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论坛广告管理办法·2012青岛啤酒节专题报道·牢记:青岛旅游局投诉电话
·青岛圈论坛广告投放说明·2012最新青岛旅游攻略·2013年1月青岛潮汐表
·青岛旅游景点介绍|图片·青岛旅行社排名及报价查询·青岛旅游就入住中山旅馆
返回列表 发帖
第七篇 防汛抗旱



  青岛市由于地理位置、地貌和降雨年内年际分配不均匀等因素,水旱灾害几乎年年都有。从清顺治四年(1647年)至1949年,全市共发生大洪涝灾害40次,大旱灾害16次。其普遍规律是春旱、夏涝、晚秋又旱;旱涝交替发生,但也有连旱连涝现象。同一年内有时旱涝同生。东南沿海一带雨量较丰,西北部则易干旱。建国前,由于河道堤防残缺不全,其他水利工程又甚少,抗御水旱灾害的能力低,往往年年成灾,百姓深受其害。建国后的50~60年代以水灾为主,1950~1976年,共发生17次水灾,平均一年半1次;旱灾仅发生4次,平均近7年1次。1977~1987年,则以旱为主,共发生旱灾9次,平均近一年零2个月1次,而水灾仅发生1次。建国后,由于对主要河道普遍进行了治理,修建了大量防洪灌溉工程,提高了防洪抗旱能力。各级Gov都建立了抗旱防汛组织,增强了灾情预报和通讯联络,储备了充足的料物,及时组织广大群众抗灾抢险,有效地减轻了水旱灾害带来的损失。


第七篇 防汛抗旱
第一章 防汛抗旱准备



  建国前的抗洪抢险多是群众自发保护家园,无严密组织,一般以村为单位,主要是堵复河道决口或排除内涝。不仅规模小、成效微,而且常因排水、争水引发水事纠纷。自建国后的1950年始,在大兴水利工程的同时,每年都由市Gov直接领导抗灾抢险工作,逐级成立抗旱防汛指挥机构,组织抗灾抢险队伍,备足抗旱抢险料物,做好抗灾准备。
  在防汛工作中,历年来始终贯彻执行“以防为主,防重于抢”的方针和“旱涝并防”的原则,结合青岛市的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防汛措施。修蓄水工程,拦蓄地上水。开挖水井或打机井,利用地下水,为抗旱灌溉农田准备好水源。在抗旱防汛中充分发挥领导、技术人员及广大群众的智慧和力量,避免或减轻了水旱灾害造成的损失。

TOP

第七篇 防汛抗旱  
第一章 防汛抗旱准备

第一节 组织领导


  1950年6月,青岛市召开第一次防汛会议,成立了由市长任主任委员的“防汛委员会”。1952年改称防汛指挥部。1957年7月,青岛市及各区在原防汛指挥部的基础上成立抗旱指挥部,加强抗旱种麦保秋的领导。市抗旱指挥部设办公室、物资组、联络组等,由李慕市长任指挥,矫枫书记任政委,王云九副市长任副指挥。自1958年起,市及县(区)防汛指挥部改称为“抗旱防汛指挥部”。1968年改称为“青岛市革命委员会抗旱防汛指挥部”,1981年改称为“青岛市抗旱防汛指挥部”,并在每年汛前调整充实一次抗旱防汛指挥部正、副指挥及成员,各级抗旱防汛指挥部均由党政军和Gov下属有关部门领导组成。市抗旱防汛指挥部由中共青岛市委书记、副书记或市长、副市长担任指挥、副指挥。担任副指挥的还有:中国人民解放军北海舰队、青岛警备区、青岛市Gov农业办公室、城乡建设委员会、水利局等单位负责人。指挥部下设办公室,负责各县(区)抗旱防汛的具体工作。1979年市水利局成立之前,办公室设在市城乡建设委员会内,1979年后一直设在市水利局,由一名副局长兼任办公室主任。办公室下设情况联络组、信息报导组、后勤组、物资供应组、技术组,各组均由市水利局人员组成。市防汛指挥部另设城市防汛办公室,设在市城乡建设委员会内,负责市内五区的防汛工作。市属各县(区)都相应成立抗旱防汛指挥部,由县(区)主要领导任指挥、副指挥。大中型水库、河道成立防汛指挥所,村成立防汛大队,由其主要党政领导任指挥、副指挥。市、县(区)、公社、村及重要水利工程组成了一个严密的抗旱防汛体系,由市抗旱防汛指挥部统一领导。70年代起,实行县(区)、公社、村包辖区内水利工程的办法。1981年实行“防汛工作责任制”,由领导干部包片、包河道、包水库的办法,即大型河道、水库及重点中型水库都由市级领导包防汛责任,中型河道、水库由当地县(区)领导包,小型河道、水库由所在公社领导负责。从1984年开始,大中型水库、河道又增加一名工程技术干部负责防汛技术。1987年山东省Gov明文规定,各地的防汛工作由各级Gov的主要负责人全面负责,并确定一名副职具体抓防汛工作。各级抗旱防汛指挥机构一般在汛前(5月)组成,并做好防汛准备工作。汛后(10月)做好防汛工作总结。汛期以外的灾情,由市水利局请示市Gov后采取紧急措施处理。
  防汛抢险队伍 群众性防汛队伍有:常备队、抢险队、后备队。全市常备队每年由600~1000人组成。其中大型水库30~50人,中型水库及重要河闸10~30人,大沽河平均每公里堤防1人,主要支流10人左右。常备队队员主要是水利工程受益公社、村委派,一般要求年龄在18~45岁之间,识水性的男性担任。1982年前常备队员基本上属义务工,国家仅给少量生活补贴和补助粮,大队记工分。1982年以后,每人每月发给45~75元补助费,工资来源由水利部门和公社、村共同负担。常备队员的主要任务是有汛防汛,无汛按时巡查和维护工程,及时向防汛指挥所、部汇报情况。抢险队是针对汛期内可能出现险情而成立的,包括运输队、医疗队和突击队。进入80年代,全市抢险队员达30多万人,各县(市、区)根据实际情况组队,按照军队的班、排、连的编制,配备干部,登记造册,统一进行抢险知识教育和模拟训练,做到有险情时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全市有后备队35万人以上,当险情紧急、抢险队员不足时,由指挥部抽调各单位后备队员参加抢险。

TOP

第七篇 防汛抗旱  
第一章 防汛抗旱准备

第二节 资金料物


  抗旱防汛资金的主要来源是国家、省、市每年按实际情况拨款和增加拨款,由青岛市水利局负责根据各县(市、区)旱情或汛情分配款项,主要用于抗旱防汛、岁修及应急工程、抗灾抢险。从1979~1987年抗旱防汛国家总投资1955.1万元,其中用于抗旱的经费1127万元(中央拨款543万元),用于防汛828.1万元(中央拨款187万元),抗旱防汛群众集资一般是国家投资的3~4倍。
  防汛抢险料物采取国家、集体和群众自筹三结合的方法解决。储备形式有:常备料、临时性料和群众性号料。
  常备料物:大、中型水利工程由国家出资配置抢险用料物,由工程管理单位长期保管,以备抢险急需。抢险使用或保管期限太长自然损耗后,由国家出资补充。常备料物的配置标准,因工程大小及安全程度而定,大中型水库都配置备用小型发电设备一套。大型水库配置的主要有:草袋、麻袋2万条,木材、木桩10立方米,铁丝2吨,还有土、沙、石、照明灯等等。中型水库的数量是大型水库的一半。据1987年统计,各大中型水库、河道实有麻袋、草袋、编织袋24.4万条,木材、木桩214立方米,铁丝48吨,这些料物的数量与标准数量相近。但沙、石缺额大,只有1.3万立方米,尚缺2.6万立方米。
  临时性号料:每年汛前,市、县防汛指挥部向有关单位、集体或个人登记抢险的料物,汛期不准随便用,以便抢险使用,汛后转为正常流通、使用。号料物品抢险使用后照价付款。建国初期,市防汛指挥部每年汛前向有关单位号料主要有草袋、麻袋、木材、木杆、铁丝、汽油、柴油等等。1979年后,除每年号料公路运输部门汽车外,不再作其他号料工作。但有关单位仍然做了一些准备。从1986年起,实行临时性号料由上级单位下拨号料费的办法。汛期抢险用上所号料物,照价付款,不再给号料费;没用,则给号料费,作为保管料物的损失补偿。1986年,山东省抗旱防汛指挥部向青岛市供销社号料20万条草袋,存放于青岛市供销社仓库内,以便大沽河抢险用。号料的各种费用均由省抗旱防汛指挥部负责。
  群众性号料:建国初期,防汛指挥部向河道沿岸群众号料。主要是木杆、树、门板、枝条、秸料等。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号料的内容和方法也有了变化,各县(市、区)及乡镇防汛指挥部向当地供销社、粮食部门、工矿、企事业单位号料的品种有:麻袋、草袋、木材、木杆、铁丝、麻绳、汽车、拖拉机等等;向当地群众号料的品种有:木杆、树、枝条、秸料、手推车、编篓、抬筐等等。
  进入80年代,全市每年汛前号料主要有:麻袋40~90万条,草袋50~80万条,木材200~1400立方米,铁丝35~200吨,炸药20~50吨,木桩(含树)20~80万根,沙、石3~20万立方米,汽车、拖拉机2000~5000辆(台)、抬筐5~20万个,编篓8~13万对,手推车1~2万辆,麻绳1~7万公斤等等。这些防汛号料抢险使用后,谁使用由谁照价付款。

TOP

第七篇 防汛抗旱  
第一章 防汛抗旱准备

第三节 检查维修


  每年汛前,青岛市与各级抗旱防汛指挥部都组织力量深入基层进行检查,检查的主要内容是抗旱防汛准备情况,重点是抗灾抢险队伍组织情况,防汛料物准备情况,领导包库、包河防汛责任制落实情况,以及主要水利工程现状。对检查出的病险库、河道险工险段、堤防缺口、行洪障碍等,及时编制计划,分别轻重缓急予以维修加固。对防洪标准低、有隐患的河道、险闸,进行重点检查和抢修。汛前无法修复的,组织好抢险队伍、料物,并制订好应急措施,以便遇到超标准洪水等险情时,能尽量保障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降低灾害损失。
  除国家投资进行的大中型水利工程的岁修除险加固工程外,其他小型水利工程按照“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县(市、区)自筹资金或安排义务工完成辖区内的渡汛工程,主要有堵复河道堤防缺口(含大中型河道)、加固堤防,疏挖河道及排水沟渠、处理险工、加固小型水库塘坝及河道清障等。
  每年汛前根据工程变化情况,对全市21座大中型水库洪水调度、控制运用方案进行修正,报山东省抗旱防汛指挥部审批和备案,各级防汛指挥机构和部门必须严格按照批准的控制运用方案执行。出现大洪水时,大沽河流域的大、中型水库和河道由市防汛指挥部统一调度洪水错峰,以保证水库、河道的防洪安全。

TOP

第七篇 防汛抗旱  
第一章 防汛抗旱准备

第四节 汛情预报


  建国初期,全市汛情预报全靠有线电话和电报通讯联络,每年汛前由市、县防汛指挥部和邮电部门发出通知,优先保证防汛的通讯联络。对一些没有电话而又较重要的报汛站,市、县防汛指挥部租用邮电部门的小型电台报汛。
  1979年汛期,由山东省水利厅、山东省水文总站主管,为青岛市部分县和部分水管单位配备了长江301型无线电接力机和红灯747型无线电话机进行防洪联络。自1985年汛前,根据山东省防汛指挥部的安排,增加了9台JDD-Ⅱ308型电台。1987年又增加了14台,全市各县(市、区)防汛指挥部、大型水库、部分中型水库均配备了这种电台,还在青岛市气象局(伏龙山上)及即墨县防汛指挥部设立了中继站,防汛通讯联络工作有了发展。但尚有部分中型水库及大沽河管理所没有配备电台。从1980年汛期开始,市抗旱防汛指挥部每年汛期租用邮电部门的电传打字机,以接受全市各水文站、报汛站通过邮电系统发来的水情电报。1986年前,青岛市防汛指挥部每年汛前临时聘请基层单位的技术人员管理电台,负责与各县(区)保持联络和技术指导。各县(区)及大中型水管单位也都是在汛期抽调的临时工作人员,由青岛市防汛指挥部办公室负责对其进行短期业务技术培训,保证了市、县(区)、大中型水管单位的无线电通讯畅通。
  建国前虽有气象台的天气预报,但一是仅限于市区,二是无防汛指挥机构,因此作用不大。建国后,气象局定期向抗旱防汛指挥部提供长期、中期和短期天气预报,对可能发生的暴雨、台风、冰雹等灾害性天气都提前作出预报。全市报汛站网从无到有,逐渐发展壮大,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报汛系统,到1987年已有报汛站45个,其中常年站33处、临时站12处,基本控制了全市降水的时空分布以及河道水库的水位及流量变化过程。这些报汛站对实测到的雨情、水情,通过邮电部门发电报向省、市防汛指挥部报汛。其中产芝、尹府两座大型水库站,同时向国家防汛总指挥部及省、市防汛指挥部报汛。青岛水文分站及市防汛指挥部办公室的技术人员根据雨情、水情推算出洪水入库情况或河道可能出现的洪水,及时向领导汇报,以便领导采取决策,提前做好防汛抢险的准备。为了及时掌握汛情、险情,市防汛指挥部及各级防汛组织从1981年6月1日起全部实行汛期昼夜专人值班制,并制定了汇报制度,平常按时汇报,遇急立即向市领导和省防汛指挥部汇报。

TOP

第七篇 防汛抗旱  
第二章 防汛抗旱纪略

第一节 抗洪抢险


  青岛市的水灾主要是由大雨或暴雨造成的。特别是山洪暴发,来势凶猛,往往使河道在短时间内漫溢、决口,防不胜防。因此,在历年的防汛工作中,始终坚持“以防为主”,防抢齐抓,一遇险情,召之即来。中国人民解放军驻青部队广大指战员,在多次抗洪抢险中做出了特殊贡献。
  抢救青岛市第三粮库 1956年6~9月,连降数次暴雨,大小河道多处漫溢决口,全市普遍受灾。9月4日,市区一场暴雨,洪水从水清沟北岭山直泄狭窄弯曲的小水清沟河,漫溢后冲向两岸的青岛国棉四厂、市第三粮库及青岛化工厂,瞬间水深1米多。在这紧急关头,青岛驻军千余名官兵闻讯火速赶来,在抢渡水清沟河时战士徐汪来、姜月伦被洪水冲走,壮烈牺牲。驻军官兵在暴风雨中筑堰排水,奋战2个多小时,终于保住了数万吨粮食。青岛市粮食局前来救援的焦安华也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即墨县1964年抗洪纪实 1964年汛期,即墨县平均降雨量1117.4毫米。6~7月,蓝村、南泉、七级、普东、移风、段泊岚、金家、下泊等公社连降几次大暴雨。暴雨量最大的蓝村公社17天降雨547毫米,其中7月16日一次降雨133毫米。8月10日出现了以移风公社为中心,面积达75平方公里的特大暴雨,7.5小时降雨量达220毫米。巉山公社(现洼里乡)8月18日一次降雨量353.3毫米。全县农田过水面积35.1万亩,成灾面积30万亩,其中绝产10.73万亩。灾情以蓝村、移风、灵山3公社最重,共倒塌房屋2694间,100余户进水,水深1米多,粮食、家具被冲走,水井被泥沙填平。洪灾发生过程中,中共即墨县委、县人民委员会连续召开2次紧急电话会议,部署抗洪措施。县领导率领500名干部深入到社队,组织了20万群众抗洪抢险。一方面抢护河堤,一方面突击排涝,同时抢救安置受灾群众,抢收被淹农作物。共挖大、小排水沟8745条,长约150公里,完成土石方40.7万立方米;平地积水在一天内全部排完,洼地积水也在短期内排完。县农业银行发放农业贷款39.53万元,民政部门发放救济款12.5万元,主管部门调拨瓦4万页、砖5万块。当地驻军与群众一起抗洪抢险。7月16日晚,为抢救蓝村公社六里大队第三生产队的3名落水群众,城阳驻军的宋宗海、俞其福两位战士光荣献身。
  抗御9号台风 1985年8月19日10时,9号台风在青岛登陆,最大风力在12级以上。全市普降暴雨、大暴雨,自8月18日零时至21日7时的78个小时内平均降雨247.6毫米。最大暴雨中心在莱西县南墅镇,连续24个小时降雨305毫米,接近百年一遇的暴雨频率。9号台风之烈、雨之猛、范围之广均是青岛有纪录以来所罕见。台风暴雨造成216个企业停工,供电、邮电线路被刮断,桥涵下沉,公路冲毁,156个乡镇受灾,255万亩农田被淹,树木倾倒,塘坝水井被毁……,全市损失总值约6.22亿元。抗御9号台风是在中共青岛市委、市Gov直接指挥下进行的。接到台风预报后,在正常防汛的组织、思想、料物准备的基础上,紧急部署各县(区)、各部门加强防台抢险的准备。9号台风登陆后,中共青岛市委书记刘鹏、市长臧坤直接指挥,市委副书记刘镇冒雨查看市区险情,常务副市长郭松年召开各大系统负责人紧急会议,部署抢险救灾措施。按照领导包河、包库防汛责任制分工,市委副书记兼抗旱防汛指挥部指挥张惠来和青岛警备区参谋长沈兆吉等到大沽河指挥抢险,市防汛指挥部副指挥许庆通、陈龙泉、刘述学等到崂山水库指挥抢险。其他各水利工程都有包工程领导在现场指挥抗洪抢险。市人大常委会、市政协等单位的领导率工作组分赴各县,会同各县领导深入险情现场,及时研究部署抢险救灾措施。臧坤市长发表电视讲话,动员全市人民立即行动起来,投入抢险之中。
  当大沽河、小沽河险情紧急时,沿岸各县均有5~7名县委正、副书记,正、副县长及人大常委会和政协的领导站在第一线,共指挥20多万抢险大军,严守大沽河大堤和抢堵五沽河、小沽河的决口堤段。8月21日,小沽河左、右岸决口,平度县、莱西县1万余名抢险人员冒大雨赶到现场,堵复和加固了堤防。即墨、胶县有组织地将老、弱、病残、妇幼等10万余人转移到安全地带,并出动公安、医务人员维持秩序、治疗病员。当大沽河胶县段王疃村附近发现8处管涌时,抢险人员拼搏2个多小时终于堵住。
  中共胶县营房镇委员会书记孙启功,在养虾池大坝即将决口的危急时刻,奋不顾身跳入水中,组织和指挥群众抢修拦海大坝,风浪几次把他卷入水中,他毫不退缩,爬起来继续战斗,带领群众一直奋战10余个小时终于保住了海坝。当胶南县泊里镇第二养虾场堤坝被海浪冲开15米决口时,中共泊里镇委员会书记带领500余名干部、群众前去抢险;宣传委员徐瑞加带领35名抢险队员跳入激流拉网堵口,使2万余公斤大虾免遭损失。琅琊乡三等甲级残废军人肖汉囤带头跳进齐腰深的水中,开挖溢洪道泄洪,排除了一座塘坝即将决口的险情……
  在抗洪抢险中,中国人民解放军北海舰队5天内派出3000多名指战员、3艘舰艇、140辆卡车。青岛警备区参谋长带领500名指战员参加大沽河抢险。当崂山县白沙河险情危及流亭机场时,刘东起司令员带领300名战士前去抢险。青岛警备区6天内共出动2400人次、80辆卡车、2只舰艇、18部电台、2000余件器材参加抢险。北海舰队航空兵某团派出650名指战员到指定地点抢险。大沽河胶县段滩地上的河西屯村被水围困,尚有部分群众没有撤出。某飞行团接到命令,在1小时内就把食物、救生用品投到河西屯。青岛警备区及北海舰队指战员,分别带着救生器材,赶往河西屯抢救出被洪水围困的300多名农民。
  在9号台风过程中,大沽河流域平均雨量230毫米,最大雨量646毫米,暴雨频率达500年一遇。但大沽河没有决口和漫溢,这完全得益于建国后兴建的大量水利工程。流域内181座大、中、小型水库共拦蓄洪水3.7亿立方米,占南村站以上实际产生径流总量7.3亿立方米的51%。其中产芝水库将上游产生的1.93亿立方米洪水全部拦蓄,尹府水库拦蓄洪水4830万立方米,9座中型水库(含烟台市2座)削减洪峰21~61%,如无上述水库调蓄,南村站洪峰流量将达6100立方米每秒,必将造成河堤溃决,胶济、蓝烟铁路冲毁,下游的胶县、即墨县、崂山县、平度县的20多个乡镇,51万人口及77万亩农田被水吞没。据测算,这次大沽河流域洪水水库防洪效益达12.1亿元,系大沽河流域1960~1985年防洪总投入的2.73倍,是兴建这些水利工程费用的21.62倍。
  青岛市水利系统全体职工全力投入紧张的防汛抢险工作,及时报告雨情、水情、险情,当好领导的参谋。小沽河葛家埠水位站的牛家敏是位已经退休的老人,他一个人与暴风雨连续战斗了50多个小时,在泥水里来回跑了数十趟,摔倒了爬起再跑,把小沽河的水位报出去。当电话线被台风刮断无法报汛时,他毅然把观测水位的任务交给50多岁的老伴,自己顶着狂风暴雨检查线路,终于在离办公室2.5公里处查到故障,邮电局人员赶到后修复了线路,及时准确地报出水位。8月21日上午9时,葛家埠水位站出现了4.29米的最高水位,牛家敏根据1964年实测水位流量关系曲线,并加延长,报出了流量为4014立方米每秒(实际流量为每秒3200立方米)的险情,省、市防汛指挥部接报后,迅速下达紧急抢救大沽河的动员令,20万抢险大军涌向大沽河抢修,加固了险段,使大沽河安全渡洪。牛家敏得到中共青岛市委、市Gov的表扬,并被授予“抗洪抢险模范”称号。
  青岛市所属县(区)及各级计划、工交、财贸、物资、邮电、气象、供销等部门都全力投入抗洪抢险之中。市邮电局抢先接转防汛电话、电报;青岛铁路分局发出专列运送抢险人员和物资,转移受灾群众;公路交通部门冒雨抢修被冲毁或被阻塞的道路;市公路运输总公司及时调集682辆汽车急运抢险物资;市供销部门连夜到楼山后仓库发出抢险草袋;在供电、通讯中断的关键时刻,电业、邮电部门顶着狂风暴雨、冒着生命危险抢修线路……
  对青岛市这次抗洪抢险,中共中央和中共山东省委都极为关怀。国务院特区办公室专门来电询问灾情。山东省及时派出了以副省长马连礼为团长的慰问团。在青岛疗养的民政部邹恩同副部长放弃了休息,视察了灾情。济南、淄博、潍坊、临沂等市、地和沂南、益都、安丘、五莲、昌乐、昌邑、高密、诸城等县都来电慰问,并送来大批蔬菜、果品等……
  在这次抗洪抢险中,涌现出220个模范集体和278名先进个人。全市军民一面抗灾,一面恢复生产。虽然台风和暴雨造成很大损失,8月份全市工业总产值仍达7.8亿万元,比1984年同期提高11.9%。

TOP

第七篇 防汛抗旱  
第二章 防汛抗旱纪略

第二节 抗旱保收


  建国前,历史上每遇到大旱之年,往往“赤地千里,饿殍遍野,人相食”,其景极惨。建国后虽也有数次大旱年,特别是80年代持续干旱,对工农业生产,特别是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威胁很大。但由于各级Gov和人民群众及中国人民解放军全力抗旱保收,使灾情大为减轻,并出现了大旱之年夺丰收的奇迹。
  青岛市的抗旱工作由青岛市抗旱防汛指挥部统一领导,抗旱防汛办公室(市水利局)具体负责。在加强领导,发动群众,做好钱、材、物准备工作的基础上,主要采取充分利用现有水利工程,并努力开辟新水源、打井、河道截潜等,大搞投工少、投资少、见效快的小型水利工程。大力发展喷灌、滴灌、管灌以及渠道防渗等节水型灌溉,使有限的水发挥更大作用。同时实行水利管理责任制,由村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分配机具,统一结算水费。从水库管理所到受益乡、村层层实行管理责任制,实行凭票供水,按亩配水,按方收费制度,既节约水,又提高了灌溉效益。从70年代起,由市财政局拨款,市气象局采购内装碘化银的炮弹,市水利局负责保存及联系工作,在天气具备人工降雨条件时,由驻青部队发炮催雨,对解除旱情收到一定效果。1987年后人工降雨皆使用飞机播撒催化剂(干冰)降雨。
  1981年抗旱 1981年是自1976年后连续干旱的第五年,仍是四季皆旱。降雨量之少、旱情之重、持续时间之长,是青岛自1899年有气象记载以来所罕见。全市年平均降雨量314毫米,汛期雨少,大沽河及小支流全部干涸断流。全市农田受旱成灾面积573万亩。市区日供水由常年的23万立方米压缩到11万立方米,部分工厂因缺水停产或半停产。居民生活用水限制在每人每日30公斤以下。农村人畜缺水现象十分严重,由常年的134个村10.5万人,发展到1213个村94万人。全市大、中、小型水库大部分干涸,春灌前总共蓄水只有1.5亿多立方米,远远满足不了抗旱的要求。而且地下水位低,有半数机井、大口井枯竭,更增加了抗旱的难度。中共青岛市委、市Gov面对特大干旱,主要抓了三方面的工作:一是深入思想发动,坚定长期抗旱夺丰收的指导思想;二是抓抗旱促水利建设,千方百计扩大灌溉面积;三是进一步落实农业生产责任制和实行水利管理责任制。“三秋”期间,市县两级共抽调700多名干部深入各社队加强具体领导。据统计,抗旱高潮时全市共投入劳力63万人以上,投入抗旱资金1324万元以上,其中国家投资526万元,集体、个人筹资798万元。另外农业贷款6167万元。水利、商业、物资、电业、供销、农机、石油等部门全力支援抗旱。与此同时,抗旱又促进了小型水利工程的发展。全市当年新增加小型水利工程2807项,其中:小型水库2座,塘坝29座,机井718眼,配套机井750眼,修防渗渠171条长159公里,修土渠98条长62公里,建扬水站42处,河道截潜流256处,另外维修旧井3200眼等等,增加了抗旱能力。当年小麦夺得丰收,虽然秋粮减产,但适时完成了冬小麦的播种任务。
  1984年抗春旱 1984年,是青岛市连续7年严重干旱后的特大春旱年。自1983年11月至1984年5月底,全市平均降雨仅63毫米,相当于历年同期平均值的37%,全市787.9万亩耕地全部呈现旱象,其中重旱面积680万亩。全市406万亩小麦,有60万亩严重减产,50万亩因绝产而翻种。由于连续干旱少雨,全市所有大小河流全部断流,20座大中型水库和427座小型水库仅蓄水4000多万立方米,相当于正常年景蓄水量的20%。到4月中旬,除少数水库为保鱼留有少量死库容外,其余全部放完。地下水源由于连续提水得不到补充,水位比正常情况低4~6米。全市47000眼机井、大口井,有14000眼基本无水可提。城市用水告急,农村缺水村1190个,近95万人。即墨县乔家屯乡,20个村已连续四五年缺水吃,每个村都备有1~2台拖拉机天天运水吃,全乡运水吃的自行车、手推车每天多达1000余辆……是年3月,市Gov召开抗旱春灌现场会,中共青岛市委第一书记周振兴、副书记乔树荣、副市长胡延森分别作了抗旱动员报告,坚定了各级领导抗旱夺丰收的信心。市有关部门采取包县的办法,深入6县1区帮助抗旱。各县、乡镇共组织5000多人的抗旱工作组,深入基层包片、包村,推动了抗旱工作的全面开展。乡镇、村干部实行春灌包干责任制。供电部门全力保抗旱用电。即墨县从工业用电中挤出40万度电支援抗旱。农机、商业部门积极组织机械、油料和物资供应,维修提水机具。在全市抗旱用3.3万眼机井中有3.1万眼落实了责任制,占93%。狠抓节约用水,修防渗渠道115公里,地面软管灌溉发展到730万米。实行土洋并举,采取引、蓄、挖等应急措施多方开辟新水源,新完成水利工程4000余项,其中大口井2500眼。全市抗旱高潮时投入劳力达100万人以上,利用扬水站320处、提水机械3.9万台50万千瓦,使用汽车、拖拉机4400辆,马车、手推车3万辆。利用3.3万眼机井灌溉了190万亩农田,提取地下水1.2亿立方米。平均单井灌溉效益提高到57.6亩。利用蓄水灌溉面积达278万亩。群众还利用小土井、手压井、肩挑人抬浇地33万亩。这是青岛市在水源少、旱情重的情况下春灌效益最好的一年。是年,国家为抗旱投资130万元,乡(镇)、村及群众自筹资金达3521万元。平度全县农户投资近800万元购买塑料软管。经过全市人民的努力,大旱年夺取了大丰收,全年粮食总产达24.5亿公斤,比青岛历史最高水平的1983年24.04亿公斤增长2.1%。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