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论坛广告管理办法·2012青岛啤酒节专题报道·牢记:青岛旅游局投诉电话
·青岛圈论坛广告投放说明·2012最新青岛旅游攻略·2013年1月青岛潮汐表
·青岛旅游景点介绍|图片·青岛旅行社排名及报价查询·青岛旅游就入住中山旅馆
返回列表 发帖
第八篇 丝  织



  青岛近代丝绸工业始于1902年,由德国的十六名绅商和绢物商在沧口设立德华蒸汽缫丝厂,采用辽东出产的野生蚕茧缫制柞蚕丝、黄丝、白丝,销往欧洲市场。1908年,德华缫丝厂歇业,后曾聘用6名华商经营。1913年8月德华缫丝厂作价30万元售于周学熙开办的华新实业公司。除了德华缫丝厂外,在这一时期还有华商1905年创办的青岛沧口缫丝局。
  1917年,上海日华蚕丝株式会社投资60万元在青岛设立铃木丝厂分厂。1923年,日华蚕丝株式会社在山东张店设立了代办处“出张所”,建立了青岛铃木丝厂张店分厂,专营缫丝。同一时期,日商钟渊纱厂附设缫丝房,于1923年4月建成,并设立了一处蚕丝研究所。
  1935年,日华蚕丝株式会社将铃木丝厂的缫丝设备转移至周村、张店两地,买进印染设备,把原来的制丝工场改造成染色加工布工场,易名为瑞丰染厂。1938年,日华蚕丝株式会社改组为日华兴业株式会社,瑞丰染厂改由日华兴业株式会社管辖。1940年,日华兴业株式会社在瑞丰染厂西南空地投资500万元,后至1500万元,另建绢纺工场。1941年初新厂建成后,改名为纺织工厂,其设备由青岛五福织布厂调入和由上海购进。
  除上述日商在青岛设厂外,还有5个经营绢、绫的小型日商厂家和16个经营人绢丝织的小型中国厂家,这些日商、华人企业规模较小,没有形成集约生产。
  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日华兴业株式会社停工待命,1946年6月中国蚕丝公司由上海派11名接收大员来青岛接收日商绢纺工厂,改名为“青岛第三实验绸厂”。是年9月开工,1948年10月工厂停工,厂方解雇工人和职员,厂内大多设备也遭到了破坏。
  青岛解放后,第三实验绸厂收归国有,先后更名为“山东丝织厂”、“山东第一丝织厂”;1953年定名为“国营青岛丝织厂”。
  1976年12月,青岛第二丝织厂建立,1980年,青岛丝线厂建成,至1988年,青岛有丝织企业3个,拥有丝织机470台,年生产能力——丝织品700万米,印染能力1600~1800万米,年创利税653.8元。青岛是山东省丝绸出口的重要生产地区,年出口量占山东省出口总量的30%以上,年创汇近900万美元。


第八篇 丝  织  
第一章 生  产

第一节 原  料


  德华缫丝厂早期使用胶东野生蚕茧生产成卷蚕丝,因产品抗压力不足,销路不畅,后试用了辽东出产的野生蚕茧试验,效果甚佳。尔后,该厂自意大利、法国引进优良蚕种,廉价售给胶济铁路沿线农民饲养,定期派人收购,生产出质地优良、粗细均匀、容易染色的新品种。
  铃木丝厂的原料来自山东胶济铁路线一带的家蚕、柞蚕,生产柞丝、黄白生丝、黄白厂丝,日产量达3000斤左右,到后期所需干茧增加到15000担。日商在厂内附饲养、试验所一座,对山东养蚕法及蚕种进行专项研究,同时从日本输入桑苗养蚕,质量较山东土产茧高,当时的蚕茧市场几乎被铃木丝厂控制。
  日商纺织工厂1941年开工后,原料来源于山东省内,有生丝和人造绢丝。1944年起因生丝减产,人绢丝输入来源困难,经营难度大,勉强维持到1945年营业停止。
  1946年9月开工的青岛第三实验绸厂,所使用的原料大都是从东北购买的柞蚕丝和杂色厂丝、绢丝等,原料质量差,使用效果不理想。
  青岛解放后,丝绸工业企业所用的原料是由上级职能部门按计划指标保证供应。其他辅助原料主要是各企业自行采购。桑蚕丝大多来自日照、泰安、周村等地;柞蚕丝来自烟台、文登、牟平、乳山等地;人造丝来自保定、新乡地区;合纤丝主要依靠进口;桑绢丝来自莱阳;棉纱由青岛当地供应。

TOP

第八篇 丝  织  
第一章 生  产

第二节 厂  房


  青岛解放前,丝织业生产厂房多为砖木结构。没有通风、取暖、给湿设备,光线弱,温、湿度较差,工作环境恶劣。厂房面积都很狭小。
  青岛解放后,丝绸企业厂房建设有了较大改观,厂房建设向现代化、标准式发展。青岛丝织厂(原青岛第三实验绸厂)1966年新建了印染车间,为二层楼房建筑,上层为印花台板车间,下层为漂染、整装车间,建筑面积达6278平方米。1969年翻建准备车间,面积2479平方米;1971年翻建织绸车间,面积2848平方米,均为钢筋混凝土结构的锯齿型厂房,宽敞、明亮、通风,温度、湿度设备齐全。1975年,新建漂炼车间1178平方米。此后,又陆续新建了几处厂房设施。1988年,全厂建筑面积为42937平方米,其中生产用房为17781平方米。
  1976年开始筹建青岛第二丝织厂。该厂建成后为三层钢筋混凝土结构,辅助设施和通风、温、湿设备齐全,建筑面积达20813平方米,其中生产用房为17779平方米。
  青岛丝线厂是1980年成立的。该厂前身为手工业合作社,职工各自在家中进行手工生产。1988年,该厂占地面积2401平方米,其中生产用房1814平方米。

TOP

第八篇 丝  织  
第一章 生  产

第三节 设  备


  缫丝、丝织设备 1902年德华缫丝厂利用蒸汽机器制作蚕丝、黄白丝,为青岛近代丝绸工业的发端。1917年建厂的铃木丝厂初有日本缫丝机330台,煮茧锅745口;到1923年,缫丝车达到1000部,张店分厂缫丝车达600部,日产量也由开始的150担上升到1500担。1923年,钟渊纱厂有缫丝车200部。1941年开工的日商纺织工厂有铁木织机200台。1945年,第三实验绸厂有日本铁木织机196台(其中津田型112台,伊滕型84台),其他附属设备和电机设备100余台,设备大多破旧不堪。
  青岛解放初,青岛丝织厂接收了第三实验绸厂的设备。1950年3月恢复生产,196台织机仅开动120台。1958年,增加国家定型设备K251自动换梭全铁丝织机60台。1964~1977年,日式铁木织机全部改造成全铁K251丝织机,同时新增加K251型宽幅丝织机60台,准备工序有整经、摇纬、捻丝、并丝、上浆、?子等配套设备108台,丝织机总台数达250台。
  青岛第二丝织厂到1982年,拥有K251型丝织机220台、配套准备工序设备114台。
  70年代广泛采用电子技术,青岛丝织厂、青岛第二丝织厂安装电子护经、光电探纬织机110台。
  青岛丝线厂建厂初期只有几只染缸和一些木制捻丝设备。80年代,先后引进了GB001型络丝机和GB121型并丝机及5台2411型绞动喷射染色机,达到全部机械染色,共计各种设备50余台。
  印染设备 解放前,丝绸印染在青岛、山东都是空白,为了适应丝绸工业的发展,增加丝绸的花色品种,扩大外贸出口产品,改变山东只出口柞丝白坯的落后局面,1966年国家投资176.1万元,在青岛丝织厂新建印染车间,增建空气调节、给水、供气、供电、排水工程,陆续添置印染设备74台。其中引进日本产OF71—4型高温高压溢流染色机、AH3—160型热定型机、33T—165型短环烘干热定型机、呢毯整理机、震荡水洗机、瑞士产感光连拍机、连晒机、德国产提卷染色机、高温高压卷染机、喷射溢流染色机等11台国外设备,形成1800万米的印染能力。
  动力设备 1949年,青岛第三实验绸厂有生产动力设备高压3300伏、低压220伏,全厂装机容量70千伏安,全部设备为天轴集体传动。
  从50年代开始,丝织厂对动力设施多次扩建、增容。1964年,青岛丝织厂的设备动力,由集体天轴传动改为单机单独传动;1971年扩建配电室,装机容量由1949年的70千伏安达到800千伏安。至1988年,青岛丝绸各企业装机容量达到1300千伏安。

TOP

第八篇 丝  织  
第一章 生  产
第三节 设  备

青岛市丝绸工业主要丝织专用生产设备
0.jpg

TOP

第八篇 丝  织  
第一章 生  产
第三节 设  备

青岛市丝织业主要印染设备表
0.jpg

TOP

第八篇 丝  织  
第一章 生  产

第四节 劳动力


  德华缫丝厂创办初期,缫丝工人都是在当地招录的,由柏林总公司派技术人员负责培训。1902~1907年,先后有1700人通过培训进入生产岗位。随着工人劳动技能的提高和工艺的改进,缫丝成本比建厂之初降低25%,德华缫丝厂最多时雇佣缫丝工人1200人。
  日商铃木丝厂1917年建厂,使用蒸汽机器制丝,开始时雇佣工人400人,到1936年达1260人。纺织工厂1941年开工,职工300人。工厂实行一班制,工作12小时,日商聘用9名日籍技术人员指导工人生产,加强技术等项管理。
  青岛第三实验绸厂1946年9月开工时,有工人135人,1947年达245人。工厂实行一班或二班工作制,由于员工技术水平低,管理落后,工厂每况日下,到1948年底工厂被迫停产时,人数仅有108人。
  青岛解放后,企业生产、管理逐渐步入正轨,职工人数不断增加。由于丝绸行业职工文化素质不高,50年代开始,企业举办各类政治、文化夜校,并选派优秀职工到纺织专业学校学习和培训,提高了职工的文化技术素质和管理水平。广大职工努力钻研技术,苦练基本功,出现了不少技术能手,在山东省技术操作比赛中,多次夺冠。
  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企业开工从一班生产到二班生产。1958年工厂扩台扩锭,实行三班生产,车速提高8~13%。
  1977年第二丝织厂开工后,丝绸企业已普遍采用三班8小时工作制,每人看3~4台机,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1981年青岛丝织厂率先实行“四班三运转”,使劳动生产更为科学。
  1950年,青岛丝绸业有职工403人,1960年达到1500余人,1970年达到1550人,1980年达到2990人。至1988年末,青岛市丝绸企业职工总数达3550人,其中女职工占67.8%。职工队伍素质也不断提高,科技人员由1950年的0.02%增至1988年的9.5%。

TOP

第八篇 丝  织  
第一章 生  产

第五节 产  品


  20世纪初,德华缫丝厂和铃木丝厂生产的产品均为柞蚕丝、黄白丝、厂丝等丝类产品。
  1941~1945年,日商纺织工厂的产品有柞丝绸、真丝绸、人绢绸、交织绸等二三十个品种。
  50年代,青岛丝织厂主要生产柞茧绸,产量不高;青岛丝线厂主要产品是捻棉线。
  60年代初,主要是电力纺6315、6717、6374和柞绢纺423、6603、1016等品种。同时由漂炼柞绢绸为主转为桑蚕丝绸为主,新产品有桑丝纺类466产品、斜纹绸及双宫绸等。这期间完成了北京人民大会堂、济南南郊宾馆、青岛宾馆和四方机厂需要的装饰用绸9个品种,10多个花色的设计和生产任务。
  1963年,以466为代表的电力纺、6317为代表的柞丝绸、6580为代表的柞绢纺销路尤畅,其中466真丝生纺被誉为国际名牌,这些产品行销欧洲及波斯湾等国。
  60年代末至70年代,随着青岛丝织厂增添印染设备,丝织机的改造及青岛第二丝织厂的开工建设,丝绸产品也随之有了很大的发展。丝绸印花工艺进一步提高,花样由直印到套印、纺印、吊印、渗透印、金粉印等。1971年的广交会上,青岛丝织厂展出的41个真丝花色品种,被客户选中30个。青岛丝织厂主要品种有:466电力纺、497改进纺、6317柞丝绸、516人丝有光纺、513人丝素软缎等。1974年陆续增加了真丝印花绸、真丝斜纹绸、真丝缎、真丝缎条纺、线绨被面和一些化纤产品、交织产品。1978年,青岛丝织厂研制生产了10多万米的日本和服涂料印花,在印花工艺、品种、花色等方面有了很大发展。
  80年代,青岛丝绸品种不断增加,主要有青岛丝织厂生产的“塔松”牌466真丝生纺、513色人丝软缎、12576印花双绉、911毛葛、11563真丝缎条纺、A0054交织绸、905交织绸、19005斜纹绸。青岛第二丝织厂主要生产12158双绉、12131双绉、85053双绉、80940“海花”牌线绨被面、85002素绉缎、85042泡花绉,还有真丝手绘手帕、方巾、长巾、丝绸画品等旅游产品。青岛丝线厂为生产丝线产品的专业厂家,主要产品有捻丝线、纬丝线及和服腰带绳,后又增加了真丝缝纫线、服装、皮革丝线等品种。

TOP

第八篇 丝  织  
第二章 经  营

第一节 销  售


  内销 青岛解放前,大多丝厂、绸厂和织户将产品直接出售给绸缎庄、染坊及外地批发商,或者自己零售,靠市场需求自行调节。
  50年代初,由于需求量小,丝绸商品出现积压。1952年,Gov对国营工厂采取订货办法,丝织业的产销初步纳入国家计划,青岛丝绸产品主要由青岛市花纱布公司销售。1954年后,市场供应趋于旺销,根据中国丝绸公司下达的调拨计划,青岛、淄博两产地主要供应西北广大地区和安徽、河南。1963年,国家对内销丝绸、人造棉布计划供货渠道进行调整,山东省内市场销售由国家商业部门统一安排,青岛丝绸内销业务由青岛市纺织品批发部统营。
  1981年,青岛丝绸批发部(后改称批发站)成立,各厂家生产的丝绸产品均由批发站收购后,在省内按“计划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原则进行调拨批发。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丝绸产品的销售由过去单一渠道、独家经营变为多渠道、少环节,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主的多家经营。除青岛丝绸批发站外,其他纺织品销售单位、丝绸企业和个体户也开始经营丝绸。
  内销产品主要有青岛丝织厂的真丝、人丝、交织、合纤类织物和印花绸;青岛第二丝织厂的各种丝绸被面、里子绸、手绘旅游产品;青岛丝线厂的各类丝线等。
  青岛丝绸产品除供应山东省、青岛市外,还大量销往北京、山西、内蒙古、陕西、新疆、安徽和湖北等地。
  外销 1902年德华缫丝厂开工后,生产的柞蚕丝、黄白生丝、黄白厂丝等销往欧洲大陆市场。1909年,在青岛口岸十大类出口商品中,柞丝绸和丝分居出口额第二位和第三位,丝绸商品出口共522.45海关两,占当年出口总额的20%。
  铃木丝厂生产的柞蚕丝、黄白生丝、黄白厂丝销往欧洲和美国,年出口量达10吨。最高年份是1930年,成交黄白厂丝65.33吨,价值5929万元。
  建国后,国家对丝绸出口极为重视。50年代中期,外贸部门与生产厂家建立加工关系,由外贸部门提供丝绸的品种及规格样品,厂家生产后交外贸部门出口,这一时期主要以柞丝绸产品为主。
  1958年,青岛丝织厂生产的“塔松”牌466真丝生纺开始出口香港,并由此转口菲律宾市场,还被国家定为466电力纺全国单一出口生产厂家,每年出口达四五十万米,成为青岛丝绸出口的拳头产品。1962年,青岛丝绸出口产品交货5458匹,到1965年达到6672.9匹,占当年山东省丝绸出口交货量的32.52%。
  60年代末至70年代,青岛为山东省唯一印染真丝绸出口基地,丝绸印染产品开始进入国际市场。联邦德国的伊斯拜特,日本的松尾,香港的同德、时光、美伦等都是经销青岛印花绸的老客户。
  80年代,青岛丝绸产品大量出口。青岛丝织厂的国家银奖产品“塔松”牌466真丝生纺畅销不衰;省优产品513素软缎年外销量达50多万码;青岛丝线厂的丝线、和服腰带等产品外销日本、泰国、印度等国家,成为山东省唯一生产真丝线产品的定点厂家,年人均创汇额为全省丝绸行业各企业中最高者。
  至1988年,青岛已成为全国十四个丝绸出口基地城市之一,山东是丝绸重点出口生产地区,年出口绸缎350多万米、丝线37吨,出口收购总值占全省的22%,出口产量占总产量的73%,年创汇近900万美元,产品远销十几个国家和地区。

TOP

第八篇 丝  织  
第二章 经  营

第二节 效  益


  青岛解放后,丝绸企业开展爱国增产节约运动,推广先进操作经验,提高职工劳动素质和生产积极性,经济效益不断提高。60年代末,产品结构和出口品种有了较大改观,生产和效益增长较快。70年代中期,利润和工业总产值分别比60年代中期增长2.31倍和3.16倍,全员劳动生产率也有大幅度提高。
  80年代,青岛丝绸业通过企业整顿,逐步改革管理体制和经营方式,引进技术和先进设备,提高了生产能力。1985年后,丝绸业开始深化企业改革,逐步形成厂长经理责任制和车间、班组承包制,加强了企业现代化科学管理,经济效益持续上升。1988年,全行业工业总产值达5993.9万元,实现利润379.5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达17485元/人。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