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积分
- 48769
- 名望
- 1893 点
- 铜币
- 24979 枚
- 优惠券
- 243 张


|
第十篇 冶 金
第一章 钢 铁
第二节 钢 材
青岛市钢材生产始于1934年。当时只有义昌信一家小轧钢厂,设备技术非常落后,1949年钢材产量仅0.06万吨。青岛解放后,产量逐年提高,1957年达4.30万吨,到1990年达到38.04万吨,钢材品种从简单的圆钢、扁钢等小型钢发展到中小型材、线材、薄板、带板、管材、钢坯、冷轧钢筋及焊网等八大类。
钢坯 建国初期,青岛钢材生产开始只用切割废船板为坯料进行轧材。1956年开始生产钢坯。公私合营青岛建华轧钢厂建成山东省内第一套小型开坯轧钢机,轧辊直径为330毫米,三辊开口式轧机一列两架。用外购115毫米方钢轧制40、48、57毫米方坯。原料装炉、出炉、热坯输送、加热炉加煤均为手工操作,方坯年生产能力约2万吨。
1958年采用人力推车装炉,吊钳输送热钢坯,减轻了劳动强度。1959年4月,青岛第三钢铁厂增建直径300×3开坯轧机1套,5月25日建成投产。用150、100毫米钢锭和115毫米方坯,轧制40、48、57毫米方坯和直径32~42毫米圆钢、16×100毫米扁钢、8公斤轻轨、5号角钢等产品,年生产能力约5万吨。
1959年5月,青岛第三钢铁厂建成直径500×2/直径300×5轧机投入生产。机后采用汽撬喂钢。1963年改为绳轮式升降台。开坯时使用直径500毫米×2轧机,用炼钢车间生产的200毫米钢锭轧制45、52、65毫米方坯和28×60毫米扁坯,设计生产能力为年产钢坯10万吨。1962年,青岛第三钢铁厂并入青岛钢厂,成为轧钢车间。1970年青岛钢厂开始对该车间进行技术改造,在直径500毫米轧机前增建山东省第一套650毫米轧机,拟与500毫米轧机联合生产。第一期工程于1972年竣工,因主辅设备未能配齐,两列轧机不能联机生产,暂改为650毫米与500毫米轧机同时单独开坯。同年开始进行650毫米轧机第二期工程,1978年7月底完工。8月1日开始,直径650×2和直径500×2两列轧机同时生产。1974年10月,第三台直径500毫米轧机安装完毕,1975年650毫米轧机第二座加热炉和汽化冷却设施投产。经过改造后的轧钢车间,年设计生产能力由10万吨增加到33万吨。由于精整系统不配套,中型材的生产一直未能实现。
1959~1990年,青钢累计生产钢坯634.55万吨。到1990年,青岛有开坯轧机1套,综合开坯能力为40万吨,1990年实际产量39.58万吨,主要生产厂家是青钢。生产的热轧钢坯有方坯、扁坯和薄板3种,以方坯为主。方坯从1959年开始生产,主要规格有40×40(毫米)、42×42(毫米),到1990年生产的方坯有52×52(毫米)、65×65(毫米)、90×90(毫米)等规格。扁坯从1963年开始生产,到1980年后,除1988年又生产2086吨外,不再生产。扁坯规格有28×60(毫米)、30×105(毫米)、33×107(毫米)等。薄板坯从1986年开始生产,主要规格有8.8×240(毫米)、9.8×240(毫米)、11.8×240(毫米)、17.3×240(毫米)。
型材 青岛市生产小型型材始于1934年,烟台义昌信商行青岛分号由日本购进直径215毫米二重交替横列式轧机4组(一列布置)一套,在泰安路21号办起义昌信铁工厂,以破旧船板钢为原料,轧制小型圆钢和扁钢。1938年日本第二次侵占青岛后,因原料缺乏停工。1944年被日本人用87箱“红锡包”香烟强行购买,改称大和铁工厂。1945年由南京国民Gov“敌产清查委员会”接管。1946年烟台义昌信商行青岛分号“益升厚”代理人刘执中用1.025亿元法币赎回。1948年1月,于志安、曲滋嵛等人用250两黄金购置,成立了青岛建华企业股份有限公司压钢厂,生产圆钢、方钢、扁钢、竹节钢、铁道钉、铆钉等,年产量340吨,职工38人,年产值25.5万元,1949年产钢材557吨,是当时青岛唯一的一家轧钢厂。青岛解放后,更名为私营建华制铁厂。1952年实行公私合营,年产钢材2412吨,总产值为113.2万元,职工总人数增加到92人。1955年,国家投资56.8万元,在昌乐路3号扩建小型车间,占地面积30余亩,于1956年建成直径215×2/直径215×5二列式布置轧机小型车间,设计生产能力2.3万吨/年,粗轧机用人工夹钳喂钢。1957年精轧机首次采用围盘,摆脱了人工夹钳喂钢,实现机械化。用42毫米方坯为原料,生产直径9~28毫米圆钢,204、209窗框钢,12×50、18×35、8×30、5×50(毫米)扁钢,4×20、4×25(毫米)小扁钢。1958年开始生产部分中型型材。1959年4月该车间并入青岛第三钢铁厂后,在昌乐路5号建成直径330×3小型轧机,生产中小型型钢材。用断面90×90、110×110,长度为1000~1200(毫米)的方钢和25.4×4(毫米)钢锭,115×115×1100毫米方坯为原料,生产40、48、57毫米方坯,16×100毫米扁钢,4~5号角钢,直径32~42毫米普碳圆钢和8公斤轻轨,1960年生产4.65万吨。
1960年,该厂开坯车间使用直径500×2/直径300×5轧机开坯,采用双路轧制工艺,一路直径500×1/直径300×2,一路为直径500×1/直径300×3,轧制直径65毫米普碳圆钢,7.5号角钢,8公斤、18公斤轻轨等中型钢材。1964年拆除直径300×5轧机,使用直径500×2轧机生产。1967年后停止生产中型圆钢。1965年,建成直径350×3/直径250×5二列布置式轧机的型钢车间,两列轧机之间设直径500毫米切头飞剪1台。精轧机列后,设51.5米×8米齿条式冷床1台。9月16日开车试轧投产,以52.65毫米方坯为原料,生产直径10~30毫米圆钢、14~25毫米螺纹钢。设计生产能力4.5万吨/年。1965年型钢产量为3.31万吨。1987年年产11.2万吨,创建厂以来最好水平。
1965年,该厂昌乐路5号的直径330×3小型轧机与直径500×2/直径300×5轧机拆下的直径300×5轧机拼凑成直径300×4三重一列式布置轧机,建成试验车间,生产中小型角钢和轻轨。用28×60毫米扁坯,先后轧制2.5号、3号角钢,用52毫米方坯轧制4号角钢,用30×105毫米扁坯轧制5号角钢。用33×107毫米扁坯轧制6号角钢,用90×90毫米方坯轧制8公斤、11公斤轻轨和A型纹杆钢,用52毫米方坯轧制肋骨钢。1971年后650轧机改造,不再生产扁坯,试验车间利用两架轧机,采用38毫米方坯轧制2.5~6.5号角钢和11号轻轨,设计能力2万吨/年。1979年产量达到40110吨,其中小型角钢22541吨、中型角钢14794吨、11公斤轻轨2775吨。1980年产量55113吨,其中小型角钢34819吨、中型角钢17643吨、11公斤轻轨1624吨、优质型材1027吨。1980年12月30日,结合大修进行技术改造,将原直径300×4轧机的第三、四架轧机拆除,剩余两架改为直径330×2,作为第二机列,在此机列前22.6米处,增设直径330×3轧机,构成第一机列,形成直径330×3/直径330×2二列式轧机布置。于1981年1月14日试车投产,设计能力年产小型钢材5万吨,主要产品为中小型角钢。
1985年,青钢中小型钢年产量达到52445吨,1990年年产量达到50156吨。
线材 青岛市从1957年开始生产线材,先是青岛建华轧钢厂开始生产,逐渐发展成为青钢的主要产品。青钢生产的线材主要品种规格有直径6.5、8、9毫米低碳钢热轧圆盘条,直径6.5毫米优质碳素钢盘条、碳素焊条钢盘条、合金结构钢圆盘条,直径5.5~13.5毫米无扭控冷热轧圆盘条、普通低碳钢热轧圆盘条,从1985年起连续被评为山东省优质产品。1957年,公私合营青岛建华轧钢厂在昌乐路3号建成设计能力2.5万吨/年的线材车间,用旧轧机拼凑成直径300×1/直径250×7二列式布置轧机,使用40毫米、42毫米方坯,生产直径6.5~8毫米、直径10~12毫米线材,单重20~25公斤。1958年产量为23915吨,1959年产量3.42万吨。1965年5月迁于楼山后,建成直径350×4/直径250×6/直径250×2共12架三列式布置线材轧机。6月16日投产,采用复二重两机架连轧,成品线速度达到7.02米/秒,采用28×60×2550毫米扁坯和52×52×2550毫米方钢坯为原料,生产直径6.5、8、9毫米圆盘。单重33~50公斤,设计能力年产线材4万吨,1968年年产4.79万吨。迁建后的线材车间,因厂房狭小,先后进行了几次较大的更新改造。1968年,将精轧机的直径250×2机列改为直径260×2,并在其后部增设直径280×2机列,创造了异步电机带动四架轧机连轧的新工艺。全线成为:直径350×4/直径250×6/直径260×2~直径280×2共14架三列布置,终轧速度由7.1米/秒提高到9.1?米/秒,盘圆单重大于50公斤,实际生产能力达到11.2万吨。
1980年开始,针对线材车间厂房低矮狭窄、操作检修困难、轧速低、盘重小、产品质量差等问题,又进行了多次改造。1981年1月,在14架三列布置的线材轧机的前面,增设直径400×2粗轧机;拆掉直径350×4粗轧机中的一架。直径250×6中轧机中的后2架,用大围盘和直径260×2轧机组成中轧机组;拆掉直径280×2精轧机,增设直径280×2复二重精轧机组;形成直径400×2/直径350×3/直径250×4/直径260×2/直径280×6复二重轧机布置型式,使终轧速度由9.1米/秒提高到14.7米/秒。同时加大坯料,采用65×65×250毫米的钢坯,使盘重达到82公斤,设计年生产能力增加到13万吨。1982年年产达13万吨,达到了设计生产能力。1984年1月,针对1981年对轧机改造后存在的中轧机组轧机偏小、粗轧下料大、冷钢多、产量明显下降等问题,将中轧机组改为复二重轧机,1986年线材产量达到14.6万吨。1987年7月,按照国家线材创优单重标准大于160公斤的规定,选用90×90×?2700?毫米钢坯,增加五架粗轧机,将350×2机列改为二辊式轧机,与直径300×6前二架构成四连轧,使盘圆单重达到169公斤,形成直径400×3/直径400×4/直径350×2~直径300×6复二重/直径280×6复二重的21架轧机布置型式。钢坯经粗轧轧制7道,切头后,中轧8道,精轧6道,经吐丝机卷成盘圆。如轧制大规格的线材时,粗轧机后两道轧制省掉,只轧19道次,设计能力15万吨/年,是国内最先使用这种轧机的厂家。1990年,该套线材轧机年产18.6万吨。
1984年,青钢筹划从英国曼彻斯特钢厂引进二手高速线材全套设备,包括主辅设备、备件和技术资料。1987年10月至1988年3月,从英国拆运回国。1990年7月高速线材车间建造竣工,建成无扭控冷热轧盘条生产线,开始热负荷试车,12月移交正式投产,设计生产能力年产无扭控冷热轧圆盘25万吨。无扭控冷热轧圆盘条生产线具有全连续双线13架预应力、短应力线轧机,10架45度摩根无扭轧机,辊式延迟型散卷冷却线九段水冷控制线,工业PLC控制精整作业线,全线采用可控硅直流供电传动,终轧速度50.8米/秒。使用转炉冶炼的90×90(毫米)连铸坯,轧制直径5.5~13.5毫米的17种规格的无扭控冷热轧圆盘条,以1080公斤重压紧打捆盘卷交货。到1990年底共生产高速线材4629.18吨。
热轧薄钢板 热轧薄钢板是青岛市生产的唯一板材,1958年开始由青岛建华轧钢厂生产。1959年该厂并入青钢后,生产的主要品种有热轧碳素钢薄钢板、电工用热轧硅钢板、优质碳素钢薄钢板、单张热轧镀锌薄钢板、低合金结构钢薄钢板等。产品规格由0.5~3.0×400×1200毫米、2×750×1350毫米、0.5~1.5×750×1800毫米发展为0.5~2.0×1000×1200毫米;产量由1958年的1019吨增加到1990年的33033吨。普通碳素钢热轧薄钢板于1984年、1989年被评为山东省优质产品。
1958年为解决地方工农业急用薄钢板之需,青岛建华轧钢厂在昌乐路5号院建起一架直径330×650毫米二辊闭口式薄钢板轧机,采用16×100毫米扁坯,热轧0.5毫米厚的硅钢薄板和0.5~3.0×400×1200毫米碳素薄钢板。因设备简陋,所产薄钢板质量较差,1959年停产,1967年拆除,共生产薄钢板1382吨。
1959年11月,青岛第三钢铁厂在楼山后兴建950毫米薄钢板车间。1959年建成主厂房2207平方米,安装辊长950×650毫米两辊闭口周期式叠轧薄钢板轧机一组两架,设计能力年产0.5~3×750×1500毫米薄钢板1.8~2万吨。1959年11月24日一台轧机简易投产后,由于轧机加工粗糙,生产设备不配套,产量很低,1959年年产仅363吨。后经更换主减速机,增建燃煤轧辊预热炉等设备,改造了电气路线,一台轧机生产渐趋正常,1960年产量3963吨,1961年产量3935吨。1962年2月试轧成功0.5毫米薄钢板,3月试轧成0.35毫米薄钢板。1963年增加平整机,开始生产折叠钢板,从而达到了设计要求。
1964年6月,青岛钢厂以实现双机轧制、增加薄钢板产量、解决普碳薄钢板短缺问题为目标,对950毫米薄钢板车间进行了配套改造,共投资332.5万元。从1965年开始,增建厂房,增添板坯剪、矫直机等设备,配齐两台轧板机。1966年10月实现了950毫米薄钢板轧机双机架生产,轧机操作实现了机械化。1967年采用燃油链式连续加热炉,在国内属首家。1970年轧机机后安装摆动台,电动压下,代替人工把闸,辊道送钢,使用上了立式折迭机,代替了人工折板,减轻了工人劳动强度;用上电感应轧辊预热器,淘汰了落后的燃煤预热器,提高了机械化作业水平。将产品规格扩大到0.5~1.5×750×1800毫米碳素薄钢板和0.5×750×1800毫米硅钢片。1968年产量提高到2.03万吨。1973年创历史最高水平,年产23422吨,其中普板19967吨、硅钢片3455吨。1985年因调整产品结构停产下马,共产薄钢板386585吨。
1971年冶金工业部安阳会议决定,由冶金部、山东省补助130万元扩大薄钢板生产,轧制普碳优质薄钢板和电机、变压器硅钢片以及镀锌薄钢板。后经山东省冶金局和青岛市重工业局研究决定新建1200毫米薄钢板车间,1974年4月破土动工,1978年7月竣工,完成建筑面积18229平方米钢结构车间一座,安装直径800×1200毫米二辊不可逆式迭轧薄钢板轧机一组两架。1978年7月单机试轧162吨,11月第二次试轧1050吨。1979年7月有一台轧机正式投产,使用(8.8、10.5、13)×240×785毫米的板坯,轧制0.5~2×750×1800毫米钢板。1980年4月1000×2000毫米薄钢板正式投产,整张薄板面积扩大到2平方米。5月,两台1200毫米薄钢板轧机全部投入生产,设计能力年产4万吨。1984年,0.5~1.5×1000×2000毫米碳素结构钢热轧薄钢板被评为山东省优质产品。同年2月试轧成功12CrMnCu耐腐蚀薄钢板。1989年产量达37234吨,创投产后的最高水平。1980年4月至1990年共生产1000×2000毫米薄钢板354141吨。
1977年5月1200毫米薄钢板车间镀锌机组开始施工,1980年12月投入生产,作业线长36.5米,设备总重35吨,设计产量年产0.35~2×1000×2000毫米镀锌薄钢板3000吨。1980年12月试制成功,1981年6月到7月试制成合格的0.6×1000×2000毫米镀锌薄钢板238吨,填补了山东省钢材产品一项空白。
管材
无缝钢管 青岛市只有青钢一家生产无缝钢管。1959年12月1日青钢开始建设无缝钢管车间,1969年5月建成,设有1套直径75毫米穿孔机、15吨单链冷拔机以及相应的退火、打头、矫直、酸洗等设施和设备,总投资179.6万元。当年9月开始试产,因设备不配套,未投入生产。1962年1月试轧出直径6~76毫米13个规格的无缝钢管。1962年3月,增补酸洗和磷化等配套设施后,逐步转入正式生产,形成年产钢管4000吨的生产能力。1962年实际生产钢管119吨,翌年达到880吨,1965年提高到4019吨。1967年至1971年11月,完成冶金部投资180万元的增产改造,新建热轧厂房环形加热炉及其他附属设施,在国内首家使用环形加热炉加热钢坯。1973~1974年又投资138万元进行大修改造,增设500吨大剪一台、中径7米环形加热炉一座、直径76毫米穿孔机一台、轧管机一台、250公斤空气锤炼台一台,冷拔机6台,以及酸洗、退火、打头、精整等相应的设施,使钢管生产设备逐步完善,形成年产1万吨冷拔无缝钢管的综合生产能力、1987年产12891吨,创历史最高水平。1988年12月投资498万元,对钢管生产工艺设备进一步改造,新增直径90毫米穿孔机一台、750千牛单链直流调速冷拔机一台、超声波探伤线一条,300吨摩擦压力机2台。新增厂房1116平方米,修复厂房1296平方米,新增起重机和加工设备,使电站用锅炉钢管及内螺纹管生产能力增至年产1500吨。1989年发明了轧管机制鳍片管新工艺,填补了国内空白。1990年使用花鼓式钢管冷拔模具取代传统模具,增加了延伸率,减少了拔制道次。
1967年,青钢将斜炉底式加热炉改为燃油环形加热炉,降低了燃料消耗,提高了加热质量,用机械化操作代替了笨重体力劳动。1977年发明了轧管机球形顶头新工艺,将顶头由子弹形改为球形,便于加工,提高了使用寿命。1983年,青钢试制成功鳍片异型无缝钢管。1984年试制成功冷拔多头内螺纹无缝锅炉管,经鉴定在几何形状、公差尺寸表面光洁度、弯曲度、扭曲度及物理性能等主要指标都达到国外同类产品水平,成材率达70%以上。直径25~76×2~6毫米低中压锅炉用冷拔无缝钢管于1987年12月被评为山东省优质产品,1990年12月被冶金部评为部优产品。至1990年,青岛市只有青钢生产无缝钢管。
焊接钢管 1956年青岛自行车厂兴建直径32毫米机组,以人力推磨式转拉成型,手工焊接,加工成自行车部件所用的直缝钢管。1959年,采用高频电阻焊接。1986年兴建电动成型机组和直径32毫米高频焊管机组,生产焊接钢管。
1957年青岛钢管厂(今青岛钢管制品厂)建起人工转拉成型的直径76毫米高频焊管机组,生产焊接钢管,以后改用乙炔排焊。1967年改用直径76毫米高频焊管机生产线,生产焊接水煤气钢管,设计年生产能力1万吨。
带材
热轧带钢 1953年,青岛自行车厂采用直径215毫米×4横列式小型轧机,用外购钢为原料,生产热轧带钢。1981年成立青岛自行车带钢厂,承担自行车行业钢材加工复制任务,当年将原直径215毫米×4横列式带钢热轧机拆除,在城阳原青岛第二钢铁厂旧址新建300毫米跟踪式带钢热轧机一套,根据自行车生产需要,自行轧制各种规格的带钢。
冷轧带钢 青岛自行车厂于1952年兴建3台直径150×230毫米冷轧带钢轧机,生产冷轧带钢。1965年冷轧机增加到8架,采用交流二机架连轧,年生产能力达到0.8万吨。1980年以长带卷为原料,实现了活套二机架连轧,并新建4条交流2~4架连轧生产线,年生产能力达到3万吨。
冷轧钢筋及其焊网 1989年,青钢引进联邦德国柯劳克聂工厂冷轧钢筋及冷轧钢筋焊网生产线二手设备。全套设备包括冷轧钢筋生产线6条、半自动焊网生产线3条、自动焊网生产线2条、钢筋矫直机11台,1989年5月投产。冷轧钢筋及焊网生产线设计能力年产冷轧螺纹钢筋6万吨、钢筋网3万吨。1989年生产直径5.5毫米冷轧光面钢筋183万吨、直径5毫米冷轧螺纹钢筋22吨、150×110毫米冷轧钢筋焊网15吨。1990年生产冷轧螺纹钢筋36.04吨,其中直径4毫米0.5吨、直径4.5毫米0.5吨、直径5.5毫米33吨、直径8毫米2.04吨;生产50×100毫米光面钢筋焊网2.2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