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论坛广告管理办法·2012青岛啤酒节专题报道·牢记:青岛旅游局投诉电话
·青岛圈论坛广告投放说明·2012最新青岛旅游攻略·2013年1月青岛潮汐表
·青岛旅游景点介绍|图片·青岛旅行社排名及报价查询·青岛旅游就入住中山旅馆
返回列表 发帖

青岛市志32:电子仪表工业志 第三篇 电子元器件

第三篇 电子元件 电子器件  
第一章 电子元件

第一节 电阻器


  固定电阻器 青岛市研制生产电阻器始于1957年。是年,青岛人民广播电台服务部试制出第一批1/2瓦碳膜电阻器。至1961年,生产1000只后停产。1961年5月,青岛台西无线电器材厂(青岛无线电厂前身)试制出碳膜电阻器。至1963年,总计生产了2.9万只后停产。1965年10月,市南区第八纺绳社(青岛东方红无线电厂前身)派人到北京综合元件厂学习生产工艺,并自制了简易生产设备。1966年12月,阻值范围为5.1欧姆至2兆欧姆,额定功率0.125瓦,最大工作电压150伏的碳膜电阻器试制成功,定型为RTX—0.125瓦。从此,青岛电阻器生产走上了专业化生产道路。
  1971年9月,青岛东方红无线电厂再次派人赴上海无线电十二厂学习小型精密线绕电阻器的生产技术。11月,试制成功并投入批量生产,后因上级规划定点及市场需求的变化,这种电阻器到1974年停产。1974年4月,青岛东方红无线电厂从广州路33号迁至芝泉路,并对生产设备进行了更新改造,自制了6台半自动电阻电焊机,使电阻器生产从手工操作发展到半自动化生产,提高功效4倍。至年底,RTX—0.125瓦碳膜电阻器产量达269.49万只。翌年,年产量上升至419.4万只。1978年,随着电视机的普及,青岛东方红无线电厂又研制出为电视机配套的RJX—0.125瓦金属膜电阻器。1979~1980年,购置了金属切削机床及专用自动设备20多台。各种电阻器产量从1978年的587万只增长到1981年的1135万只,万只成本从1978年的238.23元降到1981年的202.93元。
  1981年12月,青岛东方红无线电厂更名为青岛电子元件三厂。1982~1983年,全国家用电子整机出现滞销,受其影响,RTX—0.125瓦碳膜电阻器生产由1981年的近?1000万只?降至1983年的146.37万只。1984年RJX—0.125瓦金属膜电阻器停产。在此情况下,青岛电子元件三厂积极研制开发新产品。1983年3月,试制成功用于稳定晶体管偏流的MF11负温度系数热敏电阻器。5月,试制成功适应温度-25℃~85℃、耐压3.3~27伏、额定功率0.5瓦、非线性系数≥2.3,用于微型电机中消除电气噪声的MYZ消噪声型环状压敏电阻。1985年,随着市场供需的变化,青岛电子三厂停止了长达19年的RTX—0.125瓦碳膜电阻器的生产。MF11负温度系数热敏电阻器也同时停止生产,转而集中力量生产MYZ消噪声型环状压敏电阻器,年生产能力已达300万只。
  电阻器是青岛市最早生产的电子元件,至1986年底,先后研制生产5个型号200多个规格,累计生产了各种电阻器7313.31万只,行销全国22个省市100多个厂家。
  电位器 1965年11月,青岛四方无线电厂(青岛无线电厂前身)派人到上海无线电十二厂学习WTX—K小型电位器的生产工艺和技术,随即开始试制。1966年2月,青岛第一只电位器试制成功。6月,投入批量生产。至1971年,累计生产43.52万只。1972年,产品转由临清无线电二厂继续生产。1973年,青岛第一木器厂试制出WTK型电位器。1974年投入批量生产,当年生产5万只。1975年,青岛第一木器厂在继续生产了8.8万只后,将该产品交给青岛电位器厂生产。当年,青岛电位器厂产量达到15万只。1977年,产量上升到43万只;该厂还试制成功WTH型电位器,当年生产了1.7万只。1978~1981年,青岛电位器厂先后试制出WT、WT111、WH5和WH20A型等电位器新产品,产量连年大幅度上升,到1981年,达124.5万只,比1977年增长近两倍,创历史最高水平。1982年,收音机出现滞销,继而电位器生产受到了严重影响,产量大幅度下降。当年从124.5万只下降到37.7万只,1985年降到29.7万只。1986年,随着电子琴、收录机和电风扇等电子产品社会需求量的增加,第四季度开始,电位器生产出现回升,WH20A型电位器年产量达27万只。
  青岛市从1965年开始试制生产电位器,先后有青岛无线电厂、青岛第一木器厂、青岛电位器厂3个单位批量生产过WTH、WTS—K、WTK、WT111、WH5、WH20A和WT七个型号的产品。到1986年,累计生产各种型号的电位器663.22万只(其中无线电厂43.52万只,第一木器厂13.8万只,电位器厂605.9万只)。1983年,青岛电位器厂生产的WH20A型电位器,在全国同行业产品质量评比中荣获三等奖。


第三篇 电子元件 电子器件  
第一章 电子元件

第二节 电容器


  瓷介电容器 1965年8月,市南服务站开始研制瓷介电容器。该站组成了电容器研制小组(后成为青岛东方红无线电厂之一部分),并派员到上海无线电一厂学习。1966年4月,研制小组以居民住房为厂房,在自制成功1台关键设备——烧结炉,并相应地解决了成型、被银、涂复、测试等工装设备的基础上,经过10多次实验,试制成功第一批电容量为1~4700微微法、适应温度为-55℃~125℃、耐压为63~500伏的瓷介电容器样品,定型为CCX—1,当年生产43376只。1967年,进一步调整扩大了生产用房,购置了设备。年底,电容器产量大幅度上升,达21.61万只。翌年,升至69.34万只。1970年突破百万只,达101万只。
  1971年,电容器市场供过于求。青岛瓷介电容器产量降至84万只。1972年,产量继续下降至25万只。1973年,青岛瓷介电容器生产开始回升。同年,由市南区投资38.9万元,新建1750平方米厂房竣工。1974~1976年,进一步加强技术改造,扩大生产规模,月产能力由1975年的22万只提高到1976年的50万只,1976年还第一次打入香港市场,销售量达500万只。随着电视机等家用电器的开发和普及,对瓷介电容器的品种规格和产量提出新的需求。1979年,青岛东方红无线电厂研制出CCX—D、CCDD等迭片瓷介电容器。1980年,瓷介电容器的产量达到了1092.86万只。?1981年,在全国同行业质量评比中,名列第九名。
  1984年,CCX—D、CCDD型瓷介电容器停止生产。同年,又研制出电容量为1000~4700微微法、适用温度为-40℃~85℃、耐压为63伏的用于电子线路中作旁路的CT52型圆片穿心瓷介电容器和电容量为1000微微法、适用温度范围为-25℃~85℃、耐压为160伏的CC11型、CT11型两种圆片无引线瓷介电容器。1985年,青岛电子元件三厂投资9.13万美元从香港引进的一条年产3000万只瓷介电容器生产线投产,生产效率提高3倍。年底,各种型号瓷介电容器的年产量达到3002.46万只,创历史最高水平。到1986年,瓷介电容器从单一品种发展到五个品种100多个规格,累计产量达到13914.4万只,累计出口800万只。
  电解电容器 青岛市生产电解电容器的第一个厂家为市北区工业局所属第二发制品厂。1970年,该厂试制并投产了CD11型铝电解电容器。1972年底,市北区工业局决定由其所属青岛红卫元件厂(1980年11月改称青岛电子元件四厂)接产CD11型铝电解电容器。当年第二发制品厂转给红卫元件厂工艺装配一套、专用设备18台及老炼架50台。此后,红卫元件厂派员赴济南无线电七厂学习了新的生产工艺和技术,成立了有34人组成的电解电容器生产车间。1973年,CD11型铝电解电容器在青岛红卫元件厂试制成功,投入小批量试生产。1974年,为形成批量生产能力,青岛红卫元件厂增添了碰焊机8台、开片机1台、铆片机3台和自制老炼架100台,生产车间人员增至76人。当年底,该厂生产的CD11型铝电解电容器计有20种规格,产量达50500只。到1977年,电解电容器车间人员增至150人,产品规格达105种,年产量上升为120.87万只。1978年,随着黑白电视机等家用电器市场的不断扩大,2000微微法以上的大容量电解电容器需求量相应增加。青岛红卫元件厂派员赴上海无线电二十一厂学习CD13型大容量电解电容器制造技术,着手试制并获得成功。有12个规格的CD13型大容量电解电容器相继投入批量生产。1978~1981年,是黑白电视机和中、高档收音机大发展的时期。电子元件制造业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其间,青岛红卫元件厂增加了测试设备5台,自制了卷片机4台、专用设备3台。同时,改进了生产工艺,将腐蚀工艺由手工腐蚀改为联动机械控制,提高工效40倍。1981年底,铝电解电容器年产量达到754万只。
  1982年,为适应国内电视机生产的需求,青岛电子元件四厂试制成功CD26型8个规格的铝电解电容器,使铝电解电容器达到了3个型号、125个规格。1983年,黑白电视机和收音机市场萎缩,受其影响,青岛电子元件四厂生产的CD系列电解电容器订货量大幅度减少,至年底产量降至39万只。次年,再度降至39万只。1984年,为适应市场变化,提高产品竞争力,青岛电子元件四厂用汇10万美元,国内配套投资人民币10万元,引进设备27台(套),国内配套设备12台(套),与香港联发实业公司合作,进行来料加工,拟按日本工业《JIS—C5141—76》标准,生产耐压6.3~63伏,容量0.47~3300微微法铝电解电容器。是年,青岛电子元件四厂生产的CD11、CD13和CD26三种型号的铝电解电容器在累计生产了2129万只后停产。1985年,青岛电子元件四厂引进配套生产设备,当年底,试产产量达200万只。
  纸介电容器 1970年,胶县印刷厂派员赴济南无线电厂及上海、常州电容器生产厂家学习电容器生产技术和工艺,开始试制金属化纸介电容器。1972年,试制成功CJ40、CJ41两种型号,0.1微法/400伏、0.47微法/400伏和0.22微法/400伏三个规格的金属化纸介电容器,并投入小批量生产。1974年,在行业归口中,金属化纸介电容器转由胶县无线电材料厂生产。1977年,胶县统一规划经济发展布局,又将胶县无线电材料厂生产的金属化纸介电容器转由胶县五金厂生产。1978年,胶县五金厂更名胶县电容器厂。是年,该厂形成年产20万只金属化纸介电容器的生产能力。1979年,胶县电容器厂进行技术改造,扩建厂房,增添了专用设备和人员,相继研制出使单相异步电动机产生较大转矩的CJS、CJ48两种型号电容器,1微法/500伏、1.2微法/500伏、1.5微法/500伏、8微法/400伏、14微法/400伏五种规格的电容器新产品。同时,为青岛电视机配套的CJ4型亦研制成功。是年,胶县电容器厂的电容器年产能力达50万只。
  1982年,胶县电容器厂对该产品结构进行了调整,从以生产为收音机配套的CJ40、CJ41两种型号为主转向以生产为电风扇、洗衣机配套的CJS、CJ48两种型号为主。1984年,胶县电容器厂更名为青岛电容器厂。至1986年,青岛电容器厂生产金属化纸介电容器已形成年产90万只的生产能力;产品的成品率由96%~97%上升到98%~99%;历年累计产量达414万只。
  云母电容器 1980年3~5月,青岛电子元件五厂两次派员赴上海无线电六厂考察学习,并开始设计制造年产400万只云母电容器生产线。10月,该厂生产线及配套设备调试完毕,开始试生产CY—0云母电容器,月产能力5万只。翌年,云母电容器形成CY—0、CY—1、CY—2、CY—3四个系列、160个规格。随着销售市场的扩大和各配套工序的完善,1982年,云母电容器的年生产能力达600万只,当年生产597.1万只。
  1984年,国内家用电子整机市场对云母电容器的需求量大幅度下降,云母电容器大量积压。青岛电子元件五厂在累计生产了1660.57万只后,停止生产。
  可变电容器 1965年底,在青岛市组织的无线电会战中,青岛无线电厂接受了电子工业部属797厂的可变电容器产品,并于翌年5月试制成功青岛市第一只365微微法×2可变电容器。随后,投入批量生产。至1970年,在累计生产了1769只后,该产品转予青岛徽章厂(现青岛电子元件八厂)。青岛徽章厂接产后因利润甚微,未继续生产。

TOP

第三篇 电子元件 电子器件  
第一章 电子元件

第三节 天  线


  拉杆天线 1966年,主要从事拔丝铁条生产的青岛五金拔丝合作社(后为青岛市南异型管厂,现改称青岛电子元件二厂)在赴上海参观学习后,开始拉杆天线的试制。在缺少技术人员及专用设备等极为简陋的生产条件下,他们土法上马,当年7月试制第一支收音机拉杆天线。翌年4月投入批量生产,年底生产1.1万支。
  1970年,在技术改造的同时,扩大厂房面积366平方米,并对工艺流程进行了合理布局。年底,拉杆天线的产量达到3.4万支,并开始逐年递增。1974年,达18.2万支。1975年,青岛市南异型管厂开始接受出口任务。为了使产品在国际市场上赢得信誉,天线生产的校直、下料、割丝等加工工序实现了单机自动化,产品质量明显提高。当年完成出口任务5.4万支,成为中国电子元件出口最早的产品之一。1978年,全国晶体管电视机生产开始得到发展。青岛市南异型管厂适时地从生产收音机天线为主转向生产电视机天线为主。为适应大量生产电视机天线的需要,职工群策群力研制成天线管加工自动联合机床,提高了拔管、簧片等加工的自动化程度。当年,TL型电视机用拉杆天线试制成功,并投入批量生产。1981年突破百万支大关,达189万支,居全国领先地位。
  1981年,青岛电子元件二厂于亢家庄建厂房?7648平方米?,1982年底迁至新厂生产。在产量大幅度提高的情况下,青岛电子元件二厂重视提高产品质量,1982年制定了电视天线企业标准(后成为省标),自制了24台检测专用设备,保证了质量检测手段。并将原来的舌簧片改为凸点簧片,提高了天线的使用寿命;将原来的天线单层镀铬改为铜、镍、铬三层电镀工艺,增强了天线的抗腐蚀能力。1985年在全国同行业评比中,电视机拉杆天线获质量三等奖及抗腐蚀能力优秀奖。1986年,青岛电子元件二厂已形成年产500万支拉杆天线的生产能力。1966~1986年,拉杆天线累计总产量达1300万支,发展为18个品种,60余种规格,行销全国21个省、市、自治区。自1975年拉杆天线开始出口到1986年,累计出口已达580万支,创汇526万美元。
  通讯天线 1984年,青岛电子元件二厂参照上海无线电二厂提供的天线样品和有关技术资料,开始研制通讯天线。1984年12月,研制出150兆周和400兆周,驻波比(S)≤2,相对增益(G)≥-3分贝,带宽≥±5%的便携式螺旋通讯天线和驻波比(S)≤1.5,相对增益(G)≥0分贝,带宽≥±5%的吸盘式车载通讯天线,并分别定型为TLX—DOA和TXP—DOA。这两种通讯天线的技术参数与日本、联邦德国同类产品相当。
  1986年,青岛电子元件二厂又研制出固定台全向、定向两种新型通讯天线。
  电视共用天线系统 1985年4月,青岛电唱机总厂以航天部第一设计院第十四研究所的技术转让为基础,试组装电视共用天线系统样机5套。8月,首批制出天线、放大器、混合器、分支器、分配器等器件,并鉴定合格。10月,开始用自己的零部件进行装配。至年底,共生产并代用户架设了电视共用天线系统10套。1986年,针对部分器件技术参数低、调试难度大的问题,青岛电唱机总厂对共用天线中的高低频混合器、四频道带通滤波器和二、四频道混合器进行了改进。通过改进,使高低频混合器的插入电损耗从≤1.5分贝降低到≤1分贝,提高调试工作效率10倍以上。年底,生产并代用户架设40套。
  随着青岛电视台二十三频道的开通,青岛电唱机总厂适时地进行了技术改造,增添了BT—15扫频仪、BT—12扫频仪和电视信号发生器等仪器,开始研制“U”段共用天线系统。

TOP

第三篇 电子元件 电子器件  
第一章 电子元件

第四节 电视调谐器


  机械式调谐器 随着电视机生产的发展,1975年,山东省电子工业局将全国联合设计的VHF甚高频调谐器的试制任务,下达给青岛电子元件一厂(当时为青岛接插件厂)。同年第三季度,研制出第一只样品,定型为KP12—2。之后,用了两年的时间,进行模具制造和批量生产的准备工作。1977年8月,开始小批量生产。9月,参加了全国同行业评比会议,调谐器电器性能名列第三,机械性能居下游。年底,将用料聚碳酸脂改为聚甲醛,增强了耐磨性,提高了调谐器工作的稳定性。是年,年产量500只。1978年,进行了改型设计,改进了线路板的板面,将推入式微调改为磨擦式微调。5月,试制出新型样机,定型为KP12—3,进一步提高了输出增益,并达到了使用方便的目的。1979年,青岛电子元件一厂大搞技术革新,制成钢丝自动弯曲模、动触骨架注射模、齿轮注射模等,大幅度地提高了功率,降低了产品成本。调谐器的产量从1978年的9100只提高到8.1万只,增长了7.9倍。单只成本从46.27元降至26.4元,下降42.7%。
  为了进一步提高电视机的性能,1980年,青岛电子元件一厂接受了UHF机械特高频调谐器的试制任务。1981年6月,试制出9只样机,定型为TJT—2。为解决KP12—3型甚高频调谐器与UHF机械特高频调谐器的配套使用,1982年,青岛电子元件一厂将KP12—3型调谐器增加了UHF输入,定型为KP12—4。1983年,月产特高频调谐器2600只的简易生产流水线形成,当年产量3.14万只。1984年,改进了KP12—4型生产工艺:将线路板焊接工艺的单人插板、单人焊接、一孔多脚改为一孔一脚流水插件、一次性浸焊;并通过线路板多点接地,采用了粗线型和小圈径电感,提高了电性能,定型为TJS—2A。该厂还自行设计制造了两条VHF甚高频和两条UHF特高频生产流水线,使这两种型号的调谐器达到了年产30万只的能力。年底,VHF生产了24.15万只,UHF生产了14万只,单只成本分别从1983年的18元和15.25元下降至1985年15.52元和12.12元。在当年举行的全国第四届调谐器同行业评比中,UHF机械式特高频调谐器荣获二等奖。
  1986年,青岛电子元件一厂开发了TJS2—A—38型火炬牌机械式甚高频调谐器和TJT—2—38型机械式特高频调谐器。6月,在全国鉴定会上通过鉴定。火炬牌机械式甚、特高频调谐器已累计生产190.51万只,为国内黑白电视机生产厂家所广泛采用。
  电子式调谐器 1983年,青岛电子元件一厂选定引进日本松下公司具有80年代初期水平的年生产能力30万只的ET17C型U/V一体化电子式调谐器生产线。1984年12月,青岛电子元件一厂在赴日本进行考察的基础上,与日本松下电子部品株式会社签订了引进电子式调谐器的生产技术及设备合同,总用汇215万美元。1985年9月12日,后道工序SKD引进设备31台(套)连同国内配套的16台设备仪器安装完毕,开始试生产。10月9日,中日双方进行了合格验收,当年生产电子调谐器5.02万只。
  1986年3月14日,引进的前道工序CKD生产设备安装完毕,开始试生产。6月4日,中日双方检查验收合格。当年,生产电子调谐器18.39万只。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电子调谐器的结构件、电感元件、片状电阻、碳膜电阻、线路板等已于1986年先后实现了国产化。这些国产化元、器件占电子调谐器元、器件总数的40%,占价格比的41%,为全部实现国产化打下了基础。

TOP

第三篇 电子元件 电子器件  
第一章 电子元件

第五节 信号变压器


  中频变压器 1966年5月,青岛无线电厂接产电子工业部属797厂的QTX调幅中频变压器产品,次年形成生产能力,成为青岛市第一个批量生产中频变压器的企业。至1976年,为确保收音机产品生产,QTX中频变压器在累计生产90万只后停产。1979年8月,青岛半导体零件厂与香港宝利电子有限公司签订了引进中频变压器生产线和年产1000万只中频变压器的补偿贸易合同,及为期两年的来料加工生产收录机同调频中频变压器的合同。12月,引进的42台绕线机及9台示波器、1台扫频仪等安装完毕并开始试生产,当年生产10型调频中频变压器5万只。
  在对外加工的同时,1980年,青岛半导体零件厂利用引进设备积极开展了内销加工业务。在当年生产的630万只中频变压器中,内销21.85万只。1980~1983年,共计生产外销中频变压器3308.4万只,内销中频变压器239.42万只。1983年,10型调频中频变压器通过省级定型鉴定,主要技术指标达到现行国际标准,其中部分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标准。
  1984年,青岛半导体零件厂与港商终止了补偿贸易合同。同时,进一步改进了产品的设计和性能,转而以内销为主。同年,研制出FM10型调频和AM10型调幅二体结构中频变压器。经改进,空载Q值由70提高至80,频率可调范围由±2%提高到±4%,绝缘性由10兆欧提到100兆欧,频率稳定性由±1%提高到±0.5%,电性能一致性从无偏差要求到有偏差要求±20%,这些技术参数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为国内之首创。当年,生产FM10型和AM10型中频变压器216.05万只。1985年青岛半导体零件厂自制成功调幅中频变压器“扫频法”测试装置,改变了传统的“点频法”检测方式,保证了检测质量,提高检测效率3倍。是年,年产量上升至397.71万只。1986年,又同日本相模公司签订了月产25万只7型中频变压器塑料加工合同,并接受了日方赠送的高频Q表、扫频信号发生器各1台、频率计2台、示波器6台和入壳机2台。10月,7型中频变压器开始生产,当年生产25万只。同时,购进了60套卡具。1985年,国产收录机质量评比获一等奖的6个产品中,有3个产品(上海美多牌、上海牌、常州星球牌)采用青岛半导体零件厂生产的中频变压器。
  青岛半导体零件厂自1979年开始生产中频变压器以来,至1986年底,累计总产量达5182.22万只,已形成调频、调幅,线圈等3个系列8个型号91个规格的系列化产品。1986年,青岛半导体零件厂生产的FM10型调频中频变压器荣获山东省优质产品称号。
  音频变压器 1968年,由青岛市南金口路街道服务站30余人组成的生产自救五金加工小组,开始试制音频变压器。试制成功5瓦、15瓦、25瓦输送变压器,年产量4000只。之后,音频变压器产量逐年增长。到1977年,年产量达15.79万只。1980年,在五金加工小组的基础上成立了青岛市南区海滨无线电元件厂,职工增加到137人,当年产量达36.11万只,创历史最高水平。1982年,由于收音机市场被迅速发展的收录机市场所替代,该厂生产的音频变压器滞销,产量降至最低点1800只。1983年,略有回升,增至1.56万只。1984~1986年,每年产量均在3000~8000只左右。青岛市南区海滨无线电元件厂从1968年开始投产音频变压器,到1986年,累计产量304.77万只。

TOP

第三篇 电子元件 电子器件  
第一章 电子元件

第六节 偏转线圈 滤波器


  偏转线圈 1979年,青岛电视机二分厂(现为青岛电子元件八厂),开始试制偏转线圈,在对北京、上海、苏州等地生产厂家进行考察的基础上,自制了帧包机等关键设备。12月,试制成功适合12英寸电视机显像管尾径的偏转线圈,定型为QPH—3102。1980年,经山东省电子例行实验站鉴定合格,发给合格证书。同年,投入批量生产。至年底,产量达18915只。
  1981年,为适应由苏联进口的一批显像管配套的需要,试制生产了5000只QPH—3104偏转线圈。同年,还试制生产了两种集成电路电视小偏转线圈,分别定型为QPH—3105和QRH—3106,年底,产量达2.48万只。1984年10月,由于企业调整,青岛电视机二分厂停止了为时3年的偏转线圈的生产,累计生产偏转线圈79839只。
  滤波器 1982年,青岛半导体器件二厂决定研制声表面波滤波器。在派员赴航天工业部二十五所学习后,同年夏,726D4(或LSN37—H4)型声表面波中频滤波器试制成功。10月,通过省级鉴定,当年生产15827只。青岛半导体器件二厂在726D4型批量投产的基础上,1983年又研制出726F2(或LSN37—H2)型声表面波中频滤波器。6月,通过省级鉴定,并投入批量生产。年底,两种型号的声表面波中频滤波器总产量达32.4万只。1984年,总产量突破百万只,达到127万只。其中,726D4型声表面波中频滤波器于1983年和1984年,获青岛市科技成果二等奖和山东省优质产品称号。
  1985年,青岛半导体器件二厂与青岛电子元件三厂合并。同时,用汇21万美元从联邦德国、美国引进生产中频滤波器后工序关键设备18台,使年产能力达到250万只,居全国首位。当年底,产量达203万只。产品多为牡丹牌、凯歌牌和金星牌等名牌电视机所采用。

TOP

第三篇 电子元件 电子器件  
第一章 电子元件

第七节 扬声器


  1957年,青岛人民广播电台服务部组织十几人试制成功8英寸舌簧扬声器,年产1万只,后停产。1966年青岛无线电厂试制出2.5英寸舌簧扬声器,当年投入批量生产。在连续生产了9.99万只后于1968年停产。
  1968年10月,青岛市南异型管厂(现青岛电子元件二厂)开始试制动圈式扬声器。该厂在派3人赴上海无线电十一厂进行为期两个月的技术学习之后,在仅有1台C618车床和40平方米生产厂房的条件下,于翌年3月试制出第一批35只阻抗8欧姆、频率范围300~3500赫兹的低音扬声器,产品定型为YD025—651。4月,在通过市级鉴定后投入批量生产。8月,阻抗为16欧姆、频率范围分别为300~3500赫兹和200~4000赫兹的YD025—652型和YD05—1002型以及阻抗为8欧姆、频率范围为200~4000赫兹?的YD05—1001型的扬声器新产品试制成功,并投入批量生产。至年底,四种型号的扬声器产量为1.4万只。1969年,青岛日用五金一厂开始试制扬声器产品,并于同年试制出7.7英寸舌簧扬声器和25瓦筒式高音扬声器。至此,青岛扬声器专业生产厂家增为2个。
  1971年,青岛市南异型管厂又试制出阻抗8欧姆,频率范围150~5500赫兹和阻抗16欧姆、频率范围150~5500赫兹的低音扬声器和5瓦、10瓦筒式高音扬声器,分别定型为YD1—1301、YD1—1302和YH—5、YH—10,并投入批量生产。年底,青岛日用五金一厂7.7英寸舌簧扬声器在累计生产了10万只后停产。1979年,青岛市南异型管厂进一步研制出阻抗8欧姆、频率范围分别为80~5500赫兹和60~6000赫?兹的YD5—2501型和YD10—3001型两种低音扬声器。同年,该厂由市南区工业局转归青岛市无线电仪表工业局。其间,青岛日用五金一厂也开发出8英寸低音扬声器,投入生产。1980年,青岛市南异型管厂改称青岛电子元件二厂。扬声器车间由肥城路迁至亢家庄新址,生产场地面积由80平方米扩大到400平方米,建有两条扬声器生产流水线。年底,各种扬声器产量达到41.47万只。同年,青岛日用五金一厂试制出5×7英寸椭圆扬声器,并投入批量生产。
  1981年,青岛电子元件二厂又试制出阻抗8欧姆、频率范围100~6000赫兹的YD2—1651型低音和阻抗8欧姆、频率范围1000~15000赫兹的YD3—1型高频扬声器。是年,扬声器产量达52.86万只,是为历史最高年产量。1982年,青岛电子元件二厂产量减至13.62万只。青岛日用五金一厂的8英寸低音扬声器停止生产。为适应市场变化,青岛电子元件二厂积极研制开发出阻抗8欧姆、频率范围60~5000赫兹的YD5—2001型低音扬声器和YZ1.5—1、YZ5—1、YZ8—1型音箱。1983年,该厂又开发出阻抗8欧姆、频率范围1000~16000赫兹的YG2—1型高频扬声器。至此,扬声器的品种已增至14个。但新品种的增加未能使萧条的扬声器市场好转,扬声器产量仍急剧下降,至年底,产量降至3.73万只。1984年,再度降至720只,是年,青岛电子元件二厂扬声器停止生产。至此,青岛日用五金一厂便为青岛市扬声器唯一生产厂家,继续生产25瓦筒式高音扬声器。至1986年底,这一品种的扬声器累计生产15万只。

TOP

第三篇 电子元件 电子器件  
第一章 电子元件

第八节 接插件


  1964年,四机部会同青岛市人民委员会领导在对青岛南华小五金厂(1965年改称青岛接插件厂,1980年改称青岛电子元件一厂)考察之后,确定该厂试制生产接插件。当年,接受了为法国进口之印刷线路板配套的CY1系列插座和KB波段开关的试制任务。青岛接插件厂在派员赴上海无线电九厂学习后,自制了4台油压机、5台5吨冲床和10台脚踏冲床,新建了电镀室。经8个月的试制,1966年6月试制成功CY1型插座样品。在通过省级鉴定后,CY1—7K、20K、30K三种规格投入批量生产。同年7月,另一种DY401型印刷机电路板插座开始研制。1967年,长方形、横排调档的KB波段开关试制成功并投入生产。其型号有KB—1、KB—2。
  1967~1971年,CY401型印刷电路板插座之7线、11线、14线、15线、22线、30线、62线等7种规格的产品相继试制成功,先后投入批量生产。同期试制成功的2CY25E印刷电路板插座和KZX型(6种规格)、KZX—1型(47种规格)的旋转式小型胶纸板波段开关,也一并投入生产。
  1973年,青岛接插件厂从南仲家洼迁至上清路12号新址,设备由25台增至32台,生产场地面积由300平方米增至2435平方米。同时,自制了簧片自动弯曲机、半空心铆钉机、绕簧机等专用设备,使生产效率提高了10倍。同年,又将接插件基座由电木粉压制件改为聚碳酸脂注射件,进一步提高了产品质量。1975年,在四机部召开的全国接插件绕接技术座谈会上,确定由青岛接插件厂试制绕接印刷电路插座。该厂技术人员克服了簧片装配等工艺中的种种困难,于翌年第一季度试制成功并投产了间距3毫米、厚度1.5±0.13毫米的CY301—72SD型绕接插座。1977年,该厂又试制成功并投产了间距2.54毫米、厚度1.5±0.13毫米的CY254—86SD型绕接插座。同年,市南区属无线电元件一厂(青岛电子元件七厂前身)接产青岛接插件厂的接插件产品,开始生产KZX型波段开关。至此,青岛生产接插件的厂家增至2个。1980年,黄岛无线电元件厂(后改称青岛电子元件六厂)开始生产TX型同心插头座及STZ型、DYT型电源插头座等接插件产品。当年生产68.5万只。是年,青岛接插件生产厂家发展到3个。
  从1965年研制生产接插件开始,至1986年,青岛市累计生产插座2330万只、波段开关806.5万只,形成了多品种、多规格的接插件生产能力,产品行销全国17个省市的70个厂家。

TOP

第三篇 电子元件 电子器件  
第一章 电子元件

第九节 拾音器


  1979年5月,青岛晶体元件厂到上海中国唱片厂学习制造工艺和技术。同时,自制了拾音器生产专用设备30台。9月试制出206型拾音器样品,当年生产27万套。
  1980年,由于生产厂家迅速发展,加上录音机生产的兴起,拾音器生产开始受到影响,当年生产31.4万套。之后逐年下降,1981年生产22.8万套,1982年只生产音臂(没有唱头)8.3万支。1983年,青岛晶体元件厂开始研制生产JYT—S—1型立体声拾音器,当年生产2万套之后没有继续生产。
  至1986年,历年累计生产两种型号拾音器144.9万套(包型音臂8.3万支)。

TOP

第三篇 电子元件 电子器件  
第二章 电子器件

第一节 电真空器件


  电子管 1958年,青岛市市北区技术革命办公室组织人员进行电子管试制与生产。1960年7月,青岛市第一只电子管——5U4G收讯放大管试制成功。在此基础上,青岛电子管厂宣告成立。8月,组建不久的青岛四方无线电厂也开始试制电子管,9月,试制成功5U4G型收讯放大电子管。由于该厂不具备批量生产条件,未继续生产。10月,青岛电子管厂又试制成功807型发射电子管。
  1961年1月,第三机械工业部十局下达给青岛电子管厂批量生产807型发射电子管及研制872A型整流二极管的任务。年底,872A型整流电子管研制成功。1962年3月,青岛电子管厂改称青岛电器元件厂。1963年,青岛电器元件厂研制成功ZG1—5/2型闸流电子管,此为该厂研制的最后一个型号的电子管。1960~1963年,青岛市共试制了5种型号的电子管。由于生产能力差,存在质量问题以及市场销路不好等原因,均未形成批量生产能力。随着晶体管逐步取代电子管,电子管的研制与生产全部停止。
  显像管 1970年,在青岛市国防工业办公室的统一组织领导下,以青岛球拍厂为主,由青岛东风玻璃厂、青岛徽章厂、山东海洋学院等单位参加,开始了显像管会战。经过200多次试验,同年9月,第一只9英寸黑白显像管研制成功,填补了山东省的空白。1973年,四机部投资330万元,用以发展青岛的显像管生产。1974年4月,青岛第五仪器厂改称青岛显像管厂,转产黑白显像管。7月,青岛球拍厂显像管车间并入青岛显像管厂。1975年5月,原定在青岛东风玻璃厂扩建的玻壳车间项目,并入青岛显像管厂一并建设。同年,四机部和山东省电子局将投资扩大到905万元,对青岛显像管厂进行扩建。
  1975年底,9英寸黑白显像管开始小批量生产,产量532只。1976年,建成阴极、灯丝生产线。1977年3月、4月,阴极及灯丝相继试制成功。显像管的关键部件——电子枪开始自产。同年,玻壳开始投入生产。至此,青岛市已具备生产9英寸黑白显像管的能力。1976年,青岛显像管厂开始试制12英寸黑白显像管。12月,第一只12英寸黑白显像管试制成功。1979年12月,由山东省电子工业局组织鉴定,定型为31SX5B,并投入批量生产。
  1980~1981年,青岛市人民Gov对每只显像管先后补贴90元和50元,两年共补贴567万元,有力地扶持了显像管的生产。1981年9月,在第三届全国黑白显像管质量评比中,青岛牌12英寸黑白显像管获第一名。
  1981年12月,青岛显像管厂与日本帝国电子工业株式会社签订合同,投资480万元(含外汇100万美元),引进生产14英寸显像管的关键设备14种85台(套),加之国内配套及自制的51台(套)设备和6条500米传送带组成生产流水线。1982年底,14英寸和17英寸黑白显像管试制成功。分别定型为35SX1B和44SX1B。翌年7月,由山东省电子工业局组织了生产定型鉴定,投入小批量生产,从此黑白显像管形成系列化。1983年5月,实现批量生产,黑白显像管的生产能力由年产10万只扩大到30万只。1984年上半年,全部还清贷款。年底,黑白显像管的产量由1982年的75800只增加到32.01万只。1984年8月,青岛显像管厂再次同日本帝国电子工业株式会社签订了引进年产30万只17英寸黑白显像管生产线关键设备和技术的合同,总投资543万元(含外汇139万美元)。1986年8月,包括有9种18台(套)引进的关键设备和14种21台(套)国内配套及自制设备组成的第二条生产流水线正式投入生产。年底,14英寸、17英寸黑白显像管总计产量达40.5万只。
  1985~1986年,14英寸和17英寸黑白显像管先后获山东省优质产品奖。1986年,两种产品双双被电子工业部认定为高质量H管,达到国内同类产品先进水平。

TOP

第三篇 电子元件 电子器件  
第二章 电子器件

第二节 半导体器件


  硅整流二极管 青岛市研制生产硅整流二极管起步于1960年,至1986年,已形成2CZ1A—800A120多种规格的系列化产品。
  1960年在全国半导体器件尚处于萌芽状态时,青岛电子管厂(青岛电器元件厂前身)决定研制生产硅整流二极管。9月,该厂先后派人赴北京电器科学院和上海有关单位参观学习生产工艺和技术,继而开始试制。1962年,一机部78局选定青岛电子管厂为半导体器件生产厂,并将其更名为青岛电器元件厂,正式下达了生产硅整流二极管的任务。在缺乏资金、技术力量和专用生产设备的困难条件下,试制人员自制了烧结炉、煤气发生炉等关键设备。试制中,钼片镀镍在高温下曝皮,造成70%~80%的产品报废。试制人员反复试验,遂采用“真空高温处理”的方法,使钼片与镍的结合形成理想的合金层。另针对封装工艺中出现玻璃层大量破碎的问题,经过多次试验,用“逆匹配原理”攻克了难关。终于在1962年2月试制成功第一只2CZ50A硅整流二极管样品,填补了山东省的一项空白。当年,2CZ5A、10A、20A、100A型等亦相继试制成功,投入小批量生产。其间,青岛电器元件厂为青岛铁路分局电务段生产了1台通讯浮充电硅整流设备,受到铁路部门的赞誉并推广应用。
  1963年,为提高产品的密封性能,青岛电器元件厂试制成功了玻璃绝缘子,并革新了金属封接新工艺,使产品在50毫米汞柱真空下不漏气,入库不漏气率达到100%,解决了当时国内硅整流二极管封装漏气的难题。针对烧结工艺落后的问题,又采用了由北京电器科学院推广的扩散技术,使最高峰值反向电压可达970伏,提高了产品的稳定性。10月,2CZ5A、10A、20A、50A、100A型等通过了技术鉴定,开始大批量投入生产。同时,向出口援外的项目提供了质量可靠的2CZ产品。12月,向到厂参观的朝鲜半导体专家朴山五赠送了2CZ100A型零部件一套。当年底,生产2CZ各型产品1247只。1964年,青岛电器元件厂试制成功2CZ200A型,从而使硅整流二极管向大电流方向发展迈出了新的一步。同时,在多次试验中,掌握了2CZ200A/400V正、反烧新工艺,为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奠定了基础。是年,该厂为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提供了质量可靠的2CZ型产品,收到了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发来的贺电。
  1965年,青岛电器元件厂由青岛市重工业局划归青岛市无线电工业公司领导,成为专业化生产半导体器件的厂家。当年,产量达17878只,比1964年增长2倍以上。1966年,青岛电器元件厂新建厂房1100平方米,增添了光刻机、恒温箱和储能点焊机等近百台专用设备仪器。同年,青岛市市北区所属红卫元件厂(1981年改称青岛电子元件四厂)在派人到青岛电器元件厂学习的基础上,试制成功2CZ5A型硅整流二极管;青岛半导体实验所(青岛半导体研究所前身)投产了新研制的2CP41~60、2CZ1A~5A型等产品,青岛市市南区所属晶体管厂(1981年改称青岛半导体器件三厂)开始接产由青岛半导体实验所研制成功的2CZ5A~50A、2CP41~60型系列产品。从这一年开始,硅整流二极管的生产厂增加到4个。青岛电器元件厂2CZ型年产量达到83864只,比1965年增长3.7倍。1967年,青岛电器元件厂2CZ型产量达15.76万只,比1966年增长1.83倍。青岛红卫元件厂的5A、10A、20A、50A型四个品种56个规格和青岛晶体管厂5A~50A十个规格的2CZ型产品,开始投入批量生产。
  1967~1968年,青岛红卫元件厂进行技术改造,由上级投资74.4万元,扩建厂房3000平方米。自制、外购设备仪器共89台,进一步扩大了生产能力,生产工艺亦由合金法改为扩散法。到1968年,2CZ产量上升到44435只,比1967年增长5.57倍。这期间,青岛电器元件厂采用先进的双扩散工艺,试制生产2CZ5A/800V规格的硅整流二极管8000只,圆满完成了援助坦桑尼亚“6395”铁路工程的配套任务。1968年,青岛半导体实验所生产的2CP41~60、2CZ1A~5A,在分别累计生产了470.95万只和4000只后停产。从1969年起,硅整流二极管的生产厂家减为3家。1969年,四机部确定青岛电器元件厂为全国22个地方骨干厂之一。同年,青岛电器元件厂试制成功2CZ800A水冷式大电流硅整流二极管,填补了行业空白;青岛红卫元件厂也试制成功2CZ3A、100A、200A三个品种42个规格的新产品。
  1970年,青岛电器元件厂和青岛晶体管厂为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提供了质量可靠的2CZ和2CP器件,受到了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通电表彰。
  1971~1973年,青岛电器元件厂迁至四方北岭新址,厂房面积从3586平方米增加到11728平方米,为发展2CZ生产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这期间,该厂试验成功氧化溅射、陶瓷封装和高频氧化新工艺。不仅提高了外壳封装质量,同时提高了2CZ200A的生产工效20倍。1972年,青岛晶体管厂又试制出2CZ55A—X新产品,随后投入批量生产。
  1974年,由于“批林批孔”的严重影响,青岛电器元件厂2CZ产量降至1965年以来的最低水平,为33213只;青岛红卫元件厂2CZ产量亦降至1968年以来最低水平,为13789只。1977年,青岛红卫元件厂扩大生产面积2000平方米,2CZ产量突破10万只。1979年,青岛电器元件厂2CZ年产量达到16.89万只。同年,青岛电子元件四厂投产了2CZ300A、500A新产品,并对2CZ50A、100A、200A三个规格的产品采用了陶瓷封装新工艺。是年,青岛电子元件五厂参照上海无线电十七厂的工艺,试制出2CZ80~85硅整流二极管。年底,投入批量生产。至此,青岛市生产2CZ硅整流二极管的厂家恢复为4个。
  1980年,青岛电器元件厂和青岛电子元件五厂又分别试制出2CZ1A和2CZ50~60(1A~50A)新产品,并随即投产。1984年,青岛电器元件厂2CZ产量增至43.67万只,再创该厂历史最高水平。2CZ成品率亦上升到71%,达到国内同类产品先进水平。1985年,青岛电子元件四厂2CZ产量上升至14.63万只,创该厂历史最高水平。1986年,该厂生产的2CZ产品全部采用了双扩散工艺,进一步提高了产品质量。
  青岛市从1962年开始研制生产2CZ和2CP硅整流二极管,到1986年,青岛电器元件厂、青岛半导体研究所、电子元件四厂、电子元件五厂和青岛半导体器件三厂分别生产整流二极管31.23万只、0.4万只、113万只、360万只和1340万只,累计生产了1844.63万只。1980年5月,青岛电器元件厂和青岛红卫元件厂为中国发射远程运载火箭提供了质量可靠的2CZ产品,受到了国务院、中央军委的通电表彰。9月,青岛电器元件厂生产的2CZ57被评为山东省名牌产品,其青元牌商标获著名商标称号。同年,青岛电器元件厂生产的2CZ产品在电子工业部质量评比中获第一名,2CZ5A被国防科委、国防工办评为军品一等品,2CZ50A评为山东省“信得过”产品。1983年,青岛电器元件厂生产的2CZ60A被评为山东省优质产品。1984年,青岛电器元件厂生产的2CZ5A亦评为山东省“信得过”产品,2CZ57达到“7804”条件一等品,受到国务院、国防科委和电子工业部的表扬和奖励。1986年,2CZ57获山东省优质产品奖。
  硅晶体二极管 1966年,青岛市科委所属青岛半导体实验所(1980年改称青岛半导体研究所)试制出用于双稳压、电压偏置、时间控制、多谐振荡等线路的BT硅双基极二极管(又称BT单结管),主要有BT31—32A—F型和BT33A—G型两种型号,当年投入生产。次年10月,又试制完成1N649B3A硅安培闸流二极管。该产品投入生产仅一年,于1968年底,累计生产1000只后停产。
  1977年初,青岛半导体实验所生产的BT31~33系列双基极二极管在累计生产了25.85万只后,转由青岛无线电器件三厂生产。在青岛半导体实验所派员指导下,青岛无线电器件三厂自制了4台高温扩散炉、1台划片机和1台真空烧结炉,购置了专用设备,于6月试制出BT33硅双基极二极管,并投入小批量生产。这样,青岛无线电器件三厂替代了青岛半导体实验所,成为青岛市生产其他硅晶体二极管的唯一厂家。1978年,该厂又完成BT31、BT32双基极二极管的试制生产任务。同时,开发出BT35A—G型,并投入生产,至此,BT系列双基极二极管品种增至4个。
  1979年3月,青岛无线电器件三厂开始试制2CW系列硅稳压二极管。次年3月,试制完成2CW50~149、2CW50B~71B二个品种,计有1/4瓦、1瓦、3瓦三个规格,并投入生产。此后,该厂重点着手提高产品质量和产量。1980年,自行设计安装了电泳浸漆设备。1984年,采用CWD—3型超声波微引线电焊机,完善了热压工艺。1985年,扩建生产车间160平方米。
  至1986年,青岛无线电器件三厂已形成年产BT系列硅双基极二极管20万只、2CW稳压二极管40万只的生产能力,历年累计生产BT系列硅双基极二极管67.5万只,2CW系列硅稳压二极管95.4万只,产品远销28个省、市的300个厂家。
  锗晶体二极管 1966年8月,胶县城关人民公社建立了无线电元件厂(现青岛半导体器件五厂),并派人赴济南半导体一厂学习了2AK锗二极管生产工艺和技术。后因2AP锗检波二极管为省内空白,便转为生产2AP产品。同年11月,试制成功2AP1~7;翌年初又试制成功2AP9~10,均投入批量生产。1968年,该厂开发出检波效率更高且参数配对的2AP8和专用于电子工业部属五十三所波道测量线的2AP30,当年投入生产。是年,该厂开始增添专用设备和人员,年生产能力达10~15万只。
  1970年,青岛晶体管厂(现为青岛半导体器件三厂)试制成功锗温度补偿二极管并投入生产,定型为2AB1—1A。至此,青岛锗二极管的生产厂家增为2个。1972年,胶县无线电厂采用了在锗材料上镀铟新工艺,使锗材料平均电阻率从14~20降为0.25~0.4,提高了检波效率。1975年,胶县无线电元件厂又开发出2AP21~29新品种,使2AP锗检波二极管形成20个规格。1978年,青岛晶体管厂生产的2AB1—1A锗温度补偿二极管因市场供过于求,在累计生产14.3万只后停止生产。胶县无线电元件厂成为青岛市唯一生产锗二极管的厂家。
  1979年,市场对2AP产品的需求量激增。1980年,胶县无线电元件厂投资50万元,建起800平方米超净车间,增加了设备仪器,扩大了生产规模。1982年,胶县无线电元件厂改称胶县半导体器件五厂,1984年更名为青岛半导体器件五厂。产品产量连年大幅度增长,到1986年,产量达300万只,比1979年的10万只增长了29倍。产品产量合格率由75%升为85%。
  1966~1986年,青岛市累计生产了5508万只锗二极管。青岛半导体器件五厂已成为山东省生产锗二极管的主要厂家。
  硅闸流管 1963年,青岛电器元件厂开始生产电力半导体器件——硅闸流管。在缺少资料和专用设备的困难条件下,自制了工艺设备和测试仪器,于1964年底试制成功3CT5A。翌年,投入小批量试生产。1966年又增添了10A、20A、30A、50A四个规格,形成了系列产品。至年底,产量达2119只。1969年,青岛电器元件厂被四机部确定为全国同行业22个地方骨干企业之一。至年底,3CT系列产量达11045只。1972年,青岛电器元件厂由铁山路83号迁至人民路401号,建成1900平方米的3CT生产大楼。是年,3CT表面保护采用了高频氧化新工艺,提高工效20倍。年底,试制生产出KS20A硅双向晶闸管样品758只。1973~1974年,由于“批林批孔”运动的影响,3CT产量从1971年的7.1万只,下降到1万只左右。1975年,通过贯彻中共中央关于整顿企业的指示,生产秩序好转。3CT系列产量开始回升,达36136只。同时,KS20A硅双向晶闸管通过技术鉴定,投入批量生产,当年产量1085只。到1978年,3CT系列产量达到11.07万只,KS20A产量达?3920只。1978年,该厂添置了红外线、真空干燥箱及过滤器等重要的设备仪器,使产品质量达到高可靠的特殊要求,受到全国科学大会的表扬,还试制成功KS5A新品种一并投入生产。1979年,虽面临价格下调等不利因素,仍保持了3CT系列、KS系列产量的稳定增长。3CT系列达12.08万只,KS系列达3386只。同年,四机部下达的军工“七专”(专人、专门设备、专门工艺、专门材料、专门检验、专门技术、专门筛选)任务全面完成,其中,3CT103、3CT104达到“七专”二等品,受到国务院、国防科委及四机部的表扬和奖励。
  1980年,青岛电器元件厂集中力量对3CT系列中的-55℃低温新产品进行了科研攻关,该项目获得成功后,青岛可控硅的研制、生产技术进入了一个新的水平。山东省电子局对于这一成果给予了通电表彰。其间,3CT200A大电流硅闸流管亦试制成功,通过鉴定并投入生产。是年,青岛电器元件厂为中国向太平洋海域发射运载火箭提供了高可靠3CT、KS系列产品,受到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来电祝贺。
  1981年,青岛电器元件厂重点加强了技术改造并全面整顿企业。购置了高低温试验台,健全了产品例行试验室,在“七专”生产线上推行了“TQC”全面质量管理等。是年底,3CT103获山东省优质产品奖。1983年,青岛电器元件厂再度试制出DAC、SUS、SBS、PUT系列硅晶闸管触发器新产品并投入生产,上列产品连同KS05、KS5、KS11分获国家经委优秀新产品奖。1984年,青岛电器元件厂改造了硅闸流管生产车间,建起了300平方米的净化生产线,增添了高温扩散炉、立式烧结炉、扩散超净工作台、光刻机和高频加热器等24台专用设备。是年,青岛电子元件四厂开始组织硅闸流管的试制,5~7月,相继完成3CT107和3CT103的试制,并随即投入批量生产。至此,青岛市生产硅闸流管的厂家增为2个。
  1985年,青岛电器元件厂研制生产的DAC、SBS、SUS、PUT硅晶闸管触发器和KS05、KS11、KS5硅双向晶闸管分获青岛市科技成果三等奖。是年,该厂为中国同步卫星的成功发射提供了高质量的硅闸流管及触发器,受到航天工业部的祝贺。是年,由于技术改造,青岛电器元件厂生产的3CT系列产品达18.27万只,KS系列产品达37272只,分别比1980年增长87%和7.12倍。同年,青岛电子元件四厂也投资10万元,增添了磨片机、真空机组、脉冲焊机等9台专用设备,试制出3CT104、3CT105、KP100等三种新产品并投入生产。
  1986年,青岛电器元件厂与意大利IR公司签订了引进可控硅制造技术、设备合同,配套人民币投资50万元。年底,为引进技术而新建的3600平方米超净生产线大楼竣工。为确保引进项目在1988年投产,各项引进工作陆续展开。
  1963~1986年,青岛市累计生产了3CT系列硅闸流管149万只,KS系列硅双向晶闸管16.68万只,KP系列269.7万只,形成了较强的生产能力。
  硅晶体三极管 1966年,在青岛市科委中心实验站基础上组建不足一年的青岛半导体实验所,开始用合金工艺试制硅晶体三极管。12月,试制出用于自动控制网络中心的BT17硅NPN双基极三极管(四极管)。1968年10月,改用平面工艺试制成功在电路中作高频放大、振荡或与相应的NPN型硅管作互补放大的3CG硅PNP高频小功率三极管。经过试生产,形成了3CG1、3CG4、3CG8共3个型号18个规格的产品和BT17型6个规格的产品,并投入批量生产。1969年4月,青岛半导体实验所研制出用于超高频发射及接收机电路中作本振的CD32硅NPN超高频大功率三极管5个规格的样品。
  1970年5月,青岛晶体管实验所开始试制NPN硅小功率三极管3DG400系列。当年完成产品试制并投入生产。7月,青岛市五金制品厂(青岛电子元件五厂前身)派员赴山东师范学院学习生产3DD硅扩散台面低频大功率三极管技术,并自制了扩散炉、烧结炉等专用设备。11月,试制出10多只样品,经测试合格,随后投入小批量生产。同年9月,青岛铁夹厂(1979年改称青岛半导体器件二厂)在派员到青岛半导体实验所学习后,试制出3CG1、3CG3、3CG5硅晶体三极管。至此,青岛硅晶体三极管的生产厂家增为3个。
  是年,青岛半导体实验所(1980年改称青岛半导体研究所)扩建了1500平方米生产厂房。同时,将3CG的生产由扩散工艺改为固—固扩散工艺,并增加了真空热处理工序,使ICBO由2微安降至1微安,成品率由1%升为5%,为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提供了可靠的3CG产品,受到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通电表彰。
  1971年8月,青岛半导体实验所研制出3CK硅PNP高频小功率开关三极管和FHD硅NPN外延隔离微电流双三极管,投入试生产。1972年6月,青岛晶体管实验所开始试制3DK2、3、4、7、9系列硅平面高速开关小功率三极管。年底全部试制完成并投入生产。是年,青岛半导体实验所为进一步提高3CG产品质量,将内引线金丝由热压焊改为电火花压焊,解决了开脱焊率较高的问题。同年,青岛电器元件厂开始筹备试制3DD低频大功率三极管。翌年试制成功,并投入批量生产。青岛市生产硅晶体三极管厂家增至4个。至1973年,青岛半导体实验所自1971年投入试生产的3CK和FHD产品已形成系列,有3CK1、2、3、4、7、110、120等7个型号42个规格和FHD1、2等2个型号6个规格。其间,3CK系列由蒸发金工艺改为高压溅金工艺,提高了产品质量,节约了黄金。是年底,青岛半导体实验所生产的FHD硅NPN外延隔离微电流双三极管在累计生产了1.1万只后停产。同年,青岛铁夹厂亦试制出3CK2、3等新产品,并投入批量生产。1975年,青岛半导体实验所开始试制GZD结型场效应配对三极管。年底,该所生产的CD32硅NPN超高频功率三极管在累计试生产了5000只后停产。1977年,GZD结型场效应三极管在青岛半导体实验所试制成功,计有4个规格投入生产。青岛晶体管实验所也试制完成3DD系列低频大功率三极管,随即投入生产。1978年,青岛半导体实验所生产的BT17硅NPN双基极三极管(四极管),在累计生产了3.14万只后停产。
  1979年,青岛铁夹厂改称青岛半导体器件二厂,主要生产晶体管器件。是年,该厂试制出3CG系列3CG7、9、11、14、21硅外延平面高频小功率晶体三极管,3CG6、8、10、12硅高频中功率晶体三极管和3CG15硅小功率超高频晶体三极管,3CK系列也增加了3CK1、4、5三个新型号。青岛电器元件厂和青岛晶体管实验所亦于当年分别试制出新产品3DD15和3DG6、8系列,并投入批量生产。年底,青岛晶体管实验所生产的3DG400系列在累计生产了11.3万只后停产。1980年,青岛半导体实验所改称青岛半导体研究所,至年底,该所生产的GZD结型场效应三极管在累计生产了8000只后停产。是年,青岛半导体器件二厂生产的3CG21、3CG14获全国同行业质量评比第四名。
  1981年,硅晶体三极管又有新品种继续推出:青岛半导体器件二厂试制出GP34、35系列,3DG56、80系列,3DA87系列硅NPN高频中小功率三极管;青岛半导体研究所试制出3CA系列硅外延平面高频大功率三极管和3CFH硅外延平面高频小功率双三极管,青岛电器元件厂试制出3DD104硅大功率低频三极管,均在当年投入批量生产。1982年,青岛半导体研究所生产的3CG系列获山东省优质产品奖。
  1983年,青岛半导体研究所试制出耐190~200℃高温的3CGHT硅高频小功率三极管和300毫瓦、50毫瓦超高频三极管3CG113、3CG122。其中,3CGHT填补了国内空白。是年,青岛半导体器件二厂为集中力量转产声表面波滤波器,将3CG、3CK系列产品转由胶县半导体器件五厂(青岛半导体器件五厂前身)继续生产,同时停产了3DA、3DG、GP三个系列的产品。同年,青岛半导体研究所试制的3CGHT系列和青岛半导体器件五厂试制的3DG6~12系列均批量投入生产。青岛晶体管实验所生产的3DG6、8系列获山东省优质产品奖。1984年,青岛半导体研究所为中国第一颗同步人造卫星提供高可靠3CG8,受到国务院通令嘉奖。1986年,青岛半导体器件五厂试制成功3DK4硅NPN高频中小功率开关三极管并投入生产。
  至1986年,青岛市生产硅晶体三极管有3CG、3CK、3CA、3CFH、3CGHT、3DD、3DG、3DK等8个系列。年生产能力:3CG为280万只,3CK为110万只,3CA为10万只,3CFH为1万只,3CGHT为1万只,3DD为62万只,3DG和3DK为1800万只。
  锗晶体三极管 1959年,青岛市科委所属青岛无线电研究所与山东科学分院半导体研究所(原山东大学物理系)合作,开始了锗晶体三极管的研制工作。12月,研制出3AX、3AG锗合金高、低频小功率晶体三极管。到1962年,共小批量生产了近万只。同年,青岛无线电研究所被撤消而停止了生产。
  1966年3月,青岛晶体管实验所成立,派员赴北京电子管厂和济南半导体所学习锗晶体管生产工艺。9月,3AX1~5和3AG11~14试制成功,并投入批量生产。1968年5月,开始试制锗大功率三极管。在资金、设备困难的条件下,他们自制和改进了液氨分解炉、烧结炉,向兄弟单位求援了油压封口机和压片机等设备,于同年11月试制成功了3AD1~6、3AD11~17、3AA1~5、3AA7~10等四个品种、22个规格的产品。是年,胶县半导体器件五厂亦派员至上海无线电七厂和潍坊无线电三厂学习,开始试制锗晶体三极管,年底,试制出3AX71、81锗合金低频小功率三极管。翌年,青岛晶体管试验所试制的3AD1—6、3AD11—17和胶县半导体器件五厂试制的3AX71、81,均投入小批量生产。
  1969年,胶县无线电材料厂(后为青岛半导体器件四厂)派员赴北京704厂学习,自制了锗三极管生产流水线。年底,试制成功了3AG21~24、3AG25~28和3AG29A、B、C、D三个品种12个规格的锗合金高频小功率三极管。至此,青岛市生产锗三极管的厂家发展为3个。是年,青岛晶体管实验所为集中力量发展3AD、3AA产品,其生产3AX和3AG小功率三极管在累计生产了50.58万只后停产。
  1970年,青岛晶体管实验所对生产设备和工艺进行了改进。将原烧结炉进、出口在一头,一船烧一次,改为进出分两头和连续烧结;炉管炉丝由一根一次控制烧结温度,改为两根分段控制烧结温度。还改进了液氨分解氢,加强了氨触媒的活化和过滤。改进后,烧结时间从1小时烧一船降低到仅8分钟烧一船,提高工效7倍。烧结升温,恒温和降温相对稳定,PN结比较平整,烧结保护气体符合要求,产品质量显著提高。同时,还改进了合金配比、电解腐蚀工艺,克服了注入大电流的困难,提高了反向击穿电压,减小了反向电流。当年,产量达到4.4万只,比1969年增长4.4倍。是年6月,胶县无线电材料厂试制完成的3AG21~24、3AG25~28和3AG29A、B、C、D批量投入生产。年底,生产34.43万只。
  1971年,青岛晶体管实验所投产的两个系列产品,产量达11.01万只,比1970年增长1.5倍。由于硅晶体管的逐步兴起,该所生产的3AA系列产品在累计生产了1万余只后停产。1972年,该所试制的3AD6(F1)、3AD30(F2)二个品种5个规格获得成功并投入批量生产。鉴于市场对PCm为50瓦的低频大功率管的需求量增大,即投入力量进行研制。采用两只3AD30芯片组合,制成PCM为50瓦的3AD18、19两种大功率管。该种结构有效地增加了散热面积,提高了耐压,改善了产品的技术性能,受到四机部标准化所的通报表彰。至此,青岛晶体管实验所生产的锗三极管已从2个系列6个品种发展到5个系列26个品种,成为全国生产3AD产品的主要厂家之一。
  1973年,胶县无线电材料厂试制成功3AG1B、C、D、E和3AG2两个品种5个规格的高频小功率三极管并投入批量生产。当年生产了13.30万只。胶县半导体器件五厂将3AX71由玻璃外壳改为金属外壳,定型为3AX31,亦投入批量生产。1975年,胶县半导体器材五厂生产的3AX71停产。1976年,将3AX81由玻璃外壳改为金属外壳。至此,这个厂生产的3AX系列全部由金属壳取代了玻璃壳,简化了工艺,缩小了外型,提高了密封程度。
  1979年,胶县无线电材料厂试制成功3AG56B、C、D、E1、E2系列5个品种的高频小功率三极管并随后投入生产。同年,该厂还派员赴坊子无线电四厂学习,试制出3AX81、3AX83两个系列的锗低频小功率三极管,当年投入生产。至此,该厂生产的3AG、3AX锗晶体三极管形成8个系列24个品种。1980年,因市场滞销,该厂生产的3AG1B、C、D、E和3AG2、3AG21~24、3AG25~28以及3AG29A、B、C、D五个系列17个品种停止生产。1982年,该厂生产的3AG56B、C、D、E1、E2和3AX81,连同当年投产的3AX83三个系列7个品种亦全部停止了生产。青岛市锗三极管的生产厂家由3个减为2个。是年,胶县半导体器件五厂试制出为电视机配套的3AX83。至年底,在生产6万只后停止了生产。
  青岛市从1959年开始研制生产锗晶体三极管,至1986年,已形成年产3AD产品60万只和年产3AX产品400万只的生产能力。历年累计生产锗晶体三极管?3214.78?万只。其中,青岛晶体管实验所生产3AD系列173.78万只,青岛半导体器件五厂生产3AX系列2020万只,青岛半导体器件四厂生产3AG、3AX系列1021万只。从1973年起,3AD、3AG系列在山东省历年质量检查评比中(1975年3AD系列除外)均为一等品。
  集成电路 1968年,青岛半导体实验所接受国防科委下达的研制用于炮弹引信的双稳态触发器(系数字集成电路)任务,开始了第一块集成电路的试制,当年试制完成。在此基础上,1971~1972年,该所先后开发出用于电子计算机的MOS数字集成电路和TTL单与非门数字集成电路,均未形成批量生产。
  从1975年起,青岛半导体实验所开始着手线性集成电路的研制,之后,每年都有新产品问世。1975年,先后进行了用于自动化仪器仪表、自动控制、无线电通讯等电路的GZJ01、02高输入阻抗运算放大器,用于模拟电子计算机遥测、自动控制等电路的通用型FC52高增益运算放大器和适宜军事通讯精密测量仪器电源供给困难的FC54低功耗运算放大器的研制。当年,GZJ01、02高输入阻抗运算放大器研制成功,形成2个规格,投入生产。次年,接第七机械工业部下达的任务,开始研制具有频带失调小、响应时间短、转换速度高(2伏/微秒),能承受较高共模电压,用于自动控制、遥感、遥测、计算机等电路的通用型F005(4E304)Ⅱ型运算放大器。青岛电器元件厂亦开始试制集成电路,研制出HTL型,计有7个规格。至此,青岛集成电路生产厂增为2家。
  1977年,青岛半导体实验所开始试制用于各种模拟电路并可与国外UA741运算放大器互换的4E322通用Ⅲ型运算放大器。FC52高增益运算放大器经过一年多的研制,获得成功,投入生产。次年,又有采用J—FET输入,具有内部补偿功能,峰值检波、光敏放大等电路的高阻抗型FO73高输入阻抗运算放大器和用于国防军工的混合型BH—1相敏变换放大器在青岛半导体实验所投入研制。1968~1978年,青岛半导体实验所和青岛电器元件厂共研制各种型号的数字、线性集成电路11种,7种投入了生产。
  1979年,青岛半导体实验所开始研制高阻抗型DT05高输入阻抗放大器和用于自动控制、自动检测及高精度测量系统的高速运放型TD01集成低漂移前置放大器、XZX3相敏整流集成电路和具有高精度、低漂移运算放大器功能的高速运放型TD10高精度运算放大器。年内,XZX3、TD10和1977年开始试制的4E322试制成功并投入生产。是年,BH—1相敏变换放大器作为军工配套产品,在累计生产7800块后,因配套任务完成而停产。青岛电器元件厂生产的HTL集成电路因销路不畅,在累计生产了10万块后亦停产,而后,该厂停止了集成电路的研制。青岛市的集成电路生产厂减为1家。
  1980年,青岛半导体研究所开始试制用于收、录音机音频功率放大的TD4100、4101、4102音频集成电路和具有耐高温性能的4E304HT高温中增益运算放大器。同年,自1975年开始试制的FC54低功耗运算放大器,自1978年开始试制的F073高输入阻抗运算放大器,自1979年开始试制的TD05高输入阻抗运算放大器、TD01集成低漂移前置放大器、当年研制的TD4100、4101、4102音频集成电路相继研制成功并投入生产。其中,采用国内首创的二次离子注入兼容工艺制作的TD05和FC54成功地用于运载火箭,在同年5月和8月分别收到中共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的贺电。10月,FC54获四机部组织的全国同类产品评比第一名。
  1981年,青岛半导体研究所开始着手试制用于电视机音频与功率放大电路的5G37音频集成电路、具有高转换速率和高输入阻抗的TD080运算放大器、用于国防军工的TH—2恒流源混合集成电路和F007通用Ⅲ型运算放大器。后两种产品当年试制成功,并投入生产。是年,TD05高输入阻抗运算放大器获山东省科技成果三等奖;TD4100、4101、4102音频集成电路获青岛市科委、经委颁发的优质新产品奖。
  1982年,青岛半导体研究所开始试制用于音频信号放大的TD810录音机音频功率放大器,试生产了2100只后停产。同年,还完成了自1976开始研制的F005(4E304)Ⅱ型运算放大器、1981年开始研制的F005HT(4E304HT)高温中增益运算放大器和5G37音频伴音集成电路试制任务,先后投入小批量生产。GZJ01、02高输入阻抗运算放大器和TD4100、4101、4102音频集成电路,在累计生产了7800块和2400块,满足用户订货量后停产。1982年10月,FC54低功耗运算放大器被评为山东省优质产品。
  1983年,青岛半导体研究所在F007(4E322)通用Ⅲ型运算放大器的基础上,研制成功F007HT(4E322HT)高温高增益运算放大器。是年,F073高输入阻抗运算放大器、5G37音频伴音集成电路、TD810音频功率放大器和XZX3相敏整流集成电路在累计生产了1.1万块、4200块、2100块和9200块后,因销路不畅而停产。10月和12月,青岛半导体研究所生产的F005HT(4E304HT)高温中增益运算放大器和TD05高输入阻抗运算放大器分别获国家经委金龙奖。其中,F005HT(4E304HT)还获青岛市科技成果二等奖,TD05获国家优秀新产品证书。
  1984年,青岛半导体研究所开始研制具有频带宽、输出摆幅和工作温度范围大的混合型TD823功率放大器。同时,首次研制出TD4206、TD4214两个规格的高精度模拟乘法器集成电路组件并投入生产。是年,青岛半导体研究所研制的TD05高输入阻抗运算放大器和F005HT(4E304HT)高温中增益放大器受到国防科工委和电子工业部的奖励,TD080高速、高输入运算放大器获青岛市科技成果二等奖。
  1985年底,青岛半导体研究所开始进行有较高抗干扰能力的TD9073微机、数字电路用电子开关和具有多功能模拟运算电路的集成电路组件的研制。同时,开始研制用于数据采集、工业自控、宇航、深海航行和生物医学研究的TD101高精度低漂移集成电路组件。自1981年开始研制的TD080高速、高输入阻抗运算放大器亦研制成功,投入生产。是年,F005HT(4E304HT)高温中增益运算放大器获山东省优质产品奖,TD05高输入阻抗运算放大器获青岛市标准成果一等奖。
  1986年,青岛半导体研究所开始试制用于国防军工的TD515高阻抗运算放大器和TD033高速跟随器。同时,开始研制TD412高阻抗双运算放大器,TD27超低噪声、低漂移运算放大器,TD351宽带、高阻抗运算放大器,TD356~357高输入阻抗、高速、宽带运算放大器,TD—37超低噪声、宽带高精密运算放大器和TD311低输入失调电流、低偏置电流及高输入阻抗的集成电压比较器。其中,TD515、TD033、TD412、TD27和TD311当年研制成功并投入生产。自1985年开始研制的TD9073、TD4302、TD101等集成电路组件研制成功,亦投入生产。
  1979~1986年,青岛半导体研究所共研制开发集成电路新产品24个型号,是前10年10个型号的2.4倍。1968~1986年研制的34个型号中,已停产13个,累计产量为60万块,形成了较强的开发研制和生产集成电路的能力。
  电压—频率、频率—电压变换器 青岛晶体管实验所是国内较早开发VFC与FVC变换器的生产厂家。1979年3月,青岛晶体管实验所开始研制VFC与FVC变换器。次年6月,研究成功VFC(8101—1)和FVC(8102—1)。9月,通过青岛市科委主持的科研鉴定。1982年,该项成果获青岛市科研成果三等奖。
  为使VFC和FVC变换器形成系列化和批量生产能力,1983年3月,青岛晶体管实验所与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签署共同研制系列化产品的协议。此后,青岛晶体管实验所开始有针对性的技术改造,为VFC和FVC变换器系列化开发与生产创造了条件。1984年,VFC和FVC变换器列入青岛市科研计划。5月,完成线路定型。8月,试制出QD452、QD450两个规格的样品。随后,QD451、QD4721、QD4703、QD456相继试制完成。年底,青岛市科委主持召开了产品科研鉴定会,认为:VFC和FVC系列达到美国80年代初同类产品标准,属国内先进水平。1985年,研制完成QD454、QD453、QD8501三个新品种,并对QD450、QD456版图进行了设计改进,使成本降低、工效提高。年内,该所又自制了电阻温度系数测试恒温箱、VFC测试盒、丝网漏印机、模块老化台等专用设备。
  1986年,青岛晶体管实验所陆续完成4602(1MHzVFC)、8107(500KHzVFC)、8106(高线性VFC)、4502(单电源VFC)、QD458(双向输入VFC)五个新品种,使变换器形成16个型号。至1986年底,VFC和FVC变换器历年累计产量达6000余块。

TOP

第三篇 电子元件 电子器件  
第二章 电子器件

第三节 半导体管外结构件


  1967年,青岛台东制锁厂(现青岛半导体零件厂)被主管部门确定为半导体管座、管壳生产厂。2月,该厂派人到北京崇文半导体器件厂学习生产工艺和技术,后开始试制。7月,C型、B型小功率三极管外壳试制成功并投入生产。不久,用于制造0.5~1安培整流元件的老EE型管壳试制成功,也相继投入生产。同年,四机部确定该厂为半导体零部件生产定点厂,并更名为青岛半导体金属零件厂。同时,开始技术改造。购进民主德国产250吨冲床1台,万能工具铣床1台,国产电火花机床2台,新建厂房1000平方米。1969年,青岛半导体金属零件厂改名为青岛半导体零件厂,该厂遂为半导体管座、管壳专业生产厂,并具备了生产大功率半导体管外结构件的条件,年生产能力达到500万套。1970年12月,青岛半导体零件厂试制出G型(G1、G2、G3、G4)大功率三极管外壳,并投入生产。1971年,试制成功3CT系列M型3~5安培、N—1型10~20安培和2CZ系列EG—1型10~20安培整流元件管座、管壳,并投入批量生产。
  1973~1974年,由于“批林批孔”运动的干扰,管座、管壳生产处于最低潮,年产量从1972年的718.3万套下降到52万套。1975年,生产形势开始好转,管座、管壳生产上升到438.11万套,并试制出2CZ系列LZ型20~50安培、LZ型50~100安培、LZ2型100~200安培和3CT系列LK型20~50安培、LK型50~100安培、LK型100~200安培等新型产品。1976年,青岛半导体零件厂又试制成功2CT系列ED—1、ED—2两个型号新产品,并于当年投入批量生产。同年,管座、管壳产量达753.6万套,为历史最高产量。
  1982年,青岛半导体零件厂于芝泉路新建3799平方米厂房竣工并投入使用。同时,根据国家规定的企业整顿五项要求,开始对企业进行全面整顿。8月,该厂研制成功标准螺栓式系列LZ、LK8~28等6种陶瓷管壳,并随即投入生产。10月25日,LZ、LK、LD型管座、管壳通过市级鉴定。翌年4月22日,ED—1、ED—2、EE、EF、EG—1、M、N—1型管座、管壳通过市级鉴定。1984年3月和5月,青岛半导体零件厂又分别研制成功为北京椿树整流器厂配套的TEG—1型和为上海整流器厂配套的T2LZ28型陶瓷管壳。1985年7月和9月,该厂又试制完成了电子工业部器件总公司半导体事业部下达的为红旗工程配套的D04、D05、2N683型和为军工产品配套的50安培高温整流器件用陶瓷管壳,均达到技术要求。
  至1986年,青岛半导体零件厂累计生产半导体管座、管壳8891.54万套,年生产能力1000套,成为国内主要生产厂家之一。产品行销全国23个省市的104个厂家。

TOP

第三篇 电子元件 电子器件  
第二章 电子器件

第四节 液晶显示器


  青岛市是国内从事液晶显示器研究与生产较早的地区之一。1975年,青岛晶体管实验所组建了液晶研究室,开始研究试制液晶显示器。1976年3月,在缺少专用设备和技术资料的困难条件下,研制成功第一块简单的液晶单码七段数字显示器,该产品获1978年山东省科技大会奖。1978年9月,第一块全电子液晶手表显示屏问世。1979年,投入小批量试生产。当年底,装配出700块全电子液晶手表。1980年4月,全电子液晶手表通过了有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等全国27个单位参加的省级鉴定。1981年,该产品获山东省科技成果二等奖。
  1983年10月,青岛晶体管实验所进一步研制成功三路驱动液晶显示器,并通过了山东省电子工业局和青岛市科委的联合鉴定。同年,该产品获青岛市科技成果三等奖。青岛晶体管实验所研制全电子液晶手表显示屏和三路驱动液晶显示器,均采用了光固化封装新工艺,系国内首创,但因该两种产品生产手段尚不具备,一直未形成批量生产能力。
  1985年,青岛晶体管实验所与美国新泽西州精华技术贸易公司正式签订了引进液晶显示器生产线合同,以期在1988年形成年产120~200万块液晶显示器的生产能力。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