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论坛广告管理办法·2012青岛啤酒节专题报道·牢记:青岛旅游局投诉电话
·青岛圈论坛广告投放说明·2012最新青岛旅游攻略·2013年1月青岛潮汐表
·青岛旅游景点介绍|图片·青岛旅行社排名及报价查询·青岛旅游就入住中山旅馆
返回列表 发帖
概述



  青岛解放前,物资流通的主要形式为自由购销,未设置专门的行政管理机构。生产资料市场基本上是洋货市场。从事生产资料经营的工商业户,规模小且分散,经营惨淡。1947年,青岛市生产和经营生产资料的厂家、商店有:五金业111户、木材及加工业72户、煤炭及煤球业51户、建筑材料业24户、橡胶业28户。
  解放初期,国家从恢复经济、发展生产、稳定物价、保障供给出发,制定了“重要物资由国家集中统一分配”的方针,对煤炭、钢材、木材、水泥、纯碱、杂铜、机床、麻袋8种主要物资实行计划管理。此后计划管理的物资逐年增加,1952年为55种,1953年增至227种。为此,国家在全国实行了国民经济计划管理制度,对重要物资进行全面计划调拨、平衡分配。1955年,山东省物资供应局在青岛设立物资供应转运站,负责大连、上海经海运到青岛、烟台的物资转运工作,这标志着青岛市物资管理工作开始向有计划、有组织的物资流通体系发展。
  1957年,青岛市建立起专门的物资流通管理机构——青岛市物资供应局,负责青岛市工农业生产所需物资的统一申请、调度、分配供应工作,继之又对地方生产需要的三类物资进行定点协作和供给,物资计划分配供应体系逐步形成。在物资管理上,国家统一分配的物资(简称统配物资)和中央各部委管理的通用物资(简称部管物资),由青岛市计划委员会平衡、分配,市物资供应局参与编制分配计划并按分配计划组织订货供应。
  1962年,青岛市贯彻中共中央关于物资集中统一、全面管理的方针以及建立各级物资管理机构和物资供应网的指示,先后设立了金属材料、机电设备、化工轻工、建筑材料、木材、生产资料服务和仓储七个专业公司,全市初步形成了专业分工明确、上下对口、具备一定规模和实力的经营管理网络。1964年,崂山、即墨、胶县、胶南、平度、莱西等县分别成立了县级物资管理机构。至1965年底,青岛市物资系统有7个专业经营公司、10个物资供应站,共有职工2593人。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青岛市的物资管理和物资流通遭到严重破坏。青岛市物资局职能科室全被撤销,各项工作濒于停滞。1970年,随着中央直属企业的大批下放和实行在中央统一领导下“自下而上、上下结合、块块为主、条块结合”的计划体制,国家调整和减少了统配物资目录,1972年减为217种。青岛市只负责本地区生产的并在青岛市基本能够平衡的物资的管理和分配。1977年后,统配、部管物资逐渐增加,至1978年共有589种。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展开,物资流通体制进行了一系列改革:缩减了国家指令性计划分配物资的种类和比重,扩大了指导性计划和市场调节以及企业支配物资的自主权;放开了计划外生产资料价格;发展了同行业、跨地区、跨部门的横向经济联合;着手建立和培育生产资料市场……自1979~1990年,青岛市对物资流通体制改革进行了一系列有益的探索,使物资流通事业逐步实现了六个转变:一是物资计划管理由单一的指令性计划向指令性计划、指导性计划和市场调节相结合方向转变;二是物资供应由条块分割逐步向以城市为依托、发展生产资料市场、就地组织供应转变;三是生产资料价格由长期固定不变向逐步自觉运用价值规律调节供求方向转变;四是物资购销渠道由封闭式、单一的自上而下调拨向开放式、多渠道、少环节流通方式转变;五是物资部门由政企不分向政企职责明确、扩大企业自主权方向转变;六是物资企业由分配供应型向经营服务型转变。从而使青岛市物资企业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给物资事业带来了空前的繁荣和发展。
  指令性计划逐步缩小,物资流通格局日趋合理 随着物资流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指令性计划物资分配的品种、数量进一步缩减,加大了指导性计划和市场调剂,突破了传统的物资流通格局,计划管理的职能逐渐弱化,物资企业的自主权逐步扩大。1984年,国家统配物资的品种减至约60种,青岛市计划分配供应的物资占总供应量的70%。至1990年年底,青岛市统配物资仅有煤炭、木材、钢材、水泥、生铁、铜、铅、锌、铜材、硫酸、烧碱、纯碱、橡胶、轮胎、汽车等,计划物资的供应量下降到20%左右。
  生产资料市场日趋完善,物资供应网络不断延伸 建立多层次、多功能、开放式的生产资料市场是社会化大流通的需要。青岛市物资部门在深化物资流通体制改革的同时,积极探索生产资料市场模式。1986年,青岛市物资贸易中心和青岛市汽车贸易中心先后成立,主要经营计划外生产资料和计划外各种汽车。1987年青岛市钢材市场成立,作为国务院指定的182个钢材市场之一,青岛市钢材市场吸引了大量冶金企业超产钢材和社会库存钢材进入市场交易,平抑了市场物价,调节了社会供需,促进了生产资料市场的发展和完善。同时,青岛市县(市)、区物资贸易中心和乡镇物资供应网点得到极大发展,至1987年年底,各县(市)、区物资部门有物资贸易中心、商场7个,全市159处乡镇有150处实现了一乡(镇)一点。青岛市区的供应网络也不断扩延,1984年为192处,1990年增至318处(包括煤店)。1990年青岛市生产资料市场的建立,标志着青岛市以大型生产资料市场为依托,以各种物资专业市场为重点,以星罗棋布的城乡物资网点为补充的完整的、多功能、开放式的生产资料市场体系已经形成。
  物资购销渠道不断拓宽,主要物资供应量大幅度增长 1985年以后,青岛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较快,工业产值每年以23%的速度增长,对主要物资的需求量逐年增加。在主要物资指令性计划分配逐年减少、缺口较大的情况下,全市物资系统通过投资开发、联营联销、补偿贸易、协作串换、组织进口等多种形式积极组织资源。至1990年年底,青岛市物资系统成立各种形式的经济联合体208个,开发的计划外资源占总购进额的80%以上,物资供应量与需求量保持了同步增长。1990年,全市物资系统物资供应额达30亿元,主要物资的供应量分别为:钢材40万吨、生铁3.5万吨、煤炭456万吨、纯碱1.7万吨、烧碱4万吨、硫酸1214吨、橡胶2.5万吨,木材30万立方米。1981~1990年,钢材、生铁、煤炭、烧碱、橡胶、木材等主要物资的供应量年均递增率分别为22.6%、17.2%、10.5%、28.6%、31.3%和9.03%。物资供应量的大幅度增长,不仅满足了青岛市工农业生产建设的需要,同时也保证了全市重点工程项目的顺利进行。
  流通基础设施逐步完善,物资实力不断增强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青岛市物资系统为适应经营业务发展的需要,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1979~1990年累计投资6436.5万元。其中投资2515万元建成了2万多平方米的物资大厦;通过对仓库建设的投入,新增仓储面积1.13万平方米,仓库吞吐能力达770万吨;现有铁路专用线1870米;吊装运输能力和机械化作业率都有了较大发展和提高。随着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物资实力不断增强,全系统固定资产原值由1978年的1190万元增至1990年的7043万元。1989年,定额流动资金为3.9亿元(不包括投资开发资源所占用资金),比1985年增长125%,年均递增22%;企业自有流动资金达7000万元,比1985年增长30%,年均递增6.8%。
  1955~1990年,青岛市物资系统始终坚持“从生产出发、为生产服务”的方针,根据不同时期的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服务措施和服务手段,积极做好物资供应工作。同时,注重加强企业管理,市金属材料公司、市化工轻工公司、市机电设备公司、市生产资料服务公司已步入国家二级企业行列。企业整体素质的提高,造就了一支有知识、会管理、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职工队伍。1990年全系统共有职工4896人。其中具有大中专以上文化程度的由1982年的87人增至955人,高中文化程度的由1982年的659人增至1357人,分别占职工总数的19.5%和27.7%。


第一篇 机  构  
第一章 管理机构

第一节 市级管理机构


  1955年3月,山东省物资供应局在青岛设立物资供应转运站,负责大连、上海经海运到青岛、烟台的物资转运工作,编制5人,于5月3日对外办公,办公地点在青岛市天津路24号。1956年2月5日,青岛转运站改称山东省物资供应局青岛办事处,办公地点在青岛市冠县路88号。1957年8月12日,根据中央及山东省人委关于把各地物资机构建立起来的指示精神,青岛市人民委员会决定成立青岛市物资供应局。9月1日,青岛市物资供应局正式对外办公,山东省物资供应局青岛办事处同时撤销,原办事处的经营业务及人、财、物全部移交给青岛市物资供应局。该局具有行政管理与供应业务双重职能,受青岛市计划委员会领导,为事业编制。其主要任务是:在国家计划基础上正确合理地组织地方企业物资技术供应,负责对厂矿申请物资进行收报、运转、保管、使用、调节储备,并实行监督,促进节约,保证青岛市的生产建设需要。青岛市物资供应局共有编制50人,设秘书、综合、供应、财务、储运、平衡6个科。1958年,市物资供应局办公地点迁至广西路47号。
  1959年,青岛市人委根据山东省人委精简机构压缩编制的通知精神,将青岛市物资供应局划归青岛市计委,作为市计委的一个职能部门。1月26日按青岛市人委通知,青岛市物资供应局改称为青岛市计划委员会物资供应局。其职责范围不变,机构设置为:秘书科、计划科、财务科、五金科、建工机电科、轻化燃料科、储运科、监察科和零销处,编制101人。其主要任务是:(一)综合平衡编制全市的物资分配供应计划和订货计划,领导和指导青岛地区的物资供应业务工作;(二)掌握全市统配物资的订货、平衡分配,办理中央一竿子插到底以外的物资及部门的订货、供应,并组织协调各部门进行订货工作;(三)挖掘物资潜力,做好调剂工作,密切配合计划、生产、基建等部门做好产、供、销平衡工作;(四)制定有关物资管理制度和办法,研究和组织物资的节约和代用;(五)管理省市储备物资;(六)办理国外订货工作;(七)办理小额订货和供应。
  1960年5月,国家经委成立了物资管理总局,对物资管理实行“块块为主,条块结合”的集中统一管理办法,并要求健全各级物资机构和供应网络。1960年9月4日,中共山东省委根据中央指示精神,批准省物资供应局在各地、市设立供销办事处。11月17日,山东省物资供应局青岛供销办事处成立,办公地点在中山路31号。办事处为省物资供应局的派出机构,业务上由省物资供应局直接管理,但政治工作和党的组织关系由中共青岛市委领导。
  1960年12月,青岛市人委将青岛市计划委员会物资供应局改为行政管理机构,主要负责全市各行业的物资管理工作。另外成立物资供应站,为具体业务机构,在物资供应局直接领导下,具体负责全市物资的收购、分配和供应工作,编制为106人。
  1961年4月1日,根据上级指示,青岛市物资供应站撤销,其对外业务由市计委物资供应局继续办理,并确定科室设置为金属材料科、轻化燃料科、建材机电科、物资调剂科、财务会计科、计划统计科、储运科和秘书科共8个科。
  1962年5月,根据上级指示,撤销青岛市计划委员会物资供应局,对外经营的全部供应业务合并于山东省物资厅青岛供销办事处办理。1962年9月,根据中央加强物资集中统一全面管理的方针,经市人委批准成立青岛市物资局,内设秘书科、人事科、计划科、财务科、业务科,行政编制26人。办公地点在广西路47号。山东省物资厅青岛供销办事处于1963年1月正式撤销。为了更好地为生产建设服务,自1962年10月1日起物资部门开始着手建立物资经营机构,与行政机构分设。到1963年4月先后建立起中国金属材料公司山东省青岛市公司、中国机电设备公司山东省青岛市公司、中国化工轻工公司山东省青岛市公司、中国建筑材料公司山东省青岛市公司,中国木材公司山东省青岛市公司、山东省青岛市生产资料服务公司、山东省仓储公司青岛市公司七个专业公司,总编制为593人。
  1963年7月,中国木材公司山东省青岛市公司接收了青岛市煤建公司经营的木材业务。1965年1月,中国建筑材料公司山东省青岛市公司又接收了青岛市煤建公司经营的灰沙业务(沥青除外)。1964年12月,山东省仓储公司青岛市公司更名为山东省青岛市物资局储运公司,于1965年1月1日起用新名称对外办公。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青岛市物资局的机构遭到破坏,职能科室被撤销,各项工作濒于停滞。1967年7月,办公地点迁至广西路1号乙。
  1968年9月,青岛市革命委员会批准成立青岛市物资系统革命领导小组,下设抓革命促生产第一线指挥部,生产指挥部下分几个业务小组。1970年2月改称青岛市物资局革命委员会,下设政治办公室和生产办公室,撤销抓革命促生产第一线指挥部。
  1970年11月,根据中共山东省委《关于物资体制改革的通知》精神,市物资局革命委员会通知所属专业公司一律改称为青岛市物资局××公司革命委员会。1974年4月成立青岛市工业燃料公司,作为市物资局革命委员会的一个直属公司,负责青岛市工业生产用煤的供应管理。1976年2月,青岛市物资局革命委员会所属各公司的名称不再冠以“物资局”字样,改称青岛市××公司革命委员会。
  1976年9月,青岛市物资局革委会的职能科室开始恢复,局机关下设六个科室:办公室、知青办、保卫科、财务科、计划科和业务科。1978年5月1日,青岛人造板厂由轻工业局划归市物资局领导,以便于归口管理,搞好木材的综合利用。1978年6月14日,根据青岛市革委“关于建立市统一的燃料管理机构的通知”,将商业所属的青岛市煤建公司以及所属批发、零售店(包括合作店)和液化气业务移交给市物资局。同年12月6日,市物资局所属的市工业燃料公司与市煤建公司合并,成立青岛市燃料公司,负责全市燃料的供应管理。
  1978年11月,青岛市物资局革命委员会改称青岛市革命委员会物资局,成为青岛市革委的一个派出机构。
  1979年10月,中共青岛市委决定将市物资协作办公室改为青岛市革委计划委员会物资协作办公室,设在市物资局,对内为物资协作科,编制10人,列企业费开支;将青岛市增产节约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物资局,对内为市物资局一个科。1980年9月5日,青岛市革命委员会物资局恢复原名称青岛市物资局。1982年4月3日撤销设在市物资局的市计划委员会物资协作办公室,成立青岛市经济协作办公室,归市计委领导。同时决定青岛市计划委员会金属回收办公室归市物资局领导,编制暂定为10人。
  1984年10月,青岛市物资局为适应“改革、开放、搞活”新形势的需要,重新调整了科室,调整后的机构为:党委办公室、组织科(与老干部科合署办公)、纪委、秘书科、保卫科、财务物价科、计划业务科、企业管理科、劳动工资科、职工教育科、基建办公室、工会、团委,编制53人,实有职工60人。1985年,老干部科与组织科分开办公。同年10月5日成立青岛市物资贸易中心,为市物资局的直属公司。
  1986年,市物资局增设宣传科、审计科。1987年2月,撤销党委办公室和秘书科,改设办公室和行政科。1987年底,根据工作发展的需要内部机构再次进行了调整,设办公室、组织处、宣传教育处、纪委、老干部处、计划业务处、企业管理处、劳工保卫处、财务物价处、行政基建处、工会、团委。1988年,成立人事处,与组织处合署办公;成立监察处,与纪委合署办公;成立市场处和配套办公室。1989年,市物资局成立党委办公室,与办公室一套机构、两块牌子;撤销宣传教育处,成立宣传处、教育处。1989年2月22日,成立青岛市基建物资配套承包供应公司,为市物资局直属专业公司。1990年12月7日,为做好外商投资企业生产经营所需原材料的供应,成立青岛市外商投资企业物资公司,为市物资局直属专业公司。同年,市物资局原老干部处与组织人事处合署办公;成立审计处,与财务物价处合署办公;成立青岛物资信息中心和青岛市物资局教育中心(教育中心加挂市物资局党校牌子),为市物资局科级事业单位,经费自收自支,编制分别为16人和15人。
  1990年底,青岛市物资局机关实有职工81人,机构设置为:办公室、组织人事处、宣传处、纪委监察处、老干部处、计划业务处、外资企业物资供应处、企业管理处、劳工保卫处、财务物价处、审计处、行政基建处、体制改革办公室、双增双节办公室、配套办公室、工会、团委、教育中心、金属回收办公室、物资信息中心。办公地点仍在青岛市广西路1号乙。市物资局作为市Gov管理全市生产资料流通的职能部门,主要任务是贯彻执行党和国家有关物资管理的方针、政策、法规,对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物资进行综合管理,发展计划指导下的生产资料市场,搞活物资流通。市物资局有10个直属专业经营公司及1个生产企业,分别为市金属材料公司、市化工轻工公司、市机电设备公司、市木材公司、市建筑材料公司、市燃料公司、市生产资料服务公司、市物资贸易中心、市基建物资配套承包供应公司、市外商投资企业物资公司和人造板厂。市直物资系统共有职工4896人。

TOP

第一篇 机  构  
第一章 管理机构

第二节 县(市)、区级管理机构


  崂山区物资局 1958年,根据山东省物资供应局提出的关于建立县级物资机构的建议,崂山县成立物资组,设在县计委,编制3人。1964年6月4日,为加强物资集中统一管理,成立崂山县物资局,实行行政、业务合一,一个机构两块牌子,即崂山县物资局与崂山县物资综合公司。“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机构遭到破坏。1967年9月5日成立崂山县物资综合公司革命委员会。
  1968年9月26日,崂山县物资综合公司与商业、供销合并成立崂山县贸易公司。1970年5月崂山县贸易公司撤销,恢复崂山县物资综合公司革命委员会。1975年4月,恢复崂山县革命委员会物资局与物资综合公司革命委员会一个机构两块牌子,下设秘书组、统计组、业务组、财务组和运输组。
  1981年,崂山县革命委员会物资局改称崂山县物资局,下设办公室、计划业务股、财务股和运输组。1982年2月改运输组为运输股。1984年改称崂山县物资综合公司,下设秘书科、计划业务科和财务管理科。1989年1月1日崂山县改为崂山区后,崂山县物资局改称青岛市崂山区物资局。
  1990年底,崂山区物资局内部机构设有秘书科、财务科、计划业务科、政工科和审计科,编制为38人,直属企业有燃料、金属材料、机电设备、化工轻工、建筑材料、木材、金属回收、物资贸易中心8个专业经营公司和王哥庄、马哥庄、中韩、城阳、夏庄、惜福镇、北宅、沙子口、红岛、棘洪滩、河套11个物资供应站。职工总数为298人。
  即墨市物资综合公司 1958年8月,成立即墨县物资供应局。1959年10月撤销,物资供应业务由即墨县计划委员会物资科承担。1964年5月成立即墨县物资局,同时成立山东省烟台物资综合公司即墨县分公司,一个机构两个牌子。1968年改称即墨县物资综合公司革命委员会。1970年改称即墨县革命委员会物资局。至1980年底,共辖4个专业经营公司,有职工82人。
  1981年恢复即墨县物资局名称。1984年,撤销即墨县物资局,成立即墨县物资综合公司。1990年底,即墨市物资综合公司内部机构设有办公室、纪委、财务科、工会、审计科、党办和政工科,所属企业有木材公司、金属公司、机电公司、化建公司、物资服务公司、金属回收公司、贸易服务中心和拆船厂,共有职工402人。
  胶州市物资总公司 1958年9月,胶县钢铁指挥部物资处成立,编制19人。1959年1月,胶县物资供应局成立,负责对国家计划物资的统一管理、分配、调拨。1959年12月,胶县物资供应局划入胶县计划统计局,改为物资股。1963年8月,物资股从计划统计局分离出来,单独成立胶县物资局,编制7人。1964年增至17人。1968年9月改称胶县革命委员会物资局,设生产领导班子,不设股室。1969年起开始设股,当年设人秘股、财务股、仓储股、业务股四股,共有干部职工19人。1971年8月,取消生产领导班子。1977年,物资局内设办公室、业务科、仓储科和财务科,共有干部职工33人。1979年,撤销仓储科,增设外协科。
  1981年,恢复胶县物资局。1984年6月,改称胶县物资总公司,共有职工34人。1985年,总公司调整内设机构,撤销办公室,改设人秘科。
  1987年4月,胶县物资总公司改称胶州市物资总公司,同时增设审计科。1990年3月,撤销人秘科,改设秘书科、政工科。8月,胶州市人民Gov驻北京办事处划归胶州市物资总公司管理。1990年,胶州市物资总公司设政工科、秘书科、业务科、财务科、审计科、外协科,直属企业有燃料公司、木材公司、机电设备公司、金属材料公司、轻工化工建筑材料公司、生产资料服务公司、物资贸易中心和液化气站,共有职工468人。
  胶南县物资总公司 1958年9月,胶南县物资供应局成立,隶属于胶南县经济计划委员会,对国家计划管理物资实行统一管理,按计划分配与调拨,并根据生产需要,调剂部门之间的物资余缺。1962年,县物资供应局撤销,其物资分配业务由胶南县经济计划委员会管理。
  1964年3月,成立胶南县物资局、胶南县物资综合公司,一个机构两个牌子,编制12人。1975年1月,改称胶南县革命委员会物资局,内设人秘股、业务股、财务股、储运股,为政企合一的机构,担负国家对农田水利建设和农业、工业、副业生产所需统配物资的供应工作;同时还承担当地生产的主要三类物资的收管工作;办理加工、调剂、代购、代运等服务性业务;监督检查有关部门对统配物资的管理使用情况。
  1980年1月,恢复胶南县物资局,并实行政企分开,局内设人秘股、业务股和财务股,下辖金属木材公司、化工建材公司、机电设备公司、物资服务公司、金属回收公司5个经营性公司,共有职工119人。
  1984年8月,胶南县物资局改称胶南县物资总公司,保留物资局的牌子,成为行政性公司,内设人秘科、财务科、计划统计科、业务科、办公室、纪委、工会、团委。1986年1月,撤销计划统计科和业务科,改设计划业务科。1986年4月增设审计科。1989年8月增设保卫科。
  1990年,胶南县物资总公司下辖14个专业经营公司、2个事业单位,共有职工531人。
  平度市物资局 平度的物资供应工作在1960年以前一直从属于商业。1961年,县计划委员会设物资供应组,开始专管物资计划调拨供应。1964年,平度县物资局成立,政企合一,内设办公室、财务科。1971年,平度县物资局改称平度县物资综合公司,内设办公室、供销科、财务科。1975年,恢复平度县物资局,改供销科为业务科。1978年,实行政企分开,始设物资经营机构。至1980年,平度县物资局下辖3个直属经营公司,共有职工148人。1984年,设立平度县物资综合公司,与平度县物资局一个机构、两块牌子。1989年初,取消平度县物资综合公司,称平度县物资局。同年,平度撤县设市,平度县物资局更名为平度市物资局。1990年局机关编制36人,内部机构设有办公室、政工科、财务科、业务科、企管科、审计科、物资协作办公室。直属企业有燃料、金属材料、木材、机电设备、金属回收、物资贸易中心、化轻、建材、液化气及生产资料服务公司等11个专业经营公司,共有干部职工447人。
  莱西县物资综合公司 1964年3月,莱西县物资局成立。主要承担化工产品、建筑材料的购销业务,经营种类主要有烧碱、纯碱、橡胶、平板玻璃、化肥、轮胎等,按国家分配计划实行供应。1965年,莱西县木材公司由商业局划归物资局。1970年莱西县物资局共有职工30人。1976年内部机构调整,设办公室、业务科和财务科。1978年,莱西县煤建公司也由商业局划归物资局。1979年11月,增设政保科。1982年10月成立物资服务公司。1984年,成立金属回收公司和物资交易中心经理部。1984年5月,莱西县物资局改称莱西县物资综合公司,共有职工120人。1985年,物资综合公司所属企业有燃料、机电设备、木材、金属材料、化轻建材、物资服务和金属回收7个公司及物资交易中心经理部。1990年,莱西县物资综合公司内部机构设有办公室、业务科、财务科、政保科、审计科,所属公司发展到10个,职工总数增至380人。
  黄岛区物资局 1977年2月黄岛区革命委员会物资局成立。1979年12月改称黄岛区物资局。1984年11月改称黄岛区物资综合公司。1984年12月称黄岛区物资总公司。1990年5月改称黄岛区物资局,内部机构设有办公室和财务科,所属企业有金属木材、机电化建、煤气、经营开发4个专业经营公司,共有职工42人。
  市内五区物资机构 自1984年9月以来,青岛市Gov为进一步扩大和完善生产资料市场,搞活物资流通,在市南、市北、台东、四方、沧口五个区相继成立了区物资局和物资供应公司,承担本区工农业生产及商业、服务行业的物资供应工作。区物资局行政上隶属于区Gov,列区Gov编制,经营业务上由市物资局对其进行行业指导。从成立至1990年,各区物资局和供应公司积极调剂串换计划外物资和短缺物资,为保证青岛市区街工业的物资供应,促进各区的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TOP

第一篇 机  构  
第二章 经营机构

第一节 市级经营机构


  青岛市市级经营机构始建于60年代初。至1990年底,共有10个经营公司和1个生产企业,即金属材料公司、化工轻工公司、机电设备公司、建筑材料公司、木材公司、燃料公司、生产资料服务公司、物资贸易中心、基建物资配套承包供应公司、外商投资企业物资公司和人造板厂。
  青岛市金属材料公司 1962年9月25日,中国金属材料公司山东省青岛市公司成立,10月1日正式开业。公司编制55人,下设人秘科、财会科、计划统计科、业务科和三类物资料,办公地点在青岛市中山路31号。主要负责中央和山东省计委安排给青岛市属工厂企业生产建设所需金属材料的供应和管理工作。行政上隶属于市物资局,业务受山东省金属公司领导。1970年11月6日,市物资局根据山东省物资体制改革精神,将中国金属材料公司山东省青岛市公司更名为青岛市物资局金属材料公司。1976年2月21日,根据市物资局革委会“启用新印章不再冠以物资局字样”的通知,青岛市物资局金属材料公司革命委员会改称为青岛市金属材料公司革命委员会。1978年1月2日改称青岛市金属材料公司,主要负责国家统配金属材料物资的平衡分配、订货管理、调剂串换,确保青岛市工农业生产所需金属材料的供应。
  1979年,为保证中央24个非工业部驻青单位所需金属材料,中国金属材料公司成立青岛供应站,由青岛市金属材料公司代管业务,办公地点设在青岛市中山路31号。
  1981年,青岛市Gov批准撤销青岛市储运公司,其金属材料储运业务移交给金属材料公司。金属材料公司成立储运科,开展储运业务。是年公司下设秘书科、财会科、综合科、钢材科、有色科、劳工保卫科、储运科、基建科、市场科、仓库、汽车队和金属回收加工厂。1982年,公司开始进行企业整顿,内部机构重新调整,成立经理办公室、钢材供应站、有色供应站,同时撤销综合科、钢材科、有色科和储运科。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金属材料开始进入市场。为搞好计划外金属材料的供应,1984年成立金属材料交易中心,于9月8日正式开业。1985年撤销金属材料交易中心,在此基础上组建青岛市物资贸易中心金属材料经营部,于1986年6月9日在青海路44号正式对外营业。同年成立教育科和审计科。
  根据国务院钢材市场领导小组的要求,1987年5月8日,青岛市钢材市场成立,为国务院指定的全国182个钢材市场之一,地点设在中山路31号。
  1987年,公司机构设有经理办公室、企业管理科、人事保卫科、财务科、行政管理科、钢材供应站、有色金属供应站、物资贸易中心金属材料经营部、仓库、汽车队和金属回收加工厂。1988年增设钢材资源开发部、有色资源开发部。1989年撤销钢材资源开发部和有色资源开发部,将有色资源开发部业务划归有色金属供应站;增设综合计划科、进口科。1990年将综合计划科改称经营计划科;进口科与钢材供应站合并,一个部门、两块牌子。至年底,公司机构设有经理办公室、人事劳工科、财务科、行政科、经营计划科、钢材供应站、有色金属供应站、物资贸易中心经营部、综合经营部、钢材市场经营部、仓库、汽车队、金属回收加工厂,共有职工419人。
  青岛市化工轻工公司 1962年12月1日,中国化工轻工公司山东省青岛市公司成立,办公地点在青岛市广西路47号。1963年1月1日公司迁址至广西路33号,并正式办理化工产品供销业务。公司为全民所有制企业,实行独立核算,在业务、资金、编制上受山东省化工轻工公司“三垂直”领导,同时也是青岛市物资局的业务经营机构。公司编制57人,机构设有人事秘书科、计划科、业务科、三类物资科、供应科和财务科。
  1970年,中国化工轻工公司山东省青岛市公司业务隶属关系不再受山东省化工轻工公司领导,改由青岛市物资局领导,更名为青岛市物资局化工轻工公司,承担青岛市化工原料的统一平衡分配任务。1971年,由青岛市化工原料批发站移交给化轻公司经营管理的王埠危险品库(即103处)和化轻公司组建的202处,共同移交给市储运公司管理。1977年8月,化轻公司办公地点迁至中山路33号。1978年8月10日,市化工轻工公司撤销计划科和业务科,成立化工科和橡胶科。1979年9月30日,市化工轻工公司接收市储运公司的大沙路库、103处、202处。
  1980年,国家物资总局化工建材公司委托青岛市化工轻工公司建立中国化工建材公司青岛化工供应站,其业务、财务由国家物资总局化工建材公司领导,党务行政关系由青岛市化工轻工公司代管。7月19日,中国化工建材公司青岛化工供应站正式开业。
  1984年10月1日,为适应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市化工轻工公司撤销化工科、橡胶科,成立独立核算的化工供应站和橡胶供应站,并由两个站共同组建了青岛市化工轻工物资交易商场,于同年10月15日开业。1985年7月1日物资交易商场撤销,化工供应站和橡胶供应站恢复化工科、橡胶科,同时组建了独立核算的青岛市物资贸易中心化工轻工经营部,经营计划外化工轻工物资,兼营其他生产资料。
  至1985年,市化工轻工公司已发展成为青岛市重要的化工原料供销企业之一,内设经理办公室、企业管理科、劳工保卫科、行政科、教育科、财务科、化工科、橡胶科、中国化工建材公司青岛化工供应站、青岛市物资贸易中心化工轻工经营部、储运站、103处、202处、大沙路库和汽车队,共有职工275人。
  1986年,青岛市化工轻工公司撤销劳工保卫科,改设劳工科和保卫科及老干部科。1987年,机构作了较大调整,撤销化工科、橡胶科和化工轻工经营部,成立了化工经营部、橡胶经营部、综合经营部;与中国化建公司联合组建了中青化工联合公司,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为紧密型的具有法人地位的经济联合体;将教育科划归企业管理科;财务科改为财务物价科;劳工科、保卫科合并为人事劳工保卫科;撤销储运站改设基建设备科和计划统计科。1988年,撤销人事劳工保卫科改设人事劳工部,撤销计划统计科改设资源开发部,增设劳动服务公司。1989年,撤销人事劳工部,设人事劳工处。1990年,增设商情信息科、安全保卫科,撤销人事劳工处改设劳工科。
  至1990年底,公司机构设有经理办公室、企业管理科、劳工科、安全保卫科、财务物价科、行政科、基建设备科、资源开发部、商情信息科、化工经营部、橡胶经营部、综合经营部、中青化工联合公司、大沙路库、202处、103处和汽车队,共有职工322人。
  青岛市建筑材料公司  前身为中国建筑材料公司山东省青岛市公司,成立于1962年12月,公司编制30人,办公地点在青岛市广西路34号。1963年10月,接收了青岛市地方建筑材料公司的产品销售业务,机构设人秘科、财务科、计划科和业务科,办公地点迁至益都路28号甲。
  1965年1月,根据青岛市人民委员会制定的青岛市地方建筑材料管理暂行规定,中国建筑材料公司山东省青岛市公司接收了青岛市煤建公司所属的公私合营东顺祥、振泰成两个灰沙店及所属门市部、仓库,并分别改称为中国建筑材料公司山东省青岛市公司第一供应站和中国建筑材料公司山东省青岛市公司第二供应站,主要经营砖、瓦、灰、沙、石等地方建筑材料。同年7月,公司在原办公地点另开章丘路侧门为正门,此后公司办公地点改为章丘路35号。1966年,公司机构设有政工办公室、秘书科、计划科、财务科、业务办公室和第一、二、三供应站。
  1970年11月,中国建筑材料公司山东省青岛市公司改称青岛市物资局建筑材料公司,1976年改称青岛市建筑材料公司,机构作相应调整,撤销业务科,设立供应科、进货科,共有职工125人。
  1977年8月,随着业务范围的扩大,公司成立玻璃石棉加工厂,地点设在杭州路1号。1980年成立玻璃制品加工厂;撤销政工办公室改设组织科、宣传科、劳工保卫科。1981年撤销计划科、经营管理科,成立经理办公室、业务一科、业务二科。1982年公司开始整顿,机构调整较大。1984年机构设有总支办公室、工会、团总支、行政科、劳工保卫科、财务科、经理办公室、综合供应站、储运站、市南供应站、市北供应站、台东四方供应站、沧口供应站、石棉供应站、造型保温材料供应站、玻璃制品加工厂(集体)、板桥坊仓库、唐河路仓库、阎家山仓库、汽车队、青岛市建筑材料贸易中心。
  1985年,公司撤销综合供应站,成立业务一科、业务二科、业务三科,承担原综合供应站的业务;撤销台东四方供应站和云南路、乐陵路、永平路三个建材商店;撤销储运站,改设储运科;将石棉供应站、造型保温材料供应站合并,成立石棉保温材料供应站;将青岛市建筑材料交易中心改称青岛市物资贸易中心建筑材料经营部;新设企业管理科和玻璃加工厂门市部,门市部主要负责玻璃加工和建材物资零售业务。
  1986年市北供应站迁至威海路254号,改称台东四方供应站,物资贸易中心建筑材料经营部迁址于青海路44号。1987年玻璃制品加工厂改为青岛市环境艺术设计装饰公司,开展建筑设计、施工的配套材料供应工作。1988年9月,公司与山东省承包配套公司联合筹建南北方现代建筑装饰集团公司山东分公司。1989年12月南北方现代建筑装饰集团公司山东分公司更名为山东省物资装饰公司。
  1990年,公司机构设有经理办公室、行政科、劳工保卫科、财务科、教育科、储运科、企管科、业务一科、业务二科、业务三科、市南供应站、台东四方供应站、沧口供应站、石棉保温材料供应站、环境艺术设计装饰公司、山东省物资装饰公司、物资贸易中心建筑材料经营部、唐河路仓库、板桥坊仓库、洛阳路仓库、南京路仓库、汽车队,共有职工283人。
  青岛市木材公司 1954年1月,山东省木材公司青岛支公司成立,隶属于青岛市商业局,办公地点在青岛市河北路8号。1955年改称中国木材公司山东省青岛市公司。1958年5月,青岛市煤建、木材、石油三个公司合并成立青岛市煤炭木材石油批发站,其业务二科专门负责木材的经营管理,办公地点在青岛市杭州支路4号。1961年业务二科改称木材科,经营范围不变。
  1963年4月,青岛市物资局成立了中国木材公司山东省青岛市公司,办公地点在青岛市广西路47号。7月,根据山东省物资厅指示,将煤炭、木材、石油批发站的木材业务划归中国木材公司山东省青岛市公司管理,办公地点由广西路47号迁至杭州支路4号。公司内设煤炭科(工业煤炭归木材公司管理)、木材科、加工科、储运科,共有职工188人。1965年12月,中国木材公司山东省青岛市公司接收了青岛木材综合加工厂的制材和包装车间,成立制材厂。
  1970年11月,中国木材公司山东省青岛市公司改称青岛市物资局木材公司。1974年,木材公司将工业煤炭供应管理移交给青岛市工业燃料公司。1976年,青岛市物资局木材公司改称青岛市木材公司。
  1980年,公司增设基建科;并建立青岛木制品加工厂,隶属于木材公司制材厂,为集体所有制性质,实行独立核算,主要利用制材厂的木材加工剩余物等加工木制包装箱和各种小规格的木制产品。1982年公司实行进、检、运、存统一管理,将调运科合并到仓储科,并新成立计划统计科。1984年公司办公地点临时迁至抚顺路27号。1985年木材公司经过企业整顿后,机构设经理办公室、计划统计科、财务物价科、业务科、调运科、劳工科、保卫科、行政科、基建科、教育科、仓储科、检验科、汽车队、木制品加工厂,共有职工368人。同年木材公司制材厂停产搬迁。
  1986年11月16日,为扩大购销渠道,青岛市木材公司与中国木材公司联合成立中国木材公司青岛联合公司,1990年改名为青岛木材转运站。1989年4月,木材公司从抚顺路27号迁至延吉路112号。
  1990年底,木材公司设经理办公室、企业管理科、人事劳工科、财务物价科、教育科、供应科、国内资源科、外运科、行政科、基建科、信息办、调查研究室、安全保卫科、经营部、检验科、仓储科、汽车队、货场办公室、老干部科、进口材料科、木材供应公司、木材转运站,共有职工442人。
  青岛市机电设备公司 1962年10月1日,中国机电设备公司山东省青岛市公司成立,专门经营机电设备。公司受中国机电设备公司山东省公司和青岛市物资局双重领导,办公地点在青岛市中山路31号。公司编制62人,下设秘书科、财务科、计划统计科、业务科、三类物资科、第一供应站、第二供应站和第三供应站。
  1966年,公司机构重新调整,设秘书科、财务科、业务科、工具轴承站、机械站、电工仪表站、维护保养办公室、第一供应站、第二供应站、第三供应站和服务队,办公地点迁至青岛市温州路44号。1970年11月,中国机电设备公司山东省青岛市革命委员会改称青岛市物资局机电设备公司革命委员会。1976年2月改称青岛市机电设备公司革命委员会。1978年11月改为青岛市机电设备公司。1979年4月,青岛市物资局将储运公司所属第二仓库中的5、6、7、9号仓库划归青岛市机电设备公司管理,人、财、物一并移交。
  1979年12月,公司调整机构,将原加工接运科改为加工科,将计划科改为业务科,新设青海路供应站、大寨路供应站、沧口供应站、仓库、车队、基建科和经营管理科。1980年3月,成立劳工科;11月,撤销业务科,成立经理办公室。
  1984年,公司下设经理办公室、行政管理科、劳工保卫科、财务科、教育科、机械统配站、工具轴承站、电工仪表站、青海路供应站、修配厂、仓库、汽车队,共有职工346人。1985年6月15日,成立青岛市机电设备公司贸易中心,主营计划外机电设备。10月改称青岛市物资贸易中心机电设备公司经营部,办公地点在青海路44号,同时撤销青海路供应站。1986年成立青岛市汽车贸易中心,为机电设备公司直属单位,独立核算,经营计划外汽车。同年为扩大经营业务,投资组建了青岛市机电设备公司沧口供应站和青岛市机电设备公司台东供应站,主要经营计划内外机电产品。1986年公司增设企业管理科。1988年撤销劳工保卫科,成立劳动人事科、安全保卫科。
  至1990年,公司机构设有经理办公室、企业管理科、劳动人事科、行政科、财务科、老干部科、安全保卫科、工具轴承站、机械配件站、电工仪表站、经营部、统配站、汽车贸易中心、台东供应站、沧口供应站、汽车队、仓库、电焊机厂,共有职工347人。
  青岛市燃料公司 1950年,中国煤业建筑器材公司华东区公司青岛办事处和山东省工矿部煤炭运销公司青岛办事处合并成立中国煤业建筑器材公司青岛分公司。1954年,木材业务划出。1958年5月,青岛市煤建、木材、石油三个公司合并成立青岛市煤炭木材石油批发站。同年9月,石油业务划出,改称青岛市煤炭木材批发站。1962年改称中国煤业建筑器材公司山东省青岛市公司。1974年改称山东省青岛市煤建公司。该公司在地方一直受青岛市商业局领导。
  青岛市工业燃料公司成立于1974年,是在原青岛市木材公司煤炭供应站的基础上组建起来的。
  1978年12月,青岛市Gov为建立全市统一的燃料管理供应机构,将市商业局所属的青岛市煤建公司及其批发、零售液化气的机构(包括合作煤店),成建制地移交市物资局,与市物资局所属的工业燃料公司合并成立青岛市燃料公司,为市物资局直属中型(一)企业,负责全市燃料的供应管理工作,办公地点在青岛市冠县路141号。1985年底,青岛市燃料公司机构设有组织科、调研室、武装部、保卫科、劳工科、教育科、节约科、企管科、财务科、计划科、型煤办、供应科、储运科、基建行政科,下辖沧口供应站、城阳供应站、燃料站、燃料经营部、市南区公司、市北区公司、台东区公司、四方区公司、沧口区公司9个所属单位,共有职工477人。
  1988年,公司调整机构设置,将组织科、劳工科合并为人事劳工科,基建行政科分离成基建科和行政科,撤销调研室、节约科,增设设备科、技术科、市场科、燃料节约科、技术服务部、燃料设备维修服务部。
  至1990年底,公司机构设有经理办公室、组织科、老干部科、党办、财务科、人事劳工科、计划科、型煤办、市场科、供应科、调运仓储科、行政科、基建科、安全保卫科、设备技术科、职工教育科、节约科、机械配件服务部、计划生育办公室;同时下辖11个经营单位:市南区公司、市北区公司、台东区公司、四方区公司、沧口区公司、沧口供应站、城阳供应站、燃料站、燃料经营部、服务公司和楼山供应站,共有职工1415人。
  青岛市生产资料服务公司 1962年12月1日,山东省青岛市生产资料服务公司成立,办公地点在青岛市保定路9号。1963年8月改称山东省生产资料服务公司青岛市公司,编制30人,内部机构设有人事秘书科、财务统计科、信托服务科、调剂协作科和门市部代销点。1965年6月增设加工科。
  1970年,山东省青岛市生产资料服务公司改称青岛市物资局生产资料服务公司,职工人数增至70人。1976年改称青岛市生产资料服务公司,主要开展以“四代一调”为主的信托服务,即代购、代销、代加工、代托运、调剂串换计划外物资,不办理自营业务。具体任务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进行计划外市场管理。包括(一)外出加工合同鉴证、代办;(二)对青岛市外出采购人员代市计委开具外出采购介绍信和派驻上海代办采购代表;(三)管理、审核并鉴发物资出境证。二是办理代购、代销、代加工、代托运和多余积压物资的调剂。即接受城乡建设单位和工厂企业以及其他用户的委托,通过开展信托业务和提供多种服务,组织社会资源,疏通购销渠道,扩大物资交流,弥补计划供应物资的不足。
  1977年4月,生产资料服务公司增设计划财务科、协作管理科、调剂代销科,撤销财务科、协作调剂科。1979年5月,公司将原机构调整为四科、一室、一部,即秘书科、财务科、加工科、业务科、政治办公室和展销部。
  1985年,随着信托业务的不断扩大,机构设有办公室、财务科、国际信托业务部、储运业务部、第一业务部、第二业务部、第三业务部,共有职工87人。1987年2月,增设外资企业业务部、租赁业务部、调研室,撤销第三业务部、储运业务部、国际信托业务部。10月,撤销第一业务部、第二业务部,成立综合业务部、汽车业务部、资源协作业务部。1988年,撤销租赁业务部、调研室,成立租赁业务经营处、代办业务部、人事劳保科、经理办公室。1989年,撤销人事劳保科,成立审计科。1990年,成立市场业务部。至1990年底,公司机构设有经理办公室、财务科、审计科、综合业务部、资源协作业务部、汽车业务部、外资企业业务部、市场业务部和租赁业务经营处,共有职工119人。
  青岛市生产资料服务公司通过代购、代销、代加工、代托运等信托手段,组织物资流通,促进物资交流,经营范围、经营品种、服务项目和服务水平不断变化、发展和提高,开辟了稳定的购销渠道,做到了购有资源、销有对象;建立了较为固定的服务关系,既赢得了信誉,也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青岛市物资贸易中心 成立于1985年10月5日,隶属于市物资局,为全民所有制物资供销联营企业,编制20人,办公地点在青海路44号。1986年6月24日物资贸易中心正式开业,下设办公室、服务部、综合经营部,同时物资系统金属、化轻、机电、木材、燃料、建材、人造板厂七个专业公司(厂)成立了七个专业经营部进驻物资贸易中心,与物资贸易中心实行松散型联营,各专业经营部接受“中心”和各专业公司(厂)的双重领导。1989年1月,物资贸易中心充实调整机构,下设经理办公室、党支部办公室、财务物价科、人事科、劳工保卫科、基建科、设备科、服务部、综合业务部、资源开发部共10个科室和部门。1990年10月,物资贸易中心迁至新落成的位于山东路39号的物资大厦。
  基建物资配套承包供应公司 成立于1989年3月27日,为市物资局直属公司,属中型(一)企业,编制人数为20人,办公地点在青岛市宁武关路1号。
  1990年底,公司实有人数22人,机构设置为办公室、财务科和业务科。
  青岛市基建物资配套承包供应公司负责全市基建物资的供应管理工作,承担山东省和青岛市重点建设项目所需物资配套承包供应任务。物资资源主要由中国基建物资配套承包供应公司、山东省基建物资配套承包供应公司及市计委、市经委每年分配计划内资源指标,由市基建物资配套承包供应公司组织订货、供应、调度调剂。
  在组织对重点基建项目物资供应中,市基建物资承包供应公司一方面采取签订合同、直达到货供应的办法,减少中间环节;另一方面对用料少、品种多、不具备直达条件项目采取中转供应。在供应中,除做好订货、催货外,还积极组织开发计划外资源,弥补计划内供应的不足。基建物资承包供应的物资品种包括金属材料及其制品、木材及其制品、建筑材料、装饰材料等,兼营建筑机械、建筑用工程车辆、钢模架等。
  青岛市基建物资配套承包供应公司自成立至1990年底,承包供应物资的山东省、青岛市重点建设项目有青岛医学院、青岛大学、青岛教育学院等大中专院校的改造、建设和青岛热电站、海泊河污水处理工程、901地铁工程、立交桥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青岛市外商投资企业物资公司 1990年12月8日,经青岛市Gov批准成立青岛市外商投资企业物资公司。该公司为全民所有制企业,隶属于青岛市物资局,编制50人,实行独立核算、自主经营,具有法人资格。公司主要任务是承担青岛市外商投资企业所需物资的供应工作,组织进口外商投资企业需要的“少、小、难、急”物资,对全市外资企业物资工作提供信息、咨询。
  公司于1990年底正式对外营业,办公地址在青岛市中山路33号,机构设有办公室、财务部和业务部。
  青岛市人造板厂 创建于1949年,其前身是山东省军区胶东企业公司机械厂木工组。1951年5月改称国营青岛胶东企业公司电锯厂。1952年7月为青岛实业火柴厂一分厂。1953年7月为青岛建筑工程公司木厂第一分厂。1954年1月为国营青岛电锯厂一车间,归属于青岛市重工业局。1956年2月对私营工商业进行初级阶段改造时,将大业汽车棚制造厂、大车联合制造厂并入,改称青岛木器厂,划归市轻工局。1959年改称国营青岛木材综合加工厂。1960年3月,因胶合板车间发生火灾,为扩大胶合板生产,在楼山后选定新址建厂。1961年划归山东省物资厅。1963年下放给山东省木材公司。1965年5月改称中国木材公司山东省青岛胶合板厂。同年11月1日迁至小白干路570号,改名为青岛人造板厂。1968年,山东省将青岛人造板厂下放给青岛市轻工业局。1978年为便于归口管理,搞好木材的综合利用,人造板厂从市轻工业局划归市物资局,同年11月改称青岛市人造板厂。至1990年底,该厂实有职工?1280?人,机构设置有厂办、党工办、组织科、技术科、质检科、设备动力科、计量室、生产计划科、宣教科、劳工科、保卫科、武装部、行政科、政工科、服务公司、计生办、胶合板车间、空心门车间、纤维板车间、装饰板分厂和锯材车间。

TOP

第一篇 机  构  
第二章 经营机构

第二节 县(市)、区级经营机构


  1978年以前各县(市)、区没有专门的物资经营机构,只设行政、经营合一的管理机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县级物资机构逐步将管理职能与业务经营划分开来,开始设立专业经营公司,起初只设有金属材料、化工轻工、机电设备、建筑材料、木材五大经营公司。至1980年底,各县(市)、区拥有物资企业22家,职工850人。随着改革开放和经营业务的不断发展,各县(市)、区又相继成立了燃料公司、生资服务公司、金属回收公司和物资贸易中心等专业公司。这些公司承担着各县(市)、区工农业生产所需的物资分配和供应任务。自1985~1990年,销售额和利润逐年大幅度增长。至1990年底,各县(市)、区共有物资企业63家,企业职工增加到2568人。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