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积分
- 48769
- 名望
- 1893 点
- 铜币
- 24979 枚
- 优惠券
- 243 张


|
青岛市志67:崂山志 第二章 风景名胜 第六节 棋盘石风景游览区

第二章 风景名胜
第六节 棋盘石风景游览区
以山海奇观和内向、幽奥、灵异的山林胜境为主要特色,位于崂山东麓,有砥柱石、华严路、华严寺、那罗延窟、八仙石、明道观、泉心河谷、棋盘石、泉心河水库、泉心湾、斐然亭、大圈山、日起石、高石屋、纱帽石、山海崮共16处景点,面积19.6平方公里。西倚巨峰,南接上清,北与仰口景区毗邻,东临浩瀚的大海。从泉心湾经泉心河水库、泉心河谷到棋盘石,或从刻有“山海奇观”的巨石上行,经华严寺、鱼鼓石、那罗延窟到八仙石,神奇的画卷次第展开,令人目不暇接。这两条游览路最终汇入山上的明道观。自泉心河水库向西南行,可达日起石,是近海高山上观赏崂山日出的佳处。
【日起石】 又名一气石,位于黄山村西北,长岭以西,泉心河南岸。因在石上可以望日出,故名。该石如巨岩突起,攀缘石缝勉强可登,穿过石洞与石夹缝,盘旋到顶,其南山根洞窟甚多,大者平旷敞朗,其西有一巨石形成的穹窿可容纳数百人,名为清风洞,又名高石屋。清初有尼名广住,字大方,曾独居在此,苦修18年,洞前为弥罗庵故墟。
【斐然亭】 返岭后村南有山岬深入海际,上建有斐然亭。亭建于1932年,是上海人士为颂扬青岛市市长沈鸿烈开发崂山功绩而建。沈鸿烈,字成章,该亭取“斐然成章”之词而命名。亭为方形,纯用石建,高5米,宽4米,深6米,结构仿欧式,美观大方,亭外绕以石雕栏杆,游人可在此倚栏凭眺四周景色。斐然亭是一处富有诗情画意的地方,因该亭位于崂东海滨公路南北中间,从这里四望,各方景色迥然不同,西面是青苍不断的奇峰秀峦,东面是浩渺无垠的万顷碧波,北面遥遥可见若隐若现的3山,南面举目便看到蜿蜒走入大海的崂山头。其他如海中的小岛,天外的渔舟,岭下的惊涛,林间的幽村,无一处不是美景照眼。
【棋盘石】 巨峰东北的棋盘山麓,崎岖绵延,在明道观南,孤峰挺拔,峰顶一危石向西探出约三分之二,上平如台,下悬空于深渊之上,形如跳水台,传说中曾有神仙在此对奕,名为棋盘石。这是一座斜立的险峰,三面陡峭,下临危壑,唯东面山势较缓,但也必须踏着凿刻的脚窝,方可攀登而上。棋盘石海拔657米,顶面南端圆而宽,向北渐窄渐倾,石面平滑,南北长12米,东西宽67米,石面上刻有一个双线勾勒的“十”字形,传为道家拜星斗的方位图。另据民间传说,古时一樵夫见二仙人在此对奕,棋罢飘然而去,故此景观又有“棋盘仙奕”之称。人处其上,头晕目眩,毛骨悚然,惊险万分,棋盘石下,镌“敕采仙药孙昙遣祭山海求仙石”。《胶澳志》载:“由巨峰沿第五号路向东北行,过一、二小梁,循坡而下,路渐平坦,其北有巨岩,方广二、三丈,为棋盘石,有庙为明道观。”清即墨文人黄象>有《棋盘石》诗:“局里乾坤日月频,风车石马灿星辰。仙家一著真成错,竟把洞天输于人。”
【明道观】 明道观在棋盘石之北,位于海拔640米高处的招风岭前,是崂山现存寺观中居处最高者。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明霞洞道士宋天成来此创建,庙分两院,东院是玉皇殿,西院是三清殿,院宇宽敞,松青竹翠,在山门右巨石上,镌刻着清宣统二年书“明道观”三字。观周围岗陡平衍,林壑幽静,居高而不危,地僻而景殊。明道观以南有一穹窿的山峰,名天茶顶,海拔981米,峰东高约5米的悬崖石缝中,生茶树一株,冬眠春苏,枝叶繁茂,俗称“天茶”,山亦因此得名。观东有观日峰,又名观日台,镌“浴日奇观”四字,拂晓登临,放眼远眺,旭日东跃,令人神怡。观日峰北有挂月峰,夜幕笼罩,月悬峰顶,空溟寂寥,别有天地。观西南远远两峰矗立如柱,一高一下,形如二人并肩伫立,又如相对与语,名二仙传道石,俗称两口石。观后有三仙洞,为郝、李、袁三道士冢,洞下一泉,清澈长流。
【采药山房】 明道观附近原为唐天宝二年(公元743年)孙昙采药山房,日久圮毁,此处距明道观南约40米处,地名“柴房”,现仅有一孤石,左有线刻佛像,右有阴刻“敕孙昙采仙药山房”。由此往西约60米处,巨石上刻60余字的短文,据清代记载,此摩崖共69字,当时尚可辨认的有37字,这篇文字经历了1000余年的风雨剥蚀,已漫漶不清,但“大唐二年三月初六奉敕采仙药孙昙”十几个字尚能辨识。该文的大意是:唐玄宗天宝二年,奉旨采仙药的孙昙在崂山发现了仙药,遣人报告,等待来命,云云。这两处刻石,再加上棋盘石下的一处孙昙刻石,是研究崂山宗教文化的珍贵史料。
【望海门】 在挂月峰旁有望海门,两崖壁立对峙如门,巨石横缀其上,形成一座石门,门向东,从门中俯视下瞰,海色浮天,明澈如镜,岚光云气,缭绕眼底。清同治年间进士、即墨知县林溥游望海门留有七言律诗:“扶桑遥指海门东,俯视熊熊旭日红。射眼金华成色相,逼人爽气散空蒙。从知妙谛应微合,翻讶游踪到此穷。快我凌虚超象外,振衣千仞响天风。”
【华严寺】 华严寺在那罗延山西南麓,三面环山,左襟大海,殿宇楼阁之壮丽,涧壑泉石之清奇,在崂山宫刹中当属前列。清时华严寺与法海寺、石佛寺(潮海院)并称为崂山三大寺院,从海滨到寺前这一段路称华严路,是寺僧于1930年鸠工筑成的,皆为用石条砌成的盘山道,竹松夹道,绿荫蔽日,林间大石横布,突兀捷立,石上有前人题刻的“烟岚高旷”、“华峰福地”、“东瀛晓色”、“莲池海会”、“天风海涛”等字。盘道曲折,始达宫前,透过一片青葱的修竹,便可看到高耸的藏经阁。它建在寺门之上,阁外环有走廊,登阁凭眺,山海胜景,一览无余。阁中原藏有元手抄本《册府元龟》和清版《大藏经》,现存青岛市博物馆。正中大殿,祀泥塑释迦牟尼像,两旁的木雕佛像和木塔等,刻镂尤为精巧,佛殿檐下有一井,名甘露井,水极清冽,庭前墙上镶嵌很多石碑,大都是清代游人之题刻。后殿祀观音,在东北角曾有西式小楼,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的青岛市Gov就设在这里。寺内不仅松竹繁盛,奇花异卉也很多,丹桂、耐冬、玉兰、紫薇皆大可合抱,其他如牡丹、杜鹃、芍药等亦有10余种。清代即墨文人周缃有《华严庵》诗:“锡飞临绝0,塔影出重霄。涧曲松风细,山深鸟意骄。丹青晃佛座,衣钵肃僧寮。咫尺沧波险,轻声杂晚潮。”
寺前路西有塔院,四周环筑围墙,内有砖塔一座,是寺中第一代住持慈沾大师的藏骨处。院中苍松甚多,以前有两株苍松紧紧盘绕塔身,虬曲多姿,名“松抱塔”。与砖塔相对的石塔,埋葬着第二代住持善和(即于七)的骨骸。塔院门前,有一石砌方形放生池,上横跨小桥,池水清湛,鱼游上下。池北有一道流泉,从竹根下泻,注入池中。在寺前路西,是一片高大的竹林,青葱密茂,寺后山上多古松。
【砥柱石】 循崂山东部滨海公路至返岭后村,路西有一圆丘形巨石,名砥柱石。因此石是返岭后村与华严寺庙产分界的标志,故又名志石,附近还有一个20余户的志石村。砥柱石高近10米,正面镌“山海奇观”四个大字,每个字2米见方,在古代崂山的诸多刻石中,为字体最大者。此字是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山东巡抚惠龄游崂山时所题刻,巨石南面还有石刻题记一篇。清末翰林、北洋Gov教育总长傅增湘《劳山游记》载有:“出寺里许,折而北,石壁多摩崖,大书有山海奇观四字,字大逾丈,最为雄伟,乾隆巡抚惠龄所书,僧言,竟以此被劾去职,可谓风流罪过也。”
【鱼鼓石】 从华严寺涧底西上,夹涧峦峰苍翠,袭人眉宇,泉韵松声,不绝入耳。约半公里处,路旁有一巨石,上面有一小洞,直径20厘米,深80厘米,用手拍击洞口,琅琅作响,酷似道士所用的敲击乐器渔鼓之声,但因此石斜卧如鱼形,故取其形与音二者之特征,名之为鱼鼓石。清平度举人王菘翰题刻“云穴”二字于其上。
【那罗延窟】 那罗延窟在距华严寺西1.5公里处,是花岗岩崩塌洞,宽约8米,高30米,深36米,四壁削立,底石光平,顶有圆孔,天光射入。窟门北向,踏梯石始可上,窟内南壁上有薄石架出约丈许,好像阁的复板,相传很久远的年代,有个西方哲人在窟中说法,这就是《华严经》上所说的“那罗延窟”。据记载,达观禅师和明代四大高僧之一的憨山大师都曾在此坐禅,此即崂山十二景的“那罗佛窟”。那罗延是梵语坚固的音译。清代文人蓝立世诗云:“华严之西那罗窟,穿衣怪石竟鸆H。游人晓起理轻策,云梯直上蹑鹏鹘。”
【天波池】 在那罗延窟西边,有一个广阔数亩的大石坡,石坡中有一洼,满贮池水,名天波池,明代黄宗昌《崂山志》中称天池。池中生长很多蒲草,旱天时,其他河水皆已干涸,唯此处有水。寄居华严寺的仁济和尚有《天波池》诗:“寺南山势耸嵯峨,船眼编东西涧多。惟此广池临0顶,是谁赐号曰天波。金茎承露曾疑似,石磴凌烟莫奈何。数欲攀登偿宿愿,峰高路险竟蹉跎。”
【华严洞】 由那罗延窟顺涧北上,在绝壁下有一山洞,名华严洞。洞口东向,可俯瞰大海,洞前有平地,相传是明代黄宗昌初建华严庵的旧址。从这里沿径西上,再行1公里就到明道观。明代黄宗昌《崂山志》记有:“华严洞,在那罗延窟涧北,洞东向,石壁万仞,沧海在足下,沐日浴月之胜,举目得之。”
【望海楼】 华严寺后为狮子岩,巨石高耸,岌岌欲坠,突兀如踞狮,名狮子石。遍山皆曲盘虬蔓之苍松,葱郁幽邃,山半有石洞,轩敞明洁,可容数人坐,额镌“寂光洞”三字。其顶巅有平石如台,名望海楼,又名望海石,由此东眺大海,明旷无碍,亦为崂山观日胜地之一。清代嘉庆年间即墨文人黄岩有《望海石观日出》七言律诗:“扶桑隐隐起红涛,曙色渐开大小劳。雾散狮峰天半彻,云洪贝阙海门高。琪花迎旭明三岛,羽客凌晨策六鳌。谁觅瀛洲三界路,晴光万点轻舟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