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论坛广告管理办法·2012青岛啤酒节专题报道·牢记:青岛旅游局投诉电话
·青岛圈论坛广告投放说明·2012最新青岛旅游攻略·2013年1月青岛潮汐表
·青岛旅游景点介绍|图片·青岛旅行社排名及报价查询·青岛旅游就入住中山旅馆
返回列表 发帖

青岛市志36:机械冶金工业志 第二篇 船舶

第二篇 船  舶



  青岛船舶工业始于1898年,时以修船为主,兼造小船艇。1902年10月9日建成第一艘蒸汽机船下水。1905年10月12日,建成16000吨钢质浮船坞,增加了相应的配套设备,修造船规模扩大,兴盛时有职工1800余人。至1914年,先后新造船舶30余艘,其品种有货船、客船、破冰船、驳船、拖船、军用舰船、煤油发动机船以及小艇等,并有少量船舶出口。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日德青岛之战使船舶工业遭到惨重破坏。日本侵占青岛以后,16000吨浮船坞被日本侵略军劫走,修造船规模由大变小。到1922年12月,青岛修造船职工仅有200余人,技术力量大幅度下降,仅能制造500吨以下和修理800吨以下的船舶。1934年,在青岛小港建成1座万吨级干船坞,主要修理军用舰船,兼修民用船舶,机械设备有所增加,后职工增至1000余人。30~40年代,受日本第二次侵占青岛和国民党Gov忙于内战的影响,青岛船舶工业数次出现萧条。仅制造吸泥船、破冰船、驳船、货轮、拖轮以及小艇等,共计10余艘2000余综合吨,最大吨位仅有500吨。青岛创建船舶工业至建国前夕,共新造船只不足50艘,修船有港口作业船、货轮、军用舰船以及远洋船舶的航次修理等。
  青岛解放初,仅有海军青岛造船厂、青岛港务局修船厂、青岛黄海水产股份有限公司修船厂3家船厂,机械设备简陋,技术力量薄弱,职工只有200余名。建国后,青岛船舶工业逐步壮大,除解放前3家老企业外,先后又创建了青岛造船厂、青岛东风船厂、黄岛船厂、中国人民解放军第7811工厂、青岛灵山船厂等14家专业修造船厂(其中国有企业10家);还先后成立了青岛阀门厂、青岛船用锅炉厂、青岛船舶配件厂、青岛锚链厂等船用设备及配件工厂共8家(其中国有企业4家),主要生产船用阀门、船用锅炉、船用锚链以及风机、柴油机等系列产品。1950年,青岛船舶企业在边恢复边整顿的同时开始造船,主要是以1000吨以下小型船舶建造为主。1950~1978年末,先后新造船舶品种有:浮码头、驳船、挖泥船、拖轮、货轮、油轮、渔轮、客轮、破冰船、冷藏船、靶船、运水船和军用舰船等950余艘,总吨位(载货吨和排水量吨合计)12万余综合吨,新造船舶曾出口刚果(布)等。修船品种有:浮码头、拖轮、客轮、打捞船、起重机船、破冰船、渔轮、挖泥船、货轮、油轮、勘探船、军用舰船等。50年代仅限于山东沿海各港口及近海航行中的木质和钢质小型船舶修理。60年代扩大到中国北方沿海,逐步以修理钢质船舶为主。70年代中期修船扩大到中国沿海各地,修船吨位由中小型船舶发展到万吨级船舶修理。至1978年末,共修理各种船舶7000余艘,计200余万综合吨(载货吨和排水量吨合计),其中万吨级船舶31艘。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青岛船舶工业发生了巨大变化,几家主要船厂都有计划地学习国外先进造船技术和管理经验,采用了钢板预处理、船体计算机放样、数控切割、高效焊接、单元组装以及计算机辅助设计等国外先进造船工艺技术。在建造各类小型船舶的基础上,开始建造中型货轮、大型钻井船和玻璃钢救生艇,80年代曾出口坦桑尼亚、新加坡以及香港等国家和地区。
  至1990年末,共新造船舶800余艘,计14万余综合吨。70年代末,在燕儿岛新建的两座万吨级干船坞、4个深水靠船泊位以及相应的配套设施也先后竣工,37500吨以下船舶可以进坞修理,大型远洋巨轮可以停靠深水泊位修理。从日本籍12000吨“叁号大盛丸”轮来新建船坞修理成功后,国际修船市场开始逐步扩大。进入80年代后,先后为日本、韩国、美国、苏联、印度、希腊、秘鲁、挪威、波兰和东南亚各国以及香港、台湾等共20多个国家和地区承修了大型远洋运输船舶。还先后成功修理了国内外7万吨级、8万吨级、15.2万吨级、16.43万吨级和27.2万吨级的大型远洋运输巨轮。1979~1990年末,共修理各种船舶4000余艘,计880余万吨,其中万吨级以上船舶338艘(外轮74艘),计700余万吨。至1990年末,青岛船舶工业已基本形成造船、修船与船用设备及配件相结合、具有一定规模的生产体系。共有北海船厂、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808工厂等14家专业修造船厂,青岛阀门厂、青岛船用锅炉厂等8家船用设备及配件工厂。共有职工1.8万余人,工程技术人员1375人,实现工业总产值3亿余元(80年不变价),利润总额2300余万元,拥有固定资产3亿余元,主要机械设备4200余台,厂房建筑面积20万余平方米,中小型修造船台32座,万吨级干船坞3座。1990年造船17艘,计7000余吨,修理大小船舶259艘,载货吨156万余吨。


第二篇 船  舶  
第一章 船舶制造

第一节 军用船舶制造


  青岛军用船舶制造始于20世纪初。1910年12月,青岛造船厂(今青岛北海船厂)曾为清廷海军部建造1艘名为“舞凤”号航海炮舰。该舰为钢质,长38米、宽5.80米、型深3米,排水量220吨,功率441千瓦,时速15海里,载煤量3吨,载淡水量7吨,装备65毫米火炮两门,可配备官兵26名。该舰设备与技术性能当时堪称先进,为青岛最早建成的海军舰艇。该厂于1913年为新几内亚建造成排水量为104吨快艇两艘。1914年,该厂在日德青岛之战中遭到惨重破坏。至1949年6月青岛再也没有制造军用船舶。
  1949年6月,海军青岛造船厂(今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808工厂)开始重新整顿机构,调配设备器材,增加数百名员工。经过短期恢复整顿后,该厂自力更生,为国防急需进行了100吨以下小型舰艇设计制造。1950年5月至1951年12月,该厂首先为海军青岛基地设计建造成功率160千瓦、航速10海里、排水量10吨的钢质巡逻艇4艘。1951年2月,海军修造部在该厂组织副厂长陈俊、工程师江迈基等设计43吨钢质海岸巡逻艇,于1952年1月建成两艘,各项技术性能达到设计要求。该艇功率480千瓦、航速12.8海里,至1952年12月共建造8艘。1952年12月,该厂工程技术人员赴旅顺102工厂学习修造船经验,又在43吨海岸巡逻艇的基础上,设计制造代号为“53”甲型排水量50吨的钢质巡逻炮艇,该艇功率480千瓦,航速12.5海里,配备25毫米单管高射炮两门,为海军首型巡逻炮艇。经过系泊、冷、热、单机、风浪试验,运行正常,达到设计要求,至1954年11月共建造8艘。1954年10月,该厂建造成排水量15吨的木质鱼雷监视艇4艘。1954年8月至1960年10月,该厂先后又为海军青岛基地设计建造成排水量13吨木质潜水工作船4艘,每小时挖泥量为250吨的钢质挖泥船2艘,200吨的钢质泥驳船4艘,排水量25吨钢质交通艇4艘,排水量150吨钢质三联体靶船和排水量70吨钢质双联体靶船各1艘,载重量600吨、排水量1100吨钢质运水船和运油船各1艘。1955年8月,该厂建造成排水量28吨木质快艇两艘,经试验达到设计要求,装备海军航空兵部队。1956年3月至1957年4月,该厂为海军部队建造成排水量70吨的木质中速炮艇4艘。该艇设735千瓦和160千瓦主机各两台,最高时速可达25海里,装备两门37毫米双管高射炮和两挺高射机枪,经过水面试验,运行正常,达到设计使用要求,装备海军舰艇部队。1956年8月至1957年10月,该厂先后又为中国海军建造成排水量63吨钢质登陆艇10艘,排水量7.5吨钢质水翼快艇1艘,该艇成为新中国第一艘钢质水翼快艇。1958年10月,该厂为海军青岛基地自行设计建造成排水量9.5吨钢质消磁工作艇1艘。1958年11月至1959年9月,该厂自行设计建造成排水量117吨钢质新型高速护卫艇“八一”艇,装备海军部队,从而使青岛地区小型作战舰艇的建造能力有了新的突破。1960年3月至1962年6月,该厂为海军北海舰队自行设计建造成排水量1110吨、功率662千瓦、航速9海里的钢质油轮1艘。“文化大革命”开始后,该厂造船基本处于停滞状态。该厂为北海舰队建造的1艘1100吨运水船于1965年10月下水后,直到1968年12月才建造完工交付使用。
  青岛造船厂于1963年开始担负军用船舶生产任务。1969年和1971年,该厂经过两次较大规模的扩建改造,增加造船设施,形成了放样、酸洗、下料、合拢、机械加工以及武备、通讯的安装试验等技术上配套成龙的船舶制造体系,造船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1970年,首次试制了271型100吨水、货登陆艇。该艇设施多、制造难度较大。青岛造船厂在建造该艇过程中,实行全面质量管理,船体采用分段建造法,特别是首部跳板和尾部双体导管加工要求高,加之线型复杂,厂里组织了攻关小组,解决了技术上的难点。1970年8月进行了第一次扩大试验,1971年9月又完成了第二次扩大试验,达到了技术任务书的要求,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至1985年,共建造16艘,并取得一艘比一艘质优的好成绩,在军用产品建造中获得了好的声誉。1970年,青岛造船厂根据六机部指示,在北海舰队的支持下,刘金城副厂长和工程技术人员对建造037型反潜护卫艇进行了可行性论证,同时抽调技术骨干进行技术培训,成立以姜乃晨为主的反潜护卫艇工程办公室,负责该艇全部制造任务。首艇于1971年10月正式开工建造,1973年底完成试航,各项技术性能指标均达到设计要求,交付部队使用(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1974年9月,青岛造船厂成为037型反潜护卫艇正式定点生产厂家。至1985年末,该厂共建造8艘。到1990年末,青岛造船厂共制造军用舰艇和拖轮、抛石船、运水船等11种类型的军辅船100余艘。
  1977年5月16日,青岛灵山船厂与中国人民解放军驻青岛造船厂军代表室正式签订了8艘600吨钢质方驳船建造合同,船长33米、宽12米、型深2.70米,同年8月正式开工,并于1978年3月28日建成第一艘,至1979年4月全部建造完工,达到设计要求,交付北海舰队使用。这是该厂建厂以来建造的第一艘船舶。
  1982年,青岛渔轮修造厂设计建造成木质海防巡逻艇14艘。1982年7月,由青岛北海船厂技术科副科长魏启光率领本厂21名技术骨干组成中国援建坦桑尼亚海军基地浮码头专家组赴坦桑尼亚,于1984年6月在坦桑尼亚海军基地建成115吨钢质浮码头两艘,并于同年6月20日举行工程交接签字仪式。此项工程得到坦桑尼亚国防部官员高度评价,称赞该组“为中坦人民友谊献身的崇高精神和精湛技艺”。198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第7811工厂自行设计建造成功率24千瓦、排水量12吨钢质军用交通艇2艘。1984年8月至1985年5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808工厂为海军建造成排水量1200吨钢质炸礁平台驳船1艘。1985~1986年,青岛北海船厂游艇分厂为中国武警总队建成长5.68米、宽1.77米、型深0.68米、功率52千瓦、航速50公里玻璃钢巡逻艇128艘。1990年,该厂又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制造成长7.87米、宽2.60米、型深1米的966G型玻璃钢侦察艇两艘。

TOP

第二篇 船  舶  
第一章 船舶制造

第二节 运输船舶制造


  青岛的运输船舶制造始于19世纪末,起初仅能制造小型木质船,20世纪初开始制造钢质船舶。青岛船坞工艺厂(今青岛北海船厂)从1898年创建至1914年间,曾建造过货轮、客轮、驳船等(其中1907年建成6艘运煤驳船)。1935年,青岛海军工厂(今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808工厂)建造成150吨驳船1艘。1942年,该厂建成载重200吨木质货轮1艘。1947年3月,该厂自行设计为天津航运公司建成钢质“天运”轮。该轮长43.90米、宽8.23米、型深5米,载重340吨,功率171千瓦,航速7海里。
  青岛解放后,运输船舶制造产品产量逐渐增加。50年代后期,由木质运输船舶制造为主逐步转为钢质船舶制造。至60年代末,只能制造小型运输船舶。70年代已迈向中型船舶制造,主要产品有驳船、货轮、油轮等种类。
  1950年,青岛渔轮修造厂在修船的同时开始造船,首批自行设计建造成功率15千瓦木质机帆船4艘。1953~1957年,该厂先后建造成小型木质驳船13艘和功率21千瓦木质机帆船4艘、29千瓦木质机帆船3艘。青岛船舶修理厂(今北海船厂)于1959年为山东省海运局设计建成300吨级钢质油驳船1艘。
  1960~1969年,青岛船舶修理厂先后为山东省海运局、长江航运局设计建造成800吨级钢质油驳船和300吨钢质方驳船、200吨钢质货驳船各1艘,120立方米(540吨)钢质开底泥驳船两艘,100吨钢质货驳船12艘,90吨钢质货驳船15艘以及长36.30米、宽27.20米、型深3.60米、功率184千瓦、载货250吨的“鲁海5”号和“鲁海6”号钢质货轮。1967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808工厂为青岛港务局建造成100吨钢质甲板驳船6艘。此外,青岛渔轮修造厂建成功率59千瓦小型木质机帆船10艘。至60年代末,青岛市共建造运输船舶50艘、载货吨6000余吨。
  1970年8月22日,交通部红星船舶修造厂(今青岛北海船厂)在燕儿岛造船工地建造成长40.30米、宽9.20米、型深4米、功率440千瓦500吨级钢质油轮,试航一次成功,各项技术性能达到设计要求,至同年12月共建造2艘,交付上海海运局使用,得到用户好评,为建造中型油轮打下基础。1970年8月至1972年3月,该厂为长江航运管理局建成载货1500吨钢质甲板驳船9艘。1971年6月25日,该厂在造船工地举行“庆祝‘大庆409’号5000吨油轮下水,向中国Our Party的生日五十周年献礼大会”。“大庆409”号油轮长134米、宽19米、型深5.70米、满载排水量7800吨、载油量5000吨、自重1700多吨,是中国自行设计建造的第一艘5000吨级钢质江用油轮。油轮于1977年12月交付长江航运管理局使用,营运良好。1972年2月4日,该厂为刚果(布)建成125吨24斗组合钢质驳船1艘。1976年12月该厂又为长江航运管理局建成3000吨级钢质油驳船3艘。始建于1975年的青岛灵山船厂,在边建设边生产过程中,因陋就简,土法上马,先后建成300吨船台1座、500吨船台2座,后增加30吨跨度31米的龙门吊车、160吨可倾式油压机以及铣边机、弯管机、曲直机、卷板机等造船设备,能建造600吨级以下各类船舶。1979年,该厂先后为青岛筑港工程处、青岛海运局建成“鲁工驳五”、“鲁工驳八”、“鲁工驳十”、“鲁工驳十二”600吨钢质驳船,同时为胜利油田建成100吨钢质油驳船两艘。70年代,青岛市共建造运输船舶22艘,计载货吨43225吨。
  青岛造船厂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开创了中型货轮的建造,于1980年成功地建造成长114.98米、宽15.40米、型深8.80米、功率2200千瓦、航速13.4海里、满载排水量8756吨、载货5820吨的沿海钢质散装货轮“鲁海64”号,并一次试航成功,达到设计要求,填补了山东省内一项空白。1980~1988年,青岛北海船厂先后为连云港港务局、烟台港务局建造成长58.72米、宽10.40米、型深4.10米1000吨钢质货驳船4艘。该船稳行好,被国家定为定型产品。1981~1988年,青岛造船厂自行设计建造成750立方米钢质开底泥驳船8艘,1000立方米开体泥驳船2艘,并出口香港地区。同时,该厂还建造了20立方米钢质封底泥驳船和280立方米钢质开底泥驳船等。1987~1990年,该厂先后为福州闽东轮船公司、山东国际海运公司建造成载货2400/3380吨级江海两用钢质货轮3艘。青岛东风船厂1980年12月为黄岛发电厂建造成长88.53米、宽13.60米、型深6米、功率588千瓦的1500吨钢质自卸自航煤船1艘,荣获青岛市产品质量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同期为黄岛发电厂建造成600吨钢质甲板驳船1艘。该厂又为连云港航运公司、山东省水利局等单位先后建造成80吨货驳船、50吨油驳船、50吨方驳船、100吨驳船、120吨驳船、100吨油轮以及180吨轮渡船等钢质运输船舶。1981年,青岛灵山船厂为黄岛港设计建造200吨级“青黄浚1”号钢质驳船。1981~1985年,该厂为芜湖水运公司等单位建造成60吨和80吨钢质驳船22艘。1984年,青岛北海船厂为青岛港务局设计建造成长71.60米、宽13米、型深5.50米2000吨级钢质驳船两艘。同年,青岛渔轮修造厂建成功率29千瓦木质机帆船4艘。1985~1986年,青岛北海船厂为连云港海运公司设计建造成80吨钢质货驳船65艘。同时该厂为交通部航务二公司设计建造成1000吨钢质方驳船、700吨钢质方驳船和1500吨钢质运桥驳船各1艘。1987年,青岛灵山船厂为烟台海运公司建造成长53.56米、宽8.80米、型深4.20米、功率294千瓦、航速10海里、载重560吨的“鲁海210”号钢质货轮。1989年,该厂为石臼港务局建造成1000吨级钢质驳船1艘。

TOP

第二篇 船  舶  
第一章 船舶制造

第三节 工程船舶制造


  青岛工程船舶制造始于20世纪初。最早制造工程船舶的是青岛船坞工艺厂(今青岛北海船厂),曾制造过破冰船、挖泥船、浮船坞等。1903年11月,该厂在青岛大港五号码头开工建造16000吨钢质浮船坞,于1905年10月12日建成交付使用,造价600余万元。浮船坞长125米、外宽39米、内宽30米、深13米,大中型船舶可进坞修理。浮船坞是德国人按照当时东亚沿海航行中最大船舶设计的,由紧密相连的5个部分组成,所有机器均用电力操作,坞内设有电动水泵10座,8个水舱,每个水舱有电动水门1座,坞首设有两台电动起重机,每台能起吊20吨重之物。该浮船坞构造当时堪称先进,只需要30人操作就能浮起在坞船只,当时被称为亚洲第一大浮船坞。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日本乘机进攻青岛,德军战败前于同年11月3日把浮船坞沉于海底,1915年9月被日军打捞出水,1916年7月4日被日本侵略军用“富士”号军舰劫运到日本佐世堡军港。1942年,青岛工厂(今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808工厂)先后建成排水量500吨钢质吸泥船“金刚”号和300吨“千早”号钢质破冰船。1949年1月,该厂建造成排水量200吨、功率206千瓦、航速9海里钢质拖轮1艘。
  建国后,青岛市工程船舶制造经过了缓慢的发展过程。50~70年代后期,仅能制造浮码头、浮船坞、电焊船、拖轮、抛锚船等小型工程船舶。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青岛市已开始制造大中型工程船舶,其品种有中型拖轮、挖泥船、浮吊船、大型钻井平台等,其中钻井平台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青岛港务局修船厂(今青岛北海船厂)1952年开始钢质工程船舶制造,至1959年,先后为山东省海运局设计建造成205吨和165吨钢质浮码头以及排水量562吨钢质拖轮各1艘。1959年12月,海军301工厂(今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808工厂)建成200吨钢质浮码头和水泥浮码头各2艘。
  1963~1968年,青岛船舶修理厂(今青岛北海船厂)为青岛港务局等单位设计建造成275吨和65吨、245吨钢质浮码头各1艘。1964年,青岛造船厂首次建造100千瓦钢质拖轮成功后,至1981年先后建造成100千瓦、304千瓦、882千瓦、1323千瓦、1440千瓦等型号的内河及近海钢质拖轮71艘,其中304千瓦钢质拖轮51艘。该厂还制造各种钢质挖泥船34艘以及小型浮船坞等船舶。1968年11月至1969年7月,交通部红星船舶修造厂(今青岛北海船厂)为中国援建刚果(布)小型木船制造厂建造160吨钢质浮码头和20立方米钢质施工组合机动泥驳船各1艘,为该厂建国后第一批出口船舶。
  1970年6月28日,该厂建造成功第一艘排水量197吨294千瓦拖轮,并交付使用。该轮经过拖航试验,达到设计要求。该厂在取得建造第一艘拖轮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对技术性能进行改进,后批量生产,至1982年共建造该型号钢质拖轮68艘。该厂还为青岛港务局建造成1200吨、115吨钢质浮码头各1艘,200吨钢质浮码头2艘以及150吨电焊船等。1975~1987年,青岛渔轮修造厂先后建造成功率15千瓦木质潜水船和功率59千瓦木质电焊船各1艘,以及小型木质浮码头和钢质浮码头各2艘。
  1980~1987年,青岛北海船厂先后为青岛港务局、青岛远洋运输公司、连云港港务局、大连港务局、中国南极考察队等设计建造成200吨、115吨、250吨、40吨、420吨、110吨钢质浮码头各2艘,63吨浮吊船5艘,150吨承压舟1艘。1980年后,青岛东风船厂先后为山东省水利局、济南河务局、黑龙江省等建造成15吨挖泥船、60立方米链斗挖泥船和每小时80立方米冲吸式挖泥船和绞吸式挖泥船、40立方米挖泥船、15立方米电动挖泥船以及45吨浮吊船、住宿船、抛锚船等钢质工程船数十艘,其中80立方米冲吸式钢质挖泥船为主导产品。同期,该厂还制造成功率99千瓦、136千瓦、180千瓦、294千瓦等型号钢质拖轮数十艘。1980年2月至1990年7月,青岛灵山船厂先后为青岛港务局、青岛海运局、山东省水利厅、青岛燃料公司、鱼台水利局等单位建造成钢质浮码头、挖泥船、潜水船、拖轮等共17艘。1988年9月,青岛北海船厂建成极浅海步行式海洋石油钻井平台“胜利二”号。该平台长72米、宽42.50米,外体甲板高12.60米,内体甲板高10.80米,总重5082吨,建造周期为2年。该平台是由胜利油田和上海交通大学为开发中国黄河入海口附近、渤海湾沿岸方圆?8700多平?方公里的滩涂和浅海地区所蕴藏的丰富石油资源而特殊设计,由青岛北海船厂负责施工设计建造的,在国内外尚属首创。平台采用全横骨式结构,双体型式,船体由互相分离的内体和外体组成,外体为框形结构,内体与普通座底式钻井平台类似,在拖航、沉浮、座底等工况下,内外体由机械锁紧装置连结,脱离锁紧装置内外体借助于液压步行机械系统,实现交替升降和移动的步行动作,可到达预定作业位置,步行步长9米,步行速度每小时60米,能在水深7米以内各类陆上钻井设备和海上钻井平台所不能进入的浅海或滩涂地带钻探打井,打井深度为4500米,自持能力20天,定员70人。该平台的建造成功,标志着中国平台建造技术又有新的突破,引起世界造船业的关注。该平台经调试、验收,达到设计要求,交付使用情况优良。1989年,该平台被国家评为“部优”产品。1990年,中国邮电部以“胜利二”号钻井平台全貌,颁发了面值20分特种邮票一枚。1987~1989年,青岛造船厂先后为胜利油田建造成1470千瓦钢质浅海多用途拖轮、735千瓦超浅海工作船、2200千瓦浅海拖曳供应船各1艘。该船在国内首次采用大功率喷水推进和大功率可控硅整流电力推进技术,填补了国内浅吃水船舶的空白,为浅海石油开发做出贡献。1470千瓦拖轮荣获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和山东省经委优质产品奖。1988年,青岛灵山船厂为交通部一航局航务二公司建造成载重800吨、起重能力25吨自装自卸货驳船1艘,该船型在中国尚属首创。1989年,该厂建造成40立方米钢质混凝土搅拌机船,可用于港口建设和桥梁灌注之用。

TOP

第二篇 船  舶  
第一章 船舶制造

第四节 捕捞及冷藏船舶制造


  1952年,青岛开始捕捞及冷藏船舶制造,始以木质渔轮制造为主,到70年代逐步改为钢质渔轮制造。青岛渔轮修造厂是以生产渔轮船舶为主的专业化工厂。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808工厂、青岛东风船厂、青岛造船厂、薛家岛船舶修造厂、青岛灵山船厂、青岛北海船厂等都先后制造过少量的渔轮及冷藏船。
  青岛渔轮修造厂于1952年自行设计建造成国内第一艘排水量130吨、功率85千瓦木质渔轮,命名为“五一”号,是国内自行设计的第一艘机动渔轮,此后又建造成5艘。1954~1955年,该厂建成排水量144吨、功率147千瓦木质渔轮5艘。1956年,该厂建造成排水量225吨、功率184千瓦木质渔轮8艘。该轮经不断改进后进行批量生产,至1966年共生产该型号渔轮33艘。1958年,该厂建造成排水量136吨、功率118千瓦木质渔轮2艘。1959年,该厂建成排水量189吨、功率154千瓦木质渔轮1艘。1959年,海军301厂(今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808工厂)为新疆设计建造成排水量30吨、功率45千瓦木质机帆渔轮2艘。此后,该厂又为山西省交通厅、青海省交通厅各建造成两艘。
  1960~1962年,青岛渔轮修造厂建成排水量136吨、功率118千瓦木质渔轮5艘;排水量130吨、功率99千瓦木质渔轮2艘。1960年9月至1961年5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301厂为青岛外贸食品公司、天津食品公司建造成长54.17米、宽8.20米、型深4.10米、功率441千瓦、航速10海里、排水量970吨钢质冷藏船各1艘。该船是当时青岛地区建造的最大船舶,经试航运行正常,达到设计要求,交付使用。1961~1963年,青岛造船厂先后建造成功率44~85千瓦3种型号的小型木质渔轮30艘。1960年,青岛东风船厂开始大批量建造渔轮,至1979年共建造成功率15千瓦、136千瓦、147千瓦、331千瓦各种木质和钢质渔轮123艘,其中功率331千瓦814型钢质渔轮为主导产品,1985年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1970年,青岛渔轮修造厂自行设计建造成VQY810型排水量271吨、功率199千瓦钢质渔轮2艘。该轮采用了固定导浆推进,还采用了1.6吨米液压舵机、5吨/60米液压绞网机,成为当时国内较好的渔轮,被国家标准委员会列为近海定型渔轮,成为国家水产局出口产品之一。1970年,青岛造船厂建造成30吨内河钢质保温运鲜船2艘,50吨保温船4艘。1970~1971年,青岛渔轮修造厂建造成排水量350吨、功率294千瓦VQY811型钢质拖网渔轮3艘。1971~1972年,该厂自行设计先后建造成排水量143吨、功率331千瓦VQY814型钢质光诱围网渔轮6艘,此后又建造3艘。1972~1975年,该厂又建造成排水量350吨、功率441千瓦VQY812型钢质渔轮13艘。1975年,该厂建造成第一艘排水量375吨、功率441千瓦VQY8101型钢质渔轮,经过改进后进行批量生产,至1987年共生产43艘。1979年,青岛渔轮修造厂自行设计建造成VIS401型、功率970千瓦、载重600吨冷藏运输船“鲁冷3”号。该船性能良好,主机可遥控,操作方便,冷藏效果好,投入国际航线运行。同期,该厂设计建造成2艘渔政船。薛家岛船厂建成29千瓦木质渔轮2艘。胶县造船厂建成100千瓦和136千瓦木质渔轮4艘。
  1980年,青岛灵山船厂为卧虎山水库建造成21吨钢质渔轮1艘。1980年,青岛造船厂为山东临朐冶源水库建成59千瓦钢质淡水渔轮1艘。1984年,该厂又为青岛捕捞公司建造成100吨钢质冷藏收鲜船2艘,用于东海、黄海、渤海渔场收购小型渔船的海鲜,并进行装箱、冷藏、保鲜等,同时向小型渔船提供淡水、油料、碎冰和生活用品等。1985年,青岛东风船厂建成100吨钢质冷藏船2艘。?1986~1990年,青岛渔轮修造厂先后建造成VQY8154型排水量439吨、功率441千瓦艉滑道冷藏钢质拖网渔轮12艘。该船采用双速比,倒顺车齿轮箱,驱动固定导管浆推进,拖网力显著提高,受到用户好评,该产品被评为部优、省优产品。1990年,青岛渔轮修造厂建造成VQY8203型排水量463吨、功率441千瓦钢质围网渔轮2艘,被评为部优、省优产品。1989~1990年,青岛北海船厂先后为长山岛水产局、荣成养殖场、文登水产局等单位建造成200吨814C型钢质拖网渔轮23艘和200吨808A型钢质拖网渔轮13艘。

TOP

第二篇 船  舶  
第一章 船舶制造

第五节 玻璃钢船艇制造


  青岛北海船厂于1984年设立游艇分厂。该分厂是以生产各种类型玻璃钢船艇为主的专业化工厂,批量生产BH(北海)系列全封闭式救生及小型工作快艇。1985~1990年,先后制造玻璃钢船艇共287艘,其中出口21艘。1990年度,该分厂创产值862万元、利润69万元,玻璃钢船艇已成为青岛北海船厂的主要产品之一。
  1985年,该分厂引进挪威哈丁公司新技术,试制成功MCH—26玻璃钢全封闭救生艇。该艇长8米、宽3米、型深1.19米,航速大于6海里,自持能力大于24小时,载员50人,适合于海上大型船舶救生之用,当年建造4艘。至1988年,共制造18艘。1987年,该分厂又试制成功MCB—24玻璃钢救生艇1艘。该艇载员44人,至1988年共制造9艘。
  1986~1990年,青岛北海船厂游艇分厂自行设计先后建造玻璃钢高速工作艇33艘和海上游艇30艘。
  1988年,青岛北海船厂游艇分厂自行设计制造成中国一流的BH—8玻璃钢自供气型全封闭式救生艇。该艇长8.13米、宽3.13米、高2.96米,航速大于6海里,自持能力大于24小时,载员54人,自重4350公斤,自重与载重能力合计8400公斤,适用于国际航行中的散、杂、集装箱等货轮。该艇同年12月16日通过部级技术鉴定:“在国内生产的救生艇中,处于领先地位”。至1990年共制造8艘,经青岛市质量审定委员会评审,均为优质产品。
  1989年,青岛北海船厂游艇分厂根据国际海事组织《1974年国际海上人命安全公约1983年修正案》的要求,自行设计制造成BH—6全封闭自供气耐火救生艇。该艇长6.60米、宽2.40米、高3.02米,航速大于6海里,自持能力大于24小时,载员31人,自重3675公斤,自重与载重能力合计最大6000公斤,适合于海上大型船舶救生之用。该艇各项技术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同年12月4日通过中国船检和英国劳氏船级社的型式认可,成为国内唯一获得国际认可的救生艇。当年制造4艘,全部出口新加坡,开创了国产救生艇走向世界的先例。1990年制造20艘,其中出口新加坡17艘。
  1989~1990年,青岛北海船厂游艇分厂自行设计制造成BH—7玻璃钢救生艇11艘。该艇长7.43米、宽2.90米、高2.87米,自重4125公斤,自重与载重能力合计7500公斤,航速大于6海里,自持能力大于24小时,载员45人,适用于海上大型油轮、货轮、化学品船、海上石油钻井平台等船舶救生之用。经过试验,该艇各种技术指标达到国际对玻璃钢救生艇的要求。
  1990年11月,青岛北海船厂游艇分厂自行设计的BH—F7.8自由降落救生艇研制成功。该艇长7.90米、宽2.86米、高3.10米,航速大于6海里,自持能力大于24小时,载员30人,自重4850公斤,自重与载重能力合计7100公斤,适用于远洋各种货轮的救生需要。同年11月18~24日,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和挪威、英国、中国的验船师以及协作单位、船东代表等,对该厂制造的BH—F7.8自由降落救生艇进行了20多个项目的试验,全部试验成功,获得挪威DNV、英国LR和中国ZC三个国家船级社的型式认可。这是中国第一艘也是亚洲地区的第一艘具有目前世界先进水平的自由降落救生艇。

TOP

第二篇 船  舶  
第二章 船舶修理

第一节 军用船舶修理


  1905年10月,青岛船坞工艺厂建成16000吨浮船坞,能修理各种类型的军舰。该浮船坞曾修理过各国在远东一定数量的舰船,其中德国远东舰队侵华使用的几艘驱逐舰都是进入16000吨浮船坞修理的。该厂还曾修理过清朝后期、民国初期舰艇。20年代末,该厂归属青岛港务局管理,称港务局修船厂。30年代,修理过南京国民Gov的“江利”号军舰、“靖澳巡舰”和海军运水船等。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808工厂是以修理军用船舶为主的专业化工厂。前身是水雷枪械修理厂,始建于1898年,是德国侵占青岛后修建最早的军事工厂。1927年该厂从事在青岛各舰艇的维修保养及零星机械制造等。1934年,该厂在青岛小港建成万吨级海军干船坞,修理军用舰艇增加。南京国民Gov的“永翔”号、“海圻”号、“海琛”号、“肇和”号、“同安”号、“定海”号、“靖海”号、“江利”号、“江春”号等舰先后进坞修理。该厂也曾修理过美国和意大利的远东舰艇。1935年,该厂修理中外舰艇9艘。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该厂将主要机械设备迁往四川万县,其他设备就地破坏。1938年1月,日本第二次侵占青岛,该厂受日本人管辖。1945年8月日本投降,被南京国民Gov接管后,工厂进行整顿,职工增至1000名左右。1946年,该厂修理舰艇74艘,约7万吨;1947年,该厂修理舰艇103艘,约9.5万吨;1948年1~7月,该厂修理舰艇64艘,约7.6万吨。1948年秋,该厂数百名职工、200余台设备及浮船坞被国民党强行迁往海南岛和台湾高雄,该厂遭到严重破坏。
  1949年6月青岛解放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808工厂经过整顿恢复,人员、设备逐渐增加。1950年,重建船坞坞门,同年4月船坞恢复使用,首先使两艘起义军舰进坞抢修成功,同时为海军青岛基地改装成4艘排水量10吨巡逻艇。1958年,该厂成功完成了驱逐舰的中修任务,开创了修理大功率汽轮机舰船的历史。至50年代末,该厂修理军用船舶258艘,计排水量125262吨。
  1960~1990年末,青岛修理军用船舶最多的厂家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808工厂,共修理各种型号的军用船舶?1757?艘,计排水量69万余吨。1964年6月,该厂奉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司令部命令,120余人的抢修队赴广州4801工厂抢修被烧毁的4艘“55”甲型中速炮艇,于1965年5月完工。1975年4月至1979年10月,该厂与701所工程技术人员成功改装导弹艇多艘,受到海军领导表扬。1978年,该厂成功完成了两艘铝壳鱼雷快艇中修任务,添置了铝板、铝材、铝铆钉的热处理及氧化处理设施。1988年9月,该厂完成特种舰艇“406”修理任务,并配合完成某海区水下发射试验。1990年,该厂又成功修理23000吨级运输补给舰,并一次试航成功。此外,该厂还于1964~1986年间,先后派数十名工程技术人员,分期分批赴阿尔巴尼亚、柬埔寨、喀麦隆、扎伊尔等国家,指导修理“扫雷艇”、“猎潜艇”、“62”型护卫艇等。1981年11月,喀麦隆国防部长在杜阿拉海军总部代表阿希乔总统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808工厂赴喀麦隆工程技术人员张忠祥、王文明等8人,授予“喀麦隆劳动勋章”。始建于1961年的济南军区后勤部船舶修理厂,1963年开始修船,当年修理军用船舶14艘,计排水量2200吨。1965年,该厂划归海军北海舰队装备部管理,更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811工厂,添置修船专用设备,修船技术水平由只能修理军用辅助性船艇发展到能修理战斗舰艇。1973年,该厂仍归属济南军区后勤部(厂名7811工厂)。1978~1985年,国家投资1048万元,该厂在完成生产任务的基础上,进行大规模扩建改造:主要是拆除旧船台,新建600吨横拉滑道1条及纵移船台5条,能修理600吨以下各类船舶。建有长150米、水深5米靠船泊位,4000吨以下的船舶可以进厂修理。1963~1990年,该厂共修理小型军用船舶533艘,计排水量近7万吨。1964~1988年,青岛北海船厂共修理军用船舶27艘,计排水量8万余吨。其中,1964~1968年为中国陆军修理J103、J104和JB01、JB02等运输舰艇17艘。开创了该厂内燃机船舶修理的先河,为该厂后来修理大型内燃机运输船舶打下基础。1979~1988年,该厂又先后为中国海军修理小型舰艇4艘,大型运输舰6艘。1984年,青岛造船厂开始军用船舶修理,至1990年,先后为中国海军、陆军修理037猎潜艇、军港监测船、布缆船、电子侦察船、登陆艇、油船等各类军用船舶百余艘,改装037猎潜艇,加装减摇鳍、电子战系统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1990年末,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808工厂、中国人民解放军第7811工厂、青岛北海船厂共修理军用船舶2575艘,计排水量近百万吨。

TOP

第二篇 船  舶  
第二章 船舶修理

第二节 运输船舶修理


  青岛船坞工艺厂早在19世纪末就开始修理运输船舶,当时仅修理小型驳船和小型货轮等。1905年10月,该厂建成16000吨浮船坞,能修理东亚沿海航行的大、中型运输船舶。
  1916年7月,青岛造船厂16000吨浮船坞被日本侵略军劫走,修船能力大幅度下降。1949年6月青岛解放前,仅能修理800吨以下运输船舶。1946年,海军青岛造船所修理商船92艘,载货吨约8.9万吨;1947年,修理商船113艘,载货吨约7.5万吨;1948年1~6月,修理商船72艘,载货吨约5.7万吨。
  1949年6月青岛解放至1951年,海军青岛造船厂先后修理三一航业公司300吨“香山”轮、志新轮船公司4000吨“海王星”轮以及交通部“中102”轮和“中119”轮等运输船舶。1952年7月,青岛港务局修船厂经营范围逐步扩大,由仅限于青岛港的船舶修理扩大到青岛地区。50年代后期到70年代初,经营范围又先后扩大到烟台、天津、秦皇岛、营口、大连、连云港以及上海等地区的运输船舶修理。但该厂只能靠3条修船滑道及200余吨的浮码头修理小型船舶。这一时期修船吨位最大的是1965年借用青岛港六号码头靠船泊位修理上海海运局3000吨级“战斗33”号货轮。此外,还担当大型国轮和外轮航次修理。1975年12月26日青岛北海船厂在燕儿岛新建两座万吨级干船坞简易投产,首次坞修青岛海运局12000吨级“鲁海56”号货轮成功后,该厂开始了万吨级以上大型运输船舶修理。至1978年末,该厂先后修理上海远洋运输公司万吨级船舶13艘计载货吨179231吨,天津远洋运输公司2艘计?60580?吨,青岛远洋运输公司2艘计40515吨,以及日本籍12000吨“叁号大盛丸”轮等万吨级以上货轮共19艘计载货吨304320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该厂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和建设新厂全面实行投产,修船技术大幅度提高。修船一级品率从1978年的28.6%上升为1982~1990年的100%。1979年至1990年6月,青岛北海船厂共修理青岛海运局5000~13000吨运输船舶66艘,计载货吨60万余吨,其中修理万吨级以上运输船舶29艘。1979年至1990年10月,青岛北海船厂先后修理天津远洋运输公司4114~50000吨级运输船舶71艘,计载货吨120余万吨,其中修理万吨级以上运输船舶65艘。1979年至1988年8月,青岛北海船厂先后修理上海远洋运输公司4650~26311吨运输船舶12艘,计载货吨19万余吨,其中修理万吨级以上运输船舶10艘。1979年至1987年9月,青岛北海船厂先后修理上海海运局3000~24500吨运输船舶16艘,计载货吨19万吨,其中修理万吨级以上运输船舶10艘。1979年至1990年9月,青岛北海船厂先后修理青岛远洋运输公司12751~76041吨运输船舶39艘,计载货吨125万余吨。1979年7月至1990年10月,青岛北海船厂先后修理广州海运局4400~35124吨运输船舶70艘,计载货吨126万余吨,修理万吨级以上运输船舶63艘,其中修理该公司35124吨“滇池”轮被评为“部级”优质产品。1982年4月至1987年6月,青岛北海船厂先后修理广州远洋运输公司5000~16167吨运输船舶16艘,计载货吨20万吨,其中修理万吨级以上运输船舶14艘。1986年6月至1990年10月,青岛北海船厂先后修理大连远洋运输公司5000~16852吨运输船舶13艘,计载货吨11万余吨,其中修理万吨级以上运输船舶5艘。此外,青岛北海船厂还修理江苏远洋运输公司、浙江航运公司、福建海运公司、大连海运公司、烟台海运公司、北海分局、青岛丰华公司等单位3000~27000吨运输船舶32艘,计载货吨25万余吨,其中万吨级以上运输船舶15艘。1980~1990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808工厂修理运输船274艘,计载货吨?186691?吨。1980年,青岛灵山船厂开始承揽修船业务,至1990年,该厂先后为青岛海运局、第三航务工程局第五公司、烟台海运公司、连云港港务局、连云港海关、青岛燃料公司、青岛港务局、烟台海运公司、青岛轮渡公司等修理300~1500吨钢质运输船舶数十艘。1983~1990年,青岛东风船厂先后为连云港海运局、黄岛发电厂、青岛港务局、青岛海运公司、天津航道局、中国船舶燃料公司青岛分公司等修理200~1500吨钢质运输船舶。
  建国后,青岛港为中国主要港口之一,外轮剧增,修理任务加重。1950~1951年,海军青岛造船厂成功修理了“奥兰琪”轮、“美那”轮等12艘万吨级外轮。1975年12月,青岛北海船厂两座万吨级干船坞简易投产后,外轮修理逐渐增加。1977年,日本籍12000吨“叁号大盛丸”轮进该厂干船坞修理成功,为该厂第一次坞修大型远洋运输外轮。至1985年,青岛北海船厂又先后修理日本籍远洋货轮2艘,计载货吨27000吨。1980~1981年,青岛北海船厂先后修理希腊籍载货20000吨级货轮2艘,计载货吨4万吨。1980年7月至1990年11月,青岛北海船厂先后修理香港籍万吨级以上运输船舶35艘,计载货吨100万余吨。另外,该厂还成功修理香港籍“凯荣”超级油轮,该轮长343米、宽55米、型深27米、载重27.2万吨,为该厂修理的最大船舶。1981年3月至1990年1月,青岛北海船厂先后修理印度籍万吨以上运输船舶8艘,计载货吨13.5万吨。1984年2月至1989年11月,青岛北海船厂先后修理苏联籍万吨级以上运输船舶7艘,计载货吨7.5万吨。1984年3月,青岛北海船厂成功修理挪威籍29000吨运输船舶1艘。嗣后该厂又成功修理挪威籍16.43万吨级和15.2万吨级超大型运输船舶各1艘。1985年1~4月间,青岛北海船厂修理美国籍万吨级运输船舶2艘,计载货吨37962吨。1985年2月至1989年9月,青岛北海船厂先后修理中波公司(中国、波兰)万吨级以上运输船舶6艘,计载货吨10.6万吨。1988年2月至1989年9月,青岛北海船厂先后修理新加坡籍万吨级以上运输船舶7艘,计载货吨15万吨。1989年7~8月,青岛北海船厂修理秘鲁籍33760吨运输船舶1艘。1990年8~11月间,青岛灵山船厂修理日本籍600吨运输船舶1艘。
  1985年1月,青岛北海船厂修船分厂与日本钢管浅野船渠结为友好厂。修船分厂已与国内各远洋运输公司以及香港、印度、挪威、美国、日本、新加坡、波兰、苏联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的航运部门建立了业务往来,使修船产值连年以28%的速度增长。1988年,跃入中国修船行业第三名。1989~1990年,连续获得中国修船业第一名。从1950~1990年,该分厂共修理各种钢质船舶2027艘,计830余万吨。1990年度,该分厂修理船舶64艘,计142万吨,其中外轮13艘,计42万吨,修船产值7157万元。

TOP

第二篇 船  舶  
第二章 船舶修理
第二节 运输船舶修理

16000吨浮船坞修船统计表
1.jpg

TOP

第二篇 船  舶  
第二章 船舶修理

第三节 工程船舶修理


  青岛船坞工艺厂(今青岛北海船厂)是青岛修理工程船舶最早的厂家,从1898年创业之初到1949年,先后修理过破冰船、挖泥船、起重机船、拖轮等工程船舶。
  青岛解放后,工程船舶修理由小型船舶迈向大中型船舶修理。1950~1970年,交通部红星船舶修造厂共修理小型工程船舶数百艘。1975年12月,该厂在燕儿岛新厂址建造两座万吨级干船坞简易投产后,由小型工程船舶修理迈向中型工程船舶修理。1976年1月至1989年3月,青岛北海船厂先后修理天津航道局350~3837吨级拖轮、挖泥船等工程船舶15艘,计26507吨。1976年6月至1985年10月,青岛北海船厂先后修理烟台港务局100~1064吨级拖轮、趸船、浮吊船等工程船舶14艘,计4993吨。1976年9月至1989年2月,青岛北海船厂先后修理连云港港务局197~3200吨级拖轮、挖泥船、消防船等工程船舶29艘,计21561吨。1976年9月至1986年3月,青岛北海船厂先后修理航务二处122~2100吨级起重机船、挖泥船、打桩船等工程船舶46艘,计24876吨。1976年10月至1988年1月,青岛北海船厂先后修理青岛港务局198~3200吨级拖轮、潜水船、浮吊船、趸船、消防船等工程船舶91艘,计72147吨。1976年11月至1986年3月,青岛北海船厂先后修理烟台救捞局100~9600吨级拖轮、打捞船等工程船舶31艘,计34764吨。1977年5月至1988年9月,青岛北海船厂先后修理大连港务局、秦皇岛港务局、营口港务局、营口航道局、北海分局、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山东海洋学院、上海航道局、第三航务工程局五处、石臼港港务局等单位的拖轮、浮吊船、考察船、勘探船等工程船舶40余艘。1979年12月青岛北海船厂在燕儿岛建设新厂全面投产后,开始修理大型工程船舶。该厂海域宽阔,海底为花岗岩基,压强每平方米为20吨,为中国座底式钻井平台理想修理基地,可修理各种海洋开发工程船舶。1981年7月至1982年1月,为石油部修理及改装“渤海四”号钻井平台成功,这是中国第一次修理海上钻井平台。1982年2月,该平台拖往东海大陆架开钻作业,使用情况良好,受到石油部的赞扬。1982~1983年,该厂先后两次为地质部修理8000吨级“勘探2”号。1984年9月至1985年12月,青岛北海船厂先后4次修理“渤海六”号,其中1985年12月大修“渤海六”号成功。平台每隔四年要进行一次特检,国内没有容纳这种平台的超大型船坞,“渤海六”号钻井平台水下部分修理工程提出后,引起许多国家和地区有关厂家的注意。该厂为争取此项工程任务,对自己动手修理方案进行充分的技术论证,决定采取租用日本UKADA公司的半潜驳将平台托出水面,再停靠码头修理方案。这一方案既经济又可靠,得到上级机关和专家们的认可,经过投标,该厂击败国外对手中标。仅用20天时间修理工程项目全面结束,修理费271万元,为国家节约了外汇。修理质量获ABS验船师认可,并颁发合格证书,填补中国不能完整修理海上钻井平台的空白。1980~1990年,青岛灵山船厂先后为青岛筑港工程处、第三航务工程局五公司以及青岛港务局等单位修理175~1000吨级钢质工程船舶数十艘。1983~1989年,青岛东风船厂先后修理青岛海运局120吨、国家海洋局1000吨、青岛港务局260吨、青岛远洋运输公司120吨、青岛海上安全监督局260吨等钢质工程船舶。1985~1987年,青岛北海船厂先后修理日本籍870~3500吨级工程船舶6艘,计16470吨。1986年,青岛渔轮修造厂为第一航务工程局第二工程公司的旧拖轮“交工35”号改装成功,功率由原来294千瓦增加到441千瓦,达到了投资少收益大的目的,为旧船改装提高技术性能迈出了新路。此后,该厂又为第一航务工程局第一、第二工程公司和第三航务工程局第五工程公司等单位改装成功6艘拖轮,得到用户好评。

TOP

第二篇 船  舶  
第二章 船舶修理

第四节 捕捞及冷藏船舶修理


  青岛解放初期,青岛渔轮修造厂仅能修补小型木质渔船。建国后,随着捕捞业的发展,渔业船舶增多。该厂规模也不断扩大,成为以修理渔轮为主的专业化工厂,设有450吨、650吨纵向船排滑道,能同时修理650吨以下各种渔轮14艘。1950~1990年,该厂共修理木质、钢质各种类型的渔轮、渔政船、冷藏船等2020艘,计排水量49万余吨。其中,修理青岛海洋渔业公司、青岛捕捞公司1700余艘,计排水量42万吨;崂山、即墨、石岛、海阳等地200余艘,计排水量4.8万吨;江苏、天津、上海、福建等省市100余艘,计排水量2万吨。1990年,修理各种类型渔轮40余艘,修船产值1171万元。
  50~60年代,青岛船舶修理厂曾先后修理木质和钢质渔轮多艘。1977~1988年,该厂先后修理沾化县水产局400吨级渔轮,大连渔业公司400吨级渔轮和780吨级冷藏船,烟台渔业公司3000吨级渔轮和5000吨级远洋渔轮,文登海运局1200吨冷藏船,山东外贸3000吨、1000吨、2000吨、200吨等冷藏船。另外该厂还修理波兰籍5000吨远洋渔轮两艘,苏联籍4674吨“塔依格诺斯”远洋渔轮。苏联籍“塔依格诺斯”渔轮修理工程被评为“部优”产品。1983~1990年,青岛东风船厂先后修理文登水产局750吨冷藏船1艘,崂山100吨渔轮2艘,胶县渔业公司120吨渔轮5艘,青岛渔业公司260吨、300吨、1200吨渔轮和浙江舟山渔业公司120吨和500吨等数十艘钢质渔轮。胶县造船厂自1970年建厂后,一直专门从事15~135千瓦小型木质渔轮的修理。

TOP

第二篇 船  舶
第三章 船用设备及配件



  青岛解放前,船用设备及配件无专业生产厂家,只有青岛造船厂(今青岛北海船厂)在20世纪初制造过一定数量的船用锅炉、电机、汽锤及各种机械配件等。30~40年代,青岛海军工厂(今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808工厂)也曾制造过船用设备及配件。建国后,船用设备及配件生产规模有了较大发展。
  青岛阀门厂始建于1952年,建厂初期只能小批量生产工业低压阀门。随着船舶工业的迅速发展,船用阀门需求量大增,1968年该厂开始试制船用阀门,翌年投入小批量生产,1970年正式转产船用阀门生产。至1972年,该厂生产的船用阀门品种已达24个系列、195种规格,并大批量承接大型船舶所用阀门的订货合同。1969~1978年,该厂共生产船用阀门288924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青岛阀门厂先后形成铸钢、铸铁、铸铜的生产能力,对阀门产量的增长起到保证作用。至1990年末,产品品种已发展到55个系列、500多个品种规格。该厂生产的CB309-76型内螺纹青铜截止阀和GB590-76型法兰铸铁截止阀质量长期稳定在一等品水平,产品畅销全国230多个用户。从1980年开始,该厂生产的止回阀和截止阀等产品出口新加坡、巴基斯坦、伊朗等国家,成为当时国内唯一出口船用阀门的企业。1979~1990年,该厂累计生产船用阀门444946组。
  1966年建立的青岛船用锅炉厂,生产立式、卧式船用蒸汽锅炉共9个系列、25个规格型号。蒸发量1~3吨锅炉年产30台。
  1969年建立的青岛无线电三厂,主要制造606侦察雷达和船用导航雷达等。
  青岛风机厂建于1974年,1976年开始研制船用风机,定产后产量逐年增加,成为国家第六机械工业部船用风机定点生产厂。至1986年,该厂生产船用风机品种有:直流离心式风机、交流离心式风机、轴流风机等3个系列、77个规格型号,排风量400立方米/时~25000立方米/时,功率0.2~13千瓦。1981~1986年,已累计生产风机16421台。该厂生产的CLQ15-48型船用离心式风机,1989年被评为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和山东省优质产品。青岛风机厂是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唯一定点生产船用风机的企业,年产船用风机4000台。
  1981年建立的青岛锚链厂,生产船用锚链直径48毫米以下的有档和无档锚链共3个系列、37个品种,年产2000吨。
  1985年建立的青岛气割机械厂主要生产船舶工业用CG-Q5型半自动气割机。
  1953~1969年,交通部红星船舶修造厂先后制造过船用1~2吨立式锅炉21台,2~5吨卧式锅炉10台。该厂制造的船用锅炉受到船检部门的高度赞扬,并作为免检产品。该厂还制造过船用推进器、起锚机、舵机、绞缆机、起货机、295柴油机等。1980年该厂设立青岛船舶配件厂,主要生产船用橡胶制品、玻璃钢制品以及船舶配件机加工等。
  1953~1957年,海军301工厂先后试制小型高速柴油机和中速中型柴油机的易损件,如铜、铝合金轴承、气缸衬套、活塞环以及淡水泵、各种传动轴等,缓解了修船急需配件,并供应其他地区。1964年该厂研制的潜艇螺杆泵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
  1958年,青岛联成修船厂(今青岛造船厂)设计制造1110型18千瓦、3110型55千瓦船用柴油机。1963年,青岛造船厂试制成功58千瓦低速船用柴油机。
  1968年,青岛渔轮修造厂制造6260型功率198千瓦船用柴油机2台。1970~1975年,该厂制造8300型功率441千瓦船用柴油机4台。该厂还先后设计制造成V234QYZ型1.2吨米液压回转式舵机、V234QYS型1.6~2.5吨米液压舵机及JYCF40/70中高压绞网机等船用设备。
  1979年10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808工厂与701所工程技术人员共同改装导弹艇伸缩臂发射架试制成功,导弹的装弹时间缩短5倍,提高了战术性能,受到海军首长赞扬。1984年9月,该厂自行设计制造成两台CD—20—6型鼓轮式电缆机。该机全部采用电子液压操纵,由鼓轮式自动收放装置、测力计、自动测速装置等组成,具有无极调速、预余量控制及20吨以内张力控制、恒功率输出等功能,经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等12个单位鉴定为国内首创,接近国际同类型布缆机性能。该机被“邮电1”号船采用,完成从上海至日本的海底布缆任务。
  1980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第7811工厂组建了密封件车间,能生产骨架油水封、垫圈、胶条等橡胶密封件及运输带产品。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