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积分
- 48769
- 名望
- 1893 点
- 铜币
- 24979 枚
- 优惠券
- 243 张


|

第二篇 海港建设
第一章 码头建设
第一节 大港港区码头建设
青岛大港的码头建设,始于德占青岛时期。1901年举行大港开工仪式,从此大港工程全面展开。一号码头依1898年开建的大港环形防波堤堤身北岸建筑。码头建筑为木桩基混凝土式,基础部分为长约16米的木桩,成人字形分向内外倾斜,下端深入海底土中,上端高过低水位,顶上浇筑混凝土档土墙。木桩外侧设钢筋混凝土板桩一道,板桩与木桩取齐,并有拉链连结,下端插入海底土中,以使所填砂石不致外流,保护木桩防止海上附生物的侵蚀。一号码头北岸5个泊位于1904年3月6日正式对外开放。二号码头、五号码头和中央栈桥至1906年已先后建成。1908年又建成作为石油码头的四号码头。至此,青岛大港形成规模。一号、二号码头当时可同时停靠6000吨级以上海轮12艘。港口码头竣工后,德占青岛当局年每年还专门拨出巨款,用于维修港口设施。每年的修筑费用约支白银150万两,占胶州湾总经营费的1/4。
30年代,青岛大港已失修严重,泊位不敷应用,遂形成青岛大港建设的第二个高潮。自1931年港口开始增加码头费率,以收入的1/3充作码头建筑基金,筹建三号码头。码头建筑工程采取招商投标承包的办法。1932年5月开标,日商大连福昌公司以390万元得标。工程于1932年7月1日开建,1936年2月竣工投入使用。新建三号码头位于二号、四号码头之间,由德国工程师设计,为重力式突堤码头。建筑工程疏浚面积达113680平方米,使用方块5760块、体积81119立方米,填筑面积为65250平方米,回填土、石方609537立方米。平均每天投工1700人,共用2250万工日。码头北岸长593米,南岸长445米,西岸(宽)100米,总高度从海底至岸壁顶端为15.5米,水深最低潮为9.5米。三号码头时为煤炭专用码头,亦用于装卸木材,计有1.6万吨存煤场8个,2.7万吨存煤场1个,2.5万吨存煤场1个,总贮煤能力达18万吨。时三号码头可同时靠泊6000吨级轮船8艘。三号码头的建成,中外报刊多有报导。日本报纸称青岛港“由于建起了第三码头而名副其实地成为华北唯一良港。”中国报刊认为青岛大港三号码头建设是“我国接收以来最大之工程,亦全国数之事业”。
1938年,日本第二次侵占青岛。日本随着在华北的侵略暂得逞,为更“有效地利用青岛港”进行掠夺,着手扩建青岛大港。六号码头的新建工程于1939年12月2日动工,1943年竣工。建成后的六号码头有2个泊位,码头南岸为浅水帆船岸壁,南岸长445米,北岸长299米,宽200米。在建筑六号码头的同时,筑成了六号码头防波堤。六号码头及防波堤的建成,使港口面貌发生了变化,在整体排列上出现了中港。1940年3月11日开始新建一号码头南岸,1943年末竣工。建筑设计与德建不同,改码头岸壁为砌块式,利用疏浚土进行回填。建成后的一号码头南岸长631米、宽150米。1940年4月17日开始扩建五号码头,整个工程至日本投降时虽未完工,但扩建部分“以方块为岸壁,计长850米,其正面(南)一段长600米,水深8.5米,侧面(东)一段长250米,水深1.5米。各段岸壁除安装系船柱之位置外,均已筑出高水位线。故其艰难费时部分均以完成”。至此,青岛港码头泊位增加了一号码头1~3泊位和六号码头35、36泊位,使大港总泊位增中到36个,岸壁总长增加到5150米。
南京国民Gov第二次统治青岛时期,青岛大港一、二、四、五号码头年久失修,破坏甚重,多不堪用。1946年9月22日五号码头32、33泊位突然塌陷。南京国民Gov交通部不得不特设青岛港工程局,对大港码头进行修复。六号码头改建工程于1947年4月3日动工,同年6月12日竣工,投入使用后避免了原盐专用码头受海潮侵袭之患。五号码头修复工作于1948年3月20日正式开工,当年11月2日竣工,新修岸壁总长380米。这一时期的港口修建工程,实际上没有取得显著的商用价值。
1949年6月2日,青岛解放。青岛港码头此前虽经南京国民Gov整修,但就整体而言,仍然破败不堪,亟待修整。青岛市人民Gov不失时机提出了“以港养港”的建设方针,青岛港务管理机关根据这一方针,对大港码头设施进行整治恢复工作。㈠测量各码头泊位水深,浚渫航道港池。1949~1952年,浚渫约计80万立方米。㈡修复码头及防护工程。港务管理机关积极开展“以港养港”,对码头仓库以及相应设施进行修补保养。1949年9~12月,组织修复了码头路面12747平方米,修理仓库栈房顶26800平方米,修理了大港一、二、三、四号码头间的乱石护坡以及小港护坡塌陷部分。1950年以后,又相继修复了110、111仓库和客运站等设施。仅1952年一年就完成土木修建工程118项、电气工程60项。1950~1951年间对破损严重的9段防波堤和护岸进行了重点整修,计2767.7米。自1949年至1952年,青岛港共完成主要修建工程11大项,耗资在30亿元(旧人民币)以上。
初级阶段改造时间,为了保证港口的正常生产活动,防止码头状况的继续恶化,青岛港务管理机关从1953年5月至1956年11月先后对失修严重的二号码头16泊位、一号码头4~8泊位、四号码头25泊位进行修复,共投资140亿元(旧人民币)。在二号码头16泊位修复工程中,采用了先进的抽砂机具和混凝土现浇连动工艺,提高了工效,使工期、质量得到了保证,并节省投资约22亿元(旧人民币)。
1958年,青岛港掀起了全面“大跃进”的热潮,大港的码头扩建、改造也呈现高潮。六号码头的扩建和改造工程于1958年12月1日动工。原计划扩建岸壁56米,后因原材料不足改为扩建90米。至1959年9月25日为止,完成90米岸壁全部的挖泥、水下爆破、基床抛石整平、安装预制方块、胸墙、棱体倒滤层、回填路面、排水、系船柱、网兜环、压顶帽石等分项工程。1960年底工程即部分停建。五号码头的改造工程于1959年1月开工。工程包括:⑴堆煤场5.5万平方米(1959年8月31日验收为5.54万平方米);⑵铁路线2300米(1959年8月31日验收1890米);⑶疏浚航道约9.55万立方米;⑷皮带运输机3000余米等。五号码头扩建原计划投资456万元,实际完成318.8万元,后因情况变化而停建。二号码头9、10泊位的恢复工程于1957年12月动工,整个工程委托航务工程总局的第三工程局第一工程队施工,施工范围包括9泊位和10泊位恢复长度330米,14泊位和15泊位未完部分。9、10泊位全部恢复工程和6、7堆栈的拆除和恢复(7堆栈改建混凝土地面)工程,以及全部码头护木工程,预计造价90万元人民币。工程于1958年7月完成。1960年初,青岛港在一号码头堆煤区,按万吨船位新建1座大型的坑道装煤输送线,即一号码头改造工程。这座大型电气化坑道装煤输送线,占地面积7100平方米,长146米,有5条输送干线和18条支线,有33台宽型皮带机和158个自由控制流动漏斗组成,并设有中央操纵台和自动停车安全装置,每小时能装船2000吨。
1961年,中共中央提出了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青岛港务局按照这一方针,压缩了基本建设投资,“大跃进”时期匆匆上马的码头建筑工程停建或缓建。五号码头改建工程于1960年12月停建,六号码头扩建工程亦同时部分停建,1962年则全部停建。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青岛港的生产秩序陷于混乱。便由于多数干部、职工仍坚守工作岗位,码头建设仍有一定发展。1966年5月,青岛港开始了自力更生建设七号码头的工程。整个工程由码头土建和机械化系统工程两大部分组成,除航道、港池的开挖和疏浚以及岸壁后吹填等工程由天津航道局负责施工以外,其余全部工程由青岛港自行设计、自行施工。码头场地、机械设备总投资303.2万元,其中包括港口几年积累的全部企业基金130万元,交通部拨款173.2万元。实际投资仅为原初级概算总投资的38%。经过两年的努力,煤码头宣告竣工投产。共计建成⑴顺岸重力式岸壁结构主体码头160米,前沿水深达9米,另接建长50米、水深3米的一个小船泊位。⑵码头场地计6万多平方米,可堆存两个品种的煤炭。⑶装船坑道长150米,宽9.5米,计7条,总长1050米。⑷卸车铁路线3股。一股是供山东沿海地区用煤,一次可卸车皮6辆,二、三股是供华东地区用煤,可同时卸车皮36辆。⑸煤炭装卸机械化系统。由两大部分构成:一是卸车堆垛部分,由2条卸车铁路线、4台螺旋卸车机、2条卸车小坑道、2台码垛机及14台皮带运输机组成;二是装船部分,由5台装船机、7条大坑道、33台皮带输送机、4台供料机及5台平舱机组成。煤码头的建成,实现了卸煤、输煤、堆煤、供煤、装船配套成龙,机械化程度达到95%以上,装万吨煤一般只需2小时,最快达65分钟,年通过能力达450万吨。
1968年,新建七号码头竣工投产后,一号码头南岸壁的技术改造工程便告开始。该工程投资47万元,主要依靠青岛港自力更生完成。前期施工自1970年3月底开工到年底,完成了全部门机轨道铺设;铁路装卸线路基完成90%,铺轨450米,占工程总量的25%;变电所扩建工程全部完成;门机电源铺设完成40%;工程材料全部备齐,共完成投资计划的49.4%。正式施工阶段始于1971年3月。此时,为了解决胜利油田原油运力不足,国家计划委员会和交通部决定在青岛港速建简易、临时接卸原油设施,由陆运抵港转水运。根据这一决定,1971年第二季度,南岸迅即建成接卸原油设施。6月14日铁路单线开通使用,送进油罐车在3泊位卸油船。6月底铁路全部完工,7月转入码头路面、货场改造,7月底一号码头南岸改造工程全部完工。改建后的码头增加货场2.5万平方米,铺设了门机轨道,安装了岸壁吊,扩大了装卸能力。
70年代初,随着中国与美国、日本关系的改善,中国国际地位的日益提高,国际贸易往来更为广泛,港口通过能力已不适应形势的发展。1973年,周恩来总理提出要“三年改变港口面貌”。当年,青岛市港口建设指挥部成立,开始对青岛港进行总体改造和新建扩建。1973年5月,六号码头总体改造工程正式开工。在青岛市港口建设指挥部的统一领导下,临沂建筑公司一工区、广州航道局炸礁队、山东省安装公司、青岛港务管理局修建处等施工队伍,先后到场投入施工,广州航道局炸礁工程队于1974年春节前到达青岛港作业现场,采取多种防护措施,克服种种困难,加快施工进度,仅用64天就完成了7个月的炸礁任务。担任码头预制工程任务的港务局修建处二队,不到9个月时间就全部完成各种规格的码头方块560块,预制混凝土总量达8511立方米。建港汽车队集中力量,提前3天完成了六号码头进出港区公路的建设。全市各行各业支援建港,至1974年10月14日,参加回填会战的已达近50个单位,集中车、船、机回填,高峰时的数量为500辆(艘)/日。六号码头总体改造工程于1975年9月竣工,投资2194万元。计回填60万立方米,新建仓库3座达13088平方米,首次铺筑铁路线2000米,安装了门机,新建客货泊位2个(长282米)。总体改造后,六号码头不仅作业货种增加,吞吐量也由原79万吨增加到300万吨左右。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青岛大港进入了更大规模的建设时期。1976年6月开工兴建的八号码头,在国家“五五”、“六五”、“七五”计划期间均列入“交通能源重点工程项目”。工程由交通部第一航务工程局勘察设计院设计,由交通部第一航务工程局、天津航道局承建主体工程,青岛市30多个有关单位配合施工。因工程规模大,采取了分年投资,分年建设,逐步建成投产的方式。1985年12月17日竣工验收,投入使用。该工程计有2~5万吨级泊位8个,码头岸壁总长1842.1米,库场面积325619平方米,年通过能力400万吨,工程投资2亿多元。
八号码头建设工程主要有水工工程,堆场道路工程、公路和立交桥工程相配套,堪称中国最大的件杂货码头,其中:
1.水工工程。8个泊位,2万吨级泊位4个,3万吨级泊位1个,3.5万吨级泊位2个,5万吨级泊位1个。岸壁总长1842.1米,其中南岸壁45~47泊位长681.6米,水深13.0米;北岸壁49~51泊位长638.1米,水深10.5~12.0米;堤头48泊位宽225.1米,水深12.0米;顺岸52泊位岸壁长233.5米,水深10.5米,另外52泊位延长段及拐角长40.7米,煤码头延长段长23.1米。码头岸壁结构型式为方块重力式。其45~49泊位及50泊位的4段为带卸荷板式实心方块重力式岸壁,上部为现浇胸墙,顶部采用浆砌花岗岩帽石与压顶混凝土连成一体,50泊位第一段和51泊位、52泊位为带卸荷板式实心和空心方块混合重力式岸壁,胸墙为预制和现浇连成一体,顶部结构同其他泊位。可靠船的码头岸线总长度为1805.96米(另有海调码头12.8米和七号码头延长段22.9米)。其中:5万吨级泊位岸壁681.61米,3.5万吨级泊位岸壁462.27米(包括堤头段),2万吨级泊位岸壁662.09米。8个泊位设计年通过能力400万吨。码头结构为方块重力式,抛石基床。主体混凝土方块体重分别为80吨、100吨、200吨。首先施工的52泊位为带卸荷板的空心方块;51泊位及50泊位一段为带卸荷板的实心方块和实心方块混合结构;40~50泊位全为带卸荷板的实心方块。方块上部现浇混凝土胸墙、浆花岗岩帽石与压顶现浇混凝土。码头背后为抛石减压棱体和混合倒滤层。主要实物工程量包括:基床及港池挖泥46.6万立方米,水上各类抛石49.8万立方米,安放混凝土方块3435块,路面块7600块,预制和现浇混凝土16.4万立方米,回填中砂、渣石50.2万立方米,安装一线门机轨道2544.5米,上水管道1762米。
2.堆场道路工程。总计305262平方米,其中刚性堆场道路78343平方米,柔性堆场道路226919平方米。集装箱地坪堆场为堆场道路工程的重点工程项目,位于52泊位后侧,总面积为6.55万平方米(含堆场其间道路和附属建筑)。堆场为软基强夯处理,整平后覆盖乱石混凝土垫层,地坪面层为现浇混凝土板块结构,板块间纵缝和横缝为企口绞缝,板块为4×4(米)规格整齐排列,板块厚度按不同使用荷载而定,共浇注混凝土1.5万立方米。堆场工程还包括道路、给排水、电缆、消防等其他附属工程项目。此项堆场地坪工程于1982年12月开工,1986年1月建成并全面投产。为了适应港口集装箱中转装卸作业急需,建设过程采取了分段设计施工、分段竣工验收投产使用的方式,从而缩短了工期、提高了投资效益。与此同时,八号码头52泊位于1985年7月1日辟为集装箱专用泊位,装有2台大型集装箱吊装设备,年设计装卸能力为5万标准箱。
3.公路和铁路立交桥。港内公路计长690米,宽14米,面积9660平方米。港外立交桥1座由交通部拨款建设。
新建八号码头,码头宽度达225米,每米岸壁配备库场的设计指标达125平方米,码头后方亦有约50万平方米的场地可以应用。泊位水深为10.5~13米,除原油泊位外,是港内最深的;靠泊能力大,可靠2~5万吨级船舶。结构型式采用了青岛港建设中从未采用的实心方块和空心方块混合的型式。
1987年4月,位于八号码头后方的过驳码头(九号码头)工程动工。码头总长为310.2米,为4个千吨级泊位,是顺岸式、带卸荷板方块重力式结构码头。工程由山东省航运工程设计定设计,青岛港务局投资,交通部第一航务工程局第二工程公司承建,1988年6月竣工。整个码头座于软土地基上,基础处理是该项工程施工技术的关键和重点,施工单位开发应用土工布软基处理新工艺,保证了工程质量。码头基槽抛石厚3米,预制和安装大型混凝土方块4层,胸墙方块花岗石镶面。码头后方为块石棱体、倒滤层及回填土。码头前趾前设两排共260块防冲混凝土格栅。同时建成护岸4段共长1240.5米,护岸底标高-0.8~+1.5米,顶标高+5.5~+6.0米。主体抛乱石渣石,外层块石护面,千砌护坡,底面抛护脚石,背后回填土。
至1990年底,青岛大港(包括中港)共有码头9座,其中商用7座,商用码头岸线长6554米;共有千吨级以上泊位59个,万吨级以上泊位16个,最大泊位为5万吨级。其中,专用泊位有煤炭、集装箱泊位共3个。1990年煤炭吞吐量达650万吨,集装箱为13.8万标准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