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积分
- 48769
- 名望
- 1893 点
- 铜币
- 24979 枚
- 优惠券
- 243 张


|
第九篇 通用零部件
第三章 阀门与铸件
第二节 金属铸件
青岛的金属铸件生产历史悠久,早在德国侵占时期,德人开办的船坞工艺厂和四方工厂就建有大型铸造车间,铸造船舶和机车所需之机器零件。
辛亥革命后,青岛陆续建立起专门铸造机器零件或铸管的私营工厂(称之为铸造厂、翻砂厂或铁工厂),生产灰口铁、白口铁或玛钢铸件。这类工厂规模很小,多则二三十人,少则几个人,除了有鼓风机、清理滚筒等机械外,其余全部为手工作业。开业最早的是1918年7月在云南路158号成立的瑞祥和铸造厂,从业人员30人,资本5500元;其次是1919年1月在利津路14号成立的同合铁工厂,从业人员34人,资本12500元。此类民间开办的冶铁铸造厂,40年代达到最盛。1940~1946年间就有34家铸造厂开业,各厂从业人员最多30人,最少5人。据1947年3月出版的《青岛统计》第三期记载:1947年3月统计,青岛市共有冶炼业民营工厂57家,资本4255.38万元,其中独资16家、合资41家,从业人员411人,配备动力设备的只有47家,年产生铁铸物413吨、熟铁制品155吨。1945年日本投降后,青岛海军工厂接收美国援助的1吨炼钢炉,开始生产铸钢件,1949年国民党逃离青岛时运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青岛市的铸造业仍然处于小规模作坊式手工劳动的状态。
解放后,青岛市Gov即着手改变铸造行业的落后面貌。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全市几个大的机械厂都建立了铸造车间,青岛机械总厂从1954年开始安排生产铸造机械,从碎铁、碾砂、熔炉、上料等简单设备开始,逐步发展到造型、铸件清理等机械,以改善铸造工人的劳动条件,提高劳动生产率。同时,通过联合扩大、公私合营的方式,逐步把分散的私营小厂改造为具备专业化、大批量生产条件的铸造厂,添置机械设备,改造化铸炉,承接通用性较大的铸管、铸件生产任务,并为小机械厂生产毛坯件。经过三年的经济恢复时期,1952年末全市冶铸业已恢复和发展到79家,其中工业户5家、手工业户74家,投资总额77.12万元,全部职工922人,营业额30.5万元。主要产品有生铁铸件、玛铁制品、铜铝铸件毛坯、电解铜、铸铁锅等,年产量为1336吨。至1956年,以生产铸件为主的公私合营企业有27家,从业人员1345人。规模较大的专业厂有:青岛山荣铸造厂,1953年由山荣铸造厂等8家私营小工厂联合组成,1954年公私合营,1957年底职工501人,年产再生铸铁3876吨;青岛山河铸造厂是1956年2月由山河、隆昌、聚兴铸造厂联合组成的公私合营企业,1957年底职工261人,年产铸铁件、玛钢件394吨。专产铸铁件的还有青岛谦顺铸造厂、青岛洪利铸造厂、青岛振东铁工厂、青岛同聚铸造厂、青岛大鲁铁工厂、青岛联营铸造厂、青岛联合铁厂、青岛锦华铸造厂、青岛宝隆铸造厂、青岛益民铸锅厂等。另外还有青岛铜件厂生产铜铸件。
1958~1960年,青岛市将山荣铸造厂改为玛钢厂,职工发展到1036人,工业总产值由1957年的195万元增加到879万元,生产的玛钢件开始出口。
1961~1980年,为适应机械工业的发展,青岛市加强了独立铸造厂及机械厂铸造车间的建设。在机械产品批量大、铸件比重大的企业如拖拉机厂、内燃机厂、电机厂等,建立或扩建成机械化、流水作业的铸造车间,形成大批量生产的能力。青岛电站阀门厂自1966年开始研制和生产电站用高温高压阀门以来,铸件生产不断扩大,购置了1.5吨、10吨电弧炉,年产铸钢件13600吨,每小时5吨造型生产线采用国际先进的树脂砂造型技术,GM砂造型为该厂专利,属国内首创。70年代在铸造行业推广了冲天炉技术,对于提高炉温、降低焦铁比起到了良好的效果。青岛拖拉机厂建造的一排大间距侧置风口曲线炉膛热风冲天炉,当铁水温度控制在1380~1420℃的情况时,焦铁比达到1∶15和1∶17。同时该厂的铸造车间已装备了全套机械化设备。1976年青岛玛钢厂从丹麦引进无箱挤压半自动造型线,使玛钢管件铸造向机械化、自动化、无尘方向发展。
1981~1985年,在国民经济调整中,平度玛钢厂转产,青岛压铸厂并入通用机械厂,铸件的生产主要依靠企业的铸造车间。1985年,青岛市机械工业系统独立的铸造厂只有5家,即青岛玛钢厂、青岛韧铁厂、即墨铸锻厂、胶县铸钢厂、青岛压铸厂,职工总数2653人,固定资产原值1726万元,工业总产值1764万元,利润总额127万元。全系统年产铸铁件32130吨,铸钢件6703吨。
1990年末,青岛市生产铸件的企业共有35家,其中全民企业3家、集体企业32家,32家集体企业全部都是乡镇办企业。全部职工5241人,工业总产值1.04亿元,利润总额133万元,固定资产原值6172万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