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论坛广告管理办法·2012青岛啤酒节专题报道·牢记:青岛旅游局投诉电话
·青岛圈论坛广告投放说明·2012最新青岛旅游攻略·2013年1月青岛潮汐表
·青岛旅游景点介绍|图片·青岛旅行社排名及报价查询·青岛旅游就入住中山旅馆
返回列表 发帖
第三篇 供  电



  青岛电业始于1898年。1903年10月1日,德国人建成了青岛电灯厂,供电范围扩大。1915年1月1日,日本人将青岛电灯厂改名为青岛发电所,内设内线系、外线系,掌管供电事宜。1923年5月27日“胶澳电气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后,设工务课管理供电事宜。日本第二次侵占青岛后,胶澳电气股份有限公司设工务部管理供电。1942年10月1日胶澳电气股份有限公司更名为“华北电业青岛支店”后,仍设工务部管理供电。1945年,工务部改为配电课。1946年9月5日,青岛电厂设供电课管理供电。
  建国前,青岛配电系统高压3.3千伏,低压动力220伏,照明110伏。至1949年,有3.3千伏配电线路213.56公里;配电变压器4.436万千伏安。供应范围,东西约8公里,南北约50公里,市南、市北多采用地下电缆供电,配电变压器装在封闭式铁塔内或架空平台上,在用电集中的中山路、德县路区域各设1个地下配电所,由3.3千伏降压110伏供电。
  建国后,1950年8月15日,青岛电厂改称青岛电业局,设立供电科管理供电工作。1952年11月15日,供电科改组,成立供电工区。1954年9月17日,供电工区改称线路管理所。1957年9月17日,青岛电网管理所与营业所合并,改称青岛供电管理所。1958年6月1日,青岛发电厂和青岛供电管理所合并,成立青岛火力电厂,下设营业所、工程队、变电工区、第一和第二线路工区、修试工场、调度所。同年10月9日,青岛火力电厂改为青岛市电业局,仍设供电所管理供电业务,并将3.3千伏升压10千伏,低压动力升压380伏,照明升压220伏。1961年4月13日,青岛市电业局改称青岛电力工业局,供电所改为青岛供电所。1966年10月,青岛电业局撤销,分别组成“青岛供电局”和“青岛发电厂”,直属山东电业管理局领导。1972年5月成立青岛市电业局,7月1日,青岛供电局撤销,改称青岛供电公司。
  1980年8月,山东省电力工业局将青岛市电业局上收归省局领导,并改称为青岛电业局。同时,上收的青岛发电厂、青岛供电公司、青岛送变电工程处归电业局领导。
  1983年4月2日,青岛电业局与青岛供电公司合并,仍称青岛电业局。此后,原青岛供电公司履行的职责,由青岛电业局承担。
  1989年建成220千伏南京路变电站,装用1台15万千伏安变压器,降压35千伏和10千伏向市区供电,1990年又投产1台15万千伏安变压器。至1990年末,青岛有10千伏配电线路95条、1339.77公里,配电变压器782台、15.951万千伏安。


第三篇 供  电  
第一章 电  网

第一节 输电网络


  1907年,青岛电灯厂建成发电后,初步形成供电网络。1914年12月,有高低压线路88公里,电压为3.3千伏和220伏两种,供电范围大部在今市南区,一部分延至今市北区、台东区一带。
  日本第一次侵占青岛后,进行电灯厂的扩建,电网输送能力也相应扩大。1918年新建台东镇若鹤町(今辽宁路)变电所,不久又建立李村水源地变电所,同时扩大了李村、沧口送电区域。到1921年,供电方式为:高压采用三相三线式、二线式;低压采用三线式、二线式;照明电压有110伏、220伏;动力电压有120伏、220伏、400伏、500伏。配电电压为3.3千伏,输电电压第一次出现20千伏。当时共有户内外变压器160台,线路单线总长度为220.158公里,各种电杆3112棵。
  1935年12月四方发电所正式对外供电后,又相继建成5条20千伏输电线路,新建和扩建了20千伏变电所。1937年,全市有公用变、配电所7座,主变压器容量19800千伏安;供电电压为20千伏、3.3千伏、220伏、110伏4种;线路长度278.29公里,其中电力电缆75.45公里;共有电杆5441棵。
  日本第二次侵占青岛期间,青岛全市共有变、配电所8座,主变压器容量27150千伏安,其中台东变电所最大,装有2台6000千伏安变压器;输电线路有20千伏架空线78.65公里,电缆11.71公里;配电线路有3.3千伏架空线162.87公里,电缆20.87公里;低压架空线232.75公里,电缆11公里;各种电杆8995棵;共有配电变压器1467台,总容量为27902千伏安。1938年,供电范围扩大到即墨县及城阳等地。
  1945年12月南京国民Gov行政院经济部接管青岛电厂时,供电范围为东西8公里,南北约50公里。
  1948年底,全市有变、配电所12座,主变压器容量46350千伏安,其中6000千伏安3台、2000千伏安3台、1875千伏安6台,余者在1000千伏安以下;20千伏输电线路6条,总长110公里,其中电缆13.83公里;3.3千伏配电线路176.53公里,其中电缆36.61公里;低压线路390.79公里,其中电缆14.10公里;共有配电变压器1289台,总容量44361千伏安;各种线路杆、塔9516棵(座)。供电范围包括市区、沧口、城阳等地。
  建国后,对原有电网进行整顿和改造,经过三年经济恢复和第一个五年计划,青岛南部系统除维护更新外没有增加新的线路。北部系统在此期间增加20千伏白胶线、胶高线、四沧甲线、沧白甲线、四沧丙线等5条线路103.5公里。供电范围扩大到胶县和高密。
  35千伏输电网 随着青岛地区用电负荷的增长,原有20千伏电网已不能适应青岛工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为配合扩建后的青岛发电厂输送电力,1958年1~9日,首先将工农业用电较多的四方以北地区20千伏系统改为35千伏,并于当年10月送电运行;后又将青岛南部20千伏系统升压为35千伏运行,至1961年全部完成升压改造任务。在此期间新架设四流线、四东甲线、四沧乙线、四沧戊线、白即线、四西线等6条35千伏线路55.98公里。
  1958~1961年,为配合系统升压,新建和扩建的输变电工程较多。但由于投产时间紧迫,设备器材供不应求,在某些工程中存在着不合理的结线和不合格的设备而影响着设备的安全运行,于1963~1965年对这些设备进行了填平补齐。
  1966~1975年,新建35千伏输电线9条,有台南线、白马线、枯南线、崂黄线、崂枯线、四黄甲线、黄楼甲线、黄白甲线、黄崂线,共计123.96公里;并改造35千伏四吴线、四沧乙线、四沧丁线、白即线。
  1975年2月青岛建成黄埠变电站和1980年12月建成水清沟变电站以后,电网出现220千伏电压等级,输电系统先后调整了10条35千伏线路,新架设35千伏港务甲线、港务乙线、黄白丙线、惜戈线、水沧乙线、水流甲线、水流乙线、水亢甲线、水亢乙线、白电线、水炼线、水枯线、白水线,共计13条93.5公里。随着青岛电网与山东电网联结及黄岛电厂的建成,结束了1980年以前由南向北送电的状况。
  1985年底有35千伏输电线路38条,计318.6公里。1987年底有35千伏输电线路39条,总长324.7公里,其中电缆19.4公里。截至1990年底,共有35千伏输电线路44条、总长352.4公里,其中电缆线路11条、长20.8公里。
  110千伏输电网 青岛第一条110千伏线路是黄胶线(黄埠至胶县),原称白胶线(白沙河至胶县),建成于1953年4月25日。原设计66千伏,实际运行电压为20千伏。1959年升压为35千伏,1968年又升压为66千伏。1971年4月13日,全线经改造后又升压为110千伏运行。1975年2月220千伏黄埠变电站建成后,由白沙河变电站改接到黄埠变电站送电,线路名称由白胶线改称为黄胶线,全长51.7公里,有水泥电杆327棵,导线截面为LGJ—150、LGJ—75、TJ—70,其中156号杆出支线一条,供马哥庄变电站,线路长度6.30公里,导线截面为LGJ—150,1984年6月投入运行。
  1967年为向胶南县供电,建成从胶县变电站至胶南王台的胶台线。线路按110千伏设计,1968年12月以35千伏供电。1974年,110千伏王台变电站建成后,即以110千伏送电,全线长度为23.4公里,有水泥杆129棵,导线截面为LGJ—150。
  1975年220千伏黄埠变电站建成后,青岛开始由鲁中电网供应部分电量,继而由黄岛电厂向青岛送电。因此,青岛电源大量由北部而来。但由于客观条件所限,220千伏输电线路暂不能向南延伸。为了经济合理地向沧口和沧口以南地区送电,将沧口变电站升压为110千伏,并于1978年9月建成110千伏黄沧甲线,1979年9月又建成110千伏黄沧乙线。黄沧甲线全线长度为10.8公里,水泥杆57棵,导线截面为LGJ—240;黄沧乙线全线长度为13.4公里,水泥杆70棵,导线截面为LGJ—150、LGJ—240,并有支线一条,供青岛钢厂用电。
  1978年9月建成110千伏黄化线,其中有一条支线供青岛钢厂用电,全线长度为10.9公里,水泥杆60棵,导线截面为LGJ—150、LGJ—240。1980年4月建成台岛线,由黄岛发电厂至王台变电站。该线既可向胶南、胶县供电,也可以通过110千伏线路向青岛供电,全线长度23.4公里,水泥杆112棵,铁塔5座,导线截面为LGJ—150。1986年12月建成黄胶线,该线从黄埠变电站出线至胶州站,全长51.7公里,水泥杆305棵,导线截面为LGJ—240。1988年5月,黄马线建成运行,由黄埠变电站至马哥庄变电站,线路长28.2公里,水泥杆168棵,导线采用LGJ—240。截至1990年底,青岛有110千伏输电线路7条,全长166.1公里。
  220千伏输电网 1975年4月13日,黄埠变电站投入运行的同时,青岛第一条220千伏坊青线投入运行。全线长140.7公里,共有水泥杆429棵,铁塔6座,导线截面为LGJQ—300。坊青线的建成,实现了青岛电网与山东电网联网,结束了青岛孤立电网的历史,也缓解了青岛地区电力紧张的局面。
  1980年9月4日,黄岛发电厂投产发电。为把黄岛电厂的电力送至青岛,于1980年8月建成青岛第二条220千伏岛黄线(黄岛电厂至黄埠变电站),全线长度81.8公里,共有水泥杆242棵,铁塔21座,导线截面为LGJQF—400。
  1980年12月7日,为了平衡青岛南北部负荷,建成青岛第三条220千伏输电线黄水甲线(黄埠变电站至水清沟变电站),全线长度23.4公里,有水泥杆52棵,铁塔16座,导线截面为LGJQ—400和LGJQF—400。
  1989年10月,潍平线路架设成功并投运。该线由潍坊220千伏贾庄站至平度变电站,全长52.4公里,导线截面为LGJQF2—400,共有杆塔157基。同年12月,岛黄线开始运行,由黄岛电厂至南京路站,线路全长96.3公里,回路长114.4公里,有杆塔316基,导线采用LGJQF2—300×2。当月,南水线投入运行,该线路由南京路站至水清沟站,全长15.9公里,有杆塔55基,导线采用LGJQ—400。
  1990年10月,平水线开始运行。该线路由平度变电站至水清沟站,全长66.0公里,回路长70.0公里,共有杆塔199基,导线截面为LGJQ—400。当月底,岛胶线、胶虎线、黄虎线同时投入运行。岛胶线由黄岛发电厂至胶州站,全长44.4公里,有杆塔139基,导线为LGJQF2—300×2;胶虎线由胶州站至虎山站,全长49.3公里,回路长57.5公里,有杆塔184基,导线为LGJQF2—400;黄虎线由虎山站至黄埠站,线路全长10.5公里,有杆塔37基,导线LGJQF2—400。1990年底,青岛共有220千伏输电线路10条,总长度为566.8公里。
  至1990年末,全市有220千伏变电站6个,变压器9台,111万千伏安,均为局属;110千伏变电站15个,变压器26台,61.3万千伏安,其中局属变电站6个,变压器11台,28.05万千伏安;35千伏变电站166个,变压器323台,121.632万千伏安,其中局属变电站12个,变压器22台,37.61万千伏安。220千伏线路566.8公里,局属;110千伏线路459.1公里,其中局属166.1公里;35千伏线路1431.4公里,其中局属352.4公里。1990年统调电网最高负荷64.3万千瓦,年供电量36.47亿千瓦时,售电量34.972亿千瓦时,线损率4.83%,销售收入4.148亿元,销售税金4475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38124元/人,固定资产原值2.844亿元。供电范围包括市区和崂山、即墨、胶州、胶南、平度等县(市)、区。

TOP

第三篇 供  电  
第一章 电  网

第二节 配电网与低压网


  配电网 建国前青岛配电系统的高压为3.3千伏、三相三线制,并有昼夜供电和晚间供电(两线)两类,线路密集于市区之内。郊区供电,东至湛山、浮山所、田家村,北沿四流路至沧口、李村,最远到城阳、即墨,西、南则尽于海,其间东约8公里,南北约50公里。3.3千伏线路长度213.156公里,其中架空线路为176.538公里,电力电缆为36.618公里。在青岛市区,特别是市南、市北一带高压配电线广泛采用地下电缆,配电变压器装置在人行道的封闭式铁塔内或架空铁塔平台上;在市内中山路用电量较大而集中的区域,设有中山路、德县路两个地下配电所,高压为3.3千伏、低压为110伏。
  建国后,随着用电量的增加和配电范围的扩大,原有的供电形式已不能适应用电的需要。特别是1958年以后,市郊工农业用电的迅速增长,3.3千伏配电系统已不适应较远距离的供电要求,加上设备陈旧、绝缘老化、电压质量很差。为了保证供电质量,从1958年开始将3.3千伏配电系统升压至10千伏供电。1959年将北部地区基本改造完毕,南部地区建起四方抚顺路变电站。至1966年,青岛地区3.3千伏配电系统全部升压为10千伏供电(第二发电厂直配线和青岛发电厂至国棉三厂直配线除外,但不久也拆除停用)。随着升压工程的进行,对原有陈旧的配电装置也进行了更新改造,淘汰了夜电高压线,取消了中山路、德县路两个配电所。同时更新了青岛地区配电系统的设备,合理地布置了供电区域,为后来安全、经济供电和扩大供电范围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青岛地区配电系统逐年扩大,至1986年12月底,全市共有10千伏配电线路7641.2公里,市区886.0公里;配电变压器9323台,总容量80.1万千伏安,其中市区2320台、15.44万千伏安。
  1990年,全市配电线路增至8693.7公里,其中市区1015.8公里;共有配电变压器11030台,总容量113.94万千伏安,其中市区1532台、24.21万千伏安。
  低压网 建国前,青岛低压网络是220伏和110伏低压动力和照明用电。1949年全市有低压线396.789公里,其中电缆14.10公里;配电容量为4.44万千伏安,配电变压器大部分为日制小容量单相变压器,装置地点分散,供电半径小。
  建国后,随着低压负荷的增加,供电方式已不适应用电需要。从1958年起,在对配电系统进行改造的同时,也改造了低压网络,低压供电电压由原来的220伏和110伏改为三相四线制,动力为380伏、照明为220伏。并将配电变压器进行了调整合并,安装容量相应加大,线路装置也相应简化。1966年,在高压配电网络全部改造完成的同时,也完成了低压网络的改造。
  随着低压用电量的增加,低压线的长度和配电容量也相应增大。至1985年底,配电容量为12.67万千伏安,低压线延布长度1500多公里。
  截至1990年,全市配电容量为113.94万千伏安,低压线路增至13359.5公里,其中市区配电变压器1532台24.21万千伏安,低压线路2099.1公里。

TOP

第三篇 供  电  
第二章 变电站

第一节 35千伏变电站


  大港变电站 其前身为台西变电所,始建于1936年。1965年,为适应供电需要,而台西变电所又无法扩建,在大港纬四路新建35千伏大港变电站。该站初建时,主变压器为三相15000千伏安1台,1967年又增加三相17500千伏安1台。1982年将15000千伏安主变压器更换为20000千伏安,1983年5月将17500千伏安主变压器更换为20000千伏安。1号、2号主变压器分别于1988年10月、6月更新,容量未变。1990年,全站总容量为40000千伏安。有35千伏进线3条,10千伏配电线8条,主要供电范围为市南、市北区。
  台东变电站 建于1922年3月,位于辽宁路、峄县路口。其后经过多次改建,在原变电站北侧新建台东变电站。新站于1987年10月28日建成投入运行,主变压器为20000千伏安2台,总容量为40000千伏安;有35千伏进线2条、10千伏出线7条,供电范围为四方、台东、市北、市南部分地区。新站建成投产后,原台东变电站停用拆除。至1990年底,该站主变压器容量仍为40000千伏安。
  四方变电站 曾称第四变电站。位于四方区抚顺路,1960年建成。初建时装有三相5600千伏安主变压器1台,同年底又增加三相3200千伏安主变压器1台。1964年将3200千伏安主变压器更换为三相5600千伏安。1966年7月和1968年11月,先后将2台5600千伏安变压器更换为10000千伏安。1975年10月3日和1976年2月2日,又将2台10000千伏安变压器更换为15000千伏安。1983年,将1号主变压器更换为17500千伏安。1985年5月30日,又将2号主变压器由15000千伏安更换为20000千伏安。1986年12月11日又将2号主变压器换为15000千伏安。至1990年,该站总容量为32500千伏安,有35千伏进线2条,10千伏配电出线5条。主要供电范围为四方区一带。
  亢家庄变电站 1983年4月7日建成投入运行,投产时主变压器为三相20000千伏安1台。1985年12月31日,又增装三相20000千伏安变压器1台。1987年6月,更换1号主变压器,容量未变。至1990年,主变压器总容量为40000千伏安,35千伏进线2条,10千伏配电出线5条。主要供电范围为台东区东部及浮山所一带。
  四流路变电站 曾称第五变电站,建成于1954年。初为20千伏变电站,1958年升压为35千伏运行。初建时,该站装设单相2000千伏安变压器3台,并有备用变压器1台。后期由于负荷增加及配合系统升压,于1958年5月进行扩建,新装三相10000千伏安主变压器1台,原3台单相2000千伏安变压器停用。1964年又增装三相15000千伏安主变压器1台。1978年1月和1979年4月、1986年9月和1989年6月又相继更换过四次主变压器,但容量未变。1990年该站总容量为25000千伏安,有35千伏进线2条,10千伏配电出线6条。主要供电范围为水清沟地区。
  北岭变电站 位于四方区北岭,建成于1978年11月29日。初建时内装三相20000千伏安变压器1台。1979年5月,新装三相20000千伏安主变压器1台。1987年12月和1988年4月,更换1号、2号主变压器,容量未变。1990年该站总容量为40000千伏安,有35千伏进线2条、10千伏配电出线5条。主要供电范围为四方、北岭一带。
  白沙河变电站 曾称第七变电站。1955年11月由原白沙河变电所新建白沙河变电站。将自来水厂的3台单相350千伏安变压器安装在该站内,向流亭机场供电,并将20千伏白胶线由原来的T接改为由站内控制后再供出。
  1958年4月,该站新装三相7500千伏安主变压器1台,原3台单相350千伏安变压器停用。1960年7月,该站新装三相7500千伏安变压器1台。1968年,白胶线由35千伏升压66千伏运行,在该站装3台单相5000千伏安变压器1组,作为升压变压器,变压比为66/35千伏。1971年4月,白胶线由66千伏升压为110千伏。在该站新装三相15000千伏安有载调压变压器1组,作升压之用,变压比为110/35/10千伏,原3台单相5000千伏安变压器拆除。1972年4月27日,再装15000千伏安三相有载调压升压变压器1台,供白胶线用,变压比为110/35/10千伏。1975年4月,220千伏黄埠变电站建成投入运行后,白胶线改为黄胶线,由黄埠变电站向胶县供电。白沙河变电站2台15000千伏安升压变压器停用。1980年4月和1981年10月,又相继以2台三相10000千伏安变压器替换原2台7500千伏安变压器。1990年9月,2台10000千伏安变压器分别更换为20000千伏安。该站有35千伏进线3条,出线1条,有10千伏出线7条。主要供电范围为楼山后及流亭一带。
  惜福镇变电站 曾称第十四变电站,建于1969年12月。装有三相1000千伏安变压器1台,后因经常超负荷,于1973年更换为三相3200千伏安;1977年10月,更换为7500千伏安。1990年,该站容量为7500千伏安,有35千伏进线和出线各1条,有10千伏出线4条。供电范围为惜福镇、夏庄镇一带。
  沙子口变电站 为了缓和沙子口一带电力供应紧张局面,解决原枯桃变电站超负荷的矛盾,1978年建成沙子口变电站。1978年4月和1982年8月相继安装三相3200千伏安和7500千伏安主变压器各1台。1983年6月,以7500千伏安变压器更换3200千伏安变压器。1990年该站总容量为15000千伏安,有35千伏进线2条,10千伏出线4条。供电范围为沙子口镇、北宅一带。
  王哥庄变电站 位于崂山县王哥庄镇,建成于1982年1月26日。该站安装三相5600千伏安主变压器1台,有35千伏进线1条,10千伏出线4条。供电范围为王哥庄镇一带。1988年将5600千伏安变压器更换为7500千伏安1台,总容量为7500千伏安。
  薛家岛变电站 建成于1984年6月20日,内装三相3200千伏安主变压器1台。1987年3月31日,主变压器更换为7500千伏安。1989年8月23日将主变压器更换为10000千伏安,运行至1990年7月又更换为原来的7500千伏安。该站有35千伏进线1条,10千伏出线5条。供电范围为薛家岛一带。
  李村变电站 1987年3月19日建成投入运行。时有主变压器1台,容量为20000千伏安;35千伏进线1条,10千伏出线5条,供电范围为大村、京口、书院、下河一带。1990年4月又安装20000千伏安变压器1台,35千伏进线增加1条,10千伏出线增加3条,总容量为40000千伏安。

TOP

第三篇 供  电  
第二章 变电站

第二节 110千伏变电站


  沧口变电站 曾称第六变电站。建于1957年,是当时主要向青岛南、北部输电的中枢开关站,曾称沧口开关站。初建时内装20千伏三相7500千伏安主变压器1台,1958年10月升压为35千伏运行。1962年9月,增装三相3200千伏安变压器1台。1968年9月,将3200千伏安变压器更换为7500千伏安变压器。
  1975年220千伏黄埠变电站建成后,青岛开始由黄岛发电厂送电,电源大量由北部而来。但220千伏输电系统尚未向南延伸,黄埠变电站又距沧口负荷中心13公里。为了经济合理地向沧口及沧口以南地区输送电力,将该站升压为110千伏,由黄埠变电站出2条110千伏输电线供该站。
  1978年7月,该站安装了第一台三相31500千伏安主变压器,变压比为110/35/10千伏,原有2台35千伏主变压器停用。1982年5月,安装了第二台三相31500千伏安主变压器,变压比为110/35/10千伏。至1990年,该站总容量为63000千伏安,110千伏进线2条,35千伏出线8条,10千伏出线6条。供电范围为沧口、李村一带。
  马哥庄变电站 由于原35千伏马哥庄变电站(也称小荒变电站)建筑有缺陷,为了安全用电需要,1983年在马哥庄镇下马村新建110千伏马哥庄变电站,于1984年6月28日建成投入运行。该站有31500千伏安主变压器1台,变压比为110/35/10千伏。110千伏进线1条,35千伏出线1条,10千伏出线6条。供电范围为马哥庄、红岛、盐场。1985年5月,新安装16000千伏安变压器1台。1988年5月,该台主变压器增容至31500千伏安。1990年,该站总容量63000千伏安,110千伏进线增至2条,35千伏出线增至4条。
  城里变电站 曾称第十一变电站,始建于1966年。当时因胶县用电量的增长,原胶县(机场)变电站已不能适应用电需要,于是在胶县火车站附近建了该站。1968年11月,白胶线由35千伏升压为66千伏,变电站同时投入运行,主变压器容量为7500千伏安,变压比为66/35/10千伏。1971年4月,白胶线由66千伏升压为110千伏运行,该站新装三相15000千伏安主变压器1台,变压比为110/35/10千伏;原7500千伏安变压器更换为15000千伏安,称2号主变压器。1985年11月6日,将1号主变压器更换为31500千伏安。该站总容量为46500千伏安,有110千伏进线和出线各1条,35千伏出线和10千伏出线各5条。供电范围为胶州地区。
  王台变电站 1973年始建于胶南县王台公社,1975年1月8日正式投入运行。初建时,该站安装三相15000千伏安主变压器1台,变压比为110/35/10千伏。1983年4月15日又增装三相15000千伏安主变压器1台,变压比为110/35/10千伏。至1990年,该站总容量为30000千伏安,有110千伏进线2条,110千伏出线1条,35千伏出线2条,10千伏进线2条,10千伏出线6条。供电范围为胶南、王台。
  城阳变电站 始建于1959年10月,内装三相3200千伏安主变压器1台,以35千伏运行。1988年12月底,在原址新建该站,由35千伏改为110千伏运行。站内安装31500千伏安变压器1台,110千伏进线一条,35千伏出线2条,10千伏出线8条。供电范围为城阳、南泉一带。
  辛安变电站 位于黄岛区辛安镇,1986年6月28日建成投入运行。主变压器1台,容量为15000千伏安;35千伏进线2条,10千伏出线6条。供电范围为辛安、黄岛。1990年,该站升压为110千伏。同年6月,新安装31500千伏安变压器1台,变压比为110/35/10.5千伏,110千伏进线增至2条,35千伏出线增至4条,总容量为46500千伏安。

TOP

第三篇 供  电  
第二章 变电站

第三节 220千伏变电站


  黄埠变电站 1975年2月建成,4月13日正式投入运行,位于崂山县西黄埠村西南,占地13000平方米。是青岛市第一个由220千伏降压为110千伏和35千伏的枢纽变电站。220千伏、110千伏均为室外装置,35千伏为室内装置。初建时,装有90000千伏安主变压器1台,变压比为220/110/35千伏,称1号主变压器。1977年1月6日又安装120000千伏安主变压器1台,变压比仍为220/110/35千伏,称2号主变压器。
  1977年3月6日和1978年7月25日,先后安装25000千伏安调相机各一台,并装有31500千伏安调相变压器2台。1985年7月将1号主变压器90000千伏安更换为120000千伏安。该站总容量为240000千伏安,有220千伏进线2条,220千伏出线1条,110千伏出线5条,35千伏出线7条。1990年10月,220千伏进出线各为2条,110千伏出线6条,35千伏出线7条,总容量(包括调相机)为303000千伏安。
  水清沟变电站 位于青岛市小水清沟村东北。为平衡南北负荷而建,1980年12月7日投入运行。初建时装三相90000千伏安主变压器1台,变压比为220/35千伏,称1号主变压器。1988年2月,安装2号主变压器,容量为120000千伏安,变压比为220/35千伏。1989年10月,更换1号主变压器,容量为120000千伏安。1990年,该站容量为240000千伏安,有220千伏进线3条,35千伏出线15条。
  平度变电站 位于平度市南村镇,1989年10月建成投产,安装三相90000千伏安变压器1台,变压比为220/110/35千伏,220千伏进线2条,110千伏出线4条,35千伏出线3条。
  南京路变电站 位于青岛市市南区长江路,1989年12月建成投产,安装150000千伏安变压器1台,变压比为220/35/10千伏,220千伏进、出线各1条,35千伏出线6条,10千伏出线10条。
  虎山变电站 位于青岛市沧口区文昌阁村,1990年10月建成投产,安装120000千伏安变压器1台,变压比为220/110/35千伏,220千伏进线2条,110千伏出线2条,35千伏出线8条。
  胶州变电站 位于胶州市东郊,1990年10月建成投产。该站安装120000千伏安变压器1台,变压比为220/110/35千伏,220千伏进线2条,110千伏出线5条,35千伏出线6条。

TOP

第三篇 供  电  
第二章 变电站

第四节 其他变电站(所)


  建国后,青岛电业局停用及移交其他单位管理的变电站(所)共15座。
  台西变电所 曾称第一变电站,位于青岛市广州路3号,原为德、日侵占时期青岛电灯厂、青岛发电所升压站。1936年改建成降压变电站,装有单相1875千伏安变压器4台,其中1台为备用,电压为20/3.3千伏。南京国民Gov接管青岛电厂后,于1947年12月增装单相700千伏安变压器4台,其中1台为备用,电压为20/3.3千伏。1959年,为适应电力负荷增长和配合系统改压,由20千伏升压至35千伏,并装单相2000千伏安变压器4台,其中1台备用,1960年投入运行,后将4台单相700千伏安变压器拆除。1965年10月大港变电站建成投产后,该站取消。
  国棉一厂变电站 曾称第三变电站,建于1941年10月,内设单相2000千伏安变压器3台,电压为20/3.3千伏。1958年为配合系统升压,该站改为第二发电厂升压站。
  四方小村庄变电站 曾称第四变电站,建于1941年12月。当时为20千伏线路控制所,1947年12月改称变电所,并装三相1000千伏安变压器1台,电压为20/3.3千伏。1951年7月1日在原址新建变电室,内装单相1500千伏安变压器4台,其中1台备用,电压为20/3.3千伏。该变电室投入运行后,原三相1000千伏安变压器停用。1960年因负荷激增,而小村庄变电站地处交通要道无法再扩建,当年在抚顺路新建四方变电站后,该站拆除。
  沧口变电站(老站) 曾称第六变电站,位于沧口永安路1号(现线路二工区院内),始建于1936年5月,内装单相1875千伏安变压器4台,其中有1台备用,电压为20/3.3千伏。1957年沧口变电站建成后,该站拆除。
  白沙河(水源地)变电所 该所建于1931年10月,内装单相150千伏安变压器3台。1938年又装单相350千伏安变压器3台,电压为20/3.3千伏。1955年该所划归青岛自来水厂。
  胶县(飞机场)变电所 曾称第九变电站,建于1952年,地址在胶县飞机场场区内,内装单相270千伏安变压器3台。站内设备属青岛电业局所有,站房属飞机场所有。1960年装三相1000千伏安变压器1台,1962年再装三相1000千伏安变压器1台。1971年4月胶县新变电站建成后,该站移交给胶县飞机场管辖。
  高密变电站 曾称第十变电站,建于1953年。内装单相150千伏安变压器3台,另有备用变压器1台;电压为20/3.3千伏。1958年10月胶高线升压为35千伏运行,该站新装三相1000千伏安变压器1台,原单相150千伏安变压器停用。1968年10月,将1000千伏安变压器更换为三相3200千伏安;1970年11月再次更换为三相5600千伏安。1980年2月1日,该站随行政区域变动划归昌潍地区电业局管辖。
  马哥庄(小荒)变电站 曾称第十二变电站。最初是青岛市盐务局于1960年建成的专用变电站,称小荒变电站。建成时装有容量为三相3200千伏安和三相1000千伏安主变压器各1台。1970年划归青岛电业局管辖。1973年8月,以三相5600千伏安变压器替换3200千伏安变压器,后更换为三相7500千伏安变压器,原1000千伏安变压器作为备用。1983年马哥庄新变电站建成后,该站停用。
  枯桃变电站 曾称第十三变电站,建于1969年12月,内装三相1800千伏安变压器1台,电压为35/10千伏。1978年4月沙子口变电站建成投入运行后,该站拆除。
  李村(水源地)变电所 建于1921年9月,内装单相150千伏安变压器3台,另有1台备用,电压为20/3.3千伏。1931年9月,加装单相350千伏安变压器3台,电压为20/3.3千伏,另有1台备用。1936年5月沧口变电所建成后,3台单相150千伏安变压器停用。1954年四流路变电站建成后,该所划归青岛自来水厂管辖。
  黄埠(水源地)变电所 曾称第八变电站,建于1942年3月,内装单相350千伏安变压器3台,电压20/3.3千伏。1955年划归青岛自来水厂管辖。
  国棉六厂变电所 建于1945年5月,内装三相6000千伏安变压器1台,其配电设施全为中纺六厂所有。建国初期,由于国棉六厂实际用电3600千伏安,故于1951年11月利用青岛纺织分局闲置的4台单相1200千伏安变压器替换原三相6000千伏安变压器,其中1台备用,全部设备重新装设,于1952年1月21日送电。1958年8月该所改为青岛第四发电厂升压站。
  华新纱厂变电所 建于1946年12月,内装单相700千伏安变压器3台。1950年,因华新纱厂拆除1875千瓦发电机组,原变电所扩大,重划归该厂管理。
  黄岛变电站 建于1976年8月,内装3相3200千伏安变压器1台,有35千伏进线1条,10千伏出线2条。1986年6月,110千伏辛安变电站建成后,该站停用拆除。
  台东变电站 曾称第二变电站。始建于1922年3月,位于辽宁路、峄县路口。当时为20千伏变电站,变压器容量为单相350千伏安3台。1929年5月进行扩建,变压器容量为单相350千伏安6台。1933年第二次扩建后,变压器容量为单相350千伏安变压器9台。1940年变电站容量又增大到单相700千伏安9台。台东变电站历经改造,但变压器都在室内。1940年起,日本人在变电站室外安装三相6000千伏安主变压器2台,后期实际运行1台。
  建国后,1952年5月5日起对该站配电室进行了全面改装,于同年11月2日竣工,并将另一台6000千伏安主变压器投入运行。1959年国棉六厂变电站的1台三相6000千伏安主变压器移至该站,时该站总容量为18000千伏安,电压由20千伏升压为35千伏运行。
  1968年底,新装三相10000千伏安主变压器1台。1969年6月9日投入运行后,原3台6000千伏安变压器停用。1975年7月1日又新装三相10000千伏安主变压器1台,此时该站总容量为20000千伏安。
  1985年底,该站有35千伏进线2条,10千伏配电线出线5条。主要供电范围为台东区、市南区一部分。1987年10月28日,该站停用拆除。

TOP

第三篇 供  电  
第三章 供电运行与检修

第一节 供电运行


  建国前,在日本第二次侵占时期,变电站员工既是运行值班人,停电检修时也是检修人。当时值班制度是两班制,每班12小时。线路运行巡视设台东和沧口两个点,线路巡视人员兼负急修工作。南京国民Gov行政院资源委员会接管后,各变电站增加运行值班1人,实行轮休制。
  建国后,青岛电业局从1951年起贯彻了“安全第一”方针,制定和实施安全作业规程、运行操作规程、检修工艺规程等三大规程,检修、安全工作有章可循。1956年,青岛电业局优秀巡线工王希山创造了先进巡线法。在变电运行方面,沧口变电站于1956年取得了安全运行2900天的出色成绩,被电力工业部命名为“青年变电站”,站长郭步仁出席了全国青年建设初级阶段积极分子代表大会。1958年“大跃进”以后,由于供电设备长期超负荷运行,造成设备缺陷多,事故率上升。1961年以后的三年调整期间,重点实施运行人员岗位责任制,安全运行情况大为好转,并涌现出优秀巡线工黄佳诚,总结推广黄佳诚巡线法。“文化大革命”期间,各种规章制度被冲击、破坏,“安全第一”的方针遭到批判,正常的生产秩序被打乱,供电运行水平降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供电生产秩序逐步正常。1988年,结合企业全面整顿,建立健全了各种规章制度。
  变电运行工作 50年代变电运行、线路运行与检修均由供电科或供电工区管理。1957~1958年变电运行、线路运行和检修分开,设立变电工区、线路工区、修试所、修验场等二级机构,变电工区专门负责变电站运行,至1990年。
  1990年青岛地区有220千伏变电站6座,110千伏变电站6座,35千伏变电站12座。其主管车间是变电工区。各变电站设有站长1人和运行值班6人、8人、10余人不等,站长负责变电站的全面运行与管理工作。
  变电站的运行工作主要有:(一)主要设备的运行符合标准,如主变压器运行标准、电容器运行标准、蓄电池运行标准、消弧器运行标准等。(二)巡视检查主要是对变电站的仪表和所有运行设备进行正常的巡视,运行中的仪表每日9∶00、12∶00、15∶00、20∶00各记录一次,每月5、15、25日1∶00—24∶00记录典型负荷,并向调度所报送全天运行日志。220千伏变电站运行每小时记录一次,每月1、5、25日对设备运行正常巡视。此外,还有定期夜间熄灯检查,在大风、雷雨前的特别检查,大修后的专门巡视检查等等。(三)倒闸工作的管辖,调度操作命令的接受和汇报,操作票以及有关设备的操作等。(四)正常的运行定期维护,包括交接班的规定和日常维护,如清扫控制盘面、配电盘背面、蓄电池的日常维护、测量直流系统和交流照明系统绝缘电阻,避雷器的投入与脱离,瓦斯继电器的清扫等等。(五)对各种设备发生异常及事故处理,平时的培训和反事故演习、技术问答、现场考问、事故预想等。
  变电站值班制度 解放初期为两班制,1950年改为三班制,1956年后逐步改为24小时制,较远的变电站改为48小时、96小时制,夜间可以休息。1960年前后,曾对大港、台东、四方、四流路等变电站试行过无人值班(即集中值班),当时值班人员集中在大港变电站。但由于三遥技术(遥控、遥测、遥讯)不过关,不久名存实亡,又恢复了原值班制度。220千伏变电站属枢纽站,其值班制度为24小时监盘制。
  1990年起,青岛电业局加强变电值班管理,在各等级变电站设值班长和正值班员。220千伏变电站分三值运行,设正值班3人,负责3个班的运行及管理;110千伏、35千伏变电站分两值运行。各值设正值班员1人,负责当班的运行操作、管理、倒闸操作及事故处理工作。
  供电线路运行 从1985年起青岛电业局供电线路的管理体制是块块管理,下设第一线路工区、第二线路工区、崂山供电局和黄岛供电局。
  供电线路的运行管理主要是:(一)线路的防护。主要是采取切实措施防止外力破坏,如土石方爆破、开挖建筑工程、树木等对电力线路造成的破坏。(二)供电线路的巡视与检查。分为定期巡视、特殊巡视、夜间巡视、故障性巡视和登杆巡视。定期巡视,10千伏~220千伏线路每月一次,低压线路每半年一次;特殊巡视,主要在气候剧烈变化或发生自然灾害,线路超过负荷和其他情况下的特殊巡视检查;夜间巡视,主要是为了检查导线联接处的发热情况或绝缘子的污秽放电情况;故障性巡视,主要是为了查明线路发生故障、接地、短路、跳闸的原因和故障点;登杆检查,主要是为了弥补地面巡视不足而对杆、塔上的部件的巡视检查。(三)线路设备运行状况符合标准。如在运行中发现了缺陷,凡是超过规定要求的主要缺陷应立即进行处理,一般性缺陷可以暂缓或结合停电检修时处理。(四)技术管理。因为供电线路设备分散在四面八方,要做到情况明,必须要有各种技术资料,如有关规程、技术资料、生产技术揭示图表、线路维护和检修技术记录、设备缺陷记录等等。
  建国后青岛电业局一直采用线路运行巡视负责制,即把线路设备巡视落实到人。由于电力电缆专业性较强,80年代以来至1990年主要采取运行、检修统一管理,具体由第一线路工区负责。配电变压器主管单位都设有专人负责运行和检修工作。

TOP

第三篇 供  电  
第三章 供电运行与检修

第二节 供电检修


  建国前,各变电所员工除了运行值班外,在停电检修时也干检修活,如检修工作量大,变电站的电气试验及主变压器的检修,则由修试场负责。
  建国后,由于接管的供电设备陈旧、绝缘老化、配件锈蚀严重,缺陷隐患甚多,运行中经常发生事故。青岛电业局贯彻“安全第一”方针,加强设备检修,推广了线路施工、变压器检修工艺流水作业法等。1952年3月16日,为解决清扫瓷瓶经常停电的困难,试验成功带电水冲瓷瓶。1954年,实现带电装拆避雷器。1956年,对20千伏和部分3.3千伏电力电缆进行了恢复性大修,对电缆的封端采用了封铅新工艺。
  1959年,青岛开始了带电作业检修工作,进行部分检修和故障抢修。到1965年,青岛地区20千伏输电系统全部由20千伏升压为35千伏,3.3千伏升压改造为10千伏运行,为检修工作奠定了基础。在检修工作中,革新能手于兴利试制成功轻型卷扬机、小绞磨等多种工具,改进线路的施工工艺,减轻了笨重的体力劳动。1977年全系统实现了220千伏线路等电位带电作业。
  检修项目 供电设备的检修有大修、小修和维修。大修项目主要指检修中的重大项目,如技术复杂、工作量大、耗用器材多、工期长、费用大的项目;小修主要是消除设备缺陷,清扫污秽设备,同时也可以结合进行一些大修项目;维修主要是一些零星修理,一般没有项目,只列材料等费用。重大工程一般列入改进工程,改进工程的费用和审批程序是:5万元以下的工程由青岛电业局自行审批;5万元以上项目报山东省电力工业局审批后方能进行,其费用由固定资产折旧费开支,另外电业局还有车辆、房屋、仪表、通讯、机械等大修、小修、维修项目,其开支与线路、变电设备的大修、小修、维修在同一费用中;大修包括设备的常修项目、不常修项目及特殊检修项目,其费用的金额按固定资产的1.9%提取,大修计划项目、材料、人工费用等提前半年编制上报山东省电力工业局审批;小修、维修费用由成本开支,小修、维修计划在开工前45天由各车间编报电业局审批。
  检修周期 10千伏~220千伏的送配电线路大修,每年一次;小修每半年一次;电力电缆的大修每年一次。主变压器大修期,根据运行情况和检修试验结果,一般不少于10年一次,新投产的主变压器运行5年左右一次,小修每年至少一次;调相机大修间隔时间,根据运行及试验情况由车间提出,电业局确定,一般2~4年大修一次,小修每年一次;110千伏及以上断路器检修周期一般为3年一次,对新安装的断路器在安装前进行解体检查,在投入运行1年后进行一次大修,小修一般每年一次。10千伏~35千伏断路器大修周期,新安装和增容改进后的断路器运行1年后进行大修,正常运行的少油断路器每2年大修一次,多油断路器每3年大修一次,小修一般每年一次,但操作次数过多、超过遮断故障次数可临时进行小修;35千伏及以上互感器大修周期,所有35千伏及以上非密封互感器投入运行后5年左右进行大修,以后根据测试和运行情况,一般不少于10年大修一次,1年小修一次;10千伏配电变压器每年小修一次。
  检修力量的组织与分工 建国以来线路检修由各主管车间负责自己管辖范围内设备的检修,如工程量大,各兄弟车间之间则相互支援,互相协作。变电检修工作从1955年起划归变电工区负责,继电保护工作1957年起划归变电工区,但变电站的主变压器的大、小修,110千伏以上电压、电流互感器、避雷器以及电气预防性试验、电气仪表的修校、35千伏电缆的试验、浸油设备的油务试验和油务处理等工作则由修试场负责。1990年起,变电一、二处设备、继电保护及自动装置、调相机等设备的大修、小修、预试、检验、维护等工作,均由变电工区负责管理与检修。随着电力事业的发展,供电设备的检修管理水平逐步健全和完善,设备的完好率有了很大提高,安全运行纪录不断创新。到1990年底,输电、变电主要设备完好率:一类设备调相机50000千伏,为100%;110千伏主变压器9台,其中一类7台,占77.8%;220千伏主变压器9台,其中一类设备7台,占77.8%;110千伏线路11条,其中一类设备8条,占81.8%;220千伏线路15条,其中一类设备15条,为100%。

TOP

第三篇 供  电  
第四章 农村供电

第一节 平度供电


  电力建设初期阶段 平度的电业始于1910年美国在平度城开办的怀阿医院的自备发电。1932年,由侯绣屏发起招股,在县城东门外创设明星电灯厂,设有40千瓦柴油发电机组1台(套),发电能力30千瓦。供电线路2公里,仅供官署及商业照明。
  1949年春,胶东行署所属第二面粉厂兴华油坊平度县榨油厂安装15千瓦柴油发电机组1台(套),开始供电。1951年,改建56千瓦汽油发电机组2台(套),发电能力110千瓦,低压配电线路5公里。平度县发电厂始建于1957年,属县工业局领导。安装135千瓦柴油发电机组1台(套),于1958年8月投运。1959~1969年,增置84千瓦发电机组1台(套),总装机容量303千瓦,实际发电能力270千瓦,3.3千伏线路10公里,主要对平度城区供电。
  1968年8月,平度县发电厂建成,同年秋,向城关公社8个生产队、1000余农户供电,多系照明,配电线路10公里。1969年3月,城关公社成立了第一个农电站,农电站工作人员5名,农电工30名。
  1968~1976年,店子、麻兰两座35千伏简易变电站先后建成并投运;装机容量分别是560千伏安和2400千伏安;10千伏线路221公里,400伏线路100公里。城关、蟠桃、青杨、蓼兰、中庄、白埠、门村、麻兰、洪山、王家站、李园、大泽山12处公社,108个生产队,426个小生产队,4050个农户用上了电。1975年,全县农业用电量78.4万千瓦时。
  潍坊电网供电阶段 1976~1989年,店子、麻兰、唐田、崮山、蓼兰、郭庄、龙山、三堤、明村、旧店、古岘、张戈庄、城北、亭口、仁兆、云山、南村、田庄、新河、大泽山等20处35千伏输变电工程先后竣工投运,35千伏线路257.5公里,变压器容量80700千伏安。
  1976年4月,建成潍坊至平度110千伏输变电工程,线路总长73.6公里。5月,平度城西110千伏变电站建成并一次投运成功,主变压器1台20000千伏安,配套设备191台。年供电量2633万千瓦时。同年5月9日,平度县电力工业局成立。局内设有政工股、生产技术股、供销财务股;局属单位有发电厂、线路器材厂、供电所,职工155人。
  1981年1月18日,平度县电力工业局改名为平度县电业公司,实行经理负责制。设有经理办公室、财务基建科、材料科、用电科、变电工区、农电工区。同年,城西110千伏变电站新上2号主变压器,总容量达到40000千伏安。1984年3月29日,城西110千伏变电站增容改造,将1号主变压器容量由20000千伏安更换为31500千伏安。12月,平度45处乡镇实现乡乡通电,用电村达到1112个,通电率为62.4%。1985年9~11月,为加强电网负荷调度,设计安装了大型调度模拟盘。次年5月电业公司微机远动工程开始施工,城西110千伏站、张戈庄站、店子站、蓼兰站、崮山站、麻兰站、田庄站、电厂、洪山站相继投入使用,提高了电力调度自动化管理水平。
  1986年4月1日,开始铺设公司至城西站2×50对电力通信工程,全长2×3公里,4月20日开通。投入使用后,20处变电站的电力载波与公司的调度总机、供电总机接口,同时,使10处变电站的远动信息与微机、屏幕显示、打印机、调度模拟盘组成较为完整的调度自动化管理系统。1988年3~6月,平度站至洪山站110千伏城洪线建成,全线长度29.3公里。10月25日,洪山110千伏变电站试运行,变压器容量31500千伏安。运行方式:由城西110千伏站经城洪线供洪山110千伏变电站,麻兰35千伏变电站由城西站供电改为洪山站供电。1989年5月4日,崔家集35千伏变电站建成投运。
  青岛电网供电阶段 1989年10月14日,平度220千伏变电站建成投运,电网由潍坊电网改为青岛电网供电。供电方式:平度站—洪山站—城西站,贾平线处于热备用状态。郭庄、南村、仁兆、张戈庄、古岘五条35千伏输电线路由城西、洪山两处110千伏变电站供电改为由平度220千伏变电站直供。12月7日,成立城关、唐田、田庄、明村、蓼兰、张戈庄、洪山、崔召八处供电所。
  1990年12月,公司还建成“计算机运行实时控制及多级管理网络系统”,其接口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公司档案管理通过国家一级验收;公司计量室晋升为国家计量三级。至1990年,全市拥用110千伏变电站2座,主变压器3台,容量为83000千伏安;35千伏变电站22处,变压器44台,容量为126450千伏安;10千伏变电器3416台,总容量286850千伏安;110千伏输电线路127.3公里,35千伏输电线路310.8公里;10千伏配电线路2573.1公里,400伏线路4795.5公里。年供电量达到33629.4万千瓦时,用电村达到1693个,通电率89.3%,用电户有29.9万户,农电工2574名。

TOP

第三篇 供  电  
第四章 农村供电

第二节 莱西供电


  1951年4月初,中共莱西县委、县Gov、公安局各出资1500元,建设15千瓦汽油发电机组一台(套)(机型为美国产K5型)。月底正式运行发电,供县委、县Gov及各私营买卖铺照明用电,并规定照明用灯泡不得超过20瓦。1952年8月,15千瓦发电机组搬迁合并归属于利民油厂。1958年,县委、县人委决定建设135马力柴油机配套75千瓦发电机组(机型为美国产KSPL型),年底发电。1965年,县人委决定由农机修配厂负责建设375马力蒸汽机配套240千瓦发电机组两台,发电设备安装调试竣工投产后,与农机修配厂分开,成立了发电厂。
  1969年,开始组建莱西供电所,筹建水集35千伏变电所和水集至莱阳20公里35千伏输电线路,主变压器容量为1800千伏安,1970年底投入运行。1971年水集变电所运行初期,全县有水集、望城两处乡镇用电,用电村10个,县城部分居民生活用电只限于照明。同年底,县革委会要求重新启动原发电厂240千瓦发电机组,但锅炉、蒸汽机停运日久,拆卸不全,无法再启动,因而又到大连渔轮厂、南京军区某部购置了船用和坦克用的500马力柴油机各一台,开开停停,直到1978年停止运行。
  1972~1975年末,全县增加了牛溪埠、韶存庄两处通电乡镇、三个用电村。1977年底,莱西望城发电厂投运。与发电厂建设的同时,水集变电所往北迁移1.5公里,改建为35千伏水集变电站,主变压器容量增至7600千伏安,与电厂同时投入运行。同年,莱西供电所开始筹建夏格庄35千伏变电站和水集至夏格庄35千伏输电线路,长度为19公里,主变压器容量为1800千伏安(从原水集变电所拆迁),于1978年8月投入运行。同年,对所有10千伏线路进行了改造,改两线一地运行为三线运行,减少了停电、断电事故的发生。1978年初开始筹建35千伏南岚变电站和水集至南岚、南岚至北墅35千伏输电线路34公里,于1980年5月投入运行。1976~1980年末,莱西共有35千伏变电站(包括电厂)4座,35千伏输电线路98公里,主变压器容量21400千伏安;通电乡镇9个,通电村109个;10千伏配电线路264公里,配电变压器224台,总容量为30100千伏安;用电量达到4357.3万千瓦时,其中:工业用电4065.9万千瓦时,农村用电21.3万千瓦时,居民生活用电45.3万千瓦时,全县人均用电量70.3千瓦时。
  1981年初,莱西开始筹建水集至招远道头110千伏输电线路45公里,并将水集35千伏变电站扩建为110千伏变电站,1982年元月正式投入运行,主变压器容量为20000千伏安。自水集110千伏变电站投入运行以后,莱西的电力开始有了较迅速的发展。1982年为解决青岛市供水水源问题,朴木35千伏变电站和夏格庄至朴木35千伏输电线路及10千伏供水专线工程同期投入施工,于1983年4月投入运行,供水工程同年11月全部投产。
  1981~1983年,先后投入运行了毛家埠、北墅、朴木、姜山四处35千伏变电站。10千伏配电线路比3年前增加376公里,配电变压器增加460台,容量增加了22695千伏安,通电村增加265个,全县22处乡镇全部通电,这是莱西电力发展最快的3年。1985年末,全县拥有110千伏变电站1座,主变容量为35000千伏安,35千伏变电站7座;10千伏配电线路849公里;配电变压器923台,总容量为81885千伏安;通电村597个,占全县总数的69.5%;年供电量11525万千瓦时,其中工业用电7907.9万千瓦时,农村通电达到10.8万户,全县人均电量达到172.8千瓦时。
  1986年,莱西开始望城发电厂二期工程建设,增装6000千瓦发电机组一台(套),1987年投入运行。年发电量达8640万千瓦时。1988年,莱西热电厂12月投入运行,同期架设供热管2公里,为十几个单位的生产和取暖供热。1990年末,莱西的电力已初具规模,拥有发电厂、热电厂各1座,年发电能力达1562.5万千瓦时;110千伏变电站1座,主变压器容量35000千伏安;35千伏变电站8座,主变压器容量29200千伏安;35千伏线路156公里;10千伏配电线路1118公里,配电变压器1318台,总容量12818千伏安;用电村790个,占全县总数的89.9%;用电户15.4万户,占总数的89.5%。全县用电量17780万千瓦时,其中工业用电11406万千瓦时,占总比例的64.2%;农村用电5017万千瓦时,占总比例的28.2%,其中生活用电1985万千瓦时,乡镇工业用电1259万千瓦时;全市人均电量225.6千瓦时。

TOP

第三篇 供  电  
第四章 农村供电

第三节 即墨供电


  电力建设初级阶段 即墨电业始于1938年2月,当时侵占即墨城的日本军队架设了一条由青岛白沙河变电所至即墨城3.3千伏供电线路,全长15公里。在即墨城里十字街装有1台容量为50千伏安的配电变压器,低压配电线路仅限在即墨城,主要是为日伪Gov机关用电照明。后来一些商栈、店铺也用上了照明电。
  1949年,驻县城的大华铁工厂附设发电车间,安装1台(套)美国产30千瓦柴油发电机组,发电、供电的电压均为220伏,年发电量为0.46万千瓦时,主要供本厂及驻即墨城里部队、机关照明。1950年10月驻即墨城的人民解放军某部接管大华铁工厂的发电设备,成立建设发电厂,实行独立生产经营,有军工7人。是年,架设低压线路1公里,照明用户扩大至150个,年发电量为2.602万千瓦时。1951年11月,安装1台(套)美国海克利斯50千瓦柴油发电机组,是年共发电3.59万千瓦时。1952年4月,人民解放军某部将建设发电厂移交山东省工业厅辖属的胶州专区实业公司,厂名改称胶州专区实业公司建设发电厂,转为地方国营企业。11月又增装了2台日本产50千伏安的升压变压器,同时将低压线路改造为3.3千伏高压送电线路,并相应增装了6台容量为3.4千伏安的配电变压器。用户发展到200个,年发电量为2.369万千瓦时。1953年8月,建设发电厂又由胶县益民发电厂调来1台(套)美国产凯特匹拉50千瓦柴油发电机组,发电能力达到100千瓦,年发电量为3.709万千瓦时。1954年2月,胶州专区实业公司建设发电厂更名为山东即墨发电厂。1956年1月,山东省工业厅从青岛电业局调拨给即墨1台(套)美国凯特匹拉50千瓦柴油发电机组,发电能力达到150千瓦。3月10日,即墨发电厂划归莱阳专区实业公司领导。8月发电厂开始给即墨大华铁工厂送动力电,同时照明电改为常备电。是年发电量达9.77万千瓦时,其中工业用电1.7万千瓦时,占总用电量的17.3%;生活照明用电8.1万千瓦时,占总用电量的82.7%。
  电网建设初级阶段 1958年8月,即墨发电厂更名为即墨变电所。次年,又更名为即墨供电所。1958年,开始筹建由青岛白沙河变电所至即墨的35千伏输变电工程。1959年1月20日19时,35千伏白即线和35千伏即墨变电站投入运行,主变压器容量为1×1000千伏安,10千伏出线2条。5月2日即墨变电站主变压器更换容量为1×3200千伏安。次年10月,35千伏即墨变电站主控室投入使用,10千伏出线共有即城线、马山线、即温线、韩村线、横河线、化肥线6条,年总供电量为136.2万千瓦时。
  1962年,即墨县用户取消包灯包费制,全部改用电度表计算。至1966年末,全县共有7处公社46个大队全部建起了水利电灌站,共安装配电变压器22台,总容量为1540千伏安,装电机56台,总容量为4630.8千瓦,全县电灌面积达到22098亩。
  1966年先后在城关、段村、留村、鳌山4处用电比较集中的公社设立了农电站,将全县业务范围和农村电力线路划为5个片进行管理。1967年8月22日,35千伏店集线和店集变电站建成投入运行,主变压器容量为1×1800千伏安,同时,原即墨变电站改称即城变电站。1970年5月1日,35千伏化肥厂变电站建成投入运行,主变压器容量为1×1800千伏安。10月1日,35千伏长直变电站建成投入运行,主变压器容量为1×1800千伏安。同年,城关、段村、留村、鳌山四处公社农电站撤销。
  1975年2月,220千伏坊青线和220千伏黄埠变电站建成投入运行。青岛电网供即墨县的35千伏白即线也改由220千伏黄埠站出线,并改名为黄即线(仍为35千伏,全长18.45公里)。1976年1月,35千伏即城变电站又增装主变压器1台,容量为3200千伏安。到1976年末,全县共有35千伏变电站4座(含化肥厂变电站),主变压器容量为4台总容量8600千伏安,配电变压器达到305台,总容量为29500千伏安;高、低压线路总长度达到1025.63公里,其中35千伏输电线路为42.63公里(不含35千伏黄即线),10千伏配电线路370.5公里,低压配电线路586公里。年供电量达5439万千瓦时,全县总用电量达到5100.2万千瓦时。其中工业用电量3796.3万千瓦时,占总用电量的74.4%;市政生活用电量为259.6万千瓦时,占总用电量的5.1%;农村用电量为1044.3万千瓦时,占总用电量的20.5%;全县30处公社有24处公社通了电,占公社总数的80%;通电大队达到306个,占大队总数的30%;通电农户达到4.89万户,占全县总户数的25.5%。
  电网建设发展阶段 1976年6月20日,位于县城北营上公社江家西流大队西岭上的110千伏即墨输变电工程开工建设,占地面积为970平方米。1977年4月19日,110千伏黄即线和110千伏即墨变电站正式投入运行,主变压器容量为1×15000千伏安,110千伏线路全长19.5公里。同时,原35千伏黄即线改名为黄城线,并延伸至即墨变电站继续运行,成为110千伏即墨变电站的备用电源线路,原35千伏即城变电站改名为城关变电站继续运行,主变压器容量为3200千伏安,另一台容量为3200千伏安的主变压器移装在35千伏店集变电站(于同年10月投入运行)。
  1978年2月,七级35千伏变电站投入运行,主变压器容量为3200千伏安。3月30日,35千伏城关变电站停止运行,10千伏出线全部改由110千伏即墨变电站出线。7月,110千伏即墨变电站又增装了1×20000千伏安主变压器并投入运行。是年,全县30处公社全部通了电,通电率达100%。1980年10月15日,35千伏段泊岚输变电工程竣工并投运,主变压器容量为5600千伏安,同时35千伏长直变电站停运。11月10日,110千伏即墨变电站容量为15000千伏安主变压器更换成容量为31500千伏安的主变压器,并投入运行。到1980年末,全县30处都成立了公社农电站。同时,全县的“两线一地制”10千伏配电线路全部改为“三线制”。全县年供电量为10217万千瓦时。
  1982年3月,35千伏七级变电站又增装容量3200千伏安主变压器,并投入运行。10月,35千伏王村变电站建成投入运行,主变压器容量为3150千伏安。10月,35千伏金家变电站建成投入运行,主变压器容量为3150千伏安。次年9月,35千伏白庙变电站投运,主变容量为2000千伏安。1986年6月,35千伏华山输变电一期工程竣工并投入运行,主变压器容量为2000千伏安,10千伏出线4条,另外备用10千伏出线2条。
  1987年3月,洼里开关站投入运行,10千伏出线4条。12月,鳌山开关站投入运行,10千伏出线4条。这一年,35千伏金家、白庙、王村变电站二期工程相继竣工投运,年供电量达到18512.5万千瓦时,用电量达到了17415.5万千瓦时。是年,全县实现村村、户户通电,通电率达到100%。1988年,城南35千伏变电站于1月15日建成并投入运行,该站为即墨县第一个室内变电站。第一期工程主变压器容量为8000千伏安,10千伏出线2条。12月,35千伏蓝村变电站和35千伏温泉变电站也相继竣工并投入运行,主变压器容量分别为5000千伏安和3150千伏安。1989年,110千伏太祉庄变电站工程竣工。12月投入运行,一期工程主变压器容量为20000千伏安,35千伏出线3条,10千伏出线2条。
  1990年,35千伏移风输变电工程竣工并于12月投入运行,主变压器容量为3150千伏安,10千伏出线4条。到年底,全市共有110千伏变电站2座,主变压器3台,总容量为83000千伏安,35千伏变电站12座,主变压器20台,总容量为62500千伏安(不含用户),配电变压器35/0.4千伏的4台,总容量为9350千伏安,10/0.4千伏变压器1615台,总容量为167025千伏安;110千伏输电线路35.8公里,35千伏输电线路214.1公里,10千伏配电线路1396公里,低压配电线路2291公里;年供电量为22340.3万千瓦时,用电量为21016万千瓦时,其中农村用电量为8141.1万千瓦时,占总用电量的38.7%,包括农副加工排灌用电1079.3万千瓦时,乡镇工业用电2784.8万千瓦时,乡村居民生活用电4277万千瓦时;县办工业用电10239.6万千瓦时,县城居民生活用电554.2千瓦时。全市共有用电设备191063千瓦。

TOP

第三篇 供  电  
第四章 农村供电

第四节 胶州供电


  1939年,胶澳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在胶城沙滩南崖建火力发电所,安装火管式回焰2吨锅炉1台,采用蒸汽发电,配有60千瓦坚固型汽机连接发动机1台,额定电压220伏,最大负荷49千瓦,平均月运转438小时,月发电量11647千瓦时。电力主要供侵占胶城的日军四二七三部队和几家私人商店照明。1943年8月22日,锅炉因年久失修、超龄运行发生爆炸,电厂随之倒闭。
  1950年秋,胶州专署实业公司在胶城进德街建发电厂,称益民发电厂,1951年2月5日开始发电。安装60马力柴油机1台,配三相六级30千瓦发电机1台。机组输出电压200~400伏,经3台400伏~3.3千伏单相10千伏安变压器升压,以3.3千伏电压输出。出线2条,长约1.5公里,低压线路0.6公里,电力只供专署和军区机关照明用。1952年,增置78马力柴油机1台、50千瓦发电机1台,装机总容量达80千瓦,机组平均月运转213.5小时,月发电量10080千瓦时,供电范围扩大,用电户550余个。
  1953年,青岛电业局在胶县军用机场内建第九变电站,输入电压22千伏,主变压器容量3×270千伏安,降压后以3.3千伏输出,出线2条,分别向机场和胶城供电。从此,胶县由青岛电网供电。1954年7月,“益民发电厂”改称“胶县电业所”。1957年,胶县电业所成立了修理组,自己动手检修变压器及电机。1958年,能够自行设计、制造50千伏安变压器。1959年4月,胶县电业所架起第一条从城里通往城北王戈庄的3.3公里的农用线路,胶县农村开始用电。下半年,胶县电业所改称胶县供电所。1966年,青岛电业局在胶县城里建35千伏变电站(现十一站),主变压器容量为7500千伏安,主要向胶县供电。同时,以35千伏电压向高密供电。
  1967年,胶县供电所对3.3千伏变压器进行了改造,并开始生产变压器。1968年,胶县境内所有3.3千伏线路升压为10千伏线路。1971年4月,青胶线(青岛—胶县)升压为110千伏,主变压器容量增至2×15000千伏安。5月,胶县第一座35千伏变电站——大流变电站投入运行,主变压器容量为1×1000千伏安。
  1973年胶县供电所成立县、社、队三级管电组织。年底,10千伏线路已通往全县各处公社,线路总长322.2公里,用电村达200多个。1976年,胶县供电所建立了沽河、胶莱、马店、城南等处农电站。7月,胶县供电所店口35千伏变电站投入运行,供沽河、和平、胶莱三处公社用电。1978年,胶县供电所对全县的农用变压器进行了检查、鉴定,淘汰了三类变压器。对全县19处公社233个用电大队、17个社直单位,共26509个照明户的线路进行了整修,更换了水泥杆802棵,各种导线134.46公里,消灭了农村三类低压线路。1979年,胶县供电所龙山35千伏变电站投入运行,有10千伏出线5条,计长36公里,供龙山、营海、洋河三处公社用电。8月,胶县供电所改称胶县供电局。1980年胶县取消民用电包费制度后,各单位、用户开始注重节约用电。
  1981年8月,胶县供电局胶东35千伏变电站投入运行,主供县外贸冷藏厂及沽河、和平公社用电。10月,胶县供电局与青岛供水应急工程指挥部签定合同,以大包干形式承包在胶县辖区调水用一、二、三号工程。并于年底前建成10千伏线路25.04公里,低压线路5公里。投运配电变压器13台,其设备运行归辖区农电站管理。是年,胶县发展用电大队186个,全县已有626个大队用上了电,占总数的75.5%。年底,全县共有17处农电站,38名农电管理人员。1982年,胶县供电局35千伏铺集、马店、洋河三个变电站相继投入运行。同时,35千伏大流变电站停止运行并撤销。是年,胶县供电局对各农电站实行百分制的考核办法,作为奖罚依据;对大队电工制定了十条规定,作为年审的依据,层层落实了经济责任制。
  1983年胶县供电局对全县60年代型的643个农用变压器台架进行了彻底的改造,整修了315个大队的318.2公里低压线路,把农用2平方米以内的配电室改为3×5平方米,将168个木配电盘改为计量设备封闭式配电盘620个,安装触电保安器1045台,建10千伏线路92.8公里,年发展用电大队86个,在有关变电站至农电站之间建专用通讯线64公里,初步解决了变电站与农电站之间的通讯联络。1984年1月,胶县供电局35千伏城西变电站投入运行,供城西、墨河、城南三处公社用电。是年,胶县供电局改称胶县供电公司,下设5科2工区。
  1985年,胶县供电公司与青岛电业局建立起无线电话通讯联络,并沟通了与下属5个35千伏变电站的无线电话通讯联络。年底,有6个变电站、8个农电站、208个用电村达到省级标准化验收标准。全县用电量为14489万千瓦时。其中农村用电7039万千瓦时,占全县用电量的48.6%。人均用电量141.3千瓦时。共有35千伏变电站7座,总容量为23750千伏安;配电变压器1250台,容量为9065千伏安;35千伏线路114.5公里,10千伏线路1113.3公里,低压线路2334公里。全县20个乡镇,825个村全部通上了电。
  1986年7月,胶县供电公司35千伏里岔变电站投入运行。9月2日,胶县供电公司投资7.8万元与“胶县职工中等专业学校”联合开办的电工中专班举行了开学典礼。10月,胶县供电公司被中国水利电力部、水利电力部工会委员会授予“全国供电系统优质服务先进单位”光荣称号。11月,胶县供电公司审报的11处供电站、1处变电站,通过了标准化验收。至此,胶县供电公司下属的19处供电站、9处变电站全部成为标准站。是年,胶县供电公司实行了农村电费张榜公布制度,胶县供电公司拨款购买了1000只电力积时钟,免费为每个农村用户的每台变压器安装,农电站按积时钟的计时数收取变损费;对农村电工的管理实行了浮动工资制,由农电站统一管理,每季度进行检查。
  1987年3月,胶州市供电公司35千伏李哥庄变电站投入运行。5月,青岛电业局将胶机线(十一站至飞机场)正式移交胶州市供电公司管理。12月30日,胶州市供电公司35千伏胶莱变电站投入运行。年底,胶州市供电公司供电量首次突破2亿千瓦时,全年供电量21100.8万千瓦时。1988年10月,胶州市供电公司35千伏城北变电站投入运行。是年,共改造高耗变压器155台,超额完成青岛电业局下达的70台的指标。
  1989年3月,公司对全市企事业单位的397名电工进行了“安规”考试,合格者持证上岗。是年,开发了诺威网微计算机应用系统,完善了电费、财务、线损、档案、计量等11个项目的开发应用。其中,线损管理项目在全省电力系统推广,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同年,胶州市供电公司被山东省人民Gov评为“省级先进企业”。
  1990年3月,胶州市供电公司因在全省农电线损竞赛活动中名列第二,被评为全省农电线损工作先进单位。4月被评为省级精神文明单位。5月,胶州市供电公司计量工作全部达标升级,被评为“国家二级”计量单位。年底,市总用电量为21494万千瓦时;共有35千伏线路161公里,10千伏线路1114.1公里,低压线路2425公里;35千伏变电站12座,主变压器20台,总容量72200千伏安;配电变压器1522台,总容量14522千伏安。

TOP

第三篇 供  电  
第四章 农村供电

第五节 胶南供电


  1943年,侵华日军于诸城县泊里镇(今胶南县泊里镇)帮助驻地伪军在其兵工厂内安装了蒸汽发电机组。1945年泊里解放,兵工厂由八路军接收,机组运往莒县。1956年9月,胶南县筹建广播站,10月从青岛购买了一台美国制造的型号为FT的10千瓦汽油发电机组,1957年1月1日发电试播,点亮了胶南县城的第一盏电灯。该机组是建国后胶南县最早的发电机组。1957年4月,青岛市海西砖瓦厂(今胶南县建筑材料厂)建成三台小型发电机组,共87千瓦,供本厂使用。1958年,胶南县炼铁厂从青岛调来10千瓦汽油发电机组供厂内照明,大村铁矿、王台砩石矿等厂矿企业也相继建成柴油发电机组。1959年,胶南开始制定由青岛供电的输变电工程计划。
  1968年1月,胶南县与中国人民解放军六○五二部队合资办电,双方组成“输电工程指挥部”,筹集资金135万元,聘请青岛电业局勘查、设计、施工。3月,整个输电工程全面开工,架设胶县至王台(胶台线)110千伏输电线路25公里,11月竣工通电,暂以35千伏运行;架设王台至王戈庄(原名台南线)35千伏输电线路21.85公里,王戈庄至小口子35千伏输电线路17.75公里。王戈庄以北线路(北段)于是年12月竣工投入运行,王戈庄以南线路(南段)由海军建成,两段相接改为小口子变电站的备用线,定名为台口线。4月,王戈庄变电站开工建设,12月竣工投入运行,初建时安装1000千伏安变压器一台,10千伏出线三条。11月,王台35千伏变电站建成投入运行,安装1000千伏变压器一台,10千伏出线三条。12月,胶南县供电所成立。供电所下设王戈庄变电站、王台变电站,外线班、内线班、修理班。次年7月,增设自来水班。
  1968年并网通电的初期,青岛电业局分配给胶南的负荷为1000千瓦,电力充足。1970年开始缺电,1971年以后,负荷指标虽年年增加,但仍不能满足需要。1972年开始,许多工厂重新组装、启动封存的发电机组,或购置新发电机组,在电网限电时开机发电。1971年,王戈庄变电站主变压器容量更换为3200千伏安,原1000千伏安变压器退出运行。1972年4月,胶南县供电所下设生产组、运行管理组、财务器材组。
  1973年,110千伏王台变电站开工兴建,1975年1月投入使用。站址位于王台公社庄家茔大队以北300米。该站由石油部胜利油田输油指挥部投资,青岛电业局勘查、设计、安装。建成后经协商,产权交给青岛电业局,成为青岛电业局的下设单位,在胶南境内,但不属胶南管辖。全站总容量3000千伏安,110千伏进线两条、出线一条,35千伏出线两条,10千伏出线六条。原35千伏运行的胶台线升压为110千伏运行。该站投入运行后,原35千伏王台变电站于当年8月拆除。1974年10月兴建泊里变电站,1976年竣工,1980年10月投入运行,安装3200千伏安变压器一台,10千伏出线六条。1975年10月,供电所内部机构调整,下设政工组、生产组、财务组、运行组。11月,架设35千伏灵山卫线路9.4公里,次年4月投入运行。
  1976年3月,35千伏灵山卫变电站建设成功,4月投入运行。站内安装1800千伏安变压器一台,10千伏出线四条。1976年,经山东省电力工业局批准,原35千伏王戈庄变电站扩建为110千伏变电站。站址选定在王戈庄公社郝家石桥大队以东约500米处,并改名为胶南变电站。初期变电站容量为1×20000千伏安,1980年安装第二台20000千伏安变压器,试运行后作为备用。110千伏侧进线设计为双回路,一期工程王台—胶南,二期工程黄岛—胶南。35千伏共有四条出线,10千伏出线八条。当年8月,王台至胶南110千伏线路(由王台变电站“T”接至胶南变电站)开工架设,全程22.4公里。线路走向沿胶(州)新(浦)公路,在路东侧约2公里,1977年4月竣工,是年6月投入使用。
  1976年底,胶南县供电所成立王台、灵山卫、王戈庄、泊里、宝山、张家楼农电站,负责14个用电乡镇的农电工作。1979年6月,胶南县供电所改名为胶南县供电局。供电局下设人秘股、生产技术股、用电股、供销财务股。当月,35千伏南口线开工兴建,其线路由胶南变电站出线至小口子变电站,全长17公里,是年11月竣工投入运行。10月,大场变电站兴建开工,1981年1月投入运行,安装3200千伏安变压器一台,10千伏出线六条,其中:海青线在海青公社驻地徐家大大队设有开关站一处,出线四条。11月,小口子变电站(原古镇口)建成投入运行,该站位于海崖公社(今大珠山镇)后小口子大队,站内安装变压器四台,总容量5000千伏安。
  1980年10月,35千伏南泊线建成并投入运行,线路全长32.4公里。同月,35千伏泊场线开工架设,全长14.4公里,次年1月竣工并投入运行。1981年4月,六汪变电站开工兴建,次年1月建成投入运行,一期安装1800千伏安变压器一台,10千伏出线六条。9月,架设35千伏南汪线,线路全长23.3公里,次年1月投入运行。
  1983年,在王台变电站以西30米处建设开关站一处,将王台变电站的薛家庄线改为开关站的进线,出线四条。同年,泊里变电站的主变压器容量因不能满足用电的需求,又在2号位安装5000千伏安变压器一台,原3200千伏安变压器退出运行作为备用。是年,开工兴建红石崖变电站,一期安装2000千伏安变压器一台,10千伏出线六条,1984年竣工,因35千伏进线未解决,故到1985年尚未运行。
  1984年4月,35千伏汪村线架设成功,12月投入运行,该线路由六汪变电站“T”接至大村变电站,全长16公里。同月,县化肥厂自备变电站开工兴建,当年12月竣工投入运行,安装2500千伏安变压器两台,变压比为35/6千伏。10月,35千伏化肥线开工架设,12月竣工投入运行,该线路全长8公里,属县化肥厂的专用线。12月,大村变电站建成投入运行,安装1000千伏安变压器一台,10千伏出线六条。同年,胶南变电站10千伏配电室扩建,增设开关室一处,将酒糖线改为开关室进线,出线两条。
  1984年6月,胶南县供电局改名为胶南县供电公司,下设人秘科、生技科、用电科、农电科、财务科、供销科、调度室。
  1986年1月,35千伏灵山岛线开工架设,次年10月投入运行,该线路由35千伏南口线112号杆“T”接至大珠山镇高峪村,全长2.2公里。从高峪村至灵山岛线路采用95平方毫米铜芯海底电缆,全长12公里。是年,大村变电站主变压器容量不能满足用电需求,更换安装3150千伏安变压器一台,原1000千伏安变压器退出运行。
  1987年7月,珠山变电站开工兴建,次年7月投入运行,主变容量为3150千伏安,10千伏出线六条。10月,胶南县城区规划,对南口线进行改造,与35千伏南泊线同杆架设,使原线路增加长度1.1公里,总长为18.1公里。是月,35千伏辛红线开工架设,次年4月竣工投入运行。该线路由青岛电业局辛安110千伏变电站出线至红石崖变电站,全长8.4公里。1988年4月,辛红线架设成功进入红石崖变电站,该站开始运行,同时更换6300千伏安变压器一台,原2000千伏安变压器撤出。1989年11月,灵山卫变电站重新扩建,为满足用电需求,改用3150千伏安和2000千伏安主变压器各一台,原1800千伏安主变压器退出运行。
  1990年,胶南县供电公司被山东省人民Gov命名为“省级先进企业”。
  1990年底,全县拥有110千伏线路22.4公里,35千伏线路184.2公里,10千伏线路1449.7公里,低压线路974.8公里。变电站11座,主变压器15台,总容量103700千伏安,其中110千伏变电站2座、主变压器4台、总容量70000千伏安;35千伏变电站9座、主变压器11台、总容量33700千伏安。全年总用电量23423.1万千瓦时,其中农村用电量9592.2万千瓦时,占总用电量的40.95%。公司下属的乡镇供电站24个,全县24个乡镇全部通电,1033个村村村通电。配电变压器1784台,总容量150920千伏安。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