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论坛广告管理办法·2012青岛啤酒节专题报道·牢记:青岛旅游局投诉电话
·青岛圈论坛广告投放说明·2012最新青岛旅游攻略·2013年1月青岛潮汐表
·青岛旅游景点介绍|图片·青岛旅行社排名及报价查询·青岛旅游就入住中山旅馆
返回列表 发帖

青岛市志27:纺织工业志 第六篇 毛麻纺织

第六篇 毛麻纺织  
第一章 毛纺织

第一节 生  产


  原料 青岛毛纺织生产的主要原料是羊毛和化纤,靠山东省、青岛市主管部门通过计划调拨供应。80年代,随着经济计划体制的变革,计划调拨的原料逐步减少,大量毛纺原料由企业按需“找米下锅”,自行采购。
  羊毛 建国后,青岛粗纺毛毯、毛线生产主要用青海毛和山东省内、外土种羊毛。80年代初,由于毛纺织生产的迅速发展,精梳毛纺织品投产,国产羊毛的质量、数量均满足不了毛纺生产的需要,很大一部分靠进口解决。1988年,青岛精梳毛纺生产共耗用羊毛680吨。其中国家计划调拨只供应68吨,企业自行采购70吨,其余79.7%的缺口用外汇进口澳大利亚、新西兰、阿根廷等国羊毛解决。
  化纤 青岛毛纺织生产用的化纤原料,以腈纶(含腈纶条)用量最大,粘胶纤维(人造毛)次之,涤纶、锦纶则因混纺织物结构的需要配用量较少。化纤原料主要来源于淄博合成纤维厂、淄博毛纺厂、丹东化纤厂和青岛化纤厂等。
  由于国产化纤原料满足不了毛纺织品在产量、品种、质量等方面的需要,因此有相当一部分化纤原料,特别是各种规格的腈纶毛条等,每年仍须从联邦德国、日本等国家进口解决。
  厂房 青岛市毛纺织企业的生产厂房,建厂初期多沿用棉纺织企业的旧厂房。青岛毛纺织厂建厂以来,旧有砖木结构厂房彻底得到改造,翻建为钢筋混凝土结构,生产用建筑面积逐步扩大。1988年,厂房面积达17909平方米;并另建有污水处理化验室200平方米。
  青岛第二毛纺织厂从1980年开始,利用旧厂房(原青岛第七棉纺织厂废纺包布车间)改建成1100平方米毛纺织车间。1982年第二期工程按照毛纺织企业厂房设计标准,改造翻建了包括18003平方米的大型毛纺条染、染整车间,以及配套的锅炉房、污水处理工程等在内的生产性建筑25000平方米。
  青岛簇绒毛毯厂1984年利用原青岛橡胶机械厂部分厂地和建筑进行改建,1985年建成含染整配套的簇绒毛毯生产线厂房6349平方米。全部生产厂房均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其通风、采光、污水处理排放等功能,全部达到设计标准。
  至1988年,青岛纺织系统内毛纺织企业(不包括厂办企业)共占地41027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为182822平方米。由于改造、扩建采用标准设计,建筑施工的同时,考虑了“三废”的防治和处理,采取了环保措施,各厂毛纺污水经过处理达到排放标准。青岛第二毛纺织厂采取水膜消烟除尘措施,使全厂锅炉烟尘排放量符合国家标准,同时通过横向协作,将年产9300吨锅炉废渣固定供应十梅庵砖厂,用来生产建筑用砖。
  设备 70年代初,青岛毛纺织厂投产初期仅有棉改梳毛机3台,土制粗毛纺机400锭,棉毯织机改制的毛毯织机3台。1975年开始,随着生产发展和技术改造,主要设备得到彻底更新,旧棉改粗毛纺设备分别由国产定型梳毛机和BC583、BC584型粗梳毛精纺机所代替,毛纺锭增加到1036枚,毛织机全部更新为H212型毛织机,并扩充到50台,其中提花毛毯织机22台。
  1979年青岛第七棉纺织厂毛纺织车间建成。配置梳毛机8台、精梳精纺锭4752枚、精梳毛纺织机88台,投产后填补了青岛市精梳毛纺织生产的空白。
  1980年,青岛纺织系统内毛纺织主要设备有梳毛机(含毛精梳机)26台、毛纺锭6700枚、毛织机156台(其中毛毯织机68台)及配套的漂染、染整设备。1982年,青岛第七棉纺织厂经纺织工业部核准进行“棉改毛”二期工程,投资2336万元,引进联邦德国半旧精毛纺锭13104枚和部分条染设备,并增加国产精梳毛织机200台及与其配套的前后整理设备。1985年竣工投产,正式易名为青岛第二毛纺织厂。设备规模列全国四大精梳毛纺重点企业之一。同年,青岛簇绒毛毯厂建厂一期工程开始,从日本引进簇绒毛毯生产线一套,其中包括:ST83(英国考贝尔)簇绒机2台,日产M—7000平网印花机、TW—800平幅水洗机、5室长环无底蒸化机、2室6层拉幅烘干机、NK—50—PF刷花机各1台,及NK—R起毛机3台,NK—75—T抓剪机、NK—PL—1烫光机和TG280搓球机各1台等,自动化程度及生产效率均处国内领先水平。1987年二期工程又补充引进日本产AL—H毛细纱机3台(计600锭)。同时配套国产梳毛机3台、针梳机6台及络筒机1台,形成了毛毯用纱自纺、自给能力。同期,青岛毛纺织厂引进意大利斯密托剑杆织机5台,青岛第二毛纺织厂引进瑞士产片梭织机16台,意大利、联邦德国的预缩机、罐蒸机、溢流染色机、连续蒸呢机、热定型机等染整设备12台,为开发新产品,提高毛纺织品加工精深度创造了条件。
1.jpg
  工艺技术 青岛市毛纺织工业早期生产工艺技术简单,捡毛、洗毛、和毛等,绝大部分手工操作,工艺极端落后;梳、纺、织造和染整等亦因使用棉改设备及自制设备,其机械状态、技术工艺都达不到规范要求。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为提高技术、改进工艺,青岛各毛纺织企业选派技术人员到外地学习取经,聘请山东省内外毛纺织专家来厂指导,并在企业内部组织技术人员、工人、干部三结合攻关小组,对引进的新设备技术加紧消化吸收,通过这些措施,使青岛毛纺织企业的生产工艺逐步完善,操作技术基本赶上国内同行业先进水平,毛毯质量已稳定在部标二档水平以上。
  1982年,青岛毛纺织厂在毛粗纺机上通过改进工艺装备,成功地试纺了由山东省纺织科学研究所与青岛第四针织厂研制的兔、羊毛混纺针织毛纱,经山东省纺织厅鉴定,其外观、内在质量都达到同类出口产品水平,填补了青岛毛纺产品的一项空白。
  1986年,青岛毛纺织厂与山东海洋学院合作研究试制了利用电子计算机控制的毛长分条装置,使毛毯留头定长,提高了产品质量。该产品已通过青岛市科委鉴定。
  1987年,青岛毛纺织厂、青岛第二毛纺织厂先后研究推广应用稀土元素进行腈纶、羊毛散染色获得成功,取得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减少污染的良好效果,并被山东省经委和国家稀土领导小组评为稀土元素应用先进单位。青岛毛纺织厂还将稀土元素成功地应用于粗纺缩呢工序生产,并获国家专利。另外,青岛第二毛纺织厂所属厂办企业——毛织品厂研制的与BC272梳毛机配套使用的合成分割胶带,获纺织部科研成果三等奖。
  劳动力 青岛毛纺织厂建厂初期有职工642人,其中女职工423人,占66%;工程技术人员8人,占1.2%。1980年,职工总数达到1282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24人,增加了2倍,占青岛纺织系统全部工程技术人员的1.9%。
  由于毛纺织生产持续发展,行业结构扩大,青岛第二毛纺织厂及青岛簇绒毛毯厂相继建成投产。1985年毛纺织行业职工总数增到6343人,占青岛市纺织系统全部职工总数的8.7%。1982年开始,由于市场的变化,青岛市毛纺织企业调整产品结构,转换经营机制,企业职工队伍亦随之发生了变化,职工人数显著下降。1988年末,人数比上年同期减少6.4%。
  至1988年,青岛毛纺织企业年末实有职工5974人,其中女职工占58.1%,工程技术人员113人。
  产品
  毛线 1971年,青岛市第二轻工业局所属青岛地毯厂曾生产毛线80吨。此后由于质量欠佳,销路不畅,于1976年停产。1986年,青岛第二毛纺织厂及毛织品厂(第二毛纺织厂分厂)分别正式投产针织绒线,年产1036吨,质量稳定,达到部颁3档标准以上,成为畅销的针织生产用初加工(原料)产品。1987年又有青岛第四棉纺织厂分厂、胶南县第四毛纺织厂、崂山第五毛纺织厂等县属企业相继投产毛线。
  毛线的主要品种有:纯毛、混纺粗细绒线和腈纶针织绒线。1988年总产量为991.86吨(含系统外产量229.6吨),其中腈纶针织绒线为824.37吨(含系统外70.3吨),占毛线产量的83.11%。
  毛毯 70年代以后,毛毯即成为青岛市毛纺织行业的主要产品。青岛毛纺织厂(时称青岛织毯厂)1972年开始生产人造毛大提花毛毯及三合一素毯,当年质量即达到部颁等级标准。1973年经天津口岸试销国外成功,1975年改由青岛口岸继续销往泰国、香港等地。随着腈纶、人造毛毯花色品种增加,销路日益扩大,至1979年产量达到29万条。
  80年代,青岛市毛纺织生产发展迅速,毛毯生产在大量增产的同时,不断开拓新品种。青岛毛纺织厂试产纯毛提花毛毯成功,填补了省内空白;青岛簇绒毛毯厂投产的腈纶簇绒印花毛毯也是率先在省内推出的新产品。至1985年,全市毛毯产量达49.65万条。青岛针织公司、青岛毛织品厂,以及即墨、胶南等县、乡、镇企业相继投产毛毯。
  1988年,全市毛毯总产量达90.48万条,其中青岛纺织系统内企业产量为60.52万条。1981~1988年,系统内毛毯产量的年平均增长率达9.6%,居山东省同行业之首。
  青岛毛纺织厂生产的毛毯新产品有“枫叶”牌、“企鹅”牌人造毛提花毛毯,“牡丹”牌纯毛绒面毯、纯毛水纹提花毯,“玉鸟”牌粘腈格毯,“海鸥”牌高级素毯以及腈纶轧花童毯等。其中“牡丹”牌65005—1纯毛绒面毯1987年被评为纺织工业部优质产品。青岛簇绒毛毯厂生产的“甜梦”牌腈纶印花簇绒毛毯除具有色泽鲜艳、绒毛丰满、手感柔软等特点外,并以防霉、防蛀和不掉毛、易洗涤,而且售价低廉的全新面貌进入国内市场。
  粗纺呢绒 1978年,青岛毛纺织厂开始正式生产粗纺呢绒。80年代已能生产纯毛、混纺、纯化纤等系列粗纺呢绒,产量、质量、花色品种均逐年增加。1985年全市产量达31.2万米,比1980年增长29.5%,混合入库一等品率达92.4%。主要产品品种有纯毛大衣呢、海军呢、毛腈女式呢、毛涤粗花呢、毛粘西服呢及混纺法兰绒、大衣呢、海军呢等。
  面对销售市场的激烈竞争,青岛产粗纺呢绒始终保持产品质量稳定提高。青岛毛纺织厂生产的02022大衣呢,以呢面光泽细腻,起球2.5级,曾一度为青岛地区粗纺呢绒的样板。此外,毛粘西服呢1984年获山东省优秀新产品三等奖。
  精纺呢绒 1979年,青岛第七棉纺织厂精梳毛纺车间开始试生产,1980年即完成产量42.71万米,从而结束了青岛不能生产精梳毛织品的历史。1980年青岛第二毛纺织厂建成后,产量、质量和品种均不断增长和提高。1985年,精纺呢绒产量已达133万米,精纺呢绒已逐渐成为代表青岛毛纺织品总体水平的支柱产品。
  青岛第二毛纺织厂历年生产的精纺呢绒,已形成纯毛、混纺、纯化纤系列150多个花色品种;产品以“天鹅”、“金帆”商标行销于国内市场,主要品种有全毛华达呢、毛涤花呢、毛涤华达呢、毛涤腈花呢、毛涤派力司等。其中22074全毛华达呢、33090、33226混纺花呢、32040毛涤腈花呢、35040毛涤派力司等,以呢面平整、手感丰厚、纹路清晰、色泽纯正而畅销国内市场。


第六篇 毛麻纺织  
第一章 毛纺织
第一节 生  产

青岛市毛纺织产品生产情况表
1.jpg

TOP

第六篇 毛麻纺织  
第一章 毛纺织

第二节 经  营


  销售
  内销 70年代青岛毛纺织品主要以内贸(纺织品站)收(选)购和直接与商业挂钩的方式进行销售。80年代开始,在国家经济计划体制改革的总形势下,商业部门转变经营机制,对毛纺织品开始小量选购。1982年起全部由生产企业自销,产品销售在企业已成为经营活动的重要环节。各毛纺织企业除联系各地纺织品公司、百货公司、商场批发外,并成立产品展销部或劳动服务公司等,开展批零业务。为提高产品知名度,扩大销售,开展各种形式的广告宣传。同时派出人员赴山东省内外各地上门推销,不失时机地参加全国性、地区性、行业性产品展销会、订货会,或与商业百货部门办联合展销,委托大商场开设专售柜台。1988年青岛毛纺织厂、青岛第二毛纺织厂与市内6家针织、印染厂等组成青岛市针纺名优产品企业联合会,一致对外开展产品联销业务。
  1988年,青岛毛纺织产品的自销面遍及山东省,并已辐射到西北各省的部分地区;青岛毛纺织厂在北京、西安、大庆、牡丹江等10余个大中城市建立了销售点;青岛第二毛纺织厂建立销售网点265个;簇绒毛毯厂已有37家客户分布在山东省内及沈阳、天津、西安、银川等地。产品销售额逐年增加,1976年为300万元,1980年起每年1000万元以上。1986年售出精纺呢绒200万米、粗纺呢绒30万米、各种毛毯60万条、毛线1000余吨,销售收入达7763万元。1988年售出提花毛毯25.7万条、簇绒毛毯33万条、粗纺呢绒27万米、精纺呢绒340万米,实现销售收入12607万元。
  外销 1973年青岛毛纺织厂由天津口岸出口人造毛毯1800条,实现了青岛毛纺产品出口零的突破。1975年起,由山东省外贸(纺织品)公司组织出口。1979年出口人造毛毯5.65万条、腈纶毛毯2.22万条。此后逐年增加,至1982年出口量达11.45万条,出口交货值达247万元,创外销以来最高水平。1983年以后,由于国际市场需求的变化,毛毯出口逐年减少。1973~1987年,累计出口毛毯75.38万条,主要销往泰国及香港等地。
  80年代初期,精纺毛织品、毛纱等亦开始少量出口,1982年与1983年分别出口精纺呢绒1.8万米和1.23万米,1985年出口腈纶毛纱18吨。
  效益 青岛市毛纺织行业初期生产水平较低,但增长较快。1976年固定资产原值为239万元,总产值为294万元,利税总额为66.9万元。
  1976~1980年,5年间固定资产原值增长1倍,产值、利税平均每年分别增长17%和14.8%。至1981年,固定资产原值达495万元,产值达1448万元,利润114万元,但产值利润、人均利润仍低于纺织系统平均水平。
  1986年,纺织系统内国营毛纺织企业增至3家,固定资产原值增长到6037万元,总产值达到7478万元,利税总额1927万元,其中利润为730万元。
  1988年,面临毛纺织品销售市场继续疲软的严峻形势,青岛各毛纺织企业通过逐步转换经营机制,加强管理,在不增加固定资产和人员较上年减少的情况下,生产仍稳步发展,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9541万元,比上年增长9%;创利税总额2114万元,比上年增长15.7%。利润因受企业税后费用增大和税利政策变化等因素的影响,只完成372万元。

TOP

第六篇 毛麻纺织  
第二章 麻纺织

第一节 生  产


  原料 青岛麻纺织工业主要原料为黄、洋麻。建国初期,青岛麻纺织用麻由华东区麻袋用麻联购委员会山东办事处统一分配供应。1953年第四季度开始,麻袋用麻改由供销社下属的棉麻供应站供应。1958年起,为了减少中转环节,又改为由纺织工业部与全国供销总社联合下达调拨计划,由各麻纺织厂到原麻产地与供销社衔接对口验收调运。
  1980年,原麻由原属部管二类物资降为三类物资,由麻纺织厂到产地自行洽购。
  青岛麻袋用麻除部分使用国产麻以外,自1955年开始至1972年间,曾大量(50%)使用进口巴基斯坦麻。之后,因原麻资源不足,经国家计委批准,在沿海城市麻纺织厂投资建设20条丙烯烃编织袋生产线(包括青岛麻纺织厂),以缓解原料短缺的矛盾。1972年末,青岛麻纺织厂形成了黄麻和化纤两个系列的包装用袋的生产规模。
  厂房 建国初期建立的青岛远东麻纺织厂,初期租用屠宰场(台西观城路65号)场地9547平方米,将原有仓库改造为厂房和办公室,因陋就简,组织生产。北洋、乐农两厂均系利用旧厂房、仓库充作厂房。1952年,远东、北洋、乐农三家麻纺企业合并为青岛实业麻纺织厂后,迁至原青岛实业烟厂旧址(大港二路6号)修整扩建。厂址占地13393平方米,厂房为二层砖木结构,建筑面积5549平方米。1955~1970年,先后共投资44.6万元修建了前纺、后纺、织布和机修车间,以及库房、锅炉房、化验室等,生产条件逐步改善。1973年在青岛第二棉纺织厂西海沿空地平整了12136平方米的原麻货场。同年,为了新上化纤编织袋生产的需要,国家拨款38万元,扩建该厂化纤车间,到1976年11月,建成一幢三层大楼,建筑面积2784平方米,造价62.9万元,使化纤生产条件日臻完善。
  1981年,该厂又接建化纤厂房925平方米,1983年、1984年,先后营建厂房833平方米、库房1190平方米。1985年,为了改善生产条件,防止环境污染,向崂山县中韩镇租地4万平方米(内有旧厂房1950平方米),将软麻和一道梳麻工段迁去。1986年又在厂本部修建了化纤长丝车间365.5平方米。到1988年底,青岛麻纺织厂分散四处,总计占地面积70753.89平方米,厂房总建筑面积12986.55平方米。
  设备 建国初期,青岛三个小麻纺厂设备参差不齐。远东麻纺厂由大连购进麻纺锭1038枚,麻织机41台;“北洋”则由天津购进麻纺锭256枚,麻织机6台;“乐农”基本是土法生产。3个厂合并后,直到70年代初,仍使用原有设备。1971年,青岛麻纺织厂麻纺锭增至1362枚,麻织机55台。1973年,该厂通过设备更新,旧机全部淘汰,更新为国家定型设备。1984年,全厂麻纺锭增至1880枚,麻织机102台。化纤编织袋投产后,逐步压缩黄麻生产,到1988年底,麻纺锭减至1680枚,麻织机90台。
  劳动力 1952年,青岛麻纺织业只有实业麻纺织厂一家,有职工373人,到1978年末,增至1060人。从1985年开始,随着用工制度的改革,企业合同制工人逐年增加,截至1988年末,青岛麻纺织厂有职工1688人,其中工人1301人、工?程技术人员16人、管理人员126人、服务人员137人、其他人员108人。
  产品 青岛麻纺织业的主要产品是麻袋、麻布、麻线和化纤丝、化纤布、集装袋。
  1952年生产麻袋133万条,1957年为231.7万条,1962年因原料短缺降至1.48万条,1965年回升到290万条。“文化大革命”期间,年产量在300万条左右,1974年曾下降到136万条。1978年达到320万条,1979年猛增至695万条。
  1988年产麻袋600万条、麻布22万米、麻线1041吨;年产化纤丝871吨、化纤布60万米、吨量级集装袋19万条。
  青岛麻纺织厂生产的“金锚”牌100×60麻袋在连获省优、部优的基础上,1983年8月又获国家银质奖。该厂生产的2.4支麻线,1985年获得“山东省优质产品”称号。

TOP

第六篇 毛麻纺织  
第二章 麻纺织

第二节 经  营


  产品销售 青岛解放前,生产的绳、经类产品,多为作坊式的经营,前店后厂,自产自销。解放后,麻纺织产品随产随销。
  “一五”计划时期,麻袋列为国家部管物资,产品销售均由纺织工业部统一管理。各需用单位按年度向纺织工业部提出计划,由纺织工业部综合平衡审批,分别下达对口调拨计划。生产企业无自行销售产品的权利,这一办法一直沿用到70年代末。1980年随着改革开放搞活政策的实施,纺织工业部不再作统一调拨分配,麻纺织产品遂变为三类物资,由各麻纺织厂自行销售,内销麻袋遍及全国各地。
  麻袋外销,原由外贸部与纺织工业部洽订出口指标,对有出口任务的麻纺织企业下达出口计划指标,由企业安排生产,按计划交货。1980年后,麻袋由土产进出口公司经营,直接与各麻纺织厂签订出口合同。
  1988年,青岛麻纺织厂直接出口麻袋140万条,年创外汇46637美元。
  经济效益 青岛麻纺织业由于原麻季节性储备占用资金大,成品产值又较低,导致经济效益较低。
  1978年,青岛麻纺织厂产值资金率高达51.93%,资金占用率在系统内(28个纺织企业)居第二位。仅次于毛纺织业;产值利润率为15.48%,(总公司平均产值利润率为13.4%)。由于麻纺织业总产值较少,全年利润积累只有246.1万元。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青岛麻纺织厂在压缩麻纺织生产,扩大化纤编织袋生产之后,全厂经济效益大为好转。1979年产值利润率增至17.29%,1980年又增至22.28%,分别比1978年提高1.81%和6.8%。1981年起原麻市场放开之后,原麻涨价,产值利润率开始回落,1987年黄麻生产亏损147万元。
  1988年,青岛麻纺织厂实现工业总产值2252.33万元,利税总额263.8万元,资金利税率10.99%,产值利税率11.71%,全员劳动生产率12511元/人。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