山东省优质产品7个。
2.jpg

TOP

第二篇 单  织  
第二章 经  营

第一节 销  售


  30年代,青岛单织业的产品多采取自销方式,一般是生产厂家趸批给布商,再由布商转手批发或零售;也有的加工订货、委托布庄代销,或前店后厂,自设摊点营销等。日本第二次侵占时期,贡呢、哔叽、细斜纹布是为日商加工产品,其他产品主要销往胶济铁路沿线、陇海铁路沿线、连云港及东北地区。抗战胜利后,外埠客商纷纷来青岛订货,扩大了产品在国内的覆盖面。从1947年开始,有少量线呢产品通过外商销往东南亚一带。
  建国初,青岛棉业公司通过加工订货、换货等方式,收购各单织厂产品。1950年,产品由市花纱布公司包销。1954年,国家对棉布实行统购统销政策,各生产厂家生产出的产品随即开票划拨给市花纱布公司。1958年,床单、棉毯、灯芯绒、人绢绸通过外贸单位开始销往东南亚1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当时和日本人争夺市场的主要产品。从1961年开始,45×45纯棉色织布、20×20咔叽布销往古巴等国。1966年,45×45色织布、涤棉色织布已成为出口拳头产品,行销美国、苏联、英国、法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年出口量48.1万匹。自1973年起,外销品种和数量增多,斜纹绒、仿麻布、细平布、坚固呢、丝纹呢、细条布、细格布等也加入了外销产品的行列。至1979年,共外销棉布1473.8万米,混纺交织布22.56万米,绒布725.57万米。
  80年代后,单织产品逐渐呈现出产大于销、供大于求的趋势。1983年国家对纺织产品取消统购统销政策,各厂开始设立销售科,注重市场信息,加强销售力量,进一步拓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国内销售,在以市纺织品站为主要销售单位的同时,还积极参加各种订货会、展销会、下乡赶大集和增设展销部等扩大销售产品的覆盖面,使内销逐渐扩大到东北、京津、河南、内蒙古、甘肃、浙江、湖北、江苏、上海、云南等省、市、自治区;外销市场逐渐扩大到美、英、法、日、联邦德国、香港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外销量较多的产品有纯棉平布、帆布、平绒、灯芯绒、纯棉府绸、涤棉条布、色织水洗布等。1988年,青岛单织业销售量5247万米,销售收入12983.26万元。其中外销814万米,占销售总量的15.51%。

TOP

第二篇 单  织  
第二章 经  营

第二节 效  益


  青岛解放前,各单织厂凭着青岛纺织基础雄厚的优越条件,在30年代中期和1946年前后曾两度发展,生产的白织布、色织布畅销一时,收益颇丰。
  青岛解放初期,Gov采取加工订货、收购产品等方式扶持各厂,使生产迅速恢复,并有新的发展。1954年9月国家对棉布实行统购统销后,各厂生产趋于稳定。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各厂经组合,行业规模有所缩小,经济效益增长不大。
  “文化大革命”初期,生产受到严重干扰,由于干部工人力排干扰,坚持生产,经济效益虽有下降,但仍保持一定的利润。1970年,三大单织厂完成利润1426万元。1971年后,三大单织厂的利润逐年下降,1973年只盈利830万元,1974年亏损137.7万元。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竞争机制、市场观念进入生产领域,主导了各厂的生产和经营。1978年,三大单织厂创利润938万元,加上青岛帆布厂的126.3万元,利润逾1000万元。1980年,纺织系统内单织厂年总产值达到18745万元,创利润2036万元。其中4个国营厂(染一、染三、绒布、帆布)完成总产值14277万元,创利1717万元(其中染三创利801万元),为单织厂历年创利润最高水平。
  1981年和1983年,国家对化纤产品两次调低价格,使各厂产值变化不大,利润却大幅度下降。1983年仅完成利税总额676万元。
  1984年市场兴起西服热,青岛部分厂纷纷上马西服面料,产品一时畅销,利税总额回升到1151万元。1985年继续升至1451万元。1986年西服热快速降温,除不生产西服面料的青岛帆布厂、绒布厂、纱布制品厂、第八织布厂外,其他单织厂西服面料大量积压,经济效益陡降。1986年,全行业共完成利税总额542万元,仅创利79万元。
  1987年,部分厂家投产空气变形丝系列产品获得成功,全行业年完成利税总额535万元,实现利润323万元。至1988年,10个单织厂(第二织布厂并入第三毛巾厂)共创产值11145万元,完成利税总额457万元,实现利润125.3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为10176元/人。

TOP

第二篇 单 织  
第二章 经 营
第二节 效 率

青岛单织行业经济效益统计表
1.jpg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