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积分
- 48769
- 名望
- 1893 点
- 铜币
- 24979 枚
- 优惠券
- 243 张


|
第四篇 机床 工具
第一章 机 床
第一节 金属切削机床
1926年,青岛华昌铁工厂(后改为利生铁工厂)试制出4英尺、6英尺、8英尺、10英尺皮带车床。至1933年,东益、金城、源盛炉、德顺炉、泰东等民营铁工厂相继试制出机床,品种发展到车床、刨床、钻床、铣床、插床及铣齿机等。其中利生、东益、金城3家铁工厂以生产机床为主,利生铁工厂的规模较大。1935年,利生铁工厂即有18种规格的产品,质量不亚于欧美制品。该厂生产的狮轮牌车床、刨床、铣齿机、钻床,曾获“全国铁路沿线出产货品展览会”的“超等奖状”。1936年,销售量即达80台,远销天津、汉口等地。1937年,该厂已发展成为青岛市民营机器制造业第一大厂,有资本3万元,雇佣工人最多时达300余人,有车床40余台,设翻砂、车工、钳工3个车间。产品除机床外,还有锅炉、压瓦机等30多个品种。1938年,利生铁工厂被日本人强行购买,改建为丰田式铁工厂,停产机床,改产军火。
南京国民Gov第二次统治时期,原料奇缺,再加上产品滞销,机床生产相继停止,多数工厂只能生产部分零件和从事修配业务。
青岛解放后,在人民Gov的领导和大力扶持下,机械行业逐步恢复生产经营。一些原先就具备机床生产能力的民营铁工厂,经过整顿和组合,开始生产当时急需的皮带车床和通用简易机床。
1952年,青岛机械总厂(今青岛铸造机械厂)生产车床23台。动力机械厂(今青岛汽轮机厂)生产车床6台、钻床3台。1953年,青岛生建机械厂生产B665型牛头刨床2台。1949年6月至1953年末,青岛市机械系统已累计生产各类简易机床153台。
1958年,青岛生建机械厂又相继投产C620、C615、C250型精密车床,成为青岛市机床行业首家专业生产厂。1958~1960年,青岛市机械工业系统机床制造企业(包括兼业厂)发展到4个。1958年,胶县机床厂(今青岛锻压机械厂)开始试制生产6英尺皮带车床、8英尺皮带车床、立式钻床、B665牛头刨床、8英尺龙门刨床,当年生产各类机床总计84台。同年,青岛机床厂和青岛机械修配厂成立。青岛机床厂在生产皮带车床、牛头刨床的基础上,又试制成功Y—35型滚齿机,填补了山东省内制齿机械的空白。青岛机械修配厂在建厂初就开始生产木工机床。1959年,青岛生建机械厂开始批量生产B665型牛头刨床,年产100余台。至1960年末,青岛市机床年产量已达到614台,比1957年的76台增长了7倍,品种也增加到10余个。由于受当时“浮夸风”的影响,生产企业盲目追求数量,忽视质量,次品率明显上升,且大部分是皮带机床,精度低,只能加工粗糙零件。
1961~1963年,青岛市适时对金属切削机床生产企业进行了压缩。青岛市只有生建机械厂和机床厂仍保留传统产品,其他兼业厂绝大部分都已停产,产量下降。1963年全市共生产机床189台,仅为1960年的30%。
1964~1965年,随着国民经济的好转,社会需求量的增加,青岛生建机械厂的机床生产量又恢复到1960年的水平。第一机械工业部已正式确定将北京机床二厂定点生产的B665型牛头刨床转给青岛生建机械厂。产品定点后,牛头刨床的产量有了较大幅度提高,1965年年产达到400台。同年,青岛市机床产量回升到526台。原先生产过机床的企业,也在不断研制开发新产品。
1966~1978年,随着汽车、纺织、农机、化工机械制造业的发展,各种通用机床需求量大增。在此期间,不仅专业厂增多,还有许多大、中型机械工厂都建起了“后方”车间,大量制造机床。全市机床生产企业最多时达24个,其中专业厂4个。1976年产量达到高峰,全市年产?3828?台,比1965年增长了6.3倍。产品以普通车床为主,并开发研制了专用机床、全齿轮精密机床、组合机床等,新产品的开发全部由企业自行设计。专业厂生产的主导产品已逐步形成系列化。
1966年青岛机械修配厂开始生产B665牛头刨床,作为该厂的产品方向。1970年又相继开发B2012A、B2016A龙门刨床,1976年转产铸造机械,并改名为青岛第二铸造机械厂。该厂1966~1974年累计生产B665牛头刨床617台,1966~1976年累计生产龙门刨床54台。
1966年青岛机床厂开始生产C616全齿轮精密机床,至1972年共生产280台。
1967年,青岛生建机械厂以自力更生的精神,针对B665型牛头刨床的弱点,参照国外同类产品的性能,自行设计和试制成功国内第一台BA6063型牛头刨床。两年后,又试制成功BC6063型牛头刨床,并投入大批量生产,成为该厂的主导产品。
1968年,青岛机床厂试制成功新型的Y38—1滚齿机,并投入大批量生产,成为该厂的定型产品。至1970年,该厂已能生产C616车床,Y38—1、Y3150B滚齿机,X62W万能铣床,T68镗床和M131W万能磨床等19个品种。
1969年,青岛第五机床厂成立,专业生产C615、C616型全齿轮车床,年产30台左右。进入70年代,青岛机床厂在生产Y38—1滚齿机的基础上,先后试制投产了Y3150B和Y31125E滚齿机、Y3780涡轮母机、Y2350刨齿机、Y9550对研机、Y225等一系列制齿机床。
1975年,青岛生建机械厂在第一机械工业部统筹安排下,组织了联合调查组,先后调查了8省11个地区的43个用户单位,在摸清用户需求的基础上,进行了牛头刨床的系列化设计,采用边试制边投产的办法,先后开发了BC6063A型、BD6063型、BD6050型、B6066型、B6071型等牛头刨系列产品。同时,该厂从70年代初开始组织工艺技术攻关,对刨床的床身、滑枕、摇杆三大主要部件的加工工艺进行改革,重点研制专用机床。专用机床的研制成功,使产品产量由年产不足千台增至1500台,基本上满足了用户的需求。至1978年末,青岛市机械工业系统先后试制生产了一批比较先进的金属切削机床,有各类车床、刨床、钻床、铣床、镗床、磨床、制齿机床、切削机床、电火花加工机床等60多个品种。
1979~1990年,金属切削机床制造业在机械工业系统中起了先导作用。经过调整,青岛市只保留了青岛生建机械厂和青岛机床厂两个机床专业厂。1980年,青岛生建机械厂生产的BD6050型刨床,在全国鉴定会上被评为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刨床;1981年,BC6063型刨床在连续两年被评为一等品后,于1983年获得国家银质奖,成为同行业唯一的银质奖的产品。
1990年末,青岛市的金属切削机床制造业,已经迈上专业化、持续发展的道路。青岛生建机械厂和青岛机床厂两个中型专业生产厂,全年生产牛头刨床1005台、制齿机床40台,共计1045台。由于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床生产实行以销定产,产量虽有所减少,但随着加快企业的技术改造和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机床的新产品开发和产品的生产能力不断增强,并初步形成了规模生产,年生产能力突破1500台。滚齿机、仪表车床、牛头刨床已出口泰国、美国。两厂工业总产值2413万元,净产值1591万元,固定资产净值2861万元,年末职工人数1834人,销售收入2655万元,利税总额167万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