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论坛广告管理办法·2012青岛啤酒节专题报道·牢记:青岛旅游局投诉电话
·青岛圈论坛广告投放说明·2012最新青岛旅游攻略·2013年1月青岛潮汐表
·青岛旅游景点介绍|图片·青岛旅行社排名及报价查询·青岛旅游就入住中山旅馆
返回列表 发帖
第五篇 复  制  
第一章 生  产

第一节 厂  房


  建国前,青岛复制业厂房多系租赁民房,狭小、低矮、简陋,均无通风、降温、除尘设施。协成花边厂租用民房22间,约500平方米,民生工厂仅307平方米,其他各家均不超过500平方米,最小的制线厂仅有28平方米。所有厂房均系砖木结构。
  建国初期,各复制业户仍在原址坚持生产。1956年初级阶段改造后,一些小厂归类合并。新生、福大、润德、永和祥、东泰盛、新新、建华、可大、正山等9家合并为青岛轴线厂,厂房总面积约2000平方米;德合、新昌、中生、民生、涌顺祥、广隆、新鯜、开明等8家合并为青岛毛巾厂,占地3790平方米,厂房1851.63平方米;长春、裕民、德昌、同记、民生、同兴等6家合并为青岛台布厂,占地37925平方米,厂房2920平方米(包括床单厂);由5家作坊合成的毛巾生产合作社仅有厂房100平方米,后经染织工业局统一协调规划,1956年10月将青岛毛巾厂迁入莘县路166号(原大东染厂厂址),占地3960平方米,厂房3000平方米。1958年,青岛台布厂集中迁入东仲家洼32号及曹县路43号与床单厂共占地8272平方米,厂房5313平方米。1960年,青岛轴线厂迁入沾化路3号,占地3300平方米,厂房2600平方米。1963年,青岛织毯厂迁入兴隆路115号,厂房1300平方米。
  1963年后,各企业开始厂房的改造扩建。1966年青岛毛巾厂在杭州路12号青岛第一棉纺织厂内西面空地上开始新建厂房3700平方米;1974年4月,续建5631平方米;1987年再次续建厂房9504平方米。青岛花边厂在1963~1985年间,在原址改建扩建厂房4415平方米。1966年,青岛制线厂(原轴线厂)也在原址多次改、扩建厂房2122平方米。1978年青岛台布厂和床单厂在东吴家村征用农田50亩,建成标准化厂房共41185平方米,成为青岛复制业最大的扩建工程。同年,青岛第二毛巾厂在原毛巾厂旧址翻建厂房3154平方米,续建厂房1452平方米。
1.jpg
  青岛复制企业经过20多年的建设,凡在原址改建扩建的厂房全系多层钢筋水泥结构,凡征地新建厂房,均为锯齿形或罗曼式屋顶,电梯运输、通风采光、取暖排污等均按纺织工业厂房技术要求设计施工,主要车间装有吸音、隔音设施。


第五篇 复  制  
第一章 生  产

第二节 设  备


  建国前,青岛复制业生产设备机械化程度很低,除少数工厂使用电力驱动外,大多数系木架结构,人力驱动。
  1922年,协成花边厂安装日本造锭编机100台,1925年增至500台,其中有少量上海制造。1931年安装上海造铁木结构织带机5台,形成了青岛花边织带设备的基础。
  1929年建业制线厂与中大工厂共有人力缠轴机4台,至1935年始有刷蜡机。1939~1945年,10余家制线厂中有的使用电力驱动,机种亦增加并纱、捻线、合股等多种,并附有鞋带机。
  1932年、1934年,民生、涌顺祥两家毛巾厂先后成立,共有手拉梭毛巾织机10台,只能生产素白面巾。至1946年,青岛6家毛巾厂开始使用铁轮毛巾织机,但仍以人力驱动为主。织机总量不过30台。
  1935年,长春染织厂安装人力木架提花布机4台以织造线毯。至1947年,长春、德昌、裕民3厂共有提花布机12台、平布机8台。
  建国前,青岛复制业均设简易染坊,其漂染设备尤为落后,全以锅煮缸染盆罐调色,日光晾晒,仅协成有一小型锅炉供气。
  建国后,青岛复制业厂家增多,同时新设床单、棉毯两业,设备数量增加。1952年,全市拥有锭编机500台、织带机5台、毛巾织机110台、线毯织机18台、床单织机6台、棉毯织机1台、制线设备40台、鞋带机100台,其时人力驱动仍占多数。至1956年,全市国营、合营、集体新老企业设备总数共900台。
  1957~1978年,青岛复制企业相继进行了设备更新改造,除添置国产定型设备外,还自行设计制造及引进部分国外先进设备,以弥补设备的不足。
  1956年,协成花边厂购置苏州、上海产的织带机、提花织带机、爱丽纱机,并逐步添置上海、徐州产锭编机,以取代部分日本锭编机。1975年引进联邦德国的提花织带机。1978年自制无梭织带机等。
  自1957年始,青岛轴线厂陆续增添了宝塔成型机、纸芯线团机、棱卷机、绞纱机、蜡光机等10余种。
  青岛毛巾织造业1956年即淘汰了全部人力毛巾织机,换装成电力织机56台。1958年又将全部42寸毛巾机改为84寸浴巾织机。1966年更装国产1511B毛巾织机80台,同时配以定型的络筒、卷纬、整经设备和提花龙头、多梭箱装置。1975年引进了日本单刀剪毛机、磨刀机和纹板串连机。床单、线毯设备自1958年起,实施大规模更新改造。实业棉织厂将38台木架床单机改为电力宽幅织布机。次年,台布厂将50台人力木架织布机改为津田式织布机。1963年又淘汰了全部改装织布机,换成1515型自动提花织布机,并配以国产定型准备机台。花边制线业也都安装了往复染色机、脱水机等,实现了半机械化。
  80年代初期,青岛复制业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填平补齐设备、机种,使各种设备达到系列化。1981年,花边厂增置上海造锭编机250台,使设备总台数达到1185台。第二毛巾厂更换1515型毛巾织机14台,增加宽幅毛巾织机8台。制线厂分期增置初捻、复捻、并纱等机台和松式筒子机、新式宝塔机等10余种40余台。同时安装升降往复染色机、高温高压染色机和喷射染色机,形成三条不同工艺的染色流水线,并配以新式烘干机、精炼罐。床单厂安装平网印花机和卷染机、漂印染设备,实现全部机械化。
  1985年后,青岛复制业开始了大规模的设备引进。1986年,青岛花边厂耗资230万元,引进意大利高速钩边机9台,日本织条机3台及其相配套的整经、定型设备,投产高级网扣床罩。同年,第三毛巾厂引进联邦德国筒子染色机5台、筒子烘干机1台,实现染色现代化。青岛床单厂引进奥地利磁棒平网印花机、意大利阿里奥利无底蒸化机及日本均匀轧车各1台,形成一条完整的漂印染生产线,可承担幅宽300厘米的棉涤织物的烧毛、煮炼、丝光、染色、印花的全部加工。

TOP

第五篇 复  制  
第一章 生  产

第三节 劳动力


  青岛复制业初期工人很少。1923年花边业仅有10人,至1925年增至80人;1929年制线业17人;1932年毛巾业10人,至1934年增至20人;1935年线毯业12人。1936年复制业工人总数近200人。每年旺季加雇临时工100多人,工人中以男性居多,兼有少量女工、童工。1938年后,花边、毛巾业衰落,工人减少,制线业稍有发展,至1943年增至100人。1943年后,青岛复制业衰落,工人总数不过160人,至1949年青岛解放前夕仅剩100人。
  建国后,青岛复制业职工增加很快,1956年共有职工582人(其中花边19人、制线172人、毛巾272人、线毯119人)。新设的国营床单、棉毯厂各有100人。1958年职工增多。1962年国家经济困难,复制业职工精简20%。1965年以后又逐年增加。至1978年末,青岛复制业职工总数达3700人,占青岛纺织工业职工总数的7%。职工素质亦有较大提高。新职工多来自历届初中、高中毕业生,在经过生产实践锻炼、技术培训和思想政治教育,成为企业新一代工人。企业中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队伍日臻成熟,工人中技工比例增大。1979年,全市国营复制企业职工总数为3742人,其中女职工2400人,占64%。生产工人及学徒工3092人,占82.63%,工程技术人员47人,占1.26%,管理人员270人,占7.21%,服务人员及其他人员333人,占8.9%。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各企业均重视人才培养和智力投资,普遍开展业余文化教育,除接受国家分配的大中专毕业生外,还选送青年职工进各类成人高校深造,培养各类专业人才。同时组织短期技术培训、青工政治轮训,职工的政治文化素质有了明显的提高。

TOP

第五篇 复  制  
第一章 生  产

第四节 产  品


  青岛复制业产品大体分为毛巾(起圈织物)、装饰布和边、带、线等三大类100多个品种。
  毛巾类 主要包括面巾、浴巾、枕巾、毛巾被、毛巾布及其制成品等。30年代初,青岛毛巾业产品比较单一,主要生产面巾,有素白和印花两种。1945年后,毛巾品种增多,曾生产“明星”牌414毛巾、“双喜”牌小方格毛巾、313彩条毛巾等,并开始生产少量毛巾被。
  青岛解放后,毛巾品种有了较大增加,形成面巾、浴巾、枕巾、毛巾被、毛巾布等5类。1951年产毛巾213.98万条。1956年产毛巾203.26万条、浴巾600条、毛巾被5900条、浴衣500件。从60年代起,青岛毛巾厂生产的毛巾被、浴巾等,畅销苏、美、日、东欧和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在国际市场享有较高声誉。
  1971年,青岛毛巾总产量达到1186.55万条、毛巾被6.30万条。至1978年,青岛毛巾总产量达到1520.36万条,比1971年增长28.1%。同年毛巾被产量为16.47万条,比1971年增长1.62倍。
  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青岛毛巾业适应市场多变的需求,不断推陈出新,花色品种日益繁多。青岛毛巾厂形成以提花毛巾被为龙头的系列产品,计200多个品种;第三毛巾厂则形成为出口毛巾服装面料的专供厂。1988年,青岛毛巾业产品中毛巾被大增,年产量达到231万条,比1978年增长13倍。毛巾产品则相对下降为年产1265万条。1980~1988年,青岛毛巾业产品获国家银质奖1个、部优质产品7个、省优质产品11个。
  装饰布类 包括台布、床单、被罩、沙发布、窗帘等产品。早期的台布主要是提花线毯,花色鲜艳,图案清晰,四周配有穗头,美观大方,经久耐用。
  1935~1942年间,青岛台布产品单一,年产量不足1万条。至1947年,青岛共有3家台布生产厂,年产量增至4万条,品种亦相应增多,有少量童、花绒毯和衬绒等上市。
  1949年6月青岛解放后,下半年线毯产量达4.8万条。1956年全行业实行公私合营后,台布产量、品种明显增加。至1966年,主要有提花线毯、沙发布、童毯、大绒毯、头巾等,当年线毯产量近15万条,沙发布10余万米。1976年,青岛台布厂先后生产了10多个品种。1978年,线毯年产量达39.48万条,沙发布5.28万米,提花衬布42.5万米(1979年提花衬布停产)。1987年,台布品种达25个,同年提花线毯产量达65.67万条,提花台布14.9万条,童毯16.3万条。1988年带穗线毯停产。
1.jpg
  床单产品主要是印花床单。1957年前,产品单一,只有印花床单一种,年产量4.84万条。1958年后品种增多,有本光、彩条、彩格等多种花色床单。1958年床单产量增至8.57万条。1970年增至46.34万条。1984年,床单品种达30余种,年床单产量达114万条,其中印花床单年产量增至56.1万条,彩格床罩为34.9万条。1985年,青岛床单厂为北京四星级宾馆昆仑饭店生产了少量特宽(300×300厘米)小提花床罩、台布和印花被罩。1987年床单产量达202.71万条,其中印花床单86.4万条,丝光床单24.7万条。
  1988年,青岛装饰布企业生产品种达256个,除供民用外,还向宾馆、饭店提供幅宽300厘米以内的多种规格的大、小提花丝光装饰用布系列产品。装饰布总产量达288.74万条。其中:床单212.82万条,被罩10.16万条,线毯23.64万条,枕袋、餐巾42.12万条。
  至1988年末,青岛装饰布被评为名优产品的有:“鸳鸯”牌三色提花线毯(1980、1984年分别获省、部优);“争芳”牌涤棉印花床单(1988年获省优)。
  边、带、线类 主要包括花边、线带和轴线等产品。青岛花边产品始于协成花边厂生产的“五丈绳”(亦称辫子绳),为妇女扎发用。至1925年,花边带类产品有蜈蚣绳、鱼鳞辫、金银丝辫以及松紧带、松紧绳等10多个品种。1932年又增加云锦、水浪、领条、帽牙、竹节鞭、龙须、百代丽等10余种锭编织品和压扣花边、凤尾花边、大花边、袜带等梭织产品。1935年,花边、带产品发展到20多个,其中压扣花边、鱼鳞辫等产品曾风靡一时。1937年后(抗日战争期间),花边市场萧条,花边生产无几。
  建国后,花边、线带市场复苏,松紧带、松紧绳、白纱带、花线绳等4种产品首先由协成花边厂恢复生产。1953年协成推出19头裙边,曾压倒苏州产13头裙边。1956年又推出“爱丽纱”,为广大妇女所钟爱。60年代初,相继推出游泳带和提花服装,为外贸和服装制造业提供了货源,摆脱了长期依赖上海的局面。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人们审美情趣的改变,推出双面水浪、金线发绳、金丝发带、提花金龙花边、蝉翼花边、珍珠辫花边、锦棉水浪等13个新品种。各种型号的全棉松紧带和游泳带则常盛不衰,为服装制造业的必要辅料。
  1978年开始,协成花边厂为解放军总后勤部制作海军帽飘带,是青岛边带产品中唯一的军工产品。
  1985年后,各类传统的装饰花边,均被新兴的网扣形花边取代。1986年,生产出以膨体腈纶为原料的“金梦”牌提花钩编床罩,成为宾馆、家庭的高档装饰品,并荣获当年“全国纺织品三大支柱创新一等奖”。
  青岛制线和线制产品,最早是1914年青岛元善利漂染制线厂生产的漂染色线。1929年后,建业、大中、福隆等厂先后开始生产线球、木纱团、蜡光轴线和鞋带。30年代,福隆工厂月产轴线6000打、鞋带500罗。40年代初,仍以木纱团、蜡光轴线和鞋带为主要产品。1942年,福聚兴生产的“月星”牌、“三星”牌木纱团享有盛名;润德工厂生产的花线、衣线及42/3股线亦非常畅销。1945年,东泰盛厂的产品曾一度垄断市场。
  建国初,青岛9家制线厂仍以轴线、合股线、鞋带为主要产品。1956年,青岛轴线厂开始生产丝光轴线及蜡筒线、宝塔线,年产量为11.64吨。1970年,以锦纶为原料生产木纱团、蜡筒线、宝塔线、纸芯线和绣花线。1979年开始以涤纶为原料,使制线产品更新换代。1981年后,又增加粘胶、维纶等原料制线,品种逐渐增多,并由民用线转向工业用线。1984年,维纶牵切骨架线试制成功。1986年制成锦纶缝纫线6个新品种。1987年制成高强度涤纶缝纫线,以及胶鞋缝纫线等6个新品种。1988年又制成高强度有光涤纶长丝绣花线。
  至1988年末,青岛制线产品计有纯棉、锦纶、涤纶、维纶、粘胶5大类产品、46个品种、500多个色号。可供服装、刺绣、抽纱、编织袋、软家具、制鞋、皮件等多种工业缝纫用线及民用线。1988年,青岛制线年产量?1344.09吨。

TOP

第五篇 复  制  
第一章 生  产
第四节 产  品

青岛制线业名优产品表
1.jpg

TOP

第五篇 复  制  
第二章 经  营

第一节 原材料供应


  建国前,青岛复制业原材料均由厂方就地就近购进,自行加工生产。
  建国初期,国家对私营企业实行加工订货办法,分别与国营花纱布公司、百货公司签订合同,所需原材料由委托加工的国营商业部门提供。1953年以后,原料由花纱布公司(后改为纺织品供应站)一条渠道供应。1963年以后,青岛复制企业所需棉纱改由主管局每季按计划对口供应。改革开放后,随着市场机制的加强,1984年开始,纱布不再实行统购统销,复制业所需原料棉纱仍维持原来渠道,不足部分由企业自行采购。复制业所需染化料亦由主管部门组织供应,不足部分由企业自行采购解决。

TOP

第五篇 复  制  
第二章 经  营

第二节 销  售


  内销 建国前,青岛复制企业均为自产自销。1925~1932年,青岛共有6家花边厂,在竞争中有5家倒闭,只有协成花边厂得以雄居江北。青岛协成花边厂在经销产品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该厂以优惠销售(如赊销、降价销售,先赔后赚等策略手段)争夺客户,在产品上不断推陈出新,以质取胜,赢得了市场。
  建国初,青岛复制企业仍坚持自产自销,各厂家多向百货公司、土产公司或私营商户直接批发,有的还签有长期供货合同。1953年后,国家对私营业户实行加工订货、统购包销、定购定销等政策,为企业提供了原料和销路。1956年,复制生产纳入国家计划。除少量小商品自销外,大部分产品均按主管局下达的指标组织生产,产品由纺织品站按计划收购。1964年后,花边线带产品自销范围扩大,并直接对外贸、针织、服装行业承揽加工订货,纺织品站与生产厂家签订合同收购。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小商品生产逐步以市场调节为主,计划收购量逐步减少,自销范围相应扩大。1982年开始,边、带产品全部自产自销。由于新的销售渠道未能及时建立,产品一度滞销,致使企业经济效益下降。1981年青岛制线厂销售收入为1573.3万元,1983年降至1113.9万元。青岛各复制企业自1983年起,强化销售机制,设立经销机构。为了进一步打开局面,除对各大商场、工业用户批发产品外,同时利用广告等手段,提高产品知名度,以展销会、订货会、走访用户等形式吸引顾客。
  1988年,各厂对销售科实行承包,对销售人员实行联购联销奖励,以调动销售人员的积极性。同年,青岛毛巾厂等7家复制企业(包括崂山毛巾被厂)销售收入共1.43亿元,占青岛纺织产品销售收入总额的6.4%,占山东复制业销售收入总额的16.2%。
  外销 青岛复制业产品早在50年代中期就开始出口。1956年,青岛制线厂接受国家出口订货,出口纯棉丝光线团,年出口18.60万打。1962年,出口“三环”牌线团10.92万打,1965年出口量达41.55万打。“文化大革命”初期出口一度中断,1970年恢复出口。1970~1973年,每年出口纸芯线团30万打、宝塔线0.3~2万打。1974年出口量开始下降,至1976年仅出口纸芯线9万打、宝塔线0.68万打。1977年只出口宝塔线2.3万打。1978年停止出口。1987年又恢复出口,涤纶线进入意大利、美国市场,年出口量3960打,出口产值为20万元,创汇7.77万美元。1988年出口涤纶线5548打,出口产值为48.17万元,产品销往美国、意大利、古巴、香港等国家和地区。
  青岛毛巾厂最早出口毛巾产品始于1958年4月,对苏联出口浴巾。1961年,产品打入香港市场。1978年出口日本。1979年开始出口美国。1988年,产品销往苏联、香港、日本、美国等40个国家和地区。创汇额不断上升,1988年达500万美元。第二毛巾厂于1987年也开始出口浴巾,1988年,该厂外销毛巾被36.06万条、浴巾7.28万条,主要销往日本、苏联、韩国、香港、澳门等国家和地区。第三毛巾厂自1986年起为青岛服装厂提供毛巾布面料,制成服装出口到40多个国家和地区。1988年,青岛市共出口毛巾67.8万条、毛巾被48万条。
  青岛生产的床单在80年代也先后销往日本、法国、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等国家和地区,产品有方格床单、漂白床单和拉绒坯布。1987年销往澳大利亚腈纶钩编床罩300条。1988年,共外销床单产品88.7万条,销售额1408万元,创汇350余万美元。

TOP

第五篇 复  制  
第二章 经  营

第三节 效  益


  建国前,青岛面巾的价格每条一般在0.35元左右,利润率近30%。1936年青岛毛巾业总产值为3.5万元,利润为1万余元。线毯属粗纺织物,成本大,利润低,建国前利润率一般不足20%。1937年,青岛线毯总产值5万余元,利润近万元。早期的花边业由于工资低、费用少、销路好,1925~1935年,利润约在50%以上,如压扣花边每把售价2.40元,成本仅1.00元。1945年日本投降后,青岛毛巾业一度复苏,年总产值一般在11万元左右,利润3万余元,利润率仍维持在30%左右。
  建国后,复制业在国家“公私兼顾,劳资两利”方针指导下,再加上统购包销、加工订货等政策的实施,经济效益基本上呈逐步增长态势。
  1959年,青岛毛巾厂、台布厂、轴线厂、协成花边厂等4家年产值达640万元,利润达75万元。1960年,除花边厂利润上升较大外,其余各企业均下降,1961年最低,1963年开始回升。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复制业产值、利润逐年下降,1974年降到历史最低点。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由于原料涨价,市场竞争激烈,青岛复制业呈不规则的增长态势。1988年,青岛6个复制企业工业总产值达到10110万元,利税总额为1774.6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8.6%和32.6%。但各企业之间很不平衡,年人均利税,青岛制线厂最高,达4689元,而花边厂仅为477元。

TOP

第五篇 复  制  
第二章 经  营
第三节 效  益

青岛市复制企业一览表
1.jpg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