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论坛广告管理办法·2012青岛啤酒节专题报道·牢记:青岛旅游局投诉电话
·青岛圈论坛广告投放说明·2012最新青岛旅游攻略·2013年1月青岛潮汐表
·青岛旅游景点介绍|图片·青岛旅行社排名及报价查询·青岛旅游就入住中山旅馆
返回列表 发帖
第二篇 对外经济  
第一章 外国垄断资本

第一节 交通垄断资本


  1898年3月6日德国强迫清Gov签订《胶澳租界条约》后,开始通过输出资本,大肆进行经济侵略。德国先期投资850万马克在青岛建筑海港,至1908年筑港工程共投资5000万马克。港口竣工后,德国还每年专门拨款维修港口设施,每年修筑费用约白银150万两,占胶州湾总经营费用的1燉4。 
  港口建成后,德国垄断了青岛港航大权,扩大了商品和资本的输出。输入青岛的机器、煤油、棉纱、火柴、肥皂、染料等急剧增加。山东的煤炭、铁矿石等矿产资源及土特产芝麻、生牛皮、鸡蛋、花生、大豆等源源不断地输往德国。 
  1898年6月14日,德国14家大公司集资5400万马克成立德华山东铁道公司。9月动工修筑胶济铁路,1904年6月全线通车,成为德国掠夺山东资源的大动脉。工程总投资4290万马克,所用钢轨、桥梁、车辆、枕木、水泥等筑路材料15.5万吨,大部分从德国进口,价值约为2300万马克。胶济铁路通车后,客货运输逐年增加,铁路收入急剧增长。1905年营运货物31万吨,1913年营运货物94.6万吨,比1905年增长2.08倍。 
  随着青岛港和胶济铁路的建成,德、英、日、美等国的轮船公司相继涌入青岛。德国轮船公司有汉堡轮船公司、祥臣洋行、美最时洋行、捷成洋行和瑞纪洋行等五家,经营青岛至欧洲、日本、新加坡和中国近海航线,投入船舶30多艘,运力10万吨以上。英国轮船业有太古、怡和洋行在青岛设立分公司;美国有大来洋行、祥泰洋行经营青岛航线。同时,德国在青岛修筑台柳路等16条道路,将汽车运输引入青岛,垄断了青岛的公路运输业。 
  日本第一次侵占时期,控制了与经济密切相关的港口、海关、铁路、邮电等。1915年7月正式恢复航运,航运势力急剧扩张,先后有日本邮船会社、大阪商船会社、大连汽船会社、日清汽船会社、日本岩城商会、福岛洋行、日本协信公司、三井物产会社、阿波共同会社、日商国际运输株式会社等15家航运机构在青岛经营海上运输。这一时期,英、法、德、美等国的轮船公司由青岛至北美的航线有7条,营运船舶69艘。通往欧洲的航线8条,营运船舶75艘;至中国沿海口岸航线11条,营运船舶62艘。 
  北洋Gov统治和南京国民Gov第一次统治时期,出入青岛港的外国船舶以日本的最多,英、德、美、挪威等国家次之。1930年,青岛对日、欧美等国远洋航线全部为外国轮船公司垄断。1929~1932年平均每年入港船舶2100艘左右,其中日本占近50%。 
  日本第二次侵占时期,日本侵占当局对青岛的铁路运输、海上航运和公路运输进行全面控制,并通过胶济铁路和青岛港掠夺中国资源,运送军用物资。出于战争的需要,日本又修建了城阳至蓝村、青岛至威海等多条公路,并在青岛成立了华北交通株式会社青岛自动车事务所、营业所,大量日本汽车涌入青岛,基本垄断了青岛的公路客货运输业。


第二篇 对外经济  
第一章 外国垄断资本

第二节 工业垄断资本


  1899年10月10日,德国在青岛成立“山东矿务公司”,资本总额1200万马克。该公司名义是德华合办,实际大权操在德国人手中,攫取了胶济铁路两侧15公里内采矿的特权。1902年10月30日,山东矿务公司开采的坊子煤炭运抵青岛。1902~1913年,德国从淄川、坊子煤矿掠夺煤炭341.5万吨,获利600万马克。1913年该公司并入山东铁路公司。 
  德国侵占时期还在青岛建立了铁路四方工厂、造船所、电灯厂、屠宰场、啤酒厂、窑厂、汽水厂、德华沧口缫丝厂等,从事电力、机车、造船、食品、建材、日用品等生产经营,资本总额达2亿多马克。铁路四方工厂1900年10月始建,1902年竣工,建设费用158.7万马克。啤酒厂1903年创建,资本40万元,1911年的出口量达3.2万加仑。 
  日本第一次侵占时期,强行接管铁路四方工厂、造船所等;用强买、入股等手段兼并发电厂、屠宰场、啤酒厂、汽水厂等。日本资本输入青岛开办新的工厂企业,主要有纺织、火柴、面粉、榨油等工业。1916~1922年开办内外棉、大康、宝来、富士、隆兴、钟渊六大纱厂,共有纱锭239560枚,资本总额1.55亿元,垄断了青岛的纺织工业;同时,建立了青岛制粉公司、东亚制粉株式会社、青岛磷寸(火柴)公司、三井油房、东和油房、大连制冰株式会社青岛支店、铃木丝厂、友田商社等工厂企业。日本人在青岛的屠宰、面粉、火柴、盐业、榨油、发电、丝织、砖瓦、制药、制革等行业均处于垄断地位。 
  北洋Gov统治时期,1923年“大英烟草股份有限公司”设立驻青岛办事处,1925年在孟庄路建立卷烟厂。其间,青岛市的民族工业开始在困境中成长,但仍没有改变日本人的垄断地位。日本第一次侵占时期尚未建成的工厂,相继建成投产,并又开设了一些工厂。1928年,日本工业资本占全市工业资本总额的83%以上,主要集中在纺织业。日本在华投资的火柴工业集中在青岛,计有9家工厂,日生产量约130吨,处于垄断地位。另外,啤酒、制油、缫丝、面粉、蛋粉、肥皂、窑业等工业,日本商人也处于重要地位。青岛的民族工业面对外资入侵,以及不正当竞争,许多工厂破产,有的不得不改为中日合办,进一步扩大了日本对青岛工业的垄断。 
  南京国民Gov第一次统治时期,外商投资的行业增多。1933年5月,青岛有外国垄断资本企业49家,资本总额7654万银元,占青岛工业资本总额的81%。其中,投资纺织业的有日本7家,德国1家;化学工业,日本9家;机械工业,英国2家,美国1家,日本15家;水电印刷业,日本5家;饮食工业,英国2家,美国1家,德国1家,日本5家。日商以“合办”形式投资的企业主要有8家,资本额达400亿日元,其中日资约占一半。1935年,青岛市有外商投资企业1046家。其中,日本908家,德国32家,苏联51家,美国18家,英国17家,法国3家,其他国家17家。外国垄断资本主要投向的行业有纺织、橡胶、发电、卷烟等。青岛卷烟工业有颐中烟草股份有限公司等3家,颐中烟草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能力占总数的81%。1934~1935年日商投资兴建了上海、丰田、同兴3个纱厂,还投资建立了四方发电厂。1935~1936年日本兴建了日本制胎株式会社青岛工厂、太阳胶鞋厂、共和护谟株式会社青岛橡皮工厂、鑫谟株式会社、大裕胶皮厂等,生产汽车、自行车、人力车内外胎及胶鞋等产品,垄断了青岛橡胶工业。  日本第二次侵占时期,日本迅速修复1937年炸毁的日本纱厂,并进行扩建;强占铁路四方工厂、中国氧气公司等;对永裕盐业公司实行军事管理。为了控制山东棉花市场和纺织工业,将民族资本的华新纱厂以120万元强行购买,后转入日营的宝来纱厂;对青岛茂昌蛋业公司、冀鲁针厂、崂山烟草公司、大福纺织厂、阳本印染厂、恒兴面粉厂、华北火柴公司等规模较大的民族工业强行入股,强行中日合营,但实权控制在日本人手中。英美的颐中烟草公司亦被日本霸占。日商还以14万元强行收购的利生铁工厂,易名丰田式铁工厂,复进行扩建。其后,分别在沧口投资兴建了“南日钢”,在流亭投资兴建了“北日钢”两家炼钢厂。较大的机械和铁工厂已发展到29家。至此,日本商人垄断了纺织、机械、橡胶、化工、造船、发电,直到面粉、制药、食品、饮料等各行业。 
  1938~1943年,日本投资开设的工厂130家。1943年,青岛市工业资本总额6.3亿元,工业生产总额8亿元。其中,日资和“中日合办”企业资本额达5.6亿元,生产总额6.7亿元,分别占市工业总资本的88.9%和生产总额的83.8%。

TOP

第二篇 对外经济  
第一章 外国垄断资本

第三节 商业垄断资本


  德国侵占青岛后,大力投资商业。继1902年德商顺和洋行设立之后,到1910年又有哈利、吉利、拍德、美最时、礼和、大成、捷成、世昌、禅臣、亨宝等洋行相继开业,从事进出口、商业批发等业务,如美最时洋行,总行在上海,青岛分行不仅经营进出口业务,还开设了汽水公司和美口酒厂。英、日、美等国的商人陆续将资本投入青岛,其中有大英烟草公司、亚细亚火油公司、卜内门公司、和记洋行、怡和洋行、三井洋行、三菱洋行等,从事商业、对外贸易业务。 
  日本第一次侵占时期,日商垄断了青岛的进出口贸易和商业市场。日本侵占当局将大窑沟、聊城路一带辟为日本商业区,在市场三路建造了大型市场(劝业场)。日商蜂拥而至,既经营进出口业务和商业批发,也经营日用百货、饮食、菜果等零售业务。1921年,日本商号达1700多家,其中资本额在50万元以上的有80余家,较大的日商有三井、三菱、江商等垄断企业。其他国家商号有美国的美孚火油公司、茂生洋行、德士古火油公司,英国的怡和洋行、亚细亚火油公司、太古洋行、和记洋行,德国的拍德洋行等10余家。 
  北洋Gov统治和南京国民Gov第一次统治时期,外国垄断资本相对增加,日商占绝对优势,德、英、美、俄商等也大量注入资本。1929年,外国商业企业有486家。其中,日本400家,德国29家,苏联32家,美国9家,希腊5家,英国6家,法国、葡萄牙3家,中日、日英合办2家。 
  日本第二次侵占时期,仅1939年新设日商公司、商店286家,处于垄断地位。日侵占当局强迫青岛证券交易所与其“取引所”合并,重新操纵了青岛的物产、证券交易市场;强行租用青岛国货股份有限公司,并改为日本银丁百货商店。 
  南京国民Gov第二次统治时期,美、英两国的商业企业居垄断地位。1946年10月,青岛有外国企业64家,其中英、美等四国有51家,占80%。资本额在1000万元以上的10余家大公司,几乎为美、英两国独占。其中,美孚火油公司,几乎控制了山东的石油贸易。除一部分餐饮业外,其余大公司主要经营石油、金融、烟草进出口贸易等。

TOP

第二篇 对外经济  
第一章 外国垄断资本

第四节 金融垄断资本


  德国侵占青岛后,德国省力银行等14家银行共同出资于1899年成立德华银行青岛分行,股金750万上海银元。德华银行青岛分行主要是将垄断资本投入,兴建青岛港口,开辟国际航线,修筑胶济铁路,开办山东矿业公司。同时,依靠政治特权,发行货币,组织存款,以低息贷款扶持德国在青岛开办的工商企业,控制青岛的对外贸易。1912~1913年,英国汇丰银行、日本正金银行先后在青岛设立分行,从事金融业务。青岛的大英烟草公司所需资金主要由汇丰银行青岛分行贷款。此时的保险业由德商礼和、禅臣等洋行代理。 
  日本第一次侵占后,德华银行青岛分行被日本人接收。正金银行青岛分行得到发展,经办铁路运费和代收关税,发行货币。日本的其他银行也接踵至青设立分行。1915年有日升银行、龙口银行;1917年有朝鲜银行,1919年有青岛银行,1920年有正隆银行。在此期间,日本各银行在青岛大量吸收存款,发行货币,以巨额贷款和优惠利率,扶持日本商人开店、设厂,利用中国廉价劳动力和原料,进行经济掠夺。青岛金融基本上被正金银行青岛分行所控制;保险业则由日本三井、三菱公司所左右。 
  北洋Gov统治时期,青岛金融业的外汇、存款利率等实权仍由日本正金银行青岛分行所操纵,存贷款总额半数以上由该行经营。1925年,英资麦加利银行青岛分行成立,支持英商贸易活动,经营外汇、存贷款业务。1928年11月,中美商合办中华懋业银行青岛分行开业,除经营银行业务外,还发行兑换券。其间,英商太古、仁德、怡和、和记等洋行都代理保险业务;巴勒、保丰等保险公司在青岛设立代表处。经营保险业务的外商多达14家,其中日资仍占多数。 
  南京国民Gov第一次统治时期,有德华、汇丰、正金、朝鲜、正隆、济南、麦加利、中华懋业等外国银行8家。1929年9月,中华懋业银行青岛分行停业。1935年5月美俄商会办的信济银行成立,因业务清淡于次年2月停业。万国储蓄会青岛分会,因为储蓄带有诱骗性质,引起社会反对,1936年南京国民Gov下令取缔。 
  日本第二次侵占时期,正金银行、朝鲜银行、济南银行复业,再次控制青岛金融业。汇丰银行青岛分行、麦加利银行青岛分行被日本侵占当局接管,停止营业。1944年,日资保险业达25家,青岛的保险业被日商垄断。 
  1945年日本投降后,汇丰银行青岛分行、麦加利银行青岛分行复业,仍染指青岛金融市场。

TOP

第二篇 对外经济  
第二章 利用外资

第一节 直接利用外资


  1984年5月,青岛市经国务院批准开始直接利用外资。1984~1987年共批准“三资企业”38家。总投资21692.79万美元,合同外资9270万美元,外商实际投资2758万美元,每年平均分别为5423.2万美元、2317万美元和689.5万美元。外商来自香港、日本、美国、新加坡、芬兰、印度尼西亚等国家和地区,主要分布在轻工、水产品加工及宾馆服务等7个行业。 
  1988年1月1日,青岛市对外经济贸易正式在国家计划中实行单列。在青岛市区和黄岛区对外开放的基础上,各县(市)、区也获准对外开放,批准的“三资企业”逐年增多,直接利用外资的质量不断提高。1988年批准29家,1989年批准44家,1990年批准63家,平均每年45家。总投资额31308.71万美元,合同外资额20150.89万美元,外商实际投资11622万美元,年均分别为10436.24万美元、6716.96万美元和3874万美元。1984~1990年,500万美元以上的大项目21家。其中,1988~1990年批准的14家,占66.7%。生产性项目151家投资比重由1987年前不足50%,到1990年占86.8%。确认为先进技术企业8家,其中1988~1990年批准的5家。外商投资国家和地区,1988~1990年比1984~1987年增加7个。22家外资企业都是1988~1990年批准的,占“三资企业”总数的12.6%。行业分布增加到38个。发展趋势由市区、经济技术开发区扩展到各县(市)、区,1987年以前各县(市)、区只有2家“三资企业”,1988~1990年批准成立了27家。

TOP

第二篇 对外经济  
第二章 利用外资
第一节 直接利用外资

中外合资经营企业


  1984年5月,青岛华和国际租赁有限公司成立,这是全省第一家中外合资经营企业,该公司由青岛租赁公司、中国银行青岛信托咨询公司与日本昭和租赁公司合资兴办,总投资100万美元(后追加到515万美元),日方出资40%,注册资本100万美元。其经营范围是国际租赁业务,合营期限15年。1984年批准设立中外合资企业2家总投资813万美元,合同外资280万美元,外商实际投资54万美元。 
  1985年,批准8家,总投资5722万美元,合同外资2481.24万美元,外商实际投资230万美元。外资来自4个国家和地区,其中新加坡1家,总投资460万美元,合同外资184万美元;香港5家,总投资3267万美元,合同外资833.35万美元;芬兰1家,总投资1888万美元,合同外资521.09万美元;印度尼西亚1家,总投资107万美元,合同外资42.80万美元。外资投向7个行业,其中纺织1家,总投资107万美元,合同外资42.80万美元;木材及竹藤加工1家,总投资1888万美元,合同外资521.09万美元;塑料制品业1家,总投资35万美元,合同外资8.75万美元;电子通讯设备制造业1家,总投资32万美元,合同外资9.6万美元;仪器仪表业1家,总投资100万美元,合同外资25万美元;公共饮食业2家,总投资3460万美元,合同外资1834万美元;广播电视事业1家,总投资100万美元,合同外资40万美元。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分布为:平度市1家,总投资107万美元,合同外资42.80万美元;崂山区2家,总投资560万美元,合同外资224万美元;第一轻工业局2家,总投资132万美元,合同外资34.60万美元;第二轻工业局2家,总投资1923万美元,合同外资529.84万美元;侨务办公室1家,总投资3000万美元,合同外资1650万美元。投资规模为:100万美元以下的2家,总投资67万美元,合同外资18.35万美元;100~300万美元的3家,总投资307万美元,合同外资107万美元;300~500万美元的1家,总投资460万美元,合同外资184万美元;1000万美元以上的项目2家,总投资4888万美元,合同外资2171.89万美元。投资额最大的是青岛海天大酒店有限公司,总投资3000万美元(含增资),合同外资1650万美元(含增资),1985年12月批准,合资期限20年,经营旅游业。当年投产营运的合资企业1家,试营业的1家。营业收入41.1万元,纳税2.1万元,营业外汇收入13.1万美元。 
  1986年,批准合资企业9家,总投资11214.40万美元,合同外资3997.75万美元,外商实际投资990万美元。外商来自4个国家和地区,其中香港3家,总投资9760万美元,合同外资3315万美元;新加坡2家,总投资759万美元,合同外资379.50万美元;日本2家,总投资477万美元,合同外资238.50万美元;美国2家,总投资218.40万美元,合同外资64.75万美元。投资涉及7个行业,其中渔业1家,总投资40万美元,合同外资20万美元;食品制造业2家,总投资936万美元,合同外资468万美元;饮料制造业1家,总投资5460万美元,合同外资1365万美元;纺织业1家,总投资176.40万美元,合同外资44.17万美元;金属制品业1家,总投资260万美元,合同外资130万美元;电气机械器材制造业1家,总投资42万美元,合同外资20.58万美元;公共饮食业2家,总投资4300万美元,合同外资1950万美元。企业分布为:胶南县1家,总投资499万美元,合同外资249.50万美元;经济技术开发区2家,总投资218.40万美元,合同外资64.75万美元;机械工业局1家,总投资260万美元,合同外资130万美元;一轻局1家,总投资437万美元,合同外资218.50万美元;水产局1家,总投资40万美元,合同外资20万美元;市外事办公室1家,总投资2000万美元,合同外资800万美元;铁道部第一工程局1家,总投资2300万美元,合同外资1150万美元;其他1项,总投资5460万美元,合同外资1365万美元。项目规模为:100万美元以下的2家,总投资82万美元,合同外资40.58万美元;100~300万美元的2家,总投资436.40万美元,合同外资174.17万美元;300~500万美元的2家,总投资936万美元,合同外资468万美元;1000万美元以上的项目3家,总投资9760万美元,合同外资3315万美元。最大的项目是青岛饮料进出口公司、青岛建设银行等3家与香港宝生银行、盐业银行、澳门南通信托投资有限公司合资经营的青岛市第二啤酒有限公司,总投资5460万美元(含增资),合同外资1365万美元(含增资),年产啤酒10万吨,合资期限10年。 
  当年投产营运的3家,累计达5家,全年完成产值367.7万元,销售(营业)收入1166.80万元,盈利561.10万元,纳税43.9万元,外汇收入49.1万美元。其中自营出口29.8万美元。除华东葡萄酒有限公司亏损2.1万元以外,其他全部盈利。盈亏相抵,实现利润561.10万元。青岛华和国际租赁公司效益最好,营业收入159.6万元,盈利543.4万元,纳税8.1万元,营业外汇收入19.3万美元。 
  1988年,批准合资企业22家,总投资4624.39万美元,合同外资2015.65万美元,外商实际投资1190万美元。投资涉及11个行业,其中食品制造业3家,总投资146万美元,合同外资51.5万美元;纺织工业2家,总投资122万美元,合同外资39.36万美元;缝纫业2家,总投资135.68万美元,合同外资48.92万美元;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2家,总投资243万美元,合同外资70.75万美元;工艺美术品制造业2家,总投资334万美元,合同外资93.5万美元;医药工业4家,总投资2684.51万美元,合同外资1409.22万美元;塑料制品业1家,总投资87万美元,合同外资26.1万美元;金属制品业2家,总投资582.50万美元,合同外资192.90万美元;土木工程建筑业1家,总投资18.45万美元,合同外资5.54万美元;公用事业1项,总投资30.25万美元,合同外资7.56万美元;其他工业2家,总投资241万美元,合同外资70.30万美元。投资来自7个国家和地区,其中日本6家,总投资2218.76万美元,合同外资1063.06万美元;美国2家,总投资718.45万美元,合同外资425.54万美元;香港10家,总投资943.19万美元,合同外资280.40万美元;英国1家,总投资550万美元,合同外资183.15万美元;澳门1家,总投资134万美元,合同外资33.50万美元;菲律宾1家,总投资30万美元,合同外资15万美元;加拿大1家,总投资30万美元,合同外资15万美元。投资规模:100万美元以下的项目15家,总投资672.39万美元,合同外资215.20万美元;100~300万美元的项目4家,总投资735万美元,合同外资213.80万美元;500~1000万美元的项目2家,总投资1250万美元,合同外资603.15万美元;1000万美元以上的项目1家,是由中国药材公司、中国医药对外贸易总公司、山东省青岛药材采购供应站与日本钟纺株式会社合资兴办的青岛华钟制药有限公司,总投资1967万美元,合同外资983.50万美元,注册资本803万美元,年生产药品240吨以上。企业分布为:胶南县1家,总投资700万美元,合同外资420万美元;胶州市1家,总投资1.31万美元,合同外资0.33万美元;即墨市4家,总投资166.63万美元,合同外资44.21万美元;崂山区4家,总投资403.26万美元,合同外资115.16万美元;市南区1家,总投资43万美元,合同外资10.75万美元;经济技术开发区3家,总投资329万美元,合同外资113.46万美元;一轻局1家,总投资550万美元,合同外资183.15万美元;二轻局1家,总投资134万美元,合同外资33.50万美元;纺织总公司1家,总投资53万美元,合同外资15.9万美元;商业局2家,总投资60万美元,合同外资30万美元;港务局1家,总投资201万美元,合同外资60.30万美元;医药公司1家,总投资1967万美元,合同外资983.50万美元;海洋大学1家,总投资16.20万美元,合同外资5.39万美元。 
  1988年,有17家企业投产开业,全市累计开业家数28家。当年完成总产值7663.49万元,销售(营业)收入10060.80万元,纳税626.38万元;分别比1987年增长248%、79%、262%。盈利企业13家,盈利额1115.40万元;盈利最多的是青岛华和国际租赁公司,盈利340.29万元;亏损企业10家,亏损额1806.93万元,亏损最多的是青岛华林胶合板有限公司,亏损1391万元。盈亏相抵亏损691.53万美元。无盈亏额的5家。外汇收入1206.84万美元,其中企业出口628.06万美元,营业收入578.78万美元。1990年,青岛市批准中外合资企业39个,总投资7071.97万美元,合同外资3027.94万美元,外商实际投资3910万美元。投资的国家和地区8个,其中香港22家,总投资3467.39万美元,合同外资1515.99万美元;联邦德国2家,总投资1833.56万美元,合同外资741.78万美元;新加坡3家,总投资631.08万美元,合同外资358.47万美元;台湾3家,总投资548万美元,合同外资180.40万美元;美国4家,总投资289.84万美元,合同外资87.38万美元;加拿大1家,总投资143.20万美元,合同外资68.74万美元;日本3家,总投资118.40万美元,合同外资58.99万美元;澳门1家,总投资40.50万美元,合同外资16.20万美元。外商投资涉及16个行业,其中渔业1家,总投资143.20万美元,合同外资68.74万美元;农林牧渔水利服务1家,总投资104万美元,合同外资26万美元;食品制造业5家,总投资240.34万美元,合同外资106.53万美元;饲料工业1家,总投资66万美元,合同外资33万美元;纺织工业15家,总投资362.26万美元,合同外资167.38万美元;缝纫业5家,总投资120.18万美元,合同外资47.80万美元;皮革皮毛及制品业1家,总投资125.40万美元,合同外资45.24万美元;工艺美术品制造业2家,总投资617.15万美元,合同外资227.98万美元;建材非金属制造业2家,总投资490万美元,合同外资285.89万美元;金属制品业4家,总投资1179万美元,合同外资477.70万美元;机械工业4家,总投资1203.56万美元,合同外资593.78万美元;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1家,总投资1750万美元,合同外资700万美元;电气机械器材制造业1家,总投资40万美元,合同外资20万美元;电子通讯设备制造业3家,总投资520.70万美元,合同外资177.81万美元;居民服务业2家,总投资60.18万美元,合同外资30.09万美元;其他工业1项,总投资50万美元,合同外资20万美元。企业分布为:胶南县2家,总投资1090万美元,合同外资555万美元;胶州市4家,总投资241.50万美元,合同外资99.39万美元;平度市1家,总投资408.90万美元,合同外资245.34万美元;莱西县1家,总投资31.74万美元,合同外资14.28万美元;即墨市5家,总投资666.23万美元,合同外资273.49万美元;崂山区3家,总投资303.64万美元,合同外资119.3万美元;市南区2家,总投资82万美元,合同外资41万美元;市北区3家,总投资378万美元,合同外资153.09万美元;沧口区4家,总投资512.14万美元,合同外资195.10万美元;四方区3家,总投资537.24万美元,合同外资167.88万美元;经济技术开发区2家,总投资284万美元,合同外资136.04万美元;机械局2家,总投资1800万美元,合同外资720万美元;纺织总公司1家,总投资156万美元,合同外资70.20万美元;商业局1家,总投资18.18万美元,合同外资9.09万美元;港务局1家,总投资10.70万美元,合同外资3.21万美元;电子仪表公司1家,总投资300万美元,合同外资120万美元;农业局1家,总投资66万美元,合同外资33万美元;海洋大学1家,总投资40万美元,合同外资20万美元;济南军区后勤部1家,总投资30.70万美元,合同外资12.28万美元;二轻局增资后,总投资115万美元,合同外资40.25万美元。投资规模:项目100万美元以下的25家,总投资1020.18万美元,合同外资476.88万美元;100~300万美元的6家,总投资935.74万美元,合同外资376.33万美元;300~600万美元的6家,总投资2251.05万美元,合同外资924.48万美元;1000万美元以上的项目2家,总投资2750万美元,合同外资1210万美元;增资1项,总投资115万美元,合同外资40.25万美元。青岛造船厂、中国对外贸易运输总公司山东省分公司与德国H—S集装箱有限公司合资经营的青岛宇宙集装箱有限公司,总投资1750万美元,合同外资700万美元,经营制造集装箱,单班年产7500TEU(标准箱),合资15年。 
  1990年,投产企业70家,完成总产值35838万元,销售(营业)收入43353万元,纳税1577.50万元,分别比1989年增长71.61%、82.18%、9.45%。盈利企业27家,盈利额3046.22万元。全年外汇收入8174.50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4.75%,其中自营出口1766万美元。当年确认产品出口企业7家,先进技术企业1家。中国外商投资企业协会评选出1990年出口创汇200万美元以上和实施税前利润100万元人民币以上的“双优”企业383家,青岛有3家:青岛港兴包袋有限公司,年税前利润713万元,营业外汇收入743.9万美元;青岛日清国际食品开发有限公司,利润523万元,外汇收入337万美元;华和国际租赁有限公司,年税前利润456.83万元,营业外汇收入4182.3万美元。青岛华兴股份有限公司被评为全国出口先进企业。全市产值超过千万元的企业10家,其中青岛港兴包袋有限公司年产值达到3799.8万元。外汇收入超过100万美元的企业有11家。青岛港兴包袋有限公司、青岛艺优发制品有限公司被山东省Gov授予“先进三资企业”,青岛华慧有限公司被评为山东省出口创汇先进企业,青岛琦美国际有限公司获国家包装协会“全国十佳优秀包装金奖”和国家专利局“优秀新产品新技术银奖”,青岛青林印染有限公司的产品在全国纺织品展览会上获“新产品设计奖”。

TOP

第二篇 对外经济  
第二章 利用外资
第一节 直接利用外资

中外合作企业


  1984年11月,青岛福利综合开发公司与香港宏大贸易行合作,设立青岛天鹅旅游汽车公司,总投资100万美元,注册资本200万元人民币,外方以60辆进口日本轿车(计99万美元)为条件出资,中方以场地为条件,经营旅游汽车出租业务,年经营收入230万元,合作期限5年。这是山东省第一家合作企业。1985年,新批准合作企业3家,总投资1503.50万美元,合同外资1501.75万美元。其中,机械工业1家,宾馆业1家,总投资1500万美元,合同外资1500万美元;咨询服务业1家,总投资3.50万美元,合同外资1.75万美元;外资来自2个国家和地区,其中香港2家,总投资1500万美元,合同外资1500万美元;日本1家,总投资3.50万美元,合同外资1.75万美元。主管部门3个,其中市北区1家,总投资1500万美元,合同外资1500万美元;科委1家,总投资3.50万美元,合同外资1.75万美元;民政局1家。青岛台东天合实业公司与香港德川工程(青岛)有限公司合作经营的青岛中山大酒店总投资1500万美元,注册资本500万美元,合同外资1500万美元,三星级宾馆总建筑面积3万平方米,350间中高档客房,外方负责全部建设费用及家具、培训费等;中方以11880平方米土地出资,从开业之日起,合营期限15年。当年,2家合作企业营业投产。 
  1986年,批准合作企业2家,总投资139.57万美元,合同外资72.40万美元,外商实际投资84万美元。其中,塑料制品1家,总投资118万美元,合同外资57.82万美元;地质普查和勘探业1家,总投资21.57万美元,合同外资14.58万美元。外资来自2个国家,其中日本1家,总投资118万美元,合同外资57.82万美元;美国1家,总投资21.57万美元,合同外资14.58万美元。企业分布为:经济技术开发区1家,总投资118万美元,合同外资57.82万美元;中科院海洋研究所1家,总投资21.57万美元,合同外资14.58万美元。总投资额最大的合作企业是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公司与日本广濑商事株式会社合作经营的青岛广濑塑料制品有限公司,总投资118万美元,合同外资57.82万美元,年产塑料快餐罩6600万只,合作期限10年。当年,新开业投产的合作企业2家,累计开业投产的合作企业4家,销售(营业)收入178.9万美元,税金3.73万元,营业外汇收入8.6万美元。其中,盈利企业2家,盈利24.2万元;亏损企业1家,亏损额2.9万元。 
  1987年,批准合作企业1家,总投资额、合同外资额,外商实际投资额分别仅有16.20万美元,5.01万美元和14万美元。是年新开业投产的合作企业5家,累计开业投产11家,完成产值25.78万元,销售(营业)收入257.23万元,税金30.98万元。 
  1988年,批准合作企业6家,总投资6676.74万美元,合同外资6194.59万美元,外商实际投资43万美元。项目涉及6个行业,其中食品制造业1家,总投资9.34万美元,合同外资9.34万美元;饮料制造业1家,总投资4000万美元,合同外资4000万美元;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1家,总投资24.24万美元,合同外资12.44万美元;化学工业1家,总投资26.80万美元;金属制品业1家,总投资125万美元,合同外资100万美元;宾馆业1家,总投资2491.36万美元,合同外资2072.81万美元。投资国家和地区3个,其中香港4家,总投资6643.16万美元,合同外资6172.81万美元;美国1家,总投资24.24万美元,合同外资12.44万美元;英国1家,总投资9.34万美元,合同外资9.34万美元。企业分布为:胶南县1家,总投资26.80万美元,无合同外资;市北区1家,总投资125万美元,合同外资100万美元;开发区1家,总投资4000万美元,合同外资4000万美元;粮食局1家,总投资9.34万美元,合同外资9.34万美元;商业局1家,总投资24.24万美元,合同外资12.44万美元;旅游局1家,总投资2491.36万美元,合同外资2072.81万美元。投资规模:100万美元以下的3家,总投资60.38万美元,合同外资21.78万美元;100~300万美元的1家,总投资125万美元,合同外资100万美元;1000万美元以上的2家,总投资6491.36万美元,合同外资6072.81万美元。投资额最大的是青岛经济开发公司、青岛啤酒厂与香港鲁胜财务有限公司合作经营的青岛啤酒第三有限公司,总投资和合同外资均为4000万美元,年产啤酒5万吨。当年开业投产的5家合作企业,完成产值108.7万元,销售(营业)收入419.6万元,纳税23.83万元,外汇收入41.4万美元(其中自营出口收汇14万美元),利润114.1万元,5家合作企业全部盈利。 
  1990年,批准7家合作企业,总投资额641.19万美元,合同外资额342.21万美元,外商实际投资19万美元。项目分布在7个行业,其中文教体育用品制造1家,总投资115万美元,合同外资57.50万美元;医药工业1家,总投资78.53万美元,合同外资78.53万美元;建材非金属制造业1家,总投资150万美元,合同外资114.30万美元;机械工业1家,总投资260万美元,合同外资70.20万美元;电气机械器材制造业1家,总投资19.62万美元,合同外资4.91万美元;居民服务业1家,总投资14.20万美元,合同外资14.20万美元;其他行业1家,总投资3.84万美元,合同外资2.57万美元。外商投资国家和地区3个,其中香港4家,总投资528.84万美元,合同外资244.57万美元;美国2家,总投资92.73万美元,合同外资92.73万美元;澳大利亚1家,总投资19.62万美元,合同外资4.91万美元。企业分布为:即墨市1家,总投资260万美元,合同外资70.20万美元;市南区1家,总投资14.20万美元,合同外资14.20万美元;市北区1家,总投资19.62万美元,合同外资4.91万美元;开发区2家,总投资153.84万美元,合同外资116.87万美元;一轻局1家,总投资115万美元,合同外资57.50万美元;卫生局1家,总投资78.53万美元,合同外资78.53万美元。投资规模:100万美元以下的4家,总投资116.19万美元,合同外资100.21万美元;100~300万美元的3家,总投资525万美元,合同外资242万美元。其中,投资额最大的是即墨市青岛大华机器厂与香港常志投资有限公司合作经营的青岛华志纺织机械有限公司,总投资260万美元,合同外资70.20万美元,年产剑杆织机2400台,合作期限10年。 
  当年开业投产的合作企业4家,累计12家。完成产值621.24万元,销售(营业)收入870.99万元,缴纳税金29.96万元,外汇收入105万美元(其中自营出口71万美元)。 
  1985~1990年,共批准合作企业25家,总投资10300.90万美元,合同外资8704.54万美元,外商实际投资282万美元。共有12家企业投产(营业),累计完成产值951.92万元,营业(销售)收入2409.62万元,缴纳税金269.30万元,外汇收入258.16万美元(其中自营出口130万美元)。

TOP

第二篇 对外经济  
第二章 利用外资
第一节 直接利用外资

外资企业


  第一家外资企业建立于1988年10月,由香港正大青岛有限公司投资经营的青岛正大有限公司,总投资和注册资本分别为1931万美元和612万美元,年产饲料30万吨,雏鸡1300万只,经营期限50年。 
  1989年,批准外资企业4家,总投资140.70万美元。其中,工艺美术制造业1家,总投资25.70万美元;建材非金属制造业1家,总投资40万美元;电气机械器材制造业1家,总投资45万美元;咨询服务业1家,总投资30万美元。投资的国家和地区4个,其中南朝鲜1家,总投资45万美元;日本1家,总投资40万美元;台湾1家,总投资30万美元;香港1家,总投资25.70万美元。外资企业分布为:崂山区1家,总投资45万美元;开发区3家,总投资95.70万美元。投资最大的是南朝鲜托普顿株式会社投资的青岛托普顿电器有限公司,总投资45万美元,年产各种扬声器600万个,投资期限30年。当年,香港袁氏画院投资的青岛富源有限公司开业投产,年营业收入6.76万元,利润-2.66万元,自营出口外汇收入1.82万美元。 
  1990年,批准外资企业17家,总投资3806.31万美元,分布于13个行业。其中,食品制造业1家,总投资800万美元;饲料工业1家,总投资1000万美元;纺织工业2家,总投资27万美元;缝纫业1家,总投资50万美元;木材及竹藤加工业1家,总投资140万美元;文教体育用品业1家,总投资14万美元;工艺美术制造业1家,总投资28万美元;橡胶制品业1家,总投资500万美元;建材非金属制造业2家,总投资61.31万美元;金属制品业2家,总投资114.50万美元;交通运输设备制造1家,总投资1000万美元;商业1家,总投资6.50万美元;公用事业1家,总投资30万美元。投资来自5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南朝鲜4家,总投资1832万美元;日本2家,总投资1033.81万美元;台湾6家,总投资820.50万美元;香港4家,总投资105万美元;美国1家,总投资15万美元。企业分布为:开发区5家,总投资2080.81万美元;沧口区3家,总投资205万美元;胶州市1家,总投资200万美元;平度市1家,总投资600万美元;崂山区4家,总投资656万美元;市南区1家,总投资28万美元;市北区1家,总投资6.5万美元;四方区1家,总投资30万美元。投资规模:100万美元以下的项目11家,总投资315万美元;100~300万美元的项目2家,总投资340万美元;500~1000万美元的项目2家,总投资1100万美元;1000万美元的项目2家,总投资2000万美元。韩国统一株式会社投资1000万美元于开发区,成立青岛统一产业有限公司,年产汽车零件7.2万件;日本信诺株式会社投资1000万美元于开发区,成立青岛美得视工业有限公司,年产录像带盒1440万个,期限50年。当年,有1家外资企业投产营业,累计投产开业的企业2家,全年完成总产值1816.68万元,营业收入1673.44万元,利润-40.72万元,税金1万元,自营出口外汇收入202万美元。

TOP

第二篇 对外经济  
第二章 利用外资

第二节 间接利用外资


  间接利用外资包括对外加工装配、补偿贸易和国际租赁。青岛市对外加工装配和补偿贸易始于1979年6月。到1990年底共批准加工装配项目168个,外方提供工缴费12378.64万美元,设备作价款880.6万美元;补偿贸易80个,外商提供设备价款5694.44万美元。业务发展大体可分为两个阶段:1979~1987年为起步阶段,业务大都通过山东省外贸公司对外承接。共批准46个,外方提供设备价款2155.86万美元,工缴费308.04万美元,两项合计2463.9万美元。1988~1990年,为发展阶段。1988年,国家批准青岛市外贸计划单列,各外贸公司享有进出口经营权,为经贸结合开展对外加工装配、补偿贸易业务提供了有利条件。青岛市设立“三来一补”办公室,负责组织、管理全市“三来一补”业务。三年共批准202个,工缴费收入12070.6万美元;外方提供设备价款3538.58万美元,提供设备作价款880.6万美元。 
  青岛市开展对外加工装配、补偿贸易业务主要特点:一是经贸结合,充分发挥各外贸公司的作用,以经促贸,以贸促经,扩大出口创汇。1988~1990年,批准的202个项目中,有164个是经贸结合项目,占81.2%。二是重视新技术、新设备的引进,促进老产品升级换代。1989~1990年,加工装配项目中的17类产品中,80%是新产品。如可替代铝合金易拉罐的聚酯易拉罐、布鲁克斯鞋、高档牛皮衣、彩电延迟线、照相机等,都是档次较高的创汇产品。三是抓大项目,合同外资金额逐步增多。1988~1990年,100万美元以上的项目36个,占17.82%,500万美元以上的项目5个,最大项目1626.80万美元。四是不断拓展合作的国家和地区。到1990年,全市共有20个行业和县(市)、区同日本、美国、联邦德国、英国、法国、意大利、奥地利、南朝鲜、苏联、台湾等11个国家和地区的50多家企业发展了业务关系。 
  1981~1990年,青岛市共批准国际租赁项目117个,租赁设备1674台(套),合同设备价款2976.94万美元,租赁费3375.98万美元。100万美元以上的项目7个。已还款1428.22万美元,未还款1622.56万美元。另外,华和国际租赁公司为省内有关企业租赁设备226项,租赁费达13830.23万美元。

TOP

第二篇 对外经济  
第二章 利用外资
第二节 间接利用外资

加工装配


  1979年,青岛市批准加工装配项目8个,合同工缴费131.32万美元。客商来自香港7个,123.8万美元;日本1个,7.5万美元。外资投向纺织行业2个,75万美元;皮革皮毛及制品行业3个,43.5万美元;服务行业1个,7.5万美元;工艺品行业1个,5万美元;电子行业1个,0.32万美元。均为100万美元以下的项目,最大的项目是青岛第一棉纺织厂为香港东方绸布公司加工人棉胚布200万码,工缴费收入46万美元。 
  1980年,对外加工装配项目3个,合同工缴费额108.2万美元。客商来自香港,投资于纺织业1个,75.6万美元;玩具业1个,21.6万美元;电器器材业1个,11万美元;均为100万美元以下的项目,最大的1个是山东省纺织厅承办的为香港华润、华慧公司承办加工涤棉布415.8万码,筒子纱、绞纱、专纺纱等纺织品7600件,工缴费75.6万美元。 
  1981~1987年,对外加工装配项目5个,完成工缴费68.52万美元。其中,1981年2个,工缴费0.49万美元;1984年1个,工缴费2万美元;1987年2个,工缴费66.03万美元。客商来自香港、日本、联邦德国3个国家和地区,其中香港3个,工缴费68.03万美元;日本1个,工缴费0.48万美元;联邦德国1个,工缴费0.01万美元;均100万美元以下。最大的项目是1987年青岛纺织品联合进出口公司为香港加工人造棉胚布,工缴费46.8万美元。1988年,对外加工装配业务有了较大的发展。是年,批准加工装配项目30个,合同工缴费3895.27万美元,平均每项合同工缴费129.84万美元。另外,设备价款11.36万美元。客商来自香港、日本、美国3个国家和地区。其中,香港17个,合同工缴费1979.71万美元;日本8个,合同工缴费558.02万美元;美国5个,合同工缴费1357.54万美元。外资投向乳胶制品业12个,合同工缴费2550.30万美元;工艺品制造业4个,合同工缴费965万美元,设备价款2.36万美元;化学工业3个,合同工缴费190.60万美元;服装行业1个,合同工缴费37.70万美元,设备价款9.20万美元;水产品业2个,合同工缴费3.93万美元;纺织行业1个,合同工缴费54.60万美元;地毯业1个,合同工缴费37.37万美元;电器器材1个,合同工缴费39万美元;电子业1个,合同工缴费10万美元;仪器器具1个,合同工缴费0.02万美元;橡胶制品1个,合同工缴费5万美元;金属制品业1个,合同工缴费0.54万美元;其他1个,合同工缴费1.21万美元。投资规模,100万美元以下的项目16个,合同工缴费340.27万美元,100万美元以上项目14个,合同工缴费3555万美元,平均每项253.99万美元。最大的项目是青岛橡胶联合进出口公司给美国荣佳有限公司加工16200万只乳胶手套,合同工缴费534.60万美元。 
  1989年,批准加工装配项目30个,合同工缴费3728.34万美元,平均每个工缴费124.28万美元。另外,设备价款853.21万美元。客商来自5个国家和地区。其中,香港17个,合同工缴费3199.57万美元;日本9个,合同工缴费354.33万美元;美国2个,合同工缴费142.90万美元;南朝鲜1个,合同工缴费26万美元;苏联1个,合同工缴费5.54万美元。外资投向12个行业,其中:塑料制品业2个,合同工缴费1522.5万美元,设备价款723.1万美元;橡胶制品业5个,合同工缴费1365.18万美元,设备价款5.3万美元;服务行业10个,合同工缴费447.72万美元,设备价款18.71万美元;工艺品制造业3个,合同工缴费300万美元;医用绷带业1个,合同工缴费5.3万美元,设备价款106.10万美元;化学纤维工业2个,合同工缴费11.70万美元;家电行业1个,合同工缴费40.30万美元;电器器材1个,合同工缴费26万美元;玩具业1个,合同工缴费1万美元;水产业1个,合同工缴费5.54万美元;金属制品业1个,合同工缴费0.30万美元;其他1个,合同工缴费2.80万美元。投资规模:工缴费100万美元以下的项目25个,工缴费567.89万美元,设备价款106.81万美元;100万美元以上的项目5个,合同工缴费3160.45万美元,设备价款746.4万美元;其中,最大的项目是青岛开发区工业发展总公司给香港保得工程有限公司加工的3亿只塑料杯,合同工缴费1320万美元,设备价款580.70万美元。 
  1990年,对外加工装配的项目数、合同工缴费、外资来源国家和地区、投资行业数、单项最大工缴费金额均有大幅提高。共有加工装配项目92个,合同工缴费4446.99万美元,比1989年分别增加206.67%和19.28%。另外,合同设备价款15.85万美元。外商及港商、台商来自9个国家和地区。其中,香港35个,合同工缴费319.39万美元;日本38个,合同工缴费177.16万美元,设备价款15.83万美元;美国9个,合同工缴费1975.93万美元;南朝鲜4个,合同工缴费437.07万美元;苏联1个,合同工缴费1.5万美元;台湾2个,合同工缴费1531万美元;意大利1个,合同工缴费2.31万美元;英国1个,合同工缴费2.34万美元;德国1个,合同工缴费0.29万美元。外商及港商、台商投向20个行业,服装行业59个,合同工缴费162.28万美元,设备价款0.70万美元;机械行业4个,合同工缴费102.98万美元;金属制品行业3个,合同工缴费1533.11万美元;玩具业4个,合同工缴费20.74万美元;拖鞋2个,合同工缴费11.65万美元;医用敷料1个,合同工缴费1626万美元;啤酒1个,合同工缴费317.55万美元;电气器材2个,合同工缴费26.13万美元;电子设备2个,合同工缴费27.67万美元;打火机1个,合同工缴费48万美元;化学染料业1个,合同工缴费37.31万美元;工艺美术品2个,合同工缴费28.70万美元;皮革制品3个,合同工缴费413.41万美元;纺织品1个,合同工缴费2.15万美元;食品卫生罩1个,合同工缴费8.5万美元,设备价款0.78万美元;橡胶制品1个,合同工缴费1.49万美元;塑料制品1个,合同工缴费75万美元,设备价款14.35万美元;水产品1个,合同工缴费1.5万美元;草制品1个,合同工缴费0.48万美元;其他1个,合同工缴费2.34万美元。外资规模100万美元以下项目88个,合同工缴费590.04万美元;100~1000万美元以上项目2个,合同工缴费700.95万美元;1000万美元以上的项目2个,合同工缴费3156万美元。其中青岛择青实业有限公司给美国阿尔蒂—麦德国际公司加工医用敷料10456万卷,合同工缴费1626万美元。 
  至1990年,青岛市共批准加工装配项目168个,合同工缴费收入12378.64万美元,设备价款880.6万美元。其中超过200万美元以上的项目13个,超过1000万美元以上的项目4个。与青岛进行加工贸易的国家和地区有香港、日本、美国、苏联、南朝鲜、德国、台湾等8个国家和地区,最多的是香港,共有82个,合同工缴费收入5798.72万美元,设备价款847.2万美元,分别占项目数、工缴费总收入、设备价款的48.8%、46.8%、96.38%。各外贸公司在加工装配业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直接承接的业务由1987年的2个增加到1990年35个。 
  通过开展加工装配业务,引进了先进的技术和设备,提高了产品的质量和档次,增加了出口创汇的能力。在1990年底加工装配项目中的16类商品中,有11类是新开发的对外加工产品。如布鲁克斯鞋、高档牛皮衣、彩电调音器、电子电脑配件、洗衣机、钢框模板、变速自行车等商品都属引进加工技术型产品,是档次较高的创汇项目,使青岛对外加工装配从劳务输出型逐步转向劳务技术输出型。

TOP

第二篇 对外经济  
第二章 利用外资
第二节 间接利用外资

补偿贸易


  1979年,青岛市批准补偿贸易项目2个,日本提供设备价款165.74万美元,进口设备195台(套)。1979年2月,青岛针织一厂以50万打针织内衣,同日本伊藤万株式会社进行补偿贸易,日方提供98.74万美元的针织、漂染、缝纫设备156台(套),项目从1979年6月开始实施,补偿期为42个月,为青岛市第一个补偿贸易项目。1980~1984年,补偿贸易进展缓慢,数额也不大。1980年,批准补偿贸易项目1个,该项目是青岛啤酒厂以5500吨青岛啤酒与日本丸一商事株式会社进行补偿贸易,日方提供115.20万美元罐装生产线1套,补偿期半年。1981年,青岛第二食品厂以2000吨油炸花生仁与日本九洲友好贸易株式会社进行补偿贸易,日方提供9.9万美元的油炸花生仁连动线21台,补偿期12个月。1982年,批准补偿贸易项目2个,日商提供设备价款75万美元。最大的项目是青岛红星化工厂以2000吨颗粒碳酸钡与日本蝶理株式会社进行补偿贸易,日方提供50万美元造粒设备22台,补偿期12个月。1983年,批准补偿贸易项目2个,日商提供设备价款65.6万美元。最大的项目是青岛针织一厂以37.5万打针织内衣与日本伊藤万株式会社进行的,日方提供59.6万美元的针织漂染缝纫设备74台,补偿期72个月。1984年,批准补偿贸易项目3个,全属服装行业,合同外资金额113.32万美元。其中,日本2个,提供设备价款100.95万美元;美国1个,提供设备价款12.37万美元。最大的项目是青岛针织一厂以69.6万打针织内衣与日本伊藤万株式会社进行的,日方提供99.7万美元的针织、漂染、缝纫设备159台,补偿期72个月。 
  1985年,批准补偿贸易项目10个,外商提供设备价款528.38万美元。其中,日本9个,提供设备价款443.38万美元;意大利1个,提供设备价款85万美元。项目投资食品行业2个,106.21万美元;水产品业5个,241.17万美元;服装业1个,62万美元;皮革1个,85万美元;建材非金属制品1个,34万美元。最大的项目是青岛制革厂以61万张皮革与意大利皮革机械制造商会合作项目,外商提供85万美元制革设备,补偿期24个月。
  1986年,批准补偿贸易项目6个,外方提供设备价款665.77万美元。其中,日本4个,178.77万美元;香港1个,8.5万美元;意大利1个,478.50万美元。项目投资服装行业3个,133.9万美元;化学工业2个,511.70万美元;建材非金属制品行业1个,20.17万美元。项目规模:40万以下的4个,外方提供设备价款77.47万美元;100万美元以上的2个,外方提供设备价款588.30万美元。最大的项目是青岛红旗化工厂以5000吨漂精粉,与意大利迪努拉电化公司、瑟克贸易公司进行的,意方提供478.50万美元漂精粉设备和技术,补偿期60个月。 
  1987年,批准补偿贸易项目3个,外方提供设备价款416.95万美元。其中,意大利1个,150万美元;法国1个,205.75万美元;香港1个,58万美元;日本新生交易株式会社追加投资3.2万美元。项目投资于文教用品行业1个,205.7万美元;电气器材行业1个,150万美元;橡胶制品行业1个,58万美元。项目规模:100万美元以下的项目1个,58万美元;100万美元以上的项目2个,355.75万美元。最大的项目是青岛办公机械制造公司以誉印机与法国太脱拉斯公司进行的,外商提供205.75万美元誉印机技术和设备,补偿期36个月。 
  1988年,批准补偿贸易项目22个,外方提供设备价款1961.35万美元。外商及港商来自5个国家和地区,其中香港7个,807.29万美元;日本11个,491.51万美元;意大利2个,346.55万美元;联邦德国、美国各1个,316万美元。外商主要投向服装行业4个,523.96万美元;食品行业3个,58.15万美元;建材非金属制品行业4个,180万美元;乳胶行业2个,92万美元;金属制品行业2个,187.56万美元;自行车1个,286万美元;纺织行业1个,342万美元;家电、水产等行业291.68万美元。项目规模:100万美元以下的项目16个,548.26万美元;100万美元以上的项目6个,1413.09万美元,其中青岛毛巾厂以300吨兔毛纱与意大利贝特兰有限公司进行的补偿贸易,外方提供342万美元的设备9台,面包车1辆,补偿期60个月。 
  1989年,批准补偿贸易项目19个,外方提供设备价款1217.85万美元。外商及港商来自5个国家和地区。其中,日本11个,外方提供设备价款675.4万美元;香港2个,85.8万美元;美国4个,250.75万美元;奥地利1个,187.7万美元;意大利1个,18.2万美元。外资主要投向化学工业3个,484.4万美元;食品业3个,183.51万美元;建材非金属制品业6个,110.89万美元;木材加工及棕草业1个,187.7万美元;纺织业12个,210万美元;水产品、皮革等行业5个,46.75万美元。项目规模:100万美元以下的项目14个,236.15万美元;100万美元以上的项目5个,981.7万美元。最大的项目是青岛红星化工厂以8689吨碳酸钡与日本碟理株式会社进行的补偿贸易,外商提供价款284万美元的脱水机、离心机等设备15台,补偿期60个月。 
  1990年,补偿贸易项目9个,外方提供设备价款359.38万美元。日本7个,提供设备价款59.38万美元;美国1个,提供设备价款292万美元;香港1个,提供设备价款8万美元。外资主要投向:化学工业2个,293.8万美元;食品制造业2个,7.78万美元;服装业1个,30万美元。项目规模:30万美元以下的项目8个,日商和港商提供价款67.38万美元;100万美元以上的项目1个,是青岛黄海海藻工业公司以800吨硝酸与美国康劲国际技术公司进行的,外商提供设备价款292万美元的硝酸设备1套,补偿期42个月。 
  至1990年,进行补偿贸易业务的单位都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其中,青岛第一针织厂1980~1988年共返销针织产品7.140万件,出口创汇5507万美元,扣除归还设备价款本息后,净收入外汇5081万美元。该厂的销售额、成本和利润3项指标,在全国同行业中均居首位。

TOP

第二篇 对外经济  
第二章 利用外资
第二节 间接利用外资

国际租赁


  1981年2月,青岛国际租赁公司成立。10月,该公司同日本昭和租赁有限公司签订了《租赁业务合作协议书》,对外由中国银行青岛分行作经济担保,对内代表承租企业,从事转租赁业务。
  1981年,批准租赁项目2个,合同租赁费(含设备价款、融资利息、手续费等,下同)金额22.1万美元,设备供方是日本,项目投资于缝纫和橡胶行业。其中,1981年10月青岛市服装工业公司通过青岛国际租赁公司与日本东京重机株式会社签订了山东省第一个租赁项目合同。青岛市服装工业公司租赁工业用缝纫机74台,租赁费21.2万美元,租赁期2年,租金分4次还清,项目进展顺利,按期完成。 
  1982年,批准租赁项目4个,租赁费119.2万美元。租赁物品来自4个国家,其中瑞典1个,租赁费82.9万美元;意大利1个,租赁费23.6万美元;联邦德国1个,租赁费11.7万美元;日本1个,租赁费1万美元。外资投向3个行业。其中,橡胶行业2个,租赁费94.6万美元;印染1项,租赁费23.6万美元;渔业1项,租赁费1万美元。项目规模均在100万美元以下,最大的项目是青岛第六橡胶厂从瑞典租赁的胶管包铅机1套,租赁费82.9万美元。 
  1983年,批准租赁项目9个,租赁费183.9万美元。租赁物品来自4个国家,其中日本6个,租赁费170.09万美元;意大利1个,租赁费7万美元;联邦德国1个,租赁费2.21万美元;美国1个,租赁费4.6万美元。外资投向6个行业。其中,食品行业3个,租赁费30.7万美元;塑料制品行业2个,租赁费87.2万美元;建筑行业1个,租赁费27.45万美元;针织行业1个,租赁费35.4万美元;电子设备行业1个,租赁费2.21万美元;印刷行业1个,租赁费0.94万美元。项目规模均在100万美元以下,最大的项目是青岛塑料九厂从日本租赁的塑料编织机20台,租赁费80.2万美元。 
  1984年5月,青岛国际租赁公司、青岛国际信托投资公司与日本昭和租赁公司合资成立青岛华和国际租赁公司。是年,青岛市批准对外租赁项目32个,租赁费442.98万美元。租赁物品来自5个国家和地区。其中日本23个,租赁费333.30万美元;香港5个,租赁费12.41万美元;美国2个,租赁费3.30万美元;瑞典1个,租赁费83万美元;意大利1个,租赁费10.97万美元。外资投向9个行业。其中,缝纫行业13个,租赁费25.31万美元;建筑业4个,租赁费43.21万美元;宾馆业3个,租赁费1.21万美元;食品制造业3个,租赁费116.4万美元;纸制品业1个,租赁费18万美元;印刷业1个,租赁费19万美元;塑料制品业2个,租赁费120.65万美元;机械行业1个,租赁费83万美元;其他2个,租赁费16.2万美元。项目规模:100万美元以下的项目31个,租赁费334.08万美元;100万美元以上的项目1个,租赁费108.9万美元,该项目是青岛第二食品厂从日本租赁真空冷冻干燥大葱设备52台和汽车3辆,租赁期3年。 
  1985年,租赁项目数、租赁物品金额和租赁物品国家都有较大的增加,批准租赁项目55个,租赁费869.34万美元,租赁物品来自9个国家和地区。日本17个,租赁费368.35万美元;香港13个,租赁费157.91万美元;联邦德国14个,租赁费255.52万美元;意大利5个,租赁费59.47万美元;瑞士2个,租赁费7.32万美元;法国1个,租赁费7.39万美元;英国1个,租赁费8.63万美元;瑞典1个,租赁费2.96万美元;新加坡1个,租赁费1.79万美元。外资投向:针织行业23个,租赁费292.68万美元;服装行业8个,租赁费27.78万美元;纺织行业7个,租赁费84.72万美元;塑料制品业4个,租赁费35.97万美元;土木建筑业5个,租赁费149.07万美元;食品制造业2个,租赁费3.6万美元;文教用品制造业1个,租赁费51.31万美元;饮食服务业2个,租赁费219.79万美元;宾馆业1个,租赁费1.46万美元;交通监理1个,租赁费0.95万美元;其他1个,租赁费2.01万美元。投资规模:100万美元以下的项目53个,租赁费542.35万美元;100万美元以上的项目2个,租赁费326.99万美元。其中,青岛客车出租公司租赁日本轿车300辆,租赁费210.59万美元;青岛建安总公司从香港租赁塔吊7台,租赁费116.40万美元。  1986年,批准项目5个,租赁费415.79万美元。其中,意大利2个,租赁费115.93万美元;联邦德国1个,租赁费258.76万美元;英国2个,租赁费41.1万美元。外资投向:金属制品业2个,租赁费366.84万美元;公安消防行业2个,租赁费41.1万美元;塑料制品行业1个,租赁费7.85万美元。外资规模:100万美元以下项目3个,租赁费48.95万美元;100万美元以上项目2个,租赁费366.84万美元。最大的项目是青岛钢丝绳厂租赁联邦德国钢丝绳生产设备20台,租赁费258.76万美元,租期5.5年。 
  1987年批准租赁合同2个,租赁费137.25万美元。其中,香港1项,租赁费136.10万美元;日本1项,租赁费1.15万美元。外资投向:纺织行业1个,租赁费136.10万美元;公用事业1个,租赁费1.15万美元。外资规模:100万美元以下项目1个,租赁费1.15万美元;100万美元以上项目1个,该项目是青岛开发区伟力大公司从香港租赁剑杆织机65台,租赁费136.10万美元,租期3年。 
  1988年,批准租赁合同4个,租赁费599.79万美元。其中,香港2个,租赁费193.56万美元;美国1个,租赁费343.38万美元;新加坡1个,租赁费62.85万美元。外资投向3个行业。其中,家用电器行业2个,租赁费151.12万美元;公安消防行业1个,租赁费105.29万美元;金属制品行业1个,租赁费343.38万美元。外资规模:100万美元以下项目2个,租赁费151.12万美元;100万美元以上项目2个,租赁费448.67万美元。其中,青岛铝制品厂从美国租赁不锈钢压力锅设备9台,租赁费343.38万美元,租赁期4年;青岛公安消防队从香港租赁西蒙SS600型60米曲臂消防车及辅助设备,租赁费105.29万美元,租期2年。 
  1989年,批准租赁合同1个,租赁费206.42万美元。该项目是青岛第二食品厂从日本租赁真空冷冻干燥机1台,租期3年。 
  1990年,批准租赁合同2个,租赁物品来自美国,租赁费348.54万美元。项目投向:船舶修造1个,租赁费24.57万美元;海藻工业1个,租赁费323.97万美元。项目规模:100万美元以下的项目1个,租赁费24.57万美元;100万美元以上的项目1个,该项目是青岛海藻工业公司从美国租赁硝酸生产二手设备1套,租赁费323.97万美元。 
  1985~1990年,青岛华和国际租赁公司实际租赁设备价款11336.6万美元,其中青岛市租赁设备使用2427.36万美元。占青岛华和国际租赁公司租赁设备价款的21.14%。

TOP

第二篇 对外经济  
第二章 利用外资
第三节 对外借款

利用外国Gov贷款


  基础设施项目贷款 1984年开始,青岛市利用外国Gov基础设施项目贷款主要有青岛港前湾港一期工程等4个。青岛前湾港一期工程是第七个五年计划跨第八个五年计划的国家重点建设项目,总投资94052万元。该项目使用了第二批日本海外协力基金贷款,由国家统借自还,1984~1989年分6次对外签订贷款合同,总额为570亿日元,按照国家批准的投资规模,用于前湾一期工程和青岛港老港配套等项目。该项目1987年正式开工,1990年底2个杂货泊位简易投产。 
  1988年,青岛市邮电局利用瑞士Gov贷款118.7万美元,引进T203型200线程控用户电传交换机。是年5月,与瑞士哈士公司签订合同。1989年初,开始机房改造和设备安装,当年3月底开通使用。 
  1989年,青岛市邮电局利用加拿大Gov贷款160万美元,引进卫星通讯地面站设备。同年,土建工程基本完工,国内配套设备陆续到货。同年10月,青岛海泊河污水处理厂利用奥地利Gov贷款824万美元引进污水处理设备,日处理污水8万吨。 
  工业项目贷款 为了使青岛市轻纺机电行业迅速向深加工、精加工方向发展,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扩大出口,根据全市第七个五年计划发展规划要求,1988年青岛市16个单位签订利用外国Gov贷款项目16项,合同金额2533.3万美元,实际使用金额2531.3万美元,主要是引进服装加工、染整、纺织设备和十溴二苯醚、石墨乳生产线等。资金来自日本、法国和澳大利亚,其中日本海外协力基金的“黑字环流”贷款14项,合同金额1725.3万美元,实际使用金额1723.3万美元。最大的项目是青岛红旗化工厂引进十溴二苯醚生产线,总投资2500万元,使用法国贷款653万美元。

TOP

第二篇 对外经济  
第二章 利用外资
第三节 对外借款

利用国际金融组织贷款


  对外经济贸易实行计划单列后,青岛市利用国际金融组织贷款6项,合同金额10300万美元,实际使用金额10300万美元,其中世界银行贷款1620万美元,亚洲开发银行贷款8680万美元。1988年由青岛第二棉纺织厂、青岛第二橡胶厂、青岛碳黑厂使用亚洲开发银行贷款8680万美元,引进年产4000吨锦纶帆布生产线,30万套子午胎生产设备及技术、3万套子午工艺碳黑生产线。其中,贷款额最多的项目是青岛第二橡胶厂,贷款金额为3120万美元。同年,青岛教育学院使用世界银行贷款70万美元,购买教学设备图书及培训人员。 
  1989年,四方机车车辆工厂使用世界银行贷款1500万美元(由铁道部统借统还)。从日本、联邦德国、美国、意大利等国家引进机体加工中心、卧车加工中心及板材下料数控气体切割机、激光切割机等设备20项25台(套),使工厂技术设备水平上了一个台阶,初步达到国际中等技术水平。 
  1990年,青岛食品学校使用世界银行贷款50万美元,进口食品加工及教学设备。

TOP

第二篇对外经济  
第二章利用外资
第三节对外借款

国际商业贷款


青岛市使用国际商业贷款始于1981年,是年青岛明胶厂使用英国买方信贷90万美元,引进食用菌明胶生产线;青岛西装厂使用日本买方信贷50万美元,引进西装流水线。
  1984年,中日合资青岛华和国际租赁公司成立,由于该公司开展国际租赁业务需要大量外汇资金支付租赁设备价款,所以国际商业贷款逐年增加。1985年,签约合同4个,借入1809万美元(借入日元,按年利率[(年初+年末)燉2]折合美元,下同)。1986年,签约合同17个,借入5605万美元。1987年,签约合同16个,借入8393万美元。1988年,对外借款8659万美元,除去中旅大厦引进机电设备由中国银行代办商业信贷100万美元外,其他全部由青岛华和国际租赁公司借入。
  1985~1990年,青岛华和国际租赁公司与日本协合银行、债券银行、三菱信托银行、琦玉银行、大和银行、太阳神户银行等金融机构签约112个,借入1~6个月短期日元、美元贷款约合4.48亿美元。另外,1989年,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引进设备等利用国际商业贷款2000万美元。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