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积分
- 48769
- 名望
- 1893 点
- 铜币
- 24979 枚
- 优惠券
- 243 张


|

概述
青岛地处胶州湾畔,优越的地理位置为青岛商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1891年建置以前,青岛已有集市商业活动和港口贸易。清Gov派驻军队后,逐渐形成市镇,商业进一步繁荣。商品主要是农副土特产品和家庭手工品,仍具有自然经济的色彩。
1897年11月德国以武力侵占青岛后,西方列强特别是德国和日本为了掠夺中国的财富,变青岛为它们的殖民地和在东方的商业港口城市,在向青岛倾销商品的同时,大量输出资本,筑港口,修铁路,开洋行,建工厂,设银行,对青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自然经济的解体,刺激了青岛民族工商业的发展。
1897年,青岛只有63个华商企业。1922年,增至560个。纺织、百货、五金、交电、化工、石油等日用工业品的进口打破了过去的商品结构框架,经营日用工业品的新兴行业大量涌现。由于出口土货的增加,农副产品如丝、草辫、禽蛋、棉花、烟草、粮食等收购行业也有了显著发展。1897年青岛商业分为29个行业,1922年商业行业增至71个。
商品流通量也明显增长。1901年,从国外直接进口和从中国其他沿海城市进口商品净值366.27万两(关平银,下同)。1913年为3347.65万两,1922年为6263.89万两,较1901年分别增长8.14倍和16.1倍。
但是,德、日殖民当局利用掌握的行政、海关、司法等权力,大力发展外商企业,进行垄断性、掠夺性经营,也严重阻碍了青岛民族工商业的正常发展,使青岛商业市场具有了明显的殖民地市场特征。
日本商业企业,1914年t43个,1922年增至1153个,是华商企业的2倍。
外商洋行操纵着青岛进出口贸易。进口洋货净值,1901年为343.02万两,1913年为2620.79万两,1922年为4412.22万两,分别占进口土、洋货净值的93.6%、78.3%、70.5%,充分说明洋货在青岛商业市场中占垄断地位。1901年,外商洋行从青岛出口土产品价值32.31万两。1913年为2569.24万两,1922年为3495.21万两,较1901年分别增长78.5倍和107.2倍。
在销售洋货、采购土货过程中,产生了依附于外商的买办阶层和经销、代理商人。外商凭借雄厚的资本,控制商品货源,操纵批发环节,造成青岛民族商业的依附性。
巴黎和会后,日本被迫于1922年12月交还青岛。北洋Gov统治和南京国民Gov第一次统治时期,青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已初具规模,在军阀混战中局势相对平稳,至青岛避难、经商、择业的人大量增加。地方工业有所发展,工业产品如纺织品、火柴、面粉、啤酒、精盐、日用化学品和机器工具等为市场提供了商品货源。北洋Gov、南京 国民Gov在提倡国货等社会舆论压力下,对内采取了一些 保护和鼓励商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对外实行贸易公开,向世界各国开放,改变了德、日侵占时期由德、日独霸的局 面。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为商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商业的 发展又推动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1928年,青岛华商形成85个行业,2510个企业。1931年,青岛制造工业形成18个行业,计185个工厂。全市人口40余万,较1922年增加11.1万余人。1933年,全市华商企业增至5514个,是 1928年的2.2倍,资本总额19090万元,年营业额 404283.7万元。进口洋货7084.5万元,进口土货3110万元,出口土货4160万元,青岛已成为山东乃至东部沿海地区的产地市场、集散市场和消费市场。
日本第二次侵占青岛时期,日伪当局为支持其侵略战争,实施战时统制经济政策。强行吞并一些商业企业,改组商业社团组织,并通过日商控制的统制团体,限制纺织品、五金、交电、建材、文化用品、医药、食糖等22类商品出境,严重阻碍了青岛商品流通,扼制了商业的发展。
1945年9月日本投降后,南京国民Gov接收青岛。官僚资产阶级依靠国家权力进行商业垄断,通过对一些商品的统购统销和专卖制度,控制市场,操纵物价,对一般工商企业大肆进行盘剥。蒋介石集团发动反共、反人民的内战,对人民解放区实施经济封锁,陆路交通中断,物资缺乏,工厂停产,通货膨胀,青岛经济濒临崩溃。1948年底较年初物价上涨2340倍,苛捐杂税名目繁多,企业不堪重负,纷纷歇业或倒闭。
1949年6月2日,青岛解放。在中国Our Party和人民Gov领导下,青岛商业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在原解放区公营商业和没收官僚资本的基础上,创立国营商业。通过统一调拨物资,集中投放市场和制止金融黑市交易等措施,遏制了投机,控制了市场和物价,安定了人民生活。1950年以后,国家建立起高度集中统一管理体制,青岛市设立了全国性专业公司分支机构和地方性市公司。
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按照中央“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先后建立了两级批发机构和零售机构,形成了国营商业体系。市场由波动逐渐趋向稳定和活跃。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利用、限制、改造”总方针指导下,对私营批发采取了替代政策,对私营零售引导它们通过私私联营和建立与国营商业的批购、经销、代销关系等形式,逐步实现由低级国家资本主义向高级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1956年完成了初级阶段改造任务,实现了全行业的公私合营。
“大跃进”时期,合作社商业退股归国家经营,个体商业基本被取消,公私合营和集体商业大部分升级过渡,青岛商业经营主体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初级阶段计划经济体制下统一的商业市场,形成了几乎由国营商业独家经营的局面。由于左倾错误的工作指导和连续三年严重的自然灾害,造成市场物资缺乏,商品供应紧张。盲目地撤并商业网点,给居民购物造成一定困难。盲目地收购工业品,也造成了商品积压损失。
国民经济调整时期,青岛商业在贯彻中共中央《关于改进商业工作之若干规定》中,调整管理权限,恢复了供销社、合作商店、合作小组,开放农村集市和城市自由市场,疏通商品流通渠道。调整对工农业产品的收购政策,采取定量和凭票、证等办法合理供应商品,市场状况好转。1965年,青岛市社会商品零售总额48582万元,较1957年增长27.7倍。
“文化大革命”时期,由于极左思潮影响,国家经济政策遭到破坏,商业管理体制、企业管理制度被打乱,工业生产受干扰。青岛商业地产品收购计划完不成,外省货源紧张,商品供不应求。但商业部门在满足人民生活基本需要、支持工农业生产方面仍然取得一定成绩。1976年,青岛社会商品零售总额99823万元,较1966年增长88.5%。“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经过拨乱反正,社会政治、经济形势逐步好转,商业购销趋向正常。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青岛商业进入了改革开放新时期。在中央“调整、改革、整顿、提高”和“对内搞活经济,对外实行开放”的方针指导下,逐步展开了对流通体制和管理体制的改革。
国家支持国营工业和其他部门经办商业,大力发展集体和个体商业,恢复城乡农贸市场,商业经营主体结构形成多元化,打破了国营商业的一统天下。1986年,全市商业(不包括饮食服务业)零售机构54162个。各种经济成分所占比例与1979年相比较,全民所有制商业由10.2%下降为1.7%,集体所有制商业由65.9%下降为12.9%,个体商业由3.5%上升为81.9%,供销社由20.3%下降为3.5%。各种经济成分的企业在市场上的经营比重也发生了变化。1986年,全市社会商品零售额395379万元,各种经济成分经营比重与1978年相比较,全民所有制商业由54.5%下降为37%,集体所有制商业(包括供销社)由45.5%上升为47:9%,个体商业由零上升为15.1%。
改革计划管理体制。国家调整农副产品购销政策,不再下达指令性生产计划,取消统购、派购后,按照不同情况实行合同定购和市场收购。改变工业品购销形式,开展议购议销、代批代销和联营联销,打破了批发环节封闭式 的固定供应区域、供应对象、倒扣作价率的旧模式。
改革商业管理体制。商业主管部门自1985年开始简政放权,逐步实行政企分开,使企业自主经营。
改革企业内部经营机制。推行经营承包责任制,职工实行优化劳动组合;改革奖金分配制度,使奖金与经济效益挂钩,增强了企业活力。
部分商业企业开始从国外引进先进的设备和技术,促进了生产经营的发展。
改革使流通领域形成了“多种经济形式、多种经营方式、多条流通渠道、少环节”的新格局。随着改革的深入和商品生产的发展,长期以来凭票、证供应商品的状况已成为历史,市场呈现出稳定、繁荣的景象。1986年,全市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较1949年增长27.6倍。国(营)合(作)商业商品纯购进351833万元,纯销售304112万元,较1952年分别增长7.2倍和9倍。
商业的发展为人民的生活需要提供了保障,也为青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在初级阶段计划经济体制下,青岛市商品流通量逐年增长,市场不断扩大。国营商业作为流通领域中的中坚力量,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关于日用工业品和副食品的购销政策,在主要消费品货源长期比较紧缺的情况下,采取种种措施,合理安排市场供应,保证了人民生活的基本需要。
青岛商业积极扶持地方工业的建设和发展,在大力收购地产品的同时,努力帮助工业企业解决资金、原材料、设备等方面的困难;及时反馈市场信息,帮助生产企业调整产品结构,提高产品质量。1953~1986年,青岛市商业系统百货、五金、交电、化工、烟酒糖类地产工业品收购总额达152.29亿元,推动了青岛地方工业的发展,增强了青岛商业在全国范围内的辐射力,也提高了青岛的知名度。
1949~1986年,青岛市商业系统共创利润201934.1万元。1956~1986年,实现税金33718万元。利税合计235652.1万元。其中,1986年利税13079.5万元,较1956年增长28.4倍。
与此同时,商业部门自身也得到了较大发展。
1986年,市区商业机构(不包括饮食、服务业)9831个,从业人员54311人。平均每百户居民拥有2.68个商业机构,每百名居民有4.27个商业人员为其服务,较1957年只有2.57个商业人员有了较大改善。青岛市区商业系统1986年固定资产原值27847万元,较1956年增长231.3倍。企业营业面积17.52万平方米,普通仓库18.45万平方米,冷藏库3.23万吨,各类载重汽车353辆。
商业工业经过30余年的发展,已由分散、落后的手工操作,发展为机械化生产,从生产规模到加工水平都有了显著进步。1986年,全市共有商办工厂53个,固定资产原值1.18亿元,年产值3.3亿元。加工的产品计10多个门类700余个品种。其中16种获国家、部、省优质产品称号。青岛市民所需肉食、禽蛋、糖果、糕点、冷食、酱腌菜、调味品等,主要由商办工业企业生产加工。1978~1986年,青岛市商业系统商办工业企业工业总产值11.27亿元。其中,1986年产值13228万元,较1978年增长69%。
青岛商业近百年的发展成就及其作用,确立了商品流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随着初级阶段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青岛商业的发展将更加迅速,前途将更加光明,对青岛乃至山东国民经济的发展将作出更大的贡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