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积分
- 48769
- 名望
- 1893 点
- 铜币
- 24979 枚
- 优惠券
- 243 张


|
第五篇 纺织机械器材
第二章 纺织器材
第一节 纺织器材产品
木管 日本人曾我武平于1943年在青岛兴建木管工场,开始生产木管及纺织木质零件,每月可产木管10万支。1946年3月归并中纺公司青岛第一机械厂后,是年生产木管39万支。1947年1月木管工场独立,年产木管104万支。1949年生产不景气,仅年产木管15万支。
青岛解放后,国营青岛纺织器材厂开始部分试制木管配件。50年代后,青岛纺织器材厂派人去南方收购原漆,使木管油漆达到完全自制自烘,木管质量亦逐年提高,品种逐步扩大。1954年年产木管317万只,是解放前夕的21倍。1956年开始供应缅甸纺织厂,以后又向柬埔寨、泰国、圭亚那、赞比亚、巴基斯坦和香港等14个国家和地区出口。1958年4月,青岛纺织器材厂生产的木管在全国质量评比中荣获第二名。1960年年产木管1309万只,创该厂历史最高水平。1972年该产品移交济宁分厂。
木梭 1946年,中纺公司青岛第一机械厂成立木梭工场。1947年11月木梭工场和木管工场合并成立中纺公司青岛第一梭管厂,是年年产木梭10万支。1949年仅产1万支。
1952年青岛纺织器材厂建起木梭配件车间,是年生产木梭4万只。1954年开始向外地配套供应木梭,产品很快占据全国大半个市场。1958年木梭年产达16.5万只,并在全国木梭质量评比中荣获第一名。1958年青岛纺织器材厂开始研究压缩木梭,1962年2月经青岛市纺织局组织试用鉴定,普遍反映压缩木梭耐磨、断裂起刺少、消耗量低。1964年在全国推广,并荣获国家科技成果三等奖。1965年,压缩木梭出口,在香港引起轰动。随后,巴基斯坦、印度、印度尼西亚等国相继前来定货。1969年青岛纺织器材厂年产木梭76万只,创历史最高水平。1971年1月产品移交济宁分厂生产。
棉织钢筘 1959年7月,青岛纺织器材厂开始试制棉织钢筘,年产1.4万片。1962年成立试验小组,改进工艺,把原材料45钢改用60钢,使钢片增强了硬度和弹性,延长了使用寿命。采用扁模拔丝和氯丁胶粘接新工艺,使筘片弹性强、光洁度高。1982年荣获国家银质奖。1988年年产12.99万片。1987年从联邦德国、日本引进生产线,1988年生产新型钢筘1073片/2178.913米。
钢丝综 1960年青岛纺织器材厂正式生产钢丝综,年产428万支。1964年将原材料45钢改为60钢,改进工艺、更新设备,将钢丝成型焊头两机合并为联合运转,增加热处理工序,洗综用纯碱代替氯化钾,产量、质量不断提高。1985年底,钢综生产设备已有两条合丝炉生产线、一套离水器洗综机和49台钢综成型焊头联合机。1988年年产钢丝综4亿支。
钢丝圈 1958年9月,青岛纺织器材厂试制钢丝圈。这是中国第一批精纺钢丝圈,当年生产8366盒,填补了国内纺织器材产品的一项空白,改变了长期依赖进口钢丝圈的局面,为全国精纺钢丝圈生产做出了贡献。
1975年以后,青岛纺织器材厂先后试制出开天窗6903钢丝圈、瓦楞截面FU、W321、772、781型高速钢丝圈,弯弓截面BR、RSS型钢丝圈等。其中772型钢丝圈运转平稳、重心低、散热性能好,在全国占领先地位,连续五年被评为山东省优质产品。新型钢丝圈畅销国内20个省、市,并从1979年开始出口。1988年年产97000盒。
金属针布 1948年10月,中纺公司青岛第一机械厂购买日本人吉岛金井工厂的针布制造设备,建针布工场,生产弹性钢丝针布等产品。解放后,青岛纺织机械厂因所用底布、钢丝等均依靠进口,受帝国主义封锁,被迫停止生产。1954年转给上海远东针布厂生产。
1957年,青岛纺织机械厂开始试制金属针布,解决了各道工序的技术问题,取得成功,为高产梳棉机的诞生奠定了基础,当年生产105套。
1963年山东省纺织局决定,由青岛纺织器材厂试制金属针布,并拨给试制费1.5万元。从1967年开始试制,至1971年只生产7套针布。1978年4月开始改进工艺和设备,同时扩大刺条和罗拉锯条针布生产。产品包括JT—49、JT—38、JT—66、JT—67、JT—21等多种规格金属针布。
1983年青岛纺织机械厂从瑞典ABK公司、瑞士GRAF公司引进金属针布制造设备、技术,使金属针布制造实现连续化、自动化。青岛纺织机械厂还组织力量对引进设备进行消化吸收,复制出多套流水线,并形成生产能力。其中JT6671A型金属针布,1987年12月被山东省经委评为省优产品。
1987年,青岛纺织器材厂试制针布生产线,生产出JT—66A、JT—67A针布,1988年小批量生产155套/14.31吨。
塑料纱管 1964年,青岛纺织器材厂开始试用玻璃钢制造纱管,两年后用手工做出样品。1967年,纺织工业部、山东省科委正式下达生产玻璃钢纱管任务。1968年2月制出样品,先后在青岛第一、第六棉纺织厂试用,颇有成效。
1970年初青岛纺织器材厂试制复合塑料纱管,以玻璃钢为骨架,表面涂合成树脂与塑料合用,一次压铸成型的新产品,使原生产的20道工序减少为14道工序。其特点是在机上跳管少、好拔管、断头少、无静电、不烫手、不易变形等,适宜高速纺纱。
1974年下半年,青岛纺织器材厂改复合塑料纱管为ABS塑料纱管,工艺进一步简化,采用异型绞刀加工,制做纱管一次成型模,解决了纱管加工中的老大难问题,获得成功,并在全国推广。1988年,该厂调整产品结构,将塑料纱管转给联营厂——即墨镇李家西城西村塑料分厂生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