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青岛电子仪表工业起步较晚,至1939年前后,才出现修理收音机及电流表、电压表的电料行,多为日本人开办,中国人开办的不足10家,规模甚小。主要有振兴电机行(后改为振兴铁工厂,现为青岛电度表厂)等。南京国民Gov第二次统治时期,淘汰、流散的电子通讯设备、元器件大量充斥街头旧货市场,开始出现无线电装配业。到1949年,民族工商业者开办的电料行近30余家,仍以修理业为主,仅能装配少量的收音机等。
青岛解放后,电子仪表修理业、装配业有了较快的发展。1950年,振兴电机行开始改制电压表、电流表。1953年,成立青岛电器生产合作社(后改为青岛电器厂,现青岛微电机厂)。1956年,经过初级阶段改造,青岛电器生产合作社将青岛市110多户私营电料行、小手工业者组织起来,开始生产漆包线、小型变压器等电子仪表工业的基础产品。1957年,青岛人民广播电台服务部试产了舌簧喇叭、碳膜电阻和扩大器等产品。在技术、设备、人才、产品等方面,为青岛市电子仪表工业的建立,准备了一定的条件。
第二个五年计划时期,是青岛市电子仪表工业的创建时期。1958~1961年,先后成立了青岛市无线电研究所、无线电专业学校和青岛电子管厂(现青岛电器元件厂)、四方无线电厂(后并入青岛无线电厂)、台西无线电器材厂(后并入青岛无线电厂)。在原振兴铁工厂的基础上,组建了青岛电表厂(现青岛电度表厂)。此外,还组建了青岛海洋仪器厂(现山东省海洋仪器仪表研究所)、青岛电器开关厂(现青岛第一仪器厂)。这些年轻的电子仪表企事业单位,在缺少厂房、设备和技术人员的条件下,以手工作坊的生产方式开始了电子仪表工业的艰苦创业,试制并生产了碳膜电阻、真空整流二极管、电子管收音机、锗二极管、锗三极管及开关板电表、DD1型单相电度表等电子仪表产品。至此,青岛市电子仪表行业完成了从修配业向工业性生产的过渡。
60年代初期,由于“大跃进”和“反右倾”错误的影响,加之自然灾害,国民经济遇到了严重困难,开始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青岛市无线电研究所和无线电专业学校在调整中被撤消,电子仪表工业企业靠提炼酒精、电镀加工等维持。1962年,青岛电子管厂试制成功了国内第一批2CZ50A硅器件,成为全国第一个生产硅整流二极管的厂家。1963年,青岛电器开关厂研制成功了汽车拖拉机电器万能试验台,为青岛市仪器生产之先声。
1964年,在电子仪表工业的恢复和发展中,青岛电器厂、青岛建筑工程机械修配厂(现青岛无线电专用设备厂)和青岛南华小五金厂(现青岛第一电子元件厂)被第四机械工业部(以下简称四机部)分别确定为微电机、无线电专用设备和接插元件的生产定点厂,开始研制微电机、无线电专用设备和接插元件。青岛电度表厂被第一机械工业部(以下简称一机部)列为重点建设项目,拨款150万元进行扩建。1965年8月,在青岛组织“全国海洋仪器战役”,由一机部牵头,国家科委、国家海洋局、六机部、交通部等六个部、委参加,中共青岛市委书记张敬焘任领导小组组长,荟萃了全国和青岛市有关科研单位的科技人员100余人,投资280万元。在一机部姚克文总工程师的主持下,试制出具有较高精度的海洋水文气象遥测浮标站、海流计、波浪潮汐测试仪等46项海洋调查和测试仪器。在青岛市电子仪表工业生产与科研规模不断扩大的基础上,遵循专业化生产的原则,11月6日,青岛市无线电工业公司和青岛市仪器仪表工业公司分别成立。两个专业公司的组建,对组织领导、管理和协调全市电子仪表工业,并推动其进一步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标志着青岛市电子仪表工业进入了有计划、有步骤发展的新阶段。1965年底,青岛电子仪表工业行业共有企事业单位14个,职工2 220人,固定资产原值817万元,工业总产值1 819?09万元,利润528?33万元。
“文化大革命”时期,青岛市电子仪表工业受到猛烈冲击。但由于广大干部、技术人员和工人对“左”的错误的抵制,生产规模有一定的发展。1966~1969年,青岛市南异型管厂(现青岛电子元件二厂)、青岛半导体零件厂、青岛晶体管实验所、青岛光学仪器研究所(后改称青岛光学仪器厂,现并入青岛照相机厂)、青岛磁钢厂、青岛计数器厂和青岛第五仪器厂(现青岛显像管厂)先后建立。在原青岛海洋仪器厂的基础上,组建了青岛仪器仪表研究所。三年间,先后试制并投产了单管氢气炉、扩散炉、数字打印机、硅双向可控整流元件、磁钢、体视显微镜、半导体无触点距离保护装置等新产品。
1969年7月,青岛市无线电工业公司与青岛市仪器仪表工业公司合并,成立青岛市无线电仪表工业局(1980年改称青岛市电子仪表工业局;1983年改称青岛市电子仪表工业公司)。电子工业行业与仪器仪表工业行业的联合,使电子行业的产品、技术与仪器仪表行业的设备、工艺相互交流、相互补充、相互融合和相互渗透。到1970年底,青岛市电子仪表工业共有企事业单位37个,职工7501人,工业总产值10843万元,利润12007万元。70年代初期,青岛市形成了55个电子工业网点。其间,青岛无线电二厂(现青岛电视机厂)正式建立。电子仪表工业企业研制并生产了雷达、指挥仪和短波通讯机等军工产品,14英寸黑白电子管电视机、9英寸黑白显像管、控制微电机、打印机、长恒温扩散炉和照相分色制版镜头等也相继问世。1974年,由于“批林批孔”运动的冲击,电子仪表工业的生产下降到最低点。年产值30409万元,亏损667万元。同年,以青岛第五仪器厂、青岛球拍厂显像管车间为基础,按年产10万只9英寸黑白显像管的规模组建了青岛显像管厂。1975年,青岛市无线电仪表工业局整顿企业,恢复和健全了企业管理制度。同时,本着有利于国家重点项目和青岛市配套的需要,有利于巩固提高产品质量和集中统一管理,有利于专业化系统化生产和新技术的推广,对电子工业厂点重新进行了规划、调整,由原来的55个网点调整到23个。1975年底,青岛市电子仪表工业企事业单位31个,职工9850人,固定资产原值416780万元,净值2369万元,拥有设备仪器3 473台,工业总产值7146万元,利润总额363万元。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电子仪表工业有了新的转机。1977年9月,市无线电二厂研制成功9英寸晶体管黑白电视机。10月,中共青岛市委书记刘众前率学习参观团赴上海、南京、常州等地考察。之后,规划了青岛市电子仪表工业的发展方向。到1978年底,青岛市先后由青岛印刷机械厂(现青岛第三无线电厂)、青岛东方红无线电厂(现青岛第三电子元件厂)、青岛第二钟表厂(现青岛电唱机总厂)、青岛热工仪表厂、青岛压力表厂等18家企业分别由重工业局、第二轻工业局、各区工业局等划归青岛市无线电仪表工业局,提高了电子仪表工业专业化协作程度。至此,青岛市电子仪表工业企事业单位发展到37个,职工13999人,固定资产原值4979万元,净值3300万元,拥有设备仪器5502台,工业总产值17823万元。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青岛市电子仪表行业上品种、上质量、上水平,提高经济效益,进入了发展的新时期。至1985年,共完成新产品101项。其中,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的4项,填补国内空白的11项。“六五”期间,新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60%以上,在重点考核的40种主要产品中,获得省以上优质产品奖的21项,优质产品率达52.5%。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先后与日本、意大利、联邦德国、美国、英国、澳大利亚、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建立贸易往来,并积极稳妥地通过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进行技术改造。1980~1985年,引进国外项目28项,引进设备总投资7108万元。使彩色电视机、录音机电机、微处理机、导航雷达、多功能收录机、自动曝光135照相机、分体式空调器以及显像管、电子调谐器、注塑件、喷涂工艺技术、基础集成电路和元器件等生产具备较好的基础,加强了引进项目的消化吸收工作。彩色电视机国产化达80%以上,照相机零部件自制比例达91.6%。
1985年,青岛市电子仪表工业企事业单位45个,内有全民所有制企事业单位17个,集体所有制企业单位28个。固定资产原值14649万元,净值10201万元。各种机床、锻压设备2477台(其中电子工业2477台)。厂房总建筑面积371万平方米,职工23199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1392人。工业?总产值423亿元,占青岛市工业总产值的3.9%,利税总额65268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18510元/人。电子仪表产品达到21类,270个品种。主要产品产量为:电视机17万台(其中彩色电视机66万台),黑白显像管38万只,录音机电机156万只,电子元件4268万只,半导体分离器件884万只,鳞片石墨7502吨,集成电路5.44万块,照相机2.7万架,电度表155.95万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