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论坛广告管理办法·2012青岛啤酒节专题报道·牢记:青岛旅游局投诉电话
·青岛圈论坛广告投放说明·2012最新青岛旅游攻略·2013年1月青岛潮汐表
·青岛旅游景点介绍|图片·青岛旅行社排名及报价查询·青岛旅游就入住中山旅馆
返回列表 发帖

青岛市志33:化学工业志 第三篇 有机化工原料与石油炼制工业

第三篇 有机化工原料与石油炼制工业  
第一章 有机化工工业
第一节 电石与乙炔

电石


  又称碳化钙,是青岛市出现最早的有机化工原料产品。1933年,青岛市民族工商业者集资开办了山东省首家电石生产厂——德泰工厂。其主要设备大多从日本购进,包括9台200千伏安单项变压器等,另有几台小型电石生产炉,所产电石主要供矿山照明及金属焊接或切割等使用。产品商标为“三星”牌,年产量达9000箱,约2.4万吨左右。1946年德泰工厂因原料短缺而倒闭。 
  1955年青岛实业化工厂电石炉建成投产,当年生产电石632吨(实物量,下同),翌年达到1247吨。1958~1960年,青岛化工厂、青岛第六橡胶厂、四方化工厂、青岛油漆厂先后上马小型土法电石炉,但有的产量极低,有的并未投产。1959年青岛实业化工厂新建1800千伏安电石炉1台,全市形成7550吨的生产能力。但由于单纯追求产量,不讲质量和效益,电石质量长期达不到指标,生产成本逐年加大。1960年第二季度,青岛实业化工厂电石的乙炔发气量平均仅为195升/公斤,1961年初略有上升,为207.8升/公斤。下半年全国吉林电石专业会议之后,该厂贯彻执行全国电石生产工艺60条,学习同行业兄弟厂家的先进经验,加强技术管理,在焦炭、石灰石质量波动的情况下,电石质量有了明显提高,10月份发气量达到239升/公斤。1962年山东省Gov为提高电石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对全省电石生产进行调整,关停了一些质量、效益差的生产厂家,大幅度压缩电石生产能力。是年,青岛实业化工厂电石生产并入青岛广益化工厂。1966年青岛广益化工厂将1800千伏安电石炉扩至7000千伏安,1973年将3600千伏安电石炉扩至5000千伏安,电石年产总能力达到2.3万吨(按发气量300升/公斤计,下同),是当时山东省规模最大的电石生产厂家。“文化大革命”期间,该厂生产管理混乱,违章操作现象严重,1967年2月、1968年10月、1969年3月发生3起因电石炉电极软断而引起的火灾事故,死亡2人、重伤6人,经济损失巨大。特别是1969年因发生事故而停产半年,电石减产5000吨,仅生产5051吨。1972~1976年平均年产量不足5000吨,1974年仅生产1454吨。 
  1978年开始,该厂电石生产得以稳定发展,生产技术逐步提高。是年,该厂对电极压放系统进行改造,采用了较先进的油压压放、升降电极。1980年,对变压器进行更新改造,自制7000千伏安节能变压器,并扩大了电石炉容量。1985年,对7000千伏安电导板进行改造,延长寿命4倍,并减少了不必要的停电时间;同时结合扩大电极同心圆,进行了一系列工艺改革,使电路可以安全稳定地适应低电压高电流生产。1978~1989年,除个别年份外,年产量均在1.1~1.4万吨,1990年生产1.59万吨。


第三篇 有机化工原料与石油炼制工业  
第一章 有机化工工业
第一节 电石与乙炔

乙炔


  1932年,四方机车车辆工厂开始生产乙炔,主要设备为30立方米/每小时入水式乙炔发生器。1964年,新增2台25立方米每小时封闭落水式自动加料低压乙炔发生器,所产乙炔供该厂自用。1984年,青岛乙炔气厂开始筹建,由中国空分设备总公司设计及设备配套,1986年,建成年生产能力为100万立方米的乙炔容解装置。1987年正式投产,当年生产乙炔气310.91吨,后生产迅速增长,1989年达888吨。1990年,全市生产乙炔气853.82吨。

TOP

第三篇 有机化工原料与石油炼制工业  
第一章 有机化工工业
第二节 脂肪烃及其衍生物

氯代烃类


二氯乙烷 1970年,青岛6407部队化工厂采用酒精为原料开始生产,当年生产360吨。1977年因酒精短缺而停产,累计生产1009吨。 
  三氯甲烷 俗称氯仿。1973年,青岛吴家村化工厂投产,生产能力很小。1977年,青岛四方化工厂投产,年产能力300吨。1982年,吴家村化工厂停止生产。1986年,青岛四方化工厂停止生产。两厂累计生产960吨。

TOP

第三篇 有机化工原料与石油炼制工业  
第一章 有机化工工业
第二节 脂肪烃及其衍生物

醇类


  甘油 又称丙三醇或三羟基丙烷。由于生产方法的不同,可分为皂化甘油和合成甘油两种。1944年,青岛同生油脂厂(1959年并入青岛台东化工厂)投产硬脂酸,副产甘油,采用油脂水解法生产工艺,产量很少。50年代末,青岛台东化工厂建成新的硬脂酸生产装置后,甘油生产随之扩大,是年产量达到114吨。此后,年产量长期徘徊于180吨左右。70年代末开始,随着硬脂酸生产的扩大而略有增长。1985年,青岛红星化工厂对生产装置进行了全面更新,并新建甘油生产厂房,增加了甘油水处理和双效蒸发器等装置,年产能力提高到600吨,当年生产400吨。1990年,全市生产529吨。 
  甲醇 俗称木精、工业酒精。1977年,青岛红旗化工厂建成年产3000吨生产装置,采用联醇触媒(即铜基触媒)中压法生产,当年生产235吨,1978年增产至727吨。因生产成本过高,1979年仅生产38吨,1980年停止生产   季戊四醇 1980年,青岛合成纤维厂建成年产能力为1000吨的生产装置,采用钠法生产,将甲醛和乙醇在碱溶液中缩合而成。当年生产106吨。此后,由于原材料供应不足,生产能力未能充分发挥,除1986年产量达到1001吨外,其他年份均在500吨上下。因能耗高、效益差,生产难以为继,1988年仅产130吨,1989年停止生产。 
  三氯乙醛 1958年,青岛广益化工厂采用乙醇为原料,经氯化、蒸馏等工艺生产,年产能力为100吨,当年生产8吨。后产量有所增长,最高年份为1961年的48吨,1970年生产32吨后停止生产。1958~1970年,累计生产363吨。  甲醛 俗称福尔马林,通常为含甲醛37%的水溶液。1959年,青岛塑料厂建成年产430吨的生产装置,采用银催化法,实际年产仅50吨左右,1962年停产。1968年,青岛合成纤维厂建成甲醇氧化法制取甲醛装置,年产能力为3000吨,当年生产498吨。此后,除改造扩大原生产装置能力外,上马了第二套生产装置,并以电解银催化剂代替了浮石银催化剂,生产能力进一步扩大。80年代,随着塑料、农药、医药工业对甲醛需求量增加,甲醛生产迅速增加,1985年产量1.6万吨,为历史最高年份,1988年为1.4万吨,占全省产量的60%以上,1990年生产1.2万吨。

TOP

第三篇 有机化工原料与石油炼制工业  
第一章 有机化工工业
第二节 脂肪烃及其衍生物

酸、酮类


  硬脂酸 1944年青岛同生油脂厂开始生产,产量较低,直至1950年仍在100吨以下。50年代中期生产迅猛增长,1957年达2530吨。1959年该厂并入青岛台东化工厂时,年产能力为1500吨,此后年产量长期稳定在1000吨左右。1981年,将加压触媒水解法工艺改为无触媒加压水解法,年产能力提高到3000吨。1982年,又对蒸馏工序进行改造,改常压蒸馏为减压蒸馏,年产能力增至6000吨,并由原来只能生产三级硬脂酸1个品种,增加到可生产一级和三级硬脂酸2个品种。1984年,青岛红星化工厂一、三级硬脂酸均被评为山东省优质产品,是年,全市硬脂酸生产达到3567吨。1986年全市突破4000吨,1989年突破5000吨。1990年生产5303吨。 
  氯乙酸 又称一氯醋酸。1962年青岛农药厂投产,年产能力为2000吨,当年生产122吨。60年代中期达到1000吨,1967年为最高生产年份,产量为1542吨。70年代中期生产下滑,1976年生产117吨后停止生产。 
  癸二酸 1966年青岛红星化工厂开始试制。1970年,青岛红星化工厂建成年产能力600吨装置,当年生产66吨。后产量起伏不定,产量最高为1972年467吨,1980年生产76吨后停止生产。 
  顺丁烯二酸酐 1976年青岛农药厂投产,主要为马拉硫磷生产配套,生产工艺为苯氧化法,年产能力为500吨。在此基础上,通过增加恒沸脱水装置将顺丁烯二酸脱水制取顺丁烯二酸酐,年产能力为250吨。顺丁烯二酸酐投产当年生产80吨,翌年增至193吨,最高1979年409吨。同年,随马拉硫磷停产而停产。 
  双乙烯铜 又称二乙烯铜。1964年青岛染料厂开始生产,主要为染料生产配套,当年生产18吨。后产量逐年增长,70年代中期达到400吨以上。1980年,青岛农药厂为与久效磷农药生产配套,开始生产双乙烯酮,年产能力800吨。当年生产27吨,翌年增至417吨。1988年,全市双乙烯酮产量达到1388吨,为历史最高生产年份,1990年生产1045吨。

TOP

第三篇 有机化工原料与石油炼制工业  
第一章 有机化工工业
第二节 脂肪烃及其衍生物

酯、胺类


  醋酸酯 有醋酸乙酯、丁酯、戊酯等产品。1969年,青岛石油化工厂建成生产装置并少量生产。1979年,胶南溶剂厂也建成生产装置,成为主要生产厂家。 
  乌洛托品 又称六次甲基四胺。1970年青岛自力化工厂开始生产,年产能力为300吨,当年生产135吨。1971年生产160吨,后逐年减少,1981年仅为74吨,1982年停产。 
  环己胺 1977年,青岛化纤材料厂以苯胺为原料,采用常压加氢、精馏提纯法试产成功。1979年正式投产,年产能力为200吨。80年代随着市场需求的扩大,多次提高生产能力,1988年达到800吨,1990年生产675吨。

TOP

第三篇 有机化工原料与石油炼制工业  
第一章 有机化工工业
第二节 脂肪烃及其衍生物

环氧化物


  青岛石油化工厂1970年开始生产环氧乙烷、环氧丙烷,以原油或重油经蓄热炉裂解制得裂解气(含乙烯、丙烯)为原料,采用氯醇法,年产能力分别为400吨和200吨。1990年10月停止生产。

TOP

第三篇 有机化工原料与石油炼制工业  
第一章 有机化工工业
第三节 芳香烃及其衍生物

苯类


  苯酚 1952年,青岛实业化工厂建成年产能力100吨的生产装置,当年生产37吨,翌年停产。1959年,青岛油漆厂建成年产能力为2500吨的生产装置,当年生产687吨。后经扩大生产规模,1968年年产能力达到1000吨,1970年生产6848吨,为历史最高生产年份。70年代初,产量有所回落,此后年产量基本维持在3000吨左右。1971年,青岛染料厂也增加苯酚生产装置,当年生产5.24吨,翌年增产至27.6吨,后停止生产。70年代末,青岛油漆厂苯酚年产量回升到年产4000吨以上。80年代后期大幅度下降,1990年全市仅生产1737吨。 
  苯甲酸与苯甲酸钠 1958年,青岛广益化工厂以甲苯为原料,采用甲苯氯化法开始生产苯甲酸,年产能力为40吨,当年生产9吨。1963年对生产工艺进行改造,由甲苯氯化法改为甲苯空气氧化法,年产能力增至800吨。1965年,以苯甲酸为原料,与碳酸氢钠中和后再经活性炭脱色精制苯甲酸钠,当年生产164吨。1975年,增加了工业用苯甲酸。当年,青岛红旗化工厂苯甲酸、苯甲酸钠年产能力达到2500吨,苯甲酸钠生产增加了造粒装置,为国内首家。1979年,该厂增加了食用苯甲酸钠生产,两苯产量达到1342吨。80年代初生产迅速增长,1988年两苯年产能力已达3100吨,实际生产达到2769吨,为历史最高生产年份,1990年生产1491吨。 
  水杨酸 1983年,青岛染料厂开始少量生产,1985年生产10吨。1986年,青岛第二农药厂为与生产甲基异柳磷配套,建成年产能力为1000吨的生产装置,当年生产215吨。1990年,全市生产水杨酸548吨。 
  邻苯二甲酸酐 又称苯酐。1959年,青岛染料厂开始以萘为原料生产苯酐,到1961年累计生产134吨,1962年停产。

TOP

第三篇 有机化工原料与石油炼制工业  
第一章 有机化工工业
第三节 芳香烃及其衍生物

其他芳香烃及其衍生物


  2—萘酚 1972年,青岛城阳化工厂建成年产能力500吨生产装置,当年生产153吨。后因主要原料萘来源困难,较长时期处于间断生产状态。70年代末生产有所好转,1980年产量达到417吨。1981~1982年再度中断生产,1983年恢复生产后产量仍然不大。1985~1987年两度进行改造后,年产能力扩大到1500吨,1989年生产810吨,为历史最高生产年份,1990生产424吨。 
  乙酰乙酰苯胺 1959年青岛染料厂开始生产,主要为染料生产配套。投产当年生产11吨,后随染料生产而增长,60年代末年产量超过200吨,后长期稳定在150吨左右,80年代后期年产量一度接近300吨。1988年为历史最高生产年份,产量为291吨。1990年因检修影响仅产20吨。 
  乙酰乙酰邻氯苯胺 1964年青岛染料厂投产,生产工艺采用双乙烯酮与邻氯苯胺缩合而成,当年生产6吨。后经多次扩产改造,产量近百吨,1990生产119吨,为历史最高年份。 
  乙酰乙酰邻甲氧基苯胺 1965年青岛染料厂开始生产,当年生产2吨。70年代中期生产开始上升,1977年达到189吨。80年代初突破200吨,后长期稳定在200吨以上,1986年为历史最高生产年份,产量达到241吨,1990年生产190吨。

TOP

第三篇 有机化工原料与石油炼制工业  
第一章 有机化工工业

第四节 其他有机化工产品


  甘露醇 1967年,青岛第一海水养殖厂开始生产,当年产量仅为0.12吨。1969年,青岛海洋化工厂、9644部队化工厂、6037部队化工厂、54831部队化工厂、胶南海洋化工厂分别投产。1970~1978年又有崂山县海澡胶厂、沙子口公社养殖厂、北海舰队化工厂、青岛第二海水养殖厂、王哥庄公社养殖厂、中韩公社养殖厂等投产。70年代,除青岛海洋化工厂和胶南海洋化工厂外,其他生产厂家均不足100吨。80年代,一些小生产厂家纷纷停产,只有胶南海洋化工厂产量逐年增加,1987年达到612吨。1990年青岛市总产量为812吨,其中胶南海洋化工厂生产418吨。 
  海藻胶 1958年以前,青岛酒精厂利用马尾藻生产海藻胶,后又用海带试产,但皆因工艺不合理而停产。1963年,青岛水产公司加工厂根据纺织工业的要求,利用生产鱼肝油的设备开始少量生产液体海藻胶,是年共生产10余吨。1966年,青岛第一海水养殖厂投产海藻胶,当年生产2吨。1969年,青岛海洋化工厂、青岛9644部队化工厂、6037部队化工厂、54831部队化工厂、胶南海洋化工厂、沙子口公社养殖厂投产,全市海藻胶产量为151吨,翌年达到303吨。70年代初期,又有崂山县海藻胶厂、青岛第二海水养殖厂、北海舰队化工厂、王哥庄公社养殖厂、中韩公社养殖厂、胶南隐珠化工厂相继投产。1978年,青岛市海藻胶产量达到2943吨。80年代只有少数厂家仍继续生产。其中青岛海洋化工厂、沙子口公社养殖厂以及胶南海洋化工厂为较大生产企业。1990年,青岛市总产量为2039吨。 
  醋酸钠 青岛台东化工厂于1958年开始以土法生产,1962年因调整产品结构而停产。青岛跃进化工厂(青岛色酚染料厂前身)于1966年投产,当年生产3吨,1972年停产。青岛市历史最高产量为1970年的99吨。 
  醋酸铅 青岛台东化工厂50年代末少量生产,1961年因调整产品结构而停产。 
  对苯二甲酸 青岛红旗化工厂1971~1972年生产,累计产量110吨。该产品为试产品,因工艺不过关而停产。  对苯二甲酸二甲酯 青岛红旗化工厂于1972年投产,因工艺不过关于1977年停产,累计产量215吨。 
  纯苯 青岛红旗化工厂1973年开始生产,1977年停产,累计产量110吨。 
  氯烃50 青岛红旗化工厂于1980年投产,1982~1983年共生产452吨,全部出口,1984年停产。硬化油 1980年青岛红旗化工厂开始生产,年产能力为4000吨,工艺采用油脂加压氢化法,当年生产1715吨。1986年对设备进行了改造,年产能力提高到9000吨。1990年产量为9016吨。 
  芳烃油 青岛即墨化工厂1985年开始生产,当年产量2008吨。历史最高产量为1988年的5642吨。 
  香蕉水 青岛石油化工厂于1963年开始生产,当年产量49吨。1981年停产,历史最高产量为1967年的199吨。胶南溶剂厂1981年开始生产,当年生产86吨,1990年产量为17吨。水合氯醛 青岛红旗化工厂于1959年开始生产,当年生产8吨,1971年停产。青岛四方化工厂于1975年开始生产,1987年停产。青岛沙子口化工厂于1987年投产,当年生产26吨,1990年产量为54吨。历史最高产量为1984年的105吨。甲醇钠 青岛化工二厂于1985~1987年生产138吨。尼龙1010 青岛塑料十厂1967年开始生产,当年生产8吨,1972年达到120吨,1981年停产。青岛化肥厂1972~1973年生产80吨。环己烷 青岛化纤材料厂于1972年开始生产,当年生产33吨,1976年达到119吨,1980年停产。松香水 青岛浮山化工厂1985~1987年生产246吨。即墨涂料厂1988~1989年生产111吨。 
  四溴乙烷 1985年青岛磷肥厂开始生产,年产能力为200吨,当年产量为26吨,翌年达到111吨。1989年经技术改造,年产能力提高到500吨。1990年产量为201吨。对硝基苯酚 青岛泡花碱厂于1971年开始生产,当年生产41吨,翌年达到404吨,1980年停产。对胺基苯酚 1963年青岛农药厂开始生产,当年生产18吨,1968年停产。1969年,青岛泡花碱厂开始生产,是年产量12吨,翌年达到150吨,1973年为历史最高产量287吨,1980年停产。 
  三芳基磷酸酯 1987年青岛磷肥厂开始生产,年产能力50吨,当年生产0.81吨。1990年生产能力扩大到400吨,产量为248吨。 
  发孔剂H 1971年青岛自力化工厂开始生产,年产能力24吨,采用乌洛托品、亚硝酸缩合法。历史最高产量为1986年的58吨,1988年因产品结构调整而停产。

TOP

第三篇 有机化工原料与石油炼制工业  
第二章 合成材料工业
第一节 合成树脂

通用热固性树脂


  酚醛树脂 1958~1962年,青岛油漆厂有过少量生产。1961年,青岛塑料三厂以苯酚和甲醛为原料,采用单锅间歇法生产酚醛树脂,80年代年产能力达1000吨以上。青岛农药厂于1980年开始生产酚醛树脂,产量根据市场需求而定,至1990共生产184.77吨。 
  氨基塑料粉 俗称电玉粉。1970年青岛红星化工厂四车间(1972年独立为青岛合成材维厂,1986年易名为青岛化工二厂)建成氨苯塑料粉装置,年产能力500吨。初期为单层厂房间歇式生产,粉尘污染严重,劳动强度大。1977年新建25米高5层楼房,在国内第一家实现多层楼房连续化生产,粉尘含量降低到国家规定标准之内,并方便了操作,年产能力提高到700吨,当年产量达到705吨。1978年生产784吨,为历史最高纪录。1982年,新上一套烘干机,使生产设备配套,年产能力提高到1000吨。80年代后期,年产量波动幅度较大,1988年生产662吨,1990年仅为208吨。脲醛树脂胶 1976年,山东省化工厅和山东省农业生产资料供应站联席会议决定,在青岛化工二厂建设脲醛树脂胶项目。该厂经两个月的小试于同年9月正式投产,在山东省首家实现脲醛树脂胶工业化生产。当年生产1.7吨,以后产量逐年增长,1980年生产137吨,1985年619吨,1990年达到1518吨。 
  丁醇改性三聚氰胺甲醛树脂 1974年,青岛化工二厂根据青岛油漆厂的建议,为其氨基烘漆配套而投产,当年生产14吨,产品质量完全合油漆厂的要求。自投产后产量基本逐年增长,1990年生产1950吨。 
  丙烯酸树脂 1978年,青岛化工二厂自行设计安装年产100吨丙烯酸树脂装置,1980年投入批量生产。由于污染问题解决不了,1982年底停产,三年共生产100多吨。 
  环氧树脂 1966年青岛农药厂开始生产,因产品质量差、生产成本高而于1975年停产,9年共生产514吨。1988年青岛化工二厂建成年产500吨生产装置,但产量极低,至1990年共生产27吨。氨基泡沫塑料 青岛大寨路生活服务社于1966年开始生产,当年产量69吨,最高产量为1970年的79吨。1979年停产。

TOP

第三篇 有机化工原料与石油炼制工业  
第二章 合成材料工业
第一节 合成树脂

通用热塑性树脂


  1971年,青岛化工厂建成年产能力为3000吨聚氯乙烯装置,以乙炔和氯化氢为原料,采用悬浮法生产,当年生产325吨,由于“文化大革命”,生产受到干扰,年产量未超过1000吨,1974年仅生产81吨。 
  1980年投资135万元,新增直径2.4米转化器2台,9.5立方米聚合釜3台,改造低沸塔、高沸塔和气流干燥系统,年产能力提高到5000吨。1987~1988年,投资88.1万元,增加直径2.4米转化器2台,改造低沸塔,年产能力增至7000吨。1988年生产6078吨,为历史最高水平,1990年生产4094吨。

TOP

第三篇 有机化工原料与石油炼制工业  
第二章 合成材料工业

第二节 合成橡胶


  青岛化工厂年产2500吨氯丁橡胶项目,自1958年12月破土动工,至1965年11月建成投产,历时7年,耗资2417.7万元,采用苏联50年代技术水平的工艺设备。其间,设计方案经过了6次重大修改,3次改进生产流程。1966年,根据化工部成都氯丁橡胶技术革命会议的布置,山东省化工公司直接领导并派负责人员到厂指导,组织了6所大学和研究所的科研人员,进行了管道聚合、螺旋挤压、使用新催化剂等项试验,采用仪表集中控制工艺,解决了生产工人“吃毒”的问题;是年氯丁橡胶产量达到2538吨。1968年投资351万元进行技术改造,调整部分设备工艺,年产能力4000吨。1970年,对聚合工序进行技术改造,以4台45立方米聚合釜取代1.5立方米聚合釜,年产能力提高到5000吨。1978年,将直径1200毫米乙炔二聚反应塔改为直径2100毫米大反应塔,去掉触媒分离器,乙烯基乙炔产量提高近一倍,并简化了工艺,减少了设备。1979年将液相洗乙醛改为气相洗乙醛,减少了乙烯苯乙炔损失。1981年新研制的橡胶造粒机用于生产,产品以小块状出售,便于用户加工使用。1983年,投资25万元,建成年产1500吨阳离子氯丁胶乳装置,该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1984年氯化氯丁橡胶投产,亦填补了国内空白。1985年胶乳脱气装置及二氯丁烯废液回收装置投入运行,脱气效率和单体回收率分别等于或大于80%和90%,达到化工部规定的指标,每吨氯丁橡胶可回收约60公斤氯丁二烯单体,并减少了污染,提高了产品质量。
  1985~1988年,投资2096.9万元(含外汇330万美元)从美国杜邦公司引进当时世界先进水平、年产能力1万吨氯丁橡胶后处理冷冻转鼓凝胶工艺技术和设备。该厂氯丁橡胶系列产品有干胶和胶乳两大类,干胶品种有污染型LDJ—120,混合调节型LDJ—320,非硫调节型LDJ—230、LDJ—231和粘接型LDJ—240等型号。1990年生产6205吨。

TOP

第三篇 有机化工原料与石油炼制工业  
第三章 石油炼制工业
第一节 油品

轻质油


  青岛市生产的轻质油有汽油、柴油、煤油、溶剂油等。1963年10月,青岛市手工业管理局投资9.89万元,在所属炼油厂建成2台蒸馏釜生产装置,系土法炼油设备,年产能力300吨;以胜利油田的落地油为原料,生产低标号工业汽油、煤油和柴油。在省内首先开始以石油为原料炼制轻质油,当年3种油品共生产76吨。工业汽油标号低于66号,不能作车用汽油使用,仅能用于机械洗涤;柴油只可供拖拉机使用。1966年,青岛市拨款148万元,在该厂建成年加工量6000吨石油裂解装置,整个项目包括石油裂解炉、次氯酸化、皂化、精馏、乳化剂等装置,翌年生产汽油80吨、煤油126吨、柴油394吨。1969年,青岛市投资54万元,在青岛石油化工厂新建年加工量5万吨常压蒸馏装置,1971年3月竣工投产,当年生产汽油1815吨、煤油3070吨、柴油5225吨。随后又进行技术改造,年加工能力提高到15万吨。这套装置的建成,标志着该厂石油加工正式步入石油炼制行业。1976年,青岛石油化工厂建成年加工原油30万吨常减压蒸馏装置,与此同时,对加热炉进行了技术改造。年加工蜡油20万吨的催化裂化装置,于1982年7月建成投产,使该厂的炼油生产由粗加工进入深加工阶段,提高了油品标号和质量。该装置为提升管式,属当时先进工艺流程,其中气压机等关键设备系从美国引进。是年,全部淘汰土法炼制设备及低标号汽油、柴油产品,开始生产70号无铅汽油、轻柴油,当年产量分别为1.63万吨和1.88万吨。柴油品种有5号、0号和-10号等规格,根据不同季节生产,主要用作汽车、拖拉机、船舶及各种高速发动机的燃料。1984年,开始生产溶剂油,有橡胶工业溶剂油和油漆工业用溶剂油两个品种,当年共生产7376吨。1987年,该厂常减压装置经技术改造,年加工能力提高到65万吨。同时还建成年加工能力25万吨延迟减粘装置,与常减压装置配套生产,对重质粘稠减压渣油进行减粘裂化,使油渣发生轻质裂化,降低渣油粘度。1990年,青岛石油化工厂原油加工量为65万吨,生产汽油14.76万吨、柴油16.73万吨、煤油6724吨、溶剂油6095吨。

TOP

第三篇 有机化工原料与石油炼制工业  
第三章 石油炼制工业
第一节 油品

重质油


  青岛石油化工厂1967年开始生产软化重油,生产工艺为将常减压蒸馏所得的重油组分,经加工软化而成。当年生产2吨,翌年增至361吨,后生产能力逐步提高,历史最高年产量是1989年的4610吨,1990年生产3420吨。 
  另外,该厂1970年开始批量生产燃料渣油,该产品用作工业锅炉和取暖炉燃料,是沥青生产原料,其产品产量随该厂沥青生产而定。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