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论坛广告管理办法·2012青岛啤酒节专题报道·牢记:青岛旅游局投诉电话
·青岛圈论坛广告投放说明·2012最新青岛旅游攻略·2013年1月青岛潮汐表
·青岛旅游景点介绍|图片·青岛旅行社排名及报价查询·青岛旅游就入住中山旅馆
返回列表 发帖

青岛市志34:盐业志 第五篇 盐业科技

第五篇  盐业科技



  建国前,青岛盐业产品较少,制盐工具与设备陈旧,工艺技术落后。建国后,积极开展了群众性的技术革新和技术改造活动。1966年以青岛东风盐场为起点,进行了老滩技术改造,使滩场结构合理化,达到了扬水、制卤、结晶、堆存四中;实现了生产机械化,摆脱了笨重的体力劳动;实施了科学化的“新、深、长”(新卤、深卤、长期结晶)新工艺和塑苫结晶技术,摈弃了“老、浅、短”和“光头淋”(无苫盖)的旧操作,达到了“三化四集中”的要求,取得海盐优质、高产和稳产的经济效果,被树为国内海盐中型样板场,为国内海盐生产发展闯出了一条新路子。在海盐科技取得显著成果的同时,加工盐、盐化工、制盐机械、海产养殖等科技工作也取得了丰硕成果。


第五篇  盐业科技  
第一章  科研机构

第一节  专门机构


  青岛盐业科研机构的建立,始于1940年私营永裕制盐股份有限公司在女姑建立的盐滩研究室。1956年3月,由胶州盐务局划给省盐务局,1957年3月又划回胶州盐务局。1958年10月,该室又升格为山东省轻工业厅制盐工业科学研究所(于1960年11月由女姑迁至寿光县大家洼)。青岛市盐务局为推广新工艺和提高盐业科技水平,1958年在张哥庄盐场建立了局的“试验滩”。1965年3月,经市编委批准该滩增设科学技术研究室。并设化验组,计20余人。
  1987年,青岛盐务局在该科学技术研究室基础上改建为青岛盐业科学研究所,有职工24人,其中科技人员18人。下设化工研究室、产品分析室和试验厂。试验厂主要产品是用碳氨法生产的氧化镁,1985年试验成功。1987年投入生产,年产能力100吨。主要设备仪器有锻烧窑1座、0.5吨快装锅炉1台、离心机4台、离心清水泵17台、水泥反应槽3个、沙滤罐1台、电热恒温干燥箱、电光分析天平、分度计等分析检测设备和小型科研装置。
  此外,青岛盐业学会和科技情报工作,也在市盐务局生产处设有专人负责。目的是为全市盐业科技情报及其工作经验交流和组织专家、学者围绕盐业生产、建设的重大课题进行学术探讨与论证。

TOP

第五篇  盐业科技  
第一章  科研机构

第二节  群众性技术活动


  建国前,青岛地区海盐生产方法中改善较为显著的,仅有扬水工具从水斗改为水车、风车。1914年,即墨县大桥村张家滩,从当地皋虞买来4人脚蹬木制水车,后改为2人脚蹬木制龙骨水车,仿制80余部用于生产,淘汰了2人手拉绳水斗提水。1917年,阴岛后韩家村韩高伦,因斗子提水笨重,学习南方稻田使用的脚蹬水车用于提水。1930年,私营永裕制盐公司马哥庄盐场与永裕盐田中,设置了一架八面风车提水。建国后普遍推广水车和风车用于盐业生产中。1950~1956年及1957~1958年,在青岛盐业系统普遍开展了3次较大规模的群众性“双革”活动并取得了丰硕成果,至1989年,较有影响的项目累计有230项,其中,使用推广的118项。
  风车停车器 1950年5月4日下午,山东制盐公司东营盐场三段5号(组)工人孙春弟,手拽暴风中急速转动的风车欲强力停止,但因力小风大,被风车挂起摔打而亡。该公司干部何亮文鉴此不幸事故,6月试制制成功了安全、便利的停车器。
  新式捞盐大、小耙 1952年5月20日,山东制盐公司东营盐场一段风车工萧相邦制成新式捞盐大耙,大耙头四周为木质镶边,中部以竹片相间隔为梳子样,比全为木质的旧大耙轻1/2,捞盐时漏水不带泥、捞盐净、效率高,有利增产增收和提高盐质,而且节省木材。在此基础上,木工刘志君又改进了小耙,使用比大耙灵便,其制做样式相同,仅大小不一。
  曲线倒转走水法 1952年5月,胶澳盐场管理处下崖场务所生产组长郝金德、孙志湛,创造了曲线倒转走水法。走水法的特点是能拉长走水过程,加强水的运动速度,提高蒸发效能,充裕卤源,产量质量都有提高。由于实行曲线倒转走水法,全年任务半年完成,盐质创历史最好水平,该组2~7月累计产盐940吨,超额完成全年计划,实际为计划的102.71%,一等盐5月份占38%,6月份占55%,盐质月月有提高。
  普遍采用波美卤度表 1952年,青岛盐区开始普遍使用波美卤度表代替石莲子测试卤水浓度,结束了多年来测卤的传统方法。
  顶盐法 1952年,山东制盐公司东营盐场二段2组盐工王培高创造了顶盐法。顶盐是捞盐的第一步,其特点是脚根稳站盐池中,骑马式腰部向前微倾,顶完一个扇面,后退续顶,脚不乱动,做到少、快、轻。这样做的好处是卤水波动小,池埂泥土不易带入,还能保护池底不起混。提高了产品质量,一天多顶一个池子,提高了工作效率。
  硝皮子垫结晶池 1951年胶澳盐场管理处工人孙赞正用硝皮子垫结晶池,池底坚固不易被雨水冲起泥砂,卤水较清,捞盐带的泥砂极少,因此有利于提高盐质,同时因减少毁池子的次数,也有利于增加产量。
  腊月挺池子 1952年,胶澳盐场管理处马哥庄场务所工人赵学基创造了腊月挺池子(即修池子)的方法。该法的优点是借腊月天寒蒸发力弱,将春季修池时间提前,从而让春季蒸发力强时多制卤水,提高了产量与质量。由于使用了腊月挺池子的方法,一般能使春晒提前30~40天,增产14%。
  普遍采用风车、人力水车提水 青岛盐区从建国初期部分使用风车、人力水车提取原料痧或卤水,至1953年,各盐场全部推广使用,计2200余架。这是盐场提水设备从2人手拉牵绳水斗以来的一大技术进步,提水设备又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输送带机械卸盐 1953年,胶澳盐管处大港放盐处6号码头坨地,开始采用输送带机械卸盐。使用机械卸盐,减轻了劳动负荷,提高了工效,确保了安全生产。
  水下抽卤法 水下押卤是在冬季严寒天气时,以结冰代替蒸发而提高卤水浓度的办法。19353年山东制盐公司东营盐场三段2组组长孙兰芝,用2个木盆,经过早晨冷冻:一个盛波美3度的海水,深60厘米,结冰25厘米,冰下水变为波美5度;一个盛波美6度的海水,深60厘米,结冰20厘米,冰下水变为波美9度。经过盐田生产实践,证实正确。1953年1月21日早晨,盐工李延富拔开门子,用波美卤度表测试,原4度的水,增为6度,一早晨能顶上数日升高的度数。1955年11月3日,省盐务局在胶州盐场召开了山东省水下采卤技术研究现场会,请来辽宁省盐务局技工蔡福治等人作冰下采卤技术报告和现场表演。之后,便在青岛盐区全面推广了冬季制卤的先进生产方法,充裕了春晒卤源。
  筑坨苫盖法 1955年,青岛盐业运销管理处大港坨地,应用推广淮北盐场筑坨苫盖法的先进经验,由过去用铁锨筑垛、用滩县大席苫盖办法改为用铁锨筑垛后并用木板拍实,然后自下而上随集坨地苫盖。苫盖盐垛改用小席三屋,席与席交插连结,插上“U”字形竹签,其连结方法与制做蓑衣相似。当年降低耗盐1.04%,节约原盐1830吨,价值18.7万元,并减少开支席子费用近8万元。
  抬盐筐改为推盐小车 抬盐筐改为推盐小车,这是原盐生产中搬运盐斤的一大技术进步,减轻了劳动负荷,提高了工作效率。1956年,先在山东制盐公司东营盐场使用,随后公私合营永裕制盐公司在其下属5个盐场少量试用。1957年在地方国营、民营各盐场逐渐普遍推广。1960年达2648辆。
  卤水计算盘 卤水计算盘,是胶州盐务局工程师金文葵等于1956设计研制成功的,经一年试用效果良好,1957年投入使用。卤水计算盘为圆形,直径10厘米,分上下2层,中心由螺丝钉连结。它可以使海水浓缩结晶成盐过程中深奥复杂的计算工作变得简单易行。
  绞刀式卸盐机 1957年9月,公私合营永裕制盐公司制盐车间保全工人王志良试制成功绞刀式卸盐机,代替人力卸盐,并正式投入生产。特点是把卸盐机的一头放在船上,一头放在仓库,卸盐工人把船仓的盐送入卸盐机进盐口,船上的盐随机开动入仓。卸盐机日卸盐112吨,用26个工时,比人力卸盐效率提高3倍半。这一创造受到山东省1958年5月31日省盐业进行生产(工作)者会议的奖励。
  1950~1957年的14项群众技术活动成果中,1~3和5~7项是1956年山东省盐务管理局报请华东盐务管理局核准,在山东省盐业系统中推广的13项中的6项,其中曲线倒转走水法和腊月挺池子,被国家盐务总局编入《海水制盐工艺学》。其他有价值的群众“双革”先进经验,都被纳入省盐务局1953年制订的《海、井滩制盐技术操作堆积(草案)》和青岛市盐务局制订的《海盐生产工艺操作规程》,并在青岛盐区得到了普遍推广和应用。
  1958年,胶州盐务局及所属单位参与“双革”项目的有近100人次,研制出已能投入使用的项目50个,按项目用途分类:用于生产方面的有顶盐、捞盐、赶混、活碴、提卤、回卤、搬水、推盐、起垛等;还有用于滩场设备、盐田维修和滩盐集运装船等方面的。基保,胶州盐务局生产科集体研制的木制联合扒盐机(顶盐、捞盐用)、治碴器、双筒提卤机(提卤、回卤用)、竹制推盐小车等灵活、轻便、节省劳力,可提高工作效率1~5倍;程哥庄盐场陈梅山、徐德功研制的机动联合扒盐、压池两用机和竹制输送带(从结晶池运盐至盐台子),使用方便,节省人力;东营盐场郑法声研制的绞轮装盐机和自动翻斗车,自动卸车装船代替人力;王克良研制的瓦斗装盐机,比人力提高工效1倍;丁奉书研制的带轮捞盐大耙,劳动负荷轻,提高工效1倍;上崖盐场岳文明研制的修整池埂器和修清水沟器,比用铁锨修池埂提高工效3~5倍;张哥庄盐场张树巽研制的运苫小滑车,代替人力负苫上垛,能保证安全,提高工效1倍,研制的安全起桥架,提高工效5倍;苟慧诗、陈景福研制的削竹签机,代替手工,改善利用了废竹签,再用于苫席插垛;上崖盐场姜强,南万盐场宫相节,海西盐场矫禄志,东营盐场秦元书、孙乾立、于志江及马哥庄盐场萧维仕,王家庄盐场集体各自研制了不同特点的搬(奔)水车,可提高工效1~2倍;王家庄盐场胡延、李滨三、陈述宗和潮海盐场刘化爱,分别研制了各具特点的赶混耙,可提高工效1倍,其中,刘化爱研制的赶混耙还可用于顶盐。
  1959~1989年,群众性技术活动成果54项。其中,青岛盐业机械厂49项。工人技术员徐德功、王克亮,在厂17年,革新成果各为10项,占全厂的1959~1985年49项成果的41%。1970年以来,车间副主任逄锦辉研制的成果最多,占全厂49项的22.44%,效果显著,“295收盐机”底盘与副架两用划线胎膜,提高工效4倍;收盐机边档合缝滚刀,提高工效10倍;制动踏板胎膜,提高工效3倍;引擎盖成型膜,提高工效5倍以上,等等。1960年,公私合营永裕制盐公司的韩敦仁,在全国先进生产者、青岛木材综合加工厂工程师徐呈龙的帮助下,烘干塔烘盐试验成功,由手工操作变为机械化生产。同时改善了的盐炕车间暑季高温达42℃、冬天蒸汽不能畅流,盐酸气味呛人的状况,使烘干塔每日烘盐60吨,运转正常时达100吨以上,产量质量比过去大有提高。1964~1965年,永裕公司又集体研制成功再制盐气流烘干机,使再制盐水分由2%降为0.3%。1969年,青岛东营盐场开始使用绳索牵引机代替大耙捞盐,减轻劳动负荷,提高了工效;1973年5月,青岛东风盐场试制成功用“菱苦土代木”制造盐田多种闸门,节省了大量木材;1984年,青岛东风盐场东半场1000公亩结晶池,改用“串联加卤,流动结晶”的新工艺,年产小粒盐23400吨;1986年5月,青岛盐化厂氧化镁车间煤气炉建成投产,解决了多年来冒黑烟的问题,改善了周围环境的污染。

TOP

第五篇  盐业科技  
第二章  科研成果

第一节  项目内容


  海盐生产机械试验研究 1964年,轻工业部组织青岛市盐务局和部属天津制盐工业研究所,在青岛市盐务局机修厂和程哥庄盐场,采取科研、制造、使用三结合的方法,对原盐的主要生产工序进行机械化试点,经过3年多的努力,1967年试制成功联合收盐机、自动翻斗运盐车、堆(盐)坨机、压池机、活(盐)碴机、塑苫(结晶池)薄膜收放机等6种海盐生产专用机械。1969年5月,青岛市盐务局机械修配厂制造的国内第一套联合收盐机组,由长春电影制片厂在青岛东风盐场拍摄了一部生产现场专业的科教片。10月,国家科委、第一机械工业部、新华社、轻工业部科技司、盐务总局和省盐业部门以及国内17个重点盐场的代表,在青岛市盐务局举行了第一次联合收盐机组鉴定会,有6种海盐生产专用机械通过鉴定,并建议推广。1970年11月,青岛市盐务局机修厂和天津制盐工业研究所,共同研制的大型(重16吨)斗式撩码机(堆坨机)取得成功,被鉴定为国内盐业系统第一台较为先进的堆坨设备,并于1973年投产。1971年,收盐机、运盐车、压池机、活碴机,曾送济南山东省工业展览馆展出。1972年10月15日,轻工业部在青岛市盐务局召开国内海盐机械化现场鉴定会,对收盐机、运盐车、压池机、堆坨机进行全面鉴定,并确定定型生产使用。1973年5月,天津电影制片厂在青岛东风盐场拍摄了一部联合收盐机组实地作业的科教片。1976年,中国第一个海盐生产机械化研究项目,通过了轻工业部科技司组织的技术鉴定。1978年2月,运盐车、收盐机、压池机等样机,运达北京全国“工业学大庆”展览馆展出,并于当年先后获得国家、山东省、青岛市科学大会的重大科研成果奖。
  电解氯化镁提取金属镁 1968年7月,青岛盐化厂电解氯化镁提取金属镁的项目,被列为山东省1968~1969年科学技术试验项目。1970年5月开始试验,9月成功,质量符合冶金部标准,实产能力年达8吨。1979年10月,因成本高、价格低、亏损严重而停产。
  塑苫结晶技术 1970年11月,青岛东风盐场组成领导、技术人员、工人“三结合”小组,到江苏省台北盐场学习塑料薄膜苫盖结晶池新技术。1971年4月购进薄膜热合机4台,建成塑苫加工车间,当年试验结果,塑苫池比未苫池增产30%以上。
  硅钢氧化镁试验 1978年2月,青岛盐化厂试制成功硅钢氧化镁,技术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填补了中国一项空白。
  提高劳动生产率的试验 1979年4月1日,省一轻厅科技处、省盐业公司、天津盐科所、青岛市盐务局、青岛东风盐场,开始在东风盐场一工区三班联合进行提高劳动生产率的试验,年终人均增产原盐100吨。
  机械防腐试验 1981年1月,东风盐场承担山东省盐业公司的机构防腐试验项目获得成功,《鲁盐科技》发表了试验情况。
  海盐修滩大型平池机 1981年2月,青岛盐业机械厂制造成功“海盐修滩大型平池机”,获轻工业部重大科技成果三等奖。
  杀菌机和输瓶机 1983年10月14日,青岛盐业机械厂与山东省一轻厅科研所共同研制的B.P.S.T40型液压步移式喷淋杀菌机和青岛盐业机械厂自行设计制造的SP系列输瓶机,通过山东省轻工机械公司现场进行的机械鉴定获得成功,并投入批量生产。
  饱和卤水直接进罐制精盐 1983年11月,青岛建新盐化厂和轻工业部制盐研究所承担的滩晒饱和卤水直接进罐制精盐的研究获得成功,并通过了青岛市科委受省科委委托主持的鉴定,1984年获青岛市科技二等奖。
  洗盐机 1985年1月,青岛盐业机械厂在青岛东风盐场的协助下,自行设计试制的逆流搅笼滚筛式洗盐机通过省盐业公司的鉴定;当年该厂自行承担的滚筒喷淋洗盐机,也通过了省盐业公司主持的鉴定。
  碳氨法制取轻质氧化镁 1985年5月,青岛盐业科学研究所承担的碳氨法制取轻质氧化镁项目取得成功。青岛市盐业公司主持召开了小试鉴定会;1987年4月,山东省盐业公司主持召开了中试鉴定会,并投入生产。中试投资35.5万元,年产100吨,每吨净效益500~00元。
  对虾养殖高产试验 1985年11月,青岛东风盐场和黄海水产研究所共同承担的对虾养殖高产,通过由青岛市盐务局主持的鉴定。1986年获青岛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四溴乙烷的研制 青岛盐业科学研究所承担的四溴乙烷的研制项目,1986年5月上省盐业公司主持的小试鉴定,并将技术转让给崂山县李村镇有机化工厂生产。
  轴流泵改制技术研究 1987年,青岛盐业科学研究所对青岛盐业机械厂生产的轴流泵进行改制研究,47台全部成功,将技术转让给乡镇企业。
  氢氧化镁阻燃剂研制项目 青岛建新盐化厂承担的“氢氧化镁阻燃剂”研制项目,1988年1月30日通过省科委委托省一轻厅组织的省级鉴定,申报了发明专利,填补了国内空白。

TOP

第五篇  盐业科技  
第二章 科研成果

第二节  推广应用


  海盐生产工艺、机械试验项目的推广应用 1966年,第一轻工业部以(66)一轻科字235号文件确定,海盐生产工艺、机械试验研究项目,由青岛市盐务局和天津制盐工业研究所共同负责,在青岛东风盐场和青岛盐业机械厂进行试验研究。青岛市盐务局在天津市盐业科学研究所帮助下,实行科研、生产、使用和领导、工人、专业技术人员两个三结合,以青岛东风盐场“烂泥滩”为试验场地,进行老滩技术改造和新(新卤)、深(深卤)、长(长期结晶)的新工艺试验及海盐生产机械化研制实验。1966~1969年完成了老滩技术改造。1967~1969年,成功试制了收盐机、运盐车、堆坨机、压池机、踩池机等一系列成套专用机械设备。盐机试验成功之后,让机器开进盐池,在中国海盐史上是空前的。之后,又通过对原状土壤结晶池板适应机械下池收盐的试验解决了加固池板的问题,达到了机械下池收盐的要求。同时了以新为主,深、长适当的新工艺试验,其结果表明,晒盐原料以新卤为主,结合适当的深卤结晶和长期晒制,则原盐产量高、质量好。在此基础上,结合生产在青岛东风盐场继续进行了扩大试验,1972年10月经轻工业部鉴定:在原盐产量质量上,新工艺使原盐单产提高11.98%,氯化钠含量平均增加0.39%,原盐优级品率90%以上,余为一级品。在工作效率上,原盐收、运、堆工序,单机组每日混合工效为400吨,人均日工效为40吨,比旧滩手工操作收、运、堆混合工效每日每人3吨相比,提高了312.33倍。东风盐场原有盐工950名,自1969年机械化生产至1972年10月,仅有盐工398名,减少1.4倍;1972年上半年盐工实物劳动生产率每人118吨,而一河之隔的青岛南万盐场未改造的老滩,盐工实物劳动生产率每人只有66吨,东风盐场新滩为南万盐场老滩盐工实物劳动生产率的1.8倍;压池机不仅可以压平池子,还能压平盐道、盐台子和坨面,一机多用,操作容易,而且能穿插使用人力,由收盐机、运盐车驾驶员兼任。其工效比人拉石滚压池子提高6倍。在原盐收、运、堆3个工序的经济效益上,包括机器折旧、维修、燃料、电力消耗、工资等,实际每吨盐收、运、堆成本为0.812元,比手工收、运、堆每吨成本1.116元,降低27.30%。通过扩大试验考核,年产10万吨(并场前)的青岛东风盐场,配备6个机组(每个机组收盐机1台,运盐车4~5辆)就可担负年产10万吨盐场的收、运、堆盐任务。该项目与塑苫技术进行配套完善,不仅在青岛盐区推广使用,而且推向山东省内各盐区使用,并被国内各中型盐场采纳。青岛东风盐场已成为中国海盐生产机械化中型样板盐场。1978年,该项目作为中国第一个海盐生产机械化项目,获得全国科学大会的重大科研成果奖。
  塑苫结晶新技术推广 青岛东风盐场,1970年11月到江苏省台北盐场学来塑料薄膜苫盖(简称塑苫)结晶池技术。1971年,塑苫结晶池比未苫盖的结晶池增产原盐30%以上。为此,山东省轻工业厅拨款30万元,在东风盐场扩大试行,新增塑苫结晶面积8612公亩。从此,塑苫结晶技术在青岛盐区全面推广应用,亦在山东省盐区起到了带头推动作用。这一技术和生产机械化、工艺改革配套,已成为建设发展新型盐场和改造旧盐场的重要举措。至1989年,青岛盐区共有塑苫结晶面积31779公亩,基本实现了结晶塑苫化,提高了抗灾能力。1980年7月,省盐业公司在青岛盐区召开的塑苫座谈会上,总结塑苫比平晒有6大好处,即提高质量,稳定产量,改进工艺,发挥机械效能,提高劳动生产率,提供盐化工优质原料。
  真空罐制盐法应用推广 真空罐制盐法,源于1824年英国为制糖而发明的真空罐。日本第一次侵占青岛时期,日本盐商在青岛小盐厂设计了4个真空罐用于制盐,经长年多次试验未成,1923年,青岛私营永裕公司接收该厂后也一直未加利用。建国后,1957~1958年,由国家盐务总局设计,山东省人民委员会批准的国内首家真空罐制盐国车间,在青岛公私合营永裕制盐公司(1967年1月改为国营青岛盐化厂)建成投产,年产再制盐1.3万吨。1965年3月,根据8年来的生产实践总结出《青岛永裕制盐公司·真空蒸发制盐法》。该法从真空蒸发制盐的概论、工艺、生产数据、原料、制卤、卤水处理、真空蒸发、生产操作、离心脱水、干燥、成品、劳动组织等12个方面,作了全面详细的阐述,为新厂建设和开工生产提供了可供学习的技术资料。青岛建新盐化厂及山东、上海、新疆等省、市、自治区的十几个精盐厂,就是采用青岛盐化厂的设计蓝图建厂及其生产工艺流程组织生产的,并为新厂培养了大批技术人才,发挥了沿海老企业的作用。1963~1988年,对再制盐设备实施技术改造、更新和填平补齐等一系列改进措施后,至1989年,再制盐生产能力达4.5万吨。产品质量先后达到市优、省优、部优。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