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论坛广告管理办法·2012青岛啤酒节专题报道·牢记:青岛旅游局投诉电话
·青岛圈论坛广告投放说明·2012最新青岛旅游攻略·2013年1月青岛潮汐表
·青岛旅游景点介绍|图片·青岛旅行社排名及报价查询·青岛旅游就入住中山旅馆
返回列表 发帖

青岛市志36:机械冶金工业志 第四篇 机床、工具

第四篇 机床 工具



  1926年,青岛华昌铁工厂试制出车床,从此开创了青岛民营铁工厂机床制造的历史。之后,又有东益、金城等数家铁工厂相继试制出车床、刨床、钻床、插床及铣齿机等皮带机床,均属初级产品,且仅能小批量兼产。至1949年6月青岛解放,青岛市没有一家专业机床生产厂。建国后,青岛市机床制造业迅速发展。1954年,青岛机械总厂(今青岛铸造机械厂)开始承接国家定货,成为全国首家铸造机械专业生产厂。1959年,胶县机床厂(今青岛锻压机械厂)试制成功压力机、拉丝机,并逐步发展成全国最大的螺旋压力机生产厂。该厂在50年代末开始自行设计普通车床,60年代已能设计牛头刨床、滚丝机、滚齿机、螺旋压力机、砂处理设备、清理设备和自动生产线,为青岛市机床制造业的稳定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80年代,在改革开放、搞活经济的方针指引下,青岛机床厂等一批重点企业,先后引进并消化国外先进技术,开发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新产品,使青岛市的机床制造业在全国同行业中始终处于领先地位。


第四篇 机床 工具  
第一章 机  床

第一节 金属切削机床


  1926年,青岛华昌铁工厂(后改为利生铁工厂)试制出4英尺、6英尺、8英尺、10英尺皮带车床。至1933年,东益、金城、源盛炉、德顺炉、泰东等民营铁工厂相继试制出机床,品种发展到车床、刨床、钻床、铣床、插床及铣齿机等。其中利生、东益、金城3家铁工厂以生产机床为主,利生铁工厂的规模较大。1935年,利生铁工厂即有18种规格的产品,质量不亚于欧美制品。该厂生产的狮轮牌车床、刨床、铣齿机、钻床,曾获“全国铁路沿线出产货品展览会”的“超等奖状”。1936年,销售量即达80台,远销天津、汉口等地。1937年,该厂已发展成为青岛市民营机器制造业第一大厂,有资本3万元,雇佣工人最多时达300余人,有车床40余台,设翻砂、车工、钳工3个车间。产品除机床外,还有锅炉、压瓦机等30多个品种。1938年,利生铁工厂被日本人强行购买,改建为丰田式铁工厂,停产机床,改产军火。
  南京国民Gov第二次统治时期,原料奇缺,再加上产品滞销,机床生产相继停止,多数工厂只能生产部分零件和从事修配业务。
  青岛解放后,在人民Gov的领导和大力扶持下,机械行业逐步恢复生产经营。一些原先就具备机床生产能力的民营铁工厂,经过整顿和组合,开始生产当时急需的皮带车床和通用简易机床。
  1952年,青岛机械总厂(今青岛铸造机械厂)生产车床23台。动力机械厂(今青岛汽轮机厂)生产车床6台、钻床3台。1953年,青岛生建机械厂生产B665型牛头刨床2台。1949年6月至1953年末,青岛市机械系统已累计生产各类简易机床153台。
  1958年,青岛生建机械厂又相继投产C620、C615、C250型精密车床,成为青岛市机床行业首家专业生产厂。1958~1960年,青岛市机械工业系统机床制造企业(包括兼业厂)发展到4个。1958年,胶县机床厂(今青岛锻压机械厂)开始试制生产6英尺皮带车床、8英尺皮带车床、立式钻床、B665牛头刨床、8英尺龙门刨床,当年生产各类机床总计84台。同年,青岛机床厂和青岛机械修配厂成立。青岛机床厂在生产皮带车床、牛头刨床的基础上,又试制成功Y—35型滚齿机,填补了山东省内制齿机械的空白。青岛机械修配厂在建厂初就开始生产木工机床。1959年,青岛生建机械厂开始批量生产B665型牛头刨床,年产100余台。至1960年末,青岛市机床年产量已达到614台,比1957年的76台增长了7倍,品种也增加到10余个。由于受当时“浮夸风”的影响,生产企业盲目追求数量,忽视质量,次品率明显上升,且大部分是皮带机床,精度低,只能加工粗糙零件。
  1961~1963年,青岛市适时对金属切削机床生产企业进行了压缩。青岛市只有生建机械厂和机床厂仍保留传统产品,其他兼业厂绝大部分都已停产,产量下降。1963年全市共生产机床189台,仅为1960年的30%。
  1964~1965年,随着国民经济的好转,社会需求量的增加,青岛生建机械厂的机床生产量又恢复到1960年的水平。第一机械工业部已正式确定将北京机床二厂定点生产的B665型牛头刨床转给青岛生建机械厂。产品定点后,牛头刨床的产量有了较大幅度提高,1965年年产达到400台。同年,青岛市机床产量回升到526台。原先生产过机床的企业,也在不断研制开发新产品。
  1966~1978年,随着汽车、纺织、农机、化工机械制造业的发展,各种通用机床需求量大增。在此期间,不仅专业厂增多,还有许多大、中型机械工厂都建起了“后方”车间,大量制造机床。全市机床生产企业最多时达24个,其中专业厂4个。1976年产量达到高峰,全市年产?3828?台,比1965年增长了6.3倍。产品以普通车床为主,并开发研制了专用机床、全齿轮精密机床、组合机床等,新产品的开发全部由企业自行设计。专业厂生产的主导产品已逐步形成系列化。
  1966年青岛机械修配厂开始生产B665牛头刨床,作为该厂的产品方向。1970年又相继开发B2012A、B2016A龙门刨床,1976年转产铸造机械,并改名为青岛第二铸造机械厂。该厂1966~1974年累计生产B665牛头刨床617台,1966~1976年累计生产龙门刨床54台。
  1966年青岛机床厂开始生产C616全齿轮精密机床,至1972年共生产280台。
  1967年,青岛生建机械厂以自力更生的精神,针对B665型牛头刨床的弱点,参照国外同类产品的性能,自行设计和试制成功国内第一台BA6063型牛头刨床。两年后,又试制成功BC6063型牛头刨床,并投入大批量生产,成为该厂的主导产品。
  1968年,青岛机床厂试制成功新型的Y38—1滚齿机,并投入大批量生产,成为该厂的定型产品。至1970年,该厂已能生产C616车床,Y38—1、Y3150B滚齿机,X62W万能铣床,T68镗床和M131W万能磨床等19个品种。
  1969年,青岛第五机床厂成立,专业生产C615、C616型全齿轮车床,年产30台左右。进入70年代,青岛机床厂在生产Y38—1滚齿机的基础上,先后试制投产了Y3150B和Y31125E滚齿机、Y3780涡轮母机、Y2350刨齿机、Y9550对研机、Y225等一系列制齿机床。
  1975年,青岛生建机械厂在第一机械工业部统筹安排下,组织了联合调查组,先后调查了8省11个地区的43个用户单位,在摸清用户需求的基础上,进行了牛头刨床的系列化设计,采用边试制边投产的办法,先后开发了BC6063A型、BD6063型、BD6050型、B6066型、B6071型等牛头刨系列产品。同时,该厂从70年代初开始组织工艺技术攻关,对刨床的床身、滑枕、摇杆三大主要部件的加工工艺进行改革,重点研制专用机床。专用机床的研制成功,使产品产量由年产不足千台增至1500台,基本上满足了用户的需求。至1978年末,青岛市机械工业系统先后试制生产了一批比较先进的金属切削机床,有各类车床、刨床、钻床、铣床、镗床、磨床、制齿机床、切削机床、电火花加工机床等60多个品种。
  1979~1990年,金属切削机床制造业在机械工业系统中起了先导作用。经过调整,青岛市只保留了青岛生建机械厂和青岛机床厂两个机床专业厂。1980年,青岛生建机械厂生产的BD6050型刨床,在全国鉴定会上被评为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刨床;1981年,BC6063型刨床在连续两年被评为一等品后,于1983年获得国家银质奖,成为同行业唯一的银质奖的产品。
  1990年末,青岛市的金属切削机床制造业,已经迈上专业化、持续发展的道路。青岛生建机械厂和青岛机床厂两个中型专业生产厂,全年生产牛头刨床1005台、制齿机床40台,共计1045台。由于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床生产实行以销定产,产量虽有所减少,但随着加快企业的技术改造和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机床的新产品开发和产品的生产能力不断增强,并初步形成了规模生产,年生产能力突破1500台。滚齿机、仪表车床、牛头刨床已出口泰国、美国。两厂工业总产值2413万元,净产值1591万元,固定资产净值2861万元,年末职工人数1834人,销售收入2655万元,利税总额167万元。

TOP

第四篇 机床 工具  
第一章 机  床
第一节 金属切削机床

青岛生建机械厂牛头刨床产量统计表
1.jpg

TOP

第四篇 机床 工具  
第一章 机  床

第二节 锻压机械


  青岛解放前,锻压机械制造业一直是空白。建国后,50年代初,青岛市为迅速恢复机械工业,一些条件较好的铁工厂相继开始试制简易的锻压机械。1952年,青岛生建机械厂在生产建筑小五金的基础上,试制出人力压瓦机。1953年又试制成功剪床、压力机等初级锻压机械。1956年,青岛生建机械厂拥有金属切削机床77台、锻压设备26台、铸造机械5台,电力机械总能力达到717千瓦,厂房面积达到5120平方米,年总产值632万元。同年,该厂试制成功第一台S933型滚丝机,1957年开始批量投产,为该厂以后承制精密机床和变修配为制造奠定了基础。1958~1960年,该厂试制成功的电机和机床产品就有20多个品种,并生产出中国第一台组合转子6000千瓦的汽轮发电机组。到1960年末,该厂机电产品由1957年的214台增加到1048台,其中锻压机械由43台增加到204台,增加了3.7倍。
  胶县机床厂(今青岛锻压机械厂)于1958年开始陆续投产夹板锤、弹簧锤、65公斤空气锤、三滚机、10吨剪切机等简易的锻压机械,但仅处于试生产阶段,未形成定型产品。1959年,先后试制成功15吨、35吨、60吨曲柄可倾式压力机,以及拉丝机、剪头机等锻压机械新产品,并投入批量生产。1960年又试制成功W35—12.5矫直机,当年生产26台,使锻压机械的年产量猛增至164台/634吨。
  1961~1965年,青岛市锻压机械的生产逐步形成专业化,青岛生建机械厂和胶县锻压机械厂已发展成为国家第一机械工业部锻压机械的定点厂。1961年,青岛生建机械厂试制GWP80型滚丝机获得成功。同年,第一机械工业部将长沙机床厂Y88型滚丝机的生产任务及半成品转给青岛生建机械厂生产,从此滚丝机被确定为该厂的专项产品。1963年,在中国第一汽车制造厂有关工程技术人员的协助下,该厂自行设计并试制成功Z28—80A型滚丝机,使滚丝机产品的生产走上自我设计自行建造的发展道路。至1964年末,年产量由1961年的23台回升到115台。
  1961年,胶县机床厂先后试制投产160吨、300吨双盘摩擦压力机,成为第一机械工业部生产锻压机械的定点厂。1963年,由国营庆华电机厂提供技术资料,自行设计试制成功国防工业急需的JD系列63吨、125吨、250吨、40吨上移式精压机。
  1965~1969年,青岛生建机械厂先后设计和试制成功并投产了Z28—40、Z28—75、Z28—100、Z28—200等4种型号的滚丝机,形成了具有中国风格的滚丝机系列产品。“四五”计划期间,由于该厂体制反复变更,造成了生产管理上的混乱,生产一度下降,产品质量首次出现了不合格品。到1975年“四五”计划末,该厂固定资产达到了1042万元,厂房面积增至3万平方米,主要生产设备增加69台;滚丝机产品品种增加到8个,年产量达到165台。胶县锻压机械厂自1966~1978年,由国家累计投资518万元,加上企业自筹资金552万元,用于工厂的扩建改造。该厂新建厂房、车间29057平方米,更新设备187台,修建铁路专用线1070米,生产能力大幅度提高。先后开发了Y83—400型压块机,J53—400型、J53—630型、J53—1000型、J53—1600型双盘摩擦压力机,ZA49—800型多工位镦锻机、2500吨双螺杆液压螺旋压力机、Q93—25×12000型大型滚剪机等10种新产品。其中ZA49—800型多工位镦锻机和J53—160B型双盘摩擦压力机于1978年分别获得全国和第一机械工业部科学大会奖。至1975年末,该厂工业总产值达到1317万元,上交利润210万元,人均利税达到2938元。1976年末,该厂固定资产1386万元,职工1233人,拥有金属切削机床173台,厂区面积22.8万平方米,厂房建筑面积2.6万平方米,锻压机械产品品种已增加到12个,年产量达到220台/4142吨。1978年,该厂成为全国摩擦压力机的主导生产企业之一。
  1979~1990年,青岛市锻压机械制造业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进一步整顿了企业,推行了现代化管理。青岛锻压机械厂首先采用了电子计算机辅助设计和管理,在厂内建立螺旋压力机研究所。1979年,该厂研制成功的?2500?吨摩擦压力机获第一机械工业部科技成果二等奖。该厂1981年研制的10吨双向锻造螺旋压力机和1983年与第一机械工业部机电研究所联合设计研制的630吨多工位自动冷镦机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获山东省1981年科技成果二等奖。该厂引进联邦德国西玛克—哈森莱维尔公司螺旋压力机生产技术制造的QHJ53—400型、1000型、1600型、2500型双盘摩擦压力机达到国际先进水平。1980~1990年,该厂有3个产品获得了部、省优质产品称号。其中J53—300型双盘摩擦压力机1989年获国家质量银质奖。该厂1959~1985年共生产了11大类20个品种40多个规格的锻压机械4313台,产品分布全国29个省、市,国内市场保有量达到80%;同时该产品还向罗马尼亚等12个国家出口。该厂90年代末开发的大吨位离合器式高能螺旋压力机是双盘摩擦压力机的换代产品,是世界各先进工业国家争相研制的最新产品。青岛生建机械厂生产的Z28—75型滚丝机结构紧凑、体积小、重量轻、操作使用方便、性能可靠。该产品1978年获青岛市科学大会奖,1981年被评为山东省优质产品,1983年获一机部优质产品奖。1983~1985年,该厂自行设计开发了Z28—6.3、Z28—12.5、Z28—20三种型号的滚丝机换代产品。至1984年底,该厂已累计生产各种型号的滚丝机3806台,其中出口援外300多台,在国内的销售约占全国同类产品产量的70%以上,畅销国内28个省市,远销东南亚20多个国家和地区。“七五”计划期间,又完成了滚丝机换代产品H24SN、Z28—50两种型号的研制开发。其中,H24SN滚丝机达到了国际80年代水平,并荣获1988年中国机床工具博览会优秀展品春燕三等奖。
  1990年末,青岛锻压机械厂已发展成为国家二级企业和全国生产螺旋压力机的最大企业,是该行业中唯一能生产63~2500吨压力机全系列产品的厂家,其产品的国内市场保有量达80%。

TOP

第四篇 机床 工具  
第一章 机  床

第三节 铸造机械


  青岛是建国后中国铸造机械生产的发祥地和主要产地,从1954年开始生产铸造机械。
  1954年,青岛机械总厂在国家订货会议上承接了为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重型机械厂、北京第一机床厂、兰州石油机械厂等国家重点建设企业生产铸造机械的任务,当年试制成功20立方米/时移动式松砂机和5马力碎铁机。次年,试制成功112型碾轮式混砂机、121型带式松砂机、6~25立方米筛砂机、240~380升涂料搅拌机、334型喷丸设备、NP12型震动落砂机、311型和313型清理滚筒等40种铸造机械。1956年又试制成功35种新产品,成为全国首家铸造机械专业生产厂。1956年,青岛生建机械厂亦开始试生产筛砂机、震动筛、焦炭筛、铸铁丸设备等铸造机械。1957年,两厂共生产50个品种的铸造机械637台/1458吨。
  1958~1960年,青岛铸造机械的生产出现了高潮。青岛机械厂1958~1961年连续投资465万元,新建铸工、装配、锻工、铆焊车间,建筑面积共11016平方米,新增生产设备144台(其中大型关键设备14台),扩大了生产能力。该厂于1959年改为青岛铸造机械厂,同年成立厂办砂处理清理机械专业研究所。1960年,又创办了厂技工学校。1960年,青岛生建机械厂在生产筛砂机的基础上,开始生产松砂机和电磁产品,自行设计制造了第一台S914型电磁分离滚筒,并成为该厂的主导产品。至年末,青岛市铸造机械产品品种已达到15个,年产量649台。1958~1960年,青岛市共生产铸造机械4060台,其中1959年生产1706台。
  1961年,青岛铸造机械厂划归山东省农业机械厅领导以后,转产农业机械,铸造机械基本停产,全年仅生产72台/281吨。1962年9月,该厂又重新恢复铸造机械生产。1963年生产的S111A、S114A型碾轮式混砂机等7种产品共12台,首次出口支援发展中国家。青岛生建机械厂的铸造机械产品,品种仍在逐年增加,至1963年末已增加到19种,但产量下降。1962年,该厂全年只生产136台,仅为1960年产量的20%。1961~1963年,青岛市铸造机械累计产量只有1424台,是前三年总产量的35%,为历年的最低点。1968年、1975年国家两次投资600万元扩建青岛铸造机械厂,建成了13929平方米的大山铸造分厂和3925平方米的调试车间。1976年,青岛机械修配厂改为青岛第二铸造机械厂,转产铸造机械,使青岛市生产铸造机械的企业增加到3家。1964~1965年,青岛铸造机械厂完成了全套非标准设备制造任务,至1967年先后为秦川、汉中、宝鸡机床铸造厂,西宁、银川、都匀铸造厂,贵阳农机铸造厂等制造了全套非标准设备。1974年,青岛铸造机械厂承接了由济南铸锻机械研究所设计的XZB148B型气动微震压实造型线的加工制造任务,产品完成后,在山东拖拉机厂、天津拖拉机厂安装、使用,于1978年进行鉴定,各项技术指标均达到设计要求。1975年7月,第一机械工业部铸造机械规划会议确定,青岛铸造机械厂重点发展大中型砂处理、清理设备,气动微震造型机与造型线以及抛丸叶轮、叶片等耐磨材料部件。1976年后,青岛铸造机械厂加快产品开发,提高了产品水平。1977年,与济南铸锻研究所联合进行抛丸器性能结构试验,并自行研制成功Q3023型、Q3024型、Q3025型高效抛丸器,推进了抛丸清理设备的更新换代。其间,济南铸锻机械研究所与青岛铸造机械厂联合研制的S1114型碾轮式混砂机获全国科技大会奖。1965年,青岛生建机械厂试制成功QD—17型三辊磁选机、QD—003型电磁振动给料机等清理设备及M1120熔腊炉、12M9118旋转工作台等精密铸造设备,从而使该厂铸造机械生产走上专业化系列化的发展道路。1970年,青岛铸造机械厂按照第一机械工业部的部署,抽调干部、工人79人,设备52台,组建起河南省漯河铸造机械厂。
  1982年,胶南县阀门厂改为青岛第三铸造机械厂,产品为清理设备。同年5月,青岛铸造机械厂成立砂处理设备研究所,下设调试车间,承担砂处理设备、清理设备、气动微震造型机及造型线等新产品试验研究与开发。
  1980年,青岛铸造机械厂试制成功国内最大的S1330型碾轮转子式混砂机,并于当年装备洛阳第一拖拉机厂。1980~1985年,该厂设计的Q383型双行程吊链式抛丸清理机、Q392型通过式抛丸清理机、S1125A型碾轮式混砂机,都具有国内先进水平,并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近,先后获第一机械工业部科技成果三等奖、科技进步三等奖。该厂从1976~1983年共研制新产品25种,其中自行设计的18种、联合设计的3种、试制的4种,获得国家、部、省、市优秀科技成果奖9项。这些新产品填补了中国铸造机械产品系列空白,结构新颖、性能可靠,具有国内先进水平,部分产品相当于70年代国际先进水平。以上产品除满足铸造行业生产需要外,还扩大了服务领域。其中碾辊式混砂机已逐步应用于化工、陶瓷、煤炭、玻璃、建材等行业的混碾工序。抛丸清理机除应用于铸机表面清理外,随着抛丸除锈、表面强化、抛丸成型等新工艺的推广,已广泛应用于造船、石油、冶金、轻工等行业。
  1978年,青岛第二铸造机械厂在研制成功XZB148B气动微震半自动造型线辅机后(青岛铸造机械厂分工生产该造型线主机),又先后为国家重点工程项目——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提供了S83140型双盘冷却机、DL240型脉冲袋式除尘器、S42110型滚筒破碎筛等大型设备;为青岛纺织机械厂提供了工作效率为每小时80立方米的砂处理线(1983年投产)。该厂研制成功的Q585A型悬链推杆抛丸清理室、ZJ026型台车式抛丸清理室等,填补了国内空白;Q2513A转台式喷丸清理机为机械工业部优质产品,已开始小量出口;1985年研制成功的Q326履带式抛丸清理机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七五”计划末,该厂成为机械工业部的定点企业,铸造机械产品已发展到24个系列、98个品种规格的砂处理、清理、除尘、熔炼及特种铸造设备。
  1980年,青岛生建机械厂的产品结构进行了调整,只保留了电磁产品。为了适应市场的需要,1987~1988年,设计试制了S9212A和S9228B型电磁皮带轮,QD—18和QD—21型三辊磁选机,S914型电磁分离滚筒,QD—26型单辊磁选机等6种新产品。其中QD—21型三辊磁选机,1989年被评为省优产品。
  青岛第三铸造机械厂自1982年转产铸造机械以后,企业的生产与建设发展迅速。“七五”计划期间,该厂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不断提高铸造机械的生产能力,把替代进口产品的开发作为企业的主攻方向。至1990年末,年产清理机474台,工业总产值1260万元,产量、产值分别比1982年提高了2.8倍和8.3倍。该厂生产的S3110型抛丸清理滚筒,1984年和1988年分别获得机械工业部和山东省优质产品称号;S1110型碾轮式混砂机1987年获省优产品称号。该厂是中国铸造机械制造业首家(全行业只3家)国家二级企业。
  至90年代末,青岛市的铸造机械制造业已成为全国实力雄厚、生产厂最集中、品种最齐全的主要生产基地。青岛市共有10家铸造机械专业生产厂,占全国专业厂的五分之一。其中机电部定点厂4家,占部定点厂的五分之一。1989年末,4个机电部定点厂共有职工4500人,固定资产4180万元,工业总产值4591万元,均占全国铸造机械行业的四分之一。青岛铸造机械厂是建国后全国最早生产铸造机械的厂家,被列为行业的排头,技术水平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青岛铸造机械行业现有工程技术人员370名。青岛铸造机械厂研究所是全国铸机行业两个专业研究所之一。

TOP

第四篇 机床 工具  
第二章 工  具

第一节 刃具 手工工具


  青岛市的工具制造业是随机器铁工业的兴起而发展起来的。20世纪20~30年代,青岛市机器铁工业多为作坊,生产以手工操作为主,工具业的初期产品以钢锉和铁锤为主。1936年,青岛市有修理和生产钢锉、铁锤的民营小厂8家,其中6家从事旧锉翻新、2家生产铁锤。8家工厂共有职工44人,资本950元。1940年又增加了一个小锉厂,年产锉刀9 480支及少量的丝锥、板牙、车刀等产品。至1949年,9家小厂没有一家能大批生产。
  青岛解放后,在三年经济恢复时期,青岛工具制造业迅速恢复生产,相继出现了许多私营工具生产小厂。1952年,由4家私营小厂合并,组建起私营青岛华东工具厂;同年又将24家小厂(店)合并为青岛工具制造厂,主要生产丝锥、板牙。“一五”计划期间,随着对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初级阶段改造,小型工具厂逐步合并。至1955年,生产工具的私营企业有12家,从业人员514人,其中青岛工具制造厂就有职工213人,拥有车、刨、铣等各类机床59台。1956年全部实行公私合营。1957年,全市共有青岛工具制造厂、华东工具厂、同昌泰工具厂、同顺炉工具厂、三友炉工具厂、新华铁工厂等6家专业生产刃具和手工工具的公私合营企业。生产方式由手工劳动发展到机械化生产,产品仍以锉刀、丝锥、板牙为主,年产丝锥46.86万套、板牙30.21万套、锉刀4.08万把、钻头卡子0.5万个、手钳1.38万把、手锤0.76万把、白铁剪子0.92万把、活络扳手2.98万把。
  1958年,青岛华东工具厂和同昌泰工具厂合并组建成青岛工具厂,通过技术革新,改造了旧设备,建起了小丝锥生产线,提高了生产能力。“二五”计划期间,又有一批小型企业通过合并、扩建,发展起具有批量生产能力的工具生产企业,有青岛制锉厂、青岛锯条厂、青岛第三五金工具生产合作社(今青岛工具三厂)、青岛崂山工具厂,产品由原来的锉刀、丝锥、板牙等手工工具发展到高速钢车刀、锯片、滚丝轮、钢锯条等200多个品种规格。1960年,青岛市机械工业系统生产刃具870万件,但产品质量较差,不少产品无法使用。
  1962年,山东省对刃具生产行业进行了调整,青岛第三五金工具生产合作社调整为螺纹工具专业生产厂,1965年改为青岛工具三厂。青岛工具厂调整为刃具专业生产厂,1968年迁往山东省泗水县,1970年利用留下的厂房和部分维修设备及63名职工组建成青岛刃具厂,生产直柄麻花钻头和复合中心钻头,自制专用设备,形成年产30万件的生产能力。
  1963~1980年,青岛市又建起市北五金工具厂、青岛工具一厂、青岛工具二厂、即墨工具厂(今青岛光华工具厂)、莱西县轻工机械厂、即墨县玛钢厂、青岛马哥庄工具厂、青岛机床刀具厂等,使青岛市的工具专业厂增至16家。1971年,青岛粉末冶金研究所实验厂投产了硬质合金刀具和可转位刀具,主要产品YT5、YT15、YT20等硬质合金刀头,填补了山东省内空白,1978年最高年产量达72吨。1973~1980年,青岛标准件二厂刃具产品累计达68.19万件。其间,各生产企业均增添了专用设备,生产能力迅速提高。1971~1972年,青岛刃具厂先后开发细齿三面刃铣刀、齿轮混刀、白钢车刀三种新产品。1975年后,又添置设备,扩大生产规格。自1976年起,产量连续三年以平均28%的速度增长,1979年,年产达到135万件,创历史最高水平。1980年,青岛市机械工业系统及产品归口管理的青岛刃具厂、青岛标准件二厂、青岛工具三厂、即墨工具厂4家企业刃具年产量共295万件。
  1982年,青岛刃具厂开始试制丝锥,同年9月改名为青岛工具厂。1981年,该厂生产的中心钻和锥钻打入国际市场。1988年,市机械工业系统刃具年产量达621万件,比1980年增长了一倍多,创历史最高水平。1980~1990年,有10种刃具产品分别获得机械工业部、山东省优质产品称号;青岛工具二厂生产的双头呆扳手和梅花扳手获1980年、1982年山东省优质产品称号,1987年获部优质产品称号;青岛钢锉厂生产的100~450毫米锉刀,1981年获部优和山东省优;青岛工具一厂生产的活络扳手1985年获部优和山东省优;青岛锯条厂生产的手用钢锯条1983年获山东省优、1985年获部优;青岛崂山工具厂生产的SG14-70型活络扳手1985年获山东省优、1986年获部优;青岛光华工具厂生产的直柄麻花钻1988年获山东省优;青岛钢锯条厂生产的手用钢锯条1988年获山东省优;即墨钢锉厂生产的锉刀1989年获部优;青岛机床刀具厂生产的可转位外圆车刀1990年获山东省优。
  1990年末,青岛市专业生产工具的企业共有18家,职工总数7 931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131人。固定资产原值8 816万元,工业总产值11 836万元,利润总额899万元,专业生产麻花钻、复合中心钻、手用机用丝锥、螺母丝锥、圆板牙、滚丝轮、可转位车刀(外圆车刀)、白钢车刀、锯片铣刀、硬质合金刀头等刃具500多个品种。青岛市18个专业生产厂中,产值超过千万元、职工400人以上的企业有:青岛崂山工具厂、青岛工具一厂、青岛锯条厂、青岛工具二厂、青岛工具三厂、青岛光华工具厂。6个厂的工业总产值7 775万元,占18个专业厂的66%;共有职工4 400人,占55%;拥有固定资产6 586万元,占75%;利润总额715万元,占80%。青岛崂山工具厂建于1958年,现已成为青岛市规模最大的工具专业厂。1990年,产值2 071万元,职工1 458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100人,拥有固定资产原值2 019万元,实现利润269万元。该厂主要生产活络扳手,从4英寸到24英寸共10种规格,在全国同行业中产品规格最齐全。1987年,该厂生产的活络扳手全部被列为山东省外贸出口免检产品,产品从1982年进入国际市场以来,已先后销往美国、法国、日本、香港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被国家批准为机电产品出口扩权企业。青岛工具三厂系青岛市二轻系统的集体企业,螺纹工具的专业生产厂。1974~1978年,相继开发出机用丝锥、滚丝轮、螺帽丝锥、管扣丝锥等新产品,产品规格也由M3扩大到M30。1977年后,生产迅速发展,至1990年末,年产达270万件。1958~1990年,该厂已累计生产各种螺纹工具4 008.58万件。青岛机床刀具厂是区属集体企业,建于1966年。1978年开始生产可转位刀具,为该企业的主导产品,目前产品品种已发展到以外圆车刀为主的7个系列100多个品种,形成年产6万件车刀的生产能力。1988年3月,该厂的可转位刀具参加国家机械委、机床总局举办的国家首届机床工具博览会。产品质量经国家机械委全国刀具质量检测中心检验,符合国家标准,达到国际80年代水平。产品行销天津、西安、广州等16省市,稳定用户140余家。该厂1980~1990年,已累计生产可转位车刀46万件。

TOP

第四篇 机床 工具  
第二章 工  具

第二节 量具 模具


  青岛市量具的生产始于60年代中期。1966年,青岛工具厂试制成功并投产圆锥管螺纹环规、塞规。同年,青岛量具厂成立,开始生产不锈钢直尺,成为青岛市最早生产量具的工厂。
  1970年,青岛市市北机修厂开始批量生产37型磁性千分表座,年产量1.2万只。1971年,青岛第四仪表厂亦开发量具产品。1974年,青岛钢卷尺厂成立,开始生产钢壳、塑壳卷尺。
  1980年,青岛市北机修厂更新产品,改产CZ系列磁性表座,成为该厂的主导产品,年产3.5万只。1983年,该厂改为青岛量具机械厂,之后又开发万能表座。产品行销国内20多个省、市,并外销美国、联邦德国、澳大利亚及东南亚国家。1990年实现产值584万元,有职工256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10人,利润总额41万元,固定资产原值119万元,年产磁性表座3万只。1970~1990年,该厂已累计生产磁性表座32万只,万能表座15万只。1987年,青岛永前电子测量设备有限公司成立,专业生产水平仪;1988年,青岛海青量具配件厂成立,专业生产钢卷尺壳。1990年末,青岛市量具生产企业共有5家,主要产品有磁性千分表座、万能表座、不锈钢尺、钢卷尺、水平仪等。
  青岛市模具生产是在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发展起来的。1961年成立青岛模具厂,1966年开始生产无线电模具。由于模具难以标准化,该厂于1979年转产复印机,改名青岛复印机厂。进入80年代,随着国民经济高速发展,区县乡镇企业兴起,相继建立了青岛台东轮胎模具厂、青岛四方区机械模具制造厂、青岛精工机械厂、青岛四方区社会福利机修厂、青岛崂山模具厂、即墨市鳌山模具厂等一批模具生产企业,专业生产轮胎模具、机械模具、火柴机等多种小型模具,为机械、汽车、电子、轻工等行业配套服务。青岛粉末冶金厂是国内最大的粉末冶金综合企业,是机电部科研生产一体化的重点企业。该厂在70年代就率先使用硬质合金模具,从而使铁基模具的寿命达到国内最好水平,比钢模具提高20倍,并组织在全国推广应用。至1990年末,该厂的模具生产能力折合1 000套/年,多数是低中档小尺寸模具,由于制造设备和技术的限制,高精复杂模具尚不能生产。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