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论坛广告管理办法·2012青岛啤酒节专题报道·牢记:青岛旅游局投诉电话
·青岛圈论坛广告投放说明·2012最新青岛旅游攻略·2013年1月青岛潮汐表
·青岛旅游景点介绍|图片·青岛旅行社排名及报价查询·青岛旅游就入住中山旅馆
返回列表 发帖

青岛市志55:海港志 第一篇 海港分布

概 述



  青岛,是中国著名的海港城市之一。自春秋到金元,今青岛所属县(市、区)的沿海线上,都有海港和港航活动的记载。明清之际,董家口、古镇口、宋家口、柴胡荡、灵山卫、唐岛口(积米崖)、薛家岛、女姑口、沧口、青岛口、沙子口、登窑口、金家口(今金口)等港口相继兴起,并成为青岛近代海港的基础。鸦片战争后的1865年,塔埠头、金家口、青岛口设有东海关分关,灵山卫、女姑口、沧口、沙子口、登窑口和薛家岛则设有海关分卡。
  1891年6月14日,清Gov议决在胶澳建置设防,调登州镇总兵章高元移驻胶澳。1892年,青岛近代第一座人工码头即青岛前海栈桥兴建。此外,在青岛河入海口以南兴建了“衙门桥”。这两座码头的兴建,是青岛建港的开端,也是青岛港航活动的转折,对青岛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都有重要影响。在港航业方面,船舶往来极盛,航运通达。青岛港外通朝鲜,北通辽宁,南通江浙闽粤,以及山东诸港。进出口贸易亦很活跃。特别是农历三月,天后宫庙会期间,船舶云集于青岛口内,甚为可观。在渔业方面,青岛(包括女姑口、沧口)共有渔船370余艘,渔汛时有外地几百艘渔船泊此。在商业方面,市面既有行商,亦有坐商,还有摊商。建港后商铺很快发展到49家。1896年末,商铺增至61家。1897年春,增至65家。随着港航活动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文化生活也活跃起来。由于青岛港的建设和发展,青岛已成为相当繁荣的市镇。
  1897年11月,德国侵占青岛。1898年3月,强迫清Gov签订了《中德胶澳租借条约》。同年9月2日,青岛港作为自由港对世界各国开放。德国侵占青岛是为了在东亚谋求一个立足点,参加瓜分中国,并作为向远东扩张的根据地。德占当局从久利益出发,优先发展港口、铁路,并以其发展促进城市建设,以其利润用于扩展城市建设。1899年第四季度即着手在胶州湾内兴建防波堤,1901年建成小港。1904年3月建成大港第一码头北岸5个泊位,胶济铁路亦和港口专用铁路相接。到1908年,第二、四、五码头和船渠港先后竣工,并建成相应的仓库、堆场、航标等配套设施。1906年还在第五码头建成当时亚洲最大的1.6万吨浮船坞。全部建港费达5000万马克。随着青岛港的建成,以及铁路的铺设和厂矿的开发,青岛港的贸易得以长足发展。1904年,青岛港的贸易额为1330.92万海关两,在华北5港(天津、大连、牛庄、烟台、青岛)中居第五位;1913年,贸易额已达到6044.89万海关两,居第三位。随着港口经济的发展,贸易的扩大,青岛的近代工商业也日益发展起来。德占时期,驻青的洋行已发展到10余家,工厂有蛋厂、啤酒厂、电灯厂、自来水厂、面粉厂、缫丝厂等,银行有德华、俄亚、香上、中国、正金等10余家。德国殖民当局的地方收入逐年增长,1902年仅30.4万马克,1911年则增至508万马克。其中,仅1909年、1910年两年港口收入即达494.8万马克,已与德国1898年拨款兴建青岛港的500万马克相差无几。
  1914年11月,日本侵占青岛后即谋求在青岛港的垄断地位。从1915年至1922年,日本在各国进出港船舶和各国对青岛贸易中始终占居首位。1913年日本进出青岛港船舶仅占各国总数的29%,船吨数占总吨的18%,贸易额占总额的37%;而到1921年已分别占74%、64%、87%,占居绝对优势。日本利用攫取的特权大量倾销日货,疯狂掠夺中国资源,从而使青岛港的输出入货物急剧增加,贸易额暴涨。1915年青岛港吞吐量为35.86万吨,贸易额为1344.66万海关两。1922年吞吐量已达144.72万吨,贸易额已达9835.16万海关两,分别增长了3.04倍和6.31倍。日占当局“把实业利益置于对华方针的首要地位”,利用青岛的腹地资源着力发展实业。至1922年,“日本资本在50万元以上者已有八十家”。日占当局还设立朝鲜银行、正隆银行,完全控制了青岛金融市场。随着日本移民的大批涌入,青岛的市政建设得以发展。至1922年,城市规模比德占时期约扩大3倍。这一时期,日本从青岛搜刮了1.14亿金元。
  1922年12月,北洋Gov收回青岛。在北洋Gov统治下,青岛港虽“不复为一、二国家所独占”,但“十之八九均系外轮”,主权得不到保证,尤以日本势力根深蒂固,港口呈现“外轮压倒国轮”、“外货压倒国货”、“外商压倒华商”的畸形局面。1924~1928年,青岛港进出口船舶保持在2315~3967艘之间,船舶总吨保持在344.79~656.14万吨之间,而国轮进出口未超过500艘,总吨未超过50万吨。在这样的背景下,1922~1928年的港口货物吞吐量和贸易额增长幅度有限。1928年港口吞吐量为188.63万吨,贸易额为1.42亿海关两,大大低于前两个时期的增长幅度。
  1929年5月,南京国民Gov接收了青岛,但青岛仍未摆脱外国帝国主义的经济控制。在青岛港对外航线上,行驶的主要是外轮;在青岛港码头上,靠泊启离的主要也是外轮。30年代青岛的17条近海航线,外国垄断了11条;16条远洋航线则全部被外国垄断。但中国招商局等近20条船只坚持在青岛近海航行,抵制外国对青岛近海航线的垄断。这一时期比较安定,形成了港口发展的有利条件。货物吞吐量,1930年为190余万吨,1936年达到280余万吨,贸易额有6年达到2亿元以上;船舶进出口最低为3600多艘次,最高1936年达到4800余艘次。港口建设亦有所发展。1932年7月至1936年2月,投资390万元兴建了第三码头,该码头是大港兴建20余年来最大的建筑工程。1932~1934年是青岛港在全国地位上升时期,1932年、1933年贸易额为第五位,1934年超过广州港,居第四位。年进出港口的国轮逐年增加,船舶总吨1934年比1932年增加41.23万吨,增加吨数超过1932年的进出口船舶总吨。这一时期,青岛的民族经济得以发展。近海民族航运业已有船行10余家。民族工业已有150余家,冀鲁针厂的针行销南北各地,茂昌蛋厂的冻蛋远销欧美。民族商业活跃,从1932年到1933年,新开的3000多家商店大部为国人所开。金融业打破了日本正金银行在青岛的金融垄断,青岛金融机械已达24家,成为山东的金融中心。其间,港口收入仍是青岛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1933年青岛财政收入总计540余万元,其中港口收入190余万元,占总收入的35%。
  1938年1月,日本第二次侵占青岛。日军严密控制港口,青岛港处在法西斯殖民统治之下。1940年,青岛港的31个码头泊位,被日军占用8个;8座前方仓库,被日军占用2座;16座后方仓库,被日军占用11座。日本被为了扩大掠运,适应“以战养战”的需要,于1939年12月到1943年9月建成六号码头2个泊位,于1940年3月至1943年末建成一号码头南岸3个泊位。日本占领8年间,为了扩大战争,支撑国内日益严重经济危机,通过胶济铁路疯狂地掠运山东物资。1940~1943年,日船进出青岛港占各国总数的80%以上。1939~1945年,港口吞吐量每年均大幅度出超。日本的垄断和掠夺,使青岛港的吞吐量和贸易额呈现病态的增长。
  日本投降后,南京国民Gov第二次统治青岛。1945年10月,美军在青岛港登陆,与国民党军队“即将码头、船位、堆栈、仓库等大部分占用”、“青岛商港……几成为军港”,军事运输繁忙,正常贸易难以开展。商船进出港数,跌进历史低谷,是1912年以来的最低时期,货物吞吐量也仅为20年代水平。由于美国通过各种途径倾销商品,货物进出口年年入超,3年总入超竟高达69万吨。
  1949年6月2日,青岛解放,青岛港回到了人民手中。经过3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和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对青岛港的疏浚、修复,使之由战争年代破败残缺、港口淤滞、不堪使用的状态中复苏为新中国重要的对外经济贸易口岸之一。至1959年,与青岛港通航的国家和地区已有24个,年进出港船舶达2000余艘次,年吞吐量从1950年的126万吨增至556万吨。进入60年代,国家先是处在经济暂困难,缩短基建战线,贯彻执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继而受到“文化大革命”的冲击。国民经济建设与发展虽然受到严重的干扰和破坏,但青岛港口建设和生产却仍有较大的发展。1966~1968年,青岛港自力更生建成了中国第一座机械化煤炭专用码头,并对一号码头南岸进行了技术改造。港口装卸能力、机械化作业水平较建国初期也有了一定的提高。1973年,港口吞吐量达到1000万吨。
  70年代以后,随着国家对外关系的改善和对外经济贸易的发展,港口滞压船只的局面亟待解决。为了适应国家建设和外贸需要,周恩来总理发出了“三年改变港口面貌”的号召。从此,青岛港进入了大规模的建设时期。青岛市成立了港口建设指挥部,组织领导青岛的港口建设。至1976年,建成原油输出能力在1000万吨以上的黄岛一期油码头。1975年,青岛港通贸国家和地区已达到90余个,港口年吞吐量增至1542吨。1978年,港口吞吐量突破2000万吨。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青岛港进入了大规模投资建设的黄金时代。1985年底,建成拥有2~5万吨级泊位8个,年吞吐量400多万吨的中国最大的件杂货码头——八号码头。1988年底,建成国内最大的现代化原油输出码头——黄岛二期油码头的20万吨级深水泊位。1990年底,建成前湾新港区一期工程的2个杂货泊位,使青岛港成为拥有全国最大的、能停靠5万吨级船舶的综合性杂货码头和全国最大的、能停靠20万吨级油轮的原油进出口码头。港口生产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1987年港口吞吐量突破3000万吨,比建国前最高年份1940年的319万吨增长8.5倍。1986年创利润1.03亿元。
  至1990年,青岛港的港口规模发生了巨大变化,已由建国前的6座码头36个泊位增加到12座码头66个泊位。码头的兴建,生产配套设施的逐步完善,使其成为中国沿海以能源输出为主体、散什货并重,集水路、铁路、公路和管道运输为一体的综合性枢纽大港。青岛港已与121个国家和地区的450余个港口通航贸易,年出入青岛港的船舶达3000多艘次。1990年,港口吞吐量完成3034万吨,列上海、大连、秦皇岛之后居全国海港第四位,港口总收入达2.6亿元,实现利润8719万元。
  青岛的地方港口自德国侵占青岛兴建青岛港后,受到很大冲击,航运业大受影响。但经过一个时期的自我调节、平衡,仍有一定能力维持下去。柴胡荡(大港口)在民国初期有栈房20余间,南方商船载运木料来此销售,回载土产。■口港在民国初,有上海、连云港、宁波、青岛等地的大船云集,仅为来港船只服务的船行、代理行、饭店等就有70余家。塔埠头在鸦片战争前后,有5条航线通往南(上海、明州、福州、香港)、北(盛京)。青岛大港、小港建设初期,该港曾设有轻便铁路、仓库,以运转、存储物资,支援建港。塔埠头——青岛间船只往来频繁,该港在淤废前是胶州湾内主要民船贸易港之一。金家口曾跃居塔埠头之上,船舶辐辏,商贾云集,被誉为近代沿海城市之冠。1922年,青岛的地方港如塔埠头、红石崖、灵山卫、女姑口、沧口、沙子口、登窑口、薛家岛、金家口等均设有胶海关分关或分卡。当然,随着青岛政局的变化,青岛半殖民地、半封建地位的日渐加深,青岛地方港口的生存和发展,也是艰难的。建国以后,青岛地方港口日益发挥重要作用,主要从事山东沿海的客货运输和渔业。地方海运扩大了经营范围,开辟了日本、香港、东南亚诸国和地区的航线。青岛港和地方港口相互补充,相得益彰,为青岛地方经济的发展与繁荣,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第一篇 海港分布  
第一章 海岛与海湾

第一节 海 岛


  青岛沿海一带,分布着大小50多个岛屿,并由此与陆域海岸毗连,自然形成了大小49处海湾。许多海岛与海湾的自然地理条件优越,先天具备形成港口的条件,堪称航海者的福星。
  青岛沿海的海岛,由北向南有白马岛、栲栳岛、土埠岛、三平岛、水岛、赭岛、车岛、田横岛、涨岛、驴岛、牛岛、猪岛、马龙岛、龙口岛、鸦鹊石、女岛、赶嘴、赵家营、张公岛、小管岛、兔子岛、狮子岛、马儿岛、千里岩、大管岛、长门岩、女儿岛、老公岛、驼篓岛、大福岛、小福岛、处处乱、赤岛、麦岛、小公岛、大公岛、潮连岛、团岛、小青岛、阴岛、冒岛、黄岛、大赶岛、鼓子洋、竹岔岛、槟榔岛、莲岛、唐岛、吉岛、灵山岛、斋堂岛、鸭岛、沐官岛等。
  此外,还有许多不成岛屿的岩礁错落在近海海域内,成为与大陆毗连的岩礁群,其中有莹子岩、基准岩、狮子岩、大岛岩、珠岩、常埋岩、西沉岩、磨石礁、母猪岩、五顶礁、丁家嘴、朝阳山嘴、大珠山嘴、鼓楼嘴、胡家山前嘴、小囤嘴、董家口嘴、黄石岗嘴、老龙卧礁、龙门锅礁、大坡崖、鳌子石礁、安湖石礁、大栏石礁、东栏礁、青石栏礁、老母猪栏(礁)、大孤石礁、二孤石礁、小牙岛礁)、大黑石栏(礁)、黑岛(礁)、外岛子、大连岛、小连岛(礁)、洋礁、试刀石(礁)等。这些岛屿、礁群,不仅可供船只锚泊、避风、补给之用,也是航行的天然标志。长门岩、潮连岛、大公岛、小公岛、灵山岛、大连岛、小连岛等孤立的岛、礁,对于航海者确定海上方位本身就是十分重要的目标。有些岛上还设有灯塔、灯桩、渔灯等助航标志,对近海港航活动具有实在的意义和价值。

TOP

第一篇 海港分布  
第一章 海岛与海湾

第二节 海 湾


  青岛沿岸的海湾,由北向南有丁字湾、栲栳湾、横门湾、■山湾、女岛湾、北湾、鳌山湾、崂山湾、小岛湾、王哥庄湾、仰口湾、青山湾、腰岛湾、试金石湾、八墩湾、太清宫口、流清河湾、登瀛湾、后湾、董家湾、浮山湾、太平湾、胶州湾(胶州湾分内外湾,外湾有汇泉湾、青岛湾、团岛湾;内湾有沧口湾、女姑口湾、阴岛湾、黄岛前湾、海西湾)、唐岛湾、灵山湾、古镇口湾、利根湾、琅琊台湾(内有杨家洼湾、陈家■湾)、黄家塘湾等等。
  青岛地区海湾众多,具有良好的避风条件。这些海湾多为岛屿毗连大陆而形成,湾口小,湾内水域深阔,湾底平坦多为泥沙淤积质层,且海岸多山环绕并随地理条件形成了曲折岸线,适于避风锚泊,为港湾开发建设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

TOP

第一篇 海港分布  
第二章 港口规模

第一节 青岛港


  港界(含小港) 青岛港地理座标为N36°04′00″,E120°19′5″。青岛港港界分水域和陆域两部分。水域:自太平角起至象嘴止,自孤山角起至黄山嘴止,自黄山嘴起至显浪嘴止,自显浪嘴起至脚子石嘴止,各引一直线,四连线内水域为水上港界。同时,团岛嘴至脚子石嘴引一直线,为内外港界,线东为外港,线西为内港。陆域:自小港南防波堤尖端起,沿小港西侧岸线经菏泽路、莘县路及小港沿一路至小港北防波堤根,再沿中港岸线经新疆路至大港入口通路,向东北方向伸延,顺铁路线至五号炮台旧址铁路桥洞,转向西北,沿国棉一、二厂及青岛发电厂岸线直至孤山角铁路桥洞止。
  锚地 青岛港供各类船舶使用的锚地达20处左右,其中与外轮有关的锚地4处。⑴引航锚地,以N36°02′00″,E120°18′16″为圆心,以3链为半径的海域范围,位于外港。⑵外轮检疫锚地,位于内港,是由下列4点连线围成的海域:N36°05′00″,E120°14′30″;N36°05′00″,E120°16′50″;N36°04′18″,E120°14′30″;N36°04′18″,E120°16′30″。水深7~34米,泥沙贝壳底。⑶外轮临时锚地(即21号锚地),位于外港,是由下列4点连线围成的海域:N36°00′46″,E120°20′41″;N36°00′46″,E120°21′58″;N36°00′12″,E120°20′51″;N36°00′12″,E120°21′42″。水深27~40米,沙底。⑷油轮锚地(即23号锚地),位于内港,是由下列4点连线围成的海域:N36°05′42″,E120°13′01″;N36°05′42″,E120°14′00″;N36°04′51″,E120°13°06″;N36°04′51″,E120°14′00″。
  航道 青岛港航道分为港外航道和港内航道。港外航道又分为主航道(长约22海里)和两条规定的航线。随着港口工程建设的不断发展,港区内外航道也随之拓展。1975年后兴建的青岛港黄岛油港一、二期工程和青岛前湾港一期工程,与码头配套的港区内外航道均属新辟之域。
  港区 青岛港分大港港区、中港港区、黄岛油港港区和前湾港港区四大部分(不含青岛小港港区)。1990年,青岛港四部分港区共有码头12座停靠泊位(千吨级以上)66个,吞吐能力居国内第五位。
  1.青岛大港。自大港五号码头防波堤的尖端起至六号码头尖端止联一直线,此线以内这大港区。建国初期大港水域面积为2.5平方公里,陆域为1.14平方公里。1990年有码头8座,万吨级泊位15个,最大泊位吨级为5万吨。
  2.青岛中港。自六号码头防波堤尖端起至小港北防波堤尖端止联一直线,直线以内为中港区。水蜮面积为0.438平方公里,有码头1座,杂货泊位3个,客运泊位2个,为运盐帆船和渔轮等停泊区,有运盐岸壁450米,港区建有卸鱼码头泊位4个,固定直立式上冰码头泊位2个,固定直立式舾装码头泊位2个。
  3.黄岛油港。水、陆域界有待统一划定公布。1985年陆域面积纸27万平方米。码头设施包括原油装输、燃料油装输、供水和污水处理四大部分。码头为引桥式,全长1242.25米,东泊位可泊5万吨级油轮1艘,西泊位可泊2万吨级油轮1艘,另有2个成品油装卸泊位。油库总容积11.5万立方米,总容量82376吨。年输出能力为1000万吨。1988年建成的黄岛二期原油输出码头,设计通过能力为1700万吨。1990年油港吞吐量达1284万吨。
  4.前湾港。正在建设当中,一期工程6个泊位中的2个2万吨级泊位1990年年底已具备靠泊作业条件。

TOP

第一篇 海港分布  
第二章 港口规模

第二节 青岛小港


  青岛小港位于胶州湾东岸,青岛中港南侧,开口西向,宽约80米。地理座标为N36°04′20″,E120°18′30″,港内水域面积为3.4万平方米,有南北两道防波堤,其中北防波堤长390米,南防波堤长240米,两堤堤端设有昼夜海上航行标志。港区陆域面积为0.048平方公里(不含港内陆域船厂占地面积)。进港航道水深4.5米,港内有码头3座,岸线长381米,泊位8个(1000吨级和500吨级以下泊位各4个)。码头以商用、水产、客货运输为主。商用码头多为宽突堤重力式结构和顺岸重力式结构。码头前沿水深4米,可停靠500~1000吨级客货轮船、渔船,乘潮进港船只吨级相应增大。小港核定年通过能力为50万吨,客运1万人。

TOP

第一篇 海港分布  
第二章 港口规模

第三节 地方港


  地方港口规模小,分布在青岛所辖的县(市、区)内,港口建设投资多由国家、地方Gov乃至厂矿企业筹集承担。这些小港多以近海客货运输为主,对青岛大港是一种补充。
  黄岛港 位于胶州湾西南的黄岛胶湾北沿,地理座标为N36°02′50″,E120°13′50″。港池面积5万平方米,未疏浚,无固定航道。有重力式岸壁客货码头1座,A泊位(客运)为混凝土结构,长50米,宽70米;B泊位(货运)为混凝土结构,长81.05米,宽70米;C泊位长41.75米,宽70米。码头岸线总长为172.8米,码头前沿水深分别为4.15米、6米、8.3米。可靠泊3000吨级和5000吨级船舶各1艘;客运泊位1个。年核定通过能力20万吨。港区陆域货场1万平方米,客运站面积1011平方米,年客运20万人。1986年后其客运渐由新建的黄岛轮渡码头代替。港内另有斜坡式码头1座,为混凝土方块结构。
  薛家岛港 位于胶州湾南部,薛家岛湾西南岸。港区东、西、南三面有海西半岛自成掩护,避风条件较好,地理座标为N35°58′57″,E120°14′21″。该港有码头1座,为重力式岸壁结构,码头岸线长60.3米,混凝土堤坝长160米,宽50米。码头有泊位3个,前沿水深3米,可同时停靠200吨级船舶2艘,昼夜最大装卸能力400吨。港区陆域堆场有效面积1万平方米,建有客运站1440平方米,每日有定时客运班轮与青岛小港客运站对开。年核定能力10万吨,客运15万人。
  积米崖港 位于灵山湾内北侧,唐岛湾内西侧,凉网山下。地理座标为N35°55′00″,E120°09′00″。港口总趋向为东北至西南,斜长5.4公里,水域面积约14平方公里,港区陆域面积约20万平方米。港口西距胶南县城18.5公里,水路东至青岛22海里,南至灵山岛9.5海里。陆域三面低山环抱,南部入口处有唐岛作屏障,可避西北和东南10级大风,南和西南风8级以上有影响。潮汐为正规半日型,低潮时港内水深平均1~2米,是胶南沿海“天风不犯”的天然太平良港。1958~1963年间,平均货运通过能力为1.5万吨/年。70年代初辟为胶南县渔业基地并列入国家重点建设。积米崖港可靠泊渔船1000余艘,常年卸鱼量为0.6~1万余吨,为山东省和国家重点群众渔业港口基地。
  东营港 分为渔码头和盐码头两部分,渔业码头位于胶州市营海东南,胶州湾北岸大沽河海口南岸,距胶州市区14.5公里。为水泥桩柱承台式码头,长156米,宽45米,可泊60吨级船5艘。货场4000平方米。除东南风外,可避诸风。盐业码头位于东营村东偏南3公里处,大沽河入海口西岸,木质悬舌式简易装卸码头3座。
  沧口港 位于沧口湾的东侧,距青岛大港8海里,港内码头岸线长150米,为浆砌块石重力式驳岸码头,其中100吨级泊位1个、20吨级泊位4个,适应于小型机帆船停靠,核定年通过能力为1.21万吨。
  红石崖港 位于胶州湾西南岸红石崖村,西连龙泉盐场,东接大窑湾,与青岛隔海相望,相距10海里。地理座标为N36°05′00″,E120°06′00″。口岸陆路有黄(岛)——王(台)公路东西穿越,衔接204国道。港湾内潮汐为正规半日型,最高潮位为4.5米,最低潮位-0.5米。湾底泥质,水域面积广阔。1963年扩建,形成渔、货兼用港。货运码头长约380米,宽9米,高2米,系直立式浆砌块石结构。1965~1975年平均年吞吐量为1.5~2万吨。1975年后码头扩建为长550米,宽12米,年吞吐量增加近1倍。80年代后,货物多转陆上公路运输,港口吞吐量由此减少。1985年以后由港口运输的物资多为盐和化肥等。
  大窑港 位于胶州湾西岸,红石崖东2.5公里处,地理座标为N36°05′40″,E120°08′17″。湾底泥质,潮汐为正规半日型,最高潮位为4.5米,最低潮位为-0.5米。港区有码头4座,泊位39个,码头岸线总长为1公里,陆域堆场容量为1500~2000吨。1990年港口吞吐量为10.5万吨。
  大湾港 位于唐岛湾西侧的大湾村,北距灵山卫2公里,东北距积米崖港1.5公里,地理座标为N35°54′42″,E120°28′21″。码头总长500米,有货运码头6座,港作船码头1座,停靠船泊位8个。港区仓库货场面积3.05万平方米,港池航道长300米,宽12.5米,水深3.1米,乘潮水深为4.5米,可靠泊300~600吨级船舶。1980~1985年间,港口吞吐能力由5.8万吨增至66万吨。
  ■口港 位于胶南泊里镇东南,琅琊台湾北端西侧,陈家■湾口门内西侧,地理座标为N35°38′00″,E119°49′00″。港口南向,湾底泥质,港湾水域面积86万平方米。港内有小型码头3座,码头前沿水深为1~2米,最高潮位4.66米,低潮时港内无水。1958年后,多次扩建增修,港口规模不断扩大。■口港是胶南县的重要商港。
  城口子港 位于灵山岛北部西侧城口子村,地理座标为N35°46′00″,E120°09′00″。港内有客货运码头1座,码头长40米,宽24米,高7.5米,可停泊万吨级以下轮船。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