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论坛广告管理办法·2012青岛啤酒节专题报道·牢记:青岛旅游局投诉电话
·青岛圈论坛广告投放说明·2012最新青岛旅游攻略·2013年1月青岛潮汐表
·青岛旅游景点介绍|图片·青岛旅行社排名及报价查询·青岛旅游就入住中山旅馆
返回列表 发帖

青岛市志36:机械冶金工业志 第十篇 冶金

第十篇 冶  金



  1914年11月日本侵占青岛后,为制造维修机车零件,在四方工厂设立打铁厂、铸钢厂,1915年建起2吨化铁炉一座、1921年增建铸钢厂641平方米,增设炼钢炉一座、熔钢炉一台,冶炼钢水,浇铸机件,是青岛最早的炼钢炉。1937年“七·七”事变后,南京国民Gov将四方工厂炼钢用的2吨酸性转炉及其附属设备,先后转移至张店、济南、株州等地的工厂。
  1939年,日本大和工业株式会社强行侵夺民营胶东铁工厂,更名为东亚重工株式会社。1942年建成1吨希洛脱式电弧炉,生产铸钢件。1943年又建成一座同类型的5吨电弧炉,生产普碳钢。
  1942年,日本钢管株式会社在沧口建立独资经营的“青岛制铁所”(即南日钢)。1943年9月建成第一座250立方米炼铁炉,但投产后,由于设备简陋,操作困难,再加上热风温度低、焦碳灰分过高(达30%)等原因,开炉一个月即被迫停产。随后,日本钢管株式会社与日本华北开发株式会社各出资一半,建筑第二座250立方米高炉。1944年3月20日建成,点火后操作顺利。日本投降后,于1945年8月20日停产,共生产生铁49181吨。所用铁矿石来自金岭镇和利国驿,焦炭来自沧口以北2公里处的炼焦厂(即北日钢),所产生铁硅高、硫高,几乎全部不合格。
  1945年10月,南京国民Gov接收日伪“华北株式会社”(即四方工厂)和“东亚重工业株式会社”(即四方工厂沧口分厂),全归四方工厂管理,仍生产铸钢件。同时接收浦贺船渠青岛工厂,交南京海军司令部管辖,改名为海军青岛造船所(今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808厂),建起一座1吨电炉,浇铸船舶零件。1949年春,国民党南逃时,当局将设备拆往台湾。青岛解放前夕,全市只有四方机厂沧口分厂的一座5吨电炉炼钢浇铸铸钢件。
  1934年,烟台义昌信商行青岛分号从日本购进直径215毫米二重交替横列式四组轧钢机1套,安装在泰安路21号,占地1.92亩,聘用日本、朝鲜技术人员,利用废旧船板切割成条作坯料,轧制圆钢、扁钢、竹节钢等简单断面的钢材,年产300余吨,开创了青岛轧钢行业。1944年该厂被日商用87箱“红锡包”香烟强行购买,更名为大和铁工厂。1945年日本投降后,该厂由南京国民Gov敌产清查委员会接管。1946年烟台义昌信商行青岛分号以10250万元法币从南京国民Gov手中赎回,1947年2月开工,改称建华制铁厂。1948年11月,于志安、曲滋嵛等人用250两黄金购置建华制铁厂,改称青岛建华企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圆钢、方钢、扁钢、竹节钢、铁道钉、铆钉等产品,当年产钢材340吨。青岛解放前只此一家钢材生产厂。
  1949年6月2日青岛解放后,在人民Gov的扶持下,青岛四方机车车辆厂的炼钢和青岛建华企业股份有限公司的钢材生产很快恢复,当年产钢31吨、钢材557吨。1952年8月,青岛建华企业股份有限公司股东刘执中等3人,为抵还债务,将所持的股权呈交Gov,改称“公私合营青岛建华压钢股份有限公司”。1955年1月,公私合营青岛建华压钢股份有限公司划归山东省工业厅直接领导后,国家投资56.8万元,在昌乐路3号新建型钢、线材车间,占地面积约2000平方米,1956年6月投产,改名为“公私合营青岛建华轧钢厂”。1957年,国家又投资31.5万元,在昌乐路5号扩建开坯车间,占地面积9200平方米,使钢材品种和数量都有很大增长。
  1958年6月,在“全民大炼钢铁”运动中,先后建起了小高炉、小转炉、炒钢炉、坩埚炉、一脚踢等各式各样的炼钢炉、炼铁炉、炼焦炉。1958年10月,中共青岛市委决定,将青岛市重工业局一分为二,改为机械工业局和冶金工业局,加强对“大炼钢铁”的领导。1958年11月中共青岛市委根据上级指示,停止了各学校、街道的钢铁生产。在全市钢铁基地和各工厂钢铁生产车间的基础上,成立了七个钢铁厂。以“青岛市钢铁筹备处”和“青岛民兴机器制造厂”组建了青岛第一钢铁厂;以青岛市120多个工商企业、手工业团体在城阳镇北组建的钢铁基地为青岛第二钢铁厂;以青岛机械厂、青岛农具机械厂、青岛五金批发站等单位在楼山后建的钢铁基地和青岛建华轧钢厂在楼山后的轧钢车间合为青岛第三钢铁厂;以市南区、市北区、台西区、卷烟厂、橡胶六厂等12个单位的钢铁工地、车间组建了青岛第四钢铁厂;以台东区六个钢铁工地合并组建了青岛第五钢铁厂;以手工业局钢铁厂、第三车辆厂冶炼车间、青岛动力机械厂炼铁营(分厂)、手工业局机械试验厂炼钢车间等单位组成青岛第六钢铁厂;以青岛山荣铸造厂(山荣分厂)、土产站、印模厂、汽车修配厂等单位组成青岛第七钢铁厂。对分散在四方机车厂、青纺机械厂、青岛生建机械厂、自行车厂、国棉一厂、国棉六厂、车辆厂等单位的炼钢、炼铁车间也都进行“定点、定型、定产、定员、定领导”的“五定”整顿。1961年,中共青岛市委贯彻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按照“关停并转”的原则,对部分钢铁生产单位进行了调整。到1962年底,全市7个钢铁厂和一些炼钢、炼铁单位,除保留青岛第三钢铁厂的6吨转炉炼钢和轧钢生产部分外,其余全部下马,部分人员、物资继续充实到青岛第三钢铁厂(以下简称三钢)。三钢成立后进行了大规模的建厂工作。1959年1月中共青岛市委决定将青岛轧钢厂并入三钢,由国家投资并建成了500×5小型轧钢车间、950毫米薄板车间、76毫米钢管车间和机修车间、35KV变电所和6吨转炉车间。同年8月,中共青岛市委决定将四方机车厂6吨转炉车间全套设备和414名职工调入三钢。10月,第一组6吨转炉炼出钢水,其他车间也相继投产。1960年从青岛第六、七、八、九棉纺织厂和复兴祥橡胶厂等单位抽调大批干部、工人“保钢”,使三钢在1960年底拥有职工7242人,形成年产20万吨钢、15万吨钢材的生产能力。
  1960年10月,中共青岛市委决定,将三钢轧钢分厂(即昌乐路轧钢车间)划出,成立国营青岛轧钢厂,缩短三钢的基建工程,停建5吨转炉,13立方米小高炉、1.5吨小转炉也全部停产下马,对人员也进行了调整,1962年底,三钢职工减少到3528人。1962年7月,中共山东省委、省人委决定,三钢、青岛轧钢厂、青岛钢丝绳厂合并成立青岛钢厂(以下简称“青钢”),隶属山东冶金厅领导。同年12月,青岛市冶金局撤销,青岛市的冶金工业划归青岛市重工业局领导。
  1962年,青岛市完成冶金战线调整任务后,贯彻实施“工业七十条”、“鞍钢宪法”,加强企业管理,实施企业“三大责任制”(党委领导下的厂长负责制,职工代表大会制和厂长为首的各级生产行政指挥系统责任制),开展以“两赶三消灭”(质量、成本赶超国内同行业先进水平,消灭质量、消耗、成本三方面的落后现象)为内容的“比、学、赶、帮、超”五好劳动竞赛,企业面貌和生产管理状况有很大改善,生产秩序逐步正常,钢和钢材产量从1964年开始回升。青钢结束了自建厂以来的亏损历史,开始向国家上缴盈利。
  1965年1月,山东省重工业厅决定青岛钢丝绳厂从青钢分出,独立经营。同年将青钢昌乐路线材、型钢车间迁建于楼山后该厂内,昌乐路5号改建为青钢试验车间,昌乐路3号调拨给青岛轧钢变型厂,为继续提高钢材产量质量、降低成本、增加品种,奠定了基础。
  “文化大革命”期间,青岛市钢铁战线广大干部群众坚持“革新、挖潜、技术改造”,改进生产工艺装备,提高生产能力,增加产品品种。1968年青钢地坑式6吨侧吹转炉改为高架式,改善了炼钢操作条件,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和转炉利用系数。1970年将20吨化铁炉陆续改为高炉式化铁炉,并对炉后上料系统进行了改进,实现了焦炭、生铁上料机械化,提高了化铁炉熔化率,保证了转炉的高温快炼、优质高产,并试炼出10多种新钢种。
  1971年青钢由山东省冶金厅下放青岛市重工业局管辖后,将500×2轧钢开坯车间改造成650×2/500×3轧机系列,提高了开坯能力,保证了钢坯供应,使成材车间的轧机日历作业率提高。1976~1980年,青钢为实现氧气炼钢和改进薄板产品结构,建成了制氧车间,安装3200毫米/小时制氧机两台,4座6吨侧吹转炉逐步采用氧气炼钢,钢产量跃上新台阶。1980年5月该厂建成1200毫米薄板车间,生产出0.5~2×1200×1000毫米薄钢板。1981年该厂安装了镀锌薄板机组,生产镀锌薄板,填补了山东省镀锌薄板产品空白。
  1981年9月,青钢建成5吨炼钢电弧炉,电炉钢生产能力扩大到13万吨/年。1985年完成转炉改造烟气治理工程,建成了3座15吨氧气顶吹转炉,于1985年9月末淘汰4座侧吹转炉,治理了烟尘污染。1986年安装了从意大利引进的四流小方坯连铸机,可生产90×90×110/110×120×120毫米方坯,为高速线材生产创造了有利条件。线材轧机连续3次进行改造,1987年安装成直径400×3/直径400×2/直径400×2/直径350×2/直径300×6/直径280×6线材连轧机,更新了设备,实现了较先进的工艺。1988年完成钢管生产改造工程,扩大了产品品种,提高了生产能力和工业水平。1989年5月投产了由联邦德国海辛格公司引进的二手冷轧螺纹钢筋网生产线,自动焊网机焊出第一片冷轧螺纹钢筋网,为中国轧钢产品增加一个新品种。1990年建成由英国曼彻斯特钢铁公司引进的二手高速线材生产线,增加了青钢线材品种及产量。同年将两座50吨化铁炉改造为70吨/小时热风化铁炉,使转炉钢产量、质量不断提高。钢材质量也有了长足的提高,热轧圆盘条、螺纹钢筋、圆钢、薄板、低中压锅炉用无缝钢管等5个产品获省优,其中热轧螺纹钢筋、热轧圆钢和低中压锅炉无缝钢管3个产品获部优。
  1988年,青钢与山东省内16家铁厂、焦炭厂联合成立了青岛钢铁联营公司,合并了鲁南铁合金厂、兖州焦化厂,青钢改名为青岛钢铁总厂。1989年下半年,青钢同香港华美钢铁有限公司合资,成立华海冶金机械工程有限公司,在深圳建成冷轧螺纹及焊网生产厂,将青岛钢铁企业生产经营范围扩大到深圳及鲁南、兖州地区。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进行,乡镇冶金厂蓬勃发展起来,涌现出一些规模小、投资少、见效快的小型冶金企业。至1990年末,全市有11家黑色冶炼轧制企业,其中8家是在1976年后建立的,其主要产品是圆钢、角钢、扁钢、钢丝及变型窗框钢等。


第十篇 冶  金  
第一章 钢  铁

第一节 钢


  青岛解放后,只生产电炉钢和转炉钢,专业厂家多生产钢锭,机械铸造厂家多生产钢水,浇制铸件。
  电炉钢 青岛解放后,四方机厂很快恢复了5吨和1.5吨电弧炉的炼钢生产,冶炼钢水浇铸工件,使1949年青岛市电炉钢产量达到31吨,1950年达700吨。以后,每年都以成倍的数量增长,到1957年钢产量达到17671吨,占山东省产钢量的82.96%。1949~1957年,全市只有四方机车厂一家生产电炉钢。
  1958~1960年期间,在“大炼钢铁”的影响下,电炉钢迅速上升,有条件的机械铸造企业相继建立电炉。青岛汽轮机厂建起了1.5吨电弧炉一座,四方机厂5吨电弧炉扩容为8吨。1958年6月30日四方机车车辆厂试炼成功发电机矽钢。1959年青岛铸造机械厂建成1.5吨电弧炉一座,四方机厂的8吨电炉和汽轮机厂的1.5吨电炉扩容为10吨和3吨。1960年电炉钢产量达3.30万吨。1961年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后,机械铸造企业的电炉钢产量调整,降到1.26万吨,1963年降到最低点0.73万吨。从1964年又开始回升,达到1.12万吨。直到1969年,电炉钢产量基本保持在1.5万吨以下。1971年突破2万吨,1979年突破3万吨,1984年突破4万吨,1990年达到5.31万吨。
  青岛钢厂在1967年建成一个50公斤小电炉,冶炼合金钢,铸造轧机导板、钢管穿孔顶头和冷拔内外模等。1970年建起一座1.5吨电炉,试用转炉喷溅钢渣炼钢,由于经济效益不佳,停止试炼。后以生产钢水浇铸工件为主,并生产部分普碳钢、电机硅钢、变压器硅钢、16Mn等钢种的钢锭。1973年,1.5吨电炉改为3吨,配用2700千伏安变压器一台、10吨吊车一台。1979年电炉钢产量达到6274吨,1980年产量达到6113吨。1981年9月又增建5吨电炉一座,设计生产能力年产钢3万吨,当年使青钢电炉钢产量突破1万吨,1984年达2.02万吨,1990年年产2.8万吨,接近设计能力,占全市电炉钢产量的52.85%。1982年以前青钢电炉钢主要生产普碳钢,1982年以后,为增加企业效益,改以生产硅钢、锰钢、碳素结构钢、优质碳素结构钢、低合金结构钢以及铸钢。1984年试炼成功12MnCuCr焊接结构用耐候钢,1986年试炼成H08Mn2Si焊接用结构钢。1988年开始生产特殊性能高合金铸钢。青钢生产的电炉钢钢锭主要轧制薄钢板和螺纹钢、圆钢、角钢等小型型材以及优质线材等钢材产品。据青钢统计,其吨钢电耗由1981年的938千瓦小时,到1986年降为694千瓦小时,单位产钢量(吨钢)的冶炼时间由每吨0.47小时降为每吨0.297小时。1984年青钢在5吨电炉上安装了可控硅交流双电机调节器,自动控制电极升降,节约了人力和电极。1989年进一步将电极自动升降系统更新为WKSO型微机调节器,使电弧炉的关键设备实现了自动控制调节,并将炉壳直径由3370毫米扩大到3500毫米,容量也扩大到8吨、10吨。但因电力限制,电炉钢年产量只有2.2162万吨。
  转炉钢 青岛市自1921年开始用2吨酸性转炉熔炼钢水浇铸机械零件,但产量不高,到40年代就弃置不用。解放初,四方机厂将日伪时期弃置的贝氏麦炼钢炉进行修复,试炼钢水成功,用来浇铸了潍河光明桥座,以后弃置。1958年开始,转炉钢在青岛市成为工业产品。青岛市一方面筹建中大型钢厂,一方面发动各行各业兴建炒钢炉、小转炉、小平炉、坩埚炉等多种土炼钢炉。虽然生产出了钢,但质量很差,多数不能用,浪费了不少人力物力。青岛市在大炼钢铁中共建起6吨侧吹转炉4座,3吨侧吹转炉3座,1.5吨侧吹转炉30座,0.2吨转炉28座。这些小型转炉使青岛市1959年的钢产量增加到16.68万吨,1960年增加到29.14万吨,成为1958~1963年间的顶峰。在此期间,第二钢铁厂建有1吨空气侧吹转炉10座,设计能力4万吨/年;第三钢铁厂建有1.5吨侧吹转炉2座,设计能力2万吨/年,6吨侧吹转炉4座,设计能力20万吨/年;第四钢铁厂建有1吨转炉6座,设计能力2.4万吨/年;第五钢铁厂建有转炉17座;第六钢铁厂建有1.5吨空气侧吹转炉6座;第七钢铁厂建有土转炉5座;青岛四方机车车辆厂建起6吨空气侧吹转炉4座,3吨空气侧吹转炉1座;青岛橡胶二厂建有3吨酸性空气侧吹转炉2座;纺织机械厂建有1.5吨空气侧吹转炉2座;青岛生建机械厂建有1.2吨空气侧吹转炉2座;青岛自行车厂建有0.5吨空气侧吹转炉2座,在1958年大炼钢铁中成为全国有名的“红旗炉”;民丰机械厂建有0.2吨空气侧吹转炉2座;青岛第一钢铁厂还建起6吨单向喷煤粉小平炉1座。1961年在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时,青岛市将6吨以下的小转炉全部淘汰,全市只保留了青岛第三钢铁厂的4座6吨侧吹转炉。
  青岛第三钢铁厂的1.5吨转炉是青岛农具厂于1958年8月建立的,是一所砖木结构的小型转炉车间,1958年12月归属青岛第三钢铁厂,1959年1月投入生产,设计能力2万吨/年,生产4~6英寸上小下大普碳镇静钢钢锭。1959年产钢7834吨,1960年产钢10069吨,1961年5月停产下马,共产钢17903吨。
  青钢6吨侧吹碱性涡鼓型转炉于1959年3月开工建设,7月份建成长144米、宽18米,吊车轨面标高9米的钢筋混凝土主厂房一跨,安装20吨化铁炉3座、地坑式6吨侧吹涡鼓型转炉4座,配有50/10吨桥式起重机2台、20/5吨桥式起重机2台、15/3吨桥式起重机1台、300立方米/分钟鼓风机6台、200立方米/分钟鼓风机4台,转炉配以U型管式热风窑两座,后改为辐射式。第一组转炉于同年10月13日投产,炼出第一炉钢水。初建的车间,由于设备不配套,人员技术生疏,各方面存在的问题较多,生产极不正常,1959年仅生产2744吨。第二组两座炉子于1960年4月投产,以冶炼普通碳素镇静钢为主,当年产钢量达到3.59万吨。1962年开始生产开口镇静钢和沸腾钢,浇注上小下大钢锭。6吨转炉从1959年10月投产到1962年生产一直处于低水平阶段,产量上不去,消耗大,亏损严重。1963年,通过开展“比、学、赶、帮”活动,提高了职工技术水平,工艺设备进行了填平补齐,生产能力有了很大提高,试炼出了16Mn、20B、10MnSiCu、65Mn2Si、65Mn等新钢种,1964年产量达到7.28万吨,占山东省钢产量的78.03%。1966年达13.31万吨,为地坑式6吨转炉最高水平。
  1966~1967年,青钢6吨转炉车间完成了高架厂房技术改造,新建90×18(米)、吊车轨道标高14米的高架厂房,安装50/10吨、30/5吨、20/5吨桥式起重机各1台。4座6吨侧吹空气转炉迁入高架厂房,由地坑式改为高架式,原厂房改为铸锭跨,摆脱了地坑式转炉炉坑渗水爆炸的威胁和繁重的炉坑清渣劳动,生产场地和工艺流程都进行了适当的调整,解决了化铁、炼钢、浇注、修砌包都挤于一跨内、生产现场拥挤混乱的现象。1970年转炉钢产量达到17.47万吨。1966年试炼了H08焊条钢、7号农用钢、电机硅钢以及16Mn、44Mn2Si、25MnSi、20Mn2B等低合金钢。1967年试炼了16Mn加稀土低合金钢、变压器硅钢。
  1970年试炼了50Mn枪管钢、12MnP稀土海水用钢等。1970~1971年,青钢先后将3座20吨化铁炉改造为25吨化铁炉,并安装了热交换器,将入炉风温提高到200~300℃,提高了化铁炉熔化率,适应了转炉的生产速度。1971年转炉钢达到21.10万吨,超过设计水平。1975~1976年间,改造了原料场。在生铁料场上安装了龙门吊,采用电磁吸盘,化铁炉料盅装铁实现了机械化,淘汰了人搬小车推的落后上料方式。同时,实现了上焦机械化。1977年钢产量达到23.30万吨。
  青钢从70年代初开始筹建氧气转炉炼钢。1978年10月14日第一台3200立方米/小时制氧机建成投产后,转炉炼钢开始由空气炼钢向氧气炼钢过渡,同年12月,1号、2号两座转炉改为氧气侧吹转炉。1979年10月第二台3200立方米/小时制氧机投产后,3号、4号空气侧吹转炉在1982~1983年间相继改为氧气侧吹转炉。侧吹氧气转炉提高了钢产量,1980年达到34.32万吨,创该厂侧吹转炉年产量历史最高纪录。同时,为生产新钢种提供了良好的冶炼条件。1978年11~12月,试炼了35MnSi低合金高强度钢,1982~1983年试炼了12Mn、65Mn、12CrMnCu(NbV)等新钢种。
  1982~1986年间,青钢为消除转炉烟尘污染,对炼钢转炉进行了改造,在不停产的前提下,完成了转炉改造和烟尘治理工程。1984年4月,新建两座50吨/小时化铁炉,取代了3座25吨/小时化铁炉。1985年初建成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2座15吨氧气顶吹转炉以及与其相匹的“双湿”、“双文”除尘系统,形成年产30万吨钢的设计能力。1985年5月,两座转炉正式投产。
  1986年5月16日,3号氧气转炉投产,实现了“三吹二”的合理工艺,形成了年产45万吨钢的生产能力。1986年达到38.19万吨,1987年达41.75万吨,1988年超过设计能力,达到45.58万吨。氧气转炉炼钢产生的烟尘,经两级文氏管全湿法除尘系统进行净化处理后排放,烟尘排放标准达到国家要求。
  为了增加转炉入炉料废钢比,降低入炉焦比,充分利用化铁炉余热资源,消除污染,保护环境,青钢在1985年提出《70t/h化铁炉热风除尘技术改造项目》。1987年,青钢和日本东棉株式会社联合设计热风化铁炉工程。日方负责设计了化铁炉抽烟箱、燃烧室、燃烧监测装置、液化气点火装置、助燃空气系统、换热器及部分通风管道,青钢设计了化铁炉热风除尘系统、换热器后的余热锅炉和除尘系统以及照明自动控制等。引进了日本的热交换器、自动控制器、各种特殊钢阀门、喷水装置及不锈钢波纹管等关键件。1988年10月开工,到1989年8月竣工,工程总投资2730万元。11月2日点火进行热负荷试车,1990年4月22日交付生产使用,获得熔化率70吨/小时、废钢比40~50%、热风温度540℃的熔炼指标,基本达到或超过设计标准。1990年5月21日,2号化铁炉也动工改造为70吨/小时热风化铁炉,同年11月9日竣工投产。1989年转炉钢年产量达50.21万吨。1990年试炼了BL2、BL3等新钢种。

TOP

第十篇 冶  金  
第一章 钢  铁

第二节 钢  材


  青岛市钢材生产始于1934年。当时只有义昌信一家小轧钢厂,设备技术非常落后,1949年钢材产量仅0.06万吨。青岛解放后,产量逐年提高,1957年达4.30万吨,到1990年达到38.04万吨,钢材品种从简单的圆钢、扁钢等小型钢发展到中小型材、线材、薄板、带板、管材、钢坯、冷轧钢筋及焊网等八大类。
  钢坯 建国初期,青岛钢材生产开始只用切割废船板为坯料进行轧材。1956年开始生产钢坯。公私合营青岛建华轧钢厂建成山东省内第一套小型开坯轧钢机,轧辊直径为330毫米,三辊开口式轧机一列两架。用外购115毫米方钢轧制40、48、57毫米方坯。原料装炉、出炉、热坯输送、加热炉加煤均为手工操作,方坯年生产能力约2万吨。
  1958年采用人力推车装炉,吊钳输送热钢坯,减轻了劳动强度。1959年4月,青岛第三钢铁厂增建直径300×3开坯轧机1套,5月25日建成投产。用150、100毫米钢锭和115毫米方坯,轧制40、48、57毫米方坯和直径32~42毫米圆钢、16×100毫米扁钢、8公斤轻轨、5号角钢等产品,年生产能力约5万吨。
  1959年5月,青岛第三钢铁厂建成直径500×2/直径300×5轧机投入生产。机后采用汽撬喂钢。1963年改为绳轮式升降台。开坯时使用直径500毫米×2轧机,用炼钢车间生产的200毫米钢锭轧制45、52、65毫米方坯和28×60毫米扁坯,设计生产能力为年产钢坯10万吨。1962年,青岛第三钢铁厂并入青岛钢厂,成为轧钢车间。1970年青岛钢厂开始对该车间进行技术改造,在直径500毫米轧机前增建山东省第一套650毫米轧机,拟与500毫米轧机联合生产。第一期工程于1972年竣工,因主辅设备未能配齐,两列轧机不能联机生产,暂改为650毫米与500毫米轧机同时单独开坯。同年开始进行650毫米轧机第二期工程,1978年7月底完工。8月1日开始,直径650×2和直径500×2两列轧机同时生产。1974年10月,第三台直径500毫米轧机安装完毕,1975年650毫米轧机第二座加热炉和汽化冷却设施投产。经过改造后的轧钢车间,年设计生产能力由10万吨增加到33万吨。由于精整系统不配套,中型材的生产一直未能实现。
  1959~1990年,青钢累计生产钢坯634.55万吨。到1990年,青岛有开坯轧机1套,综合开坯能力为40万吨,1990年实际产量39.58万吨,主要生产厂家是青钢。生产的热轧钢坯有方坯、扁坯和薄板3种,以方坯为主。方坯从1959年开始生产,主要规格有40×40(毫米)、42×42(毫米),到1990年生产的方坯有52×52(毫米)、65×65(毫米)、90×90(毫米)等规格。扁坯从1963年开始生产,到1980年后,除1988年又生产2086吨外,不再生产。扁坯规格有28×60(毫米)、30×105(毫米)、33×107(毫米)等。薄板坯从1986年开始生产,主要规格有8.8×240(毫米)、9.8×240(毫米)、11.8×240(毫米)、17.3×240(毫米)。
  型材 青岛市生产小型型材始于1934年,烟台义昌信商行青岛分号由日本购进直径215毫米二重交替横列式轧机4组(一列布置)一套,在泰安路21号办起义昌信铁工厂,以破旧船板钢为原料,轧制小型圆钢和扁钢。1938年日本第二次侵占青岛后,因原料缺乏停工。1944年被日本人用87箱“红锡包”香烟强行购买,改称大和铁工厂。1945年由南京国民Gov“敌产清查委员会”接管。1946年烟台义昌信商行青岛分号“益升厚”代理人刘执中用1.025亿元法币赎回。1948年1月,于志安、曲滋嵛等人用250两黄金购置,成立了青岛建华企业股份有限公司压钢厂,生产圆钢、方钢、扁钢、竹节钢、铁道钉、铆钉等,年产量340吨,职工38人,年产值25.5万元,1949年产钢材557吨,是当时青岛唯一的一家轧钢厂。青岛解放后,更名为私营建华制铁厂。1952年实行公私合营,年产钢材2412吨,总产值为113.2万元,职工总人数增加到92人。1955年,国家投资56.8万元,在昌乐路3号扩建小型车间,占地面积30余亩,于1956年建成直径215×2/直径215×5二列式布置轧机小型车间,设计生产能力2.3万吨/年,粗轧机用人工夹钳喂钢。1957年精轧机首次采用围盘,摆脱了人工夹钳喂钢,实现机械化。用42毫米方坯为原料,生产直径9~28毫米圆钢,204、209窗框钢,12×50、18×35、8×30、5×50(毫米)扁钢,4×20、4×25(毫米)小扁钢。1958年开始生产部分中型型材。1959年4月该车间并入青岛第三钢铁厂后,在昌乐路5号建成直径330×3小型轧机,生产中小型型钢材。用断面90×90、110×110,长度为1000~1200(毫米)的方钢和25.4×4(毫米)钢锭,115×115×1100毫米方坯为原料,生产40、48、57毫米方坯,16×100毫米扁钢,4~5号角钢,直径32~42毫米普碳圆钢和8公斤轻轨,1960年生产4.65万吨。
  1960年,该厂开坯车间使用直径500×2/直径300×5轧机开坯,采用双路轧制工艺,一路直径500×1/直径300×2,一路为直径500×1/直径300×3,轧制直径65毫米普碳圆钢,7.5号角钢,8公斤、18公斤轻轨等中型钢材。1964年拆除直径300×5轧机,使用直径500×2轧机生产。1967年后停止生产中型圆钢。1965年,建成直径350×3/直径250×5二列布置式轧机的型钢车间,两列轧机之间设直径500毫米切头飞剪1台。精轧机列后,设51.5米×8米齿条式冷床1台。9月16日开车试轧投产,以52.65毫米方坯为原料,生产直径10~30毫米圆钢、14~25毫米螺纹钢。设计生产能力4.5万吨/年。1965年型钢产量为3.31万吨。1987年年产11.2万吨,创建厂以来最好水平。
  1965年,该厂昌乐路5号的直径330×3小型轧机与直径500×2/直径300×5轧机拆下的直径300×5轧机拼凑成直径300×4三重一列式布置轧机,建成试验车间,生产中小型角钢和轻轨。用28×60毫米扁坯,先后轧制2.5号、3号角钢,用52毫米方坯轧制4号角钢,用30×105毫米扁坯轧制5号角钢。用33×107毫米扁坯轧制6号角钢,用90×90毫米方坯轧制8公斤、11公斤轻轨和A型纹杆钢,用52毫米方坯轧制肋骨钢。1971年后650轧机改造,不再生产扁坯,试验车间利用两架轧机,采用38毫米方坯轧制2.5~6.5号角钢和11号轻轨,设计能力2万吨/年。1979年产量达到40110吨,其中小型角钢22541吨、中型角钢14794吨、11公斤轻轨2775吨。1980年产量55113吨,其中小型角钢34819吨、中型角钢17643吨、11公斤轻轨1624吨、优质型材1027吨。1980年12月30日,结合大修进行技术改造,将原直径300×4轧机的第三、四架轧机拆除,剩余两架改为直径330×2,作为第二机列,在此机列前22.6米处,增设直径330×3轧机,构成第一机列,形成直径330×3/直径330×2二列式轧机布置。于1981年1月14日试车投产,设计能力年产小型钢材5万吨,主要产品为中小型角钢。
  1985年,青钢中小型钢年产量达到52445吨,1990年年产量达到50156吨。
  线材 青岛市从1957年开始生产线材,先是青岛建华轧钢厂开始生产,逐渐发展成为青钢的主要产品。青钢生产的线材主要品种规格有直径6.5、8、9毫米低碳钢热轧圆盘条,直径6.5毫米优质碳素钢盘条、碳素焊条钢盘条、合金结构钢圆盘条,直径5.5~13.5毫米无扭控冷热轧圆盘条、普通低碳钢热轧圆盘条,从1985年起连续被评为山东省优质产品。1957年,公私合营青岛建华轧钢厂在昌乐路3号建成设计能力2.5万吨/年的线材车间,用旧轧机拼凑成直径300×1/直径250×7二列式布置轧机,使用40毫米、42毫米方坯,生产直径6.5~8毫米、直径10~12毫米线材,单重20~25公斤。1958年产量为23915吨,1959年产量3.42万吨。1965年5月迁于楼山后,建成直径350×4/直径250×6/直径250×2共12架三列式布置线材轧机。6月16日投产,采用复二重两机架连轧,成品线速度达到7.02米/秒,采用28×60×2550毫米扁坯和52×52×2550毫米方钢坯为原料,生产直径6.5、8、9毫米圆盘。单重33~50公斤,设计能力年产线材4万吨,1968年年产4.79万吨。迁建后的线材车间,因厂房狭小,先后进行了几次较大的更新改造。1968年,将精轧机的直径250×2机列改为直径260×2,并在其后部增设直径280×2机列,创造了异步电机带动四架轧机连轧的新工艺。全线成为:直径350×4/直径250×6/直径260×2~直径280×2共14架三列布置,终轧速度由7.1米/秒提高到9.1?米/秒,盘圆单重大于50公斤,实际生产能力达到11.2万吨。
  1980年开始,针对线材车间厂房低矮狭窄、操作检修困难、轧速低、盘重小、产品质量差等问题,又进行了多次改造。1981年1月,在14架三列布置的线材轧机的前面,增设直径400×2粗轧机;拆掉直径350×4粗轧机中的一架。直径250×6中轧机中的后2架,用大围盘和直径260×2轧机组成中轧机组;拆掉直径280×2精轧机,增设直径280×2复二重精轧机组;形成直径400×2/直径350×3/直径250×4/直径260×2/直径280×6复二重轧机布置型式,使终轧速度由9.1米/秒提高到14.7米/秒。同时加大坯料,采用65×65×250毫米的钢坯,使盘重达到82公斤,设计年生产能力增加到13万吨。1982年年产达13万吨,达到了设计生产能力。1984年1月,针对1981年对轧机改造后存在的中轧机组轧机偏小、粗轧下料大、冷钢多、产量明显下降等问题,将中轧机组改为复二重轧机,1986年线材产量达到14.6万吨。1987年7月,按照国家线材创优单重标准大于160公斤的规定,选用90×90×?2700?毫米钢坯,增加五架粗轧机,将350×2机列改为二辊式轧机,与直径300×6前二架构成四连轧,使盘圆单重达到169公斤,形成直径400×3/直径400×4/直径350×2~直径300×6复二重/直径280×6复二重的21架轧机布置型式。钢坯经粗轧轧制7道,切头后,中轧8道,精轧6道,经吐丝机卷成盘圆。如轧制大规格的线材时,粗轧机后两道轧制省掉,只轧19道次,设计能力15万吨/年,是国内最先使用这种轧机的厂家。1990年,该套线材轧机年产18.6万吨。
  1984年,青钢筹划从英国曼彻斯特钢厂引进二手高速线材全套设备,包括主辅设备、备件和技术资料。1987年10月至1988年3月,从英国拆运回国。1990年7月高速线材车间建造竣工,建成无扭控冷热轧盘条生产线,开始热负荷试车,12月移交正式投产,设计生产能力年产无扭控冷热轧圆盘25万吨。无扭控冷热轧圆盘条生产线具有全连续双线13架预应力、短应力线轧机,10架45度摩根无扭轧机,辊式延迟型散卷冷却线九段水冷控制线,工业PLC控制精整作业线,全线采用可控硅直流供电传动,终轧速度50.8米/秒。使用转炉冶炼的90×90(毫米)连铸坯,轧制直径5.5~13.5毫米的17种规格的无扭控冷热轧圆盘条,以1080公斤重压紧打捆盘卷交货。到1990年底共生产高速线材4629.18吨。
  热轧薄钢板 热轧薄钢板是青岛市生产的唯一板材,1958年开始由青岛建华轧钢厂生产。1959年该厂并入青钢后,生产的主要品种有热轧碳素钢薄钢板、电工用热轧硅钢板、优质碳素钢薄钢板、单张热轧镀锌薄钢板、低合金结构钢薄钢板等。产品规格由0.5~3.0×400×1200毫米、2×750×1350毫米、0.5~1.5×750×1800毫米发展为0.5~2.0×1000×1200毫米;产量由1958年的1019吨增加到1990年的33033吨。普通碳素钢热轧薄钢板于1984年、1989年被评为山东省优质产品。
  1958年为解决地方工农业急用薄钢板之需,青岛建华轧钢厂在昌乐路5号院建起一架直径330×650毫米二辊闭口式薄钢板轧机,采用16×100毫米扁坯,热轧0.5毫米厚的硅钢薄板和0.5~3.0×400×1200毫米碳素薄钢板。因设备简陋,所产薄钢板质量较差,1959年停产,1967年拆除,共生产薄钢板1382吨。
  1959年11月,青岛第三钢铁厂在楼山后兴建950毫米薄钢板车间。1959年建成主厂房2207平方米,安装辊长950×650毫米两辊闭口周期式叠轧薄钢板轧机一组两架,设计能力年产0.5~3×750×1500毫米薄钢板1.8~2万吨。1959年11月24日一台轧机简易投产后,由于轧机加工粗糙,生产设备不配套,产量很低,1959年年产仅363吨。后经更换主减速机,增建燃煤轧辊预热炉等设备,改造了电气路线,一台轧机生产渐趋正常,1960年产量3963吨,1961年产量3935吨。1962年2月试轧成功0.5毫米薄钢板,3月试轧成0.35毫米薄钢板。1963年增加平整机,开始生产折叠钢板,从而达到了设计要求。
  1964年6月,青岛钢厂以实现双机轧制、增加薄钢板产量、解决普碳薄钢板短缺问题为目标,对950毫米薄钢板车间进行了配套改造,共投资332.5万元。从1965年开始,增建厂房,增添板坯剪、矫直机等设备,配齐两台轧板机。1966年10月实现了950毫米薄钢板轧机双机架生产,轧机操作实现了机械化。1967年采用燃油链式连续加热炉,在国内属首家。1970年轧机机后安装摆动台,电动压下,代替人工把闸,辊道送钢,使用上了立式折迭机,代替了人工折板,减轻了工人劳动强度;用上电感应轧辊预热器,淘汰了落后的燃煤预热器,提高了机械化作业水平。将产品规格扩大到0.5~1.5×750×1800毫米碳素薄钢板和0.5×750×1800毫米硅钢片。1968年产量提高到2.03万吨。1973年创历史最高水平,年产23422吨,其中普板19967吨、硅钢片3455吨。1985年因调整产品结构停产下马,共产薄钢板386585吨。
  1971年冶金工业部安阳会议决定,由冶金部、山东省补助130万元扩大薄钢板生产,轧制普碳优质薄钢板和电机、变压器硅钢片以及镀锌薄钢板。后经山东省冶金局和青岛市重工业局研究决定新建1200毫米薄钢板车间,1974年4月破土动工,1978年7月竣工,完成建筑面积18229平方米钢结构车间一座,安装直径800×1200毫米二辊不可逆式迭轧薄钢板轧机一组两架。1978年7月单机试轧162吨,11月第二次试轧1050吨。1979年7月有一台轧机正式投产,使用(8.8、10.5、13)×240×785毫米的板坯,轧制0.5~2×750×1800毫米钢板。1980年4月1000×2000毫米薄钢板正式投产,整张薄板面积扩大到2平方米。5月,两台1200毫米薄钢板轧机全部投入生产,设计能力年产4万吨。1984年,0.5~1.5×1000×2000毫米碳素结构钢热轧薄钢板被评为山东省优质产品。同年2月试轧成功12CrMnCu耐腐蚀薄钢板。1989年产量达37234吨,创投产后的最高水平。1980年4月至1990年共生产1000×2000毫米薄钢板354141吨。
  1977年5月1200毫米薄钢板车间镀锌机组开始施工,1980年12月投入生产,作业线长36.5米,设备总重35吨,设计产量年产0.35~2×1000×2000毫米镀锌薄钢板3000吨。1980年12月试制成功,1981年6月到7月试制成合格的0.6×1000×2000毫米镀锌薄钢板238吨,填补了山东省钢材产品一项空白。
  管材
  无缝钢管 青岛市只有青钢一家生产无缝钢管。1959年12月1日青钢开始建设无缝钢管车间,1969年5月建成,设有1套直径75毫米穿孔机、15吨单链冷拔机以及相应的退火、打头、矫直、酸洗等设施和设备,总投资179.6万元。当年9月开始试产,因设备不配套,未投入生产。1962年1月试轧出直径6~76毫米13个规格的无缝钢管。1962年3月,增补酸洗和磷化等配套设施后,逐步转入正式生产,形成年产钢管4000吨的生产能力。1962年实际生产钢管119吨,翌年达到880吨,1965年提高到4019吨。1967年至1971年11月,完成冶金部投资180万元的增产改造,新建热轧厂房环形加热炉及其他附属设施,在国内首家使用环形加热炉加热钢坯。1973~1974年又投资138万元进行大修改造,增设500吨大剪一台、中径7米环形加热炉一座、直径76毫米穿孔机一台、轧管机一台、250公斤空气锤炼台一台,冷拔机6台,以及酸洗、退火、打头、精整等相应的设施,使钢管生产设备逐步完善,形成年产1万吨冷拔无缝钢管的综合生产能力、1987年产12891吨,创历史最高水平。1988年12月投资498万元,对钢管生产工艺设备进一步改造,新增直径90毫米穿孔机一台、750千牛单链直流调速冷拔机一台、超声波探伤线一条,300吨摩擦压力机2台。新增厂房1116平方米,修复厂房1296平方米,新增起重机和加工设备,使电站用锅炉钢管及内螺纹管生产能力增至年产1500吨。1989年发明了轧管机制鳍片管新工艺,填补了国内空白。1990年使用花鼓式钢管冷拔模具取代传统模具,增加了延伸率,减少了拔制道次。
  1967年,青钢将斜炉底式加热炉改为燃油环形加热炉,降低了燃料消耗,提高了加热质量,用机械化操作代替了笨重体力劳动。1977年发明了轧管机球形顶头新工艺,将顶头由子弹形改为球形,便于加工,提高了使用寿命。1983年,青钢试制成功鳍片异型无缝钢管。1984年试制成功冷拔多头内螺纹无缝锅炉管,经鉴定在几何形状、公差尺寸表面光洁度、弯曲度、扭曲度及物理性能等主要指标都达到国外同类产品水平,成材率达70%以上。直径25~76×2~6毫米低中压锅炉用冷拔无缝钢管于1987年12月被评为山东省优质产品,1990年12月被冶金部评为部优产品。至1990年,青岛市只有青钢生产无缝钢管。
  焊接钢管 1956年青岛自行车厂兴建直径32毫米机组,以人力推磨式转拉成型,手工焊接,加工成自行车部件所用的直缝钢管。1959年,采用高频电阻焊接。1986年兴建电动成型机组和直径32毫米高频焊管机组,生产焊接钢管。
  1957年青岛钢管厂(今青岛钢管制品厂)建起人工转拉成型的直径76毫米高频焊管机组,生产焊接钢管,以后改用乙炔排焊。1967年改用直径76毫米高频焊管机生产线,生产焊接水煤气钢管,设计年生产能力1万吨。
  带材
  热轧带钢 1953年,青岛自行车厂采用直径215毫米×4横列式小型轧机,用外购钢为原料,生产热轧带钢。1981年成立青岛自行车带钢厂,承担自行车行业钢材加工复制任务,当年将原直径215毫米×4横列式带钢热轧机拆除,在城阳原青岛第二钢铁厂旧址新建300毫米跟踪式带钢热轧机一套,根据自行车生产需要,自行轧制各种规格的带钢。
  冷轧带钢 青岛自行车厂于1952年兴建3台直径150×230毫米冷轧带钢轧机,生产冷轧带钢。1965年冷轧机增加到8架,采用交流二机架连轧,年生产能力达到0.8万吨。1980年以长带卷为原料,实现了活套二机架连轧,并新建4条交流2~4架连轧生产线,年生产能力达到3万吨。
  冷轧钢筋及其焊网 1989年,青钢引进联邦德国柯劳克聂工厂冷轧钢筋及冷轧钢筋焊网生产线二手设备。全套设备包括冷轧钢筋生产线6条、半自动焊网生产线3条、自动焊网生产线2条、钢筋矫直机11台,1989年5月投产。冷轧钢筋及焊网生产线设计能力年产冷轧螺纹钢筋6万吨、钢筋网3万吨。1989年生产直径5.5毫米冷轧光面钢筋183万吨、直径5毫米冷轧螺纹钢筋22吨、150×110毫米冷轧钢筋焊网15吨。1990年生产冷轧螺纹钢筋36.04吨,其中直径4毫米0.5吨、直径4.5毫米0.5吨、直径5.5毫米33吨、直径8毫米2.04吨;生产50×100毫米光面钢筋焊网2.2吨。

TOP

第十篇 冶  金  
第一章 钢  铁

第三节 生  铁


  1958年在大炼钢铁运动中,青岛在全市范围内修建起各种各样的土炼铁炉,但产品多是氧化铁渣一类的土铁。在7个钢铁厂和一些有能力炼铁的厂家中共建有1.6~6立方米的小高炉356座、13立方米小高炉22座、28立方米的高炉6座、55立方米的高炉4座,所产生铁都是含硫很高的砂型面包铁。1961年5月,根据中共山东省委指示,小高炉逐渐停产。到1962年底,青岛市所有的炼铁高炉全部停产下马。
  1985年5月15日,鲁南铁合金厂并入青钢,有55立方米高炉两座,生产铸造生铁和炼钢生铁。设计能力年产生铁6万吨,从1988~1990年共产生铁14.70万吨。
  1989年兖州焦化厂并入青钢,有土焦烧结窖119座,设计能力年产土焦13万吨。1989年产2.90万吨,1990年产2.62万吨。1990年5月动工兴建24孔捣固式机焦炉,设计生产能力年产机焦10万吨。

TOP

第十篇 冶  金  
第二章 钢  丝

第一节 钢丝绳


  青岛的钢丝绳生产始于50年代。当时的生产厂家是两个手工生产合作社(组):青岛钢丝绳生产组,职工51人,有手工制绳机15台;青岛铁丝网生产合作社,职工52人,以生产铁丝网为主,兼生产钢丝绳,有制绳机3台,制绳合股机1台、缕子车2台。两社(组)均属青岛市手工业管理局管辖,以手工摇轮合绳,露天作业,产量低、无质量保证。
  1958年6月1日,以钢丝、铁丝为主要原料的青岛市钢丝绳生产组、青岛市第四文教用品生产合作社、青岛市钢丝网生产合作社、青岛市电镀生产合作社、青岛市五金制钉组联合成立青岛市新华钢丝厂,厂址设在广昌路17号,职工280人,全部设备及流动资产共63.27万元。以手工制钢丝绳为主,兼产书钉等小商品。主要生产原料钢丝,依靠天津钢厂钢丝绳分厂的小把线和不合格品。该厂设备破旧、简陋,除少量产品可机器制作外,绝大部分靠露天手工操作,共有手工股绳机28台,日产钢丝绳9吨。当时,为了发展生产,增加了22寸拉丝机4台、10寸和8寸拉丝机10台、筐兰式捻股机和成绳机7台。1958年,该厂共完成产品1173吨,其中钢丝绳910吨、钢铰线263吨,实现产值263万元,税金13.04万元,利润29.78万元。当时,该厂是山东省唯一生产钢丝绳的企业。为适应工农业发展的需要,扩大该厂生产能力,解决山东省内钢丝绳的自给问题,山东省冶金工业厅责成青岛市手工业管理局投资500万元,并负责设计施工,建设一个中等规模的、年产万吨钢丝绳的专业化工厂。
  1959年春,新厂在楼山后破土动工。同年6月1日该厂易名为青岛钢丝绳厂,企业性质由大集体转为全民所有制。到年底,热处理车间、拉丝车间、钢丝绳车间及配套的变电室、锅炉房全部建成。1961年,全部设备安装完毕,并相继投产,有热处理马弗炉4座、拉丝机102台、筐兰式股绳机14台。开始由于工人技术不熟练,当时仅能生产1.0毫米以上的粗规格钢丝和长度为300米、结构为6×19—18.5毫米为主的钢丝绳,只控制直径和捻距,供不太重要的工程使用,无质量保证书。1959年生产钢丝绳1318吨、钢铰线1091吨。1960年生产钢丝绳1342吨、钢铰线488吨。1961年实现了机械化生产,结束了手工生产钢丝绳露天作业的历史。当年钢丝绳产量达到2343吨。
  1961年,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开始对生产实行定额管理,设立跟班调度,按卡片组织生产。同时制订了“热处理、酸洗、拉丝、钢丝绳”各工序的工艺操作规程,设三班质量检查员对钢丝绳逐捆逐条进行物理性能试验。1961年开始,旧式拉丝机初步淘汰,经工人、技术人员、管理人员三结合小组攻关,拉丝工序,酸洗、模具、串水、润滑等技术难题,得到了有效解决。1963年已能生产直径0.4毫米的细规格钢丝。制绳钢丝产量、质量的大幅度提高,为钢丝绳质量的提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61年,该厂职工自制一台简易管式合股机,比筐兰式合股机提高工效3.5倍。1962年又制作了同样设备5台,形成了较强的生产能力。1963年钢丝绳的生产和检验均按冶金部标准进行,生产直径6.2~24.5毫米的各种规格的钢丝绳,年产量达到2464吨,质量合格率达到99.35%,产品用户也从原来的以林业为主,扩大到矿山、机械、港口、橡胶等行业。
  1965年,第一代地轴转爪型离合式拉丝机全部淘汰,改用抱簧式单卷筒拉丝机。1964年又购进一台24×6筐兰式成绳机,解决了钢丝绳长度达不到要求的问题,该厂职工安装了麻芯机10台,结束了长期使用不合格麻芯的局面。同年,该厂研制成功电解磨模机,提高工效10倍。1965年自制30寸拉丝机6台,克服了粗拉工序不配套的矛盾。钢丝绳车间试制成功了预变形器,开始生产不松散钢丝绳,大大提高了产品质量,在全国7个重点厂家评比中名列第一。1966年购买和自制了G400×12、G200×6、G200×12捻股机共4台,使钢丝绳设备配置趋向合理。同年还投产一条镀锌生产线,可生产直径12.5毫米、直径15.5毫米的镀锌钢丝绳。还试验成功了瓦林吞式和西鲁式线接触钢丝绳。1967年,钢丝绳产量达3816吨,是1964年的2倍多。
  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影响,1968~1976年钢丝绳生产出现了大起大落的不正常局面。全厂职工克服种种干扰,推动钢丝绳生产在徘徊中艰难前进。1970年自制了G300×6、G300×12两种捻股机。到1971年,第二代拉丝机全部淘汰,改用转速快、质量高的连续式拉丝机和水箱拉丝机。1972年,试验成功了圆股压三角股钢丝绳。1974年热处理马弗炉由烧煤改为重油,减少了污染和工人劳动强度。1975年,制订较为完善包括11个工序的第三套工艺操作规程,开始按国家标准组织生产。1976年,钢丝绳产量达到6217吨。在此期间,该厂生产的6×19毫米、6×37毫米等规格的钢丝绳曾出口阿尔巴尼亚、朝鲜和越南等国家。
  1977~1981年,钢丝绳车间先后增加G300×6、G300×18、SG600×6、6GJ—200、12GJ—200、18GJ—200股绳机13台,全部淘汰了落后的筐兰式捻股机和简易合股机。1988年10月,钢丝绳车间又新增SG600×6、SG400×6、GJ200×12股绳机共4台。1985年新增热处理马弗炉一座。1985年,钢丝绳产量达到1万吨。1986年从联邦德国、意大利引进拉丝、捻制、热处理—电镀合金铜钢帘线(轮胎钢丝绳)设备33台(套),投资2532万元,设计能力为年产1000吨。1987年11月5日,安装完毕并投入试产。为提高粗规格钢丝绳质量,1989年、1990年增置2台先进的LT—9/550重型水箱拉丝机。为扩大粗拉工序的生产能力,解除第一道工序对整个生产的制约,1989年11月与即墨铸锻机械厂签订加工形式的生产联营协议,将钢丝的粗拉拔大部分转移到该厂。至1990年末,钢丝绳生产能力达到15000吨,钢丝绳有40多个规格,钢帘线20多个规格及各种规格的钢丝绳索具。1990年钢丝绳产量达9887吨。
  该厂生产的“巨力”牌光面钢丝绳1980年被评为山东省优质名牌产品。该厂利用引进设备生产的钢帘线,1988年通过省部级鉴定,产品填补山东省内空白,质量达到了80年代初国际先进水平。同年12月,该厂的182吨钢丝绳、700吨钢铰线出口美国,创汇40多万美元。

TOP

第十篇 冶  金  
第二章 钢  丝

第二节 商品钢丝


  1963年青岛钢丝绳厂决定停止钢铰线的生产,试验并扩大商品钢丝的生产,当时的主要产品有自行车辐条钢丝、地排车辐条钢丝、胶管钢丝、弹簧钢丝等。当年产量仅4.17吨。1964年,研制成功化学涂铜和电镀黄铜轮胎钢丝,并开始生产中碳结构钢丝、预应力钢丝和扁钢丝。当年生产商品钢丝490吨。
  1965年该厂第一代拉丝机全部淘汰,改为单卷筒抱簧式拉丝机,生产能力大大提高。1966年建起24头镀锌炉一座,研制成功并投产了热镀锌钢丝。1965~1966年,该厂制订了各种商品钢丝的生产工艺,使商品钢丝的生产走上了正规化,产量成倍增长。1966年和1967年产量分别达到1168吨和2105吨。
  “文化大革命”期间,1968年、1969年商品钢丝的产量分别下降到1311吨和1017吨。1971年,该厂拉丝机由单卷筒抱簧式全部更换为速度高、质量好的连续拉丝机和水箱拉丝机,产量开始逐步回升,当年产量达2288吨,1973年达2976吨。1974年商品钢丝产量仅为899吨,降至1966年以来的最低点。
  1979年,该厂为扩大商品钢丝的生产规模,将原拉丝车间的粗拉工序分离出来,成立第一拉丝车间。1980年,建成热镀锌生产线2条,当年商品钢丝产量达到7671吨,创历史最高水平。
  进入80年代以后,该厂在提高产品质量、创优质名牌上下功夫。1982年,根据国际橡胶行业发展趋势,研制成功直线性回火轮胎钢丝,1984年2月将一条旧热镀锌生产线改造为轮胎钢丝生产线并投入生产。1985年1月,直线性轮胎钢丝通过省级技术鉴定,产品填补国内空白,质量达到日本同类产品技术指标。1990年,又与化工部橡胶研究院共同研制开发轮胎钢丝工字轮生产线,使该产品的内在质量到外包装全部达到国际标准。到1990年末,该厂已具备17000吨的钢丝生产能力,商品钢丝达60多个规格品种。1990年实现商品钢丝产量6121吨,其中辐条钢丝645吨、弹簧钢丝1889吨、胶管钢丝861吨、轮胎钢丝798吨、普碳钢丝1480吨、其他钢丝448吨。
  该厂生产的胶管钢丝1984年、1989年两次被评为山东省优质产品,直线性轮胎钢丝1985年评为山东省优质产品,碳素弹簧钢丝1987年评为山东省和冶金部优质产品,辐条钢丝1987年、1990年评为冶金部优质产品,并通过了冶金部产品质量认证。

TOP

第十篇 冶  金  
第三章 耐火材料

第一节 普通耐火材料


  青岛解放前夕,耐火材料厂已经倒闭,仅留22人看守。1949年12月1日恢复生产时,无设备,靠手工操作,1950年仅能生产粘土砖1154吨,1951年达到3124吨,1952年达到7737吨,职工增至481人。
  1953~1957年,为改变生产状况,国家投资71.47万元对青岛耐火材料厂进行技术改造和扩建。新增球磨机和雷蒙机各1台,新建85立方米倒焰窑2座。同时,因陋就简研究试制新产品,先后开发出粘土质坩埚、粘土质高铝砖。到1957年,该厂职工人数增至689人,年产粘土质耐火砖33898吨。
  1958年,青岛市新建城阳耐火材料厂和手管局耐火材料厂。同时,投资685.2万元对青岛耐火材料厂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造和扩建,改造粘土砖车间,新建年产9万吨的硅矽砖车间。到1960年,青岛耐火材料厂职工达到2037人,年产耐火材料72873吨。
  1961~1963年,是青岛耐火材料工业的调整时期。1961年9月,手管局耐火材料厂和城阳耐火材料厂并入青岛耐火材料厂。青岛耐火材料厂的硅矽砖车间停建,镁砂车间转让给碳黑厂,年产量降到2万吨。从1961~1963年,共精简下放职工2317人,到1963年底,仅剩职工696人。
  1966年7月,在全厂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下,该厂兴建了一条长99米的烧成普通耐火材料的隧道窑,1967年10月16日建成投产。1973年,新建成型厂房1749平方米、干燥房826平方米、格子干燥窑6条,使普通耐火材料年生产能力达到4万吨。在这期间,先后试制成功了不烧水口、不烧塞头、熔融石英浸入式水口、铬镁熔铸砖等新产品。
  1977~1990年,青岛耐火材料厂由单纯生产型逐步向生产经营型转变;产品由单一的粘土质耐火砖向多材质多品种的特种耐火材料方向发展。到1990年,特种耐火材料成为主导产品,普通耐火材料年产量保持在3万吨左右。

TOP

第十篇 冶  金  
第三章 耐火材料

第二节 特种耐火材料


  青岛特种耐火材料生产始于60年代初期。青岛耐火材料厂为适应冶金工业的发展,开始研究试制特种耐火材料。1962年成立了新产品试制组,进行新材质耐火材料的研究开发,并及时地将研究成果投入生产。
  1962年下半年,青岛耐火材料厂试制出粘土石墨质、碳化硅质和锆质定径水口砖。这3种产品分别在湖北大冶钢厂、四方机厂、北京石景山钢铁公司试用成功。后根据用户要求,试产了五个规格共83吨。该产品现可生产30多个规格,年产500余吨。1979年,水口砖被评为山东省优质新产品,畅销全国。
  1972年冶金工业部在上海召开会议,安排青岛耐火材料厂研制浸入式水口。该厂接受任务后,经多次分析比较,最终确定试制熔融石英质浸入式水口。1974年4月试制出样品,5月在上钢一厂板坯连铸机上试用成功。熔融石英质浸入式水口的研制成功,为青岛耐火材料厂开辟了生产门路,于1979年建成一条年产120吨的石英制品生产线。年产石英制品200余吨。
  1982年该厂研制成功锆质定径水口,当年试制出新产品。经跟踪试验,多次改进,质量达到联邦德国同类新产品标准。1983年山东省冶金工业厅投资28.4万元,在青岛耐火材料厂建造一条年产锆质定径水口50吨的生产线,于1984年建成投产。年产能力过100吨,超设计能力一倍。
  1983年,该厂承接了国家“六五”科技攻关项目:铝碳质浸入式长水口等特种钢连铸用耐火材料的研究。1983~1985年,先后研制成功铝碳质浸入式水口、长水口和整体塞棒。铝碳质高级耐火材料为建成连铸用特种耐火材料生产基地奠定了坚实基础。经国家计委和冶金部批准,铝碳质浸入式长水口生产线于1988年7月动工兴建,1989年底建成,1990年9月10日投产。该线设计能力为:年产铝碳质浸入式水口、长水口1700吨,刚玉质透气砖50吨,累计投资6257万元,引进关键设备和技术软件,是目前国内首条技术装备一流、产品一流、具有80年代末国际先进水平的铝碳质生产线。新型材质的新产品不断推出,逐渐改变了产品结构,到1990年,青岛耐火材料厂的特种耐火材料已占主导产品地位。主要产品有熔融石英水口、铝质定径水口、刚玉质透气砖、高铝石墨制品、铝碳制品、铝锆碳制品等。这些产品规格齐全,形成系列化,可以满足不同连铸机的需要,行销全国。
  1988年,胶州市兴建了胶州市特种耐火材料厂,有职工134人。至1990年末,有职工266人,占地面积6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3000平方米,固定资产790万元,年产铝锆碳质特种耐火材料600吨,工业总产值1050万元,人均创利税0.78万元。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