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积分
- 48769
- 名望
- 1893 点
- 铜币
- 24979 枚
- 优惠券
- 243 张


|

概述
青岛体育源远流长。早在职1891年建置之前,青岛周围的各县、乡镇、农村,就有武术、奕棋、逾高(跳远)、绝远(跳远)、奔跑、开弓、龙舟、舞龙、旱船、举石担、放风筝、荡秋千等民族民间体育形式,为群众喜闻乐道。
20世纪初,带着西洋色彩的“运动”与“竞赛”,随着宗教势力的渗透而流入青岛。以学生为主要对象,在为数不多的“新学”中推广。1901年6月开办的礼贤书院,提倡“中西结合”、“有教无类”,体育被列为必修课程。1908年,刘鹤年等人在北京街(路)组织青年会,谋“体育、德育、智育三方面之发展”,体育开始由学校逐步向社会扩展。20年代,国术(武术)活动已有相当基础,田径、球类活动也传入开展,是青岛近代体育的初创时期。
30年代,近代体育发展较快,形成青岛体育的第一次高峰。1933年7月,青岛建成当时国内第一流的青岛体育场,碑记中关于“有完美之体育,乃有健全之体格,身心强健,成就始能伟大”的记载,既说明对发展体育事业的重视。田径、游泳、球类等运动不仅逐步发展,而切相当普及,竞赛活动也开展活跃。这期间,青岛实行全市“体育毕业会考”,并实施中小学体育暂行标准。以“特别市”资格,参加了旧七届全运会的四届和十八届旧华北运动会中的后四界,已具备与其他省、市“分庭抗衡,平分秋色”的水平。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青岛体育揭开了崭新的一页,进入了全面发展的时期。青岛体育以田径、足球为龙头,由少项发展为多项,由陆上发展到水上和空中。通过推陈出新行“劳卫制”、“体育锻炼标准”、“人人爱体育”,层层搞竞赛“,出现了五六十年代再次高潮。
从1953年到1958年,刚刚起步的航海运动,分别参加了在波兰、保加利亚和苏联举行的第一、二、三届国际航海多项竞赛,以新中国运动建儿的新风貌驶向国际水域,赢得了国际友人的赞誉,使水上运动成为青岛体育的“拳头”项目之一。“篮球热”,热量不减;足球迷,多若繁星。足篮坛之名手,不乏其人,并双双摘取了华东区的桂冠。全国少年运动会、全国中学生运动会相继在青岛举行,破纪录的捷报频传。1959年,为了迎接第一届全运会,青岛举办万人乒乓球大会,全市有40万人挥拍上阵。1960年尽管处在国民经济困难时期,但结合备战备荒,国防体育却被放在突出的位置,培养射手数以万计;古老的射箭运动也脱颖而出。
“文化大革命”时期,青岛市体委被军事接管,体育队伍被解散,体育事业遭到极大破坏。但人民热爱体育,向往健康的愿望并没有改变,为纪念毛泽东主席畅游长江而举行的横渡汇泉湾、海上游泳活动,持续了11年之久,在青岛游泳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给青岛体育带来了勃勃生机,使青岛体育事业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1979年,青岛被列为全国重点城市之一,由15名青岛籍队员组成的山东足球队,参加第四届全运会足球决赛,荣获冠军。教育、工会和体委三大部门密切合作,成为发展青岛体育的“三大支柱”。遵循国家体委制定的奥运竞技战略与全民健身战略协调发展及山东省人民Gov“十年全面振兴”的指导思想,青岛体育不断走向新的深度和广度。
80年代,全市兴起体育热,青岛体育事业空前兴盛。1983年,青岛首次被评为全国“田径之乡”,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数占总人数的40%,1987年达到54%;职工体育人数占职工总人数的35.6%,1988年达到57.7%;市区在校学生的“锻炼标准”达标 为74%,1987年为93%,市属各县(市、区)学校均达60%以上。全市各行各业有半数以上的人参加体育活动。
1987年全市有90%(1400个)企事业单位举办多种类型的基层运动会。职工运动队(组)达5621个,133079人参加;1988年达到5746个,职工体育人口达449779。青岛曾先后被全国总工会和国家体委授予“全国职工体育”、“职工足球”、“百万职工长跑”先进城市。青岛驻军的体育和农民、幼儿、妇女、老年人、残疾人的体育,都得到了空前规模的发展。青岛之夏,海水浴厂浴者如潮。严冬季节,冬泳者与年俱增。由于群众性体育活动的蓬勃发展,青岛被新华社评为1990年中国十大体育新闻之一。在争创全国体育先进县(市、区)的过程中,平度、莱西、即墨和崂山已经榜上有名,其他县(市、区)也在积极努力,争取达标,开创农村体育工作的新局面。
在冲出亚洲走向世界的宏伟目标中,青岛设竞技项目33个。1983—1986年,青岛市参加全国性比赛64次,共获奖牌523枚,其中金版178枚;参加全省比赛112次,获奖牌1199枚,其中金牌304枚。运动成绩不断提高,运动人才不断涌现。关平、李素杰获第四届世界杯竞走女子10公里团体冠军。王秀婷作为中国第一个农民女子田径运动健将登上体坛,保持了3000米、5000米、1万米3项全国与亚洲记录。孙志业的航海模型FI—V15级的全国赛成绩,超过世界记录。黄绪申获第六届海模锦标赛FI—E》1kg级的第一名。马湘君在第三十四届世界射箭锦标赛中夺得个人第一名,成为中国第一个女子全能射箭冠军。
青岛的体育设施也大为改观。1985年以来,通过社会集资等途径,大兴土木,改善设施,一大批一流的体育场馆拔地而起。1990年,市区已有含400米跑道的体育场14个、体育馆4个、游泳馆(池)6个、足球场16个。第一体育场已改建成为塑胶跑道和灯光足球场;第二体育场有了体操、乒乓球训练馆;海泊河体育场盖起了室内田径训练馆。市Gov投资4500万元建成了有6000余座位的现代化大型体育馆,结束了青岛无大型体育馆的历史。各县(市、区)以及市内各体育设施更发生了巨变,大多形成了占地100亩规模的体育中心,包括标准田径场及其配套设施。莱西县体育馆、胶州市游泳池、崂山区体育馆和游泳馆、黄岛区体育综合楼和海上滑水场、沧口区游泳馆、四方区新兴农工商公司兴建的新兴体育馆、上清路小学体育馆等都达到全国先进水平。这些场馆建成和投入使用,为训练、比赛和开展活动提供了有利条件。
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青岛大力发展社会办体育,同时发展第三产业,增强体育事业的后劲,为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服务。体育社会化已经成为青岛体育腾飞的一翼。1986年以来,众多的企业厂家赞助或单独承办的各项体育竞赛达100次以上,投资近100万元。市体育总会及其下属27个单项运动协会已建起了群众体育群众办的网络,使青岛体育呈现出百花争艳、一派生机的可喜局面。80年代的第三个高峰,充分展示了青岛体育跨入全国先进行列,正向世界体育进军的好势头。
40年来,青岛运动员参加奥运会、亚运会、全运会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共有17人超、破、平37项世界记录,5人获得世界冠军。在标志城市体育竞技水平的第一、第二届城运会上,青岛分别以10枚和11枚金牌名列全国第四名。1990年,青岛已有运动健将245人,其中15人为国际级健将;有高级教练员31人;国家级以上裁判员60余人;先后向省以上运动队输送运动员3000多人,青岛的体育人才遍布全国各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