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论坛广告管理办法·2012青岛啤酒节专题报道·牢记:青岛旅游局投诉电话
·青岛圈论坛广告投放说明·2012最新青岛旅游攻略·2013年1月青岛潮汐表
·青岛旅游景点介绍|图片·青岛旅行社排名及报价查询·青岛旅游就入住中山旅馆
返回列表 发帖

青岛市志34:盐业志 第三篇 盐业生产

第三篇  盐业生产



  青岛的盐业生产主要包括4个方面,即:各种盐的生产,如海盐、加工盐等;用海盐晒制的余液(苦卤)和副产品(芒硝、硝皮子)生产的各种盐化工产品,如氯化钾、溴素、氯化镁、氧化镁、无水芒硝等;各种盐和盐化工产品专用机械及通用设备的生产;盐场“一水两用”的对虾生产等海产养殖事业。


第三篇  盐业生产  
第五章  海产养殖

第三节  供销储存


  饵料供应 1983~1984年是开展对虾养殖的初期,饵料供应全靠外购解决。除联系水产、外贸收虾单位和粮食部门及饵料加工单位解决少部分外,大部分由各场自购,以保证干鲜饵料充分供应,维持对虾生产。为适应扩大养殖规模需要,1985~1989年,南万、东风、东营、龙泉、尹家山、小场、大桥7个盐场各建养虾饵料加工厂1座,年加工能力共计7000吨,按青岛盐区对虾年产700吨的能力,饵料自给有余。
  饵料的主要成分是花生饼、豆饼、虾糖、鱼粉、杂色蛤蜊、鲜杂鱼、粘合剂、微量元素等,有的也加少量玉米粉、地瓜面或麦面粉等。饵料加工过程中还要结合对虾生长情况及时调整饵料配比,促进虾体生长。为此,1988年曾举办了学习班,提高了工人的技能和加工技术,采用了先进配方,推广应用了添加剂等,保证了青岛盐区对虾养殖的饵料供应。
  对虾销售 在对虾养殖的初期,没有固定的销售渠道,市场营销也不稳定,价格变化幅度大。为此,除各养虾场主动走向市场外,青岛市及各县(区)盐业公司组织力量协助各场多方联系销售,并及时互通信息,传递交流销售情况,进行客户比较,开拓市场,扩大销售,取得了较好效益。1983年外贸收购占30.20%,水产部门收购占35.90%,自销33.90%;1984年外贸收购31.41%,水产部门收购36.80%,自销31.79%;1985年外贸收购增至68.73%,水产部门收购锐减为1.72%,自销为29.55%。1986~1989年出口占总销量的62%~73%,自销占27%~38%。4年中,共计盈利1088.36万元,平均每年盈利272.09万元。
  冷冻储存 对虾由养殖池收捕后,首要的是入库冷冻储存。为此,1985年青岛东风、东营盐场及胶南县龙泉、小场盐场和即墨县大桥盐场先后建成了200吨冷库5座计1000吨;1987年胶南县尹家山盐场建成100吨冷库1座;1988年青岛南万盐场建成200吨冷库1座。至此,青岛盐区7个盐场的养虾场全部配齐冷库,总容量1300吨,为对虾生产能力700吨的185.71%,完全满足需要。同时7座冷库均经山东省进出口商品检验局验收,都达到了出口产品冷库标准,1988年出口成品率达57.06%,胶南县龙泉盐场冷库高达61%。1989年7座冷库总盈利72万元,增值效益亦相当可观。

TOP

第三篇  盐业生产  
第五章  海产养殖

第二节  养 殖


  虾池 1982~1983年建池初期,每个池子多在200亩以内,因池子大不便于管理和精养,影响对虾增大规格、提高产量和经济效益,所以在1984年开始,在缩小每个新建虾池面积的同时,对原有虾池进行了大改小的工程。至1985年,青岛盐区共有虾池68个、6721亩,每个虾池面积已降低到平均99亩,比1982年和1983年每个池子缩小50%。但虾池大改小工程的进度迟缓,发展不平衡。故130~150亩的较大虾池仍为多数,计39个、5411亩,占虾池总面积的80.50%。而百亩以下的小虾池仅有23个,1310亩,仅占虾池总面积的19.50%,其容水深度均在1.2~1.5米。为改扩虾池,1987年冬和1988年春,各场均集中人力、财力、物力对老虾池进行了整修改造:一是采取机械和人力翻耕虾池彻底清淤达5500亩,为养殖总面积的50.94%。二是对虾池大改小,至1988年,百亩以下的虾池已达6657亩,占养殖总面积的61.66%,并增加了扬水设备,提高了水位,解决了池形大、水位浅、换水率低等不利于稳产高产的问题,容水深度为1.5米以上,换水率达20%以上。这就为大规模、高效益养殖奠定了良好基础。胶南县小场盐场,于1988年投资120万元,将1250亩老虾池全部进行了改造。改后虾池面积大都在60亩以下,水位1.5米以上,并增加了一座扬水站。1988年全场1600亩虾池比1987年多产对虾4万斤。龙泉盐场也将600亩老虾池进行了改造,1988年全场1600亩虾池平均单产比1987年提高78.3斤,平均体长12.27厘米,增加了0.69厘米,达到了12厘米以上规格虾的要求,创历史最好水平。至1989年,青岛盐区养殖对虾面积调整到9990亩,近90%的虾池实现了标准化,每个虾池百亩左右,单池为长方形,众池分布呈“非”字形,水深1.5米以上,池埂超水面50%,并设人行道,用于运送饵料和捕捞对虾。池内设环沟及投饵台,环沟宽10米、深1米。还设有主沟和支沟,主沟居中,宽、深与环沟相仿,支沟是联接环沟与主沟的通道,深1米、宽5米。百亩以下虾池两端设进出水闸,宽1米,自然纳潮加宽到8米,高度为进水闸1.5米,出水闸2.5米。百亩以上虾池闸门按比例加大,达到整个虾场每天平均换水率达20%以上。
  育苗 青岛盐区虾苗来源,在1986年以前全靠购苗养殖,多是冬末春初提前联系订货。由于人工养虾刚刚兴起,苗种来源紧张,市盐业公司和各盐场多方求购虾苗进行养殖,但苗源并无保证,加之外购虾苗实有率仅有50%左右(1984年数据,下同),平均成活率也只有33%,因此影响了对虾养殖的顺利发展和企业的经济效益。胶南县小场盐场于1986年建成了青岛盐区第一个育苗厂,育室面积345平方米,水体500立方米,育苗生产能力1亿尾,实际5000万尾。1987年育室面积和水体扩大1倍,实际育苗1.7亿尾,除自用0.7亿尾供1600亩虾池所需外,售出1亿尾,净利31万元。同年青岛东营盐场也建成了水体350立方米的育室一座,育苗4000万尾;青岛东风盐场育苗水体1000立方米,育苗1亿尾。至1989年,青岛盐区共有育苗水体2350立方米,育苗能力达3.2亿尾。其他盐场也分别建造了不同规模的育苗工程,从而保证了虾苗自给供应。
  放养 对虾养殖期为1年,需经过苗前的准备工作后,再进行放苗等养成管理。
  放苗 科学定量放苗是对虾丰产丰收的重要一环,根据虾池和换水条件,饵料供应情况和养殖技术水平以及养成规格和产量要求,每100亩左右虾池放苗一般为:经中间培育的5000~10000尾;未经中间培育的7500~15000尾。对虾放苗的水温须在11℃以上。由于各地气候有所不同,青岛盐区放苗时间自西南向东北依次稍有拖后,一般是在5月上旬和中旬。1984年养虾初期,放苗是在5月中旬至6月初。1986~1989年放苗时间大有提前,1988年最早的胶南县龙泉盐场4月22日开始放苗,至5月9日胶南县龙泉等3盐场均完成放苗。其他各盐场亦陆续放苗,至5月27日青岛盐区放苗全部结合。经过6年的放养实践,青岛盐区还积极采用和推广了对虾是间暂养技术。1986年青岛东风盐场采用大面积中间暂养技术取得了成功,1987年在系统内推广实施。
  养成 在养成期管理上,从1984年开始,制订并实施了《对虾养殖工作操作规程》,建立了旬报和定期巡回检查分析制度。其主要内容是投饵和水质检测、换水调度、虾体测量、尾数估算、昼夜巡池、及时除害,特别是高温天、阴天和大雨天,要严防对虾浮头死亡。自1986年起,各场每天测量水温2次,每晚测溶解氧1次,5日测量1次PH值和盐度。为了有效地防治虾病,1987年各场普遍加工药饵,定期投喂,效果良好。青岛盐区自1983年以来,对虾养殖产量大幅度上升,到1989年各项生产技术经济指标每年平均增长的速度为:养殖亩数增长37.02%;对虾总产量增长65.79%;每亩产量增长21.00%;12厘米以上的大规格虾的比重增长4.60%;对虾平均体长增长1.70%;对虾养殖盈利增长35.17%。对虾养殖、原盐及盐化工的生产,已成为青岛盐业的三大支柱产业。

TOP

第三篇  盐业生产  
第五章  海产养殖

第一节  生产规模


  1979年12月6日,山东省第一轻工业厅、山东省水产局转发了轻工业部、国家水产局《关于利用盐区海水试验养殖对虾的联合通知》。青岛盐区虽然有海产养殖的较好条件,但由于当时仅满足于青岛制盐工业,产品产不敷销,因而海产养殖起步较晚。国营盐场,直到1982年尚未修建养虾池。自1983年10月17日在掖县召开的山东省盐业会议上发出积极发展以海产养殖为主、搞好多种经营的号召后,并在当年国内海盐区水产养殖会议的推动下,海产养殖才有了大规模的发展。对虾养殖面积,从1983年1103市亩,至1989年发展到9990市亩,每年平均递增高达37.02%。对虾产量,从1983年20.55吨,到1989年高达708.33吨,每年平均递增为65.79%,其增长速度比养殖面积的增长速度高出28.77%。对虾质量稳定提高,12厘米以上的大规格对虾占总产量的百分比是,1984年为45.10%,1989年高达61.78%。对虾平均体长达12.56厘米。养殖盈利,1983年为8.54万元,1989年达到70.5万元,为1983年的8.26倍。如果按盈利较多的1986~1988年3年平均339.28万元计算则为39.73倍。7年来,海产养殖盈累计1168.46万元,经济效益显著。特别是胶南县各盐场养虾的经济效益更好。至1989年,胶南县养殖面积占青岛盐区的39.84%,为该县1983年养殖面积的10倍以上;对虾产量占青岛盐区46.59%,为该县1983年对虾产量的40倍;单位成本比青岛盐区一般低10%~15%,最低年度达29%~38%;7年累计盈利占青岛盐区的79.35%,该县1989年盈利为1983年的48倍。
  青岛盐区的海产养殖在其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还不失时机地完善了配套设备。
  1985年建成扬水站4处,新增水泵18台,扬水能力每小时达7.6万立方米,使增添设备的东风、小场、尹家山三个盐场的日换水率达20%左右,保证了盐虾用水两不误。同年还建成了饵料加工厂7座,年加工能力达7000吨,从而使饵料供应有了保障。1986~1987年,建成了育苗水体各为1000立方米的东风盐场育苗厂、小场盐场育苗厂和东营盐场与营海渔业公司合资兴建的水体350立方米的育苗厂,育苗能力每年共计4.5亿尾,在盐业系统内自给有余。至1988年,青岛盐区的7个养殖场各有了冷库1座,总容量为1300吨,其中1985年建成的东风、东营、龙泉、小场、大桥等5个盐场的冷库,每座容量为200吨。1987~1988年又先后建成尹家山盐场100吨冷库1座、南万盐场200吨冷库1座。从此,已基本形成青岛盐区以虾池、育苗、养成、冷冻加工、饵料生产为主的海产养殖体系。
  1983年以前,海产养殖工作由青岛市盐务局和各盐场的生产技术部门管理。1984年成立了青岛市盐务局水产养殖公司,各盐场均设一名场长或副场长分管海产养殖工作,市局下属各盐场则组成8个海产养殖专业队。从事海产养殖专业的职工人数,从1983年的68人,至1989年发展到535人,增长近7倍,基本上与生产发展相适应。为提高广大职工的技能,1983年12月,受山东省盐业公司的委托,由青岛市盐务局举办了海产养殖学习班,聘请了青岛市科学技术协会和山东省海水养殖研究所的技术人员任教,除省内兄弟盐区外,青岛盐区参加学习的有40人。另外,各重点场还抽调1名化验员到省海水养殖所学习水质检测技术。1985年,青岛盐务局又办了4期水产养殖等专业技术培训班,对池长以上人员都培训了一遍。
  至1989年,先后聘请了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黄海水产研究所、青岛海洋大学、山东省海水养殖研究所、山东省水产研究所及各个盐场所在地的水产行政部门的几十名养殖专家、工程技术人员和有经验的实际工作者到盐场进行现场教学指导,或巡回于各盐场进行技术咨询服务,或蹲点一处进行科研工作。7年来,共培训了300余人次,为青岛盐区海产养殖打下了良好的技术基础。1984年开始,各盐场又实行了经济承包责任制。集体盐场一般是以产量、规格、成本、利润等指标为内容,与养殖人员签定承包合同,按完成与否进行奖惩;国营盐场一般实行定虾池、定人、定产量、定规格、定费用的“五定一奖制”,并逐项计分计奖,实行责、权、利结合。这不仅调动了职工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了养殖技术,也改善了经营管理,确保了经济效益的稳定增长。

TOP

第三篇  盐业生产
第五章  海产养殖



  青岛盐区的海产养殖,始于1983年,是利用盐田储水设备的海水水面或靠盐场另虾池进行的。这是盐业生产继盐化工生产之后又开拓的第三条生产线。1989年有对虾养殖面积9990亩,对虾产量708.33吨,1986~1989年共盈利1088.36万元。海产养殖已发展成为盐业生产中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行业增值显著。

TOP

第三篇  盐业生产  
第四章  盐业机械

第三节  供  销


  原材料供应 青岛盐业机械厂,1967年以前,主要是从事维修,主要材料来源由青岛市盐务局按生产维修计划供应。1967年以后,转入盐业机械产品试制和制造,所用原材料的品种和数量逐年增多,主要有钢材、生铁、焦炭、五金等。其中,钢材种类有多种型号的圆钢、槽钢、板材等。由于青岛盐机产品有轻工业部、山东省第一轻工业厅和青岛市盐务局等3家的任务,所以就按照谁给任务,谁包供材料的原则,实行计划供应。从80年代初开始,材料供应趋于紧张,计划供应材料缺口较大,只能靠市场调节满足生产需要。从1967~1985年的18年中,平均年耗生铁69.80吨,钢材91.50吨,铜材1.07吨。
  产品销售 1967年以前生产的盐场专用工具和设备,主要是供应青岛市盐务局所属各盐场使用。1967年以后生产的盐业机械产品按计划供应,由轻工业部、山东省第一轻工业厅、青岛市盐务局分级分配包销。进入80年代,改变了经营方式和经营作风,为用户提供了技术指导和技术服务,使产品销往山东、内蒙古、辽宁、天津、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新疆、安徽、青海、山西、北京、陕西、河南、江西、河北等18个省、市、自治区的138个厂家。山东省有14个地市、22个县(市)区的盐场、啤酒厂、果品站、盐业采购站、水产公司、虾场、机械厂、酒厂、造纸厂、钢厂、体育场、盐务局、盐科所等78个单位,使用这些盐业机械和轻工机械。

TOP

第三篇  盐业生产  
第四章  盐业机械

第二节  产 品


  青岛盐业机械制造,是在1968年仅有水泵和压池机2个产品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至1989年累计生产了10类20个品种2147台盐机和轻机产品。质量稳中有升,1987~1989年整机合格率和零部件合格率均达到了100%,比1978年分别提高7%和5%。
  轴流水泵 规格为直径200和300毫米,动力为7~10千瓦,由原供盐场使用,逐渐扩大到养虾场使用。该机具有泵水量大、扬程低、坚固耐用、易于维修、使用方便等特点,受到了各盐场用户的欢迎。
  收盐机 有SY295和SY495型2种。其中,SY295收盐机为低压轮带联合式,使用295柴油机,额定功率24马力,前后驱动后转向,适合于海盐生产结晶面积不小于1000平方米、池底承压强度每平方厘米不低于1.5公斤、收盐厚度80毫米以下的盐田使用。此机体积小、重量轻、效率高,方便灵活,每小时生产能力:瞬时100吨,综合50吨,SY495收盐机具有SY295收盐机某些相同的特点,额定功率50马力,生产能力增大一倍。瞬时达200吨,综合100吨,收盐厚度120毫米。
  运盐车 有Y185和Y495型2种。Y185型运盐车用185柴油机,额定功率为8马力,低压轮带,载重量1吨。双曲线弧形伞齿后桥传动,自动翻斗运盐车,既是盐场机械化生产联合收盐机组的主要配套产品,又是其他厂矿企业散装物料的理想运输工具。Y495运盐车是更新换代产品,使用立式水冷四冲程495柴油机,额定功率50马力,载重2吨。前装高压轮带,后装低压轮带,既提高操作灵便性,又不破坏池底功能。后桥为BJ130双曲线弧型伞齿轮传动,自动翻斗。用途与Y185运盐车相同,并具有高效、耐用等特点。
  压池机 为YC195型,是盐场维修设备,用于盐池、盐道、盐台子的平整压实。使用195卧式四冲程柴油机,额定功率12马力,链轮、链条传动,机重1500公斤。因操作灵活平稳,已扩大到体育场地、道路、货场等其他方面的平整维修及压实等。
  活碴机 为HC8型,用于盐田结晶池活碴,以此扩大晶体,提高质量、增加产量。使用185立式四冲程冷柴油机,额定功率8马力,机后装升降活碴耙,起落由手动油泵控制,每小时活碴160公亩。
  推移式皮带机 为TD77型,是盐场(或盐坨)输盐堆坨设备。特点是人工推移活动,容易维修,价格低廉,方便实用。使用10千瓦电动机,开式齿轮传动,堆高5.5米,每小时工效120~150吨。
  薄膜收放机 为S73型,是海盐结晶池塑料薄膜苫盖的收(折叠于池边)放(拉开盖上盐池)设备,它可减少自然灾害造成的雨化池盐的损失。以10千瓦的电动机带动,每次20分钟左右,可放开塑苫池14个,收起时则为6个,顶替60多人同时操作。
  堆坨机 有两种:第一种是大型履带铲斗式堆坨机,利用铲斗起落,把原盐倾倒在皮带机上输盐堆坨,装机容量为10千瓦电动机,混合生产能力每小时可达70~80吨,堆高9米,机体重量16吨,是国内第一台较先进的海盐机械化生产大型设备;第二种是DY495型自行振动摇摆喂料式堆坨机,使用50马力柴油机,轮带行走机身装振动摇摆喂料槽,螺旋集料,用斗提升,皮带机输送集坨,堆盐高度为6~7米,混合生产能力每小时260吨。
  杀菌机 为BPSJ—40型液压步移式喷淋杀菌机,适用于各种果酒(色酒)、啤酒的机械化杀菌。该机以液压步移传动,运行平稳,液压、电控、水路系统灵活可靠,检修方便,杀菌效果好。电机总装机容量18.4千瓦,每小时处理能力分别为7200瓶和10000瓶,是国内较先进的饮料机械化杀菌设备。
  输液机 属SP系列,适用于酒厂、罐头厂、食品厂等各种瓶装产品传递。该机链板、身板是不锈钢材制造,外型美观,设计合理,运行平稳、噪音小。台时输瓶量:单排2400~10800瓶,双排4800~21600瓶,电机容量0.6~1.1千瓦。
  另外,1980年研制的海盐修滩大型平池机,对制卤区减少卤水渗漏、提高原盐产量有重大作用,但未能批量生产。

TOP

第三篇  盐业生产  
第四章  盐业机械

第一节  生产规模


  青岛盐业机械生产的发展方向与规模,大体上可分为炼铁、维修、制造三个阶段。1958年8月1月日成立了张哥庄炼铁厂,主要生产铸铁、炒钢、焦炭,但因产量低、质量差、物耗大、成本高,于1959年初不得已停产。同年4月25日改为青岛市盐务局张哥庄修配厂,1961年11月迁址马哥庄,1962年2月25日改名为青岛市盐务局机械修配厂。至1966年以维修为主。除对盐场生产工具、风车、内燃机、柴油机、水泵、拖船等设备进行维修外,还研制、革新生产了链轮提水车、滚针轴承、滚针式风车、7.5马力柴油机和直径200、300毫米的轴流水泵等产品。供应于青岛盐区的同时,还销往省内十几个盐场。从1966年开始,机修厂进行了自我技术改造,自制部分设备和革新研制了第一代运盐车、压池机等产品,从此即转向盐机制造。1967年,轻工业部委托天津制盐工业研究所与该厂共同进行海盐机械研究、制造。至1969年先后研制成功收盐机、运盐车、压池机、堆坨机等产品为主的联合收盐机共计10台,同年5月,由长春电影制片厂在青岛东风盐场,拍摄了一部生产现场作业的科教片,从而将盐业机械推向国内各盐场。这一科技成果,曾在1971年3月于济南山东省展览馆展出。同年6月,南也门共和国盐业考察团,为解决本国盐业生产机械化问题到该厂考察制造技术,由此青岛的盐业机械走向国际市场。1972年2月又将收盐机、运盐机、压池机3种样机送往北京“全国工业学大庆展览会”展出。1972年3月5日将青岛市盐务局机械修配厂改名为青岛盐业机械厂。同年10月由轻工业部主持在青岛召开了全国海盐机械化生产鉴定会,把上述产品列入国家新产品计划,投入小批量生产。1973年生产盐机41台(不含水泵,下同),1977年高达81台,比1969年增长了3~7倍。1978年海盐机械化生产科研项目,先后荣获国家、山东省、青岛市科技大会重大科技成果奖。并在科技大会前后,研制成功了大型斗轮开坨机、薄膜收放机、盐池活碴机和踩池机等新产品。1980年又研制成功了海盐修滩大型平池机,同年6月由山东省第一轻工业厅组织通过鉴定,并于1981年2月荣获轻工业部重大科技成果三等奖。盐业机械的研制成功,填补了中国海盐机械生产的空白。在海盐机械生产取得成果的同时,青岛盐业机械厂与山东省第一轻工业厅科研所,还于1983年共同设计了啤酒杀菌机,并自行设计了输瓶机等轻工机械,历时10个月,完成2条啤酒罐装线和输瓶机的任务,1984年10月24日由山东省轻工机械公司组织进行现场鉴定合同。1985年杀菌机和输瓶机分别荣获山东省一轻系统新产品二、三等奖,并同获山东省经济委员会、山东省包装协会共同颁发的山东省优秀包装产品奖。青岛盐业机械厂的盐机和轻机产品生产发展是高速度的,1987~1989年每年达100台左右,比1969年增长9倍。至1989年累计生产了10类20个品种2147台,产品质量稳定提高,整机合格率1984~1989年均为100%,零部件合格率自1987年以来也都达到了100%。产品质量可靠,深受用户欢迎。行销于国内18个省、市、自治区的138个厂家。

TOP

第三篇  盐业生产
第四章  盐业机械



  盐业机械(科称盐机,下同)生产,是盐业行业生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在行业生产中是辅助性的,所占比重也不大,但却为改变千年老滩一直沿用的手工操作和落后的生产方式,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到1989年,盐机产品累计达10类20个品种计2147台,产品销往国内18个省、市、自治区的138个场(厂)家,产值达2767万元。

TOP

第三篇  盐业生产  
第三章  盐化工

第三节  供  销


  原材料供应 氯化钾以原盐生产的余液苦卤为原料;溴素以氯化钾生产的余液浓厚卤或原盐生产的余液苦卤为原料;氯化镁是利用制溴废液为原料。盐化工的原材料,除纯碱外,均来自盐场或盐化厂内部。由于各个盐化厂的地理位置和生产品种不同,在原材料供应上也有所不同。青岛盐化厂地处市区,1988年前,生产的轻质氧化镁,经与原盐生产场家商定,在盐场建有储卤井(坑),盐场将生产中随时甩出的苦卤集入井内,盐化厂用船计量付款后运回厂内备用。纯碱一般是由包销单位〖CD2〗青岛化轻公司按计划供应,紧张时缺口较大,则由市场调节由需要氧化镁的单位来料加工,每吨氧化镁耗纯碱3.3吨,苦卤不计定额。青岛建新盐化厂因与青岛东风盐场为邻,生产氯化钾、溴素和氯化镁所需原料,自行晒制苦卤或就近从东风场利用管道有偿收集原盐生产余液,进行复晒加工,存入苦卤池中,需要时提取用于生产盐化工产品。
  产品销售 直至60年代末期,青岛仅有氯化镁和氧化镁两种产品,都未正式列入产品销售计划,由厂家自产自销。从1970年起,除继续氯化镁、氧化镁生产外,又建厂投产了氯化钾和溴素,并列入了国家盐化工产品销售。氯化钾和溴素是轻工业部管产品,氯化镁和氧化镁是市与局管产品,而山东省一轻厅、山东省盐务局和青岛市委员会均为业务上级或管理综合部门,因此,产品销售是按照上下衔接,综合平衡,妥善安排,下达计划,按计划销售分配的程序来完成的。厂家没有产品自销权。自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盐化工产品销售也步入市场经济,厂家开始利用一切推销方法,扩大用户,增加订货,从而使产品销往工业、国防、医药、农业、石油、冶金、食品、建筑等行业的80多个厂家。

TOP

第三篇  盐业生产  
第三章  盐化工

第二节  产  品


  青岛盐化工产品,自1925~1989年累计生产了33种。1925~1937年,永裕盐业公司小港等厂生产了2种:碳酸镁、无水芒硝;1944年4月至1945年初,日商山东盐业化成工厂生产了氯化钾、溴素、氯化镁、液体烧碱和漂白粉等5种。
  建国后,1950年10月至1954年1月,永裕公司小港工厂生产了硫化碱1种。1958~1969年,永裕公司(1967年1月改为盐化厂)和各个盐场、盐业社共生产了29种:氯化钾、溴素、氯化镁、精制氯化镁、有水芒硝、无水芒硝、精硝、光卤石、钾镁肥、钠镁肥、氢镁肥、硫酸钙、碳酸钙、硫酸镁、碳酸镁、盐酸、药用氧化镁、工业用氧化镁、三硅酸镁、氧化镁、硅酸铝、605、硼砂、氯化胺、氯化钙、药用盐、药用氯化钠、针剂氯化钠和纯氯化钠。1970~1989年,青岛建新盐化厂、青岛盐化厂、青岛东营盐场化工车间等共生产了7种:氯化钾、溴素、氯化镁、无水芒硝、金属镁、轻质氯化镁和硅钢用氧化镁。1963年以前生产过的17种产品多是土法生产的,至1989年,绝大多数品种已先后停产,只保留按规范化建设的盐化工之氯化钾、溴素、氯化镁等3个主要产品。
  氯化钾 自1970年青岛建新盐化厂氯化钾投产以来,产品都经过严格化验,品质优良并不断提高。1989年实际平均含氯化钾达到96.13%,超过轻工业部颁发的优级含氯化钾93%的标准。1980年被评为山东省第一轻工业厅优质产品;1985年在国内同行业质量评比中名列第二;1988年被评为青岛市优质产品。
  溴素 自1970年青岛建新盐化厂投产以来,一直保持着高质量,一般年份实际含溴在99.5%以上。1989年高达99.67%,超过了轻工业部颁发的优级99.5%、一级99%的标准。1979年被评辚山东省第一轻工业厅优质产品;1985年在国内同行业评比中名列第四,并被评为轻工业部优质产品。
  氯化镁 各盐场、各盐化厂都曾生产过,至1967年均已先后停产。到1989年仍在继续生产的仅有1970年投产的青岛建新盐化厂1家。产品质量稳定提高,含氯化镁一般在45%以上。1989年实际达到45.64%。1987年就被评为轻工业部、青岛市优质产品。
  氧化镁 自1961年青岛盐化厂投产以来,产品质量一直保持着较高的水平,含氧化镁一般在96%以上,其中,药用达96.5%。1988年实际平均高达96.64%,超过了1985年版国家药典96.50%和化工部1977年特级95%的标准(HC1—324—77)。1979评为山东省第一轻工业厅优质产品;1980~1988年连续获部优、省优和市优产品称号。但因转向第三产业,于1989年停产。

TOP

第三篇  盐业生产  
第三章  盐化工

第一节  生产规模


  青岛盐化工的生产规模,1937年仅有永裕公司等工厂进行生产,而且品种少,能力小,只年产碳酸镁100吨,无水芒硝1000吨。1938年,日本第二次侵占青岛后,日商山东盐业株式会社即于2月霸占了永裕公司的盐田工厂,逼迫员工开工生产,同时设立了山东盐业化成工厂,并于1941年8月至1944年4月建成投产。厂址在沧口沔阳路5号和6号,占地面积156976市亩,职工315人,设计能力年产溴素24~30吨、氯化钾30吨、氯化镁60吨、40~45度液体烧碱300吨、漂白粉300吨。但生产不到1年,即因资源不足,原料缺乏,生产状况恶化而停产。
  1945年日本投降后,原日商山东盐业化成工厂,于当年10月18日由国民党青岛特别市Gov派员暂为监管。12月12日由经济部正式接收,至1946年9月移交青岛制盐厂。该厂是在接收的原日商山东盐业株式会社和永裕公司盐田工厂的基础上,于1946年春由盐政总局设置的。1947年6月,盐田工厂发还永裕公司,青岛制盐厂同时撤销。
  建国后,1950年10月,永裕公司小港工厂上院(冠县路126号)增设了硫化碱车间,利用盐田副产品芒硝生产硫化碱,正常年份,每年冬季可捞硝4000吨(其中永裕盐田2000吨,民户盐田2000吨)。但因硫化碱销路不畅,售价低于成本,故于1951年1月停产。1952年下半年销路转旺,市场需求大增,又于当年10月复工。硫化碱设计能力日产2.7吨,但因滩产芒硝含泥沙较多,影响产品质量,加之开工之初生产设备简陋,生产工艺落后,操作不熟练,劳动效率低,成本高于售价等因素,于1954年2月再度停产。1958年大跃进开始,各盐场都在进行苦卤资源综合利用,生产了多种盐化工产品,并连续了数年。其中,1958年13种,1959年12种,1960年17种,1961年15种,1962年4种,1963年3种。主要产品是钾镁肥、钠镁肥、卤块(氯化镁)、氧化镁、光卤石、无水芒硝及有水芒硝等7种,并以钾镁肥生产为主,连产钠镁肥。1958年胶州湾各盐场(厂)共建钾镁肥厂49座51排灶,其中大灶9排,每排日产6吨,计54吨;小灶42排,每排日产1.5吨,计63吨,大小灶日产共计117吨。按1年低限300天计算,年产应该是35100吨,但实产却相差甚远,即使产量较高的1958年和1959年,两种肥料的产量也仅占10%以上。从实产看,年产35100吨,虽然是一个“高指标大计划”,但至1964年除保留氯化镁和氧化镁外,其他全部淘汰。此外,在1958年大跃进期间,还兴建过青岛市盐务局女姑氯化钾厂,1959年设计施工,1961年试产了氯化钾3吨以后,于1964年停产。青岛盐化厂金属镁车间,1970~1979年生产金属镁70余吨,平均年产7吨,因成本高于出厂价而停产。青岛东营盐化工车间,1971~1980年曾先后生产过无水芒硝2682吨,氯化钾909吨,溴素62吨,氯化镁3059吨,但因无淡水源和电力、燃料、原料供应不足等因素,于1981年2月报请山东省盐业公司批准正式关厂。青岛建新盐化厂无水芒硝车间,1968~1971年建成设计能力年达6000吨,因原料不足,实产仅2000吨左右,于1986年7月停产。青岛盐化厂1960年1月投产的工业和药用氧化镁,年产200~250吨,于1988年10月并入晶山实业公司后,因转向搞“第三产业”,于1989年取消了氧化镁车间。到1989年,青岛的盐化工产品,只有青岛建新盐化厂设计能力为年产600~800吨氯化钾、50吨溴素、3000吨氯化镁。

TOP

第三篇  盐业生产
第三章  盐化工



  青岛盐化厂生产,是随着海盐晒制的余液(苦卤)和副产品(有水芒硝、硝皮子等)的综合利用而发展起来的。约在1890~1900年就有用卤水点豆腐和用芒硝熟皮子(即软化皮子)的做法,但这仅仅是对晒盐余液和副产品的直接利用,而对其加工制成盐化工产品,则是1923年青岛永裕盐业公司成立后开始进行的。

TOP

第三篇  盐业生产  
第二章  加工盐

第四节  原料供应


  青岛盐区加工盐的原料,向来是使用海盐。原料盐的供求关系,向来在青岛盐业系统中各场场与盐化厂之间进行,从未涉及系统外的场(厂)家,因此多年来确保了原料盐的正常供应,满足了加工盐生产的需求。在原料盐的供应上,历来是实行计划安排,由青岛市盐务局根据轻工业部盐务总局和山东省盐务局及青岛市委员会下达的计划,进行衔接平衡,确定加工盐的生产计划。按照再制盐每吨耗原盐1.25吨、洗精盐每吨耗原盐1.20吨、洗涤盐(含大粒与粉碎盐)每吨耗原盐1.10吨的定额,提出原料盐的需要量,然后按就近供应的原则,由青岛东风盐场供应邻近的青岛建新盐化厂,其他盐场供应青岛盐化厂。原料盐的计划安排,历年均与年度产销计划同时下达各场(厂)执行。
  原料盐由各原盐生产场运输到盐化厂,因具体情况不同,运输方式也各异。其中,供应青岛盐化厂的原料盐,由于该厂地处市区,距生产场较远,即采取接力方法,先由生产场集运到自己的中转码头,再由盐化厂雇请青岛盐业运销公司船队运至青岛盐化厂小港存盐坨地(可存盐1.4万吨),随时供应加工盐生产之需。青岛建新盐化厂使用的原料盐,因与青岛东风盐场近邻,则用自备汽车直接从该场的盐台子(滩场存盐坨地)上运入厂内盐仓,供生产使用。原料盐集运有一套较为完整的管理办法,按集坨、储存、使用(放销)、坨地、运力、装卸等有关规定执行。

TOP

第三篇  盐业生产  
第二章  加工盐

第三节  质  量


  青岛加工盐主要是由青岛盐化厂和青岛建新盐化厂生产的,两厂一向重视质量,严格管理,自上而下均有完善的质量检查机构。80年代初,又有了新起色。青岛盐化厂为了提高产品质量,成立了厂级全面质量管理委员会,质量检验也从生产技术部门分离出来,成立了专门科室,车间设领导小组,班组设质量检查员,形成了全厂质量管理网络,从原料进厂到产品出厂,建立了一套完整的质量检查制度和经济奖惩制度。1983~1985年,3个QC小组分别被评为轻工业部盐务总局、山东省一轻厅、青岛市优秀QC小组。青岛建新盐化厂于1985年2月成立了质量检验科和19个QC小组,始终坚持质量第一的方针,严把“三关”(原料进厂、产品生产和出厂),保证了产品质量。1985年再制盐QC小组被评为山东省一轻厅“全面质量管理先进集体”。
  再制盐 建国前锅熬再制盐生产,工艺落后,产量少、质量低劣。1925~1937年12年平均(扣除未产盐的1929年)圻产7209吨。质量标准和实际水平都不高,1923年,对输出日本的再制盐及入仓盐要求:含氯化钠85%以上,水份10%~12%以下。1928年6月22日,南京国民Gov盐务总局规定标准:再制盐含氯化钠95%以上,水份不超过3%。1930年盐务署派员调查,取样化验,国内11个公司精盐含氯化钠:烟台通益95.50%,天津久大96.50%,永裕、通达均是95%,余者均92%左右。建国后,特别是1987年,国营盐场原盐含氯化钠为95.76%,由此可见,建国前的精盐质量,还不如80年代的粗盐质量好。
  1958年11月真空罐再制盐投产以来,产量年年增长,质量不断改进,量大质优。1986年实产107495吨,比建国前产量最高的1935年的11249吨,增长8.5倍有余。盐质标准和实际质量水平都大为提高,是建国前所不能比拟的。1985年10月7日,国家标准局颁发,并于1986年6月1日实施了再制盐《食用盐标准》(代号GB5461-85)。按此标准,青岛产的再制盐,实际水平已大大超过了国家规定标准。由于产品质量一贯保持优良,青岛盐化厂出口产品葵花牌精制盐,先后于1979年、1983年被评为部优、省优;1986年又评为部优;1988年9月,青岛建新盐化厂精制盐被评为全国轻工出口产品“金龙腾飞”铜质奖。内销产品,青岛盐化厂海鸥牌精制盐和青岛建新盐化厂雪花牌精制盐,1987年均评为市优产品,其中,雪花牌精制盐还曾于1981年获得过山东省第一轻工业厅优良产品称号。
  洗精盐 质量标准要求稍低于再制盐,仅按再制盐《食用盐标准》的一级标准进行考核。建国前不生产此种产品,1986年8月才正式投产,以销定产,计划控制年产3万吨左右,比设计能力年产5万吨少40%,1989年产34458吨,质量均超过设计要求。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