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论坛广告管理办法·2012青岛啤酒节专题报道·牢记:青岛旅游局投诉电话
·青岛圈论坛广告投放说明·2012最新青岛旅游攻略·2013年1月青岛潮汐表
·青岛旅游景点介绍|图片·青岛旅行社排名及报价查询·青岛旅游就入住中山旅馆
返回列表 发帖
第三篇  人口素质  
第一章  自然素质

第一节 青少年身体发育


  1946年,在检查的4411名中等学校学生中,患各种疾病的有2337人,占检查人数的53%。其中,视力差和有眼疾的有1493人,听力差和有耳疾的有88人,有牙齿病的292人,有皮肤病的161人,扁桃腺和淋巴腺炎的98人,还有一些学生有其他疾病。1947年对小学生身体检查,在检查的42540名小学生中,砂眼及视力不良的有15795人,占受检人数的37%;有牙病的有11192人,占受检人数的26.3%;扁桃腺和淋巴腺病的有8688人,占受检人数的20.4%;还有患皮肤病的2688人,患耳病的1142人,营养不良4091人,贫血383人,结膜炎298人,鼻炎224人,心脏病200人,肺病265人,整形外科126人。
  青岛解放后,人民生活不断提高,医疗条件迅速改善,青少年的身体发育趋于正常,身体素质不断提高。据1985年对学生的体检表明,综合反映学生身体正常发育的身高和体重均有了很大的提高。
  1995年对学生的身体检查与1985年对比,学生身体发育明显增快,特别是反映学生身体发育状况的身而,体重两项指标,均呈增长趋势,10年前后比较,身高平均增长3.64厘米,体重平均增长5.38公斤;“豆芽菜”体型已有很大改善,特别是常见病的发病率已得到控制。
0.jpg


第三篇  人口素质  
第一章  自然素质

第二节 人口平均预期寿命


  青岛解放前,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低于山东省水平。1945~1949年,平均预期寿命才35岁左右。
  青岛解放后,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有了很大提高。50年代人口平均死亡率为14.24‰,人均寿命约为60岁;60年代人口死亡率降为12.81‰,人均寿命约61岁;70年代人口死亡率降为6.78‰,人均寿命约65岁;1982年人口死亡率为6.07‰,人均寿命提高到68.79岁。1989年人口死亡率为6.58‰,人均寿命提高到了70.79岁。其中,男性平均寿命为68.6岁,女性平均寿命为72.98岁;与50年代比较,全市人口平均寿命增加了10.79岁,男、女性平均寿命分别增加了12岁和10.2岁;与60年代比较,全市人口寿命增加了9.18岁,男、女性平均寿命分别增加了7岁和9岁;与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时比较,全市人口平均寿命增加了2岁,男、女性平均寿命分别增加了3岁和2.38岁。人均寿命提高,百岁老人也大幅度增加,1982年有百岁老人13人,1990年增加到32人。
  1990年,青岛市人口平均寿命达到70.79岁,比全国平均寿命68.5岁高2.29岁,接近世界长寿国72岁以上的水平。
  市区人口平均寿命大大高于全市水平。据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资料,青岛市市区人口平均寿命为74.96岁。其中,男性平均寿命为71.04岁,女性平均寿命为76.08岁,市区人口平均寿命比全市人口平均寿命高2.98岁,男、女性平均寿命分别高2.44岁和3.1岁。
  人口老龄化是人口发展中年龄结构由年轻型、成年型向老年型转变的过程,亦是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不断提高的必然结果。青岛市人口年龄结构变化是:70年代末期以前为年轻型,70年代末到80年代末为成年型,并已明显趋向老化。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60岁及60岁以上人口的比重1953年为3.44%,1964年上升到4.5%,1982年上升为9.27%,到1987年已上升为10.11%,按国内标准(10%)即已进入老龄化城市;再从65岁及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看:1953年仅占1.49%,1964年上升为2.57%,1982年上升为6.12%,1987年达到了7%,按国际标准(7%)也达到了人口老龄化的城市标准,先全国15年、全省8年进入人口老龄化城市的行列。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时,青岛市60岁和65岁及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分别是10.98%和7.21%,60岁年龄组高于北京(10.27%)、天津(10.21%)等各大城市,仅低于上海(13.96%)。80岁以上高龄人口在不断增多,1982年44282人,1990年增加为71411人。在老年人口增长的同时,少年儿童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则在逐年下降,1964年0~14岁儿童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44.89%,1982年下降为28.25%,1990年下降为21.74%。

TOP

第三篇  人口素质  
第一章  自然素质

第三节 残疾人口


  1959年,青岛市盲人协会和青岛市聋人协会成立。两会成立后,对全市盲、聋哑人进行了调查。全市共有盲人3787人,聋哑人5611人。其中,市内6区有盲人439人,聋哑人470人;市郊区县(包括崂山郊区和胶县、胶南、即墨)有盲人3348人,聋哑人5141人。
  1962年青岛市盲人协会与青岛市聋人协会合并成立青岛市盲人聋哑人协会,并对全市盲人、聋哑人进行了调查登记。全市有盲人647人,聋哑人1003人,合计1650人。青岛市区在工厂企业福利生产单位就业的盲人124人,聋哑人179人。在校聋哑学生216人,盲生125人。128名聋哑人和190名盲人散居在各区街道上无固定职业。崂山县农村有聋哑人48人,盲人208人。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盲人聋哑人协会恢复工作。对全市盲、聋哑人进行了第三次调查登记。据1979年统计,全市共有盲人1938人,聋哑人3917人。其中,市区盲人318人,聋哑人701人。已安排工作的盲人197人,聋哑人483人。41名盲人和71名聋哑人有劳动能力而没有工作,7名学龄盲童和81名聋哑儿童未入学。
  1980年,市内五区53个街道办事处对盲、聋哑人逐户调查登记,共登记有盲人344人,聋哑人726人,合计1070人。
  1986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领导小组印发了《中国残疾标准》,在全国范围内统一了残疾人的分类、定义和级别,将残疾人分为盲人、聋哑人、肢体残疾人、智力残疾人、精神残疾人五类。1987年,依据《中国残疾标准》,在全国进行了残疾人抽样调查。根据山东省残疾人抽样调查办公室公布的全省残疾人占全省总人口4.48%的比例推算,青岛市共有残疾人28万人。其中,听力语言残疾8.8万人,视力残疾3.6万人,肢体残疾5.4万人,智力残疾4.9万人,精神残疾1.4万人,综合残疾4万人。
  1989年,青岛市残疾人联合会成立。1990年,依据《中国残疾标准》在全市进行了残疾人全面调查。登记立卡的残疾人共计241478人,占全市总人口3.69%。其中,视力残疾41746人,听力语言残疾58417人,肢体残疾89963人,智力残疾23141人,精神残疾16816人,综合残疾11395人。残疾人口中,非农业人口40161人,农业人口2013]7人。

0.jpg

1.jpg

TOP

第三篇  人口素质  
第二章 社会素质

第一节 文化程度


  青岛解放前,青岛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很低,教育事业十分落后,人民得不到受教育的机会,人口文化程度亦很低。青岛解放后,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人口文化程度得到了较快的提高。
  拥有各种文化程度的人口数 青岛市第二次人口普查时(1964年),在总人口中大学文化程度为16797人,中专文化程度及高中文化程度的62928人,初中文化程度的202152人,小学文化程度的1505132人。至1990年青岛市第四次人口普查时,青岛市人口文化程度有了较大的提高,在全市人口中大学文化程度为43711人,比1964年增长1.6倍,大学肆业及大专文化程度达到80137人;中专及高中文化程度为683252人,比1964年增长8.85倍;初中文化程度为1950887人,比1964年增长8.65倍;小学文化程度2361786人,比1964年增长56.9%。
  每千人口中拥有各种文化程度的人口 青岛解放前,人口中各种文化程度的人口在较长时间呈下降趋势。1936年,每千人口中拥有大学文化程度6.42人,高中生24.2人,初中文化程度32.1人,小学文化程度243.2人;到1946年,每千人口中拥有各种文化程度的人口均大幅度下降。1946年,青岛市每千人口中拥有大学文化程度4.5人,比1936年下降30.0%;每千人口中拥有高中文化程度18.0人,比1936年下降25.6%;每千人口中拥有初中文化程度31.1人,比1936年下降3.10%;每千人口中拥有小学文化程度175.8人,比1936年下降27.7%。
  青岛解放后,青岛市每千人口中拥有各种文化程度的人口均有了较大的增长。1964年青岛市第二次人口普查到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每千人口中拥有大学文化程度增长42.8%,每千人口中拥有高中文化程度增长5.7倍;每千人口中拥有初中文化程度增长4.3倍,每千人口中拥有小学文化程度增长12.3%;每千人口中拥有各种文化程度的总人数1964年375.4人,1982年增加到717.8人,增长91.2%。1990年,青岛市人口中拥有各种文化程度的人口又有较大的增加。据1990年青岛市第四次人口普查资料,每千人口中拥有大学文化程度18.6人,比1964年增长4.3倍,比1936年增长1.9倍;每千人口中拥有中专和高中文化程度102.5人,比1964年增长6.8倍,比1936年增长3.2倍;每千人口中拥有初中文化程度292.8人,比1964年增长5.7倍,比1936年增长8.1倍;每千人口中拥有小学文化程度354.4人,比1964年增长5.7倍,比1936年增长45.7%;每千人口中拥有各种文化程度的总人数达到780.3人,比1964年的375.8人增长1.08倍,比1936年的305.9人,增长1.55倍。
  文盲半文盲人口 青岛解放前,青岛市区人口中文盲人口所占比例就较高。1936年青岛市区人口中文盲人口占总人口的55.9%,到1946年青岛市区人口中文盲人口仍占总人口的52.9%。
  青岛解放后,人民Gov积极发展教育事业,除了发展正规学校教育以外,还大力开展成人教育和扫盲运动。使青岛市文盲人口大幅度下降。1964年青岛市第二次人口普查时,全市文盲人口为1699729人(为便于比较,此数包括即墨县、莱西县、平度县、胶县、胶南县、崂山县、黄岛区。文盲人口是指12岁以上人口中的文盲人口),文盲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为35.6%。其中,青岛市区文盲人口为153242人,文盲人口占市区总人口的比例为16.8%。1990年,在青岛市总人口中文盲人口已减少为869482人,文盲人口比1964年减少830247人,减少48.9%;文盲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亦由1964年的35.6%,下降为13.1%。其中,市区文盲人口由153242人减至106607人,文盲人口减少46635人,减少30.4%;文盲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由1964年的16.8%,下降为7.65%。崂山区文盲人口由151328人减为87621人,文盲人口减少63707人,减少42.1%;文盲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由1964年的32.1%,下降为1990年的12.36%。即墨市文盲人口由255976人,减为131017人,文盲人口减少124959人,减少48.8%;文盲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由1964年的36.3%,下降为1990年的12.86%。胶南县文盲人口由305525人减为130711人,文盲人口减少174814人,减少52.2%;文盲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由1964年的48.4%,下降为1990年的15.6%。胶州市文盲人口由211119人减少为115513人,文盲人口减少95606人,减少45.3%;文盲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由1964年的41.98%,下降为1990年的16.3%。平度市文盲人口由406720人减少为201498人,文盲人口减少205222人,减少50.5%;文盲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由1964年的41.2%,下降为1990年的15.5%。莱西县文盲人口由188459人减少为96515人,文盲人口减少91944人,减少48.8%;文盲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由1964年的37.9%,下降为1990年的13.8%。
  各类学校学生人数 青岛解放前,青岛市的教育事业十分落后。1929年,青岛的中学生在校学生仅有787人,小学生在校学生亦仅有15049人。1936年,青岛市的教育事业有所发展,全市中学生在校学生增至8501人,小学生在校学生增至55641人。中、小学生在校学生人数虽有一定增加,但在校学生人数在人口中的比例却很低。1929年,青岛市每千人口中拥有中学生仅为2.17人,每千人口中拥有小学生亦仅41.6人。1936年,青岛市每千人口中拥有中、小学生略有提高,每千人口中拥有中学生19人,每千人口中拥有小学生124人,每千人口中拥有中、小学生人数比1929年分别增长7.8倍和2倍。
  青岛解放后,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拨出经费兴办各类学校。至1952年,青岛市的大学在校学生已达2761人,比1949年增长1.7倍;中等专业学校在校学生达3770人,比1949个增长1.4倍;普通中学在校学生达24181人,比1949年增长1倍。1953年后,青岛市对全市教育进行整顿,改善办学条件,加强师资培训,提高教育质量,保证教育经费,鼓励有条件的村办小学,促进了中、小学教育的发展。在大力发展正规教育的同时,积极开展成人教育。按人口计算的各类学校在校学生人数显著提高。据1964年青岛市第二次人口普查资料,青岛市每千人口中拥有中、小学生人数已提高为69.2人和316.2人,比1936年分别增长2.6倍和1.5倍。1990年青岛市第四次人口普查时,青岛市每千人口中拥有各类学校的在校学生人数均提高到一个新水平。每千人口中拥有大学生18.6人,比1964年增长4.3倍;每千人口中拥有高中学生为102-5人,比1964年增长6.8倍;每千人口中拥有初中学生为292-8人,比1964年增长5.7倍;每千人口中拥有小学生为354人,比1964年增长12.3%。
  教育事业不断发展,在应受教育的人口中受教育的程度相应提高。1982年,在应受教育的人口中,大学生占0.95%,高中生占11.29%,初中生占34.5%,小学生占53.24%。1990年,各类学校学生占人口的比例均有提高,在应受教育的人口中,大学生占2.42%,比1982年上升了1.47%;高中生占13.63%,比1982年上升了2.34%;初中生占38.09%,比1982年上升了3.57%;小学生占46.14%,比1982年下降了7.1%。平均每人受教育的年限由1982年的6.8年,提高到1990年的7.7年。
  人口文化程度提高过程中的四个特点
  男、女文化程度差异较大 青岛解放前,男性受教育的机会较多,大部分女性得不到受教育的机会,形成了女性文化程度大大低于男性的不平衡不合理状况。青岛解放后,这种差异仍不同程度地存在。据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资料揭示,全市有文盲人口1301755人。其中,男性文盲367588人,占28.2%;女性文盲934167人,占71.8%;女性文盲占人口比例比男性文盲高43.6%。男性文盲占男性总人口11.89%,而女性文盲占女性总人口则为31.08%。
  城乡人口文化程度存在较大差别 据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资料,城市人口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口占全市人口中大学文化程度人口的88.6%,而农村仅占11.4%,农村大大低于城市的水平。城市人口中具有大专文化程度的人口占全市人口中大专文化程度人口的76%,而农村仅占24%,农村亦低于城市水平;中专文化程度的人口城市亦高于农村(城市占56.9%,农村占43.1%),唯有中、小学文化程度的人口占有比重是农村大于城市。
  农村人口文化程度低于城市人口,表现在另一方面是农村文盲人口大大多于城市文盲人口。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全市文盲人口共为869482人。其中,城市文盲人口为106607人,占全市文盲人口的12.26%;农村文盲人口为762875人,占全市文盲人口的87.74%。文盲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城市为7.65%,农村则为14.5%,农村文盲率比城市高出6.85%。
  不同年龄人口文化程度存在差异 中青年文化程度高于老年人口的文化程度。据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资料,按不同文化程度排列:55岁以上老年人具有大学和大专文化程度的占同龄人口的0.37%,35~54岁占1.54%,20~34岁占0.8%,19岁以下占0.18%。55岁以上老年人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占同龄人口的0.97%,35~54岁占4.94%,20~34岁占16.45%,19岁以下占5.49%;55岁以上老年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占同龄人口的4.12%,35~54岁占12.96%,20~34岁占40.13%,19岁以下占23.61%;55岁以上老年人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占同龄人口的20.75%,35~54岁占40.49%,20~34岁占30.68%,19岁以下占40.43%。34岁以下两个年龄组的文化程度不仅比55岁以上人口高,亦比35~54岁人口高。
  劳动力人口文化程度仍然较低 1982年,全市每千人拥有小学以上文化程度人口666人,1990年增加到768人,增长15.3%。但劳动力人口文化程度却较低,在各行业、职业、城乡之间的劳动力人口的文化素质都存在一定差异。
  一、劳动力人口初中、小学文化程度占绝大比重。1990年在全市劳动力人口中,每千人拥有小学以上文化程度为933人,其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为27.8人,高中(含中专)文化程度为158.3人,初中文化程度为412.1人,小学文化程度为335.2人;初中和小学文化程度的劳动力人口占全市劳动力人口的74.73%。
  二、各行业之间的劳动力人口文化程度分布极不平衡。文化程度最高的是教育、文化艺术、广播电视业,其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占75.06%,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占24.21%;其次是科研、技术服务,其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 二、各行业之间的劳动力人口文化程度分布极不平衡。文化程度最高的是教育、文化艺术、广播电视业,其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占75.06%,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占24.21%;其次是科研、技术服务,其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占73.2%,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占41.83%;再次是金融、保险业,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占73.77%,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占14.26%;卫生、体育、社会福利业,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占64.04%,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占19.43%;国家机关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占59.45%,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占16.58%;文化素质最低的是农、林、牧、渔、水利业,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5.58%,大专以上文化程度仅占0.04%,文盲、半文盲却高达13.03%。
  三、体力型在业人口文化程度较低,且提高很慢。全市体力型在业人口中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9.69%,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1.48%,比1982年提高0.71和1.4个百分点,而智力型在业人口中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占65.13%,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占15.04%,比1982年分别提高20.3%和6.4个百分点。
  四、农村劳动力人口文化素质大大低于城市劳动力人口。城市劳动力人口中,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占44%,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占10.58%;而在农村劳动力人口中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13.67%,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0.81%。
  另外,与全省各地市比较,尚有一定差距。据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青岛市每千人拥有小学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为768人,虽比全省总水平695.6人多出72.4人,但比淄博(772人)、烟台(772人)和威海(777人)均少;青岛市每千人拥有大学生为18.58人,比全省总水平9.75人多8.83人,但比济南32.26人和东营19.82人均低;青岛市每千人拥有中学生为395.3人,比全省总水平332.97人多62.3人,但比淄博(409.8人)、烟台(425.4人)和威海(431.2人)三市均低很多。
0.jpg

1.jpg

2.jpg

3.jpg

4.jpg

TOP

第三篇  人口素质  
第二章 社会素质

第二节 科技人员


  青岛解放前,科技人员极少,没有独立的科研机构。至解放前夕,全市各类科技人员仅有1442人。解放后,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青岛市的科技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全市科技队伍不断壮大。
  自然科学的科技人员 至1960年,全市自然科学科技人员增至12711人,1978年更增至25612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科技事业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新时期,中央、省、市各级科研机构以及厂办、民办科研机构迅速发展,科技人员成倍增加。至1990年,全市自然科学科技人员达110809人,比1978年增加3.3倍。专业自然科学研究机构,发展到141处,科技人员6046人;高等学校开办的自然科学研究机构从无到有,1990年发展到45处,科技人员546人。厂办、民办科研机构从1978年以后兴起,到1990年发展到105处和42处,县(市)、区办研究机构发展到8处。
  自然科学科技人员的地域分布 全市自然科学科技人员中,市区科技人员占比重较大,各县(市)、区则占比重较少。按1990年全市自然科学科技人员划分,市区有74820人,占全市科技人员67.5%,各县(市)、区有35989人,占全市科技人员32.5%。按人口计算,市区每千人口中拥有科技人员38.31人,各县(市)、区每千人口中拥有科技人员仅7.64人。
自然科学科技人员技术职称 1960年,全市12711名自然科学技术人员中,具有高级职称的136人,占1.06%,中级职称的占1018人,占8%,初级职称的5061人,占39.8%。到1978年,由于长期没有进行职称评定,高级职称的比重下降为0.68%,中级职称的比重下降为4.06%,初级职称的比重上升为46.23%。80年代恢复职称评定工作,到1990年,全市自然科学技术人员中,高级职称的科技人员增加为6332人,比1960年增加45.58倍,其占全市科技人员的比重由1960年的1.06%上升为5.71%;中级职称的科技人员增至28923人,比1960年增加27.41倍,其占全市科技人员的比重由1960年的8%上升为26.1%;初级职称的科技人员增至51957人,比1960年增加9.27倍,其占全市科技人员的比重由1960年的39.81%上升为46.89%,无技术职称的科技人员为23597人,其占全市科技人员的比重由1960年的51.1%下降为21.3%。
  自然科学技术人员在各部门的分布 1990年,全市自然科学技术人员的部门分布不够平衡。其中,占第一位的工业部门科技人员为46752人,占全市科技人员的42.2%;占第二位的教学部门科技人员为31565人,占全市科技人员28.5%;占第三位的卫生部门科技人员为37093人,占全市科技人员的24.5%;农业部门和科研部门的科技人员分别为3012人和2387人,占全市科技人员的2.7%和2.1%,其他部门科技人员均较少。
  自然科学科技人员的文化程度 具有初级以下文化程度的占较大比重。1960年,全市12711名自然科学人员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3018人,占23.7%;中专文化程度的有4586人,占36.1%,普通中学和初级文化程度的有5107人,占40.2%。至1978年,在全市科技人员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占31.8%,比1960年比重上升了8.1%;中专文化程度的占28.2%,比1960年比重下降了7.9%。普通中学和初级以下文化程度的占39.4%,比1960年比重下降了0.8%。至1990年,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占17.3%,比1978年比重下降了14.5%;中专文化程度的占23.2%,比1978年比重下降了5%;普通中学和初级以下文化程度占59.5%,比1978年比重上升20.1%。
  社会科学科技人员 青岛解放后至1978年,青岛市社会科学科技人员已有相当发展。1980年开始建立统计,1982年全市社会科学科技人员达14315人。其中,教学人员6937人,占48.46%;会计人员4 781人,占33.4%;科研人员705人,占4.92%,统计人员1124人,占7.85%;文体人员744人,占5.2%。1989年,全市社会科学科技人员增至83027人,比1982年增加4.8倍。其中,教学人员为29157人,比1982年增加3.2倍;会计人员13583人,比1982年增加1.8倍;科研人员304人,比1978年减少57%;统计人员2897人,比1978年增加1.6倍;文体人员3777人,比1978年增加4.1倍;经济人员32681人,比1978年增加5倍以上。
  1990年,全市社会科学科技人员中,具有高级职称的占2.1%,中级职称的占16.1%,初级职称的占60.5%,没有职称的占21.3%。其文化程度,与自然科学科技人员情况相近似,也是普通中学和初级文化程度的占较大比重。其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占17.8%,中专文化程度的占25.1%,普通中学和初级文化程度的占57.1%。

0.jpg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