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论坛广告管理办法·2012青岛啤酒节专题报道·牢记:青岛旅游局投诉电话
·青岛圈论坛广告投放说明·2012最新青岛旅游攻略·2013年1月青岛潮汐表
·青岛旅游景点介绍|图片·青岛旅行社排名及报价查询·青岛旅游就入住中山旅馆
返回列表 发帖

青岛市志42:供销合作社志 第二篇 业务经营

第二篇 业务经营  
第一章 农业生产资料供应

第一节 供应政策


  分配 分配政策是在化肥供应跟不上农业生产需要增长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1954年开始,化肥供应重点是粮棉产区。为了配合农业合作化,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指出:“化肥不能作为一般商品看待,要通过结合合同,优先分配和供应给农业生产合作社和互助组。”同时重申:“化肥实行有计划的重点分配和供应,即以主粮产区(小麦、稻谷)和经济作物(棉、麻、烟、糖)为重点。”50年代后期,青岛市化肥分配按照上述精神,结合青岛施肥水平和化肥工业发展状况,执行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和农业部确定的年度分配计划。
  60年代以后,青岛市化肥分配的原则是:一般用肥与收购农副产品奖售用肥相结合。一般用肥指逐级分配用于粮食、蔬菜作物用肥和其他专项用肥,不包括收购农副产品奖售用肥。
  奖售 奖售是国家鼓励农民交售农副产品的一项政策,奖售化肥由供销合作社负责兑现。1961年,中共中央决定,收购重要经济作物实行粮食奖励。但当时国家的粮食供应困难很大,不可能把更多的粮食用于奖售。1962年国务院决定适当减少用粮食奖售经济作物,将棉、油、麻停止奖售粮食,改为奖售化肥。青岛市当时执行山东省人民委员会规定的标准,即每交售100公斤皮棉,奖售化肥50公斤;超出派购任务的部分,按比例奖售粮食。从1963年起,化肥奖售扩大到粮食、棉花、大麻、苎麻、黄红麻、茶叶、烤烟、部分干鲜果及中药材等56种农副产品。1964年,国务院通知:“随着工农业生产的日益好转,产品产量增加,市场情况逐步改善,敞开供应的商品增多,奖售范围应逐步缩小,奖售标准应逐年降低。”到1967年,奖售化肥的农副产品品种减少到17种。1969~1972年,化肥的奖售政策不变,分项指标使用权交给地方。1973年,国务院批转国家计委实行农副产品统一奖售办法的通知,实行奖售、换购和按地区补助化肥供应指标的政策。随着农副产品生产的发展,统购、派购、换购和计划收购的品种逐年减少。至1990年底,保留化肥奖售的农副产品减为棉花、粮食、油料、烤烟4种。
  化肥、农药、农膜专营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工农业生产持续稳定发展,市场逐步开放,农业生产资料需求量大幅度增长,供求矛盾加剧。从1987年开始,农业生产资料出现市场乱、渠道乱、价格乱的现象,直接阻碍农业生产的发展,侵犯了农民的经济利益,国家曾多次采取措施加强市场管理,但“三乱”日趋严重,农民反映强烈。为此,国务院决定从1989年1月1日起,对化肥、农药、农用塑料薄膜,由供销合作社所属农业生产资料公司及基层供销合作社专营,其他部门、单位和个人一律不准经营。青岛市人民Gov根据国务院的决定和山东省Gov有关文件精神,结合实际情况,发布暂行办法,很快在全市范围执行,对取缔假冒伪劣农业生产资料,制止就地转手倒卖和乱涨价,发挥了有效作用,相对缓解了供求矛盾。1990年,为深入贯彻国务院《关于化肥、农药、农膜实行专营的规定》,切实做好农资生产和专营工作,青岛市Gov又发布实施了化肥、农药、农膜专营的办法,进一步明确了供销合作社农资经营的主渠道,有力地支援了农业生产。
  价格 农业生产资料中的大部分品种,实行指令性计划管理,出厂价和零售价格均由国家物价管理部门核定。各级供销社内部调拨,以核定的零售价格为基础,按规定的进销差率逐级倒扣作价。进口的农业生产资料,凡纳入计划分配的,由国家物价管理部门定价;不纳入计划分配的,由进口单位核定销价,报国家物价管理部门批准后执行。
  为了减轻农民负担,缩小工农业产品剪刀差,建国以来,国家对农业生产资料供应,坚持低价、薄利的原则,随着国家工业生产的发展,供应价格逐步下降。化肥硫酸铵零售价1950~1971年先后6次降价,总降幅44%;尿素零售价1957~1973年先后3次降价,总降幅31.8%。由于化肥零售价格多次调低,加之国家对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逐步提高,使农民在使用化肥中得到了实惠。但另一方面,由于物价指数的上升,运输、经营费用的增加,许多农业生产资料的销售出现进销价格倒挂,合理费用超过进销差价等政策性亏损,经营难以为继。1979年以后,国家有计划、有步骤地逐步理顺农业生产资料的不合理价格,以缓解生产、经营部门的政策性亏损。1984年,国务院决定调整化肥价格,尿素出厂价由每吨360元调为每吨410元;销售价由每吨458元调为每吨520元。青岛市执行山东省制定的价格,同时建立化肥价格调剂基金制度,以调节经营单位因执行平价而造成的亏损。


第二篇 业务经营  
第六章 多种经营
第三节 外经外贸

青岛市供销社供应出口和接收进口商品情况表
1.jpg

TOP

第二篇 业务经营  
第六章 多种经营

第三节 外经外贸


  供应出口 青岛市供销社为外贸部门组织收购出口商品始于50年代初。这一时期,外贸部门出口需要的农村土特产品,主要委托供销社收购。各级供销社把组织生产和供应出口商品当作一项重要任务,按照外贸部门出口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保质、保量完成国家创汇计划。
  70年代开始,随着农副业生产的发展和农副产品收购的增加,可供出口商品的货源逐步扩大。至1984年,累计出口商品总额5501万元。主要品种有皮棉、苹果、梨、山楂等农副产品及部分手工制品。
  1985年以后,供销社外向型经济开始起步,除直接从事外经外贸活动外,供应外贸部门的出口商品或委托外贸部门代为出口的商品品种也不断增加,供应出口商品总值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1990年供应出口商品总值11975万元,是1984年供应出口商品总值的8.5倍。同时,接收进口商品也不断增长,1990年接收进口商品总值21009万元。
  引进技术和设备 1985年以后,供销社系统对外经贸活动逐渐增多。为适应外向型经济的发展,青岛市供销社及所辖各县供销社开始组建专门从事外经外贸工作的机构,加强国际间的交流。全市各级供销社与1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贸易关系,先后有几十个外国公司来青岛市供销合作社系统参观、访问、洽谈贸易。
  随着供销社购销业务的扩大,社办工业也有了新的发展。根据生产加工的需要,经过考查、论证后,青岛市供销社以补偿贸易、银行贷款等形式,先后引进境外先进技术和设备。主要项目有:1978年,引进美国“大陆轧花机公司”轧花机生产技术,在平度县供销社大驾埠棉油加工厂研制生产110型大齿版轧花机。1985年,平度第三棉油厂以补偿贸易的形式,利用外资3.5万美元,从美国引进专用出口棉打包机。1986年,平度第二棉油厂引进美国“大陆轧花机公司”141型轧花机1台;引进意大利产干洗机两台,分别在即墨、平度两县使用;引进日本产柯达1202型电脑自控彩色全自动扩冲洗机两台,分别在平度、莱西两县使用;引进日本产冰糕机七台,分别在市区、平度、莱西等地使用;引进日本产糕点机两台,分别在平度、莱西两县使用。1987年使用外资14万美元,引进日本弥荣工业株式会社汽车检测线一套。此外,供销社系统还于1988年引进台湾产再生皮革生产线一套。

TOP

第二篇 业务经营  
第六章 多种经营
第二节 社办工业

青岛市供销合作社主要产品产量一览表
1.jpg

TOP

第二篇 业务经营  
第六章 多种经营
第二节 社办工业

青岛市供销合作社社办工业主要经济指标一览表
1.jpg

TOP

第二篇 业务经营  
第六章 多种经营

第二节 社办工业


  青岛市供销社社办工业始于1951年。当时,青岛市区主要是手工业。到1955年经过调整、合并,全市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发展到8处,有社员584人,主要行业有木器制作、木材加工、金属加工、竹器编制和酿造等。1955年手工业合作社独立。1958年随着青岛市供销社恢复,青岛肉类加工厂、茂昌蛋业冷藏厂、机械修配厂和颗粒肥料厂划归青岛市供销社。其中肉类加工厂年加工活猪15万头,茂昌蛋业冷藏厂年生产冰蛋3000吨。农村供销社的社办工业,主要是就地取材,就地加工销售,为农民生产、生活服务,主要行业以棉花加工为主,其次是中小农具、糕点、酿造和竹、木器加工业。
  1975年青岛市供销社从商业局中分离出来后,加工工业随业务的扩大而逐步增加。由于棉花收购量的增加,棉花加工业有了新的发展,糕点、酿造及食品加工业也逐步扩大。根据国家对废旧物资回收加工利用的要求,建立发展了一批废旧物资加工企业。到1980年,青岛市供销社工业已拥有棉花加工企业6处,废旧物资综合利用加工企业6处,以及22处基层社兼办的小作坊式的糕点、酿造加工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2973万元,完成利税243万元。这期间,虽重视了技术改造,注重走现代工业发展的道路,但仍未能突破加工工业为扩大购销业务服务的模式。
  1982年以后,青岛市供销社按国务院的有关规定进行体制改革,在指导思想上突破了“流通企业不能办工业”的旧观念,供销社工业逐步形成独立的产业,但大多数社办工业企业厂房破旧,设备简陋,技术落后,发展缓慢。1984年,国务院批转国家经委、财政部、商业部《关于大力发展商办工业》的报告,进一步明确了供销社发展工业的方针、政策。随着改革的深入,青岛市供销社于1985年春在胶南县灵山卫镇召开了“供销社转轨变型”动员大会。会议要求全市供销社系统一方面按照现代工业发展的要求,加快技术改造步伐,扩大生产能力,强化企业管理,一方面逐步将具备一定生产能力和发展条件,原隶属于流通单位的生产项目,独立发展成为生产加工企业,使全市供销社社办工业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1986~1990年,青岛市供销社对社办工业共投资?3250?万元进行了179项重大技术改造,新增生产能力12000万元。至1990年底,全市供销社工业企业已发展到139处,固定资产达5324万元,产品有15大门类360多个品种,实现工业总产值17600万元(80年不变价),其中产值达1000万元的企业有6处、产值过100万元的有21处,实现利税1020万元,社办工业已成为供销社经济的重要支柱。
  “七五”期间,随着“TQC”现代管理方法的普及,全员目标管理在各生产企业已形成制度,企业管理水平普遍提高。在全市139个生产单位中,有10个厂定为三级计量合格企业,2个厂定为省级全面质量管理验收合格企业,3个厂定为市级全面质量管理验收合格企业,7个厂定为省级和市一、二级节能企业,3个厂定为标准化四级企业,2个厂获部和省级设备管理优秀单位称号,3个厂跨入省级先进企业行列。在产品质量方面有2个产品获部优称号,9个产品获山东省供销社优秀产品称号。
  到1990年,青岛市供销社工业已形成初具规模,行业门类较多,有一定基础和技术管理水平,与生产、流通、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独特工业体系。
  棉花加工业 青岛市供销合作社的棉花加工业,始于1951年平度县供销社建立的大驾埠棉油厂。建厂初期,仅有1个车间设在借用的民房里,其余都是临时搭的草棚。生产设备有10马力煤汽机1台,26寸皮辊轧花机22台,实际投产5台,干部、职工80人。1952年,平度县供销社又在蓼兰建立第二个棉油加工厂,占地面积20亩,干部、职工163人,生产设备有40瓦原动机1台、32~36寸皮辊轧花机40台、双箱油压打包机1台、丝杠榨油机17台。两厂的产品主要供应青岛地区和平度县。
  1957年,平度县供销社棉花加工业得到进一步发展。其中,蓼兰棉油加工厂增设了脱绒、锯齿2个车间,增设100马力中速双杠蒸汽机1台、动力机2台、皮辊轧花机14台、脱绒机41台,固定资产发展到36.5万元,总产值达到326.2万元。随着棉花收购量的增加,1959年,平度县供销社又建立白埠棉油加工厂,年加工能力1500吨。
  1970~1971年,在原有棉花代加站的基础上,平度县供销社又先后在于埠、崔家集、张戈庄、兰底建立了四个棉油加工厂,使平度县供销社的棉花加工业务进一步扩大。
  1975年,平度县供销社棉花加工工业随着业务的扩大而逐步发展。一些手工作坊式的落后设备完全被淘汰,机械化、自动化设备明显增多,但仍未摆脱单纯为扩大购销业务服务的模式。
  1982年后,随着供销合作社体制改革的深入,平度县供销社棉花加工工业有了新的发展。1984年,蓼兰、大驾埠、白埠、于埠、崔家集、兰底六处棉油加工厂分别改称平度县第一至第六棉油厂,实行独立核算。到1990年底,全市6个棉花加工企业,年加工能力为4万吨皮棉。棉花加工企业通过技术改造,绒棉比例达到13%,出油率稳定在16%以上,并突破长期产品单一的局面,以轧花、剥绒、榨油为依托,兴办起棉纺织、浸出油、饲料加工、家禽饲养等以棉花副产品为原料的深加工生产车间或附属加工业,逐步实现了综合经营,企业优势得到发挥,经济效益得以提高。1990年实现工业产值6049万元,完成利税528万元。
  棉纺织业 1985年,平度棉花调拨销售困难,同时为了发展供销社当地的商办工业,平度县供销社根据平度县人民Gov的规划筹措,在第一和第四棉油加工厂增设纺织车间。到1990年底,全系统有1万纱锭棉纺车间1个、针织车间3个、丝织车间1个,有各类织机156台,主要产品有21支、32支棉针织品,67英寸棉白布,丝绸及毛巾系列制品,实现工业产值894万元。
  食品加工业 70年代开始,青岛市供销社系统在原来糕点、酿造手工作坊式生产的基础上,利用当地资源优势,通过技术改造、设备更新、工艺改革等手段,新发展了一批门类繁多的食品加工厂。至1990年,全市供销社食品加工厂已达到35处,涉及到糕点、果脯、花生制品、山楂片、饮料、水产品、肉制品等行业,除供应国内市场消费外,还有部分产品出口。1990年工业产值达4015万元,占全市供销社系统工业产值的23%。
  化工工业 1986年,在平度县汽车修配厂的基础上,平度县供销社组建了有机化工厂,引进糠醛生产设备一套,年生产能力1000吨。到1990年,平度有机化工厂通过不断的技术改造,已能消化玉米芯原料16000吨,年生产糠醛1467吨,完成工业总产值1730万元,占全市供销社系统工业产值的10%,创利税84万元。其中产品出口1073吨,创外汇80万美元。
  服装加工业 随着人民生活的不断提高,青岛市供销社所属社办工业转向综合经营的发展路子,除继续搞好以农副产品为主的具有供销社特色的生产加工体系外,还注重开拓农村中低档服装的广阔市场,形成从设计、制版、裁剪、加工、制做、整烫包装的服装生产体系。1990年已发展服装加工业13处,年工业总产值1203万元,占全市供销社系统工业产值的7%。
  废旧物资加工业 70年代以前以收购、挑选为主的废旧物资加工业,经过“七五”期间的技术改造产品向深加工发展,形成压块、冶炼、铸造到产成品的一条龙生产体系。至1990年,全市有废旧物资加工企业14处,完成工业总产值1200万元,占全市供销社系统工业产值的7%。

TOP

第二篇 业务经营  
第六章 多种经营
第一节 饮食服务业

青岛市供销社系统服务业情况统计表
1.jpg

TOP

第二篇 业务经营  
第六章 多种经营

第一节 饮食服务业


  建国前和建国初期,青岛市农村饮食服务均为私营和个体经营。当时,由于农民生活消费水平低,农村饮食服务网点主要分布在县城和一些较大的乡镇驻地,以没有固定营业场所的流动熟食摊贩、理发担为主,也有少数有固定营业场所的常设小饭铺、马车店、照相馆,但其设备十分简陋。其特点是专营的少,农商兼营和农忙务农、农闲营业的季节性经营户多,多采用现做现卖、肩挑托盘,上街、串乡、逢集赶会的方式游动服务。
  1956年开始,青岛市各县、区供销合作社根据“有利于生产、方便群众、符合核算、因地制宜”的原则,适应农村人口居住分散和消费水平较低的特点,兴办了一些旅馆、饭店、茶馆、理发、照相、刻字、修表等饮食服务业。1957年底,青岛各县供销社饮食服务网点(包括归口管理的合作店、组)已发展到197处,从业人员1278人。此后供销社两次同国营商业的合并,对农村饮食服务业的发展造成了一定影响。“文化大革命”期间,农村饮食服务业受到了严重的破坏。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市供销社的饮食服务业进入了正常发展阶段。特别是在1982年供销社体制改革后,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供销社的饮食服务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各县、区供销社普遍加大对饮食服务业的投入,并在县城建设了一批水平较高的宾馆、酒楼,使饮食服务业的规模迅速扩大,档次水平有较大的提高。为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自1982年起,在全市供销合作社所属饮食服务企业,广泛开展了以争创“优质服务县”和“优良服务县”为主要内容的优质服务达标竞赛活动。将服务标准化、规范化、条理化的要求分解为14项具体指标,层层组织检查评比,从而促进了全市供销社饮食服务业服务工作质量的提高。
  1988年,随着供销合作社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青岛市供销社系统投资473万元新建了13处农村饮食服务网点,新增营业面积14800平方米,改建了98间店堂,恢复传统名吃27个,增加饭菜品种306个,增加服务项目113个,同时增设了12座小冷库、51台电冰箱,以及消毒柜和其他饮食服务机械设备2000余台,改善了饮食服务业的设施和条件,促进了全市供销社饮食服务业的发展。1990年,全市饮食服务业各类网点达到376个,职工2030人,分别比1957年增长90.8%和58.8%;年营业收入3861万元,实现利润239万元。
  餐饮业
  经营 各县供销合作社建国初期在农村设立餐饮业网点主要是为方便过往行人和赶集赶会的群众就餐,同时也为附近的居民服务。由于当时农村的消费水平较低,餐饮业网点主要经营大饼、火烧、馒头、包子、面条和一般大众化炒菜等,所需原料基本上是就地取材,有什么就卖什么。
  50~70年代,农村饮食服务市场基本上由供销社独家经营,但当时国家对粮油实行统购统销,供销社的餐饮网点出售的熟食按政策规定要收取粮票,收取的粮票如超过分配的统销指标不能从当地粮食部门凭票购买原粮。后虽经Gov批准,允许供销合作社饭店所需粮油通过当地市场交易所议价购入,但也不能满足实际供应的需要,这就给当时以经营面食为主的餐饮业网点带来很大的困难。为了解决农民无粮票买不到熟食和粮票超过分配统销指标又购不到原粮的矛盾,70年代中期,供销社的餐饮网点开始经营以生换熟,农民可以用小麦等原粮换馒头、大饼、火烧、油条等。在经营方式上,除搞好店内经营外,还坚持每逢集日店外搭棚设摊或流动服务。
  1979年后,农村饮食服务市场逐步放开,出现了个人、集体多家经营的局面,餐饮业市场竞争逐步激烈,供销社的餐饮业独占农村市场的局面开始被打破,经营受到冲击。面对竞争,供销社的餐饮业靠提高服务质量、改善服务态度争得顾客。一方面注意增添和改善服务设施,开始对设备设施进行更新改造,增设酒席雅座;一方面注意挖掘引进当地和外地的传统名吃,突出经营特色,其中平度的“杠子头火烧”、“蟹壳黄点心”,胶州的“什锦小豆腐”,胶南的“冬营饼”等传统小吃,深受欢迎。80年代开始引进了北京烤鸭和德州扒鸡系列名吃,并增添了糕点加工业等。同时开展一业为主,综合经营,从而使供销社的餐饮业得到快速的发展。到1990年,全市农村餐饮业经营网点达189处,从业人员1575人,营业收入达3409万元,利润额132万元。
  设备改造 各县供销合作社餐饮业,是从农村集市销售发展起来的。自50年代初期建立至70年代中期,其房屋大都维持原状,以手工操作为主,设备一般因陋就简、就地取材。其间虽对设备进行过改造,但仍未彻底改变面貌。
  随着农村消费水平的提高和国家对餐饮业普遍强制实行规定的卫生标准,各县供销社餐饮业自70年代中后期开始对餐饮业的设备进行更新改造,房屋相继进行翻新扩建,开始配备馒头机、切菜机、绞肉机、和面机。进入80年代,供销合作社餐饮业又对厨房、餐厅进行改造,普遍改造成砖瓦水泥结构,水泥或水磨石地面,厨房炉灶贴瓷砖,改建新建了酒席雅座间,新上了冰柜、冰箱、小型冷库和消毒柜、电烤炉等,并严格推行食品加工、销售、饮食企业卫生“五四”制:(一)从原材料采购到成品出售实行“四不”制度:1.采购人员不买腐烂变质原材料;2.保管人员验收时不收腐烂变质原材料;3.加工人员不用腐烂变质原材料;4.营业人员不出售腐烂变质食品。(二)成品、食物的存放实行“四隔离”制度:1.生与熟隔离;2.成品与半成品隔离;3.食品与杂物、药物隔离;4.食品与天然冰隔离。(三)用具实行“四过关”制度:1.洗;2.刷;3.冲;4.清毒。(四)环境卫生实行“四定”制度:1.定人;2.定物;3.定时间;4.定质量,实行划片分工包干负责。(五)个人卫生做到“四勤”:1.勤洗手剪指甲;2.勤洗澡理发;3.勤洗衣服被褥;4.勤换工作服。到80年代末,供销合作社餐饮业基本达到用水自流化,操作机械化,蒸汽利用综合化,饮食卫生标准化。
  技术培训 青岛市各县供销合作社餐饮业职工队伍,由于历史原因,同其他行业比较,存在着文化水平低、管理知识差、技术人员少等问题。随着社会进步,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烹调技术和服务质量成为餐饮经营发展的关键。全市各级供销社十分重视餐饮业职工的技术培训工作,1975~1990年,除供销社所属技工学校及供销中等专业学校的技工班招收的初、高中毕业生进行厨师、技工培训外,全市各级供销社还采取举办短期培训班、以师带徒、选送外出培训等多种形式,加强对职工的技术培训。同时根据上级社的统一部署,对饮食业人员进行考核,授予相应的职称,并根据不同的职称发给技术津贴。通过技术培训,提高了餐饮业人员的业务技术水平。1990年底,全市各县、区供销社餐饮业获得技术等级证书的有489人,占从业人员总数的27%;有红案厨师386人(其中特级18人、一级29人、二级40人、三级268人),白案厨师65人(其中一级1人、二级4人、三级33人),餐厅服务员127人(其中二级7人、三级96人)。
  服务业
  旅社、宾馆 50年代初期,青岛各县供销社经营的旅社主要是马车店,沿用解放前农村车马客栈的经营方式,为过往运输车辆及人员服务,其设施条件十分简陋,一般以通铺为主,被褥实行租赁,服务单一,收费标准也很低,大多集中在一些较大的集镇和交通要道。到1957年底,通过初级阶段改造,全市供销社系统旅社发展到58处。
  60~70年代初期,供销社的旅社有了一定的发展,条件得到了改善,但发展速度不快。70年代中后期,特别是1975年供销合作社再次恢复后,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流动人口的增加,旅社业得以迅速发展,服务水平也得以提高,可以代客存放贵重物品,代购车票,代发信件、邮件、电报,向旅客供应牙膏、牙刷、肥皂、毛巾、卷烟、茶叶、糖果、火柴等日用必需品。同时,相当一部分县供销社增加对旅社业的投入,对客房进行更新改造。如胶南县王台供销社投资22万元,于1977年10月新建成旅社楼一幢,面积1874平方米,房间104个,床位322个。1986年,平度县供销社新建实验饭店,有客房58间,床位172个。1987年,崂山县供销社为适应改革开放和旅游的需要,将原沙子口基层社一处北依崂山南临大海通往崂山旅游必经之路的一处旅社,投资150万元改造成一处吃、住、娱乐为一体的“碧海山庄”,设有48个套间,大会议室、大餐厅各1个及11个雅座间。这期间,供销社的旅社成为当地接待外地人员和旅游者的主要食宿场所。
  80年代,供销社的旅社业得到快速发展。设在农村的旅社,大多对客房进行更新改造,室内逐步增加了沙发、盖杯、烟缸、电风扇、电视机。部分旅社增设了比较高档的客房,基本上形成了高、中、低档配套,能基本满足不同消费层次旅客的需求。同时供销社的旅社业开始由农村转入城区,各县、区供销社开始在县城驻地新建宾馆、招待所。这些新建的宾馆、招待所都有卫生间、敞亮的标准客房和适用的卧具、家具和供水、取暖、洗浴设施。到1990年,全市供销社系统的旅社、宾馆已发展到178处,客房2183间,床位6476个,从业人员达到539人。
  照相 1955年以前,农村的照相业都是个体经营。1956年起,部分基层供销社建立照相馆,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通过初级阶段改造而划归供销社管理的合作照相馆。这些合作照相馆,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照相馆以下乡串村赶集服务为主,设备简单、技术水平低、经营规模小。
  1975年以后,供销社的照相业务得到发展,照相馆的数量迅速增加,从业人员队伍扩大,照相器材、设备有了较大的改善,增添了布景、灯光等设备。为提高从业人员的技术水平,各县、区供销社普遍举办摄影技术培训班,组织摄影技术人员参加全国、省、市举办的摄影比赛和展览,并在照相业推行技术等级证书制度。
  80年代,供销社的照相业开始引进先进的彩色摄影冲洗、放大设备,并在县城设立照相馆。如平度、莱西供销社,于1986年先后在县城设立彩色摄影服务中心,引进当时最先进的日本产柯达全自动彩色扩冲洗设备。其他照相馆也相继开展了彩色摄影业务。到1990年底,全市供销社系统照相馆已发展到30处,从业人员110人。
  维修服务 青岛市供销社的维修服务涉及到群众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70年代,为支援农业生产,基层供销社设立前店后厂,主要是生产和维修农机具。80年代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前店后厂逐步被取消。供销社的维修服务项目,主要附设在各专业零售门店,如在五金交电门市部附设安装修理自行车,在家电门市部附设家电维修。服务项目的设立,一方面是为了适应“三包”(包换、包退、包赔)、“三保”(保质、保量、保维修),为顾客提供售后服务;一方面是为了消除顾客购买商品的后顾之忧,以维修带销售,扩大经营,增强竞争能力。维修人员除县城较大的门店外,绝大多数都是兼职,既是营业员,又是维修员。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全市各县、区供销社不断增添新的服务项目。80年代中后期,又相继在城区设立了以设备维修和车辆维修为主的修理厂,市供销社也于1987年成立了汽车检测修理厂。
  理发 1955年以前,青岛市供销社系统没有理发业。1956年初级阶段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各县部分理发业的从业人员被吸收为供销社的职工,组成理发合作店(组),归供销社管理。但多年来,理发业效益不佳,发展很不景气,大多数网点亏损或微利,有的靠依附于其他行业维持,有的长期亏损无法经营。80年代国家实行改革开放以后,部分理发店(组)转为个体经营,供销社的理发业逐年缩减。至1990年,全市供销社系统的理发店(组)仅剩21处,从业人员45人。

TOP

第二篇 业务经营  
第五章 再生资源
第二节 再生资源的加工和利用

青岛市供销社再生资源加工情况统计表

1.jpg

TOP

第二篇 业务经营  
第五章 再生资源
第二节 再生资源的加工和利用

青岛市供销社再生资源回收量统计表
1.jpg 2.jpg

TOP

第二篇 业务经营  
第五章 再生资源
第二节 再生资源的加工和利用

附录 再生资源加工企业简介


  青岛市利废化工厂 该厂始建于1966年,地址在团岛二路8号,时称青岛利废加工厂,其前身是滋阳路废品合作回收店。
  1966年底,该厂十几名职工在团岛海边的沙滩上搭了几个棚子,开始了从照相馆的废定影液中提炼白银的试验。经过200多次的试验,终于从废定影液中提炼出了白银。
  1970年该厂又开始从回收的有色金属灰渣中提炼铜锭,并直接用这些废有色金属的灰渣生产硫酸铜、硫酸锌,还利用废镀金件提炼出少量的黄金。
  1971年,该厂更名为青岛市利废化工厂,并由集体企业转为国营企业。同时该厂被中国人民银行山东省分行指定为白银定点加工单位,其主要产品白银最高年产量达万两以上。该厂生产的硫酸铜、硫酸锌由青岛市化工站包销,一度成为支农的紧俏物资。1974年起,由于废有色金属灰渣原料减少,生产开始下滑并逐渐开工不足,终于1980年停产。
  青岛铁桶木材加工厂 该厂始建于1966年,称团岛铁桶修配加工厂,1980年更名为青岛铁桶木材加工厂,地址在团岛二路6号。
  该厂前身为菏泽路旧五金合作店。1966年建厂后,主要是将回收的旧大铁桶经过除锈、整圆、喷漆后销售给使用单位。1971~1973年又利用工厂的下角料生产保温瓶外壳。随着旧铁桶回收价格的上升和加工费的增加,以及社会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两种产品逐渐被淘汰而停产。1980年该厂又新上木材加工项目,同时兼做家具,产值和经济效益逐年增长。1990年,青岛市旧城区改造,该厂属动迁对象,因无合适的生产场地而下马。
  青岛麻制品加工厂 该厂始建于1967年,是在西江路麻刀合作加工厂基础上改建而成的,原名西江路废旧制麻合作加工厂。该厂主要是利用简陋的设备将回收的废麻袋片、麻绳头弹成麻刀供应市场。1967~1975年增置了麻袋编织机,为外贸企业生产麻袋。随着出口质量要求的提高,该厂编织的麻袋达不到出口质量的标准,企业自身又无力更新编织设备,加工麻袋逐渐被市场淘汰,该厂于1978年撤销。
  青岛金属加工厂 该厂始建于1966年,原名五金加工厂,后改为废金属加工厂。该厂主要利用回收的轻薄料、钢屑、铁末,加工成压块、球铁;利用废铅板及从废钢中挑选出的各种类型的料铁加工成建筑用盘条或小型圆钢。1972年杂品加工厂并入该厂,仍保留用废砂轮生产金钢砂这一产品。1982年因生产设备陈旧,金钢砂质量不达标准和粉尘量过高影响职工身体健康,企业无能力更新生产设备而下马。该厂生产的压块分冷压、热压两种。热压因粉尘烟雾影响环境,于1986年停止生产,只生产冷压块。轧钢车间因生产工艺落后,轧制改型的小型圆钢无材质、无型号,于1986年停止生产。
  青岛再生胶厂 该厂始建于1965年,原名延安路废旧橡胶合作加工厂,是在1956年组建的旧胶商店的基础上改建的。旧胶商店成立之初以分割废旧轮胎、割鞋底、火补轮胎为主营业务。1965年建厂后,该厂开始利用回收的旧鞋底、旧轮胎下角生产再生胶鞋底。1974年以后,购置了炼胶机、硫化机,以废软杂胶、硬杂胶为原料生产胶鞋底和一些橡胶制品。1980年,该厂逐步淘汰了旧设备,又购置了破胶机、硫化罐等新设备,开展技术革新,提高了产品质量。因该厂建于居民区中,生产噪音及烟粉尘量过大,受到环保部门的多次通报,只允许白班生产。由于企业无财力购进更先进的设备和迁移工厂,造成生产开工不足。到1990年,该厂只能维持一般生产。
  青岛皮角加工厂 该厂于1966年由东平路回收商店组建而成。建厂之初,利用旧皮鞋的皮革和皮革厂的下角料加工成粉末销往农村作肥料。产品一度出口到日本。后因原料不足和皮角粉含氮量低而导致生产萎缩。1971年该厂并归青岛洗涤加工厂后,继续维持少量生产。后因产品含氮量低而被尿素化肥替代,于1975年停产。
  青岛织布厂 原名“青岛织棉厂”,是1970年由青岛棉麻站转入市物资回收公司的企业,并改名为青岛织布厂。该厂主要利用纺织厂的下角棉弹棉花做被套。1971年购进纺织厂淘汰的旧设备自纺自织再生布,由青岛纺织品站调拨供应生产劳保用品和包装布。1973~1979年购进了帆布机等设备,由棉麻站供给七级棉,生产细帆布和平纹布,产品由棉麻站销售。同时,该厂还自产自销苫盖篷布,1980年平纹布因市场无销路下马,改产苫盖大篷。1984年因自纺棉纱成本高,纺部下马,而织部则自购棉纱生产帆布加工大篷。又因产品质量、价格等原因,在市场中无竞争力,1988年被划归料瓶经营部,到1990年,该厂只生产苫盖大篷。

TOP

第二篇 业务经营  
第五章 再生资源

第二节 再生资源的加工和利用


  50年代初期,废旧物资加工主要靠手工挑选为主,基本上没有机械加工设备。1956年青岛市废品总站成立之初,仅一个汽车修理厂,利用回收的废旧汽车零件拼装汽车。1957年该厂拼装汽车4部。1958年拼装汽车24部。1958年,在因陋就简、土法上马,大搞技术革新的思想指导下,一批废品行业的小工业迅速崛起,当时上马的有机械修配厂、缝纫厂、纤维加工厂以及麻刀、旧胶、旧五金、砂轮等加工厂。加工品种和项目有劳动保护手套、垫肩、麻刀、铅锭、砂轮、床单、弹棉花、拼装汽车以及用废铁加工炉子、煤铲、火钩等,加工成品直接供应市场。用回收的废铅经重熔炼成纯铅锭出口换汇,铅锭含量达99.99%,年产量5吨。这些加工企业虽然规模不大,但对加工利用废旧物资却起了重要作用。随着加工能力不断增强,加工程度也逐步加深。1966年开始试验利用有色金属灰渣末生产硫酸铜等化工产品,用旧皮鞋、皮角生产皮角粉和皮胶,用废铁屑、末生产压块,用废棉织再生布,从废定影液中提炼白银等均获得成功。此后五年间加工业发展很快,一批加工企业也已初具规模。自1971~1990年,市废旧物资回收公司已拥有利废化工厂、铁桶五金修配厂、洗涤加工厂、皮胶厂、织布厂、金属加工厂、再生胶厂等,加工生产品种达22个。当时利废加工厂成功地从废定影液等金银“三废”中提炼出黄金和白银,在全国颇具影响,各地同行纷纷来青岛参观学习。其他如回收旧瓶清洗、分类等加工项目,也均取得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自50年代,青岛市供销合作社对回收的废旧物资进行精选加工。主要有:(一)废钢铁清选加工。对回收的废钢铁始终坚持“先利用、后回炉”这一原则,从废钢铁中清选出可直接利用的料铁一般在5%~10%。(二)废旧麻袋修补加工。对回收的各种旧麻袋,特别是从糖厂或其他工业企业回收的大宗旧麻袋,经修补加工后替代新麻袋做包装。自1964年公司成立到1990年,平均每年加工修补10万条。(三)旧运输带、废轮胎的加工。从冶金行业回收的废运输带,其外部胶层磨损严重,而内胶布却很好。把胶层与胶布分离,用胶布制造苫盖篷布。废轮胎的加工亦是同样通过加工剥离胎面胶层,把胎面胶销给制鞋厂或生产再生胶,把带线层的胎里子销给社队企业生产氨水桶或车马挽具。

TOP

第二篇 业务经营  
第五章 再生资源

第一节 再生资源回收与销售


  回收范围和数量 建国后,国家十分重视废旧物资的回收工作,但青岛地区没有独立的废旧物资回收机构。青岛市人民Gov根据国家对资金与业务力量较大和专业性较强的个体废旧物资回收商业实行“限制、利用、改造”的政策,按行业归口分别组织他们参加了染料橡胶同业公会、五金同业公会等。1950年,青岛市各级供销合作社结合生产救灾在灾区开展回收杂铜和废橡胶的工作,实际上是为中国土产公司代购。1952年8月,国家决定发挥供销合作社组织的广泛性和群众性的特点,将回收杂铜工作交给供销合作社系统承办。废旧物资的作价原则,由国家物价局确定。而杂铜的购销价格自1952年由国家物价局直接管理。供销合作社从回收杂铜开始,扩大到废有色金属、废橡胶等各类废旧物资。1952年青岛市废品收购总额达50万元,收购总量569吨。其中废钢铁220吨、杂铜60吨、破布130吨、废橡胶27吨、废纸34吨、废旧棉5吨、废麻及麻制品83吨、废铝与废锡各1吨。
  1955年8月,全国供销合作总社与有关方面协商,决定城乡的废品回收业务统一由供销社负责。青岛市各级供销社自1956年开始负责回收废旧物资。具体回收工作主要由基层供销社负责,基层供销社有的设有专门的废品收购站,而多数由采购站负责回收,同时供销社所属的驻村门市部、分销店和代购代销店也都兼营废品回收业务。在市区则设有废旧物资回收网点。当时,其收购范围为城乡居民中失去使用价值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以及军事系统失去使用价值的金属制品、交电器材、破旧军衣、军鞋等30多个品种。同时也允许供销社收购厂矿企业积压闲滞设备、物资,但由于对性质不熟悉,全部当作废旧物资造成了浪费,因而又停止了这些设备、物资的收购,只收购加工过程中边角废料、切削下来的金属屑等。1957年8月,国务院规定,废铜、废锡、废铅、废钢铁为统一收购物资,由国家委托国营商业和供销社统一收购,不是国家委托的商店和商贩,一律不准收购。1958年山东省供销合作社青岛废品采购供应站成立。自1961年起废橡胶由供销社统一收购改为自由收购。1963年起,杂骨由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管理,青岛市城乡的杂骨由基层供销社统一收购。1965年恢复计划管理,废橡胶划为“二类物资”,同时,将再生胶列为化工部统一安排生产的计划管理物资。同年9月,国家重新明确了废品收购的范围:城乡居民和机关、团体、学校出售的还有利用价值的废旧物资,厂矿企业在生产中产生的边角下料和经过加工挑选仍有利用价值的废旧物资。对厂矿企业生产的残次品和闲滞原材料,原则上不收购;如果数量不大,调剂又有困难,经当地县以上Gov主管部门批准,可以由供销社收购。1965年全市废旧物资收购总额1990万元,收购总量45421吨。其中:废钢铁32865吨、杂铜702吨、废铝182吨、废铅142吨、破布1568吨、废橡胶2006吨、废旧棉669吨、废纸3108吨、废麻及麻制品1970吨、废轮胎2209吨,另外还回收旧玻璃瓶3万个。1971年废旧物资的购销价格定价权由国家物资局下放到山东省物价局。废旧钢铁的购销价格,1974年以前由省物价局确定,1974年起改由国家物价局直接管理。青岛市供销社严格执行国家和山东省物价部门确定的废旧物资购销价格,进一步加强了对废旧物资市场价格的管理。1979年8月,国家又规定,对铁路、石油专用器材,不论单位或个人出售,供销社一律严禁收购;对确属个人和集体拣拾的工厂废金属器材及机械配件,必须凭地方公安部门出具的证明,由指定的专设网点负责收购。
  1984年,全市废旧物资已全部允许自由购销,价格全部放开。青岛市供销社不再承担为国家回收旧有色金属及废旧钢铁、造纸原料、废橡胶等再生资源的任务。1984年全市废旧物资收购总额达到5101万元,收购总量112132吨。其中:废钢铁88958吨、杂铜1558吨、废铝354吨、废锡4吨、废铅581吨、破布2850吨、废橡胶3269吨、废旧棉1759吨、废纸8109吨、废麻及麻制品2677吨、废塑料633吨、废轮胎1380吨,另外回收旧玻璃瓶963万个。
  1989年,针对废旧物资自由购销而出现的废旧物资市场的某些混乱现象,全国开展清理整顿再生资源市场,要求所有计划钢材和有色金属必须按规定进行交易,不准在集市上自由购销。青岛市供销社根据山东省人民Gov颁发的《山东省钢材有色金属管理暂行规定》,负责统一收购废钢铁和废有色金属,并组织实施调拨计划。
  青岛市供销社在回收废旧物资中,坚持方便、统一、防盗、保密和保护文物五条原则,组织社会力量,积极开展废旧物资的回收。
  回收品种的分类 青岛市废旧物资的回收大体分13类:有色金属类、黑色金属类、废旧橡胶类、废轮胎类、破布和破布鞋类、废棉类、废纸类、废麻制品类、废塑料类、杂骨类、碎玻璃类、旧料瓶类、其他废品类。
  回收方法 1964年以来,青岛市废旧物资回收是采用“四结合”(日常回收与突击回收结合,工厂回收与社会居民回收结合,市内回收与外地采购结合,固定回收与流动上门回收结合)和“三下”(下工厂、下街道、下农村回收,重点是放在下工厂。一般是大厂有专人驻,中小厂有专人跑,以便掌握工厂处理废旧物资的时间、品种和数量)回收方法。同时,结合爱国卫生运动与每年的“五一”、“十一”、“元旦”、“春节”等节日组织规模较大的回收活动,回收效果很好。
  回收分工 青岛市根据经营单位所在的行政区域和其企业性质进行分工:(一)各区物资回收分公司负责回收其行政区内的工厂、企业、机关、学校、商店的废旧物资,不得跨行政区和去外地从事居民回收。(二)各回收商店负责本片内的社会居民废旧物资回收,不得从事其他方面的回收。(三)市物资回收公司可以去外地采购废旧物资;负责接收各回收单位上交的废旧物资,但不能参与青岛市的废旧物资回收。(四)部队的废旧物资由各区物资回收公司选派政治上可靠的专人回收,其他任何人不得介入。这种分工到1987年被打破,任何单位、任何人可以到任何地方去收购废旧物资。
  经济县的上交 废旧物资遍布城乡千家万户,不把这些资源集中起来,难以达到工业生产重新利用,加之计划经济这一项历史原因,对废旧物资也统得很死,因而形成了经济县上交这一回收渠道。经济县中的部分基层供销社回收的废旧物资上交给市物资回收公司或由市物资回收公司调拨供应。市物资回收公司对这些基层供销社实行业务指导和回收专业技术的培训。
  经济县的设置变化如下:1958年8月,山东省供销社青岛废品采购供应站成立时,有经济县13个:即墨、胶县、胶南、高密、诸城、五莲、日照、莒南、掖县、平度、莱阳、乳山、海阳。
  1964年青岛市废品公司成立时,经济县改为7个:崂山、即墨、胶县、胶南、日照、莱阳、荣成。
  1985年,随着青岛市行政区域的重新划定改为:市属县有崂山、即墨、胶县、胶南、平度、莱西;经济县有莱阳、荣成、日照。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到1990年这一计划经济的经营渠道已不存在。
  外埠采购 1959年受“左”的思想干扰,在浮夸风的严重影响下,青岛市废品行业也大搞“大购大销”,派出大批人员从事外埠采购,超经营范围盲目进货,给国家造成经济损失1700余万元。市公司自此增设了外埠采购这一回收业务,并把外埠采购大体分为7个区域:
  东北地区:含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以辽宁为主,主要采购废金属类商品。京津地区:含北京、天津、内蒙古,以京、津为主,主要采购旧报纸、废运输带。太原地区:含山西省,以太原为主,主要购进废金属类商品。西北地区:含陕西、甘肃、青海、新疆,以甘肃为主,主要购进废轮胎、废运输带。南京、上海地区:以购进大铁桶和废旧麻袋为主。两广中南地区:以广东、广西为主,以购进废运输带和废麻袋为主。四川地区:以购进废运输带、废轮胎为主。
  外埠采购在计划经济时期,为完成经营指标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也为青岛地区社队企业发展提供了生产原料。更重要的是为市场经济的经营积累了经验。虽然这项业务在废旧物资类方面自1986年开始逐步萎缩,但同时在其他类的商品(特别是钢材类)方面却有了长足的发展。
  销售 青岛市供销合作社回收的废旧物资,分别按以下办法调拨或销售。
  废金属类 1987年以前,青岛市废金属的销售严格按照国家指令性计划,遵照市计委的计划调拨单执行。回炉料供应各钢厂重新炼钢。废塑料、工厂下边角料和从废钢铁中挑选出的料铁供应给青岛市的轻工企业和市属各县的社队企业。
  1987年废金属由国家指令性计划变为指导性计划以后,则由市废旧物资回收公司按市计委的指导性计划用废金属与各大钢厂串换钢材,串换的钢材销售给青岛市的各工厂企业。
  造纸原料类 主要供应给青岛市的造纸厂重新造纸,在青岛市造纸厂不用的情况下,才销售给外地的造纸厂。这种销售方式一直延续到1988年。
  废杂骨类 从1984年起,根据山东省废旧物资公司的计划安排和全国三类物资交流会上签订的合同,供应销售给青岛明胶厂制胶。
  橡胶、旧轮胎类 商业部安排进口利用的旧轮胎,执行商业部的分配计划和调拨价格。市物资回收公司自营部分则销售给胶东地区的社队企业(该项业务自1986年终止)。废橡胶则按不同的品种和质量,销售给再生胶厂、制鞋厂等。
  废轮胎经过加工分离出胎面和胎里。胎面分别销售给制鞋厂做鞋底和再生胶厂生产再生胶,胎里销售给社队企业做氨水桶、建筑用小灰桶等。割成的胶条供给胶东沿海一带搞海上养殖。1990年生产再生胶及其制品共739吨,产值105万元。
  废玻璃、旧料瓶类 废玻璃销售给玻璃厂重新熔化生产玻璃板。旧料瓶则销售给啤酒厂、饮料厂、调料厂,经消毒处理后替代新瓶。1990年共回收旧料瓶8089万个。
  废麻袋 经过修补和清选分级,分别销售给基层供销社和工厂,重新替代包装物料。

TOP

第二篇 业务经营  
第四章 干鲜果品
第四节 扶持果品生产

青岛市供销社主要果品收购量统计表
2.jpg

TOP

第二篇 业务经营  
第四章 干鲜果品

第四节 扶持果品生产


  建国后,随着国民经济的逐步发展,城乡人民生活得到改善和提高,果品需求量不断增加,亟需大力发展果品生产。为此,青岛市供销合作社积极配合林业部门从资金、物资和技术等方面给予扶持,促进了全市果品生产的发展。
  帮助解决生产中的困难 发展果品生产是一项投资较大、周期较长、见效益较晚的农业项目。为了摸清青岛市果品资源、研究落实发展措施,市、县供销社于1955年进行了广泛的调查,提出青岛市果品生产,既要发展老产区,又要在山区和沙滩荒地开发新产区,同时要引进新品种,扩大种苗栽培。但因当时农民收入较低,投资能力差而无力开发。市供销社为了扶持果品生产,每年从经营积累中提留部分资金专门用于扶持果品生产。1955~1982年期间,全市供销社系统拨付给果品生产区用于扶持生产的专项基金达1250万元。1984年国家决定果品主要品种取消计划管理,果品市场全部放开后,市供销社仍然向果品集中产区拨付扶持果品生产资金730万元,到1990年累计共拨付扶持果品生产资金1980万元。
  1965年国家实行化肥计划分配后,市供销社每年都从分配计划中向果品产区拨给扶持果品生产专用优质化肥和农药,1965~1982年向果农供应优质化肥10800吨、农药134吨,对促进果品生产发挥了积极作用。
  传授生产技术 果品生产,从育苗、嫁接、定植、剪枝到浇水、施肥、疏花、疏果、喷药、采摘等每个环节的管理,都具有较强的技术性和专业性。为了帮助果农发展生产,提高果树的产量和果品质量,青岛市、县果品专业公司和基层供销社普遍配备了生产技术人员,全市每年约有600名生产技术人员常年深入果园指导生产,召开现场技术交流会,编写技术资料广泛印发。同时,举办各类培训班,向果农传授生产、加工、分级挑选等技术。平度县是山东省果品六大产区之一,每年除从资金、物资方面扶持果品生产外,1966年平度县供销社出资从烟台聘请一名苹果生产技术能手,指导全县苹果生产;1963~1982年,平度县供销合作社先后选派150名专兼职果品技术员参加山东省供销社举办的各类学习班、技术研讨会、技术讲座、技术传授现场会。莱西县的果品技术员为果农进行授课和现场技术指导,1988年为帮助果农解决技术力量薄弱的问题,他们运用集中培训、现场指导、协作片交流、定点咨询、个别指导等多种方式培养了5300多名农民骨干果品技术员,为当地发展果品生产做出了积极贡献。
  进入80年代以后,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面对迅速发展的生产形势和千家万户的果树承包者,青岛市供销合作社扶持果品生产的活动和内容有了新的发展,主要是加强在信息、技术、物资等方面的帮助。全市各级供销社为了促进果品产业结构的调整,积极推广优良品种,合理安排果树布局。1988年,全市供销社系统为农民提供良种果树苗260万株。这一年中,举办各种形式的培训班113期,培训农民技术骨干24600人次,编印科技信息资料4万余册,召开各种现场技术交流会20次,主要总结交流苹果品种改良、病虫害防治、幼树嫁接、矮化栽培,促其早产高产以及普及提高技术管理水平等方面的经验,促进了全市苹果品种的更新换代和栽培管理技术水平的提高。
  加强果品基地建设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供销合作社的体制改革,为了加强果农之间和供销社与果农之间的联合与合作,将分散的果农组织起来,采取集约经营,青岛市各县普遍建立果品协会或果品专业合作社,为果农提供信息、种苗、技术、资金、加工、贮藏、购销的系列化服务,帮助果农解决产前、产中、产后遇到的实际困难,形成比较稳定的生产基地。1989年,供销社率先在果品行业采取了以供销社为依托的果品合作经济组织形式,在全市各县(市)、区的果品重点产区普遍成立了乡、村级的产销协会或合作社,同时在莱西、胶南两县成立了县级果品产销协会和合作社。到1990年,全市已建立果品产销协会或合作社55个,入会(社)果园12.8万亩,初步形成了以市、县果品公司为龙头、以基层供销社为基础的果品生产服务体系,促进了青岛市果品生产的发展。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