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论坛广告管理办法·2012青岛啤酒节专题报道·牢记:青岛旅游局投诉电话
·青岛圈论坛广告投放说明·2012最新青岛旅游攻略·2013年1月青岛潮汐表
·青岛旅游景点介绍|图片·青岛旅行社排名及报价查询·青岛旅游就入住中山旅馆
返回列表 发帖
第三篇 印  染



  青岛印染工业源于以缸、棒为主要生产工具的家庭手工业和染坊业。至1935年,青岛创建了具有漂、染、印、整全套设备的3家印染企业,即瑞丰染厂(青岛印染厂前身,日商经营)、华新纱厂印染车间(青岛第二印染厂前身,属民族资本)、阳本染印厂(青岛第三印染厂前身,属民族资本),另有德华机器染厂等小型染厂10家,聚兴等小染坊11家。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各厂处于停工和半停工状态。1945年抗战胜利,各厂恢复生产,瑞丰染厂由中国纺织建设公司青岛分公司接管,改为青岛第一印染厂,华新、阳本二厂仍属民族资本家所有,小型染厂有宏兴染厂等16家。建国后,几经变化,特别是1958年青岛工业产业结构调整,小型染厂有的合并,有的转产;1959年青岛印染企业保留8家,其中国营2家(青岛印染厂、实业染厂)、公私合营6家(华新纺织染厂、阳本染织厂、青岛第一染厂、青岛第二染厂、明新染厂、利兴染厂)。1966年华新改为国营青岛第九棉纺织厂,阳本改为国营青岛红卫染织厂,工艺美术印染厂更名为青岛东方红印染厂,1972年红卫染织厂改为青岛第一染织厂。1978年国棉九厂印染车间独立为青岛第二印染厂,1979年新建青岛第四印染厂,青岛染线厂改为青岛市印染科学研究所。1983年东方红印染厂改为青岛第五印染厂。1986年第一染织厂印染车间独立为青岛第三印染厂,各县、区也新建一些小型印染厂。至1988年,青岛印染行业共有12个厂(科研所、车间),共有职工9252人。厂区占地面积31.37万平方米,厂房建筑面积19.4万平方米。主要专业设备300台,固定资产原值1.96亿元,年产印染布能力2.8亿米,实现工业总产值5.13亿元,利税总额3676万元。生产印染布2亿米,出口交货量7822万米。印染布入库一等品率84.93%,出口合格率78.10%。百米布耗煤57.82千克,百米布耗碱2.34千克。


第三篇 印  染  
第一章 生  产

第一节 原  料


  坯布 建国前,青岛印染厂属中纺公司青岛分公司,坯布直接从本公司所属棉纺织厂调拨,内部结算,而华新、阳本及其他私营染厂则自己采购,维持生产。1951年青岛花纱布公司成立后,花纱布公司与印染厂形成加工关系,即花纱布公司从棉纺织厂购入坯布委托印染厂加工。1954年9月1日国家对纱布实行统购统销,加强对坯布、印染布的计划控制。50年代中期,青岛印染产品开始出口,强调计划管理,由青岛纺织管理部门根据各印染厂需要,安排年度印染生产计划和坯布对口供应计划。供应期间,根据情况及时合理调整。进入70年代,坯布大量出口,市场变化较大,自产自销面扩大,坯布对口供应计划有所减少,从五六十年代的100%逐步减为80%、70%、60%。由于青岛国棉各厂坯布质量好,出口量大,80年代坯布对口供应计划中只有60%来自国棉各厂,其余40%从小棉织厂和各县、乡镇小厂采购。
  染化料 建国前,国产染料很少,只有一些低档的,如硫化青(又称膏子青)、硫化蓝、靛蓝粉、冰染红、酱染料等,而还原染料、盐基染料、直接染料、可溶性还原染料、阿尼林油等均依赖进口,各厂向外商自由选购,这种格局延续到建国初期。1951年,国家成立化工商品供应站,染化料实行统管。青岛于50年代后期成立化工进出口公司和化工商品供应站,分别对进口和国产染化料专营供应。1983~1988年青岛纺织品联合进出口公司每年拨100万美元自行进口染化料,以补青岛地区之缺。
  50年代,青岛印染行业年耗染料约400吨,其中进口占60%、国产占40%。主要品种为硫化青、硫化蓝、还原、可溶性还原,直接,盐基等染料。
  60年代,青岛印染行业年耗染料约600吨,其中进口占40%、国产占60%。主要品种为硫化、冰染红、还原、可溶性还原、活性、涂料、分散、酞菁蓝等染料。
  70年代,青岛印染行业年耗染料约900吨,其中进口占8%、国产占92%。主要品种为分散、硫化、冰染红、还原、活性、涂料、直接、可溶性还原等染料,还有少量的缩聚、酞菁蓝、阳离子、碱性等染料。
  80年代,青岛印染行业年耗染料约1100吨,其中进口占12%、国产占88%。1988年青岛印染行业实耗染料?1058?吨。其中进口124吨,占12%;国产934吨,占88%。

TOP

第三篇 印  染  
第一章 生  产

第二节 厂  房


  30年代初,青岛小染坊属家庭手工业生产,厂房小而简陋,有些是前店后厂。1935年青岛有了机器印染工业,才有较大砖木结构的印染厂房。青岛印染厂(以下简称青印)厂房外形虽较完整,但雨天不漏的仅占10%,由于生产不正常,效益差,无力整修,仅能勉强维持生产。
  青岛解放后,生产逐年扩大,生产中产生的化学气体对砖木结构厂房腐蚀加剧,厂房不能适应生产需要,有的处于“危房状态”。随着生产规模逐步扩大,对5个印染厂旧厂房进行多次局部或全部翻建,厂房面貌有大的改观。并利用红旗染织厂旧址新建青岛第四印染厂,至1986年共翻建和新建厂房15万平方米。经过几次翻建和新建,各厂厂房基本适应现代印染工业生产规模。改建后的厂房多采用钢筋混凝土锯齿式厂房结构(如青印、二印、三印、四印),少数采用钢筋混凝土楼房框架结构形式(如青印和五印的部分车间)。厂房层高一般在6~7米,厂房内壁用防腐涂料涂刷,以防腐蚀。

TOP

第三篇 印  染  
第一章 生  产
第二节 厂 房

青岛印染行业厂区、厂房情况表
1.jpg

TOP

第三篇 印  染  
第一章 生  产

第三节 设  备


  1935年,瑞丰染厂的设备来自日本,华新、阳本两厂设备从德、英、日等国引进,其他小型漂染厂设备简陋。建国前青岛印染行业主要设备有119台,其中精炼罐3台、卷染机83台、漂白机13台、阿尼林染色机3台、印花机3台、丝光机3台、电光机2台、轧光机9台。
  建国以后,青岛印染设备逐年增加。1954年,主要设备有526台,其中烧毛机9台、精炼罐20台、丝光机18台、烘干机54台、卷染机312台、纳夫妥染色机8台、印花机6台、轧染机2台、绳洗机13台、拉幅机28台、蒸化机4台、轧光机12台、电光机1台、压码机39台。
  1954年,国家开始制造成套棉印染设备(通称“54型”),青岛印染行业逐步采用国产设备。
  50年代初,青印、华新、阳本三个厂沿用建国前阿尼林染色机,由于生产过程毒气有损职工健康,各厂将此机改为硫化蓝轧染机;电板烧毛机、圆筒烧毛机改造为气体烧毛机(汽油气化),煮布锅手工装布改机械装布。50年代中期,为提高花布质量,雕刻印花铜辊采用镀铬工艺,新增烧碱回收三效蒸浓设备,以节约烧碱。50年代末期,扩建“双氧水制造工程”,供漂白之用。
  60年代,在采用国产“65型”成套印染设备的同时,青岛印染厂在全省印染行业中率先引进日本产气体烧毛机、亚氯酸钠漂白机、高温高压卷染机、热风打底机、焙烘机、热定型机、树脂整理机,联邦德国的轧卷染色机、电子雕刻机,英国的照相雕刻机,法国的框架式平网印花机。这些设备具有当时印染设备的国际水平,对促进青岛印染技术,开发新产品起了积极作用。同时各厂改进了设备,如连续汽蒸煮炼设备代替煮布锅,推广士林染料悬浮体轧染,以花岗岩槽代替金属槽。青印改进电子雕刻设备,染色采用液下染缸;青岛第二印染厂的印花机斜牙对花,雕刻腐蚀半自动化;青印还利用锅炉供汽余热,安装3台500千瓦背压发电机组。
  70年代,上海印染行业“三不工艺一步法染色”(即棉布坯布不烧毛、不煮炼、不丝光直接染色)传到青岛。青印采用了此法染色,但仍保留丝光机。此时,国产印染设备“71型”及“74型”相继问世,印染机械幅阔增至1600毫米系列,涤棉混纺织物迅猛发展。青印扩建化纤染整车间,除采用国产“74型”设备外,还引进日本热熔染色机。其中“心脏”部分采用联邦德国KUSTER均匀轧车,保证产品质量,是国内首先引进联邦德国均匀轧车大批量用于热熔染色生产的厂家。青印还引进日本S·S·T松式树脂整理机及全防缩整理机。
  80年代,青岛印染设备从单机台引进转向整条线引进,从向日本引进为主转向自西欧引进为主。1980年,涤粘中长混纺织物扩大生产,纺织工业部决定在青岛第四印染厂(原青岛第一染织厂分厂)从联邦德国等国引进一条染色加工线,包括烧毛、退浆、热定型、热熔染色、树脂整理、蒸呢、剪毛、自动卷布等设备。1985年青岛第四印染厂从西欧、美国引进一条涤纶长丝织物染整加工线,包括松式退浆、多功能水洗、喷射溢流染色、泡沫树脂整理,长环及短环烘燥、蒸呢、立式开幅、磨毛等设备。这两条染整线在国内属一流水平。青岛第二印染厂引进荷兰的圆网印花机、高温常压蒸化机、日本的翻板式退浆机、联邦德国的阔幅钢辊印花机、蒸呢机以及照相雕刻设备;青印及青岛第三印染厂均引进瑞士平网印花机、联邦德国多功能轧光机、树脂整理机及照相雕刻设备。
  1977~1986年,青印和青岛第二印、第三印、第四印染厂共引进设备65台(套),用汇约1600万美元。各厂还逐步对设备进行革新改造,平幅汽蒸煮炼设备从轧卷间歇式改为连续履带式,青印电子模具雕刻技术代替部分钢芯雕刻,青印及青岛第二印染厂在干式高温设备上(如热定型机、焙烘机)采用远红外应用技术,及绳状汽蒸液封口和冲击雕刻;各厂均采用锅炉高压蒸汽余热背压发电、污水处理工程及水膜除尘。
  通过以上设备引进和改造,青岛印染设备约有15%达到国际80年代初的水平。能加工各类印染产品(包括棉、棉涤混纺、涤粘中长、粘胶织物以及各种化纤纯纺和混纺织物)、各种幅阔系列印染产品(91.44厘米/36寸、111.76厘米/44寸、152.40厘米/60寸)及111.76厘米/44寸以上的宽幅印染品。

TOP

第三篇 印  染  
第一章 生  产
第三节 设 备

青岛印染主要企业主要年份设备情况表
1.jpg

TOP

第三篇 印  染  
第一章 生  产

第四节 劳动力


  青岛解放前,印染行业约有职工千余人。建国初期,工厂实行两班制(12小时工作制)。青印、华新、阳本三厂职工共838人,加上小型漂染厂,职工总数约2000人。
  60年代初期,棉花减产,青岛纺织业收缩,精简部分职工,职工人数减少10%左右。贯彻中共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后,印染业扩大生产,加大出口,整理包装用工较多,职工人数大增。到1975年,已增至5910人。80年代改革开放以后,工厂产品销售队伍扩大(一般占职工总数的2%),新厂、新车间增多,职工人数继续增加。到1988年,青岛印染职工已达9252人。
  青岛解放前,印染职工政治地位低,生活缺少保障。建国后,职工当家作主,政治素质有较大变化。1951年2月4日,青岛印染厂职工向全国印染厂工人发出生产竞赛挑战书。青岛印染厂印花机台班产量提高50%,突破5万米,在全国同行业居领先地位。
  50年代,各印染厂举办政治、文化夜校和业校,组织职工参加学习,并选送职工到工农速成中学学习文化。在扫盲率达到职工总数的70%以后,又举办中专班、大专班,进一步提高职工的文化技术水平。在政治、文化素质提高的基础上,职工努力钻研技术,苦练基本功,出现了不少技术能手。个别印花机挡车和雕刻技工在全省以至全国印染行业居一流水平;几何图案、手工云纹、雪花呢等雕刻印花产品颇具盛誉。在职工队伍中,专业技术人员比例也不断增加,青岛印染厂依靠国家分配大、中专毕业生和自行培养技术干部,使该厂技术人员比例从50年代占1.3%到60年代占2.7%,70年代占2%,80年代提高到4.9%。青岛印染行业的图案设计队伍1951年有4人,1954年有17人,1986年发展到60人。

TOP

第三篇 印  染  
第一章 生  产

第五节 产  品


  产量 建国前,青岛印染产品产量低(年产约2000万米),产品单一,多为纯棉印染布,色布为主,质量也差。1950年,青岛印染厂、华新纱厂印染场、阳本染印厂三个厂年产印染布?1717?万米,加上小漂染厂生产,年总产量约3000万米。1952年,青岛印染厂、华新、阳本三厂年产?7784?万米,全市年总产量约1亿米。1962年,棉花减产,产量略有下降,以后逐步回升。全市年产量,70年代超过2亿米;80年代,虽然生产能力接近年产3亿米,但实际产量增加不多,在2~3亿米徘徊。由于受市场因素影响,管理放松,产量有所下降,1988年年产量跌回2亿米。
  品种 印染产品分漂白布、染色布、印花布三大类统计,建国前后青岛印染产品以色布为主。青岛印染厂、华新纱厂印染场、阳本染印厂三个厂合计,漂布、色布、花布的比例为3∶62∶35,加上小厂绝大多数生产色布,色布比例高达80%。50年代初,色布以蓝、黑、红、紫酱布为主,蓝布中深蓝布多为硫化蓝色布。青岛印染厂在全国首先将阿尼林染色机改为硫化蓝轧染机。青岛第二印染厂采用酸矾氧化法提高硫化蓝色泽鲜艳度,中蓝、浅蓝布除硫化色外,还有耐水洗及日晒的士林蓝色布。按色泽深浅,分30号、60号、190号士林蓝。青岛印染厂对190号士林蓝布采用液下皂煮工艺,以提高质量。黑布(元青布)建国前采用阿尼林色布,由于生产中人易中毒等问题,建国初期停止生产,改硫化元青色布。1956年该布贮存后脆损,各厂对硫化元青布采用防脆处理。青岛第二印染厂采用冷流水氧化法提高其乌黑度,红布、紫酱布采用冰染染料染色,色牢度好,成本低,花布多为小花哔叽,印花细纺等品种。
  1954年,纺织工业部在京召开全国印花会议,花布需求增加,花布生产异军突起。1957年花布生产比例上升至64%,色布降至28%,漂布为8%。当时青岛三大印染厂致力于花布生产,淘汰色牢度低的盐基染料,大红、紫酱两个底色花布以士林染料拔染,纳夫妥底色代替盐基染料防染,深蓝底色花布采用印地科素尔染料色。黑底色花布过去一直采用阿尼林色底防染工艺,青岛印染厂在全国首创纳夫妥黑底色防染工艺。1957年,青岛印染厂在全国首次试验纳夫妥染料印地科素尔染料转化效果印花新工艺,花样设计不断创新,雕刻职工采用手工雕刻结合缩小雕刻,制成栩栩如生形象逼真的印花布,当时是青岛印花布生产的“黄金时代”。1956~1957年,青岛第二印染厂在全国率先生产印花双面绒。
  1958~1959年,以粘胶纤维为原料的人棉绸色布在青岛印染企业普遍生产,并成为北方地区生产出口人棉绸花、色布的主要基地。
  60年代初,色布出口增加。1965年色布比例上升至46%,花布降为39%,漂布为15%。产品结构由单一纯棉布改为纯棉布及涤棉混纺布和其他混纺布。窄幅布(指幅宽36寸)改为阔幅布(指幅宽44寸)。青岛第二印染厂在全省率先生产维棉混纺印染布(维纶50%,棉50%),青岛印染厂引进涤棉混纺布印染加工设备开始生产涤棉混纺印染布,并有少量腈纶、粘胶混纺产品生产。60年代末,青岛印染厂利用部分印地科素尔染料及色基重氮磺酸盐作“光敏染料”试验生产感光印花布,并采用微泡法对非银感光材料在雕刻上应用取得科研成果,各厂还推广应用涂料印花工艺。
  70年代,涤棉混纺织物发展迅猛,青岛印染厂、青岛第二印染厂扩大生产,涤粘中长产品也开始兴起,产品仍以色布为主,整个印染产品色布仍保持较高比例。1975年色布占48%,花布占40%,漂布占12%。染色采用连续轧染工艺,涤棉、涤粘中长混纺织物大多采用热熔染色工艺。印花采用色酚印花工艺,并推广叠印印花工艺。
  80年代,棉布、人棉绸、涤棉混纺布、涤粘中长混纺布继续印染生产,维棉印染产品大幅度减少,只保留少量维棉花布生产,腈粘产品已停止生产,新增有涤腈产品、纯涤纶长丝产品。青岛印染科学研究所生产少量丙纶/棉混纺产品、麻/涤纶混纺产品、丙纶/涤纶共混产品。青岛第四印染厂利用设备优势,从1986年起生产化纤混纺布的仿棉整理产品和纯棉布的水洗整理产品。青岛印染行业引进设备增多,新工艺、新技术不断采用。圆网印花、平网印花工艺的采用,扩大了印花领域;溢流喷射染色工艺的采用,开拓了染色领域;泡沫树脂整理、涂层整理,使整理产品有新发展。青岛印染厂等单位研究纳夫妥染料色淀转移印花新工艺,属全国首创。青岛印染厂经多次生产实验,大批量(约200万米)用于涤棉织物深色印花布,质量好、成本低。在色布和花布产量减少的情况下,漂布比例上升。1985年,漂布比例升为30%,色布降为39%,花布降为31%。
1.jpg
  名优产品 青岛印染产品由于印制精细、花色鲜艳、风格清新、质量上乘,畅销于海内外。
  50年代,有青岛印染厂的“苏小妹”牌漂布以及30号、60号、190号各种士林蓝色布和泰山牌小花哔叽,华新纺织染厂“熊猫”牌印花双面绒、染色及印花灯芯绒,阳本染织厂的“兄妹”牌190号士林蓝色布、印花大花标、纳夫妥红酱细布,顺德祥染厂的“梅兰竹菊”牌硫化青布,增兴染厂的“地球”牌硫化青布,安泰染厂的海昌蓝布。60年代有青岛印染厂的“扇子舞”牌什色府绸、大花人棉绸,华新纺织染厂的“跳鲤”牌印花平布什色咔叽,阳本染织厂的印花单面绒,青岛第五印染厂的青平绒和印染帆布。70年代有青岛第二印染厂的大花纯棉贡呢、涤棉什色线绢。80年代有青岛印染厂的涤棉深色花布、黑底防染印花纯棉高支府绸,青岛第三印染厂的漂白缎格布,青岛第四印染厂的“三鱼”牌涤粘中长色布。其中涤粘中长3号将军绿华达呢,1985年在全国工业普查三级分等标样评比会上被评为“全国优质标样”;涤粘中长仿麻呢,1984年8月被评为“全国优秀新产品”;青岛第五印染厂的真丝手绘手帕,1984年被评为“全国优秀旅游产品一等奖”。
2.jpg

TOP

第三篇 印  染  
第二章 经  营

第一节 销  售


  内销 1945年以前,青岛印染企业产品自产自销。抗战胜利后,中国纺织建设公司青岛分公司接管青岛印染厂。青岛印染厂产品由公司统筹经营销售,而华新、阳本及其他小染厂仍自产自销。建国初,青岛印染产品除青岛印染厂外,各厂仍自由经营。1951年,青岛棉业公司(1949年6月中旬成立)改名为青岛花纱布公司,与各印染厂形成按内贸需要的加工关系。1954年,花纱布公司改名为中国纺织品公司青岛市公司,当年9月1日国家对纱布实行统购统销政策以后,印染布统一由纺织品公司销售。
  1955年初,青岛部分内销印染产品严重积压。为解决积压问题,1956年春,青岛纺织管理局对青岛印花布产销进行改革,实行青岛印花布选样定产制度,由工厂、内贸、文化界各方人士组成青岛市花布花纹图案评选委员会,每半年评选一次,起印量7.5万米,选样定产后由青岛纺织管理局安排各印染厂生产。1957年,纺织、商业两部在青岛联合举办第一次全国花布选样定产会议。此后每年春、秋两季各召开一次,青岛有较多产品受到好评。1965年,青岛第五印染厂的青平绒被评为第一名。
  1979年末,山东省首先在全国实行“服装面料的直供方式”,有利于减少环节,发展服装生产。1980年,工厂开始组织产品自销。1982年,出现全国性内销印染产品滞销积压和降价的困难,1983年1月20日商业部决定取消统购统销,形成工厂自销与纺织品批发公司内销两个并行的内销渠道。
  1985年,内销市场涤棉和中长印染布销售较旺,但纯棉印染布未见起色。1985年下半年,国际纺织品市场好转,内销压力减轻,各厂自销扩大,青岛印染产品占内贸经营比例逐步下降。从1975年的36%下降到1985年的5.4%,1986年又开始回升。
  外销 1956年,青岛开始出口坯布、漂布、色布,由山东杂品进出口公司委托上海纺织品进出口公司办理出口。
  1957年,青岛印染厂为打破青岛及山东地区出口漂布、色布的单一格局,接受上海纺织品进出口公司交给的一项11套色国外丝绸印花布样印制棉布的任务(花样编号为20506BA),印制出质量合格的11套色花布,开拓出山东、青岛印染行业漂布、色布、花布全面出口的新格局。
  50年代末至60年代,出口主要品种有:青岛印染厂的大花人棉绸、染色人棉绸、纯棉什色府绸(扇子舞牌),该府绸出口古巴、伊拉克、苏联,被誉为“山东绸”。还有“白猫”酞菁蓝花布,青岛第二印染厂的印花双面绒、印花麻纱,畅销缅甸、东南亚、欧洲。青岛第三印染厂的“白猫”牌花布、“大象”牌漂布,由于各厂重视出口生产,质量稳定,1965年青岛印染出口合格率高达89.72%。青岛印染厂每月印制花版数高达180个,1968年出口交货量达4176万米,占该厂印染布年总产量47.15%,达到历史最高水平。青岛第三印染厂出口产品质量稳定,1964年该厂被山东省商检局定为产品外销免检厂。
1.jpg
  70年代,对苏联、东欧、古巴、伊朗、伊拉克、斯里兰卡等国出口大幅度削减,加上片面追求产值,发展批量大的内销产品,影响了出口。80年代,山东省纺织品进出口公司把原交给青岛印染行业的出口印染布任务转移到济南、潍坊等地印染厂,青岛印染出口定单减少,出口比例低于历史平均水平。

2.jpg

TOP

第三篇 印  染  
第二章 经  营

第二节 效  益


  青岛印染行业全员劳动生产率,1949年建国时人均年1.8万元,50年代提高到3万元,持续到60年代。70年代上升到5万元,最高是80年代初期,超过6万元,但到1985年又降到5万元,1988年为5.5万元。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