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论坛广告管理办法·2012青岛啤酒节专题报道·牢记:青岛旅游局投诉电话
·青岛圈论坛广告投放说明·2012最新青岛旅游攻略·2013年1月青岛潮汐表
·青岛旅游景点介绍|图片·青岛旅行社排名及报价查询·青岛旅游就入住中山旅馆
返回列表 发帖

青岛市志33:化学工业志 第一篇 化学肥料与化学农药工业

概述



 青岛市化学工业萌芽于20世纪第二个10年。1919年,民族工商业者创建了国内第一家合成染料厂——青岛维新化学工艺社,是为青岛市化学工业之肇始。20年代中期之后,一批染料生产厂家纷纷建立,硫化染料的主要原料硫化碱生产亦随之发展起来,形成一时繁荣局面。20年代末,橡胶工业继之而兴,先后有日本资本、民族资本数家工厂建立。1933年,民族资本德泰工厂建立,生产电石;1934年,中国瓦斯股份有限公司创建,此为国内第一家民族制氧工厂。1935年之后,日本资本大举进入青岛市橡胶工业,相继建立了桥石护谟株式会社BS制胎场、鑫和护谟株式会社等颇具规模、设备先进的橡胶制品企业,使橡胶工业成为日资在青岛仅次于纺织、机械业的第三大产业。 
  日本在大力向青岛输出资本、兴办工厂的同时,利用种种手段,巧取豪夺,侵吞民族化工企业,及至抗日战争爆发后,全部橡胶厂和主要化工企业均为日资所有或控制。日资及其控制的化工企业,经一再扩张,形成相当规模,如青岛胶皮工业株式会社青岛胶皮工厂、维新化学株式会社等,均成为著名的厂家;而民族化工厂则被迫维持在手工业作坊水平上,设备简陋,技术落后,仅作为殖民经济的附庸,苟且生存。40年代初期,随着青岛市纺织工业的发展,烧碱生产开始兴起,先后出现了多家小型苛化法烧碱厂,均为工场手工业。无机盐生产亦有所发展,增加了八九种产品,青岛国华原料厂和中和化工厂是当时国内仅有的硫酸钡生产厂家。1945~1947年,延年化学厂、广益化学工业厂、中国纺织建设股份有限公司青岛第一化工厂相继建立,均为电解法烧碱厂,联产漂白粉、盐酸等氯产品,青岛市氯碱工业初步形成。 
  40年代中后期,国民党反动派发动连年内战,造成“国统区”严重的经济危机,青岛市对外交通几近中断,原料与销路皆被阻滞,工厂无法开工生产。同时,美国化工、橡胶产品大量涌入青岛,低价倾销,民族化工企业无力与之抗衡,仅存的市场亦被夺去。私营化工企业几乎全部倒闭,即使规模较大的官僚资本化工企业,也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 
  1949年6月青岛解放后,官僚资本化工企业被收归国有,成为全民所有制企业,至1950年先后恢复生产。人民Gov通过扩大加工订货和包销范围等措施,积极扶持私营化工企业恢复和发展生产,并将其逐步纳入国家资本主义轨道。国民经济恢复时期,随着青岛市纺织、印染工业生产的迅速扩大,烧碱和染料生产较快发展起来。电解法烧碱厂相继扩大生产,青岛化工厂经扩建,成为当时山东省产量最大、设备最好的氯碱厂;私营苛化法小烧碱厂亦应运而生,先后共有20多家,烧碱生产呈现空前兴旺局面。维新化学厂在解放后3个月之内,即全面恢复了生产,其后又有八九个染料厂家恢复生产或建成投产,染料工业呈现繁荣景象。橡胶行业初步更新改造了生产设备和工艺,提高了生产能力和产品质量,并开发投产了多个新产品,有力地支持了抗美援朝战争和工农业生产。这一时期,青岛市化学工业增加了新的门类。1950年青岛建筑公司油漆厂(青岛油漆厂前身)建成投产,是山东省最早的油漆生产厂家;同年,胶东农药厂(青岛农药厂前身)建立,农药工业自此发端;1951年青岛城阳化工厂投产红丹,标志着青岛市颜料生产开始向工业化转变。1952年,青岛市主要化工、橡胶产品产量分别比1949年增长2~36倍;化学工业部门总产值(其中包括火柴业、制皂业、医药业)是1949年的917倍,橡胶工业部门总产值是1949年的674倍。 
  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国家投入大量资金,对青岛市骨干化工企业进行扩建和改造,重点发展橡胶工业和基本化工原料工业。青岛第二橡胶厂汽车轮胎年产能力1957年达到60万套,比建国初期增长713倍,并增加30多个品种规格,青岛第九橡胶厂、第六橡胶厂、同泰橡胶厂发展成省内乃至国内的重要生产厂家。到1957年,全市橡胶制品厂家增加到23个,工业总产值达15亿多元,青岛市成为全国的橡胶制品工业基地之一。烧碱、染料、油漆、农药等工业的生产能力也大幅度提高,青岛化工厂、青岛染料厂、青岛油漆厂、青岛农药厂均奠定了成为国内重点厂家的基础。公私合营中,青岛市将一批私营小型化工厂进行了合并,使分散的小生产逐步走向相对集中的大生产,设备、技术力量得到集中,为生产发展打下了基础。至1957年,青岛市初步形成了以橡胶、染料、氯碱工业为骨干的,包括无机盐、涂料、颜料、有机化工原料、工业气体、农药等门类的化学工业基本框架。是年,全市化学工业总产值为226186万元(1952年不变价),比1952年增长226倍,主要产品产量比1952年少则增长1倍多,多则增长近15倍,并增加了电石、液氯等重要化工产品,全面超额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1958年,国家开始进行全面初级阶段经济建设,化学工业受到高度重视和支持。青岛市化学工业通过一系列扩建和技术改造,技术装备水平、生产能力、产品品种均有大幅度提高和增加。氯碱工业采用国内自行研制的新一代立式吸附隔膜电解槽,生产技术达到国内一流水平;橡胶工业机械化程度和生产能力、产品质量进一步提高,并开发投产一批工农业生产急需的新产品;1959年青岛台东化工厂建立,初步形成了以该厂和新和化工厂为骨干的无机盐生产格局;50年代末,硫酸工业和化肥工业开始起步。1958~1960年,青岛市化工生产迅猛增长。工业总产值平均年递增速度达391%,在全市工业总产值中的比例由1957年的525%,提高到1960年的104%;43种主要产品产量中,有41种比1957年大幅度提高,此外还增加26种新产品。但是,受“大跃进”以及“大炼钢铁”、大搞化工“小土群”的影响,1961年化工行业经济指标全面下降,与1960年相比,工业总产值降低47%,利润降低5609%,可比成本增长893%;42种产品产量,有39种低于1960年。国民经济调整时期,青岛市化学工业压缩基本战线,加强重点项目建设;对企业进行调整,“关、停、并、转”了生产技术落后、亏损严重的企业;将产品品种从145个减少到67个,突出了支援农业、轻工和出口产品的生产,使这些产品在全部产品中的比重由4207%上升到8956%;同时,还进行生产能力查定、精简人员等项工作。经过调整和整顿,青岛市化学工业步入正常发展的轨道。 
  1964~1966年,农药工业在主要产品产量大幅度增长的同时,开发投产多种新产品。青岛磷肥厂、即墨化肥厂等磷、氮肥厂(车间)相继投产,青岛市化肥工业初步建立。基本化工原料工业企业经多次扩建改造,主要产品生产能力和产量均有很大提高,增加了三氯化铁、黄磷等重要产品,钡盐、铬盐、泡花碱、硅胶等产品,均在国内居重要地位。染料工业先后开发中、高档染料品种20多个,填补了国内空白。涂料工业成功开发出4种合成树脂漆产品,实现了山东省油漆生产技术质的飞跃。橡胶工业进行了一系列技术改造和扩建,主要产品质量达到国内一流水平,多项技术革新和新产品,皆为国内首创。1963年,青岛市手工业管理局炼油厂(青岛石油化工厂前身)开始以石油为原料炼制轻质油,属省内首家。1961年酚醛树脂、1964年氯丁橡胶投产,合成材料工业自此起步。1964年青岛化肥厂(青岛碱厂前身)建成投产,纯碱工业从而诞生。至1966年,青岛市基本形成了无机酸碱盐、精细化工、农药化肥、有机化工原料、海洋化工、试剂助剂、合成材料、石油加工、橡胶制品等门类比较齐全的化学工业体系。 
  1966~1976年,青岛市化学肥料、石油加工两个新兴生产部门得到较快发展。至70年代中期,已建立8个氮肥厂(点)和30多个磷肥厂(点);原油加工量达到60万吨,正式建立了石油炼制工业。农药工业投产了十几种新产品;青岛染料厂开发投产了7大类新产品,青岛油漆厂研制成功中、高档涂料6大类26个品种,生产技术居国内同行业首位。橡胶工业经过大量技术改造和工艺革新,提高了生产能力和机械化、连续化生产水平,并开发投产了子午线轮胎、钢丝输送带、高压钻探胶管等一批新产品。其他一些主要化工产品如硫酸、磷酸、碳酸钡、黄磷等生产能力成倍甚至几倍地增长,并新增加了碘、立德粉、碳黑、甲醛等产品。其间,青岛市化工企业还以大量人力、物力和技术力量,援建了一批省内外化工、橡胶企业。这一时期,青岛市化学工业的生产建设虽有较大发展,但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干扰和破坏,也受到严重挫折。生产秩序被打乱,特别是有一些企业生产很不稳定;投资效益很差,投资结构也不合理;企业管理混乱,许多企业产品质量下降,亏损企业增多,1967年青岛市化工局无亏损企业,1969年有5个企业发生亏损,以后逐年增加,1974年亏损企业多达23个,占企业总数的40%,全局亏损达1528万元。“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青岛市化学工业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在指导思想上,从单纯追求产量、产值、速度,逐步转向以讲求经济效益为主的轨道,企业从单纯生产型逐步转向生产经营型。 
  在生产方面,坚持走“支援别人,发展自己”的道路,发挥老企业多、潜力大的优势,在国家计划指导下,根据市场的需求,及时调整产品结构,积极开发适销对路的新产品。农药工业开发了十几种广谱、高效、低残留新一代产品。染料工业适应轻工、印染等工业的发展,研制投产了20多个中、高档新产品,淘汰了低档品种。无机盐工业利用引进的先进生产技术和设备,生产出满足国际市场需要的深加工产品。涂料工业致力于提高生产技术,促进了产品的升级换代。橡胶工业开发了吉普车子午线轮胎、第三代恒张力钢丝输送带、彩色自行车胎等一大批具有国内、国际先进水平的新产品。 
  在基本建设方面,由以外延扩大再生产为主转向以内涵扩大再生产为主,大力引进、采用国内外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技术装备水平跃上一个新的台阶。第六个五年计划期间,青岛市化学工业技术改造投资,占全部固定资产投资的538%,第七个五年计划期间达到7455%。氯碱工业采用了70年代先进水平的金属阳极电解槽,实现了生产设备第二次更新换代;纯碱工业、无机盐工业、涂料工业等引进大量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生产技术接近或达到当代国际一流水平;石油炼制工业由粗加工发展到深加工阶段;化肥工业通过调整和技术改造,较大幅度降低了消耗,扩大了生产能力;橡胶工业主要产品的生产装置,均达到80年代先进水平,特别是汽车轮胎、运输带、胶管、鞋类等产品的生产技术,居国内前茅。另外,化工企业在环境保护、节能降耗等方面采取了大量技术措施,取得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在经济体制改革方面,青岛市化工系统从1981年6月开始,推行以利润包干为核心的经济责任制。1984年推行厂长负责制,并逐步扩大企业自主权。与此同步,企业内部进行了优化劳动组合、设立厂内银行等项改革。 
  在科研方面,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后,青岛市化工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迅速发展。到1990年,全市有化工科研院、所和厂办科研机构34个,工程技术人员3847人,占职工总数的73%;有25项科技成果获国家级奖励,79项获山东省优秀科技成果奖(科技进步奖),3项科技成果分别获得第37届布鲁塞尔尤里卡世界发明博览会金、银、铜牌奖;7项科技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40项为国内首创,77项达到国内先进水平,17项达省、部先进水平。 
  1949~1990年,青岛市化学工业已形成以酸、碱、无机盐、染料、涂料、农药、化肥、橡胶制品、石油加工、合成材料为主要产品的门类比较齐全的规模优势,成为青岛市五大支柱产业之一,青岛市从而成为全国14个化学工业基地之一和主要橡胶加工基地之一。1990年,青岛市共有全民所有制、集体所有制化工企业89个,固定资产原值1459亿元,职工61700人。工业总产值(1980年不变价)225396万元,是1977年的26倍,占全市同口径总产值的1443%,居全市工业部门第一位,占全省化工同口径总产值的3093%,列第一位。预算内全民所有制化工企业实现利税38779万元,占全市工业同口径利税总额的375%,居全市工业部门第二位。占全省化工同口径利税总额的3994%,居第一位。


第一篇 化学肥料与化学农药工业  
第二章 化学农药工业
第四节 农药加工

粉剂


  1958年,胶县农药厂开始土法加工生产1%六六六粉剂。主要生产装置有鸳鸯碾、反射炉、柴油机等,基本依靠人工操作,产量很低,1959年生产223吨。国民经济调整时期,胶县农药厂合并了几个小厂,生产规模扩大,并添置了雷蒙机、混合机等设备,机械化程度提高,年产能力增加到1万吨,1965年产量达到166万吨。1966年增加了25%和6%两种规格的六六六粉剂。1%六六六粉剂1974年停产,累计生产49万吨;25%六六六粉剂1968年停产,累计生产1968吨;6%六六六粉剂1983年停产,累计生产153万吨。 
  该厂于1966年开始生产5%滴滴涕粉剂和25%敌百虫粉剂。滴滴涕粉剂于1976年停产,累计生产274万吨;敌百虫粉剂至1983年停产,累计生产456万吨;1967年投产粘虫剂,1983年停产,累计生产488吨;1971年投产15%乐果粉剂,至1980年停产,累计生产303万吨;1980年开始生产水胺硫磷粉剂和甲基异柳磷粉剂,1985年停产。


可湿性粉剂


  胶县农药厂于1960年投产6%可湿性六六六粉剂,1986年停产,累计生产1455万吨;1967年开始生产50%可湿性退菌特粉剂,至1990年累计产量4749吨;1971年投产40%可湿性福美胂粉剂,至1990年共生产3504吨;1985年投产50%可湿性福美双粉剂,于1986年停产,累计产量23吨。



乳剂


  1962年,青岛农药厂投产25%滴滴涕乳液,年产能力1000吨,投产后很快成为当时的主要农药品种。1963年进行工艺革新,其主要成份对位二氯乙烷含量显著提高。其后,又进行了扩产改造,1964年产量达到3431吨,翌年猛增至5010吨。1967年调整产品结构,将生产设备转交青岛红旗农药厂继续生产。1970年产量达到8556吨,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初期,年产量在4500吨至6000多吨,1983年遵照国家禁令停止生产。 
  青岛农药厂于1968年投产50%磷胺乳剂,至1990年累计生产102万吨;1977年投产50%久效磷乳剂,至1990年共生产188万吨。 
  青岛第二农药厂于1979年投产40%水胺硫磷乳剂,1983年投产40%甲基异柳磷乳剂,至1990年累计产量分别为6117吨和3369吨。 
  农药乳剂生产所需要的乳化剂,主要由青岛石油化工厂于1971年开始生产,品种规格发展到23个(QNR—01到QNR—23),适合不同农药作乳油配制。1990年该厂乳化剂总产量为728吨。



颗粒剂、水剂与混合制剂


  青岛农药厂于1983年投产助壮素水剂,至1990年共生产714吨。1988年,青岛第二农药厂开始生产水胺硫磷颗粒剂和甲基异柳磷颗粒剂,至1990年累计产量分别为5000吨、208吨。 
  混合制剂系用两种或两种以上原药按一定比例加工制成的一种剂型,青岛农药厂、青岛第二农药厂均有生产,主要品种有甲基对硫磷与马拉硫磷混合制剂、氧化乐果与杀灭菊脂混合制剂、敌敌畏与氧化乐果混合制剂等。

TOP

第一篇 化学肥料与化学农药工业  
第二章 化学农药工业
第三节 植物生长调节剂

矮壮素


  胶县农药厂1971年开始生产,当年生产含量为50%的矮壮素成品20吨,翌年增加到65吨,后产量时起时伏,最高生产年份为1978年的155吨,1979年停止生产,8年共生产含量为50%的成品药剂533吨。


助壮素


  又称缩节胺。该品种是青岛农药厂在沈阳化工研究院帮助下,于1983年试制成功并投产的新型植物生长调节剂品种,设计能力为年产300吨,投产当年生产59吨,填补了国内空白。其后生产持续增长,1989年达到216吨,为投产以后的最高年产量,1990年略有回落。



增产素


  化学名称4—溴苯氧乙酸。青岛磷肥厂自1974年开始研制,经过两年时间,先后完成小、中试,共试制成品277吨。同时进行了大田药效试验,增产效果显著。1977年生产47吨,1983年又有少量生产,因销路问题被迫停产。

TOP

第一篇 化学肥料与化学农药工业  
第二章 化学农药工业
第二节 杀菌剂

喹乙醇


  青岛农药厂1986年与陕西化工研究所合作开发成功,并于当年形成小规模生产能力,投产当年生产1吨,产量始终较小。

TOP

第一篇 化学肥料与化学农药工业  
第二章 化学农药工业
第二节 杀菌剂

福美双


  胶县农药厂60年代末从天津农药试验厂引进品种,但长期未能投产,1985年与退菌特、福美胂使用同一装置生产,当年生产8吨,翌年生产15吨后停产。

TOP

第一篇 化学肥料与化学农药工业  
第二章 化学农药工业
第二节 杀菌剂

福美胂


  胶县农药厂1969年从天津农药试验厂引进生产技术,1970年正式投产,设计能力为年产500吨,投产当年生产少许,翌年生产39吨,70年代末突破百吨后,由于市场原因停产数年,1984年复产后产量增至393吨,1986年为历史最高生产年份,产量达到658吨。此后稳定在300吨左右。

TOP

第一篇 化学肥料与化学农药工业  
第二章 化学农药工业
第二节 杀菌剂

退菌特


  系广谱性、保护性、渗透性杀菌抑菌剂。胶县农药厂1966年从天津农药试验厂引进生产技术,1967年底正式投产,当年生产8吨(50%,下同),1970年生产104吨,其后产量比较稳定。1979年,对生产装置进行扩建,增加了3000升搪瓷反应釜、真空泵、离心机等较大型、较先进生产设备,年产能力由100吨扩大到500吨,当年生产300吨,1980年达到500吨,由于市场原因,此后产量有所减少,1990年生产175吨。

TOP

第一篇 化学肥料与化学农药工业  
第二章 化学农药工业
第二节 杀菌剂

五氯硝基苯


  青岛农药厂1965年开始生产,当年生产62吨。由于采取边设计、边试验、边生产方式,技术上不够成熟,开工后即处于时断时续状态,1967年9月因爆炸事故停产,三年共生产115吨。后移交青岛化工厂,少量生产后停止生产。

TOP

第一篇 化学肥料与化学农药工业  
第二章 化学农药工业
第一节 杀虫、杀螨虫

有机磷杀虫杀螨剂


  敌百虫 属高效低毒杀虫剂。1972年,青岛农药厂为解决青岛市化工系统氯气生产过剩问题而投产敌百虫原粉,设计能力为年产2000吨,当年生产241吨。1978年为最高生产年份,产量达到1504吨。因生产成本过高、亏损严重而于1980年停产。1972~1980年共生产7796吨。 
  马拉硫磷 又称马拉松或4049。1961年,青岛农药厂土法试制过1084吨,因未达到产品标准而没有正式投产。1965年,在青岛化工研究所的帮助下试制成功,各项指标均获优秀。是年,该厂投资10万元建成年产50吨马拉硫磷生产装置,当年生产马拉硫磷(含量50%,下同)2吨,翌年增至102吨。该产品药效高、质量好,不久即畅销全国。60年代末该产品突破1500吨,成为全国马拉硫磷生产规模最大、产品质量最好的厂家。70年代初突破2500吨。其间进行了多次工艺改革,如采用高硼玻璃管道、将酯化工序优化为有苯水洗工艺、在合成工序采用“配料浆安全投料一步法”等,使马拉硫磷原油含量达到90%以上。1976~1978年,连续3年在化工部召开的全国农药工作会议上,该厂介绍了马拉硫磷生产和技改经验,1978年在全国马拉硫磷同行业评比中获得优胜第一名。1980年后,全国各地竞相上马,产大于求,产品亦趋老化,于1981年停止生产。该产品自1965~1980年共生产253万吨。  磷胺 又称大灭虫。1967年,青岛农药厂在青岛化工研究所的帮助下试制成功,翌年生产12吨,填补了国内空白。1971年产量逾百吨后,翌年增至497吨,70年代中期达到800吨以上,80年代初突破千吨大关,1982年为历史最高生产年份,达到1058吨。1985~1988年一度停产,1989年恢复生产,由于市场原因,产量降至400吨左右,1990年为444吨。 
  速效磷胺 兼有磷胺和敌敌畏两种药效,被称为磷胺、敌敌畏的深化产品。青岛农药厂1979年试制成功并投产,年产能力500吨,当年生产39吨,翌年增至145吨。该产品一度畅销全国,后因市场变化,1983年停止生产。1979~1982年总计生产380吨。 
  久效磷 广谱性有机磷类杀虫剂。1971年11月,青岛农药厂与南开大学元素所合作,研制开发出农药新品种久效磷小试样品,属国内首创。1972年试制470公斤,进行了田间试验。1973~1974年完成中试,1977年正式投产,当年生产26吨(折100%),该产品药效迅速、持久,使用浓度较低,在防治农、林虫害方面应用广泛,很快成为农药市场上的紧俏商品。为扩大生产,该厂自1979~1984年进行了3次扩建,年产能力达到3000吨,产品有效成分从50%~60%提高到70%以上。该产品是青岛市农药工业的骨干产品,自投产开始,生产逐年上升,80年代初逾500吨后,年产量长期稳定在700吨左右,80年代末突破1200吨,1990年生产1187吨。 
  水胺硫磷(40%乳油) 属广谱性、高效、低毒新型有机磷杀虫剂。1975年武汉华中师范学院研制成功,胶县农药厂1979年5月引进小试成果,并与其合作进行中试,翌年建成年产500吨生产装置,1981年正式投产,当年生产30吨。1982年进行了扩建,增添了搪瓷反应釜、循环泵、真空泵等主要设备,年产能力提高到1000吨,当年生产555吨,翌年增至823吨。1984年再度对生产装置进行了以工艺改革为中心的部分改造,采用催化合成新工艺,使水胺硫磷收率提高7%。1984年生产852吨,为历史最高生产年份。此后,由于市场原因产量下降,1990年生产335吨。 
  倍硫磷 该产品是胶县农药厂从沈阳农药厂引进的品种,1976年投产,设计能力年产为200吨(50%乳油)。投产当年生产3074吨,1978、1979年突破百吨后,产量波动下降。1987年停产。甲基异柳磷 是一种新型有机磷土壤杀虫剂,系国内首次自行筛选的农药品种。1981年胶县农药厂从武汉华中师范学院引进小试成果,1982年与其合作完成中试,形成100吨(40%乳油,下同)年产能力的中试规模。该产品经多年药效试验及大面积农田应用,证明是防治地下害虫、取代六六六的优良品种,被化工部列为重点发展的农药品种。1984年,经国家经委、财政部批准,胶县农药厂在中试规模基础上,建设年产500吨甲基异柳磷生产车间,包括新建甲基异柳磷中间体二氯化物车间和利用老厂房改建的酯化合成车间。1986年5月正式投产,当年生产290吨,其后生产迅速增长。1988年,为适应农、林业发展需要,经化工部批准进行扩建,扩产目标为年产1500吨,1989年7月正式施工。到1990年底,大部工程已竣工,部分前期项目陆续发挥作用。 
  敌敌畏 1968年前,青岛农药厂采用敌百虫脱氯化氢法生产。1968年后进行生产工艺重大改革,采用亚磷酸三甲酯和三氯乙醛直接合成法(即一步法)。开始产量较低,70年代中期逐渐为市场认识,1975年生产87吨(折100%,下同),为历史最高生产年份。1990年生产23吨。 
  辛硫磷 1973年青岛农药厂在沈阳化工研究院协助下研制成功,但未能大批量生产。 
  敌害畏 菊酯类杀虫剂。青岛农药厂1985年试制成功并投入生产,当年生产7吨。1987年生产16吨,为最高年产量。因属卫生用药,季节性强,用量较少,而且原料来源不足,产品成本较高,1988年停止生产。3年共生产34吨。

TOP

第一篇 化学肥料与化学农药工业  
第二章 化学农药工业
第一节 杀虫、杀螨虫

有机氯杀虫杀螨剂


  六六六 学名六氯环乙烷,属广谱杀虫剂。1959年,青岛广益化工厂(青岛红旗化工厂前身)曾少量生产。1968年,青岛化工厂利用停建的电石车间厂房和部分旧设备,建成六六六原粉生产装置,年产能力1800吨,当年生产494吨。1977年进行扩建,反应罐由3个增加到5个,年产能力提高到5000吨。1980年生产5286吨,为历史最高产?量。六六?六是青岛市70年代有机氯杀虫剂的重要产品,因?属高残?留农药,1983年3月遵照国务院的决定停止生?产。 
  滴滴涕 1968年,青岛农药厂试制滴滴涕原粉9吨,1971年正式投产,当年生产23吨,1973年达到185吨。该产品质量优越,对位体含量达74%以上,1974年获全国同行业产品质量评比第一名。该产品上马主要是为解决青岛市化工系统氯气生产过剩问题,因成本过高,亏损严重,虽经近十年的努力,仍未找到降低成本的有效途径,被迫于1980年停产。1971~1979年,共生产74%的滴滴涕原粉480吨。

TOP

第一篇 化学肥料与化学农药工业  
第二章 化学农药工业
第一节 杀虫、杀螨虫

无机类杀虫剂


  1949年6月青岛解放后,为及时控制胶东解放区局部地区出现的大面积蝼蛄虫害,保证小麦及时播种,胶东农化研究室迁至青岛,租借私营青岛建益化学厂,开始生产无机农药杀虫剂氟化钠。是年8月开始投产,至9月初共生产粗制氟化钠25吨,运往灾区使用后,虫害被迅速控制。此后,胶东行政公署遂投资3900万元(人民币旧币)买下了建益厂厂址及设备,以胶东农化研究室为基础,于1949年10月1日成立了胶东农药厂(青岛农药厂前身)。 
  胶东农药厂建厂之初,氟化钠年产能力为200吨。1950年,由于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农药需求量加大,生产迅速增长,是年共生产30%氟化钠125吨。 
  1952年,胶东农药厂主要生产车间迁往山东张店,青岛原厂作为分厂继续生产氟化钠。是年,青岛分厂进行了技术攻关和工艺改造,使氟化钠含量从32%左右提高到95%以上,当年生产95%氟化钠154吨。1953年,青岛分厂开展技术革新活动,生产出纯品氟化钠,并将年产量扩大到778吨。1955年,氟化钠年产量达到958吨。1956年,对氟化钠生产工艺进行了调整,年产量达到1770吨。1958年增至2389吨,为历史最高水平。 
  氟化钠作为50年代青岛市的主要农药品种,1949~1962年,共生产9977吨,在农业生产上发挥了重要作用,青岛市农药工业也由此而建立。但因该产品药效较差,容易产生药害,不宜作布撒毒剂,50年代中后期主要用于铁路枕木等工业防腐,1962年起,不再列为农药品种,青岛市遂停止生产。

TOP

第一篇 化学肥料与化学农药工业
第二章 化学农药工业



  1941年,日商在青岛建立兴亚农药株式会社,除种植除虫菊外,少量生产乳剂及杀虫液。1944年开始大量生产蚊香及乳剂,附属产品有杀蝇水、除虫粉等,全部供给日军使用。1945年日本投降后停止生产。 
  1949年8月,胶东区农化研究所在青岛试制氟化钠,10月以该所为基础成立胶东农药厂(青岛农药厂前身),隶属胶东行政公署,主要生产氟化钠。1950年改属山东省农林厅,更名为山东省农药制造厂。同年,该厂利用省内丰富的鱼藤根资源,开始生产鱼藤粉。1951年初,以三氯乙烯为原料,试制成功仓储粮食用农药熏蒸剂氯化苦,为国内首创。1952年主要生产车间和厂部迁往新建的张店农药厂,青岛原厂成为其分厂,1956年青岛分厂独立为青岛农药厂,隶属青岛市轻工业局。其间,该厂试制成功并小批量生产滴滴涕粉剂和乳剂,并试制成功杀虫剂磷化锌,为国内首家。1958年,胶县农药厂成立,从事农药加工,主要产品是六六六粉剂。 
  50年代末,农业生产受“大跃进”及自然灾害影响严重萎缩,农药生产随之滑坡,1960年农药主要品种氟化钠产量比1958年下降665%。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农药生产逐步恢复发展。1962年,青岛农药厂并入青岛肥料厂,仍以生产农药为主,1964年独立为青岛农药厂。60年代初期,氟化钠停止生产,青岛农药厂扩大了主要产品滴滴涕乳剂生产,并加快新产品的开发。60年代中期,先后投产了五氯硝基苯和马拉硫磷。 
  1966~1969年,胶县农药厂农药加工品种迅速增加,并开发出农药新品种退菌特。青岛农药厂的马拉硫磷生产急剧增长,并开发了农药新品种磷胺和敌敌畏。1968年,青岛化工厂投产六六六原粉。1969年,全市共生产6%的可湿性六六六粉1069万吨、5%滴滴涕粉1210吨、25%敌百虫粉464吨、50%退菌特23吨、50%马拉硫磷1633吨以及少量磷胺和敌敌畏等。 
  1970~1973年,青岛农药厂除老品种马拉硫磷、磷胺和敌敌畏生产迅速增长外,又相继开发出了敌百虫原粉、滴滴涕原粉和久效磷三个新农药品种;胶县农药厂则在继续扩大老产品生产的基础上,投产了农药加工新品种乐果粉和农药新品种福美胂等。 
  80年代后期,农药生产逐步完成了产品结构调整,新产品开发和老产品扩产两方面均取得了新进展。1990年,农药品种已有12个,农药生产总量为3648吨(折100%)。其中,久效磷1187吨、磷胺222吨、敌敌畏23吨,水胺硫磷335吨、甲基异柳磷339吨、福美胂160吨、退菌特175吨,以及久安磷、久灭磷、久威磷共40吨和农药加工品种甲基异柳磷颗粒剂、水胺硫磷颗粒剂共1167吨。

TOP

第一篇 化学肥料与化学农药工业  
第一章 化学肥料工业

第三节 复混肥


  青岛市的复混肥生产起步较晚。1985年,平度磷肥厂根据农业科学施肥的发展要求,率先建成年产能力为4万吨的低浓度(氮+磷+钾含量≥25%)复混肥生产线。生产工艺为:采用物理加工法,将氮、磷、钾肥按比例配比后加水搅拌均匀,再输入造粒机造粒,经烘干机烘干后分筛而成。投产当年生产737吨,翌年增产至4894吨,后快速增长,1987年突破1万吨,1989年达2万吨以上。
  复混肥的出现,适应了农业平衡施肥的需要,受到社会各方面的广泛重视,平度磷肥厂的“众乐”牌低浓度复混肥,1989年通过由青岛市科委主持的省级科技成果鉴定,1990年获中国农科院优秀新产品奖。

TOP

第一篇 化学肥料与化学农药工业  
第一章 化学肥料工业

第二节 磷肥


  1959年,青岛肥料厂利用废弃的炼铁炉试产钙镁磷肥,设计能力为年产2000吨,当年生产1489吨。同年,青岛农药厂建成过磷酸钙生产装置,设计能力年产3000吨,当年生产3822吨。青岛市所产磷肥质量和省内、国内同类产品相比排在前列。其中,钙镁磷肥达部颁标准,受到化工部的通报表扬;过磷酸钙有效含量达到15%以上,达到部颁标准,也受到化工部通报表扬。1960年,两厂产量分别增至4419吨、7649吨。 
  60年代初,由于自然灾害影响,农业生产滑坡,对化肥需求减少。1961~1962年,全市仅产钙镁磷肥和过磷酸钙9803吨,平均年产量降至4900多吨。 
  经过国民经济调整,农业生产复苏,磷肥工业又开始发展。1964年,化工部东乡磷肥会议之后,山东省化工厅决定拨款36万元,在青岛建设钙镁磷肥项目,青岛肥料厂利用下马的沧口炼铁厂旧址及2座55立方米炼铁炉,草创年产2万吨钙镁磷肥车间,称为青岛肥料厂三车间。翌年,新增球磨机1台,形成5万吨年产能力。1966年2月,以该车间为基础,正式成立青岛磷肥厂。同年,青岛化工厂开发出磷肥新品种沉淀磷酸钙(沉钙),并生产出合格产品,但未能持续生产,当年停产。1969年,胶县化工厂和青岛染料厂莱芜分厂(现莱芜硫酸厂)相继建成过磷酸钙生产装置。1971年,即墨磷肥厂、胶县磷肥厂建立,前者利用进口磷矿粉和工业废硫酸生产过磷酸钙,后者用高炉法生产钙镁磷肥。1972年,莱西磷肥厂建立,生产过磷酸钙。1973年,平度磷肥厂建成一套3立方米钙镁磷肥熔炼高炉装置,年产能力为8000吨,当年生产1280吨。1975年,胶南磷肥厂建立,采用混合法生产过磷酸钙。到1975年,磷肥主要品种生产能力依次为:钙镁磷肥5万吨、过磷酸钙12万吨、沉淀磷酸钙300吨。 
  在此期间,一批以社、队为主的小磷肥生产厂(点)纷纷上马,采用土法生产磷矿粉肥,时称“小土群”。至1976年,青岛市上马的磷肥厂(点)已达30多个。统计内的“小土群”厂点有:东吴家村磷肥厂,西流庄公社化肥厂,莱西工业局、即墨工业局磷肥厂、胶南海洋化工厂、平度社队、胶县社队、胶南社队、青岛刘家大队磷肥厂,崂山磷肥厂、崂山化工厂、即墨县社队等。另外,崂山化工厂还少量生产磷酸氢二钾。 
  1976年,全市统计内厂(点)共生产各种磷肥1505万吨。其中,钙镁磷肥246万吨,过磷酸钙1078万吨,磷矿粉肥181万吨,磷酸氢二钾57吨。 
  70年代后期,氮肥碳酸氢铵、尿素受到广大农村的欢迎,对磷肥的需求有所减少。另外,70年代中期以来,磷肥生产增长迅速,产品质量却不够稳定,专业厂和“小土群”厂(点)之间,差别较大,而且普遍存在较严重的原材料缺乏、能源不足和浪费现象,例如硫酸供应不足、磷矿质量低劣、电力浪费较大等,导致磷肥滞销积压、成本上升。至1978年,全市统计内磷肥生产厂(点)中,已有80%出现亏损。 
  1979年始,青岛市对不具备基本生产条件、短期内不能够扭转亏损局面的磷肥厂(点),实行了关、停、并、转;对生产条件较好、有一定规模和发展前途的厂家进行扶持;贯彻国家财政部、化工部《关于小磷肥试行定额补贴办法的联合通知》,对全市磷肥生产实行“以销定产”的政策,每销1吨合格的实物磷肥平均补贴30元,补贴后按全省统一定价销售。 
  1980年,根据化工部关于磷肥工业“整顿提高、择优改造、挖潜配套”的要求,把财政补贴后的盈余用于技术改造。青岛磷肥厂首先获得此项资金88万元用于技改,实现了炉前上料机械化。省市两级Gov还对发展磷肥工业的经济政策进行了部分调整,除继续实行定额补贴外,又规定:补贴后的盈利全部留给企业用于技术改造;技术改造所需材料实行定额补助,对磷肥实行以质论价;对用于磷肥生产的硫酸实行免税。1981年开始,全市磷肥工业扭亏为盈,磷肥厂家发展生产积极性高涨,生产逐年增长。青岛磷肥厂在山东省石油化工厅拨款35万元的帮助下,新建炉前料仓7台,新增破碎机2台、桥式抓斗起重机2台、皮带输送机7台,对称量装置、卷扬机室、供电线路、照明装置等进行了改造,使钙镁磷肥生产能力扩大到10万吨。平度磷肥厂试验成功应用小粒焦熔炼钙镁磷肥后,生产能力扩大到15万吨以上。到1983年底,青岛市磷肥厂点由调整前的30多个,调整为9个,减少70%多,而磷肥工业年产能力却达到30万吨以上,仅钙镁磷肥年产能力就高达13万吨。初步实现了由多厂点、小规模生产向专业化、大规模生产的转变。 
  1983年下半年始,进口化肥急剧增加,对化肥市场冲击很大,磷肥工业再度出现滞销积压。为扭转这种状况,1983年底,省市物价局和省市石油化工厅(公司)针对磷肥生产企业遇到的能源、运输、原材料提价,生产费用增加等实际困难,相应调整了磷肥的出厂价格。 
  1984年1月起取消了对磷肥的定额补贴,同时由财政拨出专项资金对重点企业进行技术改造。1985年,进一步采取措施:一是按照国家规定,对磷肥企业实行生产许可证制度,对不符合规定的继续实行关、停、并、转,Gov不再安排生产计划和供应原料;二是根据农业科学施肥的需要,安排有条件的企业生产复混肥料;三是进一步完善企业经营承包责任制,提倡“一业为主,多种经营”;四是在宏观调控上限制化肥进口,保证磷肥生产的原材料和电力供应,并将磷肥销售价格的调整幅度放宽,允许企业实行季节差价,为企业搞活生产经营创造较为宽松的外部环境。一系列措施实施后,磷肥生产逐步好转。1986年起,全市磷肥企业效益普遍回升。1987年,磷肥产量恢复到10万吨左右,翌年增至2275万吨,达到历史最高水平。 
  1990年青岛市磷肥工业有平度磷肥厂、莱西磷肥厂、青岛磷肥厂3个主要企业,磷肥年产能力总计29万吨。其中,钙镁磷肥生产能力15万吨、过磷酸钙生产能力14万吨。

TOP

第一篇 化学肥料与化学农药工业  
第一章 化学肥料工业
第一节 氮肥

氮肥企业


  即墨化肥厂 1965年投产至70年代初,合成氨年产量基本稳定在3500吨左右,氨水年产量稳定在12万吨左右。70年代中期,经3次扩产后,合成氨生产能力增加到年产15万吨,实际年产量在11万吨左右,氨水产量随之增长到3万吨左右。80年代初,再次扩大生产规模,合成氨年产能力提高到2万吨,投产了碳酸铵。1988年,合成氨达到有史以来的最高产量161万吨,碳酸氢铵生产达到最高水平43万吨。1990年,产量略有减少,合成氨产量为134万吨,碳酸氢铵产量为37万吨。 
  青岛染料厂 青岛市最早生产氮肥的厂家之一,也是硫酸铵生产的唯一厂家。1965年利用生产废料回收生产37吨,最高年产量为1970年的62吨,1976年停产。1965~1976年共生产硫酸铵243吨。 
  青岛氧气厂合成氨车间 1966年开始利用该厂副产品氮气和青岛化工厂的副产品氢气,采取铜触媒脱氧后直接压缩合成制造合成氨,省去了造气、净化等工艺,成本较低。1973年,将年产能力由1000吨扩至3000吨。1975年移交青岛化工厂。 
  青岛化肥厂合成氨车间 1967年8月投产后,生产逐年上升。1978年为历史最高生产年份,合成氨产量达4384吨、氨水2133吨。1980年初,由于生产摊子铺设过大。在产在建项目多,出现严重的供汽困难,又因合成氨生产自投产以来,生产成本居高不下,亏损近200万元,为确保纯碱、联碱等发展重点,停止了合成氨生产。 
  平度化肥厂 1969年9月投产至70年代中期,生产时起时伏,很不稳定。1972年,合成氨产量超过设计能力达到4011吨,氨水产量达195万吨。1974年合成氨产量降至1553吨,氨水产量亦下降至6605吨。1975年8月,平度县投资750多万元对其扩产,合成氨年产能力由3000吨扩至1万吨,同时形成了年产4万吨碳酸氢铵的能力。1977年扩产全面完成,当年生产合成氨138万吨,超过设计能力;生产氨水314万吨、碳酸氢铵26万吨。此后,生产持续增长,1983年,合成氨产量达22万吨,氨水产量下降到9808吨,碳酸氢铵产量达到804万吨。1984~1985年,再次进行扩产改造,合成氨年产能力增至25万吨。1986年投产尿素,年产能力4万吨,实现了产品升级换代。1990年,合成氨产量达到3万吨,碳酸氢铵产量为1117万吨,氨水产量为9595吨,尿素由于市场原因维持在2700吨左右。 
  胶南化肥厂 1970年9月投产,1971年即突破设计能力,合成氨产量达到3063吨,氨水产量154万吨。1973年进行小规模扩产,合成氨年产能力达到5000吨,当年生产4935吨,氨水产量随之增至235万吨。1975年,新建设计能力为3000吨的合成氨装置,实行双系统生产,共生产合成氨7500吨,氨水358万吨。1976~1977年再度扩建,形成年产合成氨12万吨的能力。1977年,合成氨产量突破11万吨,氨水产量达到665万吨。1980年,合成氨达到153万吨,氨水达到877万吨。此后直至1987年,合成氨年产量基本稳定在8000吨以上。1983~1987年,碳酸氢铵年产量由4918吨增至7148吨。1990年,合成氨生产能力达到25万吨,实际生产22万吨,碳酸氢铵产量866万吨。 
  莱西化肥厂 1971年投产,1972年即突破设计能力,合成氨产量达到3114吨,此后逐年增长。1975年完成合成氨年产能力5000吨的技术改造,1976年产量突破5500吨。1978年,完成合成氨1万吨扩产改造,当年生产合成氨8167吨,生产氨水416万吨。是年投产了碳酸氢铵,生产5140吨。1979年合成氨生产再次突破设计能力,年产量达到105万吨。1980年后合成氨生产长期稳定在9000吨左右。1986年完成第三次技术改造,合成氨年产能力提高到15万吨。1990年,生产略有回落,合成氨产量为103万吨,碳酸氢铵产量413万吨。 
  胶县化肥厂 1972年投产后生产稳定增长。1980年投资40万元建成碳酸氢铵生产车间,实现了生产品种由氨水向碳酸氢铵的转变,1983年碳酸氢铵生产能力达3万吨。1988年合成氨产量达112万吨后生产萎缩,因亏损严重,1989年划归莱西化肥厂。 
  崂山县化肥厂 1973年底投产。1975年初,由于违章操作发生事故,一度停产。1976年10月,停产整顿。1979年再次开工不久,被山东省化工厅、财政厅等5部门作为全省21个需停产整顿的小氮肥企业处理。1980年底再度开工,因能源涨价、销路不畅而陷入困境,1981年9月停产后转产。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