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论坛广告管理办法·2012青岛啤酒节专题报道·牢记:青岛旅游局投诉电话
·青岛圈论坛广告投放说明·2012最新青岛旅游攻略·2013年1月青岛潮汐表
·青岛旅游景点介绍|图片·青岛旅行社排名及报价查询·青岛旅游就入住中山旅馆
返回列表 发帖

青岛市志38:水利志 第六篇 城乡供水

第六篇 城乡供水
第一章 城市供水



  青岛市区采用自来水管道集中供水始于1901年,而所辖县(市、区)的城区,多是从70年代后期建立自来水供水系统。






第六篇 城乡供水  
第一章 城市供水

第一节 市区供水


  1897年德国侵占青岛后,翌年开辟海泊河水源地,1901年竣工并向市区送水,日送水量400立方米。至1949年,市区共有4座小水厂,日供水总量不足2万立方米。
  建国后,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着重进行了管网配套建设,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时期,着力进行水源开发和供水设施建设,兴建了第四、第五水厂。1960年崂山水库建成后,缓解了市区供水困难。到1962年,市区年供水量已达2700万立方米,比1950年翻了两番还多。
  从1968年起,青岛遇到罕见的大旱,首次将水源地伸延到大沽河流域,取大沽河径流及上游水库水,方解供水危机。1977年后连年干旱,1981年又逢百年不遇之酷旱,大沽河断流,崂山水库濒临干涸。1981年9月至1982年8月,市区日生活用水由7.04万立方米压缩到3.69万立方米,工业用水由14.47万立方米压缩到8.07万立方米。市区每人每日定量供水30升;工业生产实行以供(水)定产。据统计,1982年、1983年和1984年,全市因供水不足而少完成产值分别为2.9亿元,4.58亿元和6.57亿元,少上交税利分别为0.64亿元,0.96亿元和1.48亿元。面对此情,中共青岛市委、市Gov提出了“全党动员,全民动手,开源节流,保证全市供水”的号召,在中共中央和中共山东省委的关怀支持下,拨出1.8亿元巨款开发大沽河流域地下水源。1968~1983年,在大沽河流域进行了4次供水应急工程,新建水源地5处,凿井581眼,新建机房4处,安装各种口径输水管道126.53公里,修建混凝土或砌石输水暗渠81.2公里。为从根本上解决青岛市近期供水问题,1984年7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万里,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胡启立,国务院副总理李鹏等,率有关部委的专家、学者视察了黄河,决定调引黄河水源支援青岛。1986年4月15日,引“黄济青”工程开工。
  公用水源地 1949~1987年,在市境内开辟主要公用水源地8处,建水厂10座,日供水总量22.5万立方米,高峰时可达27万立方米,是建国初期的13倍。
  80年代初期,为解决市区供水危机,一些市郊水利工程开始向市区供水。
  莱西产芝水库及朴木井群供水工程 1983年10月动工,1984年5月10日正式向市区供水。输水管渠由产芝水库起,沿线过潍石公路,跨大沽河,穿蓝烟铁,越五沽河直送即墨三湾庄水厂,总长43.37公里,护砌产芝水库西干渠2.7公里,浆砌暗渠35公里,铺设直径1.2米的钢筋混凝土管5.67公里,输水量为1立方米每秒。同时,在朴木地区建大口井40眼,利用农井20眼,取水面积达9平方公里,日供水量1万立方米。计完成土石方119.68万立方米,浆砌石10.44万立方米,投工156万个,总投资2123.34万元(市政投资)。到1987年,产芝水库累计向市区净供水3445.41万立方米,朴木供水站累计向市区供水650万立方米。
  平度尹府水库供水工程 1983年10月22日正式开工,1984年5月1日竣工供水。新打机井150眼(南村镇10眼、冷戈庄乡98眼、古岘镇42眼)。尹府水库至即墨县小吕戈庄水厂铺主管道30.74公里,建筑物47处;支管道11条,长34.2公里;斗管道150条,长21.3公里;建水表房12处,检查井34眼,泵房151处。设计日供水量8.5万立方米(井群4万立方米,尹府水库4.5万立方米),工程总投资2100万元(市政投资)。至1987年,尹府水库向市区净供水1684万立方米。
  书院水库供水工程 1982年3月,因市区供水紧张,曾通过9.4公里渠道向崂山水库送水65万立方米,再由崂山水库向市区供水。此后再未向市区供水。
  自备水源 市区工矿、企事业单位自备水源包括井水、地下干道水、海水3部分。井水和地下干道水是淡水资源,以花岗岩体中的裂隙和构造裂隙水为主,极少部分为第四系孔隙水。1897年德国侵占青岛后,为解决饮用水困难,曾在市区掘井119眼,这是青岛市区首次较大批量的开发自备水源。从1898年开辟海泊河水源地后,市区水井主要用于工厂企业的洗涤、循环、冷却等,旱年也有少数水质较好的井供饮用。这些自备水井日出水量一般在100立方米以下,大于100立方米的极少,多采用单井单泵的供水方式。60年代在深挖防空洞时又开发出若干处干道水。到1987年,市区已有自备水源520处,其中自备井410眼,干道口水103处,地表水7处。取水行业主要包括冶金、电力、化工、机械、建材、食品、纺织、缝纫、皮革、造纸、文教等331户,年取淡水量893.71万立方米。海水利用最先是从1936年开始的,由青岛电厂作为冷却和除尘用。到1987年,已有24个企业使用,一般都各自就近建海水厂,自己投资建厂自己使用。全市年取海水5.04亿立方米,折合淡水量0.26亿立方米。
  供水效益 市内五区工业用水占供水总量的67.8%,生活用水占32.2%,在生活用水中,居民生活用水占40%。水库供水占城市总供水量的47.2%,地表引水和地下水占52.8%。市区供水效益是以水利工程即水库供水范围为重点,在处理好各种比例关系的基础上,根据《水利经济计算规范》要求,用分摊系数法计算的(地表引水、地下水、自备水以及海水的供水效益,参照投资相同效益的原则,即按投资大小分红的办法,根据投资及供水量比例予以扣除)。
  工业供水效益 1960~1987年,水利工程为市区工业累计供水45731万立方米,由供水因素创造的总效益为,按工业总产值计(1980年不变价格)创产值15.31亿元,单方水效益3.35元;按工业净产值计(当年价格)创净产值5.07亿元,单方水创净产值1.11元。
  生活供水效益 1960~1987年,水利工程为城市提供生活用水总量21576万立方米,创造效益为:按工业总产值(1980年不变价格)累计创效益7.43亿元;按工业净产值计(当年价格),累计创效益2.46亿元。
  城市供水总效益 按工业总产值计:22.73亿元(1980年不变价格);23.99亿元(当年价格);27.99亿元(1986年价格)。按工业净产值计:7.28亿元(1980年不变价格);7.53亿元(当年价格);9.12亿元(1986年价格)。


第六篇 城乡供水  
第一章 城市供水

第二节 县(市、区)城区供水


  70年代前,县城基本上依靠自然山泉、湾塘、沟河以及自备水井供水。随着国民经济发展和城区居民不断增加,传统的取水方式再也无法满足需要。特别是70年代后期持续干旱,乡镇企业崛起,县城亦开始为水源困扰。因而各县(市、区)也相继开辟、扩充水源地,供水事业有了长足进步。
  崂县城供水 崂山县临近青岛市区,80年代以前很多市属、县属企业以及居民生活用水,主要靠市区供水系统供水。为减轻市区供水压力,经中共崂山县委、县Gov研究决定开辟崂山县供水水源地,建立自己的供水网络。1981年11月开工,由流清河水库干渠2号隧洞出口处,铺设直径600毫米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管13公里,将水送到庄子南水厂。从水厂铺设直径400毫米钢筋混凝土管5公里,送水至李村公社,1982年底正式供水。日供水量7000立方米以上,年供水可达150~200万立方米。除流清河水库供水外,在李村河下游段凿井群取水作为辅助,设泵站1处,配30千瓦机泵3台套,7.5千瓦机泵3台套,13千瓦机泵1台套,河床内凿井3眼,利用原有直径62米大口井1眼,配机提水送往水厂。
  即墨县城供水 1979年正式成立县自来水公司,建水塔1座,挖东障、马山、东关(公司驻地)3处水源地,主管线11.1公里,年供水85万立方米。1981年4月至1982年,开挖处理东关供水井渠沟200米;完成午旗埠供水井的开挖和配套;南贡大口井的配套,铺设输水管道4.8公里;刁家疃农井配套等供水应急工程,县城建投资51.89万元,日供水能力3000立方米。这些水井工程均由即墨县水利局施工,竣工验收后交付自来水公司使用。与此同时,为解决县城供水,还在石棚水库东北侧的三官庙山西坡上建石棚水厂一座。1985年4月开工,1986年完成主体工程,国家投资70万元,投工2.7万个,完成工程量0.95万立方米。主要工程设施有引水管道430米、投药室、一级泵房(内设3台机组)、水力加速澄清池、加氯间、清水池、二级泵站(内设3台机组)。正常日供水能力1万立方米,最大为1.2万立方米。水厂于1986年5~8月试产放水,9月15日正式供水。1987年被县水利局列为独立核算单位,隶属石棚水库管理所,有干部职工31人。后由县水利局有偿移交县城乡建设委员会管理。
  莱西县城供水 1972年在县级机关院内竣工第一眼城区供水井,年供水5万立方米。1979年12月成立县自来水公司。至1985年,城区内共有自来水井8眼,主要供水管道17公里,由3处供水站向11个单位4000余户居民供水,年供水量101.87万立方米。其他企事业单位建自备水井80眼,日取水量1.4万立方米。至1987年底,主要供水管道已达23公里,向5600户企事业单位供水,年供水量188万立方米。城区93%农户按装了手压井和简易水井,无一户再饮潴河水。对于较大厂矿的供水,除县酿酒厂在黄花观村打机井引水入厂外,大部分厂矿以库水为主要水源。1970年,县化肥厂在水集镇、炉上村西河内打截流连环井,1971年从产芝水库东干渠引0.2立方米每秒的流量补充。1982年在展格庄建水厂,设专管引入化肥厂。至1987年,产芝水库向该厂累计供水2490万立方米。南墅、北墅石墨矿则由北墅水库供水,1986年后年送水430万立方米。
  胶州市区供水 60年代中期在火车站设供水所,开始向城区供水,日供水仅100立方米,城区居民吃水困难。1968年,在省地质部门协助下,在杨戈庄打成一眼深45米的水井,是胶县城内第一眼正式供水水井,最大日供水量2000立方米。是年成立县自来水厂。1974年开发青年水库下游池子崖水源地和庄里头水源地,有井12眼,最大日供水量7000立方米,缓解了城区供水紧张状况。1982年开发大沽河水源,建立了自前韩至大店的第三水源地,计有水井35眼,当年供水220万立方米,1987年供水量已达322.24万立方米。除上述水源地外,城区尚有40户自备水井63眼,1987年取水量为456.55万立方米。
  平度县城供水 1979年6月以县城建局为主筹建自来水公司,至12月建配套机井2眼,日供水1200立方米,解决了城区11个单位近千人的生活用水。1980年3月正式成立县自来水公司后,开辟3处水源地:一是北城区水源地,有井3眼,日供水能力1200立方米,1982年后水井干枯;二是东城区水源地,有水井4眼,日供水能力2500立方米;三是白沙河水源地,在崮山乡大宝山村东、沙岭村南的白沙河古河道内,1984年成井13眼,设计日供水能力1.6万立方米。1985年5月工程全部配套,共铺设主管道26.08公里,支管道28.64公里,建水厂1处,泵房6座,2000立方米高位水池1座,600立方米集中池1座,架设高压供电线路8.5公里,到1987年累计投资520万元,日供水量9000立方米,是平度城区主要水源地。工厂供水主要靠水库水。县化肥厂从1977年开始搞引水工程,共分3期完成,铺设混凝土管道16.5公里,铁管道5.5公里,引黄山水库、尹府水库水,完成投资160万元,日供水170立方米。1987年,县电厂、化肥厂扩建供水工程,引尹府水库水,由县水利局设计,设计流量0.2立方米每秒。
  胶南县城供水 1976年成立县自来水公司,建水厂1个,日供水3000立方米。至1987年已建水源地4处,水厂3个。建成蓄水量5000立方米高位水池1座,输配管线总长45.95公里,实际日供水能力5万立方米,其中一水厂0.8万立方米,二水厂1.2万立方米,铁山净水厂3万立方米。至1987年,城区年供净水量1229万立方米,年自备井取水量378万立方米。用水人口4.5万人,用水普及率达99%,年工业产值35061万元,万元产值取水量129立方米。供水设施固定资产投资已完成446万元。但由于未能充分保护和利用原有水源,对地下水源重采不补,导致地下漏斗加大,水质污染。一水厂水源地风河地段,由于挖沙、工业废水等原因,产水量由建厂初期的1.2万立方米/日,降到0.3~0.5万立方米/日。自备水源也呈逐年减少趋势。
  黄岛区供水 黄岛区淡水资源奇缺,境内无大河流,地下水多系第四系浅层水,储量不丰且随降水而变化。1985年前主要在辛安镇10平方公里范围内打井,属黄岛区的水井2眼,日供水2000立方米;属胜利油田末站的水井6眼,日供水3200立方米。黄岛电厂在距厂20公里以外的漕汶河、岛耳河之间打井4眼,提取浅层地下水,日供水4000立方米。合计总供水量9200立方米。
  1985年黄岛区自来水公司成立,开始规划集中供水的实施方案。1987年11月,黄岛供水工程开工,由青岛市水利勘测设计院设计,包括黄岛电厂二期工程日用淡水1万立方米,前湾港日用淡水1.2万立方米,黄岛区居民及部分工业用水0.8万立方米。设计按日供水3万立方米,最大4万立方米。工程采用多水源方案:把洋河、漕汶河汛期及平时径流调存起来,存入水库;利用小珠山水库的合理调度,既满足农田灌溉的需水要求,又满足黄岛区生活与工业用水需求。该工程由水源地和供水系统两部分组成:水源地包括拦河橡胶坝2座,加压站1座,调蓄水库1座;供水工程包括净水厂2座,高位水池一处及供水管网。水厂设在小珠山水库处,其流程为隔板反应、斜管沉淀、虹吸滤池、清水池,到送水泵房,途中设5000立方米高位水池2个(因资金短缺只建1座),对中途经过的一座小(一)型水库经净水机处理后纳入管网,日供水2000立方米。该工程获山东省水利厅及青岛市优秀设计一等奖,获山东省优秀设计二等奖。

TOP

第六篇 城乡供水
第二章 农村供水



  青岛市由于受自然条件制约,农村自古就有不少村庄缺水,有些是季节性缺水,有些是历史性缺水。建国后,中共青岛市委和市Gov对解决农村人畜饮水工作十分重视,在兴修水利的同时,逐年安排资金兴建农村饮水工程。特别是1980年全国饮水工作会议以后,市、县(市、区)、乡(镇)各级Gov都把解决农村人畜饮水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大了投入。各级水利部门加强了具体指导,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做出了解决人畜饮水规划,落实了具体措施。8年来,在兴建大量饮水工程的同时,还基本上完成了除氟改水任务。

TOP

第六篇 城乡供水  
第二章 农村供水

第一节 缺水状况


  青岛农村缺水尤以山丘区和沿海孤岛为重,有的村庄需往返几公里挑水吃;有的地方到缺水村走亲带上一桶水作礼物;沿海9个主要孤岛遇旱全靠用船到内陆运水;有的村需深夜到几十米深的井底刮点浑水;莱西县水集镇展格庄村昔日流传着“有女不嫁展格庄,水罐挂在膀子上”的歌谣。据1980年普查,全市共有历史性缺水村421个,缺水人口30.75万人。近几年来由于连年干旱,到1987年初缺水村庄已发展到992个,缺水人口78.65万人,缺水大牲畜7.06万头。尽管国家每年都拿出一定资金补助农村人畜吃水工程,但并未得到根本解决。原因有三:一是连年干旱造成一些吃水工程水源枯竭;二是1980年前库区村修建的吃水工程多已老化损坏;三是水质污染。崂山县沿海村庄和村办工业区,由于干旱,地下水位下降,海水入侵及工业污染,使原有工程失效。到1987年底,全市尚有缺水村492个,缺水人口39.17万人,缺水大牲畜2.85万头。这些村庄大都是3年以上缺水,有的乡镇大部分村缺水。

TOP

第六篇 城乡供水  
第二章 农村供水

第二节 饮水工程


  1980年以前,全市人畜饮水工程总投资1023万元,其中国家补助290万元,群众自筹733万元,解决了207个村庄18.55万人的饮水困难。1980~1987年总投资1860万元,其中国家补助492万元,地方自筹294万元,乡镇及群众自筹1074万元。兴建饮水工程的原则是先急后缓,先易后难,高氟区、贫困区、盐碱苦咸水区优先。1987年,全市农村以人畜饮水为主的工程设施有配套机井360眼,415台设备(4583千瓦);有扬水站74处,82台设备(1157千瓦);有塘坝、蓄水池162个;埋设地下管道700余公里。
  农村人畜饮水工程一般规模较小,一次性投资较少,多针对缺水范围、人口、水源等具体情况,因地制宜的采取挖、蓄、引、提等相应方式解决。
  陆地饮水工程
  女姑山供水工程 崂山县流亭镇女姑山片有东女姑山、西女姑山、兰家庄、西后楼4个村,位于胶州湾东岸、白沙河下游入海口处,共有1224户5028人。多年来饮用湾塘、河坑之水,卫生条件极差,旱天水干,饮水更加困难。1966年5~9月,在兰家庄东岭下建水井,设管道送水至女姑山,因工作压力不够,水源不足而废。1974年5月至翌年2月,各村集资,国家补助,在东山打井取水,设管道4公里送水至女姑山,总投资10万元。1977年开始水位下降,海水入侵,1983年工程又废。1983年1月至翌年5月,在白沙河赵村铁路桥东侧250米处打机井2眼,建机房4间,50千伏安电站1个。在女姑山北坡建400立方米蓄水池1个。水源至蓄水池铺设主管道5.52公里,蓄水池至各村支管道8.1公里,设供水点36个。工程总投资15.8万元,其中国家补助3万元,镇Gov扶持2万元,其余由4个村和沿途受益单位集资解决。工程竣工后试压送水一次成功,不仅解决了4个村的饮水困难,而且为沿途11个单位提供了生活、生产用水,1984年被青岛市水利局评为优质工程。
  张家屯乡调水工程 张家屯乡位于胶州市西部,是个贫水区,群众饮水困难,遇干旱年需用车到七八公里外的胶河拉水吃。乡Gov经过多次调查论证后,决定从胶河调水,搞联合供水工程,先解决严重缺水的8个村1.1万人的饮水困难。1985年冬开工,经一年完成调水主体工程。其中包括内径450毫米的引水暗管350米,沉井一座,泵房6间,高15米蓄水100立方米水塔1座,大小建筑物9座,埋设直径50~160毫米塑料管1.8万米,直径20~40毫米塑料管2.1万米。1986年正式通水,使严重缺水的8个村及乡直属各部门共1.1万人吃上了自来水。工程总投资39.3万元,其中国家补助3.5万元,乡Gov投资借贷24万元,群众集资11.8万元。
  姜家白庙饮水工程 位于即墨县白庙乡姜家白庙村,1984年8月开工,1985年5月竣工。工程包括深13米、直径3米的大口井1眼,直径150毫米铸铁管道0.85公里,镀锌支管3公里。不仅解决300户2000人饮用水,还可灌田300亩。工程总投资6.5万元,其中国家补助1.6万元。
  店前饮水工程 位于平度县香店乡店前村,1984年10月开工,翌年6月竣工,可供600人吃水,灌溉农田300亩。工程总投资6.1万元,其中国家补助2.7万元。建有长120米、宽9米、深5米平塘1个,输水管道1.72公里,扬水站1处,竖井2个,其中1眼为滤水井,供人畜饮水;另一井供灌溉农田用。下通平塘,两套机组并连,以适应小流量吃水,大流量灌溉。机电双配套,配80B50泵、195柴油机、7.5千瓦电机各2台。输水用塑料管,前段由闸阀控制管灌,后段供人畜饮水。
  姜哥庄饮水工程 位于崂山县沙子口镇,1985年7月投资12万元(其中国家补助5万元),建姜哥庄水库扬水站,以解决东、西、南、北姜4个村人畜饮水困难。后因水库水质污染,采用“土工布”新滤料和自动反冲洗新技术,建自动反冲洗滤池1个,蓄水池1个,铺设管道2.85公里,设11个供水点,解决了4个村6000人的饮水困难。
  海岛饮水工程 青岛有群众定居的海岛9处,人畜饮水都很困难,而且兴建饮水工程难度大、投资多,至1987年已完成的海岛饮水工程主要有4处。
  斋堂岛海底倒虹吸工程 斋堂岛位于胶南县边缘,岛上有3个自然村,淡水资源极缺。1982年,市、县水利局决定从琅琊山窑沟水库引水,采用海底倒虹吸方式,用海底管道输水上岛。1983年春开工,当年12月26日正式输水。由扬水站、引水管道、蓄水池、输水管和岛上调压池组成。工程总投资24万元,其中省、市、县拨款12万元,乡、村自筹12万元,投工1.75万个,完成工程量6542.78立方米,铺设管道总长3.13公里,每昼夜送水85立方米,解决了岛上2400人的饮水及大牲畜饮水。该项海底管道输水工程属山东省首创,为近海缺水岛屿的供水提供了经验。1985年9月获青岛市优秀科技成果三等奖,1986年获山东省水利厅科技成果一等奖。
  田横岛饮水工程 位于即墨县黄海之滨的崂山湾,岛上分东、西、中3个自然村。1983年县水利局拨款1万元,扶持东村打大口井1眼,基本满足该村人畜饮水。1985年对该岛用水做了规划设计,确定扩建西村原有塘坝,增加蓄水量,引水到中村。全部工程分蓄水、引水两期实施,投资12万元,其中国家投资10万元,村自筹2万元。蓄水工程于1985年10月开工,年底竣工,投资7万元。扩建后塘坝流域面积增加到0.08平方公里,设计蓄水3.32万立方米,按5年一遇洪水标准设计塘坝可蓄水2.5万立方米。引水工程于1986年10月1日完成,投资5万元,共铺设管道1.35公里,建40立方米蓄水池1个,基本上解决了岛上828人的饮水困难。
  灵山岛饮水工程 位于胶南县东南海域,距陆地约20海里,总面积7.28平方公里,有13个自然村1004户3454人。往昔岛上有水井30眼,小塘坝1座,大口井9眼。丰水年供水量尚可维持,干旱年就难以保证正常供水。自70年代后期连年大旱,蓄水工程和水井全部枯竭。从1981年后,驻岛部队用船到陆地运水吃。驻军战士每人每天一脸盆水,居民每天一担水。若遇大风、大雾船不能行,用水更加困难。有“滴水贵如油,天天为水愁”之说。经市、县水利部门反复考察后,自1981年起,国家先后分期投资40多万元分别在打渔口子、城口子和陈家村建3处密封式蓄水池,靠降雨蓄水,总蓄水量4600立方米。铺设管道4.5公里,并配套建拦水坝、沉淀池各3处,岛上军民饮水才基本解决。
  竹岔岛屋檐接水工程 1983年,在市水利局帮助下,在岛上试建屋檐接水工程,国家补助5万元,为各户按装接水、输水设备及蓄水工程,解决村民吃水,后由于水质污染,工程没有发挥作用。

TOP

第六篇 城乡供水
第三章 引黄济青



  “引黄济青”工程是将黄河之水引入青岛的工程,是建国以来山东省及青岛市规模最大的水利建设和市政建设工程之一,是青岛市有史以来第一个也是唯一的一个市境外水源地。它的建成使青岛市区在保证率95%时日供水能力增加30万立方米。这对于青岛市的工农业建设和改革开放,对解决居民生活用水困难,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TOP

第六篇 城乡供水  
第三章 引黄济青

第一节 兴建过程


  “引黄济青”工程,最初是1982年1月国家城建总局在青岛召开“青岛市水资源研究讨论会”上提出来的。是年9月,国家计划委员会(以下简称国家计委)、经济委员会(以下简称国家经委)、水利电力部(以下简称水电部),于1982年3月和城乡建设环保部(以下简称建设部)联合考查后,认为“从黄河调水是解决青岛市供水的重要途径”。1984年7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领导万里、胡启立、李鹏及有关部委的专家、学者乘直升飞机视察了黄河,听取了水电部长钱正英关于引黄济青方案的汇报。是年10月,山东省Gov将《山东省引黄济青设计任务书》呈报国务院,10月29~31日,水电部会同国家计委、建设部在北京召开了审查会,初审确定近日向青岛市区日供水55万立方米。后鉴于国家财力、物力限制,将供水规模缩小为日供水30万立方米。1985年4月,著名水利学家、清华大学原副校长张光斗教授,受国家计委委托来山东及青岛对引黄济青工程实地考查、论证。7月,山东省Gov又将《山东省引黄济青工程修正设计任务书》呈报国务院。国家计委按照国务院批示,会同水电部、建设部,并邀请有关专家审查了修正设计任务书,9月向国务院呈报了审批请示。经国务院审批同意,国家计委于10月18日正式批准了引黄济青工程设计方案,把该工程作为关系青岛市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的一项战略性措施,作为地方重点建设项目列入国家计划,由山东省Gov执行。
  1986年4月2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万里、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郝建秀在青岛八大关小礼堂仔细察看了引黄济青工程示意图,并和省、市领导及水利专家一起研究工程建设,要求集思广益付诸实施。
  在中共山东省委、省Gov的直接领导下,成立了引黄济青工程指挥部,山东省副省长卢洪任总指挥。同时以招标竞争的方式组织了省内外200余家专业队伍、千余名指挥者和工程技术人员、近百万民工参加会战。4月15日,引黄济青工程正式开工。在施工中采取了“突出重点,分期实施,确保质量,渠成水通”的总方针,按照系统工程的要求,进行了科学的运筹。沿线各级党委、Gov以及市、县各界积极支援工程建设,并多次组织文艺团体到工地慰问演出,极大地鼓舞了全体建设大军的斗志。
  按照“分段包干,各负其责”的原则,青岛市负责完成的工程有:一是棘洪滩水库以上工程,主要有开挖、衬砌输水明渠73公里,大型泵站2座,以及倒虹吸、桥梁、涵闸等建筑物;二是棘洪滩水库工程;三是棘洪滩水库以下工程,主要有输水暗渠22公里(含1.8公里隧洞),净水厂、加压站、调节水池及市区输水干管等工程。青岛段的施工得到了全国和省内有关单位的大力支援。开工伊始,济南军区即调集5000余名官兵,率先参加了桃源河改道工程。市区的大中学校师生也主动利用星期天参加义务劳动。水电部五局一分局承担棘洪滩水库建设任务后,分别从河北岳城水库、唐山引滦工程、山西张峰水库、东北吉林热电厂、烟台开发区等工地抽调精干力量参加施工。青岛地质矿产局组织的第四地质队、第五探矿队、水文地质总站和区域地质调查队,每天工作15个小时,为棘洪滩水库、市区输水线路及白沙河净水厂、蓄水池建设提供了可靠的工程设计资料,为全线同时开工赢得了时间。山东省水利勘测设计院测量队、山东省治淮安装工程队,也为青岛段输水河线路施工放线和亭口泵站的建设作出了贡献。安徽省合肥市省建水泥制品厂、河北省保定水泥制管厂、北京第二制管厂优先为青岛制做了优质大型水泥管3400根,计17公里。市内各县(市、区)承担的工程,更是派出了精兵强将,提前完成了各项任务。
  引黄济青工程得到了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共山东省委、省Gov的极大关怀和支持。先后到工地视察指导工作的擎天柱有: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万里、全国政协副主席钱正英、水利部(1988年水利电力部分设水利部和电力工业部)部长杨振怀、中共山东省委书记姜春云、省长赵志浩、济南军区司令员迟浩田、常务副省长李振、中共山东省委副书记马忠臣、山东省副省长卢洪、王乐泉和省顾问委员会副主任刘鹏、省政协副主席陆懋增等。1989年11月25日引黄济青正式通水,国务院发来贺电,全国政协副主席谷牧为通水典礼剪彩,国务院总理李鹏亲笔题词:“造福于人民的工程。”引黄济青工程不仅解除了青岛市近期内的供水困难,而且还可向沿线供水6400万立方米,向高氟区供水1100万立方米。同时也为中国远距离引水工程提供了经验。

TOP

第六篇 城乡供水  
第三章 引黄济青

第二节 工程概况


  引黄济青是远距离、跨流域调引黄河水的大型水利、市政供水工程,整个工程横跨胶东半岛,途经滨州、东营、潍坊、青岛4个市(地)和博兴、广饶、寿光、寒亭、昌邑、高密、平度、胶州、即墨、崂山10个县(市),跨越小清河、潍河、胶莱河、大沽河等30多条河流,从打渔张引黄闸沉沙池出水口至崂山县白沙河净水厂,全长274.81公里。工程特点是战线长、项目多、数量大、工期紧、施工难。沿线大部分地区是咸水区,属海陆交互地层,流沙多、渗漏大。该工程主要由水源工程(棘洪滩水库以上部分)和供水工程(水库以下部分)组成。
  水源工程 包括渠首引水、沉沙工程、输水河、建筑物及调蓄水库。渠首从黄河下游打渔张现有引水闸引水,在总干渠右岸,离引水闸下游150米处新建进水闸。开挖9条沉沙渠,总面积36平方公里。采取自流与扬水相结合方式,经过输沙渠进入沉沙池沉淀。输水河由博兴县沉沙池出口,到即墨县桥西头村西北入棘洪滩水库,全长252.81公里,其中利用小清河分洪道子槽36公里,关沟河5.7公里。输水河多采用混凝土板、塑料薄膜和粘土衬砌,以防渗漏。河槽比降一般为1/15000~1/20000,最大1/6000。输水河建倒虹34座,渡槽2座,总长5500米;穿输水河倒虹72座,总长2000米;跨河渡槽11座,总长500米;涵闸工程85座,泵站5座,总装机2.41万千瓦,总扬程38.01~45.02米;建穿过铁路、公路、河流和生产道路的桥梁248座。
  棘洪滩调蓄水库位于即墨县、崂山县和胶州市交界处,蓄水面积14.42平方公里,围坝长14.23公里,总库容1.46亿立方米,调蓄库容1.11亿立方米,最大坝高15.24米,坝顶宽8米。放水洞及泄水洞,设计流量分别为5.4立方米每秒和124立方米每秒。
  供水工程 供水工程主要有:从棘洪滩水库至白沙河净水厂输水管道22公里,其中隧洞1.8公里,增压泵站1座,装机2170千瓦;穿河倒虹2座;净水厂1座,设计净化能力36万立方米;铺设由净水厂到市区的输水干管54公里。
  辅助工程 输变电工程主要有合建、配套220千伏变电站各1座,110千伏变电站1座,扩建110千伏变电站2座。架设36~220千伏输电线路366公里,10千伏及6千伏输电线路240公里。
  安装建设一点多址和微波通信自动化工程。数字微波干线设12个站,其中终端站2个,分路站7个,再生中继站2个,直放中继站1个,线路全长397公里。全网设5个一点多址无线系统中心站,39个外围站。工程初期输水运行采用常规控制,随着工程配套的完善,逐步过渡到闭环自动控制。
  引黄济青工程共完成土石方5500万立方米,砌石60万立方米,混凝土与钢筋混凝土75万立方米。使用钢材7.05万吨,水泥35万吨,木材5.23万立方米。永久性占地6.3万亩,移民3264人,工程总投资9.6亿元。工程总体设计由山东省水利勘测设计院负责,参加工程设计的单位有省内外30余家设计院所。工程设计获国家金奖,工程质量被评为优质工程。

附:
          国务院贺电

山东省人民Gov并引黄济青工程指挥部:
  引黄济青工程胜利通水,这是我国继引滦入津之后又一项规模巨大的跨流域引水工程。国务院特向你们并通过你们向工程建设者们致以热烈祝贺!
  在工程建设中,广大干部、群众和人民解放军发扬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的精神,精心设计,精,心施工,团结一致,使整个工程建设速度快、质量好、投资省。这一工程,将滔滔黄河水引到青岛市和沿途缺水地区,必将对山东省经济建设和对外开放起到重大作用。
  希望你们继续做好工程配套工作,加强工程管理,使这项造福于人民的工程发挥更大的效益。
                                       
                                    国  务  院
                                  一九八九年十一月二十五日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