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论坛广告管理办法·2012青岛啤酒节专题报道·牢记:青岛旅游局投诉电话
·青岛圈论坛广告投放说明·2012最新青岛旅游攻略·2013年1月青岛潮汐表
·青岛旅游景点介绍|图片·青岛旅行社排名及报价查询·青岛旅游就入住中山旅馆
返回列表 发帖

青岛市志36:机械冶金工业志 第一篇 机车车辆

概 述



  1891年青岛建置当年,第一家民营永顺铁厂便在东镇瑞云路开业。之后,又有锦利、合顺成等民营铁工厂先后于1904年、1911年开业。当时虽是以冶铸、制做铁器、农具为主的个体、小型手工业作坊,却是青岛民族铁工业的先声。
  1897年德国侵占青岛后,为其侵略的需要,于1898年在小港附近创建水雷枪械修理所。1898年,德国造船技师奥私他之在青岛湾(莱阳路)创建修船所,1900年改为官办(先后改名总督府工厂、船坞工艺厂、水师工厂、青岛造船厂等),并于1901年在大港入海口处(五号码头)另建新厂区。1905年建成16000吨活动船坞一座,至1914年,共造船30余艘,当时中国海军的“舞凤”号炮舰就是该厂制造的。1900年德国投资158.7万马克,在四方村(今四方区杭州路)占地12.5万平方米,兴建胶济铁路四方工厂,组装、制造和修理机车车辆。1914年德国败退前,该厂共有主要机器设备212台,中国工人270人,德国人11人。
  1914年日本侵占青岛前夕,德军将水雷枪械修理所、船厂等重要设施全部破坏。日本侵占后,接管四方工厂,着手组织恢复生产,于1916年改用日本配件和材料装配、修理机车车辆。为了制造机车车辆零部件,还先后于1915年和1921年建化铁炉和炼钢炉各一座,这是青岛最早的现代冶金设施。日本对青岛造船厂被德军破坏后剩余的设备进行迁并,改建为港工事务所修船厂。将水雷枪械修理所的厂址改为洋灰方块厂,为码头建设提供建筑材料。日本商人也争先来青办厂,到1921年底共设各类工厂40多家,其中有原田铁工所、梅泽铁工厂、市河铁工所等10多家。与此同时,以机器修理、冶炼和金属加工为主业的民营铁工厂也逐步发展,已有德盛荣、天永和、东益、同昌泰等工厂20多家,但设备简陋,多以手工业为主。
  1922年12月10日北洋Gov统治青岛后,四方工厂和港工事务所修船厂收归官办,1925年将洋灰方块厂改为山东第四兵工厂。
  1929年5月南京国民Gov统治青岛后,在人民大众强烈要求抵制洋货、收回主权的爱国浪潮推动下,民族机器铁工业的发展进一步加快。官办企业除四方工厂和修船厂外,在原山东第四兵工厂的基础上,集资改建青岛海军工厂。1934年,民营烟台义昌信商行青岛分号从日本购进215毫米复二式四组轧机一套,在青岛创建了第一家轧钢厂。到1937年,机器铁工业已由1931年的48家增至163家。产品品种也不断增加,生产门类日益齐全。东益、利生、复记等民营工厂生产的车床、刨床、火柴机、面粉机、钻床、榨油机、抽水机、锅炉等产品,均可与当时的舶来品相媲美。
  1938年日本第二次侵占青岛后,先后将四方工厂改为“华北车辆株式会社青岛工厂”,海军工厂改为“浦贺船渠株式会社青岛工厂”,并将修船厂作为其分厂。同时,将利生、义昌信、胶东、冀鲁等20余家较大的民营铁工厂,先后以强占、强买或强迫合作等手段进行吞并和控制。其他百余家工厂被迫关厂。利生铁工厂被强行收买后,改称“丰田式铁工厂”,专事制造纺织机械,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转向军火生产。当时唯一的民营轧钢企业“义昌信铁工厂”,被日本人仅用87箱“红锡包”香烟强行收买,改名为“大和铁工厂”。胶东铁工厂被掠后改名为“东亚重工业株式会社”,先后建立1.5吨电炉两座,成为青岛的炼钢企业。同时,日本在沧口区还设立了“制铁株式会社青岛制铁所”(俗称南日钢),于1942~1943年建成第一座250吨炼铁炉;1944年又建成第二座250吨炼铁炉,并在2公里外附设炼焦厂(俗称北日钢)。日本投降后,南、北日钢被毁,成为废墟。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南京国民Gov的特派员来青接收处理敌伪产业,共接收日伪机器铁工厂45处。将“华北车辆株式会社青岛工厂”归还胶济铁路管理,改称四方机厂;“东亚重工业株式会社”交四方机厂为分厂;将“浦贺船渠株式会社青岛工厂”交海军司令部,改为海军青岛造船所;将“浦贺船渠株式会社青岛工厂分厂”交还青岛港务局,改为工务科修船厂;将“丰田式铁工厂”交中国纺织建设公司青岛分公司,改称青岛第一机械厂。其余以发还、价拨、标售三种方式予以处理。其中“大和铁工厂”由原资方代理人刘执中用10250万法币赎回。接着又由资本家于志安、曲滋嵛用250两黄金购买,改称青岛建华企业股份有限公司轧钢厂。当时,青岛机器铁工业共有346家,占全市工业总户数的23.73%。分为机器制修、金属品制造、金属冶炼、交通用具制修、电工器材制造及其他金属制修6个门类。职工总数约4700人,其中技术人员275人、技工2800人。生产设备除当时的公营工厂和较大的民营工厂拥有少量的新式设备外,大都陈旧不堪,设备简陋的小厂约占90%。
  1945年南京国民Gov第二次统治青岛以后,由于发动内战,青岛的机器铁工业被日本蹂躏八年后再遭摧残,很多工厂力不能支,裁减工人,进而关厂歇业。1948年后,维新电器厂、源顺炉、鲁胶铁工厂、冀鲁针厂等先后将机器、原料、资金迁往上海、广州、台湾。海军修船所的主要机器设备和原材物料,也运往厦门、台湾,并把铁质浮船坞沉于海南岛附近,将干船坞坞门沉于青岛近海。几经折腾,机器铁工业已元气大伤,败落不堪。到1949年青岛解放前夕,普遍陷于停工、半停工状态,尚能勉强维持生产的仅有72家。
  1949年6月2日青岛解放,中国人民解放军青岛市军事管制委员会立即接管了四方机厂(今四方机车车辆厂)、海军青岛造船所(今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八○八工厂)、港务局工务科修船厂(今北海船厂)、青岛第一机械厂(今青岛纺织机械厂)等官僚资本主义企业,并分别移交中央、省、市的有关部门领导管理。建国后,为了适应国民经济恢复的需要,青岛市人民Gov于1950年6月成立了青岛市实业公司,负责组织地方国营企业恢复发展生产。先后将市有关单位入城后接收经营的机器铁工厂收归实业公司统一领导,将原永大、裕丰、华丰、大华、格利洋行等,调整改组成大华制针厂和青岛建筑公司铁厂,并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胶东军区后勤部军械处修理厂部分随军入城人员的基础上,组建了青岛实业机械厂。从而奠定了青岛市地方国营机械工业的基础,形成了国营、公私合营、私营和合作社(或生产组)4种经济类型并存的新格局。
  1952年末,经过三年的经济恢复工作,机械工业得到迅速发展。当时的四方机厂除完成机车车辆的修理任务外,还先后研制成功了中国第一台“解放”型蒸汽机车和P1型30吨棚车,并新造了C6型45吨敞车。同时,5吨电炉也恢复生产。港务局修船厂不仅很快恢复了修船生产,而且修船能力逐年提高。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青岛造船厂除完成修船任务外,还先后建造了水文测量船“新黄河号”和改装成功了4艘10吨海岸巡逻艇,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依靠自己力量建造和改装的第一批工程船舶与军用舰艇。青岛纺织机械厂制造生产的梳棉机和专用电机,产值、产量直线上升。当时的地方国营、公私合营企业,除能生产五金制品和修配业务外,还能制造车、钻、刨、铣等机床,以及电机、风机、印刷机、蒸汽锅炉、工业用泵、滚动轴承、水车等机电产品。全市机械工业总产值已达3612万元,全民独立核算企业的固定资产原值达到4651万元。
  1955年1月,成立了青岛市重工业局。1956年1月20日,全市312家私营机器铁工业实行了全行业公私合营(从业人员5 254人,固定资产原值537.6万元)。公私合营企业经过整顿、合并和改组,基本上改变了生产分散、技术落后、只能修修配配的落后局面,先后出现了农具机械制造厂、车辆制造厂、电线厂、建国铆钉制造厂、维新电机厂、实业消火器材厂等一批有专业生产方向和初具规模的骨干企业。到1957年末,工业总产值完成11396万元,分别比1949年、1953年增长了9倍和1.1倍。固定资产原值7459万元,分别比1949年和1953年增长79.6%和41.1%。1958年进入第二个五年计划时期,青岛市撤销了重工业局,分别成立了机械工业局和冶金工业局。1960年1月,又成立农业机械局。在“大跃进”的形势下,全市掀起了大炼钢铁和大办机械工业的高潮。
  1958年,一举发展起7个钢铁厂,两个炼铁厂,还有6个炼钢车间。机械工业一方面对原有企业进行改建和扩建,一方面又增设了电子管、无线电、内燃机、汽轮机、铸造机械、重型机械、机床、拖拉机、汽车制配等机电项目和工厂。到1960年,基本上形成了大、中、小型企业相结合,主机和配套相结合,制造和修理相结合的工业体系。但是由于受“左”的错误影响,盲目追求高速度,造成比例失调,企业管理混乱,设备失修严重,产品质量普遍下降,经济效益大幅度降低等一系列严重后果。
  1961年下半年开始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同年10月,农业机械局并入机械工业局。1962年12月,冶金工业局与机械工业局合并后又改称重工业局。通过行业和产品结构的调整,恢复了名优产品和市场紧缺机电产品的生产,压缩了基建投资,停建缓建了一批项目,精简了机构和人员。同时采取措施,在机械工业方面,巩固机床、内燃机、电机等行业,充实农机和修配行业,巩固发展了重大科技成果;在冶金工业方面,除保留青岛第三钢铁厂外,其余全部下马,以第三钢铁厂为基础与青岛轧钢厂、青岛钢丝绳厂合并组建青岛钢厂。到1965年末,机械工业总产值22 327万元,利润总额5019万元,固定资产原值18083万元。
  1966~1978年,机械、冶金工业企业奋力排除“文化大革命”的破坏干扰和“左”的错误影响,坚持自力更生方针,采取扩建、改建、分建、新建等方式进行发展,先后新建了青岛汽车制造厂、整流器厂、压铸厂、韧铁厂、刃具厂、液压元件厂等一批工厂;部分企业抽调技术人员、生产工人和设备支援了全国和山东省的“三线”建设,分别在沂蒙山区、肥城、聊城、济宁、新泰、莱芜、平阴等地建起了13个“三线”分厂;还有部分企业以“会战”形式组织联合“攻关”,制造了一批关键设备和大力开发了新产品,如船用螺旋浆铣床、LCT-5-4型链条抽油机、发射导弹用的地面移动电源“东风3~5号”、037型猎潜艇等。到1975年末,机械工业总产值为75755万元,固定资产原值43319万元。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改革开放,给机械冶金工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强大的生机。按照发展有计划的初级阶段商品经济的需要,突破了原来产品经济的模式,改革了工业管理体制,调整了行业和企业结构。1979年开始,将胶县、胶南县、即墨县、崂山县、黄岛区、平度县、莱西县的40个县区属机械工业企业归口重工业局,纳入计划管理轨道。将青岛齿轮厂等12个企业从重工业局划出,支援轻工、纺织工业(共有职工4200人,固定资产原值1350万元)。同时,将二轻局等单位的8个企业划归重工业局(职工3630人,固定资产原值1400万元)。重工业局本身也将6个小型企业并入4个主机生产厂。1981年,青岛钢厂、钢丝绳厂、耐火材料厂由重工业局移交山东省冶金工业总公司领导,重工业局也随之改名为青岛市机械工业局。
  通过技术改造和技术引进,青岛机械工业一大批企业改变了设备陈旧、产品落后的状况,扩大了产品的生产能力,提高了产品质量,使优质名牌产品连年增加。机械工业设备,已有90%以上得到了更新。横向经济联合日渐扩大,企业联合有以名优产品为龙头的联合体,有以工艺性专业化协作的联合体,还有以开发新产品为纽带的联合体和科研生产联合体等等。城乡经济协作发展迅速,有的企业向农村扩散产品,组织软件下乡,有的企业还在县乡镇办联合分厂,进行人才支援等等。
  在企业管理上,一些大中型企业和条件较好的小型企业,先后推行了目标管理、价值工程、市场调查与销售预测、网络计划技术等多种现代化管理方法和手段,使企业管理跃上新台阶。到1990年,已有青岛纺织机械厂、青岛专用汽车厂、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八○八工厂、青岛钢球厂、青岛蓄电池厂、青岛电站辅机厂、青岛第二齿轮厂、青岛变压器厂、胶南第四纺织机械厂、四方机车车辆厂、青岛楼山农机厂等晋升为国家二级企业。
  根据深化改革、治理整顿的要求,各企业在国内市场机电产品的需求大幅度缩减,经济工作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情况下,着力调整产品结构,适应市场变化,强化经营销售,努力促进增收,1990年较好地完成了大多数经济指标,基本上完成了“七五”计划目标,为实施“八五”计划和十年规划奠定了基础。
  从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党的改革开放方针指引下,青岛机械冶金工业发生了巨大变化,原有的工业企业得到了全面改造,新兴工业迅速发展,工业布局趋向合理,企业规模逐年扩大,经济实力不断增强。1990年,已有机械制造、交通运输设备制造、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仪器仪表及其他计量器具制造、金属制品、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等门类齐全的八大行业。机械工业企业已达858个(独立核算企业716个),冶金工业企业21个(独立核算企业19个),分别占全市工业总户数的28.62%和0.7%。机械工业职工243553人,工程技术人员11276人,分别占全市工业职工总人数的32.1%和机械工业职工总人数的4.63%;冶金工业职工13412人,工程技术人员467人,分别占全市工业总人数的1.77%和冶金工业职工人数的3.48%。机械工业完成总产值604729万元(其中出口产值65993万元),占山东省机械工业的第一位。实现利税22926万元,固定资产原值324709万元。
  青岛机械工业的生产技术水平处于国内先进工业城市之列,拥有国内同行业的骨干和重点企业,具有较高水平的名优产品,有的产品还进入国际市场。1979~1989年累计,已有81种机械产品分别获国优、部优、省优和市优称号。其中,获国家银质奖的2种,获部优的17种,获省优的36种,获市优的26种。从火箭、导弹、人造卫星所必需的不停电电源,到开发地下热能的汽轮机;从火车、载重汽车、中型客车到散装货轮、工程船舶、渔轮、游艇和舰船;从适销国内外的各种机械设备到应用于国家重点工程的发电设备辅机、高压容器和电力电缆;从配套于各行各业的密封件、标准件、钢球、轴承和粉末冶金制品到适应人民生活需要的轻纺、食品、饮料及包装机械设备等,均能研制生产,且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第一篇 机车车辆



  1897年11月德国侵占青岛后,为了其掠夺中国资源的需要,于1899年9月兴建胶济铁路,并于1900年10月兴建胶济铁路四方铁路工厂(今铁道部四方机车车辆厂,以下简称四方机厂),专业维修并少量组装胶济铁路运营的机车车辆设备。
  至1949年6月1日,四方机厂占地面积58.37万平方米,厂房建筑面积12.58万平方米,机器设备453台,员工1915人。共修理蒸汽机车2389台、修理客车4810辆、修理货车29709辆。
  青岛解放后,在党和人民Gov的领导下,四方机厂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在研制机车车辆方面,始终走在中国铁路运输设备制造业的前列。至1990年,共研制生产机车1500余台、客车9000余辆、货车1610辆;共修理机车1400余台、客车6500余辆、货车2025辆。为中国机车车辆工业创造了28个“第一”,其中最为著名的有:中国第一台解放型蒸汽机车,第一台液力传动内燃机车,第一台第二代液力传动内燃机车;第一列双层客车组,第一列低重心轻快稳列车,第一批出口机客车,第一列国际联运客车,第一列25.5米空调客车等。
  1990年,四方机厂占地面积219万平方米,生产房屋面积302860平方米。设备拥有量达3333台,职工12595人。固定资产原值24291万元。年产机车35台,车辆378辆,配件72316(套)件。

TOP

第一篇 机车车辆
第一章 机  车



  解放前,四方机厂曾利用进口零部件和原材料制造过少量蒸汽机车。
  建国后,在自力更生的方针指引下,该厂1952年试制出中国第一台蒸汽机车,到1958年年底制造出中国第一台液力传动内燃摩托动车,成为中国第一家研制生产液力传动内燃机车的厂家,为全国机车制造行业的发展起到了奠基的作用。后来发展起来的生产液力传动内燃机车的厂家,均以四方机厂的图纸设计、工艺技术为基础。

TOP

第一篇 机车车辆  
第一章 机  车

第一节 蒸汽机车


  1914~1922年,四方机厂利用进口零部件和主要原材料制造调车蒸汽机车5台。1932年10月至1933年1月,工厂利用破旧车架、配以英国新锅炉和美国新动轮,自制成功1台蒸汽机车,主要零部件系从日本等国进口,共制造25台。1946~1947年,工厂依靠进口部件,制造3台2-8-2蒸汽机车(编号为1969、1970、1971),这种机车最大牵引力为198千牛(20180公斤)。解放前,工厂利用进口零部件和原材料,共生产各种蒸汽机车39台。
  建国初期,铁路牵引动力仍是蒸汽机车。四方机厂的蒸汽机车制造经历了从改进旧机型,到自行制造新机车的过程。1949年~1966年,四方机厂共研制生产了4种型号的蒸汽机车,计627台。
  “解放”型干线货运蒸汽机车 解放初期,中国没有自己制造的蒸汽机车。四方机厂率先在全国铁路机车制造行业中试制“解放”型蒸汽机车。由于工厂职工在1949年10月抢修“中苏友好号”蒸汽机车和1950年修复“国庆周年号”蒸汽机车的成功,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生产经验,工人们多次召开“诸葛亮会”,生产了上万个大小零部件。特别是在老工人丁学文等人攻克了月牙板表面渗碳处理之后(其质量达到设计标准,而且赶上了当时的国外先进水平),终于在1952年7月26日成功地试制出新中国第一台自己制造的“解放1”型蒸汽机车,被铁道部命名为“八一”号机车。8月1日,四方机厂举行了隆重的“八一”号蒸汽机车落成典礼。从而宣告了中国不能自己制造机车的历史永远结束,揭开了中国铁路机车车辆工业史上新的一页。随后,该型机车由四方、大连、齐齐哈尔等厂成批生产。“解放”型干线蒸汽机车车轴排列1-4-1,构造速度80公里/小时,模数牵引力236千牛,机车空重92.07吨。至1960年,四方机厂共制造生产该型机车216台。该型机车成为中国50~60年代铁路运输动力的主型货运蒸汽机车。1960年停止生产。
  “胜利”型干线客运蒸汽机车 1954~1955年,四方机厂对建国前留下的老式干线客运蒸汽机车进行改进设计,改称“胜利”型,代号为SL。1956年试制出中国第一台该型蒸汽机车。该型机车车轴排列2-3-1,构造速度110公里/小时?,模数牵引力166千牛,机车空重88.71吨。至1959年,共生产了151台。
  “人民”型干线客运蒸汽机车 1957年,根据铁道部决定,四方机厂对大连机车车辆厂生产的“人民”型干线客运蒸汽机车图纸进行了四次重大改进,于1958年4月30日试制出中国第一台“人民”型干线客运蒸汽机车,代号为RM。该型机车车轴排列为2-3-1,构造速度110公里/小时,模数牵引力177千牛,机车空重89.79吨。“人民”型机车与“胜利”型机车相比,轮周功率提高了28.9%,单位功率金属消耗量减少了21.4%,单位功率煤耗量降低了11.8%,当机车牵引800吨四轴客车在平道上运行时,速度可达到94.5公里/小时。该型机车成为中国客运50~60年代的主型机车。至1966年,四方机厂共生产该型机车259台。
  “上游”型蒸汽机车 1961年年底,四方机厂在大连机车车辆厂、唐山机车车辆厂设计的“上游”型蒸汽机车的基础上,进行了重大改进,试制出2台代号为SY的“上游”型蒸汽机车,供调车使用。该型蒸汽机车采用全电焊锅炉和铸钢汽缸,并装有粘着增加器、风动摇炉装置、自动调整楔铁装置。该型机车车轴排列1-4-1,构造速度为80公里/小时,模数牵引力201千牛,机车空重75.5吨。该型机车运行性能良好,结构可靠,后根据铁道部决定,改由唐山机车车辆厂定点生产。
  1966年8月,四方机厂根据铁道部决定停止研制生产蒸汽机车,转为制造内燃机车。

TOP

第一篇 机车车辆  
第一章 机  车

第二节 内燃机车


  1958年7月30日,四方机厂根据铁道部提出的“内燃、电力机车并举,以内燃为主”的机车制造方针,开始试制“东风”型液力传动内燃机车。9月22日,试制出中国第一台液力传动内燃机车。至1990年,四方机厂共设计研制生产了24种不同型号、不同种类的内燃机车,计780台。
  液力传动内燃机车
  “东风”型摩托动车 四方机厂在北京、上海等有关单位的大力支持下,全体职工努力攻关,于1958年9月22日试制出中国第一台液力传动内燃机车——“东风”型摩托动车,代号为NMI。该型机车每台装2台B2?300型高速柴油机,并有配套的传动装置,构造速度120公里/小时,机车功率为441千瓦,适用于短距离高速客运。该型机车由2轴动车(在两端)和四轴双层客车(在中部)编成摩托列车组。虽然结构性能上存在不少问题,未批量生产,但是为研制中国第一代液力传动内燃机车开辟了新路。
  “卫星”型液力传动内燃机车 1958年10月,四方机厂在“东风”型液力传动内燃机车试制的基础上,开始研制“卫星”型液力传动内燃机车。经过一年的艰苦努力,于1959年9月试制成功中国第一台“卫星”型液力传动内燃机车。10月,该型机车驶向北京,与兄弟工厂制造的“韶山”、“巨龙”、“先行”等机车,向建国十周年献礼,并参加全国工业展览。中央有关部委、各省市负责人以及铁道部先进工作者共600余人前往参观,获得好评。“卫星”型机车是四方机厂与铁道部科学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学等单位共同设计研制的。这是中国第一台NY1型2000马力液力传动干线客运内燃机车,构造速度为140公里/小时,起动牵引力270千牛,车重84吨,轴式为B?B。该型机车的试制成功,填补了中国没有大马力液力传动内燃机车的空白。虽然该车未能完全达到原设计要求,没有继续生产,但给机车设计制造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
  “红星”型液力传动调车内燃机车 1962年11月,四方机厂在总结研制“东风”型和“卫星”型机车的经验教训基础上,开始研制中国第一台“红星”型液力传动调车内燃机车,并于1964年1月研制成功,定名为“红星”型,也属于中国第一代内燃机车。该车的牵引性能和运用可靠程度均已达到和超过当时国外同等功率调车内燃机车的先进水平,是专为大型工矿及铁路调车需要而设计制造的。车上装有两台221千瓦B2-300型高速柴油机,前后对称布置,司机室在中部,构造速度为35~73公里/小时,牵引力为78~165千牛,车重64吨,轴式为B?B。该型机车至1966年共生产了18台。
  “东方红”(1)型液力传动干线客运内燃机车 1964年初,四方机厂在“红星”型机车制造成功的基础上开始研制“东方红”型液力传动内燃机车。在试制该型内燃机车时,生产关键问题是“曲轴淬火”。经热处理车间工程师李振寰等人通过三次工艺方案的设计,改进了11次工艺装备,解剖了34根曲轴,割取了132块试样,终于攻克了“中频加热喷油淬火”的关键课题,保证了该型机车的试制顺利进行。该型机车经过长期试运及多次改进,于1964年试制成功,1966年批量生产。该车为双节重联牵引,单功率为1338千瓦,装有2台12V175ZL(后改装用12V180ZJA)型高速柴油机和2套液力传动装置,运行可靠,操作方便,性能良好,构造速度为140公里/小时,车重84吨,轴式为B-B,比较适合于牵引旅客列车,成为中国第一代在干线上运营的内燃机车。
  该型机车自成批投入运营以后,除牵引大量普通旅客列车以外,还牵引国际列车、国宾列车和毛泽东主席等党和国家擎天柱乘坐的专用列车。至1972年,该型机车共生产107台。
  援外DFH系列液力传动内燃机车 四方机厂于1966年成为批量生产液力传动内燃机车工厂以后,从1968年起承担为坦赞铁路(即坦桑尼亚—赞比亚铁路)设计并制造生产全部客货干线机车(DFH2型)和调车机车(DFH1型)的任务。工厂职工排除“文化大革命”的干扰,派员到坦、赞两国实地考察,查阅了国内外大量与内燃机车生产有关的资料,并吸取本厂1958年以来设计研制生产内燃机车的经验教训,精心设计,精心施工,于1970年9月试制成功中国首批援外液力传动内燃机车。这是中国第一次出口机车,成为中国机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在援助坦赞铁路机车的基础上,该厂还为越南、阿尔巴尼亚、巴基斯坦等国生产了DFH3型、DFH4型、DFH5型液力传动内燃机车,以及国内用的SFJ2型、SFJ7型、SFJ8型等机车,从而形成了一套完整的DFH系列机车产品。该系列机车均装有12V180ZJA高速柴油机;车轴轴式除DFH4型为C′-C′外,其余均为B′-B′;构造速度除DFH2型为62公里/小时外,其余均为100~140公里/小时。该系列机车从机车外型、总体布置、主机、传动装置到其他零部件及车内设备各方面均有改进。它是四方机厂生产的中国第二代液力传动内燃机车产品,其特点是:机车外型美观大方,车体结构及车内布局合理,体积小,重量轻,牵引性能良好,操纵检修方便,司机劳动条件好等,而且还适用这些国家地区的地理条件和气候。援外机车到1979年共生产了167台。
  “东方红”(4)型大功率液力传动内燃机车 1969年9月,四方机厂设计试制成功中国第一台3675千瓦大功率液力传动内燃机车,定名为“东方红”(4)型,供干线客货两用。该型机车与当时国外同类机车比较,其结构功率3675千瓦、机车总长21000毫米、燃油储备量7000公斤等指标均赶上或超过了世界先进水平。该型机车的诞生,标志着中国内燃机车制造工业水平已跃入世界先进水平的行列。
  “东方红”(2)型液力传动调车内燃机车 1971年,四方机厂设计出“东方红”(2)型920千瓦液力传动调车内燃机车。该型机车装有1台12V180ZL型高速柴油机和1套SF2010型液力传动装置,构造速度为62公里/小时,车重60吨,轴式为B-B。1973年,根据铁道部统一安排,该型机车转由资阳内燃机工厂生产。
  “东方红”(3)型液力传动干线客运内燃机车 1976年,四方机厂设计试制成功中国第二代液力传动内燃机车——“东方红”(3)型1985千瓦液力传动干线客运内燃机车。1976年批量生产。该型机车装有2台12V180ZJB型高速柴油机和2套SF2010型液力传动装置,有2台两轴转向架,构造速度125公里/小时,起动牵引力230千牛。至1988年,该型机车共生产了268台。
  “东方红”(21)型液力传动内燃机车 1977年,四方机厂为云南省米轨铁路设计制造了装车功率为809千瓦的“东方红”(21)型液力传动客货通用调车内燃机车,在开远铁路分局投入使用。该型机车车轴为B′-B′,车重60吨,构造速度为50公里/小时,起动牵引力为194千牛,装有1台12V180ZJA型柴油机。至1985年,该型机车共生产了105台。
  矿山、油田用液力传动内燃机车 1983年以来,四方机厂先后为部分矿山、油田以及昆明钢铁公司、重庆特殊钢铁厂、本溪钢铁厂、青岛钢厂、烟台合成革厂、江西华昌公司等单位,研制开发了J21型等多种不同类型的内燃机车新产品,成为这些厂家的铁路运输主力。至1990年,共生产了23台。
  电传动内燃机车 1984年,四方机厂在大连机车车辆厂原“东风”5型机车的基础上改进设计,生产出“东风”5型电传动调车内燃机车。该型机车传动方式为交—直流,用途为调车。该型机车装有1台8240ZJ型高速柴油机,机车功率为1213千瓦,车重138吨,轴式为-,构造速度为100公里/小时,起动牵引力为349千牛。该型机车获1985~1987年国家技术开发优秀成果奖,1988年获铁道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989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991年4月8日,获铁道部优质产品称号。这是铁道部第一个内燃机车直接创部优的产品。至1990年,该型机车共生产了97台。
  1989年8月,四方机厂根据铁道部安排,研制生产出“东风”5型电传动宽轨口岸机车。该机车技术参数与“东风”5型电传动内燃机车相同。是年9月30日,该车在中苏边境绥芬河机务段投入运营,结束了该段建段73年无内燃机车的历史,为该口岸段实现运输作业内燃化发挥了积极作用。该型机车在绥芬河机务段使用后,受到了俄罗斯重工业界的好评。
  此外,四方机厂还承担了深圳至香港、中朝、中越等铁路9个口岸过境运输任务的机车生产任务,主要产品为“东风”5型、“东方红”(21)型内燃机车。
  内燃机车主要部件的生产 柴油机是内燃机车上的重要部件。四方机厂于1958年开始研制,1965年批量生产。其主要型号有12V175ZJ型、16V200ZJ型、12V180ZJ型、8240ZJ型等,而又以12V180ZJ型柴油机为重点。
  12V180ZJ型柴油机是机车用高速、四冲程、预燃式燃烧室、废气涡轮增压、空气中间冷却的大功率柴油机。它具有结构可靠、重量轻(49吨)、外型尺寸小(2812.5×1382.6×2170毫米)、运用和维修方便等特点,适合于液力传动内燃机车之用。
  为提高12V180ZJ柴油机性能,适应工矿用车及国内市场之需要,从1987年起,四方机厂与奥地利李斯特研究所合作试制新型12V180JC型柴油机,标定持续功率由992千瓦提高到1324千瓦,耗油量由224克/千瓦·小时降为210.7克/千瓦·小时以下,大修寿命由12000小时延长至不少于26000小时。1989年制造出的第一台样机,已达到80年代国际先进水平。

TOP

第一篇 机车车辆
第二章 车  辆



  解放前,四方机厂曾利用进口零件和原材料制造过客车、货车。
  1949年10月,四方机厂制造了YZ4型硬座车4辆。1953年,四方机厂设计制造了中国首批YW21型硬席卧车。随着国家大规模经济建设的需要和中央对工业布局的调整,1954年将第一机械工业部国家集中的车辆设计权和极少的优秀设计人员移交下放给四方机厂,成立全国唯一专管铁路客车产品设计的设计科,同时确定四方机厂客车设计的主导权,从而使工厂客车生产有了崭新的飞跃。从此,四方机厂成为中国铁路客车产品设计制造的主导工厂。

TOP

第一篇 机车车辆  
第二章 车  辆

第一节 客  车


  青岛解放前,四方机厂曾利用进口国外主要零部件及原材料,制造各种型号客车。1916~1922年,进行了部分客车改造和装备性制造,平均每月制造1~2辆;1923年开始少量制造三等客车、头等寝食车、头等客车等,至1936年共制造了27辆客车;1940年至1945年9月间,制造客车68辆;1945年12月至1947年制造客车13辆,品种有三等客车、头等卧车等。
  1954年12月,国家正式确定该厂为中国铁路客车产品的设计制造主导工厂。客车产品的发展,是在适合中国国情和保证铁路运输需要及安全可靠的前提下,不断改进创新、降低车辆自重、延长使用寿命、提高运行速度和满足客运要求的基础上进行的。客车设计制造过程中,先后经过了从21型、22型到25型产品升级换代的三个阶段。
  四方机厂制造的客车产品按其车体结构型号可分为21型、22(23)型、25型和其他车型。21型,即车体长21975毫米,宽3004毫米,采用钢铆焊组合结构,构造速度为80~100公里/小时,其缺点是经济指标和舒适性较差。22(23)型,即车体长23600毫米、宽3106毫米,采用全钢薄壁筒体整体承载焊接结构,构造速度为120公里/小时,其优点是结构比较合理、制造检修方便、安全可靠。该型客车从50年代末期到1990年,一直是中国生产和使用的主型客车。25型,即车体长25500毫米、宽3205毫米,采用耐候合金钢无中梁薄壁筒体整体承载焊接结构,其特点是重量轻、速度快、运行平稳、结构合理。是当前国内公认的技术最先进的客车车型,并逐步代替22(23)型客车,是中国今后发展的一种主型客车。此外,还研制生产了援外客车、公务车、高级旅游车等。
  1979年以来,该厂通过加强对外技术合作交流,引进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进一步提高了工厂的客车设计制造水平,为加速中国铁路客车从23.6米到25.5米的更新换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特别是1986~1988年建成的棘洪滩客车分厂,以高、精、尖的客车产品掀开了该厂客车发展史上崭新的一页,成为中国客车研制、生产的重要基地。
  1949~1990年,四方机厂共设计、研制生产了143个客车品种,7754辆客车,分为13个门类。
  硬座车
  YZ4型硬座车 从1949年10月起,四方机厂在解放前旧型车的基础上开始生产制造YZ4型硬座车,至1954年共生产了32辆。
  YZ21型硬座车 1954~1958年,四方机厂对大连机车车辆厂设计制造的YZ21型硬座车加以改进,由2-2人座改为2-3人座,定员增加到108人,于1955年投入生产。该型客车转向架为101型C轴,车自重45~48吨,采用大气压式蒸汽取暖。
  YZ22型硬座车 中国首批YZ22型硬座车,是四方机厂于1958年设计、1959年试制、1960年批量生产的。该车自重45吨,定员120人,采用202型转向架,独立锅炉温水循环取暖。1960~1970年加以改进,经过10余年运营和生产实践,该型车基本上适应铁路运输要求。1981年对该型车又进行了一系列的设计改进,成批生产了新YZ22型硬座车。该型车布局合理,运营方便,有利于检修。至1983年共生产了1002辆,是中国主型客车产品。
  YZ23型硬座车 YZ23型硬座车,是四方机厂于1960年在YZ22型硬座车基础上设计制造的。1963年又加以改进,客车室内设有2?3人座椅,定员116人,取暖方式为大气压式蒸汽取暖,转向架为202型,车辆自重为43.2吨。
  YZ25型硬座车 YZ25型硬座车,是四方机厂于1967年试制成功的。该型车自重30吨,定员120人,构造速度160公里/小时,采用2-3人座椅。至1968年共生产了5辆。
  硬卧车
  YW21型硬卧车 1953年,四方机厂自行设计制造出中国首批YW21型硬卧车。该车内有9个开敞式隔间,每个隔间有两组三层铺,定员54人,车辆自重49吨,转向架101型C轴,大气压蒸汽取暖。至1958年停产,共生产了613辆。
  YW22型硬卧车 中国第一辆YW22型硬卧车,是四方机厂于1956年设计、1957年试制成功的。该车定员59人,车辆自重58吨,构造速度120公里/小时。车内各开敞式单间设置两层横向卧铺,纵向带双层边铺,采用201RD1型转向架,独立温水锅炉取暖。该型车仅试制2辆。1958年后对该型车进行改进,将卧铺改为三层,仍带纵向卧铺,定员增加到77人。1959年将车自重减到44.7吨,改用202型转向架。1960年该型车由长春机车厂生产,1965年复由四方机厂重新设计了YW22型硬卧车,就整体各部分结构上都做了较大改进,取消了纵向边铺,定员60人,自重45吨,于1966年成批量生产。1981年对该型车又加以技术改进。1984年该车被评为铁道部部优产品,1985年被评为国优产品,并荣获国家银质奖。该型车是率先成为铁道部第一个获得整体车国家银质奖的产品。
  YW25型硬卧车 四方机厂于1979年设计、1980年试制出中国首批YW25型硬卧车8辆。该车定员66人,自重45吨,采用无中梁低合金钢结构,206型转向架,诱导式空调装置,电热取暖,集中供电。
  1987年,四方机厂又设计研制了YW25型硬卧车90辆,空调装置采用车顶单元式空调,内墙板采用塑料板代替胶合板,装修上做了较大改进。
  软席卧车
  RW22型软卧车 中国首批RW22型软卧车,是四方机厂于1955年设计、1956年试制生产的。车辆自重59吨,定员32人。1959年对该型车进行较大的改进,使车辆自重减到47吨,构造速度为120~140公里/小时,采用202型转向架。1964年增设机械切式自然通风器,独立燃煤锅炉温水循环取暖。1965年批量生产。共生产了142辆。
  RW25型软卧车 1987年,四方机厂设计并研制了RW25型软卧车20辆,车辆定员36人,自重47吨,构造速度为120公里/小时,采用无中梁合金钢结构,206型转向架,车顶单元式空调装置,电热取暖,集中供电。并首次采用整体玻璃钢厕所和洗脸间。至1988年共生产了18辆。
  列车组
  东风号双层客车列车组 东风号双层客车列车组,即中国第一列液力传动双层摩托车组,是四方机厂于1958年设计制造的,共4辆,后改编入1961年制造的双层客车列车组。该车车体长、宽与22型车相同,结构与双层客车列车组相同。车辆自重47.5吨,全车定员198人,采用202型D轴转向架,构造速度为120公里/小时。1969年、1974年又对该车进行了两次改进,主要是将车内座椅改为22型车的座椅,转向架滑动轴承改为滚动轴承,取消了车下暖汽主管等。
  低重心轻快稳列车组 中国第一列低重心轻快稳列车组,是由四方机厂于1958年8月开始设计、1960年试制完成的。1967年对该列车组的转向架、制动装置又做了重新设计。该列车组原由7辆组成,1962年增加到10辆,其中硬座车8辆,软座车、行李发电车各1辆。列车组全长?175270毫米、?宽3104毫米。该列车组为短途区间输送旅客之用,定员444人(含软座车40人)。其主要特点是:采用铝合金薄壳结构,列车组外轮廓呈流线型,相邻两车之间共用一转向架,重心低,用高旁承支重等。首次在中国铁路客车上采用空调装置和空气弹簧、重型制动等新技术。该列车组自重214吨,构造速度为120~140公里/小时。
  双层客车列车组 中国首列双层客车列车组,是由四方机厂于1960年设计、1961年试制成功、1962年投入运营的。该列车组运行于中国南方地区,根据夏季太阳辐射热对车内温度影响较大的特点,于1966年、1973年两次加以改进。该列车组由12辆车组成,其中硬座车6辆、可躺式软座车3辆、软卧车2辆、行李发电车1辆。车体总长为94468毫米,车辆自重655吨(12辆)。车体结构采用无中梁薄壁筒体电焊结构,中层地板为拱形。全列车组正常定员1048人。采用UD1型转向架。构造速度为100~140公里/小时。其主要特点是:室内设备舒适、运行平稳。
  广深空调列车组 广深空调列车组是专供广州—深圳区间的专用列车,是四方机厂于1965年设计、1966年试制的。该列车组由11辆组成,其中9辆软座车,小卖部和发电车各1辆。车体长、宽与22型车相同,采用全钢筒体电焊结构,列车组每辆自重43.5吨,构造速度为120公里/小时。采用空气调节装置,集中供电,软座车定员64人,座椅能回转,并能调整三种角度,布局合理,舒适大方。
  25.5米轻型高速列车组及广九空调列车组 25.5米轻型高速列车组,是适应中国现代高速运行的新型客车,也是中国首次采用的25.5米客车。该列车组是四方机厂于1966~1969年设计制造的,由5辆硬座车、1辆餐车(由唐山厂造)、1辆行李发电车组成。该列车组采用空调装置,集中供电,采用Z22型转向架,盘型制动,空心车轴,空气弹簧,构造速度为160公里/小时,每辆车自重31吨。该列车组的试制成功,为中国发展新型25.5米客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978年,四方机厂在总结原25.5米列车和广深列车组的基础上,又设计了新型25.5米广九空调列车组,并于1979年12月试制3列40辆。该列车组由软席座车、软席带播音车、CA25型餐车(浦镇车辆厂制造)、发电车共12辆组成。每辆车内都装有空调装置。全列车组实行集中供电,软座车定员68人,自重45吨。该列车组采用了国内外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具有安全、可靠、高速、平稳、舒适、美观等特点。其构造速度为160公里/小时,车身长25.5米,车体结构先进。该列车组1980年在广州—九龙通车后,深受港澳同胞、海外侨胞和外宾的欢迎。
  由于广九线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客流量增加,四方机厂又分别于1985年和1986年研制了定员为80人的空调软席座车使用于广九线上。
  1986年,四方机厂与日本川崎重工兵库工厂联合设计并共同研制了新型25.5米空调软座车(SFK72)10辆。钢结构是日本兵库工厂制造的耐候钢和不锈钢焊接结构,寿命可延长到25~30年,厂修期为12年。该车首次采用自动门结构,客室基本实现了无木结构,车重45.7吨,构造速度为120公里/小时,定员80人。该产品荣获铁道部工业总公司“六五”期间优秀科技成果奖。
  国际联运客车
  YW18型硬卧车 YW18型硬卧车是四方机厂于1966~1968年设计制造的。该型车系四轴全钢硬卧车,定员36人,车辆自重55.3吨,设有空气调节装置,采用UD2型转向架,30千瓦轴驱动式发电装置,构造速度为120~140公里/小时。车体长、宽及结构与22型基本相同。原设计供中、蒙、苏国际旅客联运,后改为中越国际联运之用。
  四方机厂于1971~1973年设计研制的YW18型硬卧车,供中、蒙、苏国际旅客联运之用。该车定员36人,车辆自重54吨,采用UD3(准轨)、UD4(宽轨)型转向架。构造速度为140公里/小时。
  RW18型软卧车 四方机厂在1964~1968年设计制造了RW18型软卧车,定员32人,用于中越国际联运。车体长23.6米,车体外部轮廓尺寸与22型客车基本相同。该车采用30千瓦轴驱动发电装置及空调装置,用日光灯照明,车辆自重58.3吨,转向架采用UD2型。1967年,四方机厂同时设计制造了YW19型、定员16人的高级软卧车。在两个包间之间设一个中间洗脸室,其余技术参数同于RW18型软卧车,车辆自重51.17吨,采用UD3(准轨)、UD4(宽轨)型转向架。
  新RW19型高级软席卧车 四方机厂于1984~1985年设计制造了中、蒙、苏国际联运高级软席卧车(新RW19型)。该车采用了较高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提高了运行舒适性、平稳性、防寒性及车内照明度。其防寒材料采用聚氨脂现车发泡,隔热性能超过了国际标准。这是中国自己设计制造的国际客车第三代产品。该车定员16人,车辆自重52.8吨,构造速度为140公里/小时,其车体长23600毫米、宽3106毫米。该产品1987年获铁道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出口客车
  16.8米全钢客车 1961~1966年,四方机厂为锡兰(今斯里兰卡)铁路设计制造了134辆16.8米全钢客车,包括三等客车(定员85人)、二等客车(定员42人)三等硬座行李合造车(定员45人)、客运守车四种产品。该车车辆长16800毫米、外部宽?2896?毫米,均系全钢电焊筒形结构。车内墙壁板采用高级耐水胶合板,地板敷地板布。二等客车是软席包间式。三等客车设有半软座垫及靠背的座椅。采用SFK1型转向架。为了适应该国的湿热气候等特点,采用了防潮、防霉、防白蚁及防海洋性腐蚀的措施。构造速度为100公里/小时。该型客车经过实地运营,证明稳定性好、技术水平高、运营方便。
  20米全钢客车 20米全钢客车是四方机厂于1971~1976年为坦桑尼亚、赞比亚两国设计制造的。该产品有硬座车(定员96人)、硬卧车(定员48人)、硬卧播音车、软卧车(定员28人)、餐车(定员18人)、邮行守车、公务车7个品种,共计102辆。该型车体长20937毫米、宽?2896毫米,采?用有中梁薄壁筒体焊接结构。该车结合坦、赞的气候地理环境、风俗习惯和使用特点,钢结构全部涂以红丹防锈漆,车内涂敷石棉沥青浆,木骨架和胶合板均经防白蚁处理;客室内色调淡雅,采用切式自然通风器,并装用电扇辅助通风。车辆自重34.6~38吨。采用KZ12型转向架。构造速度为100公里/小时。该型车经实地运营,受到了坦、赞Gov和人民的高度赞誉。特别是在70年代,周恩来总理代表中国Gov向坦、赞两国总统赠送的20米全钢公务车,车尾是半圆式玻璃密封了望台,列车行进中沿途景物一览无余,更深受他们的喜爱。
  公务车 1984~1987年,四方机厂设计制造了专用甲级、乙级、丙级公务车及甲级餐车。1988年通过了铁道部鉴定。其中丙级公务车荣获铁道部工业总公司“六五”期间优秀科技成果一等奖。公务车是中国新一代最高级铁路客车,投入运营后受到各方面的好评。该公务车内部装饰精致,色调明快,布置宽敞且明亮,灯光柔和,照明度适当。车内装饰的防护材料是80年代性能最佳材料。该种车采用KZ16型大心盘式3D轴客车转向架,运行平稳安全;装用LN型制动装置,作用稳妥可靠。
  高级旅游客车 具有当今世界先进水平的中国高级铁路旅游客车,是四方机厂于1990年试制成功的。1988年年底,四方机厂在中国技术进出口总公司组织的有日本、英国、瑞典、韩国等国参加的国际招标中,以高质量的技术保证、最低的价格而一举中标,承担了5个品种共50辆高级铁路旅游客车的设计、生产任务。1990年3月20日,中国首辆高级旅游硬卧客车完工交验;9月25日,50辆高级旅游客车全部竣工。该系列客车由硬卧车(YW18A型,定员36人)21辆,硬卧播音车(RW18A型,定员32人)4辆,软卧车(RW18A型,定员16人)12辆,行李车(XL18A型,载重12吨)5辆等组成。车体采用了钢材预热处理、钢结构分段组焊、不锈钢耐候钢混焊等先进技术和工艺。车体钢结构外部表面清洁度及不平度达到了UIC国际标准,即表面不平度分别达到每米内不大于1毫米、2毫米、3毫米的设计要求,大修期比一般铁路客车提高了2.5倍。采用206G型(准轨)、207G型(宽轨)转向架。车辆自重为52~56吨。构造速度为160公里/小时。防寒、取暖性能达到外温零下50℃时,车内室温不低于20℃的高水平。取暖装置为独立锅炉(煤、电两用)、温水循环取暖,在国内是首创。室内总体平面布置新颖美观,实用舒适。以上车辆于1990年10月26~29日,在天津至沧州区间进行了运行试验。经过严格检测,其制动、抗噪音、抗无线电干扰、动力学等试验项目全部合格。
  四方机厂生产的高级旅游客车运营成功,标志着中国首批高速客车的诞生,为工厂客车设计制造水平走向世界市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餐车
  CA21型餐车 中国首批21型餐车是四方机厂于1954年试制生产的。该车两端均无通过台,采用103型D轴转向架。餐室面积为10850×2790毫米,定员48人,自重54吨。该车的特点是厨房宽敞,炉灶好烧,深受厨师欢迎。
  CA22型餐车 中国首批22型餐车是四方机厂于1956年设计、1957年试制的。该型餐车两端各有一个密闭式通过台,采用201型转向架。餐室面积为13290×2914毫米,定员48人。车辆自重54吨。1958年,四方机厂对该车进行了减轻自重的改进设计后,将底图转唐山机车厂。
  邮政车 中国首批UZ21型邮政车,是四方机厂于1955年设计、1956年制造的。车辆自重48吨,装载行李容积为55立方米,采用103型转向架。该车一端有密闭式通过台,另一端无通过台。1958年转株州车辆厂生产。
  行李车 中国首批XL21型行李车,是四方机厂于1955年设计制造的。该车两侧各开行李门1个,2个通过台为半密闭式。采用101型转向架,车辆自重47吨。1958年,将通过台改为密闭式,采用103型转向架。
  发电车 四方机厂自1960年起,就开始研制发电车,其中有低重心行李发电车、双层客车发电车、广深发电车、广九列车3×200千瓦发电车、军工70型发电车。1967~1968年又研制成功了3×300千瓦大功率发电车,用于20辆编组的干线列车。
  其他车 青岛解放后,四方机厂根据有关单位不同的特殊需要,还设计研制了XY4动力试验车、锅炉车、60军工车、80军工车、50军工车、03军工车、隧道摄影车、SYZ2试验车、EX22维修车等车辆。

TOP

第一篇 机车车辆  
第二章 车  辆

第二节 货  车


  1915年,四方机厂开始进行货车改造和装配制造,至1922年制造了仿德式15吨棚车40辆。1924~1931年,新造货车196辆,改造货车66辆。1940~1945年9月,新造货车2173辆,改造货车54辆。1946~1947年新造货车63辆,改造货车49辆。以上货车均为利用进口零部件和主要原材料进行仿制的。
  1952年,四方机厂开始进行货车新产品的试制。是年试制成功了P1型30吨棚车,其车体是钢架外包钢皮及内衬木板的结构;并新造了C6型45吨敞车。1953年试制成功C50型敞车,其车体是底架承载式钢架木帮混合结构。1954年四方机厂根据铁道部指示,停产货车。1959年8月,四方机厂又根据铁道部决定,试制成功G50型50吨轻油罐车(共造300辆),是年11月试制成功G12型50吨粘油罐车(共造42辆)。1961年四方机厂生产了B19型机械保温车20辆。解放后,四方机厂共造货车1610辆。

TOP

第一篇 机车车辆  
第二章 车  辆

第三节 车辆主要部件的生产


  转向架
  101型转向架 101型转向架,是四方机厂于1953年在解放前使用的旧型转向架的基础上改进设计试制生产的。因其结构复杂,导框磨耗大,均衡梁笨重,板簧检修不方便,1960年后停产。属于此类型转向架的还有102型(铸钢铆接组合构架)和103型(D轴)。
  201型转向架 201型转向架,是四方机厂于1956年设计制造的。该型转向架采用无导框式轴箱弹簧装置,结构比较简单,零、部件强度大,作用安全可靠;但重量大,运行性能差。属此类型的还有203型D轴、204型D轴、205型D轴转向架。60年代,四方机厂又对该型转向架进行了设计改造。
  202型转向架 202型转向架,是四方机厂于1958年设计制造的C轴转向架。后经多次修改设计,1972年定型。其主要特点是:采用油压减振器与圆弹簧组成减振装置,改善了转向架的垂直振动性能和横向振动性能,结构简单,检修方便,运营性能好,是中国主型C轴客车转向架。
  UD1型(双层U型)转向架 四方机厂于1960年试制成功UD1型(双层U型)转向架。该型转向架采用U型构架、小拉杆式轴箱定位装置、小摇动台、构架外侧悬挂。又于1964年设计制造了UD2型、1971~1972年设计制造UD3(UD4)型转向架。UD3型的主要特点是:U型铸钢构架,导住式轴箱定位装置,小摇动台,双片吊环式单节长吊杆,构架外侧悬挂和大静挠度,枕簧上支承面加高。试验表明,在140~160公里/小时速度内具有良好的运行性能,命名为206(207)型转向架。
  206型为D轴准轨转向架,207型为D1轴宽轨转向架。206型转向架在国内外同行业中享有较高声誉。经过改进后的206G型及207G型钢板压型组焊的转向架,已进入世界客车转向架的先进行列。
  KZ2型空气弹簧转向架 1965年,四方机厂设计制造KZ1型(C轴、轴箱圆弹簧单卷置于轴箱顶部)转向架。为了研制25.5米轻型高速客车,在四方车辆研究所的配合下,设计制造了KZ2型空气弹簧转向架。这种转向架采用无摇动台的摇枕——系膜式空气弹簧支悬、旁承支重、球型轴箱定位、盘型制动和防滑器等新技术,结构简单,重量轻,高速行驶时具有较好的运行性能。
  L78型高速客车转向架 1978年,铁道部做出设计适用于160公里/小时的客车转向架的决定。四方机厂、长春客车厂和四方车辆研究所于1979年设计制造出L78型高速客车转向架。
  车钩缓冲装置 四方机厂在1956年设计制造了15号车钩缓冲装置。15号车钩是用于联挂旅客列车的重要部件。其静提强度大于180吨,可确保正常运行中不发生断钩事故。该车钩具有广泛的能用性和互换性,三态作用良好,灵活可靠、准确。除本厂应用外,还供应兄弟工厂和各铁路局使用,得到运营部门的好评。1983年被评为铁道部和山东省优质产品,1984年起连续获国家银质奖。现已形成年产1500套的生产能力。
  其他 四方机厂在建厂初期即进行了配件生产,主要有钩舌、各种鱼尾板、道钉、给水设备、桥梁配件等。解放后,为保证机车车辆运营维修的需要,生产了各种机车车辆配件,主要是路用、工矿用的内燃机车及车辆配件。至1990年共生产各种机车车辆配件107834套、件。
  四方机厂还于1977年研制了CK620简易数控车床。1987年研制了微机控制摩擦焊机,并获得铁道部科技进步三等奖。还研制了QJJ?1型自动凸轮轴检查仪,1981年获铁道部科技进步三等奖。还设计制造了专用镗床(机体主轴孔粗、精专用镗床和机体汽缸专用镗床)等。工厂劳动服务公司研制的“吉象牌”钢丝绳套索具,被编入《世界各国名牌产品》系列丛书。

TOP

第一篇 机车车辆
第三章 机车车辆组装修理



  四方机厂在建厂初期至1965年,主要进行组装、修理蒸汽机车、客车、货车;1968年后,主要修理内燃机车和部分客车。






第一篇 机车车辆  
第三章 机车车辆组装修理

第一节 组  装


  1900年11月至1914年,四方机厂利用德国人生产的机、客、货车零部件进行组装生产。1916年后,四方机厂又利用日本等国零部件组装了机、客、货车。
  蒸汽机车 四方机厂于1901年开始组装蒸汽机车,是年10月组装13台;翌年10月底共组装了22台。组装的蒸汽机车品种有0-6-0型、0-6-2型调车机车;2-4-4型、4-6-0型客货混用机车;0-8-0型货车用机车、4-6-0型客用机车。这些机车均从德国解体后,运至青岛。
  1916年,从日本等国进口零部件和原材料组装了调车机车8台、客用机车2台。1923~1937年组装各种机车18台。1938年至1945年9月,组装机车380台。
  青岛解放前,四方机厂共组装了443台蒸汽机车,以供胶济铁路等运营。
  客车 1900年11月起,四方机厂开始组装客车,至1902年底共组装38辆。组装的客车品种有:头等客厅车、勤务车、食堂车、头等寝食车、头二等客车、二等客车、二三等客车等。其中一辆头等客厅车结实耐用,于1902年在杜塞尔多夫莱茵工业展览会上获得普遍好评。这些客车的零部件均来自德国。
  1940年至1945年9月,又组装客车32辆。解放前,四方机厂共组装客车70辆。
  货车 四方机厂货车组装始于建厂初期,至1902年10月,共组装货车213辆、运煤车245辆。这些货车的零部件均来自德国。以后又组装了1137辆。解放前,四方机厂共组装货车1350辆。

TOP

第一篇 机车车辆  
第三章 机车车辆组装修理

第二节 修  理


  机车 四方机厂从1905年起,为胶济铁路修理蒸汽机车,平均每月修理4台。1914~1922年,平均每月修4~5台。1923~1936年,平均每月修6~9台。1940~1942年共修理319台。1946~1947年共修理83台。青岛解放前,四方机厂共修理蒸汽机车1920台。
  从青岛解放至1952年,四方机厂仍以修理蒸汽机车为主,至1966年(从1967年后停止修理)共修理蒸汽机车1160台。
  四方机厂的内燃机车修理始于1968年。是在铁路工业修车能力不足的情况下,根据铁道部指示,承担小量修理任务。至1989年四方机厂共修理内燃机车310台。
  客车 1905年,四方机厂开始修理客车,至1914年修理118辆,均为工厂组装的客车。1914~1916年,平均每月修理客车50辆。1923~1936年,共修理客车3920辆。1940~1945年,修理客车190辆。1946~1947年,修理客车69辆。解放前,共修理客车4316辆,主要是胶济铁路运行的客车。1949年6月至1990年,共修理客车6478辆。四方机厂从建厂初期至1990年,共修理客车11097辆。
  货车 四方机厂于1905年开始修理货车,平均月修100辆左右。1916年后平均月修50辆。1923~1936年共修理货车20568辆,大部分为无转向架的10吨、15吨棚车或敞车,还有有转向架的30吨、40吨棚、敞车等。1938年至1945年9月修理货车2155辆。1946~1947年修理货车466辆。解放前,四方机厂共修理货车25319辆。
  青岛解放后,四方机厂立即着手抢修各种货车,主要有重造、死复、过破、大修、中修和其他修理六类。至1952年底,共修货车1689辆,平均每月修理42.2辆。1953年后,修理货车数量逐年减少,1965年后停修货车。至1965年底,共修理货车2025辆。

TOP

第二篇 船  舶  
第二章 船舶修理

 四方机厂生产统计表
1.jpg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