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积分
- 48769
- 名望
- 1893 点
- 铜币
- 24979 枚
- 优惠券
- 243 张


|

第三篇 粮油工业
第一章 粮油加工
第一节 面粉加工
青岛建置初期,市场上出售的大多是外地厂家生产的面粉,种类繁多,价格相差悬殊。自1916年开始,青岛的面粉加工厂家相继崛起。1916年9月,日本人秋田寅之助在青岛创立青岛制粉株式会社(今邱县路78号)。1918年1月投产,日产鹿头牌面粉3500袋。与此同时,又有日本商人租赁德国人的房屋生产面粉,是年9月投产,年产面粉约6万袋。1923年,中国商人宫世云(字淑芳)创办恒兴面粉公司第二面粉厂(今辽宁路63号),翌年9月投产,日产火磨牌面粉1600袋,市内销售1000袋。1925年,日本人在寿光路13号创办福兴公司,是年10月投产,日产面粉500袋。1927年,中国商人薛相臣、陈祝三筹建双蝠面粉股份有限公司(今大港一路10号),占地面积9.72亩,有5层制粉楼1幢,两层楼办公室1幢,平房货仓1座,从美国购入35寸钢磨12部,150马力电动机1部。翌年6月投产,日产双蝠牌面粉1500袋,在青岛市内销售1000袋,其余外销其他省市。1929年底,恒兴面粉公司第二面粉厂亏蚀严重,被迫改组,商请友人加入资金,易名为恒兴面粉股份有限公司,1932年因电力漂粉机漏电造成火灾,火灾后扩建,日产面粉最多时达到6000袋,成为当时青岛市最大的面粉厂。1929年,中国商人方百川与日本人高桥丑吉合资收买青岛制粉株式会社,易名为精良面粉厂。至1929年底,中小面粉厂发展到7家,但资本较少,规模不大,德丰磨坊仅有资本400元,其规模和加工的粮食品种同小磨坊区别不大。1931年,面粉厂规模逐渐扩大,其中规模较大的有3家:恒兴面粉厂,资本30万元,年产面粉360619袋,总值991990元,输出胶州、博山、即墨、金口等地8万袋;双蝠面粉公司,资本300万元,年产面粉389609袋,总值971974元,输出8万袋;兴亚面粉公司,资本5000元,年产面粉15000袋,总值41250元。1935年,恒兴股份有限公司经营不善,蚀本严重,无法支持。翌年将面粉厂卖给中国银行,更名为中兴面粉股份有限公司。1936年,精良面粉厂被日本商人和三井洋行收买,改名为三吉面粉厂。“七七”事变后,出入青岛的车辆受限,小麦来源中断,各厂生产先后停顿。1938年2月,三吉面粉厂恢复生产,到5月底日产面粉1300袋、麸皮130袋。同年3月,双蝠面粉股份有限公司恢复生产,日产面粉700袋、麸皮70袋。4月,中兴面粉股份有限公司开工,日产面粉2000袋。8月,日本人强买中兴面粉股份有限公司,更名为东亚制粉株式会社第二工厂,1939年后将三吉面粉厂改名为第一工厂。由于当时物价上涨,商人见面粉加工业有利可图,小磨坊遂应运而生。1938~1941年间,青岛的大小面粉厂、磨坊由几户发展到100余户,其中大多数是由磨制杂粮粉转磨面粉。1945年10月,南京国民Gov青岛市粮政特派员办公处接收东亚制粉公司一厂、二厂。1946年小麦紧缺,青岛市虽有大小面粉厂、磨坊352家,但在注册上注明加工面粉的,只有双蝠面粉股份有限公司1家,其余均为杂粮,齐鲁公司的两个面粉厂也加工玉米面。1947年6月,南京国民Gov财政委员会出资法币120亿元,由齐鲁企业公司承购东亚制粉公司各厂。翌年1月,成立齐鲁企业股份有限公司第一面粉厂、第二面粉厂,但因当时小麦短缺,只能给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加工面粉,一年仅开工3个月。1948年,青岛市成立第七区面粉同业公会(后改为青岛区面粉工业同业公会),加工美国“援助”小麦的有42个厂家。至1948年上半年,小麦来源断绝,各厂家再次先后停产。
1949年6月青岛解放后,山东省人民Gov生产部齐鲁公司接管齐鲁企业股份有限公司第一、第二面粉厂,立即组织恢复生产。同时,青岛市军管会派人进驻双蝠面粉股份有限公司,翌年实现公私合营。1950年12月,第一、第二面粉厂交青岛食品工业公司管辖。1952年,青岛市的粮食加工本着统筹兼顾的原则,以销定产,全年拨付小麦?75.48?万吨,其中国营工厂占59.85%、公私合营占28.53%、私营占11.62%。全年调进小麦77510吨,其中国营工厂45970吨、公私合营工厂22165吨、私营工厂9375吨;全年调进谷8970吨,其中公私合营工厂4450吨、国营工厂1435吨、私营工厂3085吨。全年加工面粉?62730?吨,其中国营工厂37515吨、公私合营工厂17810吨、私营工厂7405吨;全年加工小米6715吨,其中公私合营工厂3240吨、国营工厂1075吨、私营工厂2400吨。1954年3月,第一、第二面粉厂划归青岛市轻工业局领导,并正式命名为国营青岛第一面粉厂、国营青岛第二面粉厂。1955年1月青岛市国营、公私合营面粉厂全部移交青岛市人民Gov粮食局管辖后,面粉企业生产能力逐渐提高。1955年上半年国营工厂合计产量达5.5万吨,最高时产量达14.85吨,生产能力利用率为70%;公私合营工厂合计产量为1.95万吨,最高时产量达10.8吨,生产能力利用率为65%;私营工厂合计产量为4067吨,生产能力利用率为40.7%。1958年,青岛市粮食局根据粮食部关于改变粮食工业生产能力分布不平衡、进行地区间迁并调整的指示,结合以销定产的方针,将青岛市粮食加工工业32.5%的设备迁至山东省内其他地县。首批迁往新泰、单县、郓城、泰安、沂水、临沂、莘县、无棣、馆陶和曹县等地,共计5个车间、24户自负盈亏磨坊。进行技术支援的有郯城、广饶、文登、利津、乐陵、阳信等县,由青岛市粮食局派出干部和技术人员,设计厂房、安装设备、培训人员、组织生产等。同年8月,青岛市淘汰79户小磨坊,人员安排到粮食系统其他部门,另有9户迁至青岛市郊区,剩余18户分别划归所在区管辖。
1967年1月,公私合营第三面粉厂(双蝠面粉股份有限公司)实行国营,撤销资方代表,取消定息。同年5月,将第三面粉厂6部钢磨迁往第三粮库,成立第三粮库制粉车间。1970年7月,第一面粉厂停止粮食加工,转产粮油机械,1974年8月,改为青岛粮油机械厂,1983年3月更名为青岛粮油机械电器厂。至1985年末,青岛市内生产面粉的厂家有青岛第二面粉厂、青岛第三面粉厂和第三粮库面粉加工车间。
1987年10月,新建的青岛第一面粉厂竣工投产,该厂全套设备从意大利高尔菲特公司引进,有职工348人,固定资产2700万元,拥有容量2万吨的机械化立筒库和两条日处理500吨软、硬小麦的生产线,具有80年代国际先进水平。制粉过程采用五道皮磨、六道心磨、四道渣磨的工艺流程,除生产特一粉和标准粉外,还研制了特精粉、颗粒粉、面包粉、糕点粉等多种专用粉共六大系列23个品种。在面粉生产过程中,该厂从原粮入厂到产品出厂都实行了“三检制”,即化验室专检、部门自检、班组互检,层层把关,道道设防,产品质量始终保持百分之百合格。1988年实际完成工业总产值3556万元,实现利税302.3万元。
至1990年,青岛市共有面粉加工厂12家,职工计1803人,固定资产原值达12682.8万元,生产能力达468531吨,1990年实际完成粮食加工总量为359088吨,人均实现利税5137元。
制粉设备 青岛面粉加工行业出现后,其加工设备都很简陋。旧式磨房,多以人、畜作动力,以石磨为主要工具。1916年新式制粉厂出现后,加工设备和工艺技术发生了巨大变革。青岛市机制粉厂的生产设备主要是中岛磨(电力驱动)和对辊式钢管(多用于大规模制粉),另外有极少数用日本制造的铁片磨。这些设备大体上分动力与机械两部分。动力有锅炉、引擎、发电机等,机械有钢磨、筛、打麦机、打包机、洗麦机、清粉机、麸皮机等。1916年9月建厂的青岛制粉株式会社,占地5700平方米,厂房4层楼,至1947年6月,该厂占地面积为97688平方米,有5层制粉楼1幢、仓库3幢、仓棚1座、办公室1处,还有动力车间、修理室、职工宿舍等。机器设备有86寸磨机12部、平筛机5部、原料精选机2部、打麦机1部、刷麦机1部、小麦车1部、滚筛1部、羊角型筛机5部、吹风机3部、装粉机3部、装麸机1部、缝口机1部。恒兴面粉公司第二制粉厂,占地5200平方米,有5层制粉楼1幢,36寸钢磨6部。后因发生火灾重新按照天津福兴面粉厂图纸扩建,制粉车间改为钢骨框架结构6层楼,制粉设备是由青岛市金城铁工厂和同昌泰铁工厂承包制造的脑达克型复式钢磨18部,由天津铁工厂购入的立式平筛7部和450匹马力煤气机1部。1938年8月,由济南购入日本芝浦电器公会1930年前后制造的铭牌550马力(410千瓦、电压330伏)电动机1台,代替原煤气机。到1949年青岛解放前夕,青岛粮食加工设备老化、工艺技术落后,普遍存在开工不足、产量低、消耗大的现象。
青岛解放后,全市面粉企业按照提高出品率、节约能源的方针,进行一系列技术革新和改造,工艺设备发生了新的变化。1955年,青岛的磨粉设备有:钢磨80部,其中第一面粉厂11部、第二面粉厂18部、第三面粉厂5部、双蝠面粉厂12部、其他私营工厂34部;石磨4部,均分散在私营工厂;筛粉机53部,大部分在国营工厂;圆筛37部,全部在私营工厂。1960年2月,双蝠面粉股份有限公司设计安装固定式谷物风力输送装置,实现小麦风力运输,提高工作效率60%,年节约开支9000余元。1975年4月,制粉楼改斗式提升机为风力输送。翌年11月,建成地下输送带,由第二粮库将小麦通过地下输送带直接入机。1982年2月,开始启用立筒库。1983年7月,更新沿用近60年的制粉设备,购进国产MQ8型气压复式磨粉机18部,国产全金属立轴高频筛16台,国产净麦处理设备12台,更新了变电室及全套仪表,整个生产流程采用单机传动。1985年,青岛第一面粉厂引进意大利高尔菲特公司面粉生产线两条,生产能力为日处理小麦500吨。引进设备总数达146台(套),日产面粉350吨。到1990年,青岛市的制粉机械设备达653台,其中:原料清理设备155台、气压磨粉机91台、液压磨粉机54台、手动单式磨粉机6台、拉丝机21台、高方筛75台、挑担平筛1台、圆筛2台、振动圆筛17台、吸风分离机14台、松粉机16台、清粉机28台、撞击机22台、刷麸机30台、打麸机12台、面粉包装设备69台、辅助设备40台。
制粉工艺 青岛解放前,各厂家制粉工艺大同小异,主要经过净麦、理麦、制粉、打包等简单的工艺流程。
青岛解放后,面粉生产仍保持旧的生产工艺,产量低,质量次,耗电高。主要制粉大厂第二面粉厂,在制粉工艺上工序多,粉路长,负荷不均衡,流量过厚,麦门不能开大。每厘米钢磨每日只产面粉45公斤,比天津、北京等地的面粉厂每厘米钢磨日产面粉70公斤相差很大。由于生产程序混乱,前路不能大量出粉,使中后路粉麸混杂在一起,造成尾物多,后路不清,胚乳轧碎,面粉色泽发黄,每吨面粉耗电63度。1952年9月,第二面粉厂学习北京、天津制粉工业创造的“前路出粉”法生产面粉,放宽前路糙磨及平筛面积,重新排列钢磨、平筛的分配比例,改变磨齿角度、斜度、速比等,日产量由136.4吨提高到171.6吨,提高25.8%。翌年2月,再度放开前路糙磨面积,调整生产程序,取消回路,在保证质量前提下,日产量提高到198.6吨,比1952年提高15.7%。同年10月,第三次放宽前路糙磨面积,日产量提高到253吨,提高27.4%。1954~1957年,为进一步提高产量,设计“头大、身长、尾巴细”的粉路,把磨齿改成斜度前大后小,角度前尖后钝,规定流量、出粉率定额,严格操作,控制一皮出粉,合理处理粗粒粉,均衡一皮、一心、二皮的出粉量。由于放松一皮轧距,控制一皮出粉量,一皮提出的面粉均为纯白色,含麸量很少。一皮生产的大量的渣,通过清粉机分出好次,在好的部分中提出70%~80%的面粉。同时实行“分磨分筛”,“中路刷麸”,根据磨碾大小、好次采取分级加工,中路刷麸利用刷理代替磨碾,防止麸片过于破碎,对保证质量均衡起到重要作用。由于一皮、二皮、一心三道程序提出大量面粉,纠正了一皮出粉过多、浪费动力、后路粉麸混杂的现象,麸皮含粉率下降到2%左右。由于一皮磨轧距松,磨辊温度低,消除了断皮带等事故,另外还安装了粉尘隔离器,避免粉尘爆炸,保证生产安全,日产量增加到306吨,提高了21%。
1957年10月,苏联专家根据苏联秋鲁贝面粉厂生产面粉的经验,在青岛第一面粉厂设计了新的粉路,经7个月的试验,出粉率达到90.9%。1958年贯彻粮食部“保证产品质量,提高出粉率”的要求,尽量大限度刮小麦胚乳与糊粉层,大力减少麸内含粉,在均匀出粉的基础上拉长粉路,增加一道皮磨,小时产量由490袋提高到540袋,单位长度磨辊小时产量由10.31公斤提高到11.36公斤,单位电耗由35.2度/吨下降到32.8度/吨。1958年,青岛第二面粉厂在“前路出粉法”的基础上,采取“大牙齿、高流量、皮心出粉并重”等技术措施,研究成功了“前路均匀出粉法”,比“前路出粉法”更有利于稳定面粉质量,降低电耗,减少麸皮含量,保证生产安全,在全市标准粉生产中进行了全面推广。1959年,第一面粉厂从当时动力满载状况出发,简化流程,加宽前路,缩短工艺流程,简化为五皮五心13道程序,减少小麦入磨后的磨研次数和缩短半制品在工艺过程中的流动时间,降低周转率和动力消耗,小时产量提高到620袋,单位电耗下降到28.65度/吨。1960年,为进一步提高产量,将13道程序简化为10道,小时产量提高到660袋。以后陆续改变工艺,产量不断提高。
1984年6月,青岛市第二面粉厂开始生产小麦特制二等粉(简称特二粉,以下同)。小麦入机前,充分利用机械化的立筒仓,初选两次,精选三次,分类存放,合理搭配,保证小麦入机前的纯度。在工艺上,根据磨制特二粉的要求设计了四皮(4B)、五心(5M)、三渣(3S)的粉路,采取轻研细磨、合理分配和高速调整筛路配备及碾磨层次的方法,并规定企业质量内控指标,强化全员质量意识,整个生产过程实行规范化管理,使特二粉质量稳定,工艺电耗低,出粉率高,特色显著,其主要质量指标为:灰份低于0.80%;粗细度达到全部通过GB30号筛,留存在GB36号筛不超过8%;面筋质高于25%;含沙量低于0.018%;每公斤面粉的酸性金属物不超过0.0027克;水份含量为13.05%左右(上下不超过0.5%);脂肪酸度不超过60。
1985年,第三面粉厂改变工艺,设计三皮、五心、二尾粉路,小麦特制一等粉出粉率由过去的57%提高到65%,全年增加经济效益40万元。1988年,青岛第二面粉厂“短型粉路特二粉生产工艺”获山东省粮食局粉油科技成果一等奖。1990年,第二面粉厂进一步改进了特二粉工艺,粉路拓长到五皮、六心、一渣、一尾的14道研磨流程,100公斤小麦24小时占用磨辊接长为10毫米,日处理小麦3600吨,可生产灰份小于0.7%的特一粉,出粉率为68%,特二粉灰份小于0.85%,出粉率为75%。
经营管理 青岛解放前,中国人开办的面粉厂经营方式有三种:一是独资经营,二是独资聘任经理、厂长经营,三是集资实行董事制。
青岛解放后,大部分面粉加工企业陆续由私营转为国营。1952年,双蝠面粉有限公司清理资产共33.6亿元(旧人民币,下同),收归国家所有作为公股的计13378股、18.7亿余元,占总股份的55.74%,其余为私人股份。同年12月,双蝠面粉有限公司召开股东大会,成立新董事会,正式实行公私合营。当年盈利40亿元,红利分成办法为:所得税占34%、公积金为33%、企业奖励为10%、红利为23%。1957年青岛市各面粉加工企业贯彻《鞍钢宪法》,实行“两参一改三结合”,强调干部下车间,科室人员不脱离生产。1961年9月,贯彻《国营企业工业工作条例》(即工业70条),进一步明确党委领导下厂长负责制的重大意义。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干部下车间劳动,群众组织管理工厂,各厂分别成立厂革命委员会,领导全厂生产。1973年实行党政企合一的一元化领导。1978年取消革命委员会,恢复党委领导下的厂长负责制。1979年各项规章制度全面恢复。1980年实行价拨经营,即粮库将小麦调拨给面粉加工厂,面粉加工厂按照出粉率指标将面粉作价返还粮库,粮库据此拨付加工费。增加了企业活力,调动了职工的生产积极性,经济效益显著增加。1985~1990年,青岛市各面粉加工厂均实行厂长负责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