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论坛广告管理办法·2012青岛啤酒节专题报道·牢记:青岛旅游局投诉电话
·青岛圈论坛广告投放说明·2012最新青岛旅游攻略·2013年1月青岛潮汐表
·青岛旅游景点介绍|图片·青岛旅行社排名及报价查询·青岛旅游就入住中山旅馆
返回列表 发帖

青岛市志44:对外贸易志 第一篇 对外贸易

概述



  青岛对外贸易历史悠久,北宋朝在板桥镇设市舶司即为全国五大外贸口岸之一。后朝无市舶司,民间外贸仍在。1862年设东海关后,青岛口、金家口、塔埠头为东海关分关,灵山卫、女姑口、沧口、沙子口、登窑口、薛家岛等地设东海关分卡或代办处,奠定了青岛外贸口岸的地位。德国侵占时期,以建立军事基地和商业基地为目标,殖民当局致力建海港、筑铁路、开矿山、办工厂、设银行、兴市政,不仅投入本国资本、还吸引列强资本,使青岛外贸步入新的阶段。至1912年,不仅取代了烟台港的山东第一大港地位,而且在全国46个港口中,居第6位。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日本借西方列强忙于欧洲战事无暇东顾之机,侵占青岛及胶济铁路沿线,迅速控制了青岛对外经贸。特别是日本在青岛投资办纺织厂,日本大垄断资本如三菱、三井等率领中小资本打入青岛并大事扩张,成为其垄断青岛外经贸的支撑。1916年,日本通过青岛港的贸易额达2662万海关两,约占该港对外贸易总额的87%;1918年,进出青岛港的轮船中,日商轮船数占86%,吨位占78%,在青岛对外贸易中居垄断地位。 
  北洋Gov统治及南京国民Gov第一次统治时期,对外贸易仍为外国垄断和控制,特别是日本经济势力猖獗,无论在进出口商品量、进出口额,无论在进出口船舶和航线诸方面,都占重要地位。这一时期国内外贸企业亦有所发展,使青岛对外贸易比前期有较大的增长。1933年山东的对外出口贸易中,青岛占70.89%,烟台占17.61%,龙口占6.19%,威海占5.31%;在货物进口贸易中,青岛占87.2%,烟台占9.30%,龙口占2.16%,威海占1.43%。 
  日本第二次侵占时期,青岛的对外经济贸易受到了极大的摧残。特别是太平洋战争爆发后,青岛的出口贸易由于欧美销路断绝而顿形恶化,许多传统大宗出口产品如花生、猪鬃、蛋品、花边等出口陷于停顿。而日本对青岛的出口贸易却扶摇直上,日棉、糖品、纸张、化学品、汽油及柴油等产品大量倾销,青岛基本变成了日本剩余商品的集散地。 
  南京国民Gov第二次统治时期,美国以“援助”为名,加快对中国经济,特别是对外经济贸易的控制,美货倾销成为其进行经济侵略的一个主要手段。一时间,美货铺天盖地涌入青岛,其商品几乎无所不包。美国货的大量倾销,造成了青岛地区对外贸易的严重入超,特别是1947年美货进口额竟占青岛进口总额的74.64%,入超数额接近该年度出口额的2倍。 
  青岛解放初期,人民Gov坚持“以我为主”的原则,采取“量出为入,扩大输出,管理输入”的政策。外贸进出口均以国家利益为出发点,进口以国内工业生产实际需要为标准,争取工业原料、器材的进口,禁止国内能够生产自给或者根本不需要进口的货物进口;同时扶持出口、鼓励出口、扩大出口。抵制和粉碎了帝国主义的封锁和禁运。外贸进口从1949年的5.6万吨,发展到1958年的47.4万吨,外贸出口从1949年的2.6万吨,发展到1958年的25.5万吨,1952年曾达到50万吨。 
  1959年,青岛建立市级外贸机构。当年,出口商品收购值为18574万元。以后,受三年自然灾害及工作失误等方面的影响,1962年的收购下降到12606万元。随着国家经济调整的顺利进展,出口商品收购值逐步增加。“文化大革命”初期,青岛出口商品收购连年下降,1966年为25156万元,1967年下降到23978万元,1970年再降至20248万元。其后,经过全面整顿商品收购值回升,1975年即达34541万元,1976年达到40155万元,比1966年增长59.6%。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外经贸领导工作的加强及外贸体制改革的顺利进展,推动了全市外经贸事业的迅速发展。1979~1988年,10年期间出口收购值由4.9亿元增加到19.5亿元,平均年递增8.8%,10年的累计收购值为110.4亿元,是1959~1978年20年累计收购值51.6亿元的2.14倍。 
  1978年前青岛没有利用外资项目,1979~1983年有25个项目,投资总额近900万美元。1984年进一步对外开放后,全市利用外资规模不断扩大,项目不断增多,形式也趋于多种多样。外资来源已扩大到日本、美国、英国、加拿大、荷兰、南朝鲜、意大利、新加坡、泰国、菲律宾和香港、澳门、台湾等17个国家和地区。利用外资的形式除补偿贸易、加工装配、国际租赁外,还利用了外国Gov贷款、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和外国银行商业贷款,把利用外资的重点转移到举办“三资企业”(中外合资、中外合作、外商独资)上来。 
  1988年,国务院作出关于加快和深化外贸体制改革的决定,在外贸系统全面推行承包经营责任制。市Gov确定了“三级承包、包到企业、条块保证、自担风险”的承包办法,以及鼓励扶持出口创汇的措施和奖惩政策,明确了责权利的关系,调动了企业出口创汇的积极性。市各外贸公司、工贸企业一方面抓紧内部建设,充实业务力量,理顺工作关系;一方面开拓市场,加强同客商的联系,主动出击,到国外推销产品。1988年,全市外贸出口收购值达到19.5亿元,创历史最好水平;自营出口创汇2.17亿美元,供省出口创汇1.4亿美元,合计创汇3.57亿美元,为自营进出口贸易开了个好头。青岛市出口商品结构经过积极的调整,加工制成品占出口商品收购值的比重由1978年的65%上升到80%,初级产品则由35%下降到20%,出口商品结构日益趋向合理。至1990年,全市外贸出口达到3.35亿美元,比1989年增长14.32%,占全市国民生产总值的9.85%。 
  同时,青岛把引进先进技术,改造现有企业作为一项刻不容缓的战略任务。1979~1988年,全市累计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设备812项,成交金额4.26亿美元。通过技术引进,促进了全市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加速老企业技术改造的步伐。这一时期,全市有80%以上的市属企业得到较彻底的技术改造,有30多个重点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在国内同行业中居领先地位。 
  兴建经济技术开发区,是青岛对外开放工作和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于1985年3月奠基开工,当时规划面积为15平方公里,人口规模为10万人,工业规模为300~400个企业,生产技术达到当时国际先进水平的新型工业区。到1990年,有122个中外合资企业和内联企业开工投产,全区实现工业产值3.08亿元,利税1802万元,出口创汇3142万美元。 
  “三来一补”(来料加工,来样制作、来件装配和补偿贸易)业务开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青岛发展“三来一补”业务。1988年,青岛制订了《关于贯彻执行〈山东省开展对外来料加工装配和补偿贸易的试行办法〉的实施意见》简化了项目审批手续,下放了部分审批权限;对来料加工装配项目和投资额200万美元以下的直接补偿贸易项目,由各县(市)、区、局(公司)自行审批。当年,共批准加工装配和补偿贸易项目52个,外方提供设备价款1973万美元,工缴费收入3895万美元,相当于1979~1987年“三来一补”项目数的总和。 
  对外经济技术合作逐步发展。早在五六十年代青岛就承担国家部分对外经济援助项目,派出专家、技术人员和工人,参加基建、铁路、港口、纺织、远洋运输、远洋捕捞及养殖、医疗等行业的工作。此后,青岛每年都有部分在外参加经援项目和劳务输出人员。1984年进一步开放后,外派人员增加,1988年劳务输出共645人。为了积极开拓国际劳务市场和对外承包工程,1990年年底组建了青岛市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公司,从此青岛有了自己的对外经济技术合作“窗口”。 
  在海外投资办企业方面,1987年已在香港注册开办了华青(香港)发展有限公司,并向日本、南朝鲜、美国、欧洲派出常驻经济贸易小组,


青岛市志44:对外贸易志 第一篇 对外贸易

概述



  青岛对外贸易历史悠久,北宋朝在板桥镇设市舶司即为全国五大外贸口岸之一。后朝无市舶司,民间外贸仍在。1862年设东海关后,青岛口、金家口、塔埠头为东海关分关,灵山卫、女姑口、沧口、沙子口、登窑口、薛家岛等地设东海关分卡或代办处,奠定了青岛外贸口岸的地位。德国侵占时期,以建立军事基地和商业基地为目标,殖民当局致力建海港、筑铁路、开矿山、办工厂、设银行、兴市政,不仅投入本国资本、还吸引列强资本,使青岛外贸步入新的阶段。至1912年,不仅取代了烟台港的山东第一大港地位,而且在全国46个港口中,居第6位。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日本借西方列强忙于欧洲战事无暇东顾之机,侵占青岛及胶济铁路沿线,迅速控制了青岛对外经贸。特别是日本在青岛投资办纺织厂,日本大垄断资本如三菱、三井等率领中小资本打入青岛并大事扩张,成为其垄断青岛外经贸的支撑。1916年,日本通过青岛港的贸易额达2662万海关两,约占该港对外贸易总额的87%;1918年,进出青岛港的轮船中,日商轮船数占86%,吨位占78%,在青岛对外贸易中居垄断地位。 
  北洋Gov统治及南京国民Gov第一次统治时期,对外贸易仍为外国垄断和控制,特别是日本经济势力猖獗,无论在进出口商品量、进出口额,无论在进出口船舶和航线诸方面,都占重要地位。这一时期国内外贸企业亦有所发展,使青岛对外贸易比前期有较大的增长。1933年山东的对外出口贸易中,青岛占70.89%,烟台占17.61%,龙口占6.19%,威海占5.31%;在货物进口贸易中,青岛占87.2%,烟台占9.30%,龙口占2.16%,威海占1.43%。 
  日本第二次侵占时期,青岛的对外经济贸易受到了极大的摧残。特别是太平洋战争爆发后,青岛的出口贸易由于欧美销路断绝而顿形恶化,许多传统大宗出口产品如花生、猪鬃、蛋品、花边等出口陷于停顿。而日本对青岛的出口贸易却扶摇直上,日棉、糖品、纸张、化学品、汽油及柴油等产品大量倾销,青岛基本变成了日本剩余商品的集散地。 
  南京国民Gov第二次统治时期,美国以“援助”为名,加快对中国经济,特别是对外经济贸易的控制,美货倾销成为其进行经济侵略的一个主要手段。一时间,美货铺天盖地涌入青岛,其商品几乎无所不包。美国货的大量倾销,造成了青岛地区对外贸易的严重入超,特别是1947年美货进口额竟占青岛进口总额的74.64%,入超数额接近该年度出口额的2倍。 
  青岛解放初期,人民Gov坚持“以我为主”的原则,采取“量出为入,扩大输出,管理输入”的政策。外贸进出口均以国家利益为出发点,进口以国内工业生产实际需要为标准,争取工业原料、器材的进口,禁止国内能够生产自给或者根本不需要进口的货物进口;同时扶持出口、鼓励出口、扩大出口。抵制和粉碎了帝国主义的封锁和禁运。外贸进口从1949年的5.6万吨,发展到1958年的47.4万吨,外贸出口从1949年的2.6万吨,发展到1958年的25.5万吨,1952年曾达到50万吨。 
  1959年,青岛建立市级外贸机构。当年,出口商品收购值为18574万元。以后,受三年自然灾害及工作失误等方面的影响,1962年的收购下降到12606万元。随着国家经济调整的顺利进展,出口商品收购值逐步增加。“文化大革命”初期,青岛出口商品收购连年下降,1966年为25156万元,1967年下降到23978万元,1970年再降至20248万元。其后,经过全面整顿商品收购值回升,1975年即达34541万元,1976年达到40155万元,比1966年增长59.6%。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外经贸领导工作的加强及外贸体制改革的顺利进展,推动了全市外经贸事业的迅速发展。1979~1988年,10年期间出口收购值由4.9亿元增加到19.5亿元,平均年递增8.8%,10年的累计收购值为110.4亿元,是1959~1978年20年累计收购值51.6亿元的2.14倍。 
  1978年前青岛没有利用外资项目,1979~1983年有25个项目,投资总额近900万美元。1984年进一步对外开放后,全市利用外资规模不断扩大,项目不断增多,形式也趋于多种多样。外资来源已扩大到日本、美国、英国、加拿大、荷兰、南朝鲜、意大利、新加坡、泰国、菲律宾和香港、澳门、台湾等17个国家和地区。利用外资的形式除补偿贸易、加工装配、国际租赁外,还利用了外国Gov贷款、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和外国银行商业贷款,把利用外资的重点转移到举办“三资企业”(中外合资、中外合作、外商独资)上来。 
  1988年,国务院作出关于加快和深化外贸体制改革的决定,在外贸系统全面推行承包经营责任制。市Gov确定了“三级承包、包到企业、条块保证、自担风险”的承包办法,以及鼓励扶持出口创汇的措施和奖惩政策,明确了责权利的关系,调动了企业出口创汇的积极性。市各外贸公司、工贸企业一方面抓紧内部建设,充实业务力量,理顺工作关系;一方面开拓市场,加强同客商的联系,主动出击,到国外推销产品。1988年,全市外贸出口收购值达到19.5亿元,创历史最好水平;自营出口创汇2.17亿美元,供省出口创汇1.4亿美元,合计创汇3.57亿美元,为自营进出口贸易开了个好头。青岛市出口商品结构经过积极的调整,加工制成品占出口商品收购值的比重由1978年的65%上升到80%,初级产品则由35%下降到20%,出口商品结构日益趋向合理。至1990年,全市外贸出口达到3.35亿美元,比1989年增长14.32%,占全市国民生产总值的9.85%。 
  同时,青岛把引进先进技术,改造现有企业作为一项刻不容缓的战略任务。1979~1988年,全市累计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设备812项,成交金额4.26亿美元。通过技术引进,促进了全市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加速老企业技术改造的步伐。这一时期,全市有80%以上的市属企业得到较彻底的技术改造,有30多个重点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在国内同行业中居领先地位。 
  兴建经济技术开发区,是青岛对外开放工作和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于1985年3月奠基开工,当时规划面积为15平方公里,人口规模为10万人,工业规模为300~400个企业,生产技术达到当时国际先进水平的新型工业区。到1990年,有122个中外合资企业和内联企业开工投产,全区实现工业产值3.08亿元,利税1802万元,出口创汇3142万美元。 
  “三来一补”(来料加工,来样制作、来件装配和补偿贸易)业务开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青岛发展“三来一补”业务。1988年,青岛制订了《关于贯彻执行〈山东省开展对外来料加工装配和补偿贸易的试行办法〉的实施意见》简化了项目审批手续,下放了部分审批权限;对来料加工装配项目和投资额200万美元以下的直接补偿贸易项目,由各县(市)、区、局(公司)自行审批。当年,共批准加工装配和补偿贸易项目52个,外方提供设备价款1973万美元,工缴费收入3895万美元,相当于1979~1987年“三来一补”项目数的总和。 
  对外经济技术合作逐步发展。早在五六十年代青岛就承担国家部分对外经济援助项目,派出专家、技术人员和工人,参加基建、铁路、港口、纺织、远洋运输、远洋捕捞及养殖、医疗等行业的工作。此后,青岛每年都有部分在外参加经援项目和劳务输出人员。1984年进一步开放后,外派人员增加,1988年劳务输出共645人。为了积极开拓国际劳务市场和对外承包工程,1990年年底组建了青岛市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公司,从此青岛有了自己的对外经济技术合作“窗口”。 
  在海外投资办企业方面,1987年已在香港注册开办了华青(香港)发展有限公司,并向日本、南朝鲜、美国、欧洲派出常驻经济贸易小组,

TOP

第一篇 对外贸易  
第一章 对外贸易经营单位

第一节 私营进出口商行


  青岛建置初期,外贸进出口主要由广洋杂货铺兼营,和朝鲜等国通贸易。 
  德国侵占时期,在外商垄断外贸进出口的形势下,民族外贸进出口企业在挤压中诞生、发展。1906年,有富裕商号等7家在青岛开业。后期有景晶、隆广、有隆等8家,每年营业额约100~150万元,主要经营内贸,对外贸易不多。
  日本第一次侵占时期,对外贸易为日本垄断,华商难以立足。 
  北洋Gov统治和南京国民Gov第一次统治时期,民族外贸进出口企业有所发展。Gov指定永裕盐业公司为出口食盐至日本的专营商。而后,中日盐务会议又指定复诚、万玉记、德源祥、仁诚、公和旭为出口工业用盐至日本的专营商,还有财政部复准的华信、溥益,出口青岛盐至日本和朝鲜。1930年,经营棉花的主要有义德栈、万利源、义泰业、通聚福、同和顺、裕兴成合记、元昌和、益成永、德聚祥、益聚和、同增昌、集昌成、万和源、兴源棉行等;经营纺织品的有义德栈、利通、万利源、同和顺、义泰业等。 
  日本第二次侵占时期,民族外贸进出口企业或被日本殖民当局霸占、把持,或被迫转业、歇业。南京国民Gov第二次统治时期,外贸进出口为国家垄断。
  青岛解放后,成立了青岛市工商业联合会筹备委员会,着手整顿原有的工商企业同业公会。经过全市私营工商业总登记,1950年4月5日成立以王其如(志诚海外贸易行经理)为主任委员的青岛市进出口商业同业公会,会员为96户。其中,私营进出口商业同业公会会员89户。1952年6月以后,市工商业联合会对同业公会进行了一次调整,调整后进出口商业同业公会员为93户,从业人员901人。1953年上半年,市工商联根据国家统计局颁发《私营企业统一分类办法草案》的规定,对同业公会进行了第二次调整改组,改组后进出口商业同业公会主任委员仍为王其如。1956年上半年,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后,全市行业公会又进行第三次调整,调整后进出口商业同业公会会员为30户。 
  1950年7月,中央贸易会议决定进出口业要组织联合经营,当时许多私营商行互相观望,无人带头。1951年4月,青岛私营商行开始以犹豫的态度酝酿组织。当时青岛对外贸易管理局认为,私营进出口业在原有的基础上从事联合经营,可以取长补短,形成力量,便于集中领导,更有利于对外贸易。因此对那些组织联营的个别人员进行了动员,并通过大会号召,阐明联营的好处和Gov的政策,并对开始成立的联营组织在银行贷款等方面给予了放宽和优先权,从而使私营进出口商认识到联营的有利条件,于是联营社组纷纷成立。1951~1952年,先后组成私营联营社、组8个。
  青岛市进出口业第二联营社 成立于1951年5月,结束于1952年底,流动资金15亿元(旧人民币)。社员企业有合兴利、德茂祥、成德昌、东方贸易行、乾泰隆、中元公司等6户。 
  青岛国内外贸易联营组 成立于1951年6月,结束于1952年12月,流动资金10亿元(旧人民币)。组员企业有建生行、义成泰、同舟商行、竞西商行、亨大号、启泰行、有年商行、恒昶商行、福盛长、兴安商行等10户。 
  青岛市进出口业第四联营社 成立于1951年6月,结束于1953年7月,资金原为3.5亿元(旧人民币),后调整为20亿元(旧人民币)。社员企业初有德生恒、诚丰行、鼎泰行、福兴成、万利成、建业号、志生商行等7户,后有有道行、陈万利行、永裕隆3户加入,社员企业增至10户。
  青岛市进出口业第七联营社 成立于1951年9月,结束于1952年11月,资金21亿元(旧人民币)。组员企业有华丰贸易行、嘉赍洋行、靖元行、厚诚企业公司青岛分公司、宝隆公司、北生贸易行青岛分行、华大正记行青岛分行、捷丰行、建华贸易行、亿利商行、建华行等11户。  
  青岛市进出口业第一联营社 成立于1951年11月,结束于1952年9月,流动资金100亿元(旧人民币)。初有社员企业利华行、大成行、香港永大企业公司青岛分公司,宜今兴义记、南兴号、建通行、志诚贸易行、元成商行、新青行、华丰贸易行、联华贸易行等11户,后利华行、大成行2户退社,留9户。 
  青岛市进出口业第三联营社 成立于1951年11月,资金为26亿元(旧人民币)。社员企业有大成公司、隆懋贸易行、华兴公司、协成贸易行、香港四联实业公司青岛分公司、惠安行、增懋行、广同福、瑞丰公司、德泰成、攸利公司、万宁贸易行、华盛商行等13户。后大成公司、隆懋贸易行、华兴公司、协成贸易公司退出,留9户。
  青岛市进出口业土产联营组 成立于1952年8月,结束于1953年9月,股金24.5亿元(旧人民币)。组员企业有义成泰、元成商行、宜今兴义记、万利成、广同福、亨大号、恒昶商行、香港四联实业公司青岛分公司、建业号、华大正记行青岛分行、建华行、德茂祥、合兴利、福兴成、诚丰贸易行、华丰贸易行、建华贸易行、建生行、华盛商行、增懋行、隆懋贸易行、竞西商行、陈万利行、福盛长、永裕隆、有道行、建通行、志诚贸易行、万宁贸易行、有年商行、亿利商行、南兴号、兴安商行、惠安行、大成行青岛分行、华兴公司、宝隆公司、嘉赍洋行等38户。 
  青岛市进出口业豆油输出组 成立于1952年8月。组员企业有惠安行、成德昌、兴安行、有道行、德茂祥、厚诚公司、中元公司、福昌行、宜今兴、陈万利、万利成、永裕隆、合兴利、南兴号、东方贸易行、志诚贸易行、华丰贸易行、建生行、新青行、德生恒、福兴诚、增懋行、靖元行、鼎泰贸易行、建华行、建业号、诚丰贸易行、乾泰隆等34户。 
  这些私营进出口联营社、组成立后,在进出口贸易方面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到1952年上半年止,最早成立的六个联营社、组进出口贸易总计155.8万美元,其中进口总值63.5万美元,出口总值92.3万美元。
  私营进出口业联营组织的实际运行中,也暴露了这种组织形式存在的弊端。有的在联营组织下行贿国家干部,偷窃经济情报;有的与国家银行贪污分子相勾结,非法贷款,谋取暴利;有的虽设有固定资金,但使用起来斤斤计较,宁肯存着也不经营利润少或无利润而益于国计民生的生意;多数只设流动资金,有生意时临时出资,有利则干无利不干。联营组织是在保持原有企业的基础上组织起来的,自己可以做生意,也可以交联营组织做生意,这就使联营组织的力量不能集中起来,而生意的来源又是等待的,自然形成各成员企业好买卖自己做,利薄难做的生意交联营组织做。各联营组织都愿意享受Gov所给予的照顾和支持(如用生米、生油易橡胶),而不积极想办法打开其他手工业品的出口销路。 
  1952年“五反”(反行贿、反偷税漏税、反盗窃国家资财、反偷工减料、反盗窃国家经济情报)运动之后,私营进出口联营社组有的由于存在严重违法行为主要负责人畏罪自杀,有的主要负责人被逮捕,各社员企业都忙于本企业的业务,对联营组织的业务无力兼顾,致使多数联营组织无人领导,业务陷于停顿,经营更加困难。到1952年底,大部分联营组报请解体。1954年,部分私营进出口商在国营进出口公司的领导下,组织成立了三个公私合营联营组。
  青岛土产出口第一联营组 成立于1954年7月,资金为44亿元(旧人民币),由中国土产出口公司青岛分公司直接领导。私营进出口商行参加的有:有道行、万利成、义成泰、华丰贸易行、华大正记行青岛分行、亿中实业有限公司、兴华贸易商行等7户,组长由中国土产出口公司青岛分公司代表担任。 
  青岛土产出口第二联营组 成立于1954年8月,资金40亿元(旧人民币),由中国土产出口公司青岛分公司领导。私营进出口商行参加的有:惠安行、中元公司、万顺利、建业号、永裕号、南兴号、陈万利行、诚丰贸易行、永大贸易行、新青行(后退组)等10户。组长由中国土产出口公司青岛分公司代表担任。 
  青岛食品出口联营组 成立于1954年10月,资金为15.1亿元(旧人民币)。中国食品出口公司青岛分公司领导。私营进出口商行参加的有启泰贸易行、福兴成公记、福盛长、德茂祥、北生贸易行、福东颜料行、靖元行、建通行、宜今兴义记、裕源商行等10户。组长由中国食品出口公司青岛分公司代表担任。 
  1955年,青岛土产出口第一、第二联营组和青岛食品出口联营组经过协商达成协议,合并成立青岛公私出口联营处,以进一步集中力量,广泛利用国外关系,有计划地推动出口,改善经营管理,扩大土产食品出口业务,以适应国家初级阶段建设和初级阶段改造的需要。参加联营处的除中国土产出口公司青岛分公司、中国食品出口公司青岛分公司两家国营公司外,私营进出口商行有:义成泰、惠安行、万利成、有道行、陈万利、永裕隆、建业号、万顺行、中元公司、华丰贸易行、华大正记行、亿中公司、福盛长、德茂祥、靖元行、福兴成公记、裕源商行、启泰贸易行,福东颜料行等19户,共投入资金93.15万元。联营处设理事会,由13人组成,两国营进出口公司代表4人为当然理事。主任理事由中国土产出口公司青岛分公司代表担任,副主任理事6人,其中由两国营进出口公司各出1人担任,其余4人在私方理事中推举。联营处设监事会,在职工中推举9人组成。主任监事1人由中国食品出口公司青岛分公司职工担任,副主任监事2人由监事会推举。联营处设主任1人,由中国土产出口公司青岛分公司代表担任,副主任6人,其中2人由两国营进出口公司代表担任,其余4人由理事会推举。 
  1956年1月19日,青岛市工商联召开临时代表会议,会议决议要求Gov尽快批准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青岛市人民Gov于1956年1月20日批准全市47个行业实行公私合营。青岛私营进出口商号经过清产核资、定股定息及经济改组等工作,最后核定公私合营企业31户。其中,一户系经营油坊,属工业,转为工业部门主管;另一户经营皮毛业务,并入中国畜产出口公司青岛分公司。其余29户成立了工艺品、水产、食品、畜产、土产等五个公私合营进出口公司。为了便利工作对外挂公司的牌子,而在内部与对口的国营进出口公司合并,统一核算,没有单设机构。 
   公私合营后,私股股东共有363人,划入工艺品出口公司219人,水产出口公司17人,食品出口公司14人,畜产出口公司20人,土产出口公司93人。在职私方人员46人,被分配到工艺品出口公司15人,水产出口公司8人,食品出口公司5人,畜产出口公司7人,土产出口公司11人。

TOP

第一篇 对外贸易  
第一章 对外贸易经营单位

第二节 外国企业


  德国侵占时期,德商企业48个,资本金总额2.09亿马克。德商企业大多自营外贸进出口,或兼营外贸进出口以及代理轮船公司有关业务。主要有哈利、拍德、美最时、礼和、培浮、太隆、大利、大成、培隆、萨德、天利、捷成、世昌、禅臣、亨宝等洋行。 
  除德商外,日商于1905年后相继开设三井株式会社(资本金1.5亿日元,堂邑路11号)、日本棉花株式会社(资本金1.28亿日元,馆陶路11号)以及三菱、大仓、东和、清喜、大杉、吉泽、汤浅、日信、江商、大文、磐成等商行(支店);英国有和记、富罗、汇昌、亚细亚、太古、怡和等;美国有美孚、绍和、滋美、祥泰等;法国、俄国、瑞典、比利时、荷兰、新加坡、印度、意大利、西班牙、奥地利、香港等国家和地区,也在青岛设行,从事外贸进出口。 
  日本第一次侵占时期,德商的进出口贸易业务相继停止,日商企业发展到143个,资本总额达26.5亿日元。1922年,日商企业增至1153个,资本额129.2亿日元。其中,资本金50万日元以上的80余家,进出口贸易额占外商进出口总额的71%,进出口贸易主要由三井、三菱、大仓、东和、清喜、大杉、吉禅等洋行控制。 
  北洋Gov统治和南京国民Gov第一次统治时期,外国企业仍以日本为主,1933年统计为929家,且多系资本充足、实力雄厚的大商号。 
  日本第二次侵占时期,日商在进出口贸易中仍居垄断地位,次为美、英、德商。这期间,日商几乎囊括电气材料贸易。1944年,日商有食品饮料企业238个,棉、丝类及纤棉织品业139个,被服、服饰、纤维加工品、洋杂货业137个,工业药品及原料、附属木工品、金属制品业124个,其他行业37个,各行业共计1943个,资本金88.02亿元。 
  南京国民Gov第二次统治时期,青岛德商企业绝迹。至1946年,外商企业61个,资本总额1.45亿元。其中,英国有汇丰银行、卜内门有限公司、茂记有限公司、仁德有限公司、亚细亚火油有限公司等8个,美国有滋美洋行有限公司、美国烟草有限公司、美孚火油公司等6个,捷克有浦坎得、维拉斯打2个,伊朗有源纳茶食店1个,波兰有3个,苏联有鲁信洋行、西多罗夫、宝罗洋行等18个,白俄罗斯有崂山制酒所、太平洋行、尔木劳木、沙俄耶等14个;此外,希腊、立陶宛、拉脱维亚、丹麦、乌拉圭等国有企业9个。这些企业多系经营石油、医药、食品、杂货等。1947年,外商企业增至75个,资本总额为2.72亿元。
  青岛解放后,市工商局在1950年对全市工商企业总登记中,外国企业登记有58户。是年起,美孚火油公司、德士古火油公司、亚细亚火油公司、汇丰银行、大丰公司、仁德公司、宝隆公司等10家外国企业经青岛市人民Gov批准歇业。其余48户生意萧条,于1953年先后撤离、停歇、关闭。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先后有日本、英国、美国、联邦德国及香港地区51家商社至青岛设事务所或办事处。这些办事机构主要从事业务联系、产品介绍、市场调查、技术交流、咨询服务、和有关外贸公司建立业务联系等,对发展中外经贸技术合作关系、扩大青岛进出口贸易及促进利用外资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不直接从事进出口贸易。

TOP

第一篇 对外贸易  
第一章 对外贸易经营单位

第三节 国营进出口企业


  青岛解放后,中国进出口公司青岛分公司、中国土产公司青岛土产出口办事处、中国油脂公司山东省公司、中国畜产公司青岛分公司、青岛粮谷油脂出口公司、中国食品出口公司青岛分公司、中国蚕品公司青岛经营所和青岛市信托公司等国营进出口企业单位相继建立。其行政管理由青岛市工商局负责,进出口业务受对外贸易部青岛对外贸易管理局领导。1954年2月,青岛地区的国营进出口公司的管理移交山东省Gov对外贸易局。 
  七八十年代,先后设立了外贸专业公司、外贸企事业单位、工贸公司,确定了一批自营出口生产企业。

TOP

第一篇 对外贸易  
第一章 对外贸易经营单位
第三节 国营进出口企业

外贸专业公司


  1976年9月,山东省革命委员会对外贸易局根据青岛市革命委员会生产指挥部外贸办公室的申请,批准成立山东省粮油、食品、纺织品、土产、畜产、轻工业品、工艺品、五金矿产、机械、化工等10个进出口分公司青岛支公司,与山东省10个外贸分公司对口,承担着青岛市出口商品计划的落实和统计、组织出口商品的生产和收购、协助出口商品生产厂家办理利用外贸贷款与外汇贷款建设项目的呈报等工作任务。 
  在支公司组建中,青岛市根据当时各支公司出口商品收购业务的工作量和其他实际情况,除纺织品和化工2个支公司单设外,其余8个支公司合并组成4个支公司,对外挂两个牌子,对内设一套机构。即山东省土产畜产进出口分公司青岛支公司、山东省轻工业工艺品进出口分公司青岛市公司、山东省粮油食品进出口分公司青岛支公司、山东省五金矿产机械进出口分公司青岛支公司。各支公司在财务、统计上仍为10个支公司,分别与山东省外贸局10个专业分公司挂钩。 
  各支公司对内作为市外贸局的6个业务科,对外为省外贸公司10个支公司,分别与省10个进出口分公司对口,设立10套账簿。其仓储运输、行政事务、人事、秘书、宣传教育、干部培训等工作,全部由市外贸局统管。 
  1977年末,青岛各外贸支公司成为完全独立核算单位。从1978年1月起,逐步接管由山东省各专业进出口分公司兼营的青岛地区出口商品收购业务。 
  随着青岛市实行计划单列,全市各外贸支公司于1987年底与省各外贸分公司脱钩,直接与国家各外贸总公司挂钩。1987年9月12日,经对外经济贸易部批准,青岛外贸支公司改建为中国粮油食品、纺织品、土产畜产、轻工业品、工艺品、化工医保、五金矿产机械进出口总公司青岛市分公司,共7个专业外贸公司。市各外贸分公司的人员编制,在404人的基础上,增加到700人。 
  1988年外贸体制改革时,青岛市各外贸公司与总公司脱钩,改为青岛市粮油食品、纺织品、土产畜产、轻工业品、工艺品、化工医药保健品、五金矿产机械进出口公司。 
  1990年,在清理整顿各类外贸公司时,经对外经济贸易部批准,青岛市7个外贸专业公司保留,继续经营对外经贸业务。 
  青岛市粮油食品进出口公司 职工132人,注册资金121万元。主要经营肉食蛋品、活禽活畜、水海产品、罐头、酒类、饮料、糖果、饼干、干鲜果品、蔬菜、调味品、杂粮、食盐、红小豆制品、动植物油、油籽、饼粕、饲料、花生制品等粮油食品进出口业务。 
  青岛市纺织品进出口公司  职工110人,注册资金52万元。主要经营各种棉、麻、毛、化纤及混纺纺织品原料和产品,针织品、服装及辅料等进出口业务。 
  青岛市土产畜产进出口公司 职工156人,注册资金166万元。主要经营木材及制品、棉麻及制品、饲料、肥料、京果、山货、花鸟鱼虫、中药材、明胶、地毯、革制品、羽绒制品、鬃肠制品、裘皮、皮毛类制品等土畜产品进出口业务。 
  青岛市轻工业品进出口公司 职工112人,注册资金44万元。主要经营日用百货、自行车缝纫机及零件、钢精制品、玻璃器皿、搪瓷器皿、铝制品、塑料制品、鞋类、箱包、化妆品、纸制品、文体用品、乐器、玩具、家用电器、照相器材、劳保用品、建筑材料、日用五金等产品的进出口业务。 
  青岛市工艺品进出口公司 职工104人,注册资金48万元。主要经营革制品、人发制品、人造花、画类、贝雕制品、丝毛毯、石木雕刻、工艺鞋帽、金银首饰、草柳制品、手编制品、家具、手绣机绣制品、抽纱制品及玩具等产品的进出口业务。 
  青岛市化工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公司 职工95人,注册资金55万元。主要经营有机和无机化工原料及制品、农药、染料、颜料、塑料制品、橡胶制品、中西药原料、成品药、各种保健品、医疗器械等产品进出口业务。 
  青岛市五金矿产机械进出口公司 职工96人,注册资金54万元。主要经营建筑五金、钢材、钉丝、铸铁制品、铜铝制品、船用索具、小五金、石墨、建材及制品、大理石、滑石、机械工具、农具、粮油食品加工机械、纺织机械、汽车配件、耐火材料、家用电器及有色金属等产品进出口业务。

TOP

第一篇 对外贸易  
第一章 对外贸易经营单位
第三节 国营进出口企业

外贸企业单位


  1965年前,青岛市外贸业务由山东省各外贸公司直接经营,青岛市外贸机构1976年才重新组建。此后,随着国家对外开放的发展和外贸业务的逐步展开,在7个外贸专业公司的基础上,先后组建了15个相关的外贸企事业单位,使青岛市外贸服务机制逐步完善。 
  1990年经过清理整顿后,继续保留的外贸企业有7个,另有8个企事业单位或为虚设,或已合并、撤销,或改变了隶属关系。 
  青岛市进出口公司 成立于1984年10月,原名青岛对外经济技术贸易公司,1987年9月经外经贸部批准改为是名。职工52人,注册资金1000万元。主要经营青岛市利用外资、地方外汇、留成外汇、自筹外汇进口业务,承办青岛市产品及技术引进有关设备及零部件进出口业务,承办“三来一补”业务及对外经济贸易咨询服务、展销、广告等。 
  中国出口商品基地建设公司青岛分公司 成立于1984年8月,原名中国出口商品基地建设公司山东省分公司青岛办事处,1987年9月经外经贸部批准与省公司脱钩并改为是名。职工30人,注册资金20万元。主要业务是与国内出口生产企业合作合资兴办合营联营企业,建设出口商品生产基地、专厂,承办中外合资、“三来一补”、易货贸易业务,承办或代理有关产品进出口业务,承办自属企业、联营企业产品的外销业务等。 
  中国青岛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公司 1990年4月由青岛市Gov批准成立,原名青岛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公司,1990年12月经外贸部批准改为是名。注册资金3000万元。主要业务是承办海外工程、外资工程,对外派遣工程、生产及劳务人员,海外兴办非贸易企业,开展劳务合作,承担对外经援项目,经营承包工程、劳务合作和海外企业项目下技术进出口业务等。 
  中国对外贸易运输总公司青岛分公司 1988年8月,由外经贸部批准成立,职工160人,注册资金101万元。该公司系专业化国际运输货物代理公司,主要办理海运、铁路、航空出口货物运输及代办非外贸公司进出口货物运输业务。公司下辖汽车队和恒运公司两个独立单位,合资设立了立达铁运服务有限责任公司、骏马运输有限责任公司和青华船务公司。 
  青岛对外经济贸易实业公司 1980年6月成立,原系青岛市外贸局储运科,经青岛市革委批准改建为青岛市外贸储运公司,并将青岛市外贸理货公司改为理货大队划归该公司领导,受青岛市外贸局委托代管青岛市外贸汽车。1987车。1987年经青岛市Gov批准改名为现名。主要业务是负责青岛市各外贸公司经营商品的仓储、运输和扶持出口商品生产所需物资的储备。该公司投资在洛阳路新建中型仓库一处。1981年3月开设了集体所有制的青岛出口商品转内销经营部。 
  青岛对外经济贸易咨询公司 1985年3月成立,原与青岛市外经贸委对外联络处一套机构,1988年5月独立。1989年8月,青岛市Gov决定成立青岛市外商投资管理服务中心,确定青岛对外经济贸易咨询公司与“服务中心”一套机构,合署办公。1990年经过清理整顿各类经贸公司,青岛市外经贸委决定该公司继续保留。其主要任务是:承办外资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合同章程等拟定服务工作,提供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和贸易业务的咨询和翻译服务,为国内外企业进行资信调查和信息联络,代培涉外经贸人员,承办海外企业和经贸机构在青岛常驻机构审批手续,承办在国内外举办展销会、博览会、洽谈会、交易会、技术交流会等,承办对外经贸广告和外宣业务,受委托办理外商的邀请和接待工作等。 
  青岛国际租赁公司 1981年4月成立,原名青岛租赁公司,与山东省机械进出口分公司青岛支公司一套机构,两个牌子。1983年7月经青岛市Gov批准青岛租赁公司单设。1990年1月,经青岛市外经贸委批准,青岛租赁公司与青岛市进出口公司一套机构,两个牌子,并改称是名。该公司于1984年8月出资30万美元,与中国银行青岛信托投资公司、日本昭和租赁公司合资组建了青岛华和国际租赁有限公司。 
  经过清理整顿后,属于虚设、撤并或改变了隶属关系的8个单位是: 
  青岛进出口公司 1988年5月至1990年5月,青岛市为了在国外开展经贸业务,选调干部在市外经贸委进行筹备,相继派驻国外。 
  青岛市外贸理货公司 成立于1976年11月,系集体所有制单位。1976年底招进职工250人,分别安排到山东省外贸化工、纺织品、土产、工艺品、畜产等五个分公司的仓库,同全民所有制职工混岗从事理货工作。工资由各仓库代编名册向青岛市理货公司一笔提取,代为发放。职工的管理教育、生活福利和劳动保护等与全民所有制职工同等对待,由所在仓库负责。之后,先后调入汽车司机、美工、电工、木工、瓦工等技术工人60人,到1979年底共有职工560人。其中,363名在山东省外贸各公司仓库(化工公司41人、纺织品公司61人、土产公司140人、工艺品公司95人、畜产公司26人);在市外贸各支公司、市外贸汽车队等处197名。1980年为便于加强对这部分职工的管理教育,经山东省外贸局同意,将363名在山东省外贸各公司仓库的职工正式调给山东省外贸局分配工作。1986年2月将在市各外贸支公司、市外贸储运公司和汽车队工作的市外贸理货公司工人,划归所在单位使用管理。1988年,该公司转为全民所有制单位,1990年1月撤销。 
  山东外贸青岛彩印厂 成立于1978年2月。由青岛市外贸局与中国出口商品包装公司山东省分公司联合组建,为山东省改进出口商品包装服务的试验性工厂。其党政领导由青岛市外贸局负责;财务和业务隶属于山东省出口商品包装分公司。到1986年该厂拥有2万多平方米厂房,固定资产499万元,职工167人,年产值260万元。1986年5月,山东外贸彩印厂划归中国出口商品包装公司山东省分公司管理。 
  青岛市出口商品包装装潢研究所 成立于1978年3月,系事业单位。主要任务是研究和改进青岛市出口商品包装装潢,但由于成立后没有正常的包装装潢设计任务,又缺乏经费来源,1986年6月经山东省外贸局批准撤销。 
  青岛市外贸局汽车队 成立于1978年6月。1980年5月,划归青岛市外贸储运公司领导。1988年8月,中国对外贸易运输总公司青岛市分公司成立时,汽车队移交该公司。 
  青岛广告公司 成立于1980年5月。主要为解决青岛市出口商品包装装潢研究所经费不足而成立,与研究所一套机构两个牌子。1987年4月,经青岛市外贸局批准撤销。 
  青岛市外贸局出口商品转内销门市部 成立于1981年6月,1986年停业。 
  青岛市丝绸公司 成立于1981年10月,系农工商贸合一的公司,市丝绸公司与山东省纺织品进出口公司青岛支公司对内为一个机构、一套班子,对外挂两个牌子。并将青岛市纺织工业局所属的第一、第二丝织厂及丝线厂和市商业局所属的纺织品批发站的丝绸批发部划归市丝绸公司领导,对全市的茧、丝、绸产供销实行统一管理和经营。经过一年多的实践,由于丝绸公司与外贸纺织品支公司所承担的任务不同,业务不一致,作为一套机构,在实际运行中自然形成两部分,因此于1982年底经市Gov批准,将青岛市丝绸公司单设。1984年8月,青岛市Gov根据山东省的通知,又将青岛市丝绸公司及第一、第二丝织厂、丝线厂、丝绸批发站及胶南县、莱西县丝绸公司、胶南县蚕种场移交山东省丝绸公司统一领导。青岛市丝绸公司受省丝绸公司和青岛市Gov双重领导,划归市经济委员会管理。

TOP

第一篇 对外贸易  
第一章 对外贸易经营单位
第三节 国营进出口企业

工贸公司


  在外贸体制改革中,青岛市进行了初步探索,在全国外经贸系统率先迈出了工贸结合的步伐。1981~1989年,先后成立了青岛纺织品联合进出口公司、青岛饮料进出口公司和青岛橡胶制品联合进出口公司等3个地方性的工贸公司。 
  经过调整、清理整顿和扩大生产企业自营进出口经营权限,青岛饮料进出口公司被青岛市Gov确定撤销;青岛橡胶制品联合进出口公司被对外经济贸易部批准撤销进出口经营权。1990年在清理整顿各类外贸企业时,只有青岛纺织品联合进出口公司一家工贸公司继续保留。 
  青岛纺织品联合进出口公司 1981年经国家批准成立,简称“青纺联”。作为全国外贸体制改革走工贸结合、进出口结合的试点单位,是全国唯一拥有两纱、两布(纯棉纱、涤棉纱和纯棉布、涤棉布)进出口经营权的地方工贸公司。从纺织、印染到针织服装实行生产一条龙,工贸结合,主要搞进料加工,用国际价格结算。参加单位各自履行义务,合理分配收益,共担风险。青纺联的主要业务是经营棉纱布、涤棉纱布、人棉纱布、针棉织品、涤棉针织品、毛纺织品和服装的出口;承办来料加工、来样加工、进料加工、设备技术引进、合资经营、合作生产和补偿贸易等业务。青纺联的建立使生产企业直接与国际市场见面,提高了生产企业扩大出口的积极性,有利于推动对外经贸的发展。青纺联的“这种改革对现行经济体制是个突破”。1983年9月确定青纺联为市一级公司,对内与市纺织工业公司一个机构,一套领导班子,对外挂两个牌子。1990年底,在清理整顿各类外经贸企业中,经对外经济贸易部批准,青纺联继续经营外贸进出口业务。 
  青岛饮料进出口公司 1981年11月,成立青岛饮料进出口公司筹备小组、临时党委。1983年3月正式成立,为地方工贸公司。1987年3月,青岛饮料进出口公司撤销。其辖属的青岛啤酒厂列为市直企业,直接经营对外进出口业务。青岛汽水厂、青岛晶华玻璃厂划归青岛市第一轻工业局领导。改变隶属关系后,青岛晶华玻璃厂仍作为青岛啤酒厂的配套单位,矿泉水商品的出口业务交山东省、青岛市外贸部门。 
  青岛橡胶制品联合进出口公司 1983年4月,经国家对外经济贸易部批准成立,简称“青胶联”。1989年3月,开始营业。1990年底,在清理整顿各类外经贸企业中由于青胶联没有实现真正的工贸联合,对外经济贸易部撤销其对外进出口经营权。其原承担的进出口业务由青岛第二橡胶厂进出口业务三部接替。

TOP

第一篇 对外贸易  
第一章 对外贸易经营单位
第三节 国营进出口企业

自营进出口生产企业


  1987年3月,中共青岛市委、市人民Gov根据对外经济贸易部的批复,确定青岛啤酒厂自1987年4起直接对外经营进出口业务。1988年3月,经山东省外经贸委、外贸局联合行文批准,青岛电冰箱总厂进出口公司成立。1988年初,国家外经贸部授权青岛市可以自行审批生产企业的进出口经营权。在总结青纺联和青岛啤酒厂工贸结合经验的基础上,1988年6月到1990年底,先后选择第二橡胶厂等16个长期从事出口商品生产、创汇能力比较强、具有一定对外经营能力的生产企业,自行经营进出口业务,直接承包出口创汇任务和盈亏指标。 
  1989年4月,青岛市外经贸委根据国务院《关于清理整顿各类对外经济贸易公司的通知》和对外经济贸易部有关要求,对青岛市各类外贸企业进行了清理整顿,提出了撤、并、留方案。保留青岛啤酒厂等13家自营进出口生产企业继续经营外贸业务,取消了青岛第二食品厂、青岛第六橡胶厂、青岛同泰橡胶厂、青岛化工厂和青岛油漆厂等5家企业外贸经营权。青岛第六橡胶厂和同泰橡胶厂的进出口业务由青岛第二橡胶厂进出口业务一部和二部经营,青岛第二食品厂的进出口业务由青岛市粮油食品进出口公司经营。1990年末,青岛市实有13家自营进出口生产企业。 
  青岛啤酒厂 建厂于1903年,1990年注册资金9326万元,主要生产青岛牌12°B淡色啤酒。1986年11月经外经贸部批准自营进出口。主要经营本厂产品出口和进口啤酒生产所需原辅材料、包装用品、备品和备件等。 
  青岛电冰箱总厂 建厂于1984年,1990年注册资金2922万元,主要生产“海尔”牌各种电冰箱、电冰柜。1988年3月,经山东省外经贸委批准自营进出口,主要经营本厂产品出口和本厂生产所需技术、设备、原料辅料及包装物料的进口。 
  青岛第二橡胶厂 建厂于1933年,1990年注册资金6368万元,主要生产“黄海”牌各种汽车轮胎和工程机械车辆、农业机械车辆轮胎。1988年6月批准自营进出口。主要经营本厂产品出口和自用生产设备、技术、原料辅料及备件的进口。 
  青岛第九橡胶厂 建厂于1930年,1990年注册资金2300万元。主要生产双星牌运动鞋、旅游鞋、生活用鞋及其他专用鞋。1988年6月批准自营进出口。主要经营本厂产品出口和制鞋原料、辅料、技术设备、备品备件及包装物件的进口。 
  青岛电视机厂 建厂于1970年,1990年注册资金439万元,主要生产青岛牌彩色、黑白电视机和收录机。1988年5月批准自营进出口。主要经营本厂产品出口和本厂生产所需原材料、技术、设备、零部件的进口,及承办对外生产合作、来料加工、补偿贸易业务。 
  青岛食品厂 建厂于1950年,1990年注册资金1825万元。主要生产面食制品、花生制品、红豆制品、糖果制品、冷食制品和农副产品六大类。1988年6月批准自营进出口。主要经营本厂产品出口和本厂生产所需技术设备、原辅材料及包装物料的进口,承办“三来一补”、合资合作等有关业务。 
  青岛红星电器公司 成立于1960年,1990年注册资金400万元。主要生产洗衣机、吸尘器、电冰柜、电暖器、排风扇、吸排油烟机、空气净化器等家电产品。1988年6月批准自营进出口。主要经营本公司产品出口和本单位所需技术设备、原辅材料、备品备件的进口,及承办“三来一补”项目。 
  青岛红星化工厂 成立于1958年,1990年注册资金1825万元,主要生产碳酸钡、硫酸钡、氢氧化钡、硫化碱、硫磺、硬脂酸等产品。1988年6月批准自营进出口,主要经营本厂产品出口和本厂生产所需原材料、设备及备件、化学分析仪器等的进口。 
  青岛染料厂 成立于1919年,1990年注册资金1200万元。主要生产“双桃”牌分散染料、中性染料、冰染染料、碱性染料、苯胺黑染料系列、彩色成色剂及染料、颜料中间体等。1988年6月批准自营进出口,主要经营本厂产品出口和本厂生产所需设备、备品备件、原辅材料的进口。 
  青岛衬衫厂 建厂于1952年,1990年资金537万元。主要生产各种质地男女衬衣、长短裤、睡衣、浴衣、猎装、童装、牛仔裤、羽绒服、防寒服、女长短裙等。1988年6月批准自营进出口,主要经营本厂产品出口和本厂生产所需专业设备、服装面料、辅料、机器零配件及包装材料的进口,承办进料加工、来料加工业务,引进和输出劳务技术等。 
  青岛手表厂 建厂于1961年,1990年注册资金7500万元。主要生产机械表及机芯、石英手表及机芯、石英大钟、各种钟表零件及外观件等。1988年8月批准自营进出口,主要经营本厂产品出口和本厂生产所需原辅材料、科研所需电器元件、样机、工装模具、外观件、检测仪器、计量用具的进口。 
  青岛市自行车工业公司 成立于1954年,1990年注册资金4374万元。主要生产金鹿牌自行车、海德曼变速自行车、赛车和登山车等。1988年6月批准自营进出口,主要经营本公司产品出口和本公司生产与科研所需生产设备、元器件、样机、样件、工卡模具、仪器及原辅材料的进口,承办来料加工、来件装配、来样加工及补偿贸易。 
  青岛石墨工业公司 成立于1943年,1990注册资金2700万元。主要生产鳞片石墨、彩色及黑白显象管导电涂料、节能添加剂、拉丝石墨乳、石墨碳素制品、石墨坩锅等。1988年8月批准自营进出口,主要经营本公司产品出口和本单位生产所需烧碱、化学辅料、专用设备、配件、仪器仪表、模具、技术的进口。

TOP

第一篇 对外贸易  
第一章 对外贸易经营单位
第三节 国营进出口企业

自营进出口生产企业


  1987年3月,中共青岛市委、市人民Gov根据对外经济贸易部的批复,确定青岛啤酒厂自1987年4起直接对外经营进出口业务。1988年3月,经山东省外经贸委、外贸局联合行文批准,青岛电冰箱总厂进出口公司成立。1988年初,国家外经贸部授权青岛市可以自行审批生产企业的进出口经营权。在总结青纺联和青岛啤酒厂工贸结合经验的基础上,1988年6月到1990年底,先后选择第二橡胶厂等16个长期从事出口商品生产、创汇能力比较强、具有一定对外经营能力的生产企业,自行经营进出口业务,直接承包出口创汇任务和盈亏指标。 
  1989年4月,青岛市外经贸委根据国务院《关于清理整顿各类对外经济贸易公司的通知》和对外经济贸易部有关要求,对青岛市各类外贸企业进行了清理整顿,提出了撤、并、留方案。保留青岛啤酒厂等13家自营进出口生产企业继续经营外贸业务,取消了青岛第二食品厂、青岛第六橡胶厂、青岛同泰橡胶厂、青岛化工厂和青岛油漆厂等5家企业外贸经营权。青岛第六橡胶厂和同泰橡胶厂的进出口业务由青岛第二橡胶厂进出口业务一部和二部经营,青岛第二食品厂的进出口业务由青岛市粮油食品进出口公司经营。1990年末,青岛市实有13家自营进出口生产企业。 
  青岛啤酒厂 建厂于1903年,1990年注册资金9326万元,主要生产青岛牌12°B淡色啤酒。1986年11月经外经贸部批准自营进出口。主要经营本厂产品出口和进口啤酒生产所需原辅材料、包装用品、备品和备件等。 
  青岛电冰箱总厂 建厂于1984年,1990年注册资金2922万元,主要生产“海尔”牌各种电冰箱、电冰柜。1988年3月,经山东省外经贸委批准自营进出口,主要经营本厂产品出口和本厂生产所需技术、设备、原料辅料及包装物料的进口。 
  青岛第二橡胶厂 建厂于1933年,1990年注册资金6368万元,主要生产“黄海”牌各种汽车轮胎和工程机械车辆、农业机械车辆轮胎。1988年6月批准自营进出口。主要经营本厂产品出口和自用生产设备、技术、原料辅料及备件的进口。 
  青岛第九橡胶厂 建厂于1930年,1990年注册资金2300万元。主要生产双星牌运动鞋、旅游鞋、生活用鞋及其他专用鞋。1988年6月批准自营进出口。主要经营本厂产品出口和制鞋原料、辅料、技术设备、备品备件及包装物件的进口。 
  青岛电视机厂 建厂于1970年,1990年注册资金439万元,主要生产青岛牌彩色、黑白电视机和收录机。1988年5月批准自营进出口。主要经营本厂产品出口和本厂生产所需原材料、技术、设备、零部件的进口,及承办对外生产合作、来料加工、补偿贸易业务。 
  青岛食品厂 建厂于1950年,1990年注册资金1825万元。主要生产面食制品、花生制品、红豆制品、糖果制品、冷食制品和农副产品六大类。1988年6月批准自营进出口。主要经营本厂产品出口和本厂生产所需技术设备、原辅材料及包装物料的进口,承办“三来一补”、合资合作等有关业务。 
  青岛红星电器公司 成立于1960年,1990年注册资金400万元。主要生产洗衣机、吸尘器、电冰柜、电暖器、排风扇、吸排油烟机、空气净化器等家电产品。1988年6月批准自营进出口。主要经营本公司产品出口和本单位所需技术设备、原辅材料、备品备件的进口,及承办“三来一补”项目。 
  青岛红星化工厂 成立于1958年,1990年注册资金1825万元,主要生产碳酸钡、硫酸钡、氢氧化钡、硫化碱、硫磺、硬脂酸等产品。1988年6月批准自营进出口,主要经营本厂产品出口和本厂生产所需原材料、设备及备件、化学分析仪器等的进口。 
  青岛染料厂 成立于1919年,1990年注册资金1200万元。主要生产“双桃”牌分散染料、中性染料、冰染染料、碱性染料、苯胺黑染料系列、彩色成色剂及染料、颜料中间体等。1988年6月批准自营进出口,主要经营本厂产品出口和本厂生产所需设备、备品备件、原辅材料的进口。 
  青岛衬衫厂 建厂于1952年,1990年资金537万元。主要生产各种质地男女衬衣、长短裤、睡衣、浴衣、猎装、童装、牛仔裤、羽绒服、防寒服、女长短裙等。1988年6月批准自营进出口,主要经营本厂产品出口和本厂生产所需专业设备、服装面料、辅料、机器零配件及包装材料的进口,承办进料加工、来料加工业务,引进和输出劳务技术等。 
  青岛手表厂 建厂于1961年,1990年注册资金7500万元。主要生产机械表及机芯、石英手表及机芯、石英大钟、各种钟表零件及外观件等。1988年8月批准自营进出口,主要经营本厂产品出口和本厂生产所需原辅材料、科研所需电器元件、样机、工装模具、外观件、检测仪器、计量用具的进口。 
  青岛市自行车工业公司 成立于1954年,1990年注册资金4374万元。主要生产金鹿牌自行车、海德曼变速自行车、赛车和登山车等。1988年6月批准自营进出口,主要经营本公司产品出口和本公司生产与科研所需生产设备、元器件、样机、样件、工卡模具、仪器及原辅材料的进口,承办来料加工、来件装配、来样加工及补偿贸易。 
  青岛石墨工业公司 成立于1943年,1990注册资金2700万元。主要生产鳞片石墨、彩色及黑白显象管导电涂料、节能添加剂、拉丝石墨乳、石墨碳素制品、石墨坩锅等。1988年8月批准自营进出口,主要经营本公司产品出口和本单位生产所需烧碱、化学辅料、专用设备、配件、仪器仪表、模具、技术的进口。

TOP

第一篇 对外贸易  
第一章 对外贸易经营单位
第三节 国营进出口企业

市属各县(市)、区外贸公司


  1973~1980年,青岛市属即墨、胶南、崂山、平度、莱西、胶县和黄岛区为了适应对外经贸事业的发展,先后建立了对外贸易公司。各县、区外贸公司在外贸体制改革中其名称和职能曾多次变化。这些外贸公司从成立之初一直到1988年,都是货源公司,其主要职能是为山东省各外贸公司和青岛市外贸公司组织出口商品货源。1988年8月,经青岛市外经贸委批准,这7个公司都拥有外贸进出口经营权。1989年1月,其名称统一使用冠有县(市)、区名称的进出口公司,隶属当地Gov领导。其主要业务均为经营本地工农业产品出口,进口本地出口产品生产所需原辅材料、元器件、样机、设备、仪器、零部件,承办“三来一补”和利用外资业务等。1990年底在清理整顿各类对外经贸公司时,撤销了这些公司的进出口经营权。 
  青岛市胶南进出口公司 成立于1973年,原名胶南县外贸综合公司,1976年改为政企合一的胶南县外贸局,1984年改为胶南县外贸综合公司,1989年1月改为是名。下辖外贸冷藏厂。1988年8月批准自营进出口,1990年底撤销其进出口经营权。 
  青岛市崂山进出口公司 成立于1975年5月,与县外贸局同时成立,为政企合一机构。1981年1月改称崂山县外贸局。1984年7月改为崂山县对外贸易综合公司。1989年1月改称是名。下辖外贸冷藏厂。1988年8月批准自营进出口,1990年底撤销进出口经营权。 
  青岛市即墨进出口公司 成立于1976年,原名即墨县对外贸易公司,1980年改称即墨县对外贸易综合公司,1984年与即墨县外贸局合并为即墨县对外贸易公司,1988年6月又与县外经贸委合并办公,一套机构,1989年1月改称是名。下辖外贸冷藏厂、花生加工厂、锯材厂和灵山、温泉、刘家庄外贸站。1988年8月批准自营进出口,1990年底撤销其进出口经营权。 
  青岛市胶州进出口公司 成立于1976年,原名胶县对外贸易综合公司,1987年4月更名为胶州市对外贸易公司,1989年1月改称是名。下辖外贸冷藏厂。1988年8月批准自营进出口,1990年底撤销进出口经营权。 
  青岛市平度进出口公司 成立于1976年,原名平度县对外贸易综合公司,与县外贸局为政企合一机构。1984年4月县外贸局撤销,改为平度县对外贸易公司,1989年1月改为是名。下辖外贸冷藏厂、种鸡一厂和二厂、华杰石墨制品有限公司、饲料厂、锯材厂、工艺品厂。1989年8月批准自营进出口,1990年底撤销进出口经营权。 
  青岛市莱西进出口公司 成立于1976年,原名莱西县对外贸易公司,与县外贸局合署办公,1984年6月与县外贸局正式合并,1989年1月改称是名。下辖外贸土产整理加工厂、冷藏厂、种鸡厂、转运站和马连庄、日庄、武备、水集、夏格庄、李权庄等六个收购站。1988年8月批准自营进出口,1990年底撤销进出口经营权。 
  青岛市黄岛进出口公司 成立于1980年,原为黄岛外贸经理部,由于经营不善1982年撤销。1986年7月,经山东省外贸局批准成立黄岛区外贸公司,1989年1月改称是名。下辖外贸冷藏厂、外贸综合加工厂。1988年8月批准自营进出口,1990年底撤销进出口经营权。

TOP

第一篇 对外贸易  
第二章 组织出口商品

第一节 出口商品收购


  青岛解放前,出口商品主要由各地小贩、庄号收买,再经市内商号集中收购,通过买办出售给洋行,销往国外。有势力的外国公司,则在腹地设点,或派员收购。典型的是牲畜的收购,1906年已发展到具有规模的铁路运输,该年共运进6621头(只)牲畜,其中牛5144头、驴564头,马412头、猪180头,骡166头、羊155只。除本地消费和转口国内港口外,主要出口俄国、日本、香港等国家和地区。 
  青岛解放初期,全市能生产出口商品的行业极少,出口商品收购由山东省外贸公司组织实施。1950年,出口商品仅有农副产品、海产品、医药、印刷器材、丝及丝织品、杂货等6大类130个商品。此后,青岛市坚持“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方针,走挖潜、革新、改造的路子,对原有的工业进行了全面改造。1956年出口商品收购品类,发展到粮油、矿产、畜产、食品、水产、土产、工艺、丝绸等8大类440余个商品。 
  1959年,青岛市建立了对外贸易职能部门,逐步组建青岛市的外贸企业,负责青岛市出口商品的收购业务,出口商品收购额和出口商品的品种逐年增多,商品质量和档次亦逐年提高。当年出口商品收购值为18574万元,1966年达到25156万元。其中,纺织品收购值为8764万元,居第一位;化工医药收购值为5231万元,居第二位。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工农业生产遭致破坏,商品货源短缺,出口商品收购数量连年下降。1975年进行了全面整顿,1976年出口商品值达到40155万元。 
  “文化大革命”后,尤其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青岛市工农业生产恢复和发展,商品货源转旺,收购额迅速增长。1978年,外贸收购完成4.1016亿元,占全省收购总值1燉4以上。特别是纺织品收购完成1.8656亿元,占全省纺织品收购总值62.1%。到1983年,全市共提供出口商品货源83.0312亿元,提供出口商品9.9567亿元,在全省14个地市中居第一位,在全国15个经济中心城市中居第六位。全市出口商品中,工矿、轻纺出口商品的比重上升为92%,农副产品下降为4%,形成粮油、食品、纺织、土产、畜产、五金、矿产、机械、设备、轻工、化工、抽纱工艺等12大类428个品种,远销世界120多个国家和地区。1979~1988年,出口收购值由4.9亿元增加到19.5亿元,平均年递增8.8%。 
  1988年自营出口,出口创汇2.17亿美元,合计创汇3.57亿美元。1989年,自营出口创汇达2.9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5%。在自营出口创汇总值中,香港占8331万美元居首位,其次是日本7479万美元,美国2237万美元,新加坡1260万美元;在全市出口商品创汇总值中,创汇额在100万美元以上的商品有55种。其中,创汇额超过1000万美元的有:啤酒2917万美元,棉涤纶坯布1907万美元,纯棉坯布1389万美元,羊毛手工打结地毯1057万美元。 
  1990年,出口商品收购额完成22.62亿元,完成自营出口创汇额3.35亿美元,出口商品结构逐步完善。其中,轻工业产品1.57亿美元,重工业产品8094万美元,农副产品9735万美元,初步实现了出口商品由初级产品向制成品转变。

TOP

第一篇 对外贸易  
第二章 组织出口商品
第一节 出口商品收购

形成出口生产骨干企业


  80年代,通过对重点行业的技术改造,担负出口生产的企业越来越多。全市有278个工厂承担出口产品生产任务,占全市工业企业总数的17.2%。其中,提供出口商品额在5000万元以上的有3个,1000~5000万元的有11个,400~1000万元的有30个。如重点改造的轻纺行业,出口数量迅速上升,纺织业的出口供货额由1977年改造前的1.8亿元,到1983年上升为4.01亿元,增加2倍多,占全省纺织品出口额的56%;啤酒生产由1977年改造前3万吨生产能力,1990年增加到10.626万吨,出口55737吨,供货额占全国啤酒出口总额的95%。

TOP

第一篇 对外贸易  
第二章 组织出口商品
第一节 出口商品收购

“拳头”商品


  80年代末,形成“拳头”商品88种,供货额在1000万元以上的有棉纱、棉布、涤棉布、服装、针棉织品、抽纱、轮胎、胶管、啤酒、冻兔肉、花生仁、石墨、海藻酸钠等16个品种;1000万元以下,100万元以上的有72个品种。“拳头”商品占全市出口商品供货总额的90%以上。其中海藻酸钠,70年代末开始发展,出口量仅有100多吨,总额不到100万元。到1983年,海藻酸钠猛增到1670吨,出口收购额1675万元,创汇收入425万美元,占全国出口该商品总量的56%。在国际市场上,海藻酸钠占联邦德国进口量的60%,占日本进口量的80%,与美国签订了长期供货的协议书。

TOP

第一篇 对外贸易  
第二章 组织出口商品
第一节 出口商品收购

农副产品出口源


  农村涌现出一大批经营猪、牛、鸡、兔、水貂、水果、蜂蜜、刺绣、草制品等出口商品生产的专业和重点户;同时,乡镇企业的兴起和发展,形成粮油、仪器、裘皮、制革、化工、工艺等出口商品生产加工厂,开展就地加工、就地储藏、就地包装和发运,充分利用了农村剩余的劳动力。1981~1983年,全市农村个体户和乡镇企业提供出口货源2.59亿万元,为农业、副业、工业出口商品的综合发展,进一步搞活农村经济,开辟了新途径。其中,1983年平度、胶县两个出口辣椒干生产基地,提供出口商品3000吨,换外汇160万美元。农民进入出口商品生产和流通领域,使农副产品出口供货额不断增加,1983年已达2.6914亿元,占全市出口商品供货额的27.05%,比1978年增长120%左右。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