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论坛广告管理办法·2012青岛啤酒节专题报道·牢记:青岛旅游局投诉电话
·青岛圈论坛广告投放说明·2012最新青岛旅游攻略·2013年1月青岛潮汐表
·青岛旅游景点介绍|图片·青岛旅行社排名及报价查询·青岛旅游就入住中山旅馆
返回列表 发帖
第一篇 第一章  
第一章 旧志编修

第二节 州县志编修


  即墨
  即墨编修县志始于明朝万历年间,迄今400余年中,经过十多次续修、增修,县志内容日趋丰富,编纂体例日臻完善。1579年(明万历七年),即墨知县许铤主持编修即墨志,设立由19人组成的编纂机构,教谕杜为栋任总纂,于1583年(明万历十一年)刻印成书。志成后机构撤销。此为即墨第一部县志。
  1672年(清康熙十一年)重修即墨县志,全书仅两卷,未署何人编纂。其内容基本上是剜改明万历版《即墨县志》。该志不仅内容过简,文字亦很粗糙。
  1763年(清乾隆二十八年),由知县尤淑孝主修即墨县志,邑人李元正任总纂。该志在编纂过程中曾参阅了邑人蓝重谷、杨?、冯文?等编修的《即墨考》、《墨志稿存》等专著,因而仅聘得“邑中博综能文者四五人,开局纂修,凡四阅月而告竣”。 但据志中所列,参与编修和出版的共29人,其中裁定1人、修辑5人、参校6人、纂辑志稿6人、督刊1人。1867年(清同治七年),续修即墨县志,由即墨知县林溥主修,邑酥荇獬2任总纂,参与者47人,其中鉴定2人、总辑1人、分辑2人、参订代理2人、协参2人、校对11人、采访26人、督刊1人,于1872年(清同治十二年)刻印问世。该志在体例上大致沿袭旧志,门目略有增减。其编纂原则为:“于前志之阙者补之,误者正之,漏者增之,复者删之,格于例而未载者考而载之,得诸闻而异辞者辨而存之。”该志于抗日战争时期曾原版重印。1971年邑人张晓古、隋永?等,于台湾集资再版了该志影印本。1986年,由即墨县志办公室、即墨县博物馆组织人员对该志进行了点校,铅印再版了全一册点校本。
  1908年(清光绪三十四年),邑人周铭旗编修了《即墨乡土志》,分上、下两卷,设历史沿革、人类、地理三门。
  1927年,即墨县Gov设县志局续修即墨县志,由县长杨酉桂主持,选用周正岐、王卓泉、刘铎峰、解熙业、胡介人、蓝人介、周敦恂等前清进士、举人、拔贡、秀才20人,参与编修。志稿写成后因无力付印而放置于孔庙之奎星楼,1929年志稿毁于兵燹。1933年国民党山东省Gov命令各县编修县志,即墨因原志稿被焚,资料征集困难,续修未成。1948年,国民党即墨县长隋永?聘请王仁山、蓝人介、周敦恂等增修即墨县志,但因当时国民党政权已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即墨地区战事频仍,修志并非其时,仅写成草稿数卷便不了了之。
  胶南
  胶南地区长期无独立县级行政建置,也没有一部系统的志书,历史资料散见于诸城、胶州旧志之中。1751年(清乾隆十六年),灵山卫人苏潜修编纂《灵山卫志》,设12分志,6万余字。主要记述自1372年(明洪武五年)设立灵山卫至1751年(清乾隆十六年)间灵山卫军事辖区的自然地理、政治经济和军事文化等。该志系灵山卫辖区史料,非胶南一方之志。私人著述,未刊行。
  胶州
  胶州修志始于明代,明万历年间修成第一部《胶州志》,清代康熙、乾隆、道光年间3次重修,民国年间增修,共5次之多。中间还有志辨、别本、疏证等多次补缺拾遗。经过数次重修、增修,县志内容日趋丰富,编纂体例日臻完善。
  1591年(明万历十九年),胶州知州余帮辅主持编修《胶州志》,赵慎修任总纂,胡一桂等8人参与。书成后刻印刊行。此为胶州历史上第一部县志。
  1677年(清康熙十二年)刻印成书的《胶州志》,由胶州知州孙蕴韬主修,生员高国賧总纂。成立了42人的编纂机构,其中总裁3人、增定1人、参订18人、纂集1人、校阅19人。清乾隆版《胶州志》,1751年(清乾隆十六年)始修,1752年(清乾隆十七年)印刻成书。前任胶州知州周于智、当任胶州知州宋文锦主修,进士刘恬总纂。参与者35人,其中鉴定2人、裁定2人、采辑8人、纂修1人、分纂10人、校对12人。1845年(清道光二十五年)刻印成书的《重修胶志》,由胶州知州张同声主修,候选知县、前博兴县教谕李图总纂。成立了有23人的编纂机构,其中鉴定2人、主修1人、协修6人、监理5人、总纂1人、分纂1人、参订7人。此志旧得好评,如《续修四库全书提要》称:“图勤为搜讨,严其体例,合国史家乘以折其衷,汇往制今法以观其宜,蔓其榛莽,易以雅训。”“精核详博,询为杰著。”“李少伯为当时修志名手,是志尤精洽。卷首所冠诸图,其精细更为他志所不及”。
  1931年铅印线装本成书的《增修胶志》,从1921年始修,历时十年。由前任县长叶钟英、祁庆墀、谢锡文,当任县长袁励杰主修,直隶任用县佐匡超总纂。成立了有46人的修志机构,其中总裁4人、监理1人、总纂兼总校1人、分纂兼分校2人、校对兼采访1人、采访33人、庶务兼会计1人、缮写2人、绘新图1人。全志分上下两函,15册55卷,约100万字。
  平度
  平度纂修州志始于明代。明代先后修成两部州志,均于清代前期即已绝迹。明官一夔撰《平度州志》序载,第一部明志早于明正德年间已“仅存十无二三”。主修人及其他编修人员亦无可考。第二部明志,于1536年(明嘉靖十五年)前后修成。明正德年间知州孙器搜访前志断篇残章,交由邑人官一夔。在残存的旧志基础上,官一夔又“为之考究裒辑品汇为类”。志将成,孙器调离。20余年后,至明嘉靖年间,知州郭维渊对未成志书“复自校雠,删繁就简,去刿近正”,并捐俸刻梓。此志亦于清代前期失传。
  1866年(清康熙五年)修成《平度州志》,全志4册、12卷、44个条目。平度知州李世昌为之撰序并“以案牍之暇,间与乡先生及一二好古之士,构求故迹,得断简残编于灰烬中”。莱州府事张应瑞亦为之撰序。该志为刻本。山东省博物馆藏有该志刻印本,平度市图书馆藏有手抄本,抄本粗砺,舛衍甚多。
  1849年(清道光二十九年),《重修平度州志》刻印成书。平度知州保忠为之撰序。编纂过程中,保忠调任新职,署平度知州邹崇孟接任,“重为补缀”,邹并为之撰序。新知州吴慈抵任时,“正逢重修志乘”,亦为之撰序。该志用时4年(1843~1846年)参加修志总人数达96人。该志裨补前志之阙漏,“正前志之误者数十事,为文不下20万言”,是该域现存旧志中部头最大、内容最丰富、错误最少的一部志书。
  1890年(清光绪十六年),始修《平度志要》。至志成费时至少十年。知州陈尔延为之撰序,邑人王松翰任主编。该志与1908年(清光绪三十四年)由张世卿修、王菘翰纂的《平度州乡土志》均为手抄稿本,皆属“简志”。
  1936年,《续平度县志》修成。前平度县县长丁世平、张骧伍,平度县县长刁承襄督修,并为之作序,总纂为清举人尚庆翰。参加编纂者共81人。此志前后历时三年,前县长丁世平“奉令督修县志,遵即筹定经费,设立志局,延聘地方士绅耆宿,组织编纂委员会,分任其事”。该志上限接《重修平度州志》,断自1851年(清咸丰元年),并续记了该县近百年大事。


第一篇 第二章  
第二章 旧地方史志书籍提要

第一节 青岛市级旧史志类书籍提要


《青岛全书》谋乐辑。1914年青岛印书局印行。全书分上、下两卷,共265页20万字。用中、德两种文字印刷。有青岛图及沿革略图、照片多幅。本书主要记载德国侵占青岛17年间的社会历史状况。
上卷篇目为:一、参议督署德华董事章程;二、治理青岛、鲍岛、东镇、西镇章程总则;三、华人民事诉讼择要;四、保卫地方治安;五、卫生章程;六、保护林木章程;七、取缔烟土吗啡章程;八、取缔商工各业章程;九、盖户自来水接紧要章程;十、正用钱币衡量章程;十一、中华商会章程;十二、船舶码头并码头各栈户章程;十三、保卫滋生禽兽并打猎章程;十四、海关各项章程;十五、买卖田地章程;十六、消事章程;十七、征收课税章程。下卷篇目为:一、青岛发展史;二、青岛特别高等专门学校组织法;三、地基方面并界内人数;四、商务兴盛一览表;五、加增章程。附:青岛邮政局寄费规章。
《胶州湾》日本人田原天南著。1914年用日文铅印精装1册8篇37万字。本书记载德国侵占前青岛概况和侵占青岛始末,并着重记述德国统治青岛时的全面情况。是一部德国侵占、经营和掠夺青岛、山东的历史。
一篇、总论;二篇、经营;三篇、贸易;四篇、产业;五篇、交通;六篇、防备;七篇、市政;八篇、结论。
《最近之青岛》哲学博士张武编。1919年出版,全书18章90页3万字1册。本书记述内容重事实,今昔沿革,统计精确。
一章、总论;二章、历史;三章、港湾;四章、街市及建筑物;五章、农林;六章、渔盐;七章、工业;八章、矿业;九章、商业;十章、交通;十一章、金融;十二章、教育;十三章、著名团体;十四章、日本官守;十五章、德人经营;十六章、德人防御;十七章、卫生;十八章、游戏。附:宗教、租税、新闻。
《青岛》鲁案公署编。1922年编印,全书15章400页25万字1册。本书记载了中国收回青岛前,德国和日本侵占时期青岛的社会状况。
卷首图片多幅,有胶州位置交通图、青岛市街图、胶济铁路图。照片有中国联合委员会王正廷、德国侵占胶州湾纪念碑、日本侵占胶州湾纪念碑(此二碑是德日帝国主义侵占青岛的罪记,已废)。篇目:一章、沿革(德国、日本侵占);二章、地理(境界、面积、地势、人口);三章、土地;四章、市街及建筑;五章、道路、沟渠、自来水;六章、港湾码头;七章、铁路与矿山;八章、商工业;九章、水产业;十章、交通;十一章、邮政、电报、电话;十二章、财政金融;十三章、教育;十四章、商埠行政及警察;十五章、卫生。附录:青岛旅游指南:火车、轮船、旅馆、酒楼、戏院、妓女、游览名胜等。
《青岛概要》日照人叶春墀著。1922年铅印,全书1册11章7?5万字。
卷首市街图一幅,例言七则。一章、总论;二章、衙署、司法;三章、土地、房屋、租税;四章、公益团体;五章、工商业;六章、教育;七章、交通;八章、卫生设备;九章、农林、渔业、盐业;十章、名胜古迹;十一章附录:律师、报馆。
《青岛要览》日本青岛守备军民政署编。日本人田久江南发行,1922年芦泽印刷所日文铅印,全书19章328页18万字。
卷首市街全图、绪言、插图、照片多幅。一章、沿革;二章、地理;三章、土地、家属;四章、工业;五章、财政经济;六章、教育;七章、宗教;八章、司法;九章、行政警察;十章、卫生;十一章、交通运输;十二章、土木;十三章、铁道矿山;十四章、森林及公园;十五章、水产;十六章、农业;十七章、名胜古迹;十八章、沿线民政要览;十九章、杂录。
《青岛概观》 日本驻青岛总领事馆编。1925年铅印刊行,全书15章40万字。本书记载青岛工商业状况和日本侵占青岛时期情况。
一章、位置;二章、沿革;三章、气候;四章、面积;五章、户口;六章、贸易;七章、教育;鐄八章、交通;九章、电信;十章、商店;十一章、工厂;十二章、工资;十三章、物价;十四章、卫生;十五章、宗教、杂录。
《青岛指南》作者未署名,大约是1932年出版。全书6编3万字。本书记载青岛由海之一角、渔之一村,自“1898年(清光绪二十四年)以来,顿改其自封之步,一跃而为华北之区港”。
第一编概要:沿革、疆域、形势、气候、人口、物产及商品。第二编行政纪要:市行政、市Gov、市捐税、港川、商品检验、司法、移民、官署、市属机关、省属、部属、党务、海军、外国。第三编交通纪要:路程、海程、陆程、铁路、胶济铁路、电话、通用电话、保安电话、长途电话、邮政、轮航……。第四编游览纪要:公园、海水浴场、崂山名胜、娱乐、旅行社、戏院、电影、游艺、票房及俱乐部、跑马场。第五编食宿纪要:食——食品、菜场、市集、自来水、菜馆;宿——公廨、民宿、旅舍、澡室、理发店。第六编社团纪要:1、结社:同乡团体、文化团体、公益团体、同业团体、宗教团体;2、慈善事业:公墓、救济院、医院;3、金融:银行、钱社、典当。附:25岛:唐岛、水灵山岛、水灵山北小岛、水灵山东小岛、竹岔岛、槟榔岛、莲岛、青岛、麦岛、赤岛、大公岛、小公岛、搭连岛、石岛、大福岛、小福岛、鲍鱼岛、戛堤庙群岛、阴岛、毛岛、大鲍岛、黄岛、牛岛、天桥礁、鼓子洋礁。人口在德侵占前6000人,1900年160000人,1922年289000人,1931年387668人。
《科学的青岛》又名《山大化学社丛书之一》。作者未署名。1934年印,全书1册110页6.6万字。本书是以青岛自然科学属性为特点的志体书。前言阐明:“就青岛自然环境诸性质,纂而成一册,名之曰《科学的青岛》”。全书共分青岛沿革与形势、地质(附青岛附近海泥分析表)、气候、自来水问题、道路(附名胜)、人口与生活、陆地交通——胶济铁路、港埠之设备及其贸易概况、盐业与矿业、化学工业、渔业、海洋动物名录、木本植物名录、科学研究机关等类目。附:青岛市区域图1幅,青岛市风景照片6幅,山大科学馆照片、水族馆照片等。
《青岛概览》青岛市Gov招待处编。1937年铅印,全书1册14章230页12万字。本书记载南京国民Gov第一统治时期,青岛市政、社会各方面的概况。
卷首有名胜道路图、市区图、沈鸿烈市长等56幅照片,序言。一章、史地概略;二章、市政纲要;三章、社会行政概况;四章、教育行政概况;五章、公安行政概况;六章、工务行政概况;七章、港务行政概况;八章、财务行政概况;九章、农业行政概况;十章、观象行政概况;十一章、乡区建设概况;十二章、农工商业概况;十三章、交通概况;十四章、各机关社团地址。

TOP

第一篇 第二章  
第二章 旧地方史志书籍提要

第二节 县级旧史志类书籍提要


胶州
明万历《胶州志》余邦辅修、赵慎修纂并序,胡一桂等8人参修。1591年(明万历十九年)刻本8篇。本志是最早的胶州志,是志早佚,仅是明崇祯纪腾蛟《州志辨》辨证。
一篇、地理;二篇、建置;三篇、祠祀;四篇、田赋;五篇、官师;六篇、人物;七篇、选举;八篇、艺文。
明崇祯《州志辨》1628年(明崇祯元年)州人纪腾蛟撰。为明万历胶州志辨正。已失传,后世胶州志中多提及。
清康熙《胶州志》1673年(清康熙十二年)知州孙蕴韬修、邑人高国賧纂,赵秉正等19人参修。6册8卷12万字。该志采摭揣摩,出高国賧一人之手,弃取考核,尚严谨。北京、南京图书馆藏有木刻,胶州市志办公室存复印本。
卷首,有孙蕴韬序和明赵慎修原序,修志人员名单,凡例十则,图七幅:州境、州城、州治、学宫、教武埸、海运、胶莱运河。内容设图考、沿革、疆域、形势、星野、风俗、封建、山川、河海、岛屿、建置、市集、庙宇、古迹、祀典、兵防、物产、地亩、田赋、户口、宦迹、人物、科目、封赠、忠烈、孝义、儒林、武功、隐逸、烈女、坟墓、方技、掾史、医术、仙释、灾祥、大事记和遗文共38门。
清雍正《州志别本》1729年(清雍正七年)州人张谦宜纂。该志是1673年(清康熙十二年)胶州志的辨正,二卷4万字。现存1885年(清光绪十一年)王少岑手抄孤本于山东省图书馆,胶州市志办公室存影印本。
卷首为张谦宜1729年(清雍正七年)序。志目有图考、沿革、疆域、形胜、星野、封建、建置、古迹、地亩、山川、田赋、物产、户口、盐法、祀典、学宫、设官、名宦、军政、海防、武职、漕渠、科目、贡监、封赠、乡贤、宦游、风俗、人物、士行、妇德、隐逸、掾史、坟墓、大事、灾异、方技、文墨、寺观、诗文共40个。
清乾隆《胶州志》周于智、宋文锦修,刘恬纂。1752年(清乾隆十七年)刻,全书8册8卷20万字,简称《刘志》。卷首宋文锦1752年(清乾隆十七年)序,赵慎修1591年(明万历十九年)序,孙蕴韬1673年(清康熙十二年)序。凡例12则。山东、北京、南京、上海、天津、山东师范大学、北京大学等图书馆和山东省博物馆、胶南市档案馆藏有原本,南京自然科学院藏有抄本。胶州市志办公室复印了200部,分藏于胶州市档案馆及全市各部门。
内容设图说、沿革、建置、山川、古迹、田赋、学校、祀典、职官、选举、兵防、宦绩、人物、忠孝、文学、善行、隐逸、方技、烈女、风俗、物产、冢墓、大事记、海运、艺文、杂记等26类。该志体例详备,颇具特色,为志中佳作。
清乾隆《迂斋学古编》1774年(清乾隆三十九年)州人法坤宏撰,刻本。其中卷三“胶志通记”是贯通古今的胶州地方简史。青岛市图书馆存,胶州市志办公室誊影复印100本存有关部门。
清道光《重修胶志》张同声修并序,李图纂,简称《李志》。1845年(清道光二十五年)刻本,全书40卷8册40万字。李图是修志名家,纂有《青州府志》、《重修平度州志》等,应聘时主持胶西书院。该志纂修,功夫深,被誉为善本。山东省、济南市、青岛市、山东大学、山东农业大学、山东师范大学、曲阜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天津市、南京市、上海市、大众日报社、中科院、胶州市等图书馆有藏。
该志40卷,分图、表、志、传、记、考几大类,列目44门。建置、水道、海疆各图一卷。有沿革、道里、封建、历代职官、元职官、明职官、本朝职官、金元选举、明选举、本朝选举、诰敕11表;山川、建置、物产、风俗、赋役、盐法、典礼、学校、兵防、艺文10志;侯王、历代官师(明官师、本朝官师)、历代人物(明人物、事功、文苑、忠节、孝友、笃行、本朝人物、艺术、侨寓外徙、烈女)13传;大事、详异、杂述3记;形胜、古迹、金石、讹疑4考。
清光绪《胶州直隶州乡土志》1908年(清光绪三十四年)修,全书6卷1册。仅存手抄本于山东省博物馆。篇目为:地理:历史、道路、建置、海岸、山水、古迹、户口、氏族、局厂;学校:学堂、巡警;职官:海防、浚河、爱民、诉讼;耆旧:事功、文学、忠烈、孝友、笃行、艺术;兵事;物产。图:胶州全境山脉水源图,此图绘制较为精细;录:记有“隔水与团岛犄角,以扼淮子口之隘,轮船停泊湾内,风浪不作,安若堂奥,自光绪二十五年划为德国租界,海口利权与青岛埒”。
《增修胶志》叶钟英、祁庆墀、谢锡文、袁励杰总裁,肖书亭监理,匡超总纂。1931年胶县大同印刷社铅印刊行,线装本上下两函,16册55卷,100余万字。该志集胶州方志之大成,体例详备,资料翔实,内容宏富。该志特点:凡例序言多篇,有谢锡文该志序、赵慎修明万历十九年序、孙蕴韬清康熙十二年序、宋文锦清乾隆十七年序、张同声道光二十五年序。凡例有该志前志凡例、该志前志修志姓氏。该志虽修纂规模最大,但内容陈旧,新事物少。山东省、青岛市、山东师范大学、曲阜师范大学、山东农业大学、青岛海洋大学、胶州师范学校等图书馆均有收藏,1985年胶州市志办公室复印200部分藏于各部门。
志目为:舆图10种65幅;大事记;沿革;道里;山川;形胜;古迹;建置;物产;风俗方言;历代职官;元代职官;明代职官;清代职官;民国职官(员);侯王、历代官师;明代官师;清代官师;清代赋役;民国财赋;盐法;清代学校、民国学校;历代选举;明代选举;清代选举上中下;民国选举;清代典礼;民国典礼;兵制、清兵制;民国兵制;清代兵事、民国兵事;书目上;书目下;金石上,历代金石;金石中,清代金石;金石下、民国金石、金石补遗;历代人物;明代人物;清代人物、功事;清代人物、文苑;清代人物、忠节;清代人物、孝友;清代人物、笃行;民国人物;艺术;侨寓外徙;列女上;列女中;列女下;民社志;祥异;杂述;讹疑。
胶南
清乾隆《灵山卫志》苏潜修纂修并序。1751年(清乾隆十六年)著,全书8卷4册。现存胶南市档案馆。
志目为:图考志:星野图、星野图说、卫舆图、卫舆图说、城池图、学宫图。舆城地志:沿革、疆域、形胜、山川、岛屿、海汛、海运考、马家濠、气候、土产、风俗、古迹。建置志:官署、街区、坊表、坛庙、桥梁、墩铺。兵防志:武职、军屯、武功。学校志:学宫、额数、礼仪、训文、圣贤位次、圣贤颂赞。祀典志:祭期、祭器、祭品、乐器、乐章、祭仪、坛庙祭祀。官职志:经历、仓大使、教授、守备、巡检、宦绩。选举志:科甲、供士、武科、封赠。人物志:忠节、孝子、政绩、懿行、文学。列女志:贞节、烈妇。记事志:大事记、灾异、杂记。艺文志:疏、记、诗、词、说。
清嘉庆《灵山卫续志》宗其彦纂,全书1卷,线本存胶南市档案馆。
即墨
明万历《即墨县志》许铤修、杜为栋纂并序,参修20人。1579年(明万历七年)修,历时5年于1584年(明万历十一年)刻印,该书8篇64目6册15万字。该志是即墨最早的县志,北京图书馆仅存孤本。
全志分为8篇64目。地理:沿革、星野、山川、形胜、附8景、风俗、物产、古迹、丘墓;建置:城池、公署、学校、文庙、社学、戍卫、盐埸、仓铺、市集、坊巷、乡社、堡镇、桥梁、疆域、海口;赋役:田赋、徭役;秩祀:先师殿、启圣祠、名宦祠、乡贤祠、社稷坛、风云雷雨山川坛、邑厉坛、城隍庙、八蜡庙、土地祠、龙王庙、安平君祠、童府君庙、汤尹生祠、李尹生祠;秩官列传;选举:进士、举人;人物志:乡贤传、节义传、流寓传、贞烈传、杂志、武勋、掾阶;寺观:仙流、祥异、异闻、外传。
清康熙《即墨县志》1672年(清康熙十一年)木版刻印,全书2册5万字。基本内容是明万历志的剜版,质量差,文、图不清楚。仅存北京图书馆。
清乾隆《即墨县志》尤淑孝修并序,李元正纂。1764年(清乾隆二十九年)刻印,全书6册12卷18万字,图7幅。尤淑孝、李元正分别作序,并录明万历杜为栋为县志序、凡例、图考7幅于卷首。该志体例以明万历版《即墨志》为宗,续增内容以类补入,沿革图表及封建渊流等内容皆沿袭明万历版《即墨志》。同时对旧志进行了正讹辨误,删繁就简,因而无论在史料的翔实、记述的详略、体例的完备等方面,都前进了一大步。北京、南京、上海、山东、青岛等图书馆和即墨市志办公室均藏有该志刻印本。
志目为:方舆志、建置志、学校志、武备志、赋役志、职官志、选举志、名宦志、人物志、艺文志、大事记、杂稽志。
清同治《即墨县志》林溥修并序、周翕鐄纂,参修近50人。同治七年(1867年)至十二年(1872年)修成刊印。全志8册12卷71目30万字。自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采集百三十年来事迹”,是乾隆志的续修。该志是即墨县志中的一部重要志书,体例较完备,体裁结构较完善,内容丰富,反映了晚清社会状况,对近代历史的研究有参考价值。
志目为:方舆志:星野、沿革、疆域、封建、山川、岛屿、古迹、风俗、物产。建置志:城池、衙署、坛庙、里社、市廛、堤堰、桥梁、坊表、冢墓、恤养。学校志:庙制、学署、学田、义学。武备志:营汛、墩堡、邮驿、海口。赋役志:户口、田赋、徭役、解支、耗羡、盐法、榷税、仓储。职官志:官师、将备。选举志:荐辟、进士、举人、占籍、贡士、武科、褒封、恩荫、例任、椽阶、将材。名宦志:吏治、武功。人物志:名臣、勋绩、忠节、孝义、经儒、文学、懿行、隐逸、侨寓、列女。艺文志:文类上、文类中、文类下、著述。大事志:异数、灾祥、改革。杂稽志:寺观、方伎、释道、海程、拾遗、辨误。
清光绪《即墨乡土志》周铭旗编。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成书,全书上下2卷、5万字,未曾刻印,潍坊市档案馆藏稿本,即墨市档案馆存复印本。该志对捻军在即墨的活动和德国侵占青岛有记述。全书分为历史沿革、人类、地理三门,增设实业、商务等子目。
清《即墨县志正误》清末周翕鐄著,1卷,为同治即墨县志正讹辨误。已失传。县志录有书目。
清《即墨旧闻》清末邑人周荣鉁著,2卷。已失传。县志列有书目。
清《墨志补正》清胶州王葆崇著,1卷,为即墨县志疏正而作。已失传。《胶澳志》有书目。
清《即墨考》清邑人杨玠著,1卷,已失传,《胶澳志》录有书目。
清《即墨人物考》清代邑人黄统中著,1卷,已失传,《胶澳志》录有书目。
清《墨志稿存》清代邑人冯文炌著,13卷,成稿未刻,已失传。《胶澳志》录有书目。
清《即墨志辨》清代邑人孙士斗著,为明万历志疏正而纠讹辨误。已失传。《胶澳志》录有书目。
清《即墨列女志》清代邑人杜?著,1卷。《胶澳志》录有书目,即墨市志办存有复印本。
《马山志》历史曾修过两次:一、清雍正《马山志》,北海人李寅宾纂修并序。1738年(雍正十一年)修,全书6卷59页3万字。该志录有鲁太璞撰《马山宫殿志序》,该序对马山庙内各殿介绍甚详。该书在于记述名山古迹,是研究中国道教的重要史料。1996年6月,由韩乃桂、于成珉、孙道悟等人将该志书进行了重新整理、校点,由青岛市新闻出版局出版。志目分为宫殿支、道藏目录、七真宗派碑、三山传、圣真遗训、艺文志。二、清末,肖英斋著。1卷,主要对县境西部之马山的形势、建筑、释道、轶闻等作了较详细记述。手抄本,现已遗失。
清《鳌山志略》清末邑人周荣?纂,1卷,稿本未刻,已失传。明朝沿海一带始设卫所,以御外侵。当时即墨境内设有鳌山卫和雄崖、浮山二所。
清《雄崖所建置沿革志》清末禀生姚梦白纂。全书八门:建置、户口、赋役、学校、吏治、人物、营城、拾遗。仅见刘心传手抄本,现存即墨市志办公室。
民国《即墨县志稿》杨酉桂修,周正歧纂。1927年始修,1932年成稿,未逮付印,下落不明。即墨市志办公室征得部分残稿。
民国《即墨县志》隋永?纂修。1948年隋永?任即墨县县长,征得蓝仁介、王仁山等人稿本,最后不知所终。现残稿数卷存即墨市志办公室。
平度
明正德《平度州志》1516年(明正德十一年)知州孙器修,官一夔纂并序。知州郭维渊1536年(明嘉靖十五年)前后主持刻印两卷本,早佚。仅有志序存于清康熙《平度州志·艺文志》中。
清康熙《平度州志》李世昌纂修并序。1666年(清康熙五年)刻,全书4册12卷10万字。该志仅存孤本,山东省博物馆藏有该书刻本,平度市图书馆藏有手抄本。
全书12卷。志目有沿革、星野、形势、疆域、山川、城池、风俗、帝迹、封建、公署、学校、乡村、田赋、职官、名宦、乡贤、物产、驿传、古迹、桥梁、坊表、人物、科贡、褒封、流寓、忠孝、列女、祀典、陵墓、寺观、灾异、艺文(包括诏、书、歌、诗、八景诗、赋、谣、赞、铭)、传、墓志、记。附:《海运全图》、《胶莱河舆图》、《胶莱河舆论》。
清道光《重修平度州志》吴兹修,李图纂,保忠序。1849年(道光二十九年)刻,全书8册27卷30万字。该志仿《史记》体例,有图、表、志、列传、考、记六大类。平度市图书馆、平度市档案馆藏有该志刻印本。
图:18幅;表:沿革表、道里表、封建表、历代职官表、明职官表、国朝职官表、选举表、国朝选举表、封赠表;志:山川志、建置志、物产志、风俗志、赋役志、典礼志、学校志、兵防志、艺文志;列传:五侯列传、官师列传、历代人物列传、明代人物列传、国朝人物列传、列女列传、侨寓外徙列传、方外列传;考:形胜考、古迹考、金石考、讹遗考;记:大事记、杂记。附:《胶莱运河论》。该志对前志讹误做出订正,对胶莱运河记述较详,图例也较详。
清光绪《平度志要》1890年(清光绪十六年)始修,陈尔延修并序,王菘翰纂。1893年(清光绪十九年)编成稿本,抄本2册12卷10万字。1891年(清光绪十七年)山东通志开局重修,陈尔延奉命行事,聘任其事,历时两年编成稿本。王菘翰的后人,又将1893~1900年(清光绪十九年至二十六年)内容补入。该志现存于上海、北京、南京、中科院。
卷首《胶莱河海运全图》。志目有沿革、田赋、职官、学校、礼仪、兵制、水利、仕进、人物、古迹、艺文、杂记。另附王延斌撰《学经就正》、《恒言》、《泥金中古》3本。
清光绪《平度州乡土志》张世卿修,王菘翰等纂。1908年(清光绪三十四年)抄本12卷2万字。1981年平度县图书馆油印本流传。该志具有近代史价值,有反抗割让胶澳租界、绘图索地的情况。
志目为:历史、政绩录、耆旧录、兵事录、人类、户口、民族、宗教、实业、地理、物产、商业。
民国《续平度县志》丁世平、张骧五、刁承襄3人督修,尚庆翰总纂,68人参修。1936年莱阳昌阳书局铅印,全志8册12卷,设5纲38个条目,30万字。民国废州设县,故称县志。该志编修由19人组成修志委员会主持。该志有新政内容,但观点仍旧,大量捻军活动称“捻匪之祸”。平度市档案馆、平度市图书馆均有藏书。
卷首有序、例言、舆图等。志目有疆域志:沿革、山川、道里、乡镇、户口、物产、风俗、宗教、金石;政治志:职官、选举、封赠、荫袭、议会、学堂毕业、典礼、学校、废举、财政、兵防、兵匪之祸、枪会、剿匪;人物志:官师、宦绩、忠义、孝友、单行、文学、艺术、外徙、流寓、列女;民社志:农业、工商业、钱币、物货、平粜、民众团体;艺文志。辨正、附记。
崂山崂山,古、近代属于即墨县,故无县志,只有崂山山志多种。当代始修崂山县志。
明崇祯《崂山志》即墨人、进士、御史黄宗昌撰修,其子黄垣增补完稿,顾炎武作序。清初抄本传世,1916年初刻,1934年铅印重刊1册8卷6万字。该志为山志,分考古、本志、名胜、附宫观建置、栖隐、仙释、物产、别墅、游观等目。略述崂山景物,文字雅洁,结构严密,条理分明,收录许多名胜古迹。
清光绪《崂山续志》即墨县人黄宗昌后代黄兆颚修。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完稿,10卷,约30万字,未付梓,仅有手抄本,现收藏在即墨市档案馆。书中搜集了历代名人以崂山为题材撰写的诗文,对崂山及即墨县境内诸山的名胜古迹、宗教源流作了较详细介绍。该志是续修崂山志,记述详,内容丰,是山志佳作。《续志》一成,首先在黄兆颚的友人中得以传诵,当时就有人赞曰:“自有此志,其得至此山者固可资为先导,既不能至此山者,亦可得诸卧游,而山之古迹奇观且将大显于天下,志之为用大矣哉!”“今得此册而读之,恍置身于上清白云之巅,海上苍苍,弥为向往者久之。”
该志介绍崂山名胜140余处、景点200多个,辑有历代作者238人的1500多篇作品,有诗歌、游记、石刻铭文、碑记、传记、杂记、小说等。
清光绪《崂山志略》周荣?修,1卷。
清光绪《崂山金石录》、《崂山采访录》胶州王保崇修,各1卷。
民国《崂山志》周至元修。《崂山志》始修于1926年,1940年写出《崂山志》初稿,此后又仔细修订,三易其稿。该书按方志体例,分方舆志、形胜志、建置志、人物志、物产志、金石志、艺文志、志余,共8卷,近30万字,详尽记述了崂山的历史沿革、山川海屿、岩峰岭石、潭洞瀑泉、古今建筑和人物等,特别是周至元手录的摩崖、碑刻全文,因原刻有不少已经毁于战乱和“文化大革命”,所以成为今天人们研究崂山的重要资料之一。该书于1993年由山东齐鲁出版社出版。学术界评论说,“周著《崂山志》无论内容之丰富,考察之详尽,考证之准确,还是文笔之优美,在目前公开出版的有关崂山的书籍中,尚无出其左右者。”
《崂山古今谈》即墨人蓝水著,共14万字。全书分为区域、释名、劳山概况、山脉、风景特色、名胜、物产、人物、艺文。蓝一生酷爱山水,曾抽闲七游崂山,所到之处考证其祥。1935年,即萌志撰写《崂乘》,几经沧桑,宿志为衰,积50年之心血,终于1984年脱稿,名为《崂山古今谈》,记述了崂山的山川风物,事故轶闻,释道源流,历代人物及文艺等。文笔独特,不蹈陈规,是了解、研究崂山古今风貌的一本有价值的资料书,1985年8月内部出版发行。

TOP

第一篇 第三章  
第三章 旧志整理

第一节 清代县志考订


  清代以来,历次朝廷下诏修志,青岛地区的各县皆无遗缺,而且许多文人对历代县志之考订、疏证、补正、辨误等方面的著述甚多,盛极一时。其中较有影响的著作有:
  《州志辨》,1628年(明崇祯一年)胶州人纪腾蛟撰。已失传。
  《州志别本》,1729年(清雍正七年)胶州人张谦宜撰,该书对清康熙版《胶州志》进行订正,以考其得失。
  《胶州志前编》,清张宾雁著,该书为清乾隆版《胶州志》进行疏证。
  《新志刊误》,清法坤宏著,该书为清乾隆版《胶州志》订正其误。
  《刘志疏证》,清张宾雁著,该书为清乾隆版《胶州志》补其疏漏。
  《胶志补正》,清王葆崇著,该书为清乾隆版《胶州志》疏证。
  《胶志疏证补》,清张群雁著,该书为清乾隆版《胶州志》疏证补漏。
  《遇斋学古编》,清法坤宏撰。其中卷四中的“新志刊误”篇,纠正了清乾隆《胶州志》一些讹误。
  《即墨县志正误》,清周翕?著,该书为清同治年以前的几部《即墨县志》疏正纠误。
  《即志补正》,清王葆崇著,该书为清代之《即墨县志》疏正纠误。
  《即墨志辨》,清孙士斗著,该书为明万历版《即墨县志》纠错正误。

TOP

第一篇 第三章  
第三章 旧志整理

第二节 德日侵占时期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青岛自1897年被德国侵占,时间长达17年之久,1914年又被日本侵占8年。因此,青岛各项事业之发轫与肇始,大多在这开创初期的25年中,故这一时期的历史资料,对青岛市1982年开始的首届新编地方志工作至关重要。这些资料存于青岛市的,仅凤毛麟角,而北京、南京国家档案馆的馆藏资料,亦支离破碎。因此青岛市自1982年修志伊始,就把搜集德、日统治青岛时期的资料,列为当务之急。
  因德、日侵占时期的资料皆为原文,青岛市史志办公室特聘请通晓德、日文字的专家,共赴北京、南京、上海及东北的一些城市,搜集了大量的德文、日文和英文资料,达2500万字。其中,德占时期的中文版《青岛全书》和德文版的《青岛官报》资料丰厚。日本人田原天南编著的日文版《胶州湾》尤为可贵,该书对德国侵占青岛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和市政建设等方面之论述,极为翔实,为后来许多记述青岛之专著所采撷。此外,记述德、日争夺青岛之战的《青岛攻略小史》和记述日本第一次侵占青岛之《青岛要览》,皆有重要参考价值。这些资料有的已经译为中文,提供各基层修志单位使用,为青岛市的修志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

TOP

第一篇 第三章  
第三章 旧志整理

第三节 旧志考存


  1982年修志之初,青岛市及所属各县(市、区)的史志办公室皆对当地历代修志活动及遗存之志书进行了考察。通过到各大城市的图书馆、档案馆和全国著名大专院校图书馆查阅搜集资料,摸清了这方面的基本情况,并将所需用的旧志复印收藏。
  青岛市史志办公室搜集到1928年出版的《胶澳志》。即墨县史志办公室搜集到明万历版、清康熙版、清乾隆版、清同治版《即墨县志》,《即墨乡土志》、《崂山续志》、《马山志》、《雄崖所建置沿革志》等。胶州市史志办公室搜集到清康熙版、清雍正版、清乾隆版之《胶州志》,还有清道光版《重修胶州志》和民国版《增修胶志》。平度县史志办公室搜集到清康熙版《平度州志》、清道光版《重修平度州志》、清光绪版《平度志要》和民国版《平度县续志》。胶南县史志办公室搜集到清乾隆版《灵山卫志》,还查阅了其部分境域原隶属县的清乾隆版《重修诸城县志》和清道光版《诸城县续志》。莱西县史志办公室搜集并复印了清康熙版《莱阳县志》。崂山县、黄岛区史志办公室亦查阅和复印了与其境有关的旧志。

TOP

第一篇 第三章  
第三章 旧志整理

第四节 旧志的翻印和校订重印


  今之青岛市市区,分属旧时之胶州和即墨县,故青岛的历史资料,大多载于上述两地之旧志。翻印和重印这些旧志,为青岛地区的修志工作提供了许多重要资料。
  1985年,胶州市史志办公室将1752年(清乾隆十七年)版《胶州志》8册、8卷,1931年版《增修胶志》上下两函、16册、55卷,各誊影复印200部,分藏于各部门。1986年12月,即墨县史志办公室与即墨县博物馆合作,将1873年(清同治十二年)版《即墨县志》点校完毕,并对原本中明显的漏、错、别字进行补正,又将繁体字改简化字,内部出版,按成本价出售。重印本将原书之八册合为一本,由即墨第二十四中学印刷厂印刷,共3000册。1996年6月,由韩乃桂、于成珉、孙道悟等人将清雍正版《马山志》进行了重新整理、校点,并由青岛市新闻出版局出版,内部发行。
  《平度县志》(1960本)初稿,是建国后纂修的第一部县志,它在本质上区别于各部旧志。它形式新颖,内容丰富,涵括了30年代以来,特别是建国前后关于平度的大量宝贵史料。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志稿未能付梓。后来又经历了“文化大革命”,志稿行将散失殆尽。有鉴于此,几位原从事档案、党史、文史等工作的专家几次聚议,认为很有必要将志稿修订出版。1994年4月,他们向平度市委、市Gov呈交了请示报告,并旋即得到批准。他们确定了修订志稿“四原则”,即:保、勘、修、补。保,就是总体上保留“志稿”的本来面目,突出时代特点;勘,即文字勘校;修,就是内容上的修改订正;补,就是搜集补充资料。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到1995年6月即印出了大样,10月内部印行W苡∈?000册。《平度县志》(1960本)校勘印刷本,由原平度县政协文史办主任姜圣亭、党史办副主任张升善主校。
  《民国平度县志》,即《平度县续志》重刊本。1996年由平度一中历史教师孙守源主持重刊。该志为直排线装铅印。据孙守源自序,其校勘缘由有四:一、身为中学历史教师,“有幸翻阅了许多世界和祖国的史册,但无处寻读家乡的史书方志,不能了解乡邦文化和先辈业绩,无从对年青一代进行热爱家乡的教育”;二、“近年来,许多远离家乡的海内外人士寻根探源,索求平度旧志”;三、“希望通过前人著述在平度历史古道上寻求参照坐标,使平度早日成为‘现代农业、资源工业、发达科技、文化旅游的中等卫星城市’”;四、旧方志“历经战火劫难,大都散失,仅康熙、道光、民国等志存世,但寥寥无几,难以寻觅,若不重刊,势必久而湮没”。在校勘过程中,“对其文章划分段落,加上标点;将繁体字易为简体字,改生僻异体字为常用字,并校勘错漏,匡正原文舛误,规范了书写格式”。

TOP

第一篇 第三章  
第三章 旧志整理

第五节 旧志资料汇编


  胶南县是1946年新建县。建置之前,县境域分属胶州和诸城县,而现今之胶南,民国时期的部分境域属青岛市区,故胶南地区的历史资料,散见于上述各地的旧志中。为编修好胶南县的初级阶段新一代志书,胶南县史志办公室于1986年始,从清代乾隆版《山东通志》、《胶州志》、《重修诸城县志》、《灵山卫志》,清道光版《诸城县续志》,民国版《增修胶志》、《胶澳志》七部志书中,辑录了有关胶南的资料,编辑成《旧志资料汇编》。该书分序言选、自然地理、经济、政治、军事、文化教育、交通、社会、人物、杂录共10部分,计20万字。1988年由胶南印刷厂印刷500册,内部发行。第四章新编地方志工作

TOP

第一篇 第四章  
第四章 新编地方志工作

第一节 编纂机构


  青岛市史志编纂委员会
  主要职责 1982年2月27日,青岛市史志编纂委员会第一次会议通过的《青岛市史志编纂委员会工作条例》规定,市史志编纂委员会的主要职责为:(一)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指导下,坚持历史唯物主义,贯彻执行国务院和省、市Gov编纂市志的方针、原则。(二)确定《青岛市志》的编纂工作方案,审定编纂工作的年度计划和市志经费开支预算。(三)组织各部、委、办、局及有关单位建立《青岛市志》的分志编写机构。(四)审定各分志的凡例、篇目和成稿。(五)审定《青岛市志》的篇目和初稿,负责《青岛市志》的出版事宜。(六)其他需要编委会解决的重大问题。
  编纂委员会名单
  第一届青岛市史志编纂委员会1982年2月20日,青岛市人民Gov办公室以“青政办发[1982]10号”文件公布第一届青岛市史志编纂委员会。
主任:
  牟周 中共青岛市委常委,市Gov副市长
副主任:
  董海山 中共青岛市委宣传部部长
  王衍宝 中共青岛市委组织部部长
  李延令 青岛市人民Gov秘书长
  衣吉民 青岛市人民Gov顾问
  王智斌 北海舰队副参谋长
  戴树玲 青岛警备区副参谋长
  李仁杰 青岛市人民武装部副部长
  李乃久 中共青岛市委副秘书长
  邢智友 青岛市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
  于矛雷 青岛市政协驻会常委
  伯金斗 青岛市档案局副局长
委员:(以姓氏笔划为序)
  丁一九 青岛市建设委员会副主任
  丁子仁 青岛市史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主任
  于少波 青岛市经济委员会副主任
  于守诰 青岛电业局顾问
  于进海 青岛市台东区Gov副区长
  马 政 青岛市沧口区Gov副区长
  马芹桥 青岛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主任
  王代琳 青岛市人事局副局长
  王明远 青岛市财政局副局长
  王桂浑 民革青岛市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尤芳湖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副教授、情报研究室主任
  卢志忠 青岛市科学技术协会副主任
  孙 波 青岛市计划委员会副主任
  孙宝友 青岛市四方区人大常委会主任
  孙相合 青岛港务局副局长
  孙思哲 青岛市文委副主任
  孙逸超 青岛市城建局顾问
  孙 敦?青岛医学院副教授、马列主义教研室副主任
  许云湘 青岛市财贸委员会副主任
  刘 卓 黄海水产研究所副研究员、秘书处副主任
  刘中华 山东海洋学院图书馆副馆长
  刘伟林 青岛市市北区Gov副区长
  刘吉德 青岛市对外贸易局局长
  刘伯云 青岛市外事办公室副主任
  刘昌权 青岛市邮电局副局长
  刘其信 青岛市黄岛区Gov副区长
  刘琛桂 青岛市水产局副局长
  吕 寰 青岛市文联副主席
  吕维怀 青岛日报社学习生活部主任
  宋 鲁 青岛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
  沈之庸 青岛市出版办公室主任
  沈原生 青岛市纺织工业局副局长
  李 文 青岛市统计局局长
  李步经 青岛市人民防空办公室副主任
  李恩兆 青岛市农委副主任
  李颐年 中共青岛市委调研室副主任
  杨 进 青岛市农科所副所长、高级农艺师
  吴希善 青岛市人民Gov办公室副主任
  陈树林 青岛市第一轻工业局副局长
  张先平 共青团青岛市委副书记
  张晦庵 青岛市教育局副局长
  林 明 青岛市社会科学研究所副所长
  赵 宁 中共青岛市委统战部副部长
  胡树栋 青岛市口岸办公室副主任
  钟德成 青岛市广播电视局副局长
  姜守一 青岛市公安局副局长
  姜逸华 青岛市妇联副主任
  梁友新 青岛市市南区Gov副区长
  梁先凝 青岛市总工会副主席
  聂希文 青岛市文化局副局长
  徐葆芝 青岛市侨务办公室副主任
  黄培进 胶南县Gov副县长
  崔德顺 崂山县Gov副县长
  韩专德 胶县Gov副县长
  韩家骧 青岛铁路分局副局长
  窦郁山 青岛市卫生局副局长
  滕文谭 铁道部四方机车车辆厂副厂长
  潘善国 即墨县Gov副县长
  樊守良 青岛市民政局副局长
顾问:
  李光远 青岛市政协副主席
  陈志藻 青岛市政协副主席,市民革副主委
  马骏农 青岛市人民Gov副秘书长
  孙元信 青岛市图书馆副馆长
  第二届青岛市史志编纂委员会1985年5月3日,青岛市人民Gov办公室以“青政办发[1985]54号”文件公布第二届青岛市史志编纂委员会。
主任:
  臧 坤 中共青岛市委副书记、青岛市人民Gov市长
副主任:
  施稼声 青岛市人民Gov副市长
  李乃久 中共青岛市委秘书长
  李延令 青岛市人民Gov秘书长
  董海山 中共青岛市委宣传部部长兼市文联主席
  高纪明 中共青岛市委宣传部副部长
  马骏农 青岛市人民Gov顾问
  丁子仁 青岛市史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主任
委员:
  张 瀛 中共青岛市委统战部副部长
  李冠升 中共青岛市委政法委副书记
  孙玉谱 青岛市人民Gov办公室主任
  许云湘 青岛市财贸委员会副主任
  王恒顺 青岛市人民Gov文教卫生办公室副主任
  赵元善 青岛市计划委员会副主任
  于少波 青岛市经济委员会副主任
  唐功顺 青岛市农委副主任
  宋 鲁 青岛市科委副主任
  陈龙泉 青岛市建委副主任
  李仁杰 青岛市人民武装部副部长
  王代琳 青岛市人事局顾问
  殷树明 青岛市财政局副局长
  李文? 青岛市统计局局长
  肖义贤 青岛市文化局副局长
  王可润 青岛市档案馆副馆长
  李英群 青岛市社会科学研究所副所长
  乔尚训 青岛出版社副社长
  孙绍南 青岛市史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
  周志公 青岛市史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
第三届青岛市史志编纂委员会1986年8月9日,青岛市人民Gov办公室以“青政办发[1986]162号”文件公布第三届青岛市史志编纂委员会。
主任:
  郭松年 中共青岛市委副书记、青岛市人民Gov市长
副主任:
  施稼声 青岛市人民Gov副市长
  李乃久 中共青岛市委秘书长
  李延令 青岛市人民Gov秘书长
  董海山 中共青岛市委宣传部部长兼市文联主席
  高纪明 中共青岛市委宣传部副部长
  马骏农 青岛市人民Gov顾问
  丁子仁 青岛市史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主任
委员:
  张 瀛 中共青岛市委统战部副部长
  李冠升 中共青岛市委政法委副书记
  孙玉谱 青岛市人民Gov办公室主任
  许云湘 青岛市财贸委员会副主任
  王恒顺 青岛市人民Gov文教卫生办公室副主任
  赵元善 青岛市计划委员会副主任
  于少波 青岛市经济委员会副主任
  唐功顺 青岛市农委副主任
  宋 鲁 青岛市科委副主任
  陈龙泉 青岛市建委副主任
  李仁杰 青岛市人民武装部副部长
  王代琳 青岛市人事局顾问
  殷树明 青岛市财政局副局长
  李文  青岛市统计局局长
  肖义贤 青岛市文化局副局长
  王可润 青岛市档案馆副馆长
  李英群 青岛市社会科学研究所副所长
  乔尚训 青岛出版社副社长
  孙绍南 青岛市史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
  周志公 青岛市史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
  青岛市史志办公室
  主要职责 1982年2月27日青岛市史志编纂委员会第一次会议通过的青岛市史志编纂委员会工作条例中规定,青岛市史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的主要任务(职责)为:一、执行编委会的决定,负责处理编委会的日常工作;二、拟定《青岛市志》的编纂工作规划和每年的具体工作计划,编造市志经费预算;三、负责组织资料的征集、研究工作,编纂《青岛市志》和有关资料;四、督促、指导各分志、专志的编纂业务工作;五、组织交流编纂分志、专志的工作经验,处理各分志之间有关相互交错的历史事件、资料、人物等事项;六、负责编辑出版《青岛市志通讯》、《青岛市志资料选编》;七、定期向编委会汇报工作。
  1988年青岛市人民Gov决定青岛市史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在原职能和任务不变的情况下,承担编纂出版青岛市人民Gov综合性大型年刊《青岛年鉴》的任务。
  1991年1月,在青岛市人民Gov下发的《各部门职责和行政首长职责》中,又进一步明确了青岛市史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的主要任务和职责。其主要任务是:在市委、市Gov的领导下,贯彻执行上级关于编纂地方志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各项指示,全面落实、完成市志、县(市、区)志编纂任务以及逐年出版《青岛年鉴》。其职责是:一、根据编志工作发展规划,具体组织落实各类志书的编纂任务,并制订实施规划的年度工作计划;二、制订市志总纂方案,检查督促市志各主编单位和承编单位编纂任务的落实。指导市志各分志的编纂工作,撰写部分分志,总纂合成市志书稿,具体负责市志的出版事宜;三、负责各县(市、区)志编纂工作的业务指导,协助市Gov、市史志编纂委员会审定各县(市、区)志的送审稿,并负责县(市、区)志办公室业务工作的指导、组稿、统稿、统编以及出版事宜;四、负责名山志《崂山志》工作的业务指导和编纂出版事宜;五、开展方志专业理论研究活动,交流编志工作经验。根据需要培训编志人员,提高编志队伍的素质;六、编辑出版《青岛史志》刊物。编印现实工作需要的有关史志资料;七、承办市委、市Gov和市史志编纂委员会交办的其他事宜。
  1993年,中共青岛市委“青普发[1993]70号”文件通知,青岛市史志编纂委员会不再保留。同年12月,青岛市机构编制委员会以“青编字[1993]196号”文件批复,同意将青岛市史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更名为青岛市史志办公室。
  1995年,根据市级机关机构改革“三定”方案,青岛市史志办公室的主要职责是:一、贯彻执行国家和省关于编纂地方志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各项指示,围绕全市各级志书、年鉴的编纂出版和地情资料的研究、开发、利用,进行调查研究,提出政策性建议和制定各项规范、标准及管理办法,并负责组织实施,进行协调、指导、监督、检查;二、负责《青岛市志》总纂方案的规划、调整和组织实施;落实市Gov下达的史志、年鉴年度重点工作目标;承担《青岛市志》的总编、出版及发行工作;三、负责《青岛年鉴》的编纂、出版及发行工作,承担省Gov、市Gov下达的《山东年鉴》、《中国城市年鉴》(青岛部分)的编写和发行任务;四、负责对乡镇志、厂矿志及部门志和各类专业年鉴的业务指导;组织协调县(市、区)志书出版后的志后工作。五、负责组织协调全市各有关方面为山东省情资料库收集、整理、提供青岛方面的资料、信息和研究、开发利用成果。负责青岛地方志学会和青岛年鉴协会的组织筹备及日常管理工作;负责地方志及年鉴理论研究和业务培训。六、完成市委、市Gov交办的其他事项。
  机构设置 1984年11月2日,青岛市编制委员会以“青编字[1984]146号”文件,正式核定青岛市史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为事业编制20人。
1985年1月,中共青岛市委、市人民Gov下达“青发[1985]14号”文件,明确青岛市史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下设三个科,即秘书资料科、业务指导科、编辑科。1987年3月,三个科分别改为秘书资料处、业务指导处、编辑处。
  1988年,根据《市Gov办公厅转发市史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关于编纂出版〈青岛年鉴〉的报告的通知》精神,市Gov决定从1988年起每年编辑出版一期《青岛年鉴》,国内发行。这项工作任务具体由市史志办公室设立年鉴编写组负责完成。
1993年,经市编委同意,将业务指导处改为编辑一处,负责指导市志的编纂业务,将编辑处改为编辑二处,负责年鉴的编辑和对县(市、区)志的指导工作。
  该年,青岛市史志办公室更名后,其人员编制、内设机构未变。
  1995年7月,市史志办公室根据工作需要,并经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同意,对内部机构又作了调整。除秘书处未作变更外,将编辑一处改为编审处,编辑二处更名为业务指导处,并新建年鉴编辑部。
  秘书处主要职责:协助领导处理日常事务;负责机关人事、文秘、保密、安全保卫、接待、财务等行政后勤工作和纪检工作;组织安排重要会议,督查落实会议决定事项。
编审处主要职责:负责《青岛市志》总纂方案的具体实施,分志终审出版年度计划;负责市志各分志篇目的研究、协调并提出篇目的具体设计意见;负责分志稿的编审以及志书出版的具体事宜;负责总编会议的准备工作,并就编审工作中的重大业务问题提出待研究的意见;负责制订、完善《青岛市志》总纂工作的有关规范性文件;具体组织市志各分志修志人员的理论研讨和业务培训。
业务指导处主要职责:对《青岛市志》未成稿单位的资料征集、撰稿工作进行指导和督促、检查;对乡镇志、厂矿志和部门志编纂、出版工作进行调查研究,拟定有关管理规范、办法,并进行业务指导;组织、协调县(市、区)志书出版后的工作;承担为省情资料库收集、整理有关资料信息的编写及组织协调工作。
  年鉴编辑部主要职责:根据市Gov主办年鉴的指导思想和基本要求,在市史志办公室的领导下,具体负责《青岛年鉴》的宣传、框架设计、组稿、编辑、广告征集和出版,自办发行及业务培训;指导全市各类专业年鉴的编纂工作;承办《山东年鉴》、《中国城市年鉴》以及与年鉴相关的各类书刊(青岛部分)的撰稿和发行工作。承担青岛年鉴协会的筹备工作及协会成立后的有关事项。
  青岛市史志办公室领导名单
青岛市史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1982~1986年)
主 任:丁子仁
副主任:孙绍南(1985年4月免)
    周志公(1984年10月任)
青岛市史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1986~1993年)
主 任:郑世侗(1986年9月任)
副主任:李英群(1991年5月免)
    张书荣(1991年8月任)
    周志公(1986年9月任副局级)
青岛市史志办公室(1993~1996年)
主 任:郑世侗(1996年1月免)
副主任:高国耀(1994年2月任)
    张书荣
    周志公(1995年9月免)
    郑真何(1994年2月任)
青岛市史志办公室(1996~1998年)
主 任:
副主任:高国耀
    王柴(1996年5月任)
    张书荣(1996年7月免)
    郑真何
青岛市史志办公室(1998年~2001年)
主 任:高国耀(1998年4月任)
副主任:王 柴(2001年2月免)
    郑真何(2001年4月免)
    王现军(2001年2月任)
    张子忠(2001年8月任)
助理巡视员:段祥泰(2001年12月任)
  《青岛市志》主、承编单位编志机构 1982年初,青岛市提出新编地方志的任务,并组建了青岛市史志编纂委员会及其办公室。同年5月召开了第一次地方志工作会议,同年7月市Gov又发出了“青发[1982]88号”文件,对编志工作的指导思想、任务要求、组织领导、干部配备和经费开支作了明确规定。自此,承担《青岛市志》编纂任务的各有关单位,都将编志工作列入议事日程,确定了分管领导,建立了工作班子,成立了编志机构。
  根据当时的《青岛市志》总体设计要求,青岛市局级以上单位、中央及省驻青单位、驻青部队共88个单位,建立了史志编纂委员会(或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这些承担《青岛市志》编纂任务的单位,有的单独主编和承编一部分志,有的是几个单位共同承编一部分志。主、承编单位的下属机构根据承编任务成立了数量不等的编写办公室和编写小组。以市教育局为例,为了完成教育志的编纂任务,又下设5个区教育局史志办公室,并在50余所中学设立了史志编写小组。市商业局也在其所属的15个单位,建立了史志办公室或编写小组。据不完全统计,当时青岛市的各级编志机构多达数百处。
  1986年,《青岛市志》的篇目,在一、二、三稿的基础上,形成了《青岛市志总体设计》第四稿,共有58个分志。据此,《青岛市志》的各主、承编单位扩大为121个。
1989年7月,由于《青岛市志总体设计》的进一步修订,《青岛市志》的各主、承编单位扩大为133个。
  1991年,《青岛市志》由两卷本改为10卷本后,重新调整《青岛市志》的总体设计,其主、承编单位又扩大为148个。自1994年《青岛市志》按分卷逐步出书后,各主、承编单位的编志机构亦随之逐步撤销。
  县(市、区)编志机构 1982年,青岛市辖有即墨、平度、胶县(1987年改为县级市)、胶南、崂山、莱西6个县和市南、市北、台东、四方、沧口、黄岛6个区,除市内5个区外,其他5县、1市、1区皆有修志任务。自1982年起,这些县(市、区)皆先后成立了史志编纂委员会及其办公室。即墨县于1982年2月成立史志编纂委员会,并同时组建编委会所属之史志办公室;平度县于1982年2月成立史志编纂委员会,同年7月组建编委会所属之史志办公室; 胶县于1982年4月21日成立史志编纂委员会,并同时组建编委会所属之史志办公室。 胶南县于1982年5月26日成立史志编纂委员会,并同时组建编委会所属之史志办公室;崂山县于1982年7月5日成立史志编纂委员会,并同时组建编委会所属之史志办公室;莱西县于1983年6月4日成立史志编纂委员会,1984年5月组建编委会所属之史志办公室;黄岛区于1982年3月31日成立史志编纂委员会,并同时组建编委会所属之史志办公室。在上述五部县志、一部市志和一部区志的编纂过程中,又各自在其辖区内成立了许多专业志、部门志和乡镇志的编写机构,据粗略统计,总共达442处。
  即墨县 1958年,即墨县成立了《即墨县志》修志4人小组,由副县长薛万桂主持编修,责成图书馆馆员等2人编写,县委办秘书协助工作。没有为修志批拨专项经费,所用办公用品由县人委办公室解决。1960年基本完成草稿,即停止编修。1982年2月,成立即墨县县志编纂委员会和办公室,调配人员编修《即墨县志》。
  县志编纂委员会  第一届县志编委会有成员43人,其中主任1人、副主任8人、委员34人。主任隋树勋(1982年2月至1985年5月),分管副主任潘善国 (1982年2月至1987年6月)。1985年6月成立第二届即墨县县志编委会,有成员23人,其中主任1人、副主任5人、委员17人。主任肖世诚(1985年6月至1987年6月),分管副主任潘善国。1987年7月成立第三届即墨县县志编纂委员会,有成员14人,其中主任1人、副主任3人、委员10人。主任赵克志(1987年7月至1990年5月),分管副主任曲修珂(1987年7月至1990年5月)。1990年6月成立第四届即墨市志编纂委员会,有成员14人,其中主任1人、副主任4人、委员9人。主任孟广耀(1990年6月任),分管副主任李淑华(1990年6月任)。
  县志办公室 即墨县县志办公室于1982年2月成立。隶属县志编委会,正局级编制12人,内部分资料征集、编辑、业务指导、行政管理等项工作,县财政每年拨修志专款,总计150万元,办公地点设在县Gov大楼。1992年10月县志办公室与中共即墨市委党史办公室合并成为即墨市志办公室。1993年10月即墨市志办公室并入即墨市档案馆,内设承担史志、年鉴工作的年鉴编辑科。
主 任 赵宇晓(1982年2月至1984年6月)
    于成珉(1984年6月至1987年5月)
    韩乃桂(1987年8月至1990年4月)
    邵立教(1990年6月至1993年9月)
副主任 邵立教(1982年2月至1990年5月)
    李延仁(1982年2月至6月)
    韩乃桂(1984年12月至1987年7月)
  修志人员 新县志专职修志人员12人,其中男10人、女2人;60岁以上3人、40~59岁3人、30~39岁6人;大学1人、大专9人、中专2人;具有副高级职称的2人、中级职称的8人、初级职称的2人。全市承编单位修志人员150余人,所有参与此项工作的人员500余人。
  胶州市
  县志编纂委员会 1982年4月,胶县县志编纂委员会成立。以后更迭三届。第一届胶县县志编纂委员会有成员40人,其中主任1人、副主任4人、委员35人。主任赵文平,副主任从淇滋、李德功、徐华林、战德俊。1985年5月成立第二届胶县县志编纂委员会,有成员14人,其中主任2人、副主任5人、委员7人。主任王志圣(1986年离职)、高志喜(1986年11月任职),副主任刘可德、张海楼、韩专德、郝承德、张殿忠。1987年6月成立第三届胶州市志编纂委员会,有成员17人,其中主任1人、副主任5人、委员11人。主任高志喜,副主任刘可德、韩专德、孙百刚、徐华林 、刘成君(1990年8月任职)。
  县志办公室 胶县县志办公室成立于1982年4月,随即组建专业班子。1987年4月改为胶州市志办公室。
主 任 战德俊(1982年4月兼任)
    贾福明(1987年3月任)
副主任 王振东(1982年4月任,1987年3月免)
    张树棠(1982年4月任)
    王树伟(1984年5月任)
    高侠义(1988年7月任)
  修志人员 《胶州市志》专职修志人员先后有18人,其中男16人、女2人;50岁以上10人、50岁以下8人;大中专文化程度以上11人;具有副高级职称的1人,中级职称的11人、初级职称的6人。全市承编单位修志人员130余人,所有参与此项工作的工作人员达400余人。
  胶南县
  胶南修志始于1982年。是年5月26日,县Gov公布成立胶南县史志编纂委员会,由副县长黄培进任主任,全县57个承编单位负责人任委员。之后,编委会三次调整。
史志编纂委员会第一届胶南县史志编纂委员会(1982.5~198.8),主任黄培进,副主任杨桂秀、王文学、孙堂。第二届胶南县史志编纂委员会(1985.8~1988.5),主任姜志凤,副主任刘锡政、赵光亮、张学仁、管益仲、黄绪义。第三届胶南县史志编纂委员会(1988.5~1989.10),主任战德俊,副主任万邦合、王增实、程吉文、黄绪义。第四届胶南县史志编纂委员会(1989.10~1993.10),主任王寿志,副主任万邦合、王增实、程吉文、黄绪义。
  史志办公室 胶南县史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成立于1982年5月26日。初为临时机构,归属县Gov办公室领导。1984年8月改为常设副局级事业单位。办公室为财政全额拔款事业单位,每年拔专项史志事业费10000元。人员工资费用及志书出版费用全部由市财政解决。1990年6月升为正局级事业单位。1993年11月裁撤,业务划归市Gov办公室。
主 任 崔立德(1982年5月任)
    黄绪义(1984年11月任)
副主任 彭煜文(1985年12月任)
    龚振山(1992年11月任)
    王承友(1988年3月任)
  修志人员 胶南县史志办公室内部设编辑部、人秘科两个股级机构。专职人员10名,其中大专文化4人,中专文化6人;编辑5人,助理编辑3人。编志过程中,全市57个承编单位共有参修人员150余名。
  莱西县
  县志编纂委员会 1983年6月组建莱西县县志编纂委员会,成员12人,主任生世鉴,副主任王振声、王学义、刘岐、委员8名。1984年5月莱西县志编纂委员会正式成立,有成员13人,其中主任1人、副主任2人、委员10人。主任赵克志,副主任隋维坤、张岱松。1987年7月成立第二届莱西县志编纂委员会,有成员19人,其中主任1人、副主任3人、委员15人。主任肖世诚,副主任隋维坤、魏保维、张岱松。
  县志办公室 莱西县县志办公室成立于1984年5月,副局级事业单位,隶属于县志编委会。1987年7月县志办公室由副局级升格为正局级事业单位。县财政每年拨款5000~10000元作为专项经费,遇到印刷出版等单独列支临时申请经费。1990年12月撤销县志办公室。
  主 任 张岱松(1984年5月任)
  修志人员 专职修志人员6人,男性,30~40岁的2人,40~50岁的4人,50岁以上的1人,大学本科学历4人,大专学历1人,中专学历4人。中级职称的4人,初级职称的1人。
  全县各部门及乡镇承编单位参加此次修志的总人数230人,主要成份为本单位离岗或离退休的老领导或知情的老同志以及退离休的老教师、干部,分布在全县22处乡镇和45个县直部门。全县所有参与此次工作的人员总数达370人。
  平度县
  县志编纂委员会1982年2月,平度县Gov成立平度县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下设办公室,1984年7月,平度县Gov对编委会作了调整。平度县第一届地方志编纂委员会(1982年2月~1984年7月),主任孙士宽,副主任崔斯强、展文县。平度县第二届地方志编纂委员会(1984年7月~1988年12月),主任陶洪信,副主任崔斯强、崔鹏坤、杨新民。
县志办公室平度县志办公室成立于1982年2月,隶属于县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为财政拨款事业单位。
  主 任:郭典明(兼)
  副主任:杨新民(1982年11月~1988年12月)
      李诚(1982年2~11月)
      宋希方(1982年2月兼任)
      任怀良(1982年2月兼任)
      王希成(1985年5月~1988年12月)
  修志人员 专职修志人员共5人,其中男3人,女2人;20~30岁1人,30~40岁2人,40-50岁2人;大本毕业2人,高中毕业2人,初中毕业1人;晋升高级职称的2人,中级职称的1人。承编单位修志人数总达100人,全县所有参与此项工作的人员总数达200余人。
崂山县
  《崂山县志》编纂委员会 第一届《崂山县志》编纂委员会于1982年7月5日成立,有成员45人。其中,主任1人,副主任7人,委员37人。主任辛克宝,副主任黄守诚、韩雨亭、林中五、齐述考、张炳功、董玉卿。第二届《崂山县志》编纂委员会于1984年11月3日成立,共有成员17人。其中,主任1人,副主任6人,委员10人。主任李华瑞,副主任黄守诚、王知斗、齐述考、陈志升、姜相华、董玉卿,第三届《崂山县志》编纂委员会于1987年11月13日成立,共有成员16人。其中,主任1人,副主任4人,委员11人。主任李华瑞,副主任李恺心、王言宝、王益山、董玉卿。
  县志办公室 崂山县志办公室成立于1982年7月,工作人员6~8人,列事业编制,由县Gov办公室负责管理,经费由办公室编造预算,列地方财政开支。
  主 任 董玉卿(1982年7月任)
      陈黄基(1982年7月任)
  修志人员专职修志人员14人,兼职修志人员107人。
  黄岛区
  《黄岛区志》编纂委员会 1982年3月31日,《黄岛区志》编纂委员会成立,有成员35人,其中主任1人、副主任4人、委员30人。主任刘建华、分管副主任钱善本。
  史志办公室 1993年经济技术开发区与黄岛区两区体制合一前,黄岛区设有史志办公室,组建于1982年3月31日,隶属于当时的黄岛区Gov,为正局级事业单位,编制5人,设领导职位2人。两区体制合一后,根据机构改革的需要,黄岛区史志办公室被撤销,其工作职能放在管委(区Gov)办公室,原有的史志工作人员全部调转其他部门。1996年,工委办、管委办、接待办三办合一,史志工作职能放在工委管委办公室,由区档案局承担具体工作。
  修志人员 专职修志人员6人,兼职修志人员200余人。

TOP

第一篇 第四章  
第四章 新编地方志工作

第二节 修志人员


  首届修志,卷秩浩繁,人员众多,是全社会共同参与的一项巨大的文字工程。参加编志的人员,有专职和兼职之分,专职人员中又有市史志办公室与各县(市、区)史志办公室之分,兼职人员则是各分志、专业志、部门志、乡镇志的编纂人员,至于参与编志的事务性工作人员,则时有增减,人数不定。据粗略统计,青岛市和各县(市、区)的专职编志人员为89人,《青岛市志》各主、承编单位及其下属单位之兼职编志人员共约1500人,各县(市、区)兼职编志人员共约1337人,总计约2840人。如果再加上各级史志编纂委员会或领导小组的成员,以及参加审稿、修订、打印、校对之人员,参加青岛市首届修志人员之总数,可达5000~6000人。
  青岛市史志办专职人员 1982年2月20日公布成立青岛市史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有工作人员10 人,列事业编制,由市Gov办公室负责管理。经费由市Gov办公室编造预算,单列户口,列地方财政开支。1984年11月青岛市史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定编制为20人,1985年1月明确为市局级事业单位。1986年1月,经市编制委员会批准,市史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分秘书资料、业务指导、编辑三个科。由于种种原因,直到1987年3月上述三个科分别改为处后,人员方满额,当时为主任3人、秘书资料处6人、业务指导处6人、编辑处4人。嗣后,虽有个别人员调出调进,但一直保持20名人员之编制。1993年12月,青岛市编纂委员会办公室更名为青岛市史志办公室,人员编制未变。1995年1月27日,青岛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同意青岛市史志办公室组建“青岛年鉴编辑部”,为处级事业单位,编制6人(后增为12人),所需经费自收自支。
  至2000年底,青岛市史志办公室共有专职人员17人,其中男12人,女5人,年龄20~30岁3人,30~40岁5人,40~50岁5人,50岁以上4人。文化程度大本以上7人,大专9 人,中专1人。
  各县(市、区)史志办专职人员 各县(市、区)史志办公室共有专职修志人员69人,其中,即墨县12人、平度县5人、胶州市18人、崂山县14人、胶南县8人、莱西县6人、黄岛区6人。
兼职修志人员《青岛市志》的133个主、承编单位及其下属单位,共有兼职修志人员1500余人。
各县(市、区)志的承编单位,共有兼职修志人员1337余人。其中,即墨县300余人,平度县200余人,胶州市150余人,崂山县107人,胶南县150余人,莱西县230余人,黄岛区200余人。
  青岛市自1982年开始编修《青岛市志》以来,在中共青岛市委、青岛市Gov的关怀领导下,在省史志办公室的关怀与指导下,广大修志干部的政治和业务素质不断提高,全市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1987年青岛市获省级地方志先进集体2个,先进工作者9名;1990年青岛市获省级地方志先进集体3个,先进领导干部7名、先进工作者9名。1986年获市级地方志先进集体85个、先进工作者82名;1990年获市级地方志先进集体53个、先进工作者233名。1990年青岛市首次被评为1987~1989年全省史志工作先进地方。1996年获全省地方史志工作先进集体,3名同志被评为省地方史志工作先进个人,并分别荣记二、三等功。1997年获市级地方志先进集体11个、先进工作者47名。2000年青岛市被评为山东省史志工作先进单位,2名同志被评为省史志工作先进个人,并分别荣记二、三等功。2001年获市级地方志先进集体19个、先进工作者22名。

TOP

第一篇 第四章  
第四章 新编地方志工作

第三节  修志成果


  青岛市首届修志成果为:市志,县(市、区)志,名山志。
  市志即《青岛市志》,共分66卷,约1400万字。另外增加一部《青岛世纪图志》和反映修志历史的《青岛市志·方志志》、《青岛市志·总目录》。
  县(市、区)志一、《即墨县志》,除概述、大事记、附录外共设35篇、163章、588节。共105万字,1991年9月由新华出版社出版;二、《平度县志》,除概述、大事记外,共设29篇、140章、406节,共90万字,1987年6月内部出版;三、《胶州市志》,除概述、大事记、人物、附录外,共设31篇、148章、505节,共150万字,1992年5月由新华出版社出版;四、《崂山县志》,除概述、大事记、附录外共设35篇、176章、535节,共135万字,1990年4月由青岛出版社出版;五、《胶南县志》,除概述、大事记、附录外,共设30篇、147章、405节,共100万字,1991年6月由新华出版社出版;六、《莱西县志》,除概述、大事记、人物、附录外,共设32篇、176章、426节,共108万字,1990年10月由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七、《黄岛区志》,除概述、大事记、人物、附录外,共设7编、52章、229节,共72万字,1995年6月由齐鲁出版社出版。
  名山志即《崂山志》,除概述、大事记、附录外共设10章、63节,全书约48万字,1999年6月由新华出版社出版。

TOP

第一篇 第五章  
第五章 《青岛市志》编纂

第一节  编纂始末


  《青岛市志》的编纂工作始于1982年。该年2月20日,中共青岛市委、青岛市人民Gov 根据山东省搣鲁政办发[1981]66号攠文件精神,决定成立青岛市史志编纂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同年2月27日召开青岛市史志编纂委员会会议,通过了《关于编纂〈青岛市志〉的工 作方案》和《青岛市史志编纂委员会工作条例》。1982年5月,召开青岛市第一次地方志 工作会议。同年7月,中共青岛市委、青岛市人民Gov批转了青岛市史志编纂委员会《关于 当前工作情况和今后意见的报告》。自此,便启动了《青岛市志》的编纂工作,在18年的编 纂过程中,大体可分为四个阶段。?
  酝酿准备 时间为1982~1985年底。编志初期的思想发动,卓有成效 ,承担《青岛市 志》编纂任务的各单位,都把这项工作列入了本单位议事日程,确定分管领导,建立修志机 构,配备相应人员,解决编志经费。作为修志的四项主要准备工作,在此阶段亦获得了较大 进展:一是初步建立了88个主、承编单位的编志机构;二是形成千余人的修志队伍;三是各 级志办搜集了1.2亿字的编志资料;四是市史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制定了《青岛市志总体设 计》(第三稿),共设置了43部分志,而大多数主、承编单位也据此列出各分志的细目。在 取得上述工作成绩后,青岛市人民Gov于1985年11月13日召开了青岛市第二次地方志工作会 议,在总结前阶段工作经验的基础上,适时地将《青岛市志》转入了编写阶段。?
  统筹编写 时间为1986~1990年底。为搞好市志的编写,本阶段的初 期,仍将《青岛 市志》总体设计的修订和完善作为工作重点。经过六期研讨会,于1987年1月22日形成了《 青 岛市志总体设计》第四稿,共设58部分志、380篇、1250章。与此同时,还制订了《〈青岛 市志〉凡例》、《〈青岛市志〉行文规定》和《〈青岛市志〉编写分工表》等必要的修志文 件。当时,在58部分志所涉及的主、承编单位中,已经试写的有10个单位,准备着手试写的 有26个单位,处在资料阶段的有27个单位,还有不少单位尚未起步。在这58部分志中,由市 史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主编的有3部,由一个单位主、承编合一的有20部,由几个单位共同 承编而由一、二个单位主编的有35部。《青岛市志》的编纂工作,就在这种繁杂和艰难的情 况下,开始了全面启动。随着时光的推进,工作发展的不平衡、志稿质量参差不齐、修志局 面的难以控制和管理工作上的鞭长莫及等等矛盾,接踵而来。导致《青岛市志》的总纂合成 工作,久拖而难以实现。?
  改弦突破 时间为1991~1993年底。自1990年起,市史志编纂委员会 办公室就着手采 取措施,努力扭转被动局面。自同年10月起,对《青岛市志》中基础较好的《青岛市志· 交通志》、《青岛市志·海港志》和《青岛市志·邮电志》3部分志,进行重点指导,并积 极探索早出成果的途径。1991年决定将原设计的上、下两卷的《青岛市志》,改为10卷本 分卷出书。同年10月15日,市Gov召开《青岛市志·第四卷》总纂工作座谈会,会后,又 进一步将《青岛市志》的10个分卷调为16个分卷,1992年4月25日,由青岛市人民Gov下达 了新调整为16个卷本的《青岛市志总纂方案》。1992年6月12日召开全市史志工作会议, 有针对性地提出分卷实施总纂的意见,并将《青岛市志·交通志》、《青岛市志·海港志》 、《青岛市志·邮电志》、《青岛市志·教育志》、《青岛市志·卫生志》、《青岛市志· 体育志》列为首批实施总纂的分志。1993年上半年,首先分卷总纂的6部分志编写完成并定 稿。同年8月31日,山东省史志办公室对上述6部分志的送审稿作了审查验收批复。历经3年 的探索,终于使《青岛市志》的编纂工作走出了困境。?
  总纂出版 时间为1994~2000年。为了进一步加快《青岛市志》总纂的 进度平衡和便于总 纂工作的组织协调及出版周期的有效接轨,1994年4月,青岛市史志办公室又将原定的《青 岛市志》按16卷分卷出书的方案,改为按独立分志分卷出版发行。同年5月经青岛市人民政 府批准后,首批《青岛市志》的5部分志,于1994年8月按单行本正式出版。嗣后,为适应分 卷出书的要求,青岛市史志办公室调整了机构,充实了人员,加大了措施,通过上下通力合 作和精心组织实施,使《青岛市志》的编纂出版工作,步入了坦途。1995年出版了6部分志 ,1996年出版了10部分志,1997年出版了10部分志,1998年出版了9部分志,1999年出版了1 1部分志,2000年出版了9部分志,2001年出版了4部分志,2002年出版了2部分志,首届《青 岛市志》的编纂出版工作基本结束。?
为适应整部志书的需要,在《青岛市志》已有规模的基础上,又新增了一部《青岛世纪 图志》、一部反映修志历史的《青岛市志·方志志》和《青岛市志·总目录》,使首届修志 分志数量达到69部。另外,以已出版的《青岛市志》各分志为基本依据,用条目体的形式缩 写市志,启动了《青岛地方志简本丛书》的编纂工作。?

TOP

第一篇 第五章  
第五章 《青岛市志》编纂

第二节  主审、总编


主审、副主审?
1994年?
主 审:?
俞正声 中共山东省委常委、中共青岛市委书记、青岛市人民Gov市长?
秦家浩 中共青岛市委副书记、青岛市人民Gov代市长?
副主审:?
程有新 中共青岛市委常委、秘书长?
邹立健 中共青岛市委常委、青岛市人民Gov副市长?
刘鹏贤 青岛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兼秘书长?
闵祥超 青岛市人民Gov副市长?
周迪颐 青岛市人民Gov副市长?
王永生 青岛市人民Gov秘书长?
姜俊山 青岛市人民Gov副秘书长兼办公厅主任?
1995~1996年?
主 审:?
俞正声 中共山东省委常委、中共青岛市委书记?
秦家浩 中共青岛市委副书记、青岛市人民Gov市长?
副主审:?
程友新 中共青岛市委常委、秘书长?
邹立健 中共青岛市委常委、青岛市人民Gov副市长?
刘鹏贤 青岛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兼秘书长?
闵祥超 青岛市人民Gov副市长?
王永生 青岛市人民Gov秘书长?
姜俊山 青岛市人民Gov副秘书长兼办公厅主任?
1997年?
主  审:?
俞正声 中共山东省委常委、中共青岛市委书记?
秦家浩 中共青岛市委副书记、青岛市人民Gov市长?
副主审:?
程友新 中共青岛市委常委、秘书长?
邹立健 中共青岛市委常委、青岛市人民Gov副市长?
刘鹏贤 青岛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兼秘书长?
闵祥超 青岛市人民Gov副市长?
王永生 青岛市人民Gov秘书长?
姜俊山 中共青岛市委副秘书长兼办公厅主任?
刘斌宗 青岛市政协秘书长?
毕于岩 青岛市人民Gov副秘书长兼办公厅主任?
1998年?
主 审:?
张惠来 中共山东省委常委、中共青岛市委书记?
王家瑞 中共青岛市委副书记、青岛市人民Gov市长?
副主审:?
邹立健 中共青岛市委常委、青岛市人民Gov副市长?
孔心田 中共青岛市委常委、秘书长?
马论业 青岛市人民Gov副市长?
钱善本 青岛市人大常委会秘书长?
姜俊山 青岛市人民Gov秘书长?
王心泰 青岛市政协秘书长?
孙文虎 青岛市人民Gov副秘书长兼办公厅主任?
孙百刚 青岛市人民Gov副秘书长?
2001年?
主 审:?
张惠来 中共山东省委常委、中共青岛市委书记?
杜世成 山东省Gov副省长、青岛市人民Gov市长?
副主审:?
邹立健 中共青岛市委常委、青岛市人民Gov副市长?
孔心田 中共青岛市委常委、秘书长?
马论业 青岛市人民Gov副市长?
钱善本 青岛市人大常委会秘书长?
姜俊山 青岛市人民Gov秘书长?
王心泰 青岛市政协秘书长?
孙文虎 青岛市人民Gov副秘书长兼办公厅主任?
徐宝站 青岛市人民Gov市长助理?
总编、副总编?
1994~1996年?
总 编:郑世侗、高国耀、张书荣、周志公、郑真何?
副总编:段祥泰、高庆才?
1997年?
总 编:高国耀、王柴、张书荣、周志公、郑真何?
副总编:段祥泰、寿杨宾?
1998年?
总 编:高国耀、王柴、郑真何?
副总编:段祥泰、寿杨宾?
2001年?
总 编:高国耀、王柴、郑真何、王现军、张子忠?
副总编:段祥泰、寿杨宾?

TOP

第一篇 第五章  
第五章 《青岛市志》编纂

第三节  内容提要


  《青岛市志》是由青岛市人民Gov主持、青岛市史志办公室编纂的大型图书。该书卷帙浩繁 ,工程恢宏,涵容万象,约1400万字,共设69部分志,她集思想性、科学性、资料性于一体 ,融 时代特点与地方特色于记述,汇政治、经济、文化、地理、社会、人物于全书,是山东省唯 一按分志编纂而又分卷出书的一部全面反映市情的科学文献。?
  青岛地区昔称胶澳。1891年(清光绪十七年)清Gov议决在胶澳设防,是为青岛建置的开始。 翌年,调登州镇总兵章高元率部移驻胶澳。1897年11月,德国以搣巨野教案攠为借口强占胶 澳,并强迫清Gov于1898年3月6日签订《胶澳租界条约》。从此,胶澳沦为殖民地,山东也 划入德国的势力范围。1914年11月,日本取代德国侵占胶澳,实行军事殖民统治。第一次世 界 大战结束后,中国人民为收回青岛英勇斗争,迫使日本于1922年2月4日同中国Gov签订《解 决山东悬案条约》。同年12月10日,中国Gov收回胶澳,辟为商埠,设立胶澳商埠督办公署 ,直属北洋Gov,其区域与德胶澳租借地相同。1929年4月,南京国民Gov接管胶澳商埠, 同年7月设青岛特别市。1930年改称青岛市。1938年1月,日本第二次侵占青岛。1945年9月 ,国民党Gov在美国支持下接收青岛,仍为特别市。?
  1949年6月2日,青岛解放。建国后,青岛市改为省辖市。1984年4月,被列为全国14个进一 步对外开放的沿海港口城市之一;1986年10月15日,被国务院正式批准在国家计划中实行单 列,赋予相当省一级经济管理权限;1994年2月,被列为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之一。建国以 来,青岛行政区划变动较大。1949年底为市南区、市北区、台西区、台东区、四沧区、李村 区、浮山区。经过几十年的变化,1999年底辖市南、市北、四方、李沧、崂山、城阳、黄岛 7个区和胶州、即墨、平度、胶南、莱西5个县级市。?
  青岛依山傍海,山峦葱郁秀丽叠嶂,大海三面环绕,碧波拥翠,绿树红瓦,碧海蓝天。青岛 空气湿润,雨量充沛,温度适中,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天赐的地理环境、特殊的城市风光 、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景观,构成了青岛集中华文明与欧陆风情为一体的秀丽画卷, 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它地处山东半岛南部,位于东经119°30′,北纬35°3 5′~37°09′,东南濒临黄海,东北与烟台市毗邻,西与潍坊市相连,西南与日照市接壤 。 全市总面积10654平方公里,其中市区1102平方公里,所辖胶州、即墨、平度、胶南、莱西5 市9552平方公里。青岛市除汉族外,有38个少数民族。1998年底全市人口共有699.57万人 。其中,男354.54万人,女345.03万人;5市469.99万人。?
  青岛为海滨丘陵城市,地势东高西低,南北两侧隆起,中间低陷。其中,山地约占全市总 面积的15.5%,丘陵占25.1%,平原占37.7%,洼地占21.7%。全市大体有3个山系。东南 是崂山山脉,山势陡峻,主峰海拔1132.7米。从崂顶向北绵延至 青岛市区。北部为大泽山(海拔736.7米)、小珠山(海拔724.9米)、铁橛山(595.1米)等组 成的胶南山群。市区的山岭有浮山(海拔384米)、太平山(海拔150米)、青岛山(海拔128.5 米)、信号山(海拔99米)、伏龙山(海拔86米)、贮水山(海拔80.6米)等。全市共有大小河流 224条,均为季风区雨源型,多为独立入海的山溪性小河。流域面积大于100平方公里的33条 。按照水系分为大沽河、北胶莱河及沿海诸河三大水系。青岛市大陆海岸线长730.64公里 ,加上所属海岛的岸线,全市海岸线总长862.64公里,其中大陆岸线占山东省全省岸线的 四分之一强。全市海岸线曲折,岬湾相间,面积大于0.5平方公里的海湾有32个。青岛市现 有海岛69个,有10个海岛有固定居民。青岛的矿产资源以非金属矿为主。截至1996年,已发 现各类矿产44种,已被开发利用的有27种。?
  青岛地理位置重要,自然条件优越,经济实力雄厚,历史文化独特。建国50年来特别是中共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青岛的改革开放和初级阶段现代化建设成就显著,城市面貌发生了巨 大的变化,已由解放前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畸型城市发展成为以外贸港口、轻纺工业、海洋科 研、风景旅游为主要特色的初具现代化规模、各项功能较为完善的城市。?
  青岛地处华北经济区和华东经济区的结合地带,与东北经济区跨海相连,并与朝鲜、韩 国、日本隔海相望,是上海与天津之间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和上海与大连之间重要的外贸港 口,经济腹地广阔,发展势头强劲,是沿黄河流域最大的出海口和信息、金融、货物集散中 心之一及连接欧亚大陆桥的重要交通枢纽,并拥有国家批准设立的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 技术产业开发区、保税区、旅游度假区,以其港口贸易、海洋科研、现代工业、发达农业、 金融服务、旅游度假等优势和开发潜力,成为中国最具经济活力的城市之一。?
  青岛是中国五大外贸口岸之一,青岛港现已跨入年吞吐能力逾亿的世界大港行列;1998年青 岛港集装箱吞吐量121.3万TEU,居全国第二位。青岛在轻纺、食品、饮料工业方面素有传 统优势,青岛啤酒出口量居全国第一位。青岛是全国重要的化学工业生产基地,橡胶工业产 值、利税皆居全国前三位;电子和家电工业在全国占有重要位置,空调器、电冰箱销售总额 占 全国第一位,家用电冰箱出口居全国第一位。已形成了对全市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和拉动作 用,并具有在全国有一定影响的海尔、海信、青啤、颐中、澳柯玛、双星、青纺联、凯联、 青钢、一汽青岛汽车厂等十大企业集团。在全国87个驰名商标中,青岛占有5个。?
  1998年,青岛市国内生产总值888.40亿元,占全国的1.12%、全省的12.40%;固定资产投 资总额242.30亿元,占全国的0.85%、全省的11.7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42.03亿元 ,占全国的0.83%、全省的11.38%。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1998年主要经济指标中,青岛 市国内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分别居第九、七位;限额以上产销率97.26%,外贸出 口总额(经贸口径)38.27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8.48亿美元,地方财政收入58.04亿元, 分别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居第三、二、七、四位。?
  青岛市志内容翔实、观点鲜明、气势宏大,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和地方特色,达到了思想性 、科学性和资料性的有机统一。?
  青岛是中国著名的海港城市之一。1904年青岛港的贸易额在华北五港中居第五位,至1913年 已达第三位。1934年贸易额已超过广州港而居全国第四位。青岛解放后,年吞吐量从1950年 的126万吨增至1959年的556万吨。1973年港口吞吐量达到1000万吨。1976年,建成原油输出 能力在1000万吨以上的黄岛一期油码头。1985年建成国内最大的件杂货码头——八号码头。 1988年建成国内最大的现代化原油码头——黄岛二期油码头的20万吨级深水泊位。1990年建 成前湾新港区一期工程的2个杂货泊位,使青岛港成为拥有全国最大的、能停靠5万吨级船舶 的综合性杂货码头和全国最大的、能停靠20万吨级油轮的原油进出口码头。至1990年,青岛 港成为中国沿海以能源输出为主体、散什货并重,集水路、铁路、公路和管道运输为一体的 综合性枢纽大港。青岛港与121个国家和地区的450余个港口通航贸易,1990年吞吐量完成
  3034万吨,列上海、大连、秦皇岛之后居全国海港第四位。《青岛市志》为突出这一特点 , 单设《海港志》予以浓墨重彩。?
  青岛是中国重要的海洋科研基地,全国50%以上的海洋科学家云集于此,其中包括8位中科院 、工程院院士;全国唯一的综合性海洋大学——青岛海洋大学也设在这里。《青岛市志》为 突出这一特点,单设《海洋志》?
  青岛的崂山是国务院首批审定公布的全国风景名胜区之一。景区内主峰雄踞、碧海阑干,千 峦 竞秀、万壑云封,苍松密布、清泉潆绕,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了这人间仙境,成为旅游 胜地。崂山还是道教名山,被誉为道教全真天下第二丛林。为了完整地反映这一特点,《青 岛市志》单设《崂山志》,统合古今资料,对历史文献进行反复的考订,选用最新资料和科 学成果,反映了当代人认识崂山的深度,使该书成为真实反映崂山面貌,具有知识性、科学 性和较高审美价值的初级阶段新山志。?
  最有意义的是,为全面、生动地反映青岛这一历史文化名城拥有的厚重文化内涵,《青岛市 志》设《图志》,以图片为主要形式,提纲挈领地揭示青岛自然与社会、历史与现状。这 对 继承和挖掘文化遗产、丰富民族文化宝藏、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以及直观、准确地解读青岛 以及对外宣传青岛,皆有重要而又深远的意义。?

TOP

第一篇 第五章  
第五章 《青岛市志》编纂

第四节  分志目录


  《青岛市志·大事记》上限自1891年,下限至1998年。分设为:青岛建置初期(1891.6~1897.11);德国侵占时期(1897.11~1914.11);日本第一次 侵占 时期(1914.11~1922.12);北洋Gov统治时期(1922.12~1929.4);南京国民Gov第一 次统 治时期(1929.4~1938.1);日本第二次侵占时期(1938.1~1945.9);南京国民Gov第二 次统 治时期(1945.9~1949.6);青岛解放和基本完成初级阶段改造时期(1949.6~1956.9); 开始 全面建设初级阶段时期(1956.9~1966.5);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5~1976.10);在徘 徊中前进的两年(1976.10~1978.12);初级阶段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8.12~1990.12) 。?
  《青岛市志·沿革区划志》上限从远古到建置初期,下限至1990年。第一篇:历史沿革;第二篇:境域区划。?
  《青岛市志·自然地理志》上限按地质年代进行上溯,下限至1990年。概述。第一篇:地质基础;第二篇:地貌;第三篇:气候、水文;第四篇:土壤;第五篇: 植被;第六篇:自然资源。?
  《青岛市志·海洋志》上限按地质年代进行上溯,下限至1990年。概述。第一篇:海洋地质地貌;第二篇:物理海洋;第三篇:海洋化学;第四篇:海洋 生物;第五篇:海洋调查研究。?
  《青岛市志·气象志》上限自1891年,下限至1990年。概述。第一篇:气象环境;第二篇:气象监测;第三篇:气象管理;第四篇:气象服务;第 五篇:气象灾害;附录。?
  《青岛市志·人口志》上限自1891年,下限至1985年。概述。第一篇:人口规模;第二篇:人口构成;第三篇:人口素质;第四篇:人口管理;第 五篇:计划生育;附录。?
  《青岛市志·中国Our Party青岛地方组织志》上限自1923年8月,下限至1990年。概述。第一篇:历届中共青岛地方组织;第二篇:历次代表会议和代表大会;第三篇: 重大决策纪略;第四篇:党务工作。?
  《青岛市志·政权志》上限自1891年,下限至1992年。概述。第一篇:权力;第二篇:行政;第三篇:人事;第四篇:施政纪要。?
  《青岛市志·政协志》上限自1891年,下限至1993年2月。概述。第一篇:青岛市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协商委员会;第二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山东 省青岛市第一届委员会;第三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山东省青岛市第二届委员会;第四 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山东省青岛市第三届委员会;第五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山 东省青岛市第四届委员会;第六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山东省青岛市第五届委员会;第 七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山东省青岛市第六届委员会;第八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山东省青岛市第七届委员会。?
  《青岛市志·民主党派青岛地方组织志》上限自1947年5月,下限至1990年底。概述。第一篇: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青岛地方组织;第二篇:中国民主同盟青岛地方组织 ;第三篇:中国民主建国会青岛地方组织;第四篇:中国民主促进会青岛地方组织;第五篇 :中国农工民主党青岛地方组织;第六篇:中国致公党青岛地方组织;第七篇:九三学社青 岛地方组织。?
  《青岛市志·社团志》上限自1891年,下限至1990年。概述。第一篇:建国前的工青妇运动;第二篇:青岛市总工会;第三篇:青少年组织;第四 篇:青岛  市妇女联合会;第五篇:其他社团;附录。?
  《青岛市志·军事志》上限自1891年,下限至1990年。概述。第一篇:驻军与军事机构;第二篇:兵役;第三篇:军事设施;第四篇:城市警备; 第五篇:拥政爱民;第六篇:民兵;第七篇:城市防空;第八篇:兵事纪略。?
  《青岛市志·公安司法志》上限自1891年,下限至1986年。概述。第一篇:公安;第二篇:检察;第三篇:审判;第四篇:司法行政。?
  《青岛市志·外事志》上限自1891年,下限至1990年。概述。第一篇:涉外管理;第二篇:对外往来;第三篇:友好城市;第四篇:外国侨民;第 五篇:外国领事馆、代表机构;第六篇:涉外交涉案始末;附录。?
  《青岛市志·侨务志》上限自1891年,下限至1990年。概述。第一篇:华侨、外籍华人;第二篇:港澳同胞;第三篇:归侨、侨眷;第四篇:侨务 经济;第五篇:侨务管理;附录。?
  《青岛市志·机械冶金工业志》上限自1891年,下限至1990年。概述。第一篇:机车车辆;第二篇:船舶;第三篇:汽车;第四篇:机床、工具;第五篇: 纺织机械器材;第六篇:动力机械与电器;第七篇:农业机械;第八篇:工矿机械设备;第 九篇:通用零部件;第十篇:冶金;企业选介;附录。?
  《青岛市志·一轻工业志》上限自1891年,下限至1985年。概述。第一篇:造纸印刷;第二篇:日用机械、轻工机械;第三篇:日用化工、文教用品; 第四篇:食品;企业简介。?
  《青岛市志·二轻工业志》上限自1891年,下限至1985年。概述。第一篇:缝纫皮革;第二篇:五金制品;第三篇:塑料制品;第四篇:家具木材及其 制品;第五篇:家用电器;第六篇:文娱体育用品;第七篇:工艺美术品;第八篇:二轻工 业机械;第九篇:管理;企业简介。?
  《青岛市志·纺织工业志》上限自1891年,下限至1988年。概述。第一篇:棉纺织;第二篇:单织;第三篇:印染;第四篇:针织;第五篇:复制;第 六篇:毛麻纺织;第七篇:化学纤维;第八篇:丝织;第九篇:援建;第十篇:企业选介 ;附录。?
  《青岛市志·建材工业志》上限自1891年,下限至1987年。概述。第一篇:建筑材料;第二篇:防水保温、装饰装修材料;第三篇:非金属矿及制 品;第四篇:无机非金属新材料;第五篇:管理;附录。?
  《青岛市志·电子仪表工业志》上限自20世纪30年代,下限至1985年。概述。第一篇:音像整机产品;第二篇:通讯设备;第三篇:电子元件、电子器件;第四篇 : 微型电机;第五篇:电子应用整机、其他电子产品;第六篇:电子专用设备及电子材料; 第七篇:仪器;第八篇:仪器及仪表元件、材料;第九篇:其他产品;第十篇:管理。?
  《青岛市志·化学工业志》上限自1919年,下限至1990年。概述。第一篇:化学肥料与化学农药工业;第二篇:无机酸碱盐工业;第三篇:有机化工原 料与石油炼制工业;第四篇:精细化学工业;第五篇:橡胶制品工业;第六篇 :化工科研与化工教育;第七篇:化工管理。?
《青岛市志·电力工业志》上限自1891年,下限至1990年。概述。第一篇:电力建设;第二篇:发电;第三篇:供电;第四篇:用电;第五篇:电力调 度;第六篇:管理。?
  《青岛市志·盐业志》上限自1891年,下限至1989年。概述。第一篇:盐业资源环境;第二篇:盐业建设;第三篇:盐业生产;第四篇:盐业运销 ;第五篇:盐业科技;第六篇:盐政;附录。?
  《青岛市志·医药志》上限自1891年,下限至1987年。概述。第一篇:中药;第二篇:化学药品;第三篇:医疗器械、化学试剂;附录。?
  《青岛市志·农业志》上限自1891年,下限至1986年。概述。第一篇:农业资源与区划;第二篇:种植业;第三篇:蔬菜;第四篇:林业;第五篇 :果业;第六篇:畜牧业;第七篇:农业机械;第八篇:农村能源;第九篇:农业管理;附 录。?
  《青岛市志·水利志》上限自1891年,下限至1987年。概述。第一篇:水系与水资源;第二篇:河道治理;第三篇:水库塘坝;第四篇:灌溉工程 ;第五篇:水土治理;第六篇:城乡供水;第七篇:防汛抗旱;第八篇:水利基础;第九篇 :水利管理;附录。?
  《青岛市志·水产志》上限自1891年,下限至1987年。概述。第一篇:渔业环境与资源;第二篇:海洋捕捞渔业;第三篇:渔港;第四篇:水 产养殖;第五篇:水产贸易;第六篇:水产加工业;第七篇:渔政;附录。?
  《青岛市志·商业志》上限自1891年,下限至1985年。概述。第一篇:经营主体结构;第二篇:商业市场与商业中心;第三篇:商业管理;第四篇 :商业经营;第五篇:饮食服务;第六篇:商办工业;附录。?
  《青岛市志·粮食志》上限自1891年,下限至1990年。概述。第一篇:征购销售;第二篇:粮油储运;第三篇:粮油加工;第四篇:基建、财务; 第五篇:粮食机构、队伍。?
  《青岛市志·供销合作社志》上限自1891年,下限至1990年。概述。第一篇:机构;第二篇:业务经营;第三篇:企业管理;第四篇:教育工作。?
  《青岛市志·物资志》上限自1957年,下限至1990年。概述。第一篇:机构;第二篇:经营;第三篇:管理。《青岛市志·对外经济贸易志》上限自1891年,下限至1990年。概述。第一篇:对外贸易;第二篇:对外经济;第三篇:对外经济贸易管理;附录。?
  《青岛市志·工商行政管理志》上限自1891年,下限至1990年。概述。第一篇:管理机构;第二篇:企业登记管理;第三篇:私营工商业改造;第四篇:市 场管理;第五篇:商标管理;第六届:广告管理;第七篇:经济合同管理;第八篇:经济监 督检查;第九篇:市场交易管理;附录。?
  《青岛市志·计量标准志》上限自1891年,下限1987年。概述。第一篇:计量;第二篇:标准化;第三篇:质量监督与检验;附录。?
  《青岛市志·物价志》上限自1891年,下限至1986年。概述。第一篇:价格管理体制与价格政策;第二篇:主要商品价格;第三篇:非商品价格与 劳务价格;第四篇:价格监督检查;附录。?
  《青岛市志·财政税务审计志》上限自1891年,下限至1990年。概述。第一篇:财政;第二篇:税务;第三篇:审计。?
  《青岛市志·金融志》上限自1891年,下限至1986年。概述。第一篇:金融机构;第二篇:货币;第三篇:存款;第四篇:贷款;第五篇:外汇业 务;第六篇:保险;第七篇:金融管理;第八篇:金融市场。?
  《青岛市志·海关志》上限自1891年,下限至1992年。概述。第一篇:管理体制;第二篇:监管;第三篇:关税征收;第四篇:查缉走私;第五篇 :统计;附录。?
  《青岛市志·环保志》上限自1891年,下限至1990年。概述。第一篇:环境污染和治理;第二篇:环保管理;第三篇:环境监测和科研;第四篇: 环保宣传和教育;附录。?
  《青岛市志·环卫志》上限自1891年,下限至1990年。概述。第一篇:环境卫生设施;第二篇:粪便治理;第三篇:垃圾治理;第四篇:清扫保洁 ;第五篇:环境卫生管理;附录。?
  《青岛市志·城市规划建筑志》上限自1891年,下限至1990年。概述。第一届:城市规划;第二篇:建筑;第三篇:施工;第四篇:管理;附录。?
  《青岛市志·房产志》上限自1891年,下限至1990年。概述。第一篇:管理体制;第二篇:产权产籍;第三篇:房屋管理;附录。?
  《青岛市志·园林绿化志》上限自1891年,下限至1990年。概述。第一篇:公园;第二篇:风景区;第三篇:城市绿化;第四篇:园林绿化管理;第五 篇:园林植物;第六篇:园林科教;附录。?
  《青岛市志·公用事业志》上限自1891年,下限至1990年。概述。第一篇:公用事业管理;第二篇:供水;第三篇:公共交通;第四篇:供气。?
  《青岛市志·市政工程志》上限自1891年,下限至1990年。概述。第一篇:市政工程建设;第二篇:市政设施养护;第三篇:市政工程管理;附录。?
  《青岛市志·土地志》上限自1891年,下限至1989年。概述。第一篇:基础资源;第二篇:用地;第三篇:地籍;第四篇:土地赋税;第五篇:土 地规划;第六篇:勘察测绘;第七篇:管理;附录。?
  《青岛市志·地震志》上限自青岛最早一次有感地震(公元前70年)起,下限至1992年。概述。第一篇:地震地质和地震活动;第二篇:地震监测预报;第三篇:地震对策、科研; 第四篇:地震事业管理;附录。?
  《青岛市志·交通志》上限自1891年,下限至1990年。概述。第一篇:铁路;第二篇:公路;第三篇:海运;第四篇:民航;附录。?
  《青岛市志·海港志》上限自1891年,下限至1990年。概述。第一篇:海港分布;第二篇:海港建设;第三篇:港口生产;第四篇:港口管理; 第五篇:港口服务;附录。?
  《青岛市志·邮电志》上限自1891年,下限至1990年。概述。第一篇:邮政;第二篇:长途电信;第三篇:市内电话;第四篇:农村电话;第五篇 :管理。
  《青岛市志·劳动志》上限自1891年,下限至1986年。概述。第一篇:劳动力管理;第二篇:职工工资;第三篇:劳动保险;第四篇:劳动保护; 第五篇:职业技术培训;第六篇:劳动争议处理;附录。?
  《青岛市志·旅游志》上限自1891年,下限至1990年。概述。第一篇:旅游资源;第二篇:旅游开发:第三篇:旅游服务与管理;附录。?
  《青岛市志·科学技术志》上限自1891年,下限至1990年。概述。第一篇:科技机构与群众团体;第二篇:科技管理;第三篇:科技信息与交流;第四 篇:科技群众活动;附录。?
  《青岛市志·教育志》上限自1891年,下限至1987年。概述。第一篇:教育行政;第二篇:幼儿教育;第三篇:普通初等教育;第四篇:普通中等 教育;第五篇:中等专业技术教育;第六篇:普通高等教育;第七篇:成人教育;附录。?
  《青岛市志·文化志》上限自1891年,下限至1986年。概述。第一篇:机构社团、文化设施;第二篇:文化艺术;第三篇:文博、电影;第四篇 :群众文化;附录。?
  《青岛市志·卫生志》上限自1891年,下限至1986年。概述。第一篇:防疫;第二篇:医疗;第三篇:保健;第四篇:疗养;第五篇:医疗管理; 第六篇:爱国卫生运动;附录。?
  《青岛市志·体育志》上限自1891年,下限至1988年。概述。第一篇:群众体育;第二篇:竞技体育;第三篇:运动竞赛;第四篇:体育管理、设 施;附录。?
  《青岛市志·新闻出版志》上限自1891年,下限至1987年。概述。第一篇:报业;第二篇:广播电视;第三篇:出版。?
  《青岛市志·档案志》上限自1891年,下限至1990年。概述。第一篇:档案事业;第二篇:档案管理;第三篇:馆藏档案。?
  《青岛市志·民政志》上限自1891年,下限至1990年。概述。第一篇:管理机构;第二篇:基层政权;第三篇;优待抚恤;第四篇:退役军人安置 ;第五篇:救济、救灾;第六篇:社会福利;第七篇:婚姻登记;第八篇:殡葬管理;附录 。?
  《青岛市志·民族宗教志》上限自1891年,下限至1990年。概述。第一篇:民族;第二篇:宗教;附录。?
  《青岛市志·风俗志》上限自明清之际,下限至1990年。概述。第一篇:岁时节令风俗;第二篇:婚育丧风俗;第三篇:衣食住行风俗;第四篇 :家族乡社风俗;第五篇:生产贸易风俗;第六篇:民间游艺风俗;第七篇:陋俗禁忌;第 八篇:移风易俗。?
  《青岛市志·方言志》下限至1990年。概述。第一篇:语言;第二篇:词汇;第三篇:语法;第四篇:语料记音;附录。?
  《青岛市志·人物志》上限不限,下限至1990年。第一篇:传记;第二篇:传略;第三篇:表;第四篇:烈士名录。《青岛市志·崂山志》上限自事物发端,下限至1997年。概述。大事记。第一章:地理环境;第二章:风景名胜;第三章:文物古迹;第四章:宗教 ;第五章 :山区居民;第六章:旅游;第七章:管理;第八章:人物;第九章:艺文;第十章:杂记 ;附录。?
  《青岛世纪图志》上限自1891年,下限至2000年。分设为:序言;建置前的青岛;德国侵占时期;日本第一次侵占时期;北洋Gov统治时期;南京国民 Gov第一次统治时期;日本第二次侵占时期;南京国民Gov第二次统治时期;青岛解放和基 本完成初级阶段改造时期;开始全面建设初级阶段时期;文化大革命时期;在徘徊中前进的 两年;初级阶段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