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积分
- 48769
- 名望
- 1893 点
- 铜币
- 24979 枚
- 优惠券
- 243 张


|
青岛市志33:化学工业志 第三篇 有机化工原料与石油炼制工业

第三篇 有机化工原料与石油炼制工业
第一章 有机化工工业
第一节 电石与乙炔
电石
又称碳化钙,是青岛市出现最早的有机化工原料产品。1933年,青岛市民族工商业者集资开办了山东省首家电石生产厂——德泰工厂。其主要设备大多从日本购进,包括9台200千伏安单项变压器等,另有几台小型电石生产炉,所产电石主要供矿山照明及金属焊接或切割等使用。产品商标为“三星”牌,年产量达9000箱,约2.4万吨左右。1946年德泰工厂因原料短缺而倒闭。
1955年青岛实业化工厂电石炉建成投产,当年生产电石632吨(实物量,下同),翌年达到1247吨。1958~1960年,青岛化工厂、青岛第六橡胶厂、四方化工厂、青岛油漆厂先后上马小型土法电石炉,但有的产量极低,有的并未投产。1959年青岛实业化工厂新建1800千伏安电石炉1台,全市形成7550吨的生产能力。但由于单纯追求产量,不讲质量和效益,电石质量长期达不到指标,生产成本逐年加大。1960年第二季度,青岛实业化工厂电石的乙炔发气量平均仅为195升/公斤,1961年初略有上升,为207.8升/公斤。下半年全国吉林电石专业会议之后,该厂贯彻执行全国电石生产工艺60条,学习同行业兄弟厂家的先进经验,加强技术管理,在焦炭、石灰石质量波动的情况下,电石质量有了明显提高,10月份发气量达到239升/公斤。1962年山东省Gov为提高电石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对全省电石生产进行调整,关停了一些质量、效益差的生产厂家,大幅度压缩电石生产能力。是年,青岛实业化工厂电石生产并入青岛广益化工厂。1966年青岛广益化工厂将1800千伏安电石炉扩至7000千伏安,1973年将3600千伏安电石炉扩至5000千伏安,电石年产总能力达到2.3万吨(按发气量300升/公斤计,下同),是当时山东省规模最大的电石生产厂家。“文化大革命”期间,该厂生产管理混乱,违章操作现象严重,1967年2月、1968年10月、1969年3月发生3起因电石炉电极软断而引起的火灾事故,死亡2人、重伤6人,经济损失巨大。特别是1969年因发生事故而停产半年,电石减产5000吨,仅生产5051吨。1972~1976年平均年产量不足5000吨,1974年仅生产1454吨。
1978年开始,该厂电石生产得以稳定发展,生产技术逐步提高。是年,该厂对电极压放系统进行改造,采用了较先进的油压压放、升降电极。1980年,对变压器进行更新改造,自制7000千伏安节能变压器,并扩大了电石炉容量。1985年,对7000千伏安电导板进行改造,延长寿命4倍,并减少了不必要的停电时间;同时结合扩大电极同心圆,进行了一系列工艺改革,使电路可以安全稳定地适应低电压高电流生产。1978~1989年,除个别年份外,年产量均在1.1~1.4万吨,1990年生产1.59万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