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积分
- 48769
- 名望
- 1893 点
- 铜币
- 24979 枚
- 优惠券
- 243 张


|

<DIV> </DIV>
<DIV> </DIV>
<DIV><BR>概述</DIV>
<DIV> </DIV>
<DIV> </DIV>
<DIV> </DIV>
<DIV> 1897年11月德国帝国主义强占胶澳后,为了供德军设施和官署照明用电,德国企业主朴尔斯曼于1898年在青岛现天津路与河南路交叉处附近搭设简易厂房,装设50马力引擎发电机两部开始发电,发电容量75千瓦,此为青岛电业之肇始。德国帝国主义为了巩固其殖民统治,长期掠夺青岛的资源,先由德商库麦尔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后由德国驻胶澳总督府出资,于1900年在青岛市今广州路3号新建“青岛电灯厂”,1903年10月建成,装设2台170千伏安蒸汽引擎发电机组,开始向市区供电。1905年,增装1台410千伏安蒸汽引擎发电机组,发电设备3机3炉,容量750千伏安(600千瓦),1906年发电量为86.77万千瓦时。<BR> 1914年11月日本帝国主义侵占胶澳后,由青岛日本守备军递信部接管青岛电灯厂,1915年1月1日,日本将青岛电灯厂改名为青岛发电所。1916~1922年,日本人先后安装了800千瓦机组1台、1200千瓦机组1台、1500千瓦机组2台,将原德国人安装的3机3炉全部拆除,至1922年底发电容量达5000千瓦。新建台东镇、李村水源地两变电所,线路单线长度220.16公里,用户发展到6841户,最高负荷2420千瓦。<BR> 1922年12月10日北洋Gov收回青岛发电所,1923年5月27日,改青岛发电所为中日合资“胶澳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后来,胶澳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多次增装发供电设备,并于1934年10月勘建、1936年12月建成四方发电所,发电容量35000千瓦。此间,华人侯绣屏发起招股,1932年于平度创办明星电灯厂。<BR>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四方发电所3台发电机和配电设施被炸毁。1938年1月日本第二次侵占青岛,一方面修复四方发电所,使发电能力恢复为26500千瓦,另一方面将胶澳电气股份有限公司的发电设备陆续拆往山东各地。1941年11月所有设备拆迁一空,原地点改为“胶澳电气股份有限公司总办事处”。1945年日本投降后,南京国民Gov经济部鲁晋豫地区特派员办公处派员会同青岛市Gov正式接管青岛电业,改称“经济部接管青岛电厂”。1946年11月,南京国民Gov行政院资源委员会接办后,改称“行政院资源委员会青岛电厂”。1949年6月,青岛四方发电所有3机8炉,设备容量35000千瓦;大康、钟渊等4处纱厂自备发电所设备容量21300千瓦。全市共有20千伏公用变电站10座,主变压器容量45600千伏安;用户自备发电所7座,容量17250千伏安;20千伏输电线路6条,110公里;3.3千伏及以下配电线路604公里;各类用户43899户,最高负荷28600千瓦,负荷率48.3%,线损率21.25%。<BR> 青岛解放后,经过三年国民经济恢复,1952年与1949年相比,线损率降至8.77%,负荷率提高到68.4%,年发电量2.1亿千瓦时,为1949年的1.74倍;全市人均用电量由44.5千瓦时提高到74.3千瓦时。为适应国民经济发展和国防军工对电力的需要,1952年开始架设第一条白沙河至胶县20千伏输电线路。“一五”期间,共架设5条20千伏输电线路103.5公里;扩建新建台东、四方、白沙河、四流路、沧口等变电站;国棉一厂、五厂、六厂、二厂发电所先后与青岛电网并网。1955年投资332.9万元在青岛发电厂增装捷克产42吨/时锅炉1台;1957年投资263万元安装第一台国产6000千瓦汽轮发电机组,年底,全市发电设备容量6.03万千瓦、年发电量2.91亿千瓦时,20千伏变电站12座、容量90585千伏安,20千伏输电线路264.8公里,配电线路772.1公里、线损率7.01%,最高负荷4.5万千瓦、负荷率7.37%,工业用电量2.29亿千瓦时、占全市用电量87.9%,农业用电为154千瓦时、占全市用电量0.6%,此后逐年提高。<BR> 1958年,青岛发电厂安装12000千瓦发电机组两台,75吨/时锅炉3台;1959年,安装6000千瓦和12000千瓦发电机组各一台;1960年安装25000千瓦发电机组1台、120吨/时锅炉1台。3年间,新增5机4炉,总投资7218.9万元,装机容量67000千瓦,为建国前的1.91倍。同时,青岛地区电网结构也发生了较大变化,各县电业均有所发展,输电系统由20千伏升压为35千伏,配电系统由3.3千伏升压为10千伏,还新架设了四流线等6条35千伏输电线路共55.98公里,改造和扩建了原20千伏输电线路和变电站。<BR> 但此间因大搞简易发电,超铭牌容量发电,企业管理混乱,设备损坏严重,给安全经济发供电留下许多隐患。1960年12月18日,青岛发电厂发生全厂停电20多分钟的严重事故,对外限电180余万千瓦时。这一年青岛电业局发生事故328次,生产遭受很大损失。<BR> 1962~1965年,青岛电业系统深入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整顿企业,加强管理,认真检修和改进发供电设备,提高设备的经济性能和生产效益,使生产面貌焕然一新。这期间投资1594.8万元对青岛发电厂扩建工程遗留项目进行填平补齐,并将1961年下马的1台25000千瓦发电机和1台120吨/时锅炉重新安装投产。1965年底,青岛发电厂拥有发电设备10机10炉,装机容量13.3万千瓦,其中建国后装机9.8万千瓦,为1949年的2.8倍。供电设备有35千伏变电站9座,容量11.4万千伏安;35千伏输电线路21条,246公里;10千伏配电线路570公里。电力系统固定资产原值13501万元,比1949年增长14.6倍。发电量6.69亿千瓦时,线损率3.93%,最高负荷10.65万千瓦,负荷率71.8%。工业、农业、市政生活用电量分别占全市用电量的86.2%、1.7%和11.5%;全市人均用电量197.5千瓦时/年。是年,青岛电业局首次实现无事故纪录293天。<BR> “文化大革命”时期,电业管理秩序被打乱,青岛发电厂原计划1967年安装的一台25000千瓦发电机组,直拖至1970年底才竣工投产。但由于“安全第一”的方针深入人心,绝大多数职工都能坚守岗位,做到不停产不停电,维持了必要的电力供应。<BR> 70年代初期,青岛市为适应战备需要,投资1808.7万元,先后建成楼山发电厂和崂山发电厂解决电力不足;1973年8月12日,两电厂22900千瓦和6000千瓦燃汽轮发电机组分别投产并网发电。1975年4月13日,全长140.7公里的潍坊到青岛220千伏坊青线超高压输电线路投入运行,青岛电网与山东电网联结,从此结束了青岛市孤立电网的历史。同时,建成220千伏黄埠变电站和一批110千伏输变电工程。1978年底青岛市发电装机容量18.75万千瓦,变电站15座,容量56.34万千伏安;输电线路528.6公里,发电量12.49亿千瓦时,供电量17.21亿千瓦时,线损率5.10%,最高负荷26万千瓦,负荷率54.81%。工业、农业、市政生活用电量分别占全市用电总量的79.63%、7.94%和10.5%,全市年人均用电量453.5千瓦时。<BR>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为缓解青岛市及所辖县区电力供应紧张局面,1978年黄岛发电厂开始进行一期工程建设。1980年9月和1981年12月两台12.5万千瓦发电机组先后并网发电,总投资15247.5万元,使青岛地区增加发电容量25万千瓦。同时,新建、扩建一批220千伏、35千伏输变电工程。随着大机组的投产,青岛电力系统的一些低效率、高消耗的老设备逐渐淘汰。1979~1982年,青岛发电厂报废3机4炉。1984年和1985年,分别停用、拆除崂山发电厂和楼山发电厂。在此期间青岛电力系统深化企业改革,加强各级领导安全生产责任制,重点落实反事故措施,使安全生产取得明显成绩。1982~1985年,黄岛发电厂、青岛发电厂、青岛电业局分别创518天、615天、303天无事故纪录。<BR> 1985年青岛发电厂、黄岛发电厂和青岛电业局有输电线路51条,760.9公里;变电站19座,总容量95.6万千伏安;配电变压器757台,总容量12.67万千伏安。配电线1159.7公里,用户70025户。供电量24.03亿千瓦时,线损率4.09%,最高负荷36.4万千瓦,负荷率84.6%。工业用电量19.01亿千瓦时,占全市用电总量74.06%,工业每千瓦时产值5.22元;市政生活用电量2.87亿千瓦时,占用电总量10.88%;全市人均年用电量446.3千瓦时。改革开放使农电建设取得较大发展,1985年底青岛市六县一区有变电站48座,主变压器容量34.4万千伏安,配电变压器容量72.99万千伏安,高压线路8250.7公里,低压线10619.2公里;161个乡镇通电,占乡镇总数的99.4%;?5133?个行政村通电,占行政村总数的84.2%。这一年,农村用电量4.30亿千瓦时,占全市用电总量16.28%,人均年用电量120.8千瓦时。<BR> 随着全市工农业生产迅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用电量迅速增长,电力供需矛盾日益突出。1980~1987年,青岛市工业总产值递增速度为13.61%,而发供电量递增速度只有8.06%,电能弹性系数仅为0.59,制约了全市国民经济的发展。1985年第四季度,山东省电网分配给青岛市负荷33.4万千瓦,缺电严重,不能满足生产和居民生活需要,在用电高峰时,不得不拉路限电,严重影响了部分地区居民生活用电,群众意见很大。这一年,拉农电线路4618条次,13398小时;拉工业线路2646条次,5814小时;合计拉路7264条次。1987年12月,山东省分配给青岛市最高负荷40万千瓦,供电比实际需要缺15~20万千瓦,拉路限电未能得到缓解。<BR> 1987年后,青岛市人民Gov和电业部门积极采取措施,缓解电力供需矛盾。一是抓开源,根据国务院有关规定,青岛市经委、财政局、电业局等6个单位,制定了对余热发电和背压发电实行优惠政策的暂行规定,鼓励和调动有条件的工厂、企业进一步搞好余热、背压发电。1987年,平度、胶南、胶州、莱西、即墨等地方发电厂问世,有15台小发电机组投产,装机容量3.82万千瓦,约占山东省分配给青岛市用电负荷的1/10,年发电量5750万千瓦时,创产值2.88亿元。与此同时,根据青岛国民经济发展需要,黄岛发电厂扩建二期工程,安装2台由苏联进口的21万千瓦汽轮发电机组。总投资8亿元人民币,由国家和青岛市共同投资建设。第一台21万千瓦机组(厂编号为3号机组)于1987年12月15日奠基开工建设。二是抓节流、强化计划用电、节约用电和安全用电管理工作。1987年底,青岛地区电网已安装电力定量器241台,控制负荷23.07万千瓦,负荷控制率56%。<BR> 1989年12月13日,黄岛发电厂扩建二期工程第一台21万千瓦汽轮发电机组并入山东省电网,12月25日正式移交生产,比国家计划提前半年完成任务,在全国同类机组中,属工期最短的单位之一。1990年4号机组安装,在认真总结3号机组施工经验的基础上,加强计划管理、质量管理和施工组织,仅用8个月时间就于1990年11月2日并网发电。至此,黄岛发电厂二期工程全部建成,装机容量67万千瓦。与黄岛发电厂4号机组相配套,新建、扩建了220千伏胶州变电站、沧口变电站、黄埠变电站;架设220千伏“岛胶沧黄”输电线路,全长117公里,途经黄岛、胶州、胶南、即墨、崂山、沧口六县(市)、区,缓解了青岛市严重缺电局面,提高了供电能力。<BR> 1990年底,青岛电业装机容量92.14万千瓦,年发电量402213.6万千瓦时。其中青岛发电厂发电量76.116万千瓦时,黄岛发电厂发电量287481.9万千瓦时,地方电厂发电量20789.8万千瓦时,企业自备及余热发电量?17545.6?万千瓦时,统调电网最高负荷64.3万千瓦时。在搞好发电的同时,青岛的供电事业也相应得以发展。共建有35千伏及以上输电线路159条,2515.4公里。其中?35千?伏线路132条,1458.8公里;110千伏线路17条,459.5公里;220千伏线路10条,597.1公里。由于加强了线路的管理,线损率仅为4.83%。另外青岛电业局还建有35千伏及以上变压器365台,总容量284921千伏安。其中35千伏变压器331台,容量1276215千伏安;110千伏变压器26台,容量613000千伏安;220千伏变压器8台,容量960000千伏安。发供电能力大幅度提高,缓解了青岛电力的供需矛盾,1990年社会总用电量410778万千瓦时,其中工业用电量311190万千瓦时,农、林、牧、渔、水利业用电量14096万千瓦时,建筑、交通等其他行业用电量?42260?万千瓦时,城市居民生活用电量43232万千瓦时,人均年用电量达573千瓦时,比全省人均用电量高出34千瓦时。 </DIV>
<DIV> </DIV>
<DIV><BR> </DIV>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