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3日,燕儿岛路二期改造项目在汕头路公布签订拆迁补偿协议地点,为了排到靠前的号,现场百余名拆迁居民撒腿狂奔,冲向位于燕儿岛路23号的工人疗养院,繁华闹市上演了一幕“百人千米大冲刺”。13日下午3时许,由三家评估机构作出的燕儿岛路二期拆迁评估价公布:每平方米11200元,比该地块一期改造评估价高出600元。为了防止有人恶意排队卖号,有关部门已经要求拆迁居民准备好身份证和房产证,14日上午9时将进行身份核实。
燕儿岛路二期改造项目效果图
>>>高度保密
地点事先仅几个人知道
4月12日,不少拆迁居民彻夜未眠,因为13日是市南区开发建设局公布签订拆迁补偿协议地点的日子。早上6时许,记者赶到位于燕儿岛路11号的拆迁咨询办公室,在办公室旁的小箱子旁 ,只有稀稀落落几个人,其他的都用板凳、砖块等当“替身”排队。“快要公布签订拆迁协议地点了,都跑去蹲点了。”一位居民告诉记者,她被家里安排在这里蹲点,“以防万一”。
随后记者赶到汕头路与澄海路交会处,这里已经聚集了一百多人。“什么时候公布地点啊?”“谁知道啊,昨天晚上一宿没睡都在这等着呢。”大家边等边互相打探着消息。“签订拆迁协议发号点,只有我们区开发建设局有限的几个人知道。”工作人员说。
>>>公布瞬间
“我就跑啊,没命地跑啊”
13日早上7时,约定公示地点的时间到了。拿着密封件的工作人员一到现场,所有人立即围了上去,工作人员突然“冲出重围”,跑到汕头路7号,还是有拆迁户跟上了。无奈,工作人员艰难地打开密封件封口,准备将公告贴到墙上。
“燕儿岛路23号工人疗养院!”公告贴出的一刹那,现场所有人瞬间弹开,迅速消失在记者的视野中。更有人开着车,朝目标冲去。速度慢的也开始打电话:“在工人疗养院,快去!”
记者花了十分钟时间,从汕头路7号跑到位于燕儿岛路23号的工人疗养院,发现现场已经聚集了400多人了。记者粗略估计了一下,两地相距1000米左右,大部分人只用了几分钟就赶到了。
“我就跑啊,没命地跑啊,可还是排到这么靠后的位置。”一位女士排到60号左右,但她还是不满意。
>>>抢号“大战”
“老太翻墙比小伙还麻利”
排在队伍前面的基本上都是年轻人,老年人和女性则多集中在队伍的末尾。在工人疗养院内,拆迁办选择了两处已经荒废的平房,作为签订拆迁补偿协议顺序号发放点。排在最前面的40多人挤在一起,挨着墙支撑着。排在第五位的老太太吸引了很多记者,但老人什么也不说,只说自己70岁,跑得很累。等队形稳定下来,就什么也不顾地趴在前面人的背上休息起来。
“别以为老太太就跑不过年轻人,我就看到有老太太翻墙过来的,比小伙子都麻利。”排在靠后位置的刘先生忿忿地说。记者注意到,刘先生所指的墙头是个高台,高一米三左右。
>>>揭秘“1号”
全家集体作战六处蹲点
排在队伍最前面的是一个个头不高的小伙子,不管其他人发表什么言论,他都不说什么。经记者再三追问,他才说出抢到第一位的“秘诀”,“排到第一个真不容易,我们全家出动蹲点啊。”他说为了能抢到第一位,全家确定了6个可能的地点,家人和亲戚一起出动 。担心晚上突然贴出告示,亲戚朋友整夜没睡,各自坚守“阵地”。记者看到他眼睛里布满血丝。
由于排在第一号,工作人员维持队伍秩序时总领着他。队伍位置确定后,这位小伙领到居民自制的号码,上面写着“汕头路,1号”。
>>>高度保密
地点事先仅几个人知道
4月12日,不少拆迁居民彻夜未眠,因为13日是市南区开发建设局公布签订拆迁补偿协议地点的日子。早上6时许,记者赶到位于燕儿岛路11号的拆迁咨询办公室,在办公室旁的小箱子旁 ,只有稀稀落落几个人,其他的都用板凳、砖块等当“替身”排队。“快要公布签订拆迁协议地点了,都跑去蹲点了。”一位居民告诉记者,她被家里安排在这里蹲点,“以防万一”。
随后记者赶到汕头路与澄海路交会处,这里已经聚集了一百多人。“什么时候公布地点啊?”“谁知道啊,昨天晚上一宿没睡都在这等着呢。”大家边等边互相打探着消息。“签订拆迁协议发号点,只有我们区开发建设局有限的几个人知道。”工作人员说。
>>>公布瞬间
“我就跑啊,没命地跑啊”
13日早上7时,约定公示地点的时间到了。拿着密封件的工作人员一到现场,所有人立即围了上去,工作人员突然“冲出重围”,跑到汕头路7号,还是有拆迁户跟上了。无奈,工作人员艰难地打开密封件封口,准备将公告贴到墙上。
“燕儿岛路23号工人疗养院!”公告贴出的一刹那,现场所有人瞬间弹开,迅速消失在记者的视野中。更有人开着车,朝目标冲去。速度慢的也开始打电话:“在工人疗养院,快去!”
记者花了十分钟时间,从汕头路7号跑到位于燕儿岛路23号的工人疗养院,发现现场已经聚集了400多人了。记者粗略估计了一下,两地相距1000米左右,大部分人只用了几分钟就赶到了。
“我就跑啊,没命地跑啊,可还是排到这么靠后的位置。”一位女士排到60号左右,但她还是不满意。
>>>抢号“大战”
“老太翻墙比小伙还麻利”
排在队伍前面的基本上都是年轻人,老年人和女性则多集中在队伍的末尾。在工人疗养院内,拆迁办选择了两处已经荒废的平房,作为签订拆迁补偿协议顺序号发放点。排在最前面的40多人挤在一起,挨着墙支撑着。排在第五位的老太太吸引了很多记者,但老人什么也不说,只说自己70岁,跑得很累。等队形稳定下来,就什么也不顾地趴在前面人的背上休息起来。
“别以为老太太就跑不过年轻人,我就看到有老太太翻墙过来的,比小伙子都麻利。”排在靠后位置的刘先生忿忿地说。记者注意到,刘先生所指的墙头是个高台,高一米三左右。
>>>揭秘“1号”
全家集体作战六处蹲点
排在队伍最前面的是一个个头不高的小伙子,不管其他人发表什么言论,他都不说什么。经记者再三追问,他才说出抢到第一位的“秘诀”,“排到第一个真不容易,我们全家出动蹲点啊。”他说为了能抢到第一位,全家确定了6个可能的地点,家人和亲戚一起出动 。担心晚上突然贴出告示,亲戚朋友整夜没睡,各自坚守“阵地”。记者看到他眼睛里布满血丝。
由于排在第一号,工作人员维持队伍秩序时总领着他。队伍位置确定后,这位小伙领到居民自制的号码,上面写着“汕头路,1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