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积分
- 48769
- 名望
- 1893 点
- 铜币
- 24979 枚
- 优惠券
- 243 张


|
第二篇 船 舶
第一章 船舶制造
第一节 军用船舶制造
青岛军用船舶制造始于20世纪初。1910年12月,青岛造船厂(今青岛北海船厂)曾为清廷海军部建造1艘名为“舞凤”号航海炮舰。该舰为钢质,长38米、宽5.80米、型深3米,排水量220吨,功率441千瓦,时速15海里,载煤量3吨,载淡水量7吨,装备65毫米火炮两门,可配备官兵26名。该舰设备与技术性能当时堪称先进,为青岛最早建成的海军舰艇。该厂于1913年为新几内亚建造成排水量为104吨快艇两艘。1914年,该厂在日德青岛之战中遭到惨重破坏。至1949年6月青岛再也没有制造军用船舶。
1949年6月,海军青岛造船厂(今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808工厂)开始重新整顿机构,调配设备器材,增加数百名员工。经过短期恢复整顿后,该厂自力更生,为国防急需进行了100吨以下小型舰艇设计制造。1950年5月至1951年12月,该厂首先为海军青岛基地设计建造成功率160千瓦、航速10海里、排水量10吨的钢质巡逻艇4艘。1951年2月,海军修造部在该厂组织副厂长陈俊、工程师江迈基等设计43吨钢质海岸巡逻艇,于1952年1月建成两艘,各项技术性能达到设计要求。该艇功率480千瓦、航速12.8海里,至1952年12月共建造8艘。1952年12月,该厂工程技术人员赴旅顺102工厂学习修造船经验,又在43吨海岸巡逻艇的基础上,设计制造代号为“53”甲型排水量50吨的钢质巡逻炮艇,该艇功率480千瓦,航速12.5海里,配备25毫米单管高射炮两门,为海军首型巡逻炮艇。经过系泊、冷、热、单机、风浪试验,运行正常,达到设计要求,至1954年11月共建造8艘。1954年10月,该厂建造成排水量15吨的木质鱼雷监视艇4艘。1954年8月至1960年10月,该厂先后又为海军青岛基地设计建造成排水量13吨木质潜水工作船4艘,每小时挖泥量为250吨的钢质挖泥船2艘,200吨的钢质泥驳船4艘,排水量25吨钢质交通艇4艘,排水量150吨钢质三联体靶船和排水量70吨钢质双联体靶船各1艘,载重量600吨、排水量1100吨钢质运水船和运油船各1艘。1955年8月,该厂建造成排水量28吨木质快艇两艘,经试验达到设计要求,装备海军航空兵部队。1956年3月至1957年4月,该厂为海军部队建造成排水量70吨的木质中速炮艇4艘。该艇设735千瓦和160千瓦主机各两台,最高时速可达25海里,装备两门37毫米双管高射炮和两挺高射机枪,经过水面试验,运行正常,达到设计使用要求,装备海军舰艇部队。1956年8月至1957年10月,该厂先后又为中国海军建造成排水量63吨钢质登陆艇10艘,排水量7.5吨钢质水翼快艇1艘,该艇成为新中国第一艘钢质水翼快艇。1958年10月,该厂为海军青岛基地自行设计建造成排水量9.5吨钢质消磁工作艇1艘。1958年11月至1959年9月,该厂自行设计建造成排水量117吨钢质新型高速护卫艇“八一”艇,装备海军部队,从而使青岛地区小型作战舰艇的建造能力有了新的突破。1960年3月至1962年6月,该厂为海军北海舰队自行设计建造成排水量1110吨、功率662千瓦、航速9海里的钢质油轮1艘。“文化大革命”开始后,该厂造船基本处于停滞状态。该厂为北海舰队建造的1艘1100吨运水船于1965年10月下水后,直到1968年12月才建造完工交付使用。
青岛造船厂于1963年开始担负军用船舶生产任务。1969年和1971年,该厂经过两次较大规模的扩建改造,增加造船设施,形成了放样、酸洗、下料、合拢、机械加工以及武备、通讯的安装试验等技术上配套成龙的船舶制造体系,造船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1970年,首次试制了271型100吨水、货登陆艇。该艇设施多、制造难度较大。青岛造船厂在建造该艇过程中,实行全面质量管理,船体采用分段建造法,特别是首部跳板和尾部双体导管加工要求高,加之线型复杂,厂里组织了攻关小组,解决了技术上的难点。1970年8月进行了第一次扩大试验,1971年9月又完成了第二次扩大试验,达到了技术任务书的要求,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至1985年,共建造16艘,并取得一艘比一艘质优的好成绩,在军用产品建造中获得了好的声誉。1970年,青岛造船厂根据六机部指示,在北海舰队的支持下,刘金城副厂长和工程技术人员对建造037型反潜护卫艇进行了可行性论证,同时抽调技术骨干进行技术培训,成立以姜乃晨为主的反潜护卫艇工程办公室,负责该艇全部制造任务。首艇于1971年10月正式开工建造,1973年底完成试航,各项技术性能指标均达到设计要求,交付部队使用(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1974年9月,青岛造船厂成为037型反潜护卫艇正式定点生产厂家。至1985年末,该厂共建造8艘。到1990年末,青岛造船厂共制造军用舰艇和拖轮、抛石船、运水船等11种类型的军辅船100余艘。
1977年5月16日,青岛灵山船厂与中国人民解放军驻青岛造船厂军代表室正式签订了8艘600吨钢质方驳船建造合同,船长33米、宽12米、型深2.70米,同年8月正式开工,并于1978年3月28日建成第一艘,至1979年4月全部建造完工,达到设计要求,交付北海舰队使用。这是该厂建厂以来建造的第一艘船舶。
1982年,青岛渔轮修造厂设计建造成木质海防巡逻艇14艘。1982年7月,由青岛北海船厂技术科副科长魏启光率领本厂21名技术骨干组成中国援建坦桑尼亚海军基地浮码头专家组赴坦桑尼亚,于1984年6月在坦桑尼亚海军基地建成115吨钢质浮码头两艘,并于同年6月20日举行工程交接签字仪式。此项工程得到坦桑尼亚国防部官员高度评价,称赞该组“为中坦人民友谊献身的崇高精神和精湛技艺”。198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第7811工厂自行设计建造成功率24千瓦、排水量12吨钢质军用交通艇2艘。1984年8月至1985年5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808工厂为海军建造成排水量1200吨钢质炸礁平台驳船1艘。1985~1986年,青岛北海船厂游艇分厂为中国武警总队建成长5.68米、宽1.77米、型深0.68米、功率52千瓦、航速50公里玻璃钢巡逻艇128艘。1990年,该厂又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制造成长7.87米、宽2.60米、型深1米的966G型玻璃钢侦察艇两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