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积分
- 48769
- 名望
- 1893 点
- 铜币
- 24979 枚
- 优惠券
- 243 张


|
第二篇 粪便治理
第二章 粪便处理
第二节 无害化处理
1965年10月,青岛市环境卫生管理处的干部、工人和青岛市卫生防疫站的技术人员朱昭安、陈大军、张梦麟等组成的粪便无害化处理小组,在1958年各项试验的基础上继续试用高温生物发酵法处理粪便。1972年10月试验室模型试验和容积3.3立方米的现场小型试验,均取得较好成果。1973年在双山建成320立方米的长方形发酵池,进入中型投产试验,结果证明高温生物发酵处理粪便,可达到趋利避害效果,既杀死病菌和病虫卵又提高肥效。1978年双山粪场的3个贮粪池被改建成3组680立方米的长方形发酵池,总容积为2040立方米,有效容积为1500立方米,一次投料成功,每组出气量为800~1000立方米。大肠菌值在未发酵前的粪便中为10~10,发酵后为10~10;蛔虫卵的死亡率在未发酵前的粪便中为5%~40%,发酵后为95%~100%,达到了国家规定的无害化要求。经高温发酵处理后的粪便,速效氮含量提高30%,总氮和磷略有降低,钾不变。崂山县城阳公社东郭庄大队980年施用发酵后的粪水,黄瓜亩产比用氨水增产20%,韭菜亩产比用氨水增长40%。在1978年召开的全国科学大会上,这项试验成果荣获一等奖。1978年7月至1983年,国家和地方共投资155万元,分别在青岛市近郊的双山、逍遥山和大枣园建成3座城肥无害化处理厂、建成7个发酵池(总容积为4040立方米)。青岛市区每年清除的18万吨粪便,可基本得到无害化处理。
青岛是全国率先实行粪便无害化处理的城市。在《卫生研究》(1975年第3期)、《中华医学杂志》(1976年第6期)和《沼气杂志》(第2期)等刊物上都分别介绍过这一试验成果。1978年7月至1981年间,国内除台湾、西藏、内蒙古、新疆等少数地区外,大部分省市的有关部门均派人来青岛考察过粪便无害化处理工程;国外先后有泰国农村卫生考察组、世界卫生组织基层卫生考察团、马里执政党人民民主联盟访华团、世界卫生组织助理总干事戴赫达、陈文杰等50多个国家、地区和卫生组织的官员来双山参观考察。戴赫达对这项试验成果给予了高度评价。
20世纪80年代,随着城市现代化建设的加快,大部分粪便进入地下污水管道,经污水排泄处处理后排向海洋。1985年后,该市3处城肥处理厂合为1处。
第二篇 粪便治理
第二章 粪便处理
第三节 粪肥供应
供应范围 建国前,粪商承包粪便管理销售业务,粪肥自由交易。青岛粪肥的供应最远不过胶县、高密、即墨3县。建国后,1958年以前,粪干销售的重点是高密、平度、昌乐、益都、昌邑、莱阳、莱西、荣成、寿光等县。最初是由各县基层供销社直接来青岛定购,后改为山东省供销社驻青岛办事处统一分配给各县供销社,再分配到基层供销社,按分配计划到青岛购买。鲜粪和尿肥供应崂山和胶县。1955年农业合作化高潮后,青岛的粪肥供应以崂山县为主,少量兼顾胶县和胶南县。每年由环卫部门根据粪源情况提出供肥计划,与崂山蔬菜局、农业局等有关部门议定分配计划。粪肥超产部分由该县生产资料服务公司在个别村队间安排调剂。一般年份分配计划无大变化。1958年重新调整了城肥分配计划,仍以崂山为主要供应对象。60~70年代崂山县经营使用青岛粪肥的有13个人民公社的110个生产队;经营进城自挖自运粪肥的有吴家村公社(先进公社)、西流庄公社、李村公社、浮山公社、仙家寨公社、中韩公社等。
供应方式 城肥分配计划确定后,环卫部门与用肥的农业单位签订供销合同。离市区近的公社生产队按划定的范围派人进城自挖自运;离市区远的,则由环卫部门送肥上门,每天能运出100余吨。农民还可以按分配计划预先购买肥料供应票,用肥时凭票到就近的销售站取货。销售站共设有6处:(一)双山粪场兼销售站。1952年建立,有容量3000吨的贮粪池,向李村公社、王埠公社、北宅公社、中韩公社等供应肥料。(二)团岛转运站兼销售站。1897年德国侵占青岛后建立。该站有1650吨的贮粪罐(池),向崂山县的棘洪滩公社、马戈庄公社、河套公社、阴岛(红岛)公社和胶县、胶南县供应肥料,都是海路运输。(三)抚顺路转运站兼销售站。1954年由崂山肥料公司建立,有容量220吨的贮粪池,向河西公社、李村公社、中韩公社等供应肥料。(四)错埠岭销售站。1954年由崂山肥料公司建立,有容量120吨的贮粪池,向浮山公社、河西公社、先进公社等供应肥料。(五)石沟销售站。1958年建立,有容量2000吨的贮粪池,向夏庄公社、楼山公社、仙家寨公社、城阳公社等供应肥料。(六)亢家庄销售站。1954年由崂山肥料公司建立,有容量940吨的贮粪池,向沙子口公社、浮山公社、中韩公社等供应肥料。
供应价格 建国前,粪商承包粪便经营,大量地掺杂施假,争取高额利用。建国初粪商出售的普通粪干每公斤合人民币0.04元,出售的所谓纯粪干要更贵一些。1952年崂山肥料公司成立后,粪干每公斤售价0.05元。尿肥包给农民自己清运使用,每吨售价1.14元。
1956年,环境卫生队接管粪便管理业务的初期,尿肥成本每吨3.9元,售价3元,粪干每吨仍按50元出售。后经市人民委员会批准,从1956年10月起尿肥价格调降为每吨2.5元,粪干价格调升为每吨60元,因粪干销路广,大部分用于经济作物,即以粪干的收入弥补尿价损失。1957年3月,肥料公司降低粪价,农民自己清运的粪尿混合肥价格由每吨2.5元降为1.5元,降低40%;各销售站的混合肥价格由每吨4.5元降为3.5元,降低22%;尿肥价格由每吨2.5元降为2元,降低20%。1958年2月后粪便、垃圾混合发酵肥每吨售价7.5元,粪肥每吨9.5元。1959年粪肥每吨价格降为7.5元,粪便、垃圾混合发酵肥按质论价,降为每吨6.5元、5.5元、4.5元3种价格;粪尿混合肥也按质论价,定为每吨3.1~3.5元。农民自己清运的肥料,按路程远近定价,每吨混合肥1.1~1.5元。1960的9月粪场恢复粪干生产,供应崂山的粪干每吨价格60元,销往其他县则每吨80元。1963年停止生产粪便、垃圾混合发酵肥。1964年市环境卫生管理处为整顿市容环境卫生,扩大了环卫专业队伍的粪便清运量,缩小了农民的粪便清运范围。为了不致提高农业成本,从当年4月1日起粪尿混合肥价格由平均每吨3.3元降为3元,降低9.09%;从5月1日起再由3元降到2.5元,调低16.7%。为了确保粪肥质量,1965年8月19日市环境卫生管理处定出粪肥的验收和销售质量标准,卖出的尿肥以7°~14°为准;混合肥15°~25°,以20°为准。1965年粪肥售价每吨7.5元,尿肥每吨1元。1967年4月按照农业生产资料要“低利保本,支援农业”的原则,粪干由每吨60元降为50元,1978年后经过无害化处理的混合肥,每吨售价2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