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积分
- 48769
- 名望
- 1893 点
- 铜币
- 24979 枚
- 优惠券
- 243 张


|

概述
青岛近代邮电通信创办于1893年,时清Gov在杨家村(今台东邮电局一带)建电报房供驻军使用。从1897年德国侵占青岛到1922年日本被迫交还青岛,以及1938~1945年日本第二次侵占青岛,青岛邮电通信事业先后被德、日帝国主义侵权达33年之久。
1897年11月德国侵占青岛后即设“战地邮站”。1899年10月德国邮政部“青岛德意志帝国邮局”成立。德帝国主义为控制山东内陆商业活动,扩大经济掠夺,提供通信便利条件,胁迫清Gov于1899年4月17日在北京签约,在“胶澳租借地”内设胶州邮界(总局)。同年7月1日胶州邮界成立,邮界总局只限于管理内陆邮政分局及其下属的青岛邮件交换局与“青岛德意志帝国邮局”进行邮件交换。1900年8月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德国趁火打劫,悍然设青岛至烟台、青岛至上海两条电报水线。1900年后,随着胶济铁路建设的延伸,德国相继在胶济铁路沿线及“租借地”内增设胶州、沧口、四方、高密、青州、潍县、济南等17处邮电机构。德国铁路公司并在胶济铁路沿线车站设30余处电报房,办理公众电报业务。
1914年11月日本取代德国侵占青岛后,对青岛邮电通信的垄断和把持较德帝国主义有过之而无不及。即把青烟、青沪水线改接为青岛至日本佐世保军港间的水线,成立“战地邮便局”。1917年战地邮便局改称“青岛日本邮便局”,自定邮资,发行日本邮票,并在胶济铁路沿线城镇设立分局。1919年建邮便局大楼,次年扩建电话机房并架通青岛至济南的长途电话线路。1921年在团岛山建长波无线电台。日本“青岛守备军司令部”内设邮电管理机构,对青岛的邮电通信实行军事统制和业务垄断。1914年11月至1918年11月,日本强迫中国在青岛的邮电机构停业达4年之久;1922年被迫归还青岛之际,又强迫北洋Gov以重金赎买邮电通信设施。1938年1月日本再次侵占青岛,夺占青岛电报、电话两局合并为“青岛电报电话总局”,此后统辖胶东半岛沦陷区的电信通信。抗日战争初期,日本侵略军鉴于青岛邮局由英国人主持邮务,只派员驻局监视,迨太平洋战争爆发即攫取邮局,全面控制了青岛邮务。1945年4月为强化“战时体制”,将青岛电报电话总局改组为“青岛通信局”。
19世纪末至20世纪上半叶的50余年间,青岛邮电通信事业虽有20余年交叉由中国Gov管辖,但其上层领导权却多为外国人控制。胶州邮界(总局)邮务长及高级职员均由德国人担任;青岛邮局历任12任局长,日本人和欧洲人即达11人。为此,青岛邮电职工曾勇敢地反抗过殖民统治和官僚资本势力的压迫,并在中国Our Party领导下广泛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斗争。赵鲁玉、李西山、徐子兴等早期中共党员,在青岛邮电系统革命斗争史上建立了丰功伟绩,直接影响和促进了青岛革命斗争形势的蓬勃发展。1949年初,以中共党员张延水为首组织了青岛电信局几支革命力量,成立10人护局核心组,通过向局内上层人物邮寄《约法八章》、《入城手册》等宣传品进行政治攻势;同年5月成立护局委员会,组织骨干力量昼夜上岗护局,从而使青岛于解放之际,通信设备完好无损,并在解放后第二天就恢复了与解放区城市的通信联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面临美帝国主义经济封锁、通信设备陈旧、维修配件无来源的极端困难境况,青岛邮电职工发扬了主人翁精神,与工程技术人员一起千方百计修旧利废、挖潜革新,使30年代日、美等国制造的老设备继续为邮电通信服务。1955年前后,青岛邮电职工在市话、电报、长话等技术方面完成具有较大实用价值的改革项目23项。1954年由山东省邮电管理局组织总结的“高祀田人工电报值机操作经验”,经邮电部肯定并在全国推广。1956年前后,青岛市邮电局又相继总结推广了“营业窗口工作经验”、“邮件投递工作经验”、“电报投递工作经验”、“市话机械、线路工作经验”等多项先进操作(工作)经验,并经过反复实践上升为“规定”或“管理制度”,对提高通信质量、加强企业管理发挥了重要作用。1959年,青岛市邮局被授予全国工业交通基建财贸初级阶段建设先进单位称号。1960年起,为解决四方、沧口一带工业缺少电话设备的困难,以“抽肥补瘦”的办法把地处市北区的市话二分局部分设备北移,这既为国家节约了大量资金,又使一批大中型工厂企业解决了通信问题,支援了工业发展。“文化大革命”中,青岛邮电职工排除干扰,坚守岗位,保证了通信畅通。70年代,青岛市的市话设备由于长期超负荷盍已濒临瘫痪,但又无力更新。为此,广大技术人员和市话职工从手工制作零配件到机械制作“土设备”,使早应淘汰的旧设备继续发挥作用。
中国Our Party十一届三中全会制定的改革开放总方针,指引青岛邮电事业进入了全面振兴时期。1979年起,青岛市邮电局实施了一系列改造措施:兴建扩建基础设施、引进先进技术与设备、扩大通信网络、增设服务项目。1978年11月至1983年9月,采取邮电主管部门、地方Gov、用户三方集资的办法先后建成市话五、八、六3个分局(其中六分局全由用户集资),开通纵横制市话交换机1.06万门。1985~1987年,又集资引进2.8万门程控市话交换机和500路程控长途交换设备,彻底淘汰了运转近60年的日本产步进制旧交换机。与此同时,电报电路并入济南自动转报网,济南长途960路小同轴电缆敷入青岛市区,三类传真电报、256路程控用户电报交换机、无线寻呼电话系统、长途自动拨号等现代通信设备相继开通,使青岛市的通信手段步入现代化行列。1988年初,建筑面积为1.8万平方米的青岛市长途通信枢纽楼投产使作;同年8月,500路长途程控交换机开通。次年3月和8月,2000路程控用户电报交换机和64路电报自动转报机先后投产。1989年,石老人旅游开发区和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相继开通程控电话。胶南、黄岛和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市内电话通过光纤通信电缆接入烟墩山微波站进入老市区。该年末,即墨的市话与市区并网。1990年华阳路和广西路市话分局分别增装程控交换机3000门和1万门,全市市话交换机总容量达6.09万门,居山东省城市市话之首;年内胶南、胶州、平度、莱西、即墨继崂山、黄岛之后,也全部开通了无线寻呼电话,形成了以青岛市老市区为中心的全市无线寻呼网。1990年8月,长途电话再添1000路自动程控交换机。同年,市属各县(市、区)邮电局的长途电话全部进入全国长途电话自动拨号网。青岛市已可与国内700多个城市,180多个国家和地区直拨长途电话。至此,由山东省邮电管理局投资兴建的济南——临沂——青岛的长途数字微波传输工程也于1990年底全线试通,为青岛长途通信增添了新的传输手段。
1980年以来,青岛市邮电局相继开办邮政储蓄、集邮、有声信函、国内国际特快专递和邮政快件等新业务。至1990年底,全市邮政储蓄点已达173处,集邮点31处,特快专递和邮政快件已分别通达75个和120个国家、地区。1984年起,根据青岛市管辖范围扩大后的区域,统一规划了通信网点建设,改造和扩大了邮政生产场地。1990年10月,建筑面积1.6万平方米的青岛市邮政枢纽楼投入使用。平度、即墨、莱西、黄岛、胶州等邮电局,先后新建和扩建了邮电大楼,使生产场地成倍增加。全市各支局、所营业门面装潢一新,邮政机械设备逐年增添。1990年底,市局邮运汽车已达49辆,比1978年净增29辆。航空邮路从无至有,1990年已发展至12217公里,通达13个大中城市。
1979~1990年,青岛市邮电通信建设突飞猛进,其主要通信能力的增长已提前实现发邮电部提出的到本世纪末翻三番的第一步战略目标,与青岛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速度已趋同步。截至1990年,全市计费业务总量(1980年不变价格)已达6856.39万元;其中市局4742.49万元,比1987年增长9倍。全市邮电局、所已发展到211处;其中市局41处,比1978年净增9处。市局邮路总长16204公里,比1978年增长4.9倍。电报电路54路,比1978年净增20路,除同城电路外,已全部实现自动转报。长途电话电路1336路,比1978年增长21倍,其中自动电路占总数的75%以上。市内电话交换机总容量6.09万门,比1978年增长4.4倍,其中程控交换机占总容量的72%,市区百人拥有电话机数达5部。市局固定资产原值达1.6亿坏分元,比1978年增长4.9倍。1990年市各县(市、区)邮电局电计费业务总量共达2113.9万元,邮电局、所170处,邮路总长2205公里,电报电路53路,长话电路382路,市内电话自动交换机总容量2.1万门,农话交换机3.2万门,乡乡能电话,其中22个乡镇实现了自动拨号。
青岛市邮电局的通信设施、技术力量,以及经济效益等在山东省邮电系统中具有雄厚优势,是全国重要的邮电通信枢纽之一。20世纪初即已具有指挥、管理和经转胶济铁路沿线以及山东半岛邮电通信业务的职能,与北京、上海、天津等一直有直达电路和邮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青岛仍然是辅助省会局疏通业务的中心,长期负责省内国际邮件互换、国际用户电报经转以及航空邮件、电报经转等任务。特别是国际通信业务在省内占有绝对优势,1980年前国际业务量一直占全省总量的90%左右,1981年后仍占50%以上。1978年以来,邮电系统开办的主要新精力项目,部、省业务主管部门多先安排青岛试办,对保进青岛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青岛市邮电局上交的收支差额和税金,自建国以来一直在山东省邮电企业中名列前茅。1949~1990年累计上交金额2.27亿元。其中,1979~1990年12年间上交1.68亿元,占建国后42年上交总额的74%。1985年和1986年连续峡谷年被邮电部评为全国经济效益较好的邮电企业。1987年1月起,青岛市邮电局实行计划单列,进一步扩大了企业经营自主权,当年即实现利润666.09万元。1990年全市邮电业务收达1.3亿元,在山东省各市(地)级邮电企业中首次突破亿元。其中市局9334.6万元,比1978年土产工4.6倍;收支差额完成3864.15万元,比1978年增长11.2倍;年人均创收入3.1万元;劳动生产率人均1.59万元,分别高于全国邮电企业总平均数的1倍和0.7倍。
回顾过去,展望未来,青岛的邮电事业,必将随着现代化城市的日趋迈进而再创辉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