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论坛广告管理办法·2012青岛啤酒节专题报道·牢记:青岛旅游局投诉电话
·青岛圈论坛广告投放说明·2012最新青岛旅游攻略·2013年1月青岛潮汐表
·青岛旅游景点介绍|图片·青岛旅行社排名及报价查询·青岛旅游就入住中山旅馆
返回列表 发帖

青岛市志36:机械冶金工业志 第三篇 汽车

第三篇 汽  车



  20世纪初,青岛汽车修理业曾一度兴起,至1936年有外商和民营的小型汽车修理厂六七家。但到解放前夕,仅能修补和制造简单零配件,始终未形成专业的汽车修配厂家。
  建国后,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和“一五”计划的实施,青岛的汽车修理和零配件生产发展迅速。50年代中期,已能改装和插装汽车。60年代末,随着专业汽车制造工厂的相继建立,青岛市的汽车制造业逐步走上专业化生产的轨道。1979年后,在改革开放方针的指引下,汽车工业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产品在“六五”计划末的基础上,又上了一个新台阶。
  1990年,青岛市的汽车企业已发展到69个。其中专业汽车制造厂1个,汽车改装厂3个,专业汽车配件制造厂27个,汽车修理厂38个。职工总数15913人,固定资产原值18801万元,工业总产值35627万元,利润总额1008万元。能生产中型、轻型载货汽车及多种用途的改装汽车,汽车的综合生产能力已达到年产1万辆。产品的总体水平已接近或达到国外70年代末、80年代初期水平,重型自卸车、汽车配件已开始进入国际市场。汽车及配件的总产值占全市机械工业总产值的5.8%。


第三篇 汽  车  
第一章 汽车制造

第一节 载货汽车


  1958年4月,青岛汽车修配厂(今青岛专用汽车制造厂)试制成功“丰收”牌三轮汽车,全年生产12辆,成为全市第一个专业汽车制造厂,从此开创了青岛制造汽车的历史。1959年,该厂又试制出了“丰收”QD130四轮载货汽车,“丰收”QD175、QD350型摩托车等。
  1968年,青岛第二测试仪器厂改建成青岛汽车制造厂,专业从事载货汽车生产,当年试制工农牌三轮汽车8辆、北京130型汽车1辆。1969年4月,该厂研制成功第一代产品——QD69型4吨载货汽车,当年生产11辆。
  1958年,即墨机械制造厂研制出3吨载货汽车1辆。1965年,交通局青岛客车修配厂试制成功鲁青四轮小货车,1966年投产,至1969年,共生产24辆。1966年,青岛车辆厂曾试制成功三轮车32辆、四轮车2辆。1971~1972年,青岛标准件二厂曾生产载货汽车3辆。1972~1973年,青岛汽车配件厂曾生产载货汽车1辆、吉普车5辆。1973~1975年,青岛压铸厂插装北京212型吉普车26辆。1979年,青岛第二汽车制配厂生产QD130型载货汽车141辆,但都未形成商品生产。
  70年代,载货汽车生产开始进入专业化生产的轨道。1971~1978年,国家计委和山东省累计投资240万元对青岛汽车制造厂进行扩建。该厂职工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自制3200吨油压机、变速箱盖加工镗床、变速箱壳平面铣床、凸轮轴加工铣床、冷铆机、清洗干燥机等专用设备,建成前桥、车架、驾驶室、电泳涂漆等加工流水线及后桥装配、改装车装配、载货车装配等自动或半自动生产线,使汽车生产能力大幅度提高,品种不断更新。QD69型汽车投产第二年,产量就达到了120辆。至1975年,已累计生产1488辆。1975年,开始生产QD—140型4吨载货汽车。1976年,在海南举行的全国第四次国产汽车质量检查试验中,该厂的产品顺利通过了5万公里可靠性、耐久性试验。同年,试制成功解放型4吨柴油载货汽车,为在全国推广中型柴油汽车起了先导作用。1976~1978年,QD69型和QD—140型汽车相继停产。1979年,开始成批生产CA—10B老解放型汽车。其中以QD—145型柴油载货汽车为代表产品,生产老解放型车作为过渡产品,为生产QD—141型新型解放汽车打下基础。1980年,面临国内汽油短缺,汽油车出现滞销的苗头,该厂抓住机遇,不失时机地全部转产柴油车。1981年,该厂与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以下简称“一汽”)签订协议,将“一汽”生产的汽油车改装为柴油车。1981~1987年,共改装10个品种计14289辆,产品畅销全国。1982年加入中国解放汽车联营公司,成为中国载货汽车定点生产厂和“一汽”中型货车新产品批量试制及试生产的基地。同时,该厂强化企业管理,改进工艺,完善检测系统,建立起质量保证体系,出现了产销两旺的好势态。1985年后,逐步转向QD—141型汽车的生产,成为该厂的第二代产品。1986年,试制成功CA/QD—141(JF—93)型汽车,成为该厂的载重汽车第三代产品,质量达到国际70年代初水平。“七五”计划期间,该厂从德国引进三条汽车内饰件生产线和5100吨压机设备为主组成的车架冲压生产线已经投产,并正在开发新的换代产品——CA1111K2P型6吨平头柴油车。该产品系“一汽”在引进日本三菱汽车公司FK驾驶室技术基础上研制的,主要性能指标达到国际80年代先进水平。
  1990年末,青岛汽车制造厂职工总数2215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206人。厂区占地面积235138平方米,建筑面积65633平方米,固定资产原值3760万元,年产载货汽车2163辆,工业总产值8165万元,利润总额5万元。1968~1990年,已累计生产20多个品种载货汽车47817辆(包括改装一汽柴油车14289辆)。年生产能力已达到?5000?辆,成为山东省中型载货汽车生产基地。

TOP

第三篇 汽  车  
第一章 汽车制造
第一节 载货汽车

青岛市汽车产量统计表
1.jpg

TOP

第三篇 汽  车  
第一章 汽车制造

第二节 汽车改装


  1950年11月,私营青岛安全消火器材厂(今青岛内燃机厂)利用旧汽车底盘改装成功第一辆消防汽车。至1958年,共改装消防车、洒水车、沥青车、油罐车、抽粪车及军工800型客车等6个品种计109辆。1959年以后,该厂以汽油机生产为主导产品,不再改装汽车。
  60年代开始组织专业化生产。1960年,青岛汽车修配厂(今青岛专用汽车制造厂)承接了改装军用汽车的任务,先后研制开发了鱼雷修理车、雷达修理车、飞行指挥车、军械修理车、计算机车、光学修理车、10千瓦发电拖车等10余种军用改装汽车,发展为山东省第一个专用汽车改装厂。1964~1969年,该厂被第一机械工业部收为直属企业,并按专业化生产的需要进行技术改造,形成了批量生产能力,并逐步开发民用改装汽车产品。1966年1月,该厂采用“黄河”牌汽车底盘研制成功QD350型自卸汽车,共生产10辆。同年又试制成功QD351型7吨自卸车,1967年批量投产,为该厂70年代的主导产品并同时成为国内最早生产重型自卸汽车的企业之一。1972年,青岛汽车制配厂经过技术改造,已形成年产改装汽车700辆的能力。1971年,青岛市公共交通公司修理厂改装成功公交汽车,当年生产10辆,至1979年共改装72辆。
  进入80年代后,在改革、开放方针的指引下,汽车改装工业发展较快。一批企业不失时机地转产或兼产改装汽车。1978年,胶南县汽车改装厂(今青岛客车厂)由生产轻工通用机械转产汽车改装。1979年开发了QD340型自卸汽车和QD640型大客车,品种产量逐年增加。1985年,年产改装汽车能力达400辆。1979~1990年,该厂已累计生产自卸车、公交汽车两大系列8个品种的改装汽车2073辆。1989年,CA/QD343型自卸车获省优质产品称号。
  1980年,青岛汽车制配厂吸收日本新明和公司的新技术开发出QD352型自卸汽车,成为该厂的换代产品。1981~1982年,又先后试制成功罗曼QR—12型(10吨)、QR—19型(15吨)自卸车,并投入成批生产。1983年,相继研制成功QD360型、QD361型、QD362型重型自卸汽车。1984年,该厂划归中国汽车工业公司管理,成为重型汽车联营公司的直属企业,改称青岛专用汽车制造厂。同年,中国重型汽车工业联营公司开始引进奥地利斯太尔重型汽车制造技术,该厂承担专用车改装项目,于1985年开始生产斯太尔991.200/K38(4×2)、1291.280/K38(4×2)和1491.280/K29(6×4)等型号重型自卸汽车,成为国内生产“中国—斯太尔”重型自卸汽车的第一家。之后又开发了QS1291.066A型、QDZ3320S型自卸车和罗曼系列QR19A强力型自卸车等。自卸车产品已形成黄河、罗曼、斯太尔等六大系列。载重量分别为7吨、8吨、10吨、12吨、15吨和20吨六种吨级,产量居全国首位。据统计,1981~1983年的产量分别占全国总产量的50%、52%和62%。质量的可靠性,动态特性,在全国均居领先地位。曾获1983年全国专用改装车展评会的系列化设计奖、优秀设计奖、工艺优秀奖。该厂从1985年开始到1987年完成了从日本相东公司引进“自卸汽车设计与制造技术项目”,建成了全国汽车行业第一条具有80年代国际水平的年单班生产能力5000套液压缸生产线;从日本引进强力型自卸汽车设计技术;从比利时引进用于重型汽车生产的大型折弯机,使专用汽车设计生产达到较高水平。1988年后,又注重对高技术和高附加值专用汽车产品的开发。1988年研制成功大吨位油罐车;1989年与英国西蒙公司合作试制生产了“青岛—西蒙”QDZ5190JXFJG30型曲臂登高消防车,已被公安部确定为替代进口产品;1990年又与奥地利施维英公司合作试制了QDZ8320PHB高空水泥泵车,已投入市场。该厂的产品,除重型自卸车外,其他专用汽车在全国汽车行业中也占较重要的地位。1990年3月,该厂及其生产的QD352型自卸车被中国质量管理协会用户委员会和建设机械设备委员会联合评定为“产品质量较好的企业及其产品”。1990年末,已形成以重型专用汽车为主体的包括军工改装车、自卸车、专用车等三大类6个系列70多个品种的产品结构。年生产能力达到2000辆。产品具有操作轻便、性能可靠、油耗低、效率高等优点。1960~1990年,已累计生产改装汽车18518辆。重型自卸车从60年代就开始援外,出口阿尔巴尼亚、塞内加尔等13个国家,至1990年已累计出口1675辆。
  198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406工厂加入东风汽车联营公司,采用第二汽车制造厂的东风牌客车底盘,开始客车改装,当年改装成功“琴岛640型”客车2辆。1986年开始批量投产,至1988年年产客车131辆。1985~1988年已累计生产208辆。同年,中国人民解放军4808工厂也开始从事汽车改装生产,先后开发了保温车、冷藏车、油罐车等三种型号7个品种的改装汽车。至1990年,已累计改装260辆。1989年,QJC5090XBW型保温车获部优质产品奖。
  1990年末,青岛市有专业汽车改装厂3家,青岛专用汽车制造厂为部属国营中型骨干企业,青岛客车厂为县属集体企业,青岛轻型汽车厂为镇办集体企业,共有职工?2974?人,工业总产值9303万元,利润总额116万元,固定资产原值5195万元。

TOP

第三篇 汽  车  
第一章 汽车制造
第二节 汽车改装

青岛市民用改装汽车产量统计表
1.jpg

TOP

第三篇 汽  车  
第二章 汽车配件与修理

第一节 汽车配件


  青岛解放初,只有为数不多的民营小工厂生产汽车零配件,以应汽车修理之需。主要有:新冶汽车机件厂生产汽缸套、汽门导管;金盛汽车材料厂生产轮胎螺丝总成及油封;增德炉生产汽车板簧及板簧总成。
  1954~1967年,随着青岛市社会汽车保有量逐年增多,汽车配件的需求与日俱增。汽车配件的生产,开始是由几家国营专业汽车修理厂搞起来的,随后一批公私合营后的小型铁工厂也先后投产汽车配件并逐步向专业化发展。1954年海军青岛基地后勤部汽车修理厂(今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406工厂)和青岛汽车修理合作小组(今青岛专用汽车制造厂),率先在专业修车的基础上发展汽车配件生产。因当时社会拥有的车型杂乱,维修配件缺乏,厂家多属多品种、小批量的生产状态。海军青岛基地后勤部汽车修理厂开始生产汽车滑动叉及轴、钢板销、活塞环等,至1956年已累计生产了2万件。1958年又开发汽车发动机凸轮轴,1960年投产,产量逐年增加,成为该厂配件生产的主导产品。1960年,青岛汽车修理合作小组开始生产活塞、活塞环等汽车配件。1961年,还生产了车用钢板圈。1965年,该厂生产自卸汽车之后,又开始生产自卸车用液压缸、转向机液压助力器、液压举升分配阀、助力器以及转子泵等汽车总成。现该厂生产的液压缸等专用汽车总成,质量水平在同行业处于领先地位。
  1956年,青岛第六锻铁生产合作社(今青岛汽车万向节厂)开始生产汽车万向节,年产量约占全国万向节总产量的1/2。该厂组建成专业生产厂后,产品品种和生产能力迅速提高。
  1957年青岛市手工业管理局蓄电池生产合作社(今青岛蓄电池厂)首制铅极板获得成功,1959年开始专业生产汽车蓄电池。1964年成为机械工业部定点生产厂,生产3个系列25种规格型号的车船及通讯用蓄电池。1965年,该厂的主导产品起动型铅蓄电池在全国同行业质量检查评比中连续4次获第一名。
  1958年,青岛汽车配件厂(今青岛水箱厂)成立,开始研制生产汽车水箱,当年试制GMC型水箱成功,首批生产了472台。从此,走上专业化生产道路。建厂初,主要生产丰田、大万国、GMC三种水箱,并兼产起动开关和柴油滤清器芯子,月产水箱100余台。1960年经扩建后,又开发布拉格、雪佛兰、福特、大小道奇等型号的进口车水箱和拖拉机水箱,产品品种增加到10余个,主要产品为解放型汽车水箱。
  1963年,青岛钢板弹簧生产合作社(今青岛弹簧厂)开始生产汽车板簧,月产6000片。经过5年的艰苦创业,改进工艺,自制专用设备,生产能力大幅度提高,月产量跃至6万片。至1970年,板簧的年产值超过400万元,成为青岛市“白手起家,艰苦创业”的企业典型。至1967年,青岛市以生产汽车配件为主要产品的企业已发展到6家,汽车配件的年产值已达到1068万元,是1957年的14倍。
  1968~1978年,随着专业汽车制造厂的建立和汽车改装业的兴起与发展,在组织专业化协作中,汽车配件生产发展迅速,又有一批小型的汽车配件厂相继建立,产品也由单一的零配件发展到总成等部件。
  1968年,青岛红旗机械厂开始生产汽车刹车调整臂,至1973年成为汽车配件专业生产厂。主要产品有刹车调整臂总成、飞轮总成、机油泵总成、飞轮齿圈等,为中型载货汽车、吉普车及6102.695等型号柴油机配套。
  1969年,青岛韧铁厂投产汽车差速器、钢板圈、刹车毂,年产8000件。进入70年代,汽车配件品种增加到20多个,主要有后桥壳、减速器壳等。至1979年,年产量达96638件,配件产值59万元。1969~1980年累计生产汽车配件63万件。
  1970年,青岛汽车配件五厂(今青岛汽车制造厂车轮分厂)开始生产解放牌汽车系列的各种车轮、燃油箱,产品质量稳定,性能可靠,后成为山东省定点的汽车配件专业生产厂。
  1972年,青岛汽车配件八厂开始生产解放CA10B型汽车底盘零件,是山东省定点的汽车配件专业生产厂。
  1976年,青岛汽车配件二厂开始批量生产解放牌CA10B型汽车手刹车总成,年产4000台,被山东省列为定点汽车制动系统配件专业生产厂。
  1977年,青岛汽车配件九厂开始生产解放牌CA10B型汽车架、前桥、后桥、驾驶室等配件,解放牌CA10B汽车架为该厂的主导产品。1978年,汽车配件的产值达到204万元。至1978年,全市汽车配件专业生产厂已增至20家,遍及全市城乡各地。汽车配件年总产值达2911万元,比1967年增长172%。
  1979~1990年,经济体制改革推动了汽车配件行业上品种、上水平、上质量,经济效益亦明显提高。青岛万向节厂“七五”期间由国家投资进行技术改造后,已具备年产140万套万向节的生产能力。1975~1989年,该厂累计生产150个品种的汽车万向节、差速器3759113套,创产值8299万元。该厂成为国家机电部的重点企业和中国汽车工业总公司的骨干企业,其主导产品有CA141、EQ140、NJ131、BJ130、BJ212等60种型号,可供国内外百余种牌号的汽车配套。该厂生产的“金”字牌汽车万向节十字轴总成,自1980年起多次获山东省和机械工业部优质产品称号,在全国同行业中居领先地位,产品行销国内外。
  1980年6月,青岛水箱厂正式成立。1986年,从日本引进了水箱生产的关键设备和技术,实现了由管片式向管带式的更新换代,在生产能力、技术水平、产品质量等多方面都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解放CA15K水箱,1987年被评为山东省优质产品。1989年,青岛水箱厂被授予省级先进企业称号。该厂已能批量生产56个规格的水箱,年生产能力10万台。1990年生产各种水箱58673台,产品畅销全国28个省、市。1988年开始批量出口美国市场,至1990年已累计出口水箱3260台,出口交货值54万元。
  1981年,青岛汽车配件二厂在生产解放CA—10B型手刹车总成的基础上,开始试制并批量投产JN150手制动操纵装置总成及单件。1985~1990年,相继试制成功CA141和BJ130手刹车总成、BJ130转向横直拉杆总成、BJ212手刹车总成、BJ130和EQ140飞轮总成及单件齿圈、EQ140手刹车总成,并都已批量投产,使产品品种增加到16个。其主导产品CA—10B手刹车总成,已具备年产2万台的能力。1990年末,汽车配件产值达205万元。
  1981年,青岛汽车配件六厂开始生产汽车液压、气压刹车软管及其总成,年产4万支。至1989年,年产量达到65万支。汽车液压制动软管在1986年全国集中检测中被评为一等品。该厂生产的43.2×10.5液压管,被国家定为进口替代产品。该产品从1989年开始出口东南亚国家,年创汇30多万美元,是国内唯一大宗出口汽车软管的企业。
  1976年青岛精锻齿轮厂成立后,从上海齿轮厂引进技术,1979年试生产。开始只能生产CA—10B、BJ212两种型号汽车的差速器行星齿轮。此后,又开发了BJ212、BJ130、NJ130、JN150、JN162、EQ140等7个系列的国产汽车差速器齿轮和拖拉机TS12直伞齿轮,达到了“一火两锻冷整型”的国际先进水平,并成功地应用此工艺开发生产了大直径螺旋伞齿轮,居国内领先地位。1989年,精锻直伞齿轮被评为山东省优质产品。1990年,精锻齿轮年生产能力达到了60万只。
  1988年青岛汽车配件厂研制开发492Q机油泵,至1990年已累计生产4万套。1990年新开发的492Q活塞,成为该厂的主导产品。产品品种已由1985年的15个增加到23个。
  1959年,青岛蓄电池厂开始专业生产汽车蓄电池,1964年成为国家机械工业部蓄电池定点生产厂。该厂的主导产品起动型铅蓄电池,从1965~1990年在全国同行业质量检查评比中4次获第一名。曙光牌3—Q—120型汽车起动用铅酸蓄电池,1983年和1984年,先后被评为山东省和国家机械工业部优质产品。1990年末,汽车起动用铅酸蓄电池产量已达到21万千伏安时。
  1985年末,青岛弹簧厂生产的汽车板簧产品已发展到11大类36种规格,为CA10B、NJ130等10多种车型配套,成为国内汽车行业十几家整车厂的重要配套厂。建设牌CA15汽车板簧,1985年被评为山东省优质产品。1985年共生产汽车板簧总成7万架,弹簧配件224万件。“七五”计划期间,该厂从英国引进变截面板簧轧机,生产国内外20余种车型近百种规格和变截面少片汽车板簧,产品达到国内80年代先进水平。1990年末,年生产能力为:汽车板簧7000吨,汽车扭杆、稳定杆3万套,螺旋弹簧420万件。
  青岛粉末冶金厂在“六五”计划时期先后购置数控线切割机体和微电脑系统,改进模具加工手段,提高了产品的精度和工艺水平。“七五”计划期间,重点发展汽车铁基粉末冶金制品零件,为国产化配套。
  在配件生产中,除青岛万向节厂、青岛水箱厂、青岛汽车配件二厂、青岛汽车配件六厂、青岛精锻齿轮厂、青岛汽车配件厂、青岛蓄电池厂、青岛弹簧厂、青岛粉末冶金厂等9个主要的专业生产厂外,汽车制造厂的配件车间及县属小型配件厂的产品也有较大的发展。4406厂1960年投产了汽车发动机凸轮轴。至1988年年产量达到了58096根。1960~1988年累计产量319933根。该厂生产的CA10型汽车发动机凸轮轴,1985~1987年被中共中央军委总后勤部车船部评为优质产品。青岛专用汽车制造厂生产了液压缸等专用汽车总成,青岛汽车制造厂车轮分厂生产了解放牌汽车系列的各种车轮及燃油箱,青岛汽车传动轴厂生产了解放汽车系列、黄河牌汽车系列载货汽车的传动轴及零配件。青岛汽车后桥厂生产的汽车后桥壳及减速器壳,1988年产量达到2392台。青岛汽车配件八厂生产的CA10B型汽车底盘零件,汽车前后轮毂等,1986年年生产能力为3000吨。青岛汽车配件九厂生产的解放牌各种汽车架及QD352汽车附架,1977~1989年已累计生产26个品种的26047件。青岛京青联营汽车制修厂,1975年开始专业生产中小型汽车、挂车可锻铸铁类零配件,共有80多个品种,截至1989年已累计生产120万件。1988年新开发BJ212变速器壳体,已形成年产2万件能力。
  1990年末,青岛市汽车配件专业生产厂已发展到27个,其中全民企业2个、集体企业25个;按隶属关系划分,市属企业7个、区县属企业13个、乡镇企业7个。共有职工15873人,年工业产值12285万元,利润总额386万元,固定资产原值7168万元。

TOP

第三篇 汽  车  
第二章 汽车配件与修理

第二节 汽车修理


  青岛汽车修理业始于1922年,英国商人卫耳在中山路160号开办了“和记汽车公司”。1928年英国商人列德里在曲阜路15号开办“汇昌洋行”,专门从事汽车修理。到1935年,相继出现了“大美修理汽车厂”、“德风修理汽车厂”、“青岛修理汽车厂”等六七家民营小厂。人员最多的20人,资本最多1万元。1938年10月,日本侵略军驻胶济地区部队后勤署在青岛四沧区海岸路10号创办“胶济自动车修理厂”,专门修理驻军汽车,有技术人员及工人60余人,为当时青岛市唯一正规的汽车修理工厂。至1948年,青岛市汽车修理企业已发展到42家,但仅能修修补补或生产少量的汽车零配件。
  建国后,1953~1957年,青岛市的汽车修理及配件生产得到较快的发展。特别是1956年公私合营后,经过调整改造,多数修理厂家都逐步转向汽车配件的专业化生产。只有交通运输部门仍保留部分专业汽车修理厂。
  1952年6月,海军青岛基地后勤部汽车修理厂(今中国人民解放军4406厂)成立。建厂初有职工40余人,设备6台,专门从事军用汽车修理。后经30多年的建设与发展,该厂已成为青岛市规模最大的专业汽车修理企业。1990年末,该厂有职工685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32人,拥有固定资产原值958万元,工业总产值1440万元,利润总额147万元。1953~1988年,累计修理汽车11369标准台,汽车修理最高产量为1985年,年修车668标准台。1984年,BJ212吉普车维修工程被海军后勤部授予海军优质维修工程。
  1956年私营大美修理汽车厂(今青岛客车修配厂)实行公私合营后,改称青岛汽车修理厂,修车业务不断扩大,职工陆续增加到300人。1959~1963年,该厂经数次改组与拆并,除维修汽车外,先后生产过3.5马力汽油机、汽车配件、三轮车、小鲁青汽油车等。3.5马力汽油机,年产量2000台。1963年4月,该厂改称青岛客车修配厂,承修全市的客车(当时仅有轿车、吉普车,全市党政机关及企事业单位总共200余辆)。1969年,该厂停止客车修理,转产CA—10汽车发动机,为青岛汽车制造厂配套。1978年,又恢复汽车修理,兼产工程装载机。1963~1990年,该厂累计完成汽车大修919辆、中修20辆、小修9890辆。
  1958~1980年,随着国民经济的增长,各区、县的工交系统又陆续建成一批小型的汽车维修企业,以适应全市各行业汽车保有量逐年增加之急需。据1980年统计,新增的区县属专业汽车修理厂有:山东外贸运输公司汽车大修厂、青岛市市级机关汽车修配厂、台东区汽车修理一厂、沧口区汽车修理厂、四方区汽车修理厂、胶南县汽车修理厂、即墨县汽车大修厂、莱西县汽车制修厂等8家。产值都在40万元以上。
  1958年,青岛市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四方区联社创办杭州路汽车修配厂,专事汽车修理。1965年7月更名为青岛四方汽车修理厂,划归四方区工业局领导。1975年,该厂分立为青岛四方汽车修理厂和青岛汽车配件二厂两个独立的企业后,修车能力逐年增强。1989年改称青岛第二进口汽车修配厂,成为南京汽车制造厂和意大利进口的依维柯汽车特约维修中心,是青岛市主要汽车修理厂家之一。1980~1989年,该厂累计完成汽车大修1267辆、中修1800辆、小修25255辆。
  1973年,青岛市财政局车辆修配厂成立,1976年改名为青岛市机关车辆修理厂,专门维修市级机关交通用车。1980年,更名为青岛市市级机关汽车修配厂。
  “六五”至“七五”计划时期,随着改革开放,国民经济高速发展,青岛民用运输车辆大幅度增加。1990年末,青岛市的民用汽车已由1979年的9134辆增加到42446辆。全市共有乡以上独立核算的专业修车厂38个,工业总产值5982万元,利润总额501万元,职工总数3445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70人,固定资产原值2732万元。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