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论坛广告管理办法·2012青岛啤酒节专题报道·牢记:青岛旅游局投诉电话
·青岛圈论坛广告投放说明·2012最新青岛旅游攻略·2013年1月青岛潮汐表
·青岛旅游景点介绍|图片·青岛旅行社排名及报价查询·青岛旅游就入住中山旅馆
返回列表 发帖

青岛市志33:化学工业志 第二篇 无机酸碱盐工业

第二篇 无机酸碱盐工业  
第一章 制酸工业
第一节 盐酸

合成盐碱


  1947年9月,中国纺织建设股份有限公司青岛第一化工厂(青岛化工厂前身)建成投产,采用电解法生产烧碱,同时在省内最早开始生产合成盐酸,生产装置为石英合成塔,年产能力为1000吨。但当时生产不能正常进行,日产仅为1吨(按氯化氢含量31%计,下同),自1947年9月至1949年5月,共生产154吨。该厂所产盐酸部分供印染厂使用,其余自用于氯化锌生产。 
  1949年6月2日青岛解放,青岛第一化工厂于当月恢复生产,是年生产盐酸78吨,1950年增至210吨。1954年新建同等规模生产装置一套,年产能力提高到2000吨,当年产量突破生产能力达到2390吨。直至1958年之前,青岛化工厂是山东省唯一的合成盐酸生产厂家。1958年,国家在该厂投资204万元,新建氯化氢工序,淘汰原生产装置,安装日产30吨铁制合成炉5台,开始为陶瓷填料吸收塔,后改进为钢衬胶泡罩吸收塔,盐酸年产能力提高到15万吨。1959年盐酸产量突破万吨,1960年达到154万吨。 
  50年代末,青岛市化工企业在大搞化工“小土群”活动,建成四五组土法生产盐酸装置,实际投产两组。这些土法生产的盐酸成本消耗高,技术经济指标不过关,不仅没有经济效益,反而造成很大浪费,很快停产。60年代初,青岛市盐酸生产大幅度滑坡,1961年,青岛化工厂盐酸产量剧降至7400多吨。1963~1966年,山东省对电解法烧碱厂进行调整,合成盐酸生产只保留青岛化工厂一家,其生产逐步得到恢复,1966年达到145万吨。 
  1970~1975年,青岛市盐酸生产能力有较大提高。1970年青岛红旗化工厂恢复电解法烧碱生产,并建成年产6000吨盐酸装置。同年10月,胶南化工厂建立,与电解法烧碱同时投产盐酸,年产能力为3000吨。1975年,青岛化工厂投资1105万元,对盐酸生产装置进行迁建和技术改造,新增日产50吨铁制合成炉6台,形成4万吨的年产能力,采用降膜吸收工艺,增加脱吸工艺,产品质量有明显提高。“文化大革命”后期开始,盐酸产量逐年下降,1974年只有4000余吨。青岛红旗化工厂、胶南化工厂产量也远低于生产能力。青岛红旗化工厂最高年产量为1972年的1839吨,最低年产量为1975年的607吨;胶南化工厂自1970年投产至1974年,年产量均在1000吨以下,1975年才达到1300吨。 
  随着电解法烧碱的发展,山东省合成盐酸生产逐步发展起来,至1978年全省16个氯碱企业都建立了合成盐酸装置,年产能力共计699万吨,青岛化工厂始终是省内生产规模最大、产量最高的合成盐酸生产企业。1978年全省生产合成盐酸602万吨,其中青岛化工厂262吨,占全省总产量的435%。 
  1978年后,青岛市盐酸生产持续稳定增长。1978年全市产量共计318万吨。1979年胶南化工厂新增2台“三合一”石墨合成炉,既解决了设备腐蚀问题,又减少了污染,1982年又采用了降膜吸收工艺。 
  青岛化工厂于1982年改进氯化氢生产工艺,由填料塔吸收改为降膜吸收和石墨冷却,大大提高了氯化氢吸收率,外排废水含酸量由638g/L降至30mg/L,按年产盐酸45万吨计,可增产31%盐酸1842吨;1988年投资118万元,进行盐酸包装尾气治理,减少了空气污染。1988年后,青岛化工厂年产量均在425万吨以上。盐酸生产企业在发展生产的同时,加强了技术改造和环境保护措施。1990年投资20万元,采取盐酸罐车包装和槽车包装尾气治理措施,防止了包装尾气外逸。 
  1990年,青岛市合成盐酸年产能力总计54万吨,占山东省总能力(包括副产盐酸)1865万吨的345%;产量总计6万吨,占山东省总产量(包括副产盐酸)2242万吨的373%。青岛化工厂年产能力为4万吨,年产量为429万吨,居全省同行业第一位。


第二篇 无机酸碱盐工业  
第三章 无机盐工业
第四节 工业气体与单质、氧化物

单质、氧化物


  硫磺 1959年,青岛大信化工厂、青岛新和化工厂利用回收生产硫酸钡产生的废气硫化氢制造硫磺。青岛红星化工厂于1967年开始小型试验利用硫化氢制硫磺,至1970年累计生产298吨。1971年即墨化肥厂、1975年胶南化肥厂建成回收硫磺装置;1976年,青岛红星化工厂建成一套完全回收装置,综合利用硫化氢气体达70%,年生产能力达到2000吨,生产工艺采用克劳斯法。1984年平度化肥厂、1988年胶州普集化工厂也建成制硫磺装置。1990年,青岛市硫磺产量合计4007吨。 
  活性炭 1953年,青岛新和化工厂有限公司开始生产,产量在20吨以内。1955年公私合营,翌年产量为36吨。1958年,青岛天成化工厂生产737吨。青岛新和化工厂1967年活性炭产量达到548吨,后因该产品烟尘污染严重,陆续减产。1983年,全省仅生产100吨,其中青岛东风化工厂生产99吨,1984年停产。 
  黄磷 又称白磷。青岛广益化工厂于1965年建成年产能力为1000吨黄磷生产装置,利用磷矿石生产黄磷,是山东省最早的黄磷生产厂家。《大众日报》以《我省第一个黄磷车间投产》为题予以报道。该厂当年生产黄磷366吨,翌年达到966吨。1972年,该厂将变压器由原来的1800千瓦改为3000千瓦,年产能力提高到1200吨,1979年产量达到1382吨。1980年因产品滞销及安全问题无法解决而停产,1983年7月恢复生产,当年产量134吨。1988年提高到1467吨,含量一直保持在998%左右。1990年生产1005吨。 
  赤磷 1987年,青岛红旗化工厂生产17吨,后因供过于求而停产。碘 60年代中期以前,国内用碘95%以上依赖进口。1966年,国家科委下达了利用海带提取碘的综合利用课题。1967年,青岛海洋化工厂建成国内第一个较大规模海带综合利用车间,年产能力6吨。1968年,青岛第一海水养殖场投产,当年生产94公斤。1969~1970年,青岛9644部队化工厂、54831部队化工厂、崂山县海藻胶厂、沙子口公社养殖厂、胶南海洋化工厂相继投产,1970年青岛市生产总量为814吨。到70年代中后期,青岛市已有十几家产碘企业,总产量为5555吨。后因产品滞销,各制碘厂家纷纷停产。青岛海洋化工厂于1979年停产,于1984年又重新生产。1990年青岛市总产量3303吨,其中胶南海洋化工厂产量为291吨。 
  溴 1958年,青岛化工厂三车间采用直接从海水中提取法生产溴素,当年生产9吨,1961年产量为17吨,后因成本过高而停产。1977年,青岛磷肥厂也开始生产溴素,但大部分时间停工,仅在1986年生产52吨。 
  硅胶 1956年,青岛染料厂沧口分厂建成硅胶装置,是全国最早生产硅胶的厂家,当年生产粗、细孔块状硅胶23吨。1957年,该厂又试制成功蓝胶指示剂和活化硅胶,是年生产粗孔块状硅胶26吨、蓝胶指示剂12吨、活化硅胶80公斤。1957年,该厂并入青岛化工厂,为其三车间,继续从事硅胶系列产品生产。1961年,该车间分出与青岛实业染厂合并为青岛海水综合利用加工厂,后又更名为青岛海洋化工厂。60年代,该厂生产规模有了较大的发展,硅胶产量由原来的300吨左右,增加到800吨左右,并先后开发投产了球形硅胶(包括粗孔微球硅胶、细孔微球硅胶、粗孔球形硅胶、细孔球形硅胶),高效干燥剂硅胶,硅酸等。1966年,该厂产品首次打入国际市场,年出口量400吨左右。1971年,该厂硅溶胶上马,年产能力为400吨。1977~1978年,先后投产液相色谱固定相硅胶和薄层层析硅胶,年产能力分别为10公斤和20吨。1979年,成功开发了空气造粒新工艺,使产品质量大大提高。同年9月,细孔块状硅胶,薄层层析硅胶获化工部优质产品称号,1980年,分别获国家质量金质奖,是全国同行业中唯一的金牌产品。是年,该厂硅胶产量达到165923吨。1983~1987年,该厂研制成功并投产了钠稳定高浓度硅溶胶,酸性硅溶胶,N—1型、N—2型活化硅胶,FNG(耐水硅胶)等。1985年粗、细孔块状硅胶,细孔球形硅胶,蓝胶指示剂,薄层层析硅胶分别获国家金质奖。1989年,硅胶产量达到5080吨。1990年,5种产品经国家质量评选委员会复查全部合格,继续保持硅胶金奖“三连冠”。这一殊荣在全国同行业中唯此一家。 
  液体二氧化硫 80年代初期,青岛平度氧气厂生产液体二氧化硫,1983年产量为132吨。1988年,青岛红星化工厂建成年产能力为1200吨的生产装置,利用硬化油生产中电解水后的氧气与在回收过程的落地硫磺为原料,生产液体二氧化硫,减少污染的同时又填补了市内一项化工产品空白。1990年,该厂产量为219吨。 
  过氧化氢 1970年,青岛东风制药厂开始生产,当年生产105吨。1973年、1977年青岛草制品厂和青岛化纤材料厂先后投产,1978年两厂共生产663吨,其中,草制品厂生产461吨。1980年,青岛市产量为975吨。80年代中期,青岛化纤材料厂连续扩大生产规模,产量成倍增长,1990年产量达到3100吨。 
  二氧化碳 俗称碳酸气。1981年,青岛酒精厂和崂山红寨化工厂分别投产,青岛酒精厂生产667吨,红寨化工厂仅生产5吨。1982年红寨化工厂生产步入正轨,产量达到500吨,青岛酒精厂生产367吨。1985年以后,省内只有红寨化工厂继续生产,1986年产量为670吨,1987停产。 
  氧化镁 70年代后期至80年代前期,青岛建新盐化厂生产,年产量在200吨左右。80年代后期,胶南溶剂厂生产轻质氧化镁,年产量不足5吨。 
  电解铜 青岛广益化工厂1958~1959年生产37457吨。青岛台东化工厂于1958~1960年生产,最高产量为1959年的53171吨。 
  多晶硅 青岛化工厂1969~1973年生产27吨,其间,全省总产量为6吨。

TOP

第二篇 无机酸碱盐工业  
第三章 无机盐工业
第四节 工业气体与单质、氧化物

工业气体


  氧气 20世纪30年代初,青岛还没有制氧工业,机械焊接等所用的氧气大多是由大连氧气制造厂供应。1932年秋,民族资本复顺铁工厂利用电解水制氧装置试制出氧气,并投入生产,但产量极少,每瓶压力不足50磅,仅供该厂自用。1933年4月,在复顺铁工厂的基础上,私人合股投资的中国瓦斯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是为中国民族工业中最早的氧气厂。同年,该厂从日本购置一套德国制造的旧空分设备,生产能力为每小时15立方米。1935年10月,日本人在青岛建立新隆洋行酸素瓦斯工厂,也开始生产氧气,制氧机能力为每小时30立方米。1937年中国瓦斯股份有限公司资本家发生经济纠纷,诉至法院,该厂遂被查封。日本第二次侵占青岛后,日军以武力强占中国瓦斯股份有限公司,改名为新隆洋行酸素瓦斯工厂台东分厂。抗战胜利后,国民Gov接管新隆洋行酸素瓦斯工厂及其台东分厂,于1945年10月更名为青岛氧气厂。其时,该厂月平均产量已达3万立方米。1946年11月,该厂划归青岛中正中学,改称青岛中正中学附设氧气实验厂。1949年3月,国民党当局将该厂部分职工及1台每小时30立方米制氧设备送上“通安”号轮船,运往台湾。在上海因轮船超载无法航运,制氧设备被抛入海中。青岛解放前夕,青岛氧气厂改组为中国氧气工厂股份有限公司。 
  解放后,该厂很快恢复生产,产品供不应求。1953年实行公私合营,当年生产氧气1034万立方米。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国家对该厂进行了重点扩建,其生产规模不断扩大,1956年产量达到57万立方米。到1958年,生产能力已达135万立方米。到1977年,该厂制氧设备已形成3个每小时150立方米成套设备,氧气年产量达到275万立方米。1987年达到历史最高产量363万立方米。除青岛氧气厂外,青岛市生产氧气的厂家还有:青岛染料厂(1975~1983年)、胶南化工厂(1975~1982年)、胶县氧气厂(1980年投产)、平度氧气厂(1984年投产)。青岛市1990年总产量为310万立方米。 
  另外,青岛四方机厂在1959年有1台每小时50立方米制氧设备投入生产,1977年增1台每小时150立方米制氧机,一天可生产氧气600瓶。1978年青岛北海船厂投产2台每小时150立方米制氧机。两厂所产氧气均供自用。 
  氮气 1958年青岛氧气厂开始生产,是省内第一家生产氮气的厂家,当年产量为930立方米,1966年达到116万立方米,1974年高达5538万立方米。1980年,该厂高纯氮投产,当年产量1876立方米,同年投产液体氮,产量为213万升。1987年后,全省只有青岛氧气厂生产氮气。1988年该厂生产液氮145万升,生产氮气1516万立方米。其中,纯氮227万立方米。 
  氩气 1966年青岛氧气厂开始生产,当年产量834立方米,翌年达到4248立方米,以后产量均在万立方米左右。1984年达到20047立方米,1990年高达41898立方米。该厂是山东省唯一生产氩气的厂家。
  此外,该厂于1979年开始生产灯泡氩,当年产量为6400立方米,以后产量均在5000立方米左右。1987年开始,灯泡氩滞销,产量逐年降低,1990年仅生产334立方米。

TOP

第二篇 无机酸碱盐工业  
第三章 无机盐工业
第三节 其他金属盐

其他无机盐


  沉淀水合二氧化硅 又称白碳黑。青岛泡花碱厂1985年建成年产能力为300吨生产装置,1986年生产347吨。此后,不断进行技术改造,增加和改进设备,至1989年生产能力已增到800吨。是年全省总产量为969吨,该厂生产881吨。1990年,年产能力增至1200吨,并成为全省唯一生产厂家,是年产量950吨。 
  三盐基硫酸铅 1966年,青岛城阳化工厂以土法生产,年产能力400吨。1976年5月,该产品转交吴家村化工厂继续生产,年产量在100吨左右。 
  三氯化磷 1968年,青岛磷肥厂建成年产能力为1200吨生产装置,后扩至2000吨,1981年产量达到2242吨,1984年停产。1983年,青岛红旗化工厂为使该厂黄磷、氯气得到进一步利用,自筹资金上马一套年产能力为3000吨三氯化磷装置,采用黄磷氯化法生产,翌年产量2741吨。后经技术改造,年产能力达到5000吨,1988年产量达到5158吨,一级品率由初期的21%提高到100%。 
  五硫化二磷 1967年青岛楼山化工厂开始生产,当年产量为427吨。1976年,年生产能力增至2400吨,产量达到1029吨。 
  铵明矾 又称白矾、铵矾。1970年,胶州化工厂开始生产,当年产量489吨。1975年因原料短缺而停产,历史最高产量为1971年的550吨。 
  磷铁 青岛红旗化工厂1966年开始生产,当年产量为77吨。1990年产量仅24吨,历史最高产量为1979年的137吨。 
  硫化磷 1923年日商光阳硫化磷工厂开始生产,1936年产量为60吨。1946年成立私营永大化工厂继续生产,专供火柴生产之用。1958年10月,该厂并入青岛油漆厂,60年代初停产。其历史最高产量为1956年的125吨。 
  硝酸锆 1960年青岛台东化工厂生产186吨。 
  微球硅酸铝 又称硅铝胶。青岛海洋化工厂1962年生产29吨。 
  二氧化钼 青岛化学实验厂1971年生产11吨。

TOP

第二篇 无机酸碱盐工业  
第三章 无机盐工业
第三节 其他金属盐

锶盐


  产品主要有碳酸锶等。1982年,青岛红星化工厂开始小规模生产碳酸锶,当年生产783吨,1986年停产。1987年胶州普集化工厂建成年产4000吨碳酸锶生产装置,生产能力居全国第二位,1990年产量为2620吨。

TOP

第二篇 无机酸碱盐工业  
第三章 无机盐工业
第三节 其他金属盐

镍盐


  产品主要有硫酸镍等。1952年,青岛力生化学工业社开始生产硫酸镍,1956年该社并入天成化工厂,产量为16吨,但因原料供应困难,产品滞销,至1957年累计生产134吨。

TOP

第二篇 无机酸碱盐工业  
第三章 无机盐工业
第三节 其他金属盐

铜盐


  硫酸铜 又称胆矾,蓝矾。50年代,青岛农药厂少量生产。1958~1959年,青岛台东化工厂以土法生产约9吨。70年代,青岛利废化工厂、青岛染料厂家属分厂先后投产。到80年代初期,只有青岛染料厂家属分厂生产,产量不足百吨。 
  氧化亚铜 山东省内只有青岛橡胶机修厂于1974~1975年少量生产,累计产量9吨。

TOP

第二篇 无机酸碱盐工业  
第三章 无机盐工业
第三节 其他金属盐

铁盐


  三氯化铁 1950~1951年,青岛力生工业社少量生产过三氯化铁。1963年青岛化工厂开发设计两套中试生产装置,1965年年产能力达到1500吨。经1968年、1979年两次扩建改造,年产能力增至5000吨。1988年产量达到5350吨,为历史最高年份,1990年产量为3349吨。其间,胶南化工厂1979年也投产三氯化铁,年产能力1500吨,1982年因销路困难而停产。 
  硫酸亚铁 又称黑矾、铁矾或绿矾。1958年,青岛永大化工厂生产3吨。70年代,青岛利废化工厂、青岛浮山化工厂相继生产,产量均突破百吨。1985年,胶南化工厂建成年产能力300吨生产装置,为该厂华蓝产品配套生产。

TOP

第二篇 无机酸碱盐工业  
第三章 无机盐工业
第三节 其他金属盐

镁盐


  硫酸镁 1949年,青岛实业化工厂在省内最早生产硫酸镁,当年产量为38吨。此后,产量逐年上升,1954年达到896吨,1964年交与青岛广益化工厂生产,1966年年产能力扩至3000吨,是年生产2627吨。1970年,青岛红旗化工厂(原青岛广益化工厂)将该产品转交青岛石灰厂继续生产。70年代,青岛利废化工厂、青岛橡胶机修厂、西流庄化工厂、青岛化肥厂也有过断续生产。1980年,青岛石灰厂产量突破3000吨。此后年产能力扩大至5000吨,1990年产量为3553吨。 
  碳酸镁 1950年,久大盐业公司与永裕盐业公司合并成立久裕化工厂,开始生产碳酸镁,同时青岛染料厂也有生产。1954年,久裕化工厂并入青岛染料厂为其碳酸镁车间。1957年,碳酸镁车间与青岛染料厂沧口分厂同时转交青岛化工厂,成立三车间。1960年,该车间又与青岛实业染厂合并,继续从事碳酸镁生产。1961年,该车间独立为青岛海洋化工厂,年生产碳酸镁100吨。1962~1964年,该厂生产轻质碳酸镁1540吨。1973年,青岛红卫化工厂生产药用碳酸镁31吨。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初,青岛化肥厂、青岛第二制药厂、青岛化纤材料厂生产过少量重质碳酸镁。 
  三硅酸镁 青岛泡花碱厂于1968开始生产,生产工艺采用硫酸镁法,年产能力为150吨,当年生产17吨。1972年产量达到241吨,1975年因销售困难而停产,累计产量693吨

TOP

第二篇 无机酸碱盐工业  
第三章 无机盐工业
第三节 其他金属盐

锰盐


  氯化锰 1958年青岛天成化工厂土法生产56吨。
  碳酸亚锰 青岛台东化工厂1959年利用反应铁锅开始生产。1960年,因调整产品结构停止生产,累计产量23吨。
  二氯化锰 青岛台东化工厂1958~1959年生产565吨。

TOP

第二篇 无机酸碱盐工业  
第三章 无机盐工业
第三节 其他金属盐

钙盐


  碳酸钙 青岛市碳酸钙产品分为轻质碳酸钙和胶质碳酸钙。轻质碳酸钙亦称沉淀碳酸钙,胶质碳酸钙又称活性碳酸钙。1936年,青岛化学工业厂开始生产,当年生产300吨,专供橡胶制品用。日本投降后,南京国民Gov接管并于1947年成立大信化学工厂股份有限公司继续生产。1949年华北化工厂、1950年华懋化工厂相继建立,生产碳酸钙,1951年两厂产量分别为699吨、191吨。1954年,大信化学工厂实行公私合营,碳酸钙产量有了很大提高,是年生产3596吨,其中轻质碳酸钙3504吨。1955~1956年,华北化工厂、华懋化工厂先后并入大信化工厂。1958年大信化工厂产量达到7917吨,其中轻质碳酸钙7654吨。1962年该厂撤销,碳酸钙车间并于青岛油漆厂继续生产。同年,青岛农药厂也将碳酸钙产品转交青岛油漆厂。1963年,青岛油漆厂生产轻质碳酸钙3561吨、胶质碳酸钙672吨。1964年胶质碳酸钙停产,轻质碳酸钙转交青岛建材公司石灰厂生产。1971年,青岛石灰厂轻质碳酸钙年产量突破4000吨。此后至1980年,产量均在1500~3500吨之间。1984年,该厂改称青岛建材二厂,年产轻质碳酸钙3265吨,1990年达到5175吨。 
  漂白粉 又称漂粉。1946年,青岛广益化学工业厂开始使用氯气生产漂白粉,产量甚微。1947年,中纺青岛第一化工厂建成投产,其电解烧碱联产氯气主要用于生产漂白粉。至1949年5月,该厂共生产漂白粉31吨。1950年,青岛广益化学工业厂实行公私合营,翌年产量达到282吨。1953年,青岛化工厂漂白粉产量达到2911吨,1956年达到3283吨。1960年青岛广益化工厂因迁厂停止漂白粉生产。此后,全省只有青岛化工厂生产该产品,1982年因用量减少而停产。 
  漂白液 即次氯酸钙溶液。1961年,青岛化工厂开始生产漂白液,当年产量506吨。1963年进行技术改造,年产能力提高到15万吨,此后历年产量均在15万吨左右。1977年年产能力扩至2万吨,1980年产量达到21万吨。青岛红旗化工厂和胶南化工厂于1980年分别投产漂白液,青岛红旗化工厂年产能力为4000吨,胶南化工厂1986年产量突破3万吨。1990年青岛市漂白液产量共为55万吨,其中胶南化工厂即生产429万吨。 
  漂粉精 青岛化工厂于1964年投产,至1975年累计生产1602吨。1989年,青岛红旗化工厂以补偿贸易贷款的方式,引进意大利迪努拉公司年产能力5000吨装置一套,当年生产703吨。 
  氯化钙 青岛市氯化钙产品有无水氯化钙、双水氯化钙和液体氯化钙。一、无水氯化钙。60年代,青岛化肥厂及其家属工厂曾少量生产过无水氯化钙。1970年青岛化肥厂家属工厂改进生产工艺,1972年产量达到415吨。1973年产量为2595吨,1976年停产。此外,70~80年代初,还有青岛楼山大队化工厂、崂山红寨化工厂、青岛石家大队硫磺厂生产该产品,其中只有红寨化工厂年产量突破200吨。二、双水氯化钙。1964年,青岛化肥厂家属工厂开始生产双水氯化钙,年产量在200吨以上。1970年经工艺技术改造,年产量达到906吨,翌年达到1680吨。1987年又经两次技术改造,装置能力达到15万吨。80年代初期,崂山红寨化工厂亦有过生产。1989年以后,青岛市只有青岛碱厂分厂继续生产。1990年产量达到9611吨。三、液体氯化钙。1976年青岛化肥厂家属工厂投产液体氯化钙。1978年产量达23万吨。1984年崂山红寨化工厂也开始生产,年产量为583吨。1987年,青岛碱厂分厂(原青岛化肥厂家属工厂)进行工艺改造,使年产能力增至6万吨,1990年产量为299万吨。

TOP

第二篇 无机酸碱盐工业  
第三章 无机盐工业
第三节 其他金属盐

锌盐


  氯化锌 1947年9月,中国纺织建设股份有限公司青岛分公司第一化工厂首先投产氯化锌,至1949年5月,累计生产252吨。纺织厂采用轻浆法以后,氯化锌的使用量锐减,于1952年8月暂停生产,此后一直处于半停半开状态,1954年,因产品滞销而停产。1958年,青岛台东化工厂开始以土法生产,翌年产量为755吨,1962年停产。1973年,青岛楼山大队化工厂投产,1975年停产。1980~1983年,青岛化学试剂厂少量生产,年产量在50吨左右。 
  硫酸锌 1952年青岛力生工业社(1956年并入青岛天成化工厂)开始生产,1961年停产,累计产量4028吨。70年代,先后有青岛自力化工厂、青岛橡胶机修厂、青岛利废化工厂、青岛楼山大队化工厂分别投产,但只有青岛利废化工厂连续生产了4年,其最高产量为1975年的407吨。1982~1983年,青岛城阳文教用品化工厂生产937吨。 
  硝酸锌 青岛台东化工厂1961年生产6吨,青岛利废化工厂1973年生产3吨。 
  硼酸锌 1988年,青岛胶州化工厂投产,生产工艺采用硼砂与硫酸锌溶液反应法,年产能力为100吨,当年产量70吨,至1990年共生产93吨。 
  碳酸锌 青岛台东化工厂1960年生产114吨。

TOP

第二篇 无机酸碱盐工业  
第三章 无机盐工业
第二节 钡盐与铬盐

铬盐


  重铬酸钠 俗称红矾钠。青岛台东化工厂于1959年采用高温焙烧氧化法开始试生产,主要依靠手工操作,全年共生产766吨。1962年11月,该厂对各生产工序进行了改造,年产能力提高到2000吨。1961年又进行生产工艺改造,建成年产3500吨生产装置。该产品1984年被评为山东省优质产品,1988年产量达到3766吨。1990年,因污染严重被迫停产。 
  重铬酸钾 俗称红矾钾。1962年青岛台东化工厂采用红矾钠与氯化钾反应法开始生产,年产能力为100吨。1963年进行改造,年产能力达到150吨,1965年产量为153吨。1966年对生产工艺进行了较大的改造,年产能力提高到300吨,翌年产量达到275吨。1979年该产品被评为化工部、山东省优质产品。后因市场萎缩,产量逐年减少,1981年停产。 
  铬酸酐 又称铬酸。1960年青岛台东化工厂采用酸性芒硝与葡萄糖反应工艺试生产,翌年正式生产,年产能力为100吨。1962年,经过技术改造,年产能力提高到240吨。1965年将带式薄片机改为滚筒制片机,产品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1966年,随着红矾钠生产工艺的改造成功,铬酸年产能力达到300吨。1967年采用液体生产法,年产能力提高到1000吨。1978年,又经技术改造,年产能力达到2000吨,是年生产1216吨。该产品1977年、1984年两次被评为山东省优质产品,1985年被评为化工部优质产品,并获国家银质奖。1990年生产1611吨。 
  盐基硫酸铬 又称羟基硫酸铬。1968年,青岛红星化工厂开始利用铬酸的副产品酸性芒硝为原料加工盐基硫酸铬,年产能力为700吨,实际年产量一般在300吨左右,1987年达到526吨。1982年因铬盐装置改造而停产。 
  硫酸铬钾 又称铬明矾。青岛台东化工厂1957~1964年以土法生产,年产量在10吨左右。1966年青岛自力化工厂开始生产,当年生产15吨,1970年达到191吨,1978年停产。 
  硫酸铬 1968年,青岛红星化工厂土法上马,当年生产7吨,1973年产量最高,达到508吨,1982年停产。1974年青岛楼山大队化工厂也有少量生产。 
  锌黄 又名锌铬黄。1959年青岛台东化工厂以土法生产,当年生产75吨,1960年生产46吨,1961年停产。

TOP

第二篇 无机酸碱盐工业  
第三章 无机盐工业
第二节 钡盐与铬盐

钡盐


  硫酸钡 1942年,青岛国华工业原料厂和中和化工厂先后投产硫酸钡,是国内最早的生产厂家。国华工业原料厂因原料短缺于1945年停工解散;中和化工厂因设备简陋,产品质量差,销售困难,经常处于停产状态,1949年产量不足百吨。1951年,新和化工厂买下中和化工厂厂房、设备继续生产。1953年进行技术改造,由压滤法代替了大木桶沉淀法,年产能力由200吨提高到1000吨。1956年该厂实行公私合营,历新化工厂、民生植物油厂并入,建立硫酸钡分厂,年产能力提高到2600吨。1966年,该厂更名为青岛东风化工厂,改进了生产设备,以转窑取代了反射炉,并增设了新转筒烘干机等,使硫酸钡年生产能力提高到6000吨,1968年产量达到6298吨。1972年和1980年两次进行技术改造,使年产总能力达到12万吨。1984年,东风化工厂研制投产药用硫酸钡,先后开发出青岛2、3、4型三种型号的双重造影硫酸钡,改性超细硫酸钡,膏状、粉状沉淀硫酸钡等,其中药用双重造影硫酸钡1984年获山东省科委颁发的科技成果二等奖。该厂“火圈”牌沉淀硫酸钡1985年被山东省经委、外贸局、商检局评定为山东省优质出口商品,1980年和1985年先后两次被评为山东省优质产品。该厂是自60年代后国内硫酸钡产品的唯一出口厂家,产品销往波兰、日本、东南亚等15个国家和地区。1988年,该厂并入青岛红星化工厂。1989年沉淀硫酸钡产量创历史最高水平,达138万吨,占全省沉淀硫酸钡总产量(139万吨)的9928%。 
  碳酸钡 1957年,青岛天成化工厂采用纯碱法开始生产。1959年该厂并入青岛台东化工厂,更新生产工艺,改用碳化法,但一直到1963年8月才正式启用,装置能力为2000吨。1965年改用转炉取代反射炉,年产能力达到5000吨。1958~1960年该厂还以土法生产过高纯碳酸钡,累计产量314吨。1972~1974年,青岛红星化工厂再次扩建碳酸钡生产装置,年产能力达到13万吨。1979年和1981年,先后两次从日本引进碳酸钡湿法造粒设备,生产总能力达到23万吨,出口量为1万吨。该设备的引进,既填补了国内空白,又使该产品成为出口创汇的拳头产品。随着市场需求量的增加以及对产品的不同要求,1986年还从日本引进一套年产能力3000吨的干法造粒设备。 
  生产碳酸钡的厂家,还有70年代末投产的胶州普集化工厂,该厂1985年形成15万吨的年产能力。 
  1990年,青岛市总产量为412万吨,占山东省碳酸钡总产量(416万吨)的9904%。 
  氯化钡 1959年,青岛广益化工厂和新和化工厂分别投产。青岛广益化工厂当年生产100吨后即停产,新和化工厂到1961年累计生产35吨,1962年停产。1966年新和化工厂改称青岛东风化工厂,于1967年恢复氯化钡生产,1971年产量突破500吨,1978年达到最高产量605吨。由于工艺落后、设备腐蚀严重、泄漏问题无法解决,被迫于1986年停产。 
  硝酸钡 1958年青岛天成化工厂开始生产,当年产量35吨,1962年达到515吨,1964年因产品调整停产,累计产量950吨。1984年胶州普集化工厂投产硝酸钡,1986年产量达到1019吨。 
  氢氧化钡 青岛市氢氧化钡产品有两种规格,即粉状一水氢氧化钡和八水氢氧化钡。青岛自力化工厂(1988年并入青岛红星化工厂)于1979年试制成功一水氢氧化钡,采用真空干燥脱水法生产工艺,年产能力为350吨,是国内第一家实现工业化生产一水氢氧化钡的厂家。1989年,进行扩建,年产能力提高到1000吨。1958年青岛台东化工厂开始生产八水氢氧化钡,采用硫化钡法生产工艺,1967年产量达1348吨。1972年,该产品转交青岛自力化工厂生产,生产工艺改为粗碳酸钡与盐酸作用再与烧碱反应制得。1973年,该厂将装置能力扩大到2000吨。1975年为完成出口任务,将滚筒干燥设备改为气流烘干法,烘干效率提高8倍。80年代,又将原工艺逐步改为以碳酸钡为主要原料的先进工艺,1989年年产能力达到3500吨。 
  偏硼酸钡 1970年青岛东风化工厂开始生产,采用硼砂与硫化钡液反应法,当年生产6吨,1971年达到238吨。1973年因原料短缺、产品滞销而停产。另外,青岛城阳化工厂于1970年少量生产。

TOP

第二篇 无机酸碱盐工业  
第三章 无机盐工业
第一节 钠盐与钾盐

钾盐


  高锰酸钾 1958年青岛广益化工厂和永大化工厂开始生产,翌年广益化工厂生产37吨。1962年广益化工厂将此产品转交青岛制药厂自产自用,同年永大化工厂停产。 
  氯化钾 青岛建新盐化厂1958年开始少量生产,80年代年产量达到500吨左右。 
  氯酸钾 1956~1961年青岛台东化工厂(1959年之前天成化工厂生产,1959年该厂并入青岛台东化工厂)生产,1962年因产品滞销而停产。1982年5月,青岛红旗化工厂由于次氯酸钙过剩,建成投产利用废氯气生产氯酸钾的装置,因工艺不成熟,几个月后便停产。 
  氢氧化钾 1974年青岛红旗化工厂开始生产,装置能力为年产200吨,1975年生产122吨,1977年因产品无销路而停产,累计产量308吨。 
  硅酸钾 80年代初,青岛泡花碱厂利用硅酸钾钠设备开始生产,年产能力为4000吨,根据用户要求适量生产,年产量一般在300吨左右。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