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论坛广告管理办法·2012青岛啤酒节专题报道·牢记:青岛旅游局投诉电话
·青岛圈论坛广告投放说明·2012最新青岛旅游攻略·2013年1月青岛潮汐表
·青岛旅游景点介绍|图片·青岛旅行社排名及报价查询·青岛旅游就入住中山旅馆
返回列表 发帖

青岛市志53:邮电志 第三篇 市内电话

第三篇 市内电话  
第一章 交换网

第一节 市话交换机


  1898年德国军队在青岛设军用电话站。1899年6月设公众市内电话局,初装时用户有26户。此外,胶澳德国总督府内设官用电话19部。两处电话均系磁石式,交换机间有中继线连接。1914年4月青岛德国电话局交换机容量为300门,实装296门,总督府交换机容量为150门,实装124门,两机间设中继线6对,并与北九水、沙子口设专线电话。同年10月日本进攻青岛之际,设备多为战火破坏。日军侵占青岛后将部分公众电话拆除装于炮台供军用。1915年2月1日胶澳市内电话恢复通话,用户有军用60部、民用143部。1916年旧有单式交换机不敷应用,改用直列复式交换机3台,总容量为900门。1920年6月,改用共电式,并迁局址于堂邑路。新局内设交换机8台,总容量2200门。1921年,四方、沧口、李村3处磁石式电话分局设立,交换机容量分别为80门、60门、50门。
  1922年12月中国收回青岛时,市话交换机有共电式2200门,磁石190门,市区实装分众电话2126门。北洋Gov以32万元的赎金为代价,接管了青岛日本邮便局电话局全部机线设备(其中线路设备14.6万元,机械设备17.4万元),设胶澳商埠电话局。1925年冬,采纳用户要求,经官商合议,共筹工料等费,将首批20余户磁石式电话改入市内共电电话网。1926年春,原有空号全部放出,但仍供不应求。为此,扩充60门。同年8月又扩充120门,年底装出商用电话90余户。1927年1月扩充120门,未及一年,所存号码无几。是年12月扩充100门。半年后,所有空号仅存三、五号。时台东镇商业发达,外商贸易尤多,请求安装者每日多起。但该地杆线不足,每次放号均照顾不到。鉴此,1928年8月添加台东杆线,扩充100门。截止1929年,全市(包括四方、沧口、李村)市内电话有共电式2700门,磁石式110门,实装2822户(含一线2机户)。
  随着人工交换机容量的逐年发展,话务员虽增至100余人,但繁忙时接线迟滞的情况却时有发生,且欧美人用户多直接通话,话务员常因语言不通而接线迟延。1929年胶澳商埠电话局向日商日本电气株式会社订购史端乔式自动机3000门,订价为日金31.2万圆。合同签订不久,南京国民Gov接管了胶澳商埠。5月18日,胶澳商埠电话局移归南京国民Gov交通部,改称青岛电话局。自动机的二、三期款项,改由交通部支付。同年秋自动机装设工程竣工,并于1930年1月1日正式开通,是山东境内第一个自动电话局。自动机使通话质量提高,要求装机者大增。1930年10月,又添200门,1931年5月通话。1932年秋,交通部拨来南京电话局插棒式百门自动小交换机1部以应急需。1933年2月青岛电话局订购英伦标准电话电缆公司400门自动交换机,1933年9月动工,翌年1月开通。1935年2月又扩充日本制式自动机1200门,将百门小交换机拆除。1937年青岛电话局总局自动交换机容量为4800门;沧口分局磁石式交换机容量为200门,李村60门。
  1938年1月10日,日本侵略军夺占青岛报、话两局。同年10月青岛电话局增装400门,1939年5月增装800门。时由于日商大量涌入,要求装电话者很多,加之日本军政机关电话需求量急增,1939年7月在华阳路、崂山路口兴建市话北分局机房。翌年3月初装机,4月末机房竣工,7月14日日本冲电气步进制自动机2000门开通。北分局开通后,市内电话拨叫由四位制改为五位制。总局也同时增装400门。1941年2月又增装400门,全市自动机总容量达8800门。同时根据电话开头数码列堂邑路为二分局、华阳路为三分局。1943年在广西路、安徽路口兴建市南分局,拟装800门,机房盖成后因机械在海运途中被炸而未实现。此后因日本经济竭蹶,市内电话设备再无增加。
  1945年初,李村磁石式交换机由60门增至100门。1946年3月23日沧口局人工改自动,开通为38支局,容量为250门。市区自动交换机达9050门。由于机械容量饱和(实装达8084门),器材奇缺,自1946年5月30日起,青岛电信局对市内电话停止办理过户,新装电话除重要用户外,一概停装。
  建国后,不利于国计民生的行业被逐步取缔,市南区、市北区一带市话用户减少,二分局安装大幅度下降。同时台东、四方、沧口一带由于工商业发展迅速,三分局和38支局供不应求。1952年,青岛市内电话实装率为:二分局56%、三分局93。5%、38支局75%。针对原有市话网布局与用户不相适应的状况,以“抽肥补瘦”的办法,对市话网容量进行了较大的调整。1950年用库存100门选线器扩充了沧口38支局。1954年拆二分局800门扩充三分局。1956年沧口38支局装自博山调入的机键100门。1958年拆二分局400门扩充沧口38支局,将38支局改为四分局,并将38 支局原450门拆下50门报废,容量为800门。1959年为解决楼山后新建青岛钢厂通信需要,二分局拆400门建楼山后41支局,并同时在市南区福山支路疗养区支局建200门共电人工局。经调整后,青岛市共有自动机9000门,其中二分局5000门、三分局2800门、四分局(含楼山后)1200门;人工机440门,其中疗养区支局200门、李村支局240门。这些措施基本适应了当时电话用户的需求。
  1958年后,原由三、四分局交换的水清沟一带工业发展迅速。1960年,青岛市邮电局整修由张家口、北京和博山拨来的旧机400门,兴建水清沟35支局。青岛市自动机容量达9400门,人工机440门。1962年在李村设崂山县邮电局,其中240门磁石式机划归崂山县局。市区共电工人工机为200门。1963年,沧口四分局因设备无配件减少100门。此后市话新装户逐年增加,到1966年市区自动机容量为9300门,实占门数由1959年的6627门猛增到8056门,7年内实占门数增加了1429门,但容量只增加了300门,市内电话开始紧张。1966年秋,从南京拆来报废旧机2600门,整修后于1967年在水清沟35支局增装200门。1968年三分局增加装1000门,1969年四分局增装700门(内300门无公用机键)。1970年将崂山县邮电局240门磁石式交换机改为500门自动机,为45支局,与市区市话并网。1973年青岛市邮电局市话自动机总容量虽发展到11200门,比1966年增加1900门,但仍远远不能满足社会需要,又因南京旧机缺少公用机键,接通北进一步下降,繁忙时电话很难打通。且市话机械均系20~30年代产品,使用年久,配件无来源,虽经精心维护,每千门每月零件损坏仍约10余件。1973年青岛市邮电局被迫“限制装机”,时申请装设电话者逾2000户。1971年青岛市邮电局电信工厂试制出50门笛簧自动交换机,在福山支路疗养区支局试用。1972年在上海520厂、上海电信设备厂和青岛市计划委员会、青岛市经济委员会协助、支持下,青岛市邮电局试制纵横自动交换机。1979年1月1日自制第一台HJ921型1000门纵横制机地三分局开通成功。三分局步进制中的800门停通。
  1978年11月,青岛市第一个三方集资的市话五分局地水清沟破土动工。1980年10月30日纵横制2120门正式开通(其中有青岛市邮电局电信工厂自制1000门。原水清沟35支局撤销,旧机600门淘汰)。总投资共273.4万元,用户集资118.4万元。纵横制投产后,三分局在四方区的一部分电话割给五分局。1979年11月市话八分局在安徽路兴建,1982年3月装机,5月楼房竣工,10月31日4240门纵横制开通,原属二分局的1622部电话割入八分局,1982年1月破土动工,1983年3月装机,5月局房竣工,9月25日零时开通纵横制4240门。建设资金全部系用户集资。六分局建成后,二、三、八分局的电话共620部割入六分局。当年实装用户达到1100余部。1984年初又装1200部,年底实装2300部。
  此外,崂山市话45分局,于1979年破土建机房。1981年12月10日开通2000门纵横制自动 机,改称55分局,原500门旧机淘汰。
  在集资建市话新局的同时,1980年青岛市邮电局曾先后两次从上海拆来史端乔机械3000门。1983年3月,拆来福州局机械1000门,同年10月又拆来重庆局机械1000门。这些拆来的报废机械经整修后,1984年8月为三分局增装200门,10月又增装600门,并拆除1000门纵横制调至胶县。三分局恢复原步进制800门,拆除原400门,并为四分局原无公用机键的300门装上公用机键。截止1984年,青岛市区市话交换机总容量达22600门(不含崂山),其中自动机22400门、人工机200门。市话五、八、六分局的建成,使青岛市市话多年紧张状况得到缓解。1980年至1985年共装机9100余部。
  为适应对外开放的需要,青岛市邮电局于1984年12月19日与上海中国贝尔电话公司签订购买S1240型11000门程控市话交换机和程控长话全自动500线长一选250线设备合同。1985年2月1日又签订补充市话2000门合同。两项合同价款为463万美元,1986年2月底交货。资金由部、省解决495万元,银行贷款792万元,其余自筹,并在华阳路新建程控机房楼4800平方米。
  为临时解决青岛经济开发区和旅游区的通信需要,1985年由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投资11万美元,购进日本电气公司(NEC)的单通道无线电话30套(开发区20套,旅游区10套),同年9月投入使用。由此,市内5区与经济技术开发区和石老人旅游区市话用户通话得以沟通。
  1986年7月,四分局增装史端乔旧机100门。同年8月,八分局增装HJ921A纵横制1000门。年内交换机容量净增1100门。8月30日,青岛市内电话由五位制改为六位制(原二局改称22局,八局改称28局,三局改称33局,六局改称36局,四局改称44局,五局改称45局,崂山改称49局)。1987年3月21日,33局(华阳路)程控7000门开通,旧机拆下400门为22局增容,余4200门淘汰。同年9月19日,27局(广西路)2000门程控开通。12月5日,44局(沧口)3000门程控和楼山后45支局1000门程控开通,两局旧机共2300门同时淘汰。至此,1.3万门程控市话交换机全部开通,共淘汰旧机6500门,净增6500门。市区市话交换机总容量遂增至3.02万门。1987年青岛市属7个县(市、区)邮电局的市内电话也全部实现了自动拨号。交换机容量共1.2万门。
  为更新22局(堂邑路)20年代步进制陈旧设备,1986年12月29日与日本住友株式会社签订购买日本NEC公司程控1.5万门设备合同。包括1.5万门程控交换机、23.5公里光缆、6端光端机和500部按钮式电话机,总价为214。9万美元。合同生效后10个月内设备全部到齐。1988年1月27日开始装机,5月17日割接开通,原5400门旧机停用。至此,全市史端乔式步进制交换机全部淘汰。
  1988年1月15日,45局(水清沟)增装纵横制交换机1060门。同年6月13日,36局(湛山)增装纵横制交换机2120门(包括60门用户交换机架2个),使该局容量达到6360门。楼山后支局因青岛钢厂污染影响市话设备,遂被迫将交换机封闭停用,对该地区的用户利用电缆临时接入沧口交换机。1989年又将楼山后支局的交换设备移至沧口机房。
  1989年1月21日,由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投资购进的日本NEC公司NEAX2400型2000门程控交换机在经济技术开发区邮电局正式开通。定局号为“69”局,经光缆和微波传输与市区堂邑路市话分局沟通并网。同月由青岛旅游开发区投资购进的NEAX2400型1000门程控交换机在石老人旅游区投产,局号为“59”局。根据协议两局均移交青岛市邮电局经营管理。原临时使用的单通道无线电话随即停用。
  1989年4月为解决市话28分局辖区因交换设备不足而不能满足用户电话的困难,暂将堂邑路市话分局“23”局的1-3千群设备,临时改为“26”局号,供广西路市话分局装机。装机中属线路部分由广西路市话局承担,机械部分由堂邑路市话局承担。同年11月疗养区市话支局撤销,其200门共电式机停用。至1989年底市区市话交换机总容量共4.578万门。
  1989年,从上海贝尔电话公司订购S1240型程控交换机3000门用于华阳路市话分局增容。1989年12月开始安装,1990年3月割接开通。同年又购进S1240型程交换机1万门用于广西路市话分局增容。该万门设备分两期施工,1990年3月底首期3000门开通,同时将临时使用堂邑路市话分局的“26”局号用户全部割进广西路机房。同年11月湛山市话分局增容纵横制交换机2120门。12月底广西路二期7000门程控交换机正式开通,连同一期3000门,该万门机全部定局“26”局。
  1990年底,青岛市邮电局共有市话交换局8处,交换机总容量达6.09万门。其中程控交换机达4.4万门,占总容量的72%以上。其分布地点及设备容量分别为:堂邑路市话分局1.5万门,华阳路市话分局0.2万门,旅游开发区市话分局0.1万门(程控1.2万门,纵横制0.524万门),湛山市话分局0.848万门(纵横制),水清沟市话分局0318万门(纵横制)。青岛市所辖7个县(市、区)邮电局已有6个局(胶州市除外)局号升为6位制。7个局共有市话交换机2.02万门,其中崂山、黄岛、胶南、即墨已与市区联网直拨通话,黄岛局市话已实现程控化。


第三篇 市内电话  
第一章 交换网

第二节 用户交换机


  德国侵占青岛期间,德国胶澳总督府设专用交换机,容量为150门。日本第一次侵占青岛期间,用户交换机逐渐增多。至1922年10月底,有用户交换机17台,以官署用为多,容量最大的是铁道部300门,其他部门均为50门、30门、20门、10门、3门不等。铁道部有中继线12对,其他部门只有1至3对。1936年青岛电话局用户交换机有15台。日本第二次侵占青岛时期已达60台。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南京国民Gov接收的工厂多未恢复生产,接收机关不知利用原有设备,致使交换机闲置未用。至1949年青岛解放时,用户小交换机只剩21户,总容量为870门。建国初期,青岛的市话用户小交换机发展缓慢。1960年为30门,总容量2010门。1971年为43户,总容量为3770门。自1972年起,市内电话机线饱和,用户装小交换机者骤增。1985年底,交换机增至215户,设备总容量为26690门,比1971年增加6倍,已多于市内电话的总容量。其中自动小交换机占16991门,接入小交换机的电话机16554部。至1987年总容量已达36718门,其中自动机22508门,共电式机14210门,接入小交换机的电话机达22103部。1988年拥有小交换机户数增至307户,交换机总容量为4.12万门。1989年为351户,5.37万门。1990年底装小交换机户数达382户,总容量为5.86万门,其中自动机为4.36万门,接入小交换机的电话机为3.65万部。使用程控交换设备的用户有50余户,其中青岛市Gov于1990年开通程控交换机2000门。
  小交换机的维护管理始于1938年1月。“华北电电”青岛中央电话局设“私设电话营业所”,专管用户小交换机业务,并配有4名维修人员,负责局产和代维交换机的维护。时局产用户交换机有5户、340门,代维的有8户、500门。其他交换机由用户自己维护。日本投降后,“私设电话营业所”撤销,用户交换机收费事宜划归营业课,交换机维护人员合并到原修缮所共同组建为修机室。建国后,青岛市邮电局专设市话用户交换机组,负责对交换机设计安装、机线人员的技术培训和代维户的设备维护,费用结算由市话营业组输。70年代后期,由于用户交换机迅速增加,用户交换机组除对代维设备专设维修班外,对自行维护的用户交换机机线人员,按其工厂企业所在的电话分局的范围划分组,由专职人员对他们定期进行技术培训。1982年青岛市邮电局成立用户交换机管理委员会,配专职人员管理市区用户交换机和代理安装、维修机线设备。

TOP

第三篇 市内电话  
第一章 交换网

第三节 无线寻呼


  1986年青岛市邮电局投资10万美元购进日本电气公司(NEC)无线寻呼系统和500部接收器(BB机),在太平山设100瓦主、备用发射机各1部,控制台设在华阳路市话分局,同年10月投入使用。发射范围除市内5区外还可覆盖崂山县和黄岛区。1987年底用户为287户。1988年申请装机户大增,除增添BB机外,又增设发射机1部及其他终端设备。1988年底用户发展至858户,1989年增至1905户。1990年平度、莱西、胶州、胶南、即墨均装设无线寻呼设备,实现了全市无线寻呼联网。截至1990年底青岛市邮电局无线寻呼设备有:发射机3部、操作端机10部、电端机16端,光端机8端,用户达4401户。
  1990年底青岛市所属平度市、即墨市、胶州市、胶南县、莱西县、崂山区、黄岛区邮电局共有发射机5部、电端机11端、光端机6端,用户516户。

TOP

第三篇 市内电话  
第一章 交换网

第四节 电 源


  1922年胶澳商埠电话局动力设备计有交换机用蓄电池56个,市内台用蓄电池24个,试验台用蓄电池21个,15马力柴油机1台,75千瓦充电用发电机1台,300瓦信号机2台。四方、沧口、李村均系磁石机,只配有电池箱。1930年,改为自动机后,配有2280AH和1600AH蓄电池各1组,直流发电机20千瓦220伏、65伏308。4安(充电用)和17千瓦220伏、50伏340安各1台,沧口磁石机有干电池240个。1940年市话北分局建成后,设1200AH蓄电池2组,20千瓦和17千瓦直流发电机各1部,交流220伏、直流48伏信号机1部。1946年3月沧口电话局人工机改为自动机,配220AH蓄电池2组,氧化铜整流器和钨氩管整流器各1部。
  1945年8月日本投降时,市话各局均无自备油机。同年底,青岛市断煤,自12月19日起,除白昼无电外,下午5时至次晨5时,分区每3日轮流停电,通信大受影响。堂邑路一处经电力公司协助,隔区暂接临时线路,供给电源。1947年二分局配备37.5千瓦柴油机1部,三分局配备15千瓦柴油机1部。解放后,电业部门对通信部门作为重要用户保障供电,市话二、三分局虽有乍备油机,但开机甚少。1976年后,四分局、41支局、35支局,先后配备油机1部。1971年,二分局自制16千瓦300安可控硅整流器代替直流发电机。1973~1974年间,二、三分局的工程技术人员通过技术革新相继自制24千瓦、28千瓦、300安水冷式可控硅整流器3台,解决了旧发电机口音特大的技术问题。二、三分局同时用自己研制的晶体倍代替原机械信号机。
  1980年后,青岛各市话分局电力均配备可控硅整流器3台(八分局4台),蓄电池采用防爆密封电池,柴油机均配备1~2台。

TOP

第三篇 市内电话  
第二章 线路设备

第一节 架空明线


  1922年前,青岛的电话杆架疫市话、电报 、长话、警察电话等4种明线。在无电话杆路的路段,也有架持于其他线杆上的市话明线。市话明线以400磅、200磅、50磅硬铜线为主,也有少量的200磅、100磅铁线。1922年末,青岛的架空杆路长102公里。1929年,杆路长251公里。1943年秋,日本人为筹建南分局,将部分明线开始改为电缆。日本投降后,青岛电信局虽继续作了一些整治,但以明线为主的市话线路状况无大改进。1945年杆路长206公里,线条长度铀线为855对公里,铁线18对公里。1949年架空明线杆路为209公里,线条长586对公里。
  建国后,按线路规范统一标准,经历年电缆配线调整,挖潜改造,青岛市区明线渐次减少。至60年代初,台东、四方、沧口等地主要街道架空明线被逐步改为电缆。70年代后期,除青岛的边缘地区尚有一些明线外,市区基本实现了杆路电缆代。1985年全市某些路长454公里,架空明线线条长312对公里。1986年后架空明线淘汰。至1990年杆路长412公里(其中水泥杆路151公里),主要用于架空电缆使用。

TOP

第三篇 市内电话  
第二章 线路设备

第二节 市话电缆


  1920年日本人在建共电式电话局时设出局电缆4000对。至1922年架空电缆芯线3065对公里,地下电缆11公里,电缆芯线4892对公里。四方、沧口、李村3地电话分局因初建,电缆甚少,四方仅有出局电缆260米,沧口有340米。1933年,青岛电话局有出局电缆4050对,50对架空电缆皮长44公里,地下电缆皮长8.7公里,电缆芯线总长2473对公里。有400对大电缆10条,每1条大电缆分接8条50对小电缆。1945年9月,有架空电缆皮长113公里,地下电缆皮长34公里,电缆芯线总长度24470对公里。
  1949年6月2日青岛解放时,青岛电信局有电缆皮长191公里,电缆芯线长度27318对公里,出局电缆线为8459对。此后,主要进行了电缆调整,电缆皮长无大增加。1959年铺设青沧200对中继电缆,电缆皮长增至216公里,芯线总长度28833对公里。1962年后,因电车工程线路改造、用户大型装移机和线路大修改造等项目,电缆互长增加较多。1969年增至318.4公里,电缆芯线30696对公里。10年中电缆皮长增加102公里。1979年电缆此长增至396公里,电缆芯线总长39257对公里。1980年后,市话建设加快。至1985年电缆皮长增至541公里,电缆芯线长度80950对公里。1987年稀薄电缆皮长557.5公里,其中地下电缆331.7公里,光缆20.8公里。1990年底电缆皮长共514.7公里,其中地下电缆380.8公里,光缆40公里。此外,为解决部分地段因线路短缺装机难的问题,采用加装载波机的办法在一对线上增加通路为用户装机(包括“1+1”、“1+6”、“0+8”3种环路载波机)。此项措施于60年代即开始使用,至80年代大量增加。1988年用于市话用户的环路载波机为1477部,1989年增至2157部,1990年增达2781部。

TOP

第三篇 市内电话  
第二章 线路设备

第三节 管 道


  1922年,青岛的市话地下管道有4孔、3孔、2孔水泥管道,计长14.56管孔公里,人孔33个,手孔8个。从堂邑路沿中山路至湖南路口,堂邑路沿馆陶路经吴淞路、德平路至辽宁路、博兴路口设有地下管道。直至1938年无增减。1940年建北分局和总局增容后,管道随之延伸至北分局,又从北分局沿辽宁路至威海路口,总局向南延伸至莱阳路。1945年末,管道长12.7公里,管孔长46.7公里,人孔109个,手孔21个。总局水泥管和陶瓷管各半,北分局陶瓷管4.8管孔公里,余为铁管。
  青岛解放时,管道为48.9管孔公里。自1960年起,青岛市邮电局自制水泥管道,结合每年线路大修、基建和用户大型装移机工程,先中继电缆后主干电缆,逐年进行管道建设,每年敷设1至3公里。1962年因两次电车工程,沿电车线路全线主干电缆和过路电缆落地,促进了管道建设。1971年后,年增3至5公里。截止1976年,市内至楼山后的中继电缆线路实现了管道化。此后新建五、六、八分局,管道建设加快。1978年管道长度为54.7公里,管孔长度为251.7公里。1979年后,年建管道10~15公里。1985年,管道长度达121.7公里,管孔长度为701.8公里。1987年管道长度达179公里,管孔长度为1079公里,至1990年底管道长度达206公里,管孔长度为1725公里。

TOP

第三篇 市内电话  
第二章 线路设备

第四节 局间中继线


  1920年,青岛日本邮便局从总局至李村、四方各设铁线1根,至沧口设铁线4根。1926年,青、李中继线单线改成双线;青、沧中继线由4根铁线增至6根,1928年换成10根铜线。1940年北分局开通,总局至北分局出中继线95对,北分局至总 局出中继线90对。1946年3月沧口局人工改自动,沧口至三分局出中继线15对,三分局至沧口出中继线10对。1959年至1960年,先后开通楼山后(41)、水清沟(35)支局,沧口局改为四分局,福山支路新建疗养区人工支局。局间有出中继线409对、入中继线391对。1975年出中断线有所增加,与1960年比,二分局增加14对,三分局未增加,四分局增加30对,35支局增加32对。但按话务量没算,局间中继仍显不足,其主要原因是中继线实装率高和缺少两端出入局机器。1980年后,随着五分局的扩建和六、八分局的建成,以及从上海、重庆、福州3地拆来的旧机器补充,局间中继有较大增加。1986年开始随程控交换设备的使用,在局间电缆中使用PCM设备,提高了线路容量和质量,实现多路通信的手段。1986年PCM端机为780路,1987年增至2555路,1990年达3787路。用户小交换机至电话局间的中继线,1987年为2283对,1990年底达3348对。
  1988年起,青岛经济技校开发区和旅游开发区为解决与市区电话联网,先后铺设6-10芯光纤电缆共40公里。一期工程自山东路长途通信枢纽楼至石老人和信号山微波站24公里,于1989年1月完工。二期工程自经济技术开发区至烟墩山微波站和沧口至华阳路市话分局16公里,于1990年初完工。

TOP

第三篇 市内电话  
第二章 线路设备

第五节 长市中继线


  1949年至1957年设长市中继线26条。1962年,长市中继线共55条(其中长途专用自动中继线38条,利用普通号码的中继线10条,长途业务专线台中继线7条)。因日本造史端乔式自动交换机无“二次振铃”和“强入”功能,如遇长话受话人正在通话,话务员只能用专用提前线将用户叫出(长途台对市话局只有与市话测量共用的提前线2条),请其将电话挂上,然后再用普通中继线将长话搪通。每遇市话繁忙时间,长话叫不进去,形成长话等市话的现象。对此,青岛市邮电局工程师王荫堂钻研多年,作了改进,至1968年试验成功,此后史端乔式市话自动机有了“二次振铃”和“强入”的功能。1975年长市中继线达68条(二分局35条、三分局16条、四分局7条、35支局7长、45支局3条),但远不能适应需要。1980年后,随着五、八分局的建成和从外地拆来史端乔机增多,长市中继线逐年增加。至1985年,长市中继线增至293条(二分局79条、三分局56条、四分局20条、五分局22条、55分局12条、六分局43条、八分局57条、疗养区支局4条)。1987年起随设备更新,中继线迅速平加。1987年底,长市中继线增至410条,其中接续用387条。1988年增至780条,1989年为837条。至1990年底增达1058条,其中22分局303条、33分局244条、44分局100条、45分局45条、36分局96条、28分局106条、27分局91条、49分局(崂山区局)43条、65分局(黄岛区局)30条。

TOP

第三篇 市内电话  
第二章 线路设备

第六节 电缆充气维护


  1922年,胶澳商埠电话局有充气用3.5马力空压机1台,干燥空气铁槽1个,只供电缆发生水障碍时才用。1957年开始对中继电缆用充气维护。1960年地下电缆基本纳入了充气维护,此后往架空电缆发展,并研制自动充气取得成功。二、三分局地下电线和大对数架空电缆均纳入了充气维护,同时将充气敖大修工程内容。1966年青岛市邮电局90%以上地下电缆和60%以上架空电缆均纳入了充气维护。至1974年,纳入充气维护的电缆为260公里,其中地下电缆106.5公里,占93.86%,架空占72.87%。1975年起全部实现充气维护,基本消灭了电缆透水事故。
  市话各分局在局内设充气机的同时,二分局在广西路、湛山大路设补气站,三分局在小阳路、四方北岭等地设补气站5个。1975年以来,对电缆充气设备不断进行革新,三分局线路技术员俞树利与青年工人一起,先后试制成功电缆障碍探找器、晶体管振荡器、电缆气压告警台、半电子遥控自动充气机、分子筛电缆充气自动倒换设备等,提高了线路维护水平和通信质量,减轻了劳动强度。

TOP

第三篇 市内电话  
第三章 业 务

第一节 业务种类


  德国侵占青岛期间,电话业务只有普通与公用两种。1914年11月日本侵占青岛后,颁布了《市内电话规则》,业务分普通电话、电话副机及附件、同线电话、用户交换机、分机中继线、专用电话和公用电话。北洋Gov统治时期,于1927年1月公布《专用电话章程》,对专用电话业务作了详细规定。1934年9月,南京国民Gov交通部公布《招商经理公用电话通则》,规定商店可以代办和包办公用电话业务。1936年1月起,增加了合用电话、临时电话、互通机和码头电话等磺业务。建国后,电话业务增加了用户小交换机代理维修、租杆挂线(限于部队使用)和租用管道业务,并根据线路条件和人中密度设立公用电话、电话副机及附件、,一线电话、合用电话、用户交换机及互通机、分机、中继线、专线、临时电话、公用电话、租杆竺线和租用管道、代理维修用户机线设备和复用设备。同年10月开办话机线路上加装3类快速传真机业务。1986年10月青岛市增加无线寻呼市话业务。1987年程控市话交换机投用后,又增加包括加装长途直拨、缩位拨号、热线、闹钟服务、呼叫等待、三方通话、转移呼叫、遇忙回叫、呼出限制、遇忙记存呼叫、免打扰服务、缺席用户服务、追查恶意呼叫和全文电话等14个小业务项目。
  青岛的市内电话用户构成,1914年至1945年期间,日本人用户占很大比重。1922年,2282号公众用户中日本人用户为1930号,中国人用户为333号,欧美人用户为19号;官署电话387号中除中国Gov机关有6号外,余皆为日本人用户。自1938年起日本人用户又占多数。1940年日本人用户已占总户数的60%。为此,1945年前出版的电话号簿素列中国用户部和日本用户部,中文和日文并用。抗日战争胜利后,南京国民Gov交通部来青岛接收电信机构。1945年12月1日青岛电信局对重要接收机关用户,经查明情况后分“留用”或“撤销”;对普通用户,要求1945年8月15日后装用及接用他人电话者,须重新申请,凭市话限制办法酌情办理,并以1946年1月15日为限。此后,电话用户以私营工商户为主。建国后,用户构成随初级阶段改造而变化。1953年前国家机关、团体、国营及合作社营工厂企业合计仅占总户数的23.5%,私营工商户占总户数的47.2%,至1954年已分别变化为46.3%和25.3%。1956年私营工商户仅占1%左右。个人住宅电话1949年至1953年约有100户,1956年已降至18户,至1960年已全部改为公用户。1984年随着电话设备的增加,邮电局对安装住宅电话衽优惠政策,当年即发展500余户。1986年增至1242户,1988年为3500户,1989年猛增至8813户。至1990年底已达13434户,其中私人付费为9264户。住宅电话已占市话用户总数的1/3。

TOP

第三篇 市内电话  
第三章 业 务

第二节 业务台


  1930年开通自动电话后,设三位数的6种特殊用途电话:110(长途台)、113(质问台)、115(问事台)、116、117(消防队)、118(日本民团消防队)、119(公安局)。1940年将消防队号改为119,设114为中国人查号台,115为日本人查号台,116改为长途查询台。1948年业务台和号码改为:111(报时台)、112(障碍台)、113(长途记录台)、114(查号台)、115(服务台,查询火车、飞机、轮船、汽车班次价目)、116(长途查询台)、119(火警)。
  1949年将三个号码改为两个号码:02(障碍台)、03(长途记录台)、04(查号台)、05(服务台)、06(长途查询台)、07(报时台)、09(火警台)、00(盗警)。1952年后,05(服务台)只查询邮电业务事项。1977年后,业务台又将两个号码改成三个号码:02改为112,03改为113,04改为114,07改为117,09改为119,00改为110。

TOP

第三篇 市内电话  
第三章 业 务

第三节 公用电话


  1899年起,公用电话通常设在邮电营业处,供公众使用,按次收费。1934年9月南京国民Gov交通部公布《招商经理公用电话通则》后,青岛电话局除营业处外,特设“公用电话招商包办”,委托部分商号电话兼办公用电话,但为数不多,1948年只有30户。
  建国后,为方便群众使用电话,不仅邮电支局、所都设置公用电话,而且扩大了委办户。委办户办理的公用电话还兼传呼。1953年传呼公用电话有139部。1955年达202部,1962年发展到755部。由于委办户多为合作商店,人手少,酬金不归个人,传呼无人管。至60年代后电话机号紧张,有一半的委办公用电话相继改为工商企业使用。1974年只剩下357部,1984年减至280部。此后电话设备增加,1986年又回升到325部,1990年已达402部。
  此外,1951年曾在青岛国货公司和青岛火车站、普集路货站设置无人管理电话。1958年后,在火车站、码头、前海栈桥等处设置了一些自制无人管理的投币式公用电话亭,后因工艺、质量不够精确和被损坏而取消。1985年投资7万元,先后在火车站、码头、栈桥、公园及中山路等繁华地段陆续设置了21个新式投币公用电话亭,便利了群众。后因电话亭多数损坏,至1988年仅剩广西路营业厅门前2个,1990年已全部报废。

TOP

第三篇 市内电话  
第三章 业 务

第四节 资 费


  德国侵占青岛期间,每部电话年租费100元。线路离电话局500米以上者,每超100米年加收维护费3.5元。装机费20元。公用电话每3分钟为1次,市内每次1角,四方、李村、柳树台每次2角,沧口每次2角5分。德国侵占青岛期间,每部电话年租费100元。线路离电话局500米以上者,每超100米年加收维护费3。5元。装机费20元,公用电话每3分钟为一次,市内每次1角,四方、李村、柳树台每次2角,沧口每次2角5分。
  日本侵占青岛期间,装机费为25元,装京机8元,电铃3元,年租费10元,外加电话机租费年每部桌机24元,墙机16元,室内外移机每部元,户外移机每部20元,电话线年维护费每一町程3元(一町程为一街区)。由于电话供不应求,私下有转让电话使用权者,其惠利高至3500元,低为400元。公用电话每5分钟为1次,每次5分,传呼费5分。市郊电话,李村、沧口每次1角,九水、沙子口每次1角5分,四方每次5分。
  北洋Gov统治时期,装机费20元(既成线路加挂线条,每100米10元,不满100米亦以100米计算,新热杆线工料费概由用户负责),年租费80元,分机年租费桌机20元,墙机16元,电话机租费挂机年每诏35元,桌机40元,保安器5元,转换器1元5角,电池箱5角,室内外移机每部4元,户外移机每部20元,并实收工料费。由于电话源头,1923年6月6日胶澳商埠电话局发布“电话急用装设暂行规则”,放电话100号,对市街和台东、台西有愿装设急用电话者,除照章缴纳挂号使用费外,须缴纳“急用电话费”,照督办公署指定的拍卖法用热标手续办理,以认缴急用装设费多者享装设之权。
  1929年南京国民Gov交通部接管后,年租费改为季租费用。桌机每季30元,墙机27元,副机(桌)15元、(墙)13元,专线电话每季27元,装机费25元。1936年1月起,电话资费有较大变动。新设电话除收装机费外,另收号码费,季租费改为月租费,分甲、乙、丙、丁4种,公用电话仍每3分钟为1次,每次3分。1938年1月至1939年底,装机费正机和中继线临时电话由10元提到15元,副机由5元提到10元,室外移机由4元提到5元,宅外移机田10元提到15元,移副机田5元提至10元。中继线、互通线、临时电话的宅外移机亦都由10元提到15元。1940年起,取消了号码费,增加了保证金,新装电话每部交保证金30元,装机费每部由15元增至70元。电话月租费由原来的甲、乙、丙、丁4种改为甲、乙、丙3种,不再分墙机、桌机,甲、乙种月租费均为9元,丙种为8元,分机6元,分铃3元。专用电话装设费和营业区外设备的装费均为每100米30元。移机费只分宅内宅外,不再分室内室外,宅内6元,宅外20元,移分机6元,移附件及电铃3元,增加了“暂撤费”、“换机费”、“换号费”、“电话号簿登载费”和“临时电话租费”。
  抗日战争胜利后,市话资费涨价惊人。1947年12月11日比战前涨9375倍。由于物价一日数涨,纸币贬值,1949年4月起改收银元。
  建国后与电报、长话一起按实物折实“计价单位”收费。1954年除话机保证金由30万元调整为50万元,其他资费不变。1955年3月1日起,全国发行新人民币,除装费由原来的18元调为15元外,其他不变。1958年1月1日起,全国实行新的邮电资费标准,取消了话机押金,装机费(包括装中继线)为15元,月租费甲种(住宅及宿舍)每月9元,乙种(甲种以外的用户)为13元。1970年起,移机费改为室内免费,室外2元,引入线不由原杆引入收12元,公用电话每次由5分改为4分,其他无更动。
  1979年根据国务院有关规定,对新装用户适当增收初装费,用于市内电话建设。青岛市邮电局为筹建五、八、六分局,对新装用户每部电话预收4000元。1980年6月20日,改按邮电部统一规定的初装费标准收费,即按不同城市及电话制式,工矿、企业单位每部电话收取初装费1000元至2000元;行政、事业经费开支的单位,收取500元至1000元;中小学校收取300元至500元。青岛市执行较高标准。1983我青岛市邮电局为使新开通的电话设备尽早收益,增加月租费收入。经山东省邮电管理局批准,自1984年元旦起初装费临时下调,对工矿企业改收1200元;行政事业单位、高校、部队改收400元;中小学和各中等专业及技工学校、个体工商户、托儿所、幼儿园改收200元;街道居民自筹资金办的公益性托儿所、幼儿园免收;住宅电话公费收300元,自费免收。1985年机线号又趋紧张,初装费又恢复1980年的收费标准。
  市话资费素以包季包月收费。1984年3月,市话五分局首先实行记次收费(每次4分)。同年6月1日起,六分局、八分局也实行记次收费。1985年7月1日起,三分局实行复式计次(每次3分钟,超过3分钟算2次),同年9月1日楼山后支局实行单式计次,10月1日、11月1日二分局、四分局相继实行复式计次。至1985年底,全市6个市话分局和1个市话支局全部实行复式计次制,其中二、三、四分局实行微机并网复式计次。采取复式计次收费后,收入增加。据三分局统计,单式计次每部电话平均每月为28.96元,复式计次后为40.20元。同年新办话机线路上加装三类传真机业务,每部装费240元,月租费130元。
  1985年7月1日起,将现用话机产权移交用户所有并由用户自维,取消用户话机的维护周期,用户设备实际无人管理。1986年1月1日恢复邮电局代维。在基本营业区内代维费每部收5角,营业区内为1元,远距离为2元。用户自购话机须经邮电局检验,收检验费3元。
  1987年12月1日起市话基本月租费向上浮动20%(由财政全额拨款的单位和没有营收的事业单位不上浮),公用电话每次由4分调至5分。1988年7月起,对使用市话载波机的,凡用“1+1”型机每路另收500元;“1+6”型机每路收1000元;“0+8”型机每路收1500元。另对停机保号(暂拆)户以及预备号码、选号码等亦规定了收费的新标准。1988年11月1日起根据山东省Gov规定征收市内电话公用事业附加费20%,包括基本月租费和通话费,作为当地市话建设资金。
  1990年11月15日起根据国家物价局、邮电部“关于改变市内电话资费管理的通知”及山东省物价局、山东省邮电管理局联合制订的“山东省市内电话资费调整方案”,对初装费的收费标准按不同电话制式和不同用户类别规定最高限额,对基本月租费规定甲种用户(住宅电话)每级调增2元,计15.08元,乙种用户(办公电话)每级调增3元,计23.4元。公用电话通话费和计次制电话通话费,均按每次1角收取(其中包括2分市话建设附加费)。原1987年12月1日执行的上浮20%的规定废止。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