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积分
- 48769
- 名望
- 1893 点
- 铜币
- 24979 枚
- 优惠券
- 243 张


|

第五篇 职业技术培训
第一章 就业前培训
建国初期,主要是由劳动部门委托企业和部分职业学校,对失业工人和待业青年进行技术培训。1956年开始兴办技工学校,后一度改办半工半读学校。1981年,青岛市开始兴办市、区劳动就业训练中心,鼓励企业自行举办训练班,发动各行各业和人民团体举办短期培训班,市劳动部门还协同教育部门兴办职业中学,协同部队培训军地两用人才,协同司法部门对劳改、劳教人员进行技术培训,至1986年基本形成了一个比较系统的就业前培训网络,全面实行了“先培训,后就业”制度。
第五篇 职业技术培训
第一章 就业前培训
第一节 技工学校培训
1956年、1958年,青岛市劳动局和青岛纺织机械厂、青岛缝纫机厂先后建立了技工学校,分别招生200人和140人。至1960年,全市技工学校发展到34所,在校学生6922人。
三年国民经济困难时期,劳动就业指标紧缩,大部分技工学校被撤销、归并,至1962年仅保留4所,在校学生937人。1964年经济好转,扩大办学,推行两种教育制度,技工学校陆续改为“半工半读”,并新建14所半工半读技工学校,招生18590人。“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半工半读技校停办、改办或撤销。1968年,仅保留山东省饮食服务技校和四方机车车辆工厂技校。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青岛市贯彻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搞好技工学校培训工作的通知》,技工学校有计划地稳步发展。至1986年,技工学校恢复发展到18所,在校学生2742人。
专业设置 50年代开办的技工学校,设置的主要有车工、钳工、铸工等机械制造专业,这类专业的学生占培训总人数的60%以上。1962年,经过调整保留和新设置的专业较前有增加,主要有车工、钳工、铸工、汽车驾驶、汽车修理、水产捕捞、水产品加工、烹饪、理发、照相等。1964年,改办为半工半读技校,专业设置没有统一规划,一般由办校企业按实际情况自定。70年代后期至80年代中期,技工学校经过整顿,有了较大的发展。至1986年,全市18所技工学校设置的专业,有车工、钳工、电工、铆工、焊工、烹饪、宾馆服务等。
学制 50年代,技工学校学制为2年。1961年,招初中毕业生的技校为3年制,招收高小毕业生的为4年制。1964年改为半工半读技校,学制相应延长,招收初中毕业生也改为4年制。1979年后,按山东省统一规定,招收初中毕业生的技校学制3年,招收高中毕业生的学制2年。一个学校只实行一种学制。
师资 五六十年代,技工学校的教师多数是高中毕业生和技工学校留校生。学校采取请进来、派出去的方法,对教师进行业务培训,提高教师素质。
70年代,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大、中专院校毕业生陆续充实到技工学校教师队伍,对不具备大专文化程度的教师,分批分期组织进修。80年代中期,全市14所技工学校的349名教师中,大学本科毕业生59人,大专毕业生135人,中专毕业生99人,高中及高中以下文化程度的56人。
教育 1956年,执行国家劳动部《关于试行工人技术学校标准章程草案》,教学以生产实习为主,占总教学课时的60%以上。1958年,大办技工学校,搞所谓现场教育,生产实习课时数减少50%以上。60年代初,技工学校搞勤工俭学,开展“以生产为中心”教育,教学质量受到影响。1964年,技工学校实行半工半读教学后,各校自订教学计划,一般开设10~15门课程。1979年后,贯彻“以教学为主,教学工作以生产实习教育为主”的原则,实行3年制教育计划,技术课占课堂授课时数的57.80%,生产实习课占总教学时数的58.35%。
招生和分配 1956~1958年,招生对象主要是企业编余人员、复员转业军人和城镇失学、无业青年,文化程度一般偏低。1961~1962年,技工学校大为减少,技工学校招生由市教育部门统一列入招生计划,招收高小或初中生。1980年起,技工学校的招生,改由市劳动部门组织实施,招收初、高中毕业的待业青年。水产捕捞、盐业等专业招收农业人口。每人每月发给助学金17元。其中,伙食费15元,学习费2元。1985年,从全部助学金中抽出30%作为奖学金,奖励品学兼优的学生。技工学校学生毕业后,由市劳动部门分配到全民所有制或集体所有制企业工作。企业办的技工学校的毕业生,一般在本企业或本系统内分配工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