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论坛广告管理办法·2012青岛啤酒节专题报道·牢记:青岛旅游局投诉电话
·青岛圈论坛广告投放说明·2012最新青岛旅游攻略·2013年1月青岛潮汐表
·青岛旅游景点介绍|图片·青岛旅行社排名及报价查询·青岛旅游就入住中山旅馆
返回列表 发帖
概 述



  早在唐宋朝,密州板桥镇(现青岛胶州市城关镇东南)已是中国北方对外交往的重要口岸。外交使臣、僧侣、商贾和外国留学生常常往来于此。宋元丰六年(1083年),高丽王逝世,宋朝派使团前往吊唁,就是从青岛板桥镇登船出发的。元礻右三年(1088年)春,板桥镇还设了市舶司。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同治四年(1865年),青岛地区设有青岛口、塔埠头、金家口、灵山卫、女姑口、沧口、沙子口、登窑、薛家岛等9处东海关分关、分卡或代办处,涉外机构的设置有所发展。
  由于外国列强对中国广阔市场的垂涎,青岛很快就成为外国侵略者的目标。19世纪60年代,英国舰船就时常进出胶州湾,围绕青岛的外交事件频发。如法国曾声称要经由胶州北上侵犯京都。1891年,清廷批准在青岛设防,开设衙门,总理内餐事务,并派登州镇总兵章高元率兵驻守。
  但是,由于清Gov已是江河日下,从总体上来说,已无力抵御外国的侵略。1897年11月,德国以巨野教案为借口,一举侵占青岛。进而逼迫清Gov与其签订丧权辱国的《胶澳租界条约》。从此,青岛开始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历史。
  就中国大陆沿海来说,青岛是殖民地历史最长的城市之一。先后被德日帝国主义三度侵占统治,共计33年。在殖民地形态下,帝国主义在青岛建立殖民统治机构,建筑并控制了港口、铁路、海关、银行,在青岛大办实业,推行殖民文化,完全掌握了青岛的政治、经济命脉。帝国主义国家,如英、美、俄等国相继在青岛设立领事馆,以维护其侵略利益;其各色人物纷纷涌进青岛,以实现他们的黄金梦。1902年,青岛外侨还只有767人,而1905年已达1441人。1914年日本侵占青岛后,短短几年,仅日侨即达24551人(1921年)。帝国主义国家的Gov要员亦频频进出青岛。1912年10月,德国的亨利亲王居然在青岛检阅其殖民军队。南京国民Gov第二次统治青岛时期,联合国救济组织、美国和英国等国军政要员以及团组以“缓华”名义来青活动频繁,共20多批,70余人次。
  即使在中国统辖青岛的19年里,青岛仍为外国所染指。帝国主义国家在政治上依靠不平等条约,依靠所谓治外法权,通过其设在青岛的领事馆等,干涉中国内政,维护和扩大其特权,实现其国家利益;在军事上,外国军队和舰船频频出入青岛,如日本军队曾多次在青岛登陆,镇压工人运动,制造过“济南惨案”。美国舰队以帮助中国接收为借口,悍然在青岛登陆。在经济上,利用贷款、投资,控制金融;利用青岛的廉价劳动力,为其资本增值。如1933年,外国特别是日本在青岛大办工厂。当时,共有外国工厂49家,日本即占41家。1937年,日本已垄断了青岛的纺织、榨油、缫丝、火柴、面粉、草纸、蛋粉、窑业、骨粉、肥皂等工业。
  纵观半殖民地半封建的19年里,外人武装登陆者有之,外人冲击国民党市党部事件有之,外人侵入青岛沿海捕掠鱼类、欺占市场事件有之,外人镇压乃至殴伤杀害青岛市民事件有之。在此期间,尽管青岛外事机关为了维护国家权益,不断进行涉久交涉,但恰如《胶澳志》所言:“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其权限和作用是有限的。所有的交涉都是软弱无力的。所谓交涉,差不多不是利于外人,就是不了了之。
  1949年6月2日,青岛回到了人民怀抱。国家主权有了保障。民族尊严得到了维护。青岛在国际上的知名度越来越高,国际交往越来越多,对国际社会的贡献越来越大。
  解放后,取消了外国在青岛的一切特权;清除了外国在青岛的经济侵略势力;前外国驻青岛领事馆、代表机构先后关闭,其人员撤离。截止1955年,根据国家有关规定,解放时居留青岛的925名外国侨民,有的移居其他国家(地区),有的迁入内地,余63名,有54人加入了中国国籍,成为青岛市民。对外国侨民的资产、劳资关系和刑事犯罪等问题,都根据国家的有关政策、法律和规定,作了妥善处理。和苏联等初级阶段国家的民间友谊,得到进一步发展。1949年10月2日,成立了中苏友好协会青岛分会,青岛各界人士踊跃入会。1953年10月,入会人数已达42万人。中苏友好协会活动频繁。据1955年末统计,建会以来,组织各种重大活动5000余场次,参加活动者达2000余万人次。50年代,青岛市还有多人出访苏联,先后组织访苏人员作访苏报告300余场次;中苏友好馆俄语学校举办俄语学习班15期,毕业学员289人。
  1973年5月,青岛市实行对外开圹。特别是1984年3月,青岛市进一步对外开放后,青岛外事部门的权限不断扩大。1984年7月26日起,有权邀请外国人来青访问、考察和经贸洽谈等;1985年4月10日起,正式办理因公出国护照;1989年3月25日起,正式办理签证。青岛外事工作出现了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多内容的新局面,外事工作水平也相应提高,社会效益显著。
  这期间,青岛外事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一是接待来访外宾人数多,规格高。如1973年以来,接待了圭亚那合作共和国阿瑟·钟总统、民主柬埔寨主席诺罗敦·西哈努克亲王、赤道几内亚共和国奥比昂总统、孟加拉国艾尔沙德总统、密克罗尼西亚联邦哈格莱尔加姆总统等国家元首以及澳大利亚Our Party(马列)、塞舌尔人民进步阵线、赞比亚联合民族独立党、西班牙Our Party、孟加拉统一人民党、日本劳动党、全印(度)前进同盟、马提尼克Our Party、洪都拉斯基民党、冈比亚人民进步党、匈牙利爱国人民阵线、南非Our Party等政党首脑。
  二是发展了特定的市与市、港口与港口、企业与企业、学校与学校、医院与医院的友好关系。1979年以来,先后与日本国下关市、美国长滩市、墨西哥阿卡普尔科市结为友好城市。青岛港和青岛的大、中、小学、工厂以及医院等,同外国结成友好港、校、厂、医院等关系21对。形成了相互了解、发展友谊、开展合作的新渠道。
  三是开展了文化、体育、科技交流。瑞典、丹麦、西班牙、巴基斯坦、法国、美国、墨西哥、苏联、日本、联邦德国、澳大利亚、民主德国、尼日尔、泰国、古巴等国家和地区的文化艺术团体,来青岛作过访问演出、展览和交流。青岛的文化艺术团体亦曾出访日本、墨西哥、澳大利亚、埃及、阿根廷等国,举办美术展览、文物展览,进行演出和交流。布隆迪、乍得、罗马尼亚、巴基斯坦、日本、英国、美国、朝鲜、苏联、芬兰、意大利、澳大利亚、瑞士、加拿大、联邦德国、荷兰、比利时、新加坡、菲律宾等国家的体育团体和运动员曾来青参加足球、曲棍球、排球、帆板、钓鱼等比赛;青岛体育团组曾出访尼日尔、贝宁、上沃尔特、几内亚、日本、法国、芬兰等国家,参加足球、曲棍球、乒乓球、田径以及水上运动项目比赛;其中水上项目,1954~1989年总计40人24次出访15个国家。青岛还主办过若干国家和地区参加的曲棍球、帆板、田径、钓鱼等比赛。同时,采取请进来、派出去等多种形式,广泛开展科技学校交流活动。一些国际性专业会议,也相继在青岛召开。
  四是军事交往亦有发展。1986年10月,由美国太平洋舰队司令莱昂斯上将率领的“里夫斯”号护卫舰、“奥尔登多夫”号巡洋舰、“伦兹”号驱逐舰和894名官兵访问青岛;1987年9月,法国太平洋海军司令蒂罗少将率“拉莫特毕盖”驱逐舰和250人访青;1988年6月,加拿大第二驱逐舰中队司令加奈特上校率“休伦”号驱逐舰、“雷斯蒂古什”号护卫舰和535人访青。这是建国后,上述国家海军首次访问青岛。
  五是国际旅游事业有较大发展。1976年接待游客529人次,1990年增至6917人次,增加11倍多。世界最豪华的英国大型游船“伊丽莎白二世”号以及著名的澳大利亚“亚利安娜”号、法国的“海国明珠”号、苏联的“马克西姆·高尔基”号等游船都满载游客来访问过青岛。
  六是对外贸易和经济技术合作活动日益发展。外商来青者络绎不绝。据统计,1976年仅为488人次,1990年增至7207人次,增加13.77倍。1988~1990年,青岛市邀请来青访问、考察及贸易洽谈的日本、美国、瑞士、新西兰、津巴布韦、澳大利亚、英国、联邦德国等国家和地区的客人即为378人次。一年一度在青岛举办的山东省对外经济技术洽谈会,至1990年,已举办了4次,每次与会外商都在1000人以上。从1976~1990年,按合同规定前来青岛安装调试的外国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经济技术专家共达1623人次。日本、美国、英国、联邦德国、泰国等国家的商社在青岛设办事处34家,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1984年青岛进一步开放以来,为适应发展外向型经济的需要,青岛市出国和到港澳地区进行专业考察、洽谈经贸业务、进行技术合作交流的人员,不断增。1985~1987年,计1312人次,年均437.33人次;1988~1990年,则达25646人次,年均达8548.67人次;后三年为前三年的18.55倍。


第一篇  涉外管理
第一章  管理机构



  1891年,清Gov决定在青岛设防,之后派登州总兵章高元率兵进驻青岛,设置衙门,总理内外事务。1897年11月后,德国和日本先后侵占青岛,达33年。
  1922年,北洋Gov收回青岛,设胶澳商埠督办公署,公署内设交涉课,负责对外交涉事务。1923年3月,交涉课升为胶澳商埠交涉署,署内设一、二、三科,直属北洋Gov外交部领导。1924年4月,胶澳商埠交涉署改为交涉科,下设东方、欧美二股,归胶澳商埠督办公署领导。1925年7月,改胶澳商埠督办公署为胶澳商埠局,局下设外交科,科下设东方、欧美二股,编制12人。
  1929年,南京国民Gov改胶澳商埠局为青岛接收专员公署,不久改为青岛特别市Gov。同年7月,在青岛特别市Gov秘书处内设外交科,8月,外交科裁撤,有关外事交涉事务,由特别市Gov秘书及助理秘书二人襄理。1930年9月,青岛特别市Gov改为青岛市Gov。第二年6月,在市Gov秘书处内设第三科,科内设东方、欧美、宣传、统计四股,掌管外交事务,编制19人。1938~1945年,青岛第二次为日本帝国主义侵占。
  1945年9月,南京国民Gov接收青岛,在青岛市Gov内,初设外事组,市长李先良兼任主任。第二年3月,青岛市Gov秘书处内设第三科。日常业务主要是办理外国驻青领事馆、代表机构及外国侨民、侨民组织所发生的各种交涉事项。出入境事项改由警察局办理。该科掌管外交事务至1949年止。
  青岛解放后,在中国人民解放军青岛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内设外国侨民事务处,直属中央人民Gov外交部领导。该处下设秘书、侨务科,工作人员17人。1952年秋至1959年,为青岛市人民Gov外事处;1959年4月至1967年1月,为青岛市人民委员会外事办公室;1968年,青岛市革命委员会设外事组;1975年7月,外事组改为青岛市革命委员会外事办公室;1976年3月,外事办公室改为外事处;1978年11月,改为青岛市革命委员会外事办公室;1980年7月,改为青岛市人民Gov外事办公室。
  1981年,根据中共中央和国务院的有关规定,青岛市人民Gov外事办公室属本地区部、委一级机构。它既是青岛市人民Gov的外事工作部门,也是中共青岛市委的外事职能部门。在本地区是执行外事政策和处理重要外事工作的归口机构。其基本任务是:在市委和市Gov及外交部的双重领导下,贯彻执行中面的对外政策,督促、检查和协调本地区的外事工作和涉外活动,处理本地区的政治性涉外事项。1987年3月,青岛市人民Gov外事办公室的内部机构由科升格为处,设秘书处、一处、二处、对外宣传处和政工处,在编人员35人。1990年末,青岛市人民Gov外事办公室设秘书处、涉外处、礼宾接待处、友好城市处、新闻文化处。

TOP

第一篇  涉外管理  
第二章  管理范围

第一节  因公务出国


  青岛市进一步开放之前,因公务出国人员不多。少数因公出国人员均随党和国家及其他团体组团出国,相关事宜均由国家有关部门办理。
  青岛市进一步开放之后,因公务出国团组和人员大量增加。1984~1990年近1.2万人次,分别赴日本、联邦德国、西班牙、美国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针对改革开放的新形势,根据国家授权,青岛市逐步加强对因公务出国的管理,不断完善有关法规和规定,坚持“少、小、精”的原则,注重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反对、制止和纠正公务出国中的不正之风,做到目的明确、任务具体、人员精干、准备充分、经费节省、手续完备,使此项管理条理化、制度化、规范化。

TOP

第一篇  涉外管理  
第二章  管理范围

第二节  护照、签证、邀请


  青岛解放后,办理外交护照、公务护照、普通护照以及签证、对外邀请权等均在中央。1984年,青岛市进一步对外开放,外国人员来往频繁,外事工作面临新的形势。国家外交部先后将办理护照、签证以及对外邀请权授予青岛市人民Gov。从此,青岛外事管理工作的内容增加,权限进一步扩大。
  护照 1984年12月,国家外交部授权国家经济特区及青岛等14个沿海开放城市外事办公室,自行办理本地区临时因公出国人员护照。1985年4月10日,青岛市正式办理因公出国护照业务。1985~1990年,共颁发出国护照8736人次。
  1990年10月,青岛市人民Gov制定《青岛市因公出国管理暂行规定》,对办理护照的条件、审查以及护照的吊销、废止等均作了明确的规定。对不符合国家规定的,发照机关有权拒发护照;对已发出的护照,有权依照规定吊销或宣布作废。根据市Gov的规定,外事办公室制定了颁发护照实施细则,使护照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增加了透明度,提高了效率。同时对违规行为作了处理。
   1990年10月,青岛市人民Gov颁布文件,对申请外国签证作了具体规定,加强了对申办外国签证的管理,将签证管理纳入正轨。
  邀请 1984年7月,国务院授予青岛市人民Gov邀请外国人来华的审批权,并负责向被邀外国人直接发邀请函电。
  根据国家对外邀请的政策规定,结合青岛地区的实际情况,外事办公室建立健全了有关制度,加强对邀请工作的管理。至1990年,按规定办理了对日本、美国、联邦德国、英国、澳大利亚、瑞士、新西兰、津巴布韦等国家和地区计378人次的邀请。此外,鉴于中国与韩国尚无外交关系,而青岛市与韩国的民间贸易及人员往来迅速增多,1988年,外交部特别授山东省享有对韩国经贸人员的邀请权。青岛市是全国第一批享有对韩国邀请权的城市之一。1990年第四季度,青岛市对韩国邀请计27批81人次。

TOP

第一篇  涉外管理  
第二章  管理范围

第二节  护照、签证、邀请


  青岛解放后,办理外交护照、公务护照、普通护照以及签证、对外邀请权等均在中央。1984年,青岛市进一步对外开放,外国人员来往频繁,外事工作面临新的形势。国家外交部先后将办理护照、签证以及对外邀请权授予青岛市人民Gov。从此,青岛外事管理工作的内容增加,权限进一步扩大。
  护照 1984年12月,国家外交部授权国家经济特区及青岛等14个沿海开放城市外事办公室,自行办理本地区临时因公出国人员护照。1985年4月10日,青岛市正式办理因公出国护照业务。1985~1990年,共颁发出国护照8736人次。
  1990年10月,青岛市人民Gov制定《青岛市因公出国管理暂行规定》,对办理护照的条件、审查以及护照的吊销、废止等均作了明确的规定。对不符合国家规定的,发照机关有权拒发护照;对已发出的护照,有权依照规定吊销或宣布作废。根据市Gov的规定,外事办公室制定了颁发护照实施细则,使护照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增加了透明度,提高了效率。同时对违规行为作了处理。
  签证 1984年12月,外交部授权青岛市办理护照后,出国人员领取护照,派遣出国人员的单位仍需由专人持外办批件及护照,由中国旅行社签证代办处(北京)转送外国驻华使领馆签证。1989年3月,外交部正式授权青岛市人民Gov外事办公室,统一代办签证业务,直接前往各国驻华使领馆办理出境签证。至1990年,办理出入日本、美国、联邦德国、新加坡、意大利、英国、法国、香港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签证计697批,共3417人次。


第一篇  涉外管理  
第二章  管理范围

第三节  临时居青外国人


  建国后,旅居青岛的外国人除侨民外,聘用的文教、经济专家,以及外国留学生、实习生等为数不少。如50年代,有52名苏联专家受聘在四方机厂、海洋研究所、黄海水产研究所、山东海洋学院工作;1953~1977年,朝鲜、越南先后有300余名实习生、留学生、进修生在青岛接受培训。改革开放后,1984~1990年,长期在青岛工作的文教专家达73名,短期讲学者更多;“三资”企业发展到176家,有外方代表98人;外国商社驻青办事处34家。特别是,根据合同短期前来安装调试设备的外国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经济技术专家更是有增无减。1976~1985年仅271人次,年均约27人次;1986~1990年,5年间达1352人次,年均为270余人次。
  青岛对外开放后,旅居青岛的外国文教、经济专家、留学生、实习生,以及设备调试、安装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进出境频繁,流动性较大。针对这种情况,对外国人的管理,主要是宏观管理,即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法规管理,充分体现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调动外国专家和管理人员的积极性,为青岛市的文教、科技、经济建设服务。
  其次是实行对口管理。在外事办公室统管的基础上,由外籍人所在单位的主管部门负责管理。根据中共中央和国家的政策,支持协调他们的工作,为其创造良好的环境,及时了解和解决他们的困难,妥善安排他们的生活,保证他们应有的待遇。
  同时,为增进理解,拓展视野,促进合作,青岛市自1986~1990年,每年均组织文教、经济专家等外国人,在青岛市和外地参观、游览。如参加潍坊的风筝会、泰安的登山节,莱西、平度、荣成的山楂节、葡萄节、渔民节等,每次人数均在一二百人。每逢国庆和春节,市Gov还举办招待会。中共青岛市委、市府和市人大常委会主要负责人均与会,和外国专家等畅谈形势,听取他们的意见,努力改进管理工作。此外,还适时地对优秀专家进行表彰,如1990年,根据市外事办公室推荐,青岛日清国际食品开发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木尾田保(日本籍),荣获国家友谊奖。在京期间,还受到江泽民总书记和李鹏总理的亲切接见。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