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论坛广告管理办法·2012青岛啤酒节专题报道·牢记:青岛旅游局投诉电话
·青岛圈论坛广告投放说明·2012最新青岛旅游攻略·2013年1月青岛潮汐表
·青岛旅游景点介绍|图片·青岛旅行社排名及报价查询·青岛旅游就入住中山旅馆
返回列表 发帖

青岛市志14:军事志 第一篇 驻军与军事机构

概 述



(一)
青岛以其优越的地理位置,依山傍海的险要地势,成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重要的海空军基地和海防战略要地。青岛近岸有大小岛屿50余个,是得天独厚的前哨阵地,便于隐蔽配置兵力、兵器,以火力封锁航道、控制海湾,成为掩护海岸、城市、港口的天然屏障。海岸线长,曲折多弯,有大小、内外海湾40余处,大小港口10余个。其中,胶州湾自然地理条件优越,港阔水深,不淤不冻,系天然良港,可停泊大型舰船。海湾翼侧突出部较多,利于隐蔽和靠前配置兵力、兵器,以火力控制近岸海面。沿海滩湾平坦开阔,较大的滩头有崂山湾和灵山湾,便于登(上)陆工具上陆,从翼侧迂回青岛。浅近纵深多为丘陵、山地,对海岸防御作战极为有利。青岛市为山、海所环抱,由北向南自然形成三道山成为市区的屏障。第一道有烟墩山、楼山、老虎山;第二道有孤山、四方北岭、双山、洪山坡北山、烟墩顶;第三道有贮水山、青岛山、太平山、信号山等。青岛市独特的地形,历来为军队所瞩目,成为作战双方互相争夺的军事要地。青岛地区境内起伏多山,东高西低,中间低陷,自然构成后三角之势的三片山区。近岸左翼为崂山(高程1132.7米)山区,群峰连绵,纵深20余公里;近岸右翼为胶南山区,由小珠山(高程724.9米)、大珠山(高程486.4米)、铁橛山(高程595.1米)等组成;纵深为大泽山(高程736.7米)山区;便于战时组织防御、屯集兵力和部署后方,是稳定青岛地区防御的重要依托。青岛地区中部,地形比较平坦,形成一条胶(州)潍(坊)走廊,便于机械化部队行动。地区河流大都为时令河,较大的有大沽河、胶莱河等,汛期对军队的机动有一定影响。
(二)
青岛地区,至清朝末年,几乎无防,已无抵御外患之力。光绪十七年四月二十八日(1891年6月5日),北洋大臣李鸿章奉旨来胶澳察看海防,确认胶州湾实为军事要地,随即上奏清廷。清Gov于五月八日(6月14日)谕准设防,调登州镇总兵章高元率兵4个营移驻青岛。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腐败无能的清Gov更加衰败,外国列强乘机纷纷入侵中国。1897年11月13日,德国以“巨野教案”为借口,派东洋舰队侵入胶州湾。翌日晨,720余名官兵在栈桥突然登陆。清Gov竟命令守将章高元避战撤退,翌年3月6日又与德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中德《胶澳租界条约》。从此,青岛成为德国的殖民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以德国为首的同盟国陷入欧洲战场,无力东顾。德国为保持在青岛和山东的势力,避免遭到协约国日本的进攻,向北洋Gov提出将胶州湾直接交还中国。袁世凯不顾国家与民族利益,却忙于揽权称帝向日本妥协。日本则趁称机抢夺德国在青岛的殖民权益,于8月23日对德宣战。在日、英联军的强攻下,11月7日德军战败投降。青岛又沦为日本的殖民地。直到1922年2月按中日华盛顿会议《解决山东问题悬案条约》和《附约》规定,日本才被迫从青岛撤军。12月,北洋Gov接管青岛,直系军阀部队进驻。1923年,渤海舰队驻扎在青岛港。1924年9月,直系军阀在第二次直奉战争中战败。1925年1月,奉系军阀部队取代直系军阀部队入青。1926年,东北舰队驶驻青岛港。1928年,奉系军阀部队被国民革命军打败。1929年11月,南京国民Gov中央宪兵司令、代理青岛特别市市长吴思豫率部来青,接收了奉系军阀所属部队。1930年9月,南京国民Gov将原东北、渤海两舰队合编为国民革命军海军第三舰队。日本按华盛顿会议规定从青岛撤军后,便以“居留民团总部”代替撤消的“青岛守备军司令部”。至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日本Gov多次违约,借口保护日本侨民和日资纱厂,多次派日军入侵青岛,并趁势向山东内地扩张。入侵日军数次镇压日资纱厂罢工的中国工人,并与胶澳商埠督办兼渤海舰队司令温树德制造了1925年的“五.二九”惨案。1928年入侵日军转赴济南后,屠杀中国军民,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五三”惨案,万余人被日军杀害。在中国Gov的强烈抗议和世界正义舆论谴责下,日军于1929年11月撤离回国。“七七”事变后,日本Gov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日军继占领中国东北、华北之后,又大举向华东进攻。时任青岛市市长及陆、海军总指挥的沈鸿烈,执行蒋介石不抵抗政策,在未见日军踪影的情况下,于1937年12月27日率部撤往鲁西南。1938年1月,日军第二次侵占青岛,把青岛变为向中国内地侵略扩张与“扫荡”山东抗日根据地的大本营,时间长达8年之久,直到1945年8月日本侵略军战败投降。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为抢夺人民抗战胜利果实,先令青岛保安司令李先良于1945年9月接收了日伪青岛市Gov,然后由美国第七舰队将国民党第八军李弥部从九龙急运青岛,接收了日军的全部武器、装备。在美国的帮助下,蒋介石调兵谴将,收编伪军,扩充实力,利用青岛基地打内战。美军则乘机盘踞青岛,并于1946年11月与蒋介石签定了青岛海军基地秘密协定,达到了占据青岛的目的,直到青岛解放前夕被迫撤离。1949年5月,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的统一部署下,人民解放军第三十二军及胶东军区警备第四旅、第五旅等部队发动青(岛)即(墨)围功战。歼灭国民党第十一绥靖区司令刘安祺部2000余人,其残部乘船南逃。6月2日青岛解放。
(三)
  青岛解放后,人民解放军陆、海、空军部队和公安(武警)部队等先后驻防青岛地区。1950年,陆军第三十二军和胶东警备第四旅奉命先后撤出青岛。9月,组建海军青岛基地。1960年8月,以该基地为基础扩建为北海舰队,辖航空兵部队、舰艇部队和各专业兵部队,成为保卫祖国北部海疆的一支强大力量。1952年5月,华东公安第十四师师部由南京移驻青岛。1954年12月,师部与胶州军分区合并,组建胶州军分区兼日照、石臼所守备区,驻胶县。1956年3月,该区改为守备部队后移驻青岛。1969年11月,又与青岛市人民武装部合并组建青岛警备区。1954年10月,陆军某部驻防胶县。翌年10月,驻防青岛。1970年3月,奉调离青。此外,尚有陆军等部队和军事院校、军队医院、疗养院等先后驻防青岛地区。
  随着国家科学技术的发展,为适应现代战争的需要,按照中央军委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和建设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军队的要求,驻青人民解放军多次进行整编,加速武器装备更新,加强战备训练、战场建设和政治教育,使部队的整体建设水平不断向高层次发展。驻军由解放初期的单一军兵种,发展为多军兵种的合成军队;武器由近程的枪炮为主,发展为近程与中程结合、枪炮与火箭导弹结合、地面兵器与海空兵器结合的武器装备体系。与此同时,驻青人民解放军以军事训练为中心,紧紧围绕提高部队现代条件下的“五种作战能力”(协同作战能力、快速反应能力、电子对抗能力、后勤保障能力、野战生存能力),深入开展战术技术训练、合同训练、远航训练和全天候飞行训练。在练好部队战术技术的基础上,突出师以上规模、有陆海空军参加的合同战役战术演练,培养了一大批思想、作风、技术过硬的指战员,提高了指挥员的合成作战组织指挥能力。为防止敌人突然袭击,从50年代起,驻青部队和人民群众,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进行战场建设。按照能藏、能打、能机动、能生活的要求和平战结合的原则,修筑了大量的国防工程和人民防空工程。从近岸岛屿到港湾岸滩,从沿海城镇到要地高山,从前沿到纵深,形成了海、陆、空比较配套的防御工程体系。
  人民解放军驻青各部队,40年来始终坚持政治建军的原则,加强部队的革命化建设。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坚持中国Our Party的绝对领导,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经受住了对敌作战、反特斗争、抢险救灾、改革开放和“六、四”事件(1989年春夏之交的政治风波)的考验,保持了与中共中央在政治上、思想上的高度一致。涌现出屡建战功的海军北海舰队航空兵“海空雄鹰团”、抢险尖兵海军北海舰队“英雄救捞中队”等先进集体,以及“战斗英雄”舒积成、“雷锋式好干部”于振良、“舍己救人的好战士”孙家进、“雷锋式好战士”王光学、沈书琴、“爱民模范”石健等为代表的突出典型。
  驻青人民解放军,在保卫海防、建设海防中,多次受到中共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擎天柱的视察和接见。1957年8月,周恩来总理受毛泽东主席委托,在胶州湾检阅了海军青岛基地舰艇部队和航空兵部队。1979年8月2日,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视察了海军北海舰队,看望了105舰全体官兵,并亲笔题词:“建立一支强大的具有现代战斗能力的海军。”充分体现了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对青岛地区驻军的关怀。

(四)
  青岛地区民兵,是一支具有光荣革命斗争传统的队伍。她随着抗日烽火的兴起而诞生,又在革命战争中不断发展壮大。抗日战争时期,青岛地区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响应中国Our Party的号召,先后成立了“团联”、“民族抗日先烽队”、“人民武装自卫团”等群众武装组织,至抗战胜利前夕,以发展到15万余人。解放战争时期,民兵组织和人数进一部扩大和发展。在艰苦的战争年代,广大民兵参军参战,除奸反顽,踊跃支前,为夺取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涌现出抗日先锋平度“铜墙铁壁的高家民兵联防”、支前模范藏马“陈毅子弟兵团”等英雄集体,以及英勇杀敌的于海亭、陈孟堂、纪长城、范守军、刘洪彦“高(密)平(度)路上五虎将”等英雄个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制订和建立了新的民兵制度。自1951年起,青岛地区城乡逐步把18-40岁的男性公民编入民兵组织,并把战争年代“人民武装自卫团”的基干队改为基干民兵,自卫队改为普通民兵。1955年义务兵役制施行后,进行民兵预备役登记。1981年开始执行民兵制度与预备役制度相结合、民兵工作与战时兵员动员准备工作相结合的方针,基干民兵服第一类预备役,普通民兵服第二类预备役。1985年根据中央军委“减少数量,提高质量”的指示,整顿组织,减少民兵数量,使民兵组织更为精干。随着国家经济建设的发展,民兵武器装备的更新,相应的加强了民兵专业技术兵的建设。由建国初期的单一步兵发展为地炮、高炮、高机、指挥、侦察、通信、工兵、防化等多种专业的民兵队伍。同时按照民兵训练纲要内容,每年组织民兵分期分批集中训练,民兵的军事素质显著提高,多次在上级组织的民兵军事考核与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1964年济南军区组织民兵比武,青岛参赛民兵81人,有117人次获奖;1983年山东省军区组织民兵高炮实弹射击,参考的青岛3个民兵高炮团总评成绩优秀;1989年全国九省组织无线电通信竞赛,青岛民兵代表队代表山东省参赛,取得专向通报第一名。此外,青岛民兵还先后15次为来青访问的外国军事代表团和驻华武官进行步枪和高炮实弹射击表演。民兵的精湛射击技术,受到外宾们的称赞。
  青岛民兵,在建设初级阶段实践中,继承发扬战争年代是生产队又是战斗队的光荣传统,坚持劳武结合,一手拿锄,一手拿枪。在生产科研岗位上、在急难险重任务中,充分发挥突击队的作用;在守备海防、肃清匪特、警卫重要目标、维持社会治安和抢险救灾中,充分发挥战斗队的作用,涌现出许多先进集体(单位)的先进个人。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青岛的民兵预备役队伍已成为建设初级阶段的一支突击力量,保卫国防的重要后备力量。

(五)
  驻青人民解放军,在认真履行巩固建设海防,捍卫祖国安全任务的同时,以国家经济建设为中心,出动大量的兵力和舰船、飞机、车辆,积极支援地方的初级阶段经济建设,并深入开展拥政爱民和“军民共建”活动。从参加“引黄济青”、胜利油田码头、黄岛前湾港区和农田水利建设等工程,到城镇工厂、企业和农村的助民劳动;从帮助陆上运输、人工降雨,到海上巡逻、护渔护航;从参加抗洪、、抗震、灭火等抢险就灾,到爱护群众救死扶伤,充分体现了人民解放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驻青部队,在急、难、险重任务面前,以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为重,不怕牺牲,勇挑重担。1985年当9号台风突袭青岛时,驻军在自身遭受严重损失的情况下,组织近万名官兵,昼夜奋战,抢救出大批国家财产和人民群众。1989年8月12日,在震惊全国的黄岛油库烈火中,武警消防支队全体官兵,全力奋勇扑救,保住了黄岛人民生命财产和价值3亿多元的输油管线以及胶州湾的安全。自1956-1990年,驻青部队在抢险救灾和救死扶伤中,共抢救群众19万余人,各种物质5.7万余吨;有225名干部战士光荣负伤,30名干部战士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随着中国Our Party的工作重点的转移和军队建设战略指导思想的转变,青岛驻军又积极支持地方的改革开放。1982年后,先后辟出流亭机场、小青岛等10余处军事禁区,拆除旅游度假区和经济开发区内数十处永备工事,用于地方建设、通航和旅游。


第一篇 驻军与军事机构
第一章 清军



1.jpg
(总兵衙门)
  
   清Gov为御外患,1891年调登州镇总兵章高元率广武前营、广武中营、嵩武前营、武中营驻守青岛。置总兵衙门于青岛村(今青岛市人民会堂址),担负青岛地区防务。4营清兵分别驻守在今青岛市第五人民医院、青岛海洋大学体育场、青岛市公安局、青岛海洋大学五校门处。练兵场设在今自来水公司处。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为抵抗日军对辽东半岛的侵略,章高元奉清Gov之命,于11月13日率嵩武军8个营赴盖平(县),抗击进犯日军。1895年,章高元奉旨率兵返驻青岛。
   1897年11月14日,德国以曹州“巨野教案”为借口,派兵侵占青岛。章高元奉令未予抵抗,撤离城区至市郊。12月20日,章高元奉清Gov旨令撤离青岛,开赴烟台,青岛为德军侵占。

TOP

第一篇 驻军与军事机构  
第二章 北洋Gov军

第一节 直系军阀部队


  1921年11月12日,太平洋会议(又称华盛顿会议)召开。1922年2月4日,中日两国代表签订《解决山东悬案条约》及《附约》。条约第三条规定,日军六个月内从青岛撤走。
  1922年2月21日,北洋Gov外交部电告山东督军田中玉:“胶济沿线日军即将撤退,请速挑选干练警察或军队接防。”3月8日,《中日胶济铁路沿线撤兵协定》正式签字。从4月14日起日军开始撤退,山东保安队接防,至5月6日,胶济铁路全线接防完毕。
  1922年12月2日,中日双方决定,正式交接青岛。10日,举行交接仪式。
  
  保安警察部队  1922年11月30日,北洋Gov派鲁案善后督办、鲁案中日联合委员会委员长王正廷偕程立率胶澳商埠保安大队、水上警察部队、武装行政警察部队由坊子来青岛接收。
  胶澳商埠保安大队,由陆军第五师组建,辖4个步兵中队、1个骑兵队、共640人。骑兵中校陈韬任大队长。
  水上警察部队,由西北军第十一师选调,共300余人。张丽生任水上警察署长。
  武装行政警察部队,由北京选拔的警察干部200余名和坊子集训的学警800余名合成。程立任警察厅长。

  第五师第十旅  1922年12月1日,山东省长兼胶澳督办熊炳琦协助王正廷来青接收,随带陆军第五师第十旅行担负警察任务。为不违背“商埠不应驻兵”的规定,十旅官兵全部换上警察服装进驻市区。
  
  临时剿办岛匪司令部  在日军准备撤离青岛,中国军队尚未进城之际,岛城土匪活动十分猖獗。1922年12月1日成立“临时剿办岛匪司令部”,由第十旅兼,旅长孙宗先为司令。12月10日,孙宗先招抚了土匪孙百万所部1000余人,改为胶东游击总队,督办熊炳琦委孙百万为司令。翌年2月24日,孙百万部移驻坊子。

  保安处  1922年12月10日,胶澳商埠督办公署设立保安处,处长梁上栋,统辖保安大队,下辖4个中队。翌年3月,撤消保安处,督办直接统辖保安大队。1924年4月,高恩洪就任胶澳督办,保安大队增设第五、六中队。1925年1月,将保安大队改为保安第一大队;另增设保安第二大队,转辖愿保安大队的第五、六中队。2月,又增设第期中队。10月山东省Gov将保安队划归山东省卫队旅第三团,由胶东剿匪司令兼第三团团长尹德山接管。保安第一、二大队改编为该团第一、二营。1928年7月,第三团撤离青岛。继之又新建保安大队,设大队长1人,辖第一、二中队,由商埠局直接指挥。

  胶东剿匪(防守)司令部  1923年1月,“临时剿办岛匪司令部”改为“胶东剿匪司令部“,仍由第十旅兼,旅长孙宗先兼任司令。3月,胶东剿匪司令部改为胶东防守司令部。1924年4月,孙宗先升任第五师师长,第二十团团长王翰章继任第十旅旅长兼胶东防守司令部司令。6月,胶澳督办高恩洪以”商埠不应驻兵“为由,请令吴佩孚撤消胶 东防守司令部。王翰章奉命率部移驻潍县。是年,直、奉两派系军阀开战。11月,因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山东督军郑士琦宣布山东中立,遂派王翰章任第五师师长,率部离青返驻潍县。
  
  渤海舰队  1923年11月5日,孙中山的广东军Gov护法舰队司令温树德叛变,率楚豫、永翔、同安、肇和、海琛、海圻、豫章7舰,由广州北上投靠直系军阀吴佩孚。豫章舰因途中机器故障被福建海军截往长江舰队。余舰于12月抵青。吴佩孚令胶署银行支给开拔费50万元,每月饷额12万元。翌年5月,授番号为渤海舰队,温树德任司令。司令部设参谋、副官、轮机、军需4处,驻莱阳路8号。1924年9月,温树德任海军副司令。11月15日兼任胶澳商埠督办。

  军警督察处  1924年5月,因驻青陆,海军与警察部队经常发生摩擦,为改善关系,加强督察,合组军警督察处。处长关际雯。翌年11月,军警督察处撤消,改为胶澳商埠督察处。

  军事发审处  1924年6月,田霈奉命来青组建“直鲁豫巡阅使署军事发审处”。7月29日,任命田霈为直鲁豫巡阅使驻青军政执行长官。11月,撤消军事发审处。

TOP

第一篇 驻军与军事机构  
第二章 北洋Gov军

第二节 奉系军阀部队


  
  第八军第二十九旅  1924年9月,第二次直奉战争,直系军阀部队战败,奉系军阀部队入鲁。1925年1月4日,奉系将领张宗昌派第八军第二十九旅旅长毕庶澄率部入青。9月,毕庶澄兼任渤海舰队司令,吴志馨为副司令。9月15日,“肇和”、“同安”舰官兵要求请饷。26日,毕庶澄登舰发饷,并将“肇和”、“同安”舰分别更名为“澄和”、“效安”。

  胶东剿匪司令部  1925年10月,山东省卫队旅第三团兼胶东剿匪司令部。团长尹德山任司令兼青岛戒严司令部司令,统辖青岛市保安大队。11月,毕庶澄驱逐尹德山,接管部队,接任其职。

  山东海防司令部  1925年11月,毕庶澄升任山东海防总司令兼第八军军长,集驻青陆、海军大权于一身,部队扩大到2万余人。

  东北渤海舰队  1926年11月,以张作霖为首的北京大元帅府令东北海军舰队司令沈鸿烈率海防舰队来青,与渤海舰队和编为东北渤海舰队,毕庶澄任司令,沈鸿烈任副司令。1927年3月,毕庶澄在江苏与国民革命军北伐军作战失败被山东督军张宗昌枪毙。4月,张宗昌自兼东北渤海舰队司令,沈鸿烈、吴志馨为副司令。“澄和”舰、“效安”舰恢复原名。

  胶东防守司令部  1927年4月,山东督军张宗昌委山东省卫队旅长祝祥本为胶东防守司令部司令,兼青岛戒严司令部司令。1928年4月,张宗昌被国民革命军战败,驻青部队除海军和地方武装外,均由青岛开往内地。1929年11月,祝祥本部被国民革命军接管。

  海军总司令部  1927年7月19日,东北渤海舰队改番号为海军总司令部,辖第一舰队(驻青岛)和第二舰队(驻长山列岛)。张宗昌兼任海军总司令,沈鸿烈任第一舰队司令吴志馨任第二舰队司令。

  海军总司令公署  1927年11月,北洋Gov在青岛设海军总司令公署,沈鸿烈升任海军总司令。公署下设军衔、军械、军需、军医、轮机、秘书、参谋、副官8个处;统辖第一舰队(舰队长凌霄,辖海圻、海琛、肇和、镇海、同安、华甲6舰);第二舰队(舰队长袁方乔,辖定海、永翔、楚豫、江利、海鸥、澄海、海霆、海燕等10舰);江防舰队(驻哈尔滨);海军陆战队第一、二营,教导大队,飞机大队,保安大队,海军陆战队初级军官养成所,海军陆战队军士训练所等。1928年7月,海军总司令公署由青岛移驻沈阳。

TOP

第一篇 驻军与军事机构  
第三章 国民革命军

第一节 海空军部队


  第三舰队  1928年4月6日,日军炸死张作霖。1930年9月18日,张作霖之子张学良通电拥护南京国民Gov。蒋介石随即将奉系海军编为国民革命军第三舰队,任命沈鸿烈为司令,谢刚哲为参谋长。辖舰艇部队,2个陆战队,1个教导队。1931年12月16日,沈鸿烈改任青岛市市长,谢刚哲继任第三舰队司令。1933年,原渤海舰队的海圻、海琛、肇和3舰官兵因与原奉系海军不合,开赴南京转隶国民革命军海军第一舰队。
  1937 年7月7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10月1日,蒋介石任命沈鸿烈为青岛陆、海军总指挥。时日军从华北大举南进。12月4日,蒋介石电令沈鸿烈实行不抵抗政策,伺机撤离青岛。12月18日,沈鸿烈下令炸毁9家日资纱厂。12月21日,首批部队撤离。12月25日,沈又令海军将停泊在青岛港的“镇海”号等7艘军舰和港务局的“飞鲸”号等5艘小火轮沉在大港至小港的航道上。12月27日,沈鸿烈率海军陆战队(不含第二十一队)、舰艇官兵、保安队清洁队、警察局等6个总队共9000余人,撤离青岛开往鲁西南。海军教导队长唐静海率海军教导队、陆战第二十一队,分乘江清江亨、利捷、利绥号军军舰和华甲号运输舰开往马当要塞。

   青岛海军  1945年8月,侵华日军战败投降。9月,原威海伪海军司令鲍逸民率舰来青,任海军司令。
  
  海军第二基地  1946年在青岛成立,司令董沭曾。辖海防第一舰队、第二舰队和刘公岛、烟台、长岛山3个巡防处。辖区北迄安东卫(现丹东市),南至连云港,包括全部渤海及黄海北部。

  海军第二军区司令部  1948年5月1日,海军第二基地改为第二军区司令部,直属海军总部,司令高如峰。8月14日,原第一舰队司令梁贻序继任。

  海军训练团  1945年12月22日在青岛成立。1947年并入海军军官学校。

  海军军官学校  1945年冬在上海成立。1946年移驻青岛。是年冬将重庆海军学校并入。首任校长蒋介石(兼)。1948年3月,魏济民升任校长。

  青岛空军站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空军第九地区司令部驻济南,辖济南、青岛、德州、坊子、城阳5个站。青岛空军站站长陈宝川。驻站单位有:空军第五大队第二十五中队(飞机三十余架),第二十七中队(飞机三十余架);空军第二供应中队,中队长于宗谦;空军青岛导航台,台长叶长骏;空军第一二三电台,台长沈光荣;空军第二十七油弹库,库长陈茂同;空军青岛情报所,负责人何乃盛。

TOP

第一篇 驻军与军事机构  
第三章 国民革命军

第二节 指挥机关


  第十一战区副司令长官部驻青办事处   1945年9月,蒋介石令第十一战区副司令长官李延年到济南成立第十一战区副司令长官部,负责接收山东地区受降日军。10月2日,第十一战区副司令长官部在青岛设立驻青办事处(处长唐君尧)。10月6日发布通令,“各部队驻青办事处一律撤消”。11月1日,驻青办事处为统一收编胶东地区伪军及游杂部队,在胶州设立指挥所。1946年1月,第十一战区副司令长官部完成日军受降和伪军收编任务后归并第二绥靖区。2月12日,驻青办事处撤消。

  青岛警备司令部  1945年12月在青岛成立。由第二绥靖区副司令长官丁治磬兼任司令。司令部设参谋、秘书、副官、军需、军法、外事、军医等处,驻馆陶路22号。辖第七十四师第五十七旅,青年军第二零五师第一旅第十一团,宪兵第十一团,宪兵教导第一团,绥靖区特务团,独立工兵第十七团,辎重汽车第二十一团,通信兵独立第十营,铁甲兵第五大队。

  第二绥靖区驻青办事处  1946年2月12日在青岛成立,4月21日撤消,其任务移交青岛警备司令部。

  青岛防守司令部  1946年2月在青岛成立。第十二集团军总司令夏楚中兼司令,第八军第一六六师师长王之宇、青岛市市长李先良兼副司令。

  青岛要塞司令部  1946年6月1日在青岛成立,司令段筱晋,参谋长瞿安林。辖守备大队和通信、侦察分队等1000余人,驻馆陶路13号。负责制订青岛要塞海正面防御兵力部署计划、海正面10个堡垒地带区计划和青岛要塞核心阵地陆正面兵力部署计划;担负市区部分地段的守卫任务。

  胶东兵团指挥部  1947年8月,国民党军队进攻山东腹地失败后,转兵进攻胶东解放区。蒋介石令陆军副总司令范汉杰率第一兵团司令部来青岛,成立“胶东兵团指挥部”。范汉杰任总指挥。辖整编第八师(师长李弥)、第九师(师长王凌云)、第二十五师(师长黄伯韬)、第四十五师(师长陈金城)、第五十四师(师长阕汉)、第六十四师(师长黄国梁),共6个整编师20个旅。9月,所部进攻胶东,遭到解放区军民顽强抗击。12月莱阳战役后,胶东兵团指挥部撤消,范汉杰率整编第五十四师赴锦州。

  第十一绥靖区  1948年1月11日,蒋介石为加强区域作战指挥,将青岛警备司令部扩编为第十一绥靖区,驻馆陶路22号。隶属徐州“剿总”。辖第三十二军、第五十军、第二零四师、警备旅、保安旅等,指挥要塞司令部、海军第二军区司令部。丁治磬任司令兼行政长。7月,复建青岛警备司令部,丁治磬任司令。刘安祺接任第十一绥靖区司令兼行政长。11月26日,蒋介石面谕刘安祺,有指挥该区陆海空军及地方政治、经济、党务等全权。

TOP

第一篇 驻军与军事机构  
第三章 国民革命军

第三节 陆军部队


  宪兵第一、二团  1929年4月20日,南京国民Gov将青岛列为特别市。7月2日,委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办公厅主任、中央宪兵司令吴思豫为代理市长。11月初,吴思豫率宪兵第一、二团来青,接收了奉军祝祥本“胶东防守司令部”所属部队。吴于11月5日赴沪。宪兵第一、二团由团长伍诚仁、陈步云率领,分别于11月21日、24日赴沪。

  中央税警团  1937年4月,为防日军在青岛登陆,南京国民Gov中央税警总团(机械化部队)团长黄杰急令第二支队步兵第五团从海州来青增防,布防在仙家寨、夏庄、沙子口一线。7月,日海军第十战队泊青岛口外待命。7月28日,日军天谷支队泊青岛海面“待机登陆”。青岛局势危在旦夕。黄杰又令第二支队长王公亮率支队司令部及第六团于8月12日抵青,布防于市内各主要高地,构筑野战工事,准备抗击日军。日军见状并迫于沪战事吃紧于9月1日起锚转沪,3月在吴凇口登陆。4月,税警总团部队奉命撤回海州。

  第五十一军  1937年9月4日,陆军第五十一军于学忠部1个旅来青,接替税警总团部队防务。11月奉命西调。

  暂编第十二师  师长赵保原。1938年1月日本侵占青岛后,赵保原即派政治部主任张玉田为驻青办事处主任,专门与日军联络,配合日军进攻胶东抗日根据地。所部原为伪山东国民自卫军第一军团,日降前仅剩600余人,荫蔽在即墨王村南地区。1945年春赵保原被任命为第一作战区司令兼暂编第十二师师长,统一指挥收编胶东的伪军。初与伪莱阳保安旅长葛子明部(授予第三十旅番号)合编。葛部留第六十六团,余编赵部。赵保原收编的日伪军有:伪“山东国民自卫军”第二军第二师师长牟俊锋残余部1500人,编为第一团,伪平度自卫团冷冠荣部与保一旅纪淑和残部700余人,编为第二团;原特务团由葛子明部补充800人,编为第三团;莱阳伪县长兼副大队长隋中秀部改编为第四团;林茂永部为特务团;另有伪栖霞、莱阳、招远等县警备司令部共2000余人,秦玉堂部400余人。全师扩大到7000余人。1945年10月19日,第十一战区副司令长官兼山东挺进军总司令李延年由济南来青,对赵保原部进行整编,取消山东第一作战区番号,保留第十二师番号。辖第一、二、三、四团及辎重营、炮兵营、骑兵连。活动于即墨、流亭一带。

  第八军  1945年11月14日,蒋介石为抢夺抗日战争胜利果实,急调第八军李弥部由九龙乘美军第七舰队16艘军舰抵青。军部驻馆陶路22号。辖荣誉第一师(师长王伯勋)、第一零三师(师长梁筱斋)、第一六六师(师长黄淑),所部3万余人。军部率第一六六师接受青岛市区日军受降,余部沿胶济铁路西犯山东解放区。1947年春改编为整编第八师。

  宪兵第十一团  1946年4月1日,宪兵第十一团杨宪涵部1700余人由沪抵青,隶属青岛警备司令部,担负市区警备任务。

  第五十四军  1946年6月18日,陆军第五十四军阙汉部从广州海运青岛。7月2日进驻城阳。辖第八军(师长刘廉)、第三十六师(师长李志鹏)、第一九八师(师长刘金奎)。1947年春改编为整编第五十四师。1948年1月,第五十四师调锦州,留青的第三十六旅与保安第四纵队改编为第五十四师,1948年10月又改为第五十军。

  整编第四十六师  1946年10月,整编第四十六师韩练成部从上海海运青岛。辖第一七五旅(旅长甘成域)、第一八八旅(旅长海竞强)、新编第十九旅(副旅长巢威)。1947年2月,莱芜战役被歼灭。

  整编第六十四师  1946年10月,整编第六十四师黄国梁部从广西海运青岛。辖第一三一旅、第一五六旅、第一五九旅。分驻南泉、蓝村等地。

  第二零四师  属青年军。1947年10月3日由烟台抵青。师长栾啸声。辖第六一零团、第六一一团、第六一二团,共8000余人。

  第三十二军  1948年5月,由第七十四师第五十七旅与保安第七旅合编为第三十二师,8月将保安第七旅调出,保安第九旅调入。10月20日改番号为第三十二军,旅改为师。军长赵琳。辖第二五二师(师长刘志良)、第二五五师(师长汪禹谋),共1.7万余人。

  第五十军  1948年10月,由第五十四师扩编而成。军长胡家骥,副军长张在臣、欧锡霆。辖第三十六师(师长胡翼恒)、第一零七师(师长朱振华)、独立第一团(团长黄小华)、独立第二团(团长杨瑞荃),共2.4万余人。

  绥靖区第一总队  1948年2月13日,由鲁东师管区与补训第一总队改编而成。鲁东师管区司令项传远兼任总队长。

  绥靖区第二总队  1948年2月13日,由胶东各县地方武装及逃亡来青的地主还乡团等编成。绥靖区政务处处长田子敏兼任总队长。

  绥靖区警备旅  1948年9月,由第五十四师独立旅第二十八团与新兵一部在即墨县编成。旅长顾正光。辖第一、第二、第三团,共2400余人。是年12月8日,顾正光率旅部和第一团共1500余人起义,改编为人民解放军胶东军区南海军分区独立团。顾正光任军分区副司令员。

  绥靖区教导总队  1949年2月12日成立。负责招募、训练学生及失业青年,为部队输送兵员。驻辽宁路94号。

  绥靖区独立旅  1949年2月23日,由即墨县常备自卫团扩编而成。县长隋永婿兼任旅长。

  解放战争期间,国民党军队为保障作战需要,在青岛还先后驻有专业保障单位和部队:联勤司令部第四兵站司令部、第四兵站总监部第九分部、军委会战时运输管理局平津区山东接收代表驻青办事处、军政部第一要塞调查组、军政部监护第十一团、军政部无线电总台第十一台、军政部无线电总台临时第九区台、国防部特派战地视察第十二组、国防部绥靖总队第三大队第一指挥室、国防部登(蓬莱)莱(掖县)青(青州)地区人民剿匪义勇总队、国防部戡建总队第五大队、国防部人民服务总队第一大队、鲁东师管区、莱阳团管区、胶县团管区、宪兵第十八团、军统青岛站。

TOP

第一篇 驻军与军事机构  
第三章 国民革命军

第四节 保安部队



  青岛保安队   1930年4月,青岛特别市Gov成立保安队,由市长葛敬恩直接统辖。7月,保安队扩编为第一、二大队。

  青岛保安团  1931年由保安第一大队扩编而成,其小部分编入特务队。年底,设保安团总团部,王顺存任总团长,奉国弼、刘敬堂任副总团长。

  青岛保安警察大队  1931年由保安第二大队改编而成。

  青岛市保安处  1936年3月成立,市长沈鸿烈兼任处长,设第一、二、三股,辖保安第一、二大队。第一大队由保安警察大队改编,辖3个中队共383人。第二大队由青岛保安团和乙种长警的一部分合编而成,辖3个中队共343人。另设保安干训所。保安处机关均从海军军官中调任,作为指挥骨干。1937年12月27日,随沈鸿烈撤往鲁西南。

  青岛保安总队  1939年3月,山东省鲁东行署专员李先良因与暂编第十二师师长赵保原不和,率行署独立营2个连开进崂山,组建青岛保安队。队部驻崂山华严寺。1941年扩编为青岛保安大队,后又扩编为保安总队。辖4个大队,共1200余人。

  青岛保安司令部   1945年,抗日战争转入反攻阶段,驻胶东地区的日、伪军,在胶东抗日军民的围击下,龟缩青岛。李先良趁机 收编伪军,扩充实力,将保安总队扩编为青岛保安司令部,自任司令,统辖保安第一、第二师,共6300余人。

  青保第一师  1945年组建,师长由李先良兼任。青保一师以青保总队的4个大队为基础,编为保安第一、二、三、四大队;另收编伪军第一联队400人编为第五大队;收编伪军第二联队400人编为第六大队;收编伪威海市长兼保安大队长徐瑞卿部800人,编为青岛独立团(后改为第七大队)。

  青保第二师  1945年,李先良将收编的伪军“山东国民自卫军”第二军第一师改编为青保第二师,辖5个团。委原师长姚子栋为师长兼第一团团长;原一旅旅长袁尚志为第二团团长;原二旅旅长何荣梓为第三团团长;王竹川为第四团团长;王子绍为特务团团长。

  青岛保安处  1945年9月13日,李先良奉蒋介石之命率青岛保安部队由崂山进驻青岛市江苏路17号,接收伪青岛市Gov及伪保安武装。10月,保安部队进行整编。将青岛保安司令部缩编为青岛保安处,市长李先良兼任处长,下设一科:军需、军械、人事;二科:参谋、业务、反日室、军法、秘书、医务室。辖青岛市保安总队,总队长高芳先。19446年3月3日,青岛保安处并入青岛警备司令部。3月17日,蒋介石任命李先良为青岛警备司令部副司令。

  保安第一纵队  纵队长吴子凤。1946年5月,率保安第一旅(旅长张步云)、保安第二旅(旅长蔡晋康)、保安第三旅(旅长吴子凤兼),进驻青岛。

  青岛保安旅  1948年11月15日,以青岛保安总队和莱阳团管区武装为基础扩编组成。旅长高芳先。辖第一、二、三团及招募团共3500余人。

  山东省保安第四旅  该旅由地方自卫团队及招募的新兵编成。旅长高维民。辖第十、十一、十二团和特务大队,共3000余人。

TOP

第一篇 驻军与军事机构  
第三章 国民革命军

第五节 土杂部队


  暂编第二师  师长张步云。1943年7月4日,投降日军充当伪军。后改编为胶(县)高(密)诸(城)海防司令部,自任司令。辖第二、三、四旅,共2700余人。1945年9月7日,人民解放军奉命撤离胶城。日、伪军乘机占据胶县城后,该部驻城北大庄子。

  特务第四旅  旅长张鸿飞。原系胶县伪自卫团,共1500余人,被八路军歼1000余人。1945年9月7日,日、伪军乘机占据胶县城后返胶,编为县保安大队。

  特务第二十五旅  旅长相铭忱。原系胶县伪自卫团,共1000余人。1944年8月八路军攻克王台镇被歼500余人。残部与保安第三十五旅郭耀林部及胶县伪自卫团被国民党第八军收编为独立团。

  保安第一旅  旅长管明斋。1945年夏被八路军胶东军区重创,仅剩1500人,整编为保一旅一团。流窜于即墨城以北地区。

  保安第三十四旅  旅长褚华林。原系即墨伪保安队,八路军反攻后与日军同防。1945年10月,改番号为保安第三十四旅。

  保安第十二团  团长李永平。驻胶南县泊儿镇。原为土匪,被国民党收编。1941年投降日军,改称“滨海警备军”。辖3个团、1个独立营,共3600余人。1945年7月,八路军攻克泊儿镇,被歼500余人,余部逃驻胶县城。

  挺进第二纵队  司令姜黎川。辖3个团、2个特务营及4个区队,共2000余人。后收编部分伪军并扩编。将第一团韩福德部与三区队合编为第四支队;第二团方本庄部与一、四区队合编为第五支队;第三团刘德全部与胶县伪军黄爱君残部合编为第六支队;胶县伪军王灵肖部编为第八支队;2个特务营改为特务大队,共4000余人。活动于胶县铁路两侧。1945年10月,窜距阴岛。

  挺进第十三纵队  司令蔡晋康。辖第三十七、第三十八、第三十九支队,共3000余人。日占青时,命其弟蔡敬宇率部投敌当伪军。日降后,蔡晋康回部恢复原番号,并收编伪高密保安第十三团李凤明部1000余人,伪许国栋部300余人,合编为独立大队。1946年2月,蔡部编为第九十六军补充旅,原支队改为团。

  挺进第二十七纵队  司令李德元。辖第七十九、第八十支队。1945年被八路军胶东军区于平西歼灭一部,余部逃至即墨与赵保原、日军独立第十二旅团联防。山东省Gov委任李德元为平度县长兼县保安大队长。活动于蓝村、城阳间。

  第九区保安司令部  专员张起陆兼保安司令。1945年10月整编,辖1个保安团,驻城阳。

  第十三区保安司令部  专员姚子栋兼保安司令。姚原为“山东国民自卫队”第二军第一师师长。1945年投李先良编为青岛保安第二师,辖第一、二旅和特务团,活动于崂山李村以东地区。后将第一旅袁尚志编为第十三区保安团,第二旅何荣梓部编为第八军独立团,驻青岛四方小学;特务团王子绍部编为莱阳县保安大队,驻城阳。

  平度县保安大队  大队长张竹溪。原系伪高密自卫第一团,后改为山东直属第六团。1945年10月,整编为平度县保安大队。

  流亭机场保安大队  大队长葛子明。原系伪莱阳保安旅旅长。辖2个团、1个特务营。后任第三十二旅旅长,活动于即(墨)、莱(阳)边境。1945年8月26日,八路军胶东军区解放即墨城后,9月6日,葛部与赵保原部配合日军独立第十二旅团龙本一磨部重占即墨城。1946年1月,改番号为流亭机场保安大队,共800人。分驻沧口、流亭机场。

TOP

第一篇 驻军与军事机构  
第四章 人民军队

第一节 地方武装


  崂山抗日游击队   1937年10月,中共青岛市委在崂山毕家村成立崂山抗日游击队。负责人李欣、陈振麓等,后转鲁南并入八路军万毅部。
  1942年,胶东军区抽1个营兵力,由田世兴率领进崂山开展抗日游击活动,打击驻守在夏庄、黄埠、流亭一带的日、伪军。

  青岛武工队  1944年,胶东军区在即墨县西阮村成立青岛武工队。队长兼政治委员张绍明,副队长杨学明。辖4个小队。活动在夏庄一带,开辟抗日游击区,打日军、除汉奸。1945年7月,青岛武工队与即墨、莱西武工队合并为青岛武工大队。大队长邹德朴,政治委员胡岩。青岛武工大队活动在惜福镇、夏庄一带游击区,开辟抗日根据地,建立民主政权;组织民兵自卫团、农救会、青救会、妇救会、儿童团等抗日群众组织;配合主力部队打击日军、瓦解伪军、清除汉奸。

TOP

第一篇 驻军与军事机构  
第四章 人民军队

第二节 军事机构


  青岛市军事管制委员会  青岛解放前夕,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和山东军区决定,对青岛实行军事管制。1949年5月25日,青岛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成立。军管会主任向明,副主任赖可可、谭希林,委员彭林、刘涌、贾若瑜、王少庸、马保三、薛尚实、刘坦、冯平。设15部1厅和1个办事处,辖7区军政委员会。军管会对青岛市的军事、行政事务,实行全权指挥。
1.jpg

  青岛警备司令部、政治部  1949年5月25日,青岛警备司令部、政治部成立。由人民解放军第三十二军兼任。谭希林为司令员,彭林为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1950年3月,第三十二军奉命调南平。胶东军区警备第四旅接替第三十二军担任青岛警备司令部、政治部,邓龙祥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

  山东军区青岛市人民武装部  1951年8月成立。部长袁光泉。驻广西路5号。设军事、政工、供卫科。山东军区崂山人民武装部转归青岛市人民武装部建制。部长金耀平,政治委员刘华(兼)。1953年1月14日,政务院第1号命令撤消山东军区青岛市人民武装部。崂山人民武装部转归山东军区领导。

  青岛市兵役局  1954年9月12日成立。至1958年11月,局长孙怀堂、孙瑛,政治委员王少庸(兼)、李广文(兼)、滕景禄(兼)。驻曲阜路1号。设一科(动员)、二科(征集)、三科(统计)、四科(预备役军官)、五科(民兵)。市内6区设营职武装助理员。辖崂山郊区兵役局。1958年9月25日,济南军区命令将胶县、胶南、即墨县兵役局划归青岛市兵役局建制。

  济南军区青岛市军分区  1958年11月21日,奉济南军区《组建青岛市军分区》电令,菏泽军分区机关与青岛市兵役局合并组建青岛市军分区。至1962年2月,司令员邓和山,政治委员先后为刘特夫(兼)、张敬焘(兼)。设司令部、政治部、后勤处。辖市南、市北、台东、台西、四方、沧口区人民武装部和崂山郊区、即墨县、胶县、胶南县兵役局及教导大队。青岛铁路军运办事处和青岛航务军运办事处划归军分区领导。1961年5月23日,国务院批复,将即墨县人武部划归烟台军分区建制;胶县、胶南县人武部划归昌潍军分区建制。1961年10月16日,济南军区命令,青岛市军分区转属山东省军区建制。
2.jpg
  
  山东省军区青岛市人民武装部  1962年2月2日,山东省军区通知撤消青岛市军分区,改为青岛市人民武装部。4月1日起执行省辖市人武部建制。至1969年底,部长何传修,政治委员先后为张敬焘(兼)、原怀静、邵明昭。设4科,辖6区1县人武部。1962年12月6日,山东省人民委员会批复台西区并入市南区,人武部随着并入市南区人武部。1966年8月8日,山东省军区独立团和青岛边防检查站调归青岛市人民武装部领导。
3.jpg
  
  青岛警备区   1969年11月14日,青岛市人民武装部与某守备部队合并组建青岛警备区,隶属济南军区。统辖;守备部队、直属部(分)队,青岛边防检查站和市南区、市北区、台东区、四方区、沧口区、崂山县人民武装部;领导济南军区驻青岛铁路分局军事代表办事处、济南军区青岛航务军事代表办事处和济南军区后勤部第一四一医院。至1985年,司令员先后为裴维增、马连辉、陈新华、刘东起,政治委员先后为史世屏、张瑞厚、李福亭、李治亭。机关设司令部、政治部、后勤部和施工办公室。驻武定路29号。1973年8月20日,青岛边防检查站划归山东省公安厅建制。1978年12月18日,济南军区通知,即墨、胶县、胶南县和黄岛区人武部从1979年1月1日起划归青岛警备区建制。
4.jpg
  
  青岛市人民武装部  1979年1月18日,中央军委批准组建青岛市人民武装部,执行师级权限,隶属山东省军区,由青岛警备区负责组建。5月1日,青岛市人民武装部成立。至1983年11月,部长先后为张显瑞、修仁道,政治委员先后为刘众前(兼)、高明志、李治文(兼)、周振兴(兼)、王茂喜。机关设作训、动员、军务、通信、特兵、机要、人防、管理、组织、干部、宣传、供应、军械、卫生科。辖6区4县人民武装部和独立营、民兵教导队。1982年11月,独立营改为青岛市武警第二大队。1983年10月5日,济南军区批复莱西、平度县人民武装部划归青岛市人民武装部建制。

  青岛军分区  1983年11月11日,奉济南军区济字第123号令,将青岛市人民武装部改称青岛军分区,仍执行师级权限。至1985年,司令员修仁道,政治委员先后为周振兴(兼)、王茂喜、刘鹏(兼)。设司令部、政治部、后勤部,辖6区6县人民武装部。
5.jpg
  
  青岛警备区  1985年10月,奉济南军区精简整编命令,青岛军分区合并于青岛警备区。青岛军分区所辖6区6县人民武装部转属青岛警备区建制。青岛警备区自12月1日零时起,归山东省军区建制,执行师级权限。整编后至1990年底,司令员先后为沈兆吉、石庆明,政治委员先后为贾启忠、张钰钟。机关设司令部、政治部、后勤部。统辖守备部队、船运队、教导队和县、区人民武装部。
6.jpg

  1986年,遵照中发第5号、国办发第25号文件和中共山东省委、省Gov、省军区《关于做好县(市、区)人民武装部交接工作的通知》,将6区6县人民武装部移交地方建制。自7月1日起按新体制办公。县、区人民武装部移交地方后,既是中共县(区)委的军事部,又是同级人民Gov的兵役机关,机构单设,接受中共县(区)委、人民Gov和青岛警备区的双重领导。

TOP

第一篇 驻军与军事机构  
第四章 人民军队

第三节 陆军部队


  第三十二军 辖第九十四师、第九十五师和炮兵团。军长谭希林,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彭林,参谋长赵一萍。1949年6月2日解放青岛并进驻市区。军部驻馆陶路22号。1950年3月,奉命调离青岛赴南平。

  警备第四旅 隶属胶东军区。辖警备第十、第十一、第十二团和炮兵团。旅长兼政治委员邓龙祥。1949年6月2日,配合第三十二军解放青岛并进驻市区。旅部驻广西路1号。1950年11月调离青岛。

  胶州军分区 1950年9月17日,由滨北军分区与南海军分区合并组建,隶属山东军区。辖山东军区警备第三团和即墨、即东、胶县、胶南、诸城、藏马、五莲、胶河、高密县人民武装部。司令员林月樵,政治委员苏继光(兼)。分区机关驻胶县城。

  胶州军分区兼日照、石臼所守备区 1954年11月24日,华东军区转中央军委电令:胶州军分区与华东军区公安第十四师合并,组成胶州军分区兼日照、石臼所守备区,隶属山东军区。辖即墨、即东、胶县、胶南、诸城、藏马、五莲、高密、日照兵役局。司令员何东家,政治委员林明(兼)。驻胶县城。1956年3月6日,奉命改编后移驻青岛市。

  野战(守备)部队 自1954年起至1990年,在青岛市、崂山、即墨、胶县、胶南县等地先后驻有野战部队和守备部队。

  山东省军区独立团 1964年7月2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总政治部批复,青岛市公安支队改为山东省军区独立团。驻广西路5号。1966年8月8日,划归青岛市人民武装部领导。1968年12月5日,山东省军区独立第一师第二团(欠第一营)来青,改为山东省军区独立团。同时,将原山东省军区独立团调归独立第一师(驻博山)编为第二团。1969年11月,山东省军区独立团转隶青岛警备区建制。1979年5月1日,青岛警备区独立第三营调归青岛市人民武装部建制,称中国人民解放军青岛市独立营。该营1982年11月转隶武警部队,编为青岛市武警第二大队。

  山东省军区独立第一师 辖步兵第一、第二、第三团。师长顾良,政治委员郭勃然。1970年1月,由博山移驻胶南县。1979年8月,调驻聊城。

  青岛铁路分局军事代表办事处  1951年1月10日组建,称“华东军区驻青岛铁路局军运代表办事处”。1955年3月,改称“济南军区驻青岛铁路分局军事代表办事处”。

  青岛航务军事代表办事处 1951年9月组建,称“华东军区驻青岛港岸军事运输代表办事处”。1955年,改称“济南军区驻青岛航务局军事代表办事处”。1961年,改称“济南军区青岛航务军事代表办事处”。1971年,改称“济南军区驻青岛航务军事运输处”。1976年1月改为现名。

  青岛边防检查站 原属青岛市公安局。1951年6月转归山东省边防保卫局,称“青岛边防保卫分局”。1952年2月,改称“青岛边防检查站”,转归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公安第十四师建制。1956年,归某守备部队建制。1959年1月,集体转业,改归山东省公安厅建制。1963年1月16日,改归公安部队建制。1966年8月,归青岛市人民武装部领导。1969年11月,归青岛警备区建制。1973年8月20日,集体转业,归山东省公安厅建制。

TOP

第一篇 驻军与军事机构  
第四章 人民军队

第四节 海军部队


  海军青岛基地 遵照中央人民Gov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1949年12月电令,1950年4月,第四野战军后勤部第二分部和第十二兵团直属队各一部,组成海军青岛基地筹备委员会。7月,第二野战军三兵团第十一军机关和直属队奉调来青,与海军青岛基地筹备委员会组成海军青岛基地。按中央军委8月电令,9月9日海军青岛基地正式成立。司令员易耀彩,政治委员赖可可(兼)、段德彰。机关驻广西路1号。10月,中央军委决定将鲁中南军分区海防团调归海军青岛基地改为炮兵团;警备第二旅一团三营调归海军青岛基地改为工兵营。

  海军北海舰队 1960年5月,中共中央决定,以海军青岛基地为基础组建海军北海舰队。遵此,海军青岛基地于1960年8月1日扩建为海军北海舰队。司令员刘昌毅,政治委员丁秋生。机关驻广西路1号。至1990年,北海舰队统辖海军基地、舰艇部队和各专业兵部队,指挥北海舰队航空兵。

TOP

第一篇 驻军与军事机构  
第四章 人民军队

第五节 公安(武警)部队


  华东公安第十四师 1952年5月,华东公安部队整编,将华东公安第十三、第十四师合编为公安第十四师。7月4日,师部移驻青岛市。师长柯邦坤,政治委员王羽中。师部机关驻江苏路17号。辖公安第四十、第四十一、第四十二团。第四十团团长何金山,政治委员尹晓春。团部驻青岛市中山公园西侧。辖第一、二、三、四营和4个机动连、1个迫击炮连、1个警卫连。4个营分别驻防羊角沟、灵山岛、泊里、日照。担负连云港至青岛、石岛至羊角沟沿海一线守备任务。第四十一团团长郭子华,政治委员尹清太,驻防上海。第四十二团,团长王金山。团部驻石岛。辖第一、二营,驻防沙子口、石岛。担任青岛至石岛沿海一线守备任务。师直属武工队驻守刘公岛。6月,山东边防保卫局并入公安第十四师。连云港、青岛、烟台边防检查站和吴淞口至羊角沟沿海一线边防派出所划归建制。1954年11月24日,师部与胶州军分区合并,改称胶州军分区兼日照、石臼所守备区。移驻胶县城。防区与任务均作了调整。

  青岛市公安总队 1950年2月24日,根据华东军区1月20日“取消全部县大队、区中队后,补充公安武装”的指示,胶东军区从部队抽调大批干部、战士补充青岛市公安局保警队,扩编为青岛市公安总队。总队长邓秉文,副政治委员王宽然。驻湖南路39号。辖第一、第二、第三大队。1952年冬整编,撤消第二、三大队,总队改为青岛市公安大队。隶属山东省公安总队。1956年转隶某守备部队,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某守备部队直属营。1958年10月20日,奉总参谋部指示改为青岛市武装警察大队,集体转业,隶属山东省公安厅建制。

  青岛市公安支队 1963年1月16日,中央军委指示: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改为公安部队, 
列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序列。青岛市武装警察大队改为青岛市公安大队,后扩编为支队。根据1964年6月6日中共中央决定,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总政治部7月25日批复,青岛市公安支队改为山东省军区独立团。驻广西路5号。

  青岛市武警支队 1975年12月31日,青岛警备区某团四连转归青岛市公安局建制,改为青岛市武装警察中队,归市公安局武装警察科领导。1979年7月,崂山、即墨、胶县、胶南县武装警察中队划归市公安局武装警察科领导。1980年6月,武装警察科改为武装警察大队。1982年9月,增设沧口、黄岛区中队。是年11月,青岛市人民武装部独立营与青岛警备区某团第四连转归青岛市武装警察大队建制。1983年1月,根据中共中央[1982]3号文件“将实行义务兵役制的武装、边防、消防 民警组成人民武装警察部队”的指示,青岛市武装警察支队成立。支队设司令部、政治处、后勤处。驻宁夏路1号。直辖青岛边防保卫分局,消防处,第一、第二大队;下辖崂山、即墨、胶县、胶南县、黄岛区5个大队。1984年3月,平度、莱西县武装警察中队划归支队建制。1986年7月1日,青岛边防保卫分局、消防处和县(区)武装警察大(中)队划归市公安局领导。1990年7月16日,组建第三大队。

TOP

第一篇 驻军与军事机构  
第四章 人民军队

第六节 军事院校


  海军航空技术专科学校 1950年6月,海军航空学校开始筹建。10月31日海军航空学校正式成立。校长赵汇川,政治委员桂绍彬。驻沧口飞机场。11月改为海军第二航空学校,后更名为海军航空机务学校。1978年改为海军第一航空机务学校。1986年6月9日,改为海军航空技术专科学校。驻四流中路2号。

  海军炮兵学校 1950年8月24日成立。以东北军区炮兵第六师、第四野战军后勤部第二分部第四兵站、西南军区特别纵队炮兵第十团为基础组建。主要培训营、连、排指挥干部和专业兵。校长王效明,政治委员宋景华。1952年9月,移驻烟台。

  海军快艇学校 1950年8月24日成立。以安东(现丹东)海军学校干部训练队为基础组建。主要培训鱼雷艇长以上的指挥干部和轮机长、水手长以及各类专业兵。校长邓兆祥,政治委员朱军。驻莱阳路8号。1953年10月,移驻威海刘公岛。

  海军后勤业务学校 1952年7月成立,10月6日更名为海军后勤学校。主要培训后勤各专业勤务干部。校长刘仕香,政治委员袁超。

  海军政治干部学校 1952年7月成立。以华东军区第十兵团第八十五师船管团、第二十八军和第三十一军船管团等为基础组建。主要培训海军舰艇、海岸炮兵和航空兵部队连、营级政治干部。校长刘道生(兼)。驻湛山大路2号。

  海军潜艇学院 1953年3月20日,中央军委命令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海军学院(即潜水艇学校。前身为原川北军区领导机关和旅顺潜艇学习队)。校长傅继泽,政治委员王昕。驻登州路77号。1960年7月13日,总参谋部命令“以潜水艇学校水兵训练团为基础组建潜水艇士兵学校”,8月2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潜水艇士兵学校成立。校长李怀章,政治委员王统军。驻大沙支路4号。1969年2月29日,根据中央军委关于军队院校调整方案,潜水艇学校和潜水艇士兵学校同时被撤消。1972年6月28日,海军党委决定以原潜水艇学校和潜水艇士兵学校恢复重建潜艇学校(师级)。1974年1月3日,根据中央军委命令,潜艇学校升为军级。隶属军委海军。校长张震春(代),政治委员陈辉。1983年8月24日,奉中央军委命令,改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潜艇学院。院长苏军,政治委员陈辉。驻山东路10号。

TOP

返回列表